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店行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近期在一次医药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上,被业界称为医药电商行业“探头”的方商康医药网董事长周求华说。
周求华称,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刚刚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成熟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催动下,势必会有爆发式增长,“未来5到10年,医药电商绝对会大幅扩张”。
从现实情况来看,医药电商B2C企业正处于一个浮躁期。医药官网的资本对接、医药种类的多样性、物流等都成为行业发展、企业盈利的绊脚石。
试水医药电商
从数据上看,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具有潜力。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5亿,而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但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企业不超过100家。
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报告显示,今年医药电商行业的市场总规模将达15亿元,很可能会出现四五家销售额过亿元的医药电商企业。据此推算,到2015年,医药网购将达到150亿元的规模。有业内人士估算,国内药品零售市场加上医疗机构零售的规模总和大概为6000亿,而现在医药类电商的市场份额不足1%。
如此境况,众多淘金者跃跃欲试。药房网、开心人网领衔医药电商的发展,天猫、京东均以不同形式进入医药电商市场,传统的线下药店也陆续触网,医药电商蕴含的巨大商机使得相关行业纷纷转战这一市场。
“现在就是在等待机会,目前销售业绩还不是很乐观。”在河南从事两年电商线上销售的曹元亮如是说。曹分析,网上药店其实从行业角度来看,已经不算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全国70%到80%的药品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医院,对大众消费者而言,网上卖药虽然听起来新鲜,但又觉得没必要、心里不踏实。
而曹元亮所说的机会,是除了已经形成的电子商务巨大的市场外,还寄希望于政府能放开政策,让医保也可以链接到网上。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变消费者的心理,从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记者多方了解,网络药店的盈利成绩单大多不大理想。形势好的时候,每月有几万元的销售额,形势差时只有几千元进账。
“事实上,当下网上药店的两大业务——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的网售标准并不低,某些甚至高于服装等商品,就是不能提供药品需要的相应服务,从而带来了利润难题。”河南电商商务分析师马远表示。
同样,曹元亮表示网上药店有两个规律——一个是要遵循电子商务的规律;另外一个,就是遵照医药行业这个大背景。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最初做法只能取得规模效应,在规模效应发展的过程当中,慢慢再看利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或许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瓶颈显现
马远称,随着行业的发展,医药的招投标势必更加透明化、阳光化,因此,现在发展的瓶颈主要就在物流。“以后医药电商的竞争是‘最后1公里’的竞争,而物流也将是医药电商的利润源泉。”
实际上,阻碍因素不仅于此。由于实体药店为药品主要的零售商,而网售药品的市场还很小,药企为了保护渠道商与零售商的利益,会控制网售药品的价格。
也有资深人士表示,医药商务的网售模式还不是很清晰。以国内较为领先的电商为例,药房网采用线下药店加盟的模式,开心人网采用自建网络药房的模式,天猫继续选择与大型连锁药房合作,京东则选择与九州通共谋发展。
据了解,目前电子商务主要有四种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交易服务(B2C)、为其他企业提供交易服务(B2B)、提供B2B第三方交易信息服务(B2B第三方服务)以及提品信息服务。
四种模式,各有千秋,在国内都拥有一批践行者。一般而言,第二和第三种模式都可纳入B2B,而第四种模式则B2B和B2C兼而有之。国际上的医药电子商务以B2B为主,大约占到85%,而B2C占15%。国内的B2C才刚刚起步,但是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目前,稍微成熟的医药电商是药房网和开心人网这两家网络药店,但是天猫拥有大量流量,潜力不可估量,京东与九州通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医药类电商模式仍处于模糊阶段,具体哪种模式更有优势尚无确定。
佰邦达科技CEO王宏林日前表示,旗下“掌上药店”应用自去年8月推出以来,目前已有500万注册用户。被其定位为“移动健康”的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使用掌上药店即可查询上万种药品说明书和药厂信息,还能GPS自动定位查询附近的药店,一键搜索国内的各大医院。
篇2
这几年,药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药店经营药品越来越难做的同时,笔者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和行业熟悉到:从小零售药店到大零售药店的发展越来越多,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形成了商场如战场的发展格局,这个市场格局将被打破,也是中国零售药店所意识到要改革和规划下一步走的趋向重要问题。
在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至今的5年间,中国的药品行业越来越难做,药品企业越来越多,药品品牌越来越多,产品品类也越来越多,零售药店也越来越多,中国药品行业面临了市场巨大的冲击和产品竞争对峙的现状,在国家宏观调空的政策下,国家要引导行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中国药品行业也越来越严格正规化,不管是从质量的把关和期限上注明,都要做得到位,都要严格。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盈利能力全面下滑,亏损企业已经超过1/3,实现利润增幅同比下滑10.6个百分点,全国22家大型国有医药企业中仅有10家保持增长,其余12家均利润下滑或亏损。
据统计,浙江省医药商业的毛利率已经从1999年的11.2%下降到2005年的5.59%;2005年批发企业的毛利率仅有3%~4%。从企业方面分析,浙江医药行业盈利的企业仅占1/3,接近成本线的企业占1/3,亏损企业占1/3;从品种方面分析,盈利的品种只占到30%左右,接近成本线或亏损的品种却占到了70%;医药零售业生存更为艰难,利润率从2001年的6%下降到2005年的0.3%。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说,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幅同比下滑了18个百分点;利润出现负增长,增速下滑3.79个百分点,“这是近20年来所未有过的,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国内品牌在药妆市场的动作
随着中国药企的成熟和市场的成熟,许多药企看中了药妆蛋糕市场的发展潜力,从传统的小零售药店发展到大连锁药店的今天,很多药企看中当今连锁药店的渠道资源优势,为了扩大市场市场份额和抢摊市场渠道,许多药企和新兴公司不得不推出自主的优势特色产品。笔者从市场调查熟悉到,在南方市场连锁药店大部分都在广东地区和南部城市地区分布,南方市场连锁药店资源丰富,也成为药业最关注的渠道资源,在广东众多连锁药店如海王星辰、健民连锁药店、金康大药房、大参林连锁药店的出现,在全国众多的药企产品和各种医药产品都在南方市场销售,南方市场如此巨大,那看药企怎么样去表现和抓渠道了。
到了2008年间,很多药企陆续纷纷推出了自主的药妆产品进军药妆市场,如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推出了“十二味”药妆系列产品,白雪映象公司推出了药妆系列产品,以“草本养颜玉溶液”单支为主推,(陈李济药厂)广州俪人行推出了“陈李济”药妆系列产品,在这些公司推出的自主品牌上市以来,在市场上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在国内表现好的本土品牌依然是北京同仁堂、福建漳州的片仔癀等品牌,在市场上,都知道同仁堂、片仔癀在目前中国市场的表现还是不错,同时在知名度上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同仁堂进军药妆市场角度来分析的话,笔者认为:同仁堂有很多的不足,从销售、运营市场、推广上均有不足的地方,品牌投入力度和运作上显而不够,其实同仁堂要在进入商超后,同样面临了很大竞争,从市场定位和市场渠道,产品包装上,都有很大市场冲击,因为同仁堂的渠道跟一些日化集团推出的渠道都有多类似的地方,也同样遇到同样的竞争。
同样在国内知名度高响叮当的片仔癀品牌一直都做得很好,片仔癀药妆产品在市场推出上市以来,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国内药妆品牌公司不得不向片仔癀学习呀。其实在国内推出的药妆产品,都是概念性在行走,几乎都是炒作概念,都是跟日化渠道都一样在销售,没什么区别,在中国没药妆批文的同时,药妆概念已经慢慢在市场上成熟了,也慢慢被列入消费者心中了,已经深入人心了,这个药妆概念还迷到何时,无人能知,中国相关管理部门也没统一的政策条例和说法。
上述描述到的企业,几乎都是打着药妆旗号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如昆明圣火药业推出的“十二味”药妆产品,主营日化渠道和OTC药店渠道、广州白雪映象公司推出的药妆产品,主营渠道走药房专柜和辅助渠道是日化线渠道,陈李济药厂推出“陈李济”药妆产品,主要走终端卖场柜台和日化渠道,北京同仁堂主营渠道药店和专卖店,片仔癀走的日化线渠道,以上等这些牌子都在市场上销售的过程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认可的。
国外药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在中国药妆市场上,国外药妆品牌薇姿(VICHY)从1998年7月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在中国药店行走江湖多年,表现为是最乐观的,在相继后2001年11月理肤泉(Laroche posay)也推出走药房渠道,雅漾(Avene)在2003年1月也进驻中国市场。在以上药妆品牌最早进驻中国市场的薇姿,做得到如今做得有声有色。在中国药妆市场上,一谈到药妆品牌,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薇姿(VICHY),薇姿(VICHY)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已经成为消费者的粉丝了,也成为众多药企学习的榜样,薇姿(VICHY)的成功不是神奇,都是经过市场的磨练和市场销售过程受到认可的。薇姿(VICHY)品牌目前在全国市场拥有超过了1600多家的零售网点,这么大的药妆市场份额,大部分都被薇姿(VICHY)品牌做占有。
薇姿(VICHY)品牌在药房建立形象专柜,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本土企业推出的药妆品牌都以模仿国外一些药妆品牌的形象打造和理念宣传、产品结构、包装选用都有在跟风和模仿,但是始终做不到最好的是品质。从国家实施药店政策后,药店不能卖化妆品,但是笔者经过市场调查还有众多化妆品在药店销售,特别是药店划分专区,化妆品专区和药品专区,有些是阁墙划分专区销售,进驻药店的化妆品都很严格,都是有相关药监局检查和相关齐全资质证件、质检报告合格后才能进行销售化妆品。在国内市场上,国内药店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要药店必须执行国家相关条例来进行,不得随便销售化妆品。
在中国药房的薇姿(VICHY)是可以做到的,毕竟也是成熟的品牌,国内药店也纷纷看中药妆市场的发展前景,药店老板也有想法抢摊市场。
相继理肤泉(Laroche posay)进驻中国市场后,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在药妆市场上据排名第二位,全国药妆市场上,在120多个城市已经构建了有1200多个药房品牌专柜,跟随着的雅漾(Avene)的推出,更为热闹了,雅漾(Avene)目前在国内108多个城市授权专柜约为647个,目前在中国药妆市场上年销量约为2.8亿元,居于药妆市场排名第三。中国药妆市场越来越热闹,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中国药妆市场上,薇姿(VICHY)的成功表现可以这么说,开创了中国药妆市场的历史先河,促进了中国药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动作用。
据悉2008年—2012年,中国药妆市场预计将维持这一增长率。201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1200亿元左右,其中药妆销售额将达480亿元。对于中国这么巨大的市场率,药妆品牌在市场上又是如何去操作,如何去突围呢?
