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高新技术企业。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国际经合组织等比较权威的机构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笔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后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做出界定:所谓高新技术企业就是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转化创业投资的资本运行活动。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支持等活动,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还承担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品的研发费用、研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较大。(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这两方面来看。广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种无法估计的、无法掌握的事件,使得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遭受损失、企业的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引发的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仅仅表达的是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的风险。不论是广义的财务风险还是狭义的财务风险,都具有一样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两面性。(三)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警主要就是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的预测、警报。任何企业要想保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财务环境进行监测,财务预警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危机的一种表现,一旦企业的经营者发现企业存在着潜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立刻进行处理,企业一定要认真处理好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构建财务预警机制,为企业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奠定基础。(四)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研发费用的支出较高。如前所述,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内涵的叙述可知,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来引领时展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占领先机。但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虽然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研发经费(投入做了相关规定)金额做出了规定,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过程来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风险性也就可想而知。一旦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以失败而告终,那么高额的研发费用和人力资源成本就如同泥牛沉海。2.智力资本成本较高。我国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认定的过程中,明确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一般要占到企业职工总人数的30%以上,而企业中真正从事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高精尖人才应该占到10%以上。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智力资本也成为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明显标志。3.存在较高的市场竞争风险。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竞争风险主要就是指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要想使自己研发出的产品能够准确、快速地占领市场先机,就必须保证自己研发产品能够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能够切实适应时展的要求。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在技术研发滞后性、专利成果的溢出性之间进行着博弈。技术研发的滞后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并未在同行业产品中赢得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的溢出性有可能出现企业的研发成果被其他企业模仿的结局,模仿的企业由于并未在前期投入一定的研发资金而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并且能够很快占领市场先机。可见,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竞争风险较高。(五)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过程。从产生发展至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在前期的发展中经常会受到资金、人力、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缺乏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产品基本上还是模仿型、改进型的产品,这就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缺乏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属于自己的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正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这种发展历程导致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但是投入的力度仍无法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再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化率比较慢,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研发人员大量缺乏,管理层的决策能力不高,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是指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等企业无法主宰的因素。如: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指产业制度缺乏完善、国家对利率的调整、国家税收政策变化、通货膨胀等;再如: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虽然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进行了前期市场调研,但是产品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市场前景也是不确定的,消费指导消费偏好、经济条件、偶发事件等,都能带来影响。(二)微观因素分析。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原因引发的。如: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研发技术转让为产品的不确定性、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管理的不确定性等,这些都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分析———以A公司为例
(一)A公司基本情况介绍。A有限公司于2004年01月12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山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研发、设计、经营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电声器件、新型机电元件)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公司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并多次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并获得了国家的专利,这些成效对A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二)A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现状。1.资金使用效率风险控制成效低。为了能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A公司这两年来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不断上升,并且随着市场竞争、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投入还在不断增加。如:为了保证研发费用,A公司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借入大量的贷款,在归还了研发费用贷款利息和一部分本金后,A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量十分有限。但是,A公司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持,这对于A公司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目前A公司的预算制度还不到位,虽然预算项目比较详细,但是并未实现与公司其他部门整体预算的完美融合。2.对信用风险的事后控制缺乏完善措施。就目前A公司对信用风险的控制来看,并不是很重视。由于和A公司合作的企业和客户信用级别比较高,在产品销售后或者技术转让后,存在一定的回收期,但是不论时间多久基本都能收回。另外,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随着企业市场的开拓,企业的营销部门的员工更热衷于产品的销售,对产品货款的追回缺乏积极性。可见,在信用风险的控制中该公司还是主要体现在销售的事后控制上。3.融资方面存在风险(个人感觉这段没有说清楚)。在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负债经营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企业出现过度的负债,必然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如:A公司在成长期中,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公司的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其资金需求也在逐渐扩大,这就造成该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一直较低。再如:某位国家级科研人员曾经看中了该公司的实验室,并与其进行了实验合作,A公司的领导层也十分看好这个项目,在优厚的资源优势上该公司与科研人员的合作非常愉快。但是,在后期由于该公司在一年内承接了一些大型项目的研发,于是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经营中的保守态度,没有资金支持的A公司只能中断了合作,从而错失良机,这对A公司而言是一大损失。4.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缺乏健全性。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需要企业建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指派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制度。但是,就目前A公司的现状来看,在这三方面都存在问题。如:A公司并未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士、未制定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5.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匮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一个随机的变化过程,但是,A公司并未构建完善的、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旦风险发生,A公司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如:A公司在对风险的事前控制方面缺乏主动性,并未对财务风险的状况进行主动监控。
四、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风险预警的有效建议和策略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自身的特征表明必须加强探索和创新。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如果技术创新能力弱,就必然无法同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也会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力、利润的增加都来源于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旦企业出现技术创新危机,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创新与引进,那么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企业离被市场淘汰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必须尽快加强对专项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在产品研发上一定要主张自主研发,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科研竞争能力,只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在同行业中占据领先的地位,才能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获得长远的发展。(二)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是否拥有科研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创新、知识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上,还应该更加关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案例中的A企业而言,自身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已经形成了一部分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企业管理上,A企业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如:该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是由一个人担任的,董事会持股比例也不合理、监事会更是流于表面形式。可见,该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弱化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和效能,更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公司治理效能的提升,逐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三)对财务指标进行全程、动态化管理和关注。企业的财务循环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持续性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在前期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费用,此时的技术并不太成熟,流出了大量的资金;在后期,企业的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但是,此时的企业又面临着资金缺口及融资的财务风险,资金流入量也不稳定。如果我们只从数据上对预警信号进行判断是不完善的,也是很难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发展趋势的。针对这些问题,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必须要对财务指标进行长期的、动态化的监控和关注,对于财务指标中所反映的预警信号、财务风险预警等及时进行识别。(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必须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建立一系列的流程控制体系,这种流程应该涵盖企业中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服务、行政管理等不同的环节中,并严格地遵照企业的各项规范对流程进行控制。而对于在运营中发现的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总结与研究,及时修改和完善流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行业特征决定着企业财务风险远大于其他传统行业。因此,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多阳.论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对策[J].现代营销,2013,(12):21.
[2]彭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31).
