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当地艺术;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以中国当代艺术家靳埭强与国外当代艺术家比较。首先,要以理解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作为前提,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中国当代艺术。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思潮,中国文化百废待兴,各个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人们接触外来新事物、新思想,社会面貌正在以翻天覆地的形式改变着。特别是外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冲击着人们内心的束缚,人们渴望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突出创新,迎合当时的时代新潮流,许多当代艺术家悄然而生。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一步步突破当时禁锢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新生代的艺术形式托起胜利的曙光。当时的艺术形势与格格不入的政治观念有所冲突,也是随着中国当时改革开放的新思潮,当代艺术才日益强大。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的政治格局息息相关,政治形势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在这样成熟的环境下悄然诞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质和内涵,也要学习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如何反映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的,要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看到中国发展的本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始是58新潮以后,这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当时,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是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必然原因。1966年到1976年的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的行为受到的严重的限制,当时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所以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必然意味着人们解放思想,表达自我的一种艺术方式。

所谓当代艺术,就是今天的艺术,艺术跟设计的区别就是,艺术是表现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是表现自我,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设计是服务于大众的,设计作品本身就是以大众为主体,以受众人群为主题的表现形式。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传达不出自己的主要内容,让主要的受众人群理解不了设计师的主要意图,那就不是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反之,对于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来说,因受众人群在不了解当时艺术家的背景而不理解作品的意图是很正常的。所以说,要想理解当代艺术作品,就要了解当代艺术家的成长环境,所处时代的生活状况,才能完全理解和解读当代艺术作品。

国外当代艺术的诞生相对中国来说是比较早的,首先思想上比中国要更多元化发展,文化要更包容性,思想更开阔,政治更稳定。世界的当代艺术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现状,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的当代艺术迅速发展,以后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的当代艺术发展更为稳定,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不足以阻碍当代艺术的发展,外国的思想境界要比中国更激进一些。例如,杜尚的《泉》中,创作者以小便池为元素,把小便池放在展厅中,让人们去艺术批判,杜尚认为的当代艺术是生活中出现的元素,实在不必加以创造和修改。小便池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展厅内,让人们去观摩欣赏,形成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当代艺术。这件作品一开始是被艺术家协会拒绝的,他们不知道这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大师杜尚的作品,后来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思,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和生活有什么关系等。杜尚的作品反映出我们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忠于生活,跟生活有息息相关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什么是艺术,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和重要性。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行为艺术;中国当代行为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48-01

一、当代艺术产生的背景

(一)当代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从字面上理解,“当代艺术”就是发生在当代的艺术。所谓的国际当代艺术实际上就是“美国艺术”或“美国式艺术”

当代艺术从其有限的审美向度中塑性并挣脱出来,形成了以装置、行为、影像等形式的观念艺术,并以观念艺术为主导的当代艺术格局。在诸多的“观念艺术”形式中,“行为艺术”最具冲击力的,它以人或动物的身体作为创作的媒介,将其‘缩减’‘还原’到艺术家肉身化的“生存状态”。

中国行为艺术早在1985年前后出现。一些艺术家尝试着做“行为艺术”,一时间掀起东西方艺术的新时尚,也就是所谓的“85新潮”。至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大规模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以后,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大展、双年展、博览会上露脸,形成了当代艺术的“中国热”。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现状

8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中不乏优秀的且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活动。例如:就是之前网上疯传的一个行为艺术――“求存在”的黑衣人,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一位学生突发奇想,简单而另类的打扮,不禁发人深省,我们是什么,我们该到哪里去?以人为本的社会恰恰让人们在社会中找不到内心真正的自己。但是,在这期间出现的另外一些令人费解的艺术,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媚俗,肮脏,且血腥的其位充斥其中,人们不禁要发问:“这还是艺术吗?”。社会主义中国提倡的尊重、平等、和谐等这些充满大爱的词汇不只是对我们中国、对整个人类,只要是生命本应得到尊重。

三、当代行为艺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推进的伦理困境

(一)不同体制的文化困境带来了当代行为艺术在中国传播的困境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它身上自然有着有别于甚至有些方面与中国社会文化相对的地方。毕竟每一种艺术的产生事实上都有其严格的地域界限。西方文化以情为中心,情是私人与私人之间的短暂的冲动,因此他可以凌驾于社会之上,也就是无所谓什么社会责任感。

当代行为艺术宣言的主题是反传统、,甚至是只剩行为,没有艺术。这在传统文化浓厚,审美独特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真的举步维艰。

(二)当代艺术本身的“个人伦理诉求”与“社会伦理规范”规范形成了中国当下行为艺术的伦理困境

当代艺术的这种“个人伦理诉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造成的。行为艺术倡导和呈现的是现代性的个人伦理,而中国的“现代性”虽然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开始构建宏伟蓝图,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包括已呈现的大都市后现代的影子,都还停留在前现代化状态。”因此,作为在一种冲在艺术最前端、引领未来潮流的当代行为艺术,与本国广大民众交流时必然产生众多的隔阂。

四、当代艺术的“中国性”从根本上制约着当代行为艺术在当今中国的传播

说到当代艺术的“中国性”问题,川大的查常平教授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公民民主社会,作为一种制度推进的当代行为艺术是不可能的。”首先,中国正当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民主、法治的意识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 其次,当代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崇尚民间自主性、自由性、和自在文化力量的一种实践。但是这种自主性、自由性更强调的是个人完全的自由。中国几千年的华夏文化,尊重生命,崇尚自由的社会大同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要适当地维护个体自由和民间公民的文化权利。

