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阅读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阅读课程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I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3-0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就必须围绕生成的教学资源,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在突发的灵感中将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就能促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变成具有活力以及生命力的动态性课堂,从而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并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1.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概述

1.1生成性教学的内涵。目前,针对生成性教学的解释,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动态方面,即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开放性以及非预设性等。二是生成方面,即可以从内容、主体以及形式的生成这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其中形式的生成包括两类,即预设性以及非预设性;而主体的生成则包括教师的生成、学生的生成以及师生的生成等;内容的生成就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

1.2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生成性教学是一个概念系统,具有一定的多维度特征,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教学,特别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即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交互作用,不断生成具有针对性、情境性以及创新性的教学需求,这样教师就能按照这样的教学需求对教学的思路以及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始终围绕教学的目标不断展开,并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持久的、深入的开展下去,从而达到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目的。

2.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方法

2.1设计教学框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教学的框架,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现状加以充分的考虑,并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制定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教学拟定一个大致的、能够进行调整的教学轮廓、框架,或者可供学习选择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细致的、全面的预设教学过程,并为生成动态课堂奠定基础。因此这一环节在动态教学生成中至关重要。

2.2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生成动态课堂的主要条件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与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达到多种视界的融合、汇聚和沟通,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自己的认识和偏见,产生全新的视界。所以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互动对话不仅仅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言语对话形式,还包括教师们在教育过程或者在教育意向上的互动对话。教师在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的过程中,需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提前对课一些相关的课前准备。而在正式讲解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阐述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之间就能放下束缚,与其他同学之间展开自由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3提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教师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即要从实践、情感、理性以及知性等多个层面出发,不断历练自己在人生以及教育过程中的良好状态、境界以及品质。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教学事件以及教学的情境加以反思和探究,并不断的提升表面化以及感性化的教学经验,从而促使其能够内化成为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该篇课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将其生成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的教学资源,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对教学过程实现更好的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4加强教学改进和反思。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素质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教学改进和反思,并不断的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逐渐变得动态化、灵活化,从而真正达到生成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也面临着更多的创新和变化。因此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促使生成性教学过程能够不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季海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8):20.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阅读;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44-1

课堂再现:

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氛围浓厚,阅读声此起彼伏,通过分组与合作,学生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而陈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觉得这堂阅读课的成功在于: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自我发展水平,内容新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陈老师精心选择了阅读材料《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故事趣味性强,时下又正在热播的动画片,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也充满好奇心。其次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一开始通过一个有意思的猜谜活动引出了主角“wolf”,接着新朋友“Mickey”的出现,代替老师巧妙地归纳了几种阅读方式。陈老师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借助形象生动的动画和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陈老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不再阅读前单独地教单词,而是要学生提出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陈老师再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单词,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展开交流活动,组织比赛,表演和游戏等。此外陈老师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轻松灵活地运用这些阅读方法:边阅读边思考,阅读要大声,别人阅读时还要认真听,努力模仿语音语调等等。复述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陈老师在学生读过文章后,让学生归纳出故事中的关键词,鼓励学生摘录文中相关的重点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

我的思考:

小学英语阅读课堂上学生该“读什么?”和“怎么读?”

1.读什么?(What)

一读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内容。

阅读材料,尤其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不仅要趣味性浓,而且要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比如:动物故事《Three little pigs》,《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常识性的小短文《Planting the tree》,《Be healthy》;诙谐有趣的小幽默《Two to two》;童话故事《Snow White》,《A farmer and a snake》。也可以是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如:A naughty boy,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结合一些彩图或者动画、配音等形式,学生们更喜欢,阅读的激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读难易适度、符合学习年段的材料。

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心情。如果生词太多,学生在阅读时步履维艰,根本读不懂阅读材料,继而还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给进一步的阅读教学造成障碍。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按照要求尽量选择生词量在3%~5%左右的阅读材料,让更多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诱人的桃子。

一二年级的阅读材料应以教材为依据,在图片、简笔画和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注重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三四年级随着学生词汇量的积累,阅读材料可以是课外的一些有中文背景或者有学生生活经验的小故事、小诗歌。学生在充分理解以后可以进行复述、表演。五六年级的阅读材料更加丰富,一些名言警句,一些外国风情习俗,一些影视作品的选段等等,只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度可以用作阅读材料。

2.怎么读?(How)

