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速阅读;意义;方法

人类进步的显著特征是信息、知识的剧增,效率的飞速提高,因此,高效率办事,当然也包括高效的阅读能力已经是时展的需求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快地进行阅读,获取信息,已经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方面了。

一、快速阅读在教学中的意义

1.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与知识量日益剧增,如各类书籍、电子信息等,内容繁复、种类繁多,加重了人们的阅读辅导,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传统的阅读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信息的飞速增长,而快速阅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快速阅读教学。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好的阅读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较快的速度,当学生理解和记忆得到提升时,阅读速度自然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锻炼。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其智力因素也会得到提高。

3.适应语文新课标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1~2年级至少5万字,3~4年级至少40万字,5~6年级不得少于100万字,而5~6年的学生要求默读的速度达到至少每分钟300字。面对如此大的阅读量,单纯靠传统的阅读方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

二、快速阅读方法

1.从问题着手

阅读前要明确阅读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文本阅读,快速浏览文本,把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直接解决,如还有疑问可定向精读。

2.从语境着手

在阅读试题中经常会有词语释义、注音、分段、大意概括等题目,在快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提高解题的质量与阅读的质量。

3.从文体着手

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文体,如阅读记叙文时,可以按叙事、写人、写景等分类进行阅读理解。以叙事为主的文本,可以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阅读分析。

在快速阅读中切勿重复阅读,采用默读法,在阅读中要能把内容进行分类,记住各类的基本内容,要扩大视觉范围,实施记忆的方法等,切实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1.词语速读训练

词是文章组成的基本单元,词语的速度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句的准确。此训练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去记忆词语,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训练方法:一般由2~4个词语组成一组,每次展示2~3组,让学生集中精神记忆,训练看一眼就能记忆一组词的能力。如,“快乐、愉快”“土豆、茄子、白菜”等,把词语有规律地组合,让学生主动找寻规律,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句子速读训练

句子的速读训练是为了扩大学生对文章视读广度的感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为文章速读训练打下基础。

训练方法:一般是3~4句为一组,每次展示2~3组句子,句子的展示也需要有规律(如字数相等、句式相同等),这样更容易学生记忆、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更好地实施速读训练。

3.段落速读训练

文本不是词、句的简单出现,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也常常是逐字、逐词地阅读,这样不仅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还使得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词、句的理解上,往往忽略文本的整体意义,而且段落比句子复杂得多,不仅仅需要读懂段落中的每个句子的含义,还要做到贯穿上下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段落大意。因此,要重视段落的速读训练,帮助学生在段落阅读中养成一眼看多个意义相关的字的习惯,提高段落快速阅读能力。

训练方法:以一个词作为阅读中心,让学生把与之相关的词联系起来,成组地读,减少眼睛的停留速度,扩大视觉范围,提高阅读效率。

4.速读文章训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阅读的时候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速读文章训练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计时训练,在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给学生以紧迫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从而促进其阅读效率的提高。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如,《揭开雷电之谜》速读训练时,我要求先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明确文本的文体特征,然后给出问题:

(1)雷电之谜是什么?(2)富兰克林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3)他是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4)结果怎么样?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边读边思,并在文章中做好答案标记,速读后明确课文文体,总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在六要素的整合中归纳出文本大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以后的速度中也能有效地运用不同的速度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篇2

【格斗真功】

朋友们,今天我将请一位朋友介绍关于指功的练习方法。这位朋友是这次我回东北老家结识的,现在就请他为朋友们介绍“少林绝学”金刚指的练习方法。他说这些训练方法是他边学习边总结积累的结果,只是对手指的击打力与承受力有所帮助,谈不上什么绝学。

专项功法练习手指的攻击力与承受力,对提高自身的攻击能力,增强打赢的信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的街头打斗或担负保镖治安任务,往往胜败就取决于谁的“拳头”硬,而拳头又是汇聚了五指之力,所以指力的训练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下面仅介绍几种方法。

(一)金针指功

金针指也称金刚指,是专项练指的传统方法之一。这种功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用具,十分简单方便,而且效果明显。

训练方法:

受训者面对墙壁站立,以两手的食指抵住墙壁,双脚逐渐后移,使上体的重量渐渐压向指端,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延长手指抵壁的时间或延长双脚后移的距离(在受训者承受范围内即可)。当具备一定的功力基础后,以两手指和足尖撑地,直身俯卧撑(也称指卧撑)。习惯后要逐步延长支撑耐久的时间或增加俯卧撑的个数,以快速提高指力。

(二)拈花指功

拈花指功是专练手指捏捻之劲力的传统功法之一。因其练功时手势向摘花动作故称之为拈花指功。

训练方法:

受训者将自己一手拇指第一节和食指、中指相扣,指面用力紧贴在一起,然后运暗劲,拇指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捏捻50次,再依逆时针方向旋转捏捻50次。可以随时随地练功,意念通达手指。如此练习刚开始感到指掌间胀酸乏力,时间稍长久即可消失,继之将黄豆1―3粒夹捻三指间,依照上述方法练习,直至最后能将黄豆或石块捏捻即碎为止。

(三)竹绷功

竹绷功是要借助特制的竹片进行指功训练的方法,也是传统武术中训练指功的方法。

制作过程:

用长约5寸、宽约5分、富于弹性的毛竹片,用线系住两端使之成为弦,略呈弓形。手法练习熟练后,可以不必用线系住两端。如果没有毛竹片,用规格相同的弹簧钢片代替。

训练方法:

以大拇指抵竹片一端,食、中二指合抵竹片另一端,虎口呈弧形,着力点在指端拿捏。初练时绷子应贴虎口,弦朝外。熟练后绷弓朝外,弦朝内。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日练到指酸胀为止,左右手互换练习,待指力增强后,可以增加竹片的厚度以增加功力。

(四)龙爪功

龙爪功是传统武术练习抓拿指力的重要功法之一,又称作擒拿练习,通过练习可迅速增长擒拿所需指力与腕力。

制作过程:

找一个小口瓷坛或陶罐,重10斤左右,另外准备少许的泥土、黄豆或铁砂即可。

训练方法:

练习者站马步桩(马步也可),用拇指、中指和食指抓住空坛口用力上提,从开始感到滑溜,抓握不牢一直练到能随心应手上提,随意升降,然后逐步增加坛内黄豆或铁砂数量,每练习一周后,可加黄豆一碗或铁砂半小碗,依次循序增至坛满为止,重量约50斤。每日清晨练功之后伸张五指向旭日作抓拉之意念,气随意注,力随指行,以练习软硬相兼,刚柔并济之劲力。

(五)鹰爪功

鹰爪功是武术传统功法之一,应用于影视剧作中比较广泛。专门练习手指抓握的劲力。

制作过程:

