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55
数学阅读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小学生自身心智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学阅读”的进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要求,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依据阅读内容,制定阅读要求及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先生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可见制定阅读要求的重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根据阅读内容制定要求,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实现阅读目标。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我首先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实际上是在为“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服务,于是将这一章节的阅读目的确立为能帮助学生巩固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概念的认识。我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出发,利用橡皮擦、粉笔盒等正方体或长方体物体,根据“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阅读内容开展阅读指导。除此以外,我还列举生活中其他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体,希望学生课后能继续探索。由于有了自身熟悉的物体作为媒介,借助的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动手的欲望,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相关概念的认识,也对数学学习和阅读有了兴趣,圆满完成了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阅读内容,明确阅读的目标,从而细化阅读要求,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朱熹先生强调,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一古语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对于“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切割橡皮泥后捏成的正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其他物体,然后根据阅读环节来完成阅读内容,最后找出阅读内容中的问题并写出答案。除此以外,我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提问正方形的棱、面、角等相关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将阅读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相联系。这样,利用阅读内容来巩固知识,通过具体直观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概念,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其中获得亲身经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要在阅读的时候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通过亲身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教师就要能够创造恰当的阅读环节,使阅读课堂“动起来”,使阅读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在阅读中不再是死读书,而是进行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归纳小结,理清脉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诚如富兰克林所言: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不总结归纳,理清脉络,无异于未读。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归纳总结阅读内容,并进行记录,才能方便今后的信息查询。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直强调笔记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阅读内容的归纳小结工作,忽略了阅读笔记这一重要内容。在带领学生完成“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后,我不仅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巩固,还要求学生做相关记录,并在阅读结束之际,询问学生记录的情况,带领学生完善记录内容,方便今后及时检索知识和提取知识,让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学会查询。
做好阅读归纳总结,做好阅读记录,不仅方便今后的知识检索和提取,也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这项工作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也需要做好,才能带领学生做好这一工作。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技巧
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初中这一承前启后的阶段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等基本功是否扎实,更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一生的爱好、培养其综合语文素养的重大问题。新课标规定,初中阶段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作品,并且还提出了课外阅读建议。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引导,让学生爱上阅读、大量阅读,以最终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一、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读书是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的,尤其是初中生还没有开始大量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技巧都需要学
习,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数据和阅读的不同目的,教授他们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就要按照科学分类思维来阅读,从目录中可以看出作者介绍了26种昆虫,教师可让学生以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中心,将读到的内容按照这个中心加以总
结,从而形成有效的记忆和归类。再比如阅读小说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精彩的情节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情节变化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情感、控制节奏的,让他们感受作者是如何用字词句表达丰富内涵的。
二、教授学生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
课外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教授学生如何读、读什么,遇到一般的问题该怎么办等原则性的东西,只有让学生学会读、敢于分析,并最终自主获得满意的答案,才说明学生学会了如何课外阅读,这不仅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素质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和敢于质疑。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接触更广阔的的未知世界,如果尽信书的话,还不如无书。所以,要求学生不能盲从和偏信,而是要让学生多带着问题看课外阅读书籍,对于这些问题自己先进行思考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求证,无法解答的可交由教师加以指导,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和故事情节、让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比如,笔者在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时,笔者就想着让学生如何学会提问,就自己预先设了一个提问:文中的老人在出海捕鱼时,一次次地放线又收线,在返航的过程中,与鲨鱼的一次次搏斗,这些反复的动作,蕴含了老人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专注于一些字词的内涵,就能够认识到:老人一直在坚守自己的信念,体现了一种不畏困难、艰险,执著坚持自己信念的坚韧意志和力量。
三、教授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
初中生的社会生活阅历比较浅,很多知识是他们无法直接获取的,因此要教授他们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养成将疑问统统解惑的习惯,避免阅读夹生、不能汲取全部营养的问题。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时候,就可以将金圣叹的《水浒传名家汇评本》介绍给学生,并教授他们在遇到一些难题时如何使用这本书。在阅读巴金的《家》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此书的内容,可以介绍徐开垒著的《巴金传》,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他们对封建社会衰败过程中的家族矛盾有更深刻的认识。当然,如果这些工具书、参考书不容易被学生接触,就要考虑使用网络等更直接的参考形式了,只是因为网络上很多知识精确度不高,学生面对众多良莠不齐的知识不能有效鉴别,所以这里没有专门介绍。
总之,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还需要对学生严加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课文阅读中汲取更多的人文素养,学生才能被培养成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全面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尚未在全体教师中达成共识,教育效果与突飞猛进的社会科技、社会劳动相悖,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看做生动活泼的人,让他们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阅读谈谈看法。
一、自主发现
教师应进行语言训练,最终形成能力并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将发现、获得的语文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把它应用于听、说、读、写之中,即将语文知识转化为活的语文能力,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
如教学《春》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屏幕上出示问题组。问题一: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题二: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发言。)
生:经过我们小组的精心挑选,我们认为“‘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写得最好。抚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慈爱。春风本是无形的,而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情有感的。
师:精心挑选,果然不同凡响。
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觉得这句写得最好,作者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其期待春天的心情是多么殷切。寒冬季节,谁不盼望春天的到来呢?
