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运用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3.1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的和谐心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追求和睦的民族,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没有蹈其他文明古国的覆辙,与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密不可分,有了这种“和合”精神,才能大度宽容、和谐相处,遇到苦难和挫折,便能同心同德。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相敬如宾、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运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和谐心态,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变革与创新。将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营造一个以爱换被爱、以奉献博取感恩的和谐人际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精神;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个人潜能、组织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篇2

关键词:武术教育 民族精神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丈化的滋养和哺育下发展过来的,它吸收和渗透了中华民族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等多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民族精神的实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文化、性格、信仰及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武术的文化价值

武术是我们的先民在千百年的生存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被人们称誉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崇尚道德的国度中,武术文化不可避免地注入“礼义之邦”的文明。文明的“礼义之邦”,创造了同样古老而文明的武术文化。中华武术文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注重武德教化,反映了中国自古“仁义之邦”的优良传统美德。“重义轻利,舍己从人”,“尊师、谦和、忍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思想的体现正是长期占中国文化思想统治地位的中国儒学思想的折射。武术运动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术道并重,内外兼修等思想理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三、在武术教育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1、加强武术历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运动特点方面,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展现了具有现代体育的文明精神。从锻炼方法到技法原理,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具有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

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仁、义、礼、勇、侠、忠等密切相关。早在先秦的儒家思想,即把仁爱和侠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做人的最高准则是做“仁人”。

2、加强武德教育,继承传统美德。武德,是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自然经济、血缘关系、宗法家庭、封建等级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模式基础之上,并且受儒、墨、道、佛等伦理思想的影响,是社会各种道德理论、观念通过习武者的道德实践转化为社会现实行动的桥梁,使习武者借助于它而以实践理性和实用精神在处理自身与外部社会关系的行为中,表现和存在的共同心理特征。

3、加强武术技术教育,培养意志品质。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武术,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武术的动作素材以攻防性能为本质,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武术动作要求意、气、劲、形四者和谐统一,一动俱动、一到俱到。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武者在坚持不懈的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能不断提高,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强健的体魄能保证机体承受住社会劳作的苦累,抵御严寒、酷暑等对人体的侵袭。防身制敌技能能保卫自己,打败对手,使习武者养成不屈服、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它成形、成长,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教育过程中,通过武术历史、武术道德、武术技术等方面阐述武术的文化教育内涵。武术文化思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武术的教育功能将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坚信,武术将会以自身的优势、特有的魅力征服世人,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8。

[3] 葛晨虹:《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伦理学研究》,2003.7。

[4] 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

关 毅: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艺部。

篇3

如今“中国传统符号”在各行各业已经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各行各业,都无不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作为华夏龙的传人,有义务,有必要、更有条件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室内设计艺术。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式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 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而当代室内设计的“新中式风格”, 就是运用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在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再创 作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应该能够做到首先是现代的,然后是中国的。这样的室内设计,其存在的生命力将会很强,而且具有延续性和普及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精髓,而中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对后现代文化、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人类思想,是 各时期的精神文明的体现,例如先秦诸子百家、秦汉、唐宋、明清等各个时期文化,对当代各方面也颇受影响,也对国外“中国迷”起着 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上几千年传统文化 长期的积淀,在各行各业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更是如此强烈。 让传统文化不再作为艺术品鉴赏,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长处, 将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代室内设计师应尽之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学派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作为一名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深刻审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与当代室内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并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设计理念相结合并且融人到设计中去,形成当代与传统风格并存、独树一帜的室内设计风格,真正做到当代室内设计艺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主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是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等。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 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 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 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1. 儒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崇奉是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着重注视伦理关系。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中痛思想上,注重“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整体格局上侧重于回归自然,借鉴仿效山水自然风光,通过人为创造展现出室内自然和谐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能爽心悦目,又能够鼓舞精神,还能够端正心态、克制所欲。通过内外环境及空间的联系,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借助自然之景达到“人文关怀“。而“仁义”、“礼乐”在室内设计基础上起着装饰、点缀之效。在建筑与居室造型特征上,体现出自然的亲和力。儒家的人文思想,集中体现为道德、才华和人伦,追寻儒家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思想境界,以此为基础的室内设计在装饰载体上,也大受影响,比如雕刻、匾额、铜镜、楹联、壁画、书画、文房四宝等,其中匾额、楹联最有特色,既可以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可以从内容上起到警世、自勉、点题和烘托等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对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其中礼制文化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的发展核心。在室内设计艺术上一定要把握住儒家思想的核心,着重人文关怀,通过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艺术结合,体现“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

