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司的营销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公司的营销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公司的营销策略

篇1

【关键词】 财务公司; 企业性质; 发展

我国的财务公司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企业,自1987年设立即是在企业集团与金融双重环境下运行。国际上对财务公司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一般称为Finance Service,主要是企业集团为促进产品销售或为加强资金管理而成立的。本文基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关企业性质的理论,对我国财务公司的企业性质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财务公司的创新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

一般来说,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企业是资本进行生产的机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则从另外的角度,指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产生的,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同时,他认为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

(一)财务公司的顾客是谁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财务公司也不例外。按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财务公司的顾客主要有三类: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和企业集团产品的消费者。1.在企业集团成立之初,为调节集团子公司之间资金的余缺,设立了财务公司,通过借贷方式实现资金内部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即财务公司为资金充裕的子公司提供存款服务,为资金缺乏的子公司提供贷款服务,这时,集团子公司是财务公司的顾客;2.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加强集团的资金管理成为母公司的重要任务,财务公司为母公司集中资金、监控资金使用提供资金管理服务,这时,集团母公司是财务公司的顾客;3.还有一类财务公司服务于企业集团的产品销售,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支持消费者购买集团的产品,这时,消费者是财务公司的顾客。

(二)财务公司顾客的特殊性

财务公司的顾客是非常独特的,均与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有关。在资金内部融通情况下,子公司是财务公司的顾客,并与财务公司拥有一个共同的上级母公司,两者的关系是顾客加兄弟;在资金集中管理的情况下,母公司既是财务公司的顾客又是财务公司的股东,是顾客加股东的关系;在消费信贷情况下,消费者是财务公司的顾客,同时又是企业集团的顾客,是顾客加顾客的关系。

财务公司的顾客与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消费者关系相互交叉,在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利益情况需要特别关注:一个是母公司与其子公司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财务公司在服务于子公司时,有时会遇到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时无论财务公司怎样提高服务水平,作为顾客的子公司总是不满意的;另一个是财务公司与母公司的特殊代表――财务部门的关系非同一般,财务部门有时既代表母公司下达政策,同时又是某些具体财务事项的参与者,这些财务事项与财务公司密切相关,财务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其对财务公司的认知往往决定着财务公司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公司的顾客决定了财务公司是什么样的企业

首先,财务公司是一类顾客被严格限定的企业,顾客的范围不得超出银监会的规定,同时,财务公司的顾客与企业集团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使得财务公司的业务开展牢牢地束缚于企业集团,紧紧地依附于企业集团,实际上是企业集团的寄生体。由于顾客的范围没有重叠,同行业财务公司之间完全没有竞争,所以,严格地说财务公司不是市场上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

其次,财务公司向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及财务服务,是金融机构,但又不同于银行,服务的特殊性使得财务公司在业务上既受企业集团的领导,又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财务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在实业集团和金融行业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生存的空间很有限,但财务公司尽力展现生存价值,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二、企业的功能――营销和创新

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企业通过营销拓展市场,创造更多的顾客,销售更多的产品,营销功能是企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重要功能;企业通过创新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服务,并通过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财务公司的营销

在财务公司的顾客中,母公司本身不需要营销,子公司执行母公司的政策和命令,是财务公司必然的顾客,也基本不需要营销;对于消费信贷中的顾客,企业集团已开展产品的营销,消费者决定购买产品后,才会到财务公司寻求贷款,不准备购买企业集团产品的消费者不会到财务公司来,所以财务公司的贷款服务附属于集团的产品销售,不需要、也不可能单独营销。如此看来,财务公司是不是就不需要营销了?当然不是,任何企业都需要营销,只是财务公司的营销与众不同罢了。

财务公司的营销不应是简单地向顾客推销产品和服务,营销策略应该是依托集团政策,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比银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以解决顾客中的特殊问题。例如,在程序上更加简便,提高办事效率;在价格和费用上,利率、手续费尽可能优惠,让利于子公司;在对银行关系上,联合子公司搞好平衡等等。同时,可以考虑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集团政策上作些调整,扩大财务公司的股东范围,让集团的子公司亦投资入股,顾客变为股东,子公司也能从财务公司收益中分得一部分利益,这样通过利益共享,财务公司成为大家的财务公司,支持其业务自然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二)财务公司的创新

相对于一般企业,财务公司对创新的渴求更加强烈。由于政策的限制,财务公司的生存空间本来已极其有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发的资金管理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需要,不设立财务公司,企业集团也能集中资金并开展内部资金融通,财务公司有限的生存空间也面临着进一步被蚕食,财务公司生存的意义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以资金管理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财务公司,这种挑战更甚!

那么在现阶段财务公司如何创新?财务公司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企业集团的特点,深入研究顾客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可替代。对于集团销售竞争性产品的,要盯住产品的潜在消费者,细化信贷方式方法,千方百计为消费者购买集团产品创造条件;对于垄断性大型央企,以内部资金服务为主的,则要深入分析集团经营的特点,以集团价值链为自己服务的工作内容,仔细分析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业务品种。在向下深入挖掘创新的同时,财务公司还要向上争取集团的政策支持,在服务职能方面与母公司财务部门搞好协调,进一步明确定位,扩展服务功能,将资金管理扩大到集团的财务管理,除资金管理外,还可以服务于会计、资产、税务、投资、内控风险等等,集团的很多财务事项可以外包的形式交给财务公司办理。

三、企业的成长――外部环境及变革

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存在于不断扩张的经济中,是经济成长扩张和改变的具体器官”,“企业能否持续成长,在于能否搭上经济繁荣或产业兴盛的潮流,并乘势而起”。企业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技术力量的关系,就是船与大海之间的关系,大海使船航行,但也时有风暴威胁船的安全。

(一)财务公司为什么需要变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低劳动力成本、高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大型央企等企业集团面临不断提高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改革重压;同时,金融行业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2009年金融体系的逐步企稳,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开始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修复金融体系根本性缺陷。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着如何深入改革,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压力。

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财务公司进行变革,不变革,不顺势而为,财务公司就没有出路。财务公司作为服务于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企业,是经济大海中的一艘小船,自然要随着大海潮流而动,其发展也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呼唤着财务公司的变革。

(二)财务公司未来的发展在哪里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外财务公司的先进经验,我国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设想:

一是拓宽财务公司的顾客群。在继续发展产品销售买方信贷的同时,也可以向企业上游探索原材料等采购卖方信贷,特别是在同一产业中,生产销售同一产品,处于上下游生产销售环节的、分工不同的企业。例如电力产业中的发电、电网、电力检修、电力工程等企业,完全可以由一家财务公司来提业金融服务,财务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由产业中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构建。

