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的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的经济形势

篇1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增值税改革;中小企业;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11-02

近几年,在国外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状况下,自2008年中国政府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它逐渐成为了中国宏观政策的工作重点。2012年度,结构性减税继续被列为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减税,指通过调整税收法规制度而降低税负,即通过降低税率或减少税种或缩小征税范围等方式降低税负,从而达到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构性减税,是指在“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以减为主,旨在通过一系列“减税”措施,对税制结构进行优化,整体上既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又符合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要求。为达到特种目标而针对特定全体、特定税种水平来削减税负水平,把优化税制结构、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脚于针对性地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之上。

二、结构性减税的原因及背景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是由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决定的。

从国际形势看,目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形势严峻。受欧债危机蔓延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及其他经济体冲击较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13年第一、第二季度,虽然美国经济和就业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次贷危机的余波仍未平息,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市场前景仍不稳定。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度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改善融资平台风险等手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原有的快速推进重工业化进程及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制造产业粗放式发展过程明显放缓。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发展税收负担沉重。2012年两会前的一份调查显示,有高达63%的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较重,90%以上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率过重,积极性会比较差,活力会减弱,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受世界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中国出口受到较大负面影响,而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资源价格在上涨。这样的情势导致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未来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因此,需要依靠结构性减税,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进程

(一)阶段性减税措施

1.增值税转型改革。自2009 年1 月起,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设备所含增值税,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和4%统一降为3%。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自2013年8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2008年4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2009年先后3次提高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产品作为提高出口退税率的重点,同时坚持对“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3.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自2011年11月1日起大幅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5 000元~20 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元~500元。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300元~500元。

4.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起中国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法定税率由33%下降到25%,规范了各类企业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5.减轻小型微利企业税收负担。2010—2011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2012—2015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从2013年8月1日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

6.提高个税工资、薪金税前扣除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减除费用标准由2 000元/月提高到3 500元/月。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将现行9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并对级距作了相应调整,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扩大了税率的级距。

2009 年1 月20 日至12 月31 日期间,购买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消费者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对个人购买住房实行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适时放宽了个人转让住房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条件。自2009年1月1日起,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由0.2元提高到1元,净提高0.8元;柴油每升由0.1元提高到0.8元,净提高0.7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在现行税制框架内,通过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额的方式,实行“价、税、费”联动,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六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多重减税政策,涉及投资与消费,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等方方面面,整体减税涉及税种多,受益人群广,减税程度深。减税措施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未来减税措施

改革个人所得税。短时期看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降低中低工薪阶层的的税收负担,调增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收入由目前的税前扣除标准;二是减少税率档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促进相关消费。

调整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调节消费品的重要税种,针对中国目前的消费税,对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的消费品如轮胎、酒精等征税,同时对一些低档化妆品以及在农村拥有广大市场的摩托车征税的税率偏高,另外对某些奢侈品如高档手表征收20% 的消费税,这样的征税方式会使得其价格高于国外,从而影响到国内的消费需求。

营业税调整的内容应体现对社会消费热点的支持,建议对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这些行业征收的营业税税率适当降低,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同时为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调增营业税起征点。

四、完善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建议

当前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中,把减税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刺激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上面。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化增值税的改革。2012年1月1日开始,上海在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启动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有利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广泛的货物和劳务,与世界接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时,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提高征收起征点,从总体上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标。

2.调整消费税。消费税由于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未能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影响价格透明度,违背公开原则。对消费税的改革,一方面应着重调整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将价内征税改为价外征税,从而增加税收的透明度,更好地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需求。

3.改革个人所得税。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总量小,对整个税收收入和经济影响有限;二是目前仍实行分类征收,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仅仅减少工薪阶层的税负,对比重更大的低收入者和财产性、经营性、隐性收入多的高收入阶层没有作用;三是征管水平有限,不能实行综合征收。因此,研究和制定长期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税收征收制度优化的重要环节。

4.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中国拥有强大的促进就业作用。订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具体包括: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继续提高中小企业的免征额标准,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除了经济支撑政策,还应该扶持社会政策,用复合型的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理达,周慧兰.结构性减税与税改之道[J].21 世纪经济报道,2011,(5).

[2] 胡健,陈舒扬,彭斐.结构性减税2012 财政政策掀开全新一页[J].每日经济新闻,2011,(3).

[3] 王克群,汪华祎.发挥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J].乌蒙论坛,2010,(6).

[4] 倪红日,靳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1,(1).

[5] 高培勇.结构性减税要与税制改革相对接[J].税收征纳,2010,(2).

[6] 岳树民,刘方.新形势下的结构性减税与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11,(1).

[7] 安体富.结构性减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3).

篇2

(1.青海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筹建办公室,青海 西宁,810000;2.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810003)

[摘要]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的战略目标,由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电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每年因发电所消耗的能源也在呈现上涨的趋势,因此在电力企业发电中采用新型能源,有效减少对碳的排放,是低碳经济环境中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当前电力企业基于低碳经济时代新型发电项目中新能源的利用及其发展前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电力企业;发电;前景

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基础的,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节能、减排,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经济管理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低碳经济是基于当前生态安全考虑的,由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到空气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展经济首先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减少碳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1.1经济发展要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基础

当前所倡导的低碳排放、低碳交易都是以国际协议标准来实施的,对于全球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话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气候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人类道德标准的全球性课题,各国都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对经济的发展形式进行约束,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1.2发展低碳经济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有所区别,各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发达国家对于实现低碳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技术方面比较先进,人才也比较充足。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尤其是还处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国家,对于实现低碳经济还是有很大困难的,这样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更加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一些国家实现低碳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2新型发电项目前景分析

2.1风能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将风能用于发电工程,在当前可再生资源发电项目中是应用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风能发电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碳的排放,在实现低碳经济方面成效显著,目前风能发电技术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据数据显示,在2008年的时候,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08万兆瓦以上。我国在风能发电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推进风能发电项目,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将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风电装机总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瓦,提前完成了原来制定的2020年的装机目标。

从当前风能发电的现状来分析,风能发电项目仍然具备非常广阔的投资前景,一是风能发电不会造成碳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是国家制定的许多优厚的扶持政策,比如电价管理方面设立了特许电价和指导性电价,对于风能投资企业都非常有利。三是国家对于投资企业的融资与技术研发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所以说投资风能发电风险非常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风能发电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2.2生物质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生物发电的原材料主要是秸秆,国际能源机构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秸秆属于良好的清洁能源,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其含硫量仅为0.38%。长久以来,秸秆都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而浪费掉,每年所丢弃的秸秆大概在1亿吨以上,有数据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废弃的秸秆可能达到2亿吨以上。所以将这些秸秆进行合理的利用转化成电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沼气发电也属于新型发电技术,将废弃的有机物通过发酵的方式获得沼气,然后利用内燃机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来发电,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方法。目前这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也有了重大突破,并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团队,加快了沼气发电技术的发展。