2. 道家思想室内设计的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道法自然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并且已经渗透到文学和美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和谐、宁静的思想,无论是在空间处理上还是在选材上,也深受影响,已成为现代室内设计流派中很重要的思想。在《道德经》上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道家思想在室内设计上,以“整齐”、“对称”为准则来体现等级观念。在空间布局设计方面,多讲究“整齐”和“对称”,从而体现出森严的等级观念,而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设计风格则受到道家的自然观影响,不再仅仅拘泥于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每一个空间自身的价值,在使用上更加的自然、自由,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方式及魅力。以道家思想的“中国风”室内设计不再讲究“单一”,在室内设计装饰点缀上,可寻求细微的变化,但设计主体上则一定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的。从而在“变化”中寻求“和谐”性的美感。

3. 佛教思想室内设计的应用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佛教的思想,佛教思想在两汉的时候流传入中国,在中国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始逐步发展,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在历代的帝王将相的推崇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统治的一部分,佛教思想注重伦理道德,讲究因果循环;佛教思想崇尚自由,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从而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脱离世俗。从而佛教禅宗对于我国的传统设计也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渗入了浓烈的佛教的审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最终成为审美追求的目标。

佛教倡导生活中的简约之美,在室内设计中家具的省略便是一种体现,运用如此的简约,清新设计,形成一股简朴自然的新风,建立一道独特的别致风景。这对于一个生活、工作环境紧张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更是思想上的一种解放。

在佛教构成的元素中,多以沉静色彩来表现。其中白色和深色胡桃木色搭配为主流,其他颜色也以接近自然材质的原色来呈现出来。而在家具设计上,不会有太过繁复的线条构成,然而干净、利落的组合,能够让空间的属性更加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较开放性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并得到更新与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的所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把握传统文化精髓,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人与空间的协和统一,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

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必将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完善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风貌。让传统文化不再作为艺术品鉴赏,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长处,并且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及应用,其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平淡,自然真实、返璞归真,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为重。重朴素、简洁之美,反对奢华和铺装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重视设计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这一思想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与当代流行的简约室内风格思想遥相呼应,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设计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室内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作为一名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应立足于现实,合理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最终是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更加趋于完善。开拓出一条既简洁、明朗、注重功能、强调环保、减少污染、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风”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民族神韵的室内设计创作之路。

如何在室内设计中置入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置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开始,深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的将传统文化置入到室内设计艺术中,才能真正的发扬传统文化。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改变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没有刻板却不失庄重,注重品质但免去了不必要的苛刻,这些构成了新中式风格的独特魅力。“形散神聚”是中式风格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中式风格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特别是中式风格改变了传统家具“好看不好用,舒心不舒身”的弊端,加之在不同户型的居室中布置更加灵活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篇4

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文化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灵魂,随着民族的生存发展得以延续。文化思想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还作用于文化自身对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它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从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化中脱颖而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延绵不绝,不断发展至今,它记录的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成长和历史的演变,它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已经进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道家、佛教的传统哲学思想融合,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诸多非物质和物质财富,包括园文学建筑、工艺美术、民俗民风以及汉字、传统基础纹样、叙事性纹样、传统色彩等传统装饰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

1.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任未定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更具有形象性,战国的文字比如“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秦国的文字是当时汉字发展的主流。在五千多年的演变中,汉字的形状不断变化,形体和意境相结合,随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至今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

