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融资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融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是打破原有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实现新制度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过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不仅取决于新的制度安排是否会给相关利益集团带来潜在收益,更重要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和力量的对比。当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林业企业、林农、合作组织、潜在的投资者、其他社会团体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可将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林业集团,即经营林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林业企业、林农、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团体。政府部¨,即管理林业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过程中,分析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直接炎系列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类型。
1林业集团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现行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下,商品林业投资效益低下已是一个众所共认的事实。而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获取较大收益的合理预期,对更高收益预期的产生又会导致对现存以及新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强化对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期望。因此,林业集团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对林业经营者而言,新制度的实施,将增强他们对从事林业经营的预期和偏好,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对潜在投资者而言,新制度为他们提供了直接投资于商品林业的渠道和方式,使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业集团是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发起的需求诱致性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业集团的大集团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的速度太慢,组织、协调与谈判的成本太高。
首先,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有一个新制度安排的“发明者”或“创新者”自发组织实施。这个发明者类似于制度创新的熊彼得式的“企业家”(能发现制度不均衡及其潜在的获得机会),他们是整个制度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和“发明创造者”。但是,由于林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林农的意识形态落后,难以产生制度创新的发明者与创新者。一方面,较小的私人收益不足以激励林主参与集体行动。林业集团成员规模庞大,即使制度创新的收益可预期,但单个林主荻得的份额可能很小,该利益甚至难以弥补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人成本,于是林业经营参与集体行动的激励自然也不足。另一方面,林农在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中的序位靠后,在社会潜意识和人们思想深处,农民总是与贫穷和愚昧联系在一起,林农自然更不例外,如此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使林业成为一个弱势压力集团。而林农自身的意识形态障碍,也使他们难以认识到集体行动的利益所在,认识不到自身对制度变迁可能施加的影响,他们只是受制度的影响,而非积极地去影响制度,这也弱化了林业集团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第二,林业集团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全局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的成本较高。而林业集团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又进一步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首先,林业集团规模庞大,制约了其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当许多人组织起来一起行动和捍卫自身利益时,其组织成本远高于少数人做同样事的成本。林业人力资源庞大,仅林农就数以亿计,将林主有效组织起来一致行动的组织协调成本人高。其次,林业经营特点制约了其较低的组织化程度。林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林农生产地点分散,林主生产的地理集中度偏低,从地理位置上讲,林主联合须跨越更大的障碍。再次,林主之间在地区、职业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是林主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他们对集体行动必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使林主聚合起来,建立有效联盟,以强化其共同利益的难度骤增。总之,松散的林业集团高度组织化并非易事,其组织、监督、运行的成本太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在制度变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难以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
第三,由林业集团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仅其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较高,而且面临着普遍的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由于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强外部性,收益将为集体所有成员分享。每个林主的个人行动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理性的林主更愿意保持沉默,让他人去奋斗,由别人去承担创立成本,自己“搭便车”分享制度创新的利益。越是大集团越是会受到“搭便车”问题的困扰。林业是名副其实的大集团,集团成员规模庞大。2000年末,仅我国林农人力资源总量就达104万人,2002年退耕还林在全国铺开后,林农人数数以亿计。如此之大的集团规模,又缺乏类似的强大约束以对林主的“搭便车”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故“搭便车”行为在林业集团内很容易发生,这极大地降低了林业集团集体行动的效率。
第四,诱致性制度变迁依据的只是共同利益和经济原则,它要受制于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和法律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如知识、意识形态),给新制度所留下了空间和边界的制约。如果新的制度安排超出了制度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即使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也不大可能发生,新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出现。
2政府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在提供制度产品上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国家可以比林业集团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和组织成本方面也极具优势,可以对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加以保护,这是其他经济和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也是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度的确立和保障需要强制性的力量。正如诺思所指出的,“虽然我们可以没想资源的组织可以在有限范围内保护所有权,但是很难想象没有政府权威而可以推广这种所有权的实施”。
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完全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发动和组织的制度变迁所遇到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其他主体和利益集团,取决于支持变革的主体:阳利益集团与反对变革的主体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变化;另一方面来自政府自身,取决于政府的偏好和政府机构的官僚化程度。这些都可能会对制度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经济目标,即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政治目标,即通过为不同利益集团设定不同的产权,使其自身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收益最大化,以赢得最大化的政治支持。具体到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而言,政府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商品林业的投资效益,提高林农经营林业的收益。而政治目标则是实施对林业的控制,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经济目标同社会目标常常是会发生冲突的,当经济日标与政治目标冲突时,政府的政治目标通常支配着经济目标,即预期政治收益大于政治成本,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包括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在现行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下,导致商品林业投资交易成本高的多个要素:如林地非流转性、采伐限额限制等,均是由于政府在资产所有制属性的规定和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造成的,这也正好验证了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政治目标的结论。
