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风险管理

一、基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涵与演进逻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防止和减少信用风险损失及经济影响,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和控制措施,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和获利能力的活动过程。商业银行传统的“发放――持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初级矫正,却容易造成信用风险集中,需要通过信贷资产组合管理进行分散,但商业银行专业化要求与风险管理分散化要求存在悖论,应构建以市场分销为主的积极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衍生产品是国际上风险分销的发展趋势。

2.信用违约互换运作机理。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用衍生产品,是指信用保护买方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一定费用,如双方约定的“参考实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特定“信用事件”,信用保护卖方须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相应款项的互换交易结构。

3.信用违约互换实践与发展。信用违约互换最初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信用衍生产品证实正式进入场内交易;1999年,ISDA公布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标准化协议,市场流动性逐步增强;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违约互换对银行资本金的影响给出计量方法,并肯定其对信用风险缓释的积极作用。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工商管理信用衍生工具2003至2004年度报告》显示,信用违约互换占据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比例达到51%。

4.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管理优势与金融市场功能。(1)风险管理优势。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商业银行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单独处置,通过购买信用风险保护进行风险对冲,从而在实行信贷集中政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从而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组合,促进解决“信贷悖论”。(2)金融市场功能。信用违约互换将信用风险分离交易,可以激励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通过出售信用保护,在创新投资渠道,提升投资杠杆,创造理想的风险-收益结构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银行业在信贷领域的垄断,使得原本集中于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在整个金融系统内得到分散和优化配置。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的必然选择。《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我国国内非金融企业贷款融资比重高达80%。此外,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和融资结构的不平衡,经济高速增长与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金融脱媒过程中优质企业流失等问题,造成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不可忽视,急需高效率、低成本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把由银行独自承担的风险分散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1)不良贷款总体规模及比率仍然较高。截至2007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6.17%,不良贷款额为1.27万亿元,不良率的降低很大程度是依赖贷款增长的稀释作用。(2)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突出。由于中长期贷款资金占用时间更长,导致借款人未来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更多,违约概率更高。(3)贷款过度集中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垒大户”惯性思维严重,截至2007年末,19家全国性银行5000万元以上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达到60%以上,信贷结构失调,风险高度集中。(4)资本充足率仍然较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至2007年末,我国未达标银行数依然有40余家,占21%,风险的资本保障程度不高。

2.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销方法主要为贷款交易和资产证券化交易,但由于其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无法对信用风险进行单独处理,缺乏灵活性,受法律限制较多,交易过程繁琐,对维系客户关系存在冲突,难以做到对信用风险进行真正有效的积极管理。相比之下,信用违约互换具有独立性、保密性、非融资性、灵活性以及合成性等比较优势。

3.实现商业银行对外开放与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业从2007年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只有尽快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才能跟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步伐。此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面临的现实障碍

1.金融衍生基础市场方面。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特殊的互换金融衍生工具,完善的金融衍生市场是其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衍市场基础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利率市场化程度落后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完善,由此制约了高质量的市场价格信号的形成。

2.外部环境方面。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然而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尚不规范,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手段落后;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存在诸多法律缺失及衔接问题;监督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能定义不清。

3.微观主体方面。积极活跃的微观主体,是信用衍生交易最基本的细胞。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需求强烈,但管理手段及金融创新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尚无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提供信用违约保护,造成信用保护供给不足,单边特征明显。

四、政策与建议

1.改革利率管理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核心,推进利率市场化,最终建立起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金融机构利率引导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的利率传导机制。

2.统一债券市场,构建完整债券收益率曲线。通过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强交易及流动性,提升其估值定价水平,将国债培育为我国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并加快资本市场创新,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将债券利率水平与风险进行挂钩。

3.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分工,形成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中心,以各商业银行信贷登记库为补充的数据系统。二是加快征信立法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规范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三是扩大信息采集面,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4.推进信用评级发展。首先健全信用评级组织体系,进一步履行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对信用评级业的管理职责,逐步完善信用评级机构法规体系、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管理体系。其次是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尝试建立对信用评级的强制性和硬约束,培育我国专业性的信用评估机构。再则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最后是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在制度上保证企业财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5.健全法律制度体系。一是制订《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法》作为金融衍生产品总体框架与监管法规。二是制订《金融监管合作法》,以制约与规范国内、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三是建立金融衍生产品经营许可证制度。四是修订完善《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条款,实现与《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相关条款的顺利衔接。

6.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交易所监管组成的三级共同监督管理体制。一是重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由人民银行负责对各监管机构的监管与协调,实行“牵头监管”,银监会、保监会及证监会负责对信用衍生产品的“功能监管”。二是强化行业自律监管作用,充分发挥《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的规范化、标准化文本作用。三是积极设立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场所,在已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之上,充实与完善交易所监管职能。

7.加强商业银行机制创新。商业银行应树立积极的风险管理意识,并重视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内部评级法体系的跟踪、研究、宣传和推广,调整现行管理构架,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贷款评估组织框架。

8.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从法律、制度、环境和激励措施等方面加以扶持,积极引导保险公司转变投资理念,通过介入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实现资产重新配置提高投资回报率;引导券商等投资银行机构实行产品差别化策略,向创新型和引申型业务拓展,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信用保护。

参考文献:

[1]尹灼:信用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63~290

[2]郑振龙:衍生产品,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73~385

[3]曾梓梁吴鸣: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新动态与新进展,银行家,2008(4):81~83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风险管理

国外信用卡发展的较为完善,已成为外国商业银行主推的一个产品,与它们相比,我国涉足信用卡业务较晚,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及技术上都存在缺陷。要使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信用卡机制必须进行一系列改善。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基本分析

1.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1)含义

信用卡业务风险是指在信用卡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其透支额而给发卡行带来资金损失的风险。

(2)成因

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①信用卡业务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指非银行内部员工如信用卡持有人、特约商户等原因使得银行利润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

a.欺骗性风险。如有的犯罪分子改变原有身份向发卡行申办信用卡;有的犯罪分子恶意透支,到期银行催收无果。

b.持卡人因病、失业等原因致无或减少收入,无法还贷,或一些持卡人过高估计自己的经济能力,过度消费导致不能按期还款。

②信用卡业务的内部风险是指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或者,与犯罪人员违法合作,造成发卡行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

a.缺乏高素质设备和人才。一方面是国内发卡行尚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另一方面是我国信用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存在不足,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

b.风险管理机制滞后。目前大多数发卡行通常利用人工对某个静态指标进行监测,往往事后才能对信用卡风险做出回应。

c.业务经营风险。发卡行在审核持卡人信息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完全掌握客户的经济信用资料,过高的估计客户的实力,给予其过高的授信额度,导致部分款项无法收回。

2.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特征

(1)特征

①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包括经济繁荣和经济衰落。当经济繁荣时,持卡人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保持收入稳定,能及时偿还债务;而经济低迷时,部分持卡人可能由于失业或收入降低等原因,无法如期偿还债务。

②风险的滞后性

信用卡是贷记卡,在一定期限内,发卡行无从确切得知持卡人的资金状况,只有确定支付到期后,才能确定该笔账款是否能够如数收回。

③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信用卡交易波及范畴大,一旦发生风险,会危害到各个交易主体,包含商业银行、持卡人、商户等,可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影响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某种程度上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

二、中国信用卡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信用卡业务现状

(1)业务发展快,前景广阔

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已达4.73亿张,同比增长9.26%;授信总额为8.052016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为1.70万元。说明在我国信用卡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基本形成市场垄断

2015年各大行新增发卡总量7568万张,由表一可见,2015年工、农、广、建、招、交等六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优势明显,六行累计发卡合计5498万张,占比高达72.65%。

(3)业务不良率高,风险防范不足

从已披露信用卡业务风险情况的银行来看,排名前十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均在1%以上,其中中国银行不良率最高,达到了3.37%,较上年末上升了1.31%;只有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同比分别下降了0.27%和0.06%;其他银行不良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表2显示,即使信用卡发行量增多,但商业银行在业务风险防范上仍然存在不足。

