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控制过程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控制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

篇1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化,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压力日益提升,尤其在社会经济环境复杂化的背景下,异常的不良贷款事件、理财业务消费者群体投诉、存单诈骗、信用卡透支欺诈等较为严重的管理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背后往往有违法违规问题存在,不仅挑战银行的经营效益,也直接对银行的声誉带来重大影响。为了有效地防控违规性管理事件的发生,银行的各级机构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合规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银行管理过程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银行高盈利能力和盈利高增长可以将许多管理问题和风险消化掉,但是在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环境中,银行进入微利化的阶段时,管理的过程控制不仅是风险控制的需要,也是成本控制的需要,是银行有效度过相对危机环境的必然选择。

银行的业务以经营风险为本,缺乏过程控制将意味着业务风险无法有效控制。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贷款是典型的以风险为本的业务,贷款发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控制,稍有控制不当,都可能引发信贷风险;即使存款业务的操作也有存单欺诈、假钞、点钞失误等风险;传统上认为中间业务风险很低,甚至有人认为中间业务几乎没有风险,但是从最近以来的保险、基金、理财业务等都发生了一些消费者投诉或者群体抗辩事件;银行内部的财务管理也同样可能发生违规风险。尤其是在大型银行体系中,总部与基层分支机构管理距离较远,一些银行为了充分调动基层机构的积极性,充分授权分支机构,使得管理的过程控制难以落实或者被疏忽,其结果是基层机构违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给整个银行的声誉和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银行日益严峻的行为风险形势呼唤管理的过程控制。有别于传统资产风险的行为风险日益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随着银行资产规模和组织管理体系的日益庞大和复杂,银行监管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和复杂化,银行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适当性和合规性问题日益突出,银行表外资产权重的大幅度提升,无法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种风险往往与银行的销售、履职和服务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行为风险无法直接通过数字化的模式表现,需要银行行为的控制。实际上,在柜面或者柜面外的各种销售不当行为,不仅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而且甚至很难在银行电子化的有效监控范围内。一些理财产品销售中对产品特点或风险披露不充分,销售后出现约定或法定需要披露的重大变化未能及时进行披露,一些产品合约缺乏完整的签字手续或者合约重要条款疏漏等,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甚至经济损失。

银行面临因管理过程失控引发挑战,特别是发生了高管违纪,重大额违规贷款事件之后。在大数据时代,银行管理的过程更为透明,客户与银行关系、内部员工与客户的关系均可能通过电子化的媒介来承载,如果某一个管理环节缺乏控制,这些问题就马上通过网络、纸质等媒体迅速广泛地在国内国际范围传播开来,从而给银行的声誉带来严重的挑战。这不仅会引起国内银行监管机构的关注,也会引起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境外上市或境外有业务的银行,还会受到境外相关监管机构的关注、监督和处罚,上市银行则可能直接导致银行股价大跌,乃至引发股东的群体诉讼。此类例子在国际银行市场中时有发生。

消费者维权意识显著提升,诉求方式灵活化、便捷化和复杂化。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在网络媒体为代表的各种舆论支持和引导下,其权利意识明显提升,而且其维护自身权益的知识和技能也大大增长。另外,大数据时代一旦发生消费者个别或群体投诉,有关投诉可能在开放的互联网中透明化。信息化社会中消费者诉求的实现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面对面或纸质化的主张方式,借助微信、微博、博客、短信息、邮件等等低成本而传播速度极快的媒介。这种投诉不仅可能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直接介入调查直至采取严厉的执法行动,有的个别或群体性投诉事件还可能引发中央政府高层的关注。

银行管理过程的控制失当容易产生大面积风险。大数据时代银行业务的格式化、普遍化、电子化特点进一步加强,一旦银行发生某个环节的管理失控或无效问题,则往往可能引发大面积相类似的风险和问题。例如某个理财产品销售环节存在违规,可能引发群体性投资者的质疑和抗辩,甚至可能追溯到已经终止产品的类似情形的问责,从而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声誉风险和经济风险。

银行如何强化管理过程控制

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意识。首先,公司治理层面上有必要适当强化对重大管理事项有效控制的监督,尤其是董事会和监事会有必要针对一些具有普遍性且影响大的管理控制疏忽、无效等问题履行监督职责,促成高级管理层对管理控制的高度重视。针对高级管理层的考核评价也有必要适当强化过程控制效应的评估分析,而不囿于数据化业绩的评价,在公司战略规划上也有必要适当定位管理过程控制的战略性部署。其次,各层级的主要管理者均应该有清晰的管理意识,无论机构大小,无论出于哪一个管理层级的主要负责人(即主要管理者)均应该有较强的管理意识,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管理职能看成是管理目标实现,更不宜简单地把管理目标量化为某一个时点的业绩数字,需要设置综合化的管理目标,也需要有管理的过程控制,风险和效益兼顾,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兼顾。再次,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要有效实施过程控制不能依靠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其时间和管理幅度决定了无法管控所有的过程,而只能选择重点事项的过程来控制,而且还只能是这些事项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银行各级机构管理者的过程控制应该借助相对专业化的力量来规划其过程控制的要事,这些要事的确定需要缜密的分析和慎重选择,上级机构可对下级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事选择进行适当指导。在确定要事之后的管理过程控制中,还需对其管理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过程控制应更多地集中于要素所处的环节,特别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因其时间和经历等的局限,更需要抓过程控制的要素。

要从管理人员的准入和准入后评价环节上强化管理过程控制的理念和文化。上级机构在选拔下级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环节,必须重视候选人的管理过程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的综合分析和考虑,并应将过程控制能力的分析要素及评价标准精细化设计,以便为各级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准入选择奠定基础。对机构主要负责人、风险控制部门或营销负责人等在过程控制理念和能力方面应差别化对待,对于前两者应该高度重视,并在准入条件中设置较高的权重,对于营销负责人可适当弱化。在管理人员选拔之后的考核评价环节,也应重视管理控制能力的综合考核,阶段性或时点性的数字业绩固然重要,但不宜因此而忽视对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过程控制效果和能力的分析与评价,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应设置适当的指标来表征管理过程控制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在管理人员的升迁和职位下迁环节中更应充分评估分析有关人员的管理控制能力。