二是丰富财务公司的业务品种。财务公司业务目前主要涉及存款、贷款、结算、证券投资等,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发展金融保险、租赁、信托等业务。财务公司综合发展各项金融服务,拓展、提高以企业集团为顾客的金融服务能力,实际上是产融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在产融发展的一定阶段,可以考虑将财务公司转化为商业银行。

三是财务公司脱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不再依附于某一集团,不再专门为一个企业集团服务,以其独具特色、不同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如专业消费信贷、设备租赁等,为更多顾客服务。此类财务公司的成立,可以弥补银行业金融服务的不足,同时,顾客、业务范围的变化,使得财务公司不再是企业集团的寄生体,而成为市场上独立的、相互竞争的真正市场主体。

(三)政策的支持是财务公司变革的前提

我国财务公司监管的政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财务公司发展的要求,相对于国外财务公司来看,我国目前的监管政策过于严格。由于财务公司不面向公众,经营风险由企业集团承担,不会带来社会问题,国外的监管政策普遍比较宽松,而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模式上将财务公司视同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做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具体业务上,监管政策不合理的方面主要有:一是财务公司成立及分支机构的设立控制太严,企业集团没有自;二是对财务公司的日常业务干涉过多,监控指标多达十几个,资产负债配制等经营自由权利受到较大限制,资金使用效率不能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率政策与银行一致,不能自主调整,同时,要上缴大量存款准备金;四是严格限制业务品种和业务范围,创新受到抑制,财务公司发展受到影响;五是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很少,财务公司的发展得不到鼓励。

政策的严格限制使得财务公司丝茧束缚,虽多方寻求变革,但总是碰到政策的铜墙铁壁,徒劳无功,折戟而返。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财务公司要变革,监管政策首先要变革。对于财务公司行业未来的发展,监管当局需要解放思想,放眼长远,进行宏观的规划。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是财务公司发展的基石,财务公司行业未来发展如何,关键看政策的变革、支持程度如何。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必将出现,财务公司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诚如此,财务公司必将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振翅高飞,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亮丽的色彩!

【主要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杜胜利.国际财务公司的发展趋势与海尔财务公司的发展模式[J].会计研究,2005(5):76.

[3] 王伟东.财务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财务公司协会.财务公司国际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 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Z].北京:国资委,2010:42-43.

篇2

 

关键词:服务营销 形象营销 绿色营销 整体营销 关系营销

下面介绍的市场营销方法,主要是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成功的经验。这些营销方法,有的属于传统市场营销理念, 有的属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但都是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中能够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只要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实际情况, 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的特点, 有选择地恰当运用, 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也叫有形商品的无形营销。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手段极其先进,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已经到来的现代社会,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或近似产品,其设计、制造、质量、科技含量等不相上下,产品有形部分的属性如品质、功能、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小。消费者购买时对商品的判断与选择,主要不再只依据商品的有形属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无形属性的一面, 即企业如何提供商品, 如何服务顾客。服务竞争把企业之间低层次的有形竞争引向更高层次的无形竞争的领域。现代市场竞争就是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产品+ 优质服务的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服务营销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服务相对于商品、资金、经营设施等硬件要素来讲,可塑性、可控性更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质量保证体系, 改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方式和质量,努力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准。更重要的是,各个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因企、因时制宜, 采取不同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二、形象营销

企业形象就是经营理念(MI) 、行为识别(BI) 、视觉识别(VI) 三者的综合统一, 也是企业关系者及所有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白热化,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选择余地很大, 认牌选购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企业要获得综合利润的最大化, 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长远观念,在企业关系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象营销就是把企业通常的商品营销组合与经营理念、行为识别、视觉识别有机组合起来。其特点在于, 对内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 使企业内部的整体行为、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更加一致, 充分发__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外具有识别促销功能,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使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易于辩认。形象营销多应用于服务行业,如零售、餐饮、美容美发、医疗保健等。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就是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观念融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中, 要求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把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全部营销过程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绿色营销兴起于80 年代中期。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非再生性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消费者保护自身健康, 维护生态平衡及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 使绿色消费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据估计, 到2000 年, 全世界绿色消费的经济规模将达到3000 亿美元。绿色消费运动的迅速发展,潜在市场规模的巨大, 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将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列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这样, 绿色营销便应运而生。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价格制订、产品分销、产品促销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 尽可能开发出“绿色含量”高的产品来。绿色营销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 收集绿色信息;拟定绿色计划; 进行绿色定位;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塑造绿色形象;加强绿色管理等。可以肯定的是, 在21 世纪, 绿色产品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极具开发潜力的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和用完后, 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损害,能否回收再利用。在有的发达国家,不具有环保特点的产品已经禁止进入市场。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 已经禁止出售和使用不能自然降解的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饭盒;含磷洗衣粉由于会对河流和城市地下水造成污染, 可能在近期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工程、绿色商店、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的出现,绿色营销将成为营销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

四、整体营销

整体营销观是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包括构成其内部、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即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职员、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新闻传媒和一般大众,核心思想是“合作”。整体营销把市场营销与公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针对最终消费者的营销扩展到了针对环境因素中所有重要行为者的营销。整体营销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因此也称“全员营销”。整体营销由9 个具体的子营销活动构成: (1) 供应商营销。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详细的具体标准,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商品质量、财务状况、时间观念。(2) 分销商营销。它包括正面营销——与分销商开展直接的交流合作,给分销商在经营方法、营业设施、资金、人员培训、招贴广告等方面大力支持;负面营销——绕开分销商个人的主观喜好, 用强烈的广告宣传攻势, 在最终顾客中建立并完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该品牌商品成为顾客购物时的首选。(3) 最终顾客营销。它有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针对目标顾客的销售,二是主动引导顾客。(4) 企业职员营销。一方面通过对全体职员(包括科研人员、生产工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 的专门营销培训, 树立他们的市场观念和顾客观念;另一方面,强化与全体职员的沟通,理解并满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5) 同盟者营销。现代企业在经营中要与原辅材料和零部件商、经销商、广告商、运输商、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外贸部门、银行、法院以及水、电、煤气等众多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企业必须建立并维持与他们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生产经营才能健康顺利进行。(6)财务公司营销。对上市公司而言,一般要聘请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并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 (7)大众营销。(8) 政府营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等,往往对企业的生产或经营产生很大影响。 (9)媒体营销。媒体就是报纸、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新闻媒介部门。

篇3

关键词:财务公司;金融投资;模型运用

一、对于项目公司的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依据

投资估算的依据,可以参照建设项目本身的建议书,编制原则执行建设部和政府现行有关编制规定、办法、定额、费率标准。

2.投资测算

参酌项目建议书中项目工程总投资金额,主要用于何用途。本案举例:项目工程总投资25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825万元。主要用于企业筹建及运营过程中办理各种手续及获取各种权证的费用、土地征用费用、生产及附属设施的建设费用、技术改造费用、设备购置维修费用、流动资金投入、人员等费用。

