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

篇1

关键词: 生本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 低年级 英语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低年级英语课堂的关键。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校提出了“生本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要进行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习成长的主体。要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智慧”课堂:发展智力培养灵魂的课堂。学习绝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知识教育要与人文素养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1.课堂教学模式

1.1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教师还没有进行讲解之前尝试自主性的学习,主要就是预习环节。以我校学生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英语基础,那么面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前置性学习如何实施?研究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并结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以提高阅读和识图能力为目标的前置性作业,即最初的时候让学生在家里通过观察文本中的图片,尝试分析图片发生的故事,回答“who?when? where? what?”这些基本问题。随着所掌握的单词句型的增多,在分析图片的时候尝试用会表达的方式解读图片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圈出来,课堂上重点听讲。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不仅对课本的图片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在听讲过程中做到了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听讲,提高了听课的意识,攻克了自己不会不懂的难点知识,真正实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1.2小组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低年级一般两人一组,中高年级一般4-6人一组,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上逐字逐句地对课本进行讲解,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学。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的是两人互助式小组,也会在课本剧表演时用到四人合作式小组。低年级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互补互助”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桌即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充分的交流和发言活动。低年级英语课堂将课本情景呈现给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尝试完成情景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检查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前小组内检查昨天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在老师来到后做基本的汇报。课中在老师讲解了重难点知识点后,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完成知识点的检查工作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低年级学生积极地参与检查工作,认真负责,不让自己的同桌掉队。课后同桌之间除了互相监督检查课上的知识点,还共同完成课后的拓展作业。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自己也是小老师,监督了别的同学,也提高了自己。

1.3班级交流。班级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小组在班级上的展示,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测小组的成果,通过大家的交流活动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课本剧的表演及英语的演讲。课本剧的表演就是讲英语学习寓于快乐之中、情境之中,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了运用,在表演中增强了学习信心。英语的演讲是低年级尝试的新挑战,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动手设计手抄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用英语或者英语歌曲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将他们的展示做成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取长补短,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学得快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4总结巩固。总结和巩固由较适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在总结巩固中坚持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来教。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汇总中,如何总结能让学生们一下就记住呢?相比老师来给大家总结,学生很多时候更喜欢自己来总结,我也把机会交给学生,课堂最后的五分钟我会找一个组的学生,把课堂交给他们,他们成为我的小助手和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学习的知识点,还会出几道测试题检验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在旁边做场外指导,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提示和帮助,在他们讲解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补充。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不断成长,他们认识到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指导者,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课堂。

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生本智慧课堂”给了学生很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样给了老师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不断地提升自己。当然,在课堂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低年级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问题,他们可能会出现分歧或者闹情绪;小组之间因为竞争出现的矛盾;有些小组成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在学生们的民主决议下通过,并在学期末有一个综合的考评结果,让全员全方位地参与到考评中。

我会以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探索“生本智慧课堂”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争取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以生为本”的好课,将“生本智慧课堂”切实融入课堂,实现“建生本课堂,做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汉文.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盐田区)现场会发言材料(2012.6.12).

[2]王桃.浅谈生本课堂是孩子快乐的天堂.中小学教育,2012(11):115.

[3]邓淑燕.生本课堂的生成因素开启智慧之门[J].现代教育论丛,2011(1):90-92.

[4]黄奕熙.“生本”促成智慧构建高效的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4):93-94.

[5]刘泽芳.生本课堂与深度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2).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教育;美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72-04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成绩斐然。其不仅在全美普遍展开,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认同和效仿。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青少年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格、信仰等精神危机,漠视生命的伤害事件不断出现,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总结其经验,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背景

生命教育在美国的诞生和普及绝非偶然,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和强烈的现实需求。下面笔者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丰富,从源于古希腊的尊重个体的生命哲学思想、美国深入人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有着深远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都可以觅见生命教育的思想因子。

1.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

欧洲生命哲学思想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发展,美国本土的思想家也以新的结构方式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单纯地执著于解决和规定生命是什么,而是更加注重探讨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及独特性、生命的超越性。

正是在这种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影响下,生命教育在美国得以出现和普及。美国“生命伦理学”倡导者波特(v.R.Potter)提出尊重生命的双重意蕴。第一,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既要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这是一切社会价值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第二,讲究生命的质量,既要保持较好的生理功能和形态,又追求健康愉快、有意义的生活。

