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现代观点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现代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观经济现代观点

篇1

初级:曼昆《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经济学》、斯蒂格利姿《经济学》

中级: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范里安、《宏观经济学》曼昆、《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

高级: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18讲》、张定胜《高级微观经济学》、范里安《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龚六堂《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这一课程本身内容较多,且覆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和专业术语较多,一些概念和理论分析过于抽象且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学习兴趣不浓,对于这一经济学理论体系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又由于这一课程普遍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微观经济学内容多,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许多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和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热情不高。在学习消费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效用时,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效用本身实质上是主观心理分析,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简单通过数量进行比较,而消费理论又要计算比较效用程度大小,从而推导出消费规律和特征,在这一点上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分析。在整个微观内容体系中,这样的抽象概念还有很多,诸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往往认为微观经济学不好学也学不好,进而不愿意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虽然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身理论性较强,一些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和分析过程又比较抽象难懂,使学生对这一理论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抽象的语言描述,缺乏实用性,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关系不大,对其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新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时代,不会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和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不努力,表现为被动地听课和学习,更不会进一步阅读经济类相关书籍和进行课外拓展。4.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目前,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开展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改进了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形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一,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要注重现实性和相关性,避免空洞化,尽量选取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与课程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给出案例,从而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理论现实性和应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进行讲解,而应主要由学生就案例分析内容、阐述观点或提出问题,也可组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善于启发教学。启发教学可有效吸引学生听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因而要重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侧重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就经济现象分析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和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第三,重视课堂考核,考核方式多样。课堂随机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重视课堂考核,并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而不仅仅是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复习,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第四,将传统板书授课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结合使用,不可偏废一方。传统板书授课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要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现代多媒体方法可以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特别适合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使用多媒体,特别是不能流于多媒体表现形式而忽视内容讲授。

2.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的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第一,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供求理论及应用、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简单进行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增强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讲授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克服学习障碍和心理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侧重基本理论内容的讲授,淡化数学内容的讲授。尽管数学知识已经大量运用于经济学理论,用以推导、证明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众多的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利用数学工具展开逻辑推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展开实证分析,以研究经济活动中不同变量的数量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借以总结归纳出普遍规律。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数学对人的经济活动规律的分析和刻画大多是难以成立的。因此,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展和任意使用。另外,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很多新生是文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更增加了学习难度。因此,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习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假设前提,并能借以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规律,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特点,淡化数学方面的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必要改进、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手段。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学习;同时,努力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的讲授和训练;在讲授中,要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分析力和解释力。如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录青.浅议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7(06).

[2]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04).

篇3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邱强(1969-),江西临川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微观经济学和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41-03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国内针对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初级微观经济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微观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也是认识微观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探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践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其内容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分析。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和多个教学环节的有效配合。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是合理选择教材的首要前提。因为研究生选用的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相对较大,结合所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后,我们选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我们的授课教材。本书通过文字阐述、图标说明、数学符号、数理推理等方式全面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内容组织紧密、排列有序,由简到繁,层层深入。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较强,较多地运用了实际事例,使学生能够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模型,有一个贴近实际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本书还配有课后习题,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自我学习。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性教学并不代表不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之间绝不是两极对立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悟出经济理论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并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四年级本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较低年级学生强很多,因此授课老师应根据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授课前做相应的调整。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内容;需要较多数理推导的内容;和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内容。进而针对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授课方式。例如对于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减少文字的阐述,因为初级微观在这方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而应更多采用图形来简化说明;当讲解到需要较多数理推导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这些推导所必备的数理基础,并在课下自行推导;对于和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就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在案例选取时注重其实践性,通过选取一些热点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用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从而补充了实践性教学的课堂内容。例如国际贸易中关于铁矿石定价的问题,铁矿石贸易市场是卖方控制力远大于买方,卖方形成了铁矿石垄断价格。结合中级微观经济学,可以知道卖方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铁矿石生产日益被世界三大主要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控制。而作为买方市场,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为什么没有定价权?买方市场是否是寡头垄断?授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去分析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分析讨论中既加深了对垄断理论的理解又对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三)案例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而案例教学是用市场中发生的经济现象去反映经济理论。通过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经济学案例融入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注重案例选择的适用性和时效性。为了实现适用性,就需要授课老师在备课时收集或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从而达到对理论强化、补充、验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看到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在不断变化,国际贸易活动、国际经贸惯例和规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时效性。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授课教师先组织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课堂讨论的内容除了案例也可以是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讨论的次数可以以章为单元,也可以以专题为单元。每次讨论后,每个小组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作为对讨论的总结,包括案例讨论中涉及的相关经济理论、与现实的连接点、实际要解决的问题等。

