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 控制 对策

现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变化,例如: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等,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另外,来自企业内部的问题和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不规范的企业运营操作程序、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及执行力度的缺乏、不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企业的经营行为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的不适应等。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目前,我国各企业对风险管理的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企业只有将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与日俱增,例如: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关系日益复杂的财务往来、不断改变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面对这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环境,面对转瞬即逝的商机,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社会变化,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日趋明显。主要包括:财务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战略发展风险、资源有限性的风险。

(一)财务管理风险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资本金融市场及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不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例如:资金管理意识差、缺乏财务预算与预测、财务报表数据中的不真实导致的决策风险等。虽然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由于缺乏对现金流量和时间价值观念的认识,没有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很好的计划和分析,缺乏对资金的科学性的筹集、使用、分配,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和破坏。缺乏预算的财务管理使企业的管理缺乏控制性,风险随处可见。

(二)发展战略管理风险

一个缺乏战略发展目标的企业是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例如:广东的某高尔夫集团公司因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视而被其他企业吞并。再例如:有的企业管理者每天被企业的一些琐碎小事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暇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还有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但根本不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只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这使得企业的战略发展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部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永久性动力。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善也将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风险。例如:企业的某一关键性管理岗位长期由并不胜任的人员担任,错误的决策、管理理念的落后等将为企业的管理带来巨大风险。再例如:某企业的制造技术总监这一职位空缺,将导致企业的许多工作缺乏统筹管理和计划,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再例如: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元老级高级管理层,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逐渐与企业的发展相脱节。这种现象多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出现,这为企业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

(四)资源管理风险

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资源不仅包括有形的材料物资资源,还包括各种无形的资源。如果企业不能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也会为企业的管理带来风险。例如:国家颁布的行业政策、金融机构的各种政策、当地政府的支持等。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是企业丧失很多发展的机会。再例如:企业的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也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的主要因素。苹果公司的成功不仅依靠自身孤影的科学技术,关键还依靠大量的客户喜爱和支持。另外,企业产品生产的供应商忠诚度也能为企业的管理带来风险。

二、企业管理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管理风险几乎无处不在,只有从本质上正确认识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机制进行控制,才会降低风险的发生。

(一)加强企业管理层的作用

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层管理理念的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领导层之间的相互配合、对相关重大决策的共同探讨等都离不开企业领导层的强大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培训,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和企业向心力,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积极奉献的思想意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对企业资金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必须及时进行完善与健全。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提高管理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每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对于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违规操作、贪赃枉法的行为。

(三)加强企业内部执行力度

企业指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决策是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阶层的人员执行完成的。例如:当企业的领导层在预测了可能发生的风险后,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同通畅健全,加强企业内部执行力度是防范企业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总之,现代企业的管理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现代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晓清.浅谈企业风险控制[J].经济师,2010(02)

篇2

1.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定义非常广泛,各行各业有所不同,但其中发生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已成为风险定义的核心。比如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风险的定义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从而我们不难给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定义,那就是因发生员工身心问题或企业违规行为引发劳资争议甚至引发侵害员工和企业利益的严重事件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2.风险控制的定义

风险控制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评价的定义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来降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风险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和评价

根据风险来源方,将风险分为两类,一个是来自员工方,称为员工风险源,另一个是来自企业,称为企业风险源。

1.员工风险源

(1)身体和心理健康因素,特别是会影响到其正常工作的身体和心理疾病。近年来,类似富士康13跳在企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3条鲜活年轻的生命瞬间消失,令人痛心。更让人忧虑的是,卫生部日前公布了一项面向30个城市50家全国500企业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国内大企业员工身心健康问题突出,超80%的人受到过各种健康问题困扰。颈椎腰椎病、肠胃病是目前威胁员工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员工最多的困扰来自“疲劳”和“失眠”。从心理层面,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达2.6亿人,每5个人中就有1人确诊为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7%存在各种心理疾病,烦躁、抑郁、焦虑等疾病突出。就抑郁症来看,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每3分钟至少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死亡。(2)能力因素,特别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各种能力。员工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及绩效给出较高的评价,从而与公司的评价产生落差。有些员工愿意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满足工作需要,而有的员工则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进入恶性循环圈,阻碍自身的发展。

2.企业风险源

(1)为降低成本,违法用工。现在有很多企业特别是私企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大量使用实习生甚至童工,通过支付很低的工资和少交甚至不交社保、违法用工来降低用工成本。(2)管理制度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常常感到制度越来越多,从员工的招聘开始到员工离开都可谓有据可查,工作程序和流程也是全面覆盖、无一疏漏,但结果却往往是效率越来越低,问题接连不断,员工对待企业的态度更多的是“对抗”、“消极怠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发生集体突发事件,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良社会负面影响。(3)管理者不当督导。2010年,某工厂部门主管经常辱骂下属致使两名员工在一个月内接连死亡。2011年,此类事件仍有发生。深圳一家公司某女主管用恶毒、贬损的语言辱骂某女工,在该女工爬上楼顶欲跳楼自杀时,在旁的主管竟然说出不要阻拦,后引起400多名员工集体停工,维护自己的权益。

3.建立风险源管理程序

风险种类繁多,情况各异,比如违法用工在国企较少但在私企较多,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风险源管理程序,规定风险源识别、确定、定期评审、修改及调整,做到及时有效地识别风险。

4.风险评价

应对所有识别并确定的风险源进行评价。风险评价根据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频繁程度及后果严重性打分,三个分值之积代表风险等级。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

企业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程序,明确机构及职责,规范监控流程,制定应急方案。在风险控制中我们可以借鉴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过程方法,首先确定风险控制的途径,然后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和实施计划,最后要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本文中主要提出6个控制途径,而控制方案、计划、检查和改进工作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一策划和开展。