笔者调查发现中国的零售药店也纷纷看好药妆市场的前景,但是他们对药妆市场的前景看好的同时,不懂药妆去如何操作的,也没操作过药妆,听着别人说药妆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好,但是没好好抓好操作管理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国内消费者去药店买化妆品或是买药妆品的人很少,因为国内消费者还没形成去药店购买的习惯。在中国市场上,几乎买高端产品几乎去百货商场专柜,而中低端产品去商超或是化妆品专卖店比较多。在国外,在药妆的消费者几乎都是药店购买,在国外这种消费习惯成熟了,不管是在日本,欧美都早已成熟,而且都是经过医学皮肤来咨询,都是经过医师了解情况下开处方的药妆产品。
篇3
[关键词]连锁零售药店 GSP 管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TU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59-01
引言
所谓的GSP是我国药品经营企业智联管理准则的缩写,是我国零售药店得以健康、稳定经营的前提保障。在我国药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加大药店GSP管理力度,是保障人们安全用药的关键所在。我国在这个方面所投入的力度一直很大,但是为了更好维护药品零售领域的秩序,建立更加健康的售药环境,加大药店智联管理体系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
1 重视质量管理,树立质量第一意识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药品等。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就是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落实GSP管理规范才能有效提高药店经营管理水平。只有重视质量管理方能实现“保障药品质量,守护民众健康”。
2 完善质检员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在主动协助药监部门组织零售药店质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外,企业应积极组织本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内部培训并形成内部培训管理制度。规范培训材料与内容,定期展开药品管理理论及法规培训,及时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药品经营一线人员认真学习新的药品法律法规。同时对新、老检查员分开进行培训,统一质检员质检标准,确保质检可行性与操作性。定期对质量管理人员、质检员、经营一线人员进行业务水平考核。另外,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本专业函授等成人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考核,全面提升职工业务素质。
3 完善库房硬件条件
对于部分需要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连锁零售药店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相应药品。从确保药品储存空间、温度、湿度入手确保药品化学属性不发生变化,从而保证药品质量在销售环节不发生滑坡。因而,连锁零售药店应配置符合GSP认证要求的标准库房及标准运输车辆设备,在储存和运输环节确保药品质量。连锁零售药店应定期自检自查设备设施,自检库房时应着重检查库房空调、冰箱是否严格按照GSP标准运行、使用,以及库房湿度是否符合标准。对超期使用的设备设施应及时更换,对检定仪器和其他计量器定期验定。做到防尘、防潮、防霉、防污染、防鼠。
4 严把进货验收关
GSP认证要求“对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审批时,要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核对资料信息的真伪”,确保药品购进渠道的合法性,从源头保证药品质量的可靠性。
4.1审核员应检查供货商营业执照、药品经营(生产)许可证、GMP、GSP认证证书等证照并检查拟供药品在否在其经营(生产)范围内以及拟购药品剂是否在GMP认证范围内。比如,肽类激素品种、蛋白同化制剂等药品应查验供货企业有否经营(生产)肽类激素、蛋白同化制剂资质以及肽类激素、蛋白同化制剂是否包含在授权委托书委托范围内。
4.2审核员应审核药品销售人员资格合法性,核查其加盖企业公章和企业法人印鉴或签字的企业法人委托授权书原件及其授权范围,另外药品销售人员的岗位和身份也要核查。
4.3严格审核首营品种的药品批准文号及取得的质量标准。
第四,检查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等是否符合规定,同时也要了解药品性能、储存条件等情况,且有否检验证书、注册商标。上述所有材料均需加盖供货企业公章,且所盖公章应与证照上单位名称一致。
4.4销货退回药品应对照业务部门开具的销货退回通知单查验退回药品的数量和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4.5保管员对出库的药品应做到凭发货凭证对准备出库的药品进行质量和数量的检查及项目核对,并经复核后方可发货。
4.6做好入库药品信息登记,例如“药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合格药品报损审批、销毁”、“药品退货台帐”、“解除停售通知单”、“药品停售通知单”、“药品拒收报告单”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5 加强药品储存养护管理
由于零售药店通常都会购进成批的药品,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药品储存的问题,很多药品是适宜在常温下储存,因此,药店一定预备能够妥善安全药品的设备,另外,对药品进行合理摆放,适当养护也是非常关键的,具体分析如下:
5.1 销售管理
按照GSP认证要求,待销售药品应按分类管理要求分类摆放、陈列。例如,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应分开摆放,保健品等非药品与药品应分开陈列,全部待售药品应按照功能、剂型陈列。定期查看处方药及国家另有特别规定的药品,例如含麻黄碱复方制剂,是否做好登记,有否驻店药师签字,并查看销售记录。营业场所应每日两次定时测量温湿度。湿度范围:45%~75%,温度:2~30℃、有空调的2~25℃,冷藏柜湿度范围:45%~75%,温度:2~8℃,测量一般固定为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店内所有营业人员都应掌握营业场所温湿度控制范围,在温湿度超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做记录。每日保持营业场所环境卫生,保持货架、店内卫生。
5.2 储存养护
药品养护是连锁零售药店药品储存的重中之重。养护的关键在于按照药品的性能要求养护储存。比如,需冷藏的药品应严格按照要求冷藏并控温。对新增及原有重点保护药品应做好建档、记录,定期对需要重点养护的药品(一般是效期短易变质、拆零的药品)进行养护,并做好养护记录,直至药品销售完。定时查验库存中是否有过效期药品存在,并及时登记处理。对近效期药品(一般为距离效期6个月)应及时进行登记、做月报表,上报以待处理。
6 加强质监常规化管理
做好零售药店的日常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每天都需要进行的,如果对要带你的GSP管理不加以重视,那么药店企业将无法进行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会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在进行日常检查的时候,其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检查,药品维护,以及管理等等,务必要将这些问题都一一进行落实,所以说,进行药店零售企业的定期自检,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一一进行处理,从而促进药店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我国的药店零售行业质量监管一直是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用药,加大GSP认证管理,不断完善其漏洞,是提高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我国零售药店的质量管理现状来看,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零售药店行业发展,并且药品是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商品,其质量一但得不到保障,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病情的延误后者加重病情,这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所以不断完善我国药店零售行业的质量监管体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互联网大佬们对医药电商市场垂涎已久。不过,因行业的特殊性和准入门槛高,天猫、京东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一直游走在医药市场边缘。但是,随着国内首个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资格证的颁出,医药电商市场的利益格局似乎正在被打破。
“领证”争夺战
即便是业内人士,此前也未必知道95095医药平台。
2013年11月12日,国家药监局为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5095医药平台颁发了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资格证试点牌照,准许其开展为期一年的网上零售试点工作。
不过,记者多次尝试登陆95095网站,均被提示“网站无法显示页面”。随后,记者登陆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其企业简介中具体经营项目为空白。
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医药平台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首个网上药品交易牌照,这对于拥有巨大流量和用户的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来说,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按照规定,互联网药品交易必须同时具备《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两张牌照。“不显山不露水”的95095网站进入公众视野后,电商巨头们的“领证”之路也在提速。
此前有报道称,京东已经拿到第三方药品服务交易资格证。不过,京东医药城首席执行官崔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只具备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正在为领取另一张资格证“积极备战”。
