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的投资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金公司的投资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金公司的投资和管理

篇1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同时也是一种在优化资本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完善金融体系、保障国家社保养老体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机构投资者。根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5年2月,中国境内共成立了96家基金管理公司,合计管理公募规模突破5万亿元。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还有一部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因此,分析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提高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2基金管理公司的SWOT分析

2.1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S)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金融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各类合规资金加速向证券市场汇合;宏观形势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支持我国中长期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政府政策扶植主要体现在税收和费用上,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而费用方面,国家尽可能地使运作成本降到最低,减免发行、交易、上市费用等。

2.2基金管理公司的劣势(W)分析

我国国内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股市仍然受许多外在内在因素的影响;在对基金进行分析评价时没有成熟可靠的方法,市场上中介只能提供基金的历史表现,却无法显示基金现实、未来的表现;我国基金市场仍然处于成长期,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仍在逐步转变之中。

2.3基金管理公司的机会(O)分析

基金业会因为互联网金融“开放、平等、写作、分享”的特点更加贴近投资者,信息可以直接精准送达客户,客户的需求习惯等也会直接反馈给基金管理公司;扩宽了基金管理公司的服务范围,基金的普惠变成可能,互联网金融粉碎了金融行业的各种壁垒,使小型基金公司也有跻身前列的可能,为基金管理公司乃至整个基金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4基金管理公司的威胁(T)分析

随着国内基金业的快速扩张,行业的竞争环境逐步恶化,很多基金公司,短期内无法树立品牌,小型公司因无法抢占市场份额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而国外知名基金管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使中国本土基金管理公司受到了冲击;随着管理费等的下滑,基金管理公司的利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通过对基金管理公司的SWOT分析,不难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国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但不可否认也面临着挑战。为了积极应对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基金管理公司要高度重视竞争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把握发展机遇,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基金管理公司。

3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策略

3.1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

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投资,其竞争也大多是围绕投资展开的,基金管理公司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同时,也需要为自己带来利润。为了完成此项目标,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特性之后,借鉴美国的共同基金“分散性高、投资组合、重视价值”等特点,得出了以下几点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第一,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个稳定的市场,因此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都很大,因此为了取得稳定的收益也需要完善的内部外部风险控制的支持。第二,加强投资研究。投资研究是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的前提和保障,研究的缺失会导致盲目跟风、随大流的情况,因此为了基金投资更具有专业性,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加强自身研究力量的培育,而不是仅仅依靠券商、中介的研究报告来进行选择判断。第三,完善资金管理。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应有合理的现金留存,当基金处于弱势时机会会有所增加,在高位时会风险会淡化。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战略眼光,以科学的投资策略和稳定的基金业绩,赢得广大基金投资者的信心,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扩大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

3.2基金管理公司的融资策略

基金管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融资,因此融资方面的策略也成为竞争策略的重点。第一,抢先占有营销资源。初创基金管理公司通常缺少利润和营销资源,如果能够在进入行业之时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抢先占有营销资源,后来的竞争者就只能以较高的价格获得。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性营销渠道,建立灵活的销售模式,贴近市场,在适当的时机,拓展已有的营销渠道,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便利地抢占市场资源。第二,提高服务附加值。基金管理公司应仔细了解客户的喜好、投资风格等,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其中包括投资分析报告、上市公司经营分析报告等,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决其对于投资基金的问题和困惑,不单单关注投资结果,也了解到基金的研究、分析、投资过程,拉近客户与基金管理公司的距离。第三,提供有特色的高质量服务。服务的质量决定客户的满意度,如何在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与竞争者与众不同即特色服务也是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策略的体现,在众多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满足投资者对特色服务的要求。

4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4.1人才核心竞争力

基金乃至整个证券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基金管理公司在起步、发展、成熟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基金管理公司需要一种能够源源不断地选拔领导、管理、分析、营销等各部门人才的人才选拔机制。有了人才的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屹立不倒、经久不衰的资本。

4.2产品核心竞争力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体现在产品上,产品的好坏决定了客户的多寡。近年来,居民储蓄开始逐渐向资本市场转移,产品的高质量、有特色能够吸引大批观望的资金持有者。以有特色的高质量产品赢得当前市场,以创新产品抢占未来市场。

4.3管理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理念要求的是精细化管理,在制定管理策略、整理原始数据、分析结果等方面都要做到精细化,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夯实自身基础,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乃至客户。

5结论

篇2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股东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引进新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券商、社保基金、QFII、企业年金、保险基金等,这些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所持有的份额越来越大。根据2004年的数据显示,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投资股票的资金达1602.52亿元,整体机构投资基金规模接近250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占机构投资比重的64%,2004年沪深两市股票流通市值约为10630.52亿元,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沪深流通市值的15.1%。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上是一股非常活跃的投资力量。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最大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状况进行分析,阐明证券投资基金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障碍,进而提出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对策。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与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途径是行使作为股东的投票权:(1)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案上的投票否决,如2003年基金联盟对抗招行发行百亿可转换债券的风波、2002年中兴发行H股计划风波和2000年深万科B股增发停发事件中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案的干预;(2)对于股权之争,基金可以通过公开征集授权委托权反映小股东的意见(如胜利股份股权之争)这种方式参与公司的治理;(3)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否决。我国未施行流通股东分类表决制之前,在股市非流通股占总股份50%①以上,流通股东是无法通过与非流通股股东“同权”表决权来维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在实施了公司重大事项社会公众股东表决制度②之后,其中对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流通股股东通过的要求要达到参会流通股2/3以上,虽然基金是最大的流通股股东,但根据截止到目前的资料来看,基金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方案投赞成票占绝大多数,基金在参与公司治理中对公司的股改方案投反对票甚少(持股基金对上市公司三爱富的股权分置方案的表决中投了反对票,这是目前第一家因遭到基金公司反对而被否决的上市公司)。③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着一些损害投资人利益的事件,如公司重大事项不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和制衡机制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对基金在参与公司治理中障碍的分析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对上市公司的实施有效的监控。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形成对上市公司实行一种有效制衡的机制(股东与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是否能形成有效制衡则取决于基金的持股是否有规模效应,市场环境和基金的投资目标的实现是否允许长期持股,是否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有利益冲突。然而,在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确存在多方面障碍因素。

1.我国股市的市场环境欠缺,阻碍和抑制基金及其投资者长期持股,影响了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1)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不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使投资者只能通过短期持股防范股市的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持股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是否具有成长性,但由中联财务顾问和国资委有关专家对1339家上市公司共同进行的一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调查显示,中石化一家的净利润就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25.44%,而占上市公司总数不到7%的前90户上市公司,其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90%④。业绩集中表明投资者只有通过精选个股来长期持有,但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基金持股有限⑤,使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规模效应无法体现,投资者只能通过短期持股防范股市的非系统性风险。(2)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没有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产品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无法进行套期保值,持股者最优的策略可能就是选择短期持股。从2001年起就开始提出解决全流通问题,直到2005年5月股权分置正式启动,期间整个市场主要面临的就是非流通股的解决如何进行、何时进行的系统性风险,两个市场也从2001年指数振荡向下。2001年~2005年深证成指每年的变动率分别为-30.03%、-17.03%、26.11%、-11.85%和-6.65%,2001年~2005年上证指数每年的变动率分别为-20.62%、-17.52%、10.27%、-15.40%和-8.33%;深证成指由2001年年末的3325.66跌到2005年年末的2863.61点,上证指数由2001年年末的1645.97跌到2005年年末的1161.05点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没有其它的选择只是一个短期持股策略,从市场的振荡中获得收益。

2.市场对基金经理业绩的考核以及基金管理费提取的方式,制约了证券投资基金对所持股票公司治理的参与。(1)基金的本质是受托形式的专家理财,市场及基金管理公司对专家理财能力的考核短期化使基金经理行为短期化。一方面,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是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为主⑦,特别是QFII、社保基金等其它机构投资者作为基金的持有人集中持有时,基金为防范高比例赎回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要具备相当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开放式基金按照净值进行交易,基金的净值在市场上每日都是公开的,基金的净值及其基金净值动态变化情况成为市场及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理财业绩考核的依据,也促使基金经理更加重视资产的短期收益。(2)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是根据其基金净值来提取,因此基金经理人往往是以最大化其基金净值为目标。目前基金净值的大小主要与较高的资本利得有关,因此基金对股票最基本的偏好是股价的增长率,基金经理人根据市场热点频繁调整所持股票,缩短了持股时间,抑制了基金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的积极性。

