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与理解教案

篇1

一、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建立相互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浓厚的师生情感,使学生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教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快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二、 充分备课,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而有一些教师教案“写得”非常好,教案、课件是从网上拷贝来的,网上确实有不少优秀教案,也有一些好课件,但是人家的好教案对你和你的学生未必是好东西,参考一下可以,照搬肯定不好,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是一定不行的。应此,在设计教案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更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备课之前,应收集一些材料,比如收集几个关于本节课的教案,借鉴符合自己教学的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典型的例题。然后再自己备课,做到有米之吹;另外,还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作用,一个备课组的教师主备人备好草稿后,再集思广益,进行优化组合,把每个人的优点集中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很优秀的教案;再者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把课前备课、课中生成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才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使课堂精炼、生动,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 培养读书习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在课堂教学以及答题过程中,简单的概念、公式、单位、图表会答错,分析其原因,学生不认真读书。学生认为语文书才是要读的,而物理只需要做题目,不需要读书。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读书,培养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做一定的工作。其一教师要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把阅读理解教材落到实处。一般要求学生实行“三读”,课前通读、课堂精读、课后细读。纠正学生不重视阅读、理解教材,而没有掌握物理知识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习题上的偏见。其二,教师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要事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设计要以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适中,使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能正确回答,使他们有成功感,对阅读理解教材产生兴趣。阅读理解教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可以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到寻求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上来。

四、 投其所好,形成“有效学习共同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以下的课学生都不愿听。因此,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差。(1) 老调重弹的复习课、试卷分析课。(2) 是新课,但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内容。(3) 实验课。教师课前喋喋不休的交待。鉴于此,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在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点拨,给学生留存空间,能使他们很好的展示自己,课堂效果显而易见。至于对新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得更透。当然,放手不等于不问,重点、难点教师要进行讲解。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老师的辛苦。课前要查资料,写教案,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项任务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寻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对实验课教学,是学习物理的重点。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看到这种情况,老师高兴,学生不仅玩出来门道,而且玩得更高兴、更有趣。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效率;教学成果

一、 做好课前准备,宏观把握教材,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案

首先,认真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效率最终看的就是学生的收获。所以课堂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等,教学才能真正因材施教。其次,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和教法。大纲是教学指南。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一直是我很好的参考用书。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材特点,里面还有具体的分单元教学建议供我们参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最后,科学设计教案。教案如同战士的武器,没有科学的教案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案设计应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材;注意课堂教学的过程性;预测教学困难;准备应急措施。

二、优化课堂组织,提高英语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组织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课堂组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即教师的角色,课堂活动的互动模式和指令给予。

第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主要应有以下6个角色:组织者organizer; 控制者controller; 检测者assessor; 启发者prompter; 参与者participant; 信息源source of information。

第二,课堂活动的互动方式一般分为四种:班级,小组,同伴和个人。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多参与。这就要求:

A、在全班活动中,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

B、小组活动中,分组可采用5种方式,即根据座次位置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组小组,将优差生合编一组,优差生派不同任务和通过抽签方式分组。小组以4到6人为宜。

C、同伴活动中尽可能避免将两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对子。

D、组织个人活动时,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要求,明确任务和检查方式。

E、无论任何活动,时间均不宜超过15分钟。

第三,课堂是应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对差生尤其需要多加关照;可以给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布置额外任务;如连个以上小组提前完成任务,可将这些小组组织一起对照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也可以将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编到未完成任务的小组。

三、提高听说读写等教学效果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听说的动机:适当增加听说中的竞争成分;听说活动中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活动按由易到难的序列排列;增加听说材料的真实性;增加听说活动的趣味性。

第二,阅读教学的开展迎包括“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读前的主要任务是背景知识的激活和提前学习新词。阅读时以学生阅读为主,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具体可采用如下活动:

A、览读以了解文章大意;B、捕捉具体信息;C、将信息图表化;D、记录文章的要点或具体信息;E、构画文章的结构;F、回答事实性问题;G、回答推理性问题;H、将事件排序;I、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J、理解文中的复指现象。

读后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

四、保证课堂评估的有效进行

“愈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效果,愈能有效的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Angelo & Cross, 1993)常用的课堂评估有许多,稍举几例:

1、一分钟问卷(One minute paper)

在下课前2到3分钟前,让学生取出一张纸回答下列问题: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that you learned today?

