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

一、以读为本,学会读书

让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条理,通过分析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善于模仿,经常通过范读、录音读,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助于提炼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堂上还注重学生的表达,既有语言上的表达,又有内容上的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急于求成,力求表达上完整、准确、简练,讲究用词贴切,感情真实。让学生明白怎样说话,说什么话。对于有情景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情演示出来,加深印象。

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对于综合阅读,综合实践才有能力去完成。如人教版第八册新编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一些综合性阅读内容,要完成这方面的内容老师学生都要花一定的工夫。不能把任务交给学生就了事,也不能包办代替,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阅读方面的指导。由于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条件不是很好,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只有一个学生家中有电脑,明显的资源不足。我号召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搜集名人伟人成长故事。

二、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培养阅读习惯,学会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向课外阅读延伸,让他们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班上办了图书角。书籍全是学生自己捐助的。有《三国演义》、《中国百科全书》、《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四、培养实践能力,学会应用

篇2

一、课堂阅读教学实施分层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当保障英语学科的教学针对所有的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英语过程当中的情感感受。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阅读能力等存在的差异性关乎学生的两极分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现状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Let’s plan a surprise for Michael!”的时候,需要设置具备相应梯度的阅读题,能够让优等生结合上下文把握生字词的内涵,可以明确段落间的逻辑性和课文的主旨;让中等生能够理解事件,可以推理、评价事件;降低学困生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实现基本的阅读教学目标就行。并且,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应当重视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思维的启发,以使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

二、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在日常的阅读训练当中,需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泛读和精读,怎样迅速地把握段落大意和中心句。当今,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常常发声阅读,尽管如此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可是如此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为此,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务必指导学生默读,这是由于默读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能够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活动,适当地奖励阅读速度快的学生。并且,教师还能够指导学生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其中涵盖默读、浏览、略读、计时阅读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这些方式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的教学方法,以及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只有如此,才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初中

书籍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宝藏,通过阅读,人们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精彩,身体不动,而思想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作为处在生命黄金时代的初中学生来说,提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这也对初中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引导,保证阅读的效率,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作几点探讨。

1加强阅读引导

首先,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是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强的时间段,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阅读品味,建立正确的三观。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阅读,首先是增加阅读量,利用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创设适合阅读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自己思考的时间,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接下来的具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了量的基础上要教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将课余时间的阅读变成一个镀金期。书籍浩如烟海,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要求语文教师提高警惕性,在茫茫书海中挑选出有益的读物,将它们推荐给学生,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健康以及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阅读经典读物,提高学生对书籍挑选的眼光,形成有个性色彩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张扬个性,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平衡好书籍的“多”和“精”之间的关系,拥有了一定量的累积才能保证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对某个领域的潜心钻研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2教授阅读方法

对于文本的解析会有多种方法,作为拥有更多阅读经验的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学生高效有效的阅读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量。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总结,例如小说最重要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散文则要抓住神散形不散这个中心,文言文要字字落实之后才能连句成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旨的多样性应该是关注焦点等等。明白了每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之后,学生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不仅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在掌握了这些对文本的大致阅读方法后,还要注重对具体字句的梳理,点面结合,重点部分集中突破,最终形成对文章完整全面的理解。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中,在通读了全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涵之后,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和看客们的冷眼旁观的姿态的叙述,应该成为课堂分析谈论的重点,通过对人物不同时段的不同表现来综合分析看待这个人物的命运悲剧,探讨悲剧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如果学生不知道抓住重点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出现对文章篇幅过多的迷茫感,不知该从何入手,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师及时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强化情感交流

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就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学生更好的接纳自己的观点,保证教学的效率。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学识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有利于阅读感受的真诚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对方的看法,作为老师,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问题的深入分析。例如在讲解在讲课中虚心接受学生的观点,同时也将自己的看法传递给学生,将知识寓于沟通和交流中,而不是机械的逼迫学生单方面接纳自己的意见。情感交流形式多样,除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很重要。或许有些情感单单从作品中还不能有清晰的感受,这时候就要结合文章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来综合分析,例如分析诸葛亮的《出师表》,表面看似只是诸葛亮出师前给皇帝的一份书信,告知皇帝一切准备就绪,对出世后的朝廷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联系到当时蜀国的国力衰微,刘备去世托孤的现实情况,才能感受到诸葛亮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才觉得那句“出师一表真名世”的夸赞并不是夸张的溢美之词。