2006年的时候,我国共有两座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运行,一个是山东单县的首座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此项目耗资达3亿多元,该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2.5万kW;二是江苏兴化的生物质热解气化发电项目,该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5.5兆瓦。据统计,2010年的时候,我国生物质发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550万kW,而2012年底的时候,直燃发电项目并网容量达到3000兆瓦以上,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并网容量也基本达到2500兆瓦。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生物质发电方面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且将这些生物质转化为电能,是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利用生物质发电,可以消耗大量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成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的电能,燃烧后的物质再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能源的转换,是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研究力度,在当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推广价值。

2.3光伏发电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型方式,其原理就是光生伏特效应,将光伏发电系统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光生电流流出,实现太阳能与电能的有效转化。光伏发电涉及到的技术较多,比如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技术、孤岛效应检测技术以及聚光光伏技术等。

(1)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目前,光伏发电系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发电系统,是一种独立发电的装置,不和电力网络连接,通过自身的运行实现太阳能发电,以满足自身对电能的需求,这种发电系统多数应用于偏远地区或是野外作业。但是这种独立的发电系统一般稳定性较差,有时候需建立普通电站来进行辅助,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投资的成本,不是特殊情况很少会用到。二是并网发电系统,是指将光伏发电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接入到电力网络中,一般分为商用和民用两种类型,将自用余量上网,国家采用收购的方式并入到电力网络中。并网发电系统不需要自己配备蓄电池,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电能的转化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发电也比较稳定,在光伏发电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当前光伏发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LED照明:LED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和光伏发电系统组合,充分利用光生伏特原理,能够实现光能电能光能的快速转化,完全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环保高效的发展理念,使用寿命长,维护简便。如果在该系统中加入可充放的蓄电池系统,将会显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

二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建筑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屋顶结构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对用户进行实时供电,然后可以余量上网。第二种将发电系统集成到建筑中,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将光伏发电装置考虑进去,使其成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比如将普通的玻璃幕墙替换成光伏发电系统的玻璃幕墙,利用安装在屋顶和墙面的光伏器件吸收并将太阳能进行转化。在这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研发的力度,将彩色的光伏模块替代建筑外墙装饰材料,既建筑装饰的要求,又实现了光伏发电,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这一技术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前景广阔。

三是在泵站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光伏发电技术在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太阳能水泵,借助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然后转化为动力来带动水泵运行,从而建成了大量的光伏水泵站。在规模比较大的泵站中一般都会加装逆变器,将转化的直流电再转换成交流电,实现大型泵站的运转。这种光伏泵站开始的投资成本较高,但是投资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却很低,而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2.4燃料电池发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原理是将空气里面的氧与氢两种物质进行转化,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所用到的转化装置就是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预处理装置、燃料电池堆、并网逆变器(PCU)等。其特点是电能转化率高、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便于操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燃料电池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推广。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有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日本,我们国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却受到国家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已经列入了“十五”规划之中,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对这一项目的实施提供是大量资金。由此也可以看出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前景异常广阔。

3结 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新型发电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来替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新型发电技术的应用不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减少发电过程中碳的排放。低碳经济是全球化共同的发展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的排放,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阶段新型的发电技术种类有很多,每种发电技术都有其发展优势,各地区要结合本地的电能需求与资源利用现状选择适合的新型发电方式。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宏调控,加大对新型发电技术的扶持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补贴政策,强化管理措施,比如利用城市垃圾和农林废弃物进行发电的要给予相应的补贴,在项目建设中可以提供低息贷款给予扶持,加快项目审批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等。相信新型发电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有力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快速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仲昭阳,王述洋,等.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对策[J].林业劳动安全,2008(03):36-37.

[2]郭红玉,殷刚.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4(01).

[3]张铁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村电气化,2011(06).

[4]徐海勇.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2(21).

[5]赵晶,赵争鸣,周德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其发展[J].电气应用,2007(10).

[6]岳胜兵,张衍林,梁浩,等.沼气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01).

[7]刘瑞芝.生物质秸秆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泥技术,2010(04).

篇3

关键词:中国;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06-03

1 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间同类商品的进出动。产业内贸易根据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质量相似但特征、属性不同的同类商品间的贸易,被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HIIT);另一类是质量不同的同类商品间的贸易,被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简称VIIT)。Krugman(1979)与Lancaster(1980)在解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方面作了开创性的贡献。虽然他们的模型中各自对需求的假设不同,但是他们的模型都表明了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联系的加深,东亚产业内贸易正日益受到关注。而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逐步融入东亚经济中,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尤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产业内贸易类型方面,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究竟是怎样的格局?对这一问题的准确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中国在东亚生产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为中国制定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当前制造业产品已成为中国与东亚经济体贸易的主体,且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因此拟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本文的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国家和地区、台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共9个。

2 测度方法与数据说明

对于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判断,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Fontagné 和 Freudenberg(1997)和Azhar与Elliott (2004)分别提出不同的测算方法,而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是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提出的GHM法,即1-α≤UVXlikUVMlik≤1+α,其中UVX表示出口商品单价,UVM表示进口商品单价。l表示某产业,i表示某商品,k表示贸易伙伴国。α是离散因子(Dispersion percentile),是用百分率表示的“门槛”,一般将α取值为15%或25%。如果1-α≤UVXlikUVKlik≤1+α,则该商品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记为HIIT;如果1+α

这里对制造业的划分标准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3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为基准,根据该标准,SITC 5、6、7、8大类产品为制造业产品。具体而言,SITC5大类产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SITC6大类产品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SITC7大类产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大类产品为杂项制品,如卫生、水运、钟表等。其中第5大类和7大类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第6和8大类多为劳动密集型商品。为对产业内贸易类型作更精确的分析,本文使用SITC四分位数据进行计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经贸合作最为密切时期,本文因此选择1992~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考察,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