2.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即使通过30多年成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术上仍与国外存在不小的差距,大致反映在以下方面:

(1)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信用卡根本大法《银行卡条例》一直未能出台,当前使用的法律仍是央行1999年颁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其根本对象是银行卡,而非信用卡。

(2)社会征信系统不发达

我国没有专业的进行个人征信体系建立的信用调查公司,而主要是由政府设置并管理,其运作受政府干预,具有高垄断性,各家商业银行获取信用信息需要付出较大代价。

(3)风险管理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集中在传统业务,缺乏对新业务、新技术的管理。而发达国家则关注对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类型的风险控制。

(4)预防和防范意识薄弱

我国发卡行将主要的时间和金钱放在信用卡风险的事后防范,忽视了事前的风险预防和事中的风险控制。而且商业银行主要侧重单笔信用贷款,而非整个信用卡业务的总体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对策

1.管理信用卡业务风险应坚持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如同经营其他业务一样,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卡业务经营,也应该依照安全性原则,按照规范流程标准化操作、谨慎信贷、及时催收,确保如期获得利润。

(2)预防性原则

商业银行应该在授信客户前,充分收集客户信用资料,了解客户资金状况,及时避免信用卡业务风险,避免为了获得利润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同时对本行发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不同客户进行区分,找出同质客户群w,制定多样化的授信机制,并实时更新,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3)信息沟通与互换原则

我国各个主要机构掌握各自的数据信息,但是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分享系统,未能发挥信息的集成优势,未建立一站式信息共享机制,从银行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应注重加强同其他行业,尤其与公安及银联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避免信息的不准确传递造成利润丧失。

(4)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商业银行关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应该提升到战略的角度,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制定相应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政策,事前应该对信用卡业务办理者进行全方位的资信调查,预防风险;事中实时检测,减少和转移风险;事后避免风险。

2.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健全信用卡法律体系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信用卡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其法律机制也较为完善,有值得中国司法部门学习的方面,要使我国信用卡市场继续保持健康高回报的发展,完善信用卡法规势在必行。一方面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各个单位,需要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获得相应经营资格,并需明确限定其经营范围及权利与义务,不得为了盈利逾越法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持卡人在建立商业关系时,双方都需明确各自承担的权责与义务,最大程度的降低信用卡风险,避免日后争端。

(2)建立个人征信制度

社会征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各行各业都应该建立互通的个人信用档案,办理重要业务时,能够一站式查询每个人的个人信用信息;同时国家需不断提高个人信用标准,形成人人都重视诚信,人人都讲究诚信的社会风气;商业银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个人信用信息确定每个人的授信额度,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能够很好的帮助管理信用卡业务风险。

(3)银监会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监督

y监会也应该加大对开设信用卡业务的各大银行的监控管理,实时监督各机构的信用卡业务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通报批评,对风险管控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措施,切实发挥监管部门在行业内的正确导向作用。

(4)转变观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商业银行不要盲目为了逐利扩张,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潮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信用卡业务亦是如此,高风险必定伴随着高收益,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坏账率的上升,警戒商应谨慎做决定,协调风险与收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各发卡行也需加强基层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做到员工自觉规避不必要的信用卡业务风险,避免信用卡问题再次成为银行业的一大“疑难杂症”。

(5)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

信用卡的催收问题值得各发卡行关注。在充分掌握各持卡人的信息后,对未能按期偿还欠款的持卡人给予充分重视,明确区分对方是无意透支或恶意透支。对无意透支的持卡人,持有宽容态度,而对恶意透支的持卡人,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灵活处理,保证最大程度的收回资金成本,必要时可寻求法律的帮助。

(6)加强数据分析,深度挖掘优质客户

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取及分析挖掘成为各发卡行寻求新利润增长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充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细分,发现同质群体,积极开发新服务,区别对待客户,对资信状况好的客户实行宽松政策,避免客户流失,对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则需要严格的政策处理,从而实现客户的差异性需求。

(7)加强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犯罪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发卡行时刻保持谨慎,防止运作软件出现漏洞,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根本手段是发卡行应积极开发新软件,引进新技术,从技术水平上提高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秀盈.对当前信用卡风险防范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2,04:54-56.

[2]郭玉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2013.12月.

[3]曾瑾.信用卡欺诈风险的防控[J].国际金融,2012,11:26-33.

[4]程亚琴.探讨银行信用卡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金融经济,2012,22:10-12.

[5]尹龙.协调发展信用卡的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J].中国信用卡,2013,01:20-22.

[6]任学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制保障[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朱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3月.

[8]王保艳.论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监管的法律完善[J].现代商业,2011,36:35.

[9]陈春红.我国信用卡信用运营风险管理研究[J].安徽大学,2013.11月.

篇3

项目(2012RKA10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157)

资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次贷危机之后,中国银监会迅速出台了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新规,并要求中国银行业自2013年起全面实施。实施监管新规是指银行业按照新的监管指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计量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监管要求。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在技术、人才及资本等方面的劣势,实施监管新规对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的路径、遇到的挑战以及实施策略,以期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顺利实施监管新规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监管新规 路径 策略

实施监管新规的含义

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后,银监会根据同步推进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原则,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的新监管规则。监管新规的主要监管指标及其达标时间如图1所示。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监管指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应用规定的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监管要求。后面三类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比较单一,商业银行没有选择的空间。对“资本充足率”中的“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实际,选择标准方法(信用风险的权重法、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和操作风险的基本指标法)或者高级方法(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的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核心,就是根据监管要求,开发上述三大风险的高级计量模型,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第一支柱),达到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督检查(第二支柱)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三支柱)。具体来讲,就是中小商业银行要开发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构建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建立银行内部资本充足性评估程序及各种风险管理制度,对资本结构、风险状况、风险计量方法及资本充足性进行充分披露等。

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的路径

(一)明确实施目标并进行详细的差距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首先需要明确采用哪种方法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然后按照监管新规的要求与银行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银行在技术、政策、流程、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数据与系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制定监管新规的实施策略、实施路线图以及弥补差距的行动清单。

(二)确定开发项目并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实施目标和实施路线图,中小商业银行确定需要开发的项目,并识别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如果银行打算建立对公业务的内部评级体系至少需要开发对公客户评价模型(PD)、客户评价IT开发项目、内部模型验证体系、对公信用资产压力测试体系等项目。由于各个项目涉及的部门及业务的跨度很广,要有效推动项目的进展和管理,银行需要成立一个实施监管新规的专职机构,落实项目管治方案和组织架构,以协调所有子项目的实施。基于各个子项目的计划,实施监管新规的专职机构应该从全行层面制定整体实施计划,识别相关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制定各项目的实施优先顺序,并确定资源计划与预算方案。

(三)实施开发项目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各项目开发的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根据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弥补差距行动清单。例如,商业银行建立对公内部评级体系,除了要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评级模型、验证模型之外,还需要对公司治理、信贷审批政策、流程、信息披露以及文档化管理等方面,按照监管要求弥补存在的差距。建设内部评级体系的重点在于应用,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实施策略,对银行的各种应用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风险管理理念。

(四)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

为使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达到监管新规的最低要求,当各个开发项目启动之后,银行的项目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实施监管新规的专职机构等需要定期检查各项目的进展和合规达标情况。当所有的开发项目及配套措施都完成之后,商业银行需要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使之达到监管新规的最低要求。

(五)监管机构检查和审批

银行完成自我评估之后,向银监会提出实施监管新规的申请。根据国外银行的经验,监管机构在接受银行的申请后,一般会派员进驻银行现场作出审查,包括文档、与高管及员工的沟通、对疑问作出提问、对不合格的地方提出修正建议等。银行需要证实所有的修正建议得到落实后,才能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

