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阅读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本阅读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形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阅读中理解词义、感悟思想,提高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会表达技巧,唤起学生的感知与想象;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把语文知识转化为使用技能,获取精华为己所用。而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必然需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形式,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才能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教学实践中要重视的几个方面:一是引导自学,让学生“会”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可以把寻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当作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搜集;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指导学生对自主阅读的成果进行自我检测,采取个别或集中指导的办法,化解自学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二是引起兴趣,让学生“想”阅读。问题激趣,是阅读教学中最好的办法之一。教师可围绕课文题目,设计几个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富有想像力。具体启发性的问题,可提升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富有想像力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领悟,引发丰富的联想,锻炼创新思维。三是激发热情,让学生“乐”阅读。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好办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动态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理解课文,让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自主挖掘感人之处,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感受参与的乐趣。 

2.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 

语文阅读教学,重心在“读”,载体是“语言”,目的是“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读”这一要求,创新形式,加强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 

1.阅读教学“读”的形式。通过读的训练强化理解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语文阅读,应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在读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初读、默读、品读、精读、熟读、快速浏览等形式,让学生感悟和体会,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享受文章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仅限于课内还远远不够,必须拓展时间和空间,把阅读的时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内,要充分利用图书角、图书室,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同时要求做好阅读笔记。校外,引导学生自选自购图书,开展“读书沙龙”“读好书、写读后感”等活动,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美好愿望。 

2.阅读教学“训”的形式。训练发展语言能力。语文课堂,是语言应用的课堂。阅读教学,应突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字词认读、句式学用、段落写作、文章读背、改写续写、口头阐释等多种语言表达实践的形式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读懂课文内容,又练习语言表态,综合发展语言能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读中悟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可从文章题目入手寻找题眼,知道文章重点在“情”字上,然后通过学生自读,默读课文,以问题导读法了解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表现出浓浓的母子情。随后,指导学生及时按照本文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练笔,练笔可围绕中心思想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整体了解;可抓住表述精彩、意义深刻的词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文章意思,将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语文能力,在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阅读 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必然要经过文本阅读的阶段,科学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值得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呈现“泛概念化”。有的高中语文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长期采用一套比较封闭的标准和方式给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这就导致了文本教学过程中的“泛概念化”。例如,有的教师一讲到《项链》这篇文章,就只会想到资本主义妇女的虚荣;一讲到《雷雨》,就只能想到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等等。这些结论并不完全错误,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文本内容最终永远只能得出一套结论,这对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束缚,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再产生新的体验,对文本内容有新的理解。

2.教师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深入阅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阅读多元化、个性化都概念的兴起,很多语文教师主张学生在阅读时少说为宜。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本阅读的核心是文本,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互动,与其他无关,于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既不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也不带领学生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与思想深度,这就难以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更不会有心灵的碰撞。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习惯,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但不会得到提高,还容易形成一种固化的模式,阻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改进和提高。

3.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不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只按自己设定的框架进行,几乎从不考虑学生,更不会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解读文本,原本应该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和年龄特征等因素。但是教师往往自己主导文本阅读进程,不考虑学生需求,只就文本解读文本。这种背离学生,背离目标的解读方法,会导致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失衡,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框架中很难突破。

二、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文本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对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吸收。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按照传统的框架进行解读,只让学生接受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能够超越传统框架中的思维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应该得到重视。高中学生要进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与作者进行对话,能在接受文本所表达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有创新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框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思想越来越成熟。

2.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性阅读。高中学生的文本阅读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内在需求基础之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有阅读动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极具艺术特点,同时还有很强的思想意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能动的联想和想象才会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能动的分析与阅读。在实际的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想象,在其中继续一定程度的介入,学生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解读泛概念化、解读不够深入、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问题,要提高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能动性阅读,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瑾.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7).

[2]高正鑫.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

[3]邱维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语文学刊. 2011(02).

