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阅读的培养

篇1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及自我的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情感的体现,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和文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和品位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情感需求,让学生从小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因此,在学生小学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确具体的阅读能力概念。现阶段的语文阅读现状使教师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对语文教育不断思考并加强认识,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因此,做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小学生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基础,并在发展这些能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开展本校教师培训和语文教研工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认真做好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同时,还要在各个年级和班级设立图书角,营造良好的教室阅读氛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阅读,教学课时中至少每周有两个课时用来阅读,让学生安静的看书,在教室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最后,避免小学生盲目性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十分的强烈,学生喜欢看书,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读书和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辅导和教育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收水平,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避免小学生所选择的书籍与他们自身年龄阶段不相称。此外,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书刊的种类鱼目混杂,小学生思想和心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保证积极向上,语言文字没有错别字,这样的阅读内容才适合小学生去阅读和学习。

二、注重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制定课内外学生读书档案,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效率。第一,教会学生精读。对于名著、名篇和名段以及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甚至要熟练度到能够背诵的程度,要引导学生动手和动脑,做到口到、心到、眼到、手到,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教会学生速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默读读物一般每分钟不低于300字。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在课堂上不断训练学生提纲挈领快速略读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同时,还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在训练学生过程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把握中心语句和重点词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把握中心语句和掌握略读方法,能够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第三,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型应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童话作品主要让学生重视童话的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情感进行理解,阅读诗词应该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阅读说明性文章,应该明确文章中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章的类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篇2

【关键词】小学; 阅读能力; 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初浅看法。

1 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或查下字典就清楚,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来加强对学生词句训练。

2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趣味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集中的持久性很差,所以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器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原动力。要使学生有兴致读,产生想读的愿望。教学中,我总会认真钻研教材,多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尽情地朗读。我对每个学生说,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它的答案都能通过你的朗读找到。当学生从不知到知之时,我总会及时送上表扬、鼓励。当学生把知之转化成有感情地诵读时。我常常会为他们的进步带头鼓掌。这样,信心有了,胆子大了,兴趣就浓了。

3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个性。既然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铺设了个性化的平台,重视个性化解读文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那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第十册《跳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船长的这个办法,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顿时议论纷纷,于是我就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阅读这篇课文,通过阅读再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然后知道学生朗读船长的话,学生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把真实的情感读了出来。体现学生个性,张扬个性,创造性的解读文本,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

篇3

1、没有阅读的习惯 。 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的制约,没有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也没有阅读的概念,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敷衍了事,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农村学生无书可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大都没有课外书可言。有也是家长买的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籍,还有就是家长买给自己看的杂志, 甚至有些还是黄色书刊.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室或班级的图书角,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所以说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溃乏,近乎无书可读。

3、不懂课外阅读的价值。一是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一些农村家长在孩子的吃、穿、玩、买习题等方面舍得花钱,但能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却很少。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课外阅读实属“多余”。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认为考试内容与课外读物无关,因此教学只抓课堂,所以学生装的书包内只有课本和作业。

4. 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农村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得紧张。早晨很多学校都规定7:30就要到班读书,有老师“看班”,学生读的当然就是课本。午休这段时间,学生除吃饭外,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巩固课堂知识”的课外作业。下午放晚学后,还要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有的还要带弟弟妹妹.等吃完晚饭,语、数作业合起来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做完作业放松一下就得睡觉去了,哪里会花时间再去阅读课外书?这就决定了学生没有阅读时间。

针对以上农村学生存在的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使学生有书可读

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午间休息时可以去图书阅览室读一会书,每周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一本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装满知识的黄金屋。

2、要使学生有书会读

我们要使学生有书会读,首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三定:一是定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规定好读书的时间。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其次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对于古诗词、名人名篇以及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要使学生要读书

我们肯定学生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奖励.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 。 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以及课间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读书会;评选“智慧王”;开展"我是最佳辩手"“读好每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信口开河、各抒己见, 谈古论今。使学生体味到成功地喜悦, 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很自然地就把要他读变成他要读了。

4、还要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要家长的重视. 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书籍。

篇4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职责。

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限制,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远远不如城镇学生,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阅读面较为狭窄,内容单调,书籍来源少;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阅读量少,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受网络及电视媒体的影响,多数学生已没有阅读兴趣;受考试制度的影响,一切围着考试转。这些情况,都制约了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就更需要我们快马加鞭地进行此项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异,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

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方面。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通过研究与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文化素质。

