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篇1

《**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0年1月31日起施行。这是新形势下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日前,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对《办法》进行了解读。

据市应急管理负责人介绍,《办法》为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了相应的管控和治理措施。《办法》指出,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将风险管控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全面风险辨识,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和备案管理。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履行风险隐患监督管理职责,制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标准规范、开展风险隐患业务培训指导、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督促指导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依法查处违反《办法》规定行为。

安全风险实行红橙黄蓝四级管理

为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办法》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确定了评估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使用红、橙、黄、蓝四色标注。其中,危险因素多,管控难度大,发生事故将造成特大经济损失或者特大伤亡事故的应评估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对重大风险应当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并建立包含风险部位、责任部门、责任人、风险评估情况的档案,档案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更新完善。

高危行业企业进行风险辨识评估

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风险辨识和评估的周期不同。《办法》要求,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废弃处置以及使用危险物品的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估,存在重大风险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于下一年重新对重大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

实行安全风险告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

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

报告方式等内容。

对存在风险的工作场所、岗位和有关设备设施,应当设置明

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

挂牌督办按照属地、分类和分级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制定治理方案,治理完毕后,应当对治理效果组织验收。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识,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应当加强管控。

篇2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基民一族中来,不菲的回报让投资者对基金投资这种全新的理财方式刮目相看。而近期市场调整格局又让众多基金投资者困惑不已,在持有和赎回之间徘徊。

投资者有这种困惑并不奇怪,毕竟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是近两年才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的,对证券市场、基金市场的认识还不全面。

牛市中很少有人会关注“风险”二字。虽然去年及今年以来,基金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过,任何投资总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高收益的背后往往就是高风险。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只涨不跌的资本市场,也没有稳赚不赔的金融投资产品。以投机的方式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其承受的投资损失可能更大。基金投资也是如此。目前的市场调整,用事实告诉了新入市的投资者什么是基金投资风险。

所以,投资者必须降低对基金的预期收益,切忌把所有的钱都押在基金投资上,特别是相对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不要借钱投资基金,要始终把风险放在首位。

当然,基金投资是长期投资,投资者完全不必在意基金净值的短期波动。基金不同于股票,而是属于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工具,因此基金投资者大可不必像操作股票一样每天关注净值的变化,也用不着稍有风吹草动就追涨杀跌,应树立长期投资的习惯和理念。对基金公司而言,则应从投资者的这种困惑中找出根源,进一步完善自身风险控制机制。

基金公司是为投资者理财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把钱交给基金公司,最关心资金的安全问题。基金公司的角色是代客理财,要处处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将风险控制放在核心位置是要始终坚守的信念。

受人之托,为人理财。投资者的利益是基金公司生存的根本。

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好、风险控制也好,都不能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在实处。这不仅要有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控制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采取不同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从而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更要注重在日常运作中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让投资者感到放心踏实。

事前风险包括资产配置风险、行业配置风险、个股选择风险,该部分的风险控制主要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投资管理部、研究部共同承担,同时监察稽核部对业务流程的合规性进行监察。事前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严谨、细致的研究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研究员通过实地调研给出上市公司定性的判断,同时公司还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有效地避免“问题股”在投资组合中的出现。

事中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头寸的限定、投资风险实时监控、投资权限管理、交易风险控制、风险记录等。事中的风险控制通过两个手段来实现,一是在交易系统中设置风险控制条目,当基金经理下达与公司风险管理规定不符的指令时,指令将不能被执行,从技术上防止了不当投资行为的发生;第二是高频率的投资情况报告,可随时掌握投资过程中的仓位、流动性、风险程度等多方面的状况。

事后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流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内容包括止损、业绩评价、业绩归因分析。监察稽核部承担事后风险管理的职责,定期为管理层提供相关报告。业绩评价和业绩归因,主要是把业绩逐层分解为资产配置效应、行业配置效应和个股选择效应,同时为优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篇3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角色定义 

20世纪90年代,北美开始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中,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的应用产生相应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引起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三种。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对设备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化的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地呈现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风险控制管理,提醒设备管理者应进行计划性维护等风险控制行为。 

2 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设备应用和风险管理起步发展较晚,加之长期被边缘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相对临床发展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维修不全面,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不力;安全检测人力、物力不足,尚未配备基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检测多属于结果检测,尚未实现过程检测;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一,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错误操作现象;信息管理不严格,设备技术系统未受重视,缺乏对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等。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临床对医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增强,对医疗设备综合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范同、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2.1 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的维修上面,对于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的迅猛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高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类各级运行设备的故障,然而,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采购伊始就要在合同或协议书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2.4 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应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规定医疗单位不得改变医疗设备的用途和形式,但是监管困难。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设备管理部门往往也得不到准确信息,无法正确上报。引发媒体曝光或医疗纠纷后才得知.因而,需要设备管理部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加强风险意识,减少乃至消除不良事件。不仅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而且也需要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程管理流程,注重环节监管;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3 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医疗设备安装或投入临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投入人 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目标。我们必须创建符合实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计划,很好地识别和分析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并依据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做好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消除或降低设备风险。前期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后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才是管理的重点,使医护人员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亢德洪,方洪兴 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日常化管理;措施