1.全面性体检

企业应组织员工在入职、在职(定期)、离职时参加具有较高资质的医院的全面性体检并保存相关检验报告,对于在可能产生职业病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到职业病鉴定中心做好入职、在职和离职体检。

2.合法用工,提供保障

合法用工是预防劳资纠纷的基础。规范企业用工模式,与员工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保。其实工伤和生育保险是可以帮助企业在特定情况下减少负担的,如果企业经济实力较好,可以为经常外出或工作存有较高风险的员工购买商业意外险和雇主责任险,即体现了企业的福利又可以减少一些经济损失。

3.制度流程有效性的提高

大部分企业都会关注制度流程建设,在制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做足了功夫,但面对这么庞大的制度体系,我们的员工会认真阅读和理解吗?他们读完之后能记住吗?他们能在工作中使用或遵循吗?所以制度流程建设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制度和流程时应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员工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简单易记才易做,所以管理者的工作不是让事情复杂化而是简单直接化。另一方面,企业制度往往会涉及员工的利益,为了获得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在制定的过程中注意多渠道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适度地维护员工利益,减少制度执行的阻力。

4.管理风格的艺术化

企业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时刻牢记尊重下属,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受到领导的关注。当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反省管理层是否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不是粗暴的指责和批评,一味地以开过失单或解雇员工来解决。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捕获员工们每时每刻的变化。另外通过培训学习管理技巧,形成艺术化的管理风格,从管理员工升华为关爱员工,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5.任职能力是基础,职业发展是动力

有些企业在安排员工工作时常常图快图方便,觉得有些活很简单,随便找个人做,忽略了任职的能力要求,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的持证上岗的硬性规定,一旦发生危险事故,企业责任重大。所以管理者要清楚岗位的任职条件,特别是遇到特殊工种时不可掉以轻心。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和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这时职业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在一些例如微软的知名企业,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工作岗位。一个人做什么会尽心尽力,当然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所以从人的兴趣出发,使工作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工作,通过建立灵活的岗位配置机制,使员工有机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努力提升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可采取扩大工作范围和丰富工作内容的方法来满足员工的兴趣,获得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6.对员工心理问题应积极预防与协助治疗

篇3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概述

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员工是企业运作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状况。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确保员工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企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包括:人才流失、员工技能不足、工作态度不积极等。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人才招聘与人才流失、人才技能培训、人力资源配置、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这些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重创,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减少人力资源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发生的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发生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归结为社会人文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现今人们的思想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正逐渐发生变化,对于薪酬的要求一直在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足够了解员工的想法,否则将导致人力资源失控,进而造成企业经营危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经济发展快速时期,企业会大量吸收员工,拓展企业的发展道路;而在萧条时期,企业需要资金紧缩,可能会需要裁员,这也会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造成企业内部的动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首先,人才招聘与人才流失问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人才招聘,企业一般通过招聘会的方式来获取人才,然而在招聘会的招聘模式下企业管理人员难以完整的了解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加之一些高校毕业生空有高学历,却没有真本事,这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想要的人才,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失效。除此之外,人才流失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点,一些骨干员工的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营销骨干,如果这类人才流失将会导致一部分客户的流失,这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创。其次,人力资源配置与人才培训也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将会让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幅提高,而错误的人力资源配置将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或员工无法适应岗位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这都会大量的浪费人力资源,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再次,人才技能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也没有完整的培训内容,更没有及时的培训信息反馈,导致员工培训效果不佳,企业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难以得到利用。长期如此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培训工作产生问题,使员工们在培训的过程中认为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效果不佳,员工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最后,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由于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直接与员工的收益相关,如果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存在较大漏洞,将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严重时可能让员工萌生离职的想法,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的措施

科学合理的规避风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风险,这些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转,一些企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风险,采取了主动规避的方式来减少人力资源问题的发生,即采取放弃高风险活动、放弃偏远地区人才招聘、放弃高风险的职位变动等,如为了规避招聘风险,企业不再对重要岗位进行直接招聘,而是通过内部竞争的方式来选用提拔人才。合理的风险规避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问题发生的几率,也可以提高企业内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但是,风险规避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它会导致企业管理模式僵化,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长期进行风险规避将会导致企业管理层运作效率降低、员工缺乏竞争意识等,因此这种风险控制方式比较适合承受能力较弱的低风险型中小企业。风险转移。人力资源管理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过合理的风险规避可以有效的降低危险发生的几率,但是仍然无法杜绝人力资源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风险发生时,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转移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常见的风险转移的方法有人才担保、业务外包、开脱责任等。人才担保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实用的人力资源风险规避措施,它是指保证人对被保证人的保证失效、违约或者是行为不忠时,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职业介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介担保机构向企业推荐的人员,如果产生无故离职或者违约等任何问题,他们会承担一部分责任。业务外包是指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某个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给其他服务机构,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流失和人力培训失败的现象。通过以上措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得以降低,减少了人力资源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抑制损失。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一些问题能够通过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得到解决,然而一些问题难以进行规避与转移,这时就要进行合理的损失抑制措施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如,一些企业比较依赖于高层决策,如果高层管理人员离职将会给企业带来决策失效,这时企业就应该提前安排专门的副职人员,并给副职人员一部分管理权限,当正职人员突然离职时,可由副职人员进行接替,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帮助企业度过危机时期。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思考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阐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本质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大体上是根据企业目前的专业管理机制以及策略,同时主要是以风险管控、风险预防、风险监督、风险评估等这几个方面为主的工作,再借由多维度多层次的管控方式进行生产以及经营中各种类型业务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从管理视角出发,企业内部控制在定义上来说有点像是风险管理的下属子系统;但是从管理范围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完全可以作为企业在进行风险管控时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是从内部环境为视角出发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机构设置有诸如企业内部审计、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奖惩制度等等;而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管控时,就更需要企业内部控制的管控方式进行更为科学与合理化的目标确定,严格根据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争取做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优化结果。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