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影响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诺丁斯(N.Noddings)“关心伦理学”的研究中。此外,美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四原则说、允许原则说以及决疑法等关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和争辩,为美国生命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张扬生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多种族社会产生的多元文化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契约立国原则根深蒂固。自《独立宣言》以来,美国的个体便以公民的身份地位与国家发生联系,“以个人为本位”成为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美国的法律也是为保护个人自由而存在。法国学者托克维尔(C,Toequeville)在《论美国的民主》中首次提出,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以民主、自由、平等、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固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它强调个性的树立和表达,提倡自我决策和承担责任,并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美国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立、选择、尊严、自我奋斗等品质,强调个体生命的自我生成,反对外界强制灌输。其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也体现着对儿童生命独特性的理解,对儿童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的尊重,并引导儿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的未来充满自信和敢于挑战。

3.追求生命自由的“进步运动”

始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生命教育有着一脉相承的观点。杜威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即生活”“儿童为中心”,其实质是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强调儿童的生命本能,使儿童的生命得到整体的发展。以马斯洛(A.H.Maslow)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C.Rogers)的自我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它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生命教育的初衷就是尊重孩子的价值和尊严,人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无疑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中小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的塑造和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美国学校都保证每个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由、积极、独立、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也是应对社会道德危机的策略之一,是为解决青少年中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事件,为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战后的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危机,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在物欲横流和精神追求的两难选择面前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据统计,1970年,美国有47.3%的高中生吸食大麻至少一次,吸食过可卡因、海洛因、致幻剂的比例分别为9.0%、2.2%和11.3%。1970年的美国青少年自杀案件较1960年增长了3.2倍。1970-1975年间,美国公立学校中杀人犯人数上升了18.5%,犯人数上升了40.1%,抢劫犯人数上升了36.7%,吸毒人数上升了37.5%,对学生的袭击事件上升了85.3%,对教师的袭击事件上升了77.4%,学校中的偷盗事件上升了11.8%。使得美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他希望能够用“生命教育”来整合中小学教育,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以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活得有意义,如何面对人生各种挑战并事先作好准备,等等。之后,全美的中小学开始出现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关注社会生命的生计教育、对他人生命和社会理解的品格教育、张扬个体生命的个性化教育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基本普及。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在推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晰的目标维度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其具体目标和内容如下。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维度

华特士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这可以看作是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总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维度。

1.关注死亡,珍惜生命

美国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他们强调生与死的一体两面关系,主张从生死相联、“由死观生”的角度考察人的生命与死亡。死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消解生命的威胁,进而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

2.体悟人生意义,从生命中学习

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鼓励而非强迫孩子发展智慧,它倡导切合大自然内蕴的奖惩系统,不过度保护孩子免于去承受他们所犯错误的自然结果。同时,生命教育还努力让孩子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些后果,使他们不致丧失勇气,并能明白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它还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以怀疑的态度审视那些不曾被质疑过而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知识内容。

3.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学生快乐和成功地生活作准备、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为此,华特士生命教育基金会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渐进步,成为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

1.死亡教育

美国中小学进行的死亡教育带有很强的大众化、普及化特征。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有各类死亡教育课程、研习会和讲座。其内容包括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死亡、探讨死亡的生理过程、死亡对人的心理影响、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止、死的权利、丧葬礼仪与开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等相关知识。系统完整的死亡教育在改变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和防止自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

3.品格教育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六种“特质”为目标,即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爱以及公民的职责与权力。在班级、学校或社区,品格教育的策略始终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关心、尊重和负责,同时强调教师、学生、学校和社区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及其社会责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4.个性化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非常注重儿童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与行为的培养。学校强调探求真理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在对教科书的认识上,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应使用多种教材或参考材料,同时要提供多种教学理论,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

5.环境教育

美国环境教育中渗透着浓郁的生命关怀思想,它对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交往中只有关心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维持自身利益的长久性。

6.生计教育

美国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大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学校都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使之与社会的要求“合拍”;要求学生了解职业的意义,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计教育在学生个人潜能的发展与未来的职业定向之间建立了应有的关联,使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动力和活力,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

7.挫折教育

美国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并较好地解决问题。在挫折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和生机,从而使其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

美国的生命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与美国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重视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或者是停留在对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引进和诠释方面,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具有影响的著作和学派。在课程和教学领域,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完整的构架思路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操作模式、评价方式等还比较陌生。