(四)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调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利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网络单元测试,从而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同时可以设计中级微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经济活动、补充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设计交流方式时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对于热点问题要及时寻找相契合的案例组织同学在线讨论,以便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五)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学生在讲座中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思考,对于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来源可以是校内或校外国贸领域或西方经济学领域的老师,在总课时中按需抽出一定课时用于专家讲座,可以把专家请到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别的兄弟院校旁听与课程有关联的专家讲座。在每次专家讲座后,老师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收获以及学生认为存在可以改进的方面,从而能够不断调整,使这种措施更有效。

(六)撰写专业论文

授课老师应选取中级微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相交叉的部分作为学生专业论文撰写的内容点,使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利用中微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数理工具去阐述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数理工具的运用能力。课程论文最好能够和毕业论文挂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前让学生做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此外也可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为此,论文尽量选择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题目。

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检验

教学效果检验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考核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老师更明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来进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检验:

(一)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网络单元测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如表1。

(二)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实时检验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实施网络单元测试,对每次测试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自己查缺补漏。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发现同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点,以便及时调整和提高后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

(三)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在问卷中设计有关学生学习需求、偏好的教学方式、偏好的讲授内容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的结果,去检验实践性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不同专业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另外,通过反向追踪毕业生在校时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探讨学校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为现在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五)召开著名校友恳谈会动态了解毕业生的实践效果

优秀校友对于母校是一笔无形的财产,其在办学资源、示范教育、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优秀校友恳谈会,动态了解毕业生的实践效果。从中寻找促成其优秀的因素,然后把这种有利经验传达给在校学生,使其尽早认识和吸取借鉴。因此,应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戴魁早.关于本科阶段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1,(18).

[3]田园.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09,(06).

[4]付勇.关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05).

[5]黄慧雅.课堂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7).

[6]冯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初探[J].商业经济,2011,(03).

[7]乔俊峰.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8]刘敏英.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问题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微观经济学 讨论法 案例法

微观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借鉴和吸收微观经济学当中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为日后独立的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打下基础。但对以往几届学生的访问当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内容抽象,学习较枯燥无味。鉴于此,笔者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查找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高职《微观经济学》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差异性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本科教育注重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双重特性的教育形式。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没有很好的注意这种区别,过分强调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这就使得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实用性特点无法体现。其次,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文理兼收,特别对于文科类的学生来说人文知识丰富,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则不愿深入,往往会对微观经济学当中的数学公式望而生畏,这也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疲于应付。

1.2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上有数学化倾向

目前在高职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另外,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越来越多地用计算工具和统计方法等量的分析来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跟我们片面接受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是分不开的。当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时,大部分高职的学生都会产生排斥心理。

2.对高职《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如何实现提升学生的经济思维,并能为学生所接受,以下我们将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中除了最主要的讲授法外,还包括讨论法、案例法、数学分析法、练习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基于篇幅的限制和笔者的能力,就讨论法和案例法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作以下的探讨。

2.1 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将对此种方法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笔者认为此方法的应用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讨论题目为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第二种类型的讨论题目由教师提出,该类讨论题目与课程中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关。第一类讨论题目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类讨论题目在保持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基础上极大的维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讨论题目确定后,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教师也要围绕讨论题作多方面的知识准备,并制订讨论计划和讨论规则。在讨论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和主持的角色,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表达清楚即可,教师不宜作长篇的发言,但要在关键时刻加以引导,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复述讨论的观点,对争论较大没有统一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把争论的本质问题梳理清楚,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2 案例法

