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营企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民营企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信息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即是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对会计管理模式进行重整的过程。且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模型建设中的优势,最终实现高度的自动化管理。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完善后,企业内部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便于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另外,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中,管理人员可利用网络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实时报道,从而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系统清晰的了解到公司经营状况,且可更好的展开业务的开发。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参考,即当企业经营者在做相关决策时,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来准确做出相应管理决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努力朝着构建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前进。
二、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辽宁民营企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企业规模较小,但是机制灵活性较强;第二,由于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即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三,目前,辽宁民营企业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从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要想真正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突破较大的阻碍。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表明,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因而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辽宁民营企业也开始逐渐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且将其设定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在目前民营企业经营中,多数民营企业为了降低会计信息化建设资本的投入,其在购买相关软件的过程中,更为注重软件的成本价格,因而通常会忽视财务软件的质量问题。最终导致民营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法较好的凸显出企业个性化需求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
在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中显示,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会计职责委托给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该方式的实现为民营企业节省了一部分开支,但是其也导致在民营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频繁出现信息泄露的现象。因而,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对其内部管理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推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特征
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环节,最终有效提高了民营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效率;第二,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化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在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会计信息数据都是通过人为统计而形成。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会计人员逐渐提高了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且将其化为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最显著的特征即为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态度较为消极的现象,此现象的发生导致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落实不到实处,即最终致使其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
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从而导致该项工作的开展始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应提高对其的关注。
四、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宏观环境不完善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宏观环境不完善就是其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辽宁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且其基础设施配套也较为匮乏,从而导致辽宁民营企业在此环境下发展的较为缓慢。另一方面,辽宁部分民营企业的网络技术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其在发展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无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推进其发展。其次,辽宁地方政府未根据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而导致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再次,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不完善,导致辽宁民营企业无法获知自身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终导致企业无法完成进一步的扩展。
2.会计信息化产品缺乏
目前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还缺乏一定的产品辅助。信息化产品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产品,但是服务提供商在生产产品过程中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大多数产品的设计都是在满足产品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忽视了产品的使用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从而导致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需求。其次由于产品服务提供商未开展相应的后续维护工作,因而当民营企业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中产品的使用出现问题时,其无法及时获取到信息,最终导致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应完善自身商品生产环节,为民营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的产品,促使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中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并由此稳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3.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
辽宁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还缺乏一定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民营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较大。即要求民营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既要全面掌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人员未全面掌握到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从而导致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会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财务信息丢失的现象发生。且由于会计人员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较弱,最终致使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第二,当前会计人员还存在着对财务软件使用认知不全的现象,此现象导致财务软件出现故障时,会计人员无法对其问题的产生进行及时解决,最终导致财务信息数据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4.会计信息化使民营企业有泄漏财务信息的担忧
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着担忧财务信息泄露的问题,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会计信息整合中。此类技术的应用,促使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性、开放性。其为民营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且便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但是,与此同时,企业财务信息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因而其技术也较为有限,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的信息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阻碍了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五、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强化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此,要求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且在内容的构建中应明确规定出民营企业会计部门内部的管理,并实现对其内部结构的有效规范,促使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能够落实到个人,最终形成高效率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其次,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中,其工作内容只能由会计工作人员本人来完成,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促使其他业务人员通过终端机即可完成会计工作内容中的相关操作。随着会计工作规模的改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应根据其特点对制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促使其他业务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规范自身的操作。再次,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促使企业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由一人办理即可,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就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因而要求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对其转变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增强中小民营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
为了强化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民营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从而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且要求政府部门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将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利益进行讲解,最终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第二,为了增强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现状构建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构建来规范会计人员操作行为。另外,在规章制度内容构建中应明确表明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重点目标,最终强化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并由此将其付诸于实践;第三,要求民营企业应通过对成功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构建出符合本民营企业的强制性措施,并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执行,最终深化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会计信息管理。