其次,尽管供给主导型商品林业制度创新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节约制度选择和推广的时间,但由于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地方政府为其自身利益会“修正”“曲解”上级意愿的制度供给,或者以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实施新规则,容易出现“改头换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增大制度变迁的“阻滞成本”。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法治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而且会使制度变迁扭曲变形。如改革开放后,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放开后导致的滥砍滥伐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政府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和权威显示偏好而实行过度的行政管制性制度供给,导致政府行为的越位和制度供给的“过剩”。例如为了生态安全我国政府觇定了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却没有给予林业经营者应有的经济补偿,使林主蒙受了经济损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森林采伐进行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对于林业经营者财产权的约束是应有一定限制的,要依照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无所限制地行使公权而侵犯私权。
第四,由于国家总是通过政府来行政的,而政府则是由人组成的,政府官员本身也是“经济人”,他们的私人净收益并不等于国家净收益(或社会净收益),因此社会净收益的存在不一定能导致制度的有效供给,或者他们供给的制度只是为了获得垄断租金的最大化(寻租空间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低效制度供给。例如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分配上,政府的操作缺乏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这给地方和部门行政权力“寻租”提供了极好的土壤和机会。采伐指标的发放依据的往往不是林木生长、成熟的状况,而是权力大小、人情关系远近等因素。因此,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常常以牺牲山林产权者的利益,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从而最大程度地遏制了市场主体投资于林业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风险相对较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上下游产业链长、占用资金多、中间环节多,使得财务管理难度加大。二是财务关系涉及范围广,不仅包括与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与国土、规划、环保等政府部门之间的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三是经营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同时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无疑会加剧财务管理的不可预见性,甚至引发财务风险。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资金管理更加集中,便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完善筹资管理能够短时间调集企业发展资金,使房地产企业及时把握商机,为其投资决策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专业,监督更加严格。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实施双重管理,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既受本部门领导,又要接受公司的行政领导。此外,财务管理可以使内控机制统一,有利于企业对子公司的考核,以及利润的合理分配等。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现代化房地产企业财务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起步晚,发展过快,行业市场不健全,未能形成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资金分散、闲置问题突出,多头开户、资金账外循环等现象也较为常见,加上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财务大权掌握在个别人手中,在没有经济合同等情况下随意支付,使财务部门难以掌控实际资金周转情况,而财务管理制度却没有对其约束,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忽视现金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必然是做好现金流管理。但目前不少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只重视招标、投标环节的财务预算编制,却对现金流向不予关注,最终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出现现金链断裂的风险。再有,企业管理层现金管理意识淡薄,造成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难于满足银行信贷标准,因而影响企业的资金筹集。银行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加上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现实,迫使企业从其他渠道高息筹资,因而加剧了财务风险。
3.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房地产企业资金筹措比较单一,国家出台一系列打压房地产的政策,贷款资金已得不到银行的支持,为了弥补运营资金缺口,有的甚至于通过民间高利息借贷进行融资。部分房地产企业能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但大多数企业并不满足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基本条件,因而不法获得所需的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银行对房地产企业放贷的门槛也随之提高,客观上收窄了其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加大了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4.审计监督不力,缺乏奖惩机制。尽管房地产企业设置了审计机构,也有相关管理制度出台,但鉴于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复杂性,实际的审计监督工作往往缺乏约束力,尤其是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显得软弱无力,甚至于发现问题还帮助其隐瞒,给企业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奖惩机制不健全也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即使形成相关制度,也仅仅是一纸空文,难以真正执行。对于财务主管,通常缺乏对其的绩效考核,而更多的是依靠道德来约束,监督效果差。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经营项目及财务管理特点,梳理财务管理活动各方面的内容,明确规定财务管理的流程、标准等,建立涵盖各环节的财务规章制度,使得财务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化,从源头上把控财务风险。在制定财务制度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管理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相互配合,更好地为企业整体管理活动服务,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另外,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于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2.重视现金管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通常情况下,高收益必然伴随的高风险,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企业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可能会给其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重视现金管理,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投资决策前一定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现金管理意识,关注企业现金流状况,并及时反馈企业管理层,为其决策提供依据,进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优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了把握投资机遇,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做好筹资管理,房地产企业必须优化现有的融资方式,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充分开展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如通过信用证、承兑汇票、商业汇票、保函等结算方式进行短期融资;二是将企业做大做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三是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依靠自身优势吸引投资者,进而实现融资的目的;四是借助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流动资金占比。
4.提高审计监督的执行力,落实奖惩机制。加强对财务工作的审计监督力度,不仅仅要在形式上做到位,更应当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在审计制度的制定上要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细化财务管理审计监督条款,制定统一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进而降低企业各项成本。另一方面,要落实财务管理奖惩措施,不论高管还是普通员工,一视同仁,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要及时予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违反财务管理制度、违规操作的,要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徐榆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刍议[J].中国外资,2011.
