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讲座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文学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文学讲座

篇1

【关键词】 《百家讲坛》;现代传媒;中国古典文学;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2001年7月9日起开播的讲座式栏目。作为大众传媒方式的一种,《百家讲坛》为了获取高收视率,就必须采取一些手段迎合观众,这就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本文力图探究《百家讲坛》作为现代传媒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从而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以求使文学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现代传媒方式下,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正确认识。下面具体就《百家讲坛》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如下分析。

一、对经典文本产生误读

《百家讲坛》中对经典文本的误读包括对字词的误读,以及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误用。经典文本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文本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经典文学的阅读,只限于相当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百家讲坛》栏目组,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不得不以提高收视率为一切出发点。为了迎合大众的观赏品味,栏目组决定让主讲人们采用新颖通俗的讲解方式,并且要特意故事化讲述、制造好莱坞大片式的悬念,不惜以牺牲节目的学术性为代价,这就产生了对经典文本的误读,致使广大受众对文学经典产生了误解。下面以易中天在讲解《三国演义》时产生误读为例。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三国演义》时曾质疑“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而是曹操发明的。他在节目中说曹操和吕布两军作战期间,曹操的军队由于去收麦子,城内几乎没有什么兵力了。就在这时,吕布的军队突袭过来,曹操急中生智,将随军的女眷都派遣到城墙上,摆出各种造型制造出歌舞升华的假象蒙骗吕布军队。吕布确实上了当,他看到远处的丛林好像有敌军暗伏,便慌忙下令撤了军队。因此,易中天便认为是曹操发明了空城计,而罗贯中把空城计嫁接到诸葛亮身上是“恶搞”,这好像是易中天在学术上的一大惊人发现,几百年来的读者都被罗贯中误导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学作品,就作为文学创作的《三国演义》而言,它是以《三国志》的史实作基础,进行大量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后人说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正表明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和作为历史作品的《三国志》的分野。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罗贯中以《三国志》为基础,对民间的三国故事进行提炼概括,并且巧妙地移花接木而成的。这样的创作突出了伟大军事家诸葛亮胆识与谋略的超群,而且更符合作品“尊刘贬曹”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是罗贯中创作中的出彩一笔。而易中天没有尊重文学创作的可虚构性原则,却硬要节外生枝地把空城计说成是曹操发明的,污蔑罗贯中是在“恶搞”,这是对文学经典的权威性的亵渎,并且是对文学经典的误读。这种误读不仅质疑了《三国演义》的经典性,而且严重误导了电视观众。

不可否认,易中天的通俗时尚的讲述方式,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激发了观众对《三国演义》等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种以牺牲知识的真实性来换得轻松愉快讲解方式的行为,使得错误在电视传媒下广泛传播起来,误导了广大受众,导致受众对经典文本产生误读,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文学活动娱乐化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为了提高收视率,采用了说评书、讲故事、制造悬念等一系列手法,使得它放弃了早期注重学术品位的定位,逐渐走向了娱乐化道路,从“学术电视”变为了“电视娱乐”。《娱乐至死》的作家波兹曼说“电视已经让我们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这种一味迎合观众品味的做法,造成了《百家讲坛》学术性的淡化,成为了“娱乐化学术”。

《百家讲坛》请了刘心武讲《红楼梦》,请了于丹讲《庄子》、《孔子》。这两位学者都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但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广大受众的心理。想要抓住受众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品味,在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媒介生存状态下,《百家讲坛》成为了文化包装下的娱乐产物。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百家讲坛》把故事情节传奇化、文学经典通俗化当成节目的制胜法宝。

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了达到娱乐性效果,不惜以违背古典文学的原意为代价,这样的毫无节操地采用娱乐性手段迎合观众,可以说是完全漠视学术的权威性。易中天在讲座中穿插着大量不恰当的比拟,例如,他把刘备比作绩优股,谈到赤壁之战时,把孙刘结成联盟的得与失,竟比为现今搭伙的兄弟抢银行的成功与失败。易中天把刘备这个皇叔比作了注水的猪肉,因为要为刚开的公司找“CEO”,才去隆重找诸葛亮一探虚实。