1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斥资13亿元入主医药电商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而中信21世纪是95095网站的间接控制者。有业内人士分析,阿里此举是“借壳上市”,意在为旗下天猫医药馆名正言顺地卖药做铺垫。
由于资质问题,阿里目前只能通过在天猫医药馆或淘宝平台进行药品展示,然后链接到其他电商网站进行间接介入,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的网上药品销售。
而入主中信21世纪后,阿里相当于拿到了其持有的网上药品交易资格证,这也意味着阿里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进行网络销售的医药电商。
另据资料显示,中信21世纪坐拥中国仅有的药品监管码体系,阿里13个亿不但买到了网上销售权,还买到了中国医药界最大的数据资源,可谓一举两得。医药电商联袂大数据资源,前景不可低估。
各大电商在领证之路上“马不停蹄”,腾讯也在打着如意算盘。有消息称,腾讯正在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洽谈合作。九州通拥有“九州通医药交易平台”等3个电商平台,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可在线卖药,双方联姻意图不言而喻。虽然此消息很快被九州通否认,但并不排除腾讯与其他医药电商合作的可能。
地盘之争
记者了解到,电商申领的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资格证与医药企业获得的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有本质区别,前者只具备撮合企业与消费者交易的资质,不能直接在线销售药品,而后者则可以直接售药。
崔伟告诉记者,目前,所谓“医药电商平台”,实质是“医药电商信息服务平台”,这是在当前相关法规下的一种模式,各地主管部门对其理解不同,也造成监管各异。只有在有关医药电商的法规进一步明确的前提下,才会诞生真正意义的“医药电商平台”。
近年来,国内医药电商产业增长迅猛,惹人垂涎。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医药B2C(商家对顾客)产业规模已达16.65亿元,较2011年增长高达3倍,加上家用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等延伸业务,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医药电商产业会和医院、连锁药房并驾齐驱,成为主流业态。
壹药网首席执行官陈华对记者表示,医药电商市场未来会有爆发性增长。“因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可以预期,2013至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扩容。到2020年,药品市场规模将达2.3万亿元,药品需求大增。”
面对庞大的市场,陈华表示,药品电商的整体销售规模3年多以来每年都有较大增长,但其占整体医药零售的比例还较小,短期内会有所增长,但不会太大。
像壹药网这样有牌照的B2C商家没有流量支撑,而有巨大流量的电商平台则面临牌照的制约。药品商家与电商平台相互依存,各有所需,而电商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陈华表示,药品销售企业进驻第三方平台销售,会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价格战,抢流量、抢资源,以便在平台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医药企业进入多个平台运营后,也会进行对比,回归理性状态,将重点放在销售利润较好的平台。
药事服务新模式
崔伟表示,竞争会促进行业发展,这也是比拼“不断提高用户体验”的能力,无论从配送速度、药事服务质量,还是药价等方面,都会给用户带来益处。“医药电商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发挥电商品牌公信力,产生聚合效应,提高效率,方便用户。陈华也认为,加快医药电商的市场引导和购买习惯的培养,会将医药电商市场的蛋糕做大。
医药市场中间的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每个环节都牵涉很多利益。陈华表示,更多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各级商都在了解建立医药电商平台的渠道,特别是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他们希望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一方面可以控制价格,保证价格稳定,另一方面可自己控制中间利润或与电商达成共赢。
《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1月3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发放194张交易服务资格证,但真正开展业务的网上药店不超过100家,原因是政府规定网上药店需要自行建立配送网络。
医药属特殊商品,对物流配送有严格要求,普通快递公司一般不具备配送药品资质。对此,陈华认为,国家药监局要求医药电商必须使用符合规定的药品配送系统,不得委托第三方快递企业配送,这一点是对医药企业发展电商业务的制约因素。
不过,崔伟认为这正是个机会。对于京东等电商巨头而言,关键在于看谁能参透进行业,敢于创新,“我们在探索‘连锁药店上门快送’的合规配送和相应药学服务体系的专业O2O服务模式”。崔伟表示,互联网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提升,在于大大缩短商品与用户的距离,并有聚合力量。
篇5
近日,国家海关统计数字,2007年1至10月,我国中成药出口额达1.2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3.02%,中成药出口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3%。
话虽如此,中医药海外之路一直发展不顺是个不争的事实。中药一直被国人视为“圣药”,中药的发展也被列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出口遇阻,缺乏统一标准
纵观中药近几年的发展,中药行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比如,2005年,同仁堂产品出口在全国中成药企业中名列第一,但仅与2004年的出口额持平。
目前,世界各国对中药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产品出口前需要与对方国家反复磨合。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群说,“比如,同仁堂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方会首先派人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然后提出具体的要求”。同仁堂出口到日本的牛黄清心丸和中国国内销售的药物成分不一样。“日本对中药的标准非常高,他们要求牛黄清心丸里不能含重金属,因此,我们出口到日本的产品都去掉了相关成分。”而对于改变成分对药效的影响,梅群对记者的质疑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日本的药政标准不允许药物中存在重金属,他们认为长期服用后对人体机能有伤害,而事实上我们认为中药中的重金属含量是安全有效的”。
梅群认为,当地药政部门政策法规的限制是中药打入海外市场最主要的阻碍。他说:“欧美很多国家根本不承认中药作为药品进入当地,要得到认可,必须通过美国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证,通过这个认证是很困难的,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为他们的认证标准是按照西药来评定的。”FDA作为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立法机关,是中药制品进入美国市场的“绿卡”,通过美国FDA认证无疑就是掌握了进入美国市场的金钥匙。但是,由于大多数中药成分复杂,现在的科技水平几乎无法鉴定其量化指标,在短时期内要弄清中药有效成分的可能性极小。中医药与西医学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以西药研发的套路和标准对待中医药,按照这样的方法,打入这类国家的市场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针对这一现象,梅群认为企业要多做一些现实的考虑,“中药出口的确不易,但关键在于企业如何把握市场。不同市场对中药进口的标准不一,要出口就要尽量去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达到相关出口标准,适应当地的政策法规。我们主张逐渐扩张,能渗透到什么程度就渗透到什么程度”。
对于同仁堂的出口前景,梅群表示乐观,“同仁堂的出口额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海外的22个同仁堂药店里都有坐堂医师看病,药店以医带药,
很多人都是从怀疑逐渐成为同仁堂的老主顾,中药逐渐被老外认同和接受”。
为了打入国际市场,中药十几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中。但是,如果仅是为了迎合国外市场而不断“变脸”,那中药还能称之为“中”药吗?唯有中国的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同,拥有话语权,中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国内受限,原材料缺失
中国的中药走向世界本身就比较难,中药在国内销售的份额不如西药,让中药走向世界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有数据表明,受到重点保护的物种,几乎一半都是中药的原材料。也就是说,以这些物种为原材料的中药产品都面临寻求替代品的命运,无法寻找替代品的药品就只能消亡。
麝香一直是国家严格监控的药材之一,根据国家林业部规定,目前只有5家企业可以使用麝香作为药品的原材料,同仁堂是其中之一。梅群担心,一旦麝香被禁用,就只能用人工培育的麝香替代,药品的疗效肯定会受到影响。但和其他被迫停产的产品相比已属幸运。
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组织为了保护老虎而禁用虎骨作为药物原材料。同仁堂当时生产的“虎骨酒”已经驰名世界,也只能被迫改用豹骨代替虎骨,产品名称改为“壮骨酒”。
梅群声称对此表示理解,但还是有些无奈和不舍。“其实,一刀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比如被禁用的虎骨目前就面临资源浪费的现象。”梅群解释说,“不光是老虎自身价值的浪费,也包括虎园资源的浪费。老虎是猫科动物,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一只老虎一天要吃20多公斤牛肉,东北有很多虎园已经养不起它们。老虎也会生老病死,将死亡后的虎骨利用上,进而提升虎的存活质量也是虎园方面的愿望。中药企业需要虎骨,虎园需要资金生存,双方的需求是互补的。”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三亚、大连等地有多个虎园,所有虎园对死虎都是采取冷冻封存的办法,最长的死虎已被储存了20多年。