一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使用。

略读(skim):整体粗读,领悟内容大意。

跳读(skip):寻找关键词,抓文章脉络。

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

细读(details):注意细节和知识点,揭示内在联系。

将who,where,what,how,why这些细节整合,理清脉络,看透内在联系。

推读(guess):根据上下文、题目、图示以及构词法,猜词、句意。

遇到生词不要马上查字典,也大可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推敲某一个单词,某一个词组或句子的意义,其实有些生词不会影响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读文章,从上下文中揣摩其含义。

泛读(extensive reading):泛读就是广泛地、大量地、快速阅读。

篇3

一、准确地认识预设与生成

学习认知学的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既有规律,有时又有“规律”之外的情况发生。教师只有遵循这样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阅读学习活动。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精心的预设是获得的前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关于什么是预设与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言语表达与众不同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他们的真实水平和认知往往无法完全准确估计,有些时候课堂中的某个环节会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在特定学习情境中产生具有个性色彩的疑问、困惑,并且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些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当学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时,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教师就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冷静思考、迅速判断学生生成内容的价值规律,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这样有心的“发现”之后,引领学生再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教学充满生命色彩。由此可见,课前预设只是一个有效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一切令人兴奋的“生成”,都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无不源自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课堂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教师要能够从教学的全局来看待课前和课中:课前的备课是准备和热身,课中预设与生成的高度融合才是理想课堂的产物。当预设成为促成课堂高效生成的土壤,有效生成就成为有效预设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二、精心的预设只为更好地生成

“生成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等结合中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是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吸收了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在人类认知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解释和说明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时,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觉的作用,特别关注在多向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新知识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观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主动地构建对环境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哪些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探究出结果。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三角形初步认识》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看、找、摸等,感知三角形的特点,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

1.课程观视野下的教学预设与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规定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应选择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及类型。语文各学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清晰地规定了学生在完成某个阶段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各学段的基本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是什么。任何个人都无法,也不可能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只能遵照执行。为了更好地落实阶段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师只有依据语文学科教学及教学材料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事实,引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一种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课程眼光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的作者是邓启耀先生,课文则是在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原文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写了老人喂养海鸥的故事,而课文中则用了13个自然段。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在选编为教学材料而成为教学文本时,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学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更在于“怎样”正确快速地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传输信息,“怎样”像课文作者那样综合运用、整理加工各种信息,形成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具体到这篇课文,结合单元导读,教师在执教时可将教学目标聚焦在:(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目标1和目标2,学生认为通过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完成,目标3是需要教师帮助的。于是,我以原文中的“节衣缩食”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比学习,教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选择为中心服务的材料的。之后,学生运用学法去发现、去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老人喂养海鸥中那种“亲如儿女”的情感写真实、具体的。这种大语文观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更高层次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层面的预设和生成

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它以一种特殊的编辑原则及编辑体例将课程内容中的学科信息呈现于不同的教学载体上。构成语文教材内容的主体是课文、单元导读、课文注释、课后练习、插图等。此时,作为教学材料的课文不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托。如果离开了单元的学习目标、任务要求,课型的特点要求,学生从课文中“读什么”,一千个教师可能就有一千种教学方向,那么,这样学生的“怎么读”就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就会陷于一种年段目标不明、课文教学随意解读教材的混乱状态。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年级《新型玻璃》(说明文)一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已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可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紧紧地围绕中段教学任务来组织教学。没有烦琐的字词句分析,也没有远离文体特征的形象感悟和情感体会,在平实的教学流程当中,将说明类文本读书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轻轻松松地掌握有关常识。第二课时可让四个大组分别代表四种玻璃进行“自述”,这个设计既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又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无限开放的平台,还同步进行了以课文语言材料为基础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指导。课堂平实中的精彩正是源于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认知和对教材内容的准确定位。

3.学生成长点上的的预设和生成

果维斯基称每个人目前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即是学生成长点。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学生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在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以学生成长点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却着眼于学生能力在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这种设计轻学习内容的导航,重在为学生学习程序导航,学生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思维的突破者,进而实现成长。随着这种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发展区的基础。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重视考查学生的记诵和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2课《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次明确在教材课后习题中体现出训练要求:理解诗句意思,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学生教学的起点确定了,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应该采用哪些策略,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理解诗句的方法”,哪些诗句是需要自主学习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合作学习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班级展示中解决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后才能内化的等就成为教师的重点和难点任务。这一课下面只有四条注释,如果不借助别的学习途径,学生的理解就难以达成。这里就凸显出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之间的差异,这里教师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达成“学习需要”,通过环节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和“走出”课堂后得到真实发展,就成为关键的环节。《饮湖上初晴后雨》语言清丽、平实,词语含义和今天基本一致,前3句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基本就能理解,但最后一句中诗人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无论在晴天还是在雨天都有一种别样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由衷的赞叹。如何将人和景联系起来,该采用何种教学手法让学生发现规律,这里“淡妆浓抹”就成为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为一个人淡妆和她浓妆时的图片,等到在出现西湖雨天朦胧的图片和晴天五彩缤纷的图片时,学生恍然大悟,接下来发言的内容充满了个性色彩和生活体验。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和达成要求之间找到了生长点,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架起了一座感悟的桥梁,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教师上课前对学生成长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