刘心武讲《红楼梦》悬念不断,足把《红楼梦》讲成了悬疑推理小说,确实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是他的这种讲解方式也造成了过度娱乐化的后果,他为了制造娱乐而制造悬念,为了制造悬念而制造了牵强附会的文学误读。他在《百家讲坛》上以这种方式讲解的揭秘《红楼梦》,在学术界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认为刘心武的“秦学”根本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而是在搞创作、编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术已经被严重地异化,文学活动充斥着娱乐性。文学经典原著被搬上《百家讲坛》后,在主讲人另类的讲解下,已经很难让人领略到它们原来的风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百家讲坛》确实让中国古典文学重回大众视野,但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三、接受者的主体性消解

《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们以全新方式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使得广大受众在电视中,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享受着一场场文学视听盛宴。然而,电视前的观众完全被这种娱乐化、故事化、充满悬念的讲述方式吸引,以这种视听方式代替了阅读纸质文本,以致无法从原著中获取自己对经典文学的理性认识。可以说,在这个被视听充斥的“受众为王”的环境中,我们的文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已死”,甚至受众也“死”了。接受者的主体性缺失,造成了文学接受的被动与从众。

篇2

【关键字】经典诵读 培养情操 提升能力 教学相长 和谐社会

【正文】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华少年。

一、传诵经典,培养高尚情操。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诵读经典,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诵读经典,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诵读经典,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净化。

二、传诵经典,提升文学素养,强化阅读能力。

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胸有万书,下笔自有神!经典教育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孩子的语文程度。

三、传诵经典,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四、传诵经典,促进社会和谐

“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篇3

一、在探究性读写结合中创设作文探究学习情境

探究性的阅读成果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形成了探究性写作。探究性写作也促使探究性阅读得以开展、深化、结果。笔者通常在以下两方面创设探究性读写结合的情境,一是在课本的学习中,一是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阅读)中。

1.课本学习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探究性写作更适合于选修课的学习,突出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选修课更对应探究学习重选择的学习方式。凡是阅读教学中形成的探究点都可用写作的方式展示。诸如人物品评,警句品评,语体转换等等。学习了《〈史记〉选读》中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后,我示范引导学生以对联的形式品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要完成这样的探究性写作,学生必经两道探究性关口,一是对人物深入阅读理解的探究,二是对联写作的探究。由于示范、引导适当,学生探究性写作,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答案精彩纷呈。略作列举:(1)好酒好色更好天下,爱财爱士更爱众生;(2)勿持一钱,绐万钱,刘季真牛;未取一金,许千金,吕公不驴;(3)乌江之畔,横刀一刎惊天地;东城之外,操戟一战泣鬼神;(4)遥想江东,吴中子弟还怀之乎?不渡也罢!怅望垓下,冢内孤魂必念我也,自刎可为!(5)吕公堂上,刘季狎侮诸客,沛县亭长真鄙陋;未央宫中,高祖戏弄其父,竖子小儿实粗俗;(6)击筑而歌,帝王孤怀何者知?泣泪而舞,游子思情谁人晓?(7)八方雄师,意气东向,九州宏图,已似鼓鼓囊中物,手中握;四面楚歌,仓皇北顾,天下大势,尽如滚滚乌江水,身前逝;(8)烽烟起,角号狂,英雄挥剑斩飙狂,向天啸,动山摇,垓下一战,向鼎中原代始皇;云飞扬,歌四方,帝王纵泪忆斜阳,思过往,叹霸王,乌江一别,孰与寡人举觚觞?……这些联语,是学生辩证评价古代人物思维品质的体现。

学习了《报任安书》,笔者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警句品评。列举如下:(1)“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同学品评为“真正的勇者不一定要立即为名节去死;相反,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者,却常常借着义的名义,把懦弱的头颈伸向绳圈,说是就义,实是逃避”。(2)“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同学品评为“这是自古如此的中国世相。中国人总喜欢用有色眼睛看待‘罪人’,不管这个罪人是罪有应得还是背负不白。‘负下者’的生存之路常被堵死。身份低贱的人也更易受到诽谤,非难,原因当然是‘上流’者的嘴大”。