2.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由“五行”对应而来,尊崇五方正色:白、青、黑、赤、黄,各元素相生相克,应用于传统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传统服饰、京剧脸谱等领域。例如在民间屋顶所用的瓦是黑色,黑即是水,水克火,能防火灾;紫禁城是红色的城墙,而其上的琉璃瓦和多数殿宇的金顶为黄色,体现了红黄即火土相生的原理。我们的祖先把关于哲理、自然等观念融入到色彩中,从而形成了别具风格,极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

3.纹样

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传统基础纹样和叙事性纹样。

传统基础纹样伴随着外部世界和自身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同样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物质创造,新纹样和旧纹样互相传承。

叙事性的纹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化生活等,使人们直观的了解历史的真实场景,通过在装饰艺术中的表现直白的传达了人们当时的生活心理。

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极为丰富,从墙面、梁柱、家具、天花到陈设物品都达到无物不饰、无饰不巧的程度。例如高贵的龙凤纹、婉约的花鸟纹等纹样;叙事性的浮雕、壁画等叙事性纹样;故宫的红城墙和黄琉璃瓦;以及用汉字来进行的墙面装饰。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使命,同时被赋予了个新的名称:中式风格。例如花格的窗棂、红木家具上传统元素的雕刻,具有古代浓郁气息的吊灯等等。除此之外,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选用重色调的传统文化元素搭配家具,在此基础上,金、赤两种暖色系色彩就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更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元素的特色。

在室内空间的层次上,常用古朴的屏风或者雕花隔椴来达到分割室内空间的效果,混合色彩元素的选择,一般选取重色带暖的颜色,搭配简单的雕琢装饰来达到一个精致、高贵、大气的视觉体验。中式风格同样对宗教元素也有很多讲究,设计师针对用户需求注重阴阳平衡,利用五行元素组合设计独特的室内居住环境。

另方面,屏风、布艺、瓷器、古玩字画等室内陈设物品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讲究对称、端正、变化和层次、高雅朴素,它不仅仅是一门装饰艺术,更多的是在人们修身养性上起到的作用。在每个家庭室内都可以看出,这种装饰艺术大多都是以现在科技为依托,传统文化作为内涵,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继承发展,在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后,室内装饰艺术的发展也同时被推动。

篇5

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用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最近,在与北师大师生交流时又提出,应该把古典诗词和散文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重要的论断充分说明用中华文化涵养人,特别是涵养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滋养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靠的是传统文化的支撑与传承。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峥嵘,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丢掉这个根和本。如果丢掉它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做人做事要求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坚守中华文化,要把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自觉学习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应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这应该是一种内在要求。

然而,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无法阻挡,东西方文明在撞击中交汇,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经历了和“”,有的人错误地给传统文化扣上了腐朽没落、封建落后的帽子,甚至让中华文化受到了冷落和歧视。有的人一味地崇洋,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视中国文化为糟粕,甚至把批判和排斥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在学生课本上也出现“去中国化”的现象。这些一味把学习中华文化视为一种保守、封闭、不开明的表现,把学习西方文化视为一种开放、开明、先进的表现是极其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必须从历史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因此,党员干部要把学国学、学经典、学名著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陶冶性情、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继承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行,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必须从先贤圣哲的思想里汲取营养。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的先贤圣哲、仁人志士。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们通过人生的历练体悟总结提升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思想。这些思想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笔巨大财富,无论到何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人有着启迪、告诫和警醒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的思想形成、道德树立、行为规范有着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他们身上学习坚守信仰信念、坚持真理标准、维护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让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芒熠熠生辉,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篇6