篇3
关键词:金融管理;经营管理;应用策略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金融工作的有效性。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能够更有效的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尽管很多企业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体系,使企业在投融资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其受到了供应链的重视,进而使企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能够更有效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防范和控制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先导性,比如一些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财务决策方面更具有科学性,使财务决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而在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还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与金融相关,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运用金融工具加强融资管理工作,不仅有效的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也使融资活动更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特别是通过正确处理好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关系,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战略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进而使企业战略发展拥有强大的支撑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要想更好的发挥金融管理的积极作用,一定要不断创新金融管理理念,但目前很多企业还存在金融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将金融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导致在金融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金融管理工作还没有进行系统整合。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对金融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设计,还没有走出财务管理的“误区”,金融管理内容相对比较有限,而且金融管理也没有发挥应用的职能,导致金融管理片面化,根本无法发挥金融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等。
2.金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要想使金融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应当在构建科学和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方面实现突破,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些企业尽管将金融管理纳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而且也在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但由于相关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协调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金融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比如某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方面尽管下了一番功夫,而且也将金融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当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导致金融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工作都没有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结合,金融管理工作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金融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对于开展金融管理工作来说,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努力使金融管理工作效率更高,但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走出财务管理的“误区”,金融管理与财务管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概念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结合,融资管理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导致融资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更大的突破。还有一些企业将金融理论和金融工具应用于经营管理当中,比如在开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对融资风险的认识,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融资风险;再比如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将金融理论应用于财务管理当中,财务管理缺乏战略性和辅等,需要引起企业重视。
4.金融管理形式缺乏协调
从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金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因而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协调机制,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机构都能够参与到金融管理中来,但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金融管理工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也缺乏拓展性。比如一些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几乎没有参与到金融管理中来,而且既懂专业知识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金融管理受到限制。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导致金融管理工作缺乏合力,甚至出现了一些相互制约的现象,同样会导致金融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金融管理的优化对策
1.推动金融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一定要发挥理念的先导性作用,积极推动金融管理理念创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将金融管理纳入到经营管理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对金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系统设计,使金融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为了能够使金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且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负责金融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督促落实工作,同时还要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确保金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要构建金融管理多元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比如可以进一步拓展金融管理领域,强化金融管理对企业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
2.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要着眼于提升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和系统性,积极推动金融管理制度变革。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着眼于解决金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比如应当制定金融管理规范化制度,金融管理制度要涵盖金融管理重要性、目标、任务以及流程等方方面面,进而使金融管理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还要根据金融管理的专项工作组织实施,比如在企业在开展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投资管理制度,内容应当涵盖投资决策制度、投资奖惩投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管理工作更专业化。
3.促进金融管理方法变革
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多元化方法,推动金融管理工作更具有创新性。这就需要企业要学会运用金融理论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对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能够被企业所应用的金融工具,进而使金融管理取得更好成效。比如在开展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更加重视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决策风险管理体系,使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促进金融管理方法变革,还要将各种不同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金融管理当中,既要加强金融分析,也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同时还要高度重视金融管理模式创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金融管理当中,构建“数据化”金融管理体系。
4.抓好金融管理协调发展
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因而需要构建协调发展机制。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管理模式和金融管理体系,强化金融管理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使金融管理工作能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除了要建立专门的金融管理组织机构之外,还要在构建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金融管理体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可以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使各个部门都参与到金融管理工作中来,共同研究和解决经营管理中涉及到金融方面的工作,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金融风险预案,进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具有经济效益。要大力加强金融管理人才建设,特别是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学习,并且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强化金融管理意识,努力形成金融管理合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金融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保障更具有积极作用。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要从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切实加大对金融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力度,特别是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入手,不断强化金融管理工作的价值定位,重点要在推动金融管理理念创新、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金融管理方法变革、抓好金融管理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使企业金融管理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为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开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素萍.浅谈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06):20+23.
篇4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经济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恶化的经营环境、下滑的利润经济、粗放的的资金管理使企业无法第一时间预感到危机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挖掘潜力,深入分析造成企业资金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政策。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以促进对资金的合理利用。
一、企业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资金管理计划不能被有效率的执行下去。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的资金管理平台和资金运作平台,使决策者并不能及时了解到公司的资金运转情况,在一定情况下,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对于资金的预算缺乏足够的认识,制定的计划执行力差,资金在运作和使用过程中太过随意性,造成资金现状和预想严重脱节。往往一遇到突发状况,资金就运转不过来,使资金管理失效,给企业造成危机。在企业资金被占用和企业资金短缺两方面很难调节,中小制造企业资金沉淀严重,周转率过慢资金占用不合理,造成企业信誉下降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所以低效率的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存在问题的一个原因。
(二)财务的资金管理观念淡薄,领导层对于投资决策失误。很多中小制造企业投资决策者往往缺失对产品和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造成投资决策失误。中小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是亲朋好友,其工作能力并不高,管理层进行管理一般也只能依靠亲情加以维护。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时仅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用人情代替制度,没有制度意识,对于资金管理的观念淡薄造成了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流通不通畅,没有把有效的资金用到更高效的地方,从而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中小制造企业的经营范围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抵押物小,信誉等级较大企业来说较低,没有雄厚的资金,融资较为困难。因此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每项投资决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细细斟酌,根据本企业资金成本进行有效投资。
(三)没有科学论证,只靠主观臆断的风险资金投放。在资金投放使用,由于企业管理者能力问题,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往往对资金投放靠经验进行主观决策。通过对风险的可行性分析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然而对外资产投资相对薄弱,然而中小制造企业的补充资金一般靠借贷来支撑,又想快速扩大公司的规模,导致大量的资金被占用。由于现有的中小制造企业都是大部分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短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一部分的管理者管理观念陈旧,没有将财务制度制定到公司的整体有效机制中,财务管理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没有在公司制度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企业结构不完整,管理制度职责不明确,财务审批的随意行的大,造成资金混乱。科学论证,分析可行性的风险投资是企业投资决策者必须要做到的方面。
二、对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应该面向社会招纳贤才,选拔优秀的人才到公司来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公司领导层在做出决策时也应本着更加透明化、公平的原则进行。培养优秀的财务会计,提高财务的个人能力,使其本着对公司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工作中来。中小制造企业领导层应主动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懂经营,有头脑,综合素质能力强的领导层。从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更新思想改变狭隘的小生产意识。企业内部的员工遵循公司制度,对于公司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尽早提出质疑。企业员工的能力水平、资源配置要逐渐合理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对于企业提高整体化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重视管理体制的建设来利用组织和制度的力量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来提高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司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明确员工职责和人员管理岗位,严格依据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树立资金管理理念,及时掌握公司动向,做出相应对策。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对于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
(三)加强资金预算、合理确定筹资方案。做好企业的资金预算,本着节约的原则,确定资金的合理需求,资金的预算、收入、支出、节余等都要在财务资金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保证财务预算合理降低财务的投资风险,选择最佳的投资方式,给企业带来最高成本的风险投资,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形成专业的经营理念,规避多元化的投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树立财务的风险理念。加强资金的预算,合理规划公司的计划,合作确定公司融资方案,对公司整体更好的把握。
结语:
在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管理者的能力水平上,在管理者层面上,因要求其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对于面对危机有果断的判断,迅速做出解决方案。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资金管理观念,提高和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制定相应的公司制度,严格按照公司的制度做事和按照企业财务审批程序办事。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和财务会计具有高水平的领导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对于市场经济的把控,对融资的决策投放,对经济风险的预算都要求运营者的能力水平要很高。加强对公司内部的管理,建立健全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制定融资方案都是对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邱国衡.浅析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王楠.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12).