[3]黄麟.探析我国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及内控机制[J].管理观察,2015,(23):65-67.
[4]肖晓蔚.互联网时代的财务风险防范[J].信息通信,2015,(8):145-146.
[5]刘国栋.企业风险防控管理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3).
[6]王熠恒.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以乐视网为例[J].当代会计,2015,(9).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前言
在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财务风险是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同时也是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风险,为了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我们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应对财务风险有效的办法是根据财务预警理论,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在财务风险形成之前有所预知,并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干预,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的经营效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对财务预警理论有深入的了解。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的概念与描述
1.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给出财务危机的统一定义,通常公认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财务危机至少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从企业的运营情况看,表现为产销严重脱节,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多项绩效评价指标严重恶化;第二,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第三,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2.所谓企业财务预警,即财务失败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 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
三、目前财务预警理论和财务预警方法分析
目前的财务预警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如何能够利用正确的财务行为,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危机来看,财务预警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对财务危机进行预先判断和分析上,旨在通过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分析,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目前来看,企业财务预警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通过对基础的财务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推动企业采取具体措施对风险进行干预。
其次,通过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判断,主要方法为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发、因素分析发等,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再次,通过对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预警,避免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一旦发现企业存在潜在风险,应立即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干预和消除。
四、目前财务预警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从目前财务预警理论和预警方法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为基础数据分析层面,其次为专业分析方法层面,再次为潜在风险预知层面。虽然这几种方法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形势和市场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现有的财务预警理论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1.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预警方法过于单一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虽然对财务预警理论非常重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财务预警的方法采用的比较单一,没有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没有完全消除企业遇到的财务危机。
2.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财务形势日趋复杂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自身的财务形势也比较复杂,企业的多数资金都用于产品研发,导致了资金配置不合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日趋复杂的财务形势制约了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
3.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结构制约了财务预警理论作用的发挥
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务结构方面将资金投入重点放在了产品研发上,客观上导致了资金倾斜过于明显,使企业的财务面临一定的风险。也正是这种财务结构,制约了财务预警理论作用的发挥。
五、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效果,就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提出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财务预警实践。以下以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为例,重点探讨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预警研究理论框架的形成。
1.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偏向于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成熟的财务预警理论来有效预防财务风险。从目前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定位和企业结构设置来看,天然存在的风险对财务预警理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存量较高,需要完整的财务预警理论来支持整个企业财务发展。由于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和民间资金,因此在财务风险上处于高风险的状态,这一现状决定了企业需要完整的财务预警理论。
3.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需要根据财务预警理论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只有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干预。
参考文献:
[1]卢声,任若恩,李清.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李荣.西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7(06).
[3]张鸣,张艳.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研究与评述[J].财经研究,2001(12).
[4]徐勇.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实证研究—基于制造业的实例[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1).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消费;新常态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都有着非常高的期待与希望,从而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新技术企业当中的工作价值展开分析,有利于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更及时地掌握好市场发展动向,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为此,笔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有利于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在财务管理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包含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订单生产、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企业在做各项资金投入以及做企业决策的时候都无法离开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管理、产能、品质以及销售管理等模块都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而为了能够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目标,通常情况下,作为企业高层来讲,他们都会制订出多个经营方案出来,而在制订经营方案的过程当中,其中财务分析就是制订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企业高层们最终做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此,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地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对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管理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针对技术研发所投入的费用以及研发成果得到转化的产品收入费所占的比例是有着相应的规定,而在制定这些规定以及指标的过程当中,是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时候,所需要的一些财务资讯是要依赖于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从而可以及时、准确地把各个财务数据传输到相关的业务部门,最终可以帮助企业高层领导们可以及时管控企业风险,并且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威胁,针对经营战略及时做出调控,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让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得到正常、顺利地运行。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预算方案的构建仍然不够成熟从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来进行分析的话,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在现实当中,仍然有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战略目标上没有得到非常完整的开发,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时候,相关的策略并没有完全地彰显出企业的自身价值出来,从而造成了企业在全面预算方案的构建存在不成熟的现象。导致不能在预算方案的优化过程当中来完成对全面预算方案的优化管控。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尽管具有预防财务风险的意识,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却没有对公司各项财务预算计划的实现一个科学有效的配置,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经营决策方面的构建成果没有实现一个有效的改善,以至于无法有效的监控到各项预算目标的执行状况,从而无法完成对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预算方案的有效运用了,最终让企业各项资源的配置价值没有得到非常明显的意义。
(二)在财务管理理念方面的革新理念不够我们从目前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来看,有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展开的现象来进行分析,存在着资金管理理念不足,建构水平能力差等现象,特别是在处理企业财务内部监管体系的过程当中,还是不能够完成企业高层对高新技术企业各个管理需求方面的精准数据以及认知,造成企业高层很难在实施项目创新研发以及销售市场开发等工作中进行一个优化的调整,让财务管理理念没有进行有效的优化,这就使得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价值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资金审批工作的过程当中,针对资金审批流程和收款、付款的流程设计缺少足够的重视,在实施财务体系建立的过程当中,没有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进行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无法实现对财务管理创新理念的优化与革新,同时在资金审批流程建立以及收款、付款流程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