管理过程控制的核心问题是流程管理问题。鉴于银行作为企业以经营和管控风险为本。正是由于风险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无处不有,管理流程成为有效过程控制的核心问题。流程管理则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没有流程的业务管理将会出现无序状态。鉴于此,管理者借助流程控制管理过程,既要充分运用流程,更要充分认识流程需要适应管理变化而不断地检视和优化;既要构造健全的流程体系以适应管理过程控制的需要,更要监测、分析和评估流程在管理过程控制中的真实效应。当然,流程的提炼、设计和最终实施,需要较为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来保障,仅仅口头或形式上重视流程,很难最终确保流程的优化提炼、构建和实现。银行的各条线、各部门、各级分支机构应该充分发挥智慧,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同业某些流程的优点,也要兼顾自身和属地的特色管理情境和文化环境特点;上级机构要善于梳理、提炼、总结、试点和推广内外先进的流程经验。

要重视通过管理创新来化解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问题。银行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均应该重视将管理问题、难题通过管理创新来化解。处于管理体系较高层级的管理人对于下级机构发生的各种管理事件或者管理目标难于实现等问题时,不宜简单化地通过问责有关管理人来应对,而应该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技能和举措方面的帮扶来促成下级机构化解问题。在各级一线管理人员面临的本级机构的各种管理困境或难题,同样不宜采取简单化的处罚或经济激励来解决问题,而应该重视分析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在机制、措施、方法方面下功夫,要当成一个管理问题来解决,而且要重视根本性、制度性、机制性的解决。

培养管理人员和员工过程控制的规范意识、文化和机制。规范意识与诚信意识、社会法治意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规范和控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控制更多的是依靠规范来制约和实现,但是控制也可能依靠权力、权威或非制度化的习惯来推动和实施;通过规范来承载的控制,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也易于为控制所涉及当事人的理解和接受。在我国整体社会诚信体系尚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诚信环境制约着银行内部员工诚信和规范意识的水平。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规范意识关系到过程控制的成本和效果。为此,管理者要积极培育员工的规范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强化对规范的尊重,妥善处理规范与规范外的变通关系。员工的规范意识培育需要管理者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率先垂范,朝令夕改或者仅仅试图约束普通员工的规则,势必导致管理控制的无效。银行各级机构的主要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检视管理过程控制有效、无效的意识,要逐步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分析和督导过程控制的机制,并促成各级机构检视本单位本部门管理过程控制的习惯和文化。银行的各业务条线和各部门要结合风险事件来深入分析管理过程控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适时提出预警和改进建议。尤其是在银行机构的财务、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等领域更需要有常态化的过程控制监测机制和文化。实际上即使一个较小的机构部门的财务管理也容易因控制不当或不充分而引发道德风险甚至违规违纪风险。要把过程控制的监督纳入到机构内部执行力监督体系中,并应将其置于重要地位。纪检和合规部门更有必要强化管理过程控制的常态化监督和问责,不宜局限于风险或违规违纪事件发生事后的处罚或问责。

充分运用时限机制来实现管理的过程控制。在银行的管理实务中,最为普遍的管理失控表现就是对管理任务做了部署,但是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互相推诿、牵掣,以致阶段性的管理任务和目标在层层的部署中被打折,部门配合中以种种理由或借口拖延时日,以致上级机构的管理预期难以按时实现;在一些具体的管理单元中,管理人员布置任务或安排工作往往疏忽相关的时间要求,以致整体时限理念淡薄。这些表现的实质是对管理过程的控制有欠缺,且不试图对管理的过程进行控制,而有意无意地放任受管理者对任务和目标时效性的自我解读。在银行的具体管理环节中随着管理任务或目标的部署而设置较为清晰、严格而透明的时限要求,将有助于目标实现的阶段性控制,有助于培养管理者和员工的规范意识、自我约束意识,甚至可减少不必要的控制成本,从而大大提升效率。要充分发挥时限在管理过程控制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管理者树立较强的时限理念,并应在任何任务和工作安排中设置适当的时限要求,将时限培养成一种习惯;其次要有较为明晰的违反时限的相关责任机制,以此来保障时限的落实,并逐步促成管理环境中员工时限理念的提升和强化;再次时限要透明,通过适当公开的公众约束来节省时限管理和控制的成本,从而最终减少管理的过程控制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篇2

关键词:档案保护;档案安全;全过程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指标;隐患

档案安全是对档案实体和信息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受到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破坏,减少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损坏,使档案处于安全状态,确保不发生档案丢失和损毁,以及信息泄密事件。明确档案安全职责,控制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维护档案管理全过程的安全,是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和第一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1档案全过程管理及其安全风险隐患

1.1档案全过程管理

实施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是新时期档案工作新的理念,其目标在于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以及迁移等工作状态,采取标准化的过程管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业态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档案全过程管理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档案的前端管理;二是档案的库房保管;三是档案的后程监管.档案全过程管理,与过去通常的档案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1)档案工作环境的扩展。档案安全保护的工作视野不仅关注于档案在库房内的安全,同时也密切关注档案在库外活动,特别是脱离了档案适宜环境,即库外运行状态及其影响破坏作用。(2)档案工作业态的延伸。档案安全管理活动是全方位地覆盖档案的各个工作业态,对档案的“收、管、用”环节中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编研、保管保护、开发利用、展览陈列、移交转移等,都给予高度关注,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档案工作目标的提升。档案的绝对安全,不仅要确保档案在工作活动中不出现档案的损坏、损毁和丢失等事故或事件,同时还要求消除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化解档案工作层面的风险隐患和不利因素,使档案始终处在一种安全的、无害的适宜环境中。