师:(点头)作者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生:“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睛”,这是侧面写春雨,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法相同,我们认为这一句写得特别好。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据已有的经验提出假设,又要循文明像,感受景物特点,搜集资料进行比较,验证自己的假设。因此,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发现知识的过程。
二、自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点拨下实践语言的活动,它是学生自己做事、自己讲话,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空间、时间,用心品味、揣摩文字内容,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学生才能心有灵犀,学有所得。
再如教学《春》一课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赞誉之情,欣赏一首音乐。
(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学生闭目倾听,感悟。)
师: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我们思绪翻飞、浮想联翩。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定会有所感受,一起来谈谈好吗?
生:《春》一文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也终于拟人,结构上非常完美。
生:作者像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并没有把春天的特点都写出来。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我们都是好玩的孩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了很多不便,路滑又多雾,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这不同的“声音”犹如石块投入平静的水面,荡出了一圈圈涟漪。不少同学纷纷“声援”。)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不同理解是正常的,况且这位同学说得也不无道理,很有创见,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鼓励。
自由感悟是由汉语言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汉语是表情达意的主观思想的体现。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定的导法、学法中自我醒悟、自我体会文化底蕴。教师还要珍视学生真实的独特感受,真正把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落到实处。
三、自主思考
熟读精思是语文教学实践的精华。不经过思考的大脑是没有开垦的草地,边读边想是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思就没有疑,就不能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更谈不上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可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如教学《风筝》一课时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可这样设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小弟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时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待学生熟读精思后再为学生营造出民主的、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说说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思想启迪。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 指导策略
一直以来朗读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朗读水平较低,普遍有唱读现象的存在。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教师应该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即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通过教师的范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容易兴奋、容易激动,喜欢模仿,模仿性比较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定要重视教师的范读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来领路,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或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模拟入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朗读来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意境,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努力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了老师的启发和示范,孩子们都能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气氛一下子就达到了,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利用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努力为小学生创设氛围,促进小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进入情境。情境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不同的特点,同时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建立师生之间、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动”起来,在小学语文学习课文时,对文中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模仿和表演,促进学生们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小学生们的情感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认知活动中来,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充分的利用情境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
三、教师运用有效的朗读评价用语,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当小学生朗读后,语文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正式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小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正确的朗读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用到“你读得很好!”“读得挺好的”“你读得不怎么好”等经常说的朗读评价语言。但是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发挥不到有效的作用,不具体、特别笼统,真正有效的朗读评价用语是当学生读得好时,要知道好在什么具体地方,针对具体的地方给予适合的表扬,当读得不好时,也要发现读不好的地方在哪,然后不但要给予适当的改正,还有给予一定的鼓励。只有这样小学生们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对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另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朗读差异,面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时,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一定要多给予鼓励的语言,少给予批评的语言。在对小学生们的朗读进行评价时,应该重视评价的多元化,不能只由老师一个人决定,除了教评价学生,还应该实施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四、指导学生掌握好语气、语速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一般是对人物对话及人物心理的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所以,要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抓住这些心理描写对小学生进行指导。朗读时感情的表达受到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所影响,高兴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说明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学生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还是学生们的欣赏者,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还能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整个阅读活动中,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努力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适应未来科学迅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一、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书目推荐。讲到小说时,可根据小说的特质,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比如,鲁迅先生,可推荐其生平事迹,再推荐其优秀代表作,但必须对其作品进行精选,选取那些既能突出显示作家的风格,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消化吸收的优秀作品。尽量不选长篇巨著,因为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甚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动力,令其产生反感,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让阅读循序渐进;当然,对于这些篇幅较长的作品,教师可推荐学生放到假期去阅读,也可以请阅读兴趣强烈、有能力读完的学生把情节讲述给其他学生。