一、内部控制日常化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深化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案件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流动性风险隐患等因素导致案件风险有抬头趋势。内部控制不仅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而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金融机构在日常管理中,对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创新,做到反应迅速、及时调整,从而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的科学发展。

2.加强内部管控是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金融机构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市场性、公众性的特点。其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此,金融机构要平稳地开展各项业务,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障内部业务的稳健运行和资产安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监管当局对内部控制管理常态化的需要

当前,监管当局对于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也在不断地强化细化,并频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政策。如: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指定专门部门作为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均承担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职责,应根据分工协调配合,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再如,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通知》(银监办发【2015】97号)中提出从制度顶层设计、重点环节防控、客户服务管理、危机处置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内部控制日常管理机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金融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确保合法合规,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3)保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保证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稳健运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确保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2.具体目标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突破当前以内控监督检查带动内控体系文件修订的管理方式。建立内控环境变化反映及时性、风险评估常态化、控制活动流程科学有效维护、信息在金融机构内、外部有效沟通,并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价检验内控有效性的动态化管理机制。通过合理、适用、严谨的内控流程设计,和对控制活动的严格执行和检查,保证金融机构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经营状态。

三、内控日常管理机制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控管理的全面性首先体现为全过程性,构建相对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使其触角摄入企业经营的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涵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重大风险领域与管理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3.前瞻性原则。体系整合立足于金融机构战略发展目标,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4.适应性原则。体系建设应与经营管理工作相适应,与现有的管理及业务体系相结合,将风险管理及内控的相关要求融入到管理过程中。

5.成本效益原则。体系整合的根本目的是提升金融机构整体管理效率与效益。因此,应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两套体系建设及执行的有效性。

6.合规性原则。体系整合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监管机构和股东关于功能实现、发展战略、服务定位等的相关管理要求。

四、内控体系日常化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1.以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为契机,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2012年6月,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高级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监事会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通过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履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应职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对此,金融机构要继续建立健全内控“三道防线”机制,各级机构、业务经营部门和员工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承担业务发展任务的同时加强运营中的风险控制,严格规范操作规程;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统筹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第一道防线的工作,并研究完善风险管控,适时调整政策制度,按照规定路径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组织落实整改,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完善;稽核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第三道防线,负责优化监督检查方法,加大非现场工作力度,提升风险反应速度,检查和评估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促进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2.完善内部控制基本管理制度,实现内控文件的动态维护

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往往积极投身于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衍生品的创新,花大力气进行中间业务的市场开拓,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业务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但是由于反应时滞的存在,新业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则的动态调整不到位,没有实现风险预防的管理目标,从而形成内部控制的缺陷或发生风险事件。因此,应建立内控文件动态管理的日常机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求,定期对各类险进行重新评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合理确定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风险控制点,动态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3.做实自我检查环节,定期开展内控日常检查

金融机构要定期开展内控文件自我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以下方面:(1)现有的内控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本机构的所有业务流程;(2)内控体系文件的层架结构是否合理;(3)管理活动的风险点是否变化;(4)现有的控制流程设置是否权责分明,有效控制风险;(5)内控体系文件与制度是否一致等。同时,对检查出的问题,立即整改,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加强信息系统开发,以信息化固化内控成果

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可降低业务处理过程中源于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事实证明,业务或者管理流程凡是具有固化表单并且实现线上运行的,内控流程均执行良好,证据充分;管理流程未形成表单的,或者未实现线上运行的,流程实施随意性较大,证据充分性欠缺。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强对信息网络系统的控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并与信息系统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政策措施。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5.宣贯风险管理文化,多维度开展专项培训

在金融机构内部要培育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做到充分关注以下三大要素:一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二是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三是把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企业员工自觉遵守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有关的各项规定,内嵌入心,外化于行。可以以“三道防线”的内控管理职能和重点为切入点,多维度开展内控管理专项培训,使“三道防线”的员工认清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转。

6.日常积累管理证据,树立金融机构良好形象

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范围广、交易量大,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注意积累并完善日常形成的管理活动证据,它不仅是外部监管法规的要求以及内部控制事后检查的重要证据,更是企业内部核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同时,完整的内控证据记录,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在监管当局的评价和公众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毅.论金融机构自律的基础[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5).

[2]孙效敏,秦四海.金融机构接管制度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5(03).

