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阅读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新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阅读教学,存在“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为使阅读教学更科学高效,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独立起来。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如何把握阅读教学呢?
一、走进个性化阅读新天地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努力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即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感受亦可以有棱有角。教师应破除框框,让学生以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二、感受生活阅读新滋味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伟大的悲剧》、《雨说》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时的艰苦奋斗。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源自生活。
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声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从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结合,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层内涵。
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要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品味情感阅读新思路
“诗言志,词传情”。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学习《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失去工作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彰显略读、精读新魅力
夏尊认为语文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 9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即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地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由此可见,在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
五、再看质疑阅读新贡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比如可以开展小组质疑活动,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这无疑能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课程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14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占着重要地位的。传统的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完成,没有一点自主性,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让学生能主动的进行合作探究。新课标下对阅读课程教学提倡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模式,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以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探讨和交流,从而进行学习上的创新,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鉴赏力的目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在阅读课程中进行合作探究呢?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讨论。
1 合作阅读模式的内涵
合作阅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读书研讨小组,它真正代表的是读者在反馈过程中,合作性学习与独立阅读的相互融合。充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是十分重视的。
2 合作阅读所具有的特性
合作阅读也有它独特的表现性,具体说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2.1 自主性特性
自主性就是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的全部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都能通过自主阅读活动得到感知和理解,从而达到自我阅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参与讨论,最后进行创造性探究,打破传统的消极被接受的阅读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起主导作用,更能让学生直接面对阅读文本,能积极主动去读,用心去读,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还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和尊严。在阅读中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2 情境化特性
合作阅读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去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从而更能接近学生现实生活和阅读文本的距离,更能让学生自主去进行阅读。在具体的阅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目前最受欢迎的多媒体影像、或者图片、电影和电视,还有网络等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接受知识的洗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地去解读文本的内涵。
2.3 发展性特性
合作阅读与传统阅读又一区别特性在于,具有发展性特点,它不仅吸收了拓展阅读与探究性阅读的有效方法,同时还非常注重阅读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从现实问题设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合作交流的阅读模式来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中就能发展成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4 对话性特性
合作阅读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和讨论。具有很强的对话性,组织同桌互帮式,或四人一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还可以进行多人一小组的合作实践,让学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充分的进行自我表现和共同合作,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下找回自我,并能融洽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在阅读课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诱导的语言,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合作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上的具体操作
3.1 通过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程教学时,精心设计别具艺术魅力的新课导入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和亲切感之外,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对合作阅读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即轻松又好玩的事情,把学习变成一种需要,并能全身心地融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因此,好的有效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也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开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一切情感和态度也会在合作阅读学习时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更加认真地去面对文本,去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探究,充分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从而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
3.2 讲究问题的提出方式和难易程度来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总是会向学生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最好,并能准确地把阅读文本的内容复述出来等等。但是,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成功,在提出问题时,就要讲究问题提出的方式和难易程度,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对于不同的学生在问题设计上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难度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逐步开发起来。
3.3 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后,教师想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也很想得到教师的评判。因此,在阅读课程完成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就像是雪中送炭。当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阅读任务,那怕在原有基础上只有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设立参与奖、应用奖、善思奖、协作奖等,当学生在那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就给学生发什么样的奖,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获奖,并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对阅读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在初中语言阅读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能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性思维,放飞学生尘封已久的情怀,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Z].
[2]宋志慧.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Z].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是一味地重视基础教育而忽略了对文学鉴赏的深入研究,再加上教师在进行文本钻研的时候为了将文章的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而过于侧重对文本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实践有限,并且学生的课程繁多,若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就需要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主要从讨论、朗读或反思等方面切入。
1.讨论: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在进行讨论的情境创设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文章中写闰土着重用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到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从而促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的美。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朗读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
3.反思:反思是以讨论为基础而展开的,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课堂收获,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也便于教师予以及时纠正。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以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的动机有以下两个基本成分:学习期待与学习需求,在二者互动的情况下而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系统。形成学习的需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直接发生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满足其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耐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个问题,并且还要精心组织教学,从而营造出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第二,间接转化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促使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得到满足。有些学生可能本身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但是若将活动融入教学中来,符合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交流的快乐。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明确学习目标,能使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在阅读过程中弘扬自我个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88-01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80%的教学时间都被用于了读文的教学。目前受诟病最多的也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参考资料,然后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以为这是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捷径。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这只能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呢?