3.融资方案

该项目总投资2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25万元,拟向外方融资825万元人民币,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操作,外方以现汇出资。合作方式为:组建中外合作公司,中方以自有资金、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及拟建项目未来收益作为合作条件,外方以现汇作为合作条件。外方的投资退出方式采用在合作期年度内等额固定回报形式收回投资,即投资方每年获得固定收益回报。项目实施建设期投资方不收取回报,该项目合作期为0年,建设期为年,从项目实施第2年开始至第0年,连续9年,投资方每年按其总投资额的固定比率2%为分红基数收回投资,到期不还本金。合作期满,外方无条件退出合作公司。

4.投资者权益保障

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该项目将采用完善的资金监控手段:

成立财务审计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对于每个季度投资者的投入资金使用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及时向投资者报告。

2实施资金的统一管理与监控,做到:

a有科学、如实的资金预算,一切按资金预算办事;

b资金按期、有偿调度使用;

c时刻关心公司资金流量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数量,从中发现与解决问题。

3)、公司正常运营后,外方派员到项目公司进行监督,并委托银行监督。

二、财务分析

1.项目收益期及折现率的测算

财务预测说明。根据公司规划和行业情况,并原则上根据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本项目进行有关的财务预测。

本预测中各种数据比例,是通过调查国内该行业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分析统计,制定出的相关比例,具有宏观性和满足统计规律的特点。在本项目的预测中,能够比较好地、大致地反映项目的收益价值状况,但在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次要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重大的偶然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该项目的收益,所以,具体实施可能与本预测存在一定的差异是正常的。

2.项目收益期的确定

收益期限是指项目具有获利能力持续的时间,通常以年为时间单位。由于企业经营受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阶段和经营规模等内部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很大,在对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时,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在这里不可能得到全面考虑。因此,对未来预测的时间,尽量保持在一个较短的、尽量能够对各类影响因素考虑得比较周全的期间内,以增加可信程度,避免和减少误差。

3.折现率的选取

评估中的折现率按照下式选取:

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的高低,主要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政府调节的影响。一般来说,无风险报酬率可以参考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的利率或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确定。本次评估中,我们以5年期长期国库券利率作为参考,选取与评估基准日最为接近的5年期长期国库券利率为3.8%,则无风险报酬率为3.8%。

风险报酬率。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都面临诸多风险,承担的风险越高,要求补偿的金额也就越大,经济学中把得到的补偿相对于风险投资额的比例称之为风险报酬率。对风险报酬率一般采用累加法估算,即把面临的各种风险对风险报酬率的要求加以量化并予以累加,其公式为:风险报酬率=行业风险报酬率+经营风险报酬率+财务风险报酬率

综上分析,风险报酬率为%,风险报酬率与无风险报酬率之和为4.8%,取整为5%。同时由于项目收益预测中未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因而折现率中也不考虑通货膨胀率。

4.项目收益测算

产品销售收入测算。本项目的主要收入来自对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不考虑价格波动等调整情况,按初始年收入3000万进行保守估算,随着矿业公司的生产及销售运作正常化开展,其每年的生产销售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项目具体收入估算如下:

5.项目成本测算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筹建及运营过程中办理各种手续及获取各种权证的费用、土地征用费用、生产及附属设施的建设费用、技术改造费用、设备购置维修费用、流动资金投入、人员等费用。

各种手续及获取各种权证的费用

依据国家统一规定价格进行估算。

2工资及福利费用

公司的人员编制主要由生产部门、技术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及管理部门等组成,编制情况如下表。人员薪资标准生产人员按平均每月2000元,技术部门第一年年工资及福利费用5万,以后每年递增8%,到2万元人民币每年封顶;国内销售部门采用底薪+提成的方式,底薪每年2.5万元,国外销售部门第一年年工资及福利费4万,以后年递增4%;财务部门及管理部门年均工资5万元。

3生产及附属设施费用

根据政府规定及招标投标情况进行估定。

7.项目财务指标分析

对项目的财务指标分析,一般考虑投资净利率、投资利润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以衡量投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投资净利率

投资净利率是指项目正常年份净利润或年平均净利润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它是考察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该项目正常年份净利润为264.5万元

[P3]投资净利率=项目正常生产年份净利润/项目投资总额×00%[P]

=264.5/825×00%

=8.60%

2投资利税率

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产能后的一个正常年份的利税总额净利润、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及附加或运营期内年平均利税总额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和对财政所作贡献的指标。本项目年平均利税额为2877.9万元。

投资利税率=年度平均利税总额÷项目投资总额×00%

=2877.9/825×00%

=57.65%

3财务内部收益率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是衡量项目再财务上是否可行的主要评价指标。一般来说,IRR>行业基准折现率时,表明项目财务上可行,财务内部收益率IRR公式:

Σ[DD]nt=[DD]CI-CO)t+IRR)-t=0

CI――现金流入量;

CO――现金流出量;

CI-CO)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n――计算期

经计算,本项目IRR即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0

4财务净现值NPV

财务净现值是项目按其行业基准收益率5%,将项目计算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初期的现值之和,其数值越大,项目的获利水平就越高。

经计算,本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其风险资本回报率。

5投资回收期税后

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含建设期年。

公式:Σtt=[DD]CI-CO)t=0

投资回期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4.3年

8.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以财务收益评价表明,本项目项目投资净利率为8.60%,项目投资利税率为57.65%,高于市场中其他投资项目;财务净现值大于0,同时内部收益率大于其风险资本回报率,项目中投资回收期为4.3年含建设期年,项目建设期完工后4年多即可收回,投资清偿能力强,项目效益较可观,大有市场潜力,且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结语

经过计算,以财务收益评价表明,项目投资净利率为8.60%,项目投资利税率为57.65%,高于市场中其他投资项目;财务净现值大于0,同时内部收益率大于风险资本回报率,项目中投资回收期为4.3年含建设期年,项目建设期完工后4年多即可收回,投资清偿能力强,项目效益较可观,大有市场潜力,且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如果对待每一个拟投资项目都可以以科学化的数据数量进行财务分析,不但可以洞悉此项目的可行性更可以及时找出问题以防范未然,使得投资有的放矢大大降低风险并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 《管理资本和风险的艺术――结构性金融与保险》美卡尔普著,杜墨,任建畅译