篇5

市场人士表示,金价的持续攀升,使黄金投资也逐渐热了起来,这为即将推出的黄金期货合约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金期货刚获批,上海期货交易所就公布了黄金期货合约及有关规则征求意见稿。19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出通知称,将《黄金期货标准合约》以及调整后的《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向业界征求意见。

上期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所经过对国内外市场调研,完成了黄金期货合约的设计、规则的制订,以及交易、交割、结算等各种制度和流程的构建;同时根据在铜、铝等有色金属期货交易风险监控方面有着成功经验,该所在黄金期货的合约设计和规则制定中考虑到了黄金的特性,目前已在技术方面做好准备。

据了解,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交易的最低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7%。如果以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金每克170元左右的价格计算,黄金期货每手合约价值约为51000元;根据客户持仓量和合约上市运行的不同阶段,黄金期货保证金占合约价值的份额在7%至20%之间变化,即每手合约所需保证金在3570元至10200元之间变动。

另外,黄金标准合约的交易单位为每手300克,最小变动价位为0.01元/克,每日价格最大波动不超过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上下5%,每个工作日的交易时间为上午9:00~11:30,下午为1:30~3:00,交易手续费不高于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二(含风险准备金)。据悉,交割单位为每一仓单3000克,交割必须以每一仓单的整数倍,用于交割的黄金含金量不低于99.95%。

根据征求意见稿,从进入交割月前第三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起,当持仓总量小于12万手时,黄金交易保证金比例为7%,当持仓总量大于12万手小于等于14万手时,保证金比例为8%,当持仓总量大于14万手小于等于16万手时,保证金比例为10%;大于16万手时,保证金比例为12%。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在深圳出席“中国有色金属现货、期货互动峰会”时表示,上期所将积极做好一切准备,适时挂牌交易黄金期货。

同时他还强调,黄金期货的推出将为有色企业提供另一个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生产经营,管理黄金价格风险的工具。

业内人士介绍,和普通商品期货相比,黄金期货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风险较大,因此黄金期货更加适合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进入前,必须审视其中的风险。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 风险 控制管理

一、前言

施工企业风险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是市场经济运作下客观存在的市场规律带来的。在当前市场体制有待完善、机制有待健全的环境下,提高在市场中抵御、抗拒风险的能力,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关键。研究和分析施工企业的一些常见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施工企业的风险大致分为:业主资信风险;合同风险;法律风险;质量与安全风险;工程分包风险;工程结算风险;资金风险;成本风险;税务风险等。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特点及种类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运营活动中,因不确定性因素引起公司财务丧失偿债能力,收益受损下降等风险,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控制与管理财务风险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财务风险及其特点。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可控制性、不平衡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也可以带来毁灭性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风险、成本风险和税务风险,表现为筹资管理不善、资金运营不佳、非主观意愿的偷税漏税带给企业的罚款、加收滞纳金、声誉损害等风险等方面。另外,财务部门管理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忽略自身独立性,忽视资本运作带给企业的收益也是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1、资金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施工企业而言尤为如此。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是关乎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款和各类垫资、保证金无法及时回收的风险。施工企业项目较为分散,管理不集中,企业多是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筹资,承担着银行自身筹资压力的风险,企业财务必然承受巨大的风险压力,隐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财务风险。

2、成本风险

项目施工组织方案不合理、项目管理控制不得力,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租赁市场价格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成本;材料或设备质量不合格或供应不及时,工程变更,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都会增加工程成本的风险。工程分包及结算、工程质量与安全、工期滞后,都会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给企业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

3、税务风险

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这些行为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

除此以外,经济环境风险、人员管理缺陷、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企业运作都会产生财务风险,施工企业风险可想而知。

三、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薄弱之处进行整改完善,才能真正管理好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高

多数企业忽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未能有效进行管理,未能深入解决财务问题。此外,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做事不严谨,导致财务工作全局把握不够,整体效益跟不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在每一个工作中体现出来,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行动中来,确保财务管理的真实可靠性,否则只能是为企业财务运作留下隐患。

(二)财务信息滞后

财务信息对企业决策具有一定意义,及时到位的财务信息能够为高层提供依据,对把控全局提供更为准确的资讯。施工企业分支较为分散,会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流程制约,各部门项目核算不及时或者不到位,甚至弄虚作假,严重影响了财务整体工作的进行。财务信息速度慢、时效差,都是影响企业资金归集与运转的因素。

(三)工程成本管理不善

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不善,工作粗放不严谨,成本核算带有随意性,缺乏真实可靠性。成本核算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盲目把企业各项目支出归为一体,导致成本针对性不强,核算不准确,出现乱摊现象,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压力。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收支管理缺乏,记账不清晰,工程结算及撤场无专人处理,造成施工企业资金流失,加重企业负担。

(四)责权失衡

施工企业体制不完善,工程项目承包机制松懈,人事制度紊乱,造成责任、权利混杂,出现财务状况。负责人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责任感不足,弄虚作假,一味只追求产值、进度等指标的完成,不注重施工工程的质量,没有把企业长足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管理目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影响财务工作的整体进行。

(五)监督机制缺失

施工企业工作具有分散性、长期性等特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的控管,使得部分工作人员钻空子,损害公司集体利益。财务管理机制应该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受监督系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企业整体的正常运转,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及步骤

风险管理是对施工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价、预防及控制的过程,是一种主动性的控制手段。风险控制管理是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工程合同管理、安全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及国际经营管理等部分展开研究,对于不同的风险要建立不同的风险驾驭和监控的策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风险可避的管理办法,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管理应贯彻:谨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这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基础。

总体思路: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对六大会计要素展开逐一分析,重点分析资金、预算及成本,从中发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达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

