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品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品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药管局局长玛格丽特・汉伯格说,药管局倾向于让食品制造商“自愿”减盐,但可能以合伙关系参与行动,帮助民众逐步减少食盐摄入量。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药管局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药管局正综合考虑食品制造商和研究人员的意见,准备逐步把民众口味调“淡”。
美联社评论说,这一做法意在帮助消费者和生产工艺逐渐适应“新口味”。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不少食品生产商宣布“自愿”减盐。
不少食品健康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药管局能够出台行业规范,减盐效果将更加明显。
解读/鲁湾
美国人为什么对减盐弄出这么大的动静?因为医学调查证明,高血压病和食盐过多有关联。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剔出其他因素,每天每人食盐7克,高血压患病率为6.9%,增加到10克,患病率为8.6%,而增加到26克,患病率则急剧增加到39%。美国人食盐过多主要来源于加工食品和饭店,国人食盐过多,不仅来源于加工食品和饭店,也来源于家庭。所以,我国高血压患者世界第一,据新华社2009年12月报道,这几年我国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已达到2亿人。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减盐就成了健康的关键。
盐,从开天辟地就和动物的生存密不可分,“白鹿饮泉”,“羝羊舔土”,记载的都是动物的生理本能。《本草纲目》认为盐在“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千百年饮食实践告诉我们,盐乃“百味之母”,无盐则百味皆无。所以自古盐和铁成为统治者手中威权的象征。怎么突然嬗变成百病之源了呢?所以,也有人打抱不平,如美国盐研究所就发出不同声音,认为“人体摄入的盐多,排出的也多,不存在过量说法。”
篇2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广西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69
1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必要性
1.1要发挥广西中医药的资源优势,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部,受季风影响显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且广西地貌多种多样,盆地、丘陵、山地皆有分布,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的调查数据显示:广西现知药用植物基源种4064种,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三分之一还多,种数为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属于广西的传统地道药材有罗汉果,八角,肉桂,滑石,炉甘石等。广西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民族药物资源也特别丰富。其中以壮药最为出名,应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已超过2000种,瑶族药有1300多种,侗族药有324种,么佬族药262种,苗族药有248种,毛南族药有115种,京族药有30种。北部湾蕴藏着大量海洋药物资源,12.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栖息着上千种海洋生物这也是中药和海洋制药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另外,广西还在区内形成了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药市,药市经营的药材品种有1000多种,年成交额达10亿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此外,广西还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地方药市,比如靖西县的端午药市。广西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才能对如此丰富的中医药资源进行创新加工,推进中医药的生产和推广,进而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
1.2要发展广西中医药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西不仅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药产业起步也早,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早在1970年,广西就有5家中药工业产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万元。之后飞速发展,1990年达到74家,总产值达到22.9亿元,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1.8%,全区中医药产值在全国排名第五位。到了2003年,全中药制药企业达到137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有八家,生产中成药2254个品种,在全国排行前列。并形成了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俱全的产业体系。广西的中医药产业起步早的优势,不意味着其发展前景光明,只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广西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创新开发出更多的中医药新品种,提高广西中医药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2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不足,广西在国内更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在传统知识行业――中医药行业更是严重。
2.1广西中医药产业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广西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受计划经济时代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领取了国家的新药证书,就取得了垄断权,根本没有想要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到国外申请专利了。反而是西方发达国家把我国传统中医药当作“宝山”大力开发,比如说以色列从《中华本草》中开发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授权。日本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开发出了210个组方,并大量生产,使日本“汉方制剂”快速发展起来。
青蒿素是广西有名的中成药,是从青蒿草中提取出来的抗痢疾药,但是因为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不仅没有申请专利,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论文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我国因此每年损失2~3亿的出口。
我国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广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一些传统企业为了获得快速发展,中药炮制技术、生产技术和配方,作为引资的条件,但技术并没有申请任何国内外专利,在合同中和实际生产中没有对其进行保护。导致被外方掌握了专利技术,可以独立生产。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在领域内的优势地位,给整个区甚至国内中药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2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不利于中医药的保护
中医药知识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为了鼓励人们发明而产生的。其从立法宗旨上与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性保护是相悖的,主要表现在专利制度保护的是私权,其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大多是个人和单位,而传统医药知识往往是由国家和民族所有。如果千百年来大家一直在使用的中药被某家公司或个人开发并申请专利后,就变成了公司或个人所有,其他人再使用就要支付专利费用,这将导致很多问题。
专利作为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有力的形式,但是却很难保护中医药。因为药品作为关系人们生命健康的特殊物品,其研发到生产要经历漫长的检验。而专利的保护期有限,并且其起算日期是从专利申请之日起,所以很多药品在上市时就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或者专利保护期即将过期。而对中医药品种的保护更为艰难。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专门针对中医药的只有国家1993年实行的《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为中药提供了特殊的行政保护,是保护中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只对药品的疗效提出了特殊要求,未对新颖性,创造性提出过多要求,只要是上市的满足国家标准的优质中药产品,国家都会予以保护。这也造就了它的局限性―无法与国际接轨。并且依照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以单一药材命名的药品,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现行知识产权体系对中医药保护的无力性,导致了最近发达国家经常使用中国中药资源,并对一些成果加以利用,甚至申请对中国传统中药资源申请专利,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源的继续使用,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广西作为中药材大省,自古以来就有“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的说话。因为现有的法律对“地理名称类”标志注册保护,目前存在保护形式交叉,存在注册商标与地理标志两种,保护机关也分为国家商标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等不同部门,造成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冲突,这必将影响广西道地药材的保护。
2.3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不足
广西目前的中医药院校都没有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而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广西高校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但是没有一所高校的知识产权涉及中医药方面。区内的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从事西医工作。而且我国传统的教育――师徒模式被否决,这就更加造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特别是高尖端人才的稀缺。广西现在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工作的人,对知识产权的知识知道得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这些都将影响广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3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广西中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许多中医药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药物配方、制造工艺等商业秘密,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商业秘密的泄漏能力。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条例,使其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划定企业的商业秘密范围,防止商业秘密在报刊广告、学术论文中的不经意丢失,妥善处理商业秘密文件,使他人不能从废纸、废物得到这些信息。
在引资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这种技术流失风险,国内企业和行业协会要发挥件集体保护功能的组织,应该对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考虑到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各种商业秘密的保护,逐步提高中医的社会管理水平,保护知识产权,采取专利保护应在国内和出口国积极技术相关的专利,并应保留在产品工艺、最佳效果方面的技术秘密,对于不适应专利保护或不愿采取专利保护的技术秘密应做好保密工作,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因为在待遇的诱惑下,并不能保证每一个行业都能有国家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及保护中医药行业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加强对中医药技术的保密意识,采取相应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3.2提高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政策支持
现行的法律制度无法对中医药形成有效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启动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收录了1985年至今公开的全部中国中药发明专利,虽然该数据库是为了中药专利检索提供服务的,收录的内容仅与此有关,不涉及中医文献、中医传统知识与权利人等,但也提供了较大保护。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传统知识保护的探索,比如印度在2002年的专利法修正案中确立了来源披露制度,如果国外第三人利用印度的生物材料申请专利,必须披露该材料的来源;对于未披露或披露错误的,可以依据利害关系人或中央政府的申请,或者依据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反诉,由印度高等法院撤销专利权;菲律宾《本土居民权利法》、《传统可用医疗法》等多项立法均对传统医药保护作出规定,其核心内容为:第三人接触和利用传统医时,必须经过本土居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本土居民还可以要求一定的经济回报;巴拿马2000年第20号法及2001年第12号实施细则对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知识制定了一套体系性的保护制度,包括登记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并从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作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定;同时指出传统知识的许可使用不得妨碍本地居民的继续使用及后代的可持续使用。
我们国家对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建设工作从这几个国家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广西作为自治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条例。因此广西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对本地区的中医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3.3大力培养广西本土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
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培养具备中医药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对推进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在中医药类院校中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产权意识;针对研发机构,要组织知识产权的相关培训,并经常进行宣传;要在开设有知识产权专业的院校开设一定课时的中医药知识课程,或者与中医药类学校合作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区懂中医药知识的法律人才;还要培养精通中医药理论知识、现代知识产权知识、WTO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为广西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1]韦波,欧波,庞声航.广西中医药产业创新性发展战略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03):437.