3.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
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是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对策。目前,辽宁民营企业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更为注重其对企业内部管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效果评价的关注。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的构建,可促使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对评价系统中数据的统计,对民营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实施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达到最佳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效果。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此,首先应对辽宁省内企业会计信息化绩效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最终确定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绩效评价目标。其次,应根据企业的业务战略对会计信息化评价系统进行有效调整,并将其贯穿于民营企业整个生命期;再次,应构建科学化的参考评价体系,辅助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评价系统的实施。
4.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化信息技术水平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为了加强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民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培养更多会计信息化人才。为了推广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意识,辽宁省民营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定期安排企业会计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会计人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最终促使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财务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问题时,可凭借自身的信息化技能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且由此降低问题的产生对企业财务信息安全造成影响。其次,辽宁省高校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对其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优化,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最终促使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
5.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
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民营企业;运用
一、民营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意义
管理会计是会计中的一部分,它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民营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只有重视管理会计,加强内部控制,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才能够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管理会计能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合理且准确的信息数据,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会计基于战略角度帮助民营企业制定发展决策,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得到最佳经济效益。管理会计能够把控民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的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运用的现状
(一)民营企业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足。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民营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并且保证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及合理性。但是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侧重于运营发展,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且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停留于表面,民营企业无法合理应用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作用效果不明显。因为企业领导对员工具有表率作用,民营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忽视,导致民营企业员工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正确认识,未能树立合理的管理会计理念,对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的运用产生一定的阻碍。(二)管理体系不健全。民营企业逐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使用管理会计方式,借此来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但是,在管理会计投入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民营企业在使用管理会计时,过度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会计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国外的管理会计方式与企业自身的状况明显不相符,使得管理会计效果不理想。少数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并不大,比较重视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经济效益,对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理念掌握程度不足,对使用现代管理会计体系较为抗拒,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三)管理会计缺乏完善的运用环境。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的运用效果,与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内外环境有直接关系,并且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是否完善也对管理会计的运用有影响。管理会计方式若是要达到最佳效果,则不能脱离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再加之经济体制的影响,民营企业之间的落差较大,地位不等,民营企业一心追求高速发展,进而忽略管理会计的运用。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体系不完善,过度借鉴国外的管理会计经验,为管理会计运用营造了较为不利的内部环境。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跟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管理会计又是跟随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的管理目标、方式等都发生改变。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会计方式大多都借鉴国外企业,国外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依赖于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味地借鉴,忽视国内的经济现状,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不一致。(四)财务会计人员能力有待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影响民营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财务管理侧重于资金管理,管理会计则侧重于预算工作,中心落在控制、分析考核内容方面。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人员掌握会计知识,还需要对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学习。由于受到民营企业性质的影响,企业的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管理者的亲属,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很难保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财务会计人员都注重编制财务报表,对于管理会计中的预算内容较为忽视。另外,少数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较小,财务会计人员所得到的薪资福利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
三、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运用的策略
(一)提升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会计水平,需要民营企业领导以及员工改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态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民营企业的领导要以身作则,正确认识管理会计,上行下效,民营企业员工也能够自觉改变以往观念,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民营企业需要根据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设置合理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社会经济在不断地进步,民营企业在设定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结合企业的当前现状,还需要考虑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优化管理会计体系。民营企业需要适当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会计方式,落实成本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能够及时预测企业经营会遇到的风险有效进行防范,事中控制就是顺利完成成本目标,事后控制是对管理会计的最终效果进行考核。完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支持管理会计工作的展开,发挥管理会计的真正作用。(三)营造适用性强的管理会计运用环境。民营企业若是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就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内部控制机制,为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使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决策参考信息。运用管理会计方式需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政府需要提升对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比如会计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民营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考量范围。政府要不断完善管理会计有关的法律条例,改善管理会计运用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民营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少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能力不足,企业需要针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现状采取一定的对策。民营企业要对财务会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让其及时掌握最新的管理技术。同时,财务会计人员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前沿知识,扩充自身的知识容量。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力度,为管理会计的开展做好充足准备。民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适当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达到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积极性的目的。(五)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促进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手段,民营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环境,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有效规避企业面临的风险。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增强其信息技术水平,企业需要与软件公司合作或者招聘信息技术人才,对系统进行功能更新与后期维护,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其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民营企业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重视管理会计,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为管理会计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丽.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应用研究:以温州服装行业为例[J].财会学习,2018(12):221-222.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 外部因素 会计信息
