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相关法律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诈骗相关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诈骗相关法律

篇1

为切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积极预防在校学生伤害事故,有针对性地加强我院学生信息工作和宿舍安全管理,及早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使寝室安全稳定信息员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畅通信息渠道,有效监控危机源,维护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根据学校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制度。

一、人员组成

1、选拔方式:每个学生寝室必须有一名寝室安全稳定信息员,由寝室长担任。

2、任职要求:

(1)与同学关系融洽,善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协调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2)为人乐观、开朗,身心状况良好。

(3)对心理学感兴趣,热心心理健康工作,有服务意识。

(4)有责任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二、工作内容

1、配合班级心理委员做好班级同学之间的沟通工作,了解其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及心理状况,收集本寝室的日常信息,定期向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心理辅导员老师汇报情况。

2、在寝室同学出现矛盾时,协同班级心理委员开展调解工作。

3、及时反映同学在寝室内违章使用热得快、电热杯、电饭锅等大功率非安全器具的情况。

4、及时反映同学在寝室内或寝室间私拉乱接电线、网线的情况。

5、在寝室进行防范教育,即防火、防盗、防电、防诈骗、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打架斗殴、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伤害等教育。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现阶段问题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阶段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电子信息产业最主要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如,企业自身研发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研发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现阶段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人员都是单一性技术人员,只能完成自己相关领域的研发,而复合型人才才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得基石,所以企业核心技术都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每年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用。这个问题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我们能够依靠自身培养出足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信息产品比国外电子信息产品还有很大的不足,这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大多数企业只加工和组装产品,自身缺乏主导市场的能力,不能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自身就可以生产什么产品,主导权利都集中在外国先进企业手中,这样的结构对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当不利。

(三)还有就是我国现阶段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法律不够健全,企业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被一些不良商家盗取,这导致我国现阶段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商品横行,而大多数消费者也对电子信息产品了解甚少,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因电子信息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国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直接影响我国自主研发企业的利益,这会照成一些想依靠这身研发创新的公司也走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道路,因为这是一条捷径,不需要自身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只需要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直接使用。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国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管理和制约,这样才能营造一个适合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前进的环境。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该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业转变,例如像航空航天领域、军事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发展,这样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才能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不会再由国外主导我国自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创新出符合我国自身行业要求的电子信息产品,才能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为我国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应该注意保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也应该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国家检测标准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标准,并根据每年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断的修补国家检测标准和电子信息产业行业标准,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保驾护航。

(三)电子信息产业也应该不断的向人民生活相贴近,不断发展新得产品,不断完善现有电子信息产品,为人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让人们了解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喜欢电子信息产业,不断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不断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宝贵的意见,这样才能让电子信息产业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才会不断的进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四)近年来电子信息诈骗事件屡见不鲜,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骗子也越来越跟新自己的骗术,使得居民防不胜防,让居民承受经济财产损失,也让一些家庭破碎,未来的电子信息产业想要不断的发展壮大自身,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是居民可以放心的使用电子信息产品,不会在使用的过程中老心存顾虑,不敢使用电子信息产品,国家也应该加大打击电子信息诈骗,对电子信息行业严格看管,打击一切电子信息诈骗事件,这样居民才可以放心的使用电子信息产品,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虽说我国现阶段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不能否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的不断进步,很多企业已经可以和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叫板,不在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可以通过自身对我国现有国情的分析,找对适合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并进行自主开发和生产,也可以将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远销国外,占领一些国际市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身也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家近年来也不断扶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家也不断的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各省市监督机构每年也会对本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风险监测,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使国家在修订和修改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标准是有据可依,这样才可以将那些不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淘汰下去,净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我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希望我的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周飞飞.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22):119-119.

[2]郭新宁.信息技术时代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4):7917-7918,7926.

[3]高蕾.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篇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而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覆盖面广,可以吸收大量就业人员,缓解就业紧张的压力,因此其正逐步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然而,由于金融领域贷款渠道有限,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长期受正规金融机构的漠视,而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又不足,融资难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求发展,中小企业家们纷纷转向了成本低途径广又较为便捷的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往往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等经济犯罪案件交织在一起,合法融资与非法犯罪往往只有一步之隔。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犯罪一直都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一直将无法得到正名的民间借贷处于灰色地带,该灰色性,一方面,给真正的诈骗集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却使真正的为解融资之困的民营企业陷入泥沼之中。另一方面,一旦被权力所乱用,无疑就成为了打击民营企业的有利工具。因此,民间借贷需要阳光化,这样法律才能够进行清晰的界定。2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犯罪风险分析

2015 年年底,国内风头最盛的网络贷款平台e 租宝出事,中国最大的庞氏骗局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当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随后,P2P 平台鑫利源在其网站首页堪称奇葩的公告高调宣布正式跑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使得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犯罪再一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常见的金融犯罪有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以及非法经营罪等。诚然,此类金融犯罪种类繁多,笔者能力有限,本文主要以最常见的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等犯罪风险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区别做重点分析。

2.1 民间借贷纠纷与集资诈骗罪的界限--以吴英案为例

2007 年2 月,吴英及其所管理的本色集团因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被立案调查,随后检察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合同诈骗罪两个罪名将其起诉。2009 年一审法院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集资诈骗罪,并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一审后吴英律师提出上诉,二审法院最终维持原判。纵观整个吴英案,吴英一直辩称自己在主观上并无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借款中并没有使用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而且案件中所涉及的被害人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和熟人,不属于社会公众所得借款都用于公司活动,仅有少部分用于购买个人用品,亦是为了公司形象,不存在肆意挥霍[2]。但是其所有辩词均未被采纳,看似十分在理的辩护词也成为公诉人眼中的强词夺理。其实,庭审中吴英与公诉人的车轮战的中心就是本文笔者所要论证的要点之一民间借贷纠纷与集资诈骗罪的界线。

2.1.1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是典型的目的犯,对目的的正确理解是界定该罪的关键。对于法定目的犯而言,行为人对法定犯罪目的一直持希望态度。这种犯罪目的自始至终都在指引行为人的意志心理,并进一步支配行为的实施和结果的发生。[3]究竟何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不难认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只要具有情形[4]之一的则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诚然用列举法无法穷尽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故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该问题。在没有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前提下,只根据一些客观事实,尤其是未返还或未完全返还的事实,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势必会陷入客观归罪的泥潭中[5]。

