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特征

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阶段性特征;管理策略

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日趋成熟,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风险投资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市场当中。新的技术为市场带来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风险投资者不仅要综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具体分析自身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在高新技术和科技发展条件下崛起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从过去的市场环境中难以找到匹配的参照对象,预估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当中时刻充满变量,且投资者的决策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确保投资的综合效益得到保障。

一、风险投资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1.资本种子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种子期是投资风险投资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对于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或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是较大的。首先是投资者面临的技术不对等问题;其次,投资者还面临信息不对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投资者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由于掌握较新的技术,其管理架构和模式也一定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只有企业管理者才最清楚。作为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很难在这段时间内完全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更难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评判。最后,风险投资者还面临可能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因为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备新技术或者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才是最佳投资目标。但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这中间所耗费的时间和信息筛选过程,都是投资者要付出的信息成本,如果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投资者可能获益。但是,如果投资者由于前期误判,会使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这些都会使投资者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

2.资本导入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资本的导入期,投资者主要是对被投资者进行实际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企业在商业行为当中的计划或报告的可行性,以及新型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通过考察,投资者可以对被投资企业的综合情况得出结论,确定其在市场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样,投资者才会确定对其注入投资资本。在此阶段投资者主要会面临两种风险,其中技术风险是投资者的投资诱因,同时也是其面临的投资风险之一。因为企业创业者具有的新技术会使其在行业和市场当中具备新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赢得新的客户。但是,如果其产品没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投放市场后其销量远低于预期水平,那么投资者就会因此面临技术风险。而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亏损的可能性,即产品研发生产出来后,能不能推向市场,消费者能否接受等。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有:(1)产品的功能与价格之比过高,顾客难以接受;(2)目标市场定位不准;(3)广告宣传不当或不力;(4)产品有严重的副作用或缺陷。

3.资本管理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投资者在与合作企业确定了合作意向之后,就要全程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当中。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投资者也会由于管理手段和主导的决策等面临诸多风险。决策风险就是投资者在为企业选择项目,或者是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由于其所得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或者是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企業损失。而管理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中,由于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限制,或者是受到相关的政策和市场规范限制而出现的风险,管理风险会使被投资企业出现人才流动或者是收益下滑等影响。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市场业务,采取借贷等途径进行融资,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或市场波动等情况,使企业无法按时还清贷款,这时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这样的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的正常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4.资本退出期的风险阶段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项风险投资大约需要四到五年时间,一些特殊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不是想长期持有企业股权获利,而是追求资本转让时的高额收益,风险投资者投资后,投资公司能够上市是风险投资者的愿望,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生产等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而倒闭,因此,风险资本家应该考虑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即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二、风险投资的管理策略

1.认真分析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

对于企业的风险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是最值得研究与讨论的,因为在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当中,投资者能够看到企业创办人或者是管理层对于企业现状的认识,同时还能看到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路径规划及希望达成的愿景等等。这些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确定投资者是否投入资本的重要依据。此外,投资者还必须对企业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因为很多技术虽然看起来比较超前,但是其可行性还尚待论证,如果投资者贸然投入资本,势必会陷入企业自身不确定市场前景的被动处境。因此,在投资之初,投资者必须对企业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作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考虑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创业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创业者通过投资者获得企业的发展资金,而投资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创业者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最终赢得经济收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为确保风险投资者能够在投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使其投资举动更加稳妥,投资者有必要对企业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因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权大部分都掌握在创业者的手里,而创业者的创业初衷和市场定位又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全面规划和发展方向,创业者必须拥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和机遇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在进行投资合作之前,风险投资者必须了解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投资风险。

3.风险投资可以走合作研究之路

市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转换,因此,风险投资必须提高自身科技的更新速度,确保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投资者必须为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受到企业人员及前期技术基础的局限,其在新技术研发领域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如果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合作研究,发挥各企业在自身领域的长处,就能够有效降低科研成本,使企业少走弯路,不仅节约经济成本,而且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企业的风险投资者也能够因此降低其投资风险,确保稳定的资金收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风险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一定的洞察力,应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管理策略,注意防范投资风险,要选择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因为这些企业具备高新技术,或者具有新的市场发展理念,风险投资者的资本支持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上顺利崛起,不仅能够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同时还能够繁荣市场,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如清.国风险投资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J].经济视角,2014.