[2] 《2世纪经济与管理规划教材.金融学系列-公司金融》朱叶编著

[3] 《金融学基础:金融机构、投资和管理导论第9版》美梅奥Mayo,.B.) 著

篇4

近期,广受关注的《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这说明构建我 国汽车金融服务体系日益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谋求开放和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 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户。然而与此相反的是我国汽 车金融服务发展却比较缓慢。我国银行从1998年10月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贷款购车 的比例不到汽车总销售量的10%。通用汽车中国公司金融消费服务部总监李树可认为,目前 的中国汽车销售中,最多只有10%~15%涉及汽车信贷,相比那些信贷消费达到60%以上的 发达国家,中国的市场潜力还相当大。与此同时,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正开始企图全面角 逐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准入程序的启动,对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向国 际化和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使我国 的汽车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焦点话题。

汽车金融服务的瓶颈

外部环境不完善造成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运营机制不健全,缺乏效率。我国的汽车金 融服务市场环境却很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点:1目前汽车金融服务的有关规范仍不明朗, 中央银行对利率有严格的控制。贷款期限、利率以及相应的浮动空间等都没有明确而统一的 规定。2贷款购车的担保问题突出。在国外,汽车贷款担保一般由专业的担保公司承担,而 国内贷款购车的抵押登记往往由公安局的车辆管理所承担,影响了担保的质量。对于消费者 来说,让他们望而却步的则是烦琐的手续和不合理的收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 贷的用户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住房证明、第三方担保证明等。 3风险管理的评估体系还很不完善,个人信用制度还处在建立阶段,银行很难掌握客户的综 合信用情况,因此只能靠不断提高“门槛”来防范风险,从而形成手续繁杂、条件苛刻的现 状。贷款利率高、期限短、贷款手续繁琐等原因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瓶 颈。另外,采用“捆绑”式一次买3年的汽车保险,以及种种费用,也让人们对分期付款买 车产生犹豫。

汽车金融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随着车价的下跌和用车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居民对汽 车消费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中迅速攀升。但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增大。由于目前已发 放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办理的,而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5年,因此,这 些贷款的还贷期基本在2005年之前。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调整时期,消费者 更换车型或淘汰旧车的行为,将给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带来诸多风险。5年后,进口车关税 将由原先的80%至100%下降到25%,据此测算,届时进口车的车价将比现在低30%左右。 进口车价大幅降低将迫使国产车 同样采取降价策略。汽车消费贷款是以车作为抵押物的,车 价的降低,将使银行面临抵押物减值的风险,也就是说,一旦客户无力还贷或恶意逃债,银 行即使拿到了作为抵押物的汽车,其实际的价值也可能低于已放出的贷款,从而使银行蒙受 损失。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主体结构缺乏合理性。完善的汽车金融机构体系是促进汽车金融市场 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主体是专业性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或租赁公司。 然而与国外不同的是,在我国目前汽车汽车金融服务的主体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而不是专 门的汽车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由于信贷业务品种较多,投资项目选择也多样化,在汽车消费 信贷的市场开发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需要经验的积累。因此,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在短期内尚 未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且从国际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历程看,汽车金融并不是银行的竞争优 势,银行开展汽车金融的优势在于其网点、资金和人力,但缺乏相关的专业服务与盈利的空 间,因为汽车财务公司与金融公司卖出汽车也是赚钱的,但银行只能靠信贷。而目前我国还 缺乏个人诚信系统,消费者信用纪录分散、不完整、不准确,因此还存在贷款抵押担保制度 不完善、贷款收回困难的问题。

汽车金融壁垒的超前逐步消失使外资进入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通用汽车公司对中国 市场所作的预测显示,2000年~2005年,中国的轿车需求将保持20%~25%的年增长率,其 中私家车将保持33%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为700万户,到2005年这个 数字将提高到4200万户。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占全球份额的6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到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目前美国的规模。另一项调 查结果则显示,目前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居民,有7成以上的家庭表示在今后5至10年 内将考虑购买家用汽车。

这一切,对于任何一家外国汽车制造商或是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难 以抗拒的诱惑。种种迹象表明,众多金融机构争食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美味蛋糕”的局面已 经形成。而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除了人民币和外汇这样的基 本业务,具体金融业务中惟有汽车消费信贷被列入了承诺内容――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 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在加入世贸组 织5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可以预见,超前的汽车金融准入政策让空间巨 大的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过早得成为中舛资金融机构开展实质性竞争的第一个战场,缺乏专业性汽车金融机构的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体系能否承受国外成熟的汽车金融模式的冲击实在令人 担心。

汽车金融服务如何破瓶颈

加大国内汽车厂商、经销商、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相互合作,促进汽车金融服务主 体的多元化。鼓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和客户联手就汽车消费信贷签署协议,这是目前各 汽车经销商普遍采取的服务模式。银行选择实力较为雄厚的经销商开始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 ,加之保险公司的介入,逐步形成了“经销商-银行-保险”三方联手并共同承担贷款风险 的信贷模式;鼓励银行撇开汽车经销商向客户提供车贷服务。商业银行资金雄厚,且银保联 合可以将车贷手续和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鼓励汽车厂商与银行、经销商、保险公司合作。 如中国建设银行近日在长春与一汽集团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建行将对一汽集团重点项目 给予融资支持,并协助一汽集团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共同建立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双方 的合作既有助于一汽不断提高资金运作能力,又有利于建设银行的资金周转,双方的竞争能 力和经济效益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点扶持知名汽车生产商拥有自身独立的汽车金融公司,从而形成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专业化是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美、德、日等汽车消费大国,向用户提供 金融服务最多的部门往往不是银行这样的综合授信机构,而是各大汽车厂商附属的金融公司 。像通用、福特、大众等汽车巨头,它们不仅拥有出色的汽车,而且拥有同样出色的汽车金 融服务。一般而言,汽车金融服务虽然在性质上和其他金融业务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由于利益动机、消费特点及风险评估的差异,往往更适合由专门的金融公司从事经营。和商业银行 相比,汽车厂商附属的金融公司当然和汽车厂商的利益关联度要紧密得多。正由于汽车商附 属金融公司和其母公司利益的紧密关联,迫使它们不断改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从产品设计、 风险评估到业务营运和催收系统,都已实现了高度的专业化,从而使汽车消费者能够真正享 受到高效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篇5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财务状况不稳定的风险,既包括由于筹资而引起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也包括由于企业法人治理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投资决策失误、宏观环境影响等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

2.全面性

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的,但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因素多种多样并不断发展变化,财务管理人员不可能在事前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

4.严重性

财务管理的失败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失误都会使企业资金链断裂,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二、发电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电力市场风险

随着区域电力市场的实施和电力市场化的深入,电力市场竞争的风险便日显突出。在竞价上网的电力竞争模式下,成本能力、竞争能力对电力企业竞价上网的空间和市场将产生巨大影响,优存汰劣将使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大增。

(二)高负债率下的偿债能力风险

一是发电企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大量电力项目建设资金绝大部分要靠融资来解决,造成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沉重。