2.1.2用于投资经营的认定

诚然,正常的民间借贷活动与非法集资有一定的交集。我国法律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进行借贷活动,但如今中小企业借贷难的现状使得企业家不得不选择民间借贷这条危险但实用的途径。很多时候,借来的钱是否用于投资很难做出一个清楚的判断。借款一旦用于装饰自己就算是个人挥霍,就构成非法占有的目的吗?中国人好面子,喜包装,很难说通过豪车、珠宝等公认的财富标志,传达自己公司有实力的形象不是一种经营策略。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否定这种判断的判断力,但是笔者更偏向于为此类行为制定一个标准。俗话说,凡是都应有个适当的度,一个理性的标准能让我们更好的判断行为人的目的。笔者认为应当以比例为界定标准,即所花费的钱款占所得总借款的百分比。如果行为人用于装饰自己的钱款占总借款的百分比超过这个百分比,则可认定为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否则则认为所得借款是用于投资经营的。这样既可以清楚准确的判定行为人的目的,也不至于太过主观。

2.2 民间借贷纠纷与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以兴邦案为例

2013 年8 月份,历经6 年起起伏伏的亳州兴邦案件在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最终在2014 年底落下帷幕。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主犯吴尚澧等20 名被告人十年至二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数额的罚金。该案件可以说是继吴英案件以来的又一大撼动我国司法关于金融犯罪的案件,不同的是此次争议的焦点更多的在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上。

2.2.1 对公众的认定

笔者认为,公众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公众的本意是指行为对法益侵犯的范围广、程度重,可能具有实质违法性。而不特定则说明了人员的延散性、不可控性以及可波及范围的广泛性,是把握公众含义的重要向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构成犯罪须以向社会公众即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为要件,仅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在兴邦案的审理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该案件中部分被害人在为被告人伸冤,他们是拥有足够的金融知识和经验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投资者。在他们眼中,吴尚澧等人的行为是为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他们是心甘情愿,甚至是主动去投资的。若是把他们同其他被害人相提并论显然有些牵强,对司法实践中案件的审理也会有一些不公的影响。故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对私人募集资金的相关规定,有必要将公众划分为合格投资人与一般投资人。其中合格投资人则要求有足够的金融知识和经验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在司法实践中,将具有投资意愿的合格投资人排除在非法集资对象之外,这样既能保证案件审理的公平性,又能为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留下良好的空间。

2.2.2 对口口相传行为的认定

在兴邦案件中,吴尚澧的辩护律师陈有西律师一直主张兴邦公司的融资的对象大多是向公司内部职工,而其他人都是以职工亲友的身份进行融资的,这种行为应该被称为口口相传行为。《解释》中没有提到口口相传这一行为方式。口口相传是当前各类集资案件中一种非常典型的集资宣传形式,指行为人通过亲朋好友以及相关集资户,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要求这些人员将集资的信息传播给社会上不特定人员,以扩大集资范围的行为。[6]2010 年,最高人民法院为了引导全国法院更好的办理非法集资案件公布的四起集资诈骗案件中,有三起涉及口口相传这一集资宣传途径。[7]《解释》用列举的方式列举了四种向公众宣传的方式,仅因其后加有等字,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官就因此将口口相传形式归为向公众宣传的方式之一,而不阐明具体理由,实在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复杂的人情关系网表明了通过熟人的介绍进行资金融通是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活动的一大常态,若是单纯的对口口相传的信息传递方式采取全面否定、一刀切的态度,那么恐怕所有的民间借贷都可能会被冠以犯罪之帽了。

3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犯罪的防控措施

民间融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更好的规避此类风险。《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老36 条,新36 条以及新36 条实施细则等国务院政策的相继出台,无一不表明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在民间合法融资中却未能得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庇护和保障。笔者通过访谈了解了我国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立案、审理等方面举措,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存在着立法体系混乱、现有法律不健全和法律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缺陷。要想解决民间融资犯罪的风险,必须从多个角度深入解决而不能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去追求形式上的解决。据此,笔者有几点建议提出希望能被采纳。

3.1 立法机构完善防控机制

从现实影响角度上看,金融刑事立法的过度扩张,模糊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之间的界限[8],导致了金融市场被刑法过度干预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无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现在对于民间借贷的保护立法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高利转贷等经济犯罪行为的界限模糊,虽有出台相关立法《关于依法妥善处理民间借贷纠纷和非法集资活动的意见》予以区分、保护,但并未从本质上解决界限模糊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明确区分规定,使其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得到确切的运用。二、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立法处于零散、混乱的局面,应当加强规范监管,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得民间借贷有其合法性。三、应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补充违法追责的相关法条,使其纳入刑法保护范围,以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

3.2 政府主管部门预防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在我国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这一现状,正是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 偏见 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因此,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必须从改革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着手,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来改善市场竞争结构。在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最为相近的韩国,各种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为支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如韩国中小企业银行(Industrial Bank of Korea)。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其经验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道路。比如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其次,政府机关可以建立起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机构。同时还需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作出合理的规定,并且完善民间借贷的担保制度的法律规定。明确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由监管主体实施民间借贷登记制度,合理控制民间借贷的准入,完善制裁不法借贷行为的法律,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

3.3 中小企业家自防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从正常的民间借贷走向犯罪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企业家的民事行为触及刑事犯罪的过程,所以企业家必须具备强烈的自我防范意识。首先,从企业的内部出发,应当确定科学的融资结构和适当的负债结构,务必使整个企业的内部结构透明化,遵守法律法规。其次,慎重选择融资方式,减少融资成本。应当聘请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为其起草借贷合同,并讲明资金的用途。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份真实、合法的账目明细非常重要,既可以供供投资人随时查阅,又可以在民间纠纷中拿出有力的证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家本身要具备一点法律意识,懂得区分民间借贷与经济犯罪,一有该苗头,应当立即停止自己的行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法律顾问对企业的此类事物作一详细说明。

篇4

关键词:银行印鉴;管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66-02

在支付结算领域,伪造客户预留银行印鉴,盗用诈骗客户和银行资金的案例是相当典型的。近十年社会上也先后发生多起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企业预留印鉴,诈骗商业银行资金的案件。为什么伪造印鉴的现象会屡屡发生呢?这一点值得我们业界深思。

一、预留印鉴的作用

预留印鉴,就是指客户预留在银行的印章和签名,并凭以办理款项支付及结算业务的重要依据,也是银行据以审核支付及结算凭证真实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预留印鉴的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预留印鉴在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印鉴管理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同时也决定了银行加强印鉴管理,防范风险隐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印鉴风险点分析