[2]沈兆熊,关于发展广西中药工业的几点思考[J].广西中医药,2001,(06):1.
[3]贾引狮.浅议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30.
篇3
[关键词] 学术营销 医药企业 突破点
长期以来,带金销售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一种痼疾,严重侵蚀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肌体。为严重打击处方药带金销售行为,改善医患关系的敌对状态,卫生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6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中商业贿赂,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欢迎正常的临床业务沟通,支持公益性的推广学术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以规范的营销行为来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学术推广营销模式也就成为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真正主角。
医药领域的学术营销,是以药品特点与临床价值为核心,提炼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与医生和患者沟通,提高处方质量,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与产品品牌忠诚度共同提高的营销模式。它能针对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主动提供医药产品的知识,在产品知识的传播中达成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品的功能以及适应的症状。因此,学术营销不但教育了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宣传和传播医药品牌。
一、学术推广模式的优势分析
在国外,学术营销是众多医药产品在推广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销售方式。目前,国内的本土医药企业的管理者也意识到企业进行学术推广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实践,学术推广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塑造成功的企业品牌。众所周知,品牌是商品的旗帜,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学术推广模式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建立医药企业的品牌优势,并通过品牌优势体现企业的位置优势,反映企业的综合势力。因此,医药企业采用学术推广模式,不但能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企业成功的品牌形象,而且通过病人的实际经历和切身感受等营造出良好的口碑,从而让客户相信他们当前得到的就是最佳产品。
2.有利于实现丰厚的企业利润。学术推广模式就是要让医生从内心深处认可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认可产品带给患者的利益。毋庸置疑,处方药的学术推广是需要整合专家资源,强有力的权威和公信力不但能够影响成千上万的医生改变他们的处方,而且能够坚定患者的消费信心。走学术化推广道路的企业,当产品开始进行研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当产品进入上市阶段时,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教育医生,培养专家队伍,从而最终改变医生的观念,一旦进入产品的成熟期,前期所建立的营销基础将帮助企业实现丰厚的利润。
3.有利于保证持续的企业发展。药品学术推广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药品本身的优势,而不是靠业务员的个人情感维系,业务员只是企业传递产品统一信息的媒介。他们的活动都是在公司统一策划下完成的,容易复制,一旦企业需要调整内部管理而更换业务员的负责区域,或业务员辞职,公司可以很快的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填充到市场中去,从而避免了销售的波动,以充分保证药品在市场中的持续销售,为最终达成医生和病人用药完全看公司品牌这一终极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医药企业的突破点分析
鉴于学术推广模式带来利益的持久性以及对外部政策环境的适应,国内有些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学术营销管理。由于受旧式营销模式的影响,许多本土企业开展学术推广并不顺利。要摆脱这一局面,我们认为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立足现实,模仿创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品,而生产仿制药是不具有专利权的。如果市场上有许多生产同一种药品的企业,则这些企业只能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那些不断推出新药的企业,才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其理论基础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微笑曲线来说明,即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的企业处在微笑曲线的左上端,获得高额附加值,而普通的仿制药企业处于曲线的最底端,获得的利润最少,曲线右端代表的则是具有良好品牌的企业。
就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尽管模仿创新的利润比较低,但由于规模不大、资金不充足,因此,适合我国医药企业的也只能是模仿创新,即对现有药物在活性、毒性、生物利用度上的二次开发,进行合成方法、制剂的工艺改造以及新用途的发现。北京诺华的扶他林缓释制剂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明。当然,药品同其他消费品一样具有生命周期,药品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学术推广在药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药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开展学术活动也要因时而异。为此,要把握好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推广形式上进行创新,做好产品结构的延伸以及产品结构的树立,从而保证企业销售业务的成长。
2.运用沟通,准确定位。医药企业实现销量的主要环节在于和消费者沟通。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卖点,引起医生的注意,尤其重要的一步是要与患者和医生进行交流。这样,通过了解客户的环境、观念、当前的处方行为以及对此类药品理想治疗状况的期待等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清晰的产品定位,准确找到产品的卖点。产品定位过程中具体注意的几个方面如表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当企业的医药代表向医生推广医药产品时,要深深地懂得,产品的卖点也是医生的需求点。因此,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医生进行推广,而且要突出产品的差异化,并形成支撑卖点的临床支撑体系和理论体系。
3.系统运筹,整合传播。事实上,要提高学术推广的效果,医药企业就应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符的活动方式。我们认为,搞好学术营销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媒体性学术推广。在相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关于产品或企业的文章。除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外,网络媒体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如“好医生”“丁香园”等。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产品卖点为主,同时可配合产品的硬广告、宣传性软文,从而实现软硬兼施。(2)临床学术推广。具体包括学术研究、产品论证、论证总结及、学术沙龙、学术教育、学术资讯、学术考查等。(3)会议性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科内、院内、省级会议、大区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或产品推介会,医学会、药学会、卫生系统的各学科年会。实践证明,这些传播方式对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增长是十分有用的。以我们所熟悉的杨森的吗丁啉为例。1989年,吗丁啉作为止吐药在中国上市,当时国内对运动障碍引起消化不良的这种说法还不了解。可以说是西安杨森率先向国内学术界引入胃动力概念,并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采用不同的传播手段。杨森就此产品展开的具体推广活动如下:(1)对于学术专家带头人,主要宣传“胃动力”这一概念,使他们逐渐接受消化不良中有一半以上的原因与胃动力缺乏或不协调相关的事实;(2)对于医院医生,从上腹饱胀、餐后不适、腹胀、食欲不振等四个典型症状的消除上进行宣传;(3)对于大众,则宣传四个典型症状与吗丁啉品牌的联系,让消费者明白吗丁啉的治疗范围。这样,不仅成功地将吗丁啉打造为中国胃病用药的知名品牌,还创建了以吗丁啉为代名词的“胃动力”药新概念。
4.注重素质,谨慎切入。处方药的科技含量相对来说较高,并且处方药的第一消费者――医生对药品信息具有很高的判断能力,只有在足够学术依据的情况下,才会改变用药行为。因此,我们必须配备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学术代表,使其能够凭借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谨慎地向医生讲解各竞争品种的优劣势,并对治疗领域的病例进行分析。在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可通过专门培训、专题讲座、进修、调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术代表的专业水平、销售技巧、信息搜集、社交组织、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国内许多医药企业,大多数还仅仅局限于公关能力上,对他们而言,自己建立学术推广队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企业有自己的推广队伍,也往往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领域。因此,借助专业的处方药学术推广机构,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三、结语
专业化学术推广成就了许多重磅炸弹级别的药物。在我国医药市场中,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产品贺普丁就是凭借学术营销,实现其在肝病治疗用药领域的领导者地位。诸多的事例和学术营销的本身特点说明,我国医药企业要非常坚定地走这条道路。只要国内企业有严谨务实的态度,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用好人才,更加专注和坚持专业化推广,就可能做成基业常青的传世企业。
参考文献:
[1]于斐:中小药企如何成功开展学术营销[EB/OL].全球品牌网,2006,6
[2]马宝琳:学术推广:本土药企的误区与突破[J].销售与市场,2007,7:75~78
[3]张一涵:学术营销:要有源头活水来[EB/OL].全球品牌网,2007,1
篇4
据中国十佳策划机构——合效策划机构统计,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的78%广告中有明星代言。明星代言不仅受大企业青睐,中小企业也希望通过明星代言变成 “金凤凰”。由此可见,明星代言势不可挡。
明星代言有三大好处。一是,借助明星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二是提高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三是,显示企业实力,鼓舞商、合作商以及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
明星代言作用毋庸质疑,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明星代言选择不好也会引火上身。
选择明星的六大注意事项
品牌内涵要与明星公众形象相符。品牌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品牌联想四方面组成,在选择品牌代言人时必须综合考虑这四大因素。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不能只考虑明星人气,还要让品牌内涵与明星形象相吻合,否则会降低品牌的美誉度和品牌联想。其次,明星的公众形象与本人的实际形象是两码事,它受影视角色、新闻炒作等方面影响较大。E百分学习机选择何炅做形象代言人就是一大败笔。虽然著名娱乐主持何炅是一名大学老师,但这一身份不被百姓了解。哪位家长会选择“天天领着孩子玩的明星”推荐的学习机,这与学习机的功能和家长倡导的勤奋背道而驰。
明星年龄要与目标受众吻合。产品不同,目标市场有所不同,被传播的消费者就不同。明星选择时不能产生代沟,否则会降低广告传播的效果,甚至引起消费者腻烦。喜之郎果冻本来是卖给儿童的,真不明白,为何选择了看上去四十岁的那英做代言人?年轻充满活力的周讯竟然出任乌鸡百凤丸的代言,肯定有中老年妇女会问:“小毛孩子,你懂什么是妇科病吗?”