篇3

关键词:日语阅读能力 日语阅读技巧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扎实的日语应用能力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日语运用能力是与日语阅读理解紧密相联在一起的。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呢?本文将从影响日语阅读的因素入手,探讨相应的一些日语阅读技巧,并针对日语阅读教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影响日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日语阅读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进而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阅读想像力缺乏。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日语阅读的重要因素。

首先,每个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日语也不例外。日语的语序不同于汉语这影响了我们对语意的理解;日语句子中频繁使用修饰语,影响了我们对关键句的理解;日语中助词和助动词的广泛使用,使日语的单复句不同与汉语。这些语言特点导致我们必须反复阅读,这就成了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之一。

其次,日语阅读慢,阅读效率低。按照各级大纲的要求,基础阶段的阅读词频为75词每分钟,高级阶段的阅读词频为130词每分钟。学生们往往由于日语词汇量的缺乏导致阅读效率低,难以马上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训练逐步提高。

最后,阅读兴趣下降,阅读想象力缺乏。当所阅读的文章中出现生词陌生语法项目时,学生往往就将注意力集中于对生词或语法项目的确认,这种阅读中断导致阅读兴趣下降。阅读属于领会式学习活动,学生们往往会因为过分注意言语符号而忽视语意,从而导致阅读想象力的缺乏。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以基本的阅读方法为基础,研究相应的日语阅读技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日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阅读文章主要要从日语词汇,日语句型,文章中心思想三个基本方面去把握。我们以此为根据从“理解点――词汇”、“理解线句型”、“理解面――中心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首先,“理解点――词汇”。大量掌握日语的文字词汇,正确理解词义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深入了解掌握日语文字词汇的特点,有效地扩大日语词汇量;准确把握日语单词词义,掌握相关的谚语,习语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涵。

其次,“理解线――句型”。日语句型多而且繁杂,日语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也很多。这就要求在阅读时要注意接续法和句末表达方式,寻找句子省略成分理解其隐含信息。在平时的阅读中将句型进行分类整理,多练习、多比较、多总结,弄清句型的相关应用。

最后,“理解面――中心思想”。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抓住主要论点是日语阅读最重要的目的。

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些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有些则需要自己总结。归纳中心思想时,要从文章整体出发,理解语言形式,分析语言功能,重视相关文化背景,从而获取完整、正确的思想信息。

综上所述,从词汇、句型、中心思想等几个基本面着手,在注意语言表面所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这些是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三、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几个方法技巧

以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为基础,增加一些阅读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学生不是不认识单词或读不懂句子,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阅读技巧,导致大量阅读信息的遗漏。这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而且使阅读效果也大打折扣。

首先,略读法。略读法即就是为了快速摄入文章信息,而跳过次要的内容,不受任何阻碍抓到文章主要思想的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归纳文章题目,寻找每段第一句的总起句或叫关键句,来获取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在阅读文章中出现一定数量的生词时,如果把精力过多的放在这些个别的生词上,肯定会影响阅读全文的速度。这时我们可以跳过这些次要的内容,找到段落的关键句,在关键句中的生词上进行推测词义就好。这是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其次,跳读法。跳读法是在寻找特定信息时,视线在材料上掠过,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快速地寻找阅读信息,在一定准确性的同时保证了阅读的速度。如某人某时某地某事等信息,就可以在扫视搜索状态下去完成。再如增长减少的百分比,同比产出的比例等等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找出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篇4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自觉、广泛的阅读习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根据多年的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借助识字、理解词语等手段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的能力。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读能力,必须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认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基本字词知识、基本语法知识、基本修辞知识和基本文学知识。

(二)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等方面。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必须以认读能力为基础,同时又是认读能力的升华和发展,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敏锐地感悟语言,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从而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延伸,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阅读欣赏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四)鉴赏能力。“鉴赏文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和体味玩赏阶段。”

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对这几个因素都具备,并且掌握得很好,可以说他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人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做好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第一次转变,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从“我要读”到“我爱读”的转变。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形成能力的关键阶段,更要培养这种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实现从“我爱读”到“我会读”的转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我在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主题、语言的模式。