【关 键 词】课堂教学;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54-02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探究教学,要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建构”中学生和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道德品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人文思想培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是一部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浓缩,也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选,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的内容。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道德体验的情景。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景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在这种情感再体验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提升了能力,形成了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为道德品质结构的稳定建构奠定了基础,师生一起学习并继承中华文化精神,一起拓展其精神价值。除了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之外,还要拓展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达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有深深的危机感,把“阐旧邦辅新命”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以高堂的道德人物感染学生,既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营养,又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把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真正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这也是语文课独有的特点。真正体现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有儒家文明的物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把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仁”、“和”的思想和追求科学、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树立中国人的自信和价值追求。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深透人文思想

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运用大量的教学情景和大量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起到了人文思想培养和陶冶的效果。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体现出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文明的言行举止、丰富渊博的人文知识、重视生命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而这许多围绕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而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能深化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能更深地去体会生活、感悟人生、思考人生,从而崇尚人文思想,追求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比如,莎士比亚、彼特拉克、马克·吐温等国外作家及作品、儒家经典著作等等,这些作品被精选出来,能培养人文精神。

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完成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让学生追求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人文思想,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感染学生,不断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人的思想,歌颂人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外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人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认识作者、了解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又学习其作品对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贡献、闪光点。“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发展。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中华民族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教材中各种优秀人物、人文思想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影响,是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建构、体验,达到思想的共鸣和感悟体验,最后达到升华,形成学生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品质。而这一教学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和感慨,李白的报国理想,陆游的遗愿,林则徐的……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改革图强所进行的勇敢创新和奋斗,无不凝聚着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儒雅德育

《荀子・荣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可见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是育人的最高标准。

“儒”是指有儒心,即做有文化内涵,书卷气质之人。“雅”是指有雅行,即做言行举止优雅之人,具有高尚的素质修养。

“儒雅德育”立足于学校“儒雅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以孔子八德、对联文化、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教育的载体,“以儒导学”“以儒导思”,从而培养内儒外雅的现代儒雅新人。因此,儒雅德育的核心是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儒雅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外表优雅、内涵博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现代新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儒雅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1.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的需要。我校位于石镇莲塘村,这是武术大师黄啸侠的故乡;学校还毗邻孔子后裔居住地大龙村,一文一武为学校构筑自己的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此,学校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儒雅新人”为办学目标。为了培养儒雅新人,德育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中国少年强》、《我们爱武术》、《每日一诵》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对联文化“、”孔子文化“、”武术文化“三大特色课程,为学生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根基。

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点的需要。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开设美术类、舞蹈类、语言类、音乐类、体育等七大类活动,组建小联迷社团、华兰侨心民乐社团、华兰侨心武术社团、儒剑辩论社团等特色社团、兴趣小组共27个,其中“小联迷”、“辩论”、“武术”和“民乐”成为特色社团。全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个性,展示博艺之长。

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对班级德育自主建构,提高主题班队课实效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提出了德育自主建构的模式,围绕着孔子文化思想,并结合年级的特点,形成班级文化特色。制定出每月的德育主题,在学生在广泛开礼仪、诚信、感恩、爱国等教育。同时,大力推行儒雅班级、儒雅学生,儒雅之星的评比机制,通过星级评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三、强化功能,提升儒雅德育校本课程育人实效

1. 用好班会课主阵地

石镇中心小学以“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为校训,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儒雅新人为使命,校训“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有极高的契合度。学校围绕着提出的育人目标,坚守班会课这一德育的主阵地,统筹规划“我们爱儒雅”的主题班会课。在“规范和规则”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思想和文雅的气质。

石镇中心小学以“儒心” “雅行”为标准,以“培养现代儒雅新人”为目标,打造了规范的班会课系列,针对培养对象的长远发展,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根植学生“中国灵魂”地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世界眼光”,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奠定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国人民内心正能量的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儿女塑造优秀品格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传统文化在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但是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新时期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的文化的精髓,中华儿女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基因,一代一代地把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国人民心中重要的是非价值标准。所以,要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奠定传统文化发扬的科学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以为基础,奠定为基础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基。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为基础还有利于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的先进的东西,充实传统文化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科学的理论,这是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坚定地理论基础,是我们保持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在奠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科学基础的同时,要践行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就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把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因此,这种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是他们能够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共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所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树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这样才能对于传统文化树立深厚的政治根基;其次,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实现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步骤;最后,传统文化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推动力,成为实现百年目标的精神力量,这是增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也是提高文化自信,提升传统文化地位的重要方面。