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1筹资方式多元化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企业不仅可在货币市场上筹措资金,而且可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资本市场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地方,企业筹措资金时,面临的财务风险更为严峻。

1.2投资策略选择最优化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只有选择最为合适的项目才能使风险最小,盈利最大。如果投资项目的利润低于企业资金利润,就会削弱盈利能力,形成风险投资。

1.3资金利用最大化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如果资金在企业的财务运营中不能够顺利地流通,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机会成本增大,产生财务风险。

1.4收益分配合理化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矛盾

对于股利的分配及员工福利的分配是较为复杂的事情,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方法,这助长了投机气氛,也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对企业长期发展缺乏保障。

2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2.1规模扩张

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一个企业在做出规模扩张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否则,如果一个企业无限度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终将会导致企业失败。

2.2投资失误

巨人集团曾一度涉足电脑业、保健业和房地产业等,德隆也在短短的几年内进入到几十个行业,他们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在新进入的领域中短时间内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得有限的资金被套死。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弹性,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费用。但是,过度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易造成企业难以协调和控制,导致企业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削弱主营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基础上,即“相关多元化”。

2.3内部控制不力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它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必要性

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因风险引发的交易成本,可以说是公司要进行管理风险的重要理由之一。另外,为了保障员工的利益以及完成社会责任,公司也有必要管理风险。

(1)税赋的节省。风险管理可因为税赋的节省而增进公司价值。史密生(Smithson,1995)等认为,在累进税率与税率优惠的规定下,管理风险的结果将能节省税赋,进而增加公司价值。

(2)风险管理成本的减少。风险管理的成本是公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节省风险管理的成本,其本身不但是管理风险的目标,也可以增加公司的价值。风险管理成本包括两大项:一为有形成本,二为无形成本。有形成本是对风险管理所花费的经济资源而言。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巴罗将其称为风险成本。根据巴罗的定义,风险成本包括四项:一为保险费,此项包括公司所有与保险计划相关的保险费;二为其他替代性风险理财计划的成本或未获保险赔款的损失;三为灾害预防设施的支出;四为风险管理部门支出,包括人员薪资与支行政费用。无形成本主要指风险管理人员对不确定存在的担心而导致的生产效率的降低。

(3)交易成本的降低。由于风险伴随的交易成本是公司进行管理风险的理由之一。风险管理可通过交易成本的减少,增加公司价值。可增加多少价值,降低多少交易成本,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公司如果不管理风险,面对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有多高,即公司的财务结构对风险的承受力有多强。第二,万一遭遇财务困境,连带引发的成本有多大。这两个因素越高,风险管理可增进的价值与降低的成本也就越大。

(4)投资决策失误的避免。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下,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甚广。重大投资计划成功或失败,对利害关系人均有不同的影响。风险管理可通过降低投资决策失误以增加筹资能力,减少筹资成本,进而提高公司价值。

4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4.1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为此,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从董事长各级职能部门及每个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4.2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4.3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4.4利用信息系统来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风险

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都需要靠技术手段来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导致的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的变化,信息系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有关经营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能预先发出风险警告,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4.5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中心,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将其控制在企业风险容量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6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重要。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项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少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财会研究,2005,(1).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特征;防范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的不断改革,建筑企业对于决策风险防范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日益重视。如何从制度上防范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使建筑企业财务状况按照预期的财务目标转化,这是很多财务人员关注的问题。

1、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简述与控制

财务风险是建筑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所必然出现和面对的问题,财务风险本身也是建筑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财务风险贯穿于建筑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初始的项目规划立项、资益分析到建设实施、交付使用中均涉及到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确保最大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的特点。第二,由于财务风险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市环境而产生的,尤其在我国目前各项相关经济体制尚未充分健全的情况下,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及至企业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在财务活动中的表现即为的实际结果与财务预期目标的背离 。第三,“风险”本身所指的即为具有不确定性的对企业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该项损失是否发生,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在产生损失的情况下财务损失量的大小。

如何使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得到健全,如何防范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各个环节。近年来,随着发展政策监管的加强,对建筑企业,尤其是对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注越来越多,政府职能部门对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也日益强化。国有建筑企业已失去体制和行业垄断这两个规避风险的屏障。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只有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来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控制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它包含了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风险管理等内容。国有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往往时间跨度长、规模大、工艺复杂,项目离总部较远且高度分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特点将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离开了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则无从谈起。我国国有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工程款拖欠导致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盈利能力下降以至于走到破产的边缘等等,这些问题也都与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直接相关,可见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密切相关。

