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护理; 风险; 职业道德;

Abstract:nursing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hospital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any medical means can not do without the help of nursing. Because of nursing work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whol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o the risk of nursing work in the high risk of nursing. But through a system of mandatory provisions or the process of operating norms to restrain mechanism of nursing risk exists a paradox: all systems and processes requires people to compliance and enforcement, if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behavior of the deviation, then odds of nursing risk did not actually decreased. Therefore, the constraint of the behavior of the nursing staff through the inherent and spontaneous restraint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ethics has become a breach of the nursing risk.

Keyword:nursing; risk; Professional ethics;

护理

1 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是指在医疗护理活动中, 护理人员对他人的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所负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1].护理工作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 因此, 护理风险也伴随这些环节和过程[2].护理风险的起因看起来是极为简单或者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 若风险发生前, 可能都难以引起护理人员的认识, 但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者事故, 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的痛苦却导致各种纠纷和医疗责任[3].因此, 要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

现实中, 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因素有以下几大类: (1) 护士的自身素质及经验; (2) 护理制度规范程度及执行情况; (3) 护士职责明晰程度; (4) 护理工作的专注度; (5) 护理工作量; (6) 医疗信息是否清晰没有发生中断; (7) 护理记录书写不当, 手工抄写错误; (8) 护理工作以外的干扰因素; (9) 护理工作交接缺乏交流; (10) 无证执业; (11) 简化程序、违反操作流程; (12) 三查七对不严格; (13) 药品管理不规范; (14) 泄漏病人隐私, 侵犯隐私权; (15) 未及时回收医疗器械; (16) 传染性病人未及时隔离或者隔离措施不当; (17) 擅自脱岗, 玩忽职守; (18) 患者享有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意权、平等权; (19) 未能依照法律规定封存病历[4,5,6].

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责任感约束缺失的表现, 表现在工作中对于工作内容态度随意化。假设按照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的要求能够一丝不苟的遵守和完成, 那么护理工作就无所谓护理风险, 因为制度上已经严格设定了风险控制阀, 已经稳妥的将护理工作所可能导致的风险屏蔽在工作内容之外[7].但要排除一定程度上的技术性因素, 包括诊疗技术和器械的改进等。也就是说在面对如何降低护理风险这个问题上实质上要考虑的因素应该从内在的职业观念而非外在的制度设计来看待。

风险的产生源自于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认知态度, 遵守职业纪律的严格性以及职业品德和职业责任感。总的来说是取决于职业道德。那么从加强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或者减少护理风险产生的几率, 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手段。

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8].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属于自律范围, 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是一种职业规范, 受社会普遍的认可;②是一种职业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③没有明确的形式, 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④依靠文化、内心依存的信念和长期培养的习惯;⑤缺少外在的约束力和强制性;⑥其约束性表现在职业对于从业者的义务性要求[9,10].

总的来说职业道德是一种内在的, 非制度性强制约束的自我习惯, 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 可以从护理人员内心加强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可以主动的寻找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避免行为不当可能产生的护理风险。

3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护理风险的意义

3.1 爱岗敬业。护理从业人员选择了护理这个工作岗位, 只有真正的喜欢护理工作, 才能产生对护理职业的尊重和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才能自发的去提高技能, 学习知识, 降低工作中的失误。避免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导致职业倦怠从而疏忽大意产生各种操作不当的护理风险的产生[11].

3.2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护理人员态度诚恳, 待人以诚, 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骄不躁, 不随意降低工作质量要求, 不随意改变或者简化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职业制度和操作规程。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中最基本, 但也是最高要求。

3.3 办事公道。办事公道对于护理人员而言, 要求面对不同的求诊病患, 坚持以同一态度面对, 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不因私人的感情而影响工作质量, 公私分明[12].不能因为有熟人打招呼就省略检查步骤, 从而导致某些用药风险。

3.4 遵纪守法。这一条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内在职业道德和外在制度约束的统一。从制度执行上避免风险产生。要求遵守纪律和法律, 遵守纪律主要要求:①遵守劳动纪律;②遵守组织纪律;③遵守保密纪律;以及其他行业要求的纪律[13].其实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主要是保守病人的秘密, 避免因为泄露病患隐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职业道德内在的和自发的约束性不仅仅能够提高职业技能, 同时还能内在的使得护理人员遵守护理职业纪律和增强了内在的职业责任感, 时刻将病患的安危和需求放心上, 使得护理从业人员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 更好的工作在医疗工作领域, 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14].

参考文献

[1] 杨莲荣, 戴青梅。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护理风险相关因素调查分

[2]王素云, 王丽华, 张文静。加强安全管理、降低护理风险的管理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9) :204-205.

[3] 杨正丽。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新认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8, 8 (10) :77-78.

[4]张凤英, 冯先琼。清单式管理与护理风险防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6) :729-730.

[5]毕小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 (2) :173-175.

[6]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9) :830-832.

[7]孔鹏, 方鹏骞, 杨凌。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6, 19 (4) :44-45.

[8]赵晓艳, 孙德娟, 陈桂英。加强护士法律意识与规避护理风险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4) :3503-3504.

[9]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17.

[10]刘培菊。人性化管理用于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9, 23 (11) :2886-2888.

[11] 李淳。实行风险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5, 2 (10) :953-954.

[12]林玫, 杨翠芳。护理风险管理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1) :28-30.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战略

跟我国国有四大行相比,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办理相关结算业务为获利目标的金融机构,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相对于国有银行,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为严重。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府项目开展及各方面商业贷款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渐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受理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发放贷款、组织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等问题频频发生,尤其是房地产贷款项目这样具有放贷时间长,市场风险不可控等情况,如何最大限度的规避银行风险将是我们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可以大体分为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种。

(一)内部风险

所谓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银行自身的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其具体内容包含: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结构性风险及经营性风险这几方面。其中资本风险是指由银行资本引发的银行风险,包括自身资本不足和资本过剩两方面,前者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债务偿清问题导致经济利益损失,后者则可能导致大量闲置资本,造成银行机会损失;流动性风险相对比较常见主要指商业银行不能如期支付债务,无法满足正常信贷要求和临时提款需求,使得自身蒙受经济损失、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决策风险是由于决策者决策失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结构性风险及经营性风险分别可能产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不协调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及由于白身经营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银行效率低下、逐年亏损、经营失败的可能性等问题。

(二)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即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变化等引起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不稳定,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信用风险,即商业银行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的违约等行为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到期收回本息的风险;利率风险,即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商业银行资金价格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即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者法律法规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受损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差