(六)监察与完善

在银监会的审批之后,说明银行已达到实施监管新规的最低要求。但是由于实施监管新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银行应该继续保留项目管理组织,对已实施的项目进行持续性的监督和完善,直到所有与监管新规实施相关的项目全面结束。

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的挑战

(一)涉及领域多且技术含量高

监管新规的风险管理理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银行拥有的资本应与承担的风险相联系,资本应该全面覆盖风险;二是银行要管理好风险,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外,监管新规还对风险管理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各类风险量化模型、优化相关政策及流程体系、计算资本充足率、完善资本管理体系等,同时还要随着监管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已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

(二)风险量化数据不足

数据是数量化计量风险的基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是准确计量风险的前提。监管新规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内部评级法精确计量风险,这对数据的依赖性很强。同时,监管新规也对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以及最低的历史观测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尽管中小商业银行业在信息技术及IT系统方面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大量历史数据仍处于手工记录的状态,因此数据质量不高,有效数据不足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的最大障碍。

(三)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持续研究巴塞尔协议的人员不多,具有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人才更是有限。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基本内容的员工就不多,对新资本协议有一定研究的人才更加缺乏。因此人才的匮乏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监管新规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四)实施时间周期长、任务复杂且投资巨大

根据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实施监管新规需要建设大量的IT系统,以实现内部评级体系的业务应用。近几年,中小商业银行的IT系统虽然不断地进行更新优化,但相对于监管新规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根据新规的要求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这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监管新规的策略

(一)领导层的大力支持

从国内大型银行实施监管新规的情况看,实施新资本协议需要从公司治理、数据、模型、IT系统、业务定义、流程、政策、文化等多方面加以重塑和完善,涉及的条线多、人员广,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需要行领导的大力支持。行领导不仅要对项目开发团队进行大力支持,更需对项目成果在全行范围内进行积极推广。

(二)成立专门的实施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要切实担负起推进监管新规实施的牵头工作,成立专门的实施机构统筹协调监管新规的实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般是成立由董事长或行长挂帅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批实施监管新规的整体规划,协调不同条线之间的资源确保推进工作顺利实施,还要负责对各实施项目的验收。同时,成立由风险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组成的实施监管新规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

(三)寻找合适的咨询机构

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按照监管新规的相关要求,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差距分析、整体规划、模型设立以及IT系统构建等工作。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此过程中,许多咨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施经验,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寻找具有成功实施经验的咨询公司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这可以有力地保证监管新规实施的速度和质量。

(四)进行周密计划

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至少包括:第一支柱下三大风险的计量方式,需要开发的各个项目及时间进度安排;第二、三支柱下的各个项目以及需要完善的各内部规章制度等。实施监管新规的项目众多,需要各个项目组就其项目提出详细计划、资源和预算需求。在此基础上,实施监管新规的专职机构应该从全行层面制定整体实施计划,并识别各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制定各项目实施的优先顺序,确定资源计划和预算方案。

(五)加大培训力度

为顺利实施监管新规,满足监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制定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针对董事会及高管层培训监管新规的主要框架、核心理念以及主要的监管要求,针对广大银行员工普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并在全行范围内建设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学习、研究和实施监管新规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增速连续七个季度放缓,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信用风险反弹之际,中国银监会适时推出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新规,将对我国银行业完善风险管理架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方面的劣势,实施监管新规对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充分意识到实施监管新规的困难,选择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制定恰当的实施策略,以保证监管新规的顺利实施,切实起到通过监管新规的实施,能够极大提高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胜邦,陈颖.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的建模、计量和验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5)

2.王睿,巴曙松.我国中小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问题和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1)

篇4

[关健词]信用卡 信用风险 额度 金融机构 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的信用卡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到今年(2007年)年底,根据首届中国信用卡调查报告预测,我国信用卡发行量将突破6000万张。

但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扩大,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如何认识、防范信用卡的信用风险 ,是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不对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加以高度重视 ,很容易爆发信用卡危机。

一、信用风险的类型

1.资信风险。现在信用卡推广的范围非常广泛;办卡要求也很低。在各个高校,对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的要求条件十分的简单,就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及个人填的一张表格。就可以轻松拿到在读本科生的额度为3千元、硕士生为5千元、博士生为8千元的信用卡。在社会上,申请人提供仅身份证件和房产证明或购房贷款合同或大额存单即可办卡。如果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办了卡把卡上额度全消费了,则造成了银行的损失。

2.商户风险。由于商户的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核对持卡人的签名、身份证和银行的止付名单,造成某些不法人士由于签名不符拒绝还账,或者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从而造成的风险损失。

3.欺诈风险。包括蓄意欺诈、冒用他人信用卡风险和伪造涂改进行作案造成的风险。主要是伪造他人资料申请信用卡欺诈银行资金。例如,曾报道过的一则案例为,曾有一个团伙,在某国外银行先申请一张信用卡,然后把信用卡寄回国内或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伪造多张信用卡分给多人在国内消费,这段时间申请人在国外居住,无回国记录而到对账日后和还款日前向银行提出本人在国外而不在国内无法在国内消费的理由拒绝还款,从而造成国外银行的资金损失。

4.套现风险。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与不良商户串通,利用虚假交易及银行透支资金的免息期限,信用卡持卡人通过不正常手续提取现金,违反与发卡机构的约定,通过不法商户以刷卡消费的名义或网上购物消费的名义将信用卡中的透支额度,通过POS终端或其他方式全部或部分地直接转换成现金,巧妙套取资金的行为。

二、信用风险的防范

1.完善共享的个人资信档案。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在开展信用卡业务过程中,如何简便而又准确地掌握持卡人的资信情况,是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关键。那么,完善共享的个人资信档案势在必行。通过涵盖全国每个企业、每个成人经济活动、资信情况的电子信息系统,可以随时为各金融机构提供即时的、历史的和全面的资料并迅速确定能否给持卡人授信及授信额度。这样,个人在申办信用卡时,就可以清楚申办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

2.设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信用卡持卡消费,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规范。由于目前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法律级别低,对银联公司、信用卡专业化服务公司等市场参与者的准入条件和权利义务责任等都未做明确的规定,给监管带来不便,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给信用卡消费带来了障碍。因此应修订我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信用卡信用风险的概念、认定的标准、风险防范的措施、责任的承担等方面的内容。在不远的将来,应参照国际惯例,将分散在我国刑法、民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法律或规定加以整理,形成一部规范信用卡行为的专门法律。

3.构建统一的授信制度和审慎的监管机制。建立良好的明确定义的授信标准和审慎的监管机制,以安全和稳健的方式审批授信,对防范信用风险至关重要。因为授信标准规定了借款人的资格和授信额度、可提供的授信类型以及授信的条款和条件,能够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可确保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采集持卡人的声音、指纹等在全国各指纹验证挂失等方法为持卡人资金安全提供更好的保证。将恶意持卡人、特约商户的负面信息记入个人资信档案,及时与司法机关联系。同时,持卡消费者也应注意了解信用卡使用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4.建立严格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信用卡业务的统一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政府为了协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控制风险,应制定与信用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应依法与信用卡申请人订立严密的契约。金融机构凭该契约对信用卡持卡人的各类消费、经营活动都可以进行监督,一旦发生违约现象可以及时止付及追索欠款,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

其次,银行应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各银行都应对信用卡的审批标准、审批过程以及各级部门授信权限有着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各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信用卡进行科学动态管理来化解风险,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银行对自身信用风险实行系统管理,并可以经常做一些非正常事件的调查,时刻注意信用风险制度的完善。

再次,要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统一技术规范。应尽快制定与我国金融电子化总体规划相协调的信用卡发展规划和政策,在技术上制定一整套信用卡技术规范,打破目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而造成的政策各行其是,技术规范各异,设备重复投资的局面。

5.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发卡金融机构在拓展特约商户时应认真审查其资质条件,并加强对已有的特约商户的交易监督。在各发卡金融机构中推广并加强对已有特约商户交易监督。在各发卡行中推广“商户风险监控系统”、“风险事件报告和管理系统”、“在线交易监控系统”等若干风险管理系统为各发卡行提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系统支持和服务手段,协助成员银行防范、降低银行卡欺诈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晶,张晓民.关于促进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思考[M].金融管理,2005.