五、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当代行为艺术

当代行为艺术之所以成为社会新闻媒体的炒作对象,可能是因为它与当代社会关系、社会伦理道德等因素构成的一个社会大事件成为了一大看点。试想一下,如果行为艺术失去了社会新闻媒体对它的报道和吹捧,它的道路还能有多长?在我们国家(暂且不论其他国家),人们关注行为艺术更多的是,关注它的事件性而不是艺术性,而且至目前也是如此。要想真正发扬中国当代艺术不只是“形似”,更重要的是要适合我国国情,准确而生动地反映我国当代的社会这样才能引起国人的反思,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篇3

关键词:传统民间美术 当代艺术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96-01

传统民间美术不仅仅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历史的轨迹发展,具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通过了解传统美术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深入地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学习和探讨。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

由于传统民间美术往往诞生于民间的显著性特点,这就使得传统民间美术具有以下的特性:首先,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实用性的特性。传统民间美术通常经由普通百姓于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得到灵感,从而创造出来,这就使得传统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其次,传统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的特点。发源于民间的传统民间美术,无疑反映了平民百姓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富有独特印记的民俗特征。最后,传统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比如,各式形态的金鱼、金燕子等手工挂件,还有极富民间特色的窗花剪纸等,这些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单纯的装饰需要,也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二、当代艺术设计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当代艺术设计具有社会商业性。现代艺术不仅仅服务于特定的艺术创作人群,它往往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方方面面。例如,施工警示牌会采用黄色的色彩作为警示用途,使人们一看就明白其传达的警示信息。这也是当代艺术所具备的社会商业性。

其次,当代艺术设计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以往风雅人士的社交圈中,相反,它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为艺术设计的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的苹果手机通过更多的艺术设计来提升手机的外观品质,收获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

最后,当代艺术设计蕴含的科技信息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代艺术设计通过对艺术产品科学信息化的设计规范,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所使用与接受。从客观上来讲,先进的科学技术无疑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与之相应的是,当代艺术设计同时也成为科学信息化快速普及的全新载体。

三、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传统民间美术和当代艺术设计没有丝毫关联,然而,从实质内容上来讲,两者之间却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当代艺术而言,传统民间美术无疑是其最初的发展源头。传统民间美术源自民间,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而艺术的发展始终都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基础之上,只有受到百姓的喜爱,才能使得艺术设计产品更具生命力以及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设以艺术都具有历史传承的特殊意义。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活泉。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在整个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是相互渗透互相作用的联动关系,而非毫不相干的独立个体,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与色彩应用

由于传统民间美术源自民间,具有丰富民俗内涵的风格特性,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例如,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就对图腾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这是溶于民族血脉中不变的历史文化传承,而这种古老图腾并没有随着当代艺术设计飞速发展而趋于湮没,相反,其进一步融入到全新的设计理念中来。比如陶瓷用品的绘刻,往往会采用古老的图腾纹样,使当代艺术设计出的产品更具历史美感。除此以外,传统民间美术的各种色彩也被广泛应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来。例如,对红色的运用。在传统民间美术中,红色寓意喜庆与生活红火。而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艺术设计者将红色大胆地应用在艺术产品当中来,这说明,传统民间美术对当代艺术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稳步推进与发展,传统民间美术仍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无疑为传统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当代艺术设计带来了独特的灵感,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扬.浅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以民间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为例[J].美术大观,2014(8):141.

[2]刘佳华.浅谈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大观,2016(3).

[3]王兆红.浅谈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6(2):130.

篇4

摘要 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出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今天,传统的艺术精华已经成为宏大的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关键词:陶瓷艺术 中国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都已出现了原始制陶工艺,不同的民族与地域,都选择了泥土――这种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材质,以实用为目的,经过烘培烧制,成为器皿,满足生活需求,也体现了原始的审美意识。继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众多的陶瓷中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且带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今天,传统的艺术精华已经成为宏大的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一 当代陶艺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关系

当代陶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体现在传统材质和工艺的直接运用上。传统的陶瓷材质的广泛运用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日本的陶艺家八木一夫运用黑陶材质,美国的理查德・诺金运用中国的特有的陶泥――宜兴的紫砂泥为主要材质,法国的让・佛朗索瓦・富尤则善于发挥传统青釉材质特征。

中国的黑陶泥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被制作成陶器使用,并且运用了烟熏的烧制方法将大量的炭渗入坯体,出现了表里墨黑、光亮如漆的黑陶器。直到今天山东淄博一带仍然是以制作黑陶为主的著名陶瓷产区。紫砂是一种陶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好,产于江苏宜兴的丁山镇。由于紫砂泥料可塑性极好、造型细致、细节生动而广泛流行开来。当代陶艺家运用紫砂进行创作,为其注入新的观念,延承了传统工艺。

通过上述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出陶瓷材质的沿用是界定陶艺这门材料艺术的前提条件。尽管随着科技进步,新的材质不断地被发现被运用,但传统材料依然不可取代,由此亦可看出传统陶瓷艺术在今天的延展。

二 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陶艺源于西方,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当代陶艺的样式在当代艺术中被归为材料学科艺术,材料是陶瓷艺术的主要体现。一部分当代陶艺家以探寻材质形态、突破材质常态为出发点,积极倡导黏土的独特表现力;一部分着眼于形式的创新,充分地运用新的媒介和新的表现形式,使艺术观念在黏土制作的雕塑作品中得以展现。