任何目标在达到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更是不必说的。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各级管理层在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以及企业当下管理模式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只要是背离或是阻碍企业共同目标的因素与风险,在企业实施风险管控的时候都应该给予治理与规避,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风险管理中风险是最主要的工作范围,而这其中信息化程度也是影响着整个风险评估与判别的重要影响环节,这也是现代企业注重信息化的原因;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与检测时,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控方面还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布置相应的内部检测,同时也要针对企业的日常内部监控,一旦在某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出现问题,企业就可以针对该环节进行分析,分析出是政策、机制还是相关实施措施的问题并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在进行风险管控时不仅避免了风险还不断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缺陷

(一)我国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不成熟

(1)我国企业对风险全面评估不够重视。企业经营风险的诞生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风险界定以及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对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这就自然形成了不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2)我国企业未设置单独的风险管控部门。当下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大大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波及程度也逐渐加深,从中可以看出设置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我国企业在风险管控这方面的意识薄弱,并没有设置单独的风险管控部门,甚至有些企业连最基本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系统都没有。

(二)企业风险管控意识不够强烈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到国际这个大舞台之上,在国际市场中进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有诸多企业涌向国内。在上述背景下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国内许多企业仍是缺乏风险意识,许多企业管理者所重视的风险也仅仅是在财务风险单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薄弱的程度;我国企业普遍在乎的是公司盈利,在风险管控方面实在是无法关心,这样就极易造成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无法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相反,国外因为经济的发达,许多企业早已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三)企业公司管理结构不够完善

企业的内部管控要想有效的运行就必须保证企业拥有着完善的治理结构,这是给企业内部管控造就最基本的实施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当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但是如果企业的权利设置以及制衡体系之中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则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无法有效的实施,企业治理结构中作为企业风险与内部管控的核心――董事会,该核心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担负主要责任的,而在我国中董事会存在着职权交错的问题,在实质上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利的,容易造成职权混乱的局面,自然企业就无法有效的运行内部控制机制以及风险管控。

三、企业基于内部控制下的风险管控策略

(一)逐步强化企业风险管控体系以及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

(1)对企业风险类别进行明确的区分,这是为了企业能采取相对应的科学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管控。企业在分类风险时可以从业务活动方面与企业整个方面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通常来看,企业的整体风险主要是由内部与外部构成的,内部因素有组织、经营、财务、战略等等风险;而外部就是宏观与不可抗力因素,诸如法律政策、自然天灾、市场技术等等风险。而从业务活动层面来看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来进行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自身的风险种类。(2)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自然包裹各个风险指标的检测等等,尤其是要建立风险导向的审计机制。企业的审计机制可以处于相对客观且独立的审查机构,能更加从公正的角度来对企业内部与风险管控作出评估与监督活动;充分引进相关的审计人才,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提升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水平。

(二)增强企业内部风险与内部管控的理念

优秀的企业管理理念才能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管控的基本环境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基础条件。增强该理念的方式是通过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将该理念融入到业务活动层面,这样既能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更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对该方面的学习,企业也可以加强之间风险管理的理念,这样才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理念;企业定期请相关的学者教授主持讲座,召集职工进行风险与内部管控的理念学习,这样能提升整个企业的风险与内部管控的氛围。这样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风险与内部管控时能将对策更有效的实施。

(三)加强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应当涵盖内部监督与反馈系统、谨慎的业务执行流程等等,只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会产生混落,才能为管理措施提供稳定的环境。企业要充分重视独立董事的功能,要发挥出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中心的核心监督位置;企业要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所占比例,要将独立董事的收入与承担的风险进行挂钩,这样才能让独立董事明白自身应该作出应该做的贡献。另外,企业经营中的特别事项应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不能总是常规问题,总有部门非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这个特别的委员会对该类事件进行有效快速针对性的处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预防与处理各种风险的出现。

四、结束语

本文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本质,着重针对企业在企业内部控制下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希望我国企业能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王洪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联分析[J].财会通讯,2014(17).

[2]陈冬梅.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贵州茅台酒公司为例[D].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针对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来说,在企业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能够将财务风险的工作做好,必须要具有着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构架才能够实现。通过对以往的财务管理经验分析可以知道,主要是可以从财务管理以及其风险的控制重要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全面的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

一、关于现阶段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由于财务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的体制不健全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虽然在各个企业当中都会具有着自己的财务管理部门或者是财务科等,然而在进行融资开展的过程中或者是资金结算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分离的办理,然而因为现阶段多数的企业主要是由合并所来,或者是存在着一定经营历史背景,因此针对这种企业来说,在企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下,财务的管理不健全较为突出,最为常见的便是在对信息进行接受以及传递等方面现实除了问题,同时也导致企业经济的效益以及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阻碍。

(二)由于财务的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材料管理来说,因为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因此风险控制的工作依然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一部分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风险的控制较为杂乱,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利益进行分配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较为严重,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也相对来说比较常见,所以出现的风险控制工作失控的问题也经常出现,同时也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三)由于财务的信息化运行程度不足

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的时候,其信息化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财务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之上也将会导致财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挑战,然而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以及计算机飞速的发展,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来对其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是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然而依然是很多的企业在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方面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没有能够充分的降财务的信息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决策以及管理工作当中,通常情况下会存在着信息的传递不安全以及不可靠,因此咋企业财务信息化运行的过程中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经常出现的。

(四)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力问题较为明显

在多数的集团企业中,其基层的单位主要都是集团公司才具有着的财务管理决策权,然而针对这些集团来说,其子公司通常情况下往往只是能够具有着极少一部分的决策权,有一些公司的子公司虽然是在制度上或者是企业管理方面具有着财务管理的决策权,然而在实际方面的最终决策权依然是归集团所有,针对这种过度集权的企业财务管理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两种情况的财务据侧来说,其实质主要是集团公司为主的财务管理,所存在着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不仅仅很难对子公司的员工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也将会导致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