三、要在文化交流中树立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在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诠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历久弥新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的发展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的缺失、对于传统文化践行的不足,对于国外文化盲目的崇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l扬和发展面临着困难,重视并且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指出:“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加强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不断走向进步的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文化逐渐地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吸收国外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自信就是在交流和借鉴中实现的,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在互鉴中实现兼收并蓄,这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我们要树立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要保持自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把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把握,对其内涵进行系统的认知,把理论的正确性和丰富性进行把握,这是要树立的理论自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才能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邹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思想的逻辑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

篇9

[关键词] 民本 重民 治民 启示

在人类历史上,以勤劳、智慧、勇敢著称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无疑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夺目的瑰宝,其中,民本思想无疑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1]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从一开始就对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而居于首要地位,并且在现阶段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而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在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能把传统的东西看成是已经逝去的东西,传统是过去的构成要素,同时又是现在的土壤和未来的因子,传统是现在的根源,未来是现在的信念,现在不能没有根源,也不能没有信念,于现在之中弘扬传统、展望未来。[2]因此,在大力倡导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进一步剖析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实质,积极探究传统民本思想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代启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追溯

关于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起点,尽管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对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基本还是普遍认可的。从仅有的文献记载可知,我国上古时代笼罩在神本主义之中,但随着夏、商、周之间的替代,民意民心的作用凸现出来,于是在神本主义的旁边出现了民本思想。[3]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都还是很初级的形式,思想也十分散乱,主要是一些论断,远没有形成理论,只能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形态。真正的“民本”一词,源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可以说,“民惟邦本”应该就是目前为止明确记载的并被广泛认可的民本思想的理论源头。此外,《尚书》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关于民本思想的言语,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等,都是最初民本思想的典型反映。而在其之后的《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就直接提出了“民者,君之本也。”这就出现了“民”与“本”的相辅相配,展现了民本思想的最初契合。但是,这不是说,只有明确包含民本语句的表述才称得上是民本思想的论述,其实,众多涉及君民关系、国家治理和民生发展的思想都可以纳入民本思想的范畴,民本思想本身就蕴含十分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只是关注政治统治的思想。

总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民本思想,从初现端倪到开始萌芽,再到形成确立,直至发展完善,其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发展阶段,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进一步而言,中国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西周时期,初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实验于两汉时期,实施于大唐盛世时期,内化于北宋南宋时期,提升于明清之际,开放于近代时期,超越于当今时代。[5]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本质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篇10

【关键词】 国学思想 企业文化 品牌战略 传承

一个想寻求成功、创造卓越的企业,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而本土的文化精髓,正是企业提练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创立品牌的不竭的源泉。很多成功的中国企业深谙此道,从博大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到了他们创立品牌与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品牌战略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企业确立其品牌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内涵的方向。

1. “尽善尽美”的追求

儒家的美学思想将人伦、自然与文化融入日常人生之中,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孔子将审美定位于“求仁”,认为追求“仁”的境界才叫做美。而善又是高于美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 所以说,儒家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善尽美”。这仍然是现代国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

中国移动公司正是从这儒家的美学思想中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把“创无线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作为企业的使命,去追求“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的“尽善尽美”的愿景。“正德厚生”出自《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帝舜和大禹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时说的话:“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正人之德,正物之德。厚生,厚民之生。“正德厚生”,这是移动公司对自身提出的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它传达了做为中国移动的领导者和成员豪迈的胸怀。“臻于至善”,是企业汲取了儒学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的精髓,体现的是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状态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言简意赅,其寓意则旷达深远。移动公司这一战略定位,既传承了传统深厚的国学思想,又凸显了企业现代的进取精神。