明星不能有恶性绯闻。明星离不开绯闻,就象我们离不开饭。没有绯闻的明星少的可怜。但选择明星时,要防止明星的恶性绯闻。一旦公众对明星人品产生怀疑,势必株连所品牌。比如,前几年赵薇接连爆发“日本军旗事件”、“踢孕妇事件”等,她所代言的夏新手机销量也迅速下滑。
明星代言品牌数量不宜多。在与明星代言合作时,一定要考察好该明星目前的品牌数量。如果一天到晚,各个频道都在播同一个明星的不同品牌广告,那么各个品牌间肯定产生信息干扰,使传播效果打折。中国十佳策划机构——合效策划认为,明星同时热播的品牌广告数量不能超过4个。像李宇春那样同时“一女嫁七夫”(同时代言可乐、电脑、牙膏等七个品牌),不得不导致可口可乐迅速撤掉刚播出的李宇春版广告。
代言品牌千万别撞车。一般有职业操守的明星不会同时代言同行业的不同品牌,但不同行业之间也会产生品牌负面影响。比如,如果食品酒水行业与医药品行业、日化行业不能选择同一个明星代言。试想一下,洁尔阴与酒水选择同一个明星代言,百姓在喝酒的时候会感觉如何?
代言费用与广告投放成比例。广告投放费用要与自己的市场网络成正比,要与明星的代言费用成正比,否则资源不匹配,会导致浪费。全国市场才有资格选择一线红星(费用在200万/年以上)。如果只做了几个省,建议选择100-200万的明星。如果单省市场覆盖率较好,可以选择50-100万的明星。只操作几个地级城市,可以选择10万以上的明星。一般代言费用与广告投放费用比例不能高于1:10,也就是说选100万身价的明星,广告投放费用最少要有1000万。如果只是请个明星充当招商门面,目的在于圈钱,那么另当别论。
明星选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选择明星代言时,除了注意以上选择标准外,在合作的前前后后要注意以下事项:
明星代言决策要防“一言堂”。明星代言一般都是企业的大事,事关企业形象和发展,老板等重要决策人都会介入。经常会出现老板根据自己的喜好定明星代言人的现象。正常的选择程序应当是由市场专业人员先研究,后重点推荐符合条件的明星,经测试符合目标受众消费心理后,由老板定夺。
谈判中不要随意吹嘘明星。与明星或经纪人谈合作价格时,企业不要随意赞美明星,否则只能抬高合作价格。明星也是人,不要把他们抬的太高。如果价格一时降不下来就“冷却处理”,效果会更好。
篇5
关键词:专利 专利制度 专利管理 专利运用 专利战略
中图分类号:DF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75-02
一、研究概述
在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活动中,专利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产,它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公司战略的基础,这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已有所反映。比如,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数据库Econlit当中,有大量的文献关注专利引证的问题,从1981年到1984年期间发表了39份文献,1999年到2002年期间发表了251份文献。而更为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领域的文献也开始关注专利的问题。
其中大量的研究表明,通常所说的知识资产,尤其是专利制度的运用和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司在知识活动方面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自身所拥有的专利价值。因此,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尤其是那些信息技术型公司和那些信息技术依赖型的公司会分配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对专利活动进行管理,但由于各国专利制度方面的差异性及技术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因此导致专利制度的运用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研究从中美两国专利制度的基本差异的概括出发,关注于美国学者对于专利制度运用的实证文献研究。通过对一系列文献的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美国的实务界运用专利制度以及理论界研究专利管理的概况,从而为中国企业进行专利管理提供指导,也为中国的学者研究专利制度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是技术本身的演进,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而专利制度,即是用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表1所示,中美两国的专利法律制度除了立法上的差异之外,在司法制度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美国专利制度运用研究
(一)专利保护创新的效率分析
Scherer和Mansfield等人从微观层面对美国的专利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仅仅是在一部分行业,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医药品行业。Levin等人充分地论证了这些研究结果,他们通过研究后发现,运用公司最基本的信用以及那些诸如时间领先、商业秘密以及互补性销售和服务等选择性战略比运用法定的专利制度来实现的创新相关收益要更多。
为了考察美国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专利保护的一系列措施所产生的影响,Cohen等人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报告从1165个案例中阐述了专利相关的研究结果,包括美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一个大样本,进行数据打包研究,并且以9个企业的研发经理和专利职员的访谈作为补充。他们的研究证明,与时间领先、商业秘密、互补性生产和互补相比,专利被认为是一个从创新中获得收益十分无效的手段。但即便如此,专利还是被认为比其它法定的非专利保护机制更加有效。同时,他们还发现,专利保护产品创新比保护方法创新更加有效,而商业秘密则被认为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方法创新中获得收益都具有同样的效果。
虽然在任何行业当中都没有研究认为专利是最有效的合理机制,但是,对于保护医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产品创新,专利却是最重要的保护工具和手段(产品创新的有效保护超过50%)。专利在通常情况来看,多少显得不是很重要,但是在特定用途的机器、计算机、汽车和混合化学等领域依然非常重要(产品创新的保护有效性约为40%~50%)。相比之下,半导体和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元件领域,专利对于产品创新的保护有效性也仅仅分别为27%、26%和21%。而对于方法创新的保护,专利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的,它们最好是通过商业秘密来进行保护。
(二)申请专利保护的原因分析
目前的研究表明,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申请专利保护的发明数量急剧地增加。而且,这些研究普遍认为,推动大量的企业去申请专利来保护他们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防止他人复制仿效,防止其它公司对相关发明申请专利;其二,获得许可的收入;其三,加强和巩固公司在与其它公司谈判时候的地位(如交叉许可),阻止侵权诉讼;其四,评估公司技术人员的内部绩效;其五,提高公司的声誉。
从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两个方面来看,阻止他人的复制和仿效是第一位的原因,分别相应有99%和89%的比例。第二位重要的原因就是阻止竞争对手将相关的发明申请专利保护(分别为77%和69%),紧接着的原因是防止诉讼的发生(分别有74%和63%),然后就是通过申请专利来加强一个公司在谈判中的地位(分别有58%和49%),相对较为不重要的是提高公司的声誉(分别为38%和32%)以及获取许可收入(分别为33%和30%)。
对于那些非专利的发明,其中不申请专利保护的主要原因是在论证新颖性方面的困难。然而,对于不申请专利的原因当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一项合法主题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保护过于简单(与其相对应的原因占65%),其次是缺乏新颖性(55%),再次是因为信息披露和公开(47%)。小公司因为诉讼成本的原因而被阻止于专利活动之外。而与早期的研究相比,在大多数行业当中,专利看起来有些更加集中于那些大公司。根据Duguet和Kabla的研究,专利申请所必须的信息公开成为那些法国公司不申请专利保护他们发明的主要原因。
(三)专利运用方式研究
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专利运用的方式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的。他们与“复杂技术”和“不相关联技术”之间的差异是紧密相关的。在“复杂技术”当中,公司主要是为了谈判(81%)和交叉许可(55%)。然而,很少有公司因为“不相关联技术”的原因而运用专利,其中的谈判和交叉许可分别只有33%和1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区分“复杂技术”和“不相关技术”也可以解释公司在专利战略方面的差异。通过研究后可以发现,在美国,专利制度的运用方式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专利形成垄断权。这是唯一一种符合经济学模型的情形。专利为一个产品或方法建立一个法定的垄断地位,这也是作为创新和专利权人的一种利益趋动和补偿。当通过一个具体的产品或者一类产品,或者制造一类产品所必不可少的方法来取得一项有效权利的时候,专利这种垄断权模式是可能实现的。这种情况在传统的制药和化学产业尤其典型,因为这些产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因为专利的具体运用而取得垄断地位。
2.专利的横向运用。在很多产业专利网当中,大量的竞争对手对于侵犯其它竞争者专利的行为都习以为常,甚至司空见惯。虽然对于公司来讲,有可能通过专利许可或成功的专利诉讼而得到一个占优势的资产组合,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大量的竞争者,他们所运用的每一个重要的资产组合,是为了保持行动的自而不是排拆竞争对手。其中最为典型的半导体行业的专利申请情况也证明,从整体上来看,排拆竞争者和防止诉讼是申请专利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动机(都在防止他人复制和效仿之后)。
交叉侵权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双方达成谈判协议,因为在诉讼可能遇到他人反诉的情况下,每一个公司通常都会选择放弃它的竞争者。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正式的交叉许可。在这种情况下,交叉许可就有可能是免费的,也有可能是基于对不同公司资产组合的实力进行比较后作出粗略评估,并依此收取一系列合理的费用。当其中一个公司比另外一个公司具有明显的更强优势地位的时候,交叉许可将有可能是非对称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所得到的仅仅是强势的一方在追求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权利,而强势的一方所得到的却是使用弱势一方专利等更广泛的权利。
但是,对于专利申请人来讲,申请专利如果是为了用来反对那些没有从现存的寡占企业中购买专利许可证的竞争参与者,诉讼将依然会发生。那些拥有稳定可靠的专利资产组合但市场地位较弱的公司,可能很少意识到利用反诉来主张自身的权利,而因此更愿意寻求征收专利特许权使用费来获得收益。
在交叉许可支付方面,如果专利在不同公司之间的实力有着太大的差距的话,诉讼可能成为再次谈判的程序,或者就像IBM一样,将其专利部门当成一个利润中心,或者像DEC-Intel在1997年发生的诉讼一样。诉讼也可能成为与竞争者进行沟通的形式或者方法,而通过这样一个令人折服的机制,来约束一个公司以削减寡占价格。在这些情况中,必定存在一个区别于竞争价格的寡占价格,其目的就是形成用以支持研发所必须的(价格)剩余。
以上这些研究,看起来似乎是形成了一个有意识的平行机制,即通过技术创新,申请专利时,既可建立价格也可以推动创新。但是,对于研究专利的影响因素和程度依然是不清晰的。实际上,一个公司虽然具备了与其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基本能力,但并不会推动技术向前沿领域发展,除非其希望得到市场份额。然而,在看起来很明显的半导体领域,技术更换率在根本上受到人的研究与组织能力的限制。类似地,航空器技术可能在根本上受到分期研究与制造费用支出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对专利价值评价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而从价值的角度上看,最有价值的专利并不是那些可能被专利所有人使用的专利,而是那些可能被竞争者侵权的专利,因为专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自由交易行为讨价还价的工具。专利价值因此而具有这一个功能,即在竞争者利用技术的总销售额与专利所有人利用竞争者技术的销售额之间,体现两者的比率以及产业的诉讼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如能合理运用,一项专利在一个弱的竞争者手里比在一个强的竞争者手里更具有价值。
3.专利在供需双方之间的纵向运用。在不同级别的产品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之间,专利被用作待以分配的租金。而对于位处同一级别的产品或者发展阶段的技术,当它与下一代技术的更高或者更低层次的产品进行竞争时,专利又可让其获得在一个更强势的位置和能力。