中国的民营企业产生于特定的短缺经济时代,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重要推动力量的同时,长期困扰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民营企业是否存在?若存在,是否呈现出与上述企业相同的特征和原因?本文拟在自己对民营企业进行多年的审计以及财务咨询业务中,发现了上述问题在民营企业确实普遍存在,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的作用及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的作用
会计信息是实现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信息共享的商业通用语言,它承载了利益相关者所需要掌握或了解的日常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等一系列信息。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分配的依据,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详细介绍了会计信息在目前民营企业中的状态,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并分析了信息失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现状
本人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和财务咨询业务多年,发现目前处于中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仍占多数。为了逃避税收或者银行融资等的需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部分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在IPO过程中,调整增加利润、补交税款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背后,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同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呈现一致的特征?这需要探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甚至宏观管理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差异性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民营企业会计失信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并一直尝试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期产生的原因。比如,国外多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如Arthur Levitt(1998)以“数字游戏”为题指出:许多公司的会计报告游走于合法与非法边缘的灰色地带,会计原则被滥用,经理人员美化账面,使盈余的报道反映管理阶层的愿望,而非公司营运的实际绩效……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管理层角度进行的失真动机剖析。在国内,徐晔、谭劲松、吴联生、杜兴强(2000、2001、2002)等也分别从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会计规则执行人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以及违背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以及伦理道德的变迁落后于经济制度的变化等角度进行了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分析。
实际上,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致使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委托-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在治理结构方面,家族式治理是目前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主要模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这一点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更为明显。即使在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虽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委托关系具有强烈的私人关系色彩,人多半都与委托方具有特殊的私人关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制主体不同,会计信息也不仅仅是经营者盈余管理的需要。
由于以上因素,民营企业会计失真的主体动机就与其他类型企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始作俑者常常被指向经营者,认为由于会计信息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是考核经营者经营管理业绩的依据,人力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常常对企业剩余总是握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 (张维迎 , 1995) ,也正因如此,经营者才常常得以违背企业经营现实,制造和披露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并借此为自己牟利而损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不同,它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而且委托-关系中存在着私人关系。这种现实,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更多地受制于所有者。这是因为,虽然经营者负责提供会计信息,但是,经营者的存在价值以及其自身的商业价值观念,都是为所有者服务的。因此,所有者才是会计信息的实际提供者。作为企业所有者,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比如减少纳税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等,这是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客观来讲,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民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息息相关的,但是,政策上的不平等以及外部需求主体管理方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因为会计信息在发挥利益协调功能的作用时,体现出同一般商品同样的属性,受供给和需求规律的影响,其质量由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双方共同决定。会计信息的生产源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需求主体的行为必然影响着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状况。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户的需求水平和提供者的供给水平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杨世忠,2007),所以需要分析需求因素,尤其外部需求因素来剖析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三、 基于外部原因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剖析
(一)税收政策不平等和税务部门征税政策的影响
目前,从我国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的设计上来看,尚未贯彻对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大多数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都无权享受。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要应付多个部门,承担着多而杂的收费项目……在上述背景环境下,降低繁重的税赋负担成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发展初期和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动机。很多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编制多套会计报表,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大都是微利或亏损的会计报表,用以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
另一方面,针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税务部门往往采取了放弃监管的做法,尤其对于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采取“核定征收”等其他措施实现本部门的职能。所以,从外部监管的视角来看,税务部门这种状况使得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缺乏有效地需求,从而也缺少应有的监督。
(二)信贷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限制、规模偏好以及行业偏好,导致虚增利润
目前,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形成了一定程度信贷融资壁垒,民营企业资金短缺,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面临着银行信贷政策方面的歧视,民营企业如何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就需要在资金实力、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各个方面突显出明显的优势才能获得可能的资金支持。所以多数民营企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就采用了粉饰会计报表的做法,向银行报送的是夸大资产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虚增销售额和利润的损益表,以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正的现金流量表等来显示企业综合经营业绩,以便获得可能的银行贷款。
(三)政府其他监管主体会计信息需求的不确定以及监督缺位导致民营企业信息失真
从现实来看,除了税务部门外,对民营企业进行监管部门可谓繁多,如工商、财政、物价、民营企业协会等各个机构分别对民营企业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由于各部门信息相互独立,尚未形成有效的会计监督合力,导致真正需求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并能进行会计信息有效监管的部门并不存在。同时,通常被誉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看作是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鉴定者和守护者,但可惜的是目前社会审计业务尚未普遍到民营企业,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致使注册会计师监督作用不能发挥。
可见,政府各个监管主体尽管有着监管责任,但却没有从会计监管的角度形成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监督缺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信息失真。
四、解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信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前提,而会计正是维持信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工具。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诚信同样是民营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引导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解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外部需求和管理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外部因素分析,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
(一)加大宏观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要想解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要在政策上更加公平。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目前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仍不容乐观。只有完善激励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面,为民营企业会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避免因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在税收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实施平等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公平和优惠,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民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
