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艺术的种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艺术的种类

篇1

关键词:景观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设计;池;岛;类型;自然;原型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一、类型溯源

在中国景观艺术中,无论是玄武湖、西湖、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大型风景名胜景观的基本特征是“山水与洲屿”,哪怕是在“芥子纳须弥”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壶中天地式景观营造中,“岛”亦始终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艺术原型,而玄武湖独具个性的景观形式特征在于五洲及其相连的堤岸、洲岛。“池岛”亦是“自然山水”的浓缩与微观化,但对“山水”的热爱源头却须溯及流行于春秋时期的“君子比德”的思想,它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孔子即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其后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更是将孔子的思想加以发挥,把泽及万民的理想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的风格,“中国自古以来即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山水’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园林从一开始便重视筑山和理水,甚至‘台’也是山的摹拟。那么,园林发展之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亦是不言而喻的了。”[1](P.22)在《诗经》中亦早已镜像了古人理想风景模式的择取倾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雅·公刘》)

据周维权先生考证,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就是皇家园林,而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则是商朝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规模甚大的园林。其中“灵沼”就是一个大尺度的开阔水面,至春秋吴王夫差也筑“天池”,《述异记》载:“夫差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秦始皇则在上林苑“兰池宫”内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的形象以满足他追求长生不老、接近神仙的愿望,且“这种心理上的向往慢慢地成为园林中的一种追求,他们将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作为风景在花园中创造出来。于是蓬莱三山成为苑囿中不可缺少的寓意性风景。”[2](P.8)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虚构”式隐喻、象征在造园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能单纯地说其为模仿自然,而是另筑了一个“世界”。建于汉代武帝太初元年的建章宫,其苑林区内亦有一大池——“太液池”,武帝即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太液池中堆筑了三个岛屿以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揽沧海之汤汤,扬波于碣石,激动神岳之嶈嶈,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于中央”(班固《西都赋》)。

但建章宫苑林区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却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园林艺术形式也成为后世皇家园林营造的具“类型”意义、礼仪性的典范模式,成为景观艺术创作中“预先设定的类型”[3](P.176),罗西认为:“建设一个大型和历时的独特工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运用某些变化极为缓慢的元素,来稳步地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这些元素中,类型的形式具有特别的意义。”[3](P.170)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说:“在中国,从汉到清,整整两千年时间,皇家园林里总要仿造蓬瀛三岛,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长生不老之药。”周武忠《心境的栖园》亦精到地指出:“中国帝王宫苑的意识形态是有神论的,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或神庙佛塔构成了苑中主景。”吴家骅在《环境设计史纲》中也指出:“中国园林设计的源头却来自于一个关于海外仙山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有意识的景观设计来源于长生不老的梦想。据说长生不老的灵药是由仙山上的奇花异草炼制而成的。因此,‘海外仙山’的模式是这类人工环境的原型:通常在中央有一个池塘,象征着大海,在池塘中有三个小岛,象征了海外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这种布局是中国园林最早期的也是最基本的模式。”

且一池一岛、一池二岛也好,一池四岛或二池三岛也罢,甚至就是一池也可,不管如何变化,总是“池·岛”基本类型的变体,仍保持着景观结构逻辑性的完整,因为“中国的总体设计寻求的是超越表面相似性的相像”[4](P.9),且在艺术形式传递过程中,当然有变异,但也有根本的、不变的东西,这就是“类型”。尽管这种思想看来非常简单:它来源于对永生的盲目追求,然而随着帝王们一代代死去,这种园林模式却代代相传,或许是“因为美学目的才是隐藏在这些设计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一池三山”是中国园林最早期的也是最基本的模式,而且通过这种布局安排,通过不同层次的地形和树木,平展的水面景色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池·岛”因而是增加景观多样性、变化性的有力手段。[5](P.136- 137)类型模仿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类型样式的直接模仿,另一种则是对结构或意义的关系模仿。

二、承传因由

那么为何“池·岛”能够成为私家园林营造的原型呢?抑或在普通古人的内心中不也有着追求“长生不老”仙境的可能性吗?只不过在形式表达上更加隐晦,变形得也更加厉害,而不像在皇家园林中直接以此为符号表征着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威严,“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6](P.11)。这一原型亦应牢牢地印刻在上至帝王世家、下至普罗布衣的心灵世界中了,正如中国造园史研究大家童寯先生所云:“吾国历代私园,每步武帝王之离宫别馆”[7](P.21)。俞孔坚《回到土地》则以批判的眼光、激进的立场来审视:“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成为造园的主流,它们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在‘混乱’的、寻常的海洋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这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中国和西方都一样。”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艺术追求“师法自然”的情趣,即私家园林中不仅是在形式创作上要以自然为原型,“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8](P.337)、“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6](P.20),向往道家的“逍遥”,沉迷于山林之间,自适于泉壑之下,就要有湖、有岛、有“钓鱼闲处”来卧游其间,“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9](P.101)。陶潜曰:“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亦云:“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目的皆为效仿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崇高理想、追求虚极静笃的返璞归真境界: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士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一方面它是对自然景观形态的剪裁、提炼和典型化,“中国艺术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简单的描摹,也不是臆想式的拼贴。艺术,作为观察的结果,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对自然本质的表达。”[10](P.69)冯友兰就曾指出顺乎自然、把自然看为最高理想是中国艺术无穷灵感的源泉,“在许多山水画里,山脚下、溪水边,往往能看见一个人,静坐沉醉在天地的大美之中,从中领会超越于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6](P.20)另一方面,“渔”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中是一个表现文士隐遁归田的经典符码,而以画论为营造导则的中国传统园林中也必将要有之,它亦是以山水画为粉本的立体景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载其园林生活时就说:“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司马光在《独乐园记》中亦曾记有“弄水轩”、“钓鱼庵”等与“渔”有关的景点,再如苏州网师园的花园入口处即有题刻“渔隐”二字,在该园面积非常有限的水面上亦漂浮着“半岛”,因考虑到整体景观艺术效果,也实在无法在水中置下一个独立的“岛”。苏州同里退思园亦更直接地表达了“泊舟之退”的意思,不过是以“舫”替换了“岛”,但该舫伸出水面实际上就是一个“半岛”,是一替代景观元素,形成了属于其自身的“超使用价值”。明代邵弥的《贻鹤寄书图》中“岛、舟、池、林”等元素皆存于画面,“人”则优游于简洁澹泊的山林野趣之中,王渔洋有曰:“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而在拙政园、留园等景观空间更大的园林中,“岛”更是传统造景艺术中无法失却的类型形式——“理想的模式只能是具有普遍性的”[11](P.182),诚如拉普卜特所说:“只要既存模式少有变异,就会导致形式的持久生命力。”[12](P.13)童寯先生在论及中国园林类型形式时即点明:“吾国园林,名义上虽有祠园、墓园、寺园之别,又或属于会馆,或傍于衙署,或附于书院,惟其布局构造,并不因之而异。仅有大小之别,初无体式之殊。”[7](P.12)