所谓案例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尽量减少冗长的数学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反感情绪。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如讲授供求理论中均衡变动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二手房政策的变化来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势。二是综合案例分析。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

3.在案例法教学中对案例的选取

篇5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

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1)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篇6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民办高校理论课

一、充分了解课程的特征与学生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使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内容晦涩。对于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一方面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该课程十分抽象。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晦涩的内容很难让学生提起热情。

第二,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微观经济个体的运行规律和原理,主要知识点涵盖供需理论、弹性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内容,涉及很多研究方法,如实证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数理公式推导、图表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短短的32至48课时的课堂上要学习这么多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同样也对教师的总结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第三,数理知识要求高。《微观经济学》中会运用大量数理分析,比如在弹性理论中必然会涉及公式推导,在成本理论中必然会涉及数理公式和图表分析,等等。这对于像西安外事学院这样级别的本科生而言,数理难度较大,增加了该课程的学习难度。

(二)授课对象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的自制力弱。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都是在中学求学阶段就表现出学习上缺乏自制力。面对大学求学阶段中艰涩的理论课,他们很难有良好自制力集中精力听45分钟课。如果学生不能精力集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容易唱“独角戏”,这一点一直让从事一线微观经济学的教师感到十分苦恼。

第二,社会参与意识强。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家庭有能力和意愿支持他们在校期间从事一些小规模经营活动,有的学生会投资股票、购买基金,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经营一些实体小店或开网店,对现实经济社会的热情超过课堂上的热情,他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大有不同。

第三,数学基础较薄弱。商科类的大多学生都是文科生,他们在中学求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就不理想,更不用说《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基础要求是高等经济数学,看到课本上大量的公式和图表,他们都会感到恐惧,因而从一开始就缺乏对该门课程的信心。

第四,求学的目的不同。民办高校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甚至有的家庭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为其想好毕业后的出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和家庭的求学目的不单纯,导致学生基本都是为了文凭才来上大学,一般都是学校里较难管理的学生,甚至这样的求学态度还会在学生中有传染性,给教师的教学和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都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关于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论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能带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也能让沉闷的课堂欢乐起来。例如在讲影响需求的因素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影响因素有“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学生就未必会思考这些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考虑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对某商品的购买行为,那么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也会发现原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就在自己身边,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遥远和深奥。

(二)教学中引入案例,解释要深入浅出。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证明,枯燥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引入案例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讲完某个知识模块后,提出与该理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大家表达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例如在讲到“弹性理论”时,提出为什么我们平时见不到盐做促销,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商品可以进行薄利多销。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加入案例讨论环节时,教师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贴近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避免复杂的案例,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另外,也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如果学生讨论中发生偏题,教师就应及时纠正并给予引导;如果能进行分组讨论,并对积极参与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案例教学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室巨大的投影幕布完全遮挡黑板。这种纯粹地依赖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学生会如走马观花般仅仅是看着画面频繁变化,不容易做到前后连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建议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黑板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其次,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与所学知识点串联,也是不错的方式。教师讲完理论部分,可以利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截取视频中的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如《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加强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微观经济学进修班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系统而深入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进展情况,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技巧,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

(五)考核方式灵活化。目前民办高校的期末考核方式基本是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为了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为了改变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是为了期末考试才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在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占比上可以做适当调整,比如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自占比百分之五十,在试题的内容上也可以做适当变化。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缓解期末笔试考试的压力。在期末考试试题内容上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分析讨论题和计算题的分值。

(六)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进。《微观经济学》是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如果要求教师在50课时以内讲授全部的知识模块,那么难度是较大的,讲课必定是仓促的。但是很多高校对该课程的课时都在逐渐减少,导致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也难有时间和精力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和讨论,难免使学习陷入无趣和繁琐。