3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总体分布

表1显示了按1992~2003年均值计算的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所占比重。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1992~2003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10%~20%之间。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在决定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1992~2003年间,中国与东亚区域内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整体产业内贸易比重分别为64.39%、58.77%、50.48%、51.78和65.16%。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东盟新兴经济体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分别达到53.64%、57.47%、64.94%和52.25%。这说明日本亚洲四小东盟新兴经济体中国这种质量阶梯形差异在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新加坡、菲律宾和日本出口的低质量商品比重是最高的。此外,还可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要高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1992~2003年间,中国出口到东亚的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品比重基本在20%~30%之间,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仅在10%~20%之间。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

表2分别计算了1992~1997年和1998~2003年两个时期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类型所占比重的均值。可以看到,1998年以后,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呈上升态势,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却呈下降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COMTRADE数据库4分位数据计算整理。

4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跨行业分布

表3计算了1992~2003年间中国与东亚9个经济体SITC 5、6、7、8大类商品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分布情况。

行业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分布与总体分布是基本一致的,即SITC5、6、7、8大类商品都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另外,在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SITC7 大类产品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比重是最高的,1992~2003年间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均值至少在65%以上,而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都超过了70%,其中,中国与日本的比重最高,为77.42%。一般认为SITC7大类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类别。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但中国始终处于低质量、低附加值生产阶段。而且可以发现,即使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6和SITC8大类产品中,中国对9个东亚经济体也是以出口低质量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制造业4个大类产品组中,SITC5大类产品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是最低的,基本在50%以下,而中国对东亚个别经济体甚至以出口高质量产品为主。SITC5大类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在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5 基本结论

本文用1992~2003年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1992~2003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则在10%~20%之间。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与东亚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中,而且表现在与东盟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中。 实证研究还表明,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都呈上升态势,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却呈下降态势。这说明尽管中国制造业在逐渐崛起,但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是中国制成品占领东亚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3)通过跨行业比较可以发现,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低质量产业内贸易类型中,SITC7 大类产品(机械与运输设备)的比重是最高的,一般认为SITC7大类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类别,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但中国始终处于低质量、低附加值生产阶段。即使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6和SITC8大类产品中,中国对9个东亚经济体也是以出口低质量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制造业4个大类产品组中,SITC5大类产品(化学产品)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是最低的,而中国对东亚个别经济体甚至以出口高质量产品为主。SITC5大类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在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

[2]Ando, M. (2005), “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R], 79th Annual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on June 30,2004.

[3]Azhar, A.K.M and Elliott, R,J.R (2004), “On 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A Geometric Exposition”. Contributed Session: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 6th Annual Conference[R], ETSG 2004, 9-11 September.

篇4

一、幸福与幸福教育

(一)幸福概念

幸福是古今中外学者口中的家常话,但其实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关于何为幸福,至今尚无定论。国内教育研究中对幸福概念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但研究者们关于幸福概念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幸福是一种快乐体验或满足感

快乐体验是一种幸福,快乐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快乐体验。朱利娜认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是一种误区,幸福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满足感。其实,幸福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感,不是只有指向积极情感体验的才算是幸福。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在叔本华的眼里,幸福就是逃避痛苦,一个人莫大的幸运就是少受痛苦,而非尽享欢娱: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而善的生活和好的行为和情感无涉,逃避痛苦并非为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可见,幸福所包含的情感体验不应仅局限于快乐,而应扩延到非痛苦。幸福也不仅仅指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指向别的东西,例如金生鈜认为,幸福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

2.幸福是目标的实现

有学者认为幸福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真正的幸福应当与个体的人生目标结合,在不断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去体悟、去达成。达到目标会使人收获幸福,但我们应当警惕将追寻幸福当作追寻目标。将幸福作为客观化的外在目标的实现,会忽视幸福的内生性、过程性。如果幸福就是目标的达成,那么幸福对于人类来说便成为永远在前方的梦想和期待,人类将处于永无止境的追寻之中。

3.幸福是多种要素的组合

涂艳国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张勖提出幸福应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从正面肯定人性,即我们常说的快乐;一种是从反面肯定人性,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是不安、愤怒等情感,但仍是幸福的一种形式,是道德良心的表现;三是因人性的复杂形式而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如交织着爱与后悔、抱怨的幸福感。将幸福看作由多种要素构成,超越了将幸福简单看作快乐或满足的单一与狭隘,丰富了幸福的内涵,但这种多要素观大多没有解决幸福对于所有人来说不变的本质,以及对于每一个不同的人来说会有的变化。只有把握住幸福内涵的变与不变,幸福的概念才能更具普适性。

幸福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幸福应该是什么呢?一方面,幸福是个千面君,在不同人的眼中总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要研究幸福,就需要从幸福的千姿百态中找到它们的共性,寻找不同幸福之间最本质的特点和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具有不变的成分。另一方面,幸福具有特殊性,甚至可叫唯一性,它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不同、要求不同、意义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变化不定的。如果将幸福这个杂物提取、浓缩、简化以后,幸福就不再是幸福了。因此,幸福应是幸福的本质和一个具体的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我们将幸福的本质看作是一种快乐体验,那么幸福就应该是这种快乐体验和具体的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将幸福的本质看作是自我实现,那么幸福就是这种自我实现与具体的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要求幸福必须和个人联系起来才有意义。综上,幸福的内涵应是一个A+X的概念,A是不变的,X则因人而异。因而,幸福的概念其实蕴含着某种悖论关系,即:为了了解幸福,我们必须找到幸福的本质,但如果去追寻本质又会让我们所了解的幸福更加偏离幸福的原貌,或者说我们在追问幸福的时候又误解了幸福。

如果继续追问幸福不变的东西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圆满答案的。如果有,那么答案应该就是:幸福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不管人们所说的幸福是快乐还是满足,是自我实现还是活在当下,总之,大家所说的幸福都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当我说我幸福或不幸福,是我对我生活状态好不好的一种评判,是从此刻起,我对自己以往生活的一种评价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效能感的综合考量。这种不变的美好的生活状态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一种组合。比如对于某个人,可以是快乐和成就的组合,对于另一个人则可能是满足和平淡的组合,并且这种组合可能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幸福是动态的,今天我要的幸福可能明天并不是我想要的,今天我不幸福,过几年我可能就幸福了,这种变化的幸福永远遵循我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期许。

(二)幸福与教育的关系

幸福如此让人孜孜以求又扑朔迷离,当幸福与教育不得不绑在一起的时候,幸福教育同样让人难以捉摸。

1.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终极价值

许多研究者认为教育有各种目的,但其终极目的和价值是幸福,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幸福生活。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教育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种种具体目标,必须附着于幸福这一终极价值之上,它们的预设必须置于幸福的观照之下,否则,教育就失去了信仰和灵魂,就偏离了人性之所向。教育在于让生命健康向上地成长,让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其实现升华。教育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发掘、彰显和提升,意味着教育对幸福的追求必然契合于个体内在的生命结构。学生的幸福成长是学校的教育职责和价值承担,也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要求。