用翻砂法做一只重约10斤的锥形铁体。如无条件限制制作,也可用10斤左右的铁球代替。

训练方法:

练习者站马步桩用两手轮流将铁锥抓起举至胸高,然后松手放开让铁锥下落,另一只手急用五指乘锥未落地前抓住,如此反复练习。刚开始次数可两手各做5次,以后随着功力增长,逐渐增加抓擒次数。

(六)弹指功

弹指功是习练手指长二节骨击打能力的传统功法。

训练方法:

练功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紧,四指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指骨紧屈,拇指向内弯曲。以手指的第二骨节敲打桌面或木板,每日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敲击50下,左右手互换练习。因指节骨表面肌肉极薄,因此极易受伤,练习时一定要注意用力由轻渐重,循序渐进。

(七)解绳结

解绳结是武术擒拿中练习爪功的一种方法。主要是练习拇指、食指与中指三个指头的扣拿功夫。

制作过程:

准备一根长约丈余的粗麻绳,麻绳质量要好,较柔软光洁,纺编较紧。

训练方法:

练习者先用双手将麻绳打成一个接一个的死结,然后用双手的拇指、食指与中指将绳结逐一解开,解除了再结,结了再解如此反复练习。待指力增强后,绳结可越打越紧,继而打双结,打复结然后再解。此功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简便易行。

篇3

[关键词]全脑训练;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焦点问题就是减负与提质。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课堂活动多是以读、写、算为主,教科书多是以知识体系构架,教学形式多是依赖语言的沟通。研究表明,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是以左脑教育为主,其特点是学习速度慢,接收的知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它所培养出的人大多停留在运用知识阶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学习任务量大与左脑式学习效率低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不能减少学习内容、降低素质标准,就只有从开发大脑潜能、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突破。

在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引导及悉心扶持下,从2008年起,我校开始致力于借助全脑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验研究。以课程的重新构架为突破口,在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以“促进全脑开发的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了具有科学性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深入践行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理念。

一、架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的科学依据

开发全脑母语课程这一研究项目除了提升学习力这一方向性标志,还有三个关键词,即全脑、母语及课程。

1.关于全脑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美国斯佩里博士由割裂脑实验得出结论:左右半脑有不同分工,具有明显不同的思维能力。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假如我们能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研究表明,人类大脑90%以上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基于以上观点,积极向脑认知科学借力,变左脑学习为全脑学习,优化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效能,这便是我们引入全脑教育的宗旨。

2.关于母语

研究证明,汉语言文字独具特色: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第二,形体个性突出,感知快捷;第三,汉字稳定、持久、易记,汉语固定词组简短、量多、易识;第四,汉字属表意文字,汉字的图像信号主要由右脑分管,可不经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节省阅读时间。研究显示,汉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长期以来,围绕我们的母语――汉语的学习“性价比”的评价,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总体可归结为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文化附加值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学习对人的发展功能也是西方语言无法比拟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固有特征是我国基础教育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要花费比表音文字作为母语的学生多得多的精力来掌握我们自己的语言。如何基于汉语的优势特征,赋予母语学习更多的发展功能,是我们当代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路径。

3.关于课程

如何实施才能让思考落地为行动呢?我们的做法是把全脑训练方法嵌入母语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设定不同年段的训练任务,形成和常规语文课程互为补充又独具价值的新课程。以全脑为理念、以母语为训练语境,决定了课程的名称最终以“全脑母语”来命名。全脑母语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虽然同源,但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门课程从课程内涵上指向脑潜能的开发;课程目标上更侧重学习力的提升;学习方式上更侧重方法训练;教师角色定位为方法训练师;同时,在学生识字、积累、阅读的总量和效率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功能,全脑母语课程更侧重眼、脑机能的训练以及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的提升。在实际效果上,全脑母语课程承担着为语文课程大幅减压、为其他课程有效助力的功能。

二、全脑母语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提供适切化的内容与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脑发育程度,学校按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认知原理、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等方面此系列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对比,做了清晰的设定与区分,两者互补共生,见表1。

《科学识字》课程在低年进行,用两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总量,但不要求会写。课程实施中,每课10~30个汉字,巧妙编排在1~2则故事中,做到随文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识字过程跳过拼音、笔顺、偏旁、结构等常规课堂的学字步骤,通过以读促记、全脑直映、高频字带字、分类联想等有效方法实现集中、提速识字。超前完成识字任务为学生提前阅读奠定基础,见表2。

《科学记忆》在中年级进行。以经典诗文、成语词汇做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课堂上训练学生将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谐音定位、词语联想等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记忆内容转化成为生动易记的物象,并通过有趣的奇特联想串联起来,强化记忆效果。以物象为根本,以联想为关键,以谐音为窍门,达到记忆省时、长久、牢固的目的。同时,在轻松高效的训练中达成对经典文化的积累,见表3。

《科学阅读》在高年级进行。此课程精选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美文、佳作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课上改变了传统的音读和默读,变点式阅读为整行线式阅读,变合成感知为整体感知。同时结合大脑放射性思考的自然规律,引入革命性的学习工具――全脑思维导图来帮助孩子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实现思维可视化。课堂操作上,固定阅读程式,增强任务驱动;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为学生课外海量阅读奠定能力基础,见表4。

和常规课堂用学习内容带动学习方法的教学形式不同,用学习力的增长带动内容积累的实现是这门课程的操作特点。因此,我们在三门课程的名称前冠以了“科学”的前缀,提示教师积极利用系统的脑科学训练方法达成提升学习力的课程核心目标。校本系列教材中一部分是要求识、记、积累、阅读的母语素材,另一部分是精心收集、结合自创、不断丰富的全脑训练的方法呈现。课上训练、家庭拓展皆可依据。经梳理,除上文提到的,学校常用的训练方法还有: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注意力训练;眼球移动训练、闪视训练、手指操等眼脑机能训练;挂钩记忆、快读快记等记忆力训练;语义分组节奏读、绘制思维导图、限时固定程序阅读等提速阅读训练。同时借助α脑波音乐和腹式呼吸等方法缓解师生专注训练后的疲劳感。

课程实施过程中,母语是载体,科学方法的训练才是重点。针对传统识字、阅读教学中缺乏时限、缺乏阅读思维程序等障碍,我们构建了全脑母语课堂特有的教学模式,即“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识字: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扫视训练)――全脑思维识字环节(听读认字、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联想训练环节(词语联想接龙、词语联想编故事)。

科学记忆: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横纵向快速移动训练、闪视训练)――全脑快速记忆环节(听觉训练、一分钟词语记忆、成语接龙)――阅读训练环节(主要是对段的计时阅读、绘制导图、复述文章)。