[2]杜建芳.我国信用卡消费的“短板”问题及对策[J].财经视线,2006.

[3]杨端.美国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立法及其启示[M].河北法学,2007.

[4]张祯.浅谈信用卡套现存在的原因及治理对策[M]. 2007.107-155.

[5]杨子健.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刘戒骄.个人信用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信息披露规范 中间业务报表制度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是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或主管决策的失误,而导致其资产、收益及资信等方面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资产负债业务相同,中间业务也存在着以下风险:(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业务对象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履行合约使银行中间业务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程度与业务对象的信用状况、交易工具的性质相关,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如备用信用业务中,若借款人违约,开证行就要向受益人赔偿损失;在担保业务中,客户因破产无法履行合I司义务时,风险也由银行承担。(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利率或汇率的波动而使中间业务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在贷款承诺协议期间,当市场利率上升,银行的资金成本就会提高,而借款企业仍可按固定利率获得贷款,这将会增加银行的损失;在票据发行便利业务中,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将因持有的固定利率票据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同样由于汇率的波动也会使银行以外币计价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蒙受意外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只要中间业务项目涉及外汇,就会产生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关系,从而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3)操作风险。中间业务的操作风险较资产负债业务更为复杂突出,主要表现有: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时。由于交易对方到交割期不能及时履约,给银行造成损失,在互换、期货、期权等类业务中银行经常会面临着结算风险;现行会计准则、报表制度及核算方法,对中间业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规范体系,银行管理层和客户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相关的信息,无法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而遭受损失;中间业务的创新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矛盾突出,导致了中间业务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各银行对某些创新中间业务无法可依,增加了业务操作上的困难。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正是由于中间业务品种复杂,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中间业务制订的信息披露规范要求。而是通过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认定或引用银行监管者或银行业协会的惯例来分别规范各类中间业务信息披露。主要有以下相关规范:《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哥会计制度》及《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等。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则成为加强商业银行市场约束、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行为的专门法规。2004年银监会颁布施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本行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的规范。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将2002年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在经过多年的试行之后正式合法化的第一个专门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正式法律文件。银监会于2009年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流程规范等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

(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差距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向《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靠拢的新尝试,但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在风险信息披露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用风险。我国《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披露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活动、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资产风险分类的程序和方法、信用风险分布情况、信用风险集中程度率等情况。新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的披露要求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从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中任择一种。尽管我国近些年来由于加强授信管理和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整体披露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办法》对于信用风险披露的规定是原则性的,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办法以及如何进行定量披露尚未予以规范。(2)市场风险。我国《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披露其市场风险状况的定量和定性信息,包括所承担市场风险的类别、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及不同类别市场风险的风险头寸和风险水平;有关市场价格的敏感性分析;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资本状况等。新巴塞尔协议中要求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模型或内部模型法来分析各类资产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对市场风险信息披露不仅要进行定性披露,还要进行定量披露。与国外银行业普遍采用风险值(VAR)、盈余风险值(EAR)等风险模型相比,我国银行业还停留在定性披露管理策略加定量披露静态指标阶段。而且由于标准法模型的假设前提、模型参数、模型测试等对使用者有很高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技术和管理还达不到使用这些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动态披露的条件。(3)操作风险。我国《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披露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并对本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新巴塞尔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这三种方法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可见,我国《办法》对于操作风险的披露也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计量标准和方法,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仍以定性指标为主,对内控缺陷、计算机系统故障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测量基本上没有涉及。

(三)企业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技露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除了主要遵循现行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外,中间业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则还遵循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一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现有的会计准则对中间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无风险/低风险类中间业务。此类中间业务具有风险低、收人稳定、安全的特点。以类中间业务为例,目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是应设置“业务资产”和“业务负债”科目分别用来核算银行不承担风险的业务形成的资产和收到的款项,同时设置“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来核算银行确认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时将收入归集到利润表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项目中,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具体的收入内容,但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

要求将业务中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2)不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类中间业务。此类中间业务银行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以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为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结算工具、结算方式来开展此类业务,不同的结算工具,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同。如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银行因付款^无力支付而发生垫款,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目前的做法是将这种垫款视同贷款业务进行处理,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与贷款项目合并列示,支付结算业务中确认的手续费收入也归集到利润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项目中。(3)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类中间业务。此类中间业务银行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会形成银行潜在的债权债务关系。以潜在风险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为例,《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明确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设置“衍生工具”双重性科目核算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形成的衍生资产或衍生负债,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时,将衍生工具形成的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这样反映出来的银行资产负债情况更贴近其市场价值,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在丰富银行资产负债表会计科目的同时也扩大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缺陷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统一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信息披露上遵循的规范体现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中。尽管《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正式法律文件,但它仅是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整体原则性的要求,并没有针对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做具体的要求,其他上述提到的有关规范更是如此。《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一类的规范,则主要是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各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而不是专门针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目前几乎没有适当的规范可遵循。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具有差异性,对于风险较大的含期权期货性质的中间业务。巴塞尔委员会称之为表外业务,并主张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状态的信息披露,且要求银行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提供充分的定性及定量信息,对于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等不易于量化的风险,则要求披露有关的定性信息。由于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数据,风险信息披露特别是在定量信息的披露方面与国际标准相比有很大距离,采用定性和指标披露的风险信息占较大比例,而少有采用“数据模型”的方式进行披露。

(三)缺乏对中问业务风险的会计信息披露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一财务报表列报》,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计信息披露仅能够提供中间业务收入和相关资产负债期初期末余额的数据,如此简单的信息不仅不能满足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金融监管当局宏观监督管理的外在要求。某些中间业务的风险无论表内或附注都没有列报和披露,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和降低风险,有可能向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抵押品、质押品等,以使银行资产得到部分保全,防范风险的发生,如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必须向承兑银行交纳比例不等的保证金,出票人无力偿还债务时,承兑银行要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因办理中间业务而收取的保证金不仅没有在表内单独列示,也没有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各项中间业务收取的保证金的信息状况。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有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但并没有规定采用何种计量风险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对于潜在风险较大的衍生工具,尽管按照公允价值纳人表内核算,使银行所从事的高风险金融业务能及时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使银行监管机构能够直接地获得相关信息,但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还存着众多威胁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衍生工具只是做到了表内和附注较为充分的期初期末金额的信息披露,缺乏对其风险的揭示。

(四)缺乏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我国银行目前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资产负债表中除衍生工具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在表内单独列示,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各类衍生工具的名义金额和公允价值的信息以外,其他中间业务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或者合并反映或者不反映。利润表中衍生工具以外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归集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项目中,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各类中间业务收入的分类信息。而衍生工具带来的收益在利润表中是分散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汇兑收益”等项目中,在报表附注中分别在各项中披露其详细内容,如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单独披露衍生工具的变动收益等。这种对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现状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进行专题分析,分析各类中间业务收入在不同期间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占总收人的比例,分析各类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也不能满足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策略

(一)规范披露的原则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披露也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指商业银行应对其信息的披露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只有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有可比性,才能够给市场提供可以信赖的信息,同时才能得到信息使用者、监管当局和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指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对金融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者决策盲目性和风险。相关性原则对于金融衍生类的中间业务信息披露尤其关键,遵循这一原则披露的体现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和估价尤为有用。(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商业银行需要披露中间业务定性与定量的全面信息,对于具有风险和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不仅要披露其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的描述性信息,而且要充分披露其采用的具体风险计量方法和风险计量的结果等信息。(4)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指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对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应该是适度的,在安全和完备的基础上,监管当局要求银行披露信息。所以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其经营的特殊属性,有必要对一些如客户资料、银行经营竞争的专有信息进行保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制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信息规范时,确定对于商业银行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信息内容范围。