篇7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经济学;跨学科;实证式;创新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与统一。从经济学教学的实践环节看,需要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扩展学生的经济学视野、丰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从人才需求的市场角度看,社会急需的高等教育人才应具有科学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下的适应性。为此,我们以“高级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将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及内容纳入到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跨学科视野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提高了经济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经济学理论发展与“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理性”和“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理论包含了两个强假设条件,一是作为行为人的个体完全理性,且所有行为人在认知上具有一致性;二是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人能够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对未来做出预期和预测,且该预期不存在系统性错误和偏差。理性预期假设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革命性”发展。因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相应表现出如下特点:

1. 教学模式的同质性

在理性预期假定范式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过程留下了十足的“理性预期”痕迹。传统经济学教学约定俗成地默认一个假设,即假定学生有一致的认知程度,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也是同质、没有差异的。这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近乎不合理的完美要求,其教学模式必然忽略学生不同的初始禀赋和个人偏好,视学生为同质的个体、缺少体现学生知识差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将削减具有复杂性思维视域的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研读经济理论的兴趣,也可能造成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心理障碍。

2. 教学内容的模型化

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的过度数量化与模型化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演进为一门充满数学思维的学科。现有“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沿着18世纪流行至今的自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进行的,在教学中也兼有高度抽象化、数学化、模型化的倾向。模型化的教学方式虽然严谨地传授了经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复杂性,学生在没有充分理解经济理论内涵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性地重复“记忆知识”模式,而非市场需要的“运用知识”模式,导致学生对于经济学深入研究的志趣减弱。

3.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由于传统经济理论具有体系的独特性和经典性,因此教学局限在经济学范畴,单纯强调经济因素的影响,忽略非经济因素影响以及非经济变量之间的制衡性,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孤立性、交叉性弱等特点。由于缺少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面对经济理论无力全面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困境,学生极易产生经济理论偏离实践的感知,造成知识——行为的差异和不一致性,减弱了学生主动式、探索式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加强。

4. 教改体系的滞后性

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求作为个体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包括涉猎其他专业、视野开阔、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要求作为团队成员的学生要兼有一定的融合能力,以满足不同学科人才组成的团队工作模式的要求。但作为提供知识人才的大学教育以及课程设置却很少实现学科交叉,经济学教学改革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缺少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这种市场需求,面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经济学教改体系反应滞后。

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跨学科范式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知识融合的跨学科教学改革模式。

1. 社会学“嵌入性”因素的引入

社会学最具特色的一面就是强调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强调社会构成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学强调一种“嵌入性”思维模式。与此不同,经济学强调以个人行为为出发点及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经济学假定的是个人的理性模式。因此,社会文化演进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对“经济人”基于人性本质所产生的某些不可见的选择性理有着很好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强调,经济学也是关于人的选择的科学,研究如何使个人选择性理性和集体理性一致,要考虑社会因子对人的影响。人的选择过程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因素,也受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要使学生的自利行为和既定目标一致,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但要涉及“物的维度”,也要涉及“行为的维度”,即考虑非经济因素对人们做出选择的影响。

2. 心理学因素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

经济学是以“经济人”作为前提假设进行研究,较少考虑现实中“经验人”由于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现的某些非理。对此,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和强调心理因素是完善经济学教学的路径之一。个体经济活动一方面要受到资源稀缺性、未来性、效率、社会各种规章制度运行、理性经济行为等客观经济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个体经济活动还受到心理、自然、生物、选择性理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或影响。由于企业组织中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做贡献,也加剧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心理学因素在经济学发展的整体性和经济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三、跨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我们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结合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过程分解为三个要素环节:外在认知、外在意识和认知情绪。上述三个要素环节具有内在关联性,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环节出现变化都将引起其他两个要素环节的同步反应。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三者的互动,无意识地将三者独立或割裂,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我们通过跨学科方式整合三个要素,通过外在认知和外在意识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情绪。