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预算方案的构建成熟度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来讲,要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那一定要重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性作用,特别是要针对企业在做全面预算方案的时候,要重点关注一些全面预算方案需要关联的主要因素,并做好价值考察,让其可以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目标的要求,从而把财务管理在企业当中的价值体现出来。最终完成对全面预算方案当中各项管理措施的价值认知。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在展开企业整体经营性活动的设计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对财务各项计划在设计特点上的准确识别,让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构建全面预算方案时实现合理化以及科学化,帮助企业创新更加好的条件,最终完成对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不断优化与调控。与此同时,还要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所具备的内部资源的结构状况,特别是要对企业资金预算的主体关联情况进行深入探究,确保可以符合企业现有资金调配的运用要求,从而把财务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体现其的价值与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当中,还要积极强化对自有资金的供给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并且要从企业日常性的经营情况的视角进行出发,满足对企业资金缺口状态的准确识别,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各项筹资方案价值的掌控,提高因为货币政策等不良影响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防御能力,帮助企业构建全面预算方案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革新水平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讲,除了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同时还要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变革与创新,对其所产生的一个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最终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理念的优化与创新。为此,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从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进行出发,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务管理新理念上的突破与优化,特别是针对企业现阶段的技术研发项目的考察情况进行一个有力分析,确保研发项目可以满足于市场需求,保障各项市场开发工作的推进措施可以完全地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价值,最终完成对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与突破。不仅如此,高新技术企业高层领导者还要不断地强化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建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针对企业在资金审核流程以及收款、付款的流程不断地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财务管理人员在理念上的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革新水平。
(三)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周转控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还要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周转控制水平,为此,在进行资金周转方案设计的过程当中也要不断地创新与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一定要加强财务专业人员在应收账款价值上的精准认知,特别是要针对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总结,让财务管理在资金周转管理体系上实现创新构建的这一重要举措可以得到非常完整的价值认定,最终完成对资金周转方案的创新性构建。不仅如此,在应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防措施的过程当中,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目前的资金周转情况采取一个价值考察,还要与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特点相结合起来,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社会信用体系管理需求的相关对策,让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当中的相关举措可以得到进一步地优化与创新,最终达到企业对资金周转的灵活性以及有效性。同时还要积极关注财务在对账以及回收等情况,特别是对于企业对账款控制严谨性的关联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帮助企业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给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篇4
一、概述
R&D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在高速增长,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比较滞后。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工业企业基础上的,以货币、实物等物质资本的筹集、运用为核心内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质的R&D对财务管理的新需求。
二、R&D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R&D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以往高新技术企业对R&D的管理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往往缺乏从价值方面的有效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R&D资金缺乏合理的规划
目前,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来源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R&D资金来自于留存收益中,且普遍投入不足。在对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调查中发现高科技企业对R&D投入严重不足。
2.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R&D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R&D 资金进行管理
在R&D资金投入逐渐扩大的趋势下,这种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R&D资金有效管理的需要。
(二)R&D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实时管理
不少企业抱着技术创新的愿望,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项目,却缺乏配套、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
1.未能做好R&D资金的财务预算;
2.管理过程疏漏。
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对R&D资金使用进行跟踪管理,使财务部门与投资部门难以充分协调R&D 决策,资金的供应很难做到及时、高效。同时,因为R&D过程时间跨度较大,而外界环境变化迅速,由于管理不到位或滞后,导致应该中止投资的项目还在继续投资,该加大投资的却仍按部就班,使企业不是浪费了资金就是错失了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良机。
(三)对R&D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1.举债规模过大
高新技术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兼顾其他目标,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必须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盈利。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之前,应对R&D的资金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合理确定资金的需要量,并使融资的数量与需要量相匹配。由于R&D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债务融资的杠杆效应,企业往往因融资过剩而降低举债融资的使用效果,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2.举债方式不尽合理
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同,所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也不同。高新技术企业要依据本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R&D对资金的需求特征,采取相应的权益或债务融资方式,避免融资方式不当造成财务风险。
3.负债结构不合理
高新技术企业R&D对资金的需求往往在较长的时间里具有周期波动性。在基础研究阶段,时间长,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而在技术开发阶段则时间短,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负债融资的多少及其期限结构应与企业及R&D的周期波动相匹配,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债务融资安排所引起的某一时点上的偿债高峰,或某一时点的资金闲置。在进行融资安排时应尽量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之间的关系,保证有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同时还要遵循短期资金由短期负债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负债来融通的原则。
(四)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发现
在高技术预示着高收益的投资理念支配下,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理应成为股市投资的热点,受到股民的“青睐”。可是现实情况却是:高新技术企业有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出来时“市场反映平淡”,其主要原因是能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及增长潜力的信息未能披露出来,缺乏对R&D支出信息的披露,严重影响公众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判断。R&D信息披露的这种状况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决策相关性大打折扣,同时也使投资者难以客观地评判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盈利前景。
三、加强R&D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R&D过程的财务管理机制
研究与开发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R&D的管理。由于研发过程中资金投入一般较大,投资过程中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风险。因而加强对R&D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企业应建立合理的R&D资金管理制度
从R&D资金的筹集、开支及其控制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等方面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反馈系统,及时根据有关信息做好R&D资金投入部署,包括风险的防范。
2.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对R&D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例如,可以在财务部门设立投资会计或在资金计划部门下设立专门的R&D资金管理中心。在R&D资金管理人员与投资部门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通道,使R&D活动全程处于财务监管之下,并注意将控制重点放在超预算的项目上。
(二)优化R&D的投资策略