而在专利的其它方面的纵向运用当中,公司不仅仅通过专利来兑现租金的分配,而且专利还被用来在与下一代的相邻市场进行竞争时获得竞争能力。而这个能力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战略联盟来加以实现的。位处同一级别的公司通过支配并运用其自身所控制的专利,使得它在与那些需要通过其专利许可授权来生产下一代产品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当中,获得竞争的能力,并最终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明确的是,上述所讨论的在“横向使用”和“纵向使用”这两种情况下(根据Cohen等人的研究,它们与复杂技术相对应),专利活动是受到企业战略的原因推动并向前发展的,而并不仅仅是希望通过专利来保护其发明不被复制或效仿。Rivette and Klein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在最近的专利战略相关畅销书里面,鼓励经理人申请专利并更大胆地运用它们。Cohen等人则提醒经理人,在最初形成的市场里面,当选择竞争方法时,如果依赖于专利战略,或许不需要支出太多的成本,而且还非常地有效。但是,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过度地依赖于专利战略的话,就有可能减少研发活动在不同公司之间的溢出,这样就会减少了创新对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意义。
三、研究启示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资本时代,一个由知识资本私人所有所主导的制度将会对一个国家及其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本文的分析对中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984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为了让专利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已经对其进行了两次修改。在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改之际,如何让舶来的专利制度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当成为专利法考虑的重点方向。美国的专利制度对其经济赶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很多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但是,目前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美国强化了专利保护,而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引进了最低专利保护条款,使得发展中国家灵活运用专利制度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其二,目前正处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如果过度注重引进、模仿,可能会丧失重大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新技术浪潮中,利用专利制度实现发展和飞跃,或许也要积极地向新经济发展国家――美国学习,建立适合中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现状及需要的专利制度。
参考文献:
1.Mansfield,E.,Schwartz,M.,Wagner,S.,1981.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an empirical study [J].The Economic Journal ,91,907~918
2.Scherer F.M.,1959.Patents and the Corporation. Boston [M].Privately published
3.Mansfield,E.,1985.How rapidly does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ak out[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4,217~223
4.Mansfield,E.,1986.Patents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J].Management Science 32,173~181
5.Levin,R.C.,Klevorick,A.K.,Nelson,R.R.,Winter,S.G.,1987.Approp
-riating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783~831
6.Lerner,J.,1994.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an empirical analysi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5 (2),319~333
7.Duguet,E.,Kabla,I.,1998.Appropriation strategy and the motivation to use the patent system:an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firm level in French manufacturing[J]Annales d’e′conomie et de statistique 49/50(49)
8.Kash,D.E.,Kingston,W.,2000.Patents in the world of complex technologies [M].Mimeo,Mason University
9.Barton,J.,petition and competitive us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B/OL].In:Stanford Worksho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 Standards 98,stlr.stanford.edu/STLR/Symposia/Antitrust/index.htm,2008-06-20
10.Hall,B.,Ham-Ziedonis,R.,2001.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19791995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2,101~128
11.Rivette,K.G.,Klein,D.,2000.Rembrandts in the Attic: 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Patents [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2.Japan Patent Association,1988.Amendment of the patent law on the multi-claim system:guideline to utilize the multi-claim system [R].Patent Committee,the Second Sub-committee,No.151,Tokyo,Japan
13.Cohen,W.M.,Goto,A.,Nagata,A.,Nelson,R.R.,Walsh,J.P.,2002.R&D spillovers,patents and the incentives to innovat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Research Policy 31(89)1349~1367
14.吴欣望.日美专利制度的差异及其经济绩效差异[J].科技与管理,2003(6)
篇6
1.1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我国中医药具有自主创新优势,要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需将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医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是指中医药产业投入到产业中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比例。一般来说,研发投入比例越大,则科技投入力度越大,相应地会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体现出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至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统计显示,生物制品行业平均研发投入比例最高,化学制药行业次之;中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整个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中仍属最低,见表1。与国外40%~50%的研发投入比例相比,我国中医药行业任重而道远。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中医药专利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可反映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规模和程度。一般情况下,中医药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越大,表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弱。经统计,1985年至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为1951792件,其中中医药类专利申请量为29157件,占1.49%。此外,中医药专利申请中已授权的7244件,授权率为24.84%。中医药专利类型分布:我国专利法所保护的客体分为3类,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故中医药专利可划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类。在实践中,中医药专利可分为中医类器械(发明、实用新型)、中医药外观设计、中药类发明专利等。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保护的客体具备“三性”,即发明和实用新型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外观设计是工业品的外观美感,只需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中医药产业专利类型的结构可反映出产业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专利质量。通常情况下,发明专利代表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稳定的权利状态。相比之下,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平则较低,权利不太稳定。2000年以来,中药发明专利数在国内所有发明专利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组方类专利占绝大多数,占中药专利总数的84.88%。中医药专利转化率:中医药专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利用才能得以显现,中医药专利转化率是衡量中医药专利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可通过专利权的有效维持期限间接体现出来。由于我国专利权的期限是自申请日起开始计算,专利权的生效日是专利证书的颁发之日,而发明专利的审查授权通常在3年左右,这无疑缩短了专利的真正有效期。总之,我国专利转化率普遍不高,专利转化和维持时间比国外短,见表2。我国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宝贵的传统中医药产权都被外国抢注了,这使得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异常严峻。此外,我国中医药专利的低转化率使得大多数中医药专利处于休眠状态,没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中医药企业本着“传承大于创新”的理念,往往忽略了中医药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中医药商标注册及使用率:由于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对一件商品产生认同感,所以商标在中医药界特别是中医药行业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中医药商标主要包括使用于中药产品、中医服务或中医药教育上的商标(第5,44,41类)。中医药商标是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保证,是中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中医药产业市场竞争的利器,个人和组织只有对商标进行注册才能获得商标专有使用权。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提高产业商标保护意识和及时进行商标注册是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截至2006年4月,中国的注册商标累计总量约为249.9万件,经统计,其中第5类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以中药成药、补药为例)上的有62531件,占全部商标的2.5%。截至2006年8月,全国共认定驰名商标945件,其中属于第5类的有84件,占驰名商标总数的8.89%。