(二)优化政府各个部门管理职责,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要想实现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必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各个部门要建立完善有效、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职能,推行民营企业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签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会计管理行为,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的外部监督主导力量。
(三)建立以法律和道德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激励约束机制,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会计诚信的优劣进行激励和处罚。同时,建立以道德舆论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民营企业会计诚信纳入到评级机构的数据库中,供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查询。对于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将其失信状况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披露,迫使违法失信企业为其失信付出代价。当违反法律的成本大于违约带来的收益时,民营企业就会对违约成本和由此而带来的可能收益进行权衡,进而采取守法策略,避免会计信息的虚假。
参考文献:
[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
[5]杨世忠,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分析,会计研究,2007(4)
篇4
关键词:人才流失;民营企业;人才保留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我国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并成长壮大,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摸索出了一套独具一格的管理实践办法。并且能够与老牌国有经济企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一较长短。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诸多民营企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不乏外界因素的干预,但更多的是源自民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不能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保留不住优秀人才是这些民营企业的致命伤,许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混乱,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持续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空间和机遇。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市场竞争加剧,民营企业步履维艰,窘态百出。许多企业正在整改,希望追逐市场步伐,但是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因此,很多国内外学者对民营企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和思考,从人力资源角度进行加以分析,认为许多民营企业的失败主要归结于人才的流失。
(一)片面理解人才概念,并且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了解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较早,真正开始发展起来是清末,当时工业落后,人才凋零。人们的人才观念普遍都是懂技术的人,懂技术的就是人才。这种片面的观点一直对今天的某些民营企业家仍有影响。许多企业家开办的企业都是靠技术支撑,而不懂得经营,无法形成全面的人才库体系,适应市场的能力较低,因此企业寿命较短。而当代形成另一股潮流,认为人才就是学历高的人,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运用,往往招聘的员工都是手高眼低。而许多民营企业家又不懂的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一味靠自己的感觉走,忽视员工的开发与交流。更是给其形式雪上加霜。
(二)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没有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切企业行为只顾当前是民营企业的重大弱点,企业的用人标准因单件事或者当前形式而频繁变更。缺乏从长远战略着眼的来看待企业的形式,更不会去培养核心人才以应变市场的变化莫测。在用人观赏只要考虑为我所用,而忽视企业该为员工的成长做哪些努力。特别提出的是民营企业特别依靠个人,具有英雄式的传奇人物去支撑,而忽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没有系统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没有针对性的去吸引,保留,开发人才的措施,往往大部分企业都会走不远。
(三)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网络同我们争夺本来就已经相当短缺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优秀人才流向外企及研发机构的很多。而远走海外的大有人在。某著名外企人力资源经理私下说:为什么把你的人请走,请人不是我的错。我就像一只狼,你们是牧羊人,你们的羊走失了,被吃掉了,狼并没有不吃羊的义务,把羊看好是牧羊人的责任。”市场就是如此的残酷,竞争不过就得下台。民营企业在吸引,保留人才方面,相对于外国企业,弱势相当明显。
三、民营企业吸引保留人才的措施
针对现阶段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对其吸引保留不住人才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究,并结合我国企业现状的实际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建立新型人才观念
人才不只是包括学历型,技术型人才,其实也包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崭露头角的新型人才。所谓“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要有海纳百川,各取所长的新理念。
(二)企业要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人力资源保证。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既要关注当前利益,同时要有长远目光。人才的吸纳与培养是为企业提供后劲,是企业经受住市场冲击的基石。因此,要有一个客观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来给企业未来发展,人才供需量提供文件支持,引导企业的招聘,培训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实施。
(三)绩效考核要客观公平合理
民营企业的绩效考核一般是流于形式,绩效是老总或者上级主观臆断,从而有失公平合理性。绩效是员工工作成果的展示,是其工作态度的表现,企业应高度重视,必须要制定一个明确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考核过程要公平公正客观,以保证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考核结果应及时沟通与反馈。绩效考核的评价结果对公司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不仅对薪酬,员工晋升,人员调配,而且对培训,员工职业规划,职位轮换等方面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四、结论
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的处境尴尬,需求人才但又无法吸引保留住人才,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部分民营企业忽视人力资源上的投入,无法在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人才策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还借鉴了外国的经验,也在公司实地实施了。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对当前民营企业吸引保留人才上的困境,还是有着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壮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在吸引保留人才方面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和融资的概述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公司从自身的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公司未来经营及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概述
民营企业在激活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税收的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据统计,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54%的企业放弃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43%的企业放弃了新的经营目标,47%的企业放弃了新市场的拓展。尽管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国计民生,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刻不容缓。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得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困难逐渐加剧,结合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
1、企业规模偏小。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涉及行业面大,经营风险大,多头开户现象严重,使银行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状况,贷款管理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愿。
2、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技术装备超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3、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炭、石化、机械、冶金行业民营企业比例过大,盲目竞争,导致行业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下降。不少低技术装备的民营企业大肆生产低劣产品,污染环境,造成大量无效、低效供给。
4、自身信用状况不佳和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加之整个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而企业自身又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这些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加大,银行自然不愿将款项贷给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外部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1、我国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使银行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倾向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一)从企业角度看,应着重重视以下几点
1.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根据企业产权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关系: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体系。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的同时,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诚制度。
3.民营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搭建起由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企业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平台。
(二)从政府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合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农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
2.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二是放松市场管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融资的定位和实施过程中,企业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还须应始终强调风险可控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晶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2(24).