(1)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内外书籍,激发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丰富知识,拓展积累,提高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3)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4)互读学习。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5)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三、活动内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添加一些学生收集来的读书名言、名人故事甚至书中读来的好词好句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2、通过课内外阅读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自主性。

3、探索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积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课内与课外阅读要联系、学科间的阅读联系、家长与学生的阅读要保持。

4、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领悟方法,促进习惯养成,达到求实、求活的阅读效益。

四、采用措施:

1、推荐阅读书目,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丰富感性认识,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重点激发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的积极性。

2、每天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一天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监督。并号召学生开展好睡前阅读半小时,以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

3、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辅导摘抄,多动手。一些好词好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摘抄,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每周要有一节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有效指导,保证阅读质量。并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5、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积极为子女订购课外读物。并与学生一起读书,共同成长。同时鼓励孩子将书本主动与他人交换,从而有效解决书源较少的问题。并且推荐给家长好的电脑读书平台,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好的读书氛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择电子版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

6、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书评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好、看谁对内容领悟得好,探索课内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阶段小结。结合班会、活动课,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征文、读书知识竞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地读书内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化需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海洋伸展开去。"

7、学生课内外阅读效果要及时评价。对课内阅读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训练,多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如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并以计分形式进行奖励。

篇5

一、阅读兴趣与习惯培养,乐于阅读

与语文阅读不同,数学语言具有逻辑化、符号化等特征,学生需要深入阅读,积极思考,注意集中,读写融合,才能抓住知识内涵或本质特点。而对小学生而言,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全心投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要实现阅读培养目的,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热情,并让他们形成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阅读兴趣培养。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是相对枯燥单调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诱导学生投入阅读学习,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手段营造生动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自主阅读教材。比如依托教材,借助趣味数学谜、有趣事迹、课本插图或图片、生活实例等诱导学生主动阅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与图片,巧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解读图中信息。

第二,注意阅读习惯培养。比如课前预习阅读。通过课前预习,可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新知。同时,在预习时,学生会出现不少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认真听课,提高听课效果。而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主动地阅读,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预习要求,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练习,诱导学生预习阅读。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完成一定的填空题与应用题。其次,课后温习阅读。在数学学习中,课后温习是不可忽视的,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深化记忆,完善知识体系,并提高反思能力。其中,科学的课后温习整合了回顾、阅读思考与解题。若只是单纯解题而不阅读温习效果不佳。所以,教师需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后温习习惯,回顾反思,譬如知识重难点是什么,新知与旧知存在怎样的联系,解题关键在于什么,还有哪些不懂之处,等。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培养,学会阅读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另外,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在阅读方法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课型与知识类型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学会提炼关键字词,提高解题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低年级教学中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教育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语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提升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效果。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阅读任务,教师应该以教材阅读为主,根据其中的重点、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各方面的基础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年龄需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而对于高年级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个时候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阅读教学目的设定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扩展阅读体验,培养阅读意识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让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理解能力,通过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一些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的指导作用,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因为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目标与重点集中在学生成绩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能够从短期内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从长久上来看,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影响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

2.教学目标设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设定问题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太过严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重视学生爱国主义、合作精神、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自身理解能力不强、思想认识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工作很难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存在的对教材内容不了解、知识难点存在疑问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设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内容,就难以达到教材预先设计好的目标状态,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要求。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

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很不乐观。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不重视数学阅读的现象。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阅读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数学阅读的理解也有些片面。学生接触到的或者说家长为他们购买的数学书籍几乎全是习题式的,属于读了、做了就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的那类,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孩子们遨游在茫茫的题海中,基本没有接触到那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数学读物,所以孩子把家长给他们的那些习题认为就是数学阅读。

正是由于缺乏阅读材料、没有好的方法指导、没有明确要求和没有阅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独立进行数学阅读的机会还不是很多,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数学阅读素养和学习能力,我们必须关注他们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明确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越来越信息化、数学化,学生不具备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并适当增加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趣味数学问题、探索思考等,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低,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就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也时常发生困难与错误。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引导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习惯的责任。

其次,真正有效的数学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师要利用教材上好数学阅读课,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次,要了解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的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孩子们的数学阅读创造条件。

教师要了解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阅读需求,结合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阅读策略,达到知识点之间的融汇贯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推荐书目、督促阅读、检测效果、交流心得、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亲近数学,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态;通过阅读拓宽视野,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通过阅读开掘智能,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叶圣陶老人讲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诠释了: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低段 阅读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87-01