二是发电企业融资途径单一,主要的融资手段仍是银行贷款,辅之以集团财务公司内部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资金成本较高。如果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收益水平,企业将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造成恶性循环,甚至造成支付危机,形成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项目投资控制风险

一是由于电力项目投资时间长、金额大,影响投资效果因素多,特别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如火电建设项目核准难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环保支出大幅度提高;这些都将严重影响项目投资成本控制。

二是项目投资控制涉及选址、可行性研究、设计、执行概算、招投标、合同谈判签订、合同执行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多,涉及专业面广,管理非常复杂,控制难度大,对投资成本有较大影响,关系到投产后的财务状况。

(四)内部控制风险

目前发电企业仍存在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造成的风险。如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不到位或越位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业务流程;财权与事权不分,主要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发电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主要措施

要用制度防范风险,用机制控制风险,用责任降低风险,多管齐下,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一)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1.处理好财务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关系

对于筹资融资、重大项目投资、高风险投资的管理权限应相对集中,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减少投资风险。而在其他财权管理中,可适当考虑分公司、子公司实际情况,通过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等业绩考核手段,加强对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监控,给予一定的财务管理自主权。

2.加强产权管理,缩短管理链条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有资产监管的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要积极推进主多分离、主辅分开、无效低效资产清理处置的步伐,采取转让、关停、破产等方法,精干主业,缩短管理级次,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二)积极研究和应对电力市场等政策影响

1.要加强电力市场分析,争取多发效益电

发电企业要研究分析电力市场,密切跟踪国家、地方政府和电网公司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好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把握好电量结构、变动成本和收益变化情况,在提高发电利用小时的基础上,争取多发有效益的电。

2.加强与政府等有关部门汇报沟通

积极与政府、电力监管部门沟通、汇报,及时反映发电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和电价调整建议,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与电网公司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发电市场份额,并力争在电价调整中达到双赢。

(三)创新融资方式、保障资金供应

1.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发电企业一方面要扩大运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银行票据等融资方式,将企业融资需求转化为金融资源,资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推进改制上市工作,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筹集电力建设资金,构建有利于发电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资本结构。

2.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银技术手段,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结算平台和内部资金市场,减少资金的滞留时间,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同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筹集外部低成本资金,纳入内部资金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内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增加资金运作效益。

(四)加强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

1.加强项目投资的财务风险控制

要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据自身的行业优势和市场状况审慎选择投资项目,对投资项目预期收益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特别是要进行客观的财务效益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对拟开工项目结合市场条件进行财务再评价,合理把握资本预算支出的尺度;对在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价,提出提高效益的措施和建议;对投运项目进行财务后评价,通过评价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高项目的竞争能力。

2.审慎投资高风险行业

对于高风险行业投资要从严控制,必须建立严格的高风险投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要成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运作,完善决策与授权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对于人才、信息、资金、风险控制较弱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或禁止从事高风险业务投资。

(五)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1.继续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对预算各明细指标的控制,可以有效监控经营管理,实施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控制,通过对资金的重点控制,可以控制现金流量,发挥整个企业资金的作用,有效利用资金,实现资源整合,减少财务费用,降低财务风险。

2.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应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和跟踪监测系统,建立适时动态控制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超过“警界线”的项目,应及时发出预警警报。

(六)切实有效加强内部控制机制

发电企业要树立内控制度在企业内部的绝对权威,内部控制度即企业的法律,必须全员、全过程执行。在内控制度建设中,要明确各管理层次职责,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重大的业务和事项的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要规范,不相容职务岗位要分设,超权限行使问责机制要到位。

篇6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旨在满足三个原则:为投资者提供了以管理层的角度来审视公司财务报表的机会;提高公司财务披露的整体水平、提供的内容的范围包括应当分析的所有财务信息;提供公司盈利和现金流量的质量及潜在变化的信息。从而使投资者能够通过公司以往的表现来推断未来的业绩。

本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对于上证180中的134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进行分析并发现,我国“MD&A”信息披露的质和量较从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披露中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各公司在披露上的共性问题,给出结论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An Analysis of “MD&A”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Annual Reports of Listed Companies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closure inform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traditional financial statements; satisfied investors on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MD&A requirements are intended to satisfy three principal objectives: to provide a narrative explanation of a company's financial statements that enables investors to see the company through the eyes of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overall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provide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financi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analyzed;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of, and potential variability of, a company's earnings and cash flow, so that investors can ascertain the likelihood that past performance is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2006 annual reports of 134 listed companies of SSE180 Index and find that the "MD&A"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have both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disclosure MD&A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in many places. Through researching this paper finds some common problems of the disclosure and has made som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nnual Repo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D&A

目 录

一、序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回顾 1

三、主要概念 2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定义 2

(二)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2

(三)我国现行MD&A信息披露制度所规定的披露原则和形式 3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3

(一)样本的选取 3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 3

(三)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4

五、结论和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建议 11

六、局限性 11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2

一、序言

(一)研究背景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下简称MD&A)是美国等成熟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产物,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的披露要求最早由美国提出,在198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了关于MD&A披露的详细指南,2000年以后SEC又不断地对MD&A的披露要求进行修改和建议,提高MD&A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是由于MD&A的信息多是一些软性的信息,以分析和预测为主,其质量和真实性判断难度较高,特别是在先后出现了安然公司等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使得MD&A的披露需要更加严密的规范,所以在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雷法案》之后,SEC在2003年12月29日通过了专门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的指导原则,可见美国对于MD&A信息披露的重视,也标志着美国MD&A制度走向成熟。

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已经引入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形式。在1999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准则中,与MD&A相对应的是"董事会报告"中的"报告期内财务状况"的明细项目,但是当时对于MD&A的披露要求比较简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MD&A信息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但是当时的公司管理层却没有对该信息披露引起重视,于是在2001、2002、2003、2005年先后修订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准则中,对MD&A内容地披露的规定更为详细;对MD&A信息的披露质量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披露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不仅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还提出了对于公司经营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要求。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也使其用词和用意能够更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近年来上市公司所从事业务的形式愈加复杂,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财务报表已经很难充分披露有用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投资者也在不断提高对公司各种信息的要求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会计准则而产生的表内信息以及报表附注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无论是资本市场、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对于像MD&A之类的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特别是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二)研究意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作为信息披露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已经日益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于财务报告,它是一个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传统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而且还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的有效渠道,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基本判断,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了解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把握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投资者提供了通过管理层的角度进一步透视公司经济实质的机会,从而满足了投资者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的更高要求。

