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信息化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信息化前景

篇1

具有较强专业色彩的管理软件开始应用在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并逐渐发挥着很重要的作

用。

本文在充分认识到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对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深入

分析,并阐述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步骤,从而达到使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对提高管理质量,

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44文献标识码:A

一、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海洋建筑工程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海洋建筑物产品。海洋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

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海洋建筑工程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

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海洋建筑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

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

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费用、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一个海洋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

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制约性强。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符合海洋建筑工程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因

此,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信息流量大。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

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海洋建筑工程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在传统的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

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绝大部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手

2

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

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行,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

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海洋建筑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

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海洋建筑工程项目

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

方面已明显地限制了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

上、技术上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1.经济上。信息硬件设备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提高,使其在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应用成

为可能。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从物资以及管理成本中节省下

来的开支,将远远超过硬件设备的价值。况且,这种一次性的投资,能给施工单位带来多年的信息资源

利用和数百个项目的成本节省。

2.技术上。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建筑施工项目信息能够基于电子介质进行海量存储、高效加工和高

速传输,使各项目参与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从而更有效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工程应用。首先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洋工程制造行业的综合应用,为多家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其次,在海洋建筑工程领域,以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代表,计算机辅助施工和

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已有了长足进步。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工程数字化信息系统(EDIS)在多个

海上油气田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成功解决了海洋工程数据的规范性、关联性和复用性等问题。这些信息

技术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的实例证明,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步骤

在我国,尽管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使施工领域在计算机应用远远落后于

设计领域的局面有所改观,并使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确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系统的自动化、

集成化和系统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为更好地深入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使信息

技术更有效地为施工生产服务,应做好以下四点:

1.周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深入的文献调研、已有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查以及优缺点分析。

2.深入的工地调研,并采用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起符合我

国国情的、适合海洋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信息模型。

3

3.对基于系统分析得到的这些信息模型,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系统配置

设计、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和输入输出等设计。

4.应用一定的开发策略,通过具体的编程、测试等环节来开发一个比较全面的海洋建筑工程项目

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通过示范项目的初步应用,说明该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制的价值和意义。

四、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例如,它为各项目参与人

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使部位不同而内容上

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

2.可以提供一个机制,使各项目参与人很好地协同工作。例如,它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通过自动

地完成某些常规的信息通知,减少了项目参与人之间需要人为信息交流的次数,并保证了信息的传递变

得快捷、及时和通畅。

3.它适应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信息量急剧增长的需要,允许将每天的各种项目管理活动信息

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提供对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各

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4.海洋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

因此,对海洋建筑工程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

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结论

遵循一定的开发步骤是研制开发高质量海洋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保障。对海洋建筑

篇2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分析;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建设伴随人类文明史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界做斗争的产物,也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活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土木工程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1]。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国内土木工程领域取得璀璨成果,在结构理论、力学分析、施工技术等诸多层面都有所突破。近年来,人们对土木工程要求大幅提升,趋向于高质量、大规模、大跨度、高层的建筑,。分析国内土木工程现状,我们也看到诸多弊端,如土地资源有限、固体垃圾大量产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空间不足等。针对上述诸多难题,为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必要关注土木工程建设,展望该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土木工程现状分析

现阶段,土木工程发展既存在显著成果,又存在弊端。

(一)土木工程发展成果

近年来,土木工程理论不断完善,与建筑行业相关的学科也取得研究成果,这为土木工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改变了原有按照固有经验进行设计的惯例,而是采用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考虑到土木工程经济、环境、安全等诸多因素,实现整体设计的趋利避害。在工程施工方面,建筑材料上多采用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环保型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彰显它们的优越性能,从而为现代化土木工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土木工程施工工艺也不断完善,土木工程向标准化、工业化方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土木工程存在弊端

当今社会,存在人口剧增、环境破坏严重、交通拥挤等诸多不利因素,土木工程建设资源日益紧张。当下高层、大跨度、复杂结构的土木工程建设趋势需要建设的物资基础,但工程建材方面仍存在缺陷,如建材弹性模量偏低、建材应用成本高、应用范围有待拓宽等。