4.学生立场视角的预设与生成

篇4

一、教师千方百计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感受美。如:文章的语言美,文章主旨提示的道德美、行为美等。有了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有感情范读去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抑扬顿挫,把文章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启迪学生,把他们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潜移默化积极主动去阅读,使其感受到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大量新知,因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觉阅读的兴趣。

二、准确把握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正确认识和投入新课程改革当中,并积极大胆地去探索,通过实践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效果,让课堂阅读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因此,教学改革要努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就要像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再进一步放手让他试着自己走,在旁护着他,最后完全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为此,教师必须是“授之以渔”,教给他们的方法,而不应是“授之以鱼”,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正字正音,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其次,要掌握最基本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懂得朗读时应在什么地方停顿,哪些词句应重读,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读,朗读的速度应如何变化;再次,要着重表达朗读的情感性,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倘若说“正确、流利”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出来的,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在阅读声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身临其境,感受语言之美,如有一位教师指导朗读《再见了,亲人》中大嫂背着熟睡的孩子送别志愿军这一部分时,学生凭直觉加重了“看,睡着了”等词句的语调,他没有直接讲解正确读法,而是巧妙地引导“咱们别把孩子吵醒了”,学生马上心领神会,用舒缓、轻微又饱含关爱之情的语调重新朗读,朗读中自然能“悟”到军民在依依惜别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转变教师角度,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学会朗读,自主读悟,享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抛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鼓励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朗读的形式多样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赛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让学生入境,深入体会;配乐诗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带领学生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读要贯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掌握的词汇多,作文时才有话可写,下笔如有神,对于写作文大有裨益。读的要求要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字语文美的感情;读出神 ―― 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音,让人领略中国语言之美。

四、提高阅读质量,指导理解性阅读,领略阅读教学的无限风光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课 教学模式 流程设计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选择什么阅读材料,学生就看什么文章,很少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阅读往往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对小学生往往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样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解决现有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阅读课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较少。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往往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而不是举手回答。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如实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会忽视一部分对文章理解不够全面的学生。这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很多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都显示,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这也是传统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流程设计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教师根本就不考虑阅读课程的流程设计,对学生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这样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必然会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1.3 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引导不足

当前的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没能给予充分的引导。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接触还不是很多,阅读往往很盲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多加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端正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往往只给小学生选定阅读材料,让其自由阅读,对其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这就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适应语文阅读课。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课外阅读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探讨

概括来说,改善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2.1 设定主题

教师在进行每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之前都要先考虑这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什么,例如爱国、敬老爱幼、团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主题不要过多,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设定的主题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方面是能够激发并保持小学生对每节课外阅读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避免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第二个方面是能够适当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2.2 文章筛选

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要根据相应的主题来筛选阅读材料。在筛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筛选的文章要主旨明确,与确定的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难易程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三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筛选的文章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文章筛选上要注意的问题给教师的文章筛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文章的筛选上做足功课。

2.3 交流提升

文章筛选完之后,教师便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在进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时,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想法的不同之处,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

2.4 迁移运用

在课堂交流之后,学生对于文章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这时便要进行文章的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几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作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文章的理解程度。迁移运用阶段是考察阅读效果的重要阶段,教师们应该予以重视。

3结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改善当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媚.“阅”以育人“读”享快乐――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J].教师,2014,03:22-23.

[2]万明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3,18:73.

[3]程建超.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量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24:48.