What important question remains unanswered for you?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收起分析,第二堂课对遗留问题进行专门处理。

2、一句话概要(One sentence summary)

用于检查学生对话题的理解。

在一个话题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回答下列问题:What does what to whom, when, where, how, and why? 教师迅速将学生的概括回答浏览一遍,看学生是否抓住了话题的要点,再将自己观察分析的信息反馈给同学。

参考文献:

[1] 齐浩然.浅谈英语新课程改革[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篇3

一、备课技能修炼

课堂教学能力常常是优秀课、优秀教师评选等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上好课必然要备好课,备好课不仅仅是教师在评选时把本次课备好,更要靠平时的积累,是平时就应该修炼好的一种专业技能。在备课技能方面只有平时修炼到家才能在关键时刻运用自如。

1.学习理论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基本要求及策略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所了解,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才不会产生大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容。要编写出有水平的教案有必要了解教案编写的相关理论,了解教案编写的形式、分类、基本术语、设计、编写步骤及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了解了相关理论编写出来的教案才更规范,更符合要求。这些理论学多应该在入职阶段已经掌握,或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老教师也应该继续学习与掌握,形成自己的备课习惯与风格。

2.参考范例

教师平时可以多学习现成的教案,同样的教学内容别人是如何设计的,自己又是如何设计的,可做个比较,哪个更成功;别人的教案编写是采用了哪种形式,有何不足等,教师可对这样的教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或为我所用,或在其基础上改进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范例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学校、区市级组织开设的公开课、优秀课评选的教案、本学科的教学杂志等都是可供教师参考的教案范例。在本次骨干教师评选的笔试中就有教学设计的答题,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范例。

3.模拟练习

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的模拟训练关键就在平时,教师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每天要做的事情如果再用心一些,或者以研究的态度去审视,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模拟训练过程,教师的备课技能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修炼出来的。尤其是自己要开设的公开课、优秀课评选等更是一种训练的机会,教师应该把握住,参加的机会多了,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4.反馈与练习

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案的编写是否成功,还存在什么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教师自己进行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自己原来的备课设想,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或者利用一些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如果是公开课或者优秀课要请评课教师对自己的设计与教案编写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是教师提升自己备课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案编写的水平提高永无止境,需要教师平时怀着虚心的态度不断修炼。

教师在入职的开始或者平时注重备课技能的修炼,就能很好地掌握备课技能,在各种优秀课评选或优秀教师评选中就会运用自如,不会出现忙乱的现象。教师平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都要尝试去上,平时尝试过、思考过,在关键时刻应对,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考虑的才会更加全面,编写教案也会游刃有余。本次课堂教学能力考核采取前一天晚上备课,第二天上午上课的形式,这是许多优秀课、竞赛课评选常用的方式,由于笔者平时对备课与教学内容比较了解,所以只在教材的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准备与设计,在备课上并没有花多长的时间,就信心百倍地走进了课堂。

二、课堂教学技能修炼

课堂教学能力是反映教师是否合格与优秀的最重要因素,也最能反映教师的基本素质。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反映教师能力的方面实在太多了,如,教师的讲解艺术、教学控制、教学的导入与结束、提问艺术、意外事件的处理等都能反映教学与管理能力,也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这些基本功都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经验、形成风格,才能在以后的各种优秀课或者优秀教师评选中体现自己的真正水平。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的修炼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关键还靠自己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去实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哪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针对问题去改进。例如,新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比较欠缺,那就在课前多花些时间备课,深入地钻研教材,多阅读一些理论书籍与杂志;在组织调控方面能力欠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从出现问题的方面去改进、去反思,并在实践中去摸索,则组织调控能力会逐渐得到加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离不开平时的主动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实践能力与自我效能感。

2.学习借鉴

除了自主实践以外还要多听老教师、优秀教师的课,熟悉整个教学流程,学习借鉴他们特长与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听老教师的课还是年青教师的课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优点,教师要结合自身加强分析与反思,让其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如,有的教师善于组织调控,有的教师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的教师课堂流程清晰、过渡自然,这些都应该成为学习的方面,在听课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3.把握机会