(二)规范不同层次的标准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各自的发展规模及业务所覆盖区域的不同,其对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评估的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因此,有关部门在制订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时,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复杂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规范标准。如从信息披露的数量上,全国性银行比地方性银行披露信息要求多,股份制银行比非股份制银行披露要求多,上市银行比非上市银行披露要求多;从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上,上市银行及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应当采用完善的风险计量

模式和方法,更多地提供的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和评估的定量信息,对于非上市银行及规模较小的地方性银行,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风险计量模式及方法,在提供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和评估的描述性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一些定量信息。

篇6

关键词:信用风险;经济社会;国民信用;信用危机

信用风险管理这个名词,在现在社会出现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频繁,那么什么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具体解决哪些方面问题的,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信用风险是什么,网上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字面上来看,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银行以及可以发放证券的借贷公司等,但是我们这里说的信用风险,也包括在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问题和当今国民生活反映出来的种种信用风险问题。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信用问题已经不仅针对于某些特定的行业和企业了,随着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深,信用风险问题已经日渐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们通常认为,信用,是两个人,两家公司建立交往和交易关系的基础,而企业之间签订契约就是一种信用承诺。所以,通俗的来说,信用风险,就是企业因为其他与自己有合作的企业不履行合同而导致自身利益亏损的一种风险。而现在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已经越来越严重。顾名思义,信用风险管理,就是针对这些信用风险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从而保证自身利益的风险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或者信贷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有几种被人所熟知的方法,包括建立完善客户信用评级、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客户整体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建立完善授信决策机制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商业领导者的学习和转化以适应公司和企业的状况以改善企业信用风险问题,但是这些方式方法大部分都是跳过信用风险与生俱来特点的,在商业银行与信贷公司可能有着种种方式来进行和实施,规避风险,但是在企业的实施上可能就有巨大的困难,举个例子来说,银行建立完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本就是银行应该建立的,但是信用风险具有包括“信用悖论”在内的众多问题和特点,企业不可能像银行有着众多的散户支持,如果实施这些,企业势必会损失大量的客户,这与企业本身赢取利润的初衷相悖。如何具体实施,改进,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入手。

国家是企业存在和建立的基础,人则是构成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从根本上入手研究,就是研究人的信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出版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商业模式中商人之间进行交易的场景,许多人误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商业战争充满着欺骗与不信任,这间接地影响了国民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对于商业公司的认识也不再是原来的只听过没见过,但是这种认识很多是不全面的,而且伴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国家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深,见到了越来越的大企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用问题,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民对于企业信用和信用的认知。

从开始的广告欺诈,到后来三聚氰胺,再到现在的地沟油,假烟假酒问题,甚至医药领域也出现假疫苗现象,人们对于商业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人与人之前的诚信也逐渐的出现缺失,之后的种种商业欺诈行为不一而足,者逐渐导致社会诚信缺失,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的诚信问题,这影响的也是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有学者和网友在网络上发出:“中国的商业欺诈的烈度和广度已是世界之最”的说法。

经济社会与我们国民的思想道德是相互影响的,诚然,商战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是这并不是不遵守信用的理由。像当今的商业模式大部分是采用签订合同来确定之间交易与借贷关系的,如果违反签订的契约,所违背的不只是道德层面上的信用问题,也是法律问题。现在公司之间进行交易签署合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社会中的信用问题,减少了企业中的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国家和政府是否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和管制经济社会中的信用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信用风险问题的发生和危害。

当然,本文并不是说社会信用意识缺失,全部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而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或者说,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并不只是哪一方面发展的偏差导致了社会环境中信用意识缺失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联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思考如何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分割方法把一个影响一个自然人诚信问题的原因分割成“思想”、“经济”、“文化”、“政治”等几个方面并分析如何解决。

从思想方面来说,每个人天生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天性如此,无法改变,当人们认识到一件事通过不诚信行为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失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通过使用不诚信行为来减少损失。从这点来看,不诚信行为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下,是无法根除的,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人,有好有坏,但是我相信大部分都是后天影响的,每个人的天性应该都是好的,都是诚信的,只是后天接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事情导致个人的不诚信行为的出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诚信教育,通过社会媒体和网络等平台,传播诚信的重要性。

经济方面,经济上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逐渐引导企业之间树立诚信交易的机制和体系,对于国家的大中小各类企业,国家应该分层树立保护和引导机制,在企业因商业操作等问题导致亏损时进行帮助,扼杀通过欺诈手段来提升利润,减少亏损的思想苗头。

在文化方面上,建立和完善诚信思想体系,建立“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不仅要宣扬传统文化上的自觉自省,也要建立监督机制,从文化层面逐渐影响每一个商业社会从业者,影响每一个公民。

在政治方面,如上文提到的出台法律文案,通过政治手段来帮助思想、经济和文化层面的方法实施。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政治手段才有强制力,真正约束人民的行为。在上面提到的经济层面的方法中,如果没有相关法律的维护,那可能在建立企业诚信机制的路上就会步履维艰。之所以最后提到政治,也是如此,在我国,只有把政治力量作为解决社会中的信用问题的保障,才能真正在建立完善社会诚信机制上事半功倍。

可能我在本文中所说的观点有点夸大,但是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这一方面确实反映出来了我们国家国民当今存在的信用问题。当今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信用风险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这不只是经济社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思想道德领域所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注重思想道德的建设,试想,如果国民的思想道德到达一个很高的层面,那么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是不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减小。

济生活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建立了诚信意识,那么在经济社会中的“信用风险”问题的出现就会大幅度减小。如果我们每个人即组成经济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能保证信用,那么整个经济环境也会不断被优化。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就是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问题。(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晓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 何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4.

篇7

[关键词] 信用卡 大学生消费者 信用风险 风险控制

2010年8月底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对未成年人等三类人不能发卡。但大学生还是可以通过办父母主卡的附属卡及其他“曲线持卡”的方式获得信用卡。尽管目前还在征求意见时期,但银监会此文件提示了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风险,并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跑马圈地”,单纯追求信用卡发行数量,办理流程简单,忽视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等是大学生信用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银行盲目追风,信用卡营销机制欠完善。银行为了积攒用户,提高知名度疯狂发卡,招聘一些流动性较大的营销人员发卡,并以发卡数量作为唯一的考核机制,因此信用卡的一些风险要素在从后台向前台转移。

2.银行未注意持卡人的质量。银行过度追求发卡量。而单纯追求发卡数量,忽略了发卡质量,使得大学生信用卡呆坏账率逐年上升。

3.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时没有进行严格审核。大学生属于无固定收入群体,部分银行没有按照规定对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审核,有的银行甚至通过雇佣学生销售人员在校园内进行频繁的营销轰炸。这用降低信用卡申请门槛往往带来坏账增加。

4.对大学生信用卡的后期管理和服务未及时跟上。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控制能力弱,理财观念单薄,未形成成熟的消费习惯等特点。而且无固定工作、无收入、无稳定还款来源,三无问题也成为大学生信用卡瓶颈所在。因此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后期的管理与服务应及时跟上,如与持卡学生所在的当地高校在校生及其教师加强联系,随时了解持卡学生在学习、消费动态、品行变化等方面的情况等。

二、从银行角度分析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

1.收紧信用卡办理门槛

银行应提高学生信用卡的申请“门槛”,对申请人的经济能力、理财能力、信用情况严格审查,要求申卡学生提交父母的书面授权书,由发卡行与家长共同对持卡大学生进行“财政监督”。目前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旦通过,其将能从法律上提高申请门槛。

2.加强信用卡申请核实

为了防止持卡人本人或者他人冒用信用证进行恶意透支活动,银行要在发卡环节审慎选择发卡对象加强对大学生信用卡申请的资质审核。如银行应审核申请人填写的信用卡信息表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在对于有坏账记录的申请者,应对其申领信息再次进行核实,再决定是否发放信用卡;如目前有的银行只对全国211所重点大学及区域重点综合类大学的全日制学生开办信用卡;上海一些银行为了不让信用卡成为大四卡奴逃债的方法,停办大四学生的信用卡。