二、土木工程未来趋势展望

对土木工程领域做深入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理论的日益精密化

土木工程行业理论的完善不是单向的、独立进行的,而是与数学、化学、物理、微机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人员已然认识到土木工程与上述元素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土木工程行业理论的完善,并呈现日益精密化的发展趋势,如采用信息化技术模拟复杂施工条件,探索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复杂结构,采用专业化数学知识解决工程数值难题等。

(二)所用材料实现优化

土木工程所用施工材料对安全性能、材料质量、使用寿命等都有严格要求。在当下生态型建筑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资源配置等问题,是土木工程相关人员所应深入思索的问题[2]。土木工程施工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是新型的、高新技术的,并符合生态型建筑理念,由此更适应当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土木工程材料的优化主要有如下几层:

1.应用智能化混凝土

近年来,混凝土因为其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中,这种工程材料不但稳定性好、强度高、耐久性好,且具有高抗冻性、抗腐蚀性和抗渗性优势,正因如此,混凝土有着长远的应用前景。新型的混凝土有100年,甚至是200年的使用寿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土木工程领域将应用智能化混凝土。这种智能化混凝土,能够接收到使用环境信息,并自觉做出逻辑判断,做出智能化的反应。如为满足特定土木工程需要,此种混凝土能实现保水性、流动性和粘聚性等性质的调整,从而降低建筑所受侵害,实现对受破坏部位的修补,甚至能在危险状况时发出警报。智能化混凝土是未来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关键性技术,但受材料价格昂贵的影响,其研究及使用范围较窄,土木工程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宽。

2.应用新型生态建材

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深入,在保障土木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应用新型生态建材已是实现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新型生态建材的发明与应用,能减少材料浪费现象,减少建筑垃圾,降低环境破坏程度,大大提升人们的居住品质。不但如此,新型生态建材也具有节能减耗的功效,能推动人类和自然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发展趋势表明,可再生材料、环保材料、循环应用型材料、净化材料等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3.应用抗震性好的钢材

因为土木工程的高层、大跨度结构发展趋势,现代化土木工程建设中多采用抗震性能好的钢材,具有极厚化、高强度、低屈服比和低屈服点的优势。通过改善热处理工艺、调整材料化学成分等举措,可以生产出抗震性能良好的钢材。因为这种钢材能节约资源,提供抗震安全保障,在土木工程钢材方面具有应用趋势。

(三)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工业逐渐实现信息化,而这也对土木工程领域形成重要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渗透,信息化技术逐渐涵盖土木工程的全过程,既存在于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也存在于建筑交付使用后的物业管理、安全监控、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利用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如微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智能化处理技术等,能够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3]。利用信息化技术,土木工程得以不断完善,如可以实现管道空间布线优化、大型设备整体吊装、高温高压焊接控制等。随着信息化技术实践性研究的深入,展望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将被得到更为全面的利用。

(四)实现向多空间发展

人均建筑面积在不断缩小,因此现代化的土木工程更注重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呈现出向多空间发展之势,即向高空发展,向地下发展,向沙漠、海洋和太空发展。

1.实现向高空发展

土木工程向高空发展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世界诸多国家的城市中不断涌现摩天大楼,如迪拜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等。而向高空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2.实现向地下发展

除却地上高空外,地下空间也可以成为土木工程的可开发建筑资源,如大中城市地铁的建设与开通就是利用地下空间的良好例子,既充分利用了地下的土地资源,又大力缓解了地上交通堵塞现象。除了地铁外,还有地下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街等诸多地下空间利用形式,甚至实现了多种利用形式的综合应用。在地下空间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更大地扩大了地下空间利用的幅度。但地下空间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如生态环境破坏、地层应力变化、地震荷载变化等。

3.实现向沙漠、海洋和太空发展

现代化土木工程觉不会将建筑空间仅局限于陆地,而是开始向沙漠、海洋和太空拓展。(1)利用沙漠资源

近年来,地球沙漠化趋势明显,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开发与利用沙漠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人工河、植树造林、输水管道等诸多措施,能够实现沙漠工程改造,从而顺应在土木工程中有效利用沙漠资源的有益趋势。

(2)利用海洋空间

土木工程行业领域已经存在很多利用海洋空间的成功例子,如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的迪拜大厦,这座建筑建造于海上,是一座七星级的大酒店,工程宏伟而奢华,而参观迪拜大厦也成为来迪拜的游客所必做的事情。再如中国上海外滩,拓岸工程也得到了深入运作和实施。