1.2档案全过程管理中的隐患和风险

档案全过程管理活动涉及的工作环节多,制约因素多,可能出现的状况和产生的变化也多,这些制约因素和影响情况,会弱化档案管理工作,降低档案安全保障的效率。档案全过程管理中易出现的档案风险和事故隐患,潜伏在档案利用、档案保管及档案日常管理的多个方面,这些管理隐患和风险因子主要有:(1)档案接收征集工作中,未能依据档案标准与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档案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造成工作的失误和疏忽,从而造成档案的破坏和损坏。(2)档案处在不适宜保管条件下,使得档案的自然老化加剧,特别是不适宜的温湿度、光、空气污染物及害虫、霉菌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档案出现纸张的变黄发脆、字迹变色褪色、胶片霉烂、磁带粘连变质,以及光盘的腐蚀等现象。(3)档案利用过程是一个多样的复杂过程,这个阶段的破坏程度差异很大,有时会出现档案的缺页和破裂,有时会出现档案字迹的褪变和信息的失真,有时会出现档案秩序的错乱,甚至于出现档案的丢失和彻底损毁。(4)档案管理疏忽,工作人员大意马虎,管理不善,监管不力,也会造成档案安全漏洞很多,档案破坏和损失的安全隐患不少,如档案人员私自有偿向国外研究人员提供档案数据。(5)备份修复时出会现不当的损害,有的档案已经破损,有的出现生虫、发霉情况且未得到及时修复;以及修复过程中的方法与措施不妥当、不合适、不安全,也会对档案安全造成威胁;有的对电子文件既无备份,也无过硬的保护、保密措施。

2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方式与途径

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是指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以及迁移等管理过程中不发生破坏性事件或事故,化解和消除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使保管和利用的档案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档案管理部门主要有档案馆和档案室两种形式,其全过程管理表现为两种明显不同的工作状态:一种是库房内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保管条件适宜,档案受损、破坏的概率比较低;另一种是处在动态的库外工作状态,环境条件不稳定,在动态过程中(一些过程变化还比较频繁)容易受到不利因素或有害因子的破坏,如图2所示。在确保档案绝对安全的条件下,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和工作状态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

2.1档案前端控制的安全管理

2.1.1档案接收时的安全保护

接收的档案需要加强管理与保护,以利于后期档案的利用与保存。一是制定档案接收进馆质量标准和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接收进馆的档案符合安全要求。二是档案部门按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档案检查和验收,对新接收的档案,一般应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做到先消毒、后入库。三是检查合格后,连同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和检索工具,一并接收入馆。

2.1.2档案征集时的安全保护

档案收集是档案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收集的档案完好无损是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一是建立档案征集的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征集档案进馆前,要严密包装,妥善运输,专人护送,保证档案安全。三是征集来的档案要及时归档,有关部门应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

2.1.3整理档案时的安全保护

一是应当做到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填写规范、装订整齐、格式统一。档案的目录、内容、填写要求等,符合规范,利于长久安全保存。二是档案整理归档时,应当按照档案安全要求逐卷逐件进行,慎重处理档案原件。三是加强档案整理中的保护,清除有破坏作用的文件装订物、添加物等;对有些档案进行舒展平整、表面去污和修裱等保护性处理;规范档案装入盒的操作;单独对有潜在危害的档案立卷。四是防范人为灾害、突发事件,以及不当操作造成档案的丢失、破坏或损毁。档案文件在整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归档。

2.2档案库房保管的安全管理

档案库房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档案库房的安全工作来实施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

2.2.1配备档案安全的设备设施

档案库房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条件,是具备必要和必需的档案安全设备设施。主要包括:安装库房的安全监控系统,配备库房的消防设备,配置档案的保护与管理维护设备,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信息安全设施。

2.2.2加强库房保管中的安全措施

强化档案保管的工作效率,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库房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注重保管中的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

2.3库外后程监管的安全管理

2.3.1档案利用中的安全管理

注重利用中的档案安全,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档案信息不失密泄密。一是做好档案利用登记,限定用户利用范围,严格审批手续。严格控制档案原件的利用,对档案复制件的使用,也应履行相关手续。建立完整的登记、借用、归还等手续。二是使用单位对摘录、复制的档案要严格登记,妥善保管,不得散存在个人手中,不得扩散和转让。严禁擅自摘抄、复制档案,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必须按查阅档案审批权限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复制(或拍摄)。三是在档案利用场所安装摄像监视器,严防利用者在档案上涂改、圈画、抽取、折叠、裁剪、撤换。用户利用档案时,必须爱惜档案,不准向无关人员泄露档案内容。四是收回档案时,仔细翻阅检查被利用的案卷和摘抄的内容。

2.3.2档案编研时的安全保护

一是应当依据档案法规,遵循档案保护的标准与技术规范,遵守档案利用与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二是规范管理,避免使用不当或过度造成损伤及损毁。三是从保护档案、方便利用的原则出发,更多采取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件形式,尽量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利用损伤。

2.3.3档案展览中的安全管理

档案展览活动范围广、接触对象多、档案展览形式多样,增加了档案受损和破坏的概率。一是档案展览场所应配备安全设施和保护设备,防止档案被盗、被损坏、被破坏情况发生。二是监管展览中的档案安全,防止档案展览过程中人为损伤、展览环境变化、用户不当操作等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三是制订档案展览中灾害防护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确保档案安全。

2.3.4档案外借(转递)中的安全管理

档案馆(室)要检查与控制借出的档案,履行手续,规范操作,保证安全。一是出借给单位或个人的档案复制件、摘抄材料,必须加盖档案馆(室)公章。二是利用单位或个人借用的档案,要严格登记,妥为保管,不得扩散和转让。三是不允许利用单位或个人长期保存,用毕一律退回。此外,转递档案时,应当依据安全保密要求,履行审批手续,依章规范操作,防止出现档案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发生。

2.3.5档案移交的安全管理

档案室应依法定期将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一是做好交接前的准备工作,对所有保存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物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一时归还不了的要问明原因,整理好档案借阅查询登记簿,并在档案借阅查询登记簿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三是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移交清单,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附于清单后。

2.3.6档案转移运输中的安全管理

一是档案转移运输时,使用牢固、干燥的包装材料和装载形式对被送档案进行包装,并进行档案安全检查,防止转运过程中档案的损失。二是档案转运中包装箱应符合档案安全要求,全程注意档案的完好与完整,避免发生档案损坏、被盗、丢失事件。三是档案远距离运输转移,应考虑天气变化,防范暴雨、冰雪或大风等恶劣天气,以及突发事件可能对档案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档案安全风险控制指标及其实施方式

3.1风险控制方式

确保档案安全,需要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化解安全风险。全过程管理中档案安全的风险控制,作为常态化的风险控制,是档案安全重要性和长期性的体现,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档案安全的风险控制指标是一种对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和发展能够作出基本判别的评估指标。借助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能区分档案安全风险隐患,确定事故的破坏程度,预判危害的发展态势,达到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3.2风险控制指标的制定与作用