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与其差距并不大,但是在执行力度上就差距甚远。关键在于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太差,没有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银行操作风险意识弱化是造成银行风险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将道德风险及违法风险的防范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而对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等工作则不太注重。

(二)风险管理相关流程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依靠经验和习惯的层次上,世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工具还没有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和工具,建立起完善的一个风险管理系统.大多银行对风险管理只是做了简单的机械理解,对于风险的处理是往往在于应急,缺乏一个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预警、处理、反馈的风险管理流程。

(三)银行治理组织结构混乱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但是结构混乱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是委托——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这将有可能造成银行经营管理政策不透明,银行激励约束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改造之后仍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四)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多年来商业银行过分重视信贷规模,对于信贷的风险控制、服务的规范性等内部管理机制重视不够,使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落后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贷服务是术符的。同时,银行许多制度措施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内部控制机制成了掩盖市场风险而不是化解风险的工具。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接受相应的风险培训课程;其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那些将银行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的相关人员;最后,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实践证明,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对于加强风险方法意识有促进作用,对于风险管理有推动作用,要做到这点:第一,做好当前评估。评估的目标主要是,了解银行的风险管理结构,识别行业标准和良好的实践来找出不足和尚需改进的方面.第二,设定未来目标构架。这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发展具体的解决方案,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和限制实施的因素,取得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正式认可。第三,实施具体战略。这个阶段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发具体的实施战略和项目计划,可以选择部分地方或者部门试行具体的计划解决方案。第四,制定相关方案。通过银行制定出目标风险管理结构的实施战略,开发长远计划和迁移策略。

(二)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风险,任何忽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导致局部或全面的经营失败。因此,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规范管理流程。第一,风险识别.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第二,风险计量。风险计量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第三,风险监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报告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即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规避以及风险补偿。

此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有助于规范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同时有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随时更新风险并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连结各业务单元和关联市场的一条纽带,形成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及时、广泛的采集所需的大量风险信息,并进行充分加工、分析,以辅助风险管理决策。

(三)细化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控制、管理商业银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实施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实现安全运曹的关键。因此,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对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就非常有必要。

(四)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监控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商业经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完善相关的业务流程、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预判防范、事中控制、时候监督和修正的动态机制和过程。内部控制机制系统可以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银行组织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泡沫不断深化、地方政府贷款项目增多的状态,加上目前欧美各国严峻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可能随时改变的情况,而我国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理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十分关键。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监控,科学评估房地产及经济市场的风险走向,严格控制房地产项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规避可能因此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要加强项目审核,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施各项贷款工作,防治挪用信贷资金而且造成的银行风险。

四、总结

综合全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已进入白热化状态,面对高额的房地产及政府贷款压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没有退去的情况下,要实现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从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在政策的指定执行及监管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有最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聂琳.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06).

[2]王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04-10).

[3]李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2012,(09-20).

篇3

【关键字】食品检验;监督管理;风险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日益引起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食品安全管理对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促进公平的食品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客观存在的风险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费用、损坏或者种种损坏的产生。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是可以识别和可控制的。食品风险是指国家的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规范性、强制性要求不能得到全面落实的主客观原因方面的潜在威胁。这种关于食品安全的风险,一旦出现漏洞,将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在食品安全检验监督管理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检验方法,科学配置监管力量,突出食品风险监管的重点,从而保证食品的风险管理更加有效。

一、应用食品安全检验技术,保证食品安全性

1、生物酶技术的应用

食品检测中采用生物酶技术是食品检测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其不仅可以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残余的农药含量,并且这种检测方法与免疫学方法结合进行检测食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非常好[1]。比如采用生物酶进行检测水果以及蔬菜中杀菌剂噻菌灵的敏感度可以达到9ng/g。对于牛奶中除草剂西津玛的检测限能够达到1~10ng/ml。在食品检验中采用这种方法对检测食品的安全性不仅安全,而且操作方法简单,快速。

2、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应用

目前在食品检测中,很多食品检测人员都希望有一套快速、简单以及可靠的检测方法,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不仅能够缩短食品检测的时间,而且检测的准确度也是非常高的。比如采用生物传感器对沙门氏菌的检测与其他常规的检测方法相比可以缩短24小时,其检测的灵敏度也非常高[2]。由于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的快速方便以及优点突出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病原菌检测以及食品残余农药检测最常用的方法。

二、健全食品检验监督机制,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1)严格遵守“依法办事”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我国有食品安全的检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等一系列的法规,这就要求检验检疫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这是保证检验检疫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3]。

(2)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预警主要是控制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减少食品中不明确的影响因素的一种预防性措施。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检验检疫工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确保食品检验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食品安全预警系统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运用来自动分析各种食品的食品风险和安全状态,以及能解析食品的突变现象等,揭示食品安全的成因背景、表现方式以及内在发展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

(3)运用风险管理,加强食品检验监督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门研究法律风险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学科,是企业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该项管理已经渗透到食品检验监管中,我们采用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对食品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可以使我们在食品检验监督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有意识地去抓住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使我们的检查好监督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检验工作的整体性能。同时,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目前日益增长的检验业务量同检验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

三、提高食品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1)提高业务素质,做合格的检验人员

由于食品质量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日益的复杂化和专业化,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日常大量机械、繁重、重复的检验检疫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检验的工作水品,就必须要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和掌握检验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熟悉检验工作流程,在提高基本业务素质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超高的专业技能,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检验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有序的进行,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2)转变思考方式,提供主动真诚的服务

要为群众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专业性和主动性。在检验工作中,离不开检验人员的主动性。所谓主动性主要是指在检验工作的日常管理中,检验人员要积极的、主动的为服务对象提供真诚的、热情的服务,能够转变思维方式,进行换位思考,为食品进出口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4]。比如对他们进行政策的讲解,以及帮助企业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等,对于食品企业超出规定的特殊情况,检验人员能够换位思考,帮助食品企业排忧解难,从而使检验工作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和理解。

篇4

[关键词]JCI;临床工程;循证管理;风险管理;监测指标

引言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的国际部,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JCI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全方位合理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规范医院管理,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2],由于医疗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人,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是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技术监测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3]。因此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是临床工程的首要任务。我院是一个综合性三级乙等县级医院,开放床位1800张,年门诊量330万人次。全院医疗设备8000多台,总价值3.2亿元人民币。2013年我院决定引用JCI评审标准,创建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经过1年多的努力,于2015年7月以9.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首轮JCI认证。在JCI迎评工作中,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流程,工作整体思路清晰、计划性强、具体工作有条不紊。下面就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的转变做介绍。