4重视阅读积累

阅读不仅是一个看和读的过程,还包括阅读后的积累和总结。如果没有阅读之后的思考和反思,那么阅读也会失去本来的魅力,读过的文字只是眼前的浮云,一闪而过,作为读者并不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只是单纯的读,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给人们留下长久和清晰的印象,遗忘是一种本能,只能延缓而不能抗拒。那么如何让阅读过的内容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所牢记呢?读书笔记或许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一开始学生可能会产生抗拒和不解,但是常年坚持下去,就可以体会读书笔记带来的高效的阅读体验的神奇之处,所以教师要顶住压力,采取强制性措施,学生在看到阅读与读书笔记结合迸发的力量之后,就可以自觉去书写读书笔记,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读书笔记的形式是多样的,关键词的标注,关键句的突出,书本空白处的批注以及阅读之后感想的记录都是读书笔记的内容,字数多少不重要,只要记录下阅读时最深刻的感受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这样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读书笔记是为了保证读书的效率,而阅读积累除了要求高效率,对数量当然也有要求。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身才能实现飞跃,气质、思想、眼界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阅读不是心血来潮的活动,要保持良好的语感就要坚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方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第一步,在阅读过程中教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更是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郭冉.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篇4

第一,营造多姿多彩的阅读环境以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就对周围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生动的图书具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会与日俱增。

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给孩子们一个多元、开放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自主阅读的条件。可以在教室为幼儿创设图书角或图书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这些读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同时应注重读物的趣味性、戏剧性、文学性,并定期更换读物。可通过看图编故事、木偶表演、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在讲评时给幼儿表演的时间,培养幼儿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明亮的图书室也是吸引孩子的地方,因为图书室的图书种类更加繁多。在图书室的墙上可贴上有趣的图片,引导幼儿养成看完书后把书放回原处、不折书、不抢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良好的习惯。另外,教室的墙面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在墙面上设置一些有趣的内容,以激发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有利于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幼儿可以自己阅读的图书,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是自己阅读、和同伴一起阅读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欣赏书中有趣的故事。其次,要给孩子充足、自由的阅读时间。除了在教学中开展定期的阅读活动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某些确定的和不确定的时间。例如,在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相互欣赏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书,或是幼儿园的各种图书;孩子放学之后离开学校之前,也可以自由阅读图书。

第二,采用新颖多样的阅读形式,因人而异地引导。

首先,各种阅读资料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图书类型时可以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班的孩子适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通过过渡性的问题等让孩子了解故事并发现其中的变化;大班的孩子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并鼓励他们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另外,不同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些孩子可能在早期阅读方面表现很好;有的孩子喜欢阅读,想象力极为丰富,但表达不够;有的孩子阅读习惯太差,影响了他的阅读水平。因此早期阅读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教学中可运用朗读感受、观察理解、故事表演、创编情节、改编游戏、自主阅读、讲做结合、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幼儿开展阅读活动,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随机引导,这样往往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可根据能力强弱结合的原则对孩子进行分组,组织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样,能力较强的孩子能起到带头作用,会通过给其他孩子的讲解得到锻炼,相对差些的孩子经过同学的讲说也会从中学到知识,在给予适当引导的情况下,最终孩子们集体阅读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同时个人的阅读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更加生动的阅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多媒体工具也早已成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力工具。在阅读活动中利用幻灯机、投影机、录像机、电脑等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多媒体工具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态立体的特点,它经由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更能调动孩子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特别是对幼儿不能理解或有质疑的内容,多媒体提供了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和思考。

另外,开展各种竞赛和小活动,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能力。例如,开展“新闻角”、“小小天气预报员”、“故事大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无形中拓宽伸向外界的“触角”,使他们更加关注外部世界,这些都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

第三,倡导亲子共读。

早期阅读教育是一种社会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成长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和家长不断交流,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早期阅读观念,激励和帮助儿童获得良好的阅读教育。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共读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一个充满阅读信息的环境;二是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购买有趣的有益的图画书和其他阅读材料,让孩子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三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四是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阅读图书的内容。可以说,在亲子共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喜欢阅读并且会不断独立阅读的人,这样的阅读者是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方法指导 综合培养

古往今来,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传递、授业、解惑。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又是重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框架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时,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把握内容。如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按照一定的框架,看它们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素材作论据,怎样来论证的。当然,框架式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不是随便找出一条线索。我们的教科书,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文章框架。具体的阅读要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2.感悟性阅读法

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享受与作家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等人间真情。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以及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形式与学生内心情感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

3.鉴赏性阅读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爱”字,正是这种理智的爱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提高鉴赏力。一种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2-02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作为一个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下面是我对语文阅读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阅读生态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建立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增设阅读课等相对增强同学阅读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简短的诗句,古诗词等。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有合适书籍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同学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比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的大概内容,选定后精读,边读书边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不可强求逼迫,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才是教师应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是最懵懂的时期,大多数小孩子都热衷于动画片,但是我们会发现动画片用语言形容的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故事书,可以通过每天让同学上讲台讲个故事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喜爱。为了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像学校提议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对于文章的结尾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三、以身作则,学会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读书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用自身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中的形象来自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映照,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的主要反映表达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有人说:如果把形象性语言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躯,感情是他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出语言所描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能够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的形象感。这样一方面语言触动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生命和个性的直接感觉和判断。