高新技术企业所能支配的资源是有限的,R&D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能做到所有想要研究的项目全部都能够开展研究。因此,掌握R&D活动所需资金的投入规律,合理分配现有的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是R&D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优化R&D的投资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对R&D投入的财务分析
投资R&D项目的关键是正确地对R&D项目进行财务估算,准确的R&D项目财务估算可以提高R&D项目投资的效益,降低R&D投资风险。R&D项目财务估算的数据来源于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其依据主要是项目的技术方案和产品方案,它们决定着投资R&D项目的预期投入和产出。因此,科学的财务估算应从R&D项目评估的角度出发,在项目市场、资源、技术条件评估的基础上,依据现行的经济法规和价格政策,采用与企业财务口径相一致的计算方法,对一系列有关的财务数据和指标进行事先收集、测算和审查,并比较各种方案的投资收益和风险,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对R&D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合理分配R&D资金的投入比例
对R&D资金的分配,要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R&D战略。不同的战略,要求R&D资源有不同的投入比例。要合理把握R&D资金在近期、中期和远期项目之间的分配。如果R&D资金过多地集中于近期项目,虽能满足企业现时竞争的需要,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企业发展后劲乏力;而R&D资金过多地集中于中期和远期项目,企业则很难保持现时的竞争优势。一些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R&D资金分配中,通常是为近期项目分配R&D资金的1/2,使企业在现时激烈竞争中保持着强大竞争力,同时将另一半R&D资金分配给中期和远期项目。而在中期和远期R&D资金分配中,中期项目大约占2/3,远期项目大约占1/3,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短期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平衡。
3.保持R&D投资的柔性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要随时能够调整经营规模和投资结构,这就要求保持投资柔性。投资柔性包括投资规模柔性和投资结构柔性。从规模上讲,投资不仅要有扩张的能力,而且要有缩减的能力。这与传统观念认为财务柔性仅表现为现金满足新投资机会的能力是不同的。投资结构柔性指企业要注重投资期限和投资方式的合理搭配。通过柔性的R&D投资管理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能力。
(三)加强R&D资金筹集及使用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R&D活动含有较高的风险。除技术风险以外,还有一种风险是不可防范的,即由于外部融资而产生的风险。要保证满足企业R&D资金的需要,使R&D活动不至于由于资金的缺乏而中途夭折,则高新技术企业要保持一定的融资弹性。
1.要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一方面,企业要保留一部分融资能力,使企业的实际融资数量低于可能的融资能力。这种融资能力源于企业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依赖于企业的获利能力,表现为灵活的融资方式和融洽的财务关系。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结构要有弹性。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筹措的不同渠道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渠道资金的比例关系。要使融资结构具有弹性,就要做到融资期限长短组合合理、融资形式转换灵活、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权利股等)转让顺畅。
2.可以考虑设置“R&D机动费用”
由于R&D项目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R&D工作中如果出现突况,在急需资金的时候而没有资金,就会坐失良机而造成损失。特别是在有独创性的R&D项目中,这种情况尤其显著。“R&D机动费用”这笔款项从一开始就要另设专款,不能和一般费用混在一起,以确保R&D资金投入的来源。
(四)加强对R&D全过程的绩效评价
1.R&D项目的评价一定要及时
要及时做好事中评价是关键,即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对R&D活动全过程进行项目后的效益分析,以判断项目的持续性和可行性。根据评价结果,果断地采取相应对策――继续扩大投资或终止投资。
2.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企业可以采用非财务指标或者综合指标来对 R&D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根据高新技术企业R&D的实际情况,从R&D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考察如下项目绩效评估指标:总收益、净收益、年收益、年净收益、投资回收期、收益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权益报酬率和年权益报酬率等。在上述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收益率和净收益两项指标能够直接反映R&D成果的有用效果与其劳动消耗之比,因而这两项是主要指标,其他各项都是辅助指标。
(五)建立R&D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对于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R&D而言,对其财务风险的控制更显得举足轻重,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R&D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选择有效的控制手段。
R&D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R&D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是降低R&D财务风险的关键之一。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的工作:
1.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控制
通过对财务风险发生及其存在原因的客观分析,运用概率分析、风险决策法和弹性预算等方法,制定柔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保证企业在出现非正常状况时可以有效地应对。
2.对财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
在高新技术R&D活动中,积极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观察、计量、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及时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出现的偏差,有效地阻止或抑制事态向恶性方面转化,将财务风险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减少风险的损失程度,以保证R&D活动的正常进行。
3.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后控制
以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指导未来的财务风险管理行为,制定今后风险管理计划;对于已发生的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同类风险的继续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应及时消化处理。
(六)改革R&D支出的账务处理,规范R&D信息的披露
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纳税、价值和投资等,特别是对R&D投入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影响将会更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选择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地划分“研究”与“开发”的界限
以利于企业对R&D支出进行成本核算,使R&D项目所带来的收益与R&D支出相匹配,反映R&D成果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全部价值。
2.加强企业R&D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披露
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风险
一、危机后的高新技术企业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09年下半年以来,危机的影响逐渐缓和,但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此外,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巨大的通胀压力下普遍实施紧缩性政策,这使得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
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应遵循先生存而后谋发展的思路,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向其他相关方面进一步拓展,形成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及内涵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评级指标体系。本文在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了平衡计分卡的总体思路,并在其基础上,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特点增设了风险层面和创新层面的指标:
1、风险层面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特点,对风险保持关注,并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是企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本指标体系在风险层面提出了以下风险指标:
(1)技术创新风险。衡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主要有:①新产品平均研发周期与投资回收期之比;②开发成果转换率=开发成果转换数/开发成果总数;③产品更新换代速度;④自主核心技术所占比例及质量。
(2)财务风险。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指标有:①临界经营收益=利息/(1-销售成本率-销售税率);②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负债总额;③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④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
(3)政策风险。衡量企业的政策风险的主要指标有:①政策补贴收入率=补贴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②实质所得税率=所得税/利润总额;③政企关系指数=政府资助项目数/总项目数。
(4)人力资源风险。衡量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主要指标有:①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②各学历层次研发人员在研发人员中的比例;③员工薪酬满意度;④专业员工主动离职率;⑤专业员工缺口比例=专业员工缺口/专业员工需求总量。
(5)市场风险。衡量企业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有:①市场占有率=主导产品销售额/同业产品市场销售额;②产品生命周期;③市场增长潜力;④产品可替代程度;⑤市场竞争程度。
2、创新层面
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和保持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是其核心竞争力和利润的源泉。本指标体系在创新层面提出了以下指标:(1)创新重视程度。衡量企业重视创新的程度的主要指标有:①研发经费投入率=研发经费/销售收入总额;②研发费用增长率=(本期研发费用-上期研发费用)/上期研发费用;③研发人员培训经费投入率=研发人员培训经费/培训经费总额。(2)创新数量。衡量创新数量的指标主要有:①申请的专利数量;②自主核心技术数量。(3)创新质量。衡量创新质量的指标主要有:①创新产品贡献率=创新产品利润额/利润总额;②创新产品投资回收期;③自主核心技术比重。
(二)指标体系
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增设了风险层面和创新层面后,所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三、小结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为基础,从风险层面、创新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经营流程层面、财务层面和客户层面全面、系统的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适用性。
参考文献:
[1]Robert S.Kaplan,David P.Norton..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2.
[2]唐现杰,李冰.公司业绩风险评价指标设计与分析[J].商业会计,2010,1.
[3]薛明慧,樊一阳,赵喜鸟.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
[4]王娟,甄国红.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J].财会月刊,2008,12.