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MD&A都有所研究,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我国MD&A信息披露的质量并不高,尤其是前瞻性信息;同时上市公司大多报喜不报忧,披露注重财务等数据信息,对于预测和前瞻性的信息的披露却比较笼统和空泛。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不断修改,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修改,上市公司对它的披露是否有所变化和完善呢?这就使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的披露特征、披露现状以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员赵亚明在《2005年深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规则的执行效果分析》一文中分析到:上市公司在2005年年报中普遍改变了以往相关披露简单描述和空泛文字较多的特点,注重了定量信息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增加了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初步呈现了个性化披露的特色,但是也有小部分公司年报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是重视不够的,披露不符合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刘家松和武汉大学的王惠芳在《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深沪223 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一文中分析道我国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资本的竞争性正促使我国公司进行更多的MD&A 信息披露,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在资本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存在向投资者传递更多MD&A 信息的意愿。但对MD&A 披露成本的顾虑、公司长期形成的保守披露习惯、市场规范程度较低等特点使得公司对MD&A 披露存在侥幸心理,一些盈利差的公司试图通过详细的、完美的MD&A 披露来与“好”公司混同,这些因素都影响公司对MD&A的披露热情。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的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借给投资者的一双“慧眼”》中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MD&A信息不具有长期潜在价值;MD&A与公司会计业绩的关系很弱;MD&A信息跟会计业绩统计上不存有相关性。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MD&A无法预测每股盈余。

三、主要概念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定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是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本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是对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描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解释,是对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MD&A信息大多涉及“内部性”较强的定性型软信息,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强制规定和有效监控,因此,西方国家的披露原则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公司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披露MD&A信息。我国也基本实行这种原则,如中期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以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部分,都是规定某些MD&A信息必须披露,而另一些MD&A 信息鼓励公司自愿披露。

(二)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1、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

(1) 分析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

(2) 概述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情况,列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同比变动情况,说明引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司应当对前期已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若公司实际经营业绩较曾公开披露过的本年度盈利预测或经营计划低于10%以上或高20%于以上,应详细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公司可以结合公司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公司的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分析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若报告期公司资产构成、公司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结合公司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说明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及变动原因分析

(5)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司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

(6)公司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

2、公司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

(1)公司应当结合回顾的情况,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给予管理层基本判断的说明。

(2)公司应当向投资者提示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公司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等。若公司存在多种业务的,还应当说明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

同时,公司应当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费用成本计划,及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如销售额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升降、研发计划等,为达到上述经营目标拟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公司可以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该盈利预测必须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发表意见。

(3)公司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

(4)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公司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三)我国现行MD&A信息披露制度所规定的披露原则和形式

原则上,我国现行的MD&A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有重要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但是对照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规定,在整体上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形式上,我国MD&A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报、季报中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出现;年报中则在“董事会报告”部分中出现。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上证180指数中的股票为样本。上证180指数的成份股的选取是根据总市值、流通市值、成交金额和换手率对股票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各行业的流通市值比例分配样本只数;按照行业的样本分配只数,在行业内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对各行业选取的样本作进一步调整,使成份股总数为180家。

剔除了上市时间不足一个季度的股票;暂停上市股票;经营状况异常或最近财务报告严重亏损的股票;股价波动较大、市场表现明显受到操纵的股票;所以本文的样本均为极具市场代表性的样本股票。本文又去除了比较难以驾驭的金融保险类股票,选取在撰文期间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了2006年年报,且上市时间在2004年以前的13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

通过对于134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资料的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分项汇总,研究各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特征和现状。通过图表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总结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MD&A”信息披露的变化与不足。

(三)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1、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状况的披露

(1)有88%的公司披露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主要出现在董事会讨论与分析的总体经营情况回顾中。披露情况如图4-1

图4-1主营收入、利润和净利润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有原因披露的118家公司中,有12家公司披露了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说明具体变动情况。有14家公司(占11.8%)有较为详细的变动原因分析、其中有3家公司披露了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利润的情况;有一家公司在原因分析中披露行业分析情况。总体披露情况较好。

(2)有109家公司(占81.34%)对前期已经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但是对于实际经营业绩较曾公开披露过的盈利预测或经营计划低于10%以上或高于20%以上,却没有一家公司进行说明。

披露特征:披露的主要内容都在于对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总体回顾。而且尽管大多数公司都对前期所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对前期披露过的产量、收入、利润或其他项目进行过的预测的完成情况和程度有披露的只有9家,仅占所有披露公司的8%。可见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不过经过与各公司2005年“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项中披露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计划的比较,各公司信息的披露质量有所提高,也更具针对性。有23家公司对报告期内应对行业和市场环境产生等各种变动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和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而且都比较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3)有34家公司(占25.37%)结合本身的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56家公司(41.79%)披露了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其中12家披露了行业地位;29家披露优势;37家公司披露困难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18家公司(13.43%)披露了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披露特征:对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的披露上,有的公司以单独一节介绍报告期内行业的情况包括国家的政策变动、地区背景、相关的行政规则和文件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动等,也有的在公司总体经营回顾中一起披露。

在对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各公司主要集中披露的优势都是在公司报告期内完成的重大项目、合同、产品或核心的业务;另外对于新利润增长点的挖掘、科研创新、技术开发、营销策略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及进出口业务的突出成果等国际市场的优势披露成为了此项披露的一个新的特点。另外,对由于经营环境和行业变化所引起的经营困难信息的披露则比之以往有更高的质量,比如:中材国际对公司存在的不足,在经营中尤其是拓展国际市场经营的困难进行了披露;贵州茅台对市场茅台酒的假冒情况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披露。而在披露的37家中有27家披露了针对这种经营困难或问题的对策。

在对公司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披露上,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营运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盈余利润等数据方面的分析;或者对相关核心业务、重大项目、产品良好的销售势头方面的文字描述;但都比较简单。披露汇总情况见图4-2

图4-2 行业、经营环境、公司有劣势、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披露情况汇总表

2、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的披露

(1)有97%的公司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说明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情况。

披露特征: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披露主营收入、主营利润的构成与去年的同比变动以及成本的同比变动。披露的详细程度则要根据公司所处的行业。如果是公用事业如电力生产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则全部来自于电力。总的来说仅有4家公司未披露来看,该项目披露情况不错。披露的130家公司中有42家公司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范围和主要产品的介绍。其中又有4家公司按业务具体分析了报告期内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变化的原因;2家公司披露了毛利变动情况并分析了原因;S上石化对关联交易定价,关联交易必要性持续性进行了说明;中化国际则按经营业务和按经营方式披露了三年的收入利润的构成。

披露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以上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所属行业的有5家;披露占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以上的主要产品并分项列示的有20家。

(2)所有公司中只有16家公司(占11.94%)披露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的市场变化情况。主要是对业务或产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分析、与市场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的说明;宝钢股份对海外市场也作了介绍。

(3)有81家公司(占60%)披露了主营业务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披露的特征见图4-3。