学习了《我与地坛》,我引导学生体味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一段回忆忏悔的文字,在品味了这种回环反复有哽咽效果的文字后,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仿写。

语言品评也好,主题探讨也好,拓展仿写也好,笔者以为探究性读写结合应抓住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精髓,引导学生细品深读语言形式,在探究性阅读的基础上,写出探究性的品评文章。笔者不认可那种在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动辄布置学生上溯文学史,浮浅摘抄资料的所谓探究。

2.为落实经典名著和时文阅读中的探究性写作,笔者抓实以下一些过程指导。对于教育部规定的名著阅读,遵循点评―选题―书目―示范―写作的过程指导。初读时要有会意处的点评,读完要从自己最有心得处,提炼上交对该名著进行探究性写作的选题,教师根据各人不同的选题开列不同的书目,教师选印下发相关研究文章或教师自己写的相关文章作示范,学生完成探究性写作。对于时文阅读的探究性写作,遵循讲座―示范―写作的过程指导。小小说、散文、诗歌等赏析文章的写法,教者都有相应的系列讲座,而后印发教者自己常写的发于报刊上的赏析文章作示范,最后学生完成探究性写作。这两类作品的探究性写作,我们都有定期的读书报告会和优秀作品选辑,以落实互动性评价的环节。

带有文艺鉴赏特质的读写结合的探究性写作,有一定的探究难度,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早在1999年全国统一命题的保送生试卷中,已有对杜牧《江南春绝句》品评的探究性写作命题。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作文探究学习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要求参与活动者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只是被参与,则丧失活动的主动积极性;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则不能分享、借鉴他人成果从而推动活动的开展;没有探究学习的意识,则不能使活动深入开展。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B学生作文探究学习能力,笔者常于活动之前与学生达成如下共识:

1.搜集整合每次活动的材料,并从活动主题角度点评每则材料的价值;

2.分析、取舍、提炼材料,完成阶段性实践报告;

3.完成总结性报告,展示具体印证的文字材料。

以上的活动步骤,已用写作形式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搜集整合材料的过程,就是亲身经历的探求追寻和发现的过程。分析取舍、提炼总结的过程,体现了质疑思考的习惯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笔者指导学生完成的两则典型的综合实践报告为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江苏省兴化中学2005届高三(1)班完成的“农村麦秸杆处理现状及改进策略”的综合实践报告。活动小组利用假期回家乡的时间,进行实地观察、调查,了解了就地焚烧,推入河道,充作柴火等农村处理麦秸杆的现行方法,并测算出了具体百分比,这个过程,有摄像照相,有采访录音,我们更看重的是相应的分析取舍、整合小结的文字材料。活动小组在详实的文字材料论证基础上,提出了沼气池吸纳,造纸厂吸纳等改进麦秸杆处理的方法。在这份综合实践报告写作过程中,活动小组得到了化学老师、语文老师等相关学科老师的具体指导。这份报告还被我校一位担任市政协委员的老师,改造成提案提交市政协。

第二个案例是江苏省兴化中学2008届高三(13)班完成的“水乡美食文化调查报告”。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第四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前夕展开的,届时“水乡美食文化”要作为“水乡文化”的一个部分呈现展示的。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教育局、市文联、《兴化日报》联合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征文活动。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写作的良好契机。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小组亲身经历的探求、追寻、发现的活动,主要有专题阅读、查阅方志、搜集传说、实地察访、操作尝试等环节。