设计全过程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指标,需要依据国家档案安全战略、本单位所属系统的发展需求、面临的安全工作形势和现实情况,从降低档案安全风险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制定考核依据、考核内容、办法及评分标准、考核成绩及否决条款等内容。全过程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指标可以设定成三级指标,其内容涉及档案的安全防护与风险控制,针对档案的实体管理与信息安全。档案安全风险控制指标,主要涉及全过程管理中安全防护、隐患消除、风险控制,以及数字信息安全等内容。档案安全风险控制指标的主要内容与工作目标详见表1。档案馆(室)风险控制指标的核心内容,是档案保管和档案利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指标包括档案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的工作环节、人员和场所。控制风险的范围包括库房基础设施、配置的设备设施,也包括档案前端与后端管理,以及档案减灾处突和档案抢救修复等内容。设计风险控制指标需要以档案总体安全为目标,从时间周期、保护措施、控制风险效果等方面,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并通过档案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时分析档案安全态势及发展状况,调整与评估档案风险控制指标的实施效果。风险控制指标的作用,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档案馆(室)开展档案安全工作的依据,成为衡量各级单位档案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估标准;也是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进行档案安全工作自查、实施自我监督的工作标准。

3.3方案实施与结果评定

篇3

本文介绍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析了行为风险产生的机理及原因,针对行为风险的产生机理,阐述了行为风险的分类辨识方法和特征辨识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技术和管理方面提出了行为风险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行为;行为风险;风险致因;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human behavior is the result of risks arising from major factor in the accident, therefore,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resulting risk research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r, analyzes behavioral risk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behavioral risk, elabora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behavioral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feature recognition methods, and on this basis the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put forward a behavioral risk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behavior; behavioral risk; risk causation;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E34

一、行为风险产生内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能否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工业生产的各种作业都要求人员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胜任,危险性较高、较重要的作业,特别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感觉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而因人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其能力也是变化的,这一般取决于每个人的硬件状态、心理状态和软件状态。

硬件状态:主要包括生理状态、身体状态、病理状态、药理状态等。

心理状态:恐慌,焦虑会扰乱正常的信息处理过程。过于自信、头脑发热也妨碍正常的信息处理。家庭纠纷、忧伤等情绪不安定会分散注意力,甚至忘了必要的操作。

3、软件状态:包括熟练技能、按规则行动能力及知识水平,经过职业教育、训练及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可提高软件水平。

在上述诸因素中,操作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软件状态对行为风险的产生影响最大。其中,前面两种因素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变化;而后者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变化。

二、行为风险产生外因

1、建筑学特征:建筑学特征是指空间的大小、距离、配置,物体的大小量等工作场合的几何特征。

2、环境的质量: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振动、肮脏及热辐射等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恶劣的环境也会增加人的心理紧张度。

3、劳动与休息: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动与休息,可以防止人员疲劳,让人们精神饱满的工作。

4、装置、工具、消耗品的质量及利用可能性:进行生产作业需要适当的装置、工具及物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

5、人员安排:人员安排不合适时,增加人员的心理紧张度。

6、组织机构:职权范围,责任,思想工作等对人员心理产生影响。

7、周围的人际关系:领导、班组长、同事等的工作情况。

8、报酬、利益等。

三、为风险的特征识别

1、心理异常特征

当人的个性心理因素发生变化,即心理异常时,就会使人的行为不同于正常情况,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例如,当一个人的反应比平时慢得多,或过于兴奋时,他很可能感受不到风险或忽视风险的存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工作伙伴之间,当发现同事表现出此类心理异常特征,就应该对他的行为多加观察,以防事故发生,若遭受心理巨变的,应建议他停工休整。

2、非理智行为特征

大多数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属于非理智行为,它们在引起工业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非理智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侥幸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凑性心理等。所以在安全工作中要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状态,进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自觉的避免不安全行为。

3、生活变化特征

一般来说,人们生活状况的变化会增加思想负担而容易发生事故。如表3-1所示,为生活变化单位打分表,该表中所列的项目是国外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对个人思想情绪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相应的分数值。按照该理论,当一年中生活变化的总和超过150时,有37%的可能性在二年内会生病或受伤;当生活变化单位总和超过200时有51%、超过300时有79%的可能性会生病或受伤。

四、行为风险的控制

1、用机器代替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劳动更多的为各种机器所代替。例如,各种机器取代了人的四肢,仪器代替了人的感官,计算机部分地取代了人的大脑等。与人相比,机器运转的可靠性较高,而故障率是人的行为失误率的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因此,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2、冗余系统:

冗余是把若干元素附加于系统基本元素之上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冗余系统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人的可靠性、防止人的行为产生风险的有效措施。例如:本来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操作,由两人来完成,当一个人的操作发生失误,另一个人可以纠正失误;由人员和机器共同操作组成的人机并联系统,人的缺点由机器弥补,机器发生故障时由人员发现故障并采取适当措施来克服。

3、耐失误设计:

(1)利用不同的形状或尺寸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例如:把三线电源的三只插脚设计成不同的直径或按不同角度布置,如果与插座不一致就不能插入,可以防止因为差错插头而发生电气事故。

(2)采用联锁装置防止人员误操作,例如:洗衣机滚筒运转时,如果筒盖被掀开,甩干滚筒立即停止运转,防止伤害人的手臂。

参考文献:

[1]邵辉.王凯.安全心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6~34

篇4

一、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公路施工企业具有人员结构多样化、作业范围广、施工流动性强等一系列其他相关企业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全新形势下,公路施工企业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当前存在于公路施工企业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不强,极易成为增大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元凶”。公路施工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往往多具有施工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这种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企业高层人员进行投资活动时产生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例如仅仅考虑到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而忽视公路施工项目多方面的特点,忽视所承接项目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和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一旦所承接的施工项目出现问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破产。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是建筑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与项目法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工程前期资金计划研究,计划初期资金成本管理,以及和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商管理等等。从投资估算、质量监督、工程建设管理到招标承包合同价估算,再到最终竣工阶段时的相应的工程结算,整个成本控制过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纵观我国大部分的公路施工企业,还缺乏能够与成本控制体系有效匹配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很多施工企业还存在着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管理工作不统一、信息失真等一系列财务管理难题,部分施工企业甚至还存在着人为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现象,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仅仅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相关的管控体系还有待健全。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是现阶段导致施工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财务信息管理方面,很多施工企业还沿用传统的静态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多针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分析与报告,从而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期望运用在下一次的投资活动中,难以做到真正的信息共享与投资风险预测。但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果信息共享的及时性不能够保障,势必会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大,最终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四)企业成本竞争意识薄弱