杨光辉、赵光磊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幸福之外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追求,不应让受教育者单纯以幸福为人生追求。程亮也不赞同将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他认为,该观点在形而上学的维度上缺乏前提的充分辩护,在经验的层面上缺乏事实的细致分析幸福的直接性、依存性、内生性的特点与教育目的的抽象性、实体性、外在性存在某些龃龉。但笔者认为,幸福理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各种东西,说到底最终还是指向幸福,但这种目的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空中,而应当细化为各种引人向善的子目的,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其实,幸福作为教育目的,更多时候呈现为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方向标,能防止教育走偏,并可用作考量我们教育实践的重要标准。首先,它是最高标准,教育实践就是奔着它去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其次,它也是最低标准,教育实践如果和它关联太少,必定是个失败的教育实践。

2.教育能否影响人的幸福

教育这一活动必须能影响人的幸福,否则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没有意义。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就越强。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幸福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它还通过改变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和改造世界而影响人的幸福,经过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作用于社会与世界,因而形成特定时代的幸福观。总之,这些学者都认为,教育可以影响幸福,应为学生终生的幸福负责。

但也有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种结论。该研究的结果显示,不管是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学历衡量教育水平,教育对个体幸福均无显著正影响。教育更可能是间接地影响个体幸福(通过教育获得金钱、地位等),它不过是影响个体幸福的工具而已。可见,关于教育能否给人带来幸福,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在对幸福的直接影响上。还有其他的研究结果显示:教育对于幸福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正效应首先表现为直接作用:第一,受教育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第二,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幸福观。其次表现为间接作用:教育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为个人幸福提供保障。负效应表现为:第一,教育对于幸福标准的拔高效应,这种拔高可能导致人们对幸福的要求高于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经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导致不幸福;第二,教育成本对幸福指数所包含的其他子项的挤占效应,因为投入到教育的成本会相应削减其他子项的开支.

不管各种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否一致,教育能影响人的幸福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受教育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人是能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只不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幸福还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本身就先验地包含生活意义的答案生活目的就在生活的努力中表现出来生活是一种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这种教育生活中的幸福是内生的、过程性的,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存在。其次,教育可能会让学生体验到求知、求善、求美的幸福,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但也可能是儿童讨厌甚至厌恶和力求逃避的一种活动,并成为其一生的梦魇。而且,幸福不是完全可教的,因为幸福不像知识技能一样可以全部传递,教育系统不能也不应该为个体幸福负全部责任。学生不可被幸福,我们亦不能按照幸福的程度来衡量教育的效果或学生的价值。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起教幸福的责任。

(三)幸福教育的概念

从宏观上看,有学者将幸福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认为幸福教育以幸福为核心和终极价值目标,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在情感需求,是一种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意识的教育理念幸福教育旨在培养能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它不是某种具体的方法或操作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幸福教育应该是符合人的自然状态和天性,遵循德性的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引导主体实现其人生的意义,追求真善美。

从微观上或实践上说,幸福教育就是将相对较高的教师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幸福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身上去,使学生从主要由教师赋予其幸福逐渐转变为主要由自己去创造和享受幸福。有一些学者更关注幸福教育中师生的情感体验。曾茂林、柳海民认为,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和幸福地教幸福地学的教育。他们把关注点放到了教学层面,即幸福教育是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及如何学的教育。苗元江、余嘉元将幸福教育视为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其核心是优化内心情感。韩晓琴、康伟指出,幸福教育主要就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间的情感体验和共同追求。

那么,幸福教育到底是什么?首先,它不同于什么是幸福教育,人们往往将二者混淆。例如有学者提出,心理教育理应成为受教育者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因而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这容易被某些人曲解为幸福教育就是心理教育。类似的还有快乐教育是幸福教育,导致人们误认为幸福教育就是快乐教育,等等。其次,幸福教育在宏观上应该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在微观上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并将理想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关于幸福教育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因而要防止走向不可知论的泥沼,要看到它是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也是恒久的、具有时代性的。应将幸福教育看作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博采众家之观点。幸福教育的概念比较宏大,但不代表幸福教育的内涵可以无限扩延,乃至包含一切。当一个东西什么都是的时候,它也什么都不是;它包含的东西越多,就越不具体。当下应当防止幸福教育的概念被继续扩大化,应精炼其概念,找出幸福教育的关键之义。但不能精炼为单一的核心,因为幸福教育的概念没有核心之义,只有重心之义,且是多重心的。

幸福教育的概念应是多层架构、重点突出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幸福的内涵没有定论,幸福生活无模式可言,追求幸福才是幸福的真意,因而幸福教育的重心之义是追求幸福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的理想、理念、意义、价值和目的等,着重点在培养幸福的人从中观层面上说,幸福教育的重心之义是在教育过程中使幸福最大化,聚焦于教育过程,着重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整体幸福;从微观层面上看,幸福教育的重心之义是教育主体幸福的教育,指向具体的人,关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家长等教育中的重要个体,着重点在主体的个人幸福。三重层面、三大重心、多个关键词,共同建构幸福教育概念的多维框架。该概念架构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统归于人类幸福,实践于幸福教育,落脚于个人幸福。

二、师生幸福调研

教育是不是追求幸福和过程幸福的教育,关键是要看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否幸福。调查研究是了解教师和学生幸福的重要窗口,其数据也是反映教育是否关涉幸福的重要依据。

(一)学生幸福

王宏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调查显示,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为61.14%,不满意的比例为38.86%;赵淑媛的调查结果显示,重点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骆风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3.3%的学生感觉自己根本没有愉快可言,57.5%的学生感到自己2/3以上的时间是愉快的,而认为自己不愉快的时间在1/3以内的共占67.9%,总体上,多数学生感觉愉快的时间多于不愉快的时间。袁章奎、何凤英的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基本满意水平。