在生命教育方面,我国需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对生命感情、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开展生命教育教材编著、教师培训、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开发的研究工作。此外,还要成立全国及区域性的生命教育研究组织和学术性的咨询团体;加大对生命教育科研的资助力度,重点支持有实力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形成科研与学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

美国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固定的学科或课程,而是随机的、整合的。在课程设计上,它坚持生命的完整性与统整性,重视各学科的统整以及生活事件的关联性。而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尚未完全脱离早期生物学科的窠臼,囿于思想品德、自然常识、安全知识等领域,或把生命教育视作地震等突发事件后的补救措施,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为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丰富多样的内容,着眼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形成立体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仅靠理论的传授和语言的说教是不能

完成的。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是开放的、多元化的。例如,直接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通过观看有关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思考;阅读有关书籍和故事,并进行讨论;等等。鉴于此,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同时,要采用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扩大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力量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积极配合。中小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提供的正规生命教育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社区、新闻媒体、家庭等各种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是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和生计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省市也开始开展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的实施渠道还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由中小学自行组织实施。广大的社会机构和团体的参与程度不够,社会组织和家庭的教育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扮演好中小学生命教育辅助力量的角色。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全国有条件的中小学,除在学校开展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外,还应争取与社区、医院、企事业等单位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生命教育活动;第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增加面向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节目;第三,鼓励社会组织募集生命教育基金,将其用于中小学生命教育,并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基地;第四,引导家长帮助青少年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使父母对儿童自发的、无意识的生命关爱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灵引导,让儿童以完满的精神准备去追求未来的幸福人生。

(四)完善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

制订法律、法规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保障,这是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实施生命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生命教育相关法规、法令的颁布,保证了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从国家意志层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地位。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健全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生命教育走上法治轨道,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立法应着眼长远,将生命教育全面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之中,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各项保障以及政府、学校、企业和社区等责任予以界定,使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生命关怀的理念还应贯穿于所有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宗良,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

篇3

1.丰富人们的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乐器,其中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包括少数民族乐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本民族的内在精神品质,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托性工具。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滋养,不断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学生在掌握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后,不仅可以用作表演,也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2.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加强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摆脱单一的西方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本民族音乐充分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并逐渐激活本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精通本民族乐器之后,才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

3.增强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以及影响力受到遮蔽。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艺术信仰,并且懂得敬畏本民族艺术文化,通过民族文化使本民族人民形成精神共鸣,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可以拓宽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了解的途径,充分满足人们在稳定感、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更加坚定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乐器教学的可行性

1.开展中国民族乐器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

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进行重新的全面的解释,而且也在基础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全新的阐释。新课程标准要求基础音乐教育应当遵循课程的综合性与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性原则,因此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另外,新课程改革标准注重教材的开放性以及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中国民族乐器的练习与演奏本身带有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演性,体现实践教学与体验教学的思想。

2.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具有诸多教学优势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而且演奏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乐器都体现出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审美观念。无论是传统汉民族的古典乐器还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均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民族乐器的教学引进基础音乐教育课堂可以大大丰富乐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民族乐器的教学优势。

3.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与兴趣

基础音乐教育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音乐思维与想象力均比较活跃,在音乐教学中介绍中国民族乐器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形式多样的民族乐器会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理念之后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接受。

三、开展民族乐器教学的主要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1.音乐教师提高自身民族乐器演奏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利用业余时间勤加练习民族乐器,可以专门性地练习几种乐器,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科学有效的练习技巧与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在民族乐器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动作的示范以及演奏技巧的规范,所以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乐器练习演奏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演奏技法,发挥好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

2.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于中小学生的乐曲与乐器

对于中小学生的民族乐器学习,教师在乐器选择过程中尽量不要选择那些演奏难度较高、训练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要主要选择一些易于学习且不会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精力的乐器。另外,民族乐器的选择还要遵循经济实惠与音效好噪音少的原则,并且适合于在课堂上进行演奏练习。可供参考选择的乐器有葫芦丝、竹笛、埙等,简单的乐器练习可当作乐器学习的入门基础,在学生的提高完善阶段,教师可介绍一些练习难度较大的乐器,如古筝、二胡、三弦等弦乐器。练习乐曲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3.在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与乐器有关的历史文化内涵

民族乐器的教学说到底是让传统历史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每一种民族乐器中都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诸多文化故事传说等。教师在乐器演奏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有关于乐器的一些历史故事与奇闻异事等,让学生加深对民族乐器历史的了解,不断提升音乐品味。如在教授古琴曲《高山流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此曲的内在意蕴。