市区、学校或教研组之间会经常举行公开课、优秀课评比,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无论上得好与不好,都能在准备、上课、评课中获得许多平时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基本功竞赛,涉及了教学的方方面面,哪方面欠缺都会在比赛中处于弱势,或遭淘汰,经过了一次以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与工作中会逐渐完善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也在这种打磨中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由于笔者对本次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平时校级、市级的公开课、优秀课、基本功竞赛等都经常参加,所以对本次课笔者怀着上平常课的心态展开了教学,在充分把握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轻松愉快,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课结束以后,评委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其他教师相比,笔者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这与笔者平时的教学技能修炼是分不开的。

三、教科研技能修炼

教科研能力考评在本次评选中所占的分量是非常大的,它包括教育教学理论考试与论文答辩两个程序,这其实就是考查教师的理论学习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如果教师平时注重教学研究,那么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论文答辩以及材料上报程序的教科研论文都是不成问题的。笔者在这次评比中涉及教科研方面的考核都为优秀,这与平时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工作是分不开的。

1.坚持阅读,提高理论修养与教学能力

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加强理论修养。那就需要有计划地阅读有关理论书籍,理论书籍能够提供理论新知,扩大知识视野,还能在不断地阅读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熟悉教科研的一套程式、规范的工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读理论书籍一定要有毅力和耐心,不是为了消遣去读而是为了需要去读,需要自我控制,有时候还得慢慢地“啃”。笔者在上班时间坚持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基础上利用空闲时间读些教育教学杂志或理论专著,平时将相关书籍放在办公桌上,空闲时间便随手拿来阅读;另外一个时间是在每天的睡觉前阅读,不仅能平静心情,又能对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些梳理与思考。这种坚持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扩大了知识视野、提高了理论修养,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综合素质考评中的教育教学理论、教材分析等都和平时的阅读有直接关系。不少教师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没有读书的心境,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2.注重积累,勤于记录和思考

篇4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篇5

[关键词]现代教学 素质教育 教案 多媒体教学

教案是教员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大纲、教材、学员、授课进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教参为辅助资料,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教学要素,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总体教学方案。

然而,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中,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学活动的冲击下,一些教员逐渐淡化了教案的撰写,对新教员的培养也渐渐忽视了教案的重要性。甚至片面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必要撰写教案。这势必影响现代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与作用,改变观念,注重现代化课堂教学下的教案撰写。

一、现代化课堂教学下教案撰写的意义

撰写教案是教员整个教学工作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员备课过程的反映,也是教员讲课的依据,更是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工具。撰写教案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的过程,通过撰写教案,教员以自己的主观认知能力来理解教材的客观知识,并按照学员的理解与接受规律重新进行组合、表达,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内容加工升华成易于传递、授予的信息。

撰写教案不仅在传统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素质教育活动中同样重要。这主要表现在:

1.撰写教案可以使教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

2.撰写教案是教员经验的总结,多年积累的教案是教员长期教学实践的记录,将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保障。

3.撰写教案是教员最经常的劳动,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实施教案后,教员可对教案中不妥之处进行修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因此,即使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支持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下也需要撰写教案,它是教员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二、现代化课堂教学下教案撰写的步骤

在充分认识撰写教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应掌握撰写教案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把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案撰写当中,以便进一步提高撰写教案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和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来说,撰写教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起始于分析教材、分析学员、设计教法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工作,是由众多的环节组成(见下图)。

1.分析教材、确定内容。

分析教材是撰写教案的基础,现代课堂教学中,只有深入了解教材的组成、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形成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挖掘教材中可能具有的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因素,并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为设计教学方法,撰写教案提供依据。

虽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普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但还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不能结构简单、草草了事,也不能贪多勿烂、消化不良。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编写符合个人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案。