1. 外在认知差异性与学生“知识环”的构建

外在认知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交流对经济理论和体系的认识与掌握。学生的外在认知和外在意识上都基于不同的认知视野,或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或表现出感性的思维,将感性和理性思维统和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模式,引导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增强认知情绪。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信息工程、统计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整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知识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从知识环的节点上找到突破口,以整合相关学科研究为基础,形成综合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推动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教师提供的案例和学术研究论文,实现自组织、自学习的互动性、互适应性的演进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就在这种自主和自由的交往、交流过程中不断进化,最终选择出最优、最有价值的收获。

与此对应,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知识体系的重构、课件的编写与应用、多种考核方式的运用以及授课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跨学科探索和应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跨学科研究范式问题,按照国际化高水平的经管类研究生核心课程的规范和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梯队等诸多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2. 外在意识合理性与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过程

外在意识是学生对于一些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个人判断。在外在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外在意识的合理性,是我们教学改革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从“问题意识”到“行为意识”的教学过程尝试。

首先是引导阶段:基于“问题意识”,激发“知识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经济知识的关心与兴趣,是“高级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题。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通过“问题意识”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高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兴趣。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存在有对现实经济生活各种问题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寻找头脑中的“问题”,并将“问题”有意识地与“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在问题与理论互动过程中,教学小组在经济学涉及的相关学科中积极寻找令学生兴奋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内容,并及时展示高级微观经济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内容,使学生们不同程度的产生对“高级微观经济学”知识和内容的兴趣,进而对于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并自觉地寻求自身判断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偏差。

其次是参与阶段:基于“知识兴趣”,强化“主动学习”。受传统升学考试的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靠被动的“记忆”,而非主动的“理解”。面对大学阶段大量知识信息的灌输,学生们普遍感觉消化不良,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学生对于知识系统的掌握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随着经济学研究手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级微观经济学”理论趋于高度数学化,而与之相对应的现实经济问题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与抽象的经济理论之间的断裂,使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的主动性受到了影响。为此,课程教学小组借助“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供给与需求理论的讲授,在课堂学习和讨论中让学生扮演供给方和需求方两种不同的角色,各自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分析自身所采取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充分把握所充当角色的经济内涵,提倡学生运用数学、统计和博弈分析等手段对于另一方的角色进行分析,实现从掌握局部经济理论过渡到掌握整体经济理论的高度。

最后是提升阶段:基于“主动学习”,打造“行为意识”。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济知识的掌握,实现经济人合理的“行为意识”,通过这种微观个体的行为不断矫正和优化,最终达到社会总资源的合理配置。本阶段是在综合掌握“高级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合理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阶段。为了正确培养学生的经济行为,课程小组的教学环节分为经典理论导入和行为实践参与两个步骤。经典理论导入主要以体现高级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21个基础概念(核心关键词)为主,要求学生充分讨论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行为实践参与主要是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的了解,启发学生用正确的经济学观点给出问题的相应答案。为此,教学小组设计了逐次递进经济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课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规范学生经济行为的目的。这个过程使学生实现了从“问题意识”到“行为意识”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能力,也实现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自我价值。

3. 基于认知情绪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模式

认知情绪是学生对于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实问题的兴趣程度。注意到学生的异质性,如何找准一个切入点是提高学生认知情绪的关键。带着现实的经济问题进入课堂,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依据科学理性要素,设计出教学的关联路径。首先是经济学的客观依据,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积极学习经典性的经济学理论和前沿论文;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怀疑阶段,结合学生本身禀赋,引导学生对经典理论的不完整性进行反思和思考,结合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进行经济理论的完善和补充;第三是多元思考过程,结合跨学科的思路,对经济问题进行多元的解读和阐释;第四是实践的检验,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破解和阐释。

教学实践表明,跨学科角度审视微观经济学能够改善学生的认知表现,包括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到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社会科学的整体角度出发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和估计,并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估;在被问题困扰的情况下,能更早、更迅速地摆脱困境,所做的合理选择更能经受住时间检验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齐红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1(09):53.