3.严格信用卡使用,提高单卡信用卡的收益

银行需严格信用卡使用规定,如信用卡仅限于本人使用,付款时需签名,而签名应于卡后签名一致方可付款。如果借给他人使用,造成相关问题需由持卡人负责。

银行还应对信用卡实行精细化作业,提高单卡收益,管控风险。如通过唤醒睡眠卡,即银行推出的信用卡与储蓄卡的“绑定”,在还款日之前,可自动从客户借记卡上扣还,这样可以提高信用卡的使用效率和收益;如通过实现信用卡在各发卡机构POS机上通用并降低手续费和成本,提高信用卡的普及率;如在信用交易记录的收集整理的动态监控过程中,可对不同持卡人进行信用等级划分,通过信用等级划分,可方便银行对持卡人最高透支额的限定。

4.完善银行信用卡的营销机制、加强内部人员管理协调机制

信用卡风险管理应从营销环节就开始。银行应对流动性很强的信用卡营销人员提出管理要求,营销人员的考核机制也应从发卡数量这一唯一的指标向综合的考核指标完善,使销售人员也承担和监控信用卡发卡时的风险。目前有的银行就规定如果信用卡销售人员经办的信用卡客户在短期内发生恶意透支,最后成为坏账,销售人员要承担损失。

银行信用卡业务在人员分配上要实现“三分离”。即制卡人员与电脑程序员相分离:记账员与发卡人员分离;会计复核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形成一种相互约束、相互协调的关系。

5.后期加强对逾期还款的催收力度

鉴于大学生信用卡呆坏账率已成上升趋势,银行应加大对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理力度。除采取短信提醒、电话催收等方法外,甚至需还派工作人员上门催收;部分容易催收的账款由银行信用卡中心自己催,而难催收的账款则外包给专门的催账公司;对逾期未还款的大学生客户,根据是早期还是晚期,采取不同措施和换用不同的人员,配合奖励机制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催收的积极性。

6.加强对大学生用卡知识和理念的引导、警示同时银行业务也需多元化

发卡后,银行应加强后期服务,培养大学生持卡消费习惯、理财观念和警示透支等风险。银行可以联合高校开展信用知识讲座,尽可能传授信用卡知识。还可以通过信用卡独有的透支消费方式,培养大学生珍视个人信用的习惯,同时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倡导大学生从校园就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信用体系。

同时银行在业务上也需适时开发出具有时代特点、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业务品种,例如图书联名卡,可以让在校生用卡优惠获得他们需要的书籍。

大学生知识结构高,毕业之后可以迅速补充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是发展信用卡市场上的一个潜在的优质客户群。而且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的中高收入者,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应用新产品的意愿也比较强,他们将成为未来银行卡持卡人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开发前景相当巨大,银行适时规避风险,或可成为其新的盈利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网络融资;信用风险;技术风险;问题

1 我国现阶段的融资背景

(一)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府扶助资金。

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的资金构成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其次,是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政府扶助资金所占比重最少,一般在5%-10%左右。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自身内部方面

(1)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银行的贷款带来了重大的风险,打击了银行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了一些中小企业要想得到很好的融资,首先要得到银行的信任,即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给自己的融资提供机会。

(2)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一些企业法人信用意识淡薄,造成企业逃债等现象,还存在着企业并非主观上没有信用,而是企业本事没有能力偿还,这在现在的融资市场上,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一些能力强,信用度高的企业是银行竞争的重点。

(二)金融结构问题

我国现阶段还在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主体,而没有完善的金融体系,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顺畅。同时,银行把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大型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从而忽视了一些中小企业,造成它们融资难。

(三)政府支持力不够

2 网络融资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一)网络融资的含义

网络融资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所开展的企业与银行及非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活动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网上银行信贷业务,即应用互联网和网上银行技术,对传统银行业务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其二是网络贷款业务,即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获取客户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银行资源和外部资源充分整合,办理全流程线长操作的信贷业务。

(二)网络融资的必要性:(1)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保障;(2)企业发展的需要;(3)弥补企业日常资金缺口的需要。

3 网络融资的风险管控问题

网络融资风险控制是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电子商务合同,电子商务的侵权行为等障碍,都会影响到网络信贷的健康发展。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威胁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风险。而在网络融资过程中,基本基于网络虚拟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与安全技术便成了重中之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网络融资运作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的所有业务均要暴露在网络中。各类交易信息包括客户信息等都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在这些过程中,均存在可能被篡改,盗取,泄露的风险。此外还存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众多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在网络融资这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中,随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商务交易资金流和物流的有序流动,提高了资金交易的信用度,为用户提供了技术支持等服务,这种信用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与银行信用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中小企业目前的信用企业还是不够完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还存在缺陷。政府及民间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还处于培育过程中。

目前来看,网络融资主要针对有电子商务行为的中小企业,因此电子商务行业特征以及行业风险将传导至银行的信贷资产。

(三)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网络融资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环境,但网络融资涉及的诸多法律范畴仍然缺乏明确界定,如网络诈骗行为的责任认定,网络曝光行为的合法性等法律风险。政策方面,存在监管制度空白,在网络融资规模扩大后这个问题也会逐渐凸显。

4 网络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前预警,积极应对。

(1)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将信用风险将到最低。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信贷准入标准、融资总量、担保方式等因素,适度降低准入条件,使更多的企业可以得到信贷支持。

(2)探寻担保模式。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选择一批在电子商务领域机制好、效益好、守信用的专业担保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同时,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下,选择不同的担保模式,适应不同的企业规模和日常管理工作。

(3)找到适中的定价方法。商业银行应该把定价作为经营客户管理风险参与竞争和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实行差别化服务。

(4)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在保障网络融资业务安全方面,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

5 政策建议

加强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机构的监管,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府扶持力度。政府部门也可以考虑安排一定财力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推动银行小企业贷款投放,减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完善社会基础信用体系,保障交易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平.项目融资及其风险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1(13).

篇9

关键词: 经济资本;产品结构;担保方式;信用等级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66-03

0 引言

银监会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正式实施,资本监管政策将更趋严格,同时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本需求将持续提升,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制约作用也将持续显现。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将面临资本需求较快增长与新资本办法实施后存量资本逐步递减、资本补充渠道收窄、资本供给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这对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部分城市行对其经济资本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了跟踪、评价、分析,以探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优化的途径。

1 复杂形势下经济资本优化的迫切要求

1.1 从外部政策角度看,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资本监管标准日趋严格 原资本监管规则仅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新《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办法》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资本监管政策更趋严格,未来几年银行将面临资本需求较快增长与新资本办法实施后存量资本逐步递减、资本补充渠道收窄、资本供给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1.2 从内部政策角度看,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是商业银行未来几年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 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未来几年必须进一步完善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机制,同时要以资本回报决定各类机构和各项业务的进退取舍。商业银行必须牢牢把握好资本约束这一基点,完善以经济资本配置、资本限额管理、资本有偿使用、绩效综合评价、内部资金管理等为主要手段的资本综合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各分支机构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本约束。

1.3 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贷款业务已初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由此也导致了NIM水平、净利润的下降,商业银行以往利润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商业银行如要保持以往的利润增幅,势必扩大资产业务的规模,或者发放高风险领域贷款,因为风险高的业务回报也较高。但这两种做法均会大幅增加资本占用,对当前管理日趋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资本结构、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倒逼机制。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通过优先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坚持资本集约型发展,清理低效和无效资本占用,努力提高资本回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风险资产收益能力,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走出资本节约型银行的新型发展道路。如何利用经济资本这一工具优化资产结构、助力经营转型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2 经济资本管理实证分析