专题阅读。故乡作家或邻乡作家对家乡美味有诸多回忆描述的文章,如兴化籍作家毕飞宇、朱辉、王干、费振钟、顾坚等,如兴化邻乡高邮籍作家汪曾祺。故乡作家笔下的焦屑、炒末、苋菜、虎头鲨等水乡美味,激发了活动组成员融入水乡,热爱故土的情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查阅方志。这个环节,活动组成员还获悉一系列水乡美味信息:有国际美誉的水乡美味“中庄醉蟹”(1895年在南洋物赛会上获一等奖,1915年“童德大牌”醉蟹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食品类金奖),曾被《江苏美食》杂志推介的沙沟鱼圆、安丰三腊菜等等。学生进入市图书馆那种安静神圣、虔诚热切的表情,正是探究激情被激发的表现。

搜集传说。有关“中庄醉蟹”,有关沙沟鱼圆、安丰三腊菜的美丽的水乡传说,同学们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散文化改写。

三、在文学创作等高层级习作活动中,创设作文探究学习情境

高中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这四种文学样式的现代语文形式,已有一定的阅读积淀。这是文学样式转换写作成为可能的内部条件。文学样式的转换写作,在现时代亦有十分有利的外部氛围。我们不能回避经典走下堂奥、登上百家讲坛的现时代的文学阅读状况,我们甚至不能回避“安意如式”的文学样式转换写作的现时代热潮。这样的外部氛围,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激发出学生文学样式转换写作的主动探究性。

高中学生正处于诗性的年龄阶段。“文学类写作”作为与“论述类写作”和“实用类写作”并列的习作样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在创设文学类写作探究性学习情境时,主要着力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以课本为依托,在各种文学样式的转换写作中,体悟熟悉各种文学样式的写作。学习了《鸿门宴》《荆轲刺秦王》,引导学生把它改写成话剧。学习了《边城》,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诗歌。学习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散文。这样的转换,对于文学写作初期阶段的学生,是一种“有本可依”的学习。

“有本可依”,首先是这样的转换已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入研习的基础上。其次是这样的转换常常已有他人的转换创作作为对照,学生在转换创作后,即有蓝本可做比照借鉴。在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进行话剧转换创作后,笔者即提供莫言的话剧创作《我们的荆轲》,以供学生揣摩。这样的“有本可依”的习作揣摩,对于文学习作起步阶段的高中学生,借鉴意义不言而喻。现阶段是一个“百家讲坛”式的古典文化普及时代,是一个“安意如式”的古典文学转换写作时代。我们必须正视和引导高中学生对“安意如式”的古典文学转换写作的热情和痴迷。作为教者,有责任和义务对这样的古典文学转换写作,作出选择,向学生推荐最优秀的转换写作作品。学生把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转换成散文后,笔者适时推荐《散文天地》主编作家楚楚的《小轩窗,正梳妆――“楚楚在唐宋”古诗词新读系列散文之二》。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山东淄博教研室王玉强老师的专著《诗化语文――课本诗》,让学生具体感受模仿文本转换写作中的诗歌写作。

再次是这样的转换写作,还是一种文学习作重要的品质――想象能力和思想深刻度的训练。原文本和转换写作后的文本比照后,文学习作者在揣摩研习中,会逐渐窥见并进入文学写作的堂奥的。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这种转换写作的最佳蓝本。

最后,在这样的转换写作中,不仅可以整体体悟熟悉各种文学样式,而且可以细部w悟各种文学样式的写作,逐步熟练各种文学样式写作的能力点。学习了《装在套中的人》,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华连卡和她弟弟的视角,重新叙述故事。学习了《祝福》,笔者引导学生放慢叙述速度,合理想象,详细描写祥连嫂捐门槛的情节。在这样的转换写作中,学生对小说叙述的视角和速度这些新的小说写作理论和实践,有了切近的体悟。

二是以时事为素材,引导学生从中进行文学题材和体裁的营构。从写作的题材和内容角度而言,我们当然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健康抒写内心的向内写作,我们更应该强化高中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向外写作。强化高中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向外写作的正确引导,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高中学生正处于正确认知社会最关键的年龄阶段,引导他们对鲜活现实生活进行文学性提炼的探究写作,有助于他们养成正确认知社会的能力。第二,引导他们正确地对鲜活现实生活进行文学性提炼的探究写作,也是着力于对高中学生走出神灵怪异类小说阅读和写作的引导。历年来,笔者一直尝试以时事素材创设作文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进行文学题材和体裁的营构。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学修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文学修养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1.1大学生文学修养的现状