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运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集团企业的资金筹措、投资和价值创造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企业集团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金运动管理,并且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等有关财务报表上面恰当反映。企业集团在产品的调研、生产经营、销售等价值利润创造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资金的筹集、优化配置和对外投资,通过合理化的资金结构安排、自有资金的盘活存量使用、外来资金的优化配置,共同实现企业资金的自我价值的升级再创造,提升其资金运营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一、企业资金运营的主要方式
(一)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的主要方式
跨国企业资金运营管理存在于母子公司之间安排合理有效的资金流动,其运营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持最优化的流动资产持有量水平,有效控制流动资产的余额量,最终实现其全球化发展战略目标。跨国公司的资金运营方式主要包括:集中管理、净额结算管理以及全球范围内资金配置。
(二)上市公司资金运营的主要方式
上市公司的资金运营主要体现在资金结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上市公司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体现投资者的权益行使需要共同承担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合理安排债券、股票增发和股份配送等不同筹资方式之间的协同作用。
二、企业集团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关键环节是运营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能力,影响着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地位,当前情况下企业集团在资金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体系不完善
集团企业资金运营的有效前提是组织管理者认真全面贯彻资金管理制度,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合作有待完善,财务部门资金主导管理能力较为分散,有些缺少资金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以实现对其统一调配,从而影响资金运营的效率水平;第二,财务人员的设置没有严格按照相互监管制度进行,财务与会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融,使会计信息的预测功能受损影响公司投资决策判断的精准度;第三,资金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有时互相之间存在一些交叉使执行人员不知如何进行标准的选择工作,有时还会出现制度设定修改不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约束
集团企业一般具备程序化的资金调度流程文件,而与业务密切相关的资金使用和调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资金管理程序规范但业务执行随意性,使资金的管理使用呈现模糊不清和随意性特点;其次,“重业务、轻财务”现象普遍存在,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准确定位,高度关注生产而怠慢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难以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最大效用;第三,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没有完全体现,资金使用的计划性、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和利润水平并没有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得以很好地体现,预算管理形式大于实质大大削弱其在资金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资金筹集综合使用效率不理想
企业集团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闲余资金的剩余量就越多,由此给企业带来很好地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故企业就选择使用不同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忽略其整体负债能力以及投资收益是否与负债相匹配,这样一来企业资金出现大量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升。
三、增强企业集团资金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企业的社会竞争地位的高低,有必要综合参考总结先进经验已制定出有利于增强企业集团资金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
企业集团资金运营有效的重要前提是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保证其管理有据可依和管理效果的高水平,包括预算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负债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制度等。预算管理是前提和基本保障,合理有效的预算安排才能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营运资金管理制度是为在满足流动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水平的精准和利润率的提升;负债管理可降低因负债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融资管理可有效降低盲目融资的可能性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
(二)开展资金池模式,重视资金头寸的预测作用
网络信息化时代,企业集团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来强化资金运营管理能力。跨国公司可选择与国际银行合作共同开发资金池资金管理模式,有效实现企业经济业务和资金结算控制流程的融合,满足公司资金的全球化调拨,可以借助优秀的财务专家和大量的信息情报,根据各国利率、汇率的变化和各子公司的需要,对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的统一调度和使用。
(三)预算管理工作的完善,资金管理机构的健全
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完善资金预算,确保各种预算信息的准确性,以便为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地信息,提高公司投资决策的效率。一般而言,公司的预算编制应该要包括经营预算的编制、投资预算地编制、筹资预算地编制、资金预算地编制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加强资金管理的目的。最后,资金管理机构需要具有完备特征,既要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机构还需要财务审计监督管理机构,以保证资金运营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强化外汇集中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6
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集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集团管控体系的工作核心之一。企业集团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面临资金短缺、存贷双高、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众多企业集团的实践表明,成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强化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是有效利用集团资金的规模优势、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的成功经验之一。
一、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
稳定健康的资金流是企业集团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满足各业务发展的需求,资金管理中心的工作重点应关注以下内容:
(一)集团掌握各成员单位资金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信息系统改变信息收集方式,使集团管理者可以由上至下实时、主动地查询任意成员单位的资金信息,集中监控成员单位的资金流动和运营情况,做到资金信息的明细、透明。
(二)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集团对成员单位资金的统筹规划和调控能力
完善资金计划的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各成员单位的经营信息和资金状况,平衡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流入、流出需求,在集团内有效调剂闲置资金和短缺资金,使资金资源的流向和配置符合企业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资金集中监控管理,实时监控集团重大、敏感资金的流入流出
建立集团资金监控的平台,根据资金流动的性质决定资金监控的方式。对于经营费用类支出可以采取额度控制的方式,利用信息系统设置费用控制额度,由系统自动监控费用支出的情况并及时提出预警;对于资本性支出、大额度资金支出等重大、敏感性资金支出,通过系统设置相关的控制流程,通过审批流程自动提请相关人员审批,满足集团对各成员单位重要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需求。
(四)提高资金分析的效率和质量,真正满足集团各级管理者进行决策的个性化、及时性要求
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统计各种资金信息,根据集团的需求进行分析,满足集团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信息的需求。
(五)利用集团资金的规模优势,挖掘集团沉淀资金,提高内部融资能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企业集团可以通过资金集中结算,建立集团资金的现金池管理模式,挖掘结算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资金,扩大内部融资的规模,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满足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
(六)严格控制集团各成员单位的投融资、担保决策权,有效调整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防范经营风险
在信息集中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可以根据各成员单位的行业特点和融资能力对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调整成员单位的融资能力和投资需求在时间和比例上的差异。