三、域外影响

英国的亨利·霍尔(Henry Hoare)为自己所设计的斯托海德风景园(1740-1760)当属18世纪上半叶欧洲造园艺术“中国热”的典型作品之一,“池·岛”基本类型强烈地影响亦建构着其景观形式的深层结构——从一种东方的文化表征(结构逻辑)走向了景观美学的独特趣味偏好(审美逻辑),正如沃尔(Isaac Ware)在1768年出版的《建筑学大全》(A Complete Body of Architecture)中所说:“中国人是自然风致园的创造者”。童寯在《造园史纲》中则从自然地理特质对景观艺术形式生成具有内在的逻辑驱动之视角而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由于英国气候温润,大体上顺花木自然滋长,反较有规律的修整能有更满意效果……,正因如此,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遂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作风,形成法国所称‘英华园庭’。”[13](P.26- P.27)法国人勒鲁治(Georges Louis Le Rouge)所撰的《英华园庭》(Jardin Anglo-Chinois)一书1774年刊于巴黎,“法国人把中国园林和英国新兴自然作风对照而发现两者在风格上东西呼应,如出一辙。勒鲁治这著作问世以后,‘英华园庭’这词就传开了。”[13](P.62)美国的景观营造美学表达亦一脉相承地流传着英伦的“自然风格”,从其造园鼻祖唐宁(Andrew Jackson Dowing)到现代景观学开创人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均是英国自然风景学派大师赖普顿(Humphrey Repton)的追随者,从纽约中央公园的总体规划中即可读解出内嵌其中的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景观结构特质。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传统景观艺术形式结构之“池·岛”基本类型——“那种中国式的自然主义象征手法”[10](P.92),则征显了日本园林与中国同属一个类型,即“与中国一样,日本的园林也是自然景观的缩影”[14](P.85),成为了日本造园传统中最重要的景观形式语言操作“工具”之一。例如日本兴造于17世纪的京都桂离宫(Katsura Imperial Palace)为皇室别墅,在这块只有4万平方米的小块土地上,依借地形运用弯曲内折的手法,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微观世界,且至少保留有两个古代象征(二者都是长寿象征):一个是乌龟形的岛,另一个就是展翅高飞的仙鹤状的湖。事实上,早在隋唐之际,“当日本在推古女皇二十年(公元613年),苏我马子从朝鲜学到中国造园法,而在日本建成第一所庭园;把中国两汉以来的海上神山,加以蜕变,成为池中筑岛。”[13](P.44)再如唐文化圈中的日本奈良盛期,由日本画工和写工在写经所合作完成的《绘因果经》(上为绘画,下为文字)流传至今,其上品莲台寺藏本有一画面叙事场景即有清池蜿蜒,假山亭木则沿岸点缀,且“人与房屋、树木、山石不成比例,如六朝画‘人大于山’,树木‘若伸臂布指’,但在人物的面部、姿态、环境以及相互关系上都流露出日本式的自然主义趣味。……画面中,佛的前生——青年太子静默不语,似乎不能感觉尘世的乐趣。迷人温存的娇妻、乐妓歌女的雅音,花园佳境及游园的美女,他都无动于衷。”[15](P.33)

四、结语

晚明计成在《园冶》“相地”中多次提及自然线型之“池”关乎造景之“妙”,但“岛”这一与“池”相伴而生的关键景观符号似乎被隐匿了——“池·岛”基本景观类型的变异,却生成了“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的民间造园“渔”文化独特个性,就是计成在“江湖地”中所向往的“寻闲是福,知享即仙”。同时,亦衍生了丰富驳杂的无数“子类型”,即计成所云的“景到随机”的现场化、原型性、动态式景观设计方法论,呈现出经验式的传统工匠技艺与工匠艺术精神,其原点乃建基于纯粹的景观艺术创作而不是理性的精准设计分析,而“工匠的建造就是依赖对经验的综合”[16](P.162)。例如“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入奥疏源,就低凿水”、“凿水为濠,挑堤种柳”、“临濠蜿蜒,柴荆横引长虹”、“虚阁荫桐,清池涵月”、“围知版筑,构拟习池”、“溪湾柳间栽桃”、“开池浚壑,理石挑山”等等。计氏亦以“村庄地”为例阐明了一个景观设计中土地利用的比例原则:“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