单位印鉴是银行鉴别企业支款凭证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依据,企业的资金能否安全有效,快捷地运行与企业预留在银行印鉴的正确使用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若银行未对银行预留印鉴进行规范化管理,或出现验印审核流程控制不到位等情形,将面临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内部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主要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员工知法犯法,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实施更换或伪造印鉴的犯罪活动。这几年多家银行发生过银行工作人员盗用或偷换客户在银行的预留印鉴窃取客户巨额资金,如近年广东某千万元级别的假印鉴诈骗案件中,银行管理人员利用开户之际将开户单位在银行的预留印鉴复印出来交给社会不法分子,对照卡片上印模刻制假印章,利用伪造印鉴购买支票,并将客户的存款进行转移。

2.操作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柜面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有章不循导致。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执行。如柜员在办理印鉴更换时,未认真核查客户人员身份信息,新开单位结算账户预留印鉴名称与账户名称不一致等有关环节有关流程执行不合规,潜在一定的操作风险隐患。二是责任心不强,审查不严。银行柜面人员在验印过程中,往往由于业务量大、金额较小或所谓熟人等原因,验印审核把关不严而出现风险;三是网点内部管理混乱,岗位责任制度不落实。如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为客户代办开户手续、代领印鉴卡,或者保管制度不明确,银行内部其他人员有接触银行预留印鉴的机会,这就为不法分子内外勾结、窃取存款人印鉴卡片提供了机会。

(二)外部风险

近年来外部经济环境复杂,金融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案件与单位预留印鉴管理不当有关。一是不法分子伪造客户印鉴,且已经由“原始”的伪造印鉴,发展到利用高科技手法,这些人具备一定的技术,熟悉银行的业务知识和办理业务的程序,他们的犯罪手段已不局限于对金融票据的涂改,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伪造银行印章和印进行诈骗,伪造的工艺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且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二是部分企业单位客户内部管理混乱,产权不清,股东之间存在争议,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往往通过变更、挂失印鉴以控制资金,银行一旦处理不当将很有可能卷入股东纠纷当中继而可能承担相关的责任;三是客户的风险意识薄弱,个别客户对银行印鉴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印鉴领用、更换手续太复杂,对银行的规定和要求不配合,存在抵触情绪;还有个别客户的印鉴取材和使用不规范,给银行印鉴管理带来压力,比如,少数客户不按人行规定的材质雕刻印章,而是使用极易伪造和变形的“原子章”。

三、在资金结算业务中银行的预留印鉴管理责任

客户在银行开立账户,并将资金存入银行,在法律关系上,客户与银行属于委托关系。客户作为委托人授权人为其进行资金结算,预留印鉴则作为客户行权依托和象征。如相关印鉴的使用存在瑕疵,将有可能导致银行无权或越权,而目前相关法律制度赋予银行极为严格的审查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以折角核对方法核对印鉴应否承担客户存款被骗取的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法函[1996]65号)中指出:“折角核对虽是现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规定的方法,但该规定属于银行内部规章,只对银行工作人员有约束作用,以此核对方法核对印鉴未发现存在的问题而造成客户存款被骗取的,银行有过错,应当对不能追回的被骗款项承担责任。”从现行业务和技术水平来说,银行对印鉴使用和管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稍有瑕疵则可能陷入被动局面。

四、业务建议

(一)关于防范银行内部人员道德风险。好的道德情操得靠完善的制度建设。在现在复杂的市场经济里面,个人的趋利行为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要让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就得靠制度建设。因此商业银行除了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应建立健全印鉴管理机制,制订科学的操作流程,严格岗位制约,实行关键环节授权控制;同时还应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业务的每个环节进行全流程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银行的稽核、审计、营业主管等在监督检查、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还应以惩治作为手段,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严惩违规违纪行为,以有效使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篇5

关键词:ATM机具 犯罪手段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03-02

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通过布放ATM机等银行自助终端的形式,实现余额查询、提取现金、卡卡转账等服务功能,以此减轻银行柜面压力。与此同时,犯罪分子针对金融系统ATM机犯罪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银行、客户的资金安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管理不及时等造成的客户资金损失案件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和维护金融稳定与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银行社会信誉和客户利益,金融机构不断提升ATM机的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做好ATM机的风险防范工作成了当务之急。笔者选取山西省晋城市农村地区作为ATM机具管理研究切入点,探索农村地区银行卡自助终端的有效管理途径和风险防控对策。

一、辖内金融机构ATM机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根据2011年底调查,晋城市共布放ATM机161台,其中:工行布放ATM机35台,农行布放ATM机39台,中行布放ATM机12台,建行布放ATM机19台,交行布放5台,农信社布放28台,邮储布放14台,晋城银行布放ATM机9台。

2.使用情况。近年来,晋城市银行业的自助设施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自助设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开机率达100%,交易量、交易金额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1年农信社开通银行卡业务并且大量布放ATM机以后,全市农村地区自助设备的布放数量有了质的突破。但是ATM机布放仍然集中在县城,乡镇和村的布放比例只有31.68%,并且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资金流通量比较大的少数乡镇。

二、ATM风险防范情况

1.ATM风险隐患情况。据调查,近年来晋城市农村地区相继发生了12起涉嫌ATM机风险隐患,根据案件情况来看,有2起为醉酒后无理砸毁ATM机的行为。有4起是对自助区非法安装读卡设备,伺机利用ATM机盗用客户资金,其中,2010年10月,晋城市农业银行城区支行东关分理处ATM机具被4名不法分子安装读卡设备,窃取61名客户银行卡信息(分别涉及农行卡18户、建行卡14户、工行卡18户、邮储银行卡11户),划账客户资金4.3万元,由于银行人员及时发现,冻结账户资金,未造成资金损失;2011年先后3起分别是在建设银行自助区非法安装读卡设备,伺机利用ATM机盗用客户资金的情况,当时就被建行监控中心及夜间巡逻值班人员报警、布控,配合公安机关成功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当即移交公安机关,未发生任何资金损失。有3起案件为用口香糖等粘挡监控器;有2起案件为在ATM机上粘贴错误的客服电话;有1起案件为插卡口有双面胶粘贴痕迹。案件隐患涉及全市工、农、中、建、邮储等各家商业银行,严重威胁客户银行卡安全。