梅群透露,同仁堂已经打报告给林业部,希望对虎骨实行“保护和利用同步”的方法。为了便于监督和管理,同仁堂建议林业部只开放几家可以利用虎骨的中药企业,这样既可避免虎骨的浪费,也有利于中药文化遗产的延传。“中医药本来就是我国保护的遗产,一旦很多中药产品因为原材料的缺失而无法生产,是很可惜的。”尽管报告至今尚未得到回复,但梅群似乎信心满满,“这个政策有可能松动”。
企业要练“内功”
大环境不足,小环境补。政策等外部客观因素是同仁堂无法控制的,而能做的就只有练好“内功”。
在中药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同仁堂充分发挥品牌、文化等优势开发新产品,特别是保健产品的研发。近日,同仁堂特针对台湾地区的气候、饮食习惯配制的药膳已打入当地市场。梅群介绍,“同仁堂旗下的健康药业主要生产保健类产品,品种达400多个”。这部分利润占到同仁堂总利润的五分之一。
对于是否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梅群纠正了记者的说法,“同仁堂虽然涉足美容品、药膳、保健品等领域,但都是以中药为核心发展的生命健康领域,在中药主业领域里算是多元化,但没有脱开这个圈,包括正在施工中的中医院”。
中医院是同仁堂投资的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在社会大力倡导医药分离的时候同仁堂却要逆势而上。对此,梅群说,“同仁堂坚持医药分家,而且必须分家”。医院收受医药生产厂的回扣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进入医疗机构可以返给医院很多回扣,但同仁堂的原材料和员工培训的成本很高,利润空间有限。同仁堂注重传承中药的传统和文化,越是原始的东西越是不能有丝毫的差池。比如炮制过程,炮制是中药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非常原始和传统的文化。原材料洗净后,需要经过酒制、醋制、蜜制、蒸制、炒制等各种不同的方法,炮制的目的是‘减毒增效,引药归精’。这些传统工艺丢掉了也就达不到中药的疗效了,为了传承工艺,需要高额投入”。
篇6
腾讯最新:截至今年6月30日,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已达6亿,早有“微商”盯上微信这个商机涌动的地方,频频刷屏卖货。近来,微友们发现,朋友圈刷屏卖货情况似乎平淡了许多,无论是卖货的还是买货的,都趋于理性起来。都是哪些人在朋友圈里做“代购”?最近为何清静了许多?请看本报新媒体记者调查——
都谁在朋友圈里卖东西
谁的朋友圈还没有几个代购的朋友呢?他们都是谁?
记者调查发现:在朋友圈里卖货的,大多是“兼职”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高品质“妈妈团”,她们从怀孕开始为自己和孩子海淘,因为用得好推荐给身边人,从省邮费“拼箱”开始走上代购之路,主要销售海外孕婴用品和保健品;第二,工作不忙的工薪族或大学生,为了赚点儿零花钱,加入微商,主要卖化妆品、面膜和特产食品;第三,有海外渠道的人,他们的亲朋在国外留学或生活,这类人主要代购打折奢侈品和化妆品;第四,是擅长自己动手制作美食的人,从私家厨房走向朋友圈订制美食销售,主要卖饼干蛋糕和麻辣海鲜。
与记者调查相吻合的是:据最近公布的《2015中国微商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微商从业人员中,71.83%为兼职,专职仅占28.17%;在职业数据中,学生、家庭主妇和自由职业者分别占29.58%、23.94%和19.72%;90后群体占据整个微商群体的63.38%。
被“杀熟”买家不再盲目
一度有玩笑说:“珍惜你朋友圈所剩不多的朋友吧,不知道谁将成为下一个代购。”有人为了支持朋友生意,毫不理性地买;也有人悄悄把卖东西的人屏蔽拉黑;有卖家诚信经营,生意风生水起;有消费者抱怨,微商在“杀熟”,碍于朋友面子,加上投诉无门,很少会去追究。
锦州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小夏,曾是朋友圈生意的拥趸。她说:“买谁的都是买,自己朋友做生意,哪怕比外面稍微贵一些,只要保证质量,就支持。”然而,在两次不很愉快的购物经历之后,她从朋友圈买东西的热情也降低了不少。她坦言:奢侈品不可能常买,化妆品囤多了够用很长时间,朋友圈里卖的食品其实在超市也能买到。
很多卖家打了“退堂鼓”
近一段时间,很多微友都发现,朋友圈里刷屏卖货的情况变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鞍山的网友@影子2014年下半年加入奢侈品包包代购的销售行列,但在朋友圈“吆喝”了两个多月,销量只有1个,她还没好意思加钱,成本售出。“一方面是卖不动,另一方面总感觉供货渠道不十分靠谱,所以就不做了。”
沈阳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小凡则是误入了“传销”的误区,“手里囤了差不多有1万块钱的面膜,效果没有宣传得那么好,家人和同学都不买第二次了……”
辽阳一家事业单位的@沐泽今年3月份开始做日本代购,他说:“都是熟人,不好意思多加价,一月都挣不上500元,太没意思了。”
和@沐泽情况不同,大连一位兼职海外代购的大学老师王莹(化名),每个月代购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主要客户都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和朋友。王莹是典型的从给孩子海淘到成为代购卖家。“我只卖当地超市和药店里的正规商品,自己和家人也都在用,合理加价再卖,赚的也是辛苦钱。”因为货品种类稳定,客户也稳定,加上工作繁忙,周末带孩子,王莹在朋友圈里的卖货的消息比之前少了很多。
据《2015中国微商分析报告》:94%的微商人员进入微商行业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只有4%的微商从业人员超过半年。
深层的原因还有这些
全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培训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王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鲜事物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微商模式从兴起到火爆,得益于朋友圈的海量用户基础与熟人社交属性。但因行业发展过快,出现了渠道失控、商品品质良莠不齐,微商培训乱象丛生、营销手段缺乏新意等问题。同时,相应的监管体系未曾建立,监管空白等多方面原因,才会出现存货、乱价等问题,和朋友圈“传销”、“毒面膜”等个案。
篇7
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就要教会学生创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流入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1]。为了探讨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我院在吉林省教育厅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重点教研课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教育课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首先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业教育的导向、内容、特色和措施。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课程体系与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需求结构相适应,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技能项目与行业发展需要接轨,使学生具备行业创业的专业技能;增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本行业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报告人现身说法,讲授自己的创业经历,创业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创业成功的喜悦。学生创业的兴趣大增,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开始制定自己的创业计划[2]。
2实施“一导、一模、三保障”的创业教育模式
2.1一导
2.1.1实施创业导师制依据学生创业小组的不同方向,为学生安排创业指导教师,这些创业指导教师均为创业成功人士,有专业教师也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经验是指导学生创业最宝贵的财富。
2.1.2制定创业计划书在创业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创业小组全体成员在一起认真讨论研究制定本小组的创业计划书,并在全院组织开展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将获奖的创业计划书推荐到学校及省里参加更高级的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进一步完善创业计划书的书写格式及书写内容,提高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水平,使创业计划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更贴近实战。我院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在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获一、二等奖,在吉林省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分获银奖和铜奖。
2.2一模
在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模拟创业。组织各个创业小组的学生带着创业导师制定的创业任务书,深入到本行业的相关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学习、顶岗实习及模拟创业,亲身体验和学习生产流程的技术环节、承担生产岗位的具体生产任务、参与生产项目的组织管理,由企业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创业环境,学生在模拟创业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本行业创业必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积淀创业实力、增强创业信心。模拟创业结束后,组织各个创业小组进行汇报答辩,评选优秀创业小组给予表彰奖励。
2.3三保障