具体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企业工程项目管理

处理好投标相关事宜,在符合客观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定价工作。

第一,投标前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资金、工程、工期等相关情况,做好预算分析,对于重大投标工程要符合自身财务支付情况,谨慎投标。

第二,完善成本测算工作,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目标成本方案,注意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及客观性,及时补充完善目标成本决案。

第三,成本总量与中标项目评估,总额控制经营成本,将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发放、中标项目数量以及利润联系起来,将其纳入财务流程。

工程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流程进行,加强系统基础管理、项目策划、施工进度、合同管理和内部分及劳务分包管理,加强成本测算、建造合同及索赔管理。项目工程分包行为要严格执行分包申请和审批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选择分包商的原则,杜绝工程分包中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至少包括: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成本管理、费用报销管理、资产管理、产权管理、税务管理、预算管理及财务报告编制管理等相关制度。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细化企业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及目标,能够规范约束财务机构及人员的行为,保证企业正确地核算经营成果,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

(三)实行资金集中化管理

集团公司采取资金集中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杜绝资金浪费,及时了解资金动向,把握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合理使用效益,把资金集中到含金量高的项目中,实现施工企业整体资源配置合理化。加强风险预警,实现信息集成,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持,使得资金有效利用,降低浪费,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实现企业资金高效用的管理模式。

(四)合同中的财务风险规避工作

加强分析合同财务风险,完全符合标准的合同才能够签订,否则会增加企业施工风险。资金支付条件尽量达到理想状态,条件不符合者不要急于签订合同。例如工程部拨预付款、质保金暂扣的占比例过大、计量充满不确定依据等都不应该急于签订合同,这些情况极易引发财务风险,给企业留下财务隐患,造成潜性亏损的局面。再次,对于施工合同相关的补充协议也必须引起重视,要放在等同主题合同的位置上来。一项合同中,业主常以自身利益出发对施工合同进行多次补充或是修改,补充协议具有优先适用的特点,优于施工合同前述条款,针对工程款的拨付、税金、主要材料款等的支付都有相关规定,必须要引起重视,以免企业利益受损。

(五)竣工结算、决算要及时

工程竣工后应该及时办理决算,拖延导致欠款风险扩大化,不利于施工企业回收资金。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承包工程项目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务运作,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控制因素。施工后期,多数工程资金出现紧张状态,工程结算这个时候尤其重要,业主往往托付工程款,拖延时间越长,企业回收资金的可能性就越低,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施工完成后必须及时办理结算,严格遵照合同行事。施工流程设计若是变更或是业主因故使得工期停损等。期间产生的费用要到现场及时签证,办理阶段合同价款工程结算等。最后,制定索赔工作计划。施工过程中有索赔发生时必须遵照合同相关条款做好索赔工作,若是发生合同以外的以外事件,要遵照客观情况收集资料,分析评估,提出索赔方案,弥补损失。索赔事项时保障工期进行、保障工作人员有序工作的后顾作业,做好索赔计划工作,减少施工企业投入的资源损失,加快工程进行,减小财务风险。

(六)加强税务筹划,减少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加强对税务筹划的正确理解。财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是保证涉税资料真实、科学、合法的重要砝码,也是企业正确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如果财务人员工作失误过多,企业便会遇到较大的税务风险。企业内审制度是否健全也是关系到税务风险水平的高低。以正确评价税务风险为基础,企业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监控,尤其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系统性审阅和合理性策划,尽可能实现企业税务的零风险。在实施监控行为的具体过程中,要合理、合法地审阅纳税事项,合理规划纳税事项的实施策略,包括对基本税制、税收惯例、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各主要税种及纳税范围、税率和计算基础、与项目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信息做深入了解,对纳税模式不断分析和调整,测定其税收负担,制定相应可行的纳税计划。

(七)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及监控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与监控十分重要,是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有序进行的催化剂,是处理企业突发财务危机的依据,是预防财务隐患的现实需要。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报告制度,设置财务风险监控点,及时收集预测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整理预测财务风险,提出解决风险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在应对工程所在国税部门的审查、按章纳税的同时,又要尽量降低税负,适当合法保护企业利益,规避税收风险,在降低税收风险的同时,保证利润最大化。

(八)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进行后续培训

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及态度影响着财务工作的进展。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认识和分析风险的能力,采取积极的、相应的措施降低财务风险。例如,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创新,激励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塑造,确保财务风险控制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五、施工企业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现实意义

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及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利于企业业务整体向前发展,拓宽业务市场,增加资金能力,获得市场竞争力。企业风险越高,企业信用越低;企业风险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小,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企业竞标实力,确保业务拓展成功。其次,加强风险控制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利润率,风险控管的重要内容包括工程收款和成本管理的控制。工程与成本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直接影响收支的平衡,收款风险决定着项目投资前的成本是否获得回收;成本风险决定着企业纯利润是否持平。第三,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还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财务风险管理得好则企业获得效益,那么就有资金投入到市场竞争力技术上,例如科技创新,这对企业长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理,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促进技术工艺向前发展,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六、结束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提高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全员的风险意识,切实把管理措施落实到现实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以点带面,以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的提高从而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02):33-34