2.犯罪分子惯用涉嫌ATM机犯罪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晋城当地涉嫌ATM机犯罪案件分析,犯罪分子惯用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借助智能化工具窃取客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通过粘合ATM机出钞口,粘挡摄像头,加装外置摄像头,在插卡口安装读卡设备、安装假门禁系统等方式,窃取持卡人银行卡号和密码信息。二是伪造银行卡后,异地或跨行支取现金。在得到持卡人的账号和密码信息后,犯罪分子在第一时间“克隆”相同信息的假银行卡,迅速在异地或跨行支取账户资金。三是以缴纳电话费方式转移银行卡资金。在得到持卡人的账户和密码信息后,通过各商业银行客服电话,以缴纳电话费的方式盗取客户银行卡资金。四是假冒银行名义在ATM机旁张贴虚假告示。大致内容为:“ATM机系统终端升级,储户取款遇到不出钞、不吐卡等特殊情况,请立即致电24小时银联处理中心客服电话******联系补账,逾期不予办理,损失自负”,诱导客户拨打告示上联系电话,将资金转入其指定账户。

三、ATM机风险案件原因分析

1.公众银行卡知识匮乏,安全用卡意识淡薄。不少群众对银行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安全用卡知识不清,对金融机构防止银行卡诈骗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办理银行卡业务时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形容易失去判断力,常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从而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如:即使发生正常吞卡现象,机器也会吐出吞卡凭条,屏幕也会提示吞卡,持卡人可持凭条到管理行领回卡;各金融机构都有5位数的统一客服电话,只要持卡人知晓这两点中的一点,就可识破犯罪分子利用设置“吞卡”障碍诱导客户拨打虚假告示电话而上当受骗的伎俩。

2.ATM机具安防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面对不断升级的ATM机犯罪,现有安装使用的ATM机具设计本身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增大了犯罪分子作案的成功概率。如:只要遮挡了摄像头,就可使犯罪分子置于监控之外;犯罪分子能多次在ATM机上粘贴假面版读卡器或门禁读卡器读取卡号,安装伪造的键盘盗取密码;能快速“克隆”银行卡信息并支取现金等,使犯罪分子轻易得逞。因此,有待于对ATM机实施更新升级,以提高机具本身技术防范能力。

3.ATM机犯罪智能化趋势明显,防治工作难度增大。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实施犯罪呈明显的多样化、高科技、高智能趋势,使防治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犯罪分子通常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熟悉银行ATM机的运作模式,对银行的工作规律和客户心理有过精心研究,借助外置读卡器、摄像头、假键盘等智能化工具,利用客户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和银行卡知识的匮乏现状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作案方法简单,时间短、花样多,作案容易得逞,且案件不易侦破。

4.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难以实施有效打击。目前,国内打击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法律法规不系统、不完善,在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定性、责任承担、定罪量刑等方面无统一的明确规定,导致有关部门在治理ATM机犯罪的人、财、物投入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不法分子的犯罪定性和处置难度增大,客观上不利于预防和打击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行为。

5.社会防控体系不健全,综合防治能力不强。当前,利用ATM机犯罪行为具有高智能犯罪的特点,作案方法简单,容易得逞且不易侦破,这种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一大顽疾,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体系的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不快,相对滞后,综合防范能力不强,很难适应防治工作的要求。

四、加强ATM机安全管理的对策

1.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升公众安全用卡意识和用卡技能。各银行网点可从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广泛宣传银行卡安全知识技能。在ATM机上张贴格式、标志统一规范的用卡知识宣传资料,提醒客户使用正确的操作方式和安全防范措施,谨防上当受骗;建议持卡客户在使用ATM机时尽量在营业网点上班时间进行操作,输入密码时对输入过程进行遮挡,出现ATM机吞卡或不出钞时应及时拨打各行5位数的客服电话;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

2.加强技术升级改造,提高ATM机犯罪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银行网点在做好ATM机具管理时,更多地是要加强对ATM机具及相关联网报警设施的维护和技术更新改造,消除针对机具防诈缺陷的作案隐患。急需在三个方面做好监控和风险处置工作:一是加大对ATM机设施升级改造的研发力度和技术资金投入,强化ATM机自动报警功能,消除出钞口、插卡口等犯罪分子常用以作案的机具部位的设计缺陷;二是提高银行卡安全性能,将磁条卡改造为IC卡,目前流通的银行卡都是磁条卡,科技含量低,容易被复制,而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安全性能较好的银行卡是微芯片卡(又称智能IC卡);三是加快银行体系智能识别远程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提高银警综合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预防效果。

3.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抵制ATM机犯罪的预防能力。银行网点不仅要加大防治工作投入,更应加强常规检查、日常监控和分区巡查,及时消除ATM机自助区发案隐患。一是在加强ATM机维护保养的同时,在ATM机周围合理位置安装挡板和安保设施,每天对ATM机进行常规检查,为客户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二是明确和加强网点相关人员对本网点ATM机及电视监控设备的运行、使用管理等情况的检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消除隐患;三是加强夜间巡查,对不法分子封堵的ATM机出钞口和张贴虚假银行公告及时进行清除处理;四是创新巡查监控机制,可将ATM机安全巡查业务委托外包给当地保安公司,签订巡查服务协议,加大ATM机运行的安全度。

4.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有效打击ATM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明确ATM机及其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概念、性质,使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公民个人等相关主体对ATM机犯罪有更明确的认识;明确银行卡风险管理中银行、客户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各方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并承担和履行相应的安全注意义务;尽快研究制定ATM机犯罪案件受理、侦办的法律定性和量刑操作等司法解释条款,为司法机关侦办ATM机犯罪案件,从严打击ATM机犯罪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5.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形成预防和打击ATM机犯罪的社会合力。打击ATM机犯罪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银行之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打击ATM机犯罪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辖内金融机构ATM机联防制度,可由金融监管单位牵头协调组织各金融机构建立长效联防机制,各金融机构组织力量轮流巡查和分段包片蹲点守候,及时打击犯罪行为;二是建立ATM机自助区四邻联防制度。将防范窗口前移,在每个ATM机自助区选择1~2户最近群众作为联防户,将一些基本的防范措施和手段传授给他们,配套相关激励措施,提供群防群治屏障;三是开展公安机关专项治理ATM机犯罪活动,金融机构要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力争对ATM机犯罪活动实施全面打击,震慑罪犯,有效遏制ATM机犯罪活动的势头。

参考文献:

1.陈颖.从许霆案反思ATM风险防范.中国信用卡(专业),2008(5)

2.肖树杰,张晓锋.ATM风险的应对方法.中国信用卡(专业),2008(9)

3.周凯.银行ATM支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博士论文

4.张力强.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MBA硕士论文

篇6

摘 要:合同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文件,同时也是产生争议和纠纷的根源,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来完善合同管理,促进合同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合同 合同管理 诚实信用 登记管理