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化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当代许多大学生重技能轻文化,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实实在在的、对所学专业以及找工作有帮助的事物,早已把文学抛在脑后,尤其是文学修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表现为:写作上的错字连篇及语言费解,语言交流上的表达不清或是脏话连篇,行为习惯上的粗俗不雅,价值观上的急功近利等。

1.2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制约因素

首先,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文学修养要求不高,相关活动开设较少,不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校园里文学氛围不足;其次,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大学生更多关注那些实实在在的、对所学专业以及找工作有帮助的事物,文学的实际作用未能体现;第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参加其他的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无暇进行文学阅读;第四,大学生正处在浮躁的时期,不能静下心来欣赏诗歌、散文、戏剧以及古典文学,却对故事和小说类文章感兴趣;第五,21世纪是电子信息的时代,网络的诱惑较大,学生更愿意花大把的时间上网而非读书。因此,文学已成了事过境迁的东西,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修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素质教育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这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以各种文化为载体,以如何做人为核心与根本的素质。与文化素质相关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文学修养、文学素养及艺术素养等等。

2.2加强文学修养,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文学修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当代许多大学生重技能轻文化,缺乏基本的语言和文字的修养,不能熟练地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现象普遍。文学作品词汇量大,句式和表现方法也比较丰富,加强文学修养,能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思想和感情的技巧,增强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次,加强文学修养,有利于学生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无论是诗歌、散文、戏剧还是古典文学,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形象,表达着作者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情怀以及美好的情感。读者在欣赏这些优美的作品的同时,会在不经意间提高自身的审美、欣赏水平。

再次,加强文学修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伟大作家的智慧,可以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加强文学修养,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改变行为习惯上的粗俗不雅以及价值观上的急功近利等问题。此外,加强文学修养,还有利于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加强文学修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1)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其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大学语文课程需建立一个灵活的教学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再次,开办文学选修课,例如,开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以及国外优秀作品欣赏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修,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2)积极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例如,大学校园里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请一些著名的专家、教授开办文学欣赏的专题讲座;重视文学社团,开展征文、文学作品讨论赏析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还可以利用广播、校刊、专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开展书评、影评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学氛围,积极地调动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此外,教学工作者应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以自己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文学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人文特性、提高表达能力的重任。高等院校应强化文学教育,重视文学修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加强文学修养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而今再望向夕阳中铁塔的剪影和水光潋滟的东湖,回首大学时光,虽不敢说已经学得了铁塔和东湖的精神,但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些许在河大的经历。

与书为友――学业篇

有幸就读于河南大学编辑出版系。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河大是国内较早开设编辑出版学的高校,并开创了闻名学界的“中原学派”,还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委员会编辑出版学研究分会会长单位。

选择了编辑出版学便意味着与书为友。大二时第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校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内上课,虽然早已听说河南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一样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但当看到硕大的阅览室内那一排排摆满古籍的大书架时,还是被震撼了。樟木架的香气,宣纸的香气,油墨的香气,这些味道混杂在一起,沁人心脾。听着老师讲解那些善本背后的传奇,心里着实觉得做一个与书为友的编辑着实是件幸福的事。

邂逅过古典,遂领略现代技术的神奇。学院曾特意组织编辑系的同学前往印刷厂参观学习,亲自操作机器,把一卷卷白纸在轰鸣声中变成一本本图书。而每年的模拟书制作大赛更是全院乃至全校的一出好戏。虽然冠上了“模拟”二字,但同学们的作品可都是真东西,只是因为我们的图书没有书号,不能销售,所以只算是模拟书。从图书选题,到组稿约稿,从排版到封面设计,直至印刷和装帧,全部由同学们独立完成,最后再在全校展出和评比。和队友面红耳赤争论选题可行性的小会,一个字一个字通宵录入稿件的夜晚,打印机中缓缓送出的劳动成果,所有的这一切,不仅让我们体验了书本诞生的全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对书本的珍惜和眷恋。