2.分析学员、因材施教。

现代素质教育中要把学员的发展放在首位,不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学员各种能力的培养,还特别要注重学员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学员个性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观的主导思想。教员必须认真分析学员学习本门教材的知识准备状况,一般智力和能力水平,以及学习该课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撰写教案,因材施教。只有全面掌握学员的状况和学员的接受能力,才能在教案撰写中确定哪些内容可深入、哪些内容可扩展,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转贴于

3.设计教法、提高效果。

教员要在分析教材和分析学员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法时,既要考虑一堂课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又要考虑各部分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哪种方法。针对一段内容,既要考虑教学活动的方式(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等),又要考虑学员的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演绎、比较等),同时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具。这样才能协调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利而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整合、撰写教案。

教员应将上述各项工作的成果,按照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用书面的方式总结概括表述出来,形成课堂的教学计划,使教员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做准备。这里绝不能把利用Powerpoint、Authware等软件开发制作的教学课件看作是一种电子教案。虽然这些课件对教员上课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它们不能代替纸质教案,它们只是辅助的教学媒介,是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教案撰写的原则

在掌握上述撰写教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环节后,教员还应注意掌握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成功的一堂课虽然往往不局限于课本内容,但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中心,必须集中优势加以解决。每一学科都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课堂安排要讲究逻辑性,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员的认识规律,从课前复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练习到课堂小结,一环套一环,结构安排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转折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因此,在撰写教案时应坚持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结构的原则。

2.教学要求具体、新旧过渡自然。

教学要求不仅是教员上课的努力目标,也是课后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尺。因此,编写教案时,教学要求要提得既有针对性又具体恰如其分,一堂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交代清楚,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一。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要求不明确,糊里糊涂,教员上课心中无数,是无法上好课的。另外,一堂课要教的新知识一般都是旧知识的引伸、发展和综合,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教员不能孤立地去教一个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为新知识做好辅垫,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学。

3.提倡语言逻辑、讲究表达艺术。

语言的逻辑性首先反映为讲课的条理性,在教案中要考虑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好语言表达,精心选择说明与说理的顺序,而不是信口开河讲到哪里算哪里。语言的逻辑性还反映在教学语言的简洁流畅明快上,重复、罗嗦、词不达意、自相矛盾以及累词赘语,都是缺乏逻辑的表现。另外,因为授课是信息的传递,但又不是简单的传递,需要对方准确地接受并掌握信息,所以讲课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要注意的是,表达的艺术性不单是指语言的表达,还包括板书表达、形体动作的表达等等,这些在撰写教案中都应有所考虑。

4.讲究方法多样、创造发散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促使现代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互动”式手段广泛使用,除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外,撰写教案时,还应针对不同问题适当使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讨法”等现代教学方法。

同时,好的讲课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但发散性思维不是凭空得来的,首先要占有众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广泛思考,并要具有挖掘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跳跃联想的能力。因此最基本的做法是围绕所授课内容,查找相关的书籍或文章,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但眼快手也要快,看到精彩的有启发的同时又是与授课主题有关的内容,立刻停下重点研读、摘记,以扩充授课教案。

总之,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应该认识到,撰写教案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教案撰写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钻研教材,研究学员实际状况和设计教学方法的水平,取决于教员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员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因此,广大教员应在掌握教案的一般编写方法和原则基础上,努力从上述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提高教案撰写水平,搞好现代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金岭.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73-01

面对新世纪的飞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为此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尝试很有必要。

1 自主学习——特点

1.1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可以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1.2 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1.3 学习信息及时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1.4 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和开放性。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用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教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史料收集或讨论交流,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导学教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2 自主学习——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以《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18 课《昌盛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 , 揭示教学目标 , 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1)介绍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3)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4)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同时,结合地方史,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 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导学提纲是大问题,带有导学导读性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大问题来提出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 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线、面。

3 自主学习——注意

3.1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

3.2 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 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 ,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如讲“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一节时,我提出:“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引发了学生的一场小辩论,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深化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教案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80-01

1 “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只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心血来潮即兴发挥,兴之所致离题万里的语文教学是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教案。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要保证80%以上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生可以延伸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而对学困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浅层次的练习,让他们循序渐进。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才切合实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师精心编学案,学生自学”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按照教材的逻辑程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理解教材,并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学习目标层次(认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做出具体反应,是学生自觉积极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自学的方法是:“四遍自读法”。第一遍:初读全文,粗知大略,圈注字词;第二遍:朗读文章,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推敲大意,概括中心;第四遍:分析写法,准备研讨。其中前三遍可在课前预习时做好,后一遍在课堂上解决。