二、方法指导
可参照鲁迅先生的读书四法:1.泛览法。正如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达不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是难以出巧的,必须多读多看,于不经意间积聚书中精华。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于无声中得到了提升。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提升你的文学修养,而且还可以提升你的精神境界。这样,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促成质变。正如小孩子学说话,有些东西不是家长刻意去教授的,但他却学会了,原因在于环境的影响,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完成的。这是滴水穿石,不是立竿见影。因此,必须强调泛览。2.硬看法。有些书籍在内容上有些高深难懂,但文化价值却相当高,如果读下来,将使你在思想和写作上受益匪浅,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用力去读,不是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吗?你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大节,规定每天必须读多少页,一天天读下去,过一段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攻克了那些难关。《游褒禅山记》中写的好,“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就是说好的东西一定是需要人们去付出努力的,只要你能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收获的。3.活读法。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学以致用,一方面实现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双赢。读书时要读到让前人的东西在你面前“站起来,动起来”,要把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它变得生动、主动,让书与我同在,书在我手,我在书中。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要读死书,死读书。前人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参照法。即对作者、作品内容及风格进行整体把握。前文已经提到这一问题,即对学生推荐书目的系列化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环境,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目的,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命脉;同样,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不同,作品必带上作者的风格气质,只有了解了作者的风格气质,才能真正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三、兴趣监督
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实时总结,看学生读完了哪些作品,还有哪些未读。可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比如,《邯郸晚报》上刊登的填鲁迅作品组成语的文章(见《邯郸晚报》2011年4月29日第12版),觉得很有意思,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1.头疼脑()()华正茂;2.漫山遍()()衣木食;3.馨香祷()()如东海;4.虚度年()()苑集枯;5.举一反()()腋成裘;6.得胜回()()金不昧;7.欣喜若()()问之学;8.刚正不()()经送宝。
篇6
【关键词】学生;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是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总是望而生畏,做题时无从下手,仅凭着感觉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义或答非所问,考试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笔答题,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反思,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心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是一个吸收美与输出智慧的双向过程。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品味文章语言的迥异风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识的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独到的看法与认识,感悟与体验的,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愉悦与充实,这就是吸收美的过程。接着在出题人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练、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评价、赏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智慧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充满美感的阅读分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这种阅读的愉悦,将它看做是一次快乐的精神旅游,而不应把做阅读分析题看做是负担,或是强加给自己头上的任务。面对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作者怀着一份敬意,对每个文字怀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拜读,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与科学美。
二、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文体知识概念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各种文体的基础常识概念,应该做到烂熟于心。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类呈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与之相关的常识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学生都应条理清晰地印在脑中。因为只有扎实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他们的文体阅读基本识别能力才具备,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确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总结考点、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做阅读分析题也要了解攻克的对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类文体的考点、题型。如记叙文考点主要为:解读标题,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说明文考点有:明确说明对象,总结提练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考点有:找出论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结合论点补充论据,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等。我们不仅要对考点题型了如指掌,对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例如:谈感受、体会这类题,解答时切记:1.紧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称。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接着用两三句话具体谈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必要时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如:议论文中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是: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再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解答步骤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3.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4.强调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一旦掌握,做题时就可消除盲从心理,感觉应对自如,继而轻松顺利地完成试题的解答。
四、指导学生按照答题规律去做题
篇7
此外,教师还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高中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多样,体裁各异。从文学角度来分,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但从写作方式上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包括传记、故事、传奇和游记等。说明文中涉及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和饮食文化等主题。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近年英语高考中必考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考查在高考阅读的考查中所涉及的题目一般属于较容易的事实细节型题目,兼有推理判断型试题,写作意图型试题,主旨大意型试题以及猜测词义型试题的考查。记叙文又可分为传记类和故事类。