2.3.1建立创业培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及模拟创业提供物质保障实习及创业培训基地,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模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基地,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建立创业教育培训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3]。为了使学生能身临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我们积极与本省畜牧兽医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及创业基地50余家。包括“动物医院”、“饲料企业”、“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兽药店”等领域。为学生进行不同创业方向实习及模拟创业提供了保障。
2.3.2建立创业基金,为学生模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实习及创业培训基地的老板,从生产经营项目中单独划拨出一小部分,提供给学生进行模拟创业,资金由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中专项支出,作为创业基金。学生亲自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从中学习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创业积累阅历和经验。
2.3.3组建学生创业小组,为实施学生模拟创业提供组织保障根据学生意愿,组建了“动物医院小组”、“饲料生产与营销小组”、“养猪小组”、“养鸡小组”、“兽药营销小组”5个学生模拟创业小组,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创业培训基地进行模拟创业。
3结论
3.1创业教育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创业教育就好比纸上谈兵。
3.2创业基地在创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
篇8
一、总体目标:
2009年总体工作目标是:全街道全面铺开“十小”整规工作,至年底,基本完成“十小”整规任务(辖区内85%的“十小”单位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经营);全街道食品加工小作坊、小药店、小农资、小音像店(包括网吧)、农村小客运100%的单位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经营;小食杂店、小餐饮店、小美容美发(足浴)店85%的单位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经营;小液化气供应点、小菜场80%的单位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经营。
二、工作步骤
2009年度全街道“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检查整治与规范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部署准备阶段(4-5月份)
1.动员部署,明确方案。根据市“十小”办提出的“全面铺开、有序推进、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要求,召开动员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各牵头办公室、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辖区、本行业2009年度全面推进整规的工作计划、行动方案,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全年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2.健全组织,强化考核。各办、各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完善并落实工作制度,落实人员、经费等,保障整规工作有序开展。要明确工作分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街道为主负责,部门牵头指导,村居属地管理,业主责任到位,社会性共同参与”的格局。街道将整规工作列入对社区(村)的工作目标考核。
3.掌握动态,分类整规。各办各部门要排摸“十小”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分布及基本质量安全状况,全面、准确地掌握各行业整规工作的动态变化。要对宁波市“十小”行业信息平台内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一次核对,保证每家生产经营单位的信息全面、准确,并都能落实到具体的社区(村)内。要对辖区内“十小”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梳理分类,按照整合提升类、整改规范类、关停取缔类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整规措施,确保整规工作有的放矢。
4.因地制宜、按标准开展整治工作。各办各部门要根据去年其他镇、街道的试点工作情况,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依据市级有关部门各行业标准规范开展本组本行业的整治规范工作。
(二)全面推开阶段(6-11月份)
1.典型引路,全面推开。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在辖区内全面推开“十小”行业整规工作。各办各部门要培育一批新的典型,通过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加以推广,切实做到面向基层、打好基础,典型示范、带动全面,不断将整规工作引向深入。每一个“十小”经营单位通过整规达到标准规范要求的,条上和块上都要验收确认,并在宁波市“十小”行业信息平台上记录验收人姓名等相关信息。
2.深入基层,加强指导。街道成立综合工作组,统筹协调“十小”整规工作,指导(社区)村的整规工作。各牵头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牵头负责的“十小”行业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各(社区)村的业务指导。各地各部门对整规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行业政策、工作机制等方面研究解决办法,形成指导意见,确保整规工作顺利开展。
3.条块结合,组织督查。定期开展督查,及时跟踪,力促工作落实。督查的重点是:一是看动员会、责任书、现场会、出政策、抓培训、搞督查这六项规定动作是否做到位;二是看自选动作是否结合实际、创新手段,是否完成每月统计工作任务。街道“十小”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对工作不够到位的,要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各办、各部门也要根据各自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督查活动。
(三)总结检查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各社区(村)和市各牵头部门对“十小”行业整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及时将本地、本部门2009年度“十小”整规总结报街道“十小”办公室。街道“十小”领导小组对全市整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部门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整治。督促纳入监管的小作坊业主履行质量安全承诺,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组织生产;以桶装饮用水、“两豆”(豆制品及豆芽)、干制海产品、制酒、米面制品等五类食品为重点,加大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达不到取证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和取缔力度;严厉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有毒有害物质、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鼓励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通过整治,促使食品加工小作坊做到:证照齐全;生产场所符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三框一盒”齐备,并执行相关规定;食品生产加工操作人员均持有健康证等。此项任务由经发办工业线牵头,市质监局、工商所、经发办三产线、城管中队等部门配合。
(二)小食杂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执行食品进货台账制度,积极鼓励小食杂店改造提升为放心示范商店,逐步引导放心示范店纳入经营食品统一配送体系。通过整治,促使小食杂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店面整洁卫生;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严格实行台账登记制度;严禁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此项任务由经发办三产线牵头,工商所、城管中队等部门配合。
(三)小餐饮店质量安全整治。逐步推广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登记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促使小餐饮店、小农家乐、小食堂等做到:证照齐全(需证照的)并上墙;环境整洁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明示并有效执行;按照有关规定建立进货台账并实行进货验收;餐具消毒、保洁;有专用的垃圾桶;餐饮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并穿戴整洁。此项任务由社会事业办、卫监所牵头,工商所、城建办、城管中队、土管所等部门配合。
(四)小药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认证和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禁止超范围经营。促使小药店、小诊所、药品专柜(零售点)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场所整洁卫生;严格执行药品购进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完善药品储存条件,做好库存药品养护;按规定销售和使用药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严禁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药品;严禁销售和使用假劣药品;严禁销售未经审批的保健用品、消毒产品、保健食品、食品,严禁保健用品、消毒产品、保健食品、食品夸大疗效,宣传药品功效,严禁违法虚假药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广告。此项任务由社会事业办牵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所、安监所等部门配合。