1医学工程建设的实践

1.1工作理念的转变

1.1.1循证管理循证管理就是依据证据进行管理决策。临床上早就广泛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治病,我科把循证的方法应用到医疗器械的管理中来,并做了如下改进:(1)加强法律循证。合法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此前设备管理的制度只是书面框架,员工无法依照流程与制度办事,只能请示领导或凭感觉走。因此首先是收集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医院层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等相关制度,然后修订维修工程师、仓管人员、临床科室日常使用人员等岗位职责,最后将相关内容进行全员培训。(2)用客观数据评价绩效。如在对厂家设备保修的评价中用设备配件送达超过24h的次数、同一故障重复出现次数等指标替换原先的反应迅速、维修质量等项目;用维修台数、维修工时、未完成任务次数来评价员工工作能力,而不是按原来“团队精神强,维修技能强,工作努力”等评价。(3)从系统中找原因。有研究表明事情做错更多的是制度和流程的缺陷,只有系统安全了,个人才安全。如在手术室发生价值10万元的设备附件被护工丢弃事件,通过设备科、手术室等多科协作,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虽然有培训制度,但未涉及护工且缺乏完善的器械交接制度,随后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对相关护工进行了培训而未予以处罚,培训后再无类似事件发生。郑焜等[4]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循证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构架。孙麟等[5]从收集、分析、评价证据和开展循证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医院后勤循证管理。循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但在构建循证管理新模式时,循证数据的收集是个庞大的工程,越细的数据与证据越能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成本的投入还在进一步平衡中。1.1.2风险管理我院以往只是机械地对省质控规定的8类设备做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1)针对全院的医疗设备(包括新购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且按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方式。(2)通过评估发现一些新的重大风险医疗设备,如人工心肺机等,并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风险点做了及时的改进。(3)打破传统的按价格高低管理设备的模式,规定重大风险、高风险设备在采购前需做技术评估,而不按价格在20万元以上才做技术评估;对呼吸气囊等价格低但风险高的设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按固定资产管理等。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对设备做不同等级的维护,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更应该包括技术认证、采购评估、使用培训等管理流程。为此医院引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用在设备管理的全周期,在关键、高风险流程中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防范事故于未然[6-7]。1.1.3应急管理以前我院应急预案不全,操作流程、应急物资储备不明确,大多员工不清楚如何响应,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1)制定并且学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2)开展大规模创伤急救、集体食物中毒、台风登陆、消防、全院停电、全院停氧气等全院性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现有的应急预案。通过制度及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明确了应急预案何时由谁启动、如何实施、应急物资的储备、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召回。(3)全院配备除颤仪、AED除颤仪、喉镜,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在5min内开展高级生命支持,给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功能齐备的环境。应急响应的前提必需有一个完整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然后要依据上级相关制度与应急流程来明确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与执行,最后通过演习来改进预案、提升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与应急物资的完整,来保证医疗设备及管理人员在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中具备应急能力[8]。

1.2工作方法的转变

1.2.1持续改进成为工作的基础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借助持续改进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定符合国情、院情和JCI标准的医疗设备管理计划、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且通过对医疗器械的全周期管理的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制度、流程,改善系统整体功能,预防错误发生[9]。例如我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巡检制度》在制定后,通过实施、反馈、修改已经循环了10多次,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医院还完成检验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降低内镜故障率等5个PDCA案例。JCI质量要求建立在持续质量改进这一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并提供了质量改进的方法,即计划、落实、评估和改进的循环,只要坚持此模式就能不断改进管理质量。目前此模式已落实到医疗设备全周期的管理中,所有的制度、方法、流程都在不断改进。1.2.2建立标准化体系JCI认证准备工作的初期,医疗设备管理由于工作复杂、范围广,科室工程师任务完成的结果千差万别,给总结与统计带来了巨大麻烦,为此建立了医疗设备申购、安装验收、巡查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流程。例如:①在资产核对中,在清点单上只提供2个选项“台账多”“实物多”,其余所有需说明的情况填写在备注栏中,这样资产处理时的筛选就显得简洁明了;②设备的定期巡查中,设计了巡查项目表与标准操作步骤两张表格来防止工程师巡查时重复劳动与遗漏关键项目;③科室内部实行5S管理,医疗设备维修间井然有序,维修工具现在实行上墙定位管理,并提供正确摆放的照片给大家参考。JCI评审标准就是一个完善的医院标准化体系,但是医院还要建立一套用于日常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的操作体系[10]。医疗设备管理标准化还需科学地研究与探索。1.2.3完善工作计划及任务布置方式原来的工作模式是遇到事情去解决,完全没有任何计划性,布置的任务都达不到自己预先的效果,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布置没有明确的完成日期、结果报告等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如下工作流程:①建立年度医疗器械管理计划,整个计划是医疗设备的申购、质控、维护、维修、培训等的规定,是全科室员工年度任务目标与行为准则;②月末制定下月具体工作计划,如完成某些制度制定、印刷表格更新种类、固定资产清点数量、预防性维护(PM)数量、科室巡查数量、内部学习以及其他临时需优先改进任务等;③每个计划制定与任务布置的同时规定项目的负责人、完成时间、报告周期及时间、报告内容;④制定报告内容标准,按报告周期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申购计划管理,使医院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避免了重复购置与闲置的问题;设备科日常工作任务的计划管理,保证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按期完成,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学习培训计划管理,激励工程师加强学习,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医工队伍。1.2.4监测指标的收集通过监测项目的实时监测、定期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及时纠正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失效原因。监测指标可分成日常监测和持续改进2类:①通过PM完成率、外包保修合同监测、24h维修受理率等指标监测日常工作;②通过检验类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人为故障率、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的实时监测数据来优先改进相关项目。经科室多个周期的持续改进,使PM完成率维持在90%左右,24h维修受理率维持在99%以上,外包保修合同保养等条款不再遗漏,设备的维护合格率从55%提升到95%,时钟准确率达到100%,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达到95%,通过对医务人员与工程师培训,人为故障率从12.4%降到2.6%。监测指标是打破经验管理的开始,是循证管理的基础,是持续改进的重要过程,只有完善的、正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2总结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实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与改进计划,按步骤实施,通过记录、监测来改进制度与计划,最后提高服务质量。在持续质量改进中,思维有了转变,会用客观数据与依据分析事物;在分工上更加合理化了,行之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到人;在设备的台账管理中,其账物相符的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只有把PDCA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实施、反馈、修改不断循环来建立完善的和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才能使工作持续进步。要把JCI标准里面的质量标准扎根于日常工作中,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中国医院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刘延祥.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29):74-76.

