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篇3
我国煤矿事故频发,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手段仍处于经验式的事后管理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煤矿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更高要求。研究开发科学、客观、动态、完善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改善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现状,迅速扭转我国煤矿伤亡事故频发被动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削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安全风险辨识是关键,其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所有事故发生。
■张钰丹魏晓平宋学锋
2.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区别安全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管理范围更加广泛、全面;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减少、消除事故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安全风险管理确立了系统安全的特点,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子系统及子系统的“接点
”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求有效的防灾途径。传统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控制,而安全风险管理是预先发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3.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确定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涵义,如图1所示。
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即安全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各生产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安全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安全风险评价。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并积累经验和教训。
全部安全风险的管理。煤炭安全生产中主要有危害:瓦斯、煤尘、水灾、火灾、顶板、运输、电器、爆炸材料。在识别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灾风险因子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风险,并将所有风险作为管理对象,不能有遗漏和疏忽。
全方位的管理。一是从各方面对安全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如安全现状、安全风险成本、生产过程、技术、计划的影响。二是采用的对策措施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设备、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三是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决策、安全风险预控等全过程。
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与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相关联的主体有企业本身、政府部门、安全监管机构、保险机构,等等。这些主体都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煤矿的安全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在组织上全面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让大家都做好安全风险监控工作。
二、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由三大体系、七个模块组成。三大体系分别为: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将以上体系展开与具体化可以得到七个模块,分别为:安全风险管理环境、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实施效果评价。它们构成了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要素。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平台。安全风险管理的其他模块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的平台上运行的。具体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文化理念、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1)培育先进的、全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它影响到目标体系、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同时有助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2)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安全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在煤矿企业设置专门的安全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其具体职责与权限,构建起从矿工、组织层到管理层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在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COALECONOMICRESEARCH安全生产SafetyProduction安全生产SafetyProduction
2.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保证煤矿产量,寻求企业的发展;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换取。也就是要实现产量、安全、成本三大目标。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有效结合,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3.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1)风险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包括安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估计。首先是要识别和认知危险源。煤矿企业基本危险源识别是对煤矿企业各部门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识别对系统目标有危害或威胁的潜在危险源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危险源的等级、数量、规模及其潜在的后果。并根据煤矿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充分认识危险源本身特有的不确定性(包括性质、规模大小、后果等不确定性)。其次,识别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评估特
定的风险。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和发生频率是关键。
(2)风险评价。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等级标准,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计算,进而得出系统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时,我们可采用研究固有风险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的原则;深入研究评级对象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评级对象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原理”;也可采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ALARP)。
(3)风险决策。风险决策就是指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煤矿生产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安全风险问题,根据风险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判别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不在接受范围内,该风险能否避免或消除。如不能消除,应怎样减少风险的损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措施,从中选择最优(满意)方案并予以实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测残余风险的变化和程度,识别新的风险因素,监控潜在风险的征兆及发展,保证风险决策的顺利执行。由于再全面综合的分析也不能正确识别全部的风险,因此在整个煤矿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控制和重复这些过程。实施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改变危险源的性质,减少暴露,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发挥对危险源防范措施的功效等。
(5)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重大风险的控制、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情况,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是否适应安全风险管理的需要,资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计划是否有效并得到实施。将成功的部分保留下来予以发扬,形成后续安全生产活动的准则;将出现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进,对煤矿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全系统、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确保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动态、完善、循环的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三、结论
建立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其中,风险管理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平台,决定了风险管理目标和制度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与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和制度的细化和执行。以上各模块共同构建起客观、科学、动态、完善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宋学锋.给予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
[J]
.煤炭工程,2007(9).
[2]
陈维民.基于风险评估的安全管理
[J]
.现代职业安全,2004(3).