3.证券投资基金与持股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利益冲突,抑制了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司与持股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两方面:(1)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基金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参与的障碍。目前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属于契约型,是非法人的基金组织形式,其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形成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公司(受托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委托人)几方面者的制衡机制,有效保护相关各方的利益。但在我国的实践中,基金持有人利益代表缺位,基金托管人地位不独立,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又在发起过程中被选聘为基金管理人,最终形成基金管理公司的一方独大⑧。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目前的控股股东主要是证券公司,由于证券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保荐人、股票的经销商或包销商、财务顾问等,势必会影响在证券公司控股下的基金的持股以及对公司重大事项的投票权的行使。(2)基金管理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影响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上市公司既是基金的合法投资者,又是基金的合法投资对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持有基金来影响基金对上市公司的制衡机制。

三、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有效参与的对策

1.改善我国股市的市场环境,促进基金及其投资者长期持股。(1)建立完善的股市进入和退出机制及其市场披露制度,使市场具备优生劣汰的机能,使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得到提升,使基金愿意长期持股。随着股权分置的推进和全流通股的实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的规模效应凸现,一方面要发挥其在治理公司的有效制衡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防范大股东损害其它中小股东的利益。(2)完善市场交易工具,通过金融工具制衡市场。要尽快推出股票的融资融券业务,积极推出股指期货、股制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使投资者可以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或投机,有效的防范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基金及其投资者长期持股。

2.改变基金经理业绩的考核方式,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对所持公司的治理的介入。建立基金经理层的长期激励制度,推出适合于基金运作的股票期权计划,使基金经理行为长期化,同时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市场透明度提高,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信息成本下降,更加会刺激基金长期的持股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3.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1)要完善基金的法律法规⑨,形成受托人、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的有效制衡机制,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2)明确基金只是委托理财的形式,基金持有人才是基金真正的所有者,基金持有人除具有相应基金份额的收益权之外,还有基金资产附带的投票权、表决权等权利。因此基金对持股公司的有关事宜进行表决实质上是以受托人身份代表基金持有人行使表决权,基金应向有关基金持有人披露行使相应权利的决策程序,并定期披露。(3)对基金与被投资公司存在的直接利益冲突(基金与上市公司相互投资)或间接利益冲突(基金的主要股东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上市保荐人、股票承销商、财务顾问等)的情况,基金应就利益冲突情况和处理方式向市场和基金持有人进行披露。

参考文献:

1.李季,王宇.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耿志民.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基金公司;内部控制;老鼠仓;风险

一、老鼠仓问题简介

老鼠仓问题即:庄家先用自己个人或者亲属朋友的资金在低位建仓,然后用公有资金大幅拉升股价至高位,最后个人或者亲友率先卖出从中获利的行为。2009年8月19日,深圳证监局进行突击检查,涂强(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基金经理),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基金经理韩刚、刘海三人,被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原因正是此三人因涉嫌股票交易的老鼠仓问题。类此的行为近几年频频发生,如何解决老鼠仓问题,探究老鼠仓问题背后的根源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和上市,基金在我国金融领域和证券市场的地位日渐突出。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18日,我们基金公司的总资产已近万亿元。而资产过千亿的基金公司就有6家。受到中国民众信任,基金公司应该如何控制风险,防止利益输送问题,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二、我国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1.我国基金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是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为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上,由于我国基金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实行了拿来主义:即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照搬过来,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如何创新找出一条与中国基金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当今基金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风险

基金公司的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自身的原因,基金公司在进行基金运作和管理中基金公司管理和基金运作出现问题而造成的管理困难、信誉受损和市场份额丢失的可能性。基金公司的内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多样,成因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内部风险分为以下几种:公司基金管理风险、操守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等。

对基金投资者而言,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不能通过积极管理公司的管理运作绝对消除的,但是规避和降低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积极管理公司的专业理财实现的,从而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这也正是基金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基金公司若想为投资者谋求更高的回报,再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时时刻刻控制和防范内部风险。

综上所述,导致基金公司内部风险的原因确实客观存在并且很多样,但这并不是基金所独有的,也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就像股份制也存在内部风险为他,但并不妨碍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一样,基金也不能因为内部风险就失去大力发展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基金的结构本身就是在和内部风险做抗争,同时基金经理也在努力消除和降低内部风险,使基金更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欢迎。内部风险问题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当然也就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国外基金有的起步较早,在基金管理管理中其实也存在过大量的“内部风险问题”,典型的案例就是“李森事件”,它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势在必行,随着基金发展的越来越快,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中小基金投资人利益缺乏有力代表

无论在基金发起设立时还是在基金成立之后的运作过程中,都没有有力的代表来代表中小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这使得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侵害。《证券投资基金法》已经规定,由基金发起人作为委托人与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签订信托契约。这实际赋予了基金发起人基金持有人代表的身份。但是,基金相关的规定中又表示,基金发起人在基金成立后当然就是基金管理人,这在基金行业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就是的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人利益冲突的法律地位不可能真正代表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而基金管理人又有权选择另一个委托人即基金托管人,因而,基金契约的签订玩去是由基金管理人所主导的,基金管理人成为基金设立时法律关系的中心,基金持有人只有两种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基金契约的权利,而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因此得出,其实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实际上无人代表。

2.独立董事监督缺乏有力的利益代表

自2001年起,为规范基金的运作,证监会就已经明确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其目的就是通过独立董事对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并在重大决策上代表基金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基金管理人侵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事件的发生。但是,至今为止,基金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否代表基金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并没有明确,而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是契约型基金,不是公司型基金,并没有如公司型基金似的公司外壳,基金只是信托财产,而不是独立的组织体,基金管理公司也只是独立的基金管理人,不能等同于基金。

篇4

摘 要 私募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私募基金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此为背景,以A私募基金公司为例来具体分析我国私募基金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改进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状况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也能够为其它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私募基金 风险控制 营销渠道 对策研究

一、A私募基金公司概述

(一)A私募基金公司概况

A私募基金公司注册于2015年1月份,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一家阳光私募基金投资公司,其主营范围主要有投资管理、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该公司于2015年4月底取得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办公地点目前位于河南郑州,目前公司有员工35人左右,公司下设有投资业务部、网络运营部、市场开发部以及行政人事等部门。目前公司正处于创业发展初期,公司的第一支私募基金产品资金正在募集中。A私募基金公司凭借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了一大批金融投资、风险管理、财务法律、证券交易等优秀的人才,A私募基金公司发展方向明确,管理体制比较灵活,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亲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A私募基金公司组织架构

A私募基金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最高的管理部门为董事长办公室,主要是负责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问题,是A私募基金公司的核心部门,在董事长办公室之外设立了监事办,主要就是负责对董事长办公室的相关决策进行监督和审查,从而保障相关决策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在董事长办公室下设有总经理办公室,负责A私募基金公司日常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同时在总经理办公室之下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研究和执行工作,这些职能部门主要有综合管理部、投资业务部、风险控制部、法律事务部以及财务管理部等。

(三)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现状

A私募基金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地为河南省郑州市,注册资本为一千万人民币,于2015年4月正式开业,目前在全国其他城市暂未设立相关的分支机构。我们通过对该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初步地了解了该公司的经营状况。

该公司基金产品主要是以一些私募的基金产品为主,而以一些专户的产品为辅。2015年年末,A私募基金公司管理的三只私募基金规模达到了2.6亿元人民币,在公司管理的基金中,其中私募基金占总基金规模的83%,而专户基金只占到了17%;并且在营收方面私募基金管理费用收入更是远超专户基金管理费用收入。因此无论是从基金规模还是管理费用营收方面,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产品线都是以一些私募基金产品为主。

二、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问题分析

我们通过对A私募基金公司的具体调研中发现,A私募基金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A私募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的原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一)企业文化不完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拥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一家企业如果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这家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这家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纵观一些伟大的优秀企业,都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使企业的所有员工为了一个目标而去努力奋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A私募基金公司目前运营半年左右的时间,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度并不够,员工对公司发展的前景也不是很清晰。公司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对公司的发展影响比较大,所以建立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制度势在必行。