(五)由于缺少着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缺乏着一定的财务防范意识,其主要是存在着以下两种:第一是在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科学验真以及市场的调查,没有办法能够做到预期的收益,将会直接的导致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存在着缺乏,同时也将会不利于企业的资产增高。第二是多数的产品销售企业来说,在实际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企业为了能够增加一定的销量,多数会采用赊销的方式来对客户进行留住,从而使其出现产品的销售额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任何人应收款额却是没有提高,因为对外的赊销相对来说比较大,将会导致收账款比率存在着过高,长期下去将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存在着运转困难,使其形成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第一是对企业的财务机构进行完善,首先企业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使其能够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更加的真实以及准确,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不真实的财务信息出现。其次是要具体的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时候,必须要严格的执行权企业的有关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预算以及资金必须要重点的管理。最后是要明确去也的组织架构的财务组织能力,当今在现代化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了传统的财务计划以及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职能之外,同时财务的控制以及融资等方面的管理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因此必须要对其做好管理的工作才能够全面的改善财务的管理整体水平。第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部的控制认识存在着不足,普遍的认为企业内部的控制并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而是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进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所以必须要对其观念进行转变,从而不断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同时也需要全面的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第三是必须要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针对企业的财务内部管理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增加,同时也能够全面的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系统,使其能够更加重视风险控制的工作对于企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全面的提高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工作。

三、结束语

针对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来说,对于企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具有着比较多的问题,然而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其风险控制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衣娟.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12(24):120-124

[2]张知.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12(24):125-128

[3]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3.12(24):147-151

篇6

(一)对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力度,这无形中就使得我国企业将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也会不断增多。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着各种风险,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企业不能做好风险控制与管理,将风险降到企业可以承受范围内,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虽然风险控制与管理如此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却认识不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往往简单的认为风险控制与管理没有多大的用处,从而也不将其列为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而导致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难以发挥作用。

(二)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风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多,这就增加我国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我国企业要想做好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就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队伍。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根本就没有专门从事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人才队伍,使得企业难以做好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进而也使得企业在遇到风险时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使得企业在风险中损失惨重,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预防机制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这是每一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的。虽然风险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但是企业可以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将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企业可以风险丛生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建立有效的分析预防机制,导致我国一些企业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只能看着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二、加强我国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对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认识

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放缓,我国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势必会不断增多。我国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对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认识,做好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一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认识,尤其是要取得企业最高层的一致认识,使其认识到做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列入企业的重点管理工作之一;二是对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做好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为此,就需要企业加大对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例如: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队伍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份胜出的机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人”,“人”才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对于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我国企业要想加强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就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体而言:一是做好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的招聘工作,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人才从事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避免身兼多职现象的发生;二是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的薪资待遇,一方面是可以提高企业对优秀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加入自身企业;另一方面是可以留在企业现有的优秀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三是企业应该要加强对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的培训。由于我国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遇到的风险也必然繁多复杂。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风险控制与管理人才的培训,使企业可以在遇到风险时,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将其损失降到最低。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防机制

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控风险所必需的。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以下简称美国COSO委员会)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中明确地把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内。两者在风险的管理上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互相融合,有效保障了企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达成目标。下面我们就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管理目标、管理范围、关注侧重点、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他们两者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发展历程

1.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将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程序、措施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后,以制度和流程形式形成的一个严密和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防范和有效管控风险为目的,以一系列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全方位梳理、识别关键控制点,以流程形式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官方定义正式出现在财政部等五部委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根据该项文件的指示,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由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员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含义的界定与上述文件中的基本一致,不同处主要在于表述上的稍有差异,即将我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表述成了“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思路。要准确理解内部控制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以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为基础的;二是内部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主要是对企业或组织实体关键风险点控制的方法、流程、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和固化,形成管理规范,以达到对风险的管控;三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或组织实体的经营效率效果,可靠准确经营财务数据的获得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合规经营;四是内部控制须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管理原则,并按照业务导向和管理简化原则进行水平提升;五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内部监督的内容,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部门也有所不同,但内部控制均需要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的协调、参与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2.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上世纪40年代,在会计界首先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到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以下简称美国AICPA)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通过组织多位学者共同研究,发表了对于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即《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对内部控制出现了第一次官方解释。1958年,美国AICPA了29号《审计程序公告》,该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即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初步搭建了内部控制工作的体系。还在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直到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才完整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架构。2002年7月,由于安然事件和世通舞弊案的影响,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进行上市审查时内控体系也成为一项必要且关键的审查内容,随后世界范围内纷纷效仿这一制度规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考查,增加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在我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文件的成为指导我国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基本依据,被广泛推行。文件内容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共七个章节的内容。