通过对原型的识别、变体的解剖和域外的参透,将“池·岛”凝练成“中国传统景观艺术的特定类型”旨在建立一种源流传统的景观设计语法与景观形式结构,同时将“池·岛”纳入一种“类型”或如格兰格尔(G.Granger)对“概念”的判定:“一个概念肯定不是一件事物,而且也不再只是对一个概念的意识。一个概念是一种工具和一种历史,即介入一个经验世界中的一系列的可能性与障碍。”[17](P.1)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意]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美]林奇等著,黄富厢等译.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7]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8]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11][法]格雷马斯著,徐伟民译.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12][美]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3]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4][英]杰里柯等著,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5]刘晓路.日本美术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现代艺术

在以往的高校美术教学中,现代艺术在部分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学校在传统美术教育上投入了较多的资源,但是对传统美术教育与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现代艺术的种类较多,且形式多样,是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延伸,是创作者思想、追求的表现。现代艺术和高校美术教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美术教学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异同

1.高校美术教学的传统文化特点

当今,很多高校设有现代艺术专业,并且有一批积极进取的教师和学生在现代艺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现代艺术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就高校美术教学和现代艺术的异同点来说,人们首先应当认识到,高校美术教学源自传统文化,高校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民间文化,很多教学活动取材于民间文化活动。如,有些高校的美术教学包括风筝、剪纸等内容,都是我国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美术教学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但是传统艺术的印记依然存在,这正是高校美术教学的魅力。其次,高校美术教学扎根于日常生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可以发现,各种美术作品在诞生之初,目的往往都是记录日常生活。美术作品包含人类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1]。高校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精神、审美方面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传授学生美术作品创作技法的同时,教师要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对于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高校美术教学和现代艺术的融合也是时展的需要。高校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同时,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严格、全面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美术方面的相关能力,而且要拥有博爱的思想,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这也是当今高校美术教学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在高校美术教学和现代艺术融合的过程中,这些教学目标会逐渐实现,进而让学生成长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首先,现代艺术来自社会实践,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生发而来的。现代艺术作品不仅要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要迎合受众的兴趣。因此可以说,现代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次,现代艺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人们的审美是不断变化的,伴随艺术的发展,相应的经济行为也会产生。现代艺术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艺术会使经济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审美取向,经济的发展也会反过来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最后,现代艺术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对于现代艺术来说,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总是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由于科技的发展,现代艺术的形式会更加多样,使用的材料种类会更加丰富。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各种技术的应用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和种类繁多的资源。

二、高校现代美术教育的常见问题

1.对于现代艺术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现代美术教育不够重视,是高校现代美术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教师接受的是比较传统的美术教育,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不够充分。部分教师难以通过对现代艺术的深入了解提升艺术修养,从而在现代艺术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比较乏力的状态。部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现代艺术的积累,且参与现代艺术创作的机会较少,以致没有接受足够的现代艺术的熏陶[2]。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意及时调整已经制订好的美术教学计划,也不愿意为现代艺术教育预留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开展。

2.教学条件落后

一些高校由于长时间采用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没有及时改良和创新教学方法,以致影响了现代艺术教学的开展。一些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难以达到现代艺术教育的水平。现代艺术种类较多,内容比较复杂,如果想要使众多形式新颖的现代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在硬件设施上投入足够多的资金,优化教学环境,以便能够达到现代艺术教学的水平。但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方面不够重视,或者受限于高校的实际财政状况,在现代艺术教育方面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源。

3.部分学生参与现代艺术学习和创作的热情不足

一些高校学生接受的美术教育比较陈旧,以致他们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比较有限。一些学生对现代艺术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无论在艺术理念上还是在艺术格调上,现代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都比较另类,这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展[3]。学生参与现代艺术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不足,主要是因为学校没能提供足够的现代艺术教学空间,也没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且一些美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会制约学生的艺术学习方向,进而影响高校现代艺术教学的质量。

三、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合现代艺术教育的方法

1.提升美术教师的认识,重视现代艺术教育

要想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更好地融入现代艺术教育,高校就需要转变美术教师的想法,让他们对美术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面,避免局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思想中。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高校不仅要为美术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现代艺术,对于现代艺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要鼓励美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充分了解种类繁多的现代艺术形式,并积极创作现代艺术作品。现代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如果想要改变部分美术教师的陈旧教学思想,高校就要让这些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多接触现代艺术作品。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现代艺术作品展,让学生和教师一同参展,并在参观完成之后撰写相关报告。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要想让现代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美术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思想,而且要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主体通常是教师,学生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要想让高校美术教学更好地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4]。现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教学课堂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完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这些硬件设施和网络设备,以此提升现代艺术教学效果。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屏幕为学生展示优秀的现代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视频或图片,对现代艺术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当地的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热情,增强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3.为学生创造自主创新条件

现代艺术种类繁多,很多艺术形式需要学生参与,这就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创造空间,为不同类型的现代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传统艺术相比,现代艺术更加提倡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更应为学生进行现代艺术创作提供自主创新条件,让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拥有足够的主动权,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理念更好地融入作品[5]。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现代艺术作品的解读是不拘一格的,一些现代艺术创作者有时对于自身的作品也难以作出明确的解读。也就是说,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的表达具有模糊性,而这恰恰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足够开阔的空间,高校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创作。

4.完善现代艺术的硬件教学条件

现代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是各不相同的。如果高校难以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将会使学生在艺术创作时受到限制,难以获得理想的创作成果。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高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现代艺术创作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同时为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如,高校可以根据近期艺术教学的安排,提前采购相应的创作材料,让美术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材料,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使用这些材料自主完成相应的创作。

结语

对于高校美术教学来说,现代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应当注重改变部分教师的刻板认知,让他们了解现代艺术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大建设硬件设施的力度,为现代艺术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要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对于现代艺术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性探究[J].大众文艺,2011(15):210-211.