(五)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推进农资店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杜绝禁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销售,严厉打击销售劣质农资坑农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使小农资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相符;建立化肥、农药、兽药、种子、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资的进货索证和销售台账制度;执业人员具备农资销售相关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农资使用指导能力。此项任务由经发办农业线牵头,工商所、经发办三产线等部门配合。
(六)小菜场整治。延伸农贸市场监管触角,加强对农村小菜场整治力度。促使小菜场做到:建立商品准入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固定和临时小菜场,确属群众生活需要并已纳入街道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不符合基本条件和严重违法经营的,依法取缔。此项任务由经发办三产线牵头,工商所、经发办农业线、城管中队等部门配合。
(七)小美容美发店整治。督促业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程,加大对消毒杀菌设施投入,预防感染和疾病传播,严厉打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服务的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使小美容美发店,包括足浴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具备必须的消毒杀菌设备和工作间,经营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毛巾等用品定期消毒;查验化妆品、消毒用品等质量,建立并实施索证索票制度。此项任务由经发办三产线牵头,卫监所、工商所、派出所、卫生院、城建办、城管中队等部门配合。
(八)小音像店(包括网吧、电子游戏娱乐场所)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严禁租售盗版音像制品;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严厉打击销售、暴力、迷信等违法音像制品;加大对音像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黑网吧”。促使小音像店(包括网吧、电子游戏娱乐场所)做到:持有行业经营许可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有食品经营的,相关证照齐全;音像店经营的音像制品有合法进货凭证,正版率达到90%以上;“黑网吧”得到有效遏制;有良好的经营秩序。此项任务由社会事业办文化站牵头,工商所、派出所、城管中队等部门配合。
(九)小客运质量安全整治。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员超速和无证客车从事客运等违法违章行为,严禁不符合道路营运要求的车辆从事道路客运。整治农村客运经营秩序,严格执行客运营运许可、客运车辆定期检测、司乘人员资质审查、客运安全管理等法规、制度。促使农村客运企业做到:证照齐全,手续完备,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按规定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和乘运人责任险,遵章守法,不发生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确保行车安全。此项任务由城管办、交管站牵头,市交巡警城区中队、工商所、安监所、教办等部门配合。
(十)小液化气供应点质量安全整治。严格执行液化气经营的布点审批规定,加强液化气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公开服务承诺,收费明码标价。促使小液化气供应点做到:证照齐全;从业人员具有相关资质;经营场所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液化气使用钢瓶100%经过检验合格并建立定点充装供应合同;不短斤缺两;从业人员熟悉业务知识并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建立进货登记台账并索取相关证明和检验报告。此项任务由城管办牵头,工商所、派出所、安监所等部门配合。
四、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办各部门要将“十小”行业整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贯彻落实“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保稳定、提效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切实抓好落实。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整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整规工作纳入到平安建设、新农村建设范畴,作为一件民生大事抓实抓好。要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质量和安全年”和食品安全示范区域等活动中,严把食品安全检查和产品质量关。要加强调研,针对整规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帮助解决“十小”业主的实际困难,确保社会稳定。
(二)完善政策,注重长效。各办各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本地本行业“十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各社区(村)要从资金、场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出台扶持措施,加强对“十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引导。有关部门要研究行业发展的难点、瓶颈,从行业政策、市场准入及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制定出台有利于“十小”行业长远发展的扶持措施。
篇9
Crossover(跨界)恐怕要成为药企在2010 年不得不提的热词,在进军保健品、饮料等领域之后,药企近年来又在药妆、日化、奶粉等市场发力,并在2010 年显示出越来越旺的燃烧势头。云南白药、滇虹药业、马应龙、同仁堂、仁和药业、片仔癀、三精、修正药业等一批本土药企纷纷开始经营“副业”;跨国巨头强生、曼秀雷敦则早已在中国成为跨越医药和日化的多面手;而葛兰素史克在高调推出舒适达牙膏之后,又着力打造功能饮料葡萄适,其跨度之大令人惊叹。
“今天,你跨了吗?”对于医药行业来讲,无论出于政策风险的考虑,还是出于对新增利润的挖掘,也许必须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医药新疆土
可以看到,日化和药妆已经成为药企重点开拓的领域,保健品和饮料市场也曾经成为本土药企的试验田,而奶粉市场对于跨国药企来说轻车熟路,对中国药企来讲还只是初探。
不难想见,药企跨界,有其先天优势。首先,药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部分药企已经完成原始积累,而且绝大部分已经上市,有充裕的资金准备新的项目;其次,药企可利用品牌优势资源,医药巨头都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这种品牌优势没有三五年的投入很难建立,作为品牌延伸,进军别的领域,能快速形成连带消费;再次,药企广告资源巨大,可以更好地利用其运作其他领域的广告,运作成本相对较低;此外,药企在销售队伍和渠道资源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成为其他产品的营销支撑和渠道支撑;再加上药企的生产条件、技术研发和医药背景优势,很容易跟消费者建立起品牌信任,被消费者接受。
除了先天优势,药妆市场本身的发展潜力成为一些药企进军药妆的重要原因。对于药企来说,一系列热销的数据使他们对药妆情有独钟。据权威数据资料显示,中国药妆市场的年增长率均高达10%~20%,这一增长速度是欧洲市场的两倍。目前国内药妆品的销售额仅占国内化妆品市场的10%,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药妆品已占各自国内化妆品市场50%~60%的份额。在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药妆销售额均有几十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药妆市场有巨大的空间。“中国药妆品市场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市场”,圣火药业CEO估计,到2010年该市场总销售额将达1200亿元。此外,中药化妆品符合现代药妆的概念,这是国外的品牌不能比拟的。因此,药企进军药妆,在价格、渠道和消费者教育方面都比国外的企业要细致深入,产品也更具成本优势。
另外,医药渠道变革为药妆和日化的发展提供了途径。新医改促使药品份额缩减,药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零售药店的非药品经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药店准确定位、选择进入细分市场、门店商品经营多样化,已成为医药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医药涉足快速消费品刚性需求领域的时机已经到来。
营销之惑
新生代营销策划人陈海超指出,玩日化、玩药妆、玩保健品对医药企业来说并不是小儿科,也不止上几条生产线那么简单。把触角伸向这些领域的药企,要解决营销不适症的问题,现有的药品营销队伍、渠道和策略,都无法完全适用于消费品领域。
在品牌策略上,是沿用同一品牌名称,还是另外创新品牌,两种品牌策略各有优劣。将药品的品牌延伸出去,优点是统一宣传,共享资源,缺点是不可避免弱化品牌的专业性,降低药性。而启动新品牌则相反,两者之间关联度差,不容易互相接水,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另外,对于药企来讲,新的消费类产品的出现,很容易导致定位方面的迷失。到底是强调其专业性还是药性,到底是在卖保健品还是在卖药品,很难有精准的定位,往往令消费者很疑惑,不敢持续长久地使用。