4.教师在科学指导之余,要鼓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扬不只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责任,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只有实现各方力量的紧密配合,民族器乐教育才能得以持久、有效的开展,从而形成弘扬民族音乐的舆论和社会环境,形成人人了解民族音乐、人人懂得民族音乐的局面。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长久不衰、继承发扬。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安全;健康;成长;目标层次;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的价值得到实现,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生命教育的意义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1.2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2.1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1.2.2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负面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1.2.3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指导,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行为失控等现象。

二、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学生生命问题的日益凸显。

2.1.1生命安全问题的凸显。

青少年生命总面临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出现众多安全问题。主要威胁有:

(1).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洪水、台风等 ;

(2).事故灾难。如:火灾、溺水、触电、踩踏、交通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禽流感、水污染、食物中毒等;

(4).社会安全事件。如:敲诈、绑架、拐卖、性骚扰、校园暴力等

据《北京晚报》报道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但这些死亡事故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

2.1.2生命健康问题的凸显。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但现在的青少年身体出现了种种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体质虚弱、疾病等。据最新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小学31.67%;初中为58.07%;高中为76.02%;大学为82.68%;学生超重比率升高;同时,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为近20年来最低。

2.1.3生命内心问题的凸显。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一些学生出现了伤害自己的生命、伤害他人生命、伤害异类生命的行为。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15至34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名第一。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学生李某把年仅23岁的教师郝旭东捅死在教室里。

2002年清华大学某学生“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2.2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学生生命问题的凸显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必须实施生命教育。但与需求相矛盾的是,学校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很严重:

2.2.1缺乏专门的课程;

我们的学校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却没有重要的“生命”课。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间、人员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2.2缺乏系统的内容;

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动地听命于“行政指令”和“政府文件”,致使生命教育的缺乏系统性、阶段性与和谐性。

2.2.3缺乏实际的训练;

学校生命教育要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相关的训练,以致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措手无策。

2.2.4缺乏深入的研究。

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时代特殊性和地方适应性的研究。

三、生命教育内容构架

3.1港、台、大陆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比较。

3.1.1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台湾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由教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教育设计了十二个主题,涉及到环境教育、伦理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内容十分丰富。

3.1.2香港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人与自己:包括认识自己,情绪、情感控制,自我管理等;

人与他人: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世情等;

人与环境: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咨询、传媒、自然生态等;

人与宇宙:包括人生哲学、生死教育等;

3.1.3大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初中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3.2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笔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可按以下几个原则来构架:

3.2.1系统性原则。

兼顾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3.2.2阶段性原则。

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3.2.3地方适应性原则。

体现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独特需求。

我们每名班主任在生命研究的过程中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带着信念去耕耘,带着希望去播种:用生命的温暖,光大人性的美好;用生命的活力,唤醒智慧的潜能在生命教育的园地里,谛听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2]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江苏教育, 2003,(10)

[3]王立科 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3,(9)

[4]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5]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江苏教育》2008年第3期

[6]赵冬俊,《生命的教育》,《班主任》2005年第7期

[7]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河南教育》2006年第12期

篇5

经过慎重研究和精心筹备,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回顾总结近五年全市教育工作,研究部署近期及今后几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之乡"再创优势,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过去五年教育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发展教育,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的五年,是教育战线扎实进取、求实奋进、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完成了两个转变、取得了三个突破,实现了四个提高:

两个转变:

1.教育体制初步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学校基本运作、破旧校舍维修改造、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覆盖等得到保障。五年来,全市实现教育总投入23.87亿元,其中预算内投入13.68亿元,占57.31%。至20*年春季,义务教育段所有学生免杂费、免课本、作业本费,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2.教育理念初步实现了"传统教育观"到"打造智慧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转变。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是民生之首"的观念逐步确立;智慧课堂和素质教育的诸多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在省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用教育智慧打造有智慧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实践指南。

三个突破:

1.着力改善农村、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突破。20*年,市财政一次性偿还山区学校建设负债500万元,并负担全部基本建设投入,山区中小学沉重的建设负担得以化解;20*年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先后共撤并中小学校61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均衡;2005年启动食宿工程,许多农村中小学"仅有一幢教学楼"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标准化学校86所,创建率达到56%,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以"智慧课堂"为主要标志的教学改革,以"规范、特色"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主题创建活动初见成效,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全市中小学体育艺术活动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常态化、制度化,被命名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