[2]吕松野.探析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密切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293,303.

[3]张琪,韩淑梅.我国高校美术专业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3):66-69.

[4]张云峰.探析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3(18):114-115.

篇3

身体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手舞足蹈。《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种类,在古代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说,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舞蹈的足迹。人们通过身体有节奏的扭动,(有时伴有音乐)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基于此,舞蹈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舞蹈艺术一直需要依赖身体性和现场性。舞蹈艺术在这个时期具有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然而随着科技的渗透,舞蹈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具有精神化、娱乐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更是随着影像舞蹈的产生而愈发显著。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产生且日益成熟,我们不再需要只有在现场的时候才能观看和欣赏到舞蹈艺术,现场性的舞蹈艺术演变为影像舞蹈。影像舞蹈通常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摄影摄像设备在一定的背景下将舞蹈作品完整的录制下来,不对舞蹈行为作任何的改动,保证录制的真实性、完整性。当然有的时候为了一定的效果在后期的剪辑上会对舞蹈作品进行一定的镜头改编。影像舞蹈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与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电视中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再比如美国电影歌舞青春系列等。

二、数字电影以及数字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数字舞蹈的产生,究其原因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它是建立在影像舞蹈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舞蹈影像记录和创作。数字舞蹈的内涵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舞蹈指的是单纯的数字化舞蹈创作,并不掺杂其他诸如演员、舞台、音响、灯光等因素,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舞蹈影视作品;数字舞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数字化的舞蹈,还包括数字化的传播。其实质就是使舞蹈表演者、创作者离开传统的舞台,把预先设计好的舞蹈表演通过计算机技术得以虚拟的演示。广义的数字舞蹈重在数字化的传播,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舞蹈观念、舞蹈创作以及舞蹈体验。数字化对舞蹈艺术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舞蹈编排进行了优化。舞蹈编排是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必不可缺的环节。传统的舞蹈编排主要利用舞蹈人员和舞台进行调度,而且很多时候由于无法产生完美的舞台效果,只能对舞蹈编排进行多次的修改,这对人力、物力、财力是很大的消耗和浪费。此外,舞蹈编排还无法将最终的效果完整、直观的展示出来。但是通过现代的数字技术特别是三维技术和动画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些局限性。第二,为舞蹈增添了视觉上的冲击。通过LED屏幕以及3D技术,舞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体验。第三,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是传统舞蹈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三、游戏舞蹈

数字舞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上升阶段,最重要的形态就是舞蹈游戏。在网络技术发达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不断追求的今天,电子游戏的产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由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和娱乐性,制作以舞蹈为主题和内容的电子游戏也是最正常不过的。网络游戏《劲舞》就是当前国内正在流行的一款舞蹈游戏。

四、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

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游戏性与娱乐性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之下,舞蹈艺术越来越多的从个体成为公众的产物,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舞蹈的种类相比以往也更加多样化,比如爵士舞、现代舞、街舞等等。此外,舞蹈表演者、舞蹈爱好者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舞蹈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舞蹈者既可以出于保持身材和身体健康的目的,也可以是出于对舞蹈的喜爱,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在舞蹈表演和舞蹈游戏中获得娱乐和身心的享受。

篇4

1.传统绘画艺术的丰富形式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丰富,种类颇多,都有着独特的魅力。目前市场中许多商业广告中的优秀设计都借鉴了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比如传统的汉字艺术等,将汉字、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笔画原本分割的部分结合在一体。我国艺术文化在不断的传承中继续延伸,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重视,同时传统的艺术文化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源远流长的我国传统绘画、书法、形态纹络等丰富的表现形式,都对我国的广告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意境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某些商业广告设计越来越重视水墨绘画艺术的融入,将该传统艺术广告设计作为立足于国内并走向国外的出发点。现代商业广告中水墨绘画艺术的广泛运用和追求表现出了传统文化和当前形势的完美融合和传承。

3.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将多样式和丰富性的艺术风格通过不同途径的展现,能够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传承艺术的同时理解其内在的含义。(1)对传统绘画艺术编排形式的应用。广告设计师将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图案、文字等根据一定的规则,通过一定的手法进行编排,很好地将广告的形态和空间,文字和图案等之间的关联体现出来,很好地引导了观众的视觉,让艺术文化成为广告信息的载体,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带动了广告的传播。(2)对传统绘画艺术图形传达的应用。传统绘画中的插画技巧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内在信息的一种途径,图形性比较文字更具有形象化和直接性,同时又是一种世界性的表达形式。(3)对传统绘画艺术色彩特征的应用。在广告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的色彩特性,准确地把握好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度、均衡性等所代表的韵味和含义,以色彩的形式表达广告主体所代表的信息,在无形中提升了观众的兴趣和吸引力。

二、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准确应用

传统绘画艺术的途径伴随着商业广告设计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绘画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融入可以提升广告一定的竞争力和效果影响,这也是目前艺术性广告开始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何准确把握广告设计中传统艺术的精髓,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性广告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广告设计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够准确地将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到设计中去,能够做到让消费者和观众眼前一亮,提升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做到国内外销量的提高。对此,广告设计者们怎样才能将传统艺术的广告设计做到艺压群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1.广告设计中做到艺术画面色彩和线条的整体把握