2、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

建筑企业广义的财务风险风险含义涉及了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中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举债融资时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又称为融资风险,即企业负债经营时面临的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财务危机及资不抵债的破产危机等。可见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的累积分配等财务活动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3、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归纳总结出,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主要有:

3.1 财务风险的会计(审计)防范方法

第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包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会计对建筑企业经济业务的反映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为建筑企业管理提供信息的职能是利用会计信息防范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当务之急。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国有建筑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有时还是凭感觉、靠关系,这样不科学的决策方法无疑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因此提高会计工作在建筑企业中的地位,强化会计工作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就成为会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防范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需要。

第二,强化会计制度约束。建筑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财务风险水平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创造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对建筑企业稳定财务运行、降低财务风险十分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强化会计制度约束对防范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起着间接作用。

第三,强化审计监督。建筑企业的外部审计监督可以减少建筑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使建筑企业会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建筑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降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内部审计是建筑企业内部对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它通过评价会计控制来督促会计部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会计控制,从而力求将对建筑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

3.2 财务风险的财务防范方法

关于财务方法主要是运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以对建筑企业财务活动的不同方面的控制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整体控制的目的。

3.2.1 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

一个企业需要正确选择出合适自己的筹资方式,从而合理的确定财务结构。在现代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所占比例偏高;在债务结构中,短期债务比例偏高,企业筹资渠道的单一性,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要考虑筹资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合理确定财务结构,即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

3.2.2 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

我们的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其特点决定了应收账款的存在,这是其必然性,企业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在应收账款中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建筑企业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从而也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的预期效果受到影响,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应加强可行性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3.2.3 风险和防范。

在建筑企业管理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筹集资金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从而有效防范收益分配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风险产生的制度基础

在建筑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制度基础包括两点:其一是企业财务运行机制,其二是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两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都有重要意义。

如何去完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其一是要认真的搞好企业财务活动的参与人和影响者的相关活动,其二是进行控制和反映,做好预防工作,预防可能避免的偏差,使企业财务活动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

3.4 制度约束因素

在现实中,委托人目标的实现就面临着风险。委托关系双方之间一般存在着利益矛盾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人他们受到的利益诱惑可能远大于委托人所提供的激励水平,由于人他们掌握了很多的信息,其所采取的逆向选择行为也可能远非委托人制定的约束条件能够约束。故此,制度约束因素特别重要。

结束语

篇4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处于基础建设的高峰期,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工程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工程项目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风险。因此,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工程项目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把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值,尽量避免风险损失的出现。

1.工程项目风险

1.1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工程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具有特定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程建设事业。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风险,所谓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在整个工程项目周期内发生的、对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或生产运营可能产生干扰的不确定性影响,或可能导致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的事件。

1.2 工程项目风险的种类

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1)经济风险,这类风险通常由换汇控制、汇率变化、通货膨胀、设备材料供应脱节等引起,如本金风险、存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信用风险等,是工程项目风险中常见的主要的风险。(2)技术风险,如项目组织风险和实施风险等,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可能未预计到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发生,其中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等也是导致技术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1.3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

项目风险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项目风险具有复杂系统的许多特征。

(1)工程项目风险的多样性。风险的多样性是指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以及种类繁杂等诸多特点,如项目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合同风险等。这样就使工程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种类。

(2)工程项目风险影响的全局性与相关性。工程项目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常常不只限于局部或限于某个方面,而是带有全局性的特点。即使是局部风险,也会随着项目的进程而使其造成的影响逐步扩大。如一个施工活动受到风险的干扰,就可能影响到与它相关联的其它活动,因此,工程项目风险影响带有全局性特征。而且工程项目风险间存在着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风险通过项目建设特定的环境构成了特殊的复合风险。也就形成了工程项目风险的相关性特征。

(3)工程项目风险的客观性与可变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风险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没有,具有客观性。工程项目的可变性是表现在风险性质的变化以及后果的变化,随着工程项目的实施,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得到处理,同时又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所包含的内容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包括内容如下:(1)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预测,指通过收集的信息,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记录在案,进行专家咨询,研究(下转第131页)(上接第88页)解决措施。(2)风险源排列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及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制定风险管理计划。(3)根据风险清单,评估风险对工程项目的潜在影响,针对不同的危害性的风险对应不同的应对措施。

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针对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以及项目的风险清单,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及影响。

(1)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回避。基于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企业应该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掌握风险规律,对工程项目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工程项目企业应对参与的工程项目列出潜在的风险清单,以便能够准确的应用风险分析技术去面对工程项目风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

(2)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必须建立明确的企业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实施体系,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3)进行科学的风险估计,有效分散风险。风险估计是对风险估计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规模。为确定风险管理最佳对策提供依据。风险估计包括定性和估计两种估计方法,所谓定性分析法是风险估计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工程项目风险做出的主观判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逐渐重视,风险管理正成为工程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风险管理有利于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组合,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诸多方法,风险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晨.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对策与决策[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2]唐斌斌,安义中.浅议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01).