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合作银行,利用集团的规模优势与银行协商更优惠的金融服务条件,提升集团整体的融资能力。
二、资金管理中心的组织架构
大型企业集团往往下属成员单位分布地域广、管理层级多、资金流量大,为便于管理和控制,建议大型企业集团筹建的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集团财务管理部,资金管理工作与集团财务管理其他分支信息共享,与集团财务核算、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部门共同构建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因此,资金管理中心应建立成多层级的组织架构。
一级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企业集团总部,负责集团整体资金管理工作。主要根据集团的管理要求制定资金管理的总体原则,不参与具体的资金结算管理事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实时监控下属所有成员单位的资金流信息;
2.统一规范企业集团资金结算的标准和操作原则;
3.统一集团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政策,负责集团重大外部融资活动的操作;
4.根据集团各行业结算需求确定主要合作银行,与银行进行整体战略合作,明确集团各成员单位与银行合作相关事项的操作原则。
二级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企业集团下属子集团,负责该子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据一级资金管理中心确定的原则管理下级资金管理中心的日常业务和所管辖成员单位资金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实时监控下属所有成员单位的资金流信息;
2.根据本集团资金结算业务特点和行业特点,制定本集团资金结算管理细则;
3.根据集团制定的融资政策管理下属成员单位的融资活动;
4.根据集团制定的原则,管理下属成员单位与银行的合作事宜;
5.负责管理下属成员单位的资金预算、资金结算等日常资金管理工作。
资金管理中心的具体组织架构和管辖范畴可在筹备期根据企业集团下属成员单位的具体情况设定。
三、资金管理中心筹备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管理措施
1.根据各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确定资金管理的业务流程
资金集中管理必然改变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流程,可以根据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的推进制定并逐步完善公司的预算流程、资金计划审批流程、资金结算业务流程、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等。通过流程设置逐步完善资金管理的内控措施,减少重复操作,使资金流的管理符合安全性、及时性的要求。
2.根据资金管理业务流程确定资金内部控制措施
根据企业集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设置严格的权限设置和其他内控管理措施。在资金管理中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原则,防范资金管理中的纰漏,避免错弊的产生。同时通过权限设置严格控制资金信息的传播范围,保护集团商业秘密。
3.明确资金管理中心和各成员单位相关资金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根据企业集团对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责界定,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可以设置资金结算管理、信贷管理、审计监督、系统管理等管理岗位,并根据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逐步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职能(见图1)。
为了保证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集团的决策领导担任筹备工作的负责人,便于各成员单位充分理解并配合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工作。资金管理中心的业务人员在配备上需要具备财务、金融、法律等专业背景,掌握资金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流程。
4.编制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
通过基础管理制度的制定,规范集团各成员单位的操作规则,建立独立的资金管理体系。
建议根据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资金计划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资金结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中心会计核算办法》、《授信管理制度》、《信贷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担保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
5.确定集团的主要合作银行
企业集团的资金通常分散在众多商业银行,不利于集中资金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建议企业集团组织人员进行内部调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初步整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各商业银行协商服务内容,最终选定几家主要合作银行,利用集团优势充分运用商业银行的各种金融服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利用规模优势与银行协商更优惠的结算服务条件和综合授信额度。
(二)信息化平台建设
构建一个管理制度统一、基础档案标准化和业务流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平台,是实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化、标准化基础上的信息化系统,才有可能实现集团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达到有效监管、决策支持的目的。
资金信息的集中管理必须借助银企互联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将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平台与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建立无缝连接,将集团各成员单位在各商业银行的资金数据及时纳入集团的资金管理平台。
在资金管理工作中,可以由集团公司制定标准的制度和操作规则,通过网络化的应用将管理制度从上至下分发给下级成员单位,下级成员单位在集团公司授权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和调整。
在基础设置平台中,管理者可以规范操作流程,设定是否对下级公司进行控制以及控制的程度,并通过严格的权限设置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四、资金管理中心的发展规划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在资金集中管理上应实现阶段的划分:
近期:建设统一的资金结算平台,满足企业集团统一资金管理的需要,提高集团资金集约化管理,降低业务运行成本。
中期:在稳定结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投融资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7
一、表外筹资中存在的主要会计问题
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缺乏完善性、全面性、监督方面缺乏力度以及在筹资方式选择上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1、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全面性以及完善性
目前,企业需要获取更多的表外筹资机会,这样一些企业可能就将企业的真实规模信息、财务信息、投资信息以及盈利信息等等进行掩盖,虽然这样的方式表面上有助于促使企业自身财务的风险降低,然而,这样的方式本质上的行为就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欺骗,同样,这样的行为甚至会埋下一定安全隐患,本质上对企业而言是带来更为严重风险。企业之所以存在大量的风险问题,追究其根本的原因,这主要是和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企业的管理制度缺乏强而有力的约束,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与合理性,这样就难以对表外筹资进行科学化管理以及约束,从而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以及完整性。[1]表外融资不需要介入资产负债表,主要是相对表内融资的形式而言。企业筹集到资金不表现在资产表当中,但是,形成的费用以及取得的成果却体现在筹资的利润表当中,换言之,表外融资形式是一种逃避负债表的筹资形式,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报表信息缺乏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例如,安然事件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在2001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宣布由于会计失误所以导致四年的收支表存在严重错误,这样企业的盈利降低了五亿美元,由于此消息,导致股民纷纷抛股票,进而导致股票的价格大为下降。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安然公司只好申请破产保护,之前还是世界五百强,只在短短时间内就破产了,安然事件不得不引起深刻反思。因此,需要切实做好表外筹资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规范会计行为。
2、表外筹资在监管力度方面显著不足
企业的会计报表缺乏完整性或报表缺乏真实性,势必影响企业的重大决策。这样,领导在制定一些重要的决策或者决定的过程之中,由于所参考的会计报表信息错误,将特别容易导致重大决策失误,从而很容易导致企业出现重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也严重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命运。与此同时,由于部分的企业在筹资行为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或者是监督管理虽有但是力度不足,亦或是相关监管人员缺乏对表外投资行为高度的重视,这样就特别容易导致表外筹资之中的会计问题严重以及突出,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系数增高,这势必严重威胁到企业的投资者利益。其中,表外筹资以及投资行为难以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格当中得以体现,导致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与报账工作的过程之中容易将表外筹资的一部分排除在外,致使报表所显示的投资规模要比实际投资规模小,这样会为投资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3、表外筹资的方式在选择上缺乏科学性