许多思辨研究者通常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当下的学生不幸福。他们对学生的幸福感的估计并不乐观,有的甚至很消极,这与以往的调研结果相左。总的来看,大多数调查显示,学生的幸福感整体状况比较良好。多数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学生在学业满意度上的得分普遍较低,学生在学业上并没有较高的幸福感,学业问题成了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这点与大多数学者的判断是一致的:学生学得并不幸福。但这种学生对学业的不满意容易被误解为学生的整体不幸福。笔者曾在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期间,特意关注过学生的幸福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整体幸福感相对良好。当问及学生影响其幸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学习压力过大每天作业过多,没有空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极少数学生觉得学习量大可以让自己过得充实,感觉学习压力能接受。可见,学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部分研究者还关注了特殊群体的幸福问题。张海芹通过对农村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现:留守学生的幸福感低于非留守学生,尤其在生活满意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农村留守学生的自尊、一般效能感、生活事件应激量与幸福感显著性相关。赵淑媛的调查显示:城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幸福感高于乡镇重点中学的学生。王宏的调查表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中小学生,其生活满意度低于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大中小学生。特殊群体的幸福感往往受到物质基础、生存环境、社会关注度、感情体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除了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幸福问题,还应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的幸福问题,并从科学研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教学与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让幸福教育成为关涉每一个学生幸福的教育。

(二)教师幸福

杨宏飞对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没有人感到非常不幸福,0.3%的教师感到比较不幸福,1%的教师感到不幸福,16.9%的教师感到一般,47.8%的教师感到幸福,29.9%的教师比较幸福,4%的教师感到非常幸福。袁力的调查发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在工作满意度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陈俊波、张海芹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处于中间水平,有半数以上的教师体验到了幸福;小学教师在目前生活满意度上,一点也不满意的占2.5%,比较不满意的占40.8%,比较满意的占35.0%,非常满意的占21.7%。杨远芳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教师的幸福感并不高。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而中学教师的幸福感并不高。教师的幸福感整体上不容乐观。由于关于教师幸福感的调查相对较少,加之地域差异、学校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不一致。笔者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发现,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如教学压力、教师专业化发展、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等,而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则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新的和重要的幸福感影响因素。这些教师有的害怕改变,有的对改革产生焦虑情绪,有的甚至抱怨改革。因而,教育改革要关心教师的感受、关注教师的幸福,同时让教师敢于改变、愿意改变、真心改变,不能只被动适应,要顺应改革大潮,主动作为。

整体来看,目前关于师生幸福感的调研还存在诸多不足:调查的量还比较小、范围还比较窄,尤其是对教师的调查、对特殊学生群体和特殊教师群体的调查还需增多;对调查数据的重视和运用不够;调查主要限于对学生学业问题的关注,关于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显得视野不够开阔、方法不够多元,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笔者认为,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人际交往、身心健康以及人生规划等,应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另外,如果幸福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做准备,那么,关于学生长大成人并进入社会后的幸福感调查,能否反映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在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做准备,同时有没有必要做此类调查、教育该不该为此负责、学校教育是直接影响人的幸福还是存在更重要的中间变量等,也需要新的、更多更深的调查与探讨。

三、幸福教育的实现路径

幸福教育该如何践行?就是要建幸福学校、当幸福教师、育幸福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不仅要关注学生幸福,还要重视教师幸福,然后从德、智、体、美、心等各方面实施幸福教育,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幸福教育体系。

(一)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应统一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是教育作为学生生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彰显。只把幸福当作追求而不在乎过程的幸福教育是工具性的教育,是牺牲当下的易得幸福换取未来的可能幸福,是得不偿失的。只在乎当下幸福而不顾未来幸福的教育是没有理想和追求的教育,是短视的、盲目的。幸福教育应当将过程幸福与未来幸福统一起来,不薄此厚彼。既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又能够培养学习者判断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要从生命的整体性出发,一方面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幸福在当下;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于幸福的自我生成能力,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使其得以生存和立足于社会,培养学生的多种角色意识,使其能够很好地融于社会,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二)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需联结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是同一的。杜威就告诫我们,勿将学习和生活孤立起来,教育本身就如生活一般。幸福教育应该着眼于真切关注学生生活意义的生成。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生活者,教育就是他们生活的环境或是生活的背景,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世界。他们在教育中生活,即教育不能从学生的生活历程中剥离出来;要使学生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融合在一起,既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又应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必要的价值引导。师生双方不应把教和学看作是一种任务,而应当将其视为生活本身;师生眼中的彼此不应只是教和学的对象,还应是教育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学校不应只是教和学的场所,还应是生活的场域。简言之,教育应当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学校应当充满着生机,师生应当彰显生命的活力。

(三)师生幸福共生共长

当教育不去真正关注人,而只把人当作工具,只看分数和名次等数字结果,教育便只是冰冷无情的东西,注定会丧失基本的人性。幸福教育要关怀学生的个体生命,这种关怀不光要指向学生,也要指向教师。幸福既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也是教师成长的境界。幸福教育应力求教师在教育中达成某种完满的幸福:在教学的过程中享受幸福,在教育的成果中感受幸福,尽享教育管理的幸福。白亮、万明钢从知识学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幸福缺失的原因:教师任务被简化为忠实地向学生传授一系列学科知识,为了适应工业化的效率和数量的原则,学校和课堂被统一化,教师被工人化教师的活动被控制,被置于强大的监管体系之下,日复一日地操练着制造产品的技术。教师要幸福,首先需要他们克服生存病态,形成追求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其次,教师自己要在专业上成长,比如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等。杨九俊就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的幸福境界。第三,社会和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形成尊师爱师的社会风气等。第四,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成长,并将教师的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统一起来。其自我的职业境界不应当仅仅限于角色规范、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而应提升到把教育活动当作一种幸福体验,如此,教师的教育生活便从牺牲转向享受、从重复走向创造、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生活本身。第五,教师的幸福问题还要从管理入手。

王世伟提出,对教师可采用关爱、公正、人本的柔性管理,将公正与关爱融为一体。幸福教育应建构以幸福为目标的管理体系,为教师的幸福提供制度保障。只有教师幸福,教师才能给学生示范什么是幸福,学生才能找到更多幸福的源泉只有教师幸福,教师才会高效地、用心地、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又是幸福的享受者,学生既是幸福的享受者,也是幸福的创造者,师生双方在教育幸福的创造和享受上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四)德智美体心多育并进

张勖提出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龙宝新认为,幸福之路虽然千差万别,但有相同之处,有些成功之路可以为后来者提供示范或启迪:把学生导入幸福之道,进而让他们自由地走出自己的幸福之路,幸福之教是可为性与不可为性、直接之教与间接之教的统一。因而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教、可为的,幸福教育需要通过德智美体心多育并进,共促学生幸福发展。