目前比较流行的广告设计主要涵盖了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影视等形态的设计,也有的表现为静止的设计模式,也有动态的设计模式,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都离不开画面的整体观和大局观,以达到总体的效果,因此,要把握好整体的效果的前提是做到画面中色彩和每一条线的完美融合。因此,在商业广告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传统绘画艺术的存在,简约而又高尚,质朴而又崇高,在设计空间中体现传统艺术的魅力。纯粹的从广告设计的本身出发,根据研究,广告的设计画面中有一个大七的说法,意思是说设计的广告作品的最大的边长乘以数字七以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该广告的观察距离,也是指在这个距离以外可以得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观众和消费者所捕捉到。然而,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所注重的恰恰是色彩和线条的完美结合,起到唯美的视觉效果。在当前电脑设计、缤纷杂乱的广告设计中,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让广告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广告设计中如果准确地把握好传统绘画艺术中色彩和线条的完美结合,可以让广告变的更加有吸引力,让观众在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真正达到广告的目的和作用。

2.在广告设计中做到对传统绘画艺术手法技巧合理变异的把握

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手法合理运用到设计中来,做到绘画本质的不变,其效果要超越直接的挪用和引用。将商业广告设计当作一张宣纸,让色彩和线条在上面随意的飘散和渲染,让广告设计产生了不同的欣赏角度,从而让设计作品展现出不同的情感面。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绘画艺术的手法技巧经过合理的变异,准确运用堆、拓、贴、揉等技巧巧妙的挪用到商业广告设计中来,让广告设计更具有欣赏力,增添广告的平面色泽表现力,从而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享受。另外,除运用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色泽晕染和手法技巧之外,白描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也可以被运用到商业广告设计中,运用这种粗细不均、软硬兼备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商品形态,在不需要着色的条件下,更能简明直接体现商品的外在形态,体现出商品的怀旧情怀、婉约大方的设计思路,让观众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因此,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多样式的手法和技巧,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可以将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异,在不脱离传统艺术的前提下,借鉴现代人的眼光,运用现代化技术,将传统的绘画艺术手法嫁接到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可以起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3.在广告设计中做到传统绘画艺术符合观众审美观念的把握

在广告设计中,除了要把握好绘画艺术中线条和色彩等重要要素,还需要做到各要素之间互相搭配的整体效果,在广告设计中,要素以及形态之间的搭配更容易影响广告给观众留下的感觉和印象。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如何才能让广告作品吸引更多的目光和注意,这需要设计者在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下,切身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中,了解其思想和观念,以提高观众的购买欲望。另外,将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到现代社会商业广告中去,对于该产品所面向的消费群体的接受程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此,一定要真正深入到市场中去,了解市场行情的同时,熟悉消费群体的当地思想观念,以及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洞察市场的发展脉络,验证何种类型的传统绘画文化和艺术更容易适合该产品的消费群体,将广告中的传统绘画设计当作一种沟通的艺术语言,表达商品内容的同时,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和亲近感,做到广告的设计真正符合当地的观念,以便达到商品的销售。除此之外,地域的民族特性、地理文化、人文素质等都是广告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4.广告设计中做到对传统绘画艺术精神之感悟应用的把握

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涵盖着一定的儒家思想,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要追求广告与人的完美结合;另外还涵盖着一定的道家思想,在广告设计中追求的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取之于自然而又回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的绘画艺术融入到现代广告设计中,提倡低碳设计、绿色环保设计等;此外还涵盖一定的禅学思想,意在追求绘画空白处的表达意境,强调的是画面以外的设计的感悟和理解。(1)借鉴儒家“中庸之道”的广告设计思想。(2)借鉴道家“天人合一”的广告设计思想。(3)借鉴禅学“虚实相生”的广告设计思想。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舞蹈艺术;多元文化;吸引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对我国社会文化带来冲击,在此背景下,裕容龄作为我国学习西方舞蹈艺术的第一人,把西方优秀的舞蹈元素推广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发展。

一、多元文化的吸收

1、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舞蹈艺术家们汲取传统的民族艺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容,也拉近了舞蹈与观众的距离,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使舞蹈中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粹更广更深地到达群众之中,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我国舞蹈艺术还通过构建专门的教育基地,系统地收藏相关的舞蹈文献等方式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比如著名的《金凤凰》舞剧,本体就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2、西方流行文化的吸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舞蹈艺术十分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了西方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重塑之后形成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像《小溪・江河・大海》这样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西方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芭蕾舞,通过对芭蕾的舞蹈动作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中国传统舞蹈对比创作,结合两者的特点和精髓,同样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多样化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的弘扬

1、中西方文化的包容。艺术没有地域、国界之分。全世界各地的民族和国家都是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然后共同发展。随着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愈加的密切,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包容赋予了我国舞蹈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女儿河》等作品鲜明的展现出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把中华儿女的坚韧不屈和刚强的意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反映了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现代舞,自从传入我国就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例如《饥火》、《传音》等。舞剧在我国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以《宝莲灯》为开端标志着我国的舞剧迎来了新的阶段。自此之后艺术家对舞剧进行创新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的舞剧,并引领我国的舞剧步入了发展的高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文化不是一个国家的独自发展,而是国家间的相互融合。每个国家都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沉淀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要做的就是汇集全国的力量共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我国经济稳定而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通过多个层面的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促使群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样具有多样性,舞蹈本来就是人民的艺术,这样一来就推动我国舞蹈艺术多样化发展。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我国舞蹈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舞蹈发展的多元化发展。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加快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国资本和外国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注入传统的中国,使国内的艺术文化换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和他国可以平等地对话和进行商业贸易,有更多的机会使中国商品走出国门,也使更多国外的商品以及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交融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相互交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精神文化需求,而舞蹈就是精神文化的一种。我国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吸引从幼儿到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舞蹈类型也包括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不同种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元素,让观众看到了风格多样的舞蹈艺术,也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我国目前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人们不断接触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就为舞蹈艺术的多元化指明了新的道路。