四、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求真务实使学生学有所乐。

教师应该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教师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学生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让小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互动教学的形式是从单纯的灌输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一种转变,能让学生在谈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强化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应该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总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 影响因素 方法

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偏重对知识的教学等不足。笔者根据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就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教学,没有对时事、生活的联系,也不向学生介绍英美生活、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科书,较少结合实际充实一些和时事挂钩的教学内容、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等,使阅读教学枯燥,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阅读课也完全失去了训练学习者阅读技能的功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判”“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师生之间都是单向的教学活动,中间没有反馈和交流,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际机会,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接触原始的语言资料,影响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对阅读材料本身进行长时间的分析,而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缺乏指导。教师应改变这种做法,在引导学生对材料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适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和阅读技巧。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比较快速准确的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学生也只有掌握阅读方法,形成了阅读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充足的词汇量

没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无法阅读文章材料,而对单词、短语的掌握,需要一定的记忆技巧和记忆方法。一是学会联想记忆,每个生词都要和其他词汇组成多种意义,一个孤立的单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才会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词不离句”。学生在记忆时,要多注意词汇间的联系,学会联想记忆,例如记忆“knowledge”可以联想到“know”这个旧单词。这样既学习新的单词,又复习了以前学的词汇,还加深了记忆。二是学会情境记忆。通过掌握上下文的意思和具体语境,记忆要学的单词,才能真正掌握词汇,准确把握生词的具体含义。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遇到生词,就需要猜测,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整篇文章的主题以及词汇结构来判断生词的意义和词性。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阅读文章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阅读文章又是丰富词汇、掌握单词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能够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构词法来判断推断生词的含义。比如,“Can I take a look at your minibus?”中“minibus”是个生词,但学生都知道“bus”表示“汽车或公共汽车”,“mini-”是一个表示“小或微型的”前缀,组合在一起则表示“小汽车或微型车”。

三、培养学生阅读情趣和阅读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倡议每人找一两本英语课外读物,然后集中起来,在教室后面办一个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要求学生模仿作品人物,用英语问候,进行简单的交谈,这样,学生对英语阅读逐渐产生浓厚兴趣。教师把阅读课变成竞赛课,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一块学习、讨论、探究,要求精读所学材料,然后把根据阅读材料内容设计出来的问题平均分给各小组,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分数。小组内不能答的问题,其他小组可以抢答,答对加分,答错则扣分。学生个个兴趣大增,主动发言,小组成员努力合作,整个课堂“活”起来,充满民主竞争气氛和探索、求知的热情,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不是读出声音的读书,而是主要通过眼睛去看,大脑去想,搜索文章中的核心的信息,比如材料的主题、作者的思想观点等,通过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判断生词的意义。二是养成限时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规定时间,学生不再朗读或翻译,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分析、处理。高三年级学生应该以每分钟60个词的速度阅读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三是学会英语思维的习惯。在阅读材料时,学生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提炼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够用英语思维进行处理,而不是翻译成汉语再做题。

四、注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教师要想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增加阅读的数量,教师应该准确把握高考阅读题型的命题思想,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天进行阅读训练,可以是科普文章,可以是生活故事,重点要多阅读与西方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扩大阅读量,也要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之后。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词典读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小说、报纸、杂志等,增强语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及社会生活,了解其思维习惯,摆脱用母语思维的束缚,能够用英语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阅读材料,材料要求短小、简单、趣味,适合阅读。学生之间还互相交换英文读物,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提高措施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增强语感

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一种敏感性,也就是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来,读出声音,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对于语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积累,有了脱口而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做成语填空时,可能对这个词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复朗读几遍,就会把这个空填上,这就是语感所发挥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在语文课上的阅读锻炼,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会在阅读课上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3.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积累量,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学生也可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自己词汇积累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起语感,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中学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

1.建立开放式阅读教学,创设学生阅读环境

开放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阅读教学把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方式改变为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交流、开放的形式。通过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以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为前提,教师只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不提供现成的结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新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组织好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阅读、思考的成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学生受到正向肯定,在鼓励下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形成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真正从学习的“配角”转变为学习的“主角”,有效地创设阅读的和谐环境。

2.改变阅读评价的缺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都很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在授课时一贯采用的“你的意见很正确”“你的看法很独特”等等简单的评价用法,这样做老师确实是在鼓励学生,但也就显露出老师本身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学生会认为老师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学生厌倦这样的课,认为是流于形式。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

(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

(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承认发展中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情感、思想、知识、经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优点,允许有理解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寡。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言别人所未言,发现别人所未发现,让每个学生形成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3.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增加学生阅读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内驱力被调动起来的标志,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于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创造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可以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4.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语文知识是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要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的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