科学阅读: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圆圈扩展训练、注意力训练)――全脑快速阅读环节(固定程序阅读训练、线式阅读训练、直读法训练、面式阅读训练)――读书交流环节(绘制导图、交流感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体现的是层层深入的方法训练,师生与其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科学系统的操练。高效能是这门训练课程的特质。课堂上教师配备秒表,利用计时软件,以秒为单位设计课堂所有环节,不浪费学生课堂每一分钟时间,甚至细致到学生的坐姿、翻书、合书、阅读等细节都有规定动作和时间标准,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更有速度。

2.保证科学化组织的推进

(1)合理安排课时

每周1~2课时编入课表,全员必修。

(2)科学组建师资

由项目起步阶段的班主任兼任,发展为组建独立教研组,由专职教师任教。确保人员的稳定及研究的深度,教材每年进行改版,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改版。

(3)改革评价方式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取消了低年级语文期末综合测试,改为识字过关、朗读、阅读的测试。中年级科学记忆部分增加经典积累自选星级达标测试;高年级科学阅读部分增加计时阅读测试。并要求教师将平日听课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达成度等过程性要素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中。同时,学校还通过评比最佳读书成长手册、优秀书香家庭等一系列活动,推进项目健康运行。

3.通过学科迁移让项目增值

课程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学校着手进行从母语学科实验到全学科落实的有效迁移。现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上,我们都能听到教师用科学坐姿组织教学,用计时、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手指操锻炼大脑,用腹式呼吸调节身心,思维导图也运用到了各学科的学习中。同时,全脑理念又成为原有校本课程体系改良的依据,现阶段重构后的4・8・29校本课程体系,涉猎国学经典、艺术表演、美术创作、体育技能、益智操作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课程自助餐,以全学科助力全脑开发、学习力提升,让我们的课程力争体现脑力和人性的双重内涵。

三、全脑母语校本课程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篇4

【关键词】英语阅读 问题根源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87-02

众所周知,高效的阅读能力能使学生受益,加速语言的学习进程。阅读不但是英语教学的目标,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当前许多高中生并未学会怎样阅读。他们懂得句子的基本结构,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是他们在阅读时只会一字一句地读,经常对句子的结构钻牛角尖,而且碰到生词就查字典,还常常借助母语的帮助。这种简单机械式的阅读,很难使他们“惬意阅读”和“完全理解”。但不管是新课标还是大学入学考试在阅读上都对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质和量是全体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学方面

长久以来,许多高中教师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多数教师只集中在为考试而进行的阅读训练。他们既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他们的教学活动局限在针对考试方法的训练上,这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主要反映在:

第一,阅读材料单一。学生的阅读材料基本上就是教材。这些材料内容单一,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

第二,训练方法简单。当前,教师们普遍使用的方法都是为大学入学考试而做的阅读理解训练,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设计好的答案中选出最佳的答案即可。这种被动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丧失了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2.学生词汇在质和量上的不足

词汇的不足不但会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还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他们在阅读中的兴趣和信心就越大。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单词的外延意义,还要理解学习单词的内涵意义。而且单词的内涵意义在词典中是找不到的,只能靠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掌握。此外,英语还有许多惯用语。它们很难从字面上获得真正的含义,需要在阅读中理解渗透。

二 提高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1.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

第一,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一旦教师为学生选择了合适的阅读材料,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类似的内容。这里有两个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1)充分使用互联网。(2)教师应鼓励学生善用图书馆资源。一般上说,不是每个学生家中都有充足的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时图书馆就可派上用场了。但是对图书馆那浩大资源不习惯的学生刚开始可能会对庞大的数量感到困惑,且懒于使用这些材料。此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如何在如此庞大的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第二,阅读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事实证明,当阅读有趣味的材料时,学生的阅读水平会远远超过现有的能力水平。高中生正处于对知识强烈渴求的时期,他们迫切想知道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为了适应学生的要求,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有趣的阅读材料,如笑话,幽默小品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阅读的训练方法要多样化

第一,精读和泛读。精读,在真正意义上,并不是阅读。它是一个包含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的综合体。而泛读却有两个与之不同的目标:理解文章内容和通过泛读学习阅读技巧,如预测阅读、略读和扫读等。

第二,掌握文章大意的阅读。要让学生知道,阅读并不总是为了某些特定信息,有时只为文章大意。如看报纸、杂志和查阅参考资料等。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技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1)通读全文时要比平时稍快但又不能快过略读;(2)对于如人名、地点、日期这些细节可以忽略,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作者的中心思想上。

第三,训练学生利用语境猜词能力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使用语境策略。在阅读汉语时,学生都会根据上下文通过逻辑推理来猜测一个字的意思。但在阅读外语文章时他们却忽视了这种能力。所以,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充分运用这种能力,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从语境中猜它的大意,而不是一碰到生词就停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就要把这种能力告诉学生,然后就不断提供哪些不熟悉的单词但却可以通过上下文猜出它的词义的阅读材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如Children like such creatures as dogs and monkeys. 根据单词“dogs”和“monkeys”,学生很容易得出“creatures”就是“animals”的意思。

3.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词汇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给出指定词的反义词或近义词、把动词变为相关的名词、用新词造新句、用英语解释单词、改写句子等。但下面两点应更加注意:

第一,构词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那些常见的标示词性的后缀,如-tion,-ness,-able,-ment,-ly等和大部分常见的前缀的含义,如un-(not),dis(not),re-(again,back),pre-(before),mis-(wrong,wrongly)等。

第二,习惯用语。与其他语言一样,英语也有大量的习语,而且这些习语对于非本族人来说是较难掌握的,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并不低。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多接触它们,解释它们的含义,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词典中查阅这些习语。

4.改掉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一词一句地读、阅读时头部动作太大这些都是不良的阅读习惯。以句群为单位阅读是快速阅读的前提,这是因为语义一般上都是由句群表达而不是由一个单词。因此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阅读时不晃动头部,只转动眼球;眼睛和阅读材料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

当前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普遍存在着困难,尤其是山村高中,他们起步更迟,教学条件不好。虽说教师已经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努力分析问题,并以此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推动山区英语教育向更高效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秦建华.运用语境策略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

[3]潘忠海.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0)

[4]龙荣兰.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中学文科:教学论坛,2006(1)

[5]江雪宁.注重阅读材料选择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4)

[6]沈正南.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2)

[7]吴长安.中学生英语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2)

篇5

关键词 移动技术 训练方法 进攻移动技术 防守移动技术

一、前言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对抗性要求极高的运动项目,在球场上,除了战术的运用,身体素质的对抗,意志力的较量,还有就是篮球技术的运用。在篮球技术中脚步的移动技术是其他篮球技术中的基础,也是篮球专项技术的重中之重,该技术是为了是使球员无论是从进攻或者防守上,改变位置、方向、和限制拦截对手所用的一系列移动的总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方法。