[2]杨学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6).
[3]徐宇颖.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3).
篇6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贷款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却严重滞后,民营企业得到的金融资产所占份额比较小,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一)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渠道尚未沟通,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十分成功的私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极为困难。另一方面,即将出台的二板市场因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将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二)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在现有间接融资体系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真正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不可能。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个体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追求更高更大目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仅靠短期贷款是无法解决的。
(三)非正式金融部门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
基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尽管监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民间“乱集资”活动严加取缔,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不是来自正式金融部门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很少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这些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民间借贷。尽管金融监管部门控制严格,但民间借贷市场不仅一直没有停止活动反而十分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原爱多集团就是由于缺乏技改和生产营运资金,而向国安集团拆借,而最终导致无法按时还款被以票据欺诈罪,导致昔日的标王爱多在一夜之间崩塌。
2.拖欠货款。目前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
3.私募股本。在政府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之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利用人们抢创业板上市第一批行情的投机心理,以募集股本的方式筹集了不少资金。据估计,这一块的资金量至少有100亿元左右。著名企业家孙大武由于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而在银行申请融资无门的情况下,转而在民间进行大规模私募资金而锒铛入狱的。
4.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互保加债转股的新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股权作为反担保品抵押给担保方,一旦被担保方无力还债需要担保企业代偿时,担保方对被担保企业的债权即转为股权。这种融资方式由于需要综合考虑担保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尚不普遍。
二、造成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
(一)所有制歧视仍不同程度存在
据调查,我国除了浙江地区因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民营经济得到普遍认同外,其余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的“恐私”心理相当普遍。一些地方反映,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则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担心,信贷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就十分谨慎,表现为尽量限制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抵押率过低。有的私营企业反映,争取一笔贷款往往要花费多达半年的时间,由此贻误商机的事例不在少数。江苏中大工业集团自有资产5.5亿元,年销售额达10亿元,曾被农行总行评定为优质企业,授予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但是在操作中农行营业部却仅允许其贷款3000万元。
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杯水车薪。目前,上海有私营个体企业34万多家,而近两年来,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技术交易所、创业投资公司以及区县各类担保基金总共只为2000多家企业(含国有、股份制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到2000年初,上海市通过各种担保途径获得的融资贷款仅占5%左右,其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仅为30%。换言之,小企业通过担保途径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1.5%。此外,各地普遍反映由于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因而在运行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担保审查、反担保要求等方面都过于严格,手续也相当繁琐。这不仅加大了企业负担,而且往往贻误了商机。
(二)从运作机制上看行政性力量大于市场力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目前已出台的政策和办法主要是靠行政力量推行的,政府的色彩比较浓厚。在有的地区,由于财政层层出资组建担保体系,贷款甚至需要得到区县镇财政所的审批,由此引出了不少扯皮现象。在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上也存在类似问题。风险投资公司由政府出资组建,政府派人经营,这种运作方式在本质上是违背风险投资活动客观规律的。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体制和融资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着手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出台担保政策还是开展风险投资活动都会使部分民营企业得到实质性的支持。但是问题在于,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种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政策不可能是普惠性的。因此,这种做法会形成新的不公平,为政府官员造就新的寻租机会。此外由政府来亲自配置资金,其配置效率必然低下,因为官员或准官员们不可能像私人投资者那样熟悉市场和企业。
(三)从政策构成看缺少战略性、系统性设计
目前,各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普遍存在着缺少配套措施、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例如担保机构的税收、后续资金注入、风险准备金等问题均未解决,担保机构散布在各个层面而不成体系;搞风险投资则只是拨出财政资金设立基金和成立投资公司,风险资本的市场化筹集机制、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等必需的前后环节尚未建立;《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陈旧,政策与法律多处出现矛盾;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机构严重欠缺等等。由于可操作性差,不少政策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首先,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注重稳健性、集约性和效益性,不愿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后,上收和集中了贷款审批权,提高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改革的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与股票市场类似,我国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资格与条件。如企业规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还要求债券发行企业有实力雄厚且信誉很好的机构作担保等等,这一系列条件使很多民营企业“望市兴叹”。
当然,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抵御风险能力差、融资费用高、金融机构信息搜集困难、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等融资特点,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
[参考文献]
[1]黄丽华.浅析民营企业融资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瑞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综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金融市场;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我国还是“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越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甚至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就消失了;抑或一时显赫;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是在“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民营企业所处金融市场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依然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的间接融资体系。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在发放贷款等金融服务中不可避免的把追求质优的、有发展潜力的国有及大中型企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忽视了大量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银行从成本、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时,也往往把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发展前景不明、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民营企业排斥在服务范围之外。在信贷管理上,商业银行推行授信授权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放贷更加谨慎。对信贷人员实行以资产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就形成了在贷款管理上只有责任而没有利益,从而使得银行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产业“惧贷”心理。依法收贷环境差,削弱了银行放贷积极性。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自我积累的内部融资为主。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预在国内上市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股票上市额度),但存在着银行信任度低或是贷款担保条件苛刻的问题。现实往往是商业银行即便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也存在金额小、期限短的事实,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由于贷款期限过短,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另外,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较少,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外部担保,通过资金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艰难。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原则上只能到国内主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融资或海外上市融资,但主板市场上市对中小民企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内质要求过高,一般民企无法企及;海外市场更谈何容易,不但要满足海外市场较高的上市要求,而且受到国内一些因素的阻挠。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信用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这样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①欠息,无偿债能力;②贷款用途不大;③不守信誉;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经营无固定场所;⑥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⑦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⑧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的一个数据表明,6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信用等级偏低,难以满足外部融资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与国有企业相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范围较广,风险高,权益资金比较低,对贷款具有“急、频、少、大、高”(贷款急、频率高、额度少、风险大、成本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成本,加之经营业绩不稳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亦加大了经营风险。信用的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也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内信用体系刚刚出现,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个人信用较为落后,商业信用遭到破坏,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贷款手续多、限制严,人为增大融资成本。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可抵押物少,银行对抵押物的条件又比较苛刻,也导致民营企业贷款困难。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机构不放心