(二)投研团队合作能力较差

投研部门是私募基金公司的核心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A私募基金公司投研部的员工虽然各自在投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比较差。其中来自公募基金的一名员工对股市大势的把握很到位,能够及时的规避市场下跌风险,但是个股选择方面的能力较弱。来自券商的四位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投资经理短线做的不错,有的投资经理执行能力比较强,还有一位经理善于个股的基本面研究。还有一位员工虽然进入股市时间比较早,市场操作经验比较丰富,但是风险意识不强。在A私募基金公司做出投资决策时,投资部各个员工对市场的意见不统一,迟迟制定不了合适的操盘计划,错过了不少的建仓机会,这就导致了A公司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相对于其他成熟的操盘团队,A私募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的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私募基金销售渠道狭窄

私募基金的销售对象为合格的投资者。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私募基金销售的高起点,注定了市场部的员工要寻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高净值客户,但是市场部的资源有限,寻找公司潜在客户的过程必定是困难的。河南郑州本地的投资者对证券私募基金了解不是很多,投资者购买私募基金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投资市场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目前投资者对A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资团队能力的认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郑州本地的私募基金机构有百家之多,而且有些机构已经发行过数只产品,有一定忠诚的客户群体,在郑州的本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私募基金产品结构设计缺乏经验

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A私募基金公司目前缺乏这个环节相关的经验。目前市场上产品的设计上主要有纯管理型产品和机构化产品。当前证券市场相对比较低迷,纯管理型的产品即投资者盈亏自负的产品,由于投资者不愿承担太多风险,所以纯管理型的产品较难发行。结构化产品也就是由公司自有资金作为劣后级,客户的资金或者其他资金作为优先级,如果基金发生亏损,则由公司承担。结构化产品的优先级又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种。固定收益就是享有固定的利息,基金的运行的盈亏状况与其无关。浮动收益就是在基金清算的情况下,如果收益不错,则劣后级资金享有的收益更多一些,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例,如果亏损的话,则有劣后级承担。产品设计非常重要,结构化产品固定收益类,如果产品优先级的收益率太高,目前市场低迷,会吞噬公司的大部分利润,如果优先级的收益率太低,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产品的资金募集难度较大。

三、完善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策略的对策分析

我们在对A私募基金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A私募基金公司在产品、企业文化、销售渠道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如何完善A私募基金公司的经营策略。

(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A公司作为一家私募基金机构,因此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客户购买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一般都是冲着公司的专业、诚信、良好的口碑来的,而客户最终接触的还是公司的员工,所以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制度对A私募基金公司意义重大。因此A私募基金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专业、创新、诚信、协作的企业文化发展氛围,这样才能够团结企业内部员工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同时这种专业、创新、诚信、协作的企业精神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A私募基金公司的产品投资中来。

(二)加强对投研部门的制度化管理

投研部私募基金的核心部门,证券私募产品募集成功后最终还是由投资部门来运作, A私募基金公司的投研部门要想在股市中长久取得盈利,在市场中生存,获得广大投资者客户的认可,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用规范化的制度来规范A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资行为;其次就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是每一个私募基金公司必须要做好的核心工作,风险控制归根到底是由A私募基金公司的投研部门所掌控的,因此A私募基金公司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这样才能够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设计多样化的私募基金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加强,同时投资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A私募基金公司必须要顺应这一投资的趋势,在私募基金产品种类的设计上苦下功夫,从而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基金产品的设计关键在于产品结构上,A私募基金公司在产品结构的选择上可以是结构型的也可以是管理型的,最常见的结构化产品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又称B级、风险级、普通级)两类份额,由劣后级资金为优先级资金承担所有损失或者由劣后级资金来确保优先级的固定收益。通过结构化的设计,优先级资金一般享有优先分配产品利润的权利和本金安全的保障,而劣后级资金在承担产品的大部分或全部的风险的同时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在管理型(非结构化)产品中,所有份额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风险。比起结构化产品,更多的基金经理还是更青睐管理型产品,因为管理型产品没有为优先级保本保收益的压力,压力更小,操作更自如。

(四)丰富私募基金产品销售渠道

我们在拓展私募基金产品销售渠道上要从经纪商、第三方平台和银行渠道三个方面着手。经纪商对私募基金产品比较了解,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因为经纪商可以获取佣金收入、服务费收入以及规模存量、结算量的业绩提升,因此A私募基金公司要大力发展自身的产品经纪商;第三方平台作为专业的私募基金产品销售机构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可以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产品,而且能够通过第三方平台和合作方将私募基金产品向特定的投资者做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宣传;作为募集资金的渠道,银行不仅自有资金池非常大,而且高净值的客户数量也非常多。结构化产品中的保收益型优先级资金,一般都是银行的资金池中的资金来对接。银行有着众多的客户群体,其中高净值客户占了不少比例。这些投资者对银行一般都比较信任,银行向这些高净值客户推荐私募基金产品,他们能够很好的接受。此外A私募基金在大力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相结合的原则,开发自身的线上营销平台。

四、结语

私募基金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运行模式的已经相当成熟,全球私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目前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管理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我国的私募基金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证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证券市场上私募基金公司很多,水平良莠不齐。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投研水平,超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实实在在的为投资者获取收益。A私募基金公司作为一家初创型私募基金公司,虽然目前内部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合作,目标明确,但是该公司在内部管理以及在市场的开拓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未来的时间里,A私募基金公司既面临着机遇,也有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静.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6):89-91.

[2] 窦尔翔,何小锋,李萌.私募股权基金型企业融资:资本市场定位及双刃效应[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9):87-94.

[3] 蔡晓铭.跑赢公募战胜大盘,私募基金上半年业绩还不错[J].股市动态分析,2013(29):63-64.

[4] 李慧.对当前我国私募基金的再认识[J].经营管理者2013(12).

[5] 邵斌.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特点及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4(12).

[6] 任洁.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方向和监管模式选择[J].对外经济贸易大社,2009.

[7] 向珍.浅议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10).

篇5

一、“出资人—公司”型产权结构效率分析

如果我们以出资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定义公司的产权结构,“出资人—公司”这个模式可以看作是对公司制最早出现的产权结构恰恰相反的描述。进一步,本文将出资人的权益在一定的产权结构中受保障和得以实现的程度定义为该种产权结构的效率。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即使公司的出资人都是对自己的财产关心备至的利己主义者,只要公司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股权高度分散,这种产权结构将产生一个使效率较低的严重,也就是界讨论颇为热烈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点已经为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和公司的实践所证实。

为什么公司股权分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会产生“道德风险”呢?大多数理论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出资人与公司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经营者有条件通过损害出资人的利益来谋求个人利益。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的确是“道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发达的市场体系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系统,如股票市场所起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投资的场所,更重要的功能是将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各个方面的)公开化,以弥补出资人在信息上处于的劣势地位。可是,“道德风险”并没有因为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消失,这一点从理论界关于“道德风险”讨论产生的时间上可以得到证明。显然,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外还存在其他十分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股权分散之后的股东在利己现支配下的“搭便车”行为。

股份公司的股东是否对经营者进行监管,取决于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是否有监管的权力,包括上和事实上的权力;二是是否有监管的积极性。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化之后,虽然股东拥有法律上的监管权力,但是往往缺乏事实上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此时股东会完全失去监管的积极性。原因十分简单:任何股东监管经营者都将投入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是完全内在化的;而监管产生的收益(包括避免的损失或者是产生的利润)在当前的惯例下却是一件集体物品,具有完全的外在性。这种投人与产出的不对称必然使公司的小股东丧失监管的积极性。所以奥尔森说:只拥有极少量股票的股东象潜在集体的任何成员一样,不会受到激励对公司的管理人员发难,不管他们多么无能,多么腐败。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信息对称(在一定的问题上和一定的时期中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道德风险”也不可避免。