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并不考虑实际的工程成本压力,往往一味地采取昂贵的材料设备或是增加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了达到质量标准而提高质量成本,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大大增加。施工企业这种成本竞争意识的匮乏,未能真正达到追求“低成本战略”这一发展要求,最终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大量的市场份额,更不利于企业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除此之外,还有的公路施工企业在实施“低成本战略”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其施工过程中出现“废料掺入好料”、“偷工减料”、“提前完工”等不科学现象,企业丧失创新的源动力而无节制追求高额利润,这种现象极易增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给企业带来经营危机,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成本控制视角下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有效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是整个公路施工企业的资金链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成本控制视角下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发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公路施工企业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应该首先着重加强对自身成本控制意识的强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公路施工企业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管理特性,因而其成本控制的方法策略同其他企业也有明显的

不同,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因而为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强化公路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意识,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施工企业需要创建合理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的造价管理模式,制定出可量化的可行目标,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资金使用的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项目初步资金,编制相关的造价控制初步任务书等等,以从源头上强化企业各层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2.企业应当对公路施工行业的相关市场实事求是地进行市场分析,充分规划好所建设项目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避免工程资金遭受损失,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发生。

3.公路施工企业需要从自身出发,自上而下强化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乃至工程施工者等所有工程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以尽可能避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

(二)完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立完整高效组织结构

为进一步有效防范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其自身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建立完整高效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对于此,施工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可以从企业内部出发,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组织结构,从而真正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其次,企业可考虑建立起独立的资金结算中心,不与其他职能混淆,企业的内部资金收支明细、资金链运转情况和投资项目分析都交予资金结算中心进行处理,降低因组织结构不完善产生的财务风险,从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最后,还可以充分发挥公路施工企业内部融资的相关功能,针对公路施工企业资金调动数量大,占用时间长等特点,将部分工程利润作为企业的留存资金,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目的,以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采用科学财务风险管控手段,提高企业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公路施工企业来说,科学的财务风险管控手段和较高的企业人员素质是其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可采用的科学财务风险管控手段主要有:

1.企业可考虑在招标阶段设立招标控制价,进而使一切有意抬高或压低工程造价行为无从遁形,也能进一步防止恶意串标、围标带来的投资风险。企业在招标阶段如果能对工程项目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往往能够起到降低施工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市场经济效益等重要作用。

2.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可考虑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参加财务风险知识的相关讲座,理解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联系,提升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洞察力,最终强化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3.企业应完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采用科学的风险管控手段,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力度,从源头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四)完善企业现有信息沟通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现有信息沟通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公路施工企业对现有的信息沟通体系进行完善,尽可能建立起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施工项目管理、物流资金流管理于一身的信息沟通体系,借助这种较为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企业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才能够有真实性的基础材料进行参考。另外,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还能够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帮助企业高层人员对未来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进而降低高层决策人员的决策失误率。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从而为多角度多维度跟踪企业经济业务和工程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完成从粗放化到精益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可考虑在施工阶段将和施工人员的工作绩效和所得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避免因施工人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导致结算超过预算,引发工程成本控制的纠纷。也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针对性编制合同条款,进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减小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篇5

【关键词】变电项目 建设 风险 控制 管理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电力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传统电网工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为保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批批新的变电项目得以立项和展开。然而变电项目工程由于其自身投资较高、技术工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工期时间较长、质量要求严格,导致其在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管理和控制过程汇总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极易导致各类风险的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做好变电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控制至关重要.

2 变电项目建设风险管理概述

变电项目建设风险管理是指以变电项目为风险管理对象,对项目的设计、施工、控制、竣工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从认识到分析、从防范到采取措施,并处理由风险所引起的不利后果和事故,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只有通过对变电项目进行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消除和减少风险,降低风险的产生,保障建设项目的安全和质量。变电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作,是一个贯穿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行为。同其他项目的风险管理一样,其管理流程主要有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和监控,不同的是,变电项目在传统风险管理的同时还有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由于电力行业属于敏感行业,在风险管理上需要特殊对待。

3 变电项目建设风险分析

变电项目建设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对其发生概率进行估算、对其风险发生的大小进行预判、对其影响的空间范围进行确认、对风险处理和控制进行预算等等,通过对主客观两方面继续分析确保风险分析的准确性,以此来实现对风险的积极认识,为风险的精细管控提供保障。变电项目投资大、前期准备时间长、技术含量很高、项目参与主体多、投资收益慢、受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大、配套设施和匹配度要求高等特点导致其风险的多样性,同时其分析应从几个方面进行。

3.1 自然风险分析

变电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地点根据电网布设需求进行施工,由于线路覆盖范围的要求,受到各类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一方面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施工过程中各类危险的产生,影响了施工的进度、质量。另一方面,特殊的地质条件还会影响其他问题,导致工作人员对生活方面出现问题。此外,自然气候风险等因素也制约着变电项目的开展、建设和质量。

3.2 技术风险分析

技术风险主要包含项目设计方案对风险的辨识、分析是否全面,其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是否有效。设计方案是否是相关资质单位编制设计,其可行性条件是否具备,项目选用工艺是否存在风险,施工难度是否可以控制,供电方案是否存在论证风险,技术参数的选择是否正确,不完善的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变更等都极大的影响着影响着项目的立项、开展、落实和控制,直接影响着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质量。

3.3 社会政治经济风险分析

由于变电项目工程生产环节多,建设周期长,项目投资高,因此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可能会出现各类财务、融资风险,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利率上涨风险也极大的影响着项目施工开展的资金以及成本。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变电项目的发展。加上项目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的经济风险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此外,社会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变电建设项目的发展。土地规划是否合理、周边环境影响评价是否合格、项目征地、拆迁等行为是否如期完成等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项目的开展。

3.4 项目管理风险分析

项目管理是变电项目风险管理控制的重中之重,其涉及内容复杂,涉及环节多,导致了其风险也相对较高,影响较大。项目招投标风险、合同管理风险、设计方案管理风险、质量控制风险、设备风险、施工进度风险、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风险等,都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风险,且普遍的存在于变电项目的生命周期中。