在当代艺术思潮的涌动下,各门类的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陶瓷艺术的迷人魅力吸引了诸多门类艺术家的参与,这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创作样式,也为现代陶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以独特的专业的绘画装饰手法创作陶艺作品,热衷于陶瓷成型与烧制过程的艺术家们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创作实验。各门类艺术家的参与创作的成果,使当代陶艺拥有多元的艺术样式。

艺术观念的传达与表现是多样的,传统的艺术语言诸如绘画、雕刻、音乐、戏剧在今天由于新观念融入其中而呈现出新的面貌:

“文化的全球性迁移带给艺术家们丰富的创作资源,便利的全球通信使艺术家之间交流的信息大大超过以前。现代陶艺家们互相借鉴众多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及工作方式,随时随地及取任何富有启发性的知识,由信息带来发展新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观念以及当代艺术最新的思潮作为一种启示性的创作动力。在互相观照中造就出成熟的富有生气的新视觉语言。”

这是黑格比的描述,也是世界陶艺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陶艺创作的现状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几个分支。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陶瓷得以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也促进了工业产品的设计水准不断提升,陶瓷产品的设计日益精美,更加人性化,加之大工业化带来的先进的科技成果,工业陶瓷产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典型。其次,传统手工艺在今天仍然薪火相传,并续写着新的篇章,中国有著名的陶瓷产地景德镇、宜兴、德化等,这些地区的手工艺人保留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与艺术样式。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陶瓷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只因它盛产的优质青花瓷器出口到全世界,所以景德镇成为世人所晓的著名瓷区。景德镇沿着传统的陶瓷样式与传统工艺发展至今,单今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远远没能超越元明清。但是传统制瓷工艺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以师傅传承给弟子的传统教授方法也延续至今。在瓷区小有名气的娴熟技艺手艺人在作坊或工作室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延袭着传统。最后,中国现代陶艺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融入到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陶瓷材质创作艺术品,且逐渐受到更广泛的认同。

从世界各国陶艺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当代陶艺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现象存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沿着传统的发展轨迹,以瓷区为中心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西方的艺术观念影响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陶艺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随着陶艺教育的进步,艺术院校培养了新生代的陶艺家,这样,陶艺的重心慢慢由瓷区转向当代艺术发达的地区,而瓷区依然沿袭传统的艺术形式,并续写着工艺美术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辉煌,当代陶艺显得很弱小。与国外发达的陶艺国家相比,中国的当代陶艺受到传统陶瓷艺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这是中国陶艺所特有的状况。

在中国,随着陶艺创作的繁荣,传统艺术资源逐渐受到创作者的关注,传统艺术语言融入了新的时代风貌。所以,传统语言转换既是中国陶艺的发展契机,也是对中国伟大艺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白明编:《世界陶艺家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篇5

时至今日,艺术正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艺术的各类本体模式也在不断交融、碰撞,从而使艺术界限不断模糊。现当代艺术在发展和变革中表现出了对空间探索的极大兴趣,从中也可一窥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与之相对的,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思想与教育模式依旧停留在关注学生二维绘画与造型能力、基本概念表述、经典作品分析等人文艺术基础素养的培养和引导上。该文通过分析与论证,从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等方面,阐述当代艺术中空间语境的表达对当代美术教育变革的启示。

关键词:

当代艺术;空间语境;美术教育;变革

20世纪60年代后的艺术经历了各种艺术思潮和实验探索的推动与变革,形式逐渐从架上走向架下,存在于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在变革中摆脱了越来越多的束缚,给这股后现代艺术浪潮带来了近乎狂放的自由主义精神,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以空间为载体,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艺术观念,阐述反思成果,表现关于社会、人类、政治、女权、革命、环境等多方面的观念与思考体验,使其作品更加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艺术从纸面转向空间,无论是对于表达形式本身,还是对于艺术而言,抑或是对于人类的思考体验、观念表现,都是一次关乎自由主义的变革。

一、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

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不缺乏革命者,也经历过几次变革,传统美术的概念范畴对艺术家而言似乎是个紧箍咒,在杜尚之前的大多实验性探索中几乎难以逃离,在中国画、版画、雕塑等传统美术形态中画地为牢。当代艺术在整个艺术史的变革中第一次触及艺术的本体——观念性,当代艺术在变革中将观念作为艺术的灵魂,佐以多元的、三维的空间艺术形式,对传统艺术进行了颠覆与反叛。这几乎是一种“反艺术”,但观者看到的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认为,当不再有风格、流派、绘画技巧等手段的干扰时,观念可以用任意载体与媒介加以表达,而不再满足于传统艺术二维的表达形式,至此,属于“艺术”的部分得以凸显。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艺术的内核,即艺术的本质是其思想观念,而非版画、油画等物质形态,这似乎将艺术从一直以来被物质形态所包裹的繁复外壳中释放了出来,将其抽丝剥茧般地返璞归真,还原其自由的本质。当代艺术对艺术本质的还原与释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无疑起到了先遣者的作用,形式技法本身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其最终目的。美术教育应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对艺术的看法,尊重学生在空间中对艺术形式独特的表现,尊重其对表达媒介的选择,尊重其个性。

二、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当代艺术基于表现观念的思考,让许多以往被认为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东西也被当作艺术品、被尊重。“去审美”始于杜尚的现成品,并在之后的装置艺术、废品艺术等中愈演愈烈。传统艺术形式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在变革的过程中多是围绕风格、流派而革新,从未脱离过审美,无论是凡•高的后印象主义,还是波普艺术,都是在寻找另外一种审美体验。当代艺术是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自由的艺术形态,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艺术核心观念的转变、现成品的使用,更是使之脱离了传统审美的枷锁,更具变革精神。当代艺术“去审美”的特征向学生传达了艺术不一定是美的,仅围绕美的艺术未免有些狭隘,美术学习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为学生开拓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跳出传统美术的条框,并不断从观念的角度出发加以启发。