[2]王俪茵.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2011,17(11):78-79

[3]陈林彬,时强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控制措施[J].建筑施工,2011,15(06):46-47

[4]时冰.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控制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10):45-46

篇7

关键词:应收账款 风险管理 实证研究 煤炭采选业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金融环境与法律环境还不是很健全,企业信用指标参差不齐,应收账款在资产规模中占比越来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回款率日趋低下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坏账和呆账,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运营风险和隐患。基于此,笔者尝试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商业信用营销方式,加强商业信用资金回笼与减少坏账发生,进而提高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应收账款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应收账款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种视角:一是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对应收账款的全面管理办法进行研究。

1.应收账款专门管理方法

一是信用管理方面,池国华(2009)在提炼国内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成功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管理控制理念,构造了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另外,吴剑东等(2007)提出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构建一个能够“科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债务人信用状况征信系统,来区分守信和失信债务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账龄分析方面,对企业应收账款账龄进行ABC分类管理,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与资金回笼同步管理体系,对账龄达3年以上债务人要重点关注,强化账龄分析与风险意识防范,完善债务人资信档案,建立应收账款控制机制(田丰琴,2013)。

三是抵押融资方面,李光贵(2008)提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有关企业融资方式满意度的内容,尝试提出运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方式缓解企业资金缺口。

四是内部控制方面,毛新述等(2009)从内部控制为切入点,研究分析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全过程内部管理制度。

2.应收账款全面管理方法

李恩柱(2007)把风险关口进行前移,全面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综合进行资信调查、信息全过程跟踪,从而建立综合有效信用管理体系。刘诗明(2007)构造了决策系统、预警系统、监控系统、衡量系统、评估系统、补救系统和辅助系统七个子系统形成应收账款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用来直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二)国外应收账款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应收账款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有关流程管理和具体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相当完善。

关于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办法,国外学者提出从信贷政策、运营周期、风险成因等视角展开研究。信贷政策方面,James.C.Van.Horne(2003)提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主要受经营环境和企业信用政策影响,但经营环境是属于系统风险不可以改变因素,信用政策则是企业管理应收账款切入点。运营周期方面,John.G.Salek(2005)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将企业应收账款周期与整个行业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挖掘出是行业原因还是企业内部原因,从而运用信用管理学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研究,进而促进整个经营环境中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提高。风险成因方面,Pedro.J.Garcia(2010)认为应收账款风险点较多,应该加强对风险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持有经营能力,进而将应收账款风险点落实到每个控制点上,进而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三)文献评述

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应收账款管理最终落脚点是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关键是通过建立较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流程或信用管理体系完善等。

二、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笔者从Wind数据库、上交所、深交所网站及巨潮咨询网站选取煤炭行业25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及账龄分析表数据,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了剔除。

(一)应收账款规模结构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一是应收账款规模和增长率呈增长态势,2007年138.71亿元,2012年达到557.8亿元,应收账款规模呈逐年上升态势,5年间增加近420亿元,增幅高达3倍之多;2008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为54.08%,2012年同比增长为69.24%,中间剔除2008、2009这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应收账款同比增长率也呈逐年上升态势,这充分表明应收账款5年间规模和增长率呈显逐年增长态势。

二是应收账款周转减慢,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6.30次/年,2012年周转率为13.63次/年,同样剔除2008、2009这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应收账款周转率呈逐年下降态势。

三是应收账款与企业盈利有“缝隙”,2007年至2012年营运收入、净利润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增长方向基本与应收账款增长趋同,但2008年、2011年和2012年这三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率跑赢了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甚至到后期差距逐渐拉大,这反映出应收账款增长轨迹与企业盈利增长之间有“缝隙”。

(二)应收账款账龄坏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大,坏账准备金额也跟着同比增加,坏账准备从2007年的9.84亿元增长到2102年的23.17亿元,增幅较大;3年以上账龄占比情况从2007年至2009年呈现上升态势,从占比6.53%增至25.27%,后3年出现小幅下降趋势。3年以上账龄同比增长情况基本大幅度跑赢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这表明随着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加,3年以上账龄规模却以较大幅度增长,出现坏账的概率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企业盈利情况。

(三)应收账款与利润指标相关性分析

从表3中明显可以看出:应收账款总额与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总额高度正相关性,应收账款总额与坏账准备总额显著正相关;坏账准备总额与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总额正相关,这表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尤为重要。

三、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措施

(一)风险控制点“关口”应前移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由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反馈控制4个循环环节形成的动态监控体系。一方面设立独立资信管理部门,科学选择客户,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赊销申报制度,加强销售合同管理。

(二)应收账款“证券化”

所谓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将应收账款打包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管理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从而进入SPV资金池,经过“重组包装”后,SPV再以应收账款为标的物向国内二级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利用应收账款实现融资目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比较大,资金回笼速度减慢,应收账款的证券化既能增加销售,又能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资金池”环境。

(三)应收账款风险“动态化”管理

应收账款风险“动态化”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重点关注未到期应收账款。在实施应收账款风险“动态化”管理过程中,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种:一是总额比对法,根据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新的一天将存量应收账款总额与最佳持有规模数进行比较分析,以此为未来应收账款管理做出预测;二是平均收账期法,平均收账期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持有的应收账款从发生到收回的整个寿命周期所经历的平均时间。

(四)应收账款风险“Credit Metrics”模型法

通过借鉴Credit Metrics模型在组合贷款信用风管理方面的启示,即债务人违约和债务人信用等级改变这两个因子均影响应收账款组合价值,进一步计算应收账款组合在客户信用等级变化情况下的价值分布,从而得到VAR值,最终可以得到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准确量化值,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池国华.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J].管理世界,2009,(6):176-177.