2、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促进舞蹈的多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并不代表一味学习西方的文化,而是应该在尊重国内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国外文化中的精华,抛弃自身以及国外文化中不好的成分。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接受国外的文化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要辨别清楚。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双方共同发展,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舞蹈艺术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前已经有了多种类型。而如今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大发展之后形成许多新的形式。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完美地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以后,诞生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也取得了诸多荣誉。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失创新思想,多元化的中国舞蹈艺术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就应该培养有潜质的舞蹈人才。比如创建专门的舞蹈学校,或者是在高校中设立舞蹈专业学科,定期开展舞蹈大赛等,为校园注入健康与活力,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做不仅加强了舞蹈艺术的理论建设,也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完善理论。还可以在校园、街道、公园等公共场合进行优秀舞蹈的展示演出或者展示播出,使舞蹈艺术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同时多与国外优秀的舞蹈团队交流与合作,也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使本身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遇上了新鲜的西方先进文化,两者相互融合之后使我国的舞蹈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变得多元化,焕发新的光彩。舞蹈生来就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并传递文化内涵的,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精华的舞蹈艺术,采用多元的形式使自己的发展道路更为开阔。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长吉图大开发;民间艺术;应用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整个国家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品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灿烂光辉的吉林民间文化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各国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一、吉林民间艺术的种类和状态

吉林民间艺术种类众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品有9大类:雕塑、金属、花画、天然植物纤维编织、抽纱刺绣、地毯和挂毯、珠宝首饰、美术陶瓷。其中松花湖浪木、根雕艺术、舒兰皮影、满族剪纸、玩偶、易拉罐立体工艺画、松花石砚、微雕艺术、圣诞礼品、羽毛鸟民间艺术品等发展的比较好,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并且在国内外市场都很畅销。像珠宝首饰加工行业发展的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本地区贵金属产量比较少。而且由于漆器工艺产品的原材料远离吉林,油漆工艺本身比较复杂,漆艺产品在吉林地区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但是目前吉林艺术学院已经成立漆工作室,相信一定会为吉林省的漆艺术品行业做出贡献。

吉林省地区文化历史远不及中原地区那样悠久,传统民间美术还没有形成典型的工艺美术产品,很多工艺产品都是近代才兴起的。如:易拉罐立体工艺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前景:非有色金属制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2000年到2004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鞋塑这种工艺形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形成产业,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

吉林省民间艺术品大部分集中在吉林市,一批老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组建了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定期组织活动,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氛围。

二、在大开发的背景下,加强吉林省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民间艺术虽然是传统艺术,但是也需要创新,当今在长吉图大开发这个大背景下,吉林省民间艺术只有面向市场和现代生活,才能向前发展。完全被动的依靠保护,不去创新,是发展不起来的。但是民间艺术的创新不能完全摒弃传统,一定要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前提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和市场的产品。

民间艺术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父母教子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由于社会的现代化,很多民间艺人为了生存已经转行,导致民间艺术人才流失严重、技艺人员素质下降、珍稀门类无人传承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很多高校已经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对民间艺人进行再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从理论层面了解自身掌握的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地方高校或基层文化部门,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影像记录,更好地记载、传播传统民间艺术,使其拥有更大的展示平台。

三、加大应用开发和利用力度,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当今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种冲击下,民间艺术没有被现代艺术所取代。现代设计中,不论是标志、招贴还是企业的Ⅵ设计;不论是图形还是文字,都要谈创意,创意从那里来,其重要的灵感源泉就是从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寓意性而来。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进校园;意义;策略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戏曲逐渐分化出京剧、吕剧等众多剧种,并且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戏曲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单单停留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发挥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学生可以在对戏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戏曲艺术背后所包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这也为学校开展美育、德育等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凝聚体,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有效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民的功能。其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领域所拥有的道德规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等精神形态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在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树立良好高校形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换言之,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教化功能的无形教学元素,本身的艺术特色、育人特色等特征非常显著。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新潮流、新时尚或新风气等都无法彻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位与格调,任何风潮、时尚与风气等都会显得庸俗而乏力。通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路径去学习和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精髓与魅力,同时学生可以完全沉浸在戏曲作品所创设的氛围与情境当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与学习戏曲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对戏曲文化艺术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美的元素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力,以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豪感,这也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育课改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根本出发点,其旨在将学生培养出符合时展以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如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旋律、服饰及化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与美的魅力,这些戏曲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价值观念。比如,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为核心的戏曲剧目,如关于弘扬正义,热爱民族、孝敬父母的戏曲作品众多。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学生可以在体验和学习各种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戏曲作品背后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戏曲作品引进校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助力其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保证其“智”与“品”的同步发展。

(三)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乃至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持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审美观念、娱乐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这种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是国内主流的戏剧文化,甚至许多剧种已经面临着濒临失传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但是如果观众无法欣赏戏曲这种独特而高雅的文化,那么戏曲改革必然不会成功。而高校是进步文化诞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戏曲引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会使一大批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演欲,并促使他们逐步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意识,这可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一大批生力军,总之,这对保护、弘扬、改进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具体策略