二、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及发展历程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企业通过经营性活动赚取经济利益,任何交易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企业实现发展目标都具有影响。我们称之为风险。当然,风险有纯粹性和机会性,它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纯粹风险指的是只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类型,而同时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叫做机会风险。当企业经营中面临市场准入放开、鼓励产品创新、政策法律解禁、经营环境变化后,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经营成效也随之变化和波动,企业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措施的决策过程中,对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与匹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预判可能存在的损失,从而进行规避,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管理的含义为企业风控部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判断和预防。在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算、计量、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实施精准、有效控制,以降低或转移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尽可能在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基础上,实现最大成效和安全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并不是要完全消灭风险,风险与机会同在,拒绝风险等于拒绝财富。风险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精明承担风险,以最小可承受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官方的解释,即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经营需要以及工作基本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在各个部门间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上工作内容形成了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模板,从而为企业风险控制流程提供了制度前提。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则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应对措施执行以及工作改进,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美国COSO委员会2004《全面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解释为由董事会、股东会等管理层依据经营决策需要而对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的过程,由此保证决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要准确把握并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去认识:一是全面风险管理是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多方面,包括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战略的确定、风险偏好的选择、风险的收集统计、风险的评估评价、风险管理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方法执行、风险的预防方案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改进,这一过程是风险转移、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是风险与机会的选择;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全员的参与;三是该定义表明风险管理并非要完全消灭风险,也不是为了减轻和降低风险而不惜一切代价,而是要尽量减轻、降低风险,使风险可以承受,精明地在所承担的风险上获取最高收益。其实企业经营中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做出合理的保证,而不是做绝对保证。可见,现在风险管理在传统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更强调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传统风险管理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纯粹和灾难性风险。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保险和风险减免的控制手段。在管理方式和目标上只是就单个风险实施管理,并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管理理念更是被动地将风险管理作为成本中心,不设专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来管理。而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战略层面去考虑,全面集中管控企业和经营组织中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和类别,既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同时涵盖交易风险、财务风险、执行风险等内容,配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工作体系,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专门部门来管理,从理念上已经积极主动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中心。在管理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更是紧密结合企业和经营组织发展战略,依据风险偏好寻求风险优化,同时运用现代金融保险功能和内部控制等多种方法、手段,以达到企业和经营组织经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所有利益方的共赢。另外,我们也可从英文“Risk,风险”单词上来探讨风险管理概念的两种解读,也颇有意思。第一种理解:R:代表收益(Return)、I:代表免疫力(Immuniz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风险管理技术和知识(Knowledge),即通过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管理系统,形成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免疫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种理解:R:代表监管(Regulation)、I:代表信息(Inform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关键风险点(Keypoints),即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运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且注意要加强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和约束。综上所述,目前想要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核心就体现在全面性上,在于管理的全员参与和管理全部业务、全业务过程和全风险类别,以及在风险应对上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可理解为是指经营单位和组织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的全程管理。2.全面风险管理发展历程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虽然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但人们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认识和运用并不久远。直到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于1955年进一步对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及1956年《哈佛商业评论》上风险管理文章的出现,这篇名为《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名词》的文章,至此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切入企业的管理,进入人们的视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95年共同制定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该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随着人们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风险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各种风险的发生、反思与应对,2004年以美国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起点标志,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正式建立,并被广泛采用,风险管理真正意义上正式步入到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并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的全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在金融企业界全面推行,而后逐步延伸到其他工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才更加深入人心并得以逐步深入。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即《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意味着我国自此拥有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志性规范,推动企业风控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对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当前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的范畴界定具有争议,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包含合并关系。也有人反过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则认为两者联系紧密并正在融合。在我国,从相关部委对两者的重视态度上看,国资委更强调全面风险管理,财政部更强调内部控制。但我们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实践中,深切感受和认识到内部控制确实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完全必不可少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必要的组成部分及必须运用的管理手段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二者管理目标和所依托的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流程来讲,可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涵盖了内部控制的。而从目前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自身完善发展中,看到二者也已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统一到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1.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因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和威胁而产生,他们有着一样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产生都基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全面风险管理而言更早,但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对于后续全面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面风险管理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升华版本。两者在企业的运用实施过程中,它们都会强调全员参与性,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另外,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及各人员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他们相互分工协作,相互独立牵制。2.内部控制的方案和流程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风险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条件,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才能控制到位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具备充分的积极性,并且把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类型,判断方案是否准确、执行手段是否落地,才能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完善的内控系统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内部控制是很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被广泛运用。此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为应对合规风险,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内控系统。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之体系健全、统一、规范,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所必要的组成部分。3.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从企业管控风险的根本性质和作用看,他们都归于和服务于企业对经营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都对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成效、资产安全、经营信息及时准确具有保障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两者的结合运用,将更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和方针,保护企业经营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管理科学规范水平,更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4.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目标、关注焦点去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全面首先,在管理范围上,内部控制是企业依靠和运用系统化的规范、规章、制度、形成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以遏制与防范对经营目标实现中的不利风险和负面影响,保障和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层来考虑风险的特征、偏好和管控,依照经营环境的可能变化,在事前制定经营目标时就注重和进行各种风险的分析、识别、存在可能,并运用专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按照风险可测、可控和有效应对要求管控各种风险危机事件,明显包含了战略目标范畴。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所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的是风控体系的全面搭建,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控制,以及财务与信息披露的安全,并且保证所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并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强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使内部人员职权清晰、相互牵制,以达到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公司经营所有业务流程其过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更加全面,其目标除内控的相关目标外,还要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和识别风险,以及对发生风险的有效应对上下功夫,以有效防止和降低或者转移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造成负面影响,保证所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全面风险管理所关注焦点已包含企业战略、市场、信用、合规、财务、现金流、声誉风险等所有经营风险。5.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所运用的管理方式和应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上看,内部控制已完全融合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已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所负责和做的相关工作、活动、内容,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及风险管理后的相关活动中都已包含,如对风险进行的分析评估和由此而实施的控制措施、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纠错等工作。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活动、内容、步骤比内部控制做的明显要全面、宽泛和复杂得多。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的构建与完善,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以及整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还包括风险管理模型、风险处置、风险报告程序等组成部分。在对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上,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业务流程控制和嵌入各项规章制度约束来应对。而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则不仅包括了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风险判断、风险对策等内容,还包括风险偏好、风险计量、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体系、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十分广泛。有鉴于此,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全面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并且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规避风险,降低工作成本,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两者在各有侧重、优势的深度融合中,最终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促成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何玉润,编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0.

[2]刘守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8):21-22.

[3]孙海燕,张荣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研究.管理学家,2010(9):99-100.