[4]孙娟.以写促读读写互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浅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63-65.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得到了改观,令人欣慰。但是其中对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够成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效率的提升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深远。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一直困扰着教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育价值,需要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教学内容全盘灌输。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得不到提升。二是在课堂上一直向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产生的,它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教学的目的也会偏离,学生一直纠结于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没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对知识的掌握过于片面。三是仅按教案授课,授课前准备工作不足,按部就班。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程序依次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看似和谐默契,实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习到新的知识,也许学生的一个预设之外的问题,就会让教师惊慌失措。这种授课方式往往会对学生带来约束。

从学生学习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观察现在学生学习的状态,看似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实则过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为配合教师的教学程序顺利进行,就会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正确答案的记忆背诵,学生并没有做出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话题讨论,这时学生很可能在交流中偏离主题,进入其他话题的讨论中,看似非常热闹的课堂,其实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合作式的探讨往往是被动的或者形式上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目标制订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的身体上、心理上的特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特别之处,以及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制订。小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就要有特定的教课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匆匆》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应该制订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所涵盖的生字词,比如伶俐、徘徊等,在掌握发音的同时,还需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目标的制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自觉去完成课堂目标,在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2.延伸教学内容

丰富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改善都十分关键,小学语文阅读课所教授的内容,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陈旧的、落后的教学内容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对课堂的厌恶。而新奇有趣的课堂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所提倡的必备技能等等。所以,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还要有益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在讲述《秋叶》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会秋叶的美,观察其特质与形态,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秋叶在不同形态上所呈现的美,还引发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3.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独具的特质进行特定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去年的树》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深刻理解大树与小树之间深刻的感情,这样才能教导学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与同学和平相处。我们可以选择场景再现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其中进行感受,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去讲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友谊有更深刻的解读。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还可以进行类似演讲的比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交流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小学生语文阅读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方式的提升与转变,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的成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改进,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转变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课程标准 阅读实践 个性化 在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富有多彩的梦幻奇想的时期,也正好是培养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好阶段。假如我们教师在这个阶段没有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自己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语文阅读课堂成为小学生张扬个性的用武之地,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感情达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

一、阅读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进入到今天的课堂,改变了过去只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的局面,而现代电教多媒体以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通过图文、动画、色彩以及音乐等方面的先进技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我们的教学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情境。相比之下,那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只能通过凭空来想象课文中的内容,这样不仅对课文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失去探究问题的兴趣,甚至对课文的阅读产生厌烦和倦怠。现在我们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在阅读时能配上多媒体课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由此可见,利用电教多媒体课件的性、声、色以及动感上优势,会使课堂教学生气盎然,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会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观其境,闻其声,触其景,生其情,能把那些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是啊,电教多媒体演绎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大大地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和兴奋,还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使学生在身心的陶冶过程中,在阅读意境中尽情驰骋自己的飞动的想象。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学生单凭自己来阅读课文,只能凭空来想象桂林山水的美,而且美到什么程度很难让人理解。可是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放一个记录桂林山水的风光片,就真实、具体、形象把桂林山水的美展现到学生的眼前,再配上音乐解说词,这样不仅给学生以视觉上享受,还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性认识来阅读课文,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阅读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质疑来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有道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做教师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使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解读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这样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质疑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刻回答,而要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分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的个体,他们对问题必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主张,这是正常的。可以通过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阐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寻求开拓进取的机会和可能。再如,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学生通过电教多媒体课件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桂林山水”的美好有了更多的看法,在这时候,我们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有赞美、有争辩,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和沟通,使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解决途径,对有一些问题达到了共识,进而对知识产生了洞察力。

三、阅读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个性化的评价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明白:语文阅读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素质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课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很好地整合阅读教材,对正确的给予鼓励,对差的要给予纠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课堂的个性化学习,这是个值得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学生的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能让学生的个性给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就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鲜活色彩,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化人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素养;计划与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

阅读课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整合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且对培养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阅读也是小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与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十分注重阅读课程的教学,许多国家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提出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地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参与大众交际。例如:在德国,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使用辅助工具独立地阅读,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技巧,能根据自身经验理解适合于儿童口味的读物,能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形式。同时,把朗读视为一种乐趣,能把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讲述给他人听,能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做出自己的评价。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从一开始就把阅读作为寻求意义的途径来研究,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通过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理解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学会精确的阅读,并以自己的反映和读物的文学特点为基础,做出正确的推论。日本也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

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爱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强的承受挫折能力。但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学生阅读量少,能够坚持阅读的并且成为一种习惯的学生更少。据笔者对所带班级的52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完整通读过《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名著的学生很少,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完整背诵下来,60%的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亟待加强。

同时,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审美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推向两极,要么只单纯注重知识的讲授,使阅读教学成了干巴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课;要么只注重文章的思想性,简单地用只言片语去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丰富多彩的阅读课上成空洞的说教课。这两种倾向都忽略了阅读所包蕴的自然美、人格美、情趣美等内涵和本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来说,应该转变观念,首先应该培养语文课程的审美素养,提高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有资源,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内外阅读习惯。