3.努力强化内部管理,实施规范有序、精细高效的教育管理取得突破。各项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完备,内部管理更加精细。干部任用、教师招聘、就业、调动、招生、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等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坚持公开透明,阳光行政。"以业绩评价人"的考核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教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个提高:

1、强化统筹,突出重点,优质教育总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的十五年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年,全市幼儿入园率达97.46%。义务教育段省市(地)级示范小学、初中数量达到43所,在省市示范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段学生占5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上升到98.46%,其中升入优质高中占77.06%,与2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高中教育质量稳定,历年高考万人比等有效参数稳居金华市首位。今年高考上重点线人数达到1154人,再创历史新高,而且,尖子生培养质量有了新的突破,6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百名。

2、注重素质,强化师德,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理想信念,恪守师德规范。教师队伍整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先后有100余人次受到省级及以上表彰。注重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落实课改培训专项经费,对一线教师进行了三轮全科全员培训,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学历层次大幅提高,目前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超标率分别达73.8%、65.8%,与2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名师战略成效显著,从20*年开始,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联合培训干部教师7批,共332人次;全市共培养名师442人,名校长77人,特色鲜明的教师骨干队伍基本形成。

3、加强沟通,优化环境,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经常组织教育专项调研、视察,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与各部门、单位、团体间的沟通配合更加协调;各职能部门充分理解支持教育工作,服务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民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发展更加关注,捐资助学的热情持续高涨,20*年至今,捐资助学总额达到1.94亿元。

4、依法治教,规范管理,教育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重视倾听人民群众各项教育需求,规范、透明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社会以及大部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坚持规范办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开展"学先进、找差距、创新业、上台阶"活动,教育的创新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在教育行政执法评议、万人百企评机关等活动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此外,教育宣传、共青团、少工委、工会、国防教育、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教育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教育内部多项指标在省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但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教育之乡"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期望相比,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布局散、规模小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

20*年,我市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创建,但截止20*年底,只完成了规划任务的60%。而且镇乡、街道之间进展很不平衡,三单、东江、画水、南马、南市、巍山等镇乡、街道已经完成了70%以上,但是部分镇乡、街道完成率还不到30%。省定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小学规模不得少于6个班,初中规模不得少于12个班。但是,目前我市小学在6个班及以下的还有46所,占41%;初中在12个班以下的还有13所,占33.3%。20*年我市校均人数,小学列金华倒数第二,初中列金华倒数第三。

2.职业教育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市职业教育布局分散,校均学生数942人,位居金华市第八;专业设置重复,且多为办学成本低廉的专业,与我市先进制造业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重点专业就读学生比例不到35%。实验实训设备落后,全市还没有一所标志性的实训大楼,与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十分缺乏。真正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校企合作不够紧密,途径单一,效果欠佳。

3.学前教育成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

篇6

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是减负的前提

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也随之产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且愈演愈烈。在学校,只有文化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家长一直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认为只有“金榜题名”才算是成才。这种陈旧的人才观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广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是学生感到负担重的所在。在这种重压之下,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情绪是沉闷的,结果事倍功半。因此,消除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是减负的前提。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及其家长讲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减负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其次要加快选才制度、考试方式、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其早日与素质教育接轨,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减负的重要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第二条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减负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就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看,部分学校,一方面学历合格率低,知识欠缺,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历合格率也缺少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知识老化严重。许多教师因缺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系统论等方面的知识,致使教材理解、处理不妥当,重点、难点把握不住,更主要的是无法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主体性和创造力,课堂效率低下,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为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制度化、经常化。不应拘泥于某一学科的知识深度培养,不仅要健全教师知识结构,而且要实施文理通科通才培养,开展全方位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培养懂得教育理论、能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对教育问题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依靠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减负的关键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曾经指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耗、低效率”的教学,运用科学的教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为此:

首先要在教材处理上下功夫。教材处理是否恰当,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只有吃透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量体裁衣”把教材上静态的东西变成活的知识,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反之,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 转贴于

其次要在教法上做文章。中偶有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这种思想陈旧、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自主式,变“灌”为导,做到教为主导,学位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再次要在学法上找窍门。“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于终身受用。教师在传道的同时,还应授法,让学生有一把智慧的金钥匙,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四、精心设计作业是减负的重要保证