[5]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J].财经问题研究,2010,7.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融资现状 对策研究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定义。从质上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结合,本文就是以中小企业的视角研究来研究其从事高新技术所遇到的融资壁垒;从量上讲,国家创新基金将其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定位为:企业应该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服务业务,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
二、文献综述
赵守国、王炎炎(1999)指出缺乏对大股东人的监督、大小股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流动性溢价再分配三大问题产生了上市公司偏好配股融资的现状。
廖理、朱正芹(2003)的实证分析认为:IPO后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成本低于多次股权融资成本,但对管理者外部约束机制失效才一是形成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
杨胜刚等(2007)研究认为,在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中,流动负债比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期负债比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有1/2左右是靠银行信贷实现的;中国受管制行业的总体资产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较其他行业低,而长期负债比率则较其他行业高;不同行业之间的债务融资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大部分归属于行业差异而不是年度差异。
杨楠(2011)指出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显著性特征的5个指标变量,发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其融资决策更多是有企业短期经营活动的需要和融资市场环境的条件所决定,而企业自身的财务结构没有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结构模型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新浪网财经频道,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小高新上市公司公司2010年至2012年的季度报表。
变量设计。基于文献综述,本文选用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资产负债率(FS),选用的解释变量有:财务杠杆(DFL)、成长能力(GRO)、盈利能力(ROE)。涉及变量定义如下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
资产负债率 FS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财务杠杆 DFL DFL=EBIT/(EBIT-I)=(税前利润+I)/税前利润
成长能力 GRO GRO=总资产增加额/期初资产总额
盈利能力 ROE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提出假设。根据前述文献,提出下列假设:H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杠杆与总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2: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与总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H3: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性与总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建立模型:FS=C(1)+C(2)*DFL+C(3)*GRO+C(4)*ROE+ε,这里,被解释变量FS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结构,解释变量中,DFL表示财务杠杆变量,GRO表示成长性变量,ROE代表盈利能力变量。C(1)为常数项,C(i)为回归系数,ε表示残差值。
实证分析及结论。利用Eviews 4.0软件处理2010年至2012年报表构成的面版数据,表2从而得出影响中小高新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
表2 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t值 p值
DFL 1.231062 3..023659 0.0233
GRO -0.107155 -3.403678 0.0144
ROE 0.736201 2.078193 0.0829
注:“系数”可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t值”的绝对值大于2,“p值”小于0.05时可粗略判断系数通过T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个假设得到了支持,处于总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有较高的负债,故其利息费用较高,导致财务杠杆系数较大,此时的财务风险较大。但是通常情况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风险非常大,若财务风险不能适时地降低,可能导致此行业成为企业家望而却步的高危行业。第二个假设也得到了支持。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急需大量的自己,而内部盈余的缓慢积累显然与外部投资的急需资金形成了严重的不匹配,因而应该依靠外部融资方式。盈利能力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结构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债务避税的资本结构模型相吻合。这反映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盈利性越高,则公司债务水平越高。因为债务只需按期支付固定的利息,而权益融资则需要支付较高的股利,故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可以赢得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Berger A N,Udell G 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
[2]KESTER W C, KIM E H.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corporate and personal tax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August 1980.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活动控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的看法。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其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在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无疑与资金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资金活动的控制是否合理有效,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建立完善的资金活动控制制度是根本的保证。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资金、 技术和人才。这三个因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 开发、 生产、 贸易、 服务等多种经济活动于一身, 其资金运动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即资金流入的多渠道性;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较多;用于构建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是建立在高技术、 新技术的基础上,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 技术创新性强, 新的技术发明是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的首要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或通过市场获取新技术,以保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而要达到技术创新,研发资金的投入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重要, 也是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资金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命脉。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环境己成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 扩张资本实力,实现持续、 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企业需要用资金来吸引和挖掘人才,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其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从而实现与保障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同时,良好的资金支持环境使得资金合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技术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技术控制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于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二、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活动控制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成长,但是在资金活动控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筹资过程中对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 普遍缺乏风险意识, 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得经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如果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 只依靠主观经验判断, 是不能应对瞬息万变巨大。
(二)未完全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存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
企业经营者对使用信息进行控制,未完全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以制造对经营行为有利的信息,提高企业的形象,提升工作业绩。
(三)盲目投资,资金投向不合理
制定投资方案时操之过急,没有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较高、 项目周期较长,对其可行性没有充分论证,就盲目投资,造成投资效益不理想、 投资期满无法回收的情况。
(四)资金运营中会计信息失真,信息披露不充分
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五)各环节中监督职能弱化,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审计功能非常薄弱, 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设立内部审计的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即使有些企业存在内部审计机构, 往往形同虚设。
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活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筹资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有多种方式, 包括银行借款、 发行债券和股票, 吸收风险投资等。 当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 需要进行批量生产时, 可以选择吸收风险投资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 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吸收风险投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选派综合性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 参与其重大经营决策并监督其日常经营活动及资金流动, 实现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管理, 以期控制和降低投资的风险。当企业的生产相对稳定发展时, 可以寻求过渡性融资, 还可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伴随着企业管理的逐渐完善, 企业的融资渠道、 融资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拓展, 此时企业应制定最优资本结构政策, 选择资金成本最小、 资本结构最优的融资组合, 使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 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资金效益, 完善筹资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资金的管理控制能力。
(二)明确投资目标的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对投资项目应慎重选择, 对外投资可以采取兼并、 联营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 债券等方式,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都应该进行审慎的分析, 根据企业当时的状况和外部经济政治环境, 充分考虑决策的风险性, 力争企业能够得到较大的收益。 在保证企业内部经营运转良好的情况下, 加强对外投资管理, 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立项、 评估、 决策、 实施、 投资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强化对外投资管理, 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 严格营运控制
伴随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高新技术企业应制定长远而有效的战略计划, 避免盲目扩张和发展, 决策者应根据环境变化、 行业发展趋势, 竞争对手实力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周期调整资本运营战略。 针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 纠正, 规避财务风险, 对资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保有一定资金用于研发, 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 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控制企业的研发成本, 实施有效的成本监控体系; 加强对企业的盈利收入、 筹资与投资、 固定资本金、 流动资本金和其他资本金的管理和控制。
(四) 优化控制环境, 提高全员素质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的特点, 在优化控制环境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 对企业资金活动的内部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内部环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企业管理层对资金活动控制的重视程度, 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以及与企业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的管理宗旨、经营方式、组织机构、 企业文化、 外界协调策略等, 他们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因此, 优化控制环境首要的是要企业的管理者重视起来。其次要培育遵守制度的企业文化。