[3]张博,李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105-106.

[4]郑焜,谢松诚.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8):41-44,49.

[5]孙麟,唐羽,谢磊,等.医院后勤循证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3,17,(11):6-7.

[6]毕玉,田袁,唐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医疗差错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39-740.

[7]GreggH.Claycamp,FaiadRahaman,etal.Urban.Thereliability-qualityrelationshipforqualitysystemsandqualityriskmanagement[J].JPharmSciTechno,2012,66(6):512-517.

[8]辛衍涛.美国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588-590.

[9]李辉,康祥顺.PowerBuilder10.0设计师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204.

篇5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当前医院财务风险防范问题,表现为风险意识淡薄。如今医院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与企业一样存在着风险。过去,医院的各项事务基本由国家包办,各项支出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不存在市场经营风险,更不存在经营危机问题。为此,造成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医院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运营、筹资和投资安排及其财务管理及制度实施的各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营创新面临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客观变化,医院随之进行的深化改革,投资扩张及其快速的发展,使医院经营者的财务风险越发凸显。因此,建立健全各项防范措施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医院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医院的资金由经营收入和预算资金组成。预算资金是国家对医院主要固定资产和成本收费的政策性补偿的投入。预算资金是医院制剂生产、药品经营及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收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化医院的资金结构发生了变化。医院目前逐步由事业单位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在转换过程中,医院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很大风险。

2.医院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有待提高医院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属于特殊的公立性质,导致财务人员失去风险意识,把工作重点放在报表制作和账务处理上。有些医院没有建立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机制,削弱了应对风险的能力。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所面临的环境复杂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加大了医院财务风险。

二、医院管理的财务风险表现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在医院具体的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导致医院蒙受损失的可能和机会。当前医院管理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如下现状:

1.投资效果差。目前部分医院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往往忽略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的前提下,大部分都是由领导单独拍板决定,造成设备购置方面的盲目和资金的浪费,投资效果不够理想。

2.资金使用效率低。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医院的资金主要花费在药品支出上,因此药品管理直接影响着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部分医院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采取通过降低药品进价的方式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却忽视了药品储存成本造成的资金沉淀,仍旧存在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资金回收困难。一些医院因为盲目投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负债运营,有的甚至其自有资金频临30%的警戒线。然而,大部分医院还面临着医疗费用收不回来的窘境,病人拖欠医疗费、医疗纠纷等现状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医院整体的资金不断流出却没有相应的资金流入,必然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4.资金收入部分流失。医院良好的声誉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创造医院资金收入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前社会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很多诟病,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生存在截留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取病人款项等行为,长期下来的后果是医院资金损失、病人流失、整体经济效益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三、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做好财务计划和预算编制工作,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最基本要求 财务预算是医院预先拟定的有关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是医院编制预算的基础,它把医院继续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可能取得的收入与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

2.要对医院资金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杠杆效应等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优化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负债经营的前提:一是要保证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债的资本成本,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二是负债的多少与净资产的多少保持恰当的比例,选择最佳资本结构。

3.实行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分析报告制。财务风险预警就是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医院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分析。风险预警即对经营运行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识别,判定监测到的经济运行过程特征属于何种景气状态以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经营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篇6

关键词:我国企业 内部控制 控制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

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06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风险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enterprises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modern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to establish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not only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resourc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but also can prevent and discov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aud. The organiz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protection of corporate assets, security, integrity and effective use, economic accounting to improve the correctness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drive with assessment of each guiding principle, policy carry out carry out, evaluat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enterprise, improv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enterprise risk

[中图分类号] 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就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从而有利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就此,谈谈自己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企业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一、加强企业内控管理,规范内部控制主体的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所指的人是指一个企业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企业内部工作做好。具体讲.除单位负责人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2)激励与约束并举。在企业中.会计人受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居于至关重要的作用。又由于会计人员一般受制于企业领导.追求个人收人最大化的本性,在缺乏激励或监督不力时,就会与其他内部人一起把私人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侵蚀所有者权益。所以,这种会计内部人从其本性来讲具有两重性,他们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于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时.他们可能会不满足于已得的利益,利用所占有的会计信息等优势来谋取更大的利益;激励不足而约束有余时,他们会一走了之或者动用自己的智力,想方设法弱化约束,“堤内损失堤外补”;只有当激励和约束都有效存在,即存在既能使会计人员获得与其付出的努力和责任相匹配的报酬和授权,又可以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会计人员“越轨”行为这样一种机制时,才能使会计内部人趋向循规蹈矩,并发挥会计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会计控制的正确信息。 3)增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加大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会计人员作为会汁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又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目前,随着会计核算的日益健全,新法规、新准则陆续出台.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保证会计人员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工作身处企业收支第一线.要求会计人员经手现金绝不能有分毫非分之念,需牢记国家利益,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办事。 二、健全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第一,明确会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职业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会计法律责任应该包括:会计人员的素质文化、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法制观念。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会计人员才能成为三种人:经济人、道德人、复合人,才能忠实、公允、中立、完整地承担和履行职责。第二,强化推行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在当前形势下,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推进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四级会计核算组织机构要求,下级层层上报,决策层层下达,职能部门林立,横向法人独立,这种情形现在已远远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实际,只会坐失商机,或造成利益分割、效益低下。如果通过有效的会计系统网络管理,使企业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网络要覆盖企业内部全部的资金流动、关键控制点、重要环节等方面信息。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规避会计报告抵销、调整、合并、汇总所带来的影响,使游离在外的经济实体在统一组织协调过程中真正做到规范经营,自负盈亏。通过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提供,也将会使经营者管理视野大大拓宽,经营者的需要被满足。同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相弥补,必将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合力和经济效益。 三、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为内部控制提供自我约束机制 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其充分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目前,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财务负责人;隶属于监事会。理论上讲,内部审计隶属于最高权利机构其独立性最能得到保证.但股东大会是非常设机构,所以,合理的选择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由于董事会是决策机构,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分析利弊及成本考虑,国内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因其可以接受严密的监管.加上外包成本较高,不大适用于内部审计外包。而进入海外的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其被监管的可能性小,母公司不会频繁地收到其财务报表、证监会更不会到海外对其监控、外部审计间隔时间太长、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或许可以试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 四、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内控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企业实行风险管理既是政策要求,更重要的还是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手段。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市场.越来越离不开投资者.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更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内控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也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可承担的风险范嗣内,最主要的是预防,而不是等着风险来了,再采取措施,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经营环境,确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的控制点,特别耍关注高风险环节的风险控制点的控制,以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再针对具体业务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结果定期进行检查。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制订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风险预警底线.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实施过程中,制订各项指标的人员与分析人员应实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合同管理是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控制点,企业应明确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管理流程、操作方法,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义务。可以实行合同经办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法律顾问联签审核制度,凡是与投资融资、价款结算、资金管理等有关的条款,必须经计划、财务专业人员、分管领导、单位领导会签,在源头上对资金筹措、生产经营、后续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合同纠纷。 总体上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正确贯彻实施发展战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与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1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解构与启示