一、从自我做起,努力培养任课教师必备的阅读审美素养

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注重积累阅读课的资料,凡是要求学生阅读的,教师首先应该争取理解并背熟,并逐渐培养自身的阅读审美修养,获得符合美的规律品质,按照美的规律努力来塑造自身,并将这种素质慢慢培养、熏陶成学生阅读时所必需的感受、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并将这种能力发展成为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并且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以达到“以己之美启发学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现语文阅读教学之美”的目的。

二、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自己应首先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即不要只注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对其中蕴含的基础知识的灌输,或者仅针对考试的需要进行教学。而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无论对人的终身学习还是近期的应考都很重要。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让每位学生将课下阅读的材料整理成摘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汇总,集体创作文学阅读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浏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为学生选择适合其年龄和阅读能力的学习书籍,为学生列出好书目清单,张贴在教室里,注意在平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故事,让学生体会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毅力。学生和大人一样,都喜欢那些可以吸引他们注意力,激发兴趣,并能够坚持一页一页看下去的书籍。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被一些深奥的文字绊住,他们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首先要阅读学生的书籍、熟悉学生的书籍,能判断什么是好的书、什么是值得学生读的书,并推荐给学生。

篇9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程 阅读教学 实用性

一、提升中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语文知识

中小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途径来获得知识。因此,教师仅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家也要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要求家长能够积极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可以刺激中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可以使人聪明,中小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知识储备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四)可以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阅读,让他们吸收更多课外文化,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学生阅读能力要素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构成了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

(一)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字符号作出迅速辨识并基本理解其表面意义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最低层次的因素。认读能力的基础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和词汇。

(二)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领会词句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是阅读的核心,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标准。

(三)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阅读材料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好的词句、新颖的观点、艺术表现手法等贮存在大脑里。这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有利于形成阅读迁移能力,使阅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奠定借鉴的基础。

(四)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评价。鉴赏能力必须以理解能力为基础,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高标准。鉴赏能力对中小学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培养中小学生学会阅读的关键因素是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中小学课堂上的语文阅读材料,大多以教科书中的课文和练习册与试卷中的阅读篇目为主,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课外读物和语音影像资料等。教师应从学生家长的实际延伸阅读情况出发,结合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标准规定,合理升华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课堂学习这个行为本身,让学生学会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上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课堂学习;其次应通过学生个人表述来实时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真实想法;再次应帮助学生了解、总结自己的个性特长和阅读喜好,有针对性地推荐延伸阅读材料。

(二)培养学生的关联阅读意识

学生基于课本内容自主选择相关延伸阅读材料,在延伸阅读中不应强求不同的学生选择相同的阅读语料或对相同的语料产生雷同的“标准”答案。教师不应盲目追求学生阅读的准确率,而应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基于个性主题词的内在联系性,让学生的身心情感与思想变化都能紧密地立足于他们所喜爱和认同的价值观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延展阅读材料与学生个体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意识

当学生能够以一种自主的心态去阅读与他们的个体价值观具有密切关联的语段材料时,学生的心态更加自信开放,更容易产生审美立场和审美情绪,真正从语料中吸取精神养分,提升学生的个性品味,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阅读意识

除了审美意识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批判阅读意识,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延伸阅读语料中的话语场合去体验各个文学形象的基本立场和艺术特征,并结合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对各个文学形象进行评价,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延伸阅读课堂上正确地设计评价标准,合理地运用评价语言,降低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和终结性,强化教师评价的参照性和延展性,将更多的批判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本身。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也会因此终身受益。积极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闫祯.试谈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J]. 语文教学研究,2009(2):43.

篇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最能体现语文这一性质的是阅读。首先,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在于识字,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来识字是很好的途径,学生不仅识记了生字的形,还能联系语境对字词的含义有直观的理解;其次,阅读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世界在阅读课中能有全面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科幻小说和逻辑推理作品,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亲情散文小说,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二、现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不足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反应孩子在课堂上不愿大声朗读,抱怨学生越来越懒,这其实是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够。纵览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又岂止这一个?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还在大行其道,课下大量的作业还在挤占着学生本来就不多的课外时间,再加上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对文章肢解严重,这都大大影响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不能在书籍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三、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看法

1.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渠道地释放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穿插一些趣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妙趣横生;还可以适当地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其丰富的有声语言和绚丽的图画给课堂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2.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对教材分析过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对文章本身的美进行深度地挖掘。比如讲授《上天的蚂蚁》,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蚂蚁的不畏艰险,充满自信的美;讲授《二泉映月》,我们要使学生发现自然之美,阿炳的执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