当前布置家庭作业存在的弊端主要有“形式单一,内容机械重复,难以不当,只求量不求质。这些是当前学生不愿自觉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布置作业应注意:

首先要目标准确,有的放矢。布置作业首在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作业要达到的目标,防止内容的机械重复、无目的性。

其次要难易适当,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作业不能一视同仁,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布置“分层作业”力求差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人人有事做。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喜悦,而不把作业当成负担。

篇7

【关 键 词】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课;情感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58-03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不一样,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让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年龄段的受教育群体,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独特性,如认知肤浅、思维片面、情绪易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个性尚未定型等等,他们很难按照成人的认知方式与思维逻辑来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1]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能仅仅依靠讲授式教学,要通过游戏、心理剧、行为训练等各种渠道,引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创建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2]可称这种授课方式为情感体验式教学。

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本质上,它是一种心理疗法,但我们亦可以把它应用在课堂上,为提高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效率服务。

一、教学材料的组织

以下是笔者组织讲授的一节情感体验式课堂:由于心理健康课没有材,平常教学材料可以从网络、书刊及生活经历中选取整合,本课课堂内容灵感源自笔者亲身经历的信差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深圳宝城小学参加教科培的培训,突然手机响了,我小声接了电话,对方是邮递员,说我有包裹,让我马上来领取,声音非常不耐烦,而后挂了电话。我以为我声音太小他听不见,于是跑到课室外面回他电话,但他却告知,他已经走了。我非常生气,责问他才一分钟时间,怎能如此不负责任地走掉,他再次挂断我的电话。在愤怒的情绪下,我本想继续责骂他,但深吸一口气,我给他发了以下这条短信:

“对刚才的对话我非常遗憾且生气,我理解您工作的劳累和烦恼,但您这样的工作态度,早晚会让您丢了饭碗,请为了您的爸爸妈妈尽量克制。”

他回:“我根本就没有爸爸妈妈,我是孤儿,从小就被人欺负,像你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我的!”

我全身麻了一下,的确太震惊了,刚才的愤怒一扫而光,换之是理解与同情:

“我刚才太激动了,本来我决定这一回无论如何都要投诉你,但幸好没有。不要对任何人这样充满敌意,不是所有人都欠你的,生活也许让你受了太多委屈,但深吸一口气忍一下,努力换一种语气,换一个快乐的表情,以积极的心态做事做人,生活一定会有让你欣喜的回馈。我的确体会不了你的处境,但很多人像我一样能理解你的心情。”

后来我得知,那信差师傅倒回来把我的包裹放在保卫处了。

二、心理剧的编写

经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没有人无缘无故地想伤害谁,他们之所以像刺猬一样恶言相向、不好相处,是因为他们曾经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只有加倍地偿还原本属于他们的爱,他们才愿意剥下带刺的外壳,健康地与人相处,健康地经营自己的人生。于是我编写了“国王与天使”这个心理剧,希望通过这一节课,利用心理剧的形式,让我的学生们也有一些体会,能包容身边的人。

国王与天使。“刚刚接过王位的国王,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第一次走出王宫,与臣民见面,他天真、好奇、单纯地看着那么多人,与他们微笑握手。

突然!一个笑得很灿烂的人一瞬间变得面目狰狞,挥刀砍断了他的左臂。年幼的国王疼痛、恐惧,想回到安全的地方。这时,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是国王的护卫:“国王,别怕!让我来帮您疗伤止痛。”国王信任地把伤给了她,但是,温柔的她伸出手来,却是挖去了他的双眼!国王愤怒了!

受伤的国王回到王宫,马上下令把所有护卫处死,监禁所有砍去他左臂的罪犯的亲友。他不再让任何人靠近他,他恨世界上所有人,他变得性格粗暴、敏感,肆意杀戮,滥用刑罚。仆人菜端慢了,要重罚;宫女怕他夜里着凉,为他盖被,被惊醒的他,囚禁了这个宫女……他就这样拒绝所有人,拒绝了伤害,也拒绝了关爱,他常常觉得很冷,很累,很孤独,他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只是怀着恨意,用敌意的眼神看待世人,惩罚世人。

被囚禁了多年的宫女,已经变成了哑巴,不会说话,但是,怀着对断臂失明的国王巨大的同情,她再一次成为国王的宫女。她默默地为国王做最舒适的拐杖,做最富营养的美味食物,做最温暖合身的毛衣……她不会说话,她把做好的东西远远地放在国王面前,用关切的眼神偷偷看他。