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合同的管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步骤,加强合同管理,有利于规范、约束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

一、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合同签订前错误判断被调查对象的信用状况,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持续关注对方的资信变化,致使企业蒙受损失。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给出不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或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对象之外。

2.合同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重大的经济行为仅靠个别领导表态或一纸“意向书”,不签订合同就开始履行,一旦发生纠纷,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3.忽略合同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谈判经验不足,缺乏技术、法律和财务知识的支撑,导致企业利益损失。泄露本企业谈判策略,导致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4.选择不恰当的合同形式,合同与国家法律法规、行业产业政策、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或特定业务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完整、表述不严谨准确,或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导致企业合法利益受损。有意拆分合同规避合同管理规定等。对于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未履行相应程序。

5.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审核人员虽然通过审核发现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合同起草人员没有根据审核人员的改进意见修改合同,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

6.企业或合同对方当事人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合同生效后,对合同条款未明确约定的事项没有及时协议补充,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情况,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导致企业遭受外部处罚、诉讼失败,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等。

二、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合同机构

合理的合同管理模式不应是针对某个时点、不应是静态的、也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务,而应该是连续、动态、相关责任部门共同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对合同相对人资信状况的调查、合同条款的谈判、合同样本的起草和制定、技术性条款的设立、特别条款的约定、争议事项解决机制的设立、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及争议发生时相关部门的联动等一系列环节。

合同的法律审查就是围绕这一系列具体环节而展开的风险预防和实时控制活动,是整个合同管理的核心,但其也离不开相关部门依各自职责和从各自角度的密切合作。在具体操作上,对合同管理实行归口、分级、划块管理模式;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为合同一级管理部门;负责为业务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和考核合同管理情况,参与重大合同的论证、谈判、起草、审查、签订及合同纠纷的处理,统一管理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公证事宜,负责合同备案文本的管理,考核合同管理人员,组织合同管理知识培训等;各业务部门为合同二级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合同立项、可行性调查、文本草拟、签订、履行、争议解决和履行过程中的档案管理等,并向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汇总、上报合同履行情况;相关部门负责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及合同履行完成后的文本归档工作。

(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一要选好合同审查和管理的专职人员;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业务和法律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得公司全员都能掌握基本合同常识和签约技巧。例如,能认识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有效合同的差别;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合同承办人会有意识地看拟盖章的合同全部条款是否与已审查的合同条款相一致,合同对方加盖的公章是否为有效的公章(而不是加盖部门章,分公司是否获得总公司授权,签字的经办人是否有有效的授权书),加盖的公章是否清晰可辨及拟盖章处的合同主体名称是否与合同约定权利义务一致(如有的合同保证人名称被变更见证人),在合同文本上修改过的地方对方当事人是否盖公章予以确认;此外,还能加强和提高防诈骗(刑事)、反欺诈(民事)的识别能力等等。

(三)企业应当与合同对方当事人一起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1.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全面适当执行本企业义务,敦促对方积极执行合同,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

2.对合同对方的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一旦发现有违约可能或违约行为,应当及时提示风险,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

3.根据需要及时补充、变更甚至解除合同。一是对于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内容,通过双方协商一致对原有合同进行补充,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二是对于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存在欺诈行为的合同,以及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合同,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三是对方当事人提出中止、转让、解除合同的,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向对方当事人书面提出索赔。

4.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企业内部授权处理合同纠纷,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授权批准,相关经办人员不得向对方当事人做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

(四)严把合同结算的重要环节

合同结算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执行的监督,一般由财会部门负责办理。主要管控措施:(1)财会部门应当在审核合同条款后办理结算业务,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及时催收到期欠款;(2)未按合同条款履约或应签订书面合同而未签订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五)完善合同登记管理制度

(1)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同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终结等情况,合同终结应及时办理销号和归档手续,以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2)建立合同文本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制度,以防止或及早发现合同文本的遗失;(3)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或商业秘密;(4)规范合同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合同流转、借阅和归还的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等有关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的合同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我们只有依法实施规范的合同管理,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坚决斗争,全面履行合同,我们还要实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合理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其顺利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赫.《怎样进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01月01日.

篇7

“山东一乘客被骗2万元”、“广东一名少女长途卧铺车上被”、“双节在即公安民警提醒注意防扒”、“4月17日沿海高速盐城段一辆长途客车发生自燃”……以及,近几个月来不断报道和争议的长途卧铺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哈尔滨塔桥事故等等。

因此,当乘客选择乘坐长途汽车的时候,都不免心有余悸。但是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运力分配不均的情况下,长途客运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突增的运力需求,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道路运输都倍感吃力,长途客运亦是异常繁忙。乘客的急切出行要求、企业对利益的追逐、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交通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乘客在购买了有效车票之后,客运企业应对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但是很多客运经营者为了节省成本,并未按照规定为乘客投保承运人责任险。一旦出现问题,经营者多是逃避责任。并且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偷窃等行为,并不作为。这样,整个行程中,乘客的安全不仅受到交通事故带来的威胁,还会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

乘客作为客运企业的服务对象,在享受司乘人员所提供的服务的同时,又该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自身的合法权益呢?

乘客受到的限制

长途客运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承载的是司乘人员、乘客和行李。司乘人员作为客运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保证一车的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长途客运服务的对象,乘客也有其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首先,乘客有权要求司乘人员提供应该享受的服务。由于我国的长途客运乘客的文化水平不一,对安全的认识和安全常识掌握有限。乘客有权要求司乘人员在发车前向全车乘客讲解并着重指出整个行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司乘人员对全车乘客进行监督,对违反行为规范和有不法行为的乘客,加以制止,情节严重时可报警,以保障全车其他乘客的安全。而对于乘客提出的咨询和茶水服务,司乘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满足。

其次,乘客对整个行程进行监督。对于司乘人员的不良服务行为、违规行车行为,要善意地提出建议,或通过监督电话予以投诉。乘客也要时刻监视车辆状况,一旦有异常发生,要及时提醒司乘人员做出相应处理。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积极配合司乘人员遵守乘车要求。

然而,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乘客的切身利益、监督权被忽视,这有乘客自身的因素,但主要是监管部门、企业的失误造成的。从而助长了不法客运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为行车安全埋下隐患。