3 “灵活用方法”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算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因此,课堂上运用方法很重要。

3.1 营造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氛围

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近年来我校电教建设上了几个台阶,把电子白板连接到每个教室。有了这些条件,我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美妙的音乐、流动的画面。营造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氛围,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发挥好小组学习功效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今课堂上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既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要将小组成员搭配好,优、中、差兼顾,让学生帮学生,比老师逐个指导要省时省力,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3.3 教师引导,穿针引线。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有的问题解决了,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便把希望寄托于教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成熟了。为此,教师引导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教师引导重点应放在“三点”“一线”上。所谓“三点”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即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所谓“一线”指前后各课之间、各单元之间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引导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即指由学生提出、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

3.4 精心设计反馈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完成反馈练习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达到牢固掌握,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都要在一定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教师在处理反馈练习时要做到三个字“少”、“精”、“活”。即:反馈练习不仅要注意量,更要注意质,要精心挑选,合理编排。同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必做题,选做题,有不同难度分层次的练习题,通过完成作业,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3.5 对学生及时评价与奖励。

篇8

关键词: 高等师范公共教育学课程 模拟教学法 内涵 基本步骤 实践意义

高等师范公共教育学课程是为培养合格的学校教师而设置的一门教育类必修课。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社会、家庭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承担培养未来教师基本素质使命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意义更加突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师公共教育学课没能较好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和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客观上影响了高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如学校对课程定位不当、重视不够,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其中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传统讲授方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相脱离,影响了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实践,发现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用一部分学时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实践,对增强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模拟教学法就是在假设的“实际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情节,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提出各自的观点或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给予共同评议、总结,实施“导—练—结”的教学法[1]。WWw.133229.cOm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走上讲台的机会,通过仿真课堂,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讲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师范能力,进而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脱节的问题,完成学以致用的转化。

模拟教学一般安排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前,学生要在任课老师的辅导下研究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备好课;课后,进行教学录像回放,师生共同分析、评议、总结。实践表明,模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等,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主体性发展,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二、模拟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

(一)准备。

1.时间选择。模拟教学时间安排应根据学期和课程整体安排予以拟定,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进程计划时统筹考虑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的学时比例,并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实践的切入点。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作介绍,使学生对此有一般认识,并形成相应思想准备。

2.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学生模拟教学的教学内容,原则上要求要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教学,因此宜选择那些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强的章节内容,不宜多选理论性强、难度较大的知识。

3.学生选择。一般来说,教学实践实施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开端,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具体的实践人数选定以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为标准。

(二)实施。

1.指导备课。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后,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开展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教师要对学生备课的情况和教案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查、修改和完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具体指导和协助学生写好教案,组织设计课堂教学。

2.学生练讲。①讲前说课,每个学生登上讲台,正式讲课之前,先向全班同学和教师简略概括地说自己讲什么(内容),怎样讲(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讲(依据)。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强化对教法的研究和选用,促进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自觉应用。②正式讲课,学生说课之后,开始正式讲课。教师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台下,除了扮演学生角色认真听课以外,还要做好本职工作,随时进行指导,如维持纪律,处理因学生紧张等因素出现的偶发事件,调节课堂气氛,掌握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等等,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任务。

3.组织评议。学生讲完课后,教师要及时组织进行教学评议。利用微格教学录像回放,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评议;评议时间可安排在每个学生讲完所教内容之后即时单个进行,也可在所有学生讲完之后,一并综合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态等方面。评议原则以肯定、鼓励、表扬为主,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三)总结。