4 控制变电项目建设风险的措施

4.1 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全体人员风险管理能力

积极开展变电项目建设风险管控学习、教育研讨会,不断提高项目全体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辨识、分析和处理能力,在人的因素上保障风险管理得以有效的进行。

4.2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采用先进方法

为落实安全管理控制,积极、主动地根据项目实际选择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落实5S现场管理方法,通过对变电项目全程全程进行优化和提高。同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方法。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通过采用德菲尔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核对表法等各类方法开展高效的、全面的风险识别工作;采用决策树法、主管评分法、网络计划技术、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提高风险分析的准确度,为风险管控后续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4.3 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各类风险

首先,加强变电项目自然环境的调研,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完备的调研,将自然风险降低甚至消除。其次,积极召开技术研讨会,主动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对技术方案的确定和变更等重要内容进行研讨和协商,保障技术实施的风险管控。再次,加强环境风险的监测,通过对政策、经济、社会、成本等多方面信息的掌控,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最后,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提升至企业发展的高度,将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化开展和执行。降低和消除各类风险,保障剩余风险处在可控范围内。实现风险处理效率和质量的最大化,提高风险管控的效率。

5 结语

变电项目建设风险管理控制是变电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变电项目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效益的前提。只有做好变现项目建设风险管理控制,才能保障我国变电项目的良好发展和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运营 成本管理 风险控制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大中小企业相互之间以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则需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并在各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尤其是对自身运营成本的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就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风险而言,其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因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风险也会增加,并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企业做好运营成本的管理与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一、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

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经营项目所要之处的费用如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一些往来款项等。成本运营管理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且繁琐的过程,而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成本管理的复杂性也会增大,做好运营成本的管理需要企业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在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控制时,风险控制人员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其次再是评估和控制,而控制企业风险风险的前提是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所了解,进而制定出正确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制定的相关发展战略必须要涉及到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做好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扩展,而企业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对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下则是企业运营中风险因素的具体分析。

1.运营认知不足造成的运营风险

企业的运营风险要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分析,而企业运营风险的产生与存在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有效性,企业可能存在运营失败或者达不到运营的预期目标的现象。在运营风险当中,包括了非常多的风险,如内部的管理风险、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风险等。

2.筹资因素造成的运营风险。

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筹资风险,在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中筹资风险是较为常见的风险之一。中小型企业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发展规模,往往需要注入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自身企业在资金积累上比较有限,因此往往会面临着筹资的风险。例如,中小型企业向银行贷款,但是贷款的时间与企业的发展项目有冲突,或者企业达不到贷款的要求时,企业就出现了筹资风险。此外,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企业也会出现筹资风险,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如果企业经营者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企业便会陷入发展的困境。

三、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原则

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管理以及在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时,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从而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方向,使得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1.坚持时效性原则.

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时,注重并坚持时效性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及时处理控制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企业当中建立结合完善相应的风控体系,在根源上做好企业成本与风险的控制管理。

2.坚持持续性原则.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有自身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但是,要做好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并不是当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才采取行动,而是在体系之下长期持续地实现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针对企业发展经营的每个环节实现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需要一定的体系支撑,同时也该体系也要与企业的发展特点相符合。此外,企业的管理人员运用相应的手段进行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下则是以我国的矿产企业为例,从当前我国矿产行业所处的形势分析,并从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与风险管理入手,提出相应的措施,就矿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矿产行业处于发展的低谷期,处于低谷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其中产能过剩是造成矿产资源价格低迷的重要原因,矿产行业想要在这个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要从企业自身找原因。筹资这一因素在矿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矿产行业目前虽然获得国内与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投资,但是中国矿产行业自身的资金仍然存在不足的现象,并且获得国外投资的矿产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矿产企业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此外,由于许多矿产的业务还处于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地带、矿产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和开发力度不足以及政府管理对矿产企业管理不足等原因,导致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而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又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得矿产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2.矿产行业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措施。

2.1完善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评估体系。矿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评估体系,不仅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也能为企业降低潜在风险的发生几率,从而推动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评估体系之下,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依据运营成本与风险的因素指标进行有效管控。企业要量化规则,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控制目标,对于运营风险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控制图法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

2.2建立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手段。针对矿产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采取与自身企业特色相符的手段和方法,在体系之下创新管理控制的理念和手段,从而达到高效控制风险与成本管理。例如,矿产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时,采用合理的市场风险防范对策。矿产企业依据矿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因素,对未来矿产品价格做出科学的预测,进而规避风险,也可以适当地采取金融工具来降低市场价格风险,从而做到成本控制与风险控制。

五、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成本管理及风险控制是其重要部分,并且左右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前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注重对自身企业运营成本与风险的控制,并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使用与企业发展相符的手段,降低企业风险和损失,从而使企业在众多企业中生存和长远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霞.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对比与风险控制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4:101-102.

[2]孙琰镔.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运营成本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11:198.

[3]李萍.浅谈运营成本管理办法[J].科技资讯,2012,07:185-186.

[4]沈锋.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14:56-57.

[5]魏文帅.试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2,05:16.

[6]李剑鸣.试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J].商,2016,18:17.

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进行观察、评估的基础上控制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要素之一,它是—个系统的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环节,其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

风险管理审计是在各管理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高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是对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执行、运作进行审查评价,并提出建议,以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一、高校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的原因

1、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工作导向了风险审计的轨道。《标准》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于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的定义,以风险为基础,对内部审计的对象、目标、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内部审计导向了风险审计的轨道。

2、高校办学的风险日益增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办学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高校办学风险也日益增加。各方面的需求扩大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仅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已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于是多渠道筹资办学成了一种新趋势,社会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经费的运作和使用状况。此外,高校也通过投资行为来进行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通过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对外联合办学形式来扩大学校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已渗透到了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融资、投资风险,并校风险,合作办学风险,资金、设备管理风险等等各种风险越来越引起了高校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而语,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学校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必然的内在需求。