[2]吴剑东等.武汉打造信用城市关键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J].商场现化,2007,(1):328-329.

[3]田丰琴.浅议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J].企业研究,2013,(4):84-85.

[4]李光贵.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能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财务与会计,2008,(6):8-10.

[5]毛新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9,(5):93-95.

[6]李恩柱.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J].财会研究,2007,(2):29-31.

[7]刘诗明.浅谈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J].金融与经济,2007,(7):85-86.

[8]Newmarch W. An Attempt to Ascertain the Magnitude and Fluctuations ofthe Amount ofBills of Exchange[J].Journal ofthe Statistical Society, 1851,14: 143-183.

[9]James.C.Van.Horne. Fundoma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J].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3,(11):46.

[10]John G. Salek, Management of Account Receivable[J].Wiley,2005,235-240.

篇8

摘要: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文章以企业财务风险为分析对象,结合工程建设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首先简单分析了财务分析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简析

1.企业一般性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企业作为经营活动实体,通常需要一定量的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一旦流动资金出现问题企业会直接面临流动性风险。另外,企业的非流动资产的变现速度也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来源之一。(2)经营性风险。企业从材料的预备、到生产活动的进行、再到产品的销售或者使用,各环节都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引起资金运动的变化,使企业的价值产生波动而面临财务风险。

(3)融资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满足自身对资金的需求,企业在市场进行融资,必然承担债务偿还的义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本身面临诸多风险,资金的融入使偿债能力有所下降,受到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融资风险会随之上升。

(4)投资风险。投资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投资项目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若项目不能到达预期收益,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生产企业的存货管理风险

生产企业需要采购原材料,以便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产成品也需要维持一定的存货量为市场销售做准备,因此存货是生产企业管理重要的一环,存货管理历来受到企业的重视,存货管理不当则会影响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使企业面临较多的财务风险。

3.工程企业的财务风险

(1)资金结构引发的风险。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及资金结构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

(2)工程合同产生的风险。合同是工程企业从事业务活动的根本依据,双方通过协商谈判签订合同,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成本等问题,合同内容本身未必完全与企业实际情况一致,这往往会造成工程企业的两难。如果按照合同的约定作业,那么势必会超出原先的预算,导致企业的资金损失,如果不按照合同约定作业,就要承担违约责任。以水利、电力等工程的建设为例,我国的工程建设市场发展严重不规范,而投标活动竞争激烈,工程项目的管理方与施工方都面临着许多风险。对项目管理方而言,施工企业在招投标与施工的不同阶段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工程用料及工程质量等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了工程的财务风险。而工程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建设项目这一事实,使其处于被动的境地,工程管理方可能在合同协商初期要求工程施工企业垫付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工程完工后拖欠工程款,工程施工方在合同签订初期就面临财务风险,如果财务风险控制不善,则直接面临损失。

(3)工程建设中的财务风险。工程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合同义务履行的过程,也是各项制度落实的过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会发挥作用。工程建设中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一环是进行成本控制管理,这是施工过程中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中能否进行面的成本控制,能否按照计划综合运用材料、人工、机械,能否有效控制财务费用,都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高低和财务风险的高低。

(4)工程结算中的财务风险。工程完工后主要的财务风险来源于结算的不及时,按照合同约定,工程竣工就应该及时办理验收、编制决算,但是诸多原因会导致决算的时间推迟。比如工程管理方临时性财务困境、工程合同中间的变更、验收不达标等等,加大了工程建设企业工程尾款的回收难度,企业面临的财务成本上升,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加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

1.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有些财务风险是经营管理活动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只能积极应对,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比如工程合同,双方都存在违约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合同双方不能因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而拒绝签订合同。

(2)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的业务合作,合作成果也是通过财务关系体现出来,财务风险仍然存在;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也会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激励性。财务风险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导致企业损失的事实,客观上激励企业的管理层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维护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成果,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1)企业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主观认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财务风险的管理应该保持“防患于未然”的态度,是维持风险与收益平衡状态时较好的选择,如果等到出现损失,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再重视财务风险,此时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实质意义。

(2)企业所处的客观外部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客观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健全的法律制度、良好的行业文化环境以及有利的宏观经济形势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反之则会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

(3)企业自身的财务决策。企业的财务决策是产生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有效避免财务决策的失误是应对财务风险的重要一环。当前部分企业在决策中仍然存在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在家族企业、私营企业较为普遍,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决策一旦失误,则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三、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的原则与措施