除了定位的迷失,药企还在市场运作方面也存在经营思路僵化、经营目标游离、经营团队的简单利用、渠道选择不明确、产品盲目跟随、没有系统的品牌推广等缺陷,往往导致药企在其他领域只是试水之举,大多都不成功。
因此,从药企跨界到其他领域,营销也要随之变脸。马应龙、云南白药、葛兰素史克均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当然,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有益探索。
【相关链接】
跨界中的“女性力量”
药妆、日化、保健品、奶粉虽然分属不同的行业,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和女性消费息息相关。“男人(经济危机)需要女人(消费)拯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即便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女性消费群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对象。
药企跨界化妆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现代女性对于化妆品的使用非常谨慎,已经从最基本的肌肤保养上升到安全疗效的要求,而药妆的严谨性和安全性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众多药企向药妆迈进。
奶粉行业也是一例。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认为,药企涉足奶粉或成未来奶粉行业发展的趋势。根据中投顾问的《2009-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未来几年,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每年至少需要80万吨,产值在300亿元以上,可见妈妈市场的壮观。
有意思的是,在韩国正在发生一种奇特的营销现象,与药企跨界有着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的家电制造商将手伸向了利润奇高却和家电完全不搭界的化妆品领域。在这一市场掘金的不仅包括COWAY(熊津豪威)、UNIX(尤克斯)、iHAAN(韩京姬)等生活电器制造商,还有像LG这样的家电巨头。
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早在1984年,从事家电制造、化学工业的LG集团即已进军化妆品市场。LG生活健康则跻身韩国化妆品公司前两强,旗下DeBON(蝶妆)、ISAKNOX(伊偌姿)、LACVERT(拉格贝尔)、CathyCat等品牌更是成为韩国及海外市场新潮女性消费者的钟爱品牌。此外,索尼也曾推出美容护理产品进军女性化妆市场,并曾有过与LG一道抢攻台湾美丽市场的光荣战史。”
在韩国,女性是家庭消费的主力人群,取悦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了韩国生活电器制造商的一个关键性策略,进军化妆品即是这一策略指导下的冒险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之所以敢跨界,在于它们对女性消费群的极度自信。另外,家电网上零售规模在韩国不断扩大,而网上购物的主要人群恰恰是女性――她们也是化妆品消费的主力军。
【案例一】马应龙 “不靠谱”的回归
从痔疮膏到眼霜,马应龙的跨界似乎有点“不靠谱”。
2009 年6 月,马应龙药业集团推出了马应龙八宝眼霜。尽管是新品上市,但马应龙并未做大规模广告宣传且产品仅限省内销售,但“痔疮膏企业生产眼霜”的新闻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以用“大跌眼镜”来形容,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事“不靠谱”。试问读者,你能够接受一家以生产痔疮膏闻名的企业出品的眼霜吗?虽然同样秉承对皮肤的护理和治疗功效,但产品应用部位的“小小”转移在多数人看来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接受,恐怕也不会有人建议企业做出这样的品牌延伸。
而事实上,马应龙生产眼霜恰恰是对消费者实际需求明察秋毫的结果。大概在3年多前,网上就已经出现各种关于马应龙痔疮膏可以治疗黑眼圈的帖子。“5块7毛钱的马应龙痔疮膏功效神奇,效果上几乎可以替代数百元的眼霜”!在天涯、中华美容网、搜狐女人社区等各大论坛上能够找到数千个相关网页,甚至还有很多人的详细试用报告。
对于消费者来说,马应龙一直是痔疮膏细分领域的代表。不过,马应龙并不局限于这一点,而是在不断寻找市场的新增值点,网上民间偏方的出现无疑给了马应龙很好的启发。马应龙销售中心总经理王礼德告诉《成功营销》记者,当公司管理层关注到网友将痔疮膏当做眼霜使用后,并未感到意外,而是催生出研发眼部护理产品的想法。“追本溯源,痔疮药其实是眼药秘方的延伸,而现在马应龙向眼霜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回归。”王礼德说。
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程度,马应龙也曾犹豫过,是推出一款印有马应龙品牌的眼霜,还是推出一个由马应龙药业出品的全新眼霜品牌呢?经过再三考量,马应龙决定采用复合品牌战略,将新产品命名为马应龙八宝去黑眼圈眼霜,借助马应龙这一中华老字号固有品牌的影响力,将药品的功能性即功效作为产品的主打卖点,与消费者建立起信任关系,与其他品牌眼霜形成差异化竞争。“现在马应龙已经成立了药妆事业部,因此我们进军药妆不只限于一款产
品,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而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未来还有其他药妆产品推出的计划”王礼德说。
这款眼霜在去年刚刚推出的时候,仅在武汉地区马应龙旗下的各大药房,包括马应龙大药房、马应龙汉深大药房、马应龙爱欣大药房销售,一个月时间已经卖出4000多支,大大超出公司预期。今年3月2日,马应龙正式推出这款新品,并与金象大药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销售渠道铺设到金象大药房的所有店铺。此外,马应龙还将大熊猫作为八宝眼霜的品牌代言人,提出“把黑眼圈留给熊猫,它是国宝。把美丽留给你,你是宝宝”的品牌诉求,并在北京各大公交站牌展开宣传攻势。
究竟这个不可思议又有点不靠谱的品牌延伸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将由市场做出评判。
【案例二】葛兰素史克的“显”和“隐”
全球第二大制药企业GSK(以下称葛兰素史克)早在1987 年就进入中国,并且与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中美史克。虽然葛兰素史克在全球的业务早就涉及保健食品和口腔护理用品,但真正进军中国保健品市场却是在进入中国21 年之后。难怪中美史克制药公司总经理吴汉荣将这一举措看作是公司的“历史性时刻”,舒适达牙膏在此担当了打头阵的任务。
舒适达 借医发挥
2008年9月,葛兰素史克旗下的舒适达牙膏品牌正式在中国内地上市。当时,这个知名牙膏品牌已经面市45年,在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每一年,90亿片Tums、60亿片必理通和6亿支牙膏出自葛兰素史克的工厂;每一天,2亿多人使用葛兰素史克生产的牙刷和牙膏。”这是葛兰素史克网站的宣传语。可见葛兰素史克是想借助这一相对成熟的品牌作为进入中国内地消费保健品市场的切口。
舒适达牙膏的定价直指高端,一支在20元左右,和云南白药牙膏齐头并进。为了推进舒适达牙膏的销售,中美史克不仅规范和理顺了经销商的关系,完善了经销商网络,而且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力度。
中美史克原先在OTC上搭建了完善的销售网络,这一销售网络为消费保健品的上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舒适达上市之初,主要走中美史克的专业渠道,包括牙科医院、诊所及其附近的药店,现在已经将渠道铺设到屈臣氏和大型超市。
除了渠道优势,药企原有的专家资源也可为其他领域所用。中美史克在推广舒适达牙膏时,就带有明显的药品推广痕迹。舒适达上市信息通过《牙本质敏感的诊断和防治指南》新闻会,并且在市场推广中注重与专家沟通与合作,通过专家推荐带动消费者认可。
这一点在舒适达牙膏的广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看过舒适达广告的人都感觉,舒适达的广告很特别,与一般的商业广告很不相同。广告中由真实的口腔专家以平实的语言向消费者传达舒适达的品牌诉求――舒适达是专门为敏感牙齿所研制的牙膏,同时具有清洁和防龋齿的效果,应该每天坚持使用。这样的品牌诉求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葡萄适 隐退的哲学
与舒适达借势医药渠道和专家的推广做法完全相反,葡萄适的上市选择了与母公司葛兰素史克的全面隔离,至少在表面上隐去了葛兰素史克的光环,以避免带给消费者卖药的印象。
葡萄适是葛兰素史克公司旗下的第二大健康消费品品牌,已有80多年历史,海外年销售额约4亿英镑,在英国、爱尔兰市场占有率达90%,在香港的品牌渗透率也超过50%。葡萄适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内陆主要是广州地区试销,并且定价在8元一瓶。直到今年年初,葡萄适才开始在全国推广,同时将价格下调50%。
近年来碳酸饮料市场迅速萎缩,草本饮料和功能饮料乘势扩大。作为一款填补品类空缺的产品,葡萄适看到了市场机会。因此在其他功能性饮料大打“运动牌”的时候,“葡萄适”突出“补充脑能量”的定位,独树一帜。
在产品行销上,葡萄适始终围绕“能量”进行宣传,通过品牌传播的积累,渐渐成为能量的代名词。2007年,葡萄适与起亚汽车合作,在广州举行“挑战你能量,送车毅力赛”,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此外,针对广州地区白领,葡萄适推出了加班一族的“能量加油站”等活动,把“子弹”投向广州各大写字楼内的公司客户。
“火柴人”是葡萄适多年来广告和包装上的主角。这个头大身子小的卡通造型,成为葡萄适品牌视觉识别的重要标志。再加上葡萄适的主要消费群集中在80后的白领,卡通造型更加拉近了他们和产品的距离感。
2010年,葡萄适降价冲刺全国市场,选择与统一企业签署独家分销协议。葛兰素史克公司中国区媒介经理徐筱坊解释说,全面利用统一的销售渠道,为葡萄适减少了营运成本,从而可以支持建议零售价的调低。
从葡萄适的推广过程来看,很难看到母公司葛兰素史克的影子。“消费者很难想像,葡萄适和芬必得、康泰克等药品同出一家企业。”Categoring品类战略咨询中心策略总监李亮认为,“不管出于什么考虑,葡萄适最初弱化母公司的制造药品背景,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如果刻意强调其制药背景,它的发展可能受到很大限制。”
【案例三】云南白药 非正常路径打造高端牙膏
云南白药做牙膏,走的是一条非常规道路。这支牙膏在5 年前就卖到20 多元,要想说服消费者,必定得走不同寻常的宣传路径。
路径一 强调功效,消除价格障碍
为了化解云南白药牙膏所面临的价格障碍,云南白药选择从产品自身的功效优势着手,锁定“口腔全能保健牙膏”的品牌定位:即解决多种口腔问题,提供口腔整体护理和保健的牙膏。这样的定位不仅提升了云南白药牙膏的价值,使云南白药牙膏更具品牌力,与其20多块钱的价格相匹配,同时为云南白药牙膏未来品牌发展与产品线延伸做好了铺垫。
路径二 锁定商超,布局全国