3、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和各高校筹集资金的多元化以及学校管理理念的发展,检查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有无疏忽引发错误,有无营私舞弊,资产是否安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高校发展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跟上整个审计职能发展的趋势,要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应逐步脱离会计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为高校内部审计在新时期的定位指明了方向:“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这一定义演进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人员加入了管理者的行列,高校内部审计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控制活动,并将其在高校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内审部门能从全局的、客观的角度参与管理。风险在学校内部具有相关性和潜在性,即一个职能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管理部门和教学系,例如学校的基建维修,如果基建部门在维修工程中对材料的质量疏于监督,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从而也将风险传递到了使用管理部门;又如学校的设备采购部门如果在采购设备时只注重节约资金而忽视了设备功能,暗藏的风险会在使用部门反映出来,最终有可能给学校造成损失或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学校的各职能部门有时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学校具体的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之外,它可以其相对独立、客观的立场和对学校管理的全面了解对管理控制的各项活动情况作出评判,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宣传管理政策,提供咨询服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之间,可以充当学校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系部风险控制的中间人,积极宣传学校管理政策,通过对长期策略和部门管理控制的分析,找出风险管理的薄弱点,对各职能部门控制策略提供咨询,促进学校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3、管理建议更容易接受。内部审计是学校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强调确认学校各领域的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事项和政策的遵循评价,转变为对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学校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由于与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的工作目标一致、因此更容易与之沟通,其管理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风险管理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在高校的风险管理中,内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旨在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风险,为学校科学的发展扫除障碍,以此来充分体现自己在学校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和地位。

(一)对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进行审查评价。学校应在全体教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风险管理体系。内审部门应该是学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与审核者。促进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审计人员要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在充分了解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对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审核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是风险管理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尽量把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做到滴水不漏,百密而无一疏,从源头上达到减少风险的控制目的,这也是进行事前审计的具体体现。

(二)对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和运作进行审查评价。审计人员要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即管理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措施进行审查与评价。例如,学校在物资设备采购的风险管理控制中,要坚决执行国家招投标政策,对供货商资质的审核、信誉调查、质量、价格、验收要层层把关,要有专门人员全程跟踪监督,有效防止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业务的操作程序监督,还要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人员进行再监督,使学校的各项管理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程序执行。

(三)在学校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对发现的问题要能及时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审计建议,为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改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学校的管理风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有可能增大或减小,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并预防随着某些因素的消失或出现而带来新的风险,特别是对一些高风险的领域,更应该加强测试力度和主观判断,随时将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和充实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四、内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的条件

1、建立学校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活动的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涵盖各个单项业务,各单项业务的联系性和影响性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有效的监察审计监督机制;适合学校管理的政策、法规;各项业务工作的内部控制;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2、转变观念,提高内部审计价值

内部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其模式要由“监督”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首要的身份应该是学校的顾问,而不是警察。内部审计工作只有给学校带来管理效益才有意义,才能被领导所重视。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学校管理层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职能管理部门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类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管理效益。

3、加强自身政治、业务素质,提高胜任能力

针对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编制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内部审计人员,把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部门,增强内部审计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综合培训,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提高其胜任能力。

4、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机构的信誉和生命。内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熟悉学校内部机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优势,规范审计行为和工作程序,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审计综合分析,为学校的管理提出高质量的建设性建议。

结束语

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管理审计,可以科学监测和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管理风险,防止资源损失和资源浪费,提升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原则,风险管理审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石贵泉,王凡杯.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2005,6.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s].

[3]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

篇8

关键词:风险;风险;内部控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之前的最后一击。”对于在现在社会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的企业来说,内部控制是确保其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相关概念及基本内涵

对于风险的含义,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们均给出自己的见解,尚无统一的看法。概括起来说,企业风险即是因为单一或是多重事件引起的,可能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具有不确定性,而一旦损失发生就可能对企业的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正是基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认识,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对风险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具体分解和落实,在组织保障的前提下,保证风险管理业务的实施。为了企业的长远和持续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体系显得额外重要。

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涵即是以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以风险为导向,以责任为主线,以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控制为方法,以监督和评价为手段,注重管理改进的循环管理系统。这就是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嵌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自下而上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自上而下促进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闭环控制体系。

二、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对风险的管理,但是对于风险的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对风险的关注无预见性,只是事后关注;只关注短期风险、漠视长期风险;无风险预警系统等等。究其原因,大多数企业没有根本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企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确定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组织专门的人员和力量,可以采用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学习研究国内外最新和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此处的学习可以采用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说的“团队学习”中深度汇谈,员工间互相交换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公司内部初步构建起风险知识库,并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语言和风险评估制度,使得员工了解情况,有共同语言,进而理解和支持内部控制,由此形成一种利于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环境。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从企业现状评估入手,审阅现有所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如:现场调查法、风险清单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法、可行性研究法等。深入企业调研,在获得相关资料后,组织部门开会研讨分析,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对照监管要求和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与国际国内的领先企业对比,找出差距,确定公司薄弱环节和重要的改进环节。建立关键风险指标,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工具与方法,对各种可能出现风险,分等级,确定重大风险的种类及来源,以及风险分布。

(三)流程管理

企业要改进管理与业务流程,形成内部控制与管理互动机制。以责任为主线,明确内部控制职责,按照“目标、职责与权限、工作流程”的结构,确定各体系要素应达到的目标。按照重要性和示范性原则,确定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包括流程主要风险、风险控制点、管理控制方法和活动、自我评估方法和责任单位。首先,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的管理办法,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关键控制的确认等;其次,建立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随时监控风险的出现。再次,确认关键的控制点,编制控制程序;最后,要随时保持更新控制程序,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新增或变动的风险进行评估,相应调整控制活动。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内部成员观念和资讯传达与了解的过程,就包括企业内部向下、向上和横向沟通,还有外部沟通包括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沟通、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中介机构的沟通。通过这些沟通,更加明确内部控制体系的成效和问题。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与监督控制

按照对各流程管理控制点和管理控制活动的要求,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自我评估,当公司整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部门的职责、流程、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动时,适当增加公司范围内或部门范围内自我评估的次数。上下结合评估,形成自我评估报告,注意考察报告的真实性,对自我评估进行总结和汇报。

成立专门的单位或是指派专门的小组负责监督控制,包括持续性监控和专项监控等。专门的单位或是小组就可以定期组织专项调查和调研,首先是选定评估主体、其次是确定监控的范围及频率、再次是选择监控的方法,最后就是开展监控过程,形成书面的反馈监督控制意见,及时进行汇报。