小城大学――生活篇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坐拥“三宝”,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宋代铁塔,还有河南大学近现代建筑群和明清古城墙。而河大所在的开封更是千年古都。学习之余,也不能忘了品味这古城中百年名校的韵味。

一百年前,河南的仁人先贤不甘心这个内陆省份在时代的浪潮中落于人后,在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站――河南贡院所在地,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她便是河南大学的前身。一百年后,曾经的风风雨雨都烟消云散,但先贤的精神却沉淀在了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

踩着吱吱呀呀的木地板,在已近百岁的博文楼里听讲座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而教授讲课的那方讲台正是先生当年作报告的地方。每天早上在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礼堂旁晨读也成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河大学子的习惯。一群年轻人对着黛瓦灰墙,或背诵abcd,或吟咏唐诗宋词,或练习铿锵有力的播音发音,这已经成了河大一景。

开封历经千年风雨,脱下了汴京的凤冠霞帔,换上了民间女子的着装,虽然世俗了,却依然难掩眉目间那古典的气质。单拿这夜市来说吧,可是写进了中学历史课本,从宋朝一直热闹到今天的。暮色四合,从河大校门走出来,就在古城墙的墙根下,熙熙攘攘已是一片灯火一片笙歌。有艺人穿着宋代服饰表演着传统糕点的制作,有店家用浓郁的开封口音招揽着生意,一阵蒸汽扑来,呵,是刚出笼的灌汤包子吧?四散的不只是包子的香气,更是久居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难得闻到的市井味道。

如沐春风――师长篇

大学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教授我们传播学概论的李建立老师。这位长着张孩子脸的博士教学方式着实独特,他既不允许同学们上课记笔记,也不鼓励同学们去背诵书中概念,他希望大家把知识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他把课本的教学交给了同学们自己,每个小组负责几个章节,自己先学会,再讲给其他同学,期末了还可以自己选择一个传播学课题进行研究。我们明白老师这么做的苦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中,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教会同学们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本同学们自己讲了,那老师干什么呢?李老师自己精选了一系列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带领我们阅读,一学期下来,从弥尔顿读到马克思,从施拉姆读到拉扎斯菲尔德,我们就这样如痴如醉地徜徉在这些大师和他们的皇皇巨著间。

另一位深受同学们爱戴的老师是常萍老师。因为不愿为了升迁而写论文,从教20年的她至今仍是讲师。大家都知道她身体不太好,但她讲课时却声如洪钟,整个走廊都回响着她的声音,两次婉拒《百家讲坛》的故事更是为她的经历增添了传奇色彩。其实我们专业并没有安排常萍老师的课,但每次我都忍不住要去旁听。坐在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窗外不远处是爬满常青藤的古城墙,讲台上常老师配合着龙飞凤舞的板书讲解着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自己整颗心都沉静了许多。每次课后,讲台上的常老师都要被同学们围住,其实大家并不全是请教文学问题,有时候生活中遇到了伤心事,大家也喜欢找常老师倾诉,而常老师总是能用古典文学中的道理开导大家,她说:“从来不想该不该想,只是想;从来不想该不该做,只是做;从来不想该不该爱,只是爱。”她说:“最爱你的人往往是对你的心放得最低的人。”她说:“人和人本质上没有区别,爱没有,恨没有,快乐没有,痛苦也没有……差别在于你如何对待你经历的这些事情……”

河大的毕业生总是喜欢自称“铁塔牌”,以示经历了河南大学的锻造洗礼,自己已经能像那千年铁塔一样,面对风风雨雨我自岿然屹立。其实,当河大人在向铁塔学习时,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沉着,一份波澜不惊,一份东湖般的澄明。

学校档案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是河南省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院校,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大学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34个学院(部),83个本科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