2、文献资料法。

在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研究有关篮球脚步移动的训练方法和篮球运动的报刊资料,并关注其最新动态和最新的技术理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移动技术的作用

篮球移动技术分为进攻脚步移动技术和防守脚步移动技术,移动技术是篮球技术的基础,是完成战术的前提。如果在教学及学习中对这项技术掌握的不扎实,就很难在技术、战术上达到更高水平

1、进攻脚步移动技术。篮球的进攻脚步移动技术里,可分为七种较为基本的步法,即基本站立姿势、转身、跨步、起动、急停、跑和起跳,良好的进攻脚步移动技术可使运动员能迅速摆脱防守球员。

2、防守脚步移动技术。篮球的防守脚步移动技术里,可分为上步、撤步、滑步、交叉步、碎步和快跑等,在篮球的防守中,防守脚步移动技术的灵活、连贯、协调、动作组合,是篮球防守技术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脚步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里的运用

脚步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里的应用中我们大致可把脚步移动技术分为五个大类型,即摆脱移动、防守移动、接球移动、篮板球移动。(1)摆脱移动:是指无球移动的进攻队员在进攻中个人摆脱防守或协助同伴摆脱防守的脚步动作的总称。(2)防守移动:是指防守队员合理地运用防守技术积极抢占有利位置,破坏和阻挠对手的进攻意图和行动,并以争夺控制球权为目的的脚步动作的总称。(3)接球移动:是指进攻队员摆脱防守后接球所采用的各种专门脚步动作总称。接球移动可分为接传球移动和外线摆脱移动。(4)篮板球移动:是指双方队员为争夺篮板球而抢占有利地面和时空时脚步动作总称。

①投篮移动技术在篮球中运动中的运用。

队员投篮移动技术运用是否正确、合理,将直接影响其投篮命中率。压迫投篮移动是指进攻队员利用各种接球脚步动作,尽量靠近对手,抢占有利的投篮地面和空间。

②摆脱移动技术在篮球中运动中的运用。

比赛中常用的摆脱方法有突然起动摆脱、压靠变向摆脱、移动变向摆脱、同伴掩护摆脱和假动作摆脱等。因此队员应掌握好摆脱,队员应根据自己的位置、球、球篮三者关系,选择正确的摆脱时机、方法和路线。

③防守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

对无球队员的防守,应尽量可能不让对手在有效攻击内接球,断掉他与球的联系,或使对手勉强接球后处于被动地位。同时防守队员应及时判断对手的位置。

④接球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

队员在接传球时,应注视来球,手臂要主动迎球。另外要降低重心保持身体平衡,根据对手的位置和场上变化来决定接球时的移动节奏和方向。

⑤篮板球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

篮板球移动技术实际上就是攻守队员抢占有利位置和空间的过程。抢占位置时,应根据对手和投篮队员所处位置,正确判断篮板球的反弹方向、距离,运用快速的脚步动作,配合身体动作抢占有利位置。

(三)篮球移动技术的训练方法

在浅析了脚步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后,可以看出运动员想要在赛场熟练的使用和驾驭各种移动步伐,背后就必须需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大量的练习为支撑。

1、移动技术的基本练习

(1)下肢力量练习:下肢肌群的力量是影响移动技术的主要因素。因而加强下肢肌肉力量非常重要。例如:负重杠铃下蹲或半蹲、连续起跳摸高,都能提高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2)速度练习:采用短距离跑的方法,提高两腿变换频率。如各种短距离的途中跑、下坡跑练习。但篮球速度练习还应采取变向跑和折返跑。(3)爆发力练习:爆发力是影响移动技术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移动技术所需要的爆发力使身体向需要的方向迅速移动。

2、篮球跑动技术练习

篮球跑动技术包含了多种移动步伐,如变速跑、侧身跑,要求身体侧对一定的方向和位置坐各种侧身跑、变相变速跑,并在练习中要求有步伐、移动速率节奏的变化。

3、篮球起跳技术练习

篮球起跳技术控制空间与地面位置的重要移动手段,都是利用跳与有关攻守技术的巧妙结合,达到预期的攻守目的。运动员练习起跳的训练方法也是非常多样的,如:①原地或行进间单脚或双脚做各种方式的跳绳练习如直腿跳、屈膝跳、前后踢腿跳等。②结合各种攻守技术抢篮板球,扣篮、跳传、跳投等进行专门性练习。

4、篮球滑步技术练习

做好防守蹲姿后,听或看信号向不同方向做滑步移动练习。利用球场线段罚球区、端线、边线等,分段规定不同步法进行练习。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脚步移动技术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是篮球运动员必须掌握的篮球技术。(2)移动技术不论在进攻和防守中的作用一样重要,如移动技术不扎实,会对整个球队的进攻和防守战术造成很大的影响。

2、建议。(1)应该培养运动员的移动意识,做到勤跑、不间断的移动。(2)充分加强运动员基础下肢力量练习,以更好的为移动技术提高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训锦.浅谈篮球比赛中中锋的移动进攻[J].辽宁体育科技,2001(03):15-18.

篇6

[关键词] 听读;快速阅读;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1-0081-08

一、引言

教育部早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较低的材料时速度应达到每分钟100词到120词。自200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增加快速阅读试题后,快速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深入,传统的重内容轻速度的阅读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得到改善,教育者应借助网络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者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笔者基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视听跨通道等相关理论,探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施快速阅读训练的新方法及预后结果,尝试探索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用听觉带动视觉浏览速度的“听读法”,以期在快速阅读训练方面有所突破。

二、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官在获取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Treicher 就已经证实在通常情况下,大脑可记忆10%读过的信息,20%听到的信息,30%看到的信息,50%看并听到的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在所有抵达大脑的信息中,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信息占83.3%;其次是听觉,占11%[1]。可见,通过视听两个渠道可获得绝大部分信息(约占94.3%)。这表明,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充分,则越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认知效率。而听读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在视觉快速浏览文本的同时辅以同步的听觉刺激,利用听觉带动视觉,提高视与听联合传递信息的效率,从不同感官通道刺激学习者的大脑,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多个感官参与了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故视听结合的多通道阅读效果在理论上要优于单渠道的视读效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