1.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跟着老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有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强制性"、"简单重复性"等不利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是需要加以改变的。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宋代朱熹指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忠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阅读训练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实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明确思想,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阅读。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新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读书计划,开展第二课堂
教师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由国内到国际的原则。先推荐一些比较浅易的、趣味性强的一些读物。如:小布老虎丛书、《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杜利特航海记》、《昆虫记》、《爱的教育》,《秘密花园》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再推荐《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内涵较深的读物,这样循序渐进,等到学生对各类童话、寓言、故事、以及诗歌、散文、中外名著、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各种报刊都愿意加以涉猎时,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就充分培养起来了。
另外,班级内可成立阅读小组。小组内可以交换书籍,交流阅读心得。既各自为战,又相互监督、联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可逐步由"紧"向"松",待到机制成熟,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管理。在学生刚开始上阅读课时,教师可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摘抄优美的词句并能作简要的品析;写读后感,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对哲理性语句的感悟,也可以是优美语句的赏析,亦或是对写作技巧的评价。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教师可逐步放宽要求,让学生自由去阅读、去选择。圈、点、批、注,摘抄、积累无所不可。学生有了一定的摘抄积累之后,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温习回味,消化吸收,读读背背,相互传阅等。提出一天背一首诗的建议,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优美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代的一些优秀诗文。
定期举办一定的第二课堂活动:手抄报、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以此来展示阅读成效,提高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生活。
4.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篇5
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会设置能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用充满浓烈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扬起探究课文的无穷信心和力量。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融情入书,身历其境,深入体验,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中,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随时出现的一些有利于教学的事件或背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习《卖炭翁》一文时,正值雪后天晴,教师走上讲台开始导入:“同学们,漫天飞舞的大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现在已经停止了。今天阳光明媚,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唐朝,有一个穿着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用心思考。”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这个与生活体验完全相反的问题,就为教师渴望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好了铺垫。
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韵味,这些都隐含在语言材料中,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变化、语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特殊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可让学生把文字转换为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多元生活的体验。在这种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直接对话”的体验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 趣。”当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选入教材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强,寓意深刻,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感情,领悟道理,或者让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辅以适当的手势,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节或读了故事后的独特体验。这种富有个性和创见的讲述形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教师配乐朗读文章,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勾画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再讲述这个关于一群斑羚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不仅感受到了斑羚们行为中体现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触摸到动物人性化的温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作为人类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体会到斑羚的喜怒哀乐和它们的生存情势,决心要与它们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教师给予的和文本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讲就能达成的,“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提出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学生更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会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差点下台。有的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在美创造了种种可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意见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辩论。学生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寻找答案,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主体的积极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习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感悟,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不同的阅读对象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体验感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会让他们领悟到更有价值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一悟得与获得不知道要比教师的直白告知珍贵多少倍,正如叶圣陶所言,“让学生自求得之”。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状;以读促写;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34-02
随着课改的深入,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教学的两大目标之一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容量大、阅读篇幅长、学科课时少等原因,很多教师弱化了写作教学,从而陷入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困难。
一、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1.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有关英语写作方面的教材大多面向高等英语教育,中学英语教师手中缺乏针对中学英语写作特点的理论研究资料和教材。即使有一些面对学生的教辅资料也存在写作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易程度把握不当等问题。