(3)利用太空空间

为了解决人类居住资源日益减少的难题,很多国家致力于向太空发展,发射卫星或宇宙飞船,建立太空试验站,获取外太空的资料,期望未来能开发利用太空空间。

三、结论

分析土木工程发展现状,有显著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展望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将规避自身及社会环境弊端,实现工程建设的整体优化。土木工程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坚信,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土木工程建设将实现更新高度,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陆晓雷.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的控制[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 第18期

篇5

关键词:港口;航道工程;发展趋势

一、港口与航道建设现状

1、港口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沿海港口的需求十分旺盛,港口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繁荣期。据统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90%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运和港口实现的。港口作为陆运和水运的枢纽,关键性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今世界上吞吐量较大的港口,我国就占到了50%以上,并且随着港口向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港口工程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未来港口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2、航道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部分内河港口航道作业水平不高,通行能力有限,航运能力不足。地区之间的频繁交流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航道作为港口水域规划布局的关键环节,对内河港口航道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对于提高港口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航运系统的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航道,改善长江航道,对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的航道整治建设的主要工作。目前,我国已成功实施了长江口12.5 米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并延伸至太仓、中游航道整治等工程,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京杭运河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广西也正在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着力推进“一干三通道”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发挥西江的纽带作用等。

二、港口与航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港口缺乏综合功能

现代港口应具备工业、贸易、商业功能,港口的综合性发展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当前我国的港口还是以传统的运输功能为主,并且港口的规模普遍较小,吞吐能力有限,不适合国际贸易的发展。

2、港口发展不平衡

港口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在地的经济条件 需求力大小 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其中的一个因素可能会对港口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的规划,我国沿海有五个港口群,分别为渤海湾、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西南沿海。各个港口群的发展水平不同,有的运营能力发挥完全,如长三角港口群。有的运营能力发挥不充分,如西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港口建设资金缺乏,虽然受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广西沿海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加大了资金的投入,2012年完成总投资140亿元。但由于广西沿海港口航道底质多为岩石,工程炸礁量较大,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建设时长,仅依靠单一的行政资金拨付,没有商业的运营收入,港口无法进行良性循环,因此建设资金仍然制约着广西沿海港的发展。

3、航道通航能力不适应。全国大于300T船舶的航道24000KM,仅仅占通航里程不到2成。其他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不适应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的要求,枯水期易发生碍航事件。

4、航道养护资金投入不适应。多年来,全国航道养护资金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养护资金的需求。

三、港口与航道工程的发展前景

1、基础设施的深水化和大型化 提升综合运输能力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一个海洋强国。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的重视,港口和航道工程的建设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港口工程是连接水运和陆运的枢纽,而航道是内河中航运的载体,两者的不断完善,将提高我国的航运能力。且港口和航道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工程,一般投资巨大,影响广泛,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尽快提升综合能力。船舶的大型化是降低航运成本的重要措施。大型船舶的航行对港口的水深 调头水域和陆域以及设备的配置要求较高,如航道水深大多在11m-14m ,配套设备要有强大的系缆、防冲设施等。功能多元化是未来港口的发展的目标。把传统的货物运输作为是港口主要功能的同时,还提供工业和商业服务, 形成港口作业的物流化、港口布局的网络化和港城格局的一体化。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港口在物流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要把一些重要港口打造成从商品的原材料开采、加工生产到配料营销、废物处理为一体的物流供应链。

2、创建优秀示范港区 创新技术和管理

长江航道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条件,把长三角建成我国的示范港区,可以极大地提升对西南港区的示范带头作用。各个港区要从国家战略和决策布局出发,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比如广西东临广东 香港 澳门,南临北部湾海域,背靠大西南内陆,面向东南亚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通往珠三角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广西的沿海港口可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这一大好时机,加大对港口和航道的建设,提升综合能力,为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做出贡献。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航运管理体系,借鉴国际优秀港区的发展经验,不断创新机制,加强对港口机械装备技术的大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开发。采用先进的技术,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改善港口的通过能力,提高国际国内航运综合服务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港口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对装卸、通关、疏运和配送等功能协调。比如,建立水路运输信息系统, 包括水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和水路信息服务系统。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求港口具有较大的吞吐量、货物流量大、大宗货源集中、网络建设基础条件较好。信息化的发展对港口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加强对港口的管理,适应港口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3、改善管理体制??实现民营化经营