[3]
张静
.加强煤矿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
[J]
.中国煤炭,2003
(11).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农村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逐渐增多,农村信用社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越快越大。因此,农村信用社对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围绕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测和管理。农村信用社对风险进行预测、计算、测量、控制以及评价,并且开发、使用和宣传有关风险管理的技术。风险管理需要对账目进行反复的审核,把一切损失都考虑到,并且预防损失的发生及其进一步恶化。风险管理对农村信用社资产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主要有信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并且通过编排、核查、检测和分析等手段对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行控制。
二、农村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方面的类别不多,所以其利润的来源渠道并不是很丰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为了增加本银行的利润,就把重点逐渐转到贷款方面。正因为农村信用社一味地追求利润,扩大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标准,从而造成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风险。但是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却没有意识到对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出现了严重的风险,才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而有些农村信用社甚至没有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而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完成其应有的职责,更没有发挥其实际的效用。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重视自己的工作,认为风险管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二)风险管理的制度不够合理
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建立完善而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各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风险漏洞,威胁着农村信用社的正常发展。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方面的业务数量比较多,但是贷款的额度却不高。农村信用社对大部分额度较低的贷款放任自由,不会对贷款金额的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的跟踪。所以在贷款出现风险的时候,农村信用社就显得措手不及。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相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制度没有对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也缺乏紧密的练联系。风险管理部门只是独立行事,难免显得孤立无援,缺乏全面的风险信息,所以也无法获得最好的工作效果。
(三)风险管理的力度不够
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对风险的管理不够严格,控制力度比较弱。比如说,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在信用贷款方面放松了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商业性质的银行是从下级向上级逐层办理贷款手续。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则不同,它的贷款办理手续是从上级逐层转向下级。这样一来,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他们会以为上级领导下发的贷款手续就应该照办。如果说上级领导都批准贷款申请,而下级人员还不通过的话,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会歪曲不真实的信息,欺瞒或者改动真实的信息,从而通过不合理的贷款申请。所以,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忽视了贷款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农村信用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认识
如果农村信用社需要解决风险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正确认识。无论是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还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把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注意防止和预防风险,并且有效地落实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并且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
(二)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应该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和检测,并且设立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制度上要设置严格的惩罚标准,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每一个潜在的风险并予以避免,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对任何已经存在的风险。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依赖于完善的制度,更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风险管理并不能依靠单一力量来完成,更不能各个部门分别独立对风险进行管理。只有每个部门都明确关于风险管理的职能和责任,并且相互沟通和合作,才能够克服混乱零散的风险管理状态,形成统一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结语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非常独特的银行形式,在金融行业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而每个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管理关系到资金流通以及利润增长。但是,如今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落后,制度不够合理,控制的力度也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农村信用社需要寻求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农村信用社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才能够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正常效用。
参考文献:
[1]黄明江.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04):91-92.
[2]王保刚.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151-152.
[3]吴新全.浅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经济,2011(08):128-129.
[4]王秀兰.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16):173-174.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2.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都采用矩阵式结构(2),这种组织结构是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部门,按经营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如信托部、基金部、个人业务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这种矩阵型结构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又能保证银行有效率、低风险地运作。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矩阵型结构,将业务与管理按照部门分工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分行部门。银行的风险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总行专门设立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重大客户的信贷限额、行业限额,监督业务部门风险限额的制定,汇总衡量全行整体风险。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受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如零售业务处、计划处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定期向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本部门风险情况。总行下设各分行原则上只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各分行面向客户的部门可以包括零售业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贷款审批中心和贷款清收中心。其中零售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寻找黄金客户、规定利率和办理经审批后的贷款发放;贷款审批中心主要负责贷款人的调查,贷款的审批,其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监测贷款风险度并直接受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垂直领导,贷款清收中心主要负责贷款本息的清收。这样便实现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四分离。
3.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如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产品构成、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还应包括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包括行业、国家、客户竞争力以及风险状况等。
注释: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3-414.
〔2〕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03-205.
参考文献:
〔1〕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J〕.福建金融,2002,(10).