为了节约资本,提高回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某银行加强了经济资本管理,着重对信贷资产经济资本占用进行了优化。现从中、东、西部分别选取一家二级分行,对2012年度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

三家分行的总体情况如下表:

A分行位于东部,2012年末信贷资产规模429.01亿元,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17.09亿元,信贷资产资本系数3.98%;B分行位于中部,2012年末信贷资产规模186.94亿元,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6.67亿元,信贷资产资本系数3.57%;C分行位于西部,2012年末信贷资产规模284.12亿元,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10.60亿元,信贷资产资本系数3.73%。2012年三家分行通过采取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信用等级、优化期限结构等方式实施了经济资本优化提升项目,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系数分别较年初下降0.68、1.3、1.05个百分点。以下从产品结构、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期限、五级分类等维度分析三家分行的资本优化结果。

2.1 产品结构调整

从表2可以看出,三家分行的信贷资产总体及各产品资本系数均较年初呈下降态势。从信贷资产总体资本系数看,B分行较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降幅最大;从产品看,B分行的法人贷款资本系数、C分行的个人贷款资本系数以及A分行的票据资本系数分别降幅最高。

自年初以来,B分行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前提下,优化各类资产的当期增量和余额比例关系,积极发展资本占用较低的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个人贷款、外币业务,以资本为导向实现信贷结构调整与优化。至年末,贸易融资、个人贷款、票据业务、小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8.02亿元,增量占比105.35%;同时资本占用水平较高的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较年初下降6.53亿元,降幅达15.95。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以资本为导向的产品间最优组合,B分行总体资本系数较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在三家分行中降幅最大。

2.2 法人客户信用等级优化

截至2012年末,三家分行AA-级(含)以上客户(含A低风险级)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81.03%、80.79%、83.38%,分别较年初增加5.63、7.39、1.39个百分点。三家分行由于AA-级(含)以上客户(含A低风险级)贷款余额大幅增加,客户信用等级持续优化,使年末法人贷款资本系数分别下降了0.22、1.00、0.25个百分点。

2.3 法人客户担保方式

截至2012年末,B分行、C分行信用方式贷款占比分别为3.81%、16.94%,较年初分别下降11.18、7.27个百分点。信用方式贷款下降在增强贷款实际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大大节约了经济资本占用。

三家分行抵押方式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35.74%、22.67%、20.55%,虽然较年初均呈增长趋势,但由于对抵押方式贷款进行了资本优化,抵押方式贷款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抵押方式贷款资本占用较年初分别下降0.63亿元、0.28亿元、0.51亿元。

2.4 期限结构

截至2012年末,三家分行1年期以下贷款占比分别为45.53%、49.04%、50.79%,较年初分别增加0.87、6.57、0.44个百分点;3年以上贷款占比38.99%、41.13%、39.91%,较年初分别下降0.54、2.69、5.66个百分点。1年期以下贷款较年初分别增加16.16亿元、27.62亿元、4.51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8.07%、76.49%、69.92%;期限结构的改善,有效促进了经济资本的优化。

2.5 五级分类

截至2012年末,三家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25亿元、2.18亿元、4.05亿元,较年初分别下降0.63亿元、0.16亿元、0.4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下降0.23、0.39、0.19个百分点,不良占比保持下降态势;不良资产资本占用分别较年初下降0.27、0.01、0.09亿元。由于不良贷款资本占用系数在20%以上,大大超出正常类贷款资本系数,因此不良贷款减少能够带来经济资本的大幅节约。A分行由于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减少0.63亿元,资本占用减少0.27亿元,资本系数下降2.59个百分点,大幅超过正常类贷款系数下降点数。

2.6 流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通过择优选择贷款品种等方式,以新发贷款资本节约带动存量贷款结构调整,有效降低新发放贷款的资本消耗,实现总体经济资本节约。年末存量贷款中,三家分行当年新发放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的经济资本配置系数分别为3.67%、3.47%、4.32%,均低于各自的存量一般流动资金配置系数;B分行、C分行当年新发放项目贷款的经济资本配置系数也低于各自的存量项目贷款配置系数。

3 经济资本优化途径探讨

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取消了对大部分中央政府投资公用企业50%优惠风险权重,风险权重提高至100%,与一般企业相同;下调了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下调对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对住房抵押贷款区分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给予差别风险权重,一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45%,第二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60%。新办法在坚持审慎监管原则的同时,风险权重体系的调整体现了公共政策导向,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零售贷款的成本,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并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对银行来说,在计量标准发生变化后,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运用资本工具及时传递政策导向,以指导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优化行为。结合上述实证分析,具体来说:

3.1 产品选择 即优选适用经济资本占用水平较低的贷款产品品种,有效降低既定客户融资的资本占用水平。一是产品替代。充分运用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通过高资本回报率产品对低资本回报率产品的替代实现资本运用效率提升。如推动符合条件的银行承兑汇票对信用证的替代;符合条件的临时贷款对周转限额贷款的替代;大力发展小企业贷款。对一些资本占用水平较高但客户需求较大的贷款品种,除进行产品替换外,可通过改善贷款条件如以低风险质押方式进行转化降低资本占用。

3.2 产品联动 充分运用产品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低资本回报率产品与高资本回报率产品之间的联动,力争资本回报率最大化。如通过实施住房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之间的联动,推动基准及以上利率的按揭贷款发展;实施银行承兑汇票与票据贴现业务的联动,在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前提下拓展本行票据贴现业务;实施信用证签发与贸易融资业务的联动,加快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发展;实施贷款承诺与贷款之间的联动,尽量减少贷款承诺的增长。

3.3 客户选择 综合考虑客户经营管理情况,在客观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做好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对经济资本占用影响很大,要在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真实客观地进行操作,全面反映客户真实情况,避免人为失误,努力压降不合理的资本占用。

3.4 担保方式选择 ①从优选押品或优选担保方式两个方向去做工作,降低违约损失率水平,尽量避免发放信用贷款。信用方式贷款尽可能追加各类抵押担保,除传统的土地、房屋和低风险押品以外,要重点做好信贷结构调整相关行业的担保追加工作,诸如:公路企业的收费权、城建企业的土地抵押、电力企业的应收账款池、电网企业的收费权、房地产企业的在建工程、能源企业的矿产资源(如采矿权)等。②针对企业保证类贷款中的互保特别是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之间的互保贷款,或LGD偏高的贷款,要尽力增加有效抵(质)押,适当降低企业保证类贷款业务占比。③住房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要及时办理在建工程、居住用房等押品的抵质押手续,以降低经济资本占用。④做好小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工作,要抓住企业所在的产业链条,摸清所处的产业集群,把握融资需求特征,盘活各类有价资产,积极寻求各种增信措施,拓宽担保渠道,有效解决制约小企业融资担保瓶颈问题。

3.5 期限选择 缩短贷款期限、严防贷款质量下降,也是降低单笔业务资本占用的有效途径。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合理摆布期限结构,灵活安排到期日,既满足客户需要,又使收益最大化,同时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提高RAROC水平。

3.6 规范客户信息质量 客户基本信息采集是进行评分评级的基础,基础信息录入的质量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评级结果,对个人贷款来说影响内部评级计量结果的正确展现,进而影响资本占用水平;对法人贷款来说,影响客户信用等级及法人贷款基准配置系数,进而影响法人贷款经济资本计量结果。因此要认真做好客户信息和债项申请信息的采集、核实及系统录入工作。

3.7 加强贷款跟踪管理 ①跟踪评价客户及抵押物价值。当客户信息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如报表、经营情况,以便系统能够采集到最新的信息,对客户和债项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②做好事前提醒工作。客户逾期情况是影响贷款内评结果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客户的移动电话及联系方式要准确填列,以便做好客户各项提示工作,提前预警,避免形成逾期。③及时处置转化潜在风险及不良贷款,以便缓解不良贷款增长带来的经济资本增加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解读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9.