过去人们认为,虽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伍德风险“,但是股东却可以通过转让手中的股票来回避风险。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现代的”委托一“下,委托人面对人可能给自己造成的道德风险,能够通过这样两种方式来防范: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积极方式的防范。它指的是委托人主动积极地监管人的行为,从而将”道德风险“控制在可以忍让的限度内。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对股权高度分散的大公司的出资人来说,采取这种方式防范”道德风险“的概率极低。第二种是可以称之为消极方式的防范,它指的是当委托人觉得”道德风险“成本超过了收益时,以中止委托制的方式来回避分析。小股东在股票市场上出让不中意的公司的股票,其实质就是在中止过去在自己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但是这种消极防范的方式对个别股东而言具有意义,而对于股东整体而言却失去了意义。因为现代公司的法律规定股东一般情况下不得从公司撤回投资,虽然股东大会可以决定解散公司,从而中止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同样在召集这种大会的成本与收益分布不对称的约束下,对股权分散的公司股东来说,这一权力不过是镜中之花而且。就股权分散的公司而言,股东一旦将资本投入到公司中,就完全抵押给了公司,在一定条件下会使股东成为经营者的”人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一些公司中是经营者在任命董事会成员,并决定公司经营接班人的原因。显然,这种产权结构的效率是低下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顺便指出:如果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仅仅进行简单的产权向个人分散的改革,企业的效率难于提高,更可能的将是以一种新的低效率置换当前的低效率。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股份全部流通公司,一它们分别是:兴业房产、延中实业、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等。按照私人产权最有效率的逻辑,这种公司应当是最有效率的。但自1996年初到1997年底的两年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综合指数升幅为115%;而同期这5家公司的总市值的升幅分别为60%、63%、55%、87%、267%,仅仅只有申华实业一家公司的市值升幅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股权分散为个人持股的产权结构并非一定有效率。

二、“出资人一基金一公司”型产权结构效率分析

早期投资基金的主要目标是储蓄保值,投资的主要对象是黄金、白银等资金属的现货和期货。投资基金大规模介人公司股票的现象出现于本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投资基金组建的初衷是为了利用通过专家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来提高投资收益,所以早期投资基金的形式都是封闭式的,即投资者在合约期内不能赎回投资,而只能向其他投资者转让基金。不难看出,封闭型投资基金虽然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为投资者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但是在产权结构的效率改进方面作用不大。因为此时投资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出资人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一样。股东面临的经营者的道德 风险在这里只不过转变为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而已。

投资基金对公司产权结构效率的改进是在其大规模投资公司股票并且在形式上转变为开放型基金之后。在开放型基金中,虽然在出资人与投资基金的管理人之间仍然是一种委托关系,于法律规定出资人可以随时从基金管理人那里赎回自己的投资,实质上也就是中止这种委托关系,出资人的投资在这种关系中就没有被“锁定”。并且,法律规定开放型基金的管理人必须每天公布每份基金的净资产,投资者就根据这个公开的信息来决定是赎回投资,还是保留投资;拟或是增加投资。如果开放型基金的管理人未能尽心尽力,投资收益达不到投资人的要求,所有的投资人都来赎回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就将失去管理收益。由此可见,开放型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所受到的来自出资人约束要大大强于“出资人一公司”型产权结构下公司管理人所受到的来自出资人的约束。在这种约束下,以出资人经营投资为职业的基金管理人就不得不尽心尽力。在这种产权结构的另一端,虽然投资基金所购买的公司股票仍然不能随意赎回,但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在作为公司的出资人来监管公司的经营者已经在两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是由于投资基金持有公司股票的数量增加而使监管经营者的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监管的成本下降。尽管基金对公司经营者监管的收益仍然不能完全内在化,可外在化的程度也已经大大减小。换句话说就是投资基金作为出资人的监管能力因此提高。第二,只要投资基金持有公司的股票达到一定的规模,无论其初始目的是什么,由于规模庞大的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流动性不可能同中小投资者具有那样高的流动性,“用脚投票”的消极约束对投资基金来说往往可能是更加得不偿失之举因此投资基金就不得不采取积极约束的手段,即直接对公司管理人进行监管来消除“道德风险”。结果,在投资基金介入之后,尽管公司的终极的出资人仍然高度分散,“道德风险”却大大降低。可见,形成“出资人一投资基金一公司”型的产权结构,虽然增加了委托层次从而增加了作为终极出资人的成本,但是由于委托机制的健全和约束的强化,其减少的“道德风险”损失完全抵补了上升的成本,公司的总体效率无疑是提高的。所以说,“出资人一投资基金一公司”型产权结构是对“出资人一公司”型产权结构的有效改进。

传统认为,投资基金追求是短期的投机收益,他们不会对约束公司的经营者感兴趣。如果所投资的公司出现,基金管理人一般不会去参与调整,大多数会选择卖掉该公司股票的方式来回避风险,投资基金的介人对公司产权结构和效率不形成改进。笔者认为,早期的投资基金的确具有强烈的短期投机倾向。但是,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和所持有公司股票的比重提高,大多数投资基金已经被迫从短期的投机经营转向长期的投资经营,监管好公司的经营者已经成为保证投资经营效益的必要前提。如在以投资基金持股为主的美国,持有公司相对多数股票的投资基金的管理人虽然并不时时刻刻干预公司的经营,但是在公司遇到重大问题和在作出重大决策时,他们就而然地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如当今最大的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80年代曾经由罗哲执掌大权。由于公认的能力和出色的业绩,罗哲在通用汽车公司几乎是不可一世,但是当他的一项措施极大的损害了公司形象时,华尔街两个最大的投资集团(他们是通用汽车公司最大的股东)就毫不留情的将罗哲赶下了总裁的宝座。可见,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并不是,也不可能仅仅只进行投机经营;只要他们对公司的投资达到一定的比例,就不得不在监管公司的经营者方面发挥其作用,“出资人一投资基金一公司”型产权结构就会形成,公司的效率也就必然因此改进。

三、以投资基金为中介进行公司产权制度创新

近几年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在建立制度,改进国有企业的效率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从理论界的探讨来看,虽然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颇多,但是基本上没有突破传统的“出资人一公司”型产权结构的框架。笔者认为,如果不突破“出资人一公司”这一传统产权结构的框架,不解决公司的出资人构成分散化、个人化之后的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管与约束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即使按照一些人的建议进行了个人化改革,企业的效率状况可能不会有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好转。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在相当的程度上证明了这一推断。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企业产权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分散化、个人化,使更多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关注企业的经营,而且也要在产权结构上进一步创新。要把证券投资基金的与建立新的产权结构联系起来,这一点许多人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绝大多数是出于稳定股票市场、增加市场有效需求的目的。笔者认为,目的不同,投资基金的组建、营运和管理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从我国发展主义市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目标出发,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权结构和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应当在更为广泛和更高要求的原则下发展投资基金,这就是要结合企业产权结构的创新,改进公司的产权效率为主要目的。为此,在投资基金的发展中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开放型的投资基金。

我国也建立了一些投资基金,可是,这些投资基金全都是封闭型的。投资者购买封闭型投资基金,在基金的经营期限内,投资者无法从基金管理人那里赎回投资,这就使得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关系与传统产权结构中的出资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异。所以对传统的产权结构几乎不产生改进效应。显然,要使投资基金在产权结构的创新、改进传统产权结构的效率上发挥作用,就应当建立开放型的投资基金。当然,建立开放型的投资基金所要求具备的条件,特别是基金管理人的条件比较高,难度要比封闭型投资基金大得多。但是,为了尽快建立有效率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起点也必须高一点。笔者认为,在投资基金的发展上,应当以开放型投资基金为主要发展方向,对此必须坚持“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成熟一支,发展一支。

2.投资基金的最低规模应当大一些。

毋庸讳言,投资基金并不是为了改进传统产 权结构的效率而产生的,“出资人一投资基金一公司”产权结构的形成纯粹是投资基金在客观的作用下发展的结果,是投资基金的首创者所没有预料的。投资基金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别无选择地成为新型产权结构的中介,最为主要的原因 是基金规模的扩大和持股比例的提高。因为投资基金的规模扩大和所持有某一公司股票的比例提高,使得投资基金成为持有相对多数股权的大股东,因而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监管公司经营者的权力和条件。况且,当基金成为大公司的最大股东之后,由于持有的股票太多,当公司的经营出现危机,需要股东进行必要的干预时,投资基金将无法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逃避风险。因为这时投资基金手中的巨额股票难于在市场中寻找到理想的买家(用市场术语来说这时市场上难于 找到如此大的接盘),如果管理人一定要采取这种方式,其大量出售股票致使股价下跌同样将使投资基金收益蒙受巨大损失,由此产生的效应还有可能危及基金的生存。正因为这样一种机制存在,投资基金虽然拥有法定的“用脚投票”权力,但是在现实的约束之下它还是不得不明智地选择“用手投票”权力(这正好与个人小股东的权力选择行为相反)。所以笔者认为,投资基金的营运规模应当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发挥他在产权结构创新和产权结构效率改进中的作用。我国现今的投资基金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不可能避免地带来了相当的投机性。