图4-3主营成本及构成情况披露情况分析表

(4)有74家公司(占55.22%)对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情况进行了披露。

披露特征:在所有披露的公司中有61家公司都披露了主要展品或战略产品的产销量(占比80%以上),而且有海外市场的公司例如:同仁堂、青岛海尔等还披露了海外市场的出口情况;即使有一些公司并没有生产产品,如航空公司、电信公司或者服务类行业的公司还有房地产公司等也会对公司工作量和业务量进行披露和一定的分析。但是仅有13家公司披露了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对公司子公司经营产品产销量等变动进行披露的仅有2家。

(5)大部分公司在“与以前比有显著变化的说明原因”项中,分析了收入、利润、成本变动的原因。

披露特征:该项的内容大多都散落在各公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成本和净利润等的披露和分析中,并没有自成一项进行披露。其中有1家(广船国际)公司分析了非业务因素引起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有1家公司(中铁二局)分析了控股公司和子公司重大项目和关联交易引起的公司主营业务等的变动;有1家(华鲁恒升)公司分析了产品出口量的变动原因。

(6)有41家公司(占30.59%)对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情况进行披露或对公司推出或宣布推出的新产品及服务进行了介绍。但仅有8家公司披露了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91家公司(占67.91%)披露了前5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披露形式多为表格形式,仅有占比数据。尽管披露准则中并没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详细披露采购商和供应商的情况,不过在样本中有4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3、报表中重大财务数据变动与原因分析的披露

(1)有104家公司(占77.61%)都披露了资产变动情况和原因,披露内容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披露情况见图4-4。

图4-4“资产构成变动及原因分析”披露情况图

有96家公司(占72%)披露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以及变动的原因,变动情况见图4-5。在这96家公司中,中国石化和海正药业披露了环保支出和费用的情况;同方股份披露了各种费率的变动及原因分析;s上石化披露了研发费用以及税率变动对公司的影响。

图4-5 费用变动及原因分析披露情况汇总表

(2)对公司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有104家公司(占77.6%),其中70家左右的公司结合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说明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

披露特征:该项的主要披露方式是分别分析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福建高速、华微电子和百联股份都在构成中披露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情况和汇率对现金流的影响;福建高速对资本流动性和资本来源进行了说明;皖通高速对资本性支出和资本结构了分析;国电电力对公司具体的筹资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于在报告期内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有98家公司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其中17家公司披露的原因都过于简单。而对于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报告期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仅有4家公司解释了原因。

4、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

报告期对于公司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有42家公司(占31.34%)。

披露的特征:该项内容的披露依据公司的类别和行业特点而各不相同。比如中海发展属于沿海运输业,披露了轮船的处置情况;属于医药制造业的海正药业披露了药品质量的管理和EHS体系建立内部管理,天士力披露了临床试验情况和技术,另外还有诉讼案的相关情况;属于制造业的福耀玻璃披露了旧厂翻新的情况,s上石化则对主要生产装置的开工率,运行情况,和非计划停产等情况进行了披露。对于与经营相关的信息披露还包括公司设立财务公司、成立新部门、公司高层更换、人力资源、薪酬计划、企业文化、公司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创新、营销和物流等多方面进行了披露。

5、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的披露

详细介绍主要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净利润的有107家公司(占80%)。

披露特征:该项的披露形式以表格居多。其中披露信息较为具体、质量较高的有9家。云天化对公司控股情况和控股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经营情况以及这些情况与预测的比较进行了披露;长江电力介绍了收购情况;福田汽车披露了与其控股的公司和子公司的关联交易;栖霞建设、南山铝业和士兰微对其下子公司的项目建设和科研开发的情况进行了披露。

而对源于单个控股子公司的净利润或单个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等数据进行披露的只有32家公司(23.88%)。对单个控股子公司或参股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比出现大幅波动,且对公司合并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波动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披露的则更少,只有8家。

6、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的披露

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有104家公司(占77.6%)对于报告期内行业和市场竞争格局的相关变化趋势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提供介绍分析和管理层对相关变化的基本判断。

披露特征:以行业的宏观环境介绍为主,如政府在报告期内出台的相关政策(如医疗改革等)、法规和行政文件;另外还有经营形式、业务环境;材料价格变动和消费需求等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动。但是其中有数据分析和披露的仅有18家。另外,只有中材国际1家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其竞争格局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又数据分析。

所有公司分析对了行业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公司可能的影响程度的仅有7家。披露相对简单、宽泛且没有数据分析和预测。

7、公司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的披露

(1)对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公司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进行披露的有118家公司(占88%),披露情况汇总表见图4-6。对于存在多种业务的,说明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的仅有27家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20%。

图4-6 公司经营机遇、挑战以及发展战略的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公司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得披露中,各公司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既有数据也有文字描述;对自身产品、项目建设、研况、投资情况和营销策略带来的机遇,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发展战略则都是文字描述且披露都比较笼统空泛。

公司拟投资的新项目、开展的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等则多与发展机遇结合在一起披露,可能由于是前瞻性的信息,预测市场对于新项目的需求比较困难所以在披露上多数是提及,具体的相关介绍和影响比较少。

另外在其他方面的披露上:栖霞建设(属于房地产业)结合行业特点披露新增土地储备和前期规划展开情况;水井坊对公司改革进行了披露,同时提及了关税变动对于公司的影响;东方电机、吉恩镍业和山东黄金对公司新报告年度中的收购计划进行了披露;宝钢股份和五矿发展都对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形成了详细的文件。

(2)公司经营计划及盈利预测的披露

共有116家公司(占87%)对该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这个比例应该说比较客观,说明上市公司对于类似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和分析已经引起了重视。披露的具体情况汇总见图4-7。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且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发表意见仅有2家,分别是南山铝业和火箭股份。

图4-7 公司经营计划及盈利预测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披露了新报告期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的77家公司,有29家公司披露都过于简单、空泛;该项披露以总体目标和经营计划为主,也有工作计划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资采购、信息工程、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以及根据公司自身的生产特点的其他方面的披露,总的来说比之以前要详细,也更具针对性。

对于公司经营计划的预测性的数据披露则主要集中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成本、费用(包括环保支出)、利润、产量计划。都比较简单,一般是总额的预测,没有详细的构成和具体的说明。

对于为实现经营目标而拟采取的措施上,披露质量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60%左右的公司都披露比较详细,有的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前面披露过的各项信息,有针对性的分析可行的措施。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停留在条目性的表面分析上,用空泛的文字描述拟采取的措施所涉及的方面,缺乏具体的行动介绍。