作者简介:

篇6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部控制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对于流程问题的分析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解决战略处理问题以及应急处理的问题,这样的制度不只是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更可以预测还没有出现的问题,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在讨论风险管理与现有体系之间关系时,需要明白风险管理是在现有体系基础上进行的整合与优化,它将企业的大小问题都分类划分,分为了核安全、生产、辐射防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是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尽量使原有制度融入风险管理中,不断完善核电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1]。

二、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

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部门是内部审计部门,此外还包括了战略发展部门以及法律部门、运营管理部门等。现阶段大多数企?I都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一般情况下风险管理与内审部门相结合,就核电企业而言,管理的重点在于核安全,一些核电企业也会将风险管理职能设立在与核安全有密切联系的部门。无论在哪一个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能包括了许多方面,比如:为高级管理层提供总的风险监控方法。职能的不同设置与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履行相关的职能,这样有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核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有效风险管理的特征

根据风险管理的相关标准以及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有效的核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满足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包括:有相似的风险语言,有统一实施的政策;在整个组织中每一个风险管理的责任都经过系统设置,并且分派到了相应的员工身上;有专业的组织和工作人员进行待遇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估和优化;有完整的ERM保障机制,实现动态运转和持续提升;在关注风险的负面影响时充分利用风险的积极作用[2]。

(二)我国核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

国内外在管理措施上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我国的管理手段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但是不能完全复制。基于“核”和“电”的行业特征,我国现阶段探索了符合自身风险管理的道路。例如中国广核集团在2006年就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建立了十分完善的体系,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落实了ERM工作。从2007年开始,中国核工业集团的核电成员单位作为第一个实验点并且不断发展。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实例有:核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的风险管理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管理的效果,便于业务的进行。

我国核电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水平虽然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基础、风险管理组织的运转、风险管理方面人才的缺乏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应用范围不够全面等。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我国核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尽量降低风险水平。

四、提高核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规划风险管理框架

对于风险管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情况的了解,更应该结合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如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风险管理规划,计划最近一段时期的成长步骤,就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规划风险管理框架关系到每一位员工,最为主要的是让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参与进来,承担领导责任,否则相关体系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在完成风险评估之后继续开展重大风险监控,完成专项评估,最后进行风险管理监督检查的工作。

(二)关注重大风险,合理分配资源

重大风险一般是指评估出的高风险,一旦发生影响程度极高和管理改进迫切的风险就需要从专业人员、风险程度以及风险本质等方面来考虑,确定重大风险。不同公司风险数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影响风险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业务保障资源是否充分、管理层管理的侧重点、企业面临的环境政策、核电厂的自身特点等。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风险分析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极致[3]。

(三)风险分级管理,进行持续监控

对管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当风险级别较高时就需要各部门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和相关的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落实风险的管控措施。在核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为经典的事故就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该事故发生之后,我国的秦山核电公司针对此次事故做出了相关的分析,根据出现事故时的现场情况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找到了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风险存在于五个主要方面:水淹风险、氢爆风险、放射性释放风险、外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不足以及停止核电新项目审批等。对这个事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核电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进行风险的分级管理有助于降低风险程度,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实时持续的监控有助于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集团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73

1 引言

Leff(1978)将集团企业定义为“一组公司,在不同的市场上经营,在同一个行政的或经济的控制之下”,并且成员之间“是由个人之间的信任所联结,基于一个相似的个人的、道德的或者商业的背景”,集团内各企业之间由权益交叉持股或者连锁董事等方式进行联结,这种模式建立了内部的资本市场,可缓解外部市场的不完美及制度的缺失,还可共享集团的资源、声誉、技术等,具有明显优势,但集团企业产权关系复杂,财务决策主体层次较多,投资领域多元化,也带来了集团范围内财务风险管理的困境。日本八百半公司、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美国著名投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德隆系”的倒塌,充分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么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哪些特征?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又存在着哪些弊病?有效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2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2.1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2.1.1 财务风险的一般性