1.2中医药产业品牌化发展水平品牌就是知识产权,代表着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医药品牌是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秘方验方数量繁多,但成为国际名牌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中医药商标、中医药道地药材、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与中医药老字号的保护,努力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新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中医药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表现出多元化价值。同时,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医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2013年8月20日,主席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体现出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国家品牌的期待。把中医药打造成国家品牌寓意丰富。首先,要把中医药打造成健康促进品牌。中医和西医作为世界最具实力和潜力的2种医学,在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了我国医改的进程,促进了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其次,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华文化品牌。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外,还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为民族产业品牌。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变化,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14个部门力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或将成为对外贸易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中医药大国,我国应将原创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变中医药大国为中医药强国。
1.3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行环境专利制度:现行专利制度通过保护中药领域的技术成果来进行中药的利用和技术创新,在保护和鼓励中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由于专利制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是一种探索过程,因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现行的专利制度对中药复方专利的审查标准比较宽泛,不能完全体现中药复方自身的技术含量,对最具中医特色和最有疗效的中药复方组合物或用途不能进行有效保护。其次,中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与现代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中医药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临床应用而不是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不仅是中医药知识创造的源泉,也是推动其发展、创新的动力,同时还是衡量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依据。现行专利制度对中医药自身的技术创新行为难以起到鼓励作用。此外,现行专利制度主要保护可商业化或产业化的智力成果,在商业化利用中医药知识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它不能阻止国外经济势力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不能平衡知识持有人与利用人之间的利益。商标制度:我国商标制度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还不够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意识相对缺乏,对商标的市场价值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与中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商标注册总量少、注册范围小、商标设计差及商标的盲目注册是目前商标制度在中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医药老字号的驰名作用并未在商标上得到体现。现行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老字号,因为中医药老字号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比较驰名,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驰名是依靠产品长期质量稳定、服务周到且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而形成的,并不是依靠广告投入、商品促销、媒体宣传等方式而获得的。此外,一些中医药特有标志符号也被不当注册为商标。商标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中医类产品的使用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中医药企业的信誉、商品的质量也与中医药商标的信誉紧密相连。因此,为维护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安全,中医药企业应当注重对商品商标的注册工作,以商标制度来创制自身的品牌。著作权制度: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其医疗和科研活动中创作的作品,如专著、文章、口述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说明书、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都可以自动取得著作权。著作权制度可以对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精神权力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对中医经典作品的演绎作品实行保护。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著作权制度对保护的客体有一定的期限要求,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传承,大多数已超过著作权法所设定的保护期,因而作为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主要载体的古籍大都成为人人均可无偿使用的公有作品。同时,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因此,著作权制度并不能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实质内容,对于他人对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行为也不能有效阻止,不能真正起到鼓励中医药自身创新的作用。
商业秘密制度:中医药技术秘密是那些不为外界所知的中医药知识、技术和信息,包括中医秘方、中医特有诊疗方法、中药种植技术和炮制加工技术等。根据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性质,可以将对其保护方式分为作为商业秘密和作为国家秘密来保护2种。无论哪种都是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特殊性,目前运用技术秘密保护的方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医药界的一些技术秘密拥有者,其自身并非是经营者,其掌握的有些技术秘密目前看来也很难说有实用性,这使得中医药技术秘密在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次,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的繁荣使人才流动加速,而一个企业的技术秘密往往存在于本公司人才的头脑中,人才的频繁流动势必会对技术秘密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国外一些利益集团通过科技合作或高薪聘用中医药专业人才等手法获取中医药技术秘密,导致我国一些中医药技术秘密的外泄。我国目前尚缺少关于中医药技术秘密的法律规定。地理标志制度:由于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可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源,这种资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甚至会形成绝对优势。运用地理标志可以提高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商品的质量,维护本地市场的秩序,提高特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信誉,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中医药知识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中药材纳入“地理标志”制度中进行保护,对加强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中药材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地理标志制度在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主体资格难以确定。主体不能确定,使得道地药材的保护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道地药材品种出现了“南移北栽”现象,许多非“道地”药材产区也盲目种起了“道地药材”,这引起了中药材供求的不稳定及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申请地理标志的道地药材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目前,虽然中药道地药材申报了地理标志,但缺乏严格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使得一些药农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而改变原来的做法,大大削弱了道地药材的质量优势。
2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
2.1对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知识产权是保护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中医药产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同时又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充分调动中医药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对中医药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中医药新产品的研制,有利于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从而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而维护中医药产业的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我国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拥有浩瀚的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籍、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库以及不断传承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这些都是国家宝贵的知识财产。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财产进行知识产权研究、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安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突破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壁垒:中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医药产品势必会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积极运用专利、商标等手段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知识产权壁垒的突破,从而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同时,我国应主动与世界接轨,注重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在标准范畴里引入知识产权,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加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实现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发挥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价值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不仅是医疗产品和技术的国际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传播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药精髓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之一即通过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来间接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