阅读,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让学生从小爱上阅读,我们应该视为己任。近年来,我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进行了许多尝试。

一、小学低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

当然,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我把识字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起来。每天早上,我都会花5分钟时间给孩子读一些节奏很强、语言优美、很有趣味的儿歌、童诗,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有时听我读,有时跟着我读,在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积累了语言,同时,我又对学生进行引导,“你看,识字多好啊,识字能读这么美的儿歌、故事,你们也想认识很多字吧。”这样在上识字课的时候,学生也十分认真。在学完一课后,我又会找来和这一课相关的美文和学生一起读,比如一年级下册学了《春天来了》,我同样找了一首写春天的儿歌“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小树发芽了,我的小白牙也发芽了。”孩子读来很有感受。又如在学了《顽皮的阳光》一课,我找了一首“我不知道阳光从哪里来,当我打开窗户,阳光扑进我怀。”这样,孩子们阅读儿歌的兴趣猛增。在学了童话之后,我知道大家都很熟悉《白雪公主》,我就引导,“你知道《白雪公主》是哪一本书里的吗?老师告诉大家是《格林童话》这本书里的,这本书里有很多美妙的童话。”这样大家都很期待读这一本童话书。

二、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读书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我把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起来,比如孩子们记住了多少个生字,老师就奖励他读一本书,这书是我从学校的图书室里精心找的适合低段孩子看的儿歌、古诗、故事童话等带有拼音的书,这样孩子们既把生字记住了,有津津有味地读着老师奖给他的书。同时,我也动员家长支持孩子读书,我们班每年每人都订了一本《日有所诵》,每天,我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起思考,一起感受语言的美。每次期末或者“六、一”儿童节表彰优秀的同学,我都会挑选一些优质的书作为奖品发给孩子们。这样,孩子们就会和老师一样爱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

三、以多种形式读书

有时我会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讲一讲,读一读,他们会很有成就感;有时我叫孩子们把一个故事回家讲给大人听,家长有时就会告诉我孩子讲的有多精彩、多有趣,也能感觉到孩子是多么地快乐;有时我会举行一个猜谜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男女组,进行猜谜比赛,在这种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二年级下的时候,我还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带领孩子们读了很多中外著名的绘本,孩子读的意犹未尽时,就叫他们自己来续编这个绘本,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和自己的伙伴交换看,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有时课文学了一个故事,我还会找来同名的电影让孩子们看。

四、利用多种渠道,让孩子有书可读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浅析

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听到老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也就做错了。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什么原因呢?

一、探寻数学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学生在交流收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1、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人们什么原因要用百分数?

3、百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砹去脉感受较深,而且仍享受到了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引起关注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而老师如今的课堂,多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

(二)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课内阅读以读图、读符号为主,课外阅读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自由的阅读、自在的游戏。

1、课上读什么

(1)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2)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2、课外读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

3、咬文嚼字,以“辨”明读。

篇10

【关键词】 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教学;数学语言

诚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1]长期以来,困扰学生成绩的“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的.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2]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追求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却忽视了在语言文字中理解数学.

数学阅读有别于一般阅读,它必须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自然语言间频繁转换,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的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会流于形式. 因此,阅读之前应向学生提出合理的阅读要求,力争让学生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即所谓的“四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1. 口到. 数学阅读不同于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 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 眼到. 就是除了把字句一一看清楚,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能力.

3. 手到.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动笔勾画重点、标出疑问,这就是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是在分析思考中读书的一种表现. 其次对书中一些“做数学”的内容,要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手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验证.

4. 心到. 即养成读书要动脑的习惯.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和加工. 阅读中必有思考,边读边思,读思结合. 思考是读书的灵魂,要细心体会、品位文字的含义,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总之,心、眼、口、手在读书过程中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一个整体,心到了,眼、手、口自然会到,而眼、手、口的全面使用,才有利于心.

二、加强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

1.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 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也得到了培养.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通过在阅读中比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虽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三、咬文嚼字,推敲关键字词

教师在对题目的阅读训练中应指导学生要学会对每个句子、数学术语、图标都能细致阅读分析,抓住要求中的关键词,领会其内容含义;如有下划线的词语或根据经验特别要注意的词语以及括号里的条件及要求等;小题较多时要学会分段阅读;条件太多时要学会画图或列表,以便理清各个条件等. 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会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进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相互转化,驾驭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特殊语言. 数学阅读,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因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能力的培养.

总之,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