在我国,长途客运的乘客群体主要是农民工、学生、游客,其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安全意识、维权意识等不同,导致乘客对服务的要求不同。对于农民工来说,整个行程就是务工地与家乡之间的一个漫长过程,他们在乎的只是何时到达目的地、在行车过程中不被欺诈,对于交通安全虽有担忧,但是都被忽略不被去计较。对交通安全知识掌握甚少,甚至不知道在交通安全方面自己能做些什么。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是慌乱地逃生。在他们的内心认为交通安全是客运经营者所要考虑的问题,自己不必操心。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只要是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常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待。从而纵容了客运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作为学生和游客,对交通安全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一旦利益受到损害,会考虑采用一些方式来维权。但是,监督热线不是打不通,就是得到已备案的回复,不良客运行为依然存在。

投诉、监督途径不畅,严重打击了乘客维权的积极性,最终也只能无奈地选择“任人宰割”。

笔者近来一直翻看相关法规制度,但是目前关于乘客的行为规范多以客运站和客运企业的规章制度形式出现,即《长途客运旅客须知》。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中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十七条提到:“旅客应当持有效客票乘车,遵守乘车秩序,讲究文明卫生,不得携带国家规定的危险物品及其他禁止携带的物品乘车。”对于乘客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赔偿,仅《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提到:“当事人对赔偿数额有约定的,依照约定;没有约定的,参照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办理。”而对于因偷窃、诈骗、性骚扰等行为造成的乘客损失,则没有任何法规明确法律责任。导致乘客在维权的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维权的途径只有报警,而客运经营者则不负任何责任。

法律法规的欠缺,是对乘客权益忽视的直接体现。

行李中存在的隐患

随身携带行李,这是乘客选择乘坐长途客运的因素之一。行李是乘客的财物,对行李的运送服务,是客运企业对乘客服务的组成部分。

行李的运送主要就是通过客车的下置行李舱来“随身携带”。然而对于行李的运输,并不像航空业对行李有统一的严格要求,同样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定。关于重量限制、大小体积的限制,也仅在各个地方制定的《长途汽车旅客须知》中提到:“旅客随身携带乘车的物品,每一张全价票免费10千克;每一张儿童票免费5千克;体积不能超过0.02立方米,长度不能超过1.8米,并以能放置本人座位下或车内行李架上为限。超过部分按行包收费;占用座位时,按实际占用座位数购票。”至于超出这个限制的,均走行李托运。

目前,长途客运车辆都采用配置下置行李舱的客车从事道路客运。这就为乘客携带超大件行李提供了存放运送的空间。“轻装上阵”这是游客们的选择,但是并不是所以的乘客都会这样,尤其是在春运期间,一些农民工总像搬家一样大包小包的一堆行李。本来空空如也的行李舱,转眼间就变成了弥勒佛的肚子。笔者不禁想到:当乘客不超载的时候,长途客车是否存在行李超载的可能?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一些“挂靠车辆”的行李舱中还会出现礼品装酒。

近年来,企业为了搞活运营方式,在方便客户货物运输的同时获得利润最大化,开展零担货运业务。当长途客运车的行李舱还有空间的时候,充分利用富余空间开展零担货运业务。

正如此前笔者质疑的,这样的情况下会不会导致货物超载?零担货运的物品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给车辆和乘客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在《道路运输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零担货物运输管理办法》中,笔者均未找到对零担货物类别的区分、大小尺寸等的具体要求,仅要求零担货运的货物不能超过3吨。明确运管机关对零担货运经营业户经营资格中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却没有明确货物由谁监管。

前不久笔者就在北京六里桥客运站看到一个乘客通过车站安排以零担货运的方式运送一些钢铁长条。虽然当时行李舱很空,但是这样的物品在行车过程中,或路况不好时,会不会带来安全隐患?

重视“受众”的作用

乘客在整个长途客运的安全建设中起到的作用,相比政府监管、驾驶员的规范行车,并不是很大。但是作为长途客运服务的对象,乘客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对市场发出反馈信息。

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以维护乘客的权益。在政府管理机构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乘客这份社会监督力量,以此督促客运经营者时刻重视安全运营,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同时不断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讲和普及,让安全标准深入人心,提升乘客的安全意识和自觉行为。

篇8

关键词: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信息泄露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科技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自由,人们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在这样方便快捷的外表下,信息安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信息无孔不入的社会里,个人的信息在网络里就像是没有上锁的房子,只要有人用心在获取他人信息,那么想要得到某个人的个人信息是信手拈来的事情,而且这些被盗取的个人信息往往都用于犯罪事件上。虽然我国对于信息保护法律已经陆续提出大量规范文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仍是没有形成体系,在现行的法律中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会被犯罪分子加以利用盗取他人信息。法律体制不健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已经成了我国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得不到遏制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现在的主要目标就是,制定出一套主要用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真正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

1.个人信息保护符合保护人格尊严的要求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人格尊严是人类共同的心愿,而个人信息保护符合维护人格尊严的要求。在社会中,个人信息是个人扮演一种角色的名片,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与个人信息密不可分,可以借助一些手段来对个人信息进行识别,同时也可以将相关信息碎片结合在一起来对个人信息进行见解的识别,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某方面的特征。非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或泄露,甚至恶意篡改,都将会导致对个人信誉受到威胁,从个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从而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维护,提高个人的人格尊严。

2.个人信息保护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互助、合作和自由,以安全、有序和稳定为基本的表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个人信息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防不胜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虽然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个人信息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但是需要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确保个人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保护,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3.个人信息保护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

如今,信息作为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会使信息流通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能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给市场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挑战。个人信息保护不仅要求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且还要确保个人信息的有效流通,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需。

4.个人信息保护符合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需求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趋势,但是在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会有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故意的设置贸易壁垒,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现如今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而且无隐私即无贸易,这说明国际贸易参与国对国家信息保护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就中国而言,与世界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涉及到的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国际贸易往来,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为推动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足

1.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较为模糊

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缺乏统一的立法,从而导致个人信息保护界定较为模糊。个人信息的界定并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而且个人信息在法律上也缺少一个明确的范围,从而导致商业机构在肆意搜集个人信息,尽可能的逃避自身责任,导致受害者缺少唯一的法律标准进行保护。

2.法律体系不完备

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缺陷,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缺少在这方面专门的保护法典,如今,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还仅仅局限在民事法律其中的细则对公民个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以及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刑事法律方面,也只是仅仅的对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或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有刑事规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对于个人信息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和规定可以为公民的个人信息提供法律保护,在公民个人信息得到伤害时,也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对于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事也只能得过且过,无法依法追究责任。