3.加快投资基金管理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够承担高素质的投资基金管理人队伍。

投资基金在现实中能否发挥改进产权结构效率的作用,除了要求具备上述的条件之外,一个高素质的投资基金管理人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介人公司产权结构的投资基金的管理人,不仅要求具备管理投资基金营运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监管和约束所投资的公司的经营者的知识与能力,具有挑选合适的经营者的能力等等。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条件亟待改善。要想通过投资基金来深化企业产权结构改革,改进产权结构的效率,必须加快投资基金管理人的培养,培养出一批专门的基金管理人才。

除此之外,通过投资基金来改进公司产权结构的效率,还要在改革企业产权构成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要配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产权尽快转让给已经建立起来的投资基金。因为只要公司还存在有其他直接持股的大股东,特别是国家这个大股东,投资基金改进产权结构效率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很有限。

1.(美)曼舍尔。奥尔森,196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中译本。

篇6

在纷纷攘攘地传闻了近三个月之后,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莫泰山转投私募――重阳投资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作为公司的主要筹建者之一,莫泰山先后任交银施罗德副总经理,总经理,为该公司于2009年上半年起跻身国内前十大基金公司立下汗马功劳。

对于莫泰山的离职,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不仅因为他是一家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而且因为他具有特殊的行业经历。在加盟交银施罗德之前,他曾长期在证监会工作,历任基金监管部副处长、办公厅主席秘书、基金脓管部处长。

在国内61家基金公司中,虽然证监会官员出身的高管有数十位,但由公募转投私募者,莫泰山为第一人。“如果他不选择辞职,继续在交银施罗德干三五年,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位内部人士说。

然而,他仍然选择了辞职,并且去向既不是其他国有金融机构,也不是回归仕途,而是一家完全民营性质的资产管理公司。这让很多业界人士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即民营资本加速进入资产管理业,这已不仅是一种理论探讨,而正在成为现实。

私募挑战新高

自2007年以来,吕俊、江晖等明星基金经理“奔私”逐渐成为一股潮流。经过12年的规范发展,公募基金业培养出一批基金经理,他们不但具有较强专业投资能力,而且已积累了一定的个人财富,这为他们转投私募、创办所有权属于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准备了条件。

同时,相对于公募基金业的巨大规模而言,阳光私募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理财市场大量高端个人客户的兴起,私募产品需求巨大,这为公募基金的部分基金经理“奔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只有公募和私募获得平衡发展,资产管理业才有望走向健康、强大。目前,国内公募基金业在长期的政策扶持下,已获得超常规发展,但私募基金却受到压抑,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因此,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潮流。

迄今为止,公募转投私募者主要以投研系统的人员为主,市场和后台系统的公募基金人员转投私募的较少,基金公司总经理级别人员转投私募者更少,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私募基金公司的规模在现阶段仍难以容纳非投研系统的精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私募基金业整体仍比较弱小的现状。

不过,总部位于上海的重阳投资是一个例外。重阳投资位于上海小陆家嘴的国金中心南塔10楼,不仅拥有完全可以与一流公募基金公司相媲美的豪华办公环境,而且集聚了各方面的高级人才。

该公司的三位合伙人分别为公司创始人裘国根、原交银施罗德总经理奠泰山、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同时,原交银施罗德专户理财部总经理沈斌任该公司总裁助理,此前,原《证券市场周刊》副总编朱军已加盟该公司任高级副总经理。

重阳投资立志于成为一家伟大的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现在所开展的业务不仅包括阳光私募产品,而且在与各大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合作,开展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业务。

莫泰山具有大型基金公司的丰富管理经验,在监管层、各大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他的加盟成为国内私募基金业向全新资产管理公司进军的标志。

不确定的未来

在莫泰山辞职后,交银施罗德选聘原富达基金(香港)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战龙接任总经理职位。战龙,澳大利亚籍,曾于2003年1月至2008年2月任招商基金常务副总经理。

知情人士称,交银施罗德此次选聘总经理,由外方股东施罗德主导,战龙被选中的原因是其工作履历比较漂亮。上世纪90年代,战龙在澳大利亚留学、工作,并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荷兰国际集团(ING)中国区总经理,全程参与了国内首家合资基金公司的筹建。在招商基金公司成立后,他作为外方股东代表出任招商基金常务副总经理,主要负责机构业务。

对于战龙,业界对他褒贬不一。“这个人表面比较温和,但内心也很细致。”一位业内人士说。不过,另一位人士认为,战龙在招商基金五年间,给人的印象并不突出。他推测,这也有可能与招商基金总经理成保良比较强势,让他没有得到太多的施展机会有关。据悉,在招商基金工作的后期,战龙与成保良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这是他转投富达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从在富达基金任职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但是,这段工作经历再次给战龙的履历增添了不少光环,成为他此次夺得交银施罗德总经理的重要资本。

作为公司的新掌门人,战龙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和管理风格将对交银施罗德未来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最近一年来,该公司已经历了一连串的人事动荡,公司投资总监李旭利、明星基金经理郑拓、投资副总监兼专户投资部总经理赵枫、专户理财部总经理沈斌等多名骨干人员先后离职,与顶峰时相比,交银施罗德旗下基金的业绩和规模都已褪色不少。战龙的到来,能否稳住该公司的局势,很多人只能将信将疑,静观其变。

“交银施罗德现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未来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战龙能否聚集一批业界的优秀人才,并做到人尽其用。”一位资深人士说。

公募依然浮躁

然而,整个公募基金业的行业环境并不十分有利,这对于包括交银施罗德在内的很多公司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经历了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之后,各大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获得爆炸性增长,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水涨船高,从而带来了基金公司净利润和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的骤增。

然而,由于行业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疏于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和约束,因此,基金业财富收入呈几何级数的高增长,不但没有给受益者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反而令华尔街式的贪婪如同瘟疫一样在国内基金业传染,并深入到一些人的骨髓,基金公司中内部人自肥,以及基金公司间盲目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相当浮躁的气氛中,基金从业人员在基金公司之间流动频繁,从公募向私募的流动也比较常见,于是,关于公募基金业面临危机,以及基金公司应尽快把股权卖给基金公司的高管和基金经理们的呼声此起彼伏。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很多基金公司的股权,可以卖给外资机构,却不可以卖给公司的管理层?难道公司高管、基金经理比老外还可怕?为什么这些经理人不被信任?”一位业内知名人士如此公开质问道。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把基金公司的部分股权卖给管理层并非不可能,关键是要看交易价格是否公道,交易方式是否公开透明。

篇7

坚守稳健成就逆市英雄

美洲基金公司由Jonathan B. Lovelace 于1931年创立,从成立至今的75年里,美洲基金公司一直坚持其创立者设定的投资原则,只购买那些定价合理、管理完善的公司的股票,并且长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换手率仅为26%,而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换手率为93%。

正因为公司坚守其稳健的投资策略,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牛市中,美洲基金公司并不出名,而牛市结束后,美洲基金公司以其稳健而持续的投资业绩,获得了投资者的厚爱。

独特的产品结构和发行策略

一是基金产品以股票型基金为主。美洲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仅有29只开放式基金。其基金产品结构具有以下特点: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占比最大(70.9%),而债券型基金的规模比重最小;国际化基金的规模较大,约为3153亿美元,且国际化基金的产品线较为丰富,在美洲基金公司的三类产品(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中,均有国际化基金;美洲基金公司的国内股票型基金占基金总规模的比重最大,将近一半(44.8%)。

二是产品发行策略清晰。美洲基金公司基金产品的发行可以明显分为三个阶段――股票型基金发行为主的阶段,债券型基金发行为主的阶段,股票型、债券型均衡发展的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美洲基金以发行股票型产品为主;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美洲基金集中精力开拓债券型产品;到1990年,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的数量大致相等。之后,美洲基金开始平衡发展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

此外,美洲基金公司非常推崇投资顾问销售基金的方式。它认为,投资顾问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建议,对扩大美洲基金规模功不可没。自然,美洲基金公司对投资顾问的回报也是优厚的――每只基金的A级别基金的前端收费为5.75%,而投资顾问们拿5%甚至更多。而且,美洲基金公司各只基金的年费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费率设置使得投资顾问乐于向投资者推荐他们旗下的基金产品。

卓越的管理模式

一是分盘操作。美洲基金将每一个基金按照资产划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由一个基金经理来负责投资事宜。他们的奖金既和自己管理的那部分资产表现挂钩,又和整个基金的表现相关。当基金规模扩大时,采取增加基金经理而非关闭基金的方法。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当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离开基金时,基金的业绩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每个基金经理全权负责一部分基金资产的投资,这比一个团队决定投资组合要更具有灵活性;与简单的团队管理基金的方式相比,基金经理们为自己管理的那部分基金的表现负责,职责明确。