三、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

以观念性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素,形式成为观念的载体与从属,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得到了重新的审视,脱离了形式的艺术变得更加自由不羁。突破了视觉原则的艺术更多地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形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变革中更多地表现思想和观念活动的空间。“反形式”的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在画纸上、石头上、实验室里的操作,而是对“现实可能的生活”的主观的、直觉的参与,艺术家从一开始的创作目的就不是作品,创作过程融合了各种境遇与观念,作品成为了思想在空间中成熟的过程。形式的不落窠臼对艺术而言,是吹响了变革的号角,不同概念形式取向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空间,为学生呈现出思维范畴之外的东西,这让学生感觉思维在被动前进,促使其进行新的思考,而不是对传统美术形式的再现。

结语

该文在当代艺术空间语境表达的背景下,通过聚焦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三个特点,凸显了当代艺术中空间语境的表达对当代美术教育变革的启示;分析阐述了在此情境下,从美术教育教学目的的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调整三个方面,对美术教育在新的美术知识形态和艺术情境中的重新定位。注:该文受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作者:齐璇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十九世纪末以来,狂飙突进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对传统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强劲冲击。印象主义以降,艺不再是模仿现实或理念等事物,或不再是情感的不断表现,艺术的本质不断变化,艺术的根本观念已受到质疑,艺术的意义变成了一种行动,一种构筑着另类世界的活动。一方面造成了艺术在人的精神领域里的严重排斥和强大冲击,从而从根本上减弱、降低人们对艺术的精神依赖和审美欲求,另一方面艺术从未像现在这样广泛流行,艺术对大众来说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艺术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事,艺术欣赏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当代艺术的审美呈现出一种非对称状态。

不平衡性是指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变换时出现的变化性和差异性。当代艺术与审美互动中物质属性、意义内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当代艺术与审美的不平衡性,使当代艺术与审美有暗示与被暗示、模仿与被模仿、感染与被感染之分,当代艺术才恒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一、存在与认识

当代的艺术被认为是最时尚的、狂傲不逊的、屡屡逾越规矩、甚至是反传统、反美学的艺术,当代艺术创作的目的只是不断的创新,只为了打破传统的限制,而不考虑是否表明一个含意。艺术品愈难理解愈有可能被认为具有艺术价值。艺术家往无意识的边缘前进,创造不需要理由,呈现出片断的情绪发泄。

自从印象主义艺术取得胜利以来,艺术家对美学的思考逐渐脱离对自然的摹仿的具像的观点,走向一个探索精神世界的历程,后印象派之后的野兽派、立体派、构成派艺术家,构筑了另一个不同于视觉经验的内在表现。“形式为重,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现代主义美学是个人的、任性的、不必也无法解释,“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所表现的”。因此现代艺术由抽象手段,去除自然物象的造型的因素,仅以单纯要素达成其“内在必然性”。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企图由可控的单纯形式,重构视觉经验,以纯粹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的繁复、不安与不确定。从二十世纪初至70年代,现代主义不断地挑战传统,诠释自我,把“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推向了极致。“现代主义摒弃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引入领域,后来有经艾尔伯蒂整理成型的‘理性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在景物排列上区分前景与后景,在叙述时间上重视开头、中间和结尾的连贯顺序,在艺术类型上细加区分,并且考虑类型与形式的配合。可是,距离消蚀法则一举打破了所有艺术的原有格局:文学中出现了‘意识流’手法,绘画中抹杀了画布上的‘内在距离’音乐中破坏了旋律与和弦的平衡,诗歌中废除了规则的韵脚。从大范围讲,现代艺术的共通法则已把艺术的摹仿准则批判无遗。”然而在二十世纪末,内容不再只是形式,而是强调多元文化的内涵。后现代主义象一股巨大的潮流淹没了现代主义创造性的自我精神,后现代艺术标榜‘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艺术不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象牙之塔的自足自律的世界。

众所周知艺术毕竟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当代艺术并不能把自己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不管艺术家们对特定的社会文化如何反叛,都是时代精神的镜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他们的时代特有的情感、思想和愿望。许多批评家都接受当代艺术是现代文明的准确反映的观念,这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的政治和生社会变革、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和经济灾难。因此,贯穿上个世纪的当代艺术,其中心的前卫观念,几乎自然而然地与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社会进步的信念也影响了艺术,尽管艺术家不一定赞同。事实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从开始就与当代艺术相随,那些胡扯的艺术家,装懂的观众的空谈之辞只不过是在掩饰皇帝的赤身而已。当代艺术的反叛是双重的,艺术不是为了把握世界,而是为了体验世界,调整主体与客体的和谐,满足人所意识不到和无法意识的存在的需要,艺术在批评现实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批评、自我改造。

二、接纳与消解

在新潮叠起的当代艺术历程中,人们总是喜欢嘲弄全新的艺术潮流。但他们所用的那些辱骂性的字眼现在已被正式认可,用来区别那些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艺术潮流。现在只有历史学家知道巴洛克、罗可可、印象主义、野兽派以及立体派这些名称最初的贬意。