(一)创办专门的戏曲类高校及专业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依旧生生不息,期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戏曲曲目作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及发展中遭遇了许多困境,无论是戏曲文化表演者或者是观众等都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部分的青少年根本听不懂戏曲文化艺术,甚至对戏曲文化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使得当前国内许多曲牌、戏曲剧目以及戏曲剧种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实际上,我国的戏曲文化资源颇为丰富,戏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高校可以立足这种戏曲文化的发展形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借助党和政府部门再度振兴戏曲事业,抓住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时机,推动高校发展与专业转型。譬如,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可以在各类戏曲剧种所在地区创办专门的戏剧类高校,并以当地的剧种作为招生专业来进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本地就业。如河南省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当地流行过80多个戏曲剧种,即便今天也保留了37个戏曲剧种,尤其是越调、曲剧以及豫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为河南省地区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及传承濒危的戏曲剧种。

(二)开设专门的戏曲赏析选修课程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赏析、体会和学习戏曲艺术的需求,推进戏曲进校园,离不开专门的课程支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课程教学现状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赏析类选修课程,借助开设专门的戏曲类课程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感受活动中来,同时借助专门课程开发的方式也能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路径。不同于专业戏曲类院校的专业戏曲训练,戏曲类的欣赏选修课程适合任何一类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一般学生群体。而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诞生、形成以及常见的种类等基础知识。然后逐步过渡到带领高校学生一同欣赏戏曲经典片段、全剧等,使他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戏曲剧种的本身演唱艺术特色与技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戏曲唱段,以及指导他们表演戏剧中的一些经典片段。比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戏曲中的“四功五法”,使之掌握各种戏曲表演技法的要求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保证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到戏曲表演艺术学习实践中去。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考虑到戏曲本身属于一种舞台艺术,所以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等等,使学生在全身心赏析优秀戏曲曲目作品的过程中对戏曲艺术形成深刻的认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力和认知力。

(三)丰富戏曲文化类教育实践活动

戏曲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为了真正使高校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能力,除了侧重理论层面的戏曲类文化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丰富戏曲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改善戏曲融入高校教学的效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戏曲文化资源来构建戏曲表演平台,如可以积极同高校周边的一些戏曲剧院进行联络、合作及交流,将经典的戏曲剧目演出团队请进校园,营造一种传统戏曲文化表演氛围,以此促使高校学生更好地赏析戏曲。其次,要注意定期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戏曲文化知识类的讲座,如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戏曲艺术专家来学校与同学生面对面地开展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戏曲文化以及表演技法等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借助高校的广播电台。在课件中或者节假日的空闲时间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戏曲作品,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戏曲文化。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在高校校园内积极营造各种类型的戏曲表演活动,如可以利用校庆、校运动会等契机来开展校内戏曲表演会或者戏曲大赛等,使高校学生可以有更多欣赏和展现戏曲表演才能的机会。最后,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并鼓励他们在校园内积极开展与组织各种类型的戏曲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戏曲进校园的预期目标。

篇8

关键词:红木;家具;材料;装饰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三十年来,已经有无数的专业人士对于红木家具、红木艺术品的研究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红木家具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很多思路。但纵观很多研究资料对红木家具的表面装饰材料的专题研究非常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相比较国外的传统家具行业,早已将家具的表面装饰艺术跟作为一个细分专业单列。与家具结构设计并驾齐驱。往往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结构设计师、装饰设计师来共同完成。这样的专业性的装饰设计是我们所需要予以关注和研究的。回过头来,我们传统的红木文化艺术当中有很多装饰设计手法是值得我们今天去思考、分析的。

在中国传统红木家具中表面装饰材料的种类十分丰富,如:石材、木材、竹材、骨材、象牙、玉、贝壳、瓷、棕、藤、金属皮革,玻璃,丝绸等可以在一件家具或一件红木工艺品中得到应用,而且应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各种材料的色彩、质地、纹理不尽相同,各具独特魅力,而又恰到好处的相互融合。所用材种之多,手法之精湛在其他同类文化艺术中十分罕见。无论是对传统的红木艺术的再认识还是对现在的室内与家具装饰艺术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木家具的常见装饰材质类型分析

1.红木与竹材

在我们的传统红木艺术中红木与竹材亦有不解之缘。无论是红木家具还是红木小件中都有仿竹材做法,这些做法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家具的主要构件做成竹节效果,形成竹节纹,远看好似竹制家具。第二种是竹木混用的做法。它们造型独特,部件连接巧妙,两种不同的材质在同一件作品中完美结合,丝毫看不出勉为其难的造作。两种材质色彩迥异,形成强烈的深浅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整体造型简洁,又不显单调。

2.红木与其他木材

虽然红木可以称为木材中的贵族,但是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一来红木类树种生长周期非常缓慢,成材速度远远不能与人们的利用要求相适应。二来整体色彩与其他杂木相比偏深。无论从单件作品还是从它们所构成的装饰环境来看都显沉闷有余而活力不足,色彩过于庄重。古代工匠在改善红木的自身缺陷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努力。人们往往会在整件作品中将几种不同纹理的木材结合使用,形成木色、材质纹理的对比。使得整件红木家具在色彩上、装饰上有很大的改善。

3.红木与石材

石材在红木家具中是经常出现的装饰材质,其中以大理石最为多见。大理石质感坚硬细密,厚重,表面光洁柔润,色泽多样有青色、白色、淡黄色。其花纹奇丽,往往多程自然纹层、晕带、条团状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峦,酷似传统国画。应用在家具上对整件家具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人们往往十分崇尚自然界的神来之笔,因此获得一块纹理优美独特的石材往往爱不释手,镶嵌于家具上以提高的家具品位和档次。