篇7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趋势;措施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tifications under tbt and sps agreements issued by the wto members. with the increased tendency of tbt,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china need face the sps measures issu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t is very hard and takes a long timeto break through the new barriers in future, such as eth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bt, which are systematized, widened and sprea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petence inthe relevant industries by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forewarning and quick response mechanism to the tbt.
key words:technical trade barriers;notification;tendency;measure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更隐蔽、更强大的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限制和影响不可轻视。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的要求,成员国在实施tbt或sps具体措施前,有义务向wto的tbt委员会或sps委员会通报。因此,及时对wto/tbt-sps通报特别是对可能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通报进行分析,掌握wto成员的关注焦点和采取措施类型的趋势,有利于我国预测和把握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应对其挑战提供指导。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报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安全指标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受到越来越多wto成员的青睐。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主要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tbt协定)与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sps协定)两种形式。从1995年至2007年wto/tbt-sps通报统计来看,tbt和sps通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通报总量呈上升趋势,sps通报增长迅速
从总体趋势上看,wto成员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加速上升趋势,tbt和sps通报保持增长态势。1995年至2007年,wto成员总计向wto累计通报了18 585件tbt和sps措施。1995年tbt与sps通报量仅为587件,2007年增加到2 484件,比1995年增长了3.2倍,平均每天就有6.8件tbt与sps通报。其中,tbt通报量稳步增长,如表1所示,1995年tbt通报量为389件,2007年达到1295件,比1995年增长了2.3倍。到2007年底,wto成员累计通报了9 901件tbt措施,其中,发达国家累计通报了4 659件tbt措施,占总量的47.1%;发展中国家5 242件,占52.9%。发展中国家的tbt通报总量超过了发达国家。
sps是从tbt协定框架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涉及农产品食品、环境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协定。sps通报量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成为wto通报的一大特点。如表2所示,1995年sps的通报量仅有198件,从2001年开始sps通报量首次超过了tbt,此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达到1 189件,比1995年增长了5倍。至2007年底,wto成员总计向wto通报了8 684件sps措施。发达国家在sps领域占有优势,通报量为4 644件,占总量的53.5%;而发展中国家为4 040件,占46.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通报增长呈现不同特点:发达国家通报量增长以sps为主,sps通报占发达国家通报总量的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通报增长以tbt为主,tbt通报占发展中国家通报总量的60%以上。
(二)通报涉及每个行业,机电产品和农产品食品是通报重点
从通报行业类别看,tbt和sps通报涉及每个行业。1999年到2007年tbt通报数量最多的产品领域依次为:机电产品,累计通报2094项,占总通报量的28%;其次为农产品食品,累计1 706项,占22.8%;第三为石油化工产品,为948项,占12.7%(见表3)。这三类产品与人类的生活最为密切,对人类安全、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最大,也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产品,因而受到wto各成员的格外关注。尤其是农产品食品,2004年以来通报量增长迅猛,2007年的通报量远远超过机电产品,位居第一位。其中,有关农用化学品(农药、兽药、农兽药)的通报仍是wto成员关注的热点。
注:tpkm是指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组成的独立关税区
资料来源:根据tbt信息网(.cn)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布数据整理得到。
农食产品行业和机电仪器行业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的重灾区。2006年我国农食产品行业和机电仪器行业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分别为45.04%和41.97%。化矿金属、纺织鞋帽、玩具钟表、交通工具和橡塑皮革行业的相应比例也都高于20%。农食产品行业企业受日本、欧盟、美国、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措施的影响最大,尤其以日本最为严重。
注:其它包括环保(转基因产品、有机食品、环境法规、标准)、包装、标签、服务业、安全、法规、标准等。
资料来源:根据tbt信息网(.cn)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布数据整理得到。
(三)发达国家仍旧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角
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发达国家从开始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居于主导地位。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在国际贸易中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总会设立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往往对产品出口国提出相对更高的技术要求,造成对出口国的技术壁垒。虽然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引进与实施,自1999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tbt措施通报量就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在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首先,从通报数量最多的前三位国家和地区来看,tbt通报发达国家(美国、荷兰)占据其中的两席,sps通报前三位(美国、欧共体、新西兰)全部都是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的sps通报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国家,共计2 336项,占所有国家通报总数的26.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国家间技术差距的体现,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有能力采取措施。
其次,在差异性大、技术复杂的sps领域,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发达国家1995-2007年的sps通报量占总量的53.5%,发展中国家仅占46.5%。发达国家的sps措施往往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发展中国家受限于科研发展水平,在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还很少涉足,所制定的措施在深度、广度以及措施间的内在联系性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近年来,发达国家相继采取的一些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已经或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目前农兽药、动植物检疫、转基因、农产品特别是畜产品的质量标准成为各成员国关注的焦点。在这些方面,美国、欧盟、新西兰、日本等发达成员居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其他发展中成员普遍处于被动应对境地。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较大的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2006年,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较大的前五位的国家(地区)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东盟,分别占我国因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总额的43.59%、23.67%、19.07%、5.34%和2.96%。因而可以说,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sps措施是我国今后应对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之所以会成为各国争相使用的贸易政策的有效工具,是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合理性、隐蔽性、歧视性、灵活性、双重性、针对性和争议性等特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利益集团,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政治用意,使用不同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如今走向制度化、广泛化、频繁化和复杂化,这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走向制度化