“新野兽”、“新具像”、“新几何”、“新概念”你方唱罢我登场,往往是春天发起的运动到了秋天就过时。当代艺术表面上是为了新才去追求新,其实是想消除传统的严肃艺术与大众流行文化之间的等级关系,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吸引大众、批评家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后现代艺术家主动地从象牙之塔里早走了出来,有意识地努力使自己成为大众文化媒体的一部分,事实上艺术家这种刻意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桑、西耐特、库哈斯们就是这样成为当代的艺术明星和超级明星的。“在这里,艺术家曾经的‘精英’与‘贵族’身份,完全降格为利用传媒来实现的市场仅仅的利益瓜分者。这种利益瓜分者的处境,意味着艺术不过是以市场炒作为手段,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的的生存交换而已”。当代艺术亦被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以开放、平和的态度所接受。这种发展态势导致艺术与非艺术界线的模糊,引出了“作者死了”、“艺术的终结”的话题。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对此作了非常恰当的概括:“人们提到现代主义终结时一一要避免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自70年代中期以来,那种我们正处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中的观念已经变得平常了一一并不是指一个突然的历史终点。历史不会象玻璃棒那样整齐断裂,而是象绳子一样磨损、拉长,最后毁坏,文艺复兴并不是在具体那一年结束了,尽管文化中还充满文艺复兴思想遗留的成分。现代主义也是如此,而且更是如此,因为它离我们更近。它间或还具有反射的作用,被分离的肢体还在抽动,各个部件还存在;但是它的动力已经消失,我们同它的关系变成了考古学意义上的关系。毕加索不再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成了一位距今遥远的古人。人们会敬重他但不会反对他。就像伯利克利时代一样,‘新的’时代结束了历史”。

艺术接受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和评价;在这种接受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现实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这种接受、评价、体验的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和易变性。解释学艺术理论把艺术接受作为 艺术活动的主体,肯定了艺术接受中“前结构”和接受中的误读和解释的合法性,由此达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所认为的艺术的中心意义的消解。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这种“前结构”,也即“历史视阈”是影响接受的基本因素,它构成一种“合法的偏见”,所以,对于接受来说,不存在所谓的与文本符合或发现中心意义的问题,而是由文本和接受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文本向接受者敞开。接受者也向文本敞开;故而,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理解,不是要指向那意义。进入艺术之中,绝对占有艺术所构成的世界,而是将自己是“非现实化”,将自己“暴露”给文本;在艺术接受中,是力图和自我构筑的“他者”不断地对话,形成一个不同的世界和新的视野。艺术接受对艺术的意义,不仅仅艺术接受者对艺术意义的占有,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占有对接受者自己的创造和激发。不仅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一般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艺术本身同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传统的艺术的永恒、普遍的中心意义消解了,艺术不再是模仿现实或理念等事物,或不再是情感的不断表现。不再是反映现实或表现情感的东西,它没有普遍的标准,永恒的意义,美学的原则几乎被完全抛弃,艺术家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一切都在解释和对话中不断地展现,后现代主义的目的存在于它的解释中。

三、陌生化与零距离?

在迅速变化的当代社会背景下,审美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艺术也在不断变换己的角度和角色,不断更新人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试图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印象主义直接脱胎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没有走出亚里斯多德的“对自然的摹仿”的艺术论,和艺术摹仿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基本上还是的现实的反映。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关注心灵潜意识深渊所发生的一切,走向了一个纯粹自我的世界,它为艺术带上一层面具,开始了曲解基本现实世界。新几何、新概念主义把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推向了极致,对现实的否定,对自我的强调,它的面具使基本现实消失,进入了一种另类的艺术世界。

现代主义致力于艺术形式的花样翻新来创造一个超越于客观世界,独立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世界,致使现代艺术家与接受者的距离拉大,甚至出现了严重断裂的态势。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对接受者的态度正如它故作晦涩,采用陌生的形式,自觉的开展实验,并存心使观众不安,也就是使他们震惊、慌乱,甚至要像引导人L依宗教那样改造他们。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于熟悉的事物,人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他认为,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到的视象那样,而不是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显然,陌生化正是要不断破坏人们的“常备反应”,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重新调整心理定势,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重新唤起人们感知艺术的原初性。现代主义艺术采用陌生化的手段,达到其背离大众审美趣味的先锋精神,使现代艺术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充满对立和冲突,艺术家鄙视公众,德国现代美学家德索在他的《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的描述颇有代表性,他认为:一旦把艺术献给了人民,那么艺术就给毁了。然而艺术家们始料不及的是: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术家的存在来进行报复。大众媒体的崛起,多元化的时代的到来使公众的审美有了多元的选择,当人们已经开始兴高采烈和扬眉吐气地跨入一种现实社会审美化的汹涌大潮时,艺术被边缘化。

技术革命的浪潮,填平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人人都是艺术家”,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混淆了认识者与被认识对象,传统的艺术分类方法因此显得捉襟见肘,艺术象牙之塔的根基开始毁坏了。后现代艺术主动介入现实生活,艺术又回到了事物本身“现象学还原”的趋向,即艺术的目的就是沟通,沟通人的感情,沟通人的思想和认识。现代主义精心构筑陌生化的形式结构,而后现代消解了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通过复制、拼贴将自己默默地融入到文学、哲学、科学等普遍存在的生活片段中,并模糊了其中的界线,导致了观众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彻底消失。日常世界与艺术的同一性日益显示出来。

篇7

关键词:消费文化;当代艺术;影响

1 当代艺术与“消费”时代背景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当代艺术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今日的时代特征可以用“消费性”来形容。从1970年以来,新自由主义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主张是: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发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因此,消费主义便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