港口管理体制的变革主要是对港口管理归属权的重新定位。港口的民营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发展而发展。英国的民营化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最早开始港口民营化的国家,随后民营化经营在欧洲和日本得到推广。目前我国港口的民营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针对我国民营化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行政管理和经营服务各自独立的管理模式,改变行政管的过死过严问题。 行政管理有政府机构管理,如港务管理局、海事局等。经营服务以民营资本为主体进行市场化的竞争,吸引一定的社会资本,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下,提升了经营者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实行投资的多元化,改变单一靠行政资金的投资方式,解决港口航道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也增强了港口的活力,提升了港口的综合效益。

4、建设智能航道 提升航运力

航道的建设应进行综合的规划,考量航运与防洪、灌溉、水力发电等各个方面。航道的畅通无阻,才能使港口的通过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航道管理部门要经常对航道进行监测,即使疏浚,防止航道堵塞影响通行能力。同时,加大对疏浚技术的研究,引进高效化、环保化疏浚的技术与设备,改变传统耗时费力的疏浚方法,改善港口的工作环境,提高港口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港口航道工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港口航道工程可以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港口航道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在港口工程的建设中注重采用新技术,实行信息化的管理,从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快实现“畅通、高效、平安、绿色”水运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朱海澎,张小东.浅谈港口与航道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2012,12(09):176.

篇6

1993年,陈文军走出大学校门就踏入了被称为“铁饭碗”的国有企业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南造船”)工作,人到中年时已成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外高桥”――两家企业同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称“中船工业”)信息部部长、信息总监。但为了追随老领导陈强,他毅然决然跳槽到民营企业中国熔盛重工集团(01101.HK)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熔盛重工”)去“闯一闯”。

他既管着公司的信息化工作,也分管着公司的经济运行工作,但他却借助于经管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公司的发展,让公司的战略发展意图得以一个一个变成现实:从他加入熔盛重工的2008年开始算,公司的年复合增长率以约76%的速度高速增长;在熔盛重工创建5年之时,其成为了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方面在中国排名第一的民营造船企业。

他有些内向,不爱跟人打交道,但他把信息化部从原来的仅10来个人的队伍壮大到今天拥有40多个人的团队(这还只是造船和海洋工程两个业务板块的数量,因为熔盛重工还在不断收购企业壮大自己的企业规模)。

42岁的陈文军,现任熔盛重工的副总裁。从加入熔盛重工开始,他就为了公司的业绩增长致力于盘活信息化的这盘棋。

国企CIO并不好做

39岁时,陈文军在这个几近不惑之年的岁数,却在为是否跳槽一事迷惑着。

站在熔盛重工新搬入的上海总部基地的写字楼办公室窗前,陈文军回忆起自己的这段往事。“一边是让人留恋的国有企业稳定的信息总监职位,一边是老领导创建的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新企业高层。我真的有些左右为难。”

不过,国营船企虽然是好,但诸多不如意还是让陈文军决定离开上海外高桥。在金融危机之年,众多国营船企骨干人才流入民营船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做如此决定的无奈。

“在国企工作受到诸多限制也是我最终决定加入熔盛重工的主要原因。”在陈文军加入熔盛重工不久后,上海外高桥造船制造部部长和海工部部长陈国荣也加入了熔盛重工,成为了熔盛重工的副总裁,分管生产工作。之后,另外一名上海外高桥造船副作业长张虹宇也加入了熔盛重工,成为公司生产部门的领导。

而在陈文军之后,还有一批在国企工作的船舶制造人士相继了加入了熔盛重工。陈文军解释道:“我们互相都很熟悉的,他们的加入对我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大家之前有过共事经历,彼此了解并相互欣赏,能在一起继续共事会更好。”