1.企业控制财务风险遵循的原则

(1)全面参与原则。财务风险普遍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关系到企业切身利益,必须进行全面动员。需要提高全体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只有全面参与才能防止企业内部出现风险漏洞,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2)适度承担风险原则。通常意义上,风险根据能否消除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企业始终面临系统性风险,而且许多风险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的风险。准确的识别、控制风险是正确对待风险的有效方法,适度承担风险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承担适度的风险可以刺激企业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控制系统,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能力。

(3)分级控制管理原则。防范控制风险需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是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实施从上到下的分级授权管理办法,建立权限管理制度,防止权力集中带来的风险,通过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以及人员的责任,健全问责制度,有限控制风险。

2.控制财务风险的相关建议

(1)提高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意识。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态度,决定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水平。财务风险关系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控制不好会影响企业整体利益,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中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良好环境,着手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制度,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提供制度保障。

(2)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管理决策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源,只有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才能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可行性分析,借助定量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发挥团队力量,防止决策的主观性。

(3)建立财务风险过程控制制度。企业决策既要考虑收益,也要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相应的制度和资金预备措施,应对可能的损失;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发生,同时注重监督,及时发现业务活动中的问题,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调整,确保业务的正常进行;建立专门的风险档案,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用于评价、指导未来财务管理行为。

(4)具体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筹资活动。企业开拓融资渠道,必须谨慎,一方面对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另一方面分析不同渠道资金的成本以及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投资活动。投资决策中要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资金的使用及项目运作情况进行监督;资金回收。重视投资资金与利润的回收,对贸易活动中的赊销活动要谨慎对待,对回收存在困难的投资及时计提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娟.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科技广场,2005(09).

[2]郭江明,刘思峰.创业风险投资的风险预警及防范[J].经济问题,2007(10).

[3]付涛.财务风险研究与控制[J].财政监督,2009(02).

[4]栾斌.浅议负债经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规避[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6).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33-02

近年来,金融领域风险不断显现与发生,又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威胁着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正在逐步由隐性转向显性,主要是贷款质量下降、呆账增加、经营亏损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信用风险,从业人员欺诈与越权经营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决策管理层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的产生,无不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联。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自觉主动地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确保管理有效、资产安全,最终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为此,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必须在银行内部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制度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中得到正确且充分地贯彻执行,以有效杜绝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内部欺诈与犯罪行为。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完整、合理、有效的内控体系,是实现金融健康发展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1 完善内控机制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各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没有系统性的风险控制与没有风险控制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覆盖所有经营环节和业务流程,即系统性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必须满足的第一要求。

动态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中人为因素、市场环境等是不断变化的。墨守成规,试图以不变的方法、策略、制度去应对其形式、内容不断变化的经营风险同样是十分危险的。只有不断研究银行的经营环境、客户及银行自身的新情况,针对风险因素的新变化采取新的对策,以变制变,以不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与时俱进,动态地控制风险,才能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

及时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改善要跟上业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开设新的业务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种类,必须树立“内控先行”的思想,首先建章立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和空白,做到无所不控。

独立性原则。内控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控的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的操作人员和直接的控制人员必须适当分开,并向不同的管理人员报告工作,在管理人员职责交叉的情况下,也要为负责控制的人员提供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重在防范的原则。经营风险的突发性要求商业银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要有预见性,要事前采取防范措施,制定危机处理的预案,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风险防范是内控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风险控制的最重要内容。防火胜于救火,风险控制要具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

以人为本、全员有责的原则。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内控制度的完善不仅仅依靠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而是全行的大事。对于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要经常提醒员工注意。坚持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杜绝员工的失职、渎职等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损失。

2 目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

内控制度的适应性不足。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内控规章制度不健全,在理解上存在偏颇之处。仅认为内部控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还表现在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

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缺乏刚性。

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3 构建“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想

(1)以“人本主义”做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

具体表现在内部环境的控制,包括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卫及法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视正式约束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的作用。为此,首先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也就是风险控制思想。银行每项业务都是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内控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要使全体员工都要有这样一种理念,作为组织行为的共同指导思想,促使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保障层共同构建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互制衡作用。再者,要建立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实现内控制度管理的多元化目标。作为制度建设者、执行者的人,是内控管理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才能激励其自觉实现内控管理目标。

(2)通过建立内控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制度建设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标准,首先要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二是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和有机结合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银行经营活动;三是遵循电子技术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原则,将内控资料规范存储和积累,便于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内控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包括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识别、内控活动的有效性、内控信息的交流反馈。一是内控环境标准,包括: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是否牢固树立;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内控管理层和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标准,包括: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各级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标准,包括:银行的每项经营和管理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

内控制度保障评价标准:一是是否建立和设置了适时跟踪评价反馈内控情况的渠道和工作程序以及组织保障措施。二是内控体系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内控制约关系是否建立和运转有效。三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四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品种的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修正和完善。