檀传宝主张幸福教育应追寻合乎道德的教育。向晶认为,幸福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体验到幸福,幸福的伦理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是否正当,真正的幸福是心理体验和伦理规定的统一,是人性和善性的和谐。可见,幸福教育离不开道德教育,如果将幸福看作是至善,那么甚至可以说道德教育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幸福教育。道德教育还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我的幸福和他者幸福统一起来。一方面,幸福的钥匙掌握在他者手里,幸福是他者给予的;另一方面,幸福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他者幸福自己才能获得幸福。当人们所追寻的生活是与道德相关联的,这种生活才可能是好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是个人心中和他人视域下美的生活,美的生活会引发我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让我们对生活抱有一种满足感。在易晓明看来,审美具有实现人的幸福的内在价值,因为审美起于感知,它能够克服当代人的萎缩和匆忙之苦,同时审美终于感动,它能够超越当代人的感官和占有之乐。只有当人们有闲暇、有意识地去关注美并乐于欣赏美、善于发现美和努力创造美时,人们的生活才可能是美的生活。教育要想帮助学生获取这种美的生活就应当实施美的教育。

幸福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置身其中时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积极的),个人的生活幸福程度与其自身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人寻求从内心深处追求生活的真善美的途径和方法,使人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智慧、力量、勇气和信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不是生活本身不存在幸福,而是我们缺少体悟幸福生活的心灵和意识,缺少对自我生活的情感体验。当下,人们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感的缺失或匮乏,人们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彼此的隔阂越来越深,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情感体验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因而,加强情感教育,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功课。

幸福的基本保证是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和幸福也有极大关联,因此,应加强身心教育。有学者提出,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应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引导师生正确看待成功,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并实施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强心健体可以延长有涯的人生进而让人获取更多的幸福。

智育是人幸福的重要条件,它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从容应对未来的生活。智更多时候是间接地影响幸福,是幸福的条件的条件。没有它,人的低级需要将难以得到满足,导致人的低级需要取代高级需要,并成为人重点追求的目标,更高级的幸福因此也就难以获得。没有它,人的幸福生活容易变为空中楼阁,因为它让人们的幸福成为看得见的面包和牛奶,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幸福,也清楚地知道幸福的样子或者获取更高级的幸福前应具备什么。因而,幸福的生活就是蕴含着真、善、美的生活,幸福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通过真、善、美来体验幸福和获取幸福。幸福的真实样态是幸福概念的重心群(快乐、满足、自我实现等)与每一个个体的混合物,它们的重心可能相同或相似,但呈现于每一个个体则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教育要把幸福教给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教育虽难以把幸福本身交给学生,但不难把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创造幸福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获取幸福的一些方式和途径教给学生。同样,这种教幸福不应是单一的、绝对的、强制的,而应提供更多的幸福之路供学生选择。简言之,不是要告诉学生幸福是什么,而应帮助学生找寻自己的幸福。

(五)课_____堂-校园-社会幸福体系构建

幸福是人与周遭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是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幸福教育的目标应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具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和奉献幸福的人格。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课堂实施教育,良好的校园和课堂环境,能促进学生的幸福生成。幸福教育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放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整个空间,以课堂为核心,辐射到校园,乃至整个社会。要改变学校教育分数高于一切、社会教育金钱衡量一切、家庭教育只看学习成绩的现象。幸福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幸福,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就感,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孟万金、关群认为,最基本的幸福课堂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条,即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值得注意的是,该观点容易被误解为幸福就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或者说只有体验到快乐才可能幸福,进而可能导致为了追求幸福课堂,而只追求快乐的学习方式,从而否认课堂上那些无法避免的以及不应被否定的非快乐的学习(不指痛苦的学习)。如若课堂只有快乐,那就如同生活只有快乐,注定只是一种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缺憾。所谓的幸福课堂,不应设立唯快乐的标准,而应设置不痛苦、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底线,学生应该有较完整、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在其中自由、健康、正常地成长。幸福课堂的三个标准中,教会学会是基本;会教会学是方法也是目的,作为一种方法,应达到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的目的,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教师自我成长的目的;爱教爱学则是最高和最终的目的,是幸福教育的理想状态和高级追求。另外,如何将幸福教育融合到课程之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杜云朋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形成真正的因地制宜的幸福教育。那么具体如何将幸福教育融入课程?笔者认为,需要将幸福分解,找到幸福的一些重要元素,比如幸福能力、幸福体验、幸福方法或路径等,再深入探寻这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幸福能力又可能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社交能力、发现幸福及体验幸福的能力等,然后再考虑这些微要素如何在课程中加以体现。

幸福校园的构建必须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并重。一是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安全美丽的校舍建设、花草树木的种植、校园文化的可视化(如雕塑、文化长廊),等等;二要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环境,从而让师生处于良好的幸福生态之中,教得幸福也学得幸福。另外,我们的整个社会要有良好的幸福文化生态,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幸福观导向,让学生幸福的形成和发展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周仕龙、石泰认为,自由是幸福校园最重要的标志。这种自由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应有状态,这种状态要求学生有足够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时间安排和空间禁锢,让学生在时空上都丧失独立和自由,沦为单一教育目的下批量生产的产品,终而在教育中被物化,毫无生命气息。若如此,又谈何幸福。

四、结 语

篇5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活动 分析指标体系

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最大效益,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不会对长期利益造成损害,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为实时了解国土资源相关动态,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指标体系。

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国土资源各项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通过探讨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国土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国土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常见的国土资源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国土资源稀缺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土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国土资源的各类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劳动、资本、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情况,围绕资源型产品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对国土资源的稀缺,对生产发展的劳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造成的系列影响,研究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提高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增强各项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益。

二、分析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

资源的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经济学起源,长久以来,资源稀缺是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目前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分析方法,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前提,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国土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了解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系统综合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

(一)系统分析法

在国土资源经济系统中,土地、能源以及矿产等均为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法律政策、技术水平、资金条件,均会对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均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分析国土资源形势时,应采取系统分析法,综合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经济系统的情况,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全面的分析。

(二)系统综合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的方法即为系统综合法。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层面。应对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统揽全局,综合所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对整体形势做出有效判断。

(三)比较法

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同比与环比的方式,对处于各时期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对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不同表现与异常表现加以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以此来掌握国土资源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法

由于定性分析法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定量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定量分析法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全面,且具备可靠的科学依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定量分析时,构建分析指标体系与计算数学模型不可或缺,为确保所得结果更加客观,还可借助结构功能、决策分析等模型加以补充。

三、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

经过本文研究可明显发现,国土资源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国土资源经济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显著特征与规律。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能直观地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指标,均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国土资源信息,方便研究者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在笔者看来,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切实际的评价。