这一批人相继从国企跳槽到民企的现象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业内外人士开始反思国营船企的人才环境塑造问题。陈文军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原来都是在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加上这么多年在同一个企业工作,人都比较熟悉,工作起来会比较顺手,要离开的话,还真有些犹豫。”但最终,他还是决定要加入熔盛重工,结束了他在熔盛重工尴尬的“第三者”身份。

这个“第三者”身份是缘于陈文军以顾问身份为陈强创建的熔盛重工提供了很多关于公司发展的好建议和新观点,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上海外高桥信息技术部工作了近6年,也为上海外高桥从韩国引进的CIMS(现代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努力了近6年。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外高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从简单的合作逐步过渡到对CIMS的消化、吸收,并进行了再创新的工作。上海外高桥的船舶制造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也因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还没几个人,等我离开的2008年,信息化部门人员接近50人。”陈文军不无骄傲地说。

也因此,陈文军要离职的事让上海外高桥的领导甚为着急。他说:“在得知我要离开的时候,副董事长、总经理、书记分别找我谈了好几次话,希望我留下。”一直望着窗外的陈文军突然转身,笑呵呵地说:“其实,我还是想丰富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在新的环境、平台、业务岗位上尝试一下,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当时的熔盛重工正在发展建设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盘活熔盛重工信息化

2008年5月4日,陈文军正式加入熔盛重工。他从一个信息化顾问变成了信息化的最高负责人。

陈文军回到自己办公桌前坐下来继续讲述着他的过去。他说:“在熔盛重工全面启动信息化之前,陈总(陈强)在和信息化合作单位交流时,会开玩笑地说‘我现在还缺一个领军人物来做信息化项目的后续推动,这个人未到位前,我是不会与你们签合作合同的。他到位了,这些项目才能全面启动实施。’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指的是我。”

在陈文军进驻之前,熔盛重工的很多信息化系统确实都没有上。不过,陈强这位船舶制造“老手”在陈文军的协助之下还是给这家民营重工企业做好了长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他计划着什么时候该上什么信息化项目,这都有一个详细清单,甚至一些初期的信息化建设合作方都谈妥了。”陈文军说他为此真的很感动。

2008年8月,熔盛重工与Oracle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购买了其Oracle电子商务套件12版本(Oracle EBS R12)。12月,熔盛重工再度与AVEVA公司合作。“这将为公司的造船三维数字化设计和设计相关流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陈文军介绍说:“第二次与AVEVA的合作意味着熔盛重工的信息化项目推进全面展开。”

陈文军的加入,盘活了熔盛重工信息化建设整个一盘棋,而这有赖于他的组织和实施能力,对于这一点,他也是毫不掩饰。“从个人专长的角度看,我这个人执行能力很强,比较善于组织实施。比如公司高层有一个战略意图、有一个方向,我可以组织团队去把事做好,实现目标。”

陈文军说:“2008年,熔盛重工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只有10来个人,目前仅船舶和海洋工程两个事业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员工就有40多人了。”对于自己的团队,陈文军非常满意。“随着信息化的推进、项目的实施,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就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背景来说,熔盛重工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对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陈文军来说,在这个平台上的确是可以大有作为。

船舶制造业作为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整个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要落后机制造、汽车制造很多。“因为它基本上是每个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单进行组织生产,而且产品的生产周期也比较长。只是在2000年后,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化才开始受到重视。”陈文军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介绍说。

熔盛重工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民营船企,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企业与人才之间只有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双赢。陈文军跟陈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中国造船业在向新的现代造船模式转变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程再造,另一个是信息化。熔盛重工作为新船厂,在建设过程中就是按照新的流程走的,不存在再造的问题。”

熔盛重工的信息化定位比较高。对此陈文军颇为得意。他说:“因为要通过信息化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设之初,我们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目前,在信息化硬件建设、系统开发、管理系统实施、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工作是做出来了,陈文军也累得够呛。他不仅主抓信息化工作,也负责熔盛重工的经济运行工作。“我现在的职能比较复合,这跟企业发展比较快、往多元化方向发展紧密相关。每一个新的业务板块,都得有相应的IT系统配套上去才能支撑管理。”

谈到这里,陈文军有些遗憾地说:“以前南通、上海两地跑,并且大部分时间在南通,常跟家人两地分居,精力几乎都用在工作上了。照顾家庭比较少,没有尽到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责任。”但他现在很满足,因为他的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尤其是孩子的乖巧懂事让他很放心。