在完整性管理概念的应用中,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是管道完整性管理。有关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范围和内涵经历了长期探讨,直至颁布推荐性规范API1160[6]和ASMEB31.8S[7],业界认识才基本达成一致。究其发展由来,是在严重(甚至恶性)事故效应累计、油气公司(如Enbridge、KernRiver、Colonial等)和研究机构多番实践[8]、多学科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美国与加拿大等国立法强制规定、行业规范引导、专业服务公司促进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由于美国政府运输部(DOT)的推荐规则49CFR-Part192、49CFR-Part195及2002年生效实施的HR3609法案ThePipelineSafetyImprovementActof2002(PSIA)采用了“完整性”和“完整性管理”的概念和相关要求,因此,美国管道公司纷纷建立和完善其完整性管理体系,大型跨国油气管道公司也对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的管理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尽管PIM作为一种技术与管理的复合体系具备推广价值,但应认识到其首先是美国国情下的产物。近年来,诸多国内外油气企业将自身在风险管理、可靠性评估和管道检测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局部成果,乃至一般性的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工作均称为完整性管理的经验和经历,时间甚至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显然是以局部代替整体、以单一技术代替整套管理体系式的误解。PIM其实既不是企业已经建立的HSE管理体系,也不是具体的某种技术环节或其应用。从完整性管理的发展背景及油气公司的直接利益诉求和实践看,西欧、北美半数以上的油气管道已经运行40余年,超出通常意义上的设计寿命,但预计还要继续服役25~50年[9]。可视为完整性管理实践典范之一的Enbridge公司的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油气管道运行已超过85年[10],而且还要继续运行下去。在没有法律法规强制规定油气管道的服役年限和退役要求的条件下(国际上对核电设施的服役年限和服役要求有明确规定),国外油气管道公司通过评估管道完整性并采取恰当措施,安全地为这些巨额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服役期后“延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供符合法规要求的年度PIM审查报告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质询,则是实施PIM的另一层实际目标,也是该类企业投入资源、建立和健全PIM体系的自觉推动力。“完整性”和“完整性管理”概念本身较抽象,既可广泛所指又含义模糊,在国外早期文献中多有使用,在部分大型油气生产和运输企业的手册中也频频出现。但是,即便正式出台的API1160[6]和ASMEB31.8S[7]两部规范也未能给出明确定义。通过研究相关国外管道公司的实践和理念[10-11]认识到:所谓完整性是以安全和可靠为指向,以物理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12]为直接诉求的一种服役状态,其内涵确实不如风险评价、可靠性评估、缺陷评价、管道检测方法等可直接进行数学描述或物理描述的概念清晰,类似于“安全”、“环保”等抽象的终极状态或动态目标。“完整性”搭建于“管理”平台之后,即“完整性管理”,则将“完整性”的诉求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了。完整性管理的实质是以低成本维护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目标,基于多种技术工具要素整合、集成后的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以持续滚动实施的项目运作。此外,完整性管理还相应对企业内的组织机构设置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其交叉和横跨于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运行操作管理、抢维修管理、HSE管理等常规部门的职责,因此,需要一定的管理支持和组织保证。基于国内外实践和业内研讨[9,13-15],PIM框架实际上包括两套实用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其中: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政策和原则、组织机构、管理框架和流程-程序文件-作业规程、人员培训等文档体系和IT管理平台;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数据信息库,风险评价技术,管道检测技术与完整性评价,管道监测技术,基于风险的检测技术,适用性评价技术(缺陷评估),地质灾害预警及评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管道维护决策及应急响应技术等。无论完整性管理的技术体系还是管理体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结合实际需要、新技术的更新发展和体系自身的定期效能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可以有“简易版”,也可以有“豪华版”,但均以实现油气管道资产的“完整性”功能目标和投入成本之间的动态平衡为根本判据。根据规范API1160和ASMEB31.8S的最基本要求,数据信息库、风险评价和检测评估构成PIM的核心技术要素,而PIM技术体系的具体构成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成效和实施条件进行灵活调整。换言之,实施PIM的基本技术要素早已具备并在油气行业自发或自觉地使用了相当长的时期,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和行业规范促使PIM作为一套集成体系在美国强制应用,并得到世界范围内油气管道企业的极大关注和效仿。究其实质,PIM之新不在于某一要素,而在于体系;不在于“虚”理念,而在于“软”体系、“硬”支撑;不在于分散的研究和评估方式,而在于IT平台上的信息整合;不在于技术手段更新,而在于管理方式变化;不在于实质理念的推陈出新,而在于从自发、自觉转变成持续的常规项目式运作。基于此,实施完整性管理务必把握其实质,追求实际成效,变技术要素为管理要素、经济要素和安全成果,避免片面的设备采购与软件采购工程、IT建设工程的倾向。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险评价、适用性评价[16](FFS,又称“合乎使用性评价”、“缺陷评价”或“安全评定”,用于评估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基于风险的检验(RBI)等广泛适用于油气行业的概念即开始推行,并发展了一系列对应的规范和标准。此外,与管道直接相关的内外检测技术、维抢修技术也快速发展和更新,IT技术则催生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种数据库平台。一些油气管道公司(如Enbridge)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建立了以完整性评价(检测技术)和风险评价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10]。由此可见,除了与管道特性密切相关的部分技术模块外,上述PIM技术体系中的数据信息库、风险评价、检测与监测、基于风险的检测、适用性评价在完整性管理中具备通用性、可迁移性及可推广性,而风险评价与检测技术则占据着技术体系的核心地位。