[2] Eugene Silberberg. 经济学的结构—数量分析方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常常发生矛盾。上述教改在具体实施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如进行案例教学可能会导致基本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提供某种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灵活的自主学习。

本研究拟探索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引入毕博平台,为西方经济学提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使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毕博平台与传统课堂

教学比较研究

毕博平台是一个具有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的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借助毕博平台创设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更为充裕的时间内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这里将毕博平台与传统课堂的教学进行比较:

1.传统课堂教学

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学校指定的教材制定PPT或者通过板书,通过语言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通过平时问答、期末考试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教学地点仅限于课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即使有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互动环节,也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院校的教学课时为64个课时,需要完成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内容,多数教师只是疲于完成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只让他们被动地去接收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很容易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毕博平台教学

毕博平台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优势:教学活动不再受到传统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也可不必遵循固定的教学速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学习速度。毕博平台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学习目的的开放性、评价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只需要在毕博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指引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在毕博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线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还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是极其丰富的,各经济学流派观点不一;经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很难用单一理论知识进行完整解释。这些知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很难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完成,而通过毕博平台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相关知识,讨论经济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基于毕博平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遭遇课程内容多而课程时间少的难题,大多数教师只能疲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毕博平台教学将西方经济学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通过在毕博平台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互动沟通,学生兴趣小组实时在线讨论,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兴趣及解释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以毕博平台为辅助教学工具,就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考评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改革

西方经济学教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应该覆盖这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内容,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对象为个体经济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有:需求与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根据商品的价格购买商品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在成本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又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反映出来。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理论,研究对象为经济总体(通常以国家为单位),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有: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是以实现无失业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核心。

上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可在传统教学中完成,但由于西方经济学内容多、理论强、流派杂的特点,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这一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更为充裕的时间内掌握经济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

(1)可以在毕博平台中放入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做笔记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认真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如仍有问题,可课后自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2)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联系很紧密的课程,其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但课堂中由于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只会对一部分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可以在毕博平台以讨论的形式列举出一部分经济现象,让学生自己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兴趣。

(3)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通常都只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讲解,如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国民收入决定论等,很少涉及到经济理论的前沿问题,如不完全信息理论、博弈论等。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在毕博平台中完善,这样可以完善学生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4)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经济学,其理论的完善有利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如货币政策与货币银行学,财政政策与财政学,这样相关课程也可以在毕博平台中进行链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2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大多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都有意的将讨论环节删除,整个教学课程都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枯燥无味。毕博平台可跨越时空界限,教师可以通过毕博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很紧密的学科,经济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实现案例教学。如在毕博平台中由教师提出经济现象,由学生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如微观经济学中供求理论,在这部分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供求理论来解释我国房屋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理解为什么房屋价格越涨消费者越买,跌时反而不买。在讲解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用边际效用原理来解释婚姻生活中的七年之痒,解释为什么钻石的价格高于水的价格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介绍我国2008年的经济形势和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及美国次货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是如何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行转化为债务危机的,并介绍各国在面对经济问题时是如何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及效果如何。这些内容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无处不在。

(2)比较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中很多理论内容不同,但使用的分析方法却大同小异。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很多变量,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却是相似的。如边际效用、总效用、平均效用;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比较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方法与分析生产者均衡的方法、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完全垄断的短期均衡等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中的三大模型。这些内容的分析方法相同,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进行列表,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发现规律,较轻松地掌握这门课程。

(3)讨论式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很少有西方经济学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但讨论式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也可通过毕博平台实现。首先将学生分组,并将讨论问题放在毕博平台中。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可结合供求理论讨论分析如何解决我国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困境;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我国的犯罪行为,并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讨论怎样降低理性人犯罪;结合生产者行为理论讨论分析我国高校扩张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讨论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使用及带来的效果。在线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辅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西方经济学毕博平台建设

毕博平台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但是教师应该注重毕博平台建设,完善毕博平台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内容:

1.提供与教材相配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也可供课后上网自学,深入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2.提供配套的习题和试题以构建在线测评系统,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估;

3.以讨论区的形式供学生对经济学学习过程及经济问题开展网上讨论;

4.提供现实中经济学案例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5.提供经济前沿理论资料以及各经济流派代表人物和观点,完善学生的知识面;