篇10

关键词: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构建

中国在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迎来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实力。茶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品,因为人们的普遍喜爱,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要远销国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销售茶叶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茶叶出口最多的国家。因为中国生产茶叶种类较多,人们需求量大,所以茶企业的数量非常之多,因而受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非常之大。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虽然市场对经济调控的占主导,但国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用以规范市场,达到最终建立法制经济的目的。因此,在法治社会里,众多茶企业在提升自己经济实力的同时,应该强化法律风险意识,通过相关措施来构建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维护企业的目的,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1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风险对象之一,并被列为全面风险。《指引》对其进行了解释,全面风险指的是围绕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在企业各个环节执行风险管理的流程,从而培育更好的风险文化,最终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从这个解释中可以到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立足于分析法律风险主体目标以及所处的环境,采用全面的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并考虑因为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对茶企业来说,可以系统归纳和分析企业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依照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来进行深入分析。对茶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测评以后,就可以根据发现的法律漏洞设计出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茶企业应该将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作为企业风险控制目标之一,还应该将其作为企业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作为管理层,茶企业管理人员要有法律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预防,从而避免因为管理漏洞导致出现法律风险,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后果。

2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为了加强茶企业管理,很多茶企业采用的是从外面聘请专门的法律人士专门进行法务管理。茶企业在管理层设置专门的法务机构,聘请法律顾问全面管理企业的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从而达到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由企业法律顾问所在的部门来承担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责;二是没有形成清晰明了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多实在处理不同法律事务中而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三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工具,茶企业的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多是由法律顾问来完成,手段过于单一。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因素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更多,这就给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多困难。因此,对企业来说,必须要不断提升法律风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但现实中茶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难实现事预防法律风险的目标。从茶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来说,要将企业的风险率降到最低,首先要想办法预防潜在的风险。在风险出现之前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有些风险的发生,而不是等到风险出现之后再去应对;第二,茶企业难以协调控制风险和发展业务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茶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获取利润,要获得利润就需要发展业务。但是,发展业务越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可能就更多。但很多企业并没有考虑那么多,所以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控制风险,一旦出现法律问题,业务发展势必受到影响,甚至因此停滞。这是当前茶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多企业有侥幸心理,所以都将精力放在了业务发展上,忽视法律风险管理,往往只能通过直观经验来判断,控制策略也很单一。第三,风险管理资源严重不足。茶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负责企业法务的人员非常少,所以管理比较缺人,而业务又比较分散,所以难以满足控制管理风险的需要,但在短时间内又无法解决。第四,法律顾问素质对茶企业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如果顾问素质较高而且经验丰富,则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相对比较高,如果反之则质量比较低,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顾问手上并没有企业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

3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茶企业法律风险分析模块

所谓的法律风险模块指的是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测和识别企业面临的潜在的法律风险,依照风险性质将其分门别类,依照风险危险程度将其分级和排序,最终分析出结果。下面将详细分析法律风险模块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第一,能够识别风险。要管理风险,首先需要不同种类、层级的风险。比如说人事、合同等方面,基本每个企业都会涉及到;其次是识别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比如说不签订合法合同、违规用工等方面;再次是确定和法律风险相关联的信息,比如说企业和部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企业主体等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方法来深入调查茶企业的风险。只有先找准了风险的源头才找准了控制风险的方向,接着可以建立茶企业风险数据库,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梳理,结合企业的的管理运作流程,梳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从而使识别法律风险成为一个系统。第二,能够测试法律风险。在识别法律风险以后要量化测试风险,测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风险的可能性、损失度以及风险水平。这样可以在风险发生以后能够精准判断风险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后作出判断,最终结果为风险的损失度和可能性之间的乘积。将企业分散的、性质不同的法律风险通过定量衡量了以后使各种风险可以进行对比,并站在管理的角度来对风险排序,依照高低顺序来划分等级。第三,对法律风险的定向分析。在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和测试环节以后,根据部门和部门主体、主体交叉及经营管理等环节来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是分析法律风险的等级、数量和种类情况,比如说茶企业部门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风险,不同类型、等级的风险所占比例大小;其次是管理措施对茶企业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比如说为什么风险较多,风险如何影响茶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会是什么样。

3.2茶企业法律风险模块控制

根据法律风险模块得出的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计划,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来控制法律风险,一共是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是要对风险现状进行评估。在测评环节完了以后,对测评结果进行分级和排序,分析得出茶企业当前最需要控制的法律风险,再结合茶企业现实情况,从多个角度来评估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第二步是要制定相应的计划。一是要明确企业风险控制态度;二是要制定控制风险的相关措施;三是确定茶企业有关部门的责任,尤其是管理的目标和进度。第三步是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之后,要由相关责任部门来负责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并且依照相应的计划来完成工作。

3.3茶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实施评估模块

茶企业实施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后,这一措施的效果究竟是怎么样的,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一是要依照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来评估,评估的对象是风险管理完成的质量以及是否及时完成。二是依据措施实施的效果来评估,看剩下风险的数量以及风险所造成损失的大小。除了评估之外,还要定期对措施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监督,并要及时的更新。在设计了风险防范机制架构设计以后,要对整个架构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在下个周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能够得到调整,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茶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晖.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8(3):23-24.

[2]吴江水.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