此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也使得快速听读的实施成为可能。教学活动的实施借助了能够承载声像图文的计算机多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维动态的认知环境,拓宽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通道带宽[2]。多媒体环境下多通道的语言输入十分有助于学习者语言文化和文体图式的建构[3]。学习者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通过多渠道获得必要的学习资料,并按照自己的要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感官的功能和作用,从各个角度接受信息刺激而获得大量知识[4]。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英语课程的全面整合使得听说读写的界限不再明显,出现了许多交叉课型[5]。因此,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在快速阅读课堂上尝试采用多感官学习的方法,通过拓宽信息输入通道,将听读与视读有机结合起来,以听觉带动视觉,大胆尝试了新的快速阅读训练模式(简称听读)。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两个假设:1.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听读训练方法是可行的;2.听读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加本实验的学生为哈尔滨商业大学2009级的233名学生。其中男生81名,女生152名,按照高考英语成绩分成两组:快组入学成绩较高(见表1,表2),平均分为112.374,慢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平均分为105.6347,Sig. (2-tailed)为0. 0000.05,说明快组中实验班和控制班无显著差异。慢组实验班与控制班之间入学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06.8267和104.1383(见表5,表6),Sig. (2-tailed)为0.267>0.05,说明慢组中实验班和控制班无显著差异。

(二)研究工具

本实验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调查问卷、快速阅读水平测试卷、访谈及课堂信息综合反馈表等。调查问卷、各类测试及课堂信息综合反馈表用于定量分析,对学生的访谈用于定性分析。实验所使用的统计软件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

(三)研究过程

实验前根据高考英语成绩确定快慢组以及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际授课过程中,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教师、授课时数、授课内容和授课环境均相同,尽量排除其它人为因素的干扰,控制干扰变量。实验班采用听读模式,即在阅读时辅以与阅读文本同步的朗读声音,利用听觉带动视觉,加快阅读速度。学习者若要做到视听同步,即在阅读的同时听到所读内容,就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其规定速度进行阅读,期间不能随意调整速度。教师统一控制页面,读过的文本逐行变淡,学生没有重读的机会。读完之后立即切换界面,在规定时间内做阅读理解测试题,并记录所用练习时间。控制班的视读模式则比较自由,尽管读过的文本也会逐行变淡,无法回视,但是由于属于传统的无声阅读,不必保持视听同步,因此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可对速度略作调整。每次课上收集的信息输入表格,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快速听读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持。现以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中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具体阐述。

(一)快慢组实验前快速阅读成绩比较

实验前进行了阅读初始水平测试。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7,表8)后得出快慢两组平均分分别为13.3858和12.2617(试卷总分为25分),Sig. (2-tailed) 为.002

(二)快慢组实验后快速阅读成绩比较

实验后进行了阅读水平测试。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11,表12)后得出快慢两组平均分分别为18.6535和17.8302(试卷总分为25分),Sig. (2-tailed) 为 0.004

(三)快慢两组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前后快速阅读水平对比

从表15、16、17可见:快组实验班前测成绩为13.3729分,后测成绩为19.2542分,提高了5.88136分;快组控制班前测成绩为13.3971分,后测成绩为18.1324分,提高了4.73529分。实验班比控制班提高的幅度略大,为1.14607分。慢组实验班前测成绩为12.6102分,后测成绩为18.4576分,后测成绩比前测高出了5.84746分;慢组控制班的前测成绩为11.8511分,后测成绩为17.0426分,后测成绩高于前测5.19149分。实验班提高的幅度略大,比控制班高出0.65597分。从以上分析可见,实验后快慢两组内实验班成绩均好于控制班的成绩。因此,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班的后测成绩较控制班有所提高。在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环境等条件均相近的情况下,可以说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的阅读方式导致的。因此,听读总体上来说是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快慢两组实验班的后测成绩较控制班都有所提高,但是慢组提高的幅度略低于快组。经访谈得知,慢组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阅读障碍(如生词、难句、背景知识等)、阅读速度、阅读方法及练习等方面的处理不如快组学生。而成绩好的学生更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对听读模式持积极态度,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相对更容易、更迅速,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听读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听读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听读实验的感受。问卷包括六部分,分别从阅读速度、阅读题材、阅读技巧等方面入手,收集学生对听读教学各个环节的反馈信息,探讨在听读过程中影响学生理解能力的各方面因素,并对听读模式进行评价。调查表中高于3的平均值表明学生对此陈述持肯定态度,分数越高肯定的程度越高,低于3则表明学生对此陈述持否定态度,分数越低则否定程度越高。各题项均给出了快慢两组的平均值,见表18-21。这里仅列出具有代表性的题项,并进行相关分析。

表18是实验班学生对听读的总体反应,表中可见快慢组的反应基本一致,认为听读可以弥补视觉上的不足(M=3.4935,3.3387),两者可以被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M=3.6538,3.7097)。听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M=3.4744,3.0484),比单纯的视读效果更好(M=3.3766, 3.0806)。多数学生认为经过系统的听读训练之后,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高(M=3.4247,3.5500)。

表19是快慢两组对阅读速度的反应,分值接近, 基本无显著差异。快慢两组实验班对慢中快三种速度的适应程度均呈递减状态,这表明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课上以慢速和中速(120-140wpm)播放的文章(M=3.4744,3.6129)。而当速度加快到 150-170wpm时,无论是快组还是慢组学生都感到“不适应”,表示“看不懂”,“读不下去”(M=2.4615,2.6452)。但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学生表示若经过系统训练,能够读懂速度更快一些的文章(M=3.1154,3.2419),这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表20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听读过程中,由于文章题材、体裁、难易程度等的影响,学生的实际阅读速度有时与设定速度不统一。当实际阅读速度慢于设定速度时,多数学生强迫自己加快速度,尽量跟上设定速度(M=3.6623,3.7258)。反之,当实际阅读速度稍快时,基本不自行阅读,尽量保持与设定速度同步(M=2.4615,2.9677)。

通过对比两组不同水平受试者的阅读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班与控制班的阅读成绩差异显著。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充分证明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听读训练模式是可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读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结合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进行跨通道、多感官学习,可以弥补视读单渠道接受信息的不足,扩大信息输入的通道带宽,与单纯的视读相比,获得的信息量较大,在大脑中的记忆时间较长。在听读过程中,与单纯的视读相比,听与读的同步结合迫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听读的模式来提高和培养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五、结语

由于听读模式是笔者刚刚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尚有许多需改进之处。同视读相比,听读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速度比较固定,不可随意调节,因此这种模式更适用于阅读强化训练。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把听读与传统的阅读训练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培养学习者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提高日常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知心理学、跨通道理论,还是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都充分证明了听读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一种新的交叉课型。

[参考文献]

[1]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p13.

[2]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 2005(4):p9~13.

[3]马冈,王娟.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与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9(4): p63~69.