(五)建立健全资金活动控制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资金活动控制体系,实施这个控制体系是内部控制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以企业的会计准则为指导, 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政策法规, 自行设计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资金活动控制体系。在进行会计制度和各种岗位的设计时, 应该综合考虑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 考虑企业中其他各部门和经营管理活动影响; 还要考虑发生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 把内部控制制度的抽象性和企业具体经营活动的程序性融为一体。为保证资金活动控制的有效实施, 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中心地位。企业最高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中所起的作用, 让其在资金活动控制中体现权威性。
2、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再教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对成本控制、 资金运作等知识了解不多, 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矛盾的能力不足。
3、加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会计基础工作入手, 做到日常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六) 完善监督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加强外部与内部监督机制入手, 首先应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应承担的责任, 加强投资者的外部控制, 包括对经营者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系统的控制。条件允许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分派专职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时要给予充分的权力,直接受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以保证其在刑事职权是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措施。总之, 高新技术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 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 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活动控制应以加速资金周转和实现增值为目标, 保证资金周转畅通无阻, 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和资金增值幅度; 以资金计划和财务预算为控制准则, 把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纳入计划和预算规定的许可范围; 以资金、物资相结合运行为控制对象, 制定各种标准来进行控制;以财务监督为基本手段, 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兰婷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信息 2005(13)
[2]孟焰 王志成 《论企业会计主体间资金内部控制》会计研究 2003(4)
篇8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融资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探讨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融资结构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融资理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融资结构;债务融资;资金成本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融资理论,影响和指导着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融资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一般的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的来源组合以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比例的关系。美国财务专家大卫.杜兰德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净收入法、净经营收入法和传统法三种方法建立的。净收入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这是因为债务利息和权益资本的成本均不受财务杠杆影响,无论负债程度多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都不会变化。因此,只要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那么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价值就越大。这种理论基本上未考虑负债的财务风险因素,认为负债对企业总是有利的。这种结论与现实是不相符的。而净营运收入法则认为,不管企业财务杠杆多大,债务融资成本和企业融资总成本是不变的;但是,当企业增加债务融资时,权益融资成本就会上升;原因在于权益的增加会由于额外负债的增加,使企业风险增大;尽管如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成本较低的负债融资而抵消成本较高的股权融资的影响,以减少融资成本和风险,由此,融资不会随融资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净收入理论和净营运收入理论是一对完全相反的理论。传统理论则介于二者之间;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上升,但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完全抵消低债务成本带来的好处,但若超过一定程度利用财务杠杆,收益成本就不能再被债务成本抵消。因此,企业存在一个可以使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最佳资本结构;在这个最佳资本结构水平上,负债的实际边际成本率与权益资本的边际成本率相同。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在市场充分有效和无税的假设下,企业的市场价值独立于企业的负债。这一理论就是“MM”模型。之后该理论又引入了公司税、个人所得税和债务所得税等税务相关的内容,并提出了企业中负债会因为利息的抵税作用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当一个企业的负债越大,则企业的总价值也会最大。虽然这一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但是莫迪格莱尼和米勒的研究却为后来的学者打开了融资研究的思路,不断结合经济发展和企业融资的新状况,对“MM”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等新的理论。
在信息经济学不断兴起的大环境中,梅耶斯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并提出了融资顺序理论;融资顺序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活动应尽量选择资金成本最小的融资方式或者组合,即:企业融资应首先选取没有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其次才会选择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只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并且前两种融资方式满足不了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较高的融资成本;或通过要求较高的股权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该理论是继“MM”资本结构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后对企业融资活动研究的延续。
20 世纪80 年代,人们发现企业融资结构决定了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洪.伯尔顿将控制权理论引入了资本结构的研究中,并证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对企业的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融资结构的选择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股权持有者之间分配的选择。对于一个企业控制权有偏好的经营者而言,企业的融资结构顺序应是“内部集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但是从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和建立约束监督机制而言,其融资结构顺序则不同。
二、我国高新技术融资理论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很多学者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存在的特征的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策略,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在理论上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融资策略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特征、发展现状、融资特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渠道、模式、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理论学者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亟待需要解决是融资问题;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资本主要是通过自我积累形成的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资金缺口。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特征,通过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严重影响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最后,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出发,我国学者对高新技术企业各个发展阶段所具有的融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归纳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很高的风险,而一旦成功,又将带来很高的收益;这种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传统的融资方式难以满足要求,造成融资不畅,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这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拓宽风险投资来源,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一系列解决措施。
三、总结
从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融资结构的决定因素及最优选择问题在国外理论界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这对我国学者研究融资结构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目前国外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的探索上,从而形成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理论主导模式;但这些模式主要适用于资本市场与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而我国目前无论是资本市场与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发展的规模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先进经验,而是应该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各省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应用,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巧芬,乔伶平.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企业家天地》,2010(09).
[2]张玉明,王浩.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科技管理》,2006(03).
篇9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本文选取安徽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对IPO发行成本及其构成进行初步界定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原始变量中提取2个主成分因子,再对其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检验各主成分因子对IPO直接发行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PO发行成本受到上市前股权结构、企业财务风险以及定价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发行成本;IPO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27-03
1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以其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安徽省在步入21世纪以后,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截至2014年6月,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1000家,其中上市的有60余家.鉴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保证企业能够迅速高效地筹集所需资金,需要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是企业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控制新股发行成本,提高新股发行效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借鉴Ritter[1]对IPO发行成本的概念进行界定,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发行企业为发行支付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指发行企业因新股定价与市场价值不符所承受的损失,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长期存在,IPO失败和认购不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本文并未将发行失败成本计入间接成本,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因此间接发行成本仅包括IPO抑价.
其次是对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控制发行成本同时筹集足够的资金是企业进行IPO发行的主要目的.控制成本其实也就是控制发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般来说,IPO前后面临的风险越大,IPO发行成本也就越高.本文将影响发行成本的因素概括成财务风险、股权结构、规模效应、发行定价机制四个方面.