基础类指标与合成类指标为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情况。基础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该类指标是合成类指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成类指标,则是以挤出来指标为重要前提,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特性需求为目的,通过计算法的运用,结合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出足以说明国土资源现阶段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结束语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切合实际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直观、全面地反应出现国土资源相关信息,还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整与改进,实现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有效方法得以实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水平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在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趋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劳动收入 消费水平 经济结构 投资 GDP

1.文献综述

当前学者对于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劳动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量化分析,通过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以及居民劳动水平的变化得到如何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建议。邹红(2011)通过建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劳动收入,城乡居民差距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劳动收入和城乡经济收入差距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年龄差异和消费观念的不同是影响消费水平差距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调整劳动收入结构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研究仅仅从量化的角度研究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缺乏对社会层面的分析。汪伟(2013)分析我国经济低消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融资约束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该学者主要从大型国有企业和小型私营企业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市场中由于融资约束的原因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生产资金不足的情况使得企业在进行年度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以收益留成的方式保留的企业的利润使得居民劳动收入份额减少,最终导致了居民的消费水平的降低,消费能力的下降。但是这种分析方式着重强调了融资约束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贾颖(2012)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我国有必要着重扩大内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鼓励居民增加储蓄率,降低负债的比率,而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度的依赖出口使得温涛(2013)主要将居民的收入分为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然而财产性收入对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最大。转移性收入主要影响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东部和中部西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在制定政策时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应当考虑到地域差异。目前对于劳动收入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的方面,缺乏对于整体的客观分析,本文将从宏观经济面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劳动收入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内需的建议。

2.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2.1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目前国际上对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变化相对普遍的认识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大,本国的消费倾向就越大。国民收入一般是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在我国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中可以看出,投资一般以国外投资和政府投资作为投资的两大主角,国外投资一般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处于成长期时,国外投资一定处于上升的趋势。政府投资一般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形势,当国内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政府会运用财政工具增加国内投资,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因此投资一般取决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二者的共同作用,而政府购买同样是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形势,通过逆经济风险进行操作,政府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的衰退。进出口主要是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共同影响,国际市场的经济较为繁荣,必然会使得出口增加,出口出现顺差的形势,国内的制造业供不应求,经济得到发展,但是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从本质上分析都是一种被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而增加消费可以作为一种主动形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劳动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劳动收入的同时会使得消费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这一部分收入转化为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存在着劳动收入在GDP中的份额占比逐步下降,例如过去的20年我国的劳动收入占GDP中的比重从50%左右下降到30%以下,说明我国的劳动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严重不足,劳动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较低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不足导致生产性的资金回流速度降低,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反观西方国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的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例都是逐渐的增加,并且保持在50%以上的份额比例。

2.2劳动收入的影响因素

2.2.1收入分配方式

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最主要的的收入的分配形式,一般来说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分配方式。目前社会形式主要分为以私有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形式。首先作为西方的私有资本主义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私营业主在生产的过程中拥有了全部的生产资料,也就意味着私营业主在生产分配的过程中拥有了收入分配中的极大地优势,这一优势决定了其收入分配中的主导的地位,而劳动者由于其缺少和私营业主谈判的条件使得在生产的过程中处于收入分配的劣势地位,最终导致其劳动收入受到剥削,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资料是国家所有,因此不存在劳动者地位优劣之分,因此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例较高,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劳动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收入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目前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较低。

2.2.2技g进步

技术进步对于劳动收入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当私营业主增加对于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后,新机器和新技术的投入必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社会的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不变资本大幅度提高结果必然是可变资本投入的减少,在劳动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需求的较少必然导致劳动收入的降低。

2.2.3产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倡导经济的结构性改革,通过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使得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偏向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是对劳动力需求最大的,我国的传统的农业形式提倡精耕细作,在过去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时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劳动收入份额比例也最高。同样第二产业工业在过去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的投入,但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也逐渐的降低,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将经济中心转移到第三产业,只有加快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才能防止劳动收入份额的大幅下降。

3.我国消费水平与劳动收入水平的变动关系

针对我国的消费水平与劳动收入的变动关系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一方面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形式决定了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最终将会逐步的上升,其份额比例必将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而劳动收入的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消费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却远低于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形势和收入分配方式仍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消费水平相对于劳动收入的变动敏感程度较低,消费观念仍然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4.政策建议

4.1明确我国的国家形式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资料的公有制,而公有制经济形式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正逐渐的削弱,公有制经济份额已经从70%降低到2016年的30%,而非公有经济形式的比例却逐步的提升,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的渗透淡化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形式。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形式,明确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优势,逐步的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占比,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进而提高消费水平。

4.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结构性改革进度

在劳动份额占比中,存在着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且小于第一产业的关系,但是经济的发展路径必然是逐步的增加第三产业的占比,然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经济形式的转变必然要从第一产业逐渐过渡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了防止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影响消费水平,必然要加快这两个过程。经济结构的优化必然要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占比,增加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从而逐步的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篇8

时机指标

某种程度上说,豪宅市场是独立于整个房地产市场之外的高端商品,且政策对其影响甚微。其购买人群的资金与实力很强。尽管该类人群面对宏观经济、行业及货币政策的风吹草动多表现为逆向敏感,但在对未来走势的判断中,对于下面这些必备的时机指标必须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

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形势直接作用于购房者的投资欲望。豪宅投资者的基本特性包括:没有刚性的自住需求,已有的房产跨地域、跨业态、跨年代,更加深谙房地产投资之道。因为不缺,所以挑剔;因为了解,所以理性。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一旦经济形势不好,这类客群自身的产业盈利能力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亏损,投资消费欲望会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会出售房产来拯救实业。这对豪宅市场的影响很大,比如2008年的价格高企,但成交惨淡。2010年,国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尤其是与缓慢复苏的全球环境相比,国内的实业和资产的营运能力都在提升,豪宅市场的表现便很强势。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是需关注的要点,其实这与宏观经济形势一脉相承。201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其原因就是国内宏观经济相对美国而言整体向好。面对美联储大开印钞机,中国开始频繁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既是应对国内严重通胀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滚滚而来的热钱的一种对冲。尽管不排除继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货币政策也已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这其中包含了较大的灵活性,保增长的目标不会改变,因此宏观经济仍会继续向好,豪宅投资势头依旧难遏,价格涨幅会高于普通住宅。相对投资价值被日益放大的豪宅,普通住宅受政策调控、加息等的影响较大,而且保障性住房建设也会对普通住宅产生一定利空效应。