篇8

一、对保护基金筹集问题考察及完善建议

(一)保护基金筹集途径及风险评级的问题考察及完善建议

《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基金按照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筹集。”⑴按照这一原则,第十二条规定了基金的来源。根据保护基金公司2007年-2009年年报可得到如下数据(从各筹资途径所筹资金数额及占筹资总额的比例)⑵:交易经手费(亿元)证券公司上缴基金(亿元)申购冻结资金利息(亿元)捐赠利息、投资和受偿收入(亿元)

2007年20.338(19.063%)28.403(26.623%)56.593(53.046%)1.352(1.268%)

2008年15.784(13.8%)44.026(38.73%)44.257(38.94%)9.596(8.44%)

2009年28.518(29.85%)40.810(42.71%)13.490(14.12%)12.731(13.32%)

作为市场化的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举措,保护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证券公司所上缴的费用。从表中数据可知,证券公司上缴费用在保护基金筹资总额中所占比例正逐年上升。根据《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缴纳基金,具体的缴纳比例由保护基金公司根据证券公司风险状况确定后,报证监会批准,并按年调整。缴纳的费用在证券公司的营业成本中列支。由此可知,我国是根据证券公司风险的高低采用浮动费率制,这种收费机制有利于促使证券公司自觉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然而,《管理办法》对证券公司的风险评估及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费率标准的具体办法未作规定。目前,保护基金公司已经有证券公司在缴费方面的评级方法,并根据评级结果,对证券公司确定不同的费率。

对证券公司通过评级分为A,B,C,D四类,A类再分为AAA,AA,A三个级别,B类分为BBB,BB,B三个级别,C类分为CCC,CC,C三个级别,D类只有D级,AAA级的证券公司的缴费费率为0.5%,AA级为1.0%,然后依次增长0.5%,D级证券公司的缴费费率则为5.0%。⑵虽然保护基金公司运用了风险评级,但是在实践中,证券公司为了少缴基金,可能会隐瞒问题和风险,以增加讨价还价的砝码;甚至以商业贿赂收买基金公司工作人员,以降低名义风险值,监管机构即便能查出来,也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导致风险延后和加剧。⑶对风险评级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根据前一年的证券公司的收处置情况,投资者诉讼案件的数量,证券公司的盈利水平等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使进行风险评级所依据的信息尽量客观透明,从而让风险评级的结果更加公正,更好地发挥风险评级机制对证券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证券公司缴费费率的问题考察及完善建议

《管理办法》对证券公司的缴费费率规定为0.5-5%,所缴费用从营业成本中列支,在实际操作中,风险高的证券公司缴费费率也会达到4.5%以上,从2010年11月份的月报显示,缴费费率在2.5%以上的证券公司为42家,占统计范围内的证券公司总数的39.6%。⑵然而,美国每家证券公司只需交纳150美元的年费,香港则是证券买卖双方各缴付成交金额的0.002%(每宗50,000港元的证券交易,双方分别须缴付1港元会费)。由此可见,我国所规定的费率较高。这会给证券公司造成较大的经营负担,证券公司则可能将此负担转嫁给证券投资者。从各国(地区)的收费情况来看,费率是逐渐降低的,如美国将以前的浮动费率改为很低的固定收费。此外,加拿大投资者保护基金每年收缴的费用比率以不超过全部成员单位总收入的1%为限,这样从总体上降低了证券公司的缴费负担。因此,在保险基金达到一定规模且证券公司的整体质量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我国也应逐步降低收费,并可对保护基金公司每年对证券公司的收费总量作出限制,这样既能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有利于证券公司的发展。

二、对保护基金使用问题考察及完善建议

(一)对保护基金使用对象的问题考查及完善建议

《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基金的用途,然而对保护基金的使用时机及可以获得赔偿得债权人的范围均未具体规定。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保护基金的动用应有其他保护机制予以配合,否则保护基金将难以承担重负。对此,证券监管当局应将出现风险的券商所的客户账户转移到监管当局设立的特别清算账户中,避免券商做小委托理财账户的亏损,做大挪用客户保证金的行为,监管当局在条件适宜时应当促使券商建立专门的缓冲基金账户,作为投资者赔偿得备付金,最后方可动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⑷

这里的“债权人”指向的是证券公司,对保护基金公司而言,称为“证券投资者”更为恰当。《管理办法》如果对“债权人”的范围不加以界定,必然会影响到赔偿工作的展开,投资者也不能确定其是否属于保护基金的保护范围,对投资者信心的维护也是不利的。因此《管理办法》有必要对“债权人”的范围界定清楚。对此,在界定“债权人”范围之时,可以不区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主要采取排除的方法,将对证券公司倒闭负有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关联人及其他过失方排除在外。

(二)对保护基金使用限额的问题考察及完善建议

篇9

内容提要: 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法定原则。基金法律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应当优先于基金管理人及其股东、员工的利益。其是特定基金法律关系中基金份额持有人整体利益的相应优先,但并不适用于同一基金管理人同时受托管理的多个基金的持有人之间。并且,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一般来说可以扩张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参与的其他法律关系中的相对人。然而,如相对人的利益涉及社会公益时则持有人利益并不当然优先;而其利益的优先也不构成对其他相对人债权的根本否定。

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中,基金管理人是独立的专业受托人,由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其勤勉、谨慎的积极行为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实现和基金制度存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并且,在信托机制与投资需要下其依法拥有“绝对”的权利而不受基金持有人的约束。因此,基金法制必然以基金管理人的法律规制为重点与中心。同时,证券投资基金制度中存在着基金持有人与基金受托人之间天然的利益冲突,并且还会因基金管理人的营利本质及相关制度设计的负面影响而愈加严重,从而基金制度理论价值的实现必然依赖于客观有效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在基金管理人的法律规制体系中,基金管理人的内部公司治理具有内因性和基础性之价值与功能,具有治理成本与信息上的优势,是基金制度价值得以实现的核心组成。并且,在我国现有的基金管理人信赖义务与外部约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基金管理人的内部治理更具有相应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上述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基础价值与功能,法律法规设置了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优先的基本治理原则,并以此指导着相关法制与实践。然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在具体意义上应当如何适用呢?也就是说,该原则所规定的究竟是绝对的优先还是相对的优先呢?如果是相对的优先,那么其相对于谁、适用范围有多大?这些尚需要加以充分的研究与论证。

一、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基本内涵与法律依据

我国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证监会颁布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均在保护基金管理人股东利益的同时,要求保护其他相关当事人,尤其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即“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公司股东以及其他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即:“公司治理应当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公司章程、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议事规则等的制订,公司各级组织机构的职权行使和公司员工的从业行为,都应当以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员工的利益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2]而其他诸如《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督察长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金经理注册登记规则》等规章中亦有充分且明确之相应内容。可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法定基本原则,其贯穿于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相关规范的始终。其本质是要求在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中要充分体现基金持有人的意志,要优先考虑持有人的利益,在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持有人利益为首要选择和基本中心。

从理论分析上来看,上述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不仅是对传统公司治理中股东利益至上主义的摈弃,而且也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大演进,即基金管理公司不仅需要在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其中某一个(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越于其他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于基金管理人的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优先于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并且,要求后者在持有人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二、基金法律关系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的法律边界

证券投资基金是通过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以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活动的投资组织。信托制度构建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原理与法律基础。基金投资人之所以将其所有的资金以及相应的全部的经营管理权利均交付给基金管理人而仅保留了受益权与剩余财产分配权,是在于其相信基金管理人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并且会尽忠职守、勤勉谨慎地为其谋取利益。基金管理人因信托制度与投资需要而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利,其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使委托人的权利与利益发生改变;而委托人则必须接受其管理和投资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对其行为加以完全的控制或者有效的监督。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实质上而非法律上的不平等,法律必须要对基金管理人课以信赖义务,以防止其滥用权利以及损害持有人的利益。基金管理人无论是基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托法律关系,还是其特殊企业经营组织性质,无论其地位如何重要、权利如何广泛,作为受托人与经营者,其一切行为都必须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服务。因此,该优先原则首先必然是在特定基金法律关系下的优先,并且应为相对的优先、整体意义上的优先,而非绝对的优先、个体意义上的优先。