规范流程创造效益

在熔盛重工干了三年,陈文军让信息化部门在公司的地位“翻了个儿”。

刚开始做信息化工作,公司业务部门是不太配合信息化推进工作人员的。“为了实现信息系统和业务应用的结合,你要对他们提要求,盯着、求着、哄着业务部门去做一些信息化推进的工作。实际上业务部门是应该配合做这个工作的。人家不配合也没办法,为了实现信息化实施目标,甚至是帮着业务人员去做。”陈文军遇到了很多企业信息化工作者同样遇到的难题。

转过身,他接着说:“信息化,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信息技术,是为了去规范整个企业的流程。然后,把流程跟制度通过信息的工具来固化的这么一种手段。所以说,把两个结合在一起的话,实际上对推进规范管理的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

熔盛重工被称为民营船企的一匹“黑马”,这源于其快速的发展。2007年,熔盛重工营业收入是6.61亿元,2008年蹿升到了47.24亿元,2009年94.73亿元,2010年则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26.65亿元。陈文军形容:“这就像古话说的那样,好马要配好鞍。一个优秀的CIO也要找一个好的CEO才能发挥出全部才能,才能让信息技术为公司业绩增长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不过,陈文军没有骄傲自满。因为在他加入熔盛重工之后,公司每年也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了5000多万元资金。他说:“企业的快速发展既要在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上做实工作,也提出了高要求,更要对信息化如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提出高要求。所以,我们这些从事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生产制造流程、管理规范、数据体系的建立工作跟上去。”

他接着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把企业里边一些管理的东西,经过沉淀后与信息系统紧密配合。比如说有一个人来监管,他可以很好地平衡这个作用,把制度的编制、推进、培训上升到公司制度化的东西,形成一个管理体系。而不是信息系统只是信息系统,管理规章只是管理规章,两个东西是不能分离开的。”

公司业绩的增长,加上信息系统给业务部门的工作带去的便利,让熔盛重工员工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在如今的熔盛重工,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之间的关系很融洽。“这个系统的运用给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带来方便了,他们就会认可其中的价值。然后,他们会来请信息部门,‘唉,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开发一个系统’,这个角色倒过来了。”陈文军笑着说。

“很多部门对信息化应用已经非常主动,担心被孤立在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潮流之外。熔盛重工的这种信息化实施氛围是相当难得的,比我原来所在的国有企业要好。”陈文军的专业知识让熔盛重工的信息技术和业务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信息系统与公司业务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信息化本身的角度来说,业务给予了它生命。”陈文军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一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种桥梁、水利工程、四通八达的公路贯穿各个省市。土木工程是保证人类居住和交通的支柱产业,完善土木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成为目前土木工程的关注热点。人类为了争一取生存,为了争一取舒适的生存环境,预计土木工程必将有重大的发展。

一、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一)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二)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三)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体现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施工材料出现了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为复杂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使得大规模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也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前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已经阐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经过论证得出,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互补关系,在具体施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施工人员的喜爱。

(一)向信息化趋势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并带动工业化,这是我们的国家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信息化建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进行改造。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传统控制方式下一些较难实现的高难度项目成为可能,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界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向虚拟现实技术发展。

沟通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新观点和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让人仿佛置身在现实世界中,一方面,将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和方法可以很好的进行清算,其计算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仿真、复杂的计算过程更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向超大型土木工程方向发展。

在21世纪,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施工方法将更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生产优质水泥、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浸渍混凝土混凝土发达,带来了土木工程结构,新开发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等。碳纤维的应用研究,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如何合理使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其他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也将朝着轻、强、良好的韧性和使用能方面的开发,既从数量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和用法的高性能材料需要进一步增加。

(四)向地下、太空、沙漠、海洋空间发展。

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开发地下、太空、沙漠和海洋空间是解决当前空间和土地资源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逐步向深层发展,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将加强。

三、结语

综上所对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米来趋势所述,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木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因而我们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重视。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田[J].制造业自动化,2011,(12).