篇6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7—9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曾进行过以下多种尝试: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搞文学欣赏,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文学典故知识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

四、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五、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篇7

1.重视教师在推广与实践人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个明确认识,即“传道授业解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重视帮助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综合方式的利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思想上突破高考的局限,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由考试成绩提升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通过优化改革教育方式,帮助进行人文教学意识的进行。其次,学校要始终关注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增长,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或者人文教学讲座等,为教师们创造一个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进而推进人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

2.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人文美

注重对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学生情感建设,帮助学生在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是人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文《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用“学不可以已”开篇指出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比喻句,去体会这篇文章的写作激情和写作技巧,进而品味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丽。再如,作为高中语文重点教学项目,作文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人文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热点,如“马航事件”或者“复旦投毒事件”等,引导学生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端正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进而实现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目标。

3.实施人文精神渗透学习成果评价

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途径。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有很多,选择方式时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考虑,保持对高中生心理活动变化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们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肯定学生做的对的部分,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加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篇8

先是央视少儿频道停播《虹猫蓝兔七侠传》,据传是因为以家长为首的网友讨伐这个系列剧脏话连篇,又有暴力情节,担心教坏小孩子,声势浩大地要求停播。接着又有十博士集体联名,以偏离学术、几近俚俗为名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并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这两则新闻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是家长和十博士在我看来有些过激的反应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电视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一个动画片就能教坏孩子?而一个电视讲坛就能误导了学术?

我们从来不高估好的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果有人跟你说让孩子看一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画片,他就会变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你肯定会觉得是说大话,吹大牛。但为什么孩子看一部脏话连篇、有暴力情节的片子就会变成坏孩子呢?从网上看到这次家长讨伐团的讨伐檄文,义正辞严,但首先觉得是好笑,我觉得这是家长在找理由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电视台播了一部有问题的动画片就联手要求电视台停播,如果你正好碰上了一个天天吵架脏话连篇而且还动手打架的邻居,那你是不是要学孟母三迁?如果孩子的班上正好有一个这样说脏话爱骂人的坏学生,家长们会不会联名要求学校开除他呢?家长有太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生恐自己的孩子受到坏的影响,其情可悯。问题是,电视动画片只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小情节,孩子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画画,弹琴,和小朋友玩,稍大一点儿的还可以上网去玩游戏。更何况,如果嫌这部动画片不好,你挑一张健康百分百的优秀动画碟让孩子看就行了。我觉得当你的孩子已经把电视动画片当成成长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时,已经意味着这个家长的教育彻底失败了。生活中无数比电视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的渠道,家长因为偷懒或者别的原因选了最省劲儿的电视,这首先是家长的责任缺失。再一个就是扩大危害。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脏话和暴力这些不良因素除了电视之外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到达孩子跟前,家长的责任在于甄别和引导,而不是抡起大棒集体喊停,因为你无法关闭所有的不良渠道。

于丹也是通过电视上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走红的。我不知道博士们的思维是怎么运转的,但是我知道一位朋友的上初中的孩子是这样选择的。他听了于丹的讲座后对《论语》感了兴趣,他妈妈趁热打铁给他买了一堆讲《论语》的书,他翻了翻后,觉得于丹的有点太浅,不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意思。瞧,于丹在一个中学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引子,她引发的是对孔子和《论语》的兴趣,就像抛出一个线头,大家可以攀缘而上,各取所需。

可是博士们呢?他们大费周章跨地区跨学校联袂抵抗于丹,也许真的是因为感觉到学术已经被于丹误读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家了解和学习孔子和庄子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电视上《百家讲坛》里的于丹。而且听于丹讲座的人都是一根筋,听啥是啥,都不咀嚼,不反思,更不对照别的版本解读。

上次有十博士联名取消圣诞节,梁文道曾调侃说他们读书读傻了。此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无非是在集体起立证明原来读书真能把人读傻,傻到连一个中学生的判断力都不如。不过对比博士们反对的急切和真诚,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的生活中可能贫乏得只剩下电视了。