首先,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特定基金法律关系中相对于基金管理人及其股东、员工的优先。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法规明确规定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之原则,而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涉及基金管理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督察长、投资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亦要求上述主体应当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利益,“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其利益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自身利益以及基金托管人、“与股东有关联关系的机构和个人等”益发生冲突时,优先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因此,从法规的相关文字表述上来看,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是相对于基金管理人及其股东、员工的要求,是在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之中对相关当事人信赖义务的具体规范。

其次,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基金份额持有人整体利益的优先。进一步来看,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是抽象的整体概念,是由具体的众多持有人的利益所组成的。我们所说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是针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整体利益而言,而非个体利益。或者说,即便出现对个体利益的考虑也必然是在符合整体利益的前提之下。必须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可能会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并不一致的情形,从而可能会产生对个体利益的限制。而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制度正是通过集体决策的相关机制对此加以协调与解决。基金份额持有人亦仅得自行行使部分在性质上归属于自身而与整体无涉的权利。

最后,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并不适用于同一基金管理人同时受托管理的多个基金的持有人之间。同一基金管理人依法可以同时受托管理多个基金,而在这些基金之间,无论其受托时间先后、资产规模大小、采取开放或封闭形式等等,其持有人利益之间均无优先与劣后之分。不同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对所管理的不同基金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进行证券投资”,不得不公平地对待其管理的不同基金财产。[3]“公平对待其管理的不同基金财产和客户资产”[4]是基金管理人的法定义务。而在同一基金的具体的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其利益亦应平等,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否则,即构成基金管理人的违法、违约之行为。

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的扩张——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否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公司直接利益相关者

基金管理人与基金管理公司并非等同概念,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但基金管理公司仍可从事其他非基金业务、参加其他法律关系。如前所述,在特定基金法律关系中,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具有相应的必然性与正当性。然而,由于相关法规直接将此优先原则规定为“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5]那么,该原则是否可以扩大化地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其非基金法律关系中的交易相对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呢?

首先,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可以优先于担任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其股东、员工的利益。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之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依法可以担任基金管理人,并且,只有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担任基金管理人。而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完全取决于其自愿以及积极行为,并且,我国基金的设立、销售等亦依赖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与工作。那么,在以契约自由、意思自治为核心价值的私法视野下,担任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必须遵守基金制度的基本“游戏规则”,必须把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原则与规范,事实上可以理解为是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的要件与要求。因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上位原则,担任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公司与其股东、员工均应予以遵循。

具体就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的权益而言,其作为公司法人的具体构成,是特定的法律拟制人格的实际行为的必要因素。法人的行为客观上就是其内部主体的行为或行为的集合。基金管理人为抽象的法律拟制之人,从理论上来说基金管理公司之重大决策决定于公司的股东,但是,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行为在客观上最终都必然是通过其员工的行为与选择来实现。基金管理公司自愿申请担任基金管理人的行为也不例外。正是员工的相应具体行为才能使拟制的公司法人担任基金管理人。其不仅完全可以预见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且,只有其愿意接受这样的责任与约束,才会有上述的选择与行动。进一步而言,公司的股东、员工都具有相应的选择权利和退出渠道,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亦为保护其利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反之,当股东、员工不选择退出时,由于其自身的意愿与选择其必然应对公司负担起具有相应特殊内容的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而不得违反。进一步来看,基金管理人信赖义务的实现,也最终要落实到基金管理人的内部主体的具体行为之上。也就是说,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内部主体的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因此,基金管理公司法人及其内部主体应当承担起遵循基金法制基本要求的义务和责任,将自己的利益放置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之后。可见,公司的股东、员工的利益与个体的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相互比较,前者的选择与行为决定了其利益的实现应以基金制度的存在、发展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实现为前提。这是市民社会中自由主体自愿选择与法人制度客观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如基金管理公司未担任任何基金的管理人、未参加任何基金法律关系,则即无遵循上述优先原则之必要与可能,也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基金份额持有人”。

其次,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能否优先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直接利益相关者需要具体分析和判定。

目前来看,我国基金管理业务与管理人身份是基金管理公司最为重要的经营领域和法律地位,也是其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并且,从目前的客观实践来看,并不存在不担任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公司。2008年61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60.04亿元,其中主要的是管理费收入,为313.4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06%。[6]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基金管理公司依法可以从事其他盈利活动并取得的利益,其可从事其他非基金业务、运用固有资产进行投资、参加到其他各类法律关系之中。目前,这些非基金业务正呈现日益发展的态势。就社保基金管理业务而言,截止2008年底,共有博时、长盛、国泰、南方、招商、华夏、嘉实、鹏华和易方达等9家基金管理公司取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管理的社保基金总规模达2377.55亿元。就企业年金管理业务而言,共有海富通、易方达、南方、华夏、广发、工银瑞信等12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管理的企业年金总规模达到435.46亿元。[7]就其他如专户理财业务(基金一对一、一对多)、咨询业务等其他业务而言,亦有着大幅的增加。

可见,基金管理公司的非基金业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客观存在,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那么,就这些脱离了基金法律关系的活动而言,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可否优先于基金管理公司上述相关的其他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之利益呢? 其一,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原则上优先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债权人等直接利益相关者。

理论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外延有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和诸多分类方法,然就其利益与公司及公司行为是否直接相关为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前者既包括物质资本出资者,如股东、债权人,也包括人力资本出资者,如各级员工。公司及公司的经营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客观、具体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或者是否能够完全实现,反之其行为亦对公司利益具有直接的影响。后者则是指诸如社区、政府、社会公众、环境和资源、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等与公司经营行为有着间接利益联系的主体。也就是说公司及公司的行为并不会直接给其带来利益或者说具体地给其某种利益造成损害,但从长远、整体或间接的角度而言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直接利益相关者应当是公司治理所应考虑的必要因素,并且,可以是公司治理的参加者。间接利益相关者由于其利益在因果上和内容上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即使公司治理要对其进行考量,但一方面无法确定其考量的成效和界限以及考量到什么程度方为足够;另一方面也无法与其他主体的利益加以真正或具体的比较,其至多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或者是无法确定履行的宣言而己。其进而无法获得立法上的切实的制度性支持,而受制于诸多主体、诸多行为的影响,甚至更多的是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个人偏好等随机因素。[8]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权衡与比较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应只存在于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对基金管理公司相关主体的利益比较时亦不例外。 转贴于 在基金管理公司中,其直接利益相关者除了上述基金份额持有人、股东、员工以外,还存在着基金公司在从事其他非基金业务以及运用固有资产时,与之发生相应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这些当事人从法律性质上可以归于债权人范畴,而基金份额持有人亦同为基金公司的债权人。在市民社会中,各种私法性质的法律关系之间并无谁更重要之分,公司在各种性质的法律关系中均可能负担有法律上的义务,而这些义务也没有轻重缓急之分。然而,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却打破了上述私法的原则,其强调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公权力要介入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相应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为了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这一更高层次的法益,限制和牺牲某些私人的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将在所难免。由于基金的法律特性,众多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或者说集团利益与基金管理公司普通债权人、股东、员工的普通债权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更多的影响和意义,因此而产生的两者的不平等具有相应的经济法视野下的正当性。并且,就字面意义而言,这种经济法意义上的不平等性也己在相应立法中有所明确规定而非仅仅是理论分析。

从抽象意义上来说,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存在着利他才能利己的情形,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与公司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具有长远上和整体上的一致性。从之前的数据分析来看,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管理费收入,是基金管理公司偿债能力与利润水平的客观保障。因此,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保证基金制度的长期的有效发展,是对其他债权人的真正、客观的保护,符合其根本的长远利益。而如何保障相关当事人能够理性地认识长远利益、服从制度的基本原则并且予以正当行为,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法律介入。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其客观的长远利益原则与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强调或强制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实现。