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1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校园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篇9

一、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

阅读是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梳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和掌握写作方法,而是一个获取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过程。因此,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高效获得生活和成长信息,正确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也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章。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1.观念引导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经常地、反复性地教育学生明白知识的宝贵,读书的重要,阅读必不可少,也就是“书中有黄金”、“书中有智慧”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应是生硬的、苍白的说教,而应当用真实典型的事例去影响,诸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创立统筹方法和优选法的故事,诸葛亮祭东风的故事、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等等。要让学生从观念上确立:力量来自智慧,智慧来自书本。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之中,才能把阅读当作他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a.教师以身示范。如适当展示自己勤于读书的形象和博学多识的一面,使学生产生敬佩、羡慕和效仿之情,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效果。b.树立榜样带动。教师积极发现课外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产生带动效应。c.开展竞赛促进。如开展名著讲座、知识竞赛、名著介绍、专题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d.进行展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或较大范围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学生间产生相互影响和鼓励作用。

3.制订方案,奖励优秀

教师可安排和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制订出个人的课外阅读阶段计划,内容主要是阅读的份量、内容、途经及阅读的时间安排和阅读的目的意义。这种计划要注意与课内学习不冲突、与课程目标相接近。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度地对制定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情况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绝不能让制订计划流入纸上谈兵和有头无尾的岔道。

4.优化课外阅读环境

由于城乡差异、社区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也由于学校文化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差异的存在,造成学生个体课外阅读的环境条件优劣悬殊。因此,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弄清这些外部环境的优劣情况,并积极想方设法去改善和优化这些环境条件。特别是要努力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这主要是提供一定量的读物,安排一定量的阅读活动时间,提供相对优越的阅读场所等。教师也可倡导学校及学生间资源共享,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书讯信息等。

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富有成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争取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额世界。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择书有依据

社会发展,万物共生,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中学阶段,学生虽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其人生阅历、经验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经常是良莠不分、难辨善恶。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加以正确引导。正确选择读物的依据,主要是趣味性、思想性、关联性、时代性。中学学生应选择趣味性强的、思想上进健康的、与课内学习相关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图书开展课外阅读。

2.读书有侧重

正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有后,有主有从一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应当是有博有精。要让学生明白哪些书属“博”的范围,应泛读,哪些书书属“精”的范围,应细读。泛读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更不要说是都去精读。但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就应该学会粗略地、“一目十行”地读。这样才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精读是仔仔细细地读。形象的说,就是“一行十目”地读。对重要的文章、书籍要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读,对重要的语段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艺术特色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必要时,还应作记号、做摘录、写读后感。一般地讲,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都属精读的范畴,这对充实学生的阅历、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净化学生的品质有极大的好处。同志说,《红楼梦》党的高级干部至少要读五遍。就是这种道理。读书有侧重,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人一生应该读的几部书。

3.理解有层次

一般地说,根据阅读理解的程度情况,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指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指能清楚的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三种层次由浅及深,是读者阅读理解水平和阶段的不同体现。所谓“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阅读理解观念正是反应了这种不同的理解层次,作为读者必须仔细地把握。

篇10

一、创造自主机会,激发阅读热情,再现文本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什么,教师不妨让学生做主,根据个人爱好和自身发展,自选读物。在综合民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必读的,推荐选读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哪些必考,所以必读,哪些有名,所以必须看。教师则把好读物的质量关,符合求知、立德、修身、养性的标准。怎么读,教师不妨拓宽阅读渠道,从传统的小课堂到图书馆甚至到网上阅读,从课堂到课外,在线上与线下,让学生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朋友,置身其中,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师不可能将文本空白一一打开让学生来填补,关键在于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开展多元对话,达到触类旁通。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课内与课外的对话。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他们特别关注小弗朗士,为他的思想转变而欣喜,为他即将失去课堂学习的机会而惋惜,为他将来的人生旅程而担忧,还有的设想到了自己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有学生关注到韩麦尔先生,由此直言不讳地谈到所遇到的严格的、温和的、充满爱心的、不负责任的各种各样的老师;也有学生注意到了小弗朗士对法语的第一次钟爱,自由组合,分别用汉语和英语演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激发同学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虽然教师没有任何爱国主题的导语,也没有关于主人公的提示,但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日积月累,师生在既独立自主又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取长补短,培养起自主学习和不断反省自己的习惯,迸发更大的阅读热情。

二、积累情感视野,享受阅读乐趣,促进综合发展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是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会、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必由之路。然而,作者的爱恨情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学生未必都曾经历,也未必都需经历。阅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丰富情感阅历的过程。通过阅读,了解芸芸众生、社会百态,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找到与作者的共鸣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

三、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