首先,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产生于公司的筹资活动,广义财务风险产生于公司运营过程中的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的各个环节,是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公司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公司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公司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例如,在筹资环节中,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会给企业带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当企业因债务问题陷入财务困境,表现在企业债务负担较重,财务杠杆过大,存在债务担保、诉讼、仲裁等纠纷,现金流量紧张,甚至出现资金冻结、停产的情况。这一筹资活动带来的风险,也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高,无法产生充足的现金流偿还债务的经营活动风险。

其次,各财务风险之间具有传导性。总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路径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条路径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一是因政策环境变化、自身竞争力不足导致供求变化、成本变化而产生主营业务危机,造成存货滞销,营运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下降,现金流量不足,主营业务收入进一步下滑。二是因项目投资失误、借款过高产生本金和利息偿还压力、大股东占用资金等而造成现金流紧张,偿债能力下降,发展能力下降,营运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断裂等,可见企业各项财务风险之间具有传导性。

2.1.2 财务风险的特殊性

一方面,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容易被放大。集团企业规模较大,组织层级较多,由于多数股权控制子公司股本倍数的放大作用,形成了各级控股子公司对下属经营实体的全部资本控制,而这种层层控制关系也同时放大了收益的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

另一方面,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关联性。母子公司虽然是独立的法人主体,但是因控制关系的存在,两者并不独立。当集团内部的某个成员陷入财务困境时,往往会波及其他成员,如果集团内部的核心组织置之不理,很有可能会使整个集团企业信誉受损,引发日后融资难的困境。

2.2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 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不统一

集团企业控制链条较长,随着层级的增加,不仅会出现累积性的信息损失,而且产权保护的动机具有衰减倾向,处于下级的子公司可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采取有利于子公司收益最大化的行动,影响了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偏离母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

2.2.2 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部分、岗位、子公司等。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多数集团公司并没有将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明确各个层级在其中的责任,或者虽然进行了制度上的规定,但是无法预测全部情况,且部分规定缺乏执行性,仍然存在着管理范围重叠或空白的情况。

2.2.3 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流于形式

集团公司存在着专业化投资和多元化投资并存的现状,集团业务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本身的固有财务风险较高,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战略层面风险评估不足、分裂应对风险、将风险管理与日常业务分离开来的误区,无法有效地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2.2.4 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保障措施不到位

首先,集团企业的监督体制存在缺陷。部分子公司权力较大,财务人员和监督人员往往难以具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在财务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中,难以将子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报告给母公司,导致母公司无法获得子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不能有效评估各子公司的投融资活动风险。

其次,部分集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撑和相关专业人才,使得企业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中存在瓶颈,集团内部的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

3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3.1 建立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总公司应该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以资金、投资的集中管理为重点内容,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于那些投资金额巨大、影响深远的战略性投资项目由集团母公司负责,非战略性项目由下属投资公司负责。另外,总公司可采取财务人员或关键管理人员委派的模式,由总公司进行考核并管理,并开展不定期巡视工作,强化对子公司的监管。

3.2 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

集团企业应根据集团的层级,将责任主体分解为目标层、管理层、部门基础层这三个层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应在对集团的宏观、围观环境进行SWOT分析后,结合企业的战略和使命高度,从企业财务风险承受的实际出发,制定整体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管理层应根据各自角色的定位建立系统,执行监督来确保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部门基础层属于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基本单位,应服从上级的命令,并及时进行报告。

3.3 规范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这可借助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来实现,从集团企业的实践出发,还应建立专门针对集团特征的财务预警系统。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财务困境的出现,也具有一系列的表征,可从反映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信息,建立预警模型,并配备相关的职能部门,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

还应强化各责任主体对风险识别过程的评价和考核。监督结果的评估和报告是财务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一环,包括结果排序、报告结果、后续追踪这三个步骤,应确定与责任主体层级相对应的报告层级,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便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4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

仅仅依赖程序方法,无法保障集团财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还应完善财务管理的保障体系,这包括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和提高监督技术这两个方面。

审计部门作为集团风险管理部门之一,直接对母公司董事会负责,负责审计下属子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并组织开展各类风险管理监控项目,推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审计机构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把握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程度、集团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识别关键控制,并综合采用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这两种方法执行监督程序。