篇10

[关键词]进口信用证;信用风险;开证行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96-03

作为以国内商业银行信用承担第一付款责任的进口信用证,取代了付款人的商业信用,极大地减少了由于进出口双方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付款不确定性,为进出口双方提供了很强的保障作用。降低了双方在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但对银行而言,特别是开证行,却潜伏着诸如客户信誉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外汇汇率风险及内部管理失控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因此,开证行如何规避进口信用证下开证申请人的信用风险值得深入研究。

1 进口信用证的含义及开证行的付款责任

进口信用证业务是目前国内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国际结算方式,它是指开证行根据进口商的请求和指示,在满足信用证要求的条件下,凭规定的单据向出口商付款的一种约定。

信用证付款方式下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第7条规定,开证行有以下责任:

a.只要规定的单据提交给指定银行或开证方,并且构成相符交单,则开证行必须承付,如果信用证为以下情形之一:

i.信用证规定由开证行即期付款,延期付款或承兑;

ii.信用证规定由指定银行即期付款但其未付款;

iii.信用证规定由指定银行延期付款但其未承诺延期付款,或虽已承诺延期付款,但未在到期日付款;

iv.信用证规定由指定银行承兑,但其未承兑以其为付款人的汇票,或虽然承兑了汇票,但未在到期日付款;

v.信用证规定由指定银行议付但其未议付。

b.开证行自开立信用证之时起即不可撤销地承担承付责任。

c.指定银行承付或议付相符交单并将单据转给开证行之后,开证行即承担偿付该指定银行的责任。对承兑或延期付款信用证下相符合单金额的偿付应在到期日办理,无论指定银行是否在到期日之前预付或购买了单据,开证行偿付指定银行的责任独立于开证行对受益人的责任。

可见,开证行开出信用证即对受益人进行了承诺,只要受益人按信用证要求提交相符单据,就构成了开证行无法推卸的第一性付款责任。而开证行对外支付的款项最终能否安全收回取决于开证申请人的信用,开证行面临着开证申请人的信用风险。

2 进口信用证下开证申请人信用风险的种类

所谓申请人信用风险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信用证付款承诺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是进口商到期不付货款或者没有能力付款。具体来讲,申请人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申请人经济实力弱、资信差给开证银行带来的风险

进口信用证的申请人一般为国内进口企业。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总体效益相对较差,有的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对所从事贸易的商品缺乏经验,很容易导致经营出现问题,而开立信用证的实际操作中对客户大多减收或免收保证金,在即期信用证下能否及时付款赎单和在远期信用证下是否能如约付款,都依赖于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开证行必须承担付款责任,如果客户资信状况不佳,又是以减免保证金的方式开立信用证的话,申请人无力偿还到期款项,开证行垫付必将成为事实。

2.2 申请人挪用销售资金给开证行带来的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远期进口信用证业务中,企业为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在进口贸易中往往采用远期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在远期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将货物销售出去,收回货款,在付款日期未到时,他很可能会把这笔资金继续周转或挪用货款到固定资产投资上面,炒股票、期货等。而实务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往往只收取比例很小的保证金就对外开证,在收到国外议付行的单据后,审核无误就必须对外承兑,向申请人放单。这样,一旦远期汇票到期,银行必须无条件付款,如果届时企业不能履约偿债,风险就将转移到开证行。

2.3 进口商品质量、价格引发的风险

国际贸易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进口货物与实际要求装运的货物不同,或者货物品质、性能等方面的缺陷,或者商品有安全问题,无法通过商检、报关,这时进口商尤其一些信用不佳的申请人千方百计寻找借口要求银行拒付,而不是主动通过商务合同向出口商进行索赔,而信用证的本质决定了银行处理的是单据,与货物无关,只要单证一致,银行就必须付款。另外,对于有些进口的热门敏感商品,价格波幅很大,一旦市场价格波幅超出了开证申请人的预期承受能力,往往会使申请人货款回笼困难,付汇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最终导致银行的垫付。

2.4 进出口商合谋套取银行信用给开证行带来的风险

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常常利用信用证单据买卖及独立性的特性,合谋骗取银行信用。一是开立无贸易背景信用证。进出口双方串通勾结,在没有真实贸易交易的情况下,编造进口假象,当国内申请人利用假合同欺骗银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后,国外受益人通过交单行交来与该证相符的假单据。由于他们的目的是骗取银行资金,所以不管单据真伪,有无不符点,申请人都接受,催促开证行承兑。一旦开证行承兑后,那么开证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就变成了无条件的到期付款责任。交单行收到开证行的承兑后,就应受益人的请求做了贴现,这样,受益人就从银行套取了资金。

二是利用信用证打包贷款。是出口地银行对信用证受益人提供的一种短期融资,为进出口贸易双方带来便利,同时也隐藏着风险。如某外商向其在国内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购货,开出一张约50万美元的即期信用证,中外合资企业凭信用证向议付银行申请打包贷款,用以购买原料后投产。信用证到期时供货方却未出货。原来外商并不要货,只是由于该企业资金紧张,贷款无门,假借信用证内外勾结来获取贷款,像这类进出口商串通一气,骗取银行借款,到期不还的情况也把银行拖入大量债务纠纷之中。

3 开证行应对开证申请人信用风险的对策

3.1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保障。应根据外汇管理政策、上级行的要求等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力求做到在业务开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章可循。

第一,从客户准入开始把关,健全客户评级制度。对进口商进行信用等级评估。通过信用等级结果,银行可以初步判别出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高低,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给予办理开证业务。面对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的进口商,则拒绝开出信用证。第二,开证银行要严格统一授信制度。银行对其分支行进行授权管理,核定最高授信额度。在建立授权制度的同时考虑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因素,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健全进出口保证金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及商业银行自身的有关规章制度,修改、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保证金管理规定,明确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理办法。第四,建立银行间远期信用证信息定期披露制度,使开证行能够及时掌握开证申请人在各家银行的垫款情况,从而对企业提出科学的授信额度。第五,进一步完善、健全进出口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要严格对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现有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类进出口融资的权限、比例、金额等有关内容,并及时进行稽核检查,发现违规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埋下风险隐患。

3.2 严格按制度办事,从严审查

银行在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同时应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在实际的信用证业务操作中,严格按制度办事。

首先,做好开证前期审查,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的资信。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总体效益不佳,大多经营亏损,积累了大量银行债务;而且多头开户,其资信状况不甚理想。所以,开证行在开证时,应认真调查开证申请人的履约能力、信誉、资产负债状况等,从而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上限。其次,重视进口货物的审查。对进口商进口热门敏感商品,开证行应谨慎,必须确认进口商有进口合法途径和方式,增加保证金比例,并落实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对许可证商品在开证前要核验许可证的真实性。再次,重视开证后的后期管理。要重视改证。有的银行开证时严格把关,信用证开出后,对其修改放松了警惕,最终导致业务风险发生。因此,对信用证的修改,应该像开证时一样严格。

注意搜集有关进口商的负面消息。有的银行收单经申请人承兑后,就把卷宗束之高阁,专等到期申请人付款,一旦进口商在此期间出了问题,银行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要注意对进口商跟踪,及时掌握进口商的销售、经营、财务等情况,以便及早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JP]

3.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信用证业务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一般也高度集中在总分行,基层行不但这方面的人员稀少,而且国际贸易及其融资知识欠缺,业务不精,信息掌握不全面。而在信用证欺诈中,开证、审单、承兑、付汇等重要环节都在银行运作,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实务中显得异常重要。首先,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服务技能和政策水平,减少违规和失误行为引发的操作风险。其次,重视人才的引进。通过优惠政策,将既懂国际惯例、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和风险防范的复合型人才引进来。再次,引导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学习,注重案例分析,积累经验,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和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提高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不断增强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

总之,进口信用证业务是目前国内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国际结算方式,也是一项风险很高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进口信用证业务时必须坚持按制度办事,不断地加强内部管理,综合运用多种风险管理措施,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确保此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涛.进口信用证开立中银行的风险规避[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