2大型LNG储罐的完整性管理

2.1基本概念借鉴PIM的概念,LNG储罐完整性(LNGTankIntegrity,LNG-TI)即在保证罐内介质处于稳定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储罐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结构完整、功能完好地处于可靠的服役状态,不对操作人员、附近公众及周围环境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储罐自身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好”是指LNG储罐各组成部分具备规定的强度、气密性、液密性及绝热性能,结构和机械状况良好,系统工艺过程完整。LNG储罐的完整性管理(LNGTankIntegrityManagement,LNG-TIM)不同于一般的油罐或液化烃储罐,其相关规范主要包括BSEN14620、EN1473及NFPA59A[4-5,17],其它可借鉴的标准有DNVOS-C503、EEMUA159、API620及APIRP575[18-21]。回顾PIM概念及其体系建立的背景,公众安全和环境安全是政府出台法规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建立PIM的首要目标,而操作人员的安全则在企业本应考虑的范围之列。因此,保护人员和外界环境的安全应视为根本目标在LNG-TIM的定义中予以明确。可以认为,LNG-TI包括3个基本构成要素:结构完整、功能完整与操作完整。LNG-TI三要素与LNG储罐的设计、建造、安全、调试、运行、维护、检修、改造升级直至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均密切相关。

2.2基本特征LNG混凝土储罐是平底带球面罐顶的圆筒形储罐,由9%镍钢内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保冷层、基础以及附属设备构成。罐底、内外罐之间的环形空间及内罐吊顶均采用绝热材料。附属设备包括LNG进液管道、蒸发气排气管道、喷洒环管、射流喷嘴、阀门、LNG泵井及其他安全设备。LNG全容罐设计压力通常为29~-0.5kPa,设计温度为-170~60℃。所有管道、仪表及电气接口均设在储罐顶部,罐壁和罐底无开孔。罐内设有LNG低压泵泵井。

2.3体系框架借鉴管道PIM体系框架,LNG-TIM包括两套嵌合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LNG-TIM本质上就是:在战略层次上依托于IT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工具包与技术工具包的联合设计。由企业制定政策、确定目标,成立正式的管理机构,提供管理支持,明组织职责,并通过规范且稳健的管理程序予以实施。这种管理程序包括确定管理层级、所需技术专家、编制技术要求和程序说明书、审核要求与技术工具包的选择和实施程序。参考API1160[6]中的“完整性管理程序框架”及通用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提出LNG-TIM的管理框架(图1)。“确定环境”包括组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数据支持”同PIM中的数据信息库,包括属性数据、运行和监测数据、维修/维护数据、检测数据、失效数据等。“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响应、措施”、“变更管理”、“效能评估”及“监控”同PIM,其通用性强,可参照API1160[6]中的具体规定应用。“效能评估”和“监控”的范围包括LNG-TIM系统的整体一致性、相关政策、组织和文件、计划和资源配置、执行与监控本身。“沟通和咨询”中的沟通类型、频率和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应保持一致,重点包括与行业内其它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相互交流与协作。LNG-TIM是在LNG储罐寿命期内动态循环实施的常规管理项目,确保完整性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加强,对事实上持续发生的设施退化、安全措施短暂失效、作业变化、维护失误、人员技能不足等及时识别和应对,对LNG储罐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功能完整性及操作完整性进行周期性评估

2.4评价方法LNG储罐的完整性评价技术是以LNG储罐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风险评价为核心,结合配套专业提出的评价方法,综合评定储罐系统的完整性状态,按失效可能性选择检测方法和运营策略,按风险程度确定日常维护、监测的重点,实现LNG储罐系统安全可靠地长周期运行。其实现手段是适用的监测和检测评价技术,核心是储罐风险评价和适用性评价。根据规范EN14620,LNG储罐面临的外部风险来自自然/环境、场地平面布置、操作原则/惯例及设备失常等;内部风险主要来自机械故障、设备故障、操作和维护不当等。此外,管道法兰、阀门内的部件(如衬垫)坏损可能引起泄漏并对罐顶或管壁外壳产生影响;在LNG储罐的寿命期内,应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混凝土外罐中预应力钢筋和钢丝束的腐蚀;绝热材料可能因施工或运行过程中的机械外力、潮气/水/气候因素(包括储罐水压试验)及外部火灾而损坏。法国燃气公司于2006年对一个12×104m3和一个8×104m3的LNG储罐混凝土外罐进行完整性评价[22],并由OxandSA技术公司负责技术支持,同时对9%镍金属内罐进行检测和诊断。根据识别出的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完整性评价技术或其组合,针对LNG储罐本体和附属设施的具体部位、整体系统进行风险评价、动态监测分析及直接检测验证。其中:对于具体危险因素(如外罐混凝土壁裂缝)的评价与其它信息进行关联和综合评估;对于高概率的具体缺陷设法采用检测工具核实,如果无法直接检测,则制定风险减缓计划或采取实际的监控手段。对于服役时间较长的LNG储罐,其内罐、外罐、基础、绝热系统等完整性评价主要依靠RBI和FFS的技术手段,基本依据是LNG储罐运行和设施老化方面的经验及储罐缺陷后果说明书。一般类型的钢质储罐检测技术包括磁漏检测、表观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真空箱检测、渗透或磁粉检测等,但对于LNG储罐,除非有足够的监控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LNG内罐可能发生损伤(如施工遗留损伤),通常不会考虑开罐检查。规范EEMUA159指出:对低温液体储罐定期实施内部检查没有技术保证,只要储罐在其设计/操作寿命之内操作,应由外部检查和操作历史确认储罐的完好性。根据行业经验[23-27],LNG储罐9%镍钢内罐具备明显的“免维护”特点。日常维护和定期的检查、监测及检测,则参考规范EN14620、EEMUA159、NFPA59A、EN1473及SY/T6711[28],可分为国家法规强制检定和企业自主检测两类。前者包括LNG储罐安全阀和仪表;后者则广泛地包括储罐基础沉降、锚固设施、罐底加热系统、ESD系统、温度-压力-液位仪表、管道法兰及密封泄漏、防雷系统、罐液位高高报警、联锁保护装置、控制阀和开关阀门等的定期监测、检测和维护,以及LNG储罐罐体各部位目测。实施完整性评价的结果是最终形成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完整性评价报告,及时反馈后更新周期维护策略,转化为决策和管理行为,形成基于评价结果的维修策略,与相关的已建立的生产操作管理和维抢修、应急抢修体系链接。

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精细化管理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改革,财务问题在各个中小企业当中成为了关注点最多的问题,并且具有多方位的发展方向。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企业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务管理是应该集中还是扩散,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有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要求,很多的企业为了将集散的问题解决,选择了实行精细化与集权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当中开展精细化与集权化管理操作,不但能够为企业的基本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还能够保证在正常有序的运行范围当中行进,良好稳定的发展。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相关理念