篇5

【关键词】阅读理解;应试方法;策略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既要注意正确理解,又要注意阅读速度。所以在考试的过程中讲究一定方法和应试策略是必要的。我们再介绍应试策略之前,先介绍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步骤。

一、阅读应试的基本方法步骤

阅读基本方法有3种,一是略读,二是精读,三是寻读。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浏览全文获得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精读则是仔细阅读每句话,理解分析其含义,弄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而寻读则是通过目光扫视,迅速确定你所期望得到的信息的位置。通过略读,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结构安排和主要信息,利用精读我们可以针对考题中的某些信息或难点做具体细致的解析,而寻读则在解题过程中起着一个定位的作用。

做阅读理解题是先读文章还是先读后面的问题呢?我们认为,答案因人而异。英语水平较高,阅读速度较快的考生可以先通读短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细节,基本理解原文之后再看考题及选项并做出选择,遇上个别无把握的题时再回头查阅短文的相关部分,仔细推敲定夺,以求准确无误得高分。但这种方法只适合那些有能力获取优异成绩的考生,其优点是对文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印象,缺点是,费时间,对文章的细节记不清楚。考试的时间较为紧迫,我们建议使用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略读短文,把握方向

用尽量短的时间扫视短文,特别留意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因为各段的主题句往往在句首,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很可能是概括总结。略读的目的是掌握短文的主旨大意,做到对全文的内容心中大致有数,有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浏览问题,有的放矢

浏览5个问题,揣测出题者出此题的目的并侧重阅读短文相关部分。由于对所问问题及文章主旨都已有所了解,在阅读时自然会知道哪些地方得细读哪些地方可一带而过甚至跳过不读。所有问题都是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基本反应并覆盖了文章内容的主干。先阅读问题再阅读全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内容,便于给相关问题定位,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三步:分析判断,确定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要是文章内容涉及你所熟悉的题材和知识范畴,在选项时绝对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解决问题。因为文章考的是你对该篇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你的某种知识,因此选项不能脱离文章的题意。

然而,在阅读理解实践领域中有说不完的议题,卡尔在他那本《阅读的本质》中说,要严肃地讨论阅读,就必须首先考虑阅读本质层面上对读者能力上的要求是什么?

太多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总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过大量做阅读题来提高分数,陷入了茫茫的题海战术,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所以,阅读本质层面上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是什么?就是指“精确理解句子的能力”。怎样做到这些呢,也就是做题的策略,特别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的单词的时候我们怎么做呢?

二、阅读应试的基本策略

1.利用上下文确定词义

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意是阅读考试中最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联系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确定词义。

例如:He is successful as a businessman because of his dynamic personality. He seems to have unlimited energy.

对于dynamic一词大家可能不熟悉,下文的He seems to have unlimited energy…(他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就是对dynamic词义的解释。这样,我们便知道该词意为“有干劲的”。

2.利用语法知识确定词义

在很多情况下,各种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词性、词义。

例如:This set of books is for children. The first book of the sequenc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ries of children’s stories, is a group of stories about the inhabitants of a village.

假定我们不认识sequence,利用定语从句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ries of children’s stories,其中series就与sequence同义,也就是“丛书”的意思。

3.根据同义、反义关系确定词义

阅读中,特别是要注意表示反意的信号词:in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rather than, however, yet, although, while, unlike, but, whereas, as opposed to等,利用这些同义、反义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My sister Mane is an optimist, while her boyfriend is one who is always gloomy and expects the worst to happen.从while的转折关系可知optimist意思是“one who expects the best’’,即“乐观的”。

4.利用逻辑推理和常识确定词义

有时候,逻辑推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普通常识能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Fishes live in water and have fins which help them to swim. Most fishes have slimy skins covered with scales, but in fishes such as eels the scales are very small and can hardly be seen.