《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第二,消费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首先,艺术经济准确地反映了金融资本经济的状况。艺术不仅是一个非功利的自由表演领域,它也是一个投机市场,在这市场中,艺术品被赋予了投资、避税和洗钱等各种工具主义功能。第二,为了消除艺术观众心目中粗俗的经济考虑,当代艺术必将自己的作品从庸俗的大众趣味中独立出来,继续展示其自由独特的特点。缺失了感伤情怀的当代艺术展现了一种与流行歌曲、电影电视中表现的甜蜜幻想相悖逆的形象。在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中,当代艺术会探究其中最为黑暗恶劣的一面。第三,对于纯洁的文化自由理想来说,人们可能认为自由贸易与自由艺术分别是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系统以及其补充物。自由艺术与自由贸易之间存在着一种不被承认的密切关系。自由艺术的大胆创新只是苍白地映照了一种资本自身造成的各种必然之物不断烟消云散的现象。当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相链时奠定了当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基础。艺术在消费文化中成为可利用的符号之一,从而也被消费文化所影响。人们一旦用消费的观点来对待文化艺术,它的经典性便被溶解了,因为艺术作为一种消费,便意味着它已不需要是一种具有永恒性价值的精神产品。它成为了一种满足人们生活的消费。由于商品变得更富文化色彩,艺术也变得愈加商品化,市场不断扩张,同时也越加融入到资本主义活动的总趋势中。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与对待商品的态度趋于一致,而那些商品也假装自己毫不劣于艺术。

2 消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2.1 外在影响

(1)消费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为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不论哪一个时代,艺术的创作与繁荣都是建立在坚固稳定的经济及物质基础上的。物质基础,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前提,只有拥有了这一重要的基石,人们才能够从物质上,从生活中看到美与真理。

(2)消费社会的技术力成为艺术普及的手段并改变着艺术的创作模式和欣赏方式。消费社会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力的高速发展,它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它让技术崇拜成为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强大技术力的支撑下,人们对于艺术的创作如虎添翼,变得更加开放、大胆,变得更加不可思议,挑战更高难度成为可能。同时,也让艺术的欣赏者能够在技术力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视角,或者缩小版的复制品中全面的感受到作品的韵味。

(3)消费社会的符号性质对艺术和美的利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和美的普及。在消费社会环境下,商业中的销售环节是被认为最重要的,而为了带来更好的成效,商业活力和美学感觉就成为了商业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尤其对于商品包装而言。因此,美学和艺术对于包装的影响,一方面是商品在广告中得到更好的宣传,另一方面,现代工业设计本身也将这样的设计制作变成为一门“艺术”。美学与艺术帮助了商品的销售,同时,产品的宣传与流通也向世人展示着当代的美。

2.2 内在影响

(1)由于艺术品在消费文化环境中变的更像是商品,所以它本身的价值也开始更加依赖于自身的消费符号价值,这是由艺术所依赖的市场需求决定的。人们不仅消费物本身,还将消费物当作突出自己的符号。在消费中,艺术的符号价值被张扬,人们通过艺术来显示自己的偏好,或者将自己归为某个群体某个阶层。作为艺术欣赏受众的人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自得其乐的享受着自己所属圈子的自信与荣誉;而艺术家们则通过他们的作品,在被认可被喜欢的圈子中成为焦点,成为艺术市场的幸运儿。

(2)消费文化对人的身体和感官的解放使得当代艺术的形式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超越出来,得到多种感触的扩展。消费社会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有如下几点:1)艺术的形式更加注意感官愉悦。随着当代技术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快速的应用于艺术和娱乐方面,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在用活动的画面为观众提供完整故事的同时,更加注意对感官的全方位的刺激,带给观众们更加全面立体的艺术娱乐享受。2)艺术展览价值的凸显。艺术不论什么形式,都更加注意展览展示,更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只有被大众接受的艺术作品,某种意义上才能是成功的。3)由于对身体的开放,艺术的形式和关注的题材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诸如行为艺术、人体彩绘等艺术形式,其作品可以表现任何可被人感知的素材。艺术对人体的开放,表达了传统艺术所不能表达或不被表达的内容,作品题材也或开放大胆或隐晦生涩的表现了当代人们的各种心理与审美状态。4)由于“消费既可被消耗”的特征,当代艺术的可消费性使得艺术创新需要变的越来越快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使得一些艺术家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增加曝光度而忽略作品精神方面的内容,对欣赏者以及艺术本身都是很大的负面影响。

(3)消费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所致,在此环境下艺术除了体现美,也需要有人文关怀。因此,当代艺术也担当起了对现实消费社会现象反思的角色,把消费文化本身当作的创作的素材。当代艺术对当代消费文化的反思反抗体现在很多新兴出现的现代艺术种类中,比如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本身形成于极具消费文化特征的流行文化中,它巧妙的结合了通俗文化与艺术,了传统艺术的高级阶层独享的特权,发展了包括商标等具象实用的大众文化主题。同时,波普艺术也是在讽刺市侩贪婪的本性。当艺术被消费文化慢慢侵蚀,消费文化对艺术形成的负面影响便会体现,使艺术变成了空洞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布莱顿·泰勒.当代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 Julian Stallabrass.当代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范伟民.消费文化审视下的艺术链条——从艺术被消费谈起[M].批评与争鸣.

篇8

关 键 词:课程资源 现当代艺术 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 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 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注释:

①②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第1版,第330页,第334页.

③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1版,第21页.

④转引沃伦(Warren),托尼(Torneyet al)《课程》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112-113页.

⑤程明太.美术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第1版,第258-262页.

⑥⑩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第1版,第7页,第145页.

⑦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第1版,第261页,第105页.