集团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高度复杂精密的可移动设备和发达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多功能及时反馈和数据共享,取代之前很多的系统、职能部门和程序。依靠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及时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俊缇,王秀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1,(9):96-98.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41-01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来源日趋复杂,除传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法律风险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组合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其风险总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防范。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管理的若干措施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概念

1.法律风险的内涵

我国银监会则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附录中这样定义法律风险为:(1)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2)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3)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

2.法律风险的特征

把握法律风险特征是构建高效的风险监管框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的合理划分以及监管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正确选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起来法律风险的特征有三点:(一)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二)法律风险的分布非常广泛。(三)法律风险是一种需要计提资本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由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走上商业化道路时间短、市场化程度低等因素,导致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显得有些薄弱。

(一)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法律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了法律文化、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和风险管理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它决定了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无论是监管机构,或是商业银行自身对法律风险的防范都不够重视。

(二)法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还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都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风险总监职位,专职管理银行风险,但其主要管理的是信贷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没有将法律风险作为一种独立的风险事项来管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即使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已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专业委员会,但也未建立以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法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经营部门紧密联系的法律风险内部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组织制度。

(三)法律风险管理人员严重缺乏。银行业有一群具有较高水平的法律人员,但其仅限于银行法律事务,对其他有关知识特别是风险管理知识了解尚不够深人,也缺乏社会律师拥有的社会影响力。而大多数的外聘律师不懂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的法律意见常常不适应银行的实际需要,并不能真正全面参与银行的法律风险管理。另外由于银行法律人员和社会律师的待遇差距悬殊,导致银行优秀的法律人才严重流失,法律人才匾乏进一步加剧。

(四)法律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严重滞后。与西方银行业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相比,我国银行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建章立制的管理上,重视法律风险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明显不足,没有建立VAR,、 敏感性分析、压力测度等法律万险管理方法。此外,还存在缺乏法律风险推理信息,缺乏深度数理分析,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型问题。

三、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管理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外国商业银行成熟的法律风险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法律风险监管理念,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法律环境,逐步建立起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断积累经验,培育自身的风险敏感度,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并提高自身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一)树立先进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等作为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加大法律风险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银行从业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银行高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意识。

(三)开发法律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法律风险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从积累法律风险损失数据人手,尽早建立全面的、敏感性强的法律风险指标体系,并为逐步采用更加复杂的方法管理法律风险做充分的准备。

(四)建立独立的法律风险管理部门。要有效地推进监控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提高监控制度的有效性及执行力,必须具备一个拥有一定独立性和权限的法律部门。

参考文献

[1] FSA, The Interin Prudential Sourcebooks for Insurers and Friendly Societies and the Lloyd’s Sourcebook: Guidance on Systems and Controls[R], London: FSA, 2002. 22.

[2] OCC, OTS, Board, FDIC & SEC: Interagency Statement on Sound Practices Concerning Complex Structured Finance Activities[R], Federal Register, 2004, (69):28985.

[3] 张炜.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对策研究[J].金融论坛, 2008, (2)

篇9

[关键词]声誉风险 风险管理 企业

一、影响企业声誉风险的因素

1.声誉与现实的差距

企业声誉取决于它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治理、员工关系、客户服务、产品质量、财务业绩、环境与社会问题、知识资本等不同领域;不同的顾客、员工、供应商、投资者、监管机构、政治家、非政府组织、企业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中的声誉。如果一家企业在多个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当中享有美誉,那么企业的声誉就会提升。

2.外界对企业的看法和期望发生的变化

外界对企业的看法和期望发生的变化时,这会导致声誉与现实的差距扩大或者缩小。当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期望发生变化,而企业的产品品质却依然如故,那么,企业声誉与现实的差距就会拉大,企业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3.内部的协调好坏因素

内部协调的好坏同样会影响声誉与现实的差距。如果一个部门提出了一种预期,而另一个部门又满足不了这种预期,整个企业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害。内部协调不善还会使企业失去洞察力,看不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看法和期望正在发生变化。在几乎所有经营有方的企业中,各职能部门不但会给不同利益相关者把脉,还主动对他们的期望进行管理。

二、企业声誉风险特征与管理

1.企业声誉风险特点

影响企业发展更多的是市场因素,企业的声誉风险正是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同其他风险相比,有下列特征。

一是多样性。企业相关利益者既多又复杂,直接的利益关系者主要有股东、客户、国内外同业、政府、监管部门,间接的利益关系者有媒体等社会各个层面。由于引发影响企业声誉原因的多样性、做出声誉评价的利益相关者的多样性,从而使声誉风险的种类也呈现出多样性。