4.红木与瓷

在传统的红木家具和红木小件中,用瓷片来装饰的也非常多见。明清时期制瓷业达到鼎盛,品种繁多,技术精湛,瓷器上图案多样,色彩丰富。瓷器本身就是集观赏性与实用性相一致的器物。在红木家具中运用瓷片装饰是一种别具创意的手法。在椅背,屏类等块面上镶嵌瓷片不仅改善整件作品的色彩特征,而且能够将传统绘画引入到家具的装饰上来。瓷片的精致、光洁、高雅让红木家具本身的艺术感得到升华。

5.红木与棕藤

棕藤的编织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工匠们常常独具匠心的编织出各式图案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艺。难能可贵的是,人们把棕藤的编织与红木家具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棕藤的柔软、透气、坚韧性改善家具坐面适用性。这是传统红木家具中难得的人性化的设计亮点。棕藤的柔软性材性、疏密的图案编织都在视觉和触觉上极大的改善了红木家具的坚硬、冰冷。达到装饰与实用的高度统一。

6.红木与织物

中国古代纺织业十分发达,各种丝织物、棉织物种类非常繁多。各种织物在红木家具中也有运用,如灯罩、坐垫等。丝绸质地柔软、轻巧、细滑具有半透明性,给人以一种特有的朦胧美,用来制作灯罩,黄晕的灯光透过丝绸灯罩创造出另人神往的意境。洁白的丝绸与色泽深沉的灯架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让人充分领略红木文化艺术的意境美。绣有各种图案的坐垫既充分展示了传统丝织艺术又较好的改善红木坐具的坚硬和冰冷的触感。

7.红木与其他材质

红木文化发展到了清代所用的装饰材料得到极大丰富,除了上述的几种主要材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材质,如:玉石、骨材、珍珠、象牙、螺钿、珐琅、玛瑙等等,它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的色彩和质感,它们的运用使得红木文化艺术魅力倍增。

红木文化的材质美除了表现为各种材质本身的质感、特性美之外,还表现在各种材质的仿生设计上。如在造型上采用劈料做法模仿竹藤类家具的自然特点,在家具的零部件的装饰线条上做成竹节纹、绳纹、钱币等(如图3-40-43)。这些装饰纹样做工精美,细致,栩栩如生,站在一定的距离根本无法辨别这些纹样真实材质的面目,用木材模仿其他材质的质地可谓是中国传统红木家具装饰上的一大亮点。这样的装饰造价低廉,线条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突破了固有的一些线形装饰模式,很值得现代家具加以借鉴与学习。

对现代家具表面装饰的启示

1.材质色彩和机理的对比

上述的材质分析,不难看出,在传统红木家具和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当中,设计者为了打破红木类木材的沉闷的深色,通过选择浅色的材质与之搭配。白着如象牙、大理石,浅者如竹簧、桦木等等。浅色材质的加入,提亮了木家具本身的色彩,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对当下的新中式家具设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红木家具企业将销售的卖点寄希望于材质的稀缺,而对年轻人的色彩喜好不做深入的研究,也导致了红木家具难以获得年轻人青睐。因此有必要在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过程中,注意通过相应的设计改善红木材质或者类红木材质的色彩沉重感。

2.其他艺术材质组合

在红木家具中出现的表面装饰材质类型十分丰富,一方面不同材质的色彩有显著的差别,另一方面不同材质的机理特征也各有特点,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地域特点也极大的丰富了红木文化艺术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我们在家具材料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各种纺织面料、皮革、金属板材、各种塑料材质。同时也能更好的将其他艺术形态应用到家具的设计中去。

3.根植本土文化的演变。

从红木家具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图案被广泛的运用到红木家具的表面装饰中,这些纹样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特征,极具我们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正是我们当今家具设计中最为忽视的问题。赋予家具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家具生命力的

4.装饰材料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9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篇10

关键词:民间艺术;审美特征;文化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是大众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的,它种类繁多,包括民间的工艺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民间艺术似乎时过境迁。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更为精制的工艺品,但是传统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的积淀,是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非常有价值的瑰宝,有着不同于纯艺术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1 源于民间生活――朴素美

民间艺术具有朴素、直观性的特征,它的构造甚至非常简单,但其内容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它的产生于发展始终以服务于民生为宗旨。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民间艺术包含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它蕴含着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人们纯朴的审美理想。民间生活现实是民间艺术生活美的源泉,而民间艺术的存在也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需要,它是较为基础的、与底层的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艺术形态,这种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与生俱来的生活美本质。民间艺术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着人们最直白的愿望。如年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连年有余》描绘了一个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娃娃,身穿锦团服饰,颈戴长命银锁,在盛开的莲花丛中双手抱着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富贵、吉祥等人生愿望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朴实直观地表达出来。再如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 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 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 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品,不是因为它的材质的优劣或造型的独特,而最为重要的是在它形成中凝聚着精湛的技艺,精湛技艺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民间艺术虽具有着朴实、简洁的美感,但它也蕴含着那些民间艺人的技艺精华,而这种技艺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也体现在精神内涵方面。今天很多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是特有的民间技艺手段,如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如《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夏白眼于橄榄核上刻神态各异的十六个娃娃;明人魏学作《核舟记》所述明代核雕艺人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等,栩栩如生、技艺惊人。民间艺术的工艺美体现手工制作的审美价值,它是技术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工艺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使民间艺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总之,民间艺术产生于大众生活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审美价值,其特征因每个民族的文化与环境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中国民间艺术会随时展而发展,在当今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新的民间艺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文化本色,理解民间艺术的审美渊源,使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