⑧陈履生.以“艺术”的名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2.第1版,第316页.

篇9

 

一、当代艺术的特征

 

何谓当代艺术?至少应该凸显以下儿个方面。第一,当代艺术的当代性首先必须观照当下问题,具有明M的时代性。当代艺术-方面要反观当代人的生活、情感.体验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具有新的表达方式、叙述形式以及新的媒介.材料、观念等。表达什么,如何表达?都应该具有当代性的面。第二,当代艺术作品要显现出艺术家个体的身份特征。艺术的当代性不仅要体现时代的总体特征,而且要体现出个体的差别,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语言、阐释习惯甚至作品展示方式都可纳人其中。任何无差別的艺术不是艺术,更无所谓当代性。第三,当代艺术的精神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就雕塑而言,汉代雕塑的大气朴拙、唐代雕塑的雍容华贵、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倾向、清代雕塑的纤细繁复,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一个时代无论枳极、正面、阳光,还是颓废、萎靡、堕落,艺术家的作品能真切地切人到一个时代的脉搏,就不失为那个时代的艺术代表。不仅如此,当代艺术的精神还体现在挣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创新力量。即使带有悲剧色彩,具有悲壮的精神面貌,有痛苦,有牺牲,多曲折,多变化。这一艰难曲折的阵痛,就是我们当代艺术家最深层的精神支撑,就是我们创造当代艺术形式的一种最根本的精神。第四,当代艺术的“野生性”。

 

这种野生性不是艺术家放任自流式的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潜滋暗长式的情感真诚、自然的流露。回顾艺术史,一个时代的艺术,或者说一个流派从边缘走上历史舞台,由野生进而走上主流位置,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印象派在强大的古典主义艺术中生存壮大的并具野生性的历史时期,是其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发展阶段。现代主义脱胎于后印象派,后现代主义反诘现代主义艺术,无不经历这一进程。中国当代艺术脱胎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屮国现代艺术思潮,很长一段时间,其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游散、民间、野生的状态。威尼斯、圣保利等国际性双年展,加上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的多次主办,给处干野生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影响中国主流艺术的机会,其本身的内在活力.市场上的强劲表现、现照当T生活的震撼程度,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反思应该是前所未有的。这种野生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变化多样,更多的是来源于思想观念的变革,而且它不是靠简单的“订单式的培养、圈养式的教育”能够实现的。野生性是当代社会生态下的个体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

 

二、“圈养”下的当代雕塑艺术教育现状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从发生、发展已有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星星美展”上耳目一新的王克平雕塑《沉默》,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的先行者隋建国的《中山装》、展望的《假山石》,新世纪初刘建华的《迷恋的记忆》以及戴耘的《奔驰车》等等,这些作品见证了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历程。蓬勃发展的雕塑伴随着当代性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天生具有“野生性”的中国当代艺术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形成广两股势力,前者以宋庄、“798”等艺术区艺术家为代表.后者以学院、画院,各级美术家协会艺术家为代表,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和影响,其边界日益模糊,其中不乏具有“两栖”身份的艺术家存在。当代艺术在商业上的成功和发展,给学院雕塑的教育带来的冲击难以想象,从当代艺术研究院、雕塑院的成立,以及各大美院开设的实验艺术系和气代雕塑艺术课程的设置都可见一斑。各大艺术院校每年的雕塑毕业展,几乎是历史上各大流派和艺术形式的大杂烩,写实的、抽象的.表现的、传统的.现代的、当代的作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其中不少雕塑作品不乏表现出被“圈养”的痕迹,令人深思。这种带有明显影子的痕迹,在各级、各类大小雕塑展览中,也不是个別现象。当代雕塑艺术的“野生性”环境受到挑战,雕塑艺术的当代性就令人生疑。当代艺术就是一支野生花,这种野生的奇葩不同于温室里的花朵。

 

艺术的直觉意识和艺术教育的能动作用有着先天的矛语和冲突。屮国近百年来的美术教育,给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空间,对当代雕塑艺术繁荣起到了不可估t的作用。上世纪20、30年代,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一直延伸到今天,其艺术成就令人瞩目。同时期,艺术大师林风眠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教育,为奠定、丰富中国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等老辈雕檀家对中闽雕塑艺术承前启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几代雕塑家的共同努力,中国,代雕塑教育取得了可涔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国美术长足发展的同时所显现的不足——审美的单一、语言的雷同、创新的空缺等弊端,都表露无遗。近些年来,“全国美展”雕塑作品表现出来的有高度没高峰的现象不是一届两届,毎年各大美术院校雕塑毕业生作品的大同小异,各级双年展,三年展雕塑作品所呈现出与“世界接轨”的痕迹和烙印,这些展览作品和同时期其他美术门类比较,可以看出雕塑艺术的发展明有点滞后,这种现象都值得思考。这些现象与传统意义上师傅带徒弟的旧有惯性思维和中国髙等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圈养”式的教育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它与多年来美术“圈养”脱不了干系。

 

三、避免圈养所引发的对当代雕塑艺术教育的思考

 

1.理清东西方艺术的优劣,建立足够的自信意识。

 