篇7

【关键词】阅读技能;训练;文章

文章赏析能力也可以称作阅读技能,它是人类一项特殊形式的活动,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根据阅读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阅读训练分成五部分,即朗读训练、默读训练、精读训练、略读训练、跳读训练,下面我们共同探讨几种阅读方式的训练方法。

一、朗读训练

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腔拿调的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品味出文章的妙处。这里笔者将朗读的好处总结为以下几点:1.朗读有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朗读有助于密切读和写及语和文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如此重要,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逐步训练。

朗读训练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1.正确地朗读。这一阶段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2.流畅地朗读。学生要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朗读课文。3.传神地朗读。这一训练阶段要求学生应当能熟练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文章的风格神采。以上训练过程不仅仅包括语音技术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要求。随着学生朗读次数的增加,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学生具体要朗读多少遍才能达到教学效果,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二、默读训练

默读是一种比较适宜的实现快速阅读的方式。将朗读与默读的活动过程作比较可以发现,朗读要经历“目―脑―口―耳―脑”五个反应过程,而默读仅需要两个活动过程,即“目―脑”。默读将朗读程序简化,经过视觉反应后直接传导给大脑,不需要其他媒介就可理解,速度自然就快。因此,我们可以将默读称作“直接阅读”,将朗读称作“间接阅读”。

训练学生默读的教学方式主要有:1.提高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这是由于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低于思维的速度。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扩大学生视觉幅度的训练,鼓励学生增加一次辨认字的数量,将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直接理解句或段的含义。2.提高默读的理解率。阅读的理解率是阅读后答对问题数与受试问题数之比。一般来讲,学生的阅读理解率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间为最佳状态,若低于百分之七十,则表明学生读得太快,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降低阅读速度;若高于百分之九十,则表明读得的太慢,教师也应帮助学生适当提高阅读速度。3.提高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的速度。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的理解课文,在初始的教学阶段,教师就应当与学生共同想象、共同联想,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想象、联想。

三、精读训练

精读主要是针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为了达到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目的,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地反复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比较、多归纳、多观摩、多体会,帮助并引导学生很快地发现文章的特性,发觉其中丰富的蕴藏。精读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的训练,即读、析、评、用,使学生掌握识字、解词、理层次、析文意、评写法等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具体指点理解词义的方法、理解句意的方法等,这是由于每句话都有它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对那些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文意。

四、略读训练

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学生要掌握略读的阅读方法,就不能将阅读文章停留在对情节的具体感受上或对细枝末节的了解上。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经过分析舍去细枝末节,把握重点的字词句及人物、情节、表达方式,从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特殊技法。

略读训练的基本内容有:1.书目指导。由于同一种书往往出版好多版本,教师就应当向学生推荐书目,并对这些书的版本、内容作简要的介绍,说明各自的优劣,便于学生从中择优阅读。2.序目指导。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读书先读序目的习惯,从序目中学生能了解该书的全貌,并根据需要挑选需要的章节阅读。3.阅读方法指导。不同类型的书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知识性书籍学生需要做摘要记忆;小说要了解重点人物和主题思想;诗歌着重综合感受;评论性文章抓住主要观点、根据;古文由文字了解文意及正确对作者作出评价。

五、跳读训练

这里要特别注意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行、逐页的扫视。而跳读则是要有取有舍,跳跃前进,也就是说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略去一些内容,只撷取文章中比较关键的部分阅读的方法。因此,跳读这一阅读方式最大的特点就应该是“各取所需”,即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章节内容来读。鉴于以上的原因,跳读方式也可称作“搜索性阅读”。

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核心力量;训练;武术套路;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71-05

武术套路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高、难、美、新、稳”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总趋势。武术套路的动作形式主要以腰部为枢纽来协调和支配四肢运动。武术谚语讲“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充分说明了腰部对整个武术的重要作用。作为传统项目的武术所认为的“腰部训练理论”,与现代的核心力量训练在功能上应该是相通的。武术套路传统的力量训练是经过数代人上百年实践、提炼出的训练方法精华,其成就了我国武术的辉煌。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几年在运动训练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在人体运动链、本体感觉训练、神经肌肉系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力量训练理念的深入认识和再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那么,核心力量训练能否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呢?答案是否定的。韩春远等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和方法[1]。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No.3 2013 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早期应用于医疗康复训练中的力量训练[1],1992年,PANJABI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2]。2006 年,KIBLER首次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引入人体运动链中核心稳定性的概念[3]。近几年,我国体育界在竞技体育中进行深入研究,是竞技体育训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黎涌明、陈小平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是在人体链中通过核心部位建立稳定支点,维持身体静态、动态姿态和肢体力量的传导创造条件[4]。CORDO[5]和ZATTARA[6]研究证明,维持身体的稳定性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条件[7]。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人体核心区域大肌群、小肌群和深层肌群进行的躯干平衡、稳定、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速度、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的基础保障[8]。

核心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维持身体躯干核心稳定性,更多是为专项力量提供稳定支撑,作为支点为动量的传导奠定基础[1]。传统的力量训练有负重抗阻、对抗性、克服弹性物体、克服外部环境阻力、克服自身体重等 7 种主要训练手段[9],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其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有显著的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肌和小肌群力量难以实现,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的力量作用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地发挥[10]。相对于传统腰腹肌训练而言,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运用平衡盘、瑞士球、悬吊带等辅助器械,在运动方向上重视两维和三维运动,加强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的支配能力,补充了传统腰腹肌力量训练中没有被重视的小肌群肌肉力量的训练。将二者结合,可能会使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起到1加1大于二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拟将两种训练的方法结合,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以探索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的特点,进一步拓宽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丰富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提供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实施传统力量训练和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借助中国知网、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平台,检索并阅读关于力量训练理论、力量训练方法和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理论的文献资料40余篇,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试验方法提供依据和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就传统力量训练、现代核心力量训练和武术套路力量训练等问题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对河北省武术队教练、高校武术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对武术套路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和训练内容、强度等问题进行论证。

1.2.3实验法

1.2.3.1实验对象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一线队员18名,其中男子8名,女子10名;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二线队员10名,其中男子5名,女子5名。28名研究对象(武术队长拳类项目全样本)中武英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18人,二级运动员8人。测试对象包括2010年亚运会冠军、2011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阚文聪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赵杰、刘霞。

1.2.3.2实验设计实验前对所有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下的核心最大力量,按照测试数据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本研究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各组的纵向对比的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横向对比的实验研究设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2.4数理统计法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过程

实验组(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实验组运动员在原有的传统腰腹肌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以“核心力量”为理论指导的新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悬吊训练法、瑞士球训练法、平衡盘训练法,补充原来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对照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为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对原有训练计划中的腰腹肌训练方法,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侧起、背起、悬垂举腿等。