2.写作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当。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了阅读教学的课型上,写作教学被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书面写作也常被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布置题目―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老师课后批阅―老师上课点评―学生背诵范文”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整个过程随意性强,学生没有得到写作技能的指导,也没有写作热情,甚至对教师的批阅也置若罔闻,只关心分数,不在乎写作的目标达成,其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3.学生写作时语言匮乏。由于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大多来自教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疏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同时英语长期以来被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进行教学,其语言的人文性未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基于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尝试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1.课前准备阶段。“Carnival”这一模块的话题是狂欢节的起源、庆祝及其意义。通过阅读文本教材“The Magic of the Mask”,学生要学会节日庆祝用语,复习被动语态用法,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向来访的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一个节日,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前准备阶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东西方主要节日的相关信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读后的写作做好了必要的信息输入准备。
2.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的舞台。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的原则,笔者采用了话题引入―词汇输入―篇章阅读―写作输出及互评的教学模式,以读促写,帮助学生理清写作信息和写作思路,达到输出带动输入,读为写服务的效果。在话题引入和词汇输入阶段,利用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几个重要传统节日,让学生踊跃用英语回答节日名称。笔者引导学生巩固并学习了与节日有关的新旧词汇及表达方法。如:family gathering,costume,it’s celebrated in memory of…,the festival is best known for…降低了阅读时快速提取信息的难度。词汇输入后,笔者以问题“Have you ever dressed up in special costumes for the festivals?”激起学生兴趣,从而进入阅读部分“The Magic of the Mask”。笔者根据这篇文章的结构把对这篇文章的处理重点放在了“时间、地点、活动、意义”四个方面,学生在梳理这四方面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紧接着的写作训练中所涉及话题以及语言知识上的输入。阅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模仿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并结合相关参考词汇对最为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时间、地点、活动和意义”的描述。在写作输出阶段,笔者通过引导,给出关键词,如:“pay a new-year visit拜年”,“lucky money压岁钱”等为学生搭建了较为充分的支架,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完成了有效的学习过程。写作输出完成后,学生进行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了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帮助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写作自信,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3.课后合作阶段。以课后小组合作的形式,整合有效信息再次润色、补充,同时配以与春节相关的图片或介绍,出一期英语简报,向来访的外国游客介绍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既增强了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创造力。
三、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写”的反思
1.写作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英语写作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参与整个“从写前活动到写后展示”的整个写作过程。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写前材料收集,写中展开问答和探究,写后自评互评,就能让每个小组成员得到能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2.写作任务的真实化。很多情况下,英语写作只是作为一种练习,为写而写,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链,为真正的读者而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增加输入信息,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英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3.阅读材料的适用性。阅读材料的话题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他们想知道,也是想表达的信息,这样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也才能说出真情实感。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21-0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的爱戴,更好地体会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2.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3.课后推荐信息,拓展延伸课文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拓展阅读的实践,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它能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参考文献:
[1]刘庆明;小学语文理念与创新[M].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2期;
[2]周海燕;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
[3]杨春钊;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篇8
其实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相联。所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应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那么在新课标中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提供背景信息
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对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所认识,对作品涵盖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对一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和认知,那么对作品的深层含义就难以确定。读者有了相应的背景信息,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主题和意象,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在学习新编教材初中第五册《范进中举》一文时,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可能走进作品的深层世界,不可能感受到范进中举会欢喜得疯了的深层原因,也不能正确把握造成范进悲剧的根源。不了解科举制度毒害了人们的心灵,就不能深入文章深层产生灵魂的碰撞。
作品还与作家相联系,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创作倾向,创作风格以及情感面貌等,应该有所了解,在西文通常称读某人书为读某人。比如读“莎士比亚”、读“巴尔扎克”等,这就是“知人论事”,熟悉了作者的情况,我们就能更快捷地把握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比如我们在学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虽然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但给人感觉迥然不同,一个是“雄奇壮丽”、“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一个是“浑涵汪茫”、“沉著深厚”的创作风格,如果学生不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手法,就很难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境。
二、教学语言要有示范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由此可见,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等等。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教师应该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三、巧用网络资源