(3)有76家公司(占56.7%)披露了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

其中有30家公司需要资金的项目进行了披露;38家公司披露了所需资金预计金额;有23家公司对项目和金额都进行了披露。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进行说明的有51家公司;其中7家公司披露了保障资金来源的相关措施。仅有1家公司披露了资金的使用计划;1家公司对于资金来源分项进行了说明。另外歌华有线披露了负债、资信和还债安排。

披露特征:各公司对该项的披露都比较的简单,对资本支出的合同和时间安排、对资金成本和使用情况披露的公司都非常的少。

8、风险因素的披露

有85家公司(占63%)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有72家公司(占53.73%)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披露特征:有近30%的公司对风险披露分项且较为详细;披露内容主要结合公司内外部经营情况和风险。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如财税政策风险(尤其是所得税风险)、行业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价格走势、入世大环境的影响、行业门槛等。另外有一些公司的披露还具备行业特征,如有出口业务大多会披露汇率风险;采掘业则注重自然资源风险市场;电力行业公司则关注电力市场供求和未来发展项目储备、竞价上网的政策等。处于制造业化工行业的公司则会披露环境法规和环保政策及费用的相关信息。

对于公司经营内部风险的内容则更为多样化。生产加工行业的公司大多披露了原材料价格、以及成本上涨的风险;产品价格风险;项目开发,新研发技术的风险;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变革的风险;财务风险特别是偿债风险和资本运作及资本支出以及融资需求和融资风险都是披露的重点。该项目的披露也带有行业特性,比如光明乳业就披露了牛的质量的风险;旅馆业、旅游业公司则更关注酒店管理合同、子公司等现有的保单、传染病等的风险;煤炭业公司则关注煤炭供应,煤炭成本和储备的风险;公用设施行业的公司则会披露收费政策和标准不确定性、其他公路、项目改扩建、燃油税改革等的风险影响;航运业的公司则披露燃油价格变动的风险;还有一些公司披露了非控股合资公司;大股东控制;未完成股改的风险和可能的影响。

对于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仅有18家(占披露公司的25%)公司披露比较详细且具有针对性,有的还有详细的项目和做法的分析。

9、 其他情况的披露

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125家公司(占93%)都披露了新准则可能发生的估计和变更对公司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其中有2家公司披露简单没有科目和数据,有2家公司(中铁二局和山东高速)对新旧准则都做了比较和分析。15家公司披露了报告期内股权分制改革的情况。有14家公司对于公司的社会认同度和品牌形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主要是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所取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

金地集团披露了与关联方和控股公司的交易情况;海螺公司对与其有合作的公司的情况包括合作项目进度和金额进行了披露;广电集团、宝钛股份和天士力披露了新发股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情况。火箭股份对公司及子公司所得税率和享受的优惠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宝钢股份披露了可持续发展情况和信用评级的情况。中国石化按事业部分类对经营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皖通高速、S上石化披露了员工培训、内控改革、裁员与合约责任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仅有s上石化一家公司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进行了预警性的说明。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2006年各样本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公司报告期内经营状况的披露情况较好。

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对前期已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说明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情况;详细介绍主要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净利润等公司的数量都占到了样本公司总数的80%以上。

对主营业务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对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对前5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对报表中重大财务数据变动与原因分析披露的公司数量占了样本公司总数一半以上。

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披露不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对于披露信息的主动性上仍有不足。对于根据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的披露、对于公司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披露上、对于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情况进行披露或对于公司推出或宣布推出的新产品及服务以及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披露,不管是披露公司的数量还是披露信息的内容、范围和质量都显得不够。

2、 前瞻性信息披露更为具体也更具针对性,各项披露的公司都超过了样本公司总数的半数以上。在披露的范围上可以看出,各公司对于内外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考虑且进行了分析和披露。另外,

在主动披露上也较05年有较大进步,可见各公司重视经营业绩变动分析,轻视前瞻性信息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

但是在披露上仍然有许多不足,比如公司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披露上,大多数的公司仍是以空泛性、条目性的披露居多。各公司在经营目标方面的披露尽管有一半的公司都进行了盈利数据的预测,但是仅披露相关数据却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对行业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仅有7家而且披露相对简单、宽泛且没有数据分析和预测。在项目资金的需求和利用的披露也显得苍白不足,很多公司仅仅一句带过。

3、项目披露较随意,披露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研究中,还发现尽管各公司都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披露,但是可以看出各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项上的披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信息都散落在各处而且模棱两可;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也有所欠缺,这一点从对前期已经披露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实施结果和相应调整措施的披露较为混乱就可以看出。

(二)建议

1、 应尽快完善当前MD&A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上市公司 “MD&A” 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于“MD&A”信息的披露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详细的范本,更进一步规范“MD&A”信息的披露,减少上市公司对其披露的随意性和操纵性。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不负责任的公司,管理层应建立一定的法律、行政或市场规则方面的惩罚制度来规范其信息披露的行为。

2、根据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主要散布于《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之中的情况来看,应当尽快出台“MD&A”信息披露方面的专门性的指引文件。

3、进一步细化已有的“MD&A”信息披露制度。年报中“MD&A”信息的披露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机遇和挑战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一视同仁”的披露规则可能并不会使“MD&A”的披露有所改善,应该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出台行业“MD&A”信息的披露要求。

4、实行MD&A信息分类披露制度,对披露质量不佳的公司进行重点监管。

监管机构应根据上市公司不同的业绩水平、上市时间、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等属性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于具有MD&A信息披露不佳特征的一类公司,建立数据库重点关注和监管。这样能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建立权威的公司MD&A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

与成熟资本市场中的市场中介机构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中介机构起步晚、信誉低,在证券市场的作用非常有限。证券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引进境外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以及整合国内现有资源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国的中介机构,建立类似于加拿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盈利预测出具审计意见的制度。另外,要加强股东、证券分析师、证券研究人员等社会力量的监督机制。建立权威的MD&A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定期MD&A披露质量排名,对上市公司形成督促和警示。

六、局限性

(一)样本选取的不足,本文选择的是上证180的成份股为样本,仅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况且又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和撰稿期间未披露2006年年报的一些企业,尽管尽力做到分析各公司披露中的共性特点但是仍可能会有所遗漏。

(二)对于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是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的,但是各样本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却不可能都严格按照准则中的规定,所以尽管在披露信息汇总和分析时已经尽力做到详细全面,对于其披露的现状和特征的判定标准仍然可能比较主观。

(三)在分析上完全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性的披露。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Guidance Regarding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Results of Operations》Release Nos. 33-8350; 34-48960; FR-72

2. 赵亚明《2005年深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规则的执行效果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 深圳518010)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全文。

3. 刘家松,王惠芳《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深沪223 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6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16 卷第2期,全文。

4. 张凤展:《MD&A信息披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06 年,全文。

5. 李康等:《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研究》,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课题2005 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