第一,中华民族冇荇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历史蔚为壮观,神类繁多,形式多样,思想意W源远流长。中国人很早就有自己的宇宙观,界观,其文化和艺术遗产可以和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相媲美。传统价值体系是我们足够自信的基石。第二,近百年来我们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对西方顶礼膜拜地学习和借鉴。20世纪20、30年代,不少仁人志士不远万!漂洋过海学习西方文化,50,60年代学习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80、90年代学习西方观代、后现代艺术,这一百年来的学习,有共识,有争论,冇收获,有丧失,过程极为艰难痛苦。晚清到开国阶段中国文明彻底全盘崩溃的时期,这个崩溃是根本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全盘崩溃,经过这一百年的阵痛后的今天,我才有自佶的现实基础。第二:,早在t世纪70、80年代,西方也在反思现代性问题,主要是在检讨西方现代社会的负面问题,所以德国当代哲学家、会学家哈贝马斯才会为传统意义的西方现代性枯神进行辩护。西方现代性之所以问题是因为它还没有完成,而很多西方学者都是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西方现代艺术的成果我们能谨慎地接纳和批判,我有一今全面辨识西方艺术的确态度和高度。第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和西方业d或即将成为传统的艺术,既适肖代艺术创新发展取之不尽的宝藏,也足两个摆在中围艺术家面前的隐形枷锁。这不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或是在西方现代艺术黾所能找到的现代性、,代性,而垃强调艺术家个体创造环境.或者说蛙艺术背珩的文化背景。自信心不是建立在嘴h说说而巳,而是要建i在自身强大的文化背下,才会有真正的自信,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2.尊重个体的直觉意识,提供当代艺术的野生性环境。

 

“野生”是与“主流”相对的,其有別于学院范式的创作体系,它是个体自发的自身生存经验和特有文化背最的杂交结晶。在当代雕塑艺术教学中,一方面,基本技术.技能得提供给学屯,学习创造的基本手段,同时这手段也是随时展而发展的。要的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获得基本技能和手段的发挥空间和实验可能,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抓住丐代艺术的最核心问题来幵展教学。学院僵化的教学体制容易陷人孤立地研究雕塑艺术形式和手法的教条之中,把雕塑艺术研究局限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导致了从根本上抓不到雕塑艺术的核心问题。显现出中学院式艺术教育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原则、价值取向不一致。同时,在学院固有的行政运行机制下,中国雕塑艺术教育的滞后并不在于它是否选择“写实”或是否应走向“当代”,而是由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艺术院校普遍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权力体系,加之多年来雕塑艺术教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原本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改变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气代雕塑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当代人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之中,表现为人的行动、独立和自由,为现实坆未来世界提供了鲜活的能量,带有流行文化特顷。社会现实一方面是所谓主流的话语权,还控制着诸多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具有生机活力的广阔“民间",正蔓延着有别于主流意识的话语,既是矛盾体是较对手。民间的“野生视觉”同样基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现象,但其视角、结构有新的解构和不一样阐释,而且是全新的、生机勃勃的。艺术的天然厲性在于它的野生性、自觉性和民间性,,代艺术这一块正是突出广这久违的迟来的一面.很有冲击力和生命力。当今的学院雕塑教育恰恰很难做到这点,养”的命运在所难免。在中国,下经济浪潮中,雕塑艺术创怍者对商业的热衷,对文化思想内涵建设轻视,不仅与气今世界文化趋势和人文精神相恃,而a也有碍亍,代中国雕塑教育的大力发展。

 

3.过分强调“是否当代”,不是艺术评判的标准,要认清当代雕刻艺术理论的使命和作用。避免被“圈养”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应该对当代雕塑艺术理论进行构建,因为当代雕塑艺术的理论建构和评价机制是零散的。当前,中国艺术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在参照西方的理论概念,来i全释中国的当代艺术,以一种中国经验式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提供有效的解释。这种既是中国的乂垃世界的模糊认识论,在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高度。理论界应该寻找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回顾上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直觉发展时期,理论界显得惶惑其至还有不安的窘态。这表明,中国美术理论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明显滞后于新喂的艺术形式。两项比较,艺术理论明显依附于当代艺术,缺乏独立性。

 

其表现一方面是理论界直接被动地用两方的当代艺术体系评价中国的当代艺术,其理由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本身就脱胎干西方;另一方面体现在理论界间接使用东西方“混搭”的话语来阐释当代艺术现象,看似有声有色,其实生涩、简单。为避免将西方的特殊理论错误地升为中国普遍、有效的理论,中代雕塑艺术理论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在深刻理解,认识西方的特有理论下,以渊源深厚的东方文明作为基础,以髙屋建瓴的姿态,建立独立完备的中国当代雕窀艺术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不是用干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实践指导,更多的是作用干当代雕塑艺术的评价和批评体系中。至干这些理论对于雕塑艺术家到眩有多少杀伤力,那是艺术家个人的事。理论家不是审判官,吏不是指导者,他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充气文化思想对艺术影响的传播者,它的能量就在这里。当代雕增艺术理论不能成为“圈养”的同谋,不能成为当代雕塑创作的羁绊。可预见到将来终有一天,当代艺术理论完备到足以让雕塑艺术家心悦诚服的时候,那也就适当代雕塑艺术没落的开始。枯槁于完备的理论体系中的当代雕塑艺术,肯定缺乏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当代雕塑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什么样的土壤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以“圈养”的形式人为机械式地培育艺术学子,无异干拔苗助长。当代雕塑艺术教育不同于过往的任何艺术形式教育,艺术的内在规律不能靠人为的催生和“激素”的刺激,这是目前当代雕塑艺术教疗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现当代艺术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注释:

①②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第1版,第330页,第334页.

③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1版,第21页.

④转引沃伦(Warren),托尼(Torneyetal)《课程》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112-113页.

⑤程明太.美术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第1版,第258-262页.

⑥⑩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第1版,第7页,第145页.

⑦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第1版,第261页,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