综上,IPO发行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综合成本,发行成本影响因素包括财务风险、定价机制、承销方式、发行规模、股权结构等.过去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结论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针对相对微观层面的安徽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IPO发行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根据IPO发行特征及相关理论,在界定IPO发行成本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挖掘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为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股发行成本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提高发行效率提供新的视角.
2 实证研究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研究样本是安徽省2000年-2014年之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对IPO发行总成本、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数据项缺失的样本进行筛选剔除后,得到研究样本14个.由于安徽省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本来数量就不是很多,所以本文的样本容量相对较小.
本文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所在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所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以及各公司官网投资者关系一栏.
2.2 变量的选择
根据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选取了12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1)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变量值越大,说明投资收益越高.本文采用的是发行前三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2)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一定水平下的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较强,经营较稳健,财务风险较小.本文采用的是发行前三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负债率平均值.(3)每股收益增长率.反映单位股权分得利润的增长,是衡量企业成长能力的核心指标.本文是利用计算得到发行前一个会计年度的数据.(4)控股类型SS.与西方国家主要由私人控制企业不同,中国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数量庞大.本文通过国有股持股比例来分析国有控股对IPO发行成本的影响.(5)上市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上市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能较好地衡量企业股权集中度.(6)赫芬代尔指数HI.指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是衡量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由于部分企业上市前股东数量不足10个,本文采用前五大股东的赫芬代尔指数.(7)发行规模.本文选取发行总市值代表发行规模.发行总市值为IPO发行数量与发行价格的乘积进行对数化处理后的值.(8)资产总额.资产总额代表企业拥有和控制的全部资产.本文选取企业发行前最近一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数据,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9)净资产总额.为了更好地从所有者角度考察企业资产规模,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总额变量,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10)发行方式.根据选取的样本数据,将发行方式分为7类,分别是上网询价、上网定价、网上和网下累计投标询价、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和上网定价结合发行、网下法人配售和上网定价结合发行、全额预缴款和与储蓄存款挂钩.(11)发行定价办法.中国证券市场发行定价办法经历了数次改革,主要分为4类,分别是固定价格发行、相对固定市盈率发行、累计投标定价发行和累计投标询价发行.(12)发行价格PO.发行价格是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初步判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发行上市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对发行企业的信心和对风险收益的度量.因此,本文将发行价格这一指标纳入实证研究.
2.3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它可以用尽量少的综合指标代替众多的原始数据,并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在数矩阵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降维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形成新的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变量,并用方差来衡量主成分变量所含信息的多少,力求使主成分变量囊括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该方法有利于在研究较复杂的经济管理问题时化繁为简,抓住问题实质,由Hotelling[2]于1933年首次提出.
3 结果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spss 20.0对所选取的12个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用以判断原始变量是否适用于主成分分析的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通过多次运行SPSS软件,得到KMO检验值为0.631,表明变量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原始变量存在相关关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衡量股权结构的3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43,表明原始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该现象对后续研究的影响,有必要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财务状况、发行规模这两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KMO的结果,因此,本文没有采纳这两个因素的6个指标.
在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后,得到主成分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表2),分别列出了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以及对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前了2个主成分因子,它们对于累计方差的贡献率为86.804%,表明提取的主成分涵盖了原始变量的足够信息.
为了对所选择的2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经济解释,接下来计算原始变量对2个主成分因子的因子载荷量,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生成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系数有了显著差异,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计算主成分因子得分,得到新的主成分因子变量.
通过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对2个主成分进行解释并命名.(1)主成分因子1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国有股持股比例SS、赫芬代尔指数HI的因子载荷量均超过0.71,表明主成分因子1主要由上述三个变量来反映,可识别为新股发行的股权结构因子.(2)主成分因子2中,营业收入增长率BI、发行价格PO的因子载荷量分别为0.954、0.940,远大于其他原始变量的因子载荷量,所以主成分因子2主要由上述两个变量来反映,可识别为新股发行的财务状况和发行特征因子.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IPO发行成本不存在较强的规模效应,企业较大的发行规模和资产规模与发行成本的降低没有显著相关性.这与Butler和Huang[3]在2003年的研究“承销费用不受发行规模的影响”不谋而合.上市前股权结构对IPO发行成本有显著影响,股权结构对IPO发行成本尤其是直接发行成本的显著影响是本文的重要发现,中国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国有控股特征有助于改善发行成本.发行定价机制未显著改善IPO定价效率.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对发行成本也起到重要作用,而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应引起足够重视.总体而言, IPO发行成本的控制依赖于股权结构的完善和定价效率的提高.
(一)作为安徽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IPO发行成本受到大环境——中国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国有控股比重较大这一股权结构因子的显著影响.尽管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形股权结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行企业降低发行成本,但控制权的垄断可能导致大股东侵占等其他间接发行成本的增加.从长远来看,发行企业必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改善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多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治理,逐步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在与发行上市中介机构的谈判中才能取得主动.为了降低上市公司的IPO发行成本,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国有控股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加强公司的治理,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只有提升企业的这三种能力,才能有效控制IPO发行成本.因此,建立合理的经营现金流收付制度,制定合理的投融资计划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最终通过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持续改善,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行业竞争能力,并向市场传递发行企业质量较高的信息,从而有效降低IPO发行成本.
(三)提高定价效率,完善定价机制.同时要对承销商的声誉进行严格地监管和市场约束.一方面,完善证券市场保荐人制度,建立起市场可预期的信息惩罚机制等监管制度,防止新股发行审批制和分配制遗留下来的承销商寻租和配额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承销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竞争力高的承销商获得优质的IPO项目,逐渐放宽对承销服务费用的比例限制,逐步构建市场化的承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发挥承销商声誉机制对控制IPO发行成本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Ritter, J. R. T he cost s of going public[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7,19(2):269-281.
〔2〕Hotelling,H.Analysis of a complex of statistical variables into principal compon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33,24(6):417-441.