3.对公民应该享受的权益未做规定

公民无疑是应该受到保护的主要对象,但是从我国的法律规定上可以看出,公民对个人的信息拥有多种权利,例如依法对个人信息拥有知情权、异议权、索赔权,最严重的是这些权利在我国家的法律里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很多犯罪分子就是钻法律的这个空子,光明正大的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侵犯,在很多案件实例上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在个人信息受到侵犯后,也只是要求侵犯方停止侵犯行为,若是想要得到经济上的赔偿,则没有具体的法律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尤其是网络诈骗或者是被网络垃圾信息所滋扰等,也只是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处理,被害人则很难得到经济上的赔偿。

4.监管部门手段缺欠

在生活中,在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时,由于网络的信息的数量庞大,而且我国对于个人电脑的IP地址也没硬性规定,因此在寻找犯罪分子时,监管部门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基本上犯罪分子会很轻松的逃避法律的调查,目前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实例越来越多,但是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方面监管的人员,远远少于其他方面的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导致现在监管部门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案件有种无力解决的现状。

三、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

1.实行自由主义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我国由于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方面的不健全,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要虚心学习国外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手段,在尽可能的保证信息自由流动的目的下,法律要选择自由主义原则,这一法则主要保障的是公民的言论自由以及公民对于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公民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自由支配相应的就会培养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犯罪分子的可趁之机。2.事前预防方式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把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事件降低到最少,具体方法就是保证公民随时都可以对于个人信息依法拥有知情权、同意使用权、更正权、删除权以及保密权。把这些公民的权利落实到实处,并且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保证把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在未受侵犯状态,一旦公民信息受到侵犯,对公民的生活以及利益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如果这样的案件被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飞速发展也是可以展望的。

3.事后救济方式

据调查结果可知,公民的个人信息在受到侵犯时很多人只是口头抱怨而已,很少会有人在信息泄漏后会主动的去维护自己的公民权益,公民积极的进行对个人信息的维权,才是促进法律健全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后,处理的手段少之又少,法律方面还仅仅停留在《侵权责任法》的隐私权和《民法通则》中的名誉权的相关规定中,对于公民的维权过程中提供的法律支持非常的不足,因此我国加强完善个人信息受侵犯后的救济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对公民权利有效保障的好方法。

4.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个人信息兼具个人财产和人身权利的双重利益,但是当个人信息遭到侵害之后,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民缺乏信息保护观念,电话号码随处留,快递单据随手丢,这种观念会导致信息侵害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要尽可能的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强化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公民对自身信息的主动保护,在遇到信息侵害行为时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总之,在信息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传递方式方便、阅览信息更加快捷,在方便人们使用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盗取个人信息提供了方便,越来越多的侵犯个人信息事件的发生,国家必须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事件,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一定可以进入更先进的时代。

作者:巩雪 单位:新疆职业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情报杂志,2013,(12):155-159,154.

篇9

一、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也是政治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密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人员和校内师生都会涉及到来校参观访问、讲学、留学、科技合作、学术讲座、与外教交流等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还要进行保密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使每名师生员工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2.网络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教育师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用网上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从而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开展文明上网,保证校园网络安全。

3.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高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魏斌(1968-),男,山西昔阳人,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如火灾发生,不知如何报警;不掌握救火常识,常常小火酿成大灾;缺乏自救知识和技能,丧失逃生的最佳时机;等等。

—要学习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二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提高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

4.自我保护教育

首先,教育师生在遇到不法侵害的威胁时,能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得其帮助,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遇到盗窃、抢劫、、行凶、杀人等不法侵害时,大胆采取正常防卫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其次,在受到不法侵害和恐怖袭击时,要教育学生临危不惧、以正压邪。学会记住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学会报警,学会依法正当防卫。第三,对待疾病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预防为主,加强锻炼,及时就医,保证在第一时间及早治疗,克服病痛。

5.交通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交通法制观念。积极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使教师、学生在驾车、乘车、走路时牢固树立“安全第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树立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路权意识,促使师生人人遵守交通法规。二要加强对校车的管理,特别是对学校专职司机的教育管理,保证通勤公务交通安全6.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与教育近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及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制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是指学校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师生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培养师生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和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培养师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二、校园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

(1)加强安全教育的领导,完善和健全安全教育的制度和机制。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维护稳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把安全教育紧紧抓在手上,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其次,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管理机构,专抓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相应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把安全教育落实在学校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名师生的行为上。再次,要完善安全教育的相应制度和机制,主要包括监管防范制度和机制,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预案,学生自护自救应急预案,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及善后处理预案以及学校、消防部门的安全联防机制,与社区的安全联防机制,与当地派出所的安全联防机制,与家庭的安全联防机制等。此外,还要完善和健全学校的相关人员安全工作管理情况考核机制、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制度和机制上的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落实和保证校园安全。

(2)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安至教育课程,切实让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课堂,依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避险知识、自救互救知识、防火防爆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反恐防资知识、防止意外伤害知识、家居安全知识、防金融和电信诈骗知识等知识的讲授。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季节性、教育性、随机性、选修性的原则,相机地、灵活地排入课表,并保证安全教育课的相应课时。安全教育课堂教学还要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土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3)抓好专题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某一特定的内容进行的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常常以大课堂的集中报告的形式进行。如,围绕交通安全教育的主题,学校可以请交警来校做交通安全的专题报告;围绕消防安全教育,学校可以请辖区消防官兵或专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的专题报告;围绕网络安全教育,可请公安局治安科的干警做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报告等。专题安全教育由于主题集中、专业人士报告、受众广泛,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师生了解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专题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专题安全教育意识。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在消防安全教育过程中,学校可请辖区消防队官兵和专业人员,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和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举办消防运动会以及对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进行模拟消防演习训练,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的全过程,从而使师生知道防火知识、灭火知识和防火制度,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从而提高火灾发生时及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再如,进行抗震救灾的模拟训练,提高师生抗震救灾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校报、黑板报、网络主页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师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养成遵章办事的习惯。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考试、专题宣传等形式,结合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宣传教育,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方法

(1)案例教学。可以把典型事故作为案例,制作光盘教学课件,并组织学生对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使师生形成“遵章平安、违章出事”的共识,提高师生安全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对师生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对认真查处的各类违纪事件以及对违纪违章的师生的公开曝光和处理,都可以纳入案例教学,全校通报处理结果,使违章人员及全校师生都受到教育,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

(2)模拟训练法。即在一种仿真的情境下进行的安全教育训练。如上面所提及的消防模拟训练、交通安全模拟训练(红绿灯的识别及其意义、斑马线的识别及其意义以及其他交通标识的识别及意义)、抗震模拟训练等。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师生安全防范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互救和逃生及自我安全保护等能力。