2.5.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的组间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进行差值比较,结果显示(表6):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分析其结果如下:人体的平衡受三方面的力学因素影响:支撑面积、重心高度、体重。鹤立平衡属于下支撑平衡,平衡盘为不稳定的支撑面,运动员要想站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运动员重心必须稳定在重力的作用线上,为下肢平衡创造稳定条件。而人体的重心在人体的核心区域内,因此,人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又成为控制人体重心的关键所在。人体核心稳定性可以用Panjabi在1992年提出的“三亚系模型”理论来解释:核心稳定性就是神经系统、关节和脊柱韧带、肌肉系统相互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保证脊柱的中立区域在一定的生理范围之内。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够很好地刺激控制系统,调控被动系统参与到运动当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改善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功能。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提高了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为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提供稳定的平台,从而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稳定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配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屈肌功率较实验前都有显著性提高,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的训练手段均对核心力量和核心爆发力的增长效果显著,即传统的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训练方法均能对核心力量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3.1.2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屈、伸肌峰矩和屈、伸肌功率的前后变化差值进行比较,即对增加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功率上实验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

3.1.3平衡盘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帮助,同时为肢体的发力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2建议

3.2.1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核心力量训练是在身体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静力性或动力性力量训练,其强调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兼顾核心部位的深层肌群和小肌群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稳定状态下发展力量的不足。建议武术套路运动员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入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增强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和核心部位肌肉协调性,对快速、协调完成武术技术动作、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均有现实的训练意义。

3.2.2如何将现代核心力量训练融入传统力量训练中,使之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有待量化和实践论证的课题,本研究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核心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结合的实验论证,但对于它们之间如何结合,建议有关同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今后武术科学化训练提供新的训练理论和实际参考依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优化训练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 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17-120.

[2] Manohar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 [J].Spine,1992,5(4):383-389.

[3] 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 [J]. Spine,2006(36):189- 198.

[4]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 29.

[5] Cordo P J,Nashner L M. properties of postural adjustments associated with rapid arm movements [J].Neurophysiology ,1982(47):287-398.

[6] ZATTARA, BOUISSET S. Posture- kinetic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voluntary upper limb movement,1:normal subjects [J]. Neurosurgery Psychiatry,1988(51):956-965.

[7] 于红妍. 优秀 20 公里竞走运动员功能性力量的特征及其对技术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8]Paul J.Goodman, Ms, Cscs.The“Core”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 [J].Nav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1,2003,2(5):9-25.

[9] 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21.

[10] 关亚军,马忠权.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7-108.

[11] 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4-6

[12] 张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8).

[13]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14]向新建,杨峰.浅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J].内江科技,2007(8):79-81

[15]程会娜.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测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74-78.

[16]张成.对男子100米短跑运动员实施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7]李文霞,吕洪.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手段与方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5):128-129.

[18]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15-322.

篇9

【关键词】跨栏跑技术 速度 节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4名(两男两女)参加2006年陕西省第29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同学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0周的短期训练.通过运动员训练前后的专项成绩变化情况,对训练安排进行比较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通过对跨栏跑教学训练等相关专著、论文、杂志、期刊,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跨栏教学训练研究的现状,同时,对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与跨栏跑教学与训练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分析总结,从理论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1.2.2逻辑分析法

从跨栏跑的完整技术入手,结合跨栏跑技术特点(高频率、快节奏),对短期内提高跨栏跑成绩的技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结论。

经过为期10周的短期分阶段训练,4名运动员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男运动员陈某提高了1.79秒,季某提高了1.67秒,平均提高了1.73秒。女运动员史某提高了1.87秒,刘某提高了1.80秒,平均提高了1.83秒。本研究采用分阶段训练安排,对于跨栏运动员在短期内提高运动成绩具有明显的效果。

2 结果讨论

2.1改善跨栏跑基本技术阶段训练特点(2008年3月5日至3月26日)

主要任务:采用速度力量与跨栏跑技术相结合训练,改善过栏技术,柔韧和全身协调能力,增强跨栏意识。

主要手段:改善跨栏步技术和栏间节奏,跨栏步技术也称过栏技术,是起跨腿的脚踏上起跨点到摆动腿的脚下栏着地所完成的一大步动作过程,是为人体顺利跨越栏架延续快速跑进而专门设计的技术动作。它对跨栏跑技术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栏步技术可分为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技术。

在起跨攻栏技术环节训练中,采用行进间快速高抬腿跑、重心前压的车轮跑、快速后蹬跑、30m加速跑和快速跨越3-3.5m的标志线等速度力量练习,有效提高了起跨腿的蹬伸力量、蹬伸效果以及摆动腿的屈膝高摆(高重心起跨)和快速下压动作。同时在速度力量练习过程中,注重了动作路线、用力方向及身体姿势,上体积极前压,使动作路线趋于栏的正前方,提高了起跨动作的直线性。

栏间节奏是快速掌握栏间跑技术、提高跨栏跑成绩的主要因素,在跨栏跑训练中,采用了跨步跳、两次单足跳接一次跨步跳、跨标志线跑、立定三级跳、跨一步一栏练习等速度力量练习,有效的发展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节奏感,加之对运动员在一开始就采用完整训练法,使运动员初步建立跑栏的动作概念,通过跨标志线跑,降低栏架高度、缩短栏间距的跨栏跑等教学手段,较好的发展了运动员栏间的奔跑能力及三步一跨的跨栏跑节奏,使栏间三步逐渐加长并趋于稳定。从而增强了动作准确性及节奏性。

2.2提高专项技术水平的训练特点(2008年3月27日至5月5日)

主要任务:全面提高跑跨、跨跑结合能力及专项耐力训练,通过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和专项耐力训练,以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主要训练手段:采用不同栏高和多变的栏间距来提高过栏速度、栏间速度、节奏及跑跨结合能力。

蹲踞式起跑过第一栏是能否跑好全程栏的关键技术,它要求运动员起跑步数稳定、起跨点适宜且具有较高水平速度。采用5-6步起跑至第一栏练习(男子栏高94 cm、女子栏高76.2 cm),采用8-12步起跑至第一栏练习(男子栏高100 cm、女子栏高84cm)逐渐过渡到起跑至第一栏标准距离的练习,使蹲踞式起跑过第一栏具有固定的步数和稳定的节奏。

提高过栏速度练习:专项动作速度,表现在起跨攻栏快,侧平拉腿快,下栏着地快,跑跨跑转换快等,整个跨栏步动作完成得迅速因此,过栏速度与栏间跑速度是跨栏跑的核心。运动员要提高“三步一跨”的周期运动速度,采用弹拉式辅助手段练习摆动腿下压速度(位于双杠中间,双手扶杠,将橡皮条一端固定摆动腿脚踝,另一端固定与摆动腿身后同侧双杠立柱上,做摆动腿摆动下压练习)。