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3.所有制的歧视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三、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一)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6页)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可以解决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民营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资金,企业作为会员向基金出资),其目标是向那些业务经营良好,具有发展潜力但是缺乏财务担保的民营企业提供信用保证。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担保(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进行风险贷款,同时将获得第三方担保人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充当第三方担保人的通常是政府所属的非盈利机构,还包括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另外,可以鼓励建立民营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互助担保基金由一定区域内的民营企业组成,具有民间自质,互助担保基金会员可以利用联合信用的方式向银行取得融资。为解决大力发展小额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多渠道为民营企业融集资金。尽快推动设立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门资金,建立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进一步增加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帮助担保机构规范化发展,并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项目备选库。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已是普遍现象,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弱肉强食的今天,资金问题往往能使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法立足,已趋于消亡。而在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我外部制约因素,适时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则会助民营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企业家特质;提升途径
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是保持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柱。他们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然后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想法,并通过消耗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家的特质就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且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较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还亟待提高。据统计,在一年内破产倒闭的民营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失误。可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概述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2010年对安徽省民营企业调研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1、年龄和性别特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其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1.9%,而女性企业家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另外,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年龄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只占调查总数的14.8%。通过对以上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由一批年富力强的男性企业家构成。
2、文化特质。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占到了总数的80.3%。可见,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3、职前角色与就职方式特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在担任民营企业董事长或经理前,大多从事的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其所占比重为59.3%。可见,以前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是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要来源。另外,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67.8%,其次是通过董事会任命,占总数的14.5%。这说明创业是安徽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运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调研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两项品质(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3.9%和59.7%)。这表明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对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认同度最高,把它们视为经营企业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三)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状况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压力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文化变迁及政府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徽省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有5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很大,有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大,而只有4.9%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这说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当然,一定的程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可以对民营企业家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就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绩效。
二、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特质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有认清这些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使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7.67岁,而且有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则很少,民营企业家队伍缺乏年轻血液。另外,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缺少女性的民营企业家,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二)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来源问题
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而通过董事会任命的只占总数的14.5%。自己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们未必就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如果是通过董事会选拨任命的民营企业家,其肯定是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家压力过大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承受压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有95.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到压力过大或压力较大。短期内民营企业家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会促进民营企业家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会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效益。
三、打造安徽省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了弥补安徽省民营企业家以上素质存在的的不足,以及保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能持续成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年轻人才成为企业家,消除性别歧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培养企业中的年轻人才的管理能力,并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才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门培训。安徽省的高校应大力发展适合安徽省民营企业的EMBA教育,民营企业家应该积极的参加EMBA培训,让更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营企业家接受管理知识的系统教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培养对象接受MBA教育,提高安徽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建立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由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有大部分是通过自己创业而成为企业家的,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企业管理的专门培训的,对于一些管理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合理的予以处理,这样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应该注重从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民营企业家。
第四,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民营企业家压力。针对目前企业家压力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企业家要主动给自己减压;适当地放权,以减少工作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帮助企业家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企业家化解压力。
:
1、 A.L.Minkes.Managers as entrepreneurs:a view from Asia[J].Technovation,1995(3).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2000.