产品指标

豪宅的投资属性比普通住宅更强,可以说是优化资产配置的一种重要渠道。但在当下豪宅鱼目混珠的时代,怎样选择需综合考量,千万不要被一些相对单一的、容易被放大的传统关注因素所蒙蔽。

豪装不一定是豪宅

一般来说,奢华装修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但这并不是评判豪宅的标准。简单来说,不是处处金碧辉煌就可称之为豪宅,很多时候,这仅仅是开发商混淆购房者视觉的小伎俩,因为装修成本会计入购房成本。什么才是决定豪宅价值的关键指标?其实,ARTDECO(即艺术装饰风格,发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的建筑、龙湖式的园林、君王式的装修、休闲式的会所、管家式的物业以及国际名牌和高科技系统的配置都已过气,甚至没有了新鲜感。豪宅在产品方面的“拿来主义”相对容易,可被模仿的一定不是唯一的,也一定不是稀缺的,真正的稀缺价值就体现在不可复制性。所以,产品不是决定豪宅价值的关键指标,只是必备要素之一。真正决定豪宅价值的是外部资源要素,如自然资源、城市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自然资源强调景观的独占,如公园、河湖、海景等;城市资源强调核心商圈和配套,如CBD、中关村等;人文资源则强调历史的传承,如颐和园、西山皇家园林等文化氛围。外部因素占据的越多,价值就越高,价格就有真正的支撑。因此,多看看外部资源因素,才是豪宅价值升值空间的重要指标。

篇9

一、上半年招商工作形势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全球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负增长,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给我公司的招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9年上半年可以说是近年来招商工作最严峻的时候,新的招商项目引不进,已洽谈的项目很难成功。

二、上半年招商工作情况

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我公司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仍然推进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主要情况是:(填写具体数据)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我公司招商工作成绩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有较大差距,这固然与客观实际情况有关,但也与我们畏难情绪大,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是分不开的。下半年,我公司要正视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困难,鼓足信心,顽强努力工作,力争取得招商工作好成绩。

2009年上半年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及我国的经济十分严峻,给我公司招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上半年招商工作成绩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有较大差距。为了搞好下半年我公司的招商工作,弥补上半年的不足,力争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在分析上半年的形势情况后,对2009年下半年招商工作打算如下:

一、上半年的形势与情况

上半年我公司所面临的困难是近几年最大的,一是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已成立的企业也是艰难维持,承受亏损。在此情形下要招商,无疑是雪上加霜。二是县政府给我公司招商工作的政策没去年优惠,这也给我公司开展招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三是我公司物流运输企业不能做,减少了我公司的经济收入。四是工商税务要求越来越高,我公司招商工作量越来越大。

二、下半年招商工作打算

1、坚定信心,做到招商工作的意志不动摇

我公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做到招商工作的意志不动摇。我公司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奋发努力做好招商工作。

篇10

 

我国的GDP呈现一个逐年增长趋势,我国的企业同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实现生产和利益最大化,国内能源企业不顾管理方式和组织创新,尤其是石油公司忽视了管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高度重视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技术和管理创新,企业才能日益兴盛。

 

1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的意义

 

所谓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整合的手段,这样能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管理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企业管理有很多方面的改革,应该根据企业特有的生产模式、办公环境、经营特性等进行改革。总体来说,企业的改革都大同小异,主要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改革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一样的,都是出于新经济形势下的创新;二是企业管理改革的经济背景都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体系变得越来越整体,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双刃剑;三是电子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会涉及互联网,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资源可以共享。企业管理在新经济形势下需要改革,而改革的原则是,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特色之路。

 

2 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企业不仅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更有来自国内的竞争,管理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来说,其建立时间长、规模大、生产技术也比较先进,但是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和生产,导致企业效率逐年减低,走下坡路。比如石油资源生产企业,石油是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企业是一个大型企业,是每一个城市得以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以石油企业为例子,分析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的组织机构规划不够明确

 

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很好地管理,对所属部门的职能和权力分工不够明确。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够全面,造成了企业内部的关系不协调,以至于拖慢公司的发展脚步,工作效率极大地降低,也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浪费和工资发放不合理。

 

2.2 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了企业内部的各方面工作制度没有参考标准,对员工的行为也没有约束力,这严重地打乱了企业的运转秩序。企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对员工的利益进行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严重消退,员工没有努力的动力,公司的生产力大大降低。

 

2.3 企业目标的确立不够明确

 

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目标,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的石油公司是一个大的企业,石油单位的工作人员多,岗位复杂,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公司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利益是企业的核心,但是核心之外企业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无法将企业的利益和社会责任结合,企业只追求利润就会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更不要谈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2.4 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重视

 

现代大部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陈旧,思想也不够先进,对待很多问题都是遵循一贯的套路。再加上企业领导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整个企业中,经济管理没有准确的定位,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企业无法正常地运转。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素质,他们的素质将会影响到企业管理的经济问题。由于在行政管理部门的都是老员工,缺乏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到各个大学里发掘人才,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

 

3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利益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得以体现的灵魂人物,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在适时的改革创新过后,新的体制要想顺利地实施,员工是关键,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员工的需求,企业要尽量地满足,不可以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打压。对于新的员工,更不能打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老员工刁难新员工是常有的问题。毕竟刚走出社会的大学生正是发挥才干的时候,也是最富有热情的时候。如果在大学生刚踏入公司的时候,就打压大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就算他们以后留在了公司,对公司投入的热情也不会很高,积极性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消退。企业偶尔发放福利,还可以增加办公室的乐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繁荣。

 

3.2 企业内部的成本额度控制

 

在当今社会,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利润空间,还应该节约企业内部的预算成本,这就需要企业对内部人员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成本合理利用,不浪费公司的一分预算。企业的采购、销售、出差,如果不合理地控制成本,就会造成公司的成本超支,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制定一套完整的、确实可行的制度,运用信息技术的控制,减少成本的支出,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

 

3.3 管理理念上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是主要手段,公司的制度需要创新,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那么企业在管理方面就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管理的观念是企业有所行动的前提,各个岗位的员工如果都能转变观念,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地说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具备危机意识和战略意识,管理的观念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虽然所处位置不同,但是都应具备相同的管理理念,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4 财务信息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比如远程系统,可以远程地查询财务和审计,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先进技术使财务管理更加严谨,减少成本流失,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企业的高效率管理。

 

4 结 论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加强企业的管理措施是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提高企业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企业员工对待管理创新和改革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奠定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