篇10

[关键词]市场 微观经济 市场营销 经济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而出现的市场营销,它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包括人们的选择行为,这便是本文为何要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市场营销所在,以期营销决策中将出现一些定量化的运用。

一、寻求潜在客户

你的产品或服务要销售给谁,(这是营销循环的第一步)谁有可能购买你的产品,谁就是你的潜在客户。

1.分析需求

确定谁是潜在客户,就得分析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在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商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满足它,但不能凭空创造。甚至可以通过开发及销售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来影响实现上述需要的欲望,而需要的欲望就表现为需求。

有效的需求必须具备2个基本要素:主观上要满足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即用得着;客观上要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的制约,即买得起。具体来说,需求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它遵循需求法则,受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主要是替代品和互补品)、人口数量、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需求曲线的变动。

2.需求的量化---弹性分析

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可以用弹性来定量化。弹性有多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等,在这里主要探讨人们长熟悉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我们的营销策略就不同。对于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提价会导致价格的上涨幅度效应小于收益的减少幅度效应,因而最理智的营销者应该采取降价策略;对于需求弹性等于1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变动影响不大,理智的营销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价或提价策略;对于需求弹性小于1的商品,理智的营销者应该采取提价策略。

3.需求价格弹性的求解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减的百分比之比。

比如:在某段时期,某商品价格由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为130元,则该商品的营销策略应该是降价,因为它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5

在计算弹性的时候要注意基期选择,价格的变动资料与需求量的变动资料,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销售统计资料获得,但要注意变动情况的计量口经要保持一致。

由此可知:确定谁是潜在客户,不仅要看他有无购买能力,还得分析其需求欲望,需求欲望的大小可以借助需求弹性来量化,需求弹性的大小可以引导营销策略。因而适当的营销策略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既是客户本人再购买的基础,也是影响其他客户购买的要素。对商家来说,前者关系到能否保持老客户,后者关系到能否吸引新客户。因此,使客户满意是商家赢得客户,占领和扩大市场,提高效益的关键。

客户满意是指对一个产品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客户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1. 客户满意度的测定

为了能定量地进行评价客户满意程度,可对客户满意分为七个级度,给出每个级度得分值,并根据每项指标对客户满意度影响的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加权值,这样即可对客户满意度进行综合的评价。

例如,某企业对其产品的质量、功能、价格、服务、包装、品位进行客户满意调查,按七个级度,从很满意到很不满意的分值分配如表:

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不同的,加权法为58.5,接近于满意水平,而简单分值法仅为36.67,处于较满意水平。而实质上,客户对产品的总体感受应是满意水平。所以利用加权法更能准确的反映客户的满意状态。加权法的加权值,商家可以根据经验、专家评定或调查等方法进行确定。

2.提升客户满意度

首先我们从下面一个案例分析入手:

一个商人用4元钱一斤批发来的梨。他会分出三种:一种最小的和有毛病的,卖3.8元一斤;一种中间的,卖4.6元一斤;最大最好的卖6元一斤。“梨3块8一斤了!”低于批发价格的叫卖很快就会让大家蜂拥而至。这提高了客户的欲望,会使其产生一种购买动机。小商通常会问你:“你买梨是干什么用?”这是在扑捉你的行为意向。一些不讲究的客户围着小商,在3.8一斤的的梨里挑三拣四,这会提升一些客户的从众心理。 如果看你穿得西装革履,如果得知你买苹果是为了看病人、送礼,他会告诉你买4.6元或6元一斤的才有面子,这是攻破客户的心理防线,提升满意度。

有经验的小商,知道让客户在买什么(便宜的,还是一般的,或是最好的)之间做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就是50%的梨卖了4.6元,25%的苹果卖了3.8元,25%的苹果卖了6元。而且很快就能卖完。而不懂营销的小商,是让客户在买与不买之间做选择。4.2元的价格被客户挑来选去的卖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堆烂苹果。