(3)讲授法。这是对安全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进行教育传授的基本方法。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和系统教育。讲授法常常结合案例教学法共同进行,这样可以使讲授更引人入胜。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安全感;泸州市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后,弗洛姆、霍尼、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人也对安全感进行了探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1]。我国学者丛中、安莉娟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人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2]。此外,陈顺生、姚本先等人也从心理学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界定[3]。

目前国内对个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较多,研究者通常采用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丛中和安莉娟2004年编制的《安全感量表》或自编问卷等工具进行测量,研究对象主要有患者、灾后群体、城市居民和学生等。国家统计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对群众进行公共安全、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对平安建设的知晓度等方面的调查。一些学者,如赫剑梅 [4]、江思雨等 [5]等主要从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感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社会安全感”,侧重于社会学角度,认为社会安全感是指公众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安全状况的评价和感受,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和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上述学者这的研究视角,选择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研究内容上有所深化。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整群抽样与偶遇抽样两种方式,对泸州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样本900个,回收有效问卷895份(样本分布详见表1)。问卷数据全部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二、泸州市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绝大多数学生在校园内感到安全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安全与否,对他们的社会安全感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本次调查中,87.8%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有安全感。其中,警院、泸职和化专的学生对校园安全的认可度均超过90%,而泸医学生的认可度较低,仅为67.5%。(详见表2)

表2 校园安全感

通过SPSS中的相关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校园安全感的高低,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否到位、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两者与校园安全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01、0.319。此外,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对大学生安全感也有较大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是校园盗窃(84.0%)和校园食品卫生(72.0%),此外还包括校园暴力(37.5%)、校园安全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安全通道等)(36.2%)。

不同高校学生的校园安全感存在差异,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学生成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很大关系。第一,在管理模式上,警院是一所公安院校,采取封闭式、警务化管理,学生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外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校园内比校外更安全”的观念;泸职和化专作为本地职校,校园出入管理也较为严格,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79.0%和82.1%;而泸医是一所医科院校,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和校外人员(包括前来泸医附院就医的患者)均可自由出入校园,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仅为54.1%。第二,在学生成分上,泸医不仅有专、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成人教育脱产生和外国留学生;而其它三所高校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区,且只有专科和本科生,成分相对简单。不少泸医学生在调查中也表示,校园内人员混杂是导致自身安全感较低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安全教育工作上,警院、泸职和化专做得比较到位,学生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8.5%、82.5%和84.8%,而泸医学生认为泸医做得不尽理想,认可度仅为62.8%。由于上述原因,泸医学生的校园安全感远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二)大多数学生对本市治安状况表示认可

社会治安是指社会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下呈现的一种安定、有秩序的状态。公众的社会安全感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中,共有67.2%的大学生认为本市治安状况是安全的,其中警院、泸职和化专学生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2.2%、71.5%和75.9%,而泸医学生的认可度明显偏低,仅为45.9%。

导致泸医学生治安安全感偏低的原因,与该校区位和学科特殊性有一定关系。泸医老校区毗邻市中心,新校区则位于城北高速路口和西南商贸城附近,人、车流量较大,治安环境复杂;而其它三所高校集中在城西地段,人、车流量适中,且警院附近便是市公安局,治安环境良好。此外,医学院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更容易接触刑事、治安案件中的伤亡者,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当地社会治安的看法。因此,泸医学生对本市治安状况的评价远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三)大多数学生对交通出行感到放心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人口集中、流动性强、车流量大、交通状况复杂的特点,使得交通安全成为市民生活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共有64.6%的大学生认为交通出行是安全的,四所高校间差异不明显。

影响大学生交通安全感的因素包括行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交(协)警维持交通秩序的效果、交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交通安全教育普及程度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在调查中反映,泸州市区内坡道较多,但无论是私家车、出租车还是公交车,车速都较快,部分车辆在经过人行横道或转弯时仍未减速,极易诱发交通事故,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交通出行的安全感。

(四)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缺乏食品安全感

食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近年来,我国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其中不乏知名商家和品牌,使得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为下降,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本次调查中,仅有2.9%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食品是“非常安全”的,41.4%认为“比较安全”,而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食品是不安全的,反映出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其中,警院学生的食品安全感最低,这与该校学生食堂卫生状况不佳,学生反映强烈但一直未见改观有较大关系。

通过SPSS中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食品安全感的高低,与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呈正相关关系,两者与食品安全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83、0.373。超过90%的学生认为企业和商家片面追求利益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感一般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对现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引发了网络安全的诸多隐患。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网民群体,他们的网络安全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中,57.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是安全的,但也有42.6%的大学生对网络安全表示担忧。影响他们网络安全感的因素,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70.9%)、个人信息泄露(70.2%)、网络诈骗(66.5%)和垃圾信息(62.8%)等。这反映出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泸州市大学生的校园安全感、治安安全感和交通安全感较高,网络安全感一般,食品安全感则较低。调查数据反映出泸州市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各高校的建议

校园安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各高校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在硬件设施上,定期检查门锁、教学设备、水电线路、天然气管道、消防器材等基本设施,及时更换老旧损坏的设施,防患于未然;在安全通道设置醒目标志,确保随时畅通;在校园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技防设施建设。

2、在宣传教育上,通过讲座、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加强防火、防盗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规范上网行为,警惕网络风险;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消防演练等活动,做到有备无患。

3、在日常管理上,严明校规校纪,禁止学生夜不归宿、留宿外来人员、使用违章电器;加强对非本校人员的门卫登记和管理,对可疑人员进行必要的盘查;安排专人轮流值守查看校内监控画面,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灾、偷盗、打架斗殴等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加强食堂卫生安全检查,确保食物新鲜、餐具清洁,让全校师生吃得放心。

(二)对有关部门的建议

维护社会治安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1、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切实树立“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出租屋、旅店、网吧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提高街面见警率,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对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隐患,做好应急疏散演练;加大交警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引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市民出行安全;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众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发动群众做好群防群治工作,警民携手共建平安泸州。

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切实抓好市场监管,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食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食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与长效机制,确保全市人民吃得放心、安心。

3、经信部门要抓好本市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联合公安网监部门,参与处置影响信息网络安全的重大事件,严厉打击危害信息安全和利用网络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为全市人民构筑安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3]崔澜骞,姚本先.安全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卫生软科学,2012,26(10):878-880

[4] 赫剑梅.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DD一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社科纵横,2007,(1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