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表外筹资工作,对于筹资的方式也需要进行科学以及合理选择。如果表外筹资方式不正确,势必对筹资质量以及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进行盲目表外筹资,企业没有对筹资的方式做出科学选择,势必导致筹资工作受到阻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名誉受损,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以及造成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但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内部,在表外筹资方面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样的现象实属普遍,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针对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的有效对策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为了实现企业健康以及高效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在企业的内部制定更科学以及更为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只有采取合理以及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表外筹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才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2]应当对传统的表外投资模式进行改进,例如,传统的表外投资不将表外投资归结到总资产的负债表当中的现象就比较常见,为此,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表外筹资信息需要在表格之中明确,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表外筹资之中出现各种会计问题。除此之外,应收票据贴现方面,主要针对带有追索权的一些票据,应当借鉴或者融合某些外商投资企业优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之中设专门科目有效反映出票据贴现问题,促使票据贴现在总负债表当中得以凸显。财务管理制度之中采取此方法进行会计操作,可以有效及时解决某些负债转移问题,切实保证企业的财务账目具备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另外,企业对于某些应收账款的抵押以及出售问题,需要相关会计人员设置抵押借款这样的科目,这样就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以及充分的信息,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判断以及了解到企业的负债情况。例如,TEE集团在融资结构上采取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促使劣后级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参与到信托计划之中,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管理者的形式对投资基金进行合理以及科学管理,通过股权的方式将资金注入到项目公司,这样股权投资就占到总共投资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其余的资金都是商业银行贷款。与此同时,未来保障公司的优先信托受益权的转让顺利,公司设置了定期的回购安排。
2、加强对表外筹资行为的监管
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风险,相关人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对于表外筹资行为进行合理以及有效的监管,与此同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防范措施,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禁止某些企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比如,为实现筹资的目的采取一些谎言或者虚假数据欺骗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在监管之中如果发现欺诈行为应立即进行举报,对于一些情节严重的人员需要给予法律制裁。此外,为了切实保证表外筹资各种行为具备安全性,相关的投资者以及债权人需要注重风险控制,需要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比如说,在进行投资之前,相关投资人员需要加强对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的调查以及研究,调查和研究务必做到全面、细致。此外可以促使会计师参与到企业的财务调查工作,在会计队伍以及律师人员对企业财务情况审查完毕后,需要企业在管理的各个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有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以及管理方面较为完善,投资者才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投资,这样,不但可以有利投资者降低风险,有效保证投资者以及债权人资金安全。而且有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彰显出对于表外筹资重?,防止企业欺骗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情况出现。除了以上几点,还需要对表外投资的相关法律进行优化和完善,加大违反法律行为的惩处力度,起到一定警示犯罪的效果。
3、合理选择表外筹资方式
目前,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提升,以及解决财务问题,在筹资方面可以选择租赁筹资这样的方式,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资金筹集方式。通过租赁筹资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企业资金紧张情况。但是,租赁筹资成本较高以及代价较大,如果企业本身财务状况不佳,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负担。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租赁一方面可以带来租金收益,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权衡,如果购买设备后经济效益明显增高可以考虑。其中,租赁业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这种表外筹资形式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的重要筹资形式。其中,融资进行租赁,根据其形式进行划分,属于表内筹资,但是,经营租赁属于表外筹资的范畴,主要是收取租金并且提供场地给承租方,由于租方的资金从而扩大了自身的生产力,但是,这一方面的资金却并未体现在承租方之中的资产负债表,仅仅只是做了普通登记。
篇8
(一)提高公路经济效益
有利于减轻交通运输压力最近几年来,公路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公路运输的方式和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公路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促进了公路网络的成熟和完善,另外,公路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的投资环境及分布格局,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同时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提高公路经济效益
有利于减少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距公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国家产业政策对公路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东部和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差异,公路经济日益发展,东部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给经济落后的区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资源。公路经济的枢纽作用促进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的融合和交流,很好的互补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缺陷和不足,减少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距。
二、提升公路经济效益的几点发展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想提高公路经济效益,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要求全体人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的创新各种途径。同时全体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另外需要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提高公路经济效益。
(二)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公路管理制度
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的提高公路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管理人员不仅要找出原来的公路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结合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公路管理制度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公路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完善的公路管理制度,不仅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而且要结合公路的特征的不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另外,落实制度属于重要的环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落实好这些制度,确保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运行机制不要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促使公路精神文明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需要对长效机制进行维护,抓紧推行分工责任制,使责有攸归。
(三)改变运营方式,采用多样化经营模式