财务管理当中的精细化,也就是依据已经选择好的财务目标,进行相应的组织调整,使得各个不同的操作部门之间的工作能够协调进行,同步完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将各项操作工作从本质性实质性出发是最主要的操作步骤,并且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需要发扬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区间,将财务监督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扬,使财务管理与服务都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当中的价值能够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工作的主体是所有的工作员工以及所有工作开展的方式与过程,从而实现管理水平取得最好的操作效果,同时也顺应完成了财务管理当中的控制操作功能,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也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与提升[1]。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当中的具体操作意义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管理精细化的基本操作要求,就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最直接有效的财务信息,并且要求每个财务工作者都能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以这个目标作为工作前进的方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此项操作使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以及快速良好的实现财务目标,同时也能够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能力,是企业的发展更加的稳定有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中实行精细化操作,能够让各个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案也能够有更好的结合。这样的话,不但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企业集权化的基本操作要求

(一)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无法顺利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内在区分关系。有些企业实行集权化处理工作,常常会出现理论当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与实际的工作手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企业拘泥在一个小小的区间当中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而在实行分权制的过程当中,又容易面临资金流失权利混乱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财务管理当中究竟是实行集权还是分权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相当矛盾的决策。

在实行分层管理工作当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是实行集权还是分权。企业的管理者都希望知道企业当中流动的资金具体的用处,因此集权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个需求,但是如果企业当中的业务部门不具备一定的财务权利,凡事都要请示企业领导者的话,很多的一闪即逝的商机根本没有办法抓住。在业务操作当中有充足经验的人都知道,业务的拓展工作并不是一步一步早就制定好了的,而是有很大的变动性的。如果正好一个商机来临,但是因为需要请示领导而耽误时间,而商机是不等人的。因此分权又显得格外重要。

(二)集权管理的基本控制要求

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面临分权集权问题的时候,总是十分的困难。现如今很多的财务专家更加倾向于集权化制度,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这个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实行集权能够使企业领导者宏观的了解清楚企业的各项运行操作,有监督之后各项资源配置才能够更加的合理。

1.从财力角度确定企业的整体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实行集权管理制度,能够从本质上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当中不请不楚的问题解决,使得企业当中的各项资金收支能够有统一的调度控制和筹划。将财务政权结合起来,能够从财力上确保企业的发展在资金当中形成凝聚力,实现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企业在实行集中管理之后,资金管理操作体系在资金的使用过程当中能够实行基本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用合理的方法筹集使用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的成本最低,使企业的资金循环能够统一有序,完成各项数据的统一收集。保证各项资金的使用能够明确细致,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的有效率,简化各项监督操作手段,节约企业发展成本,加大企业的各项管理操作效益,并且增强监督的力度。

四、财务管理精细化与集权化之间的控制协调

(一)明确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财务精细化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强化企业的基本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在实行精细化的操作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优化生产经营过程,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在经济使用当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产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单的依靠降低成本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提升资金的经济价值。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要点就是需要将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工作和企业的各个工作部门结合,保证在财务经营的过程当中各个部门都能够有熊的发挥其具体的操作要求。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一边需要将最基本的工作做好,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财务分析报表,另一边,需要在更集中的管理统筹工作当中,将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潜在的力量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2]。

(二)统一企业的资金基本流通要求

企业领导在企业的运营过程当中,充当着核心地位,统一负责企业内部各项资金的运营操作活动以及管理工作。

1.开展集中统一资金运营管理方式。企业领导在企业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各项资金成本流向由企业领导者统一管理。

2.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发展当中的各项资金不能够被固结,需要有足够的流动性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资本效益以及获利功能,根据企业计划好的发展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企业的产品组织结构形式,强化高效资金的利用效率,剥离低效资金的存在,深入完善资金组织结构的优化配置。

3.强化知识产权配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各类隐形的资产,像是品牌文化、专利技术、信用程度等等,这笔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利剑,企业领导者需要不断的强化提高知识产权的利用组织效率[3]。

(三)精细化与集权化

精细化与集权化内在的联系都是为了实行企业发展的高端格调,摒弃一切发展当中的不利因素。细致入微,集中管理,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控制策略。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各项支出,都需要在统筹管理的目标下进行,强化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工作部门的工作要求。这样做能够在完成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化的趋势下,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有各项依据存在。

企业发展流通的血液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审计体制,清晰各项审计工作完成基本工作指标,通过计算的方式,考察各项操作工作的基本要求,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制度、规范,完成企业绩效和利益之间的良好结合,保证各项奖励惩罚制度公平公正,杜绝一切集权弊端的出现,保证实行集权制度的良好成功。

企业财务管理在实习精细化与集权化相结合的过程当中,需要特别重视成本效率。企业在实行精细化的操作过程当中,存在过分精细造成企业的各项操作工作过分拘泥于形式,这就表示企业需要支付起大量的成本,当中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而集权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发现各个问题,有效的避免片面的发展或者是形式化的发展。

五、结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精细化与集权化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在各个企业的发展当中已经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并且是实践的过程当中也取得了明确的效果,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发展趋势。可以看见企业财务精细化与集权化管理的时代正在来临。随着社会生产的工作,各项分工操作逐渐地清晰明确,精细化和集权化已经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方式。

参考文献

[1]侯江天.对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粗浅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2(22).

篇10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 安全意识环境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56-03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本质要求。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将煤矿工人至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以至于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国政府也是对煤矿生产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有效解决煤矿的安全管理问题。归其原因,就是管理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煤矿全体成员的整体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很多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文章都是侧重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很少从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角度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重点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面进行探讨如何有效提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质量。

1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和要素

1.1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主要是指:以实现人、机以及环境等系统的最佳匹配为目标,围绕煤矿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的各种风险管理。主要的管理途径包括:对煤矿生产等环节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判断、评价以及有效控制等流程管理。其中,所谓的“危险源”具体指的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要素

(1)人的本质安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障煤矿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据调查发现,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的违章行为导致的。所以,作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人即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同时还是安全管理的对象。

(2)机的安全。机的本质安全主要包括:机器设备、机具以及相应的安全设施的安全。其中,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具体指: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上要保证正确无误,在日常的维护过程中,要定时维护保养,确保机r器正常使用;在机械设备的设计上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从设备生产制造之前就有效保障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同时,还要为机械设备的使用者,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仅如此,机的本质安全还要体现在机的安全可靠性上,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其能够避免一定的安全事故发生。另外,还要确保机器不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机的正常运转。

(3)环境的本质安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存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借助各种科学、安全的技术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煤矿的井下生产环境应该符合国家的安全规程以及标准,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在作业环境中保证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保持作业环境的清洁、有序、通道顺畅以及空气流通。