二是常态性。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往往受视角、自身利益局限性、信息的影响,这种不同向的评价结果始终存在,其负面评价所形成的声誉风险也就始终存在。这种并不是由声誉风险事件才引起的声誉风险则是一种常态化的风险。

三是关联性。企业的其他风险一旦变成现实时,就可能引发企业的声誉风险。可以说,企业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声誉风险是其他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

四是复杂性。目前,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越来越多地运用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但声誉风险的存在形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风险。正因为此,体现了声誉风险评估、界定、分类、建模的复杂性。

五是被动性。声誉风险难以采用常规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难以组织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高素质的队伍、高效的协调机制、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施难度和管理成本都较高,因此,声誉风险管理往往要等到风险出现一定苗头再采取措施才会更加有效。

2.构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要建立并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必须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完善公司治理,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内,建立健全声誉管理机构,制定提升企业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领导公关危机的处理,监测企业声誉状况,督促声誉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要建立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声誉风险会对企业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失,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声誉风险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各方面,因此,需要纳入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发生声誉风险事件的,要严格问责,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和员工绩效考核,以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声誉风险管理。

第三要建立并完善声誉风险防范机制。声誉风险在转向危机之时还属于一种损失的可能性,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多转化条件。在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中,对这些转化条件进行改善、加强防范则是管理成本最低的一项措施,因此,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事前处理为主、事前沟通为主。

第四要建立并完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声誉风险从产生、积聚到形成往往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相关指标表现出来,而针对表现出来的现象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有利于对声誉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这就要通过预警机制构建来实现。

三、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谈声誉风险管理的策略

1.推行全面化的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各企业必须透彻了解所处的风险和经济资本状况,对声誉风险管理和经济资本收益进行科学定位;声誉风险贯穿于企业业务始终,关系到各方利益主体的经济收益,必须明确声誉风险的战略定位。其次,无论是声誉风险还是经济收益,都关系到自上而下的各层组织结构层次,声誉风险管理需要包括董事会决策者、中层管理者、业务员在内的全员努力,所以要明晰上层高管、中层管理者、下层业务部门的风险收益关系,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战略网络。再者,声誉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完备,声誉风险管理战略既要考虑到来自各方的风险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又要考虑到应对各种风险的管理环节与管理流程,任何一种风险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2.营造全员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软环境,涵盖了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声誉风险管理行为、声誉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构建高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具有长效的作用。第一,树立企业业务经营中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的理念,各种产品、各项业务的潜在风险都可能引发声誉事件,带来声誉风险,所以声誉风险管理要与业务发展相统一;第二,做好长期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培植,通过广泛的声誉风险教育,重视风险评估,并将声誉风险管理成效与业绩考核配套,培养所有员工的风险敏感度,尤其是频繁接触各类声誉风险事件的业务人员和贯彻落实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措施的中高层风险职能部门,将风险动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3.组建全方位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

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依靠于高技术管理人员监控的一系列组织流程或程序。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董事会、监管会、中层管理职能部门、基层业务人员密切相连,企业各个组织层通过目标设定、任务分配,建立有效的机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相关人员从自身的职责与权限出发,在与其他各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选择自身参照,应对风险,建立纵向自上而下的报告机制以及横向平行部门的协调机制。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4.实施全程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始终,科学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保障了声誉风险得到有效监控。声誉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声誉风险识别。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工具,分析判断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相互交织,某一因素引起的风险可能引发放大声誉风险的程度与范围。联系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的预警机制,设置声誉风险管理备忘录。第二,声誉风险计量。运用计量的方法分析声誉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后的损失程度,通过对声誉风险的量化,准确掌握自身声誉风险状况,确定声誉风险事件对企业影响的大小及企业的可承受能力。第三,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声誉风险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必须持续地关注风险变化,通过关键指标和环节检测并适当地调整战略。第四,根据声誉风险类别、程度与特点以及企业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复杂度和可承担的监管成本,采取有效的方法,通过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达到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第五,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声誉风险事件的事后补偿与处置可能要比事前预警更困难,所以对于不可预期的声誉风险损失通过资本补偿机制实现的效果不会很突出。