积极发展公路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公路经济活动与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而且公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整合公路系统,从而适当调整并且完善公路的内部结构,促进公路经济的稳健增长。
(四)采用多渠道融资方式
加快建设公路新时期要想加快发展公路经济,必须要集中力量进行公路扩建,从而扩大公路网的规模,提高公路系统的深度和通达性。因此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手段建设公路经济,比如说,采用集资、招商引资、项目竞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从而投入到公路建设当中,推动公路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营运资本 关键因素 方案选择
一、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背景
1.营运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营运资本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所需的资本,它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一部分,对企业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从会计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就是指营运资本,它反映了企业对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和就是营运资本,它是整个财务要素的组成部分,它与许多财务指标紧密联系,是企业所有短期性资本运转的统称。然而企业往往只关注长期财务战略,忽视对营运资本的管理,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降低,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需要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措施,加大短期财务筹划力度,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水平。
2.国际国内营运资本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必须具有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实施,是资本营运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策略中,很多企业都有适合自身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根据史密斯和赛尔对美国一千家公司抽样调查,实施了营运资本策略的企业约占百分之三十,其中六成的企业存在一种所有人员都了解的营运资本策略。调查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实施正确的营运资本策略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通过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了流动资产上的“零”投资,流动资产占用达到最低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少切实可行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尤其是老牌的国有企业,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流动资产“越大”,企业实力“越强”,盈利能力“越高”。向着流动资产“零”投资的反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911家企业调查显示,只有56%的企业感到流动资本管理很有必要,其中:26.8%的企业感到资金“有所紧张”,资金缺口在10%以内;16.7%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明显加剧”,缺口在10%到20%;12.5%的企业感到资金“严重紧张”,缺口在20%以上。因此出现两种表现状况,一种是流动资金紧缺,一种是流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加大。以上研究调查情况表明,我国企业对营运资本缺乏科学严密的管理策略,许多企业仅仅凭经验对营运资本进行管理,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营运资本管理可行性方案分析
1.某科技产业公司基本情况
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自然人筹资兴办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矿用设备及配件。公司依托周围高校科技研发环境,利用高校科技成果优势,扩大科技成果转换力度,培植科技产业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营,已经将其科研成果,实际运用到了主要产品上。取得国家专利5项,2007年公司产值已经过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也成为了当地同类型公司中的纳税大户。并且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综合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营运资本的管理也随之提到了工作日程。企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是市场,而财务管理是开发与稳定市场的手段。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合理运营策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
2.营运资本管理方案
该公司目前市场前景很好,企业的收益也很大。但由于企业扩张较快,资金明显短缺。因为主要投资者是自然人,也就意味着面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较为困难;其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并不等于寿命长,因此应该考虑企业长期经营风险;其三,人员更换频繁,人才流动性强。鉴于以上三个原因,该公司要想抓住市场机遇,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就应该对营运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三套营运资本管理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A方案:只考虑对流动资产投资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也称之为流动资产的结构管理。首先确定一个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资金量,其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流动资产水平。根据管理者的风险喜好程度,分为激进的、中庸的、稳健的财务政策。
激进的财务政策,具体是指企业不采用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资,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而是将部分长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的办法。此策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
中庸的财务政策,是遵循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所谓的短期资产是流动资产,而长期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当然也包括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另外,在流动资产中有一部分最低的产品和原材料储备是经常占用的,也属于长期占用资产,称为长期流动资产。它的风险和报酬处于中等水平。
稳健的财务政策,是企业将部分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融通的筹资组合策略。具有低风险、低报酬的特性。
B方案:仅仅考虑流动负债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所谓流动负债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一年以上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现或者使用的资产。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基本内容包括:使用短期投资、商业信用,短期融资的融资政策。按照我国的金融信贷政策,短期融资程序简便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比如: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方便,没有现金折扣和限制较少的优点;短期融资券是由大型工商企业或者金融企业所发行的短期无担保本票。它具有筹资成本低,筹资数额大,能提高企业信誉的优点。
C方案: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仅制定和使用对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而且制定和使用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
流动负债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的特点是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必然包括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因为企业拥有较多的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用流动负债进行短期融资,具有很多特点,比如成本低,偿还期限短,客观上国际国内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还必须包括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因此适时适度地对流动资产投资的同时,考虑对流动负债的融资效果,两条腿走路,这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稳健策略。
三、营运资本管理方案选择的关键因素
该科技产业公司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产品的研发成本较高,产品的利润附加值也较大,生产周期不算太长,拥有高校科研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特别是营运资本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多少合适,融资方案如何选择等等,都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因此要求财务部门制定好营运资本管理基本策略,确保公司健康发展。公司根据具体情况,聘请有关专家,对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家有关科技产业类企业的有关政策,采用调查研究、现场模拟、数学模型测算等方式总结出选择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四个关键因素:
1.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成本