教师恰当地开发网络资源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开放,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学得轻松、自主。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由于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学生对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彩鱼、海龟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学课文,我在网上收集到歌颂西沙的歌,西沙群岛的录像,适时播放,西沙群岛色彩斑斓的海水、海底丰富的物产、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和可爱的海龟、海岛上数以万计的海鸟,一一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们边欣赏边品味,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自然也就理解并熟记心中了。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些课文学生理解时需要借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内容。互联网由于信息流量大,简便快捷,交流性强,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异常丰富的资源,为师生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不竭的源泉,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力的保证。同学们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输入到计算机里,通过网络互相传阅,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
篇9
通过观察发现,近年来中考命题进一步以语篇为重点,且阅读文章的篇幅长、题材广、难度大。这些特点表现在阅读量明显增加,提高了阅读速度;选材多样化,更具有时代感;强化深层理解,大部分问题都需要整体阅读和分析才能正确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加学生的阅读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那解的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下而是我的一些体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读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爱读书的名人的例子,进行榜样教学。为了让他们真正喜欢读书,我就给他们介绍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名著等。八年级的学生英语词汇量还很少,让他们读太难得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让他们先读一些简本的外国名著,并带有汉语翻译的,然后在慢慢读一些全英的故事小说等。
二、培养学生怎样读书
英语课本内的阅读材料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扩大他们的视野,必须加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但是课外阅读书籍的利,类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高低的区别,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且要根据不同的书籍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有些故事型文章篇幅比较长,旨在了解大概意思,这样的适合快读,也叫浏览(look through)。有些优美的文章,我们要细读,精读,掌握它的写作风格,可以一句一句地去读,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停下来做上记号。一边查阅工具书或者是向老师请教。在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时,应该指导学生怎样选书,怎样积累词汇。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词汇积累本,让学生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然后查阅字典,记住词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为以后的阅读减少生词的障碍。
三、搞好读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的演讲活动,每天一个学生。在课前讲故事,复述课文,讲笑话等等,进一步巩同他们读书的兴趣。为了让他们坚持读书,我们还开展了手抄报活动,人人参加,题目自拟,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相应的插图。去年寒假前,我们举办了迎奥运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办出了《One world,onedream》《Welcome to Beijing》等。全体学生并参加了全国七年级手抄报大赛,其中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读书的乐趣。为了学生对阅读不感到枯燥,我们还举办了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增强他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指导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他们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是学习语文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去阅读教材,那样的阅读量是完全不够的,而要想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要把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全部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需要老师通过更加耐心、更加细心的教导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生所需要的不是一多再多的作业,他们更需要阅读。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学生的能力提高慢,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是不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把老师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得太多了,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当然,在农村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量可能根本不够,这些并不是老师的责任。
二、语文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觉阅读无趣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烦躁、疲乏的情况,对学习失去耐心,这时候,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他们换种方法学习,让他们爱上学习,对学习产生乐趣。在学习中,兴趣是很重要的,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把看书当作一种游戏,并爱上看书,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阅读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去阅读,学生从阅读中所获得的益处也会大打折扣,这些都是老师所要注意的。
2.课堂教学的乏味
由于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课堂和教材上,一遍遍地“咀嚼”。而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老师在课堂上,辛苦为学生讲解教材,恨不得把教材一页页地“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大量“题海战术”被教师广泛应用,学生的作业任务繁重,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3.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可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学习期末的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现象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的信心和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
三、解决对策
1.激发学习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人们做好一件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要想加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就必须让他们爱上阅读,自己去阅读。学生时期的孩子,他们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而他们所接触的知识层面还很浅显,有很多东西,他们听说过,可他们并不够了解,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告诉他们一些可以为他们解答的书籍名称,让他们通过自己阅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也让他们对阅读产生一种依赖,自己认识到书中的内容有多丰富,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适当的指导
阅读是一种把作者的心境情况通过文字形式反映出来的过程,而学生的知识掌握得还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他们的理解能力或许也不够,这时候,就要老师去给他们一定的指导、讲解,让他们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3.注重积累
学生在读书中,大多数的人往往只是大致地看一遍,了解一个大概的故事情节,知道书中所讲的大致意思,而不能体会到作者写书时的心情,以及书中所用的写作手法等,更多需要他们学习的地方。
英国有位诗人说过:“阅读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这也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知识,从书本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我们不了解的、没有掌握的知识,既然阅读了这样的书籍,那我们就必须把这些不了解、没掌握的,清楚地了解,熟练地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本着“有趣,有益”的思想,再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好、更高的阅读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