3、丁栋虹.企业家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代红,牛丽琴,李苑凌.中国成功民营企业家素质特征研究[J].企业活力,2006(7). 转贴于
5、郑健壮.民营科技企业家特质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3).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22-02
引言
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法制环境日益完善,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员工权益等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法律约束。从国际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环境的交融汇合与竞争碰撞变得更加广泛和普遍,这既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民营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难度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众多民营企业如何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能够赢取主动、化危为机、成功应对挑战,进而寻求新的更大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企业家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兴衰。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家决策失误有关。美国研究企业倒闭问题的学者阿乐德·曼曾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企业倒闭的原因在管理者方面的占90%。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保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通过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一、民营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民营企业在度过了一个最初的发展阶段后,正在进入一种理性创业状态,而理性创业对民营企业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那么,民营企业家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一般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思想素质
民营企业家的思想理论素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而且还体现在能否正确地领悟国家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尤其是体现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上的准确判断,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等方面。
(二)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等的总和。企业的发展实质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企业家经营理念的变革与战略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一种知识学习能力。民营企业家要具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的发展。
(三)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指分析预测、科学决策、组织指挥、沟通协调、开拓创新、选用人才等能力的总和。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企业都将面临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都必须通过完备的契约安排来协调彼此的利益,则企业的成本将无比高昂。因此,凭借企业家良好的能力素质建立起来的个人权威与协调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热情的重要因素。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的总和,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民营企业家居于企业核心,承担着重要责任,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以上各项能力的发挥水平。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控制力、敏锐的信息观念、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有效的时间观念、宽容大度的胸怀和执着的求知欲。
二、民营企业家素质的不足之处
我国民营企业家在经历长期的创业过程和经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后,对市场规则、企业发展等都具有了比较深刻的看法,市场经济对企业家的素质要求也有比较正确的认知,自身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涌现出一批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自身调整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
(一)缺乏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恪守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成了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经济关系,“诚信”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行为和基本游戏规则。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秩序就无法存在。而在现实中,这一规则却时常被人随意践踏,不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虽然目前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但当初通过不诚信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二)缺乏必要的长远战略意识
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靠鼠目寸光打短线是不行的,企业家必须对企业所涉及的整个行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具备战略的长远眼光,才能进而为企业制定出一个科学的长远发展战略,这是众多企业发展所证实了的发展规律。但这一规律在众多民营企业家心中并没有埋下战略意认的种子:有的为了追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不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为了获得高新产业扶持,变换手法花小钱把老项目进行美化包装,却将专利技术束之高阁;有的为了给企业产品戴上更多光环,不惜花钱购得各种荣誉装点门面,却对产品研发、先进的管理方法、生产技术设备等的投资冷眼以待。
(三)缺乏对市场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
市场的风险无处不在,要避免和化解这些风险,就必须拿起市场经济给予的各种“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加以应对。虽然目前我们是市场经济,但世界上仍有部分国家和区域不予承认,他们对我们出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常冠以“倾销”的指责,大打贸易战。也有一些国外客商由于自身销售困难等原因,有意抵毁合同,在商品接货验收、资金支付上对中方企业设置陷阱。面对这些情况,中方企业往往由于缺乏国际贸易知识,而在随后的交锋中败下阵来。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在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能力上的缺乏。
(四)对环境认知、洞察与适应的不足
前几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我国民营企业是“兔子脑袋,恐龙身体”。就是说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仍然没有转变过来,仍然用当时的思维方式去指挥现在的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面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民营企业不但没有逐渐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等,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没有战略意识或根本不懂发展战略。
三、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途径
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政府来讲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体制环境。从企业家自身角度来讲,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经营管理思维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首先,政府应大力倡导鼓励全民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创业为荣的良好舆论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加强信息公开对等的建设,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关注和指导,特别是面向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和信息通告,以及相关的法规、政令,应该通过政府的信息化职能,建立信息引导机制,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意向、投资信息,提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透明度。再次,应消除政府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重规则,制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的纲领性政策,规范民营企业的法制环境,为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正当权益。
(二)搭建有效的素质提升平台
要创造学习条件,引导企业提高学习意识,提升学习的能力。学习是企业的生存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来自于学习。要营造学习气氛,创造学习条件。政府要通过组织企业家进高等学府进修、外出参加考察、聘请专家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技术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内容的培训,更应紧密跟踪信息和市场变化,为企业家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切实有效的学习机制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自上而下的学习机制,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学习培训,积极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从中认真汲取素质提升的营养。同时要与科技院所、大中院校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不断瞄准行业发展前沿,获取新的科研成果知识。要着力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增强抢抓政策、发展机遇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历练;要着力加强各类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国际金融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各项综合能力素质。
(四)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参考文献:
[1] 苏小和.过坎:对11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现场分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35-37.