这一段由影视和网络联手掀起了一股明史热,打先锋的恰恰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如果按十博士的思维逻辑,明史学者和专家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抡起大棒,对这些走红的非专家学者大声喊杀。没想到明史学界的反应不是攻击而是积极认可,反省自我。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还表示,没让读者知道真正的明史,学术界应该反思。

影视教授于丹也像明史非专家一样,正在替文学教授们开坛论道,做着普及古典文学的工作,她不是专家,讲得也许有缺欠和疏漏,但她的意义和功劳不可否认。该反思的应该是那些罔顾常识抡起大棒的博士们。

【原载2007年3月7日《深圳商报》】

篇9

相识

隐隐约约记得,六年级春游学校组织我们参观航天博物馆。初次接触这个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词汇,我表现得十分兴奋,东瞅瞅,西看看,一刻也消停不下来。突然一个“庞然大物”闯入我的视野,我跑过去一看:呀,原来是间航天模拟操作室!抱着好奇的心理,我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到了操作台前,顿时我就被琳琅满目的遥控按钮混淆了目光。我尝试按下一个红色的圆形按钮,刹那间,我立刻感到重心偏离地面,似乎整个人漂浮在半空中。我被这奇妙的现象吸引了,不再胆怯,放开心中所有的包袱,去操作航行……

那次的相识,使得一粒叫航天梦的种子播撒在我心中,只是,未被察觉到罢了……

相知

真正了解航天的意义是在六年级暑假的一天,那天小区居委组织了一个航天讲座。正是在那天,我知道了航天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对国家和国际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是民族荣誉的一部分。望着居委老师放出的神舟七号成功着陆的照片,心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此同时,心中对民族英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崇敬之情也愈来愈深……

那次的相知,使得那颗名叫航天梦的种子蠢蠢欲动,期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相恋

闲暇之余,常常会去书城感受“书香的气息”,喜爱古典文学的我,总是沉醉在优美的诗词中不能自拔。知道一年前的一天——当我正用指腹扫过书架上的书目时,一本毫不起眼的书映入了眼帘。我好奇地拿起那本书,轻轻弹去上面的灰尘,只见沉稳朴实的四个大字印在封面的中央——宇宙学说。我不禁产生了几分兴趣,便翻开了书……可谁知,这一瞥就是两个钟头,直到翻到最后一页的空白,我才意犹未尽地合上了书。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书中的精华之处,仍觉得精彩无比: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却遭到教会的压制;布雷诺为了?I卫日心说丧失了生命;伽利略用实验论证了日心说以及同样是哥白尼提出的学说——地动说,并在哥白尼的基础上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这使我对那片蔚蓝深邃的领域,又增添了一份向往之情。

“咯哒”一声,心中的那颗种子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开始发芽生长……

我有一个航天梦,为了心中的梦想,我定会全力以赴,努力学习,保持身体素质的健康。虽然这个梦想的实现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我敢于踮起脚尖,奋力向终点奔去,我一定会成功。

篇10

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体裁,它言简意赅,意境深邃,生动形象,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它描绘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低头思故乡”的万千愁绪,以及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学思考……古诗教学是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

古诗中有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描写羁旅生涯辛酸的,也有抒发佳节形单影只的凄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有效地将格调美、意境美、哲学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让他们身受艺术气息的熏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西湖的景色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可以配合一首古典音乐烘托气氛,为学生构建美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解析古诗中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类似的诗句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装扮的妙龄少女的妩媚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动静相宜之美,以及“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冲击之美……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启蒙诗句。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敏,然而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却不能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转变学习方式,以编故事、绘画等形式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再造,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着重讲解陆游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编制一个时代缩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巧设问题情景: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中你能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病榻之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奄奄一息地念着自己的宏图大志。儿孙围在他的周围,只见这位白发老者艰难地从口中蹦出几个字,随着一声凄厉的叫声,这位白发老者带着他的壮志未酬消逝于低矮的房屋之中。这是学生想象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景象进行意境再造,对古诗的言外之意自己通过联想补充,也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意,也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