提高跑跨结和能力练习:采用蹲踞式起跑过6-8栏练习,栏间节奏采用3-5-3-5(男子3步栏高分别94cm、间距8.7m-8.9m,5步栏高100cm间距13.0-13.4m女子3步栏高67.2间距7.5-7.85步栏高84cm间距12.4-12.8m)。采用蹲踞式起跑过8-10栏练习,栏间节奏采用3-3-5-3-3-5(男子3步栏高分别100cm间距8.9m-9.14 m、5步栏高106.7cm间距13.4-13.8m。女子3步栏高80cm间距8.1m-8.3m,5步栏高84cm间距12.4-12.8m)采用不同的栏高,多变栏间距的跑栏练习,提高运动员跑跨结合能力。

2.3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特点(2008年5月6日至5月20日)

主要任务:在保持运动员已获得的专项素质、运动能力和专项技术、保持运动员的最高竟技状前提下提高运动员的稳定心理素质,强化技术动作定型,形成个人技术风格。主要训练手段:采用比赛形式,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影响跨栏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运动员有出色的身体素质,娴熟的动作技术,更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训练中采用男女混合、让距、追逐等比赛形式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强化技术动作定型,形成个人技术风格。

3 结论

在跨栏跑整个训练阶段里,科学的划分训练阶段,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针对跨栏跑项目特点,采用速度力量与跨栏跑相结合训练,改善过栏速度和跨栏节奏作为跨栏跑的素质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提高跑跨结合能力为主,兼顾过栏的经济性和节奏感,采用不同栏高、多变栏间距的跨栏跑训练,提高跑跨、跨跑结合能力、全程的跨栏节奏及耐力。最后采用比赛形式来发展心理素质,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确保运动员的稳定发挥,以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探索和总结如何发展对初中田径运动员铅球投掷中力量训练的方法和科学依据。方法:查阅资料、文献。找出一个适合初中生对铅球力量训练的有效方案,然后归纳出怎样提高力量训练的科学依据。成果与结论:铅球训练应以发展力量为主加上与技术相结合,力量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只有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学生铅球训练得到有效的进步。

关键词 初中生;铅球训练;力量协调;探讨

一、前言

铅球在老教材上是必学内容,现在体育保健教材上的投掷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实心球的学习,但是参加运动会田赛中铅球是田赛中开展项目之一,学生选择性强。加上学生投掷基础较广。从小学到初中在课堂上都有接触。所以学生对铅球也比较熟悉。在投掷项目中,要想取得铅球好成绩,铅球推出的初速度是主要因素之一,而出手的速度又取决于出手力量及蹬,转,送髋,挺胸挥臂整体动作的一气呵成协调配合有关。在爆发力中人体力量起主要作用。铅球投掷仅仅技术好是不够的;没有力量素质就很难获得出争的初速度。所以正确认识力量在铅球投掷中的主要作用非常重要。作为老师,教练员应正确认识力量训练的方法、分类才能使学生掌握这门技术和有效地提升成绩。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阅读法,找出符合初中学生铅球投掷力量训练的方法,然后总结出提高铅球提升训练的有效方法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分析

1.铅球投掷中力量练习的重要性

什么是力量。力量是人体肌肉收缩或张力来克服阻力的能力。在铅球投掷中学生的投掷成绩取决于学生的力量因素。力量是基础,是前提。我们如果力量弱小,让学生手持7.26kg的铅球,由于铅球的重量让学生动作施展不开。身体不协调,这样就无法保证整体动作完成。所以如果技术掌握好了,我们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是进一步提高成绩的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推铅球的技术可以花几节课先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然后徒手练习,再可以持3千克球或者实心球进行练习。一般学生可以掌握技术要领了。但是力量的进步是缓慢的,是有时间的。

2.力量训练的方法

根据初中学生好动,有种渴望求知欲,再加上模仿性比较强这样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不但要使制定的计划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对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力量训练得到持久性,和全身肌肉得到综合协调发展。做法可以采取:

(1)有效利用器材练习

(2)建立练习点,提高学生力量训练兴趣的方法

(3)间歇性训练方法

(4)针对性力学训练法

3.铅球力量型训练的主要手段

(1)速度力量的训练手段

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速度与力量的有机结合。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速度与力量结合构成速度力量,与耐力结合构成速度耐力。我们铅球技术中所需的就是速度力量中的爆发力。任何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也适应于发展爆发力训练,爆发力的练习负荷特征是:负荷强度一般采用70%-90%,练习组数3-6组,每组5-6次,每组间歇3分钟。如果是运动员一般安排18周力量训练分配如下:前6周从事跳绳练习,中间6周进行大重量的杠铃训练,后6周进行深跳训练,这是前苏联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手段。我们初中学生的铅球投掷可以根据要求不同做模仿。方法练习手段如下:

①立定跳远,跨步跳,交换跳,弓箭步跳。还可以安排跳绳等等练习。

②头后双臂屈伸:双手握哑铃或杠铃片。重量为男生10—15kg,女生5—10kg。要求屈伸协调,动作到位。

铅球训练力量的方法很多,在练习中主要考虑学生的身体负荷,要有足够的间歇时间,上课后要彻底放松,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消除疲劳,让学生能够快乐接受练习。

(2)辅助训练教学的有利手段

我们在教学训练中注重力量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抓住辅助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只看到加大负荷的训练,经常出现学生受伤多,对训练影响大,最终导致教学失败。这问题应该引起教师在铅球力量训练教学中的注意。我们可以在上述中加入辅力量练习。既安全又有效。又能让学生对上课感兴趣,对发展肌肉力量有提高。

①角力。两人一组,让学生面对面弓步站好,右手相握做角力游戏此法可以发展手臂力量。特别是全身反应力,灵活性。

②单脚跳、蛙跳等教学游戏,通过安排趣味的力量辅助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练习。教师也从中发展学生的相对肌肉力量练习,一举两得。

(3)专门投掷力量训练

铅球属于重器械,铅球投掷专项力量要求重要体现在腰,腿,上肢与手腕方面。整个动作对力量的要求迅速,有效地把以上各个部位力量连贯起来,传各个分力合并为作用与同个方向上的一股合力,然后作用于铅球上。所以在教学中专门力量训练非常重要,是铅球成绩的决定因素。

四、结论和建议

(1)我们在对初中田径运动员铅球训练中,力量训练最重要的是把力量与速度很好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速度力量,在教学训练中应考虑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特征,把身体局部的力量与全身的速度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快乐学习,最后发展为自主学习,这样我们的目标才能达成。

(2)在教学训练中力量练习应与技术相互结合。力量教学最终要为成绩,为技术服务;不要造成力量与技术分离,脱节,最后有了力量没有技术,成绩还是上不去。

(3)对初中学生铅球投掷教学训练中力量训练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笑志.速度力量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