篇10
[关键词] 风险投资 财务风险 问题 对策
美国研究开发公司(ARD)于1946年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正式诞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风险投资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起步虽晚,但近几年来也迅速升温。本文拟从风险投资财务风险特点的角度对风险投资运作方式作一探讨。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特性与风险分类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风险投资是指一种私人权益资本,即险资本。该资本被用于投资到具有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技术的新兴行业中,以获取高额回报。同时,风险投资又是指一种具有特定对象的投资行为,它以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流程的采用为投资对象,是创新型的投资行为。风险资本是高收益与高风险相依存的行业。据统计,风险投资的失败率极高,平均仅有5%~20%获得成功, 60%左右受挫,20%~30%完全失败。但风险投资机构秘诀就是用少数成功项目的极高收益来弥补失败项目所蒙受的风险损失,即借助于投资组合,保证风险投资的整体收益。
风险投资首先具有以创业为基点的特征。严格地讲,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只限于创建高科技企业或对创新项目的投资。其次风险投资的投资周期长、流动性低。从投资周期看,风险投资历时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风险投资在企业创始阶段开始投资,当新产品进入成熟期,企业经营稳定时,投资人开始清理资产,通过股票上市和股份转让撤出投资,开始新的投资。风险投资平均投资期5年~7年,是“勇敢而耐心的资本”游戏。据调查,美国从1972年~1982年的150多家风险公司平均需要30个月才能达到第一个平衡点,即现金流平衡点(负现金流转向正现金流);需要75个月才能达到第二平衡点,即损益平衡点(收回投资资本)。最后,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性。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不同,风险投资侧重于高科技的种子技术、尚未起步的小企业,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般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风险投资家志在管理风险、驾驭风险、追逐高风险后隐藏的高收益,虽然成功率极低,而一旦成功,则收益丰厚。统计表明,美国风险资本出资人投入1美元的风险资本,持有创新企业股权4.2年,然后通过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可以获得1.95美元的资本利得,平均投资回报率46.省略)网上书店创建时,仅投入1万美元,3年后上市竟变为1.3亿美元。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和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环境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有:技术风险、财务风险、评估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组织产品的产量、成本、销售价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一般以分散投资来减少财务风险。
二、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从1985年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至今日约有上百家风险投资机构,正规运营的风险投资公司约五十家,风险资本过百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和国外投资,而我国的高新技术能及时转化成生产成果的比例不超过15%。风险投资对中国来说是还一个新兴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1998年6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因资不抵债被勒令关闭,给正处于热潮中的风险投资业下了一剂重度的清醒药。究其原因,从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方面来看,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很多,既有外部问题,也有风险投资公司本身的制度缺陷所带来的许多问题,使风险投资的资本循环难以实现,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构成制约。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风险资本资金源不足,投资基金规模偏小,结构单一。我国现有的风险机构或以政府财政为主体或以银行为主体或以有关科技部门组织建立,还有少数的是部分由国外资金支持。在性质上,这些机构属于政府风险投资公司,而以企业、私人、保险基金为主体建立的私人或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还很少。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结构导致筹资能力弱、公司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效益及其发展。
2.宏观上配套政策不到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的支持,微观上风险投资运营机制不健全。目前风险投资缺乏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环境。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强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制定了一些如《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但具体实施中常常缺乏完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企业制度不科学,风险投资运营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在确定投资对象时缺少系统慎重的挑选; 确定投资对象后,又较少参与风险项目或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成为导致风险投资项目或企业效益不佳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3.缺乏具有高度专业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的发展与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风险投资家和高素质的企业家。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对所投资的高新技术领域有足够多的了解,对未来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精通管理,长于风险控制,善于财务管理,熟知高新技术产业各阶段投资融资需求。
三、我国风险投资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1.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经济效率、偿债能力等指标最具代表性。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2.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企业对风险信号如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产品积压、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和接受风险等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照控制的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市场经济中,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大量的企业负债经营实例分析,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负债经营失误的原因。
3.风险资本筹资管理。风险资本即风险投资资金,一般来说,投资的失败率极高。筹资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政府采取一系列激励及优惠措施, 如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和税收优惠,拓宽筹资渠道。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出资,而我国的民间资本具有很大的蕴藏量,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的资金也很多,所以,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应首推个人资本。其次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有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再次,是外国资本,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增加资金的筹集方式, 即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出资者感觉到风险较小而愿意投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吸收直接投资筹集风险资本,是风险资本筹资的主要方式。另外,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有限合伙制,作为风险投资机构中最常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其筹资方式也最能体现风险资本筹集的特点。其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两类。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机构的发起人,出资1%的资金, 他们除了投入资金外,是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管理人员, 其他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提供余下99%的资金,但不参与经营,同时也仅承担有限责任,这种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丰富的资金来源,合理的筹资方式是风险投资资金正常运行和财务管理的良好开端。
筹资阶段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基石。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资金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将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收益的不确定性。
4.风险资本投资管理。把握好风险资金的投入时机、投入数量,降低投资风险,是投资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保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高新技术转化成生产成果,一般要经历开发、转化、生产三个阶段。风险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投入资金。每阶段都有阶段目标:上一阶段的目标完成后,再考虑下一段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降低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风险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后,一直到企业高成长期以后,利用现有资金尽快使企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为风险资金的回收作好铺垫。对于风险企业来说,要做好财务规划,有计划地使用资金,编制现金流量表。在各个阶段控制资金的使用量及财务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5.风险资本退出管理。风险投资的目的是在退出资本时套取高额利润,而不是要获得风险企业的红利,只有风险资本的及时退出,才能实现下一轮的投入。所以,要慎重选择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中风险投资的撤出渠道,是资本能否积极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风险资本的撤出方式除了兼并收购来实现外,也可通过“二板”证券市场,通过产权交易,风险资本才能形成正常的滚动增值、循环发展。
6.努力培养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队伍。风险投资不仅需要风险资本和高新技术,而且需要具有综合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善于抓住并利用机会、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协同配合,共同组织投资、运作资金并获取收益。为此,政府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建立风险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权、利统一协调的机制,建立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考核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家市场,为企业家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加快我国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培养,尤其是复合型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政策,广泛吸纳全球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给高等院校和社会中的优秀企业家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
风险投资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风险投资经验,结合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合理运用风险投资,加强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控制,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刘必金:风险投资与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谢彦:创投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 10
[3]曹欣:中国创业投资退出方式研究[J].当代财经,2003. 6
[4]王晓津:美国创业投资的早期发展[J].财经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