(六)开展管理改进

构建持续改进机制,以主要风险和相应的管理控制流程为重点,以各部门为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控制的流程的控制活动和评价方法,把内部控制贯彻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之中,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公司的各单位针对自我评估工作中发现的管理控制缺陷,制定改进的方案,对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逐渐形成内部控制促进管理,管理推动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

总之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风险意识和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进而对于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最具有威胁和最具帮助的风险信号的识别和认知,要敏感而反应迅速,在基于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因地制宜,进行弹性管理,不断总结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颖,郑洪涛.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受到投资成本高、项目施工工期长、参与建设单位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风险具有影响因素较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制以及不确定的特点。根据风险性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与投机风险。纯风险是指项目风险发生后不会带来收益,并造成企业损失的风险因素。投机风险则是指可能造成项目效益损失,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则是建筑施工企业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义研究

(1)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材料以及劳动力,人财物整体耗费较大。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妥善的管理,则会造成意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以及投入的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意外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2)减轻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资金以及物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避免由于各种风险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项目参与各方纠纷的发生。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预防风险,还具有合理的平衡分配风险的作用,通过对风险的监督、预防以及处理,对于各类风险明确负责方以及风险责任分担比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处理风险发生后的各项事宜,并避免风险发生后的各种纠纷发生。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律研究以及量化分析,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估计以及风险等级的评估三方面的内容。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将项目的风险因素根据其规律特征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价。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借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通过主观概率评估的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辨识的风险进行概率分析。主观概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信息以及企业在过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合理的判断,对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通过风险概率评估,可以起到加深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了解,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而优化项目实施的各项方案。

(2)项目风险损失量的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风险种类较多,一些损失发生后对于工程项目影响不大,而有些风险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因此对于风险的损失量进行评估可以有重点的对有可能导致较大损失的风险采取重点的控制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损失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工期、费用投入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影响。风险损失量的评估方法为首先对于正常状态下项目建设的季度、成本以及建设效益进行分析,然后将总结分析的项目风险因素对于项目正常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施工效率以及质量的影响,两者对比分析确定风险损失量的大小。

(3)风险等级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各方面,因此需要对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避免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造成管理费用的提高。进行分级评估,并结合前述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损失量情况,综合确定风险程度。

4. 风险防范以及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主要是指采取措施远离躲避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环境,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项目风险较大而且风险发生后损失巨大的情况,应该拒绝投标或者利用项目建设合同进行自我保护,对于应该由业主、材料或者设备供应商承担的风险,应拒绝承担。对于风险损失超过施工企业承受能力的情况,应不参与投标或者合资建设。对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原材料价格,施工单位应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避免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影响。风险回避虽然属于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但容易失去企业获得较大经济利润的机会。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建设的其他参与主体承担。风险转移并不是将风险损失转移,而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可以控制风险的分包商与保险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单位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可以采取制订分包合同规定将业主支付总承包方后向项目分包方支付。并通过分包商自备设备或租赁的方式减轻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此外,还可以采取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的方式,将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大部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承担,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施工企业风险分散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强,其承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出现风险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也就越小。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分包合同,对于分包商在合同文件中应承担的风险部分明确规定,由总承包方与分包方根据合同比例分担项目风险。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采取增加项目建设数量,通过薄利多收的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散,并降低投机风险造成的损失量。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独自承担,没有进行风险分散转移。风险自留管理主要是针对难以预测的风险,或者是施工企业有意识的将风险自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风险自留措施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措施原则:风险自留损失费用低于保险公司收取的风险分担费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担单位较多,可以准确预测并控制风险发生损失情况;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承受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发生造成的费用与损失支付周期较长,在此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

5.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在建筑项目付诸实施的各个阶段风险因素多。充分认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客观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风险发生概率,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21

[2]《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研究》课题组.建设领域应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一一对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J].《建筑》2003(9)

[3]王宏斌.建筑施工企业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煤》2009(12)

篇10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预算管理风险;二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风险;三是财务收支风险。

1.财务预算管理风险。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预算管理,如果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善和全面,预算执行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将会导致相关数据和政策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资金使用和各项支出缺乏计划性,降低资金使用率,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预算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科学的预算编制。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缺乏监督,预算编制缺乏严密性,导致专项资金难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出现闲置现象,难以落实滚动资金支付模式,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率。二是不规范的预算资金管理。对于预算资金而言,其操作尺度和定额标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资金预算编制环节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较强的主观性。虽然资金具备相应地分配基础,但是其与实际存在差距,导致内部分配不均。

2.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风险。

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做假账、公款炒股、公款私用私存等违法违纪现象出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风险。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利用国家收费许可的空间进行应收款,,导致财务管理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严重危害了单位和个人的权益。

3.财务收支风险。

财务收支风险主要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支出风险。部分事业单位缺乏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难以清楚界定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同时经费管理存在不足,导致公费旅游与公款吃喝等现象泛滥。二是经营风险。由于事业单位在实验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过大,导致其对外投资的资金缺乏,出现财务风险。事业单位无法正确辨识商务信息的内容,导致信息在便捷性、时效性以及真实性等方面难以正确判断,出现支付风险。此外,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转账收入等多种形式,其在实际账款收回过程中无法到位,甚至出现坐收坐支现象,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1.强化财务风险识别。

由于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其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如操作风险、发展风险、资产运营风险、财务收支风险和预算管理风险等,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分类。同时事业单位要加强辨识各种风险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以及其暴露的情况,首先要分析风险,计算和估计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并预计财务风险对组织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降低损失。其次要计量风险,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损失幅度大小和损失频率高低进行综合考虑,促使风险能够具体量化,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工作时,其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存在财务风险,任何环节出现失误,都将会导致事业单位面临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贯彻落实相关的财务制度以及法律法规,采取财务风险预警手段,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有效预防财务风险的出现。一方面要强化风险意识和财务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严格与否取决于其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的强弱程度,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能够优化整合财政资源,构建科学的财务防控体系,确保预算的平衡。此外,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务风险指数,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对其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能够对财务风险具有清晰全面地认识,提高其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落实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事业单位应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出发,对财务内部管控制度加以完善和健全,强化财务收支和预算风险防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3.优化财务风险的评估和测量。

事业单位要想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要优化测量财务风险的大小,借助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字方法,量化处理相关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并科学分析财务风险数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模型以及风险评估方法,具体评估财务风险因素,确保财务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