篇8

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在筹资过程的表现形式 筹资环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源头环节。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发展都面临者种种的不确定性。企业决策失误以及管理失误都会导致筹资风险。筹资风险的产生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1)内部原因。具体包括:一是指企业负债比例。财务风险程度和负债比例成正比。由于财务杠杆系数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税息前利润/(税息前利润-利息)],所以企业负债比例高将带来支付利息的提高,如果经营收益没有实现预期目标,那么不仅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还面临着破产股东收益变化等风险。二是负债利率。当负债比例相同的时候,财务风险与负债利率呈正比。三是负债期限状况。筹资时要充分考虑长期和短期债务的比例以及筹资借贷的时间。因为同样的筹资额度,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带来的风险是不同的,而企业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比例不同带来的财务风险也不同。四是筹资方式。例如某公司将需要100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预计扩大再生产后的回报率为20%。那么不同的筹资方案将带来不同的股东收益,也存在着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如表1所示:

(2)外部原因。具体包括:一是来自企业对外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例如如果企业的融资方式是股本,那么进行的风险即为总风险,其风险承担者也就是全部的股东;如果企业的融资方式是股本和负债两种方式,如前所述,财务杠杆就会对股东的收益产生影响,而其中的筹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如果企业经营管理出现失误,就会影响偿还债务能力和股东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二是来自企业现金流安全状况和流动资产状况。前者是衡量企业目前偿还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流动资产状况则反应着企业最终的债务偿还能力。三是来自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等变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风险,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在投资过程的表现形式 一是流动资产投资。以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主要考虑获利性和流动性二者之间的利弊。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这种方式要考虑的是决策的正确性、市场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当巨人集团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趋势下进军电脑业、房地产业以及保健品业时,就是现金流出现断裂,最终导致了巨人的倒下。

(三)在资金运营过程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库存带来的风险。库存物资过多不仅要占用现金流、提升管理费用还将使企业背负市场物资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潜在风险。其次是应收转账款带来的风险。账面上的是“账”不是“钱”。应收账款过多同样会占用流动资金,而且对方债务偿还能力和信誉等的不确定性都将成为财务风险所在。

(四)在利润分配过程的表现形式 股东收益以及发展资本的留存比例也将影响到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特征

(一)现实存在性 财务管理风险是与企业诞生、发展、壮大乃至消亡息息相关的、相伴相随的。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提升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优化人员素质,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市场反应能力降低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却不可能彻底消除财务风险。

(二)影响全面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工作的各方面,影响在多种财务关系中。例如,原材料采购、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对外销售等各环节,都会潜在财务风险。

(三)作用不确定性 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财务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风险并不一定就要发生风险。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可能。一般来说,企业经营的高收益必将伴随着高风险。

(四)对管理的推动性 因为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因此,促使企业必须通过强化管理来规避或者减少财务风险,实现财务风险可控。企业可以通过优化流程、健全组织体系、进行人员素质建设等方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成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具体包括:

(1)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不强。由于财务管理风险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才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牢固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纳入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中,否则就会为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留下漏洞。如果企业为了迅速做大做强而盲目举债融资,兴建项目,结果不堪债务的重负而无法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在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结果引火烧身。由于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所以企业内风险防范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更没有培育风险防范文化,强化员工队伍管理,因此企业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希望非法获利,出现虚报利润的现象以及账务作假的行为,这些都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诱因。

(2)企业内控体系中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的业务关系不明晰、责权利不统一是财务风险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部管理的了混乱会导致资金利用效率和效果都比较低下,资产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曾经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从另一个视角告诉我们,良好的内部财务管理关系的重要性。该银行曾经是英国著名的商业银行企业,曾经创造过骄人的经营业绩。但是最终却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元的价格收购。将这样一个著名的企业送上不归路的却是一个小小的职员。这位职员利用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缺位的监督管理机制违规购买了大量日本股票指数和短期债券。结果受阪神地震影响,日本债券市场直跌,巴林银行受损超过十亿美元,超出该银行的总价值而倒闭。该事件看似是因为其职员缺乏职业素养的个人行为殃及企业发展,但是事实上该银行的管理混乱确实该事件能够发生的温床。例如当事人既负责交易又负责清算的双重身份就暴露出他们管理制度上存在“硬伤”。

(3)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决策的风险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更大。纵观很多财务风险的成因,决策风险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决策风险首先表现为主观决策带来的风险。一些企业在决策的时候不是群策群力,也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而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大笔一挥几亿甚至几十亿的项目就开始启动,项目建成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根本就没有建成而成为“烂尾项目”,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经验决策带来的风险。如有的企业曾经有过成功并购的经验,就凭借这种经验涉足陌生产业领域最终引发财务风险。

(二)外部原因 具体包括:

(1)宏观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就高,盈利水平就好,财务状况就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就比较低;如果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企业的投资收益以及经营业绩就要受到影响,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货款回收率将减慢,因此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增加。当前我国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我国财务管理系统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机构设置陈旧、人员素质不足以及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很难对外部金融环境变化产生快速的联动机制,或者形成良好的预警预判能力,这就提升了宏观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带来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2)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影响。企业发展是在一个广阔的、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运行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首先作用于行业发展。因为每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对于外部经济政策、金融态势的依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经济环境中的表现也不一样。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通过企业战略的调整将会波及到财务指标的变化,导致财务风险发生。例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创新型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更加凸显。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生产特征的家具行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形成发展动力。随着人民币升值、美元疲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逐步上涨,家具的出口成本也上升,价格优势逐渐减弱。国外的家具经营商将市场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市场。而与此同时,国内对于房价的调控政策也殃及到家具市场的发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家具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残酷的竞争。为了生存,一些家具市场通过赊销以及延缓货款回收时间等方式以期提高营销额度,这就为现金流断裂、坏账产生等财务风险带来了极大地可能。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不同,外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产生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以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例,在这过程中从事进口贸易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产品价格走低的契机,扩大进口采购量,如石油等能源类产品和铁矿石、铜、镍等资源类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财务风险。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出口企业来说,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攀升,原本的价格优势就会淡化,出口业务就会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就增加了。

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措施 具体包括:

(1)构筑全过程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未雨绸缪能够将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而防患于未然就要从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建立严密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在事前决策的时候,要充分对宏观经济性是进行研判,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特点,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充分考虑到各种财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实现风险可控。可以导入科学的风险分析工具,例如风险决策法、概率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以及弹性预算法等,对风险性质、引发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客观设定投资获益期待值,制定慎重稳妥的财务管理举措,甚至可以设立风险专项基金以应对突发状况。在财务运行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时刻监控财务状况,对应目标值时刻校正偏差行为,确保财务活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运行质量向着预期目标发展。例如对“两金”占用情况、现金流运行状况等,定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预警线,防止财务风险扩大化。可以根据变化了宏观市场环境和行业动态进行适当的风险防控措施调整,如增加库存或者加快账款回收力度等,在在财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结束或者投资行为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要对财务风险防范状况进行“回头看”。对于发生了的财务风险,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对于已经形成的风险损失要及时进行消化、处理,不要使其危害性长期延续。同时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不足,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PDCA管理机制,强化监督体系、防范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2)构筑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能力是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构筑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就要从财务管理风险存在的形式入手,建立涵盖投资、经营以及利润分配等各方面的风险控制体系。在筹资环节如果仅仅是企业自己的扩大再生产投资,就要全面缝隙投资收益率,如果是通过外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要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对于债务偿还能力、利率变化状况等进行全面把握,控制或者消除不确定性;在投资环节,无论是项目投资、证券市场投资还是商贸活动投资,都要在收益情况、风险状况以及稳健经营能力等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或者在权衡收益和风险性的时候,充分考虑稳健经营能力要素,确保投资财务风险可控。完善的决策机构是降低投资环节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建立由各级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或者通过职代会等方式进行决策,防范决策失误现象;在资金回收环节,要重点通过良好的供应商信誉管理、债务偿还能力评估、应收账款安全边界以及账款回收管理制度等方式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安全,也确保企业具有良好的债务偿还能力;收益分配可以被认为是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的最有一个环节,是一个筹资PDCA循环的结束,也将是下一个PDCA循环的开始。因此在风险控制上既要确保股东利益,还要能够为扩大再生产储备力量。

(3)构筑全覆盖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就为财务管理风险设立了红线。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就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方法,及时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和外部市场形势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财务指标载体将分析结果汇报给管理企业决策者,一方面揭示潜在的或者隐藏的风险,另一方面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就管理职责划分而言,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从总体财务管理风险状况和各部门财务管理风险状况两个方面入手。前者是为了让企业决策者对整体财务状况有全面了解,能够超前防范财务风险。表2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中编制的损益预警表。可以通过这个表一目了然的看到企业当前经营态势。

后者主要是指对每个部门设立财务风险预警线,例如,成产成本预警线控制的主体部门是生产管理部门,而销售预警线控制的主体部门是营销部门等。通过分解责任形成财务风险人人共担的局面。就预警体系时间期限而言,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建立预警体系。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现金流安全是短期财务预警体系的主要内容。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金占用减少时,则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良好,而如果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短期风险预警体系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应付和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指标变化情况。后者的着力点是从企业获利能力、发展效率、发展前景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等方面为切入点,为企业构筑长期财务管理预警体系。例如,可以将总资产回报率、成本利润率作为获利能力的预警指标;可以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作为偿还债务能力的预警指标。

(二)技术方法 主要表现在:

(1)风险分担法。对于投资额度大、潜在风险高的项目,企业可以选择合资立项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利益共享和风险互担的模式,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为了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实现财务管理风险分担;企业还可以通过在不同的行业领域投资或者开发同一行业的不同产品来化解投资风险。

(2)趋利避害法。企业在筹资、投资、运行以及利润分配等环节都要必不可少的要进行风险分析。在众多的风险分析方案中,企业可以充分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在确保既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趋利避害,选择风险较低或者风险可控的方案,在承担风险和获取利润之间实现优化选择。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培育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等,都是可以为选择财务风险防范方案提供更加宽泛的空间。

(3)分散转移法。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分散转移财务管理风险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各企业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借助购买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另一种将企业发展中控制能力比较薄弱的环节委托外界负责,实现风险转移。如将项目设计工作大包给设计院设计就可以转移项目设计环节产生的财务管理风险。

(4)坦然面对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直面无法避免的财务管理风险。直面风险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管理的魄力,既然接受了风险的存在,就强化内部控制能力和外部反应能力的综合作用,确保财务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夏学君:《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18期。

[2]高志蕊:《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问题研究》,《中国外资》2011年第17期。

[3]杨代甫:《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市场研究》2011年第7期。

[4]李艳红:《企业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第4期。

篇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在筹资、投资、资金收回及利润分配等资金运动中降低风险。本文浅谈了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概述、表现、成因及控制。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成因;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概述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广义上讲,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界定与表现

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流程的各环节之中。

1.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筹集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风险表现为:一方面筹资会提高资产负债率使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筹资过度,财务负担加大,影响资金运营。

2.投资风险。是指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以及对投资项目的过程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项目失败,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表现为:外部环境诸多不可预见因素会增加市场预测的难度,从而增加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进而导致预期的收益不能获得,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3.资金收回风险。是指企业供、产、销过程中的货币回笼风险。

风险表现为:存货的不断增大,赊销带来的应收款项的增多,不仅会加大坏账的机会,也会使企业虽增加利润却并未增加现金,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

4.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风险表现为:收益分配会产生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的平衡矛盾,二者的多寡可能影响股东投资期望和股票价值。

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成因

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也即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资金运动不畅通,阻碍资金回笼和价值增值,形成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影响资金运动不畅通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总体讲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外部原因

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是带来财务管理风险的外部因素,轻者不能实现预期收益,重者血本无归。例如: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垫付成本持续升高;金融市场利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企业资金成本率,增加投资报酬率偏离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等。