(4)管理的本质安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保障人、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本质安全,甚至弥补这几方面存在的安全不足。具体的管理本质安全主要体现在: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保障原则和实施措施,构建全面的管理保障系统。相对来讲,尽管本质安全管理并不能将所有的事故全部避免,但是,其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因管理问题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5)信息本质安全。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制定出对应的链接、控制以及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执行协议。信息是前面四个要素的重要沟通渠道,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反映出管理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依据。所以,信息本质安全也可以算是管理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

2 国内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煤矿安全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

(1)对责任进行明确和强化。煤矿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就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其处于核心地位。这一制度关系到普通职工,也关系到矿长。其是将安全与生产、管理以及各项工作从组织领导方面、部门职责方面以及职工工作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自进行明确分工,权责明确,目标一致,进而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

(2)安全目标管理。目前,在当前的各类煤矿安全管理模式中,都将安全工作目标纳入其中。所谓的安全目标管理主要是指:借助目标管理原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类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将煤矿企业的总体安全目标作为基础,并将该目标逐级分解,细化成更多的具体、明确的分目标。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遵循全面安全管理规则,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是目标的执行者,并对自身的管理地位以及责任更加明确,进而在充分调动职工的主体能动性的同时,顺利地将总体目标圆满完成。

2.2 国内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的煤矿企业在本质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下:

(1)在多数的煤矿企业,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机制方面,普遍侧重于事后管理以及对象化隐患管理,其中,主要涉及到人、机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然而,却很少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这种停留在安全隐患的管理层面上的管理模式,常常表现出分散型管理特点,缺乏对事故发生进行预先的系统风险管理,从而在危险源的风险识别、评价以及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管理漏洞,进而无法形成安全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预控以及预防机制。

(2)在管理方面,尽管多数企业构建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并逐步将安全意识管理建设归入到实际的安全管理体系当中,但是,由于对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并没有将其处于应有的层面上,以至于效果并不明显。广大的煤矿职工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安全生产意识,从而安全意识淡薄,企业也是未收到良好的执行效果。

(3)管理方式以及效果上。目前,多数的煤矿企业的管理主要是采用严格的安全检查以及安全监督,在事故发生之后,对违章行为进行经济或刑事上的处罚。然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应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将人的管理主体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而是仅将其视为管理的具体对象。多数的管理手段仅是从外部对员工规定执行标准以及目标,而没有从职工的安全需求方面进行安全意识引导,以至于职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意识有待于大幅度提升。

3 构建煤矿本质安全保障体系

煤矿本质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主要是:鉴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以及多样性,管理者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管理功能,并促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可持续提高。制度保障主要是指:将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以及程序化,从而促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3.1 组织保障

(1)组织机构模式以及组成。目前,煤矿安全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管理专职组织、职能组织以及职工监督组织,这四个部分共同完成决策的制定、安全制度的执行以及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其中,可以将监督职能归入到本质安全保障体系之中,借助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将煤矿安全生产的预警以及保障功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2)重构后的组织体系职能配置。当组织进行重构之后,原有的煤矿安全管理专职系统以及监督系统合二为一,组成了本质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部分。而安全管理职能系统并没有重大改变,但对其具体的职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3.2 制度保障

3.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该类体系中的制度属于法规性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决定》、《特别规定》等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高全员的法律素质,把煤矿安全生产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推进依法治安战略的实施。

3.2.2 安全生产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所谓激励约束,即激励约主体根据组织目标和人的行为规律,规范人的行为,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人的内在的动力和需求,使人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目标前进的过程。在煤矿企业生产经营中,激励和约束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责任、考核、惩罚与奖励。

3.2.3 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为确保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煤矿应该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内部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并设置专职部门或明确专门机构负责专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且应设置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生产调度指挥、应急值守等工作。

(2)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与方法。煤矿应该按照国家颁发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办法》和地方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评比办法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由于煤矿生产条件不确定因素多,工作场所移动性强,难以预见的不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在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各个矿井的实际状况与生产条件的差异,并且结合开采的新技术和手段的投入,持续地对安全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3.2.4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1)煤矿安全资金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将投入的安全管理资金发挥出最大的实际功效,在资金管理方面应采取统一的核算管理模式。这类核算模式属于一类高度集权的资金管理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能够对安全资金的收支进行统一的决策与管理。

(2)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煤矿企业建立适当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账户,并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煤矿企业的决策部门应该确保安全生产条件构建的需求资金及时到位。为了促进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关部门应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并对无法确保资金到位的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惩罚,借此促使其真正地将该项工作重视起来;煤矿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安全质量管理部门亦是要定期编制投入资金的计划以及使用报告。安全专项费用的提取需由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规定提取,并要严格遵循提取标准,不允许私自进行超标提取。当实际需求出现变动,确实需要进行提取标准变动时,必须将变动情况上报给相应的管理部门,经审批合格并备案之后,才能从下年开始执行。

3.2.5 监督检查与应急救援制度

(1)监督检查制度。日常检制度。为了能够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项目及时地进行发现,从而有效地排查出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而有效地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必须对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日常检查工作,及时进行纠正,有效做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制度。任何一个系统在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更加符合要求,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系统内部审核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当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加以修正,进而确保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为了更好地保障内部审核制度的制定质量以及执行质量,相应的执行以及制定人员要本着客观、公平的原则,并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审核制度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审核效率的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审核人员在审核的过程中,不能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审核。管理评审。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执行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确保该系统的适宜性、实效性,对应的安全管理委员应该对系统的实际运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审核以及评定。尤其是在系统的运行初期,更是应该加大评审的次数,促进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快速地完善起来。

(2)应急救援制度。预测与预警。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每个应急人员必须在岗位能熟练使用两个以上预警电话或其他报警方式。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各事发源的第一目击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告有关部门领导,同时报告专职人员和专业部门。恢复与重建。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并对重大突发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最后根据事故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罗景峰,许开立.煤矿安全预评价的可变模糊识别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1).

[2] 吴金刚,于红.基于4M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J].煤矿安全,2010(04).

[3] 陈东科,杜春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4] 王俭.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5] 陈天龙,王直亚,汪卫东.本质安全型矿井评价指标体系[J].煤矿安全,2007(06).

[6] Christian Preyssl.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ESA Approach.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1995.

[7] Wigglesworth,E. C.A Teaching Model of Injury Causation arid a Guide for Selecting Countermeasures.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72.

[8] Peter Montague.Reducing the harms associated With risk assessment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4.

[9] P.Webera,,p lex system reliability modeling with Dynamic Object Oriented Bayesian Networks(DOOBN).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2t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