进一步来说,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制度缘起、功能定位与社会现状,甚至是其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等均使公司的其他债权人在与其发生相应法律关系时可以充分预见其基金管理人之身份或者是成为基金管理人的可能与必然,能够充分知晓其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优先的制度特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损害。即便此时该公司可能还未成为基金管理人,但是,基金业务仍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最为基本与核心的业务,是投资人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首要目标,而且,在实践中尚不存在不管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一般社会认知角度出发,仍可推定其具有预见的可能与必然。并且,在法理上,如法律对某种行为或某项权利有明文规定,那么,即可认定当事人在实践之中对此知道或应当知道。而目前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均明确规定其应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为治理原则,暂且不论相关法规的真实意思或者说是否正当,至少仍可以此认定基金管理公司的交易相对人应当知道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应特殊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其他债权人在与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交易时,其明知交易相对人为基金管理人、负担着法定的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义务而仍与之交易,已充分享受了法律和事实所赋予的自由选择和自我救济的权利,因此,其应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后果。或者说,其他债权人在与基金管理人进行其他交易时,即默视地附带了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优先的限制性条件。而此条件并不影响债权人的认识能力与选择自由,不构成对其真实意志的妨碍。除非特定当事人能够充分证明其没有认识到交易对象与基金现有或可能的关联,或者说其有足够、充分的善意。此时,则应由执此主张的相对人负担举证义务,以获得相应的撤销权、赔偿请求权等权利。然而,现有的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似乎可以排除其证明的可能。并且,客观上,普通债权人的利益仍可以通过私法自治而获得相应的保护,公司法制也认可并且通过相应制度保护公司债权人的相应利益。

如上所述,基于对经济法视野下社会本位的思考,以及对基金管理公司各方利益主体共同之长远利益的实现和其他债权人的交易时的认知与选择等性质的分析,结合基金法制的价值目标与法律特性,笔者认为,原则上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可以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法律关系中的相对人(债权人)。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中必须充分考虑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问题,在其利益与其他公司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为重。

其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原则有例外与限定。

如上所述,原则上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可以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优先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的股东、员工和其他债权人。然而此优先亦非绝对的优先,其适用应当符合相应的条件,或者具有一定的例外。

第一,在基金管理公司所从事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具有公益目的的受托管理业务中,由于事实上投资人或受益人的权益也具有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色彩,因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并不能适用于此情形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形。从管理人的性质上来说,基金管理公司在受托管理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时亦承担着或多或少的由于彼此之间在地位、权利、信息方面的不平等而产生的信赖义务。如此可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对于其他基金管理公司直接所涉的公共利益、社会利益而言,则应至少存在平等的关系,或者依其法益之高低在发生冲突时予以平衡。此应为上述优先原则的除外特别情形。

第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仅适用可能直接影响持有人具体利益实现之情形,不构成对其他债权人债权的根本否定。由于基金管理人所管理的基金财产与其固有资产之间并不相同,且依法需要严格划分与相互独立,那么其他债权人在依法行使到期债权时,除非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到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具体利益,或者说将客观导致基金管理人无法正常履行基金管理职责和活动,方可依据持有人利益优先之原则加以调整。而在公司仍得以正常经营时,或者说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影响更为间接或抽象时,则不应适用。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并不否定其他债权人的债权,也不排斥其他债权人权利的行使与实现,更不否定债权在本质上的平等性。举例来说,如其他债权人主张债权可能导致公司破产时,应当充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谨慎地考虑是否可以宣告破产,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必要时可以限制其他债权人的破产申请等权利,但是,在宣告破产后,其他债权人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在无特别法律规定的情形下,仍享有同一顺序的平等的受偿权利与机会。

四、小结

在相关立法中,存在着对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管理人概念的混淆。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从其规定的内容与本质来看,应当属于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适用于特定的基金法律关系的相对优先。并且,应为基金份额持有人整体利益的优先且不适用于同一基金管理人同时受托管理的多个基金的持有人之间。而该原则并不能简单地依法规的字面规定而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或者说,是否能够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需要加以法律的分析与研究。在不同的法律视角下加以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上可以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公司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公司及其股东、员工应当时刻遵循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宗旨和准则,除非公司尚未成为基金管理人或没有加入基金法律关系;对于公司的其他直接利益相关者,即主要是其他非基金业务法律关系的相对人而言,原则上由于社会本位和长远利益的需要以及自身交易的选择等原因,亦应服从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之规定和原则。但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在与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司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并无优劣轻重之分,在无法衡量其法益高低之时应予以平等的对待。而且,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仅适用可能直接影响持有人具体利益实现之情形,不构成对其他债权人债权的根本否定。

注释:

[1]《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第一条。

[2]《证券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第二条。

[3]参见《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

[5]我国现行相关立法中虽均以“基金管理公司”为规范用语,但究其实质却是以基金法律关系为前提。而事实上,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管理人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客观实践中均无法等同。具体分析可参见奚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与基金管理公司的法律辨析与现行立法检讲,楠京大学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春季卷(总第33期)。

篇10

【关键词】保险资金,直接市场,基金业

一、改变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后

随着保险资金运作渠道,拓宽了市场对于原有投资模式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保险公司的直接市场保险资金成本估算,风险控制,人员配备,投资策略,债务结构创造了新的挑战。在基金业,保险公司目前的持有人是基金份额的主要组织,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型基金的金额为30.78十亿人民币,占对于基金净值总额的27.3 % ,基金业规模的1/3来自保险业。直接进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险资金,影响了基金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对基金业的现有业务形成冲击。基金业和保险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关系,在过去的重要性,基金市场为保险资金间接方式已减少。随着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浇理性股市,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将加强机构投资者在游戏中的角色,这将迫使基金管理公司对建立和保业务策略进行调整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保险资金直接影响市场

保险资金直接影响了基金业的市场基金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是一个双刃剑。随着保险资金, 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以保护证券市场,以及国家政策,股市的整体状况正在改善,这将是基金业的机会很重要。直接进入市场的保险资金有利于整个股市的好,经过一个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直接干预可以发挥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转。在证券市场基金业的正常运作,以更好地利用其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性能优势。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所造成的激励基金行业的影响会做出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运作体系。

中国保险资金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保险资金占基金份额的总体比例约为1/3,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保险资金投资基金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该基金的很大一部分的利润正在从基金管理费所得,如果到期后的基金不能保持这部分的封闭式基金份额,或开放式基金是一个显著回购,基金的收入将大幅度减少。随着金融部门继续加强在国外的竞争在基金业,投资理念缺乏特色,面对混合的趋势,投资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水平将逐渐失去了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基金业的资本市场投资表现的整体环境具有中国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经营机制,持续下降,近年来,证券,基金行业是很难与它的专业财务和出色的表现。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基金业,将失去保险资金投资更多。

保险资金的直接面对冲击市场,基金业应拓宽其资金来源。基金业在机构投资者的吸收,并应制定一个个人投资业务,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管理的职能。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结构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策略,以提高投资水平,规范投资运作。基金行业在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应该是一个更大程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其在吸引更多的投资表现出色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

三、保险资金直接与基金业的市场互动

(一)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收益率会比较投资于投资渠道的选择。直接投资的保险资金入市的股市比预期收益率后,只有通过高投入的资金,它可能会导致从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的一部分撤出。由于股市波动较大的投资回报不确定的。相比之下,保险资金的其他投资渠道的收益率,目前的投资收益率的基金业还是比较高的。

(二)属于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保险公司,稳健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经营原则。因为股市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中国股市的特点是随机游走弱势有效市场,股票的低定价效率,更大的风险。相对稳定和有利可图的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和基金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在过去的经营实践中,基金间接地通过保险资金入市已经达到一个更好的回报率,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不稳定的早,但长期政策的基础上强力推进,资金闲置资金的巨大需求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市场有着积极的长期趋势。凭借其基金业更专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势,实现在股市良好表现,从而吸收更多的保险资金。根据需要,以分散投资风险,保险资金仍将保持投资于本基金。

(三)从目前情况看,投资于基金的资金比例的保险资金并不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相当有限。保险基金,基金中的基金作为保险投资渠道的年增长率将有助于保护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限制该市场的规模是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 %,去年投资的资格,保险公司直接投资流入市场,也有严格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比例直接在股市投资仍然是非常小的。

保险资金直接在股市投资,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既是基金,该基金也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的情况之间,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只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基金行业具有成本低规模,高效率的专业管理优势,低风险的投资多元化,本基金的良好表现一定能吸收大量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对基金行业的资金来源,虽然保险资金将直接市场基金行业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的保险资金已经在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其在基金投资规模将继续增长。部分资金在保险公司出色的基金表现,能促进优胜劣汰市场基金,该基金的奖励的生存,从而推动基金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手中的增量流。

结束语: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互动。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以增强游戏,有利于长期利好资本市场的。直接保险资金入市,保险业和基金业的影响将是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跟踪。保险和基金业必须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做出理性的风险管理,投资安排和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9期

[2]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3]《税务与经济》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