建立及实行营运资本管理制度,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有益无害。但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不断完善制度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成本高于管理效益的话,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营运资本制度建设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2.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效果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有的决策都围绕着企业的利润目标。实施管理制度,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话,再多的营运资本管理制度决策方案都是无效的。
3.营运资本管理风险度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偏好。虽然营运资本管理方案制定的非常完善,但是风险程度非常高。此时企业应本着谨慎性的原则,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如果其他评价因素基本相同,应该选用一种风险比较低的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营运资本管理中的风险。
4.营运资本管理的可行性
营运资本管理方案确定后,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一个方案的好坏,除了要看自身的各种因素搭配外,还要看其实行的内外部条件是否成熟。一个再好的方案如果不具有可行性,或者说受企业内部实际情况的制约,实施条件不具备等,都会使得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无法实施。这是评价和制定营运资本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
四个关键因素从成本效益,风险偏好等角度加以考虑。它可以全面反映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是否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四个关键因素的评分及加权分数,可以让企业管理层更清晰的比较与选择营运资本管理方案。
根据专家调查研究数据,从四个关键因素角度对以上A、B、C方案进行评价,如下表: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C方案无论从营运资本管理制度还是效果,还是从风险度到可行性方面,同A、B两方案相比,加权得分最高。因此,该科技产业公司应当选择C方案加强对营运资本的管理。也就是说公司负责人既要关注企业流动资产投资,也要重视企业对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另外,目前在市场经济和国家金融管控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环境下,对于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方面,还应采取如下灵活措施:投资融资的多样化;研发、生产、销售的综合化;人才成本管理的集优化;财务成本管理的规范化。只有结合公司具体情况,采取多样化投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平,辜玉璞,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报告数据的分析.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07-01
[2]辜玉璞.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03-01
[3]刘怀义.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4]胡爱萍,秦国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会计之友,2010年第10期上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 基建期 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 状况 对策
一、我国煤炭企业基建期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状况
从我国煤炭企业基建期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企业在基建期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的制度和规范。煤炭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不科学、不严谨,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在基建期的财务管理要求,很多涉及到财务管理深层次的知识煤炭企业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知半解,这就导致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可以遵守的规范,财务管理工作者经常摸着石头过河。其次,煤炭企业在基建期不能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在基建期如果不能针对各个项目实行有效的资金管理,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超支,部分投机分子甚至会借机进行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虚报,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一些煤炭企业在基建期的资金支出超过预算使得企业在以后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第三,很多煤炭企业不能再基建期建立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煤炭企业在成立之初大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项目的投资和管理之上,没有注重到建立监管机制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企业腐败浪费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财务上缺乏监管。企业即使取得了良好的项目收益,但是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一塌糊涂,工作人员浑水摸鱼、,那么煤炭企业绩效也不会很好。第四,煤炭企业在基建期的会计核算通常很不规范,煤炭企业初建时期存在着会计科目使用不当、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成本核算不细致等很多严重问题需要解决。另外,在基建期的煤炭企业通常在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上出现管理层不重视、人员素质差等问题,这使得煤炭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报表分析上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煤炭企业基建期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煤炭企业要建立起严密、谨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煤炭企业基建期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在于设置正确的账目和会计科目,形成一个有利于项目管理的财务管理支架。财务部门应该将工程技术部门施工所耗费的资源进行科学的核算和反应,让领导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每一个项目耗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为了确保每一个工程的成本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计量,工程概算应该作为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单项工程的辅助核算的基础。这样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和预算工作紧密结合、相互帮助,也才能够在工程结算的时候提供准确、高效、客观、公正的证据。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报表管理制度是比较重要的制度内容。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参与到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中去,从材料采购、设备购买、存货管理到财产清查、预算编制和竣工结算,财务管理人员都应该认真考察和参与,避免使工程的施工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严重不符。不仅如此,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给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建议,计算投资报酬率和融资成本以及资本的回收期,为管理层的项目决策工作提供有用的见解。
(二)煤矿企业在基建期应该加强其资金的管理
煤炭企业的建设投资在整个工业产业中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根据《公司法》和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煤矿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应该低于其总投资额的30%,这就说明了煤炭企业仅仅靠自己筹措资金是难以满足资金需求的,绝大部分资金还是需要煤炭企业外部进行筹措和融资。工程的成本和股东的收益率受到融资时机、融资规模和融资的来源的多方限制。财务部门可以分析不同的融资来源和融资规模,比较分析得到最小的融资成本,并在最恰当的时机签订融资合同,让煤炭企业能够以最小的融资成本开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时间和效率上给煤炭企业双重保证。
筹措来的资金如果不能合理、有效使用也会给煤炭企业造成巨大的浪费。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对单位的管理费用制定相应的指标,资金使用一定要注重节约,坚决避免浪费。工程价款在核算的过程中应该避免重复支付、多付和早付的现象, 让资金都使用在刀刃上。
(三)煤炭企业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应该谨慎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都应该符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并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煤炭企业作规模一般比较大,选择合适的会计制度更加重要。举例来说,根据最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煤炭企业应该设置在建工程会计科目,核算企业的基建工程和安装工程,并记载改造支出和大修理支出,而企业在基建期间根据项目概算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为生产准备的工器具、购入的无形资产及发生的不属于工程支出的其他费用则不属于本科目的核算范畴。
参考文献:
[1]蔡明亮.煤炭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
[2]周丽滔.新形势下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