在课堂模拟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和讲评。

首先是整体评价,以肯定鼓励为主,然后具体分析教学的各方面及过程,同时还要重点评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教师总结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教学本身进行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模拟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讲授,尤其是要补充和更正学生讲授过程中表述和理解不充分或不当的部分。通过总结,使学生和其他同学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三、模拟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一)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与学双方实现有机统一。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现代教学最为根本和本源的特征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但是长期以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单向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能被动地、无选择地接受,形成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学习风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因而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法得以体现。通过模拟教学,较好地纠正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消极被动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进一步发挥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实践过程中的备课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会自觉查询阅读参考资料,通过参阅优秀教师教案、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了解教学行为;认真刻苦地钻研和理解教材内容,研究教法,做好教学设计,完成教案,遇到疑难还会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的过程。表面上看,教师主导作用被忽视或削弱;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且作用更大,它表现为整个实践的所有过程都必须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之下进行。正如新西兰教师教育专家海伦·蒂姆勃雷所言:“判断教师专业学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而且取决于教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程度。”[3]由此可以说,模拟教学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教与学实现了有机统一。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学习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长期以来,要求学生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上认真学习,专心听讲,并尽可能多地掌握教材中所阐述的知识和教师授课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模拟教学法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兴趣增强,并能够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内容,主动查阅资料,丰富教育学知识学习。目前,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仍然是以教育学学科体系为框架的,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和概括,与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学生为了上好课,备课时必须首先吃透教材,并在课外大量阅读相关的辅助资料,参考中小学优秀教师教案,才能做好教学设计,较好地完成模拟教学。同时,为了丰富自己的教学,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还要通过书刊、网络等查阅教育学实例,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准备,学生阅读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发现了教育学的实用价值,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排除了过去“学而无用、学着好玩”的错误观念,加深了教育学理论修养,并能自觉地运用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显著增强。

(三)增进了师生交流,师生关系明显改善。

由于课时有限,且一般采用合班上课,公共教育学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师生关系日趋淡漠化。经常出现教师上课压着铃声进课堂,下课铃声一落夹包就走,上课时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听学生的,我行我素的现象导致教与学双方情感疏离和对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成了沉重负担,毫无乐趣可言。而在模拟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和任课老师的交流次数都明显增加,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准备教学,设计教案,学生遇到疑难要请教教师,师生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同时不自觉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这有效地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密切了师生情感,培养了师生间真挚友情,从而改善了师生关系。特别是通过模拟教学,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对教师这一职业及劳动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了教师的职业内涵,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进一步加深,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提高,师范素质基本养成。

合格的师范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然而由于部分高师院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不明确,因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师范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但缺乏必要的师范素质,难以胜任实际教学工

作。有些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缺乏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进行基本培训。模拟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及其他师范素质。实践表明,学生通过钻研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扮演教师角色组织并开展课堂教学、师生共同评议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切实加深了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查阅优质教案、观看优秀教师教学录像和模拟教学活动,强化了职业动机,体验到了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乐趣,从而为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以及心理准备。正如《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参考文献:

[1]麦茂生.加强实践性: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方向[j].高教论坛,2008,(1):19-21.

篇9

1、课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具。

2、上课要认真听讲,不东张西望,不和周围的人说悄悄话。

3、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课外书。

4、资源和练习册的错题要及时改正,不能一天拖一天。

5、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时时完成。

6、生字或者写话作业要写工整,不能胡涂乱画。

7、把作文或杂文中的错别字通通消灭掉。

8、提前预习新课。

如果我按照这些学习计划去做,这学期我就会更棒!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一直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紧张心理和压力。课余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短信,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进步。另外,有时间就与个别困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积极奋进的健康心态。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能力;总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3、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把工作做实。

备课

(1)充分利用资源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 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 认真设计每课教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 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上课

(1) 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脑。

(2) 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新课、复习课、训练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

(3) 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 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大量高考知识。

(5) 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 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辅导

(1)培优补差,设计练习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2)对艺术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3)课后抓名篇名句的落实。

阅读写作

(1)上好每周阅读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印发每次学生佳作,阅读并讨论,借鉴并提高。

(3)分题材和体裁印发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欣赏学习写作感悟。

(4)印发美文专题,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5)指导做摘抄笔记,定量定质定范围,同时进行交流。

考试评价

(1)以周周练的形式,分阶段专题测试。

(2)以月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

(3)及时评分评讲。甚至针对部分学生偏题的作文,进行个别辅导。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10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