2. “上善若水”的襟怀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4]中国这一古老深邃的哲学思想精髓,经历数千年文明厚积沉淀,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修身之道和处事哲学,以及经营之道和政治智慧,是大成者处世哲学的座右铭,并由此演绎出睿智、谦逊、包容等谦良个性。在企业品牌战略中,把此道完美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当属红塔集团的高端品牌“玉溪”。

“玉溪”,其名字源于红塔集团所在地——云南省玉溪市。“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印证了玉溪与水的无间关系。所以,“玉溪”品牌从一开始定位就与“上善若水”这一理念悄然结合。“上善若水,德行天下”,这既是“玉溪”主打的品牌口号,也是“玉溪”一直坚守的品牌理念。红塔集团在“舍小求大、无为而得天下”时代思潮的启发下,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思考原点,设计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战略布局,确立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牌的核心价值。在此核心价值的统领下,代表“上善、不争、利万物”文化概念的产品“尚善”玉溪,把“广施仁德、智行天下”作为“尚善”的核心文化内涵,体现产品的社会责任感和消费者的精神主张;“境界”玉溪以“玉为品,以水为德、以和谐为道”,则既体现了“玉溪”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又赋予了“玉溪”品格以时代特征,使其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发扬现代文化的特质。

“玉溪”以“水”喻志,以“德”施人,所倡导的品牌理念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大度、睿智,一种处世的修养;更是一种以无形大德服人心,而使天下安宁之道。这也充分彰显出了一个成熟品牌的稳重、内敛和收放自如。

3. “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究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这“合二而一”哲学立场正与西方的“一分为二”截然相反。而正是这不同的哲学立场和思维,决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千年演进。当今社会面对“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5]

这样一种哲学立场,如何转化为企业精神、品牌内涵?CCTV《水墨篇·相信品牌的力量》做了成功的诠释。通过以墨入水中形成的水墨图景为线,墨与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勾勒出了富于层次和动态的山水、花鸟、武术、建筑等一系列文化元素,将古代文明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有机串联,展现一段从古典中国演化至现代中国的历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很好地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宣传理念 ,渲染烘托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中华文明的深厚悠久、博大精深和应势而变,并凸显出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形象魅力。中国的水墨艺术本身就是以艺述道,其艺术形态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哲理,体现出一种以“形”延“意”的思维意趣,印证着民族内在的天人合一的积养、品性和操守。

4. 文人墨客的风雅

“风流才俊岂可锦带空悬,所佩之物亦皆性情流露……”这是联想昭阳系列笔记本——玉剑扇篇开篇的一段广告文案。玉、剑、扇是中国自古以来贵人、侠士和文人富有个性化气质的诉求载体,贵人佩玉,侠客佩剑,文人佩扇,成为其不同性情与风雅的象征。

联想集团把玉、剑、扇的气质、品位与不同档次的昭阳笔记本电脑分别融为一体,又赋予了每款笔记本电脑更为个性化的感觉。玉的“坚其内,润其外”的特点与中国儒家文化中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相契合,联想品牌定位以玉的外润内坚来象征电脑的名品风范和精良配置;以剑的决绝果断彰显昭阳电脑的轻巧敏捷;以扇的收发随心传达昭阳电脑的贴合使用。可以说,联想集团秉持“产业报国”的理想,赋予了品牌人文概念,增添人文气质,乃至中国气质,把“移动办公”和“国有精良”完美结合。紧接着的“金石”篇的推出把具有浓厚的古风古韵的篆刻艺术形象切入到品牌创意中去,又一次把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髓与品牌国有精品的气质和风范演绎到了极致。联想昭阳就是通过国人对中国古文化精粹发自内心的认同,转化为对联想昭阳品牌的喜爱,引发出国人灵魂深处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品牌的消费信心。这种心理的认同感是品牌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2] 论语·里仁、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2006:35、20 .

[3] 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3.

[4] 王弼.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8、66、78章.

[5] 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花艺出版社,2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