又是一个寒夜,国王只是披了张薄被,宫女犹豫、害怕,但是善良的她还是忍不住上前为国王添了张温暖的被子。国王这一晚睡得特别香甜。

其实,国王早已发现那双关切的眼睛,与周围的恐惧、谨慎是那样不同。哑巴宫女对他长久无言的付出与关怀,竟然让他不知不觉地卸下了厚重的防御与敌意,渡过了温暖的、安然入睡的日日夜夜。”

三、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国王与天使”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有些人之所以会伤害别人、不善于与人相处,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相反,曾经被深深地伤害。第二,通过思考与讨论,引发同学们对“灰色人群”的同情,乐意去做一个善良包容的天使。

首先,我让学生们熟悉心理剧内容,并深情朗读。然后请几位同学分别饰演剧中每个人物,强调要演绎出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态,其他同学演臣民。这一阶段,同学们可能会出现哄笑的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调节。接着,设置了三个问题情景,请同学们感受、思考、体验:1. 国王第一次受伤害时,是什么感觉?第二次呢?2. 国王,他个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国王的人物形象)3. 请问发生这样的悲剧是谁的责任?这个悲剧是谁的悲剧?最后,给时间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并引出天使的个性特点。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部分,是心理剧的延伸:对心理剧内涵的概括与导出――行为训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行为观察与体验,从而亲身感受抽象的情感价值观。

情境是:国王是任性、无助的国王;天使是耐心、无微不至的天使。国王受伤失明,天使是哑巴,不能说话。天使帮助国王绕过所有障碍物,不让国王再受一点伤。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受伤失明的国王与善良哑巴天使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结合课堂的客观环境布置场景,例如摆几张凳子,让两个学生双手搭成高低不一的栅栏,让学生伸直双臂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接着,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二人一组,可以三至五组同时进行。一人演天使,要求不能说话;一人演国王,要求蒙上眼睛。

学生们在这节课中迸发出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从这一节课起,我才知道,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家伙们,也能思考得如此深刻。

在心理剧表演之后,让学生概括国王与天使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时,他们在黑板板书:关于国王,除了“粗暴、残酷、多疑”,还有“孤单、可怜”这样的词语,说明他们不仅看到了国王的表面形象,还体会到了在粗暴、高傲的外壳下,隐藏着一颗孤单、让人可怜同情的脆弱心灵。总结天使的特点时,学生们写到了“真诚、善良、温柔”,还写到了“勇敢、耐心”。在行为训练之后,同学们们发表感想:“做天使不容易,自己不能说话,有时候想帮国王却失败了,国王就不相信自己了。”“(国王)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觉得很害怕,不敢往前走,好像有很多东西会撞到自己,有人扶着就好多了。”“我(饰演国王的同学)很感谢天使,我骂她,打她,她都坚持帮我,我很感动,以后我也会做天使去帮助别人。”

课堂以配乐朗诵《天使之语》结束,同学们的眼中满是真诚、包容与助人的热情。我想,这节课的课堂目标应该基本实现了。

“助人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放新绿;助人是一场春雨,让沉睡的大地恢复生机;助人是一泓清泉,让绝望的沙漠重放光彩……别人伤心,为之动容;别人苦难,心有不忍;别人不幸,为之动情。”

四、运用心理剧的关键:师生共同体验引发强烈的共鸣

情感体验式教学,它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撞击,是一般讲授式教学无法达到的。而心理剧是帮助情感体验式教学得以实现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它趣味性的故事情节,直观的行为表现,清晰的人物关系,深刻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准确、完整地把握故事的精髓。亲身体验、经历,并且分享剧中的情感价值观,使学生们更容易把它们内化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节情感体验式课堂,还有一个让我意外的闪光点,它让我发现了课堂上运用好心理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探讨“请问发生这样的悲剧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说是刺客,是护卫,是国王自己。当我说:“年轻的国王无辜受害,饰演臣民的同学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伤害的发生”时,学生异常安静,透过眼睛和表情,我知道他们心灵震颤了,他们在深深地思考、自省,他们知道,袖手旁观看着伤害发生而无动于衷的臣民也有责任。这说明,课堂唤起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我备课时未曾料到的,这句话也是我课前未曾准备,而是在看到学生表演国王受害时,座位上饰演臣民的同学们却一片哄笑时突然想到的。这让我体会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并运用现场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将更具感染力与启发性。这种不经修饰、发自内心的即时教学语言、真诚的分享更能撞击同学们的思想、情感,使他们真正投入课堂。而这种现场智慧,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去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融入到心理剧中。