凭常识我们不难猜出fins,slimy和scales的确切意思分别是“鳍”、“滑溜的”和“鳞”,对于eels一词,我们只需知道是fish的一种(鳝鱼类)就行了。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方法,讲究策略,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畏难情绪。

参考文献:

[1]兰甘.英语阅读进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目标导向;整体建构;阅读策略

初中语文“目标导向―整体建构”阅读教学研究,是基于“目标导向―整体建构”教学理念开展的,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品质和效率的一项实践研究。该研究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构建“目标导向―整体建构”阅读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为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思想和学习习惯为基本特征。

一、“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念

1.目标导向

以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先导,引领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展,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引领、导向、评价功能。

2.整体建构

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出发,以阅读教学目标为结构原点,整合教材资源,唤醒学生主体,回归语文素养,构建合理流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目标导向―整体建构

以目标导向为核心,整体设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整体设计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整体拓展阅读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1.以“结构”为载体,关注语文学科本质知识

“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学科素养及其特定的结构形式为教学目标,整体安排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有效建构语文认知结构的教学,其核心的实施策略是“整体建构”。“整体建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整体,还包括具体的阅读策略,以及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整合,也就是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材料的呈现、阅读方法的选择、阅读效果的反馈等,这几个要素之间也要构成一个“结构”,以语文阅读认知结构为主线,帮助学生掌握主动解决阅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程序,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以“建构”为主线,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

“建构”是指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主体,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表达特色的深刻感悟和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建立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里的建构,还包括课型的设计、教学行为的选择,这样建构才是真实有效的。

3.以“教学设计”原理为依据,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品位

“目标导向―整体建构”教学思想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构建了适合学生主动体验阅读过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体现阅读教学系统性、结构性、序列性特点,兼具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特点,这是“目标导向―整体建构”阅读教学的动力机制,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特质和教学品位。

三、“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整体设计阅读教学目标

“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前提,是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构建立足于“学生、文本、知识、生活”四个方面有机整合的阅读教学课时目标,以语文知识为显性标准,以学生的认知实际、身心特点、文本表达为起点,合理定位、准确陈述、动态观照阅读教学目标。围绕“阅读素养”这一核心,从三个方面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一要具体陈述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二要全面设计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关注阅读心理品质的养成,三要陈述运用的方法策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本质即言语能力性,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人文性的实质即人文精神,其核心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语文科应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没有纯粹的言语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

2.整体设计阅读教学内容

从本质上说,阅读教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事实、概念、法则、原理,二是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技巧的系统掌握的操作步骤,三是促进世界观形成的认识、观念及规范。在实施“目标导向―整体建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阅读”内容的整体结构性,其外在线索是“主题”为主线的单元教材,以及“阅读”的基本知识内容结构,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建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整体建构阅读教学过程

在实施“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力图站在语文学科思维方法、语文专题学习思维方法的高度,来审视具体的语文问题所需要遵循的语文思维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学科思维方式的核心是“语言实践性”,即将语言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最根本的语文思维方式,应该贯彻在任何情境的语文学习中,包括阅读教学,形成“整体感知、把握主旨―回溯文本、探究特色―建构结构、概括方法―拓展延伸、深化感悟”的四步阅读法,这样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我们为解决“阅读”专题问题而构建的认知结构,这就是解决语文专题学习任务而提供

支撑的核心思维方式。

4.整体设计阅读教学方法

基于“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我们提出的基本课堂教学程序是:

在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程序中,我们运用知识分类原理,确定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以“语文知识结构和阅读技能结构”为核心,以“主题、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为基本要素,帮助学生掌握呈结构化、概括化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文体导读法”等方法策略,结合基本的教学流程环节,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以文体分类进行读文教学,突出了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文章共性和特色。实践证明,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必弃之如敝屣”。在实施“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文体导读”等方法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5.整体实施阅读教学评价

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阅读素养的角度,综合评价和衡量“阅读”教学的效果。一是将阅读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积累相结合,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解释与造句、书写、词汇、语法、修辞相关知识等)融入阅读教学中,避免只见阅读理解不见基础渗透,避免孤立地教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阅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就会根基不牢。二是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张扬个性阅读、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尊重文本的整体统一性,避免解读的随意性。三是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的统一性,阅读的具体对象不同,我们要努力寻求最为恰当的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偏向;纠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现代文阅读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很多学校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提高了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和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致使现代文阅读教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下列三种偏向:

其一,轻视中学语文课本中现代文的学习和复习。高考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很少直接选自课本,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把教学和复习现代文的时间放在课本上作用不大,不如把课本上的现代文抓紧讲完,多搜集些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复习资料让学生练习,或许还能在高考时碰上一两道题。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些学校高二就把高三的课程赶完了,余下的时间大都是撇开课本教材,让学生做大量课外练习。

其二,忽视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认为,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题型灵活多样,指导学生学习现代文必须把着重点放在这些方面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为此,有的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不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推敲词句,品味语言,分析理解立意谋篇和表达的方法,而是想方设法搜集或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高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练习。由于忽视了阅读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既没有学会如何分析解答高难度的现代文阅读题,又把原来在初中阶段就掌握了的诸如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内容、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主题思想等最基本的分析文章的方法给荒疏了。

其三,缺乏精心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解题的能力,必须多练,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那就失去了多练习的意义。而现在有些学校的做法正是这样,教师对来自四面八方满天飞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材料往往不经过认真筛选就印发给学生做。结果是这一类练习题做了不少,时间也耗费了不少,学生仍旧昏昏然。主要是这些练习题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有些习题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存在错误,所以学生难以从中摸索出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规律和方法,阅读能力更是难以提高。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偏向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的突出表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产生更加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予以纠正,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老师该如何做呢?

第一,学校和教师应切实端正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克服短期行为,真正把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上来。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学习现代文是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科学的多阅读多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就高考而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总是有目的地形成较大的覆盖面,而且测试的内容十分具体,要求非常严格。概念模糊,知识不系统,记忆不牢固,头脑不灵活,都难以适应,因此不经过严格有序的训练,不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行的。

第二,一定要抓好课本中现代文的学习。选入课本中的现代文大都是名家名作,不论是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是学习的典范。而且每篇课文后编者精心设计了思考与练习题,从初中到高中,基本上形成了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科学序列。因此抓好课本中的现代文学习,就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稳步地提高阅读能力。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虽然有的没有直接出自课本,但命题的依据还是源自于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没有超出中学统编教材的范围,所以学好课本中的现代文,对于学生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提高应试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

篇8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篇9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条件 阅读计划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阅读能力也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要让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这应给学生讲明。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呢?

二、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指导学生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

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让学生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要让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篇10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 我国语文阅读目标内容。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的三大类教育目标,我国语文7~9年级课程的阅读目标在此体系下的细分如下: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用利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 我国语文阅读目标解读。我国将语文阅读的目标分为15个子目标,较具体的表达现阶段7~9年级学生阅读要求和预期的目标,以平级递进的方式构架语文课程的阅读目标,并以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1) 1、6、7、8、9、10、11、12、13子目标要求学生阅读不同文体具备阅读知识技能,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体现了第一维度目标“知识技能”。

(2) 1、2、3、4、11、13、14、15子目标要求学生达到在阅读语文材料时能够运用一定方法技巧,注重阅读过程的积累、选取和比较等方式方法,为新课程第二维度目标体现“过程方法”。

(3) 5、8、9、11子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用理性的方法、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表达了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外在他人的作品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这些体现了新课程的第三维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9年级英语阅读目标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阅读目标内容。

主题:词语分析,流利、系统的词汇发展。

【一般目标】

(1)学生理解阅读的基本特点。能选择字母组合,并运用语。

(2)音知识、音节划分法、词语分析法将其转化为口语以达到能运用自如。

(3)流利朗读与默读的水平。

【具体目标】

(1)将口语里的词与书面语中的词相搭配。

(2)能确定阅读材料的标题与作者。

(3)识别字母、词和句子。

次主题……一般目标……具体目标

2. 美国阅读目标解读。通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7~9年级的阅读目标文本分析,其英语课程内容标准阅读领域是层级结构目标分类,每个层级之下,还具体细分了几个层级之下的任务,如英语阅读领域的目标分类围绕“词汇发展”一个主题下提出两种类型目标:一般目标、具体目标。这是根据目标分类的视角进行大的层级分类,在每个视角下又将细分123子目标。可以看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阅读目标分类体系不但有中国的因素目标分类,在此基础上还有每个因素下的横纵方向的分类,这样横纵多方向的分类能够更加精准明确地表达阅读目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易发展阅读、更易掌握目标。