由于技术创新,尤其是高灵敏度检测检疫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这就给一些国家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国际贸易限制甚至贸易歧视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利用人们对人类生命安全及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其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从个别限量指标发展成为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标体系,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制度化是指政府以协调为中心,干预为主导,磋商为手段,制定长期制度对贸易活动实施管理,这些措施彼此关联、彼此配合,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系统性强的特点。如欧盟的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reach法规),美国的《公共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预备应对法》,以及日本2006年5月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这些法规都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产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向制度化、法律化的标志。它反映出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从对单一产品的技术要求转向对体系要求,从微观技术化向宏观制度化层面转变的趋势,预示着新一轮贸易壁垒措施将由技术“微调”上升到法规体系的重大调整。由此可见,与此前一些相互之间不关联且临时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相比,如今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具有规定内容彼此关联,彼此配合,具有综合性,制度化强的特点,势必将影响我国整个出口行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二)从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技术法规转化
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可分为强制性措施与自愿性措施。许多自愿性措施,如iso9000、iso14000、各种环境标志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都是以生产者自愿为原则决定是否申请认证的。但近年来一些自愿性措施正与强制性措施结合,并有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的趋势。如美国规定对美国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并运行haccp管理体系,进入美国的机电产品须获ul认证,药品须获fda认证;进入加拿大的大部分商品须获csa认证;进入日本的很多商品须获g标志、sg标志或st标志;进入欧盟的产品要通过ce、cs等产品质量认证。从目前情况看,这个趋势正在加强,发达国家的强制性技术法规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这将进一步加大我国产品的出口难度。
(三)从针对具体产品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种类已达2 500多种,其涵盖的范围日趋广泛,不仅涉及初级产品,而且牵涉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和处置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最典型的例证是发达国家强制推行的haccp管理体系。haccp的宗旨是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建立haccp体系的目的是控制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它确保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更加安全。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体系,起源于美国,最初用于保证航天食品的安全卫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在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之一。从人类安全和环境保护角度看,haccp体系有其合理性,但从贸易角度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近期内很难达到,势必影响其产品的出口。
我国的产品质量标准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安全性,而对于满足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质量标准,满足日趋严格的生产加工运输要求等的技术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如何适应国际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更高需求,达到国际上日趋严格的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链条各环节技术规范要求,这是我国在加强产品安全的同时应当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这对于今后我国保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四)从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张,新的壁垒形式层出不穷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逐渐扩张至贸易领域,当前已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领域扩张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以及投资、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在wto新一轮谈判中,除了wto有关协议有明确规定外,许多多边、区域和双边的环境保护协议、贸易与环境协议、贸易便利化协议、知识产权保护协议、自由贸易和投资协议等都涉及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技术壁垒,不仅像纺织品、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等传统产业,而且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电信产品等都受其困扰。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涌现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1.道德壁垒
道德壁垒包括社会责任标准和动物福利标准。前者是关于人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及劳工权利的标准,后者是关于动物生存权利、福利的标准。新近出现并被日益关注的全球首个“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就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到劳工标准、保护人类健康、维护人权和社会责任上,且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国出口到欧美的服装、纺织、玩具、鞋帽、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都遇到了sa8000标准的限制。对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推行动物福利标准也会对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信息技术壁垒
信息技术壁垒是伴随电子商务、“无纸贸易”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形成的,是发达国家在通关、检验检疫、电子单证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一些国家已开始强行要求以电子数据交换(edi)方式进行贸易,美国、欧盟都已作出决定,要求采用edi方式办理海关业务,若采用人工报关的,海关手续将被推迟受理。这又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一个新门槛。
3.技术壁垒与专利壁垒交叉使用
现在欧盟和美国一方面设立技术壁垒,要求进口国企业的产品要达到其设定的技术水平或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却把该标准水平下的技术申请了专利。这就是技术壁垒与专利壁垒的交叉使用。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如果别国企业想出口这样的产品,就要给对方交纳极高的专利使用费,出口利润不但大受挫折,而且成本问题就会使该产品很难再走出国门。在高新技术领域,dvd、彩电、电池、手机、数码相机等遇到的问题均反映了这种趋势,每类产品、每项标准、每种技术壁垒措施背后,知识产权都成为其重要支撑。在农产品领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日本2003年7月8日起实施的《种苗修正法》规定:未经缴纳专利费,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农产品的,个人侵权者会被处以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人企业侵权时,可最高处以1亿日元的罚金。我国出口的水果、蔬菜、花卉许多种苗是从日本引进或由日本品种改良而来,《种苗修正法》对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带来了重大负面影响。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许多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构成了技术含量更高的双重技术壁垒。
4.绿色壁垒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所谓绿色壁垒,就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标准、卫生标准和法规,对来自其它国家的产品或服务设置各种人为障碍,保护本国产业利益,形成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保护生态环境名义实施限制或禁止贸易措施名目繁多,绿色壁垒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2007年8月正式生效的欧盟eup环保指令(用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指令),涵盖了所有用电的产品,涉及到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处理一整条产业链,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新产品时就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它成为继weee和rohs之后的又一大环境壁垒。此举对我国2/3的机电出口产品造成重大影响,不仅增加了机电企业原材料成本,还提高了设计和制造成本。这种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环保技术标准,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目前,虽然上述新的壁垒形式在实施范围和实施效力上不及那些已深入人心的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但它们代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新的发展方向。这些新的壁垒涉及的范围更广、手续繁杂、措施严厉、扩散性更强,更易产生连锁反应。种种趋势表明,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最难突破的壁垒。
(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及仿效效应加强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较之于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更为广泛和深远,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扩散及仿效效应。一旦一个产品被实施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从个别产品扩展到整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行业性封锁,一个产品不合格,整个行业的相关产品都会受到影响。2003年欧盟出台的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及reach制度涉及3万种产量1吨以上的化学品,对广泛应用化学品的纺织、服装、鞋、玩具、家具、家电、通信等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国化工及下游行业就业也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一国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容易引起他国效仿。2002年1月30日,欧盟理事会以我国浙江舟山地区的冻虾仁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通过《关于对产自中国的进口动物产品实行某些保护性措施的决议》(200/69/ec),暂停进口产自中国的供人或动物消费的动物源性产品,禁令由虾仁扩大到所有动物及含有动物成分的产品达100多个品种。欧盟的这一措施很快引起美国、匈牙利、俄罗斯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国的仿效。