五、反思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同学们初次接触课堂内容,且没有教材,对内容不熟悉。而笔者并未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消化故事内容,便急于引导同学进入深层的思考,使课堂前半部没与学生很好地“接上线”,学生接收老师的信息显得有点艰难。

其次,心理健康课主要通过学生内心体验、交流起作用,而现实条件是班级人数太多,交流机会相对很少,久而久之,削弱了部分同学交流的积极性,达到课堂有序而充分地交流显得很困难,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注释: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导入,调动激情,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交互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鼠标使用练习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纸牌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而且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加以引导,把课堂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堂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和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建立,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例如汉语拼音知识可通过计算机汉字输入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字处理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电子表格有助于学生获取和分析数据;图形处理软件能帮助学生解释科学和社会信息。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把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中,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Excel统计班级成绩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就能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基[2004].

篇9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中小学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保障全县德育高效推进。

三、主要工作

(一)贯穿“一条主线”,提高道德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推进清明“网上祭英烈”、六一“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四项集中活动。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两项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建立德育教学一体化机制。面向全体教师培植德育管理理念和育人智慧,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全体教师形成合力落实育人过程。发挥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探索推进集体备班制度、班科联席制度,强化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责任,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让德育工作真正关注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探索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德育即管理,管理在精细。特别是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是要严格遵循“尊重主体、改良土壤、夯实阵地、优化过程、养成习惯”的德育规律,要积极创新德育精细管理模式,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使德育活动项目化、项目流程数量化,不断细化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优化和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去内化和提升。

(三)突出“三个重点”,打造德育特色

1、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XX市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即六礼三仪为标准,坚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抓好规范教育,持之以恒,逐步落实,要把着重点放在礼仪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一是要以学习落实《守则》、《规范》和“六礼三仪”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二是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就寝管理和出勤管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之成为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新举措。

2、扎实推进法治教育。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交通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要围绕预防未成年人自身犯罪和预防未成年人自身被害这一基本目标,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完善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落实“一对一”帮扶。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全面开展“法纪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召开学生违纪违法预警工作座谈会,研究构建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目标,纳入课程计划,开设课,做好教案并上好课。二是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都必须设立真正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心育教师。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做好心理调节,解除心理障碍,有辅导记录。三是加强对心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

(四)强化“四项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二是指导班主任精心设计班会课,自觉实践班会课,积极改进班会课,大力提升班会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三是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认真总结常德学习经验,对比借鉴,认真开展工作自查,科学确立文化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工作。一是积极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中小学每年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二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警示语等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优秀影视剧作品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切实开展好班级美化、净化活动,加强班级文化提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我局将在全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全县拟评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落实以奖代补,进行表彰奖励。本次活动以后,各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作为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 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各学校一是要切实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团队活动室等阵地,坚持德育活动周安排、月小结,形成基本德育规范。二是要在假期、周末、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雷公仙、网岭60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山书院、罗家坪、学校少年宫、酒埠江地质公园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拓宽校外警示教育、科普教育、体验教育渠道。三是家长学校为龙头,以家长会、XX县教育网、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开放日为平台,广泛传播科学育子理念,转变家长观念,主动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4、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课程育德是落实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在开展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学校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建立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结合各自特点,重点在任何推进学校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努力探索开发利用德育校本课程,要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载体,积极开展德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为参加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早做准备。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2015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德育主任例会,部署新学期德育工作。

三月份

1、开学第一课;

2、全县“学雷锋见行动、好习惯伴一生”主题活动月;

3、全县“养成教育”宣传月,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

四月份

1、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

2、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学生评选表彰;

3、各学校养成教育全面启动。

五月份

1、“五四”青年节活动,各学校举行入队、入团仪式;

2、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教育活动;

3、全县各学校养成教育督查;

4、全县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六月份

1、庆“六一”活动;

2、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

七、八月份

1、七一“童心向党”活动

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心理咨询师、少年宫辅导员、班主任培训。

九月份

1、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

2、“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3、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

十月份

1、十一“向国旗敬礼”活动;

2、全县养成教育督查;

十一月份

1、法治教育月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

十二月份

1、养成教育专项考查验收、总结、表彰、授牌;

2、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

篇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二、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三、 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四、 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