三、中美母语阅读目标结构比较分析

1. 共同点。一方面,不论是中国语文阅读目标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阅读目标,它们的前提和出发点都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使学生阅读水平达到一定水准,方式都是陈述具体任务或内容对阅读目标进行分解。

另一方面,对于如何进行分解,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教育分类体系,或多或少受到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思想,都使用分类学的方法将阅读目标进行体系分类和分解。都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阶段的陈述,基本都包含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具体目标的分解从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可见中美对语文能力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解也趋同,反映出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两国认识是相似的,中美两国都关注母语课程理念的定位,这是制定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前提,也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要求学生具备什么能力与素质。两国对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分解,表明课程标准细化的必要性,这是课程标准能得到有效理解与执行的必要程序。

2. 不同点。

(1)表达结构的不同。美国阅读目标以分级分层下具体细分任务,可以将任务分别细化表达阅读目标,使母语阅读的目标分类结构更加准确和细腻。通过两种不同目标的文本对比,可以看出中国语文课程的阅读目标表达结构简约和单薄,相较而言美国的目标表达结构较详实和具体。美国是分层分类说,能力层次从低到高的排列,可以不断追求循环上升。

对于我国语文阅读目标的文本分析,应该肯定新课程具体语文阅读目标确实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较于美国的分类体系来说,我国阅读目标的表达结构的方式为平级因素,各因素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文字的表述会使用过多重复的内容,会使具体目标的表达累赘、繁复,追求似乎是可以穷尽的目标。

(2)表达方式的不同。关于“文章口语朗读”方面,对于同一个内容的母语阅读目标,我国的表述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表述是:“音知识、音节划分法、词语分析法将其转化为口语以达到能运用自如”。可以发现这种将语音的母语知识细致的划分,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体行动指导。美国的目标使用具体行为化的表达方式,使目标更有利于具体的付诸行动。而我国语文阅读目标表达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使用感性的词汇“领会”“精神”“思想方法”,使得阅读目标在具体操作水平上比较难于把握不像美国那样注重行为化,可操作性。

我国语文课程阅读目标因平级因素表达方式,分类的子目标之间表达没有主次重点之分,具体分析每个因素的文本时会出现子目标之间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相互交叉或重复。如我国语文阅读目标的子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子目标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同时体现了新课标“知识技能”中的语文知识阅读目标。我们的分类确实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如何将这个分类更加精准更加具体,通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相同年级的英语阅读目标作以陈述、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当使用层级分类时可以避免平级分类的这种表达繁复,美国的目标分类经过分析后我们一目了然。

(3)表达效果的不同。美国目标分类具有明确的逻辑分类和层级划分,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行为细化和具化,既能帮助教师教学行为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具体行为,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较低的目标学起,逐渐朝着总目标发展。由于两国母语的阅读目标在表达结构、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发表达效果的不同。美国的目标分类结构有助于阅读具体行为指导,我国语文阅读目标分类结构从感性、经验的角度阐释,使得比较来看,我国课程目标在陈述过程中,缺少了将学习领域作进一步逻辑分类和层级划分的环节。这也是课程目标具体化止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四、中美母语阅读目标比较的启示

1. 增强目标表达结构的递进层次。通过两国母语阅读目标的对比,可以从美国分层分类的任务型目标体系得到启示。我国的语文阅读目标固然体现出新课程三维目标,但具体阅读目标结构如果能够在平级的分类体系下构建出更加具体细化的目标分类,这样不仅全面体现总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螺旋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