[2] 金梁.企业家的定位——从孙大午、陈远豪说开去[J].企业管理,2004,(1):11.
[3] 金碚,等.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李钢.财务指标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4,(4).
篇10
论文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选择
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其天生的市场导向体制优势,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并且,通过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因如此,讨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如何选择发展方向经济学论文,就显得格外必要。
不可否认,我国民营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长期保持着强劲的资本扩张态势。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步到位的今天,民营企业自身的劣根性也悄然涌现。诸如,产品质量差、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不断被社会所指责。
由此可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转变经济方式的大背景下,须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足,展开建设性的梳理与对策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基于生物学隐喻可知,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由拉马克主义原理可得,作为类似于生物体的民营企业,惟有进行适应性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经济学论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为此,首先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则显必要。
(一)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受到我国社会制度的作用,国内经济环境主要由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其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成为了目前的主要内容。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1.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国家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样一来,国家就在企业的入市门槛,以及产品的生产领域,建立了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主导的评价指标。由此,从我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现状来看,上述评价体系将极大的约束其未来的生产经营。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链条上的尴尬局面,惟有在国家意志层面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产品研发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来实现企业的市场势力。但是经济学论文,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约束,必然将弱化其自身创新能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国外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来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外向型企业类型。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存在的“绿色壁垒”,极大的阻碍了他们的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设立。
由此可见,处于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类型贸易保护主义也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在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进行探究后,则须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上述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探究
由上文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从组织资源的范畴下,来探究其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一)困境形成的内部原因探究
上文提到的企业创新能力,实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之间经济学论文,存在着逻辑关联。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力,不但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切实优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而这一切目标实现,则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以及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两个要素,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稀缺。
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成为某核心企业的外围生产协作伙伴。民营企业在通过网络化企业组织架构来获取报酬的同时,则锁定了自身生产能力的匹配性。而外围协作伙伴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科技含量极底,这又造成了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激励。
(二)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探究
芝加哥行为学派的认为,企业的行为偏好决定着市场结构(本文采信该观点)。根据上述理论逻辑,正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便使得自身产品的需求替代弹性较大。这一客观事实经济学论文,决定了同类型民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往往呈现出过度与无序并寸的态势,即,我国物流民营企业便是典型的例子。该市场结构,则压低了民营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最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资金的供给。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讨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时,应把握问题出现的逻辑起点。上文已经指出,民营企业惟有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开展适应性调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具体阐述如下:
(一)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针对民营企业组织资源的次优现状,可以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局部创新,来渐进式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努力需长期保持。由马克思价值转型原理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全社会剩余价值平均化过程中,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此经济学论文,作为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形:超额利润,便能有效支撑该企业未来的创新需要。
(二)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无论民营企业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展开的生产实践,还是形成持久的组织创新能力,都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做支撑。为此,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就格外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几个原则:(1)从战略上储备企业未来5年内所需要的科技人才;(2)对于管理人才的储备而言,最好选择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3)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人才的选择与储备,只是从静态的存量上满足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此时,还应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推动他们在企业价值创造上的能动性。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须针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演化过程,动态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展方向的选择还应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着手,即: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春花.刍议家族企业继承机制[J].商业时代,2005(4).
[2]刘莹.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3]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 上一篇:审计入门知识
- 下一篇:德育活动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