三、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尽管我国在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非关税壁垒的制定和实施正在不断强化。而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落后,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法规体系不完善,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不规范,这些都很难满足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致使外贸受到巨大损失。我国政府、行业和企业都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降到最低点,确保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实时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建立和完善技术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防范和化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之一。成功应对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并利用相关的信息。我国于2002年初建立了进出境检验检疫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目前,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山东等省市的相关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服务,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后应将此机制尽快扩大到全国性的技术性措施系统,要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以制度形式加以规范,使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和高效。
首先,各省市要建立动态的、完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数据库和信息传递平台,准确作出危机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及时相关产业和重要出口产品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预警预告,向有关企业提供风险预警及市场准入信息,使我国的出口商品适应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陷阱。预警体系是个动态适应的过程,要随时空变化调整各类参数及相关措施等内容。各类数据、指标要准确、及时、全面,尤其是预警指标体系要分类科学、层次清晰、可以量化。各类预警信号产生的标准要具有客观性,应能结合经济数学模型和神经智能网络系统等进行定量化处理。要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提高系统运行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其次,依据wto的有关规则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评议,协助企业行使正当权力。wto成员国提出tbt和sps通报或修订通报时有至少60天的评议期,此时这些法案只是草案,还处于立法阶段。我国可以在这期间会同相关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中介组织,组织广大外贸出口企业对可能影响产品出口的国外的最新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进行评议,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评估、技术标准国内外评估、协调和解决渠道及政府协调工作机制,为政府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对国外不合理的要求,提出抗辩理由,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第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和积累,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库,为企业提供突破壁垒的可行性方案。建立处于不同状态的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紧急措施,如反指控策略、谈判、应诉以及紧急救助等。通过沟通企业与各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咨询服务机构、检验认证机构等的联系,建立咨询平台,组织专家解答企业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问题,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我国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能及时快速调用标准数据库和专家库的资源,得到具体指导和帮助,并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将所受到的影响或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针对目前技术壁垒与专利壁垒交叉使用的情况,应该加快和推动政府层面的专利预警与应急机制建设步伐。目前,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开始重视专利预警机制建设,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省市对专利预警与应急方面的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建立专利预警与应急体系一定要目的明确,一是要对产业和企业或者产品可能出现的与专利有关的威胁开展预先研究,在产业或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和侵权诉讼时发出前瞻性警示信号;二是对可能出现的专利危害与风险做出快速反应;三是通过具体的对策措施增强相关机构或企业抵御专利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或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
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认同并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和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从长远看,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国际标准化程度也比较低。我国出台的能够和国际接轨的法规只有60%,而国外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在不断进步。因此,应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及时制定和调整国家标准,使出口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1)我国政府应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抓紧制定我国有优势、有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尤其要加快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标准的制定。(2)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机构或体系,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将我国的合理要求,包括我国先进的、具有优势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中去,促使企业把生产和出口的各个环节纳入国际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样不仅能跟踪国际标准动态,使国际标准反映我国的利益和要求,还有利于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陷阱。
(三)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源是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应对技术壁垒的关键是消除技术差异,不断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冲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应坚持以技术创新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大科技投入,把发展高新技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发展环保经济和节能经济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不能把产业结构自愿锁定在低端环节,走依附型、加工型工业发展道路,要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带动高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树立中国产品优质价廉环保的新形象。要制定我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标准,建立环境总量控制机制,实行污染排放惩罚制度,通过立法扶持绿色产业,走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快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我国应在建立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这样,一是可以加强我国企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识,改进生产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二是可以防止某些发达国家利用加工贸易和投资向我国转移高污染产业,也可使他国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保护国内市场。三是可以强制使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产品不能进口或出口,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调控,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新化学品法规,国家质检总局的海外废弃材料出口商申请登记规定,国家认监委的中国强制性认证(ccc)标志,国家标准委的强制性无线加密wapi标准和电信设备、化妆品、医药品、医疗设备的重复检测标准,农业部的生物技术安全、检测和标签的法规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这些措施对我国市场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这些措施还未形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内在联系性和连续性,今后我国应参照国际通用做法,抓紧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实际的、规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有效地保护国内市场和有潜在竞争优势的民族工业。
(五)充分利用wto的特殊条款和非歧视原则
我国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及《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特殊条款”,把遵守规则与运用规则有机结合起来。世贸组织许多规则是各成员国在谈判中相互妥协的产物,存在不少灵活性。在所有的世贸组织各项协议中,都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优惠待遇条款。《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第12条规定;各成员国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须考虑到各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发展、资金、和贸易上的需要,以保证这些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对发展中国家给与特殊的差别待遇,发展中成员方有权延期执行该协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根据有关协议条款,在一定时期内暂缓履行某些义务,为我国改进管理和提高技术赢得时间。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世贸组织其他协议一样,均遵循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该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在技术法规方面,从任何成员方境内进口的产品应给与的优惠不得低于给与国产相同产品和产于任何其它国家相同产品的待遇。”此规定即包括国民待遇又包括最惠国待遇的要求。依据该协议的规定,在产品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和检疫制度等方面应实行非歧视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如果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不公正的歧视待遇时,我国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关于组织机构、磋商和争端解决的条款,进行磋商和裁决,为我国出口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r].《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7)》,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