所以生活告诉我们:给孩子和朋友送礼物,分批分次的多送点,一定比一次性送前者总和要让他们感觉爽;出了很多倒霉事,你千万不要一一汇报,报个总数就行了。商业告诉我们:商家做广告,特别是面向家庭主妇的电视广告,那种让您限时拨打的免费电话,购物免费送东西的,一般都送您几件便宜货,而不是一件贵的东西;推销一件产品,推销人员应该是指向客户报一个项目总价,不是单独强调某一个项目的价格,这让您觉得对于买东西,总开支没加多少;你买东西的时候,交完了款,再给您送送点小礼品啥的,您一定很高兴吧?(买东西前给再多,客户也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买完后给一点点,也会认为是额外的获得啊,这样的小礼物对于增加客户满意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收益/甜头/好处,尽可能的单列他们。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开支/损失/霉头/灾难,尽可能的合并他们。

由此看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正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提升消费者剩余。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微观经济学中提升消费者剩余途径有:(1)消费者利益应是政府规制政策的目标;(2)放松管制,鼓励竞争;(3)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4)合理的宏观税负是增进消费者剩余的有效途径;(5)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这些也无不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经验之谈。

三、合理定价

商家为了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促进销售收入的增加和利润的提高,必须给其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影响定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定价目标、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者的产品和价格等。

在销售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卖方趋向于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趋向于付出最少的金钱。

(1)卖方给出实价,双方都不讨价还价。显然,这对买方是极有利的,但这将导致卖方生意没有继续营运的成本,时间久了,商家自然亏本,退出市场。

(2)卖方要一个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不讨价还价。这时卖方处于优势,买方就会感到商品的质量于价格不符。没有人会明知吃亏还持续买下去。若卖方一直不降价,长此以往,买方也会因为价格太高,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不再购买商品。

(3)卖方要一个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要讨价还价。在这种情况下,卖方能够满足自己定高价的倾向,买方也能满足自己压低价格的倾向,两者都感受到了彼此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可能。

1.价格博弈

市场就是以适当的价格出售商品,低于这个适当的价格,卖方就会停止出售这种商品;高于这个适当的价格,买方就会停止购买这种商品。由此可见,市场活动就是买卖双方的博弈活动。

人们在购买东西杀价时,绝大多数商家都会和你讨价还价的。这是因为在双方的博弈中卖方处于为商品定价的优势地位,他们通常会为自己的商品定个最高的价格。相反,消费者因为不知道进货价格而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家逐利本性的怀疑,就会促使不断地用砍价来测探商家的心里底线,进而摸清最贴近物品真实价格的价格。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要多方打听,货比三家才能探测到商家的底线。

2.价格歧视

价格制定的垄断者,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如果这些不同价格并非因为成本不同造成的,这就是价格歧视。比如:在风景旅游点对外国游客和国内游客收取不同的门票;同一商品的外销价格不同于国内市场的售价;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价格不同,高峰时段用电和低峰时段用电价格不同;电影院对学生实行优惠票价,对成人实行标准票价等等。

不过采用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以下几点:(1)市场必须是可以细分的,而且各个市场须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程度;(2)以较低价格购买某种产品的客户没有可能以较高价格把这种产品倒卖给别人;(3)竞争者没有可能在企业以较高价格销售产品的市场上以低价竞销;(4)细分市场与控制市场的成本不得超过因实行价格歧视而得到的额外收入;(5)价格歧视不会引起客户反感而放弃购买,影响销售;(6)采取的价格歧视形式不违法。这样商家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四、总结

市场营销过程中包括了许多微观经济原理。对消费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客户;对消费者剩余分析,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对博弈论的探讨,可以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价格歧视的理解,会明确商家的良苦用心;对消费者均衡的探讨可以找到消费者的最佳购买组合;等等。并且利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定量分析手段,还将推动市场营销活动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亚均.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21.61-65.143-146

[2]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32.233-249

[3] 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37-61.130-132

[4] 李燕,周德群.中小企业e化之路如何走[J].企业经济,2002(6)

[5] 何自力.经济学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理论与现代化,2000(1)

[6] 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