1、传记类:传记类文章在高中英语课本中有十几篇。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这一主线来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高二下册第74课阅读文《马丁・路德・金》一课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与马丁・路德・金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年代。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还可以减轻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年代和发生的事件复述课文),而且还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故事类:小说和故事文章情节性较强。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地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果或功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义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数学法、图表法、引用法和举例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说明文按照数字、解释和举例等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数字说明文:用数字说明事物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和深刻的印象,让人读后一目了然。指导学生阅读数字说明类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也可以先就这些数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答案。
2、解释说明文:解释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功用等。因此,教师应先向学生提出诸如“是什么”,“怎么样”等一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寻找答案。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阅读,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举例说明文:举例说明文是通过实例说明问题的文章。教授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举出这个实例,通过实例作者欲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积极思考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新课标规定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抓住孩子的天性好奇的特点,让孩子们收集如《愚公移山》、《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此外,还可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作为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首先,我们要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神奇的花园》、《小王子》、《幸福的鸭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畅销的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了解故事中主人翁的性格特点,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恐龙的灭绝》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二)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阅读应有多种方法和技巧,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所读材料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方法。笔者主要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精读法主要是针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提倡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记忆内容,想象情境,感受意境美、文辞美,人物美;略读法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就可以跳过去;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等。这样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然,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86-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发问、思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质疑,以疑促使学生深入读书,以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疑在文章的“特别处”
“特别”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在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特别之处的文章。有的是题目特别,如《小壁虎借尾巴》,特别在“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尾巴能借吗?为什么借尾巴?有的是场景特别,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特别在“余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余震中做手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做手术,李博士不怕吗?此时,他在想什么?有的是标点符号特别,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又如《穷人》一文,写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可又害怕丈夫回来,文章用了七个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来质疑。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深入理解课文的线索,从此处设疑,避免了提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疑在文章的“矛盾点”
这里所指的“矛盾点”并不是文章里真的有相矛盾的地方,而是看似矛盾其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如《半截蜡烛》一文中,蜡烛越烧越短,快要熄灭,金属管即将暴露的危急时刻,儿子杰克却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了烛台……此处是“危急时刻”与“若无其事”的矛盾。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是严监生的家境: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与因为点了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的矛盾。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点”,质疑这些“矛盾点”,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特点就会跃然纸上。
创设情境激疑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揭示的深刻道理、人物内心的矛盾、故事的起伏、事物的变化等都是精彩的情境创设点。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播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另一段是破破烂烂的小村庄。看完录像后,我问学生:“看到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小村庄,你心里会怎么想?你想问点什么?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是谁造成了小村庄现在的模样?小村庄后来怎样了?……”围绕小村庄变化的一系列问题我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一步步探寻答案。
篇10
一、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以前,首先自己阅读老师布置的阅读内容,初步感知阅读内容,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自主完成老师设计的简单的问题。具体实施如下:(1)带着问题阅读全文。要求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按照句子的意群粗读全文,了解各段大意。(2)抓中心句。针对不同的文章,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首尾两段以及每段的首尾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彻底改掉“中文法”(即把英语翻译成汉语)阅读的习惯,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以便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细读文本,扫清阅读障碍
学生在掌握文章要点、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细节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要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研读文本。
对重点段落进行仔细分析,对新的单词进行推断、猜测词义,扫清语法、语言难点和习惯方面的障碍,抓住主体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火花,使学生逐步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情感,如:与文章有关的故事、人物、风俗人情、旅游文化等,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阅读的意识。
三、精读重点,强化阅读练习
在学生细读全文以后,针对文章的重点及难点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读,找出重点的语句、短语,理解主要语法、词汇,分析文章的内涵,把握作品的写作方法,注重文章的体裁和题材,抓住关键的词语分析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在精读以后,要强化巩固练习,这部分练习主要是教师根据本文和重点语段设计的阅读练习。练习的内容可以包括:语法练习、语音练习、词汇练习、语段练习等等。
四、养成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的力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因此,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取了各种做法,来调动学生热爱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英国的文化内涵,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品味中外文化的差异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英语语感和悟性,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阅读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健康积极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达到情感、欲望、求知和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