2.内部原因

对财务风险具体出现的时间和形式认识不够充分,这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筹资与投资风险成因

高额而长期的筹资通常用于资本性投资,因此筹资风险与投资的风险紧密相连。在筹资过程中,面临着筹资形式的选择,无论是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融资租赁等每一种筹资形式的筹资成本有高有低,但筹资成本需要用投资报酬来弥补。只有投资报酬高于筹资成本时,企业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实现价值增值。这就要求在长期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周密系统的预测、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如果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够全面、不够真实,以及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有限,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一旦决策失误,投资将无法按期收回,资金周转困难,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2)资金收回风险成因

存货变现风险。由于消费形式、消费潮流不断变化,产品定位、市场需求预测不足,会造成产品销售不对路从而库存上升。存货量上升,大量流动资金滞留,不仅浪费大量的仓储费用而且还面临存货贬值的风险。

信用销售风险。一些企业由于存货滞销或争抢客户,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造成应收账款额度大量增加。但是由于对客户的信誉、经营状况、管理环境的变化了解不够及时,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超期不能收回,增加了坏账的风险。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不良资产增加严重影响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从而加速“资产泡沫化”。

(3)收益分配风险成因

会计处理方法所带来的收益分配风险。会计利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企业可能存在大量收入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以此利润基础进行的收益分配可能会导致企业现金短缺,所需资金不足。

对收益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把握不当。收益分配要受到投资方案、外部筹资成本以及股东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一方面受人们认识能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制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仅要从观念层次提高意识,还需要从战略、管理、制度和用人等方面增强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

1.在观念方面,要提高现代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现代企业管理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战略核心地位,是对资金运作过程进行的价值管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要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能放松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警惕。

2.在战略方面,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战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决策者的决策和企业发展方向,并对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制定出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的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战略要对企业的筹资计划、投资计划和收益分配计划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可行的财务发展目标,调整和完善财务管理各事项,以积极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为企业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参考。

3.在制度方面,健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制度,有效应对未来产生的风险。企业要制定全方位、多维度、综合的风险管理体制,对企业目前状况进行风险预测,并制定风险管理手册,将财务风险管理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财务管理风险的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捕捉财务风险警报,识别风险。企业要加强财务、经济、市场、法规等全方面信息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工具,如风险图谱,将企业发展与财务风险紧密衔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超前识别和抵御财务管理风险的能力。

4.在管理方面,加强成本和现金流管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要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优化财务预算,对于预算外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和考察;完善企业内部薪酬制度,挖掘支出成本的潜在效益;在日常管理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支出成本的运用效益。还要加强企业现金的计划管理,对支出和流入的现金进行控制,降低资金运行成本,保证资金安全,监视现金流动态,实现资金循环,避免现金流的中断,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5.在用人方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关注国家最新财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提升财务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掌握管理相关知识,还要对企业高度忠诚,负有很强的责任感,将工作视为己任,尽可能减少甚至规避各种财务风险。

五、结语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企业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尽可能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作者单位:一汽铸造有限公司特种铸造厂)

参考文献:

[1] 钟绍英.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29-30

[2]郭正中,王志军.财务风险的防范手段.中国石油企业,2009;7

[3] 侯婉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知识经济,2008

[4] 高志蕊.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1,(09)

篇10

论文关键词 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含义

企业风险管理应视为一个持续的执行过程,紧密结合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之中,通过企业的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协作执行,其理念及制度应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为每一名企业员工所熟知和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使一切风险都处于可控状态,为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企业的风险管理通常分为八点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协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其内容包括:

1.内部环境识别。所有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均是以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了企业内部环境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的框架及规则。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的认知,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及经营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展业务活动,并且准确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及时应对。

2.制定经营目标。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时,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任务及预期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设计,从而确保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并切实将相关目标分层分级地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

3.企业风险评估。管理人员在评估企业风险时,应当从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周密考虑,并且结合企业即期的经营战略及经营目标进行具有战略眼光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4.经营事项评估。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多不确定性,这些现阶段结果尚不明确的事项可能会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甚至二者同时并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这些不确定性予以识别和评估,认识到事项的负面影响即是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必须尽早识别和评估,并预先制定出应急措施。

5.风险应对方案。面对风险的发生,风险应对反应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及转移风险四种,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当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反应方案,从而确保将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

6.风险控制措施。当风险应对反应方案开始执行时,制定正确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确保反应方案遵循正确的流程得以有效执行。因此,控制措施应当针对企业的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全面制定和落实,其要素包括规范的应对政策及对政策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操作章程。

7.信息获取及沟通。企业应定期对来自内外部的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并通过固定的格式予以保存和传递,从而帮助企业员工正确执行自身职责,并提供执行结果的参考和评估。此外,还应当保持沟通顺畅,包括企业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纵向沟通,各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信息交换。

8.风险效果监控。企业应当及时对风险管理要素有关内容的合理性和完善性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风险管理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其方式可采取持续性监控和个别要素评估两类。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其内容包括控制目标设计、控制执行、执行评价、目标改进等多个环节,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信息反馈,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当前自身运营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对自身带来的机遇及影响。

企业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及时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补充。而内部控制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执行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完整性进行系统的审核、检验及分析等工作。其作用主要包括:

1.确保企业管理的完善性。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顺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节,以便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一要求便需要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的评估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和漏洞,杜绝营私舞弊,改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目前,审计已经发展到抽样审计的高度,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评估,能够依据评估结果明确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寻求最佳审计方法,使审计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充分发挥审计的重要职能。

3.提供各方决策依据。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公布后,除了企业自身之外,有关部门均能据此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评价,了解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性、运营合法性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下一步的行动决策。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2004年,COSO经过4年的研究之后,在之前《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理论的基础上了《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执行标准和依据,在这一新的理论中,全面风险管理增加了三项内部控制目标,以及相应的管理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趋融合趋向。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