5.运用全新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声誉风险管理对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的依赖性极强,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声誉风险外部环境,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声誉风险观测与预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通过借鉴声誉指数模型的方法,对一系列能够体现这种可能性的指标进行监测、综合,以预计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所带来的损失,作为对企业声誉风险状况、程度的一个基本评价或判断,供高管人员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科学的评估与计量结果有利于对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事件进行事前监控、事中控制、事后补偿,同时还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更新指标体系和模型约束条件,使之更趋完善,从而大大提高声誉风险管理甚至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6.实行综合化的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一方面,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声誉风险是其他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声誉风险是各种风险进一步延伸的结果,声誉风险的产生带有很大的被动性,不易界定,单靠风险管理部门的常规管理难以进行,即便是就其本身进行管理,效果也不一定明显,所以声誉风险管理要从综合化管理人手。综合企业结构内紧密相连的各个组织层次,在权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对每一层面、每一部门、每一员工定岗、定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常规地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再者就是综合客观存在的一切风险,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区分各种风险引发的根源,预测对企业声誉可能造成的损失。

7.执行声誉风险分类化的管理模式

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和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进行分类管理。由于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与因果联系性,任何层面的风险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所以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将可能引发声誉事件的各类风险分门别类,进行监控,根据不同的类别,施以不同的监控力度,合理地分配人力物力资源,提高风险监管力度。对于声誉风险的监控与防范还要多部门信息沟通,协调一致,所涉及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要及时与负责部门联系,将声誉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施其武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2009(8)

[2]薛冬梅.当前形势下商业企业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9)

篇10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策略

0.引言

信用卡业务是各银行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重要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的利润结构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我国当前的信用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银行发卡量不断的增加,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各商业银行竞争的一个利润点。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信用卡风险的特征及类型分析

1.1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信用卡风险是在业务当中由于特定因素所引发的持卡人及发卡银行等遭遇到的非正常经济随时可能性。从信用卡风险自身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有涉及的环节较多,以及风险很难被发现,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强等方面的特征。从风险难以发现的特征上来看,由于违法分子通过信用卡作案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故此在风险的隐患上就不容易被及时的发现,倘若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来获得真卡来进行消费也不容易被发现。

1.2信用卡风险的类型分析

信用卡的风险类型也是比较多样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信用风险,也就是持卡人进行的恶意透支风险,这也是信用卡风险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风险。另外还有操作风险,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操作是通过电子化进行的,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倘若是工作上没有谨慎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特约商户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操作,还有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还有就是和社会人员进行的勾结作案。这些方面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损失。

2.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1当前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在风险管理的技术以及理念层面相对比较滞后,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针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另外在差别化的理念方面比较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辩证关系没有得到深化认识。还有就是在信用体系方面以及法律环境方面没有得到健全,而风险管理的体制漏洞还相对比较多,存在着恶意竞争以及盲目扩张的情况,在内控机制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化,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的方式,没有运用模型来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或者是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而在信用卡的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处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对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决策,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质量提升。

2.2解决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就需要对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笔者以为要能够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这样就能够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从而推动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对公民个人信用的记录明确化的体现,并能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指数得以提升。为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实效和准确,信用机构就要能够和各商业银行或信用卡中心建立密切联系,进而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就能够在个人征信体系上得到完善,对恶意透支的风险得到避免。

再者就是要能够通过信用评分的模型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这一方案的实施下能够客观准确的对客户的消费表现情况得到体现,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对风险得到控制。从信用评分的模型构建程序上来看,主要是定义研究目标,然后进行选取样本,尽量的减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接着进行准备数据并加以处理,分析和选择、转换变量,最后选择适当你的建模方法。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以及实施监控维护等就能够完成这一科学的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

另外就是要能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加强完善,对风险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授信管理制度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对信用额度的合理化分配,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客户还款的能力以及意愿加以区分。所以为能够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要在信用的分配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资信审核风险评分模型充分利用之外,在银行方面也要能够积极的构建风险收益评分模型。这样就能够对决策者进行授信决策的实施上更加的科学合理,从而提升整体的收益。

最后就是要能够在信用卡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上要能够进一步健全完善,从立法的层面就要严格的实施,尽快的出台诸多公正资信报告法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能够制定信用信息的交易规范,构建企业自有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法律当中进行明确个人隐私的范畴,提升社会信息化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准。并要对公平获得授信权利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不能对特定的性别或者是年龄等进行歧视,要采取统一化的标准进行信贷审批政策的实施。与此同时还要能够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只有从全面问题考虑上得到了加强,才能够促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所以在信用卡这一中间业务的发展上要能进一步的得到加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将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夏,张泽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4,(16)

[2]黄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