篇8

关键词:工程测量;信息化;测绘

前言:

在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下,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逐渐降低,测绘技术的技术含量在不断的提高,使得测绘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的广阔。城市的建设是离不开测绘技术的,为了使城市的建设更加的好,测绘技术一定要在信息化发展的更好。

1信息化测绘概述

1.1 信息化测绘的基本定位

信息化测绘比在先前的模拟化、数字化时代的基础上有着自己更多的优点与定位。1)自动化的测绘生产随着各种信息化工具的发展与运用,如今对三维数据的获取,地理信息要求实行更新采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测绘技术的自动化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数字化时代的测绘技术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进步与发展。2)成果的数字化这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测绘得出的成果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测绘成果的现实性,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所以测绘成果要能即时准确地反映地理信息;多样化、标准化的测绘产品,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是可以派生出各式各样的测绘产品,加上如今是一个信息流通的社会,所以这就塑造了测绘产品的标准化。3)测绘服务的网络化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这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空间越来越广泛,测绘服务的网络化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1.2 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特征

从总体来看,信息化测绘是具有以下特征:1)与以前相比,测绘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强调测绘的提升作用,其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成果产品不断得到优化,也得到了增值化。2)测绘服务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先的被动式变为了主动化;由最先的普遍式服务转变为如今的针对,按需服务。3)采用数字化测绘,实行智能化处理、一体化管理。利用信息化工具来为社会提高多方面、多尺度的服务。

2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工程测量的发展

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工程测量的发展机遇:信息化时代为工程测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工程测量的拓展与完善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这主要表现在:1)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目前卫星定位系统是日益成为了工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另外还有多种定位技术,使得工程测量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大。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广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工程测量在城市中的使用频率。这就为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以及优势条件。3)变形监测在现代社会还有另外一种手段促使了工程测量的发展。变形监测的技术主要有摄影测量与测量机器人。变形测量在灾害的预测以及防治中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实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精密型工程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型的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促进了工程测量的运用。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近几年中,国家的许多大型工程建设就利用到了先进的工程测量。

3 信息化测绘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工程测量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也是一种服务。它在相关技术的推动下以及现实需求的作用下应运而生。工程测量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民用、工业等的工程建设。它通过地形勘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检测、数据分析处理等为民用、工业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如今工程测绘日益追求合理化与科学化,测绘的过程也趋向于自动化、信息化,结果趋向数字化、标准化与多样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宣告着工程测绘新时代的到来。就目前的技术层面上来说。GPS、RTK等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工程测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在工程测量上采用 GNSS、SG、SA、RS、GIS、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尤其是GPS 的运用。大部分地区着手建立 GPS 差分基准网站,促使测绘技术的全方位发展。另外,目前也开始抓紧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工程测量不仅要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管理与分析。强大的工程数据库与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工程的维护维修以及提供信息支持与辅助决策时非常重要的。目前,这方面也得到了重视,并且在不断发展与改善中。

2.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的发展是与地理学、地图学、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数学和统计科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分不开的。近年来,GIS 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面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测绘、环境保护、电力、电信、减灾防灾等领域渗透到矿产资源调查、海洋资源调查与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2.2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遥感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其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等优势,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2.3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实时差分 GPS(RTDGPS)技术,它是 GPS 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在公路工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无论静态定位,还是准动态定位等定位模式,由于数据处理滞后,所以无法实时解算出定位结果,而且也无法对观测数据进行检核,这就难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返工来重测由于粗差造成的不合格观测成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延长观测时间来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样一来就降低了 GPS 测量的工作效率。

实时动态定位系统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建立无线数据通讯是实时动态测量的保证,其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1 台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随机计算机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 3 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这样用户就可以实时监测待测点的数据观测质量和基线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确定观测时间,从而减少冗余观测,提高工作效率。因此,RTK 被广泛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房地产测绘及施工放样等工作中。

4对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工程测量发展的建议

工程测量以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并且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弊端以及某些缺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逐步完善信息化时代工程测量的体系。工程测量是信息化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服务。所以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联系实际,利用当今社会提供的有理条件,建立起完善的工程测量体系是非常必要的。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提高信息化工具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利用率。促使工程测量的与时俱进。我们要以解放思想的态度,积极吸纳新思想,采用新工具,促进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化工具的出现促进了工程测量的发展,使工程测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并且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为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工程测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服务,我们要努力使这种服务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力l映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力l映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