为了迅速实现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目标,其营销团队制定出“锁定商超,布局全国”的营销策略。这一营销策略使白药牙膏摆脱了对传统中药销售渠道的依赖。白药牙膏虽然是中药产品,但却以现代日化产品的形态出现,从而销售渠道迅即扩展到现代零售体系,大到各类商场、超市,小到社区门市部,白药牙膏全面进入这些销售渠道。
路径三 形象配合高端
除了高价值、高价格,云南白药牙膏在品牌形象上也注重高端。为了扭转白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老化问题,云南白药利用推出白药牙膏的机会,邀请濮存昕作为形象代言人,进一步强化白药牙膏具有独特功效的高端形象。
三条相辅相成的路径使得白药牙膏很快获得消费者认可,到2009年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已经突破7亿元。如今,云南白药又先后推出了薄荷、留兰香、纯清普洱香等多种香型的牙膏,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专家观点】
药企跨界 要扬长避短
回顾过往10年本土药妆市场的发展和变迁,国内药妆市场还是被外资品牌所把持和掌控,与国际药妆品牌相比较,国内药妆产品的主要特点有三点:其一,产品的系列不多,产品品项和条码数量不够丰富;其二,过分强调其产品的即期功效和理化疗效;其三,现阶段,严格地讲本土市场上基本没有成熟的药妆品牌产品。国内药妆产品的优势则是我们的本土地缘、中草药和草本原产地的优势。
马应龙、同仁堂、片仔癀等知名药企发起的药妆市场的全面攻势,其形式大于内容,面临的竞争更多来自于自身,主要体现在自身系统内品牌策略的定位、市场推广预算的战略缺失等核心内容方面。
目前药企进驻药妆市场领域,之所以少有建树主要是忽视了药妆市场品牌推广的关键点作业控制工作,药妆产品的品牌推广主要有两个要素:其一,广告宣传。以期引导和教育目标消费者;其二,体验试用。由于药妆类产品大多属于功效性产品,所以要用多层次、大力度的产品体验试用来进行市场的营销和推广。
所以,医药企业进驻药妆市场领域,要扬长避短,善于将自身在产品研发、核心技术以及系统管理方面的优势和资源移植转化过来,在强化产品品质和工艺技术管理的前提下,力求在营销作业推广模式上下足功夫,追求灵活创新的技战术升级和运用工作。
本土药妆品牌刚刚起步
药妆在国外是一个明确的范畴,而在国内却没有明显的分类和概念划定。因此国内消费者想当然地认为,药企做的日化产品就是药妆。或者在药店卖的产品就是药妆。
实际上,目前国内药妆市场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药妆企业,很多都是试着运作两三年就基本放弃。主要竞争者其实是国外这些药妆品牌,如薇姿等。
篇10
此宗关联交易发生在9月。九州通在当月20日将旗下全资子公司九州通置业100%股权转让给楚昌投资有限公司的交易。交易总款为1.4亿元,不仅这一转让价格被疑遭到严重低估,更让外界感到蹊跷的是—九州通创始人刘宝林、刘树林和刘兆年“刘氏三兄弟”完全持有楚昌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
在交易发生三个月后,媒体对此提出质疑。消息一出,九州通当日股价变动频繁,收盘报跌。
12月4日,九州通澄清公告。 “掏空上市公司”的指责声尚未退去,九州通又被指借物流之名转战商业地产、“快批模式”或遭放弃等负面新闻。
刘兆年对上述指责,均一一给予了否认。“‘快批模式’我们仍然会坚守,这是公司之本。物流中心会将一些多余的商铺出租给医药同行,只是为了形成行业集合效应。”刘兆年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这只能称之为一种‘商业业态’,而不会成为九州通的‘商业模式’。”
争议估值结果
12月的武汉笼罩在寒潮之中,但在汉阳区龙阳大道特8号麦迪森广场的工地上却是一片火热。目前,广场的两座33层的塔楼已经开始封顶,外墙上悬挂的“6088元每平米,抄底汉阳”的广告牌赫然醒目。
外界正是指责九州通贱卖了麦迪森广场。整个麦迪森广场和“1号办公楼”的建筑面积为83046.76平方米,而周边楼价为7300元每平米,这样算下来,麦迪森广场的销售价值达到6.06亿元。
“由于测算方式不同,结果也自然迥异。”九州通董秘处副主任刘志峰并不认同上述估值方式。“计算销售价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项目的价值在于它能盈利多少,也就是说还需要计算项目成本。而且就算是计算销售价值,麦迪森广场项目除了公寓,还有写字楼和车库,这都需要分别计算。”
据九州通的澄清报告中,麦迪森广场项目的预计销售收入为5.5亿元。“澄清报告计算得比较笼统,如果精确来算,销售收入会更低。”刘志峰说。
根据一份九州通内部测算表估算,麦迪森广场项目完成之后的销售总值约为5.15亿元。
刘志峰向记者解释,九州通置业旗下只有麦迪森广场这一个项目,此次为公司股权转让行为。“转让价1.4亿元,仅仅是交易时的标的价格,并不包括项目的后续投入和承担的负债。”
麦迪森广场项目预计2013年6月完工,从项目转让至项目全部建设验收,受让方楚昌投资有限公司还需投入包括基建、外墙、设备、税费等资金2.19亿元,并承担九州通置业超过1.5亿元负债。以此计算,在此次交易中,楚昌投资实际需要投入5.1亿元左右的资金,与5.15亿元的销售价值相比较,麦迪森广场项目的税前利润不超过1000万元。
因此,在九州通方面看来,此次交易并不涉及贱卖资产。
否认转型商业地产
相较于“掏空上市公司”的指责,九州通被疑以建物流中心之名圈地,转而开发商业地产,则让刘兆年感到疑惑。
麦迪森广场最初的定位为“中国医药物流港”,但是现在却悄然变身,大肆销售商业住宅,九州通也因此被质疑变更了土地性质,未尽信息公开之责。
对此,九州通董秘林新杨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这块地性质一直属于商业服务用地,目前销售的商业住宅的产权也是40年。”武汉市国土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麦迪森广场所在地的“土地类别”确实为商业服务用地,其使用权终止日期是2051年5月22日。根据九州通出示的麦迪森广场成本计算表显示,麦迪森项目所在的地块的拿地时间为2002年,拿地成本仅为2230余万元。
“麦迪森广场项目虽然从九州通转让出来,但是其的定位仍然是医药物流港,其中的商铺、写字楼均优先提供给药品零售和批发商。”刘兆年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于麦迪森广场转为做商业地产,刘志峰认为这是一个特例,并未形成所谓的推广“模式”。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当时这里是九州通总部所在地,拿地时周围还很荒凉,因此成本才比较低。而且,当时这块地是在2002年拿的,而提出在这里建设为医药物流港的概念是在2008年左右,这也就不存在用物流港的概念找政府拿地的可能。”
除此之外,在麦迪森广场附近,九州通亦储备了一块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双竞双限”用地。武汉市国土局的资料显示,此块地的性质为住宅用地。
对此,九州通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根据九州通出具的材料显示,这块地是九州通在2006年从汉阳区政府获得的。因种种原因,此事一直耽搁至今。目前,公司仍然与汉阳区政府在进行沟通,并没有开发的打算。
外界正是因为上述事例,质疑九州通以筹建物流网络之名,暗自大肆圈地,进行商业地产开发,以谋求暴利。
这些质疑不无道理。九州通此前的物流中心项目投资额多在亿元左右,最大的上海物流中心项目投资额也仅为3亿元。
今年以来,九州通建设物流园的脚步却突然加快,且投资金额呈几何增长。2012年7月,九州通公告,意向在亳州建设现代中药物流园,总投资约24亿元;11月,又计划投资12.8亿元建设武汉东西湖医药物流中心项目。
“九州通对商业地产兴趣不大。”刘兆年对记者表示,“我们建设物流中心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构建我们的物流网点,九州通坚持以医药物流为主业,不会动摇。”
“事实上,大规模投资建设物流中心,已经是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岳颂东对记者说。
自从《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我国将在2015年前培养出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医药流通龙头,医药流通行业面临整合。在这个大背景下,包括国药、上药、华润医药在内的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巨头极力扩张,广建物流中心,为即将到来的整合大潮密集布局。
坚守“快批模式”
在澄清公告中,九州通谈及剥离房地产项目的原因时颇为隐晦。“根据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公司不宜保留房地产业务。”
对此,九州通董秘林新扬也颇感无奈,他对记者透露:“如今国家对房地产业务调控严格,证监会也是如此,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中涵盖房地产,在资本市场融资会有诸多不便。因此,公司选择将此剥离。”而极力扩张的九州通对于资本市场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九州通一直在开发自己的物流系统和软件,在物流技术方面的投入每年就要超过3000万元。不仅如此,九州通目前还在加大对医院渠道的延伸,这些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刘兆年如是说。
从2007年开始,九州通每年均以超过55%的负债率运营。九州通今年的半年报显示,其负债率已达到66.38%。上市以来,九州通已经融资近19亿元,其中超过半数的资金均用于还债;今年10月中旬,九州通继续扩发了16亿元的债券,这笔资金中也有近10亿元被用来还债。
对此,刘兆年认为九州通目前的资金链仍然属于正常水平。“医药流通行业,本来就是一个资金占用率高的行业。”
外界分析,进军医院渠道是九州通负债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医院的药品需求量虽然大,但是回收账期长,对药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量要求高,进军医院渠道对九州通的资金链必然会产生压力。
尽管如此,九州通依然下定决心对大医院进行渠道延伸。“我们早就意识到这一块的市场。2010年上市之后,我们就将医院业务作为集团首要业务摆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还在各子公司都成立了医院事业部,医院业务将是九州通战略转型的突破口。”九州通方面介绍。
另一方面,重点突破医院客户的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九州通原有的营销模式。九州通以一家医药物流起家,做到全国性的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其独创的医药“快批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批模式”强调低成本、低利润、严格管理、资金周转快。这种模式对于零售药店、诊所等小的下游药品承接商效果明显,但却难以适应货品需求量大而资金周转缓慢的医院。
值得注意的是,九州通的毛利润一直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2011年,医药商业行业综合毛利率平均在10%左右,而同期九州通综合毛利润只有5%左右,低于同行业公司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