〔2〕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5).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4〕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5〕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
篇6
关键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银行开始开展综合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此外还开展了多元经营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标。然而我国很多银行由于长期处于分业经营,风险管理多为定性管理,在开展综合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化解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怎样处理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风险形式等问题。本文研究探讨银行的综合经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与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压力下,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从过去经验式的管理向数量化地管理转变,管理的技术也不断提高,不少股份制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垂直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然而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缺少清晰的,和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职能分散,缺少一个统一协调的监督机制很多银行在治理结构还存在重大问题,在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上较为薄弱风险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分心与技术处理的方法落后等。
(二)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分析
一般来说,银行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进行综合经营时会面临着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综合经营在集团层面上的风险及金融行业本身存在的行业风险。此外还有可能发生诸如道德风险管理风险及制度法律风险等重叠风险。其中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金融控股公司集团面临着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及透明度降低所导致的风险。重叠风险主要包括内部管理风险道德风险及法律与制度风险。
二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及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一)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
目前全球银行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模式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式间接管理模式及双重控制型风险管理模式,其中双重控制型模式介于另外两种模式之间。由于风险模式的选择要受到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再加上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阶段逐步实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仅能采用以股权关系为纽带的间接管理,控股公司借助管理层指导子公司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我国未来的风险管理模式应当逐渐向垂直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过渡。
(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对风险管理政策而言,集团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政策应当在整个集团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且涵盖和集团业务相关的所有重要风险,主要包括可承受的风险水平集团业务政策活动风险监督能力及法律监管规定,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政策应当涵盖到和敬业业务相关的所有重要风险。其次,制定风险限额,风险限额是指对关键风险指标设置限额,且对业务开展进行监测与控制的过程。风险限额应当和集团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相一致。最后,要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重点从某种程度来说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确保风险管理人员及时度量风险,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需要有长期相符的风险管理文化相匹配,在综合经营下,更需要有效促进各个金融机构融合的文化,对综合金融集团而言,需要重视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文化,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且内化为员工的工作习惯与职业态度,最大限度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形成一种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设立防火墙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理论与制度不够成熟,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急需完善法人治理制度,银行综合经营一定要加强与完善各个母公司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完善银行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消除银行内部管理行政色彩,形成有效的权利监督与制约机制。其次要完善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间的治理管理,使子公司的战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信息管理统一于母公司。最后,要协调好金融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做好资本控制人事控制财务控制及审计控制。
(二)设立防火墙
防火墙突出强调把异业风险控制在各自业务范围内,防止风险的扩散与蔓延,一般分为法人防火墙及一般防火墙。构建防火墙主要包括业务上的限制人事上的限制信息方面的限制及资金方面的限制等内容。过高的防火墙管理措施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因此防火墙的设立需要和所要防止的风险相匹配,不能作过高限制,且适时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之,缺少清晰的,和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在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上较为薄弱风险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分心与技术处理的方法落后是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不仅包括集团层面上的风险,还包括金融行业本身存在的行业风险,要构建银行的综合经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此外还要设立适度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陈建超.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8
篇7
一、浅析银行信贷风险
所谓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债务人由于无力清偿银行债务而出现的风险,是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上的一种主要风险。表面看来,银行出现信贷风险好像大部分的责任在于债务人,没错,但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也是银行信贷高风险的一大原因。如果银行能够充分的利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有可能成为导致贷款损失的因素进行准确、合理的整理、分析和控制,那么银行的信贷质量将会大大提高,同时贷款的风险和损失也会降低并且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及其损失补偿的能力。
其实,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手段,而是一种深入银行行业骨髓的理论思想和风险意识,只有把这种思想和意识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才能把信贷风险管理纳入到银行管理项目中,才能自觉地提高有关管理技术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从而把信贷风险管理落到实处,真正的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作用,否则的话,信贷风险管理也只能流于表面,不能为控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做出贡献。
二、当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投放领域集中,信贷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使得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了银行信贷投放领域比较集中,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如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而且它回报率快且高,使得许多银行把大部分的信贷都投放在房地产领域中以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其实银行的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只有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更高的利息才能获得更多的贷款,但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贷行为,因为它极有可能发生“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问题,使银行信贷成为房地产领域这条线上的一只蚂蚱,一旦房地产行业发展不景气或是遇到了其他的问题,那么与之密切相关的银行信贷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大量坏账的问题,极易使银行信贷体系崩溃。再一个,在信贷业务中,目前我国许多银行的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导致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要受到上级领导和营销指标的双重干扰。在兼顾风险管理和营销业绩的同时,各级银行行长往往会重视营销指标而忽视信贷风险的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质量。同时很多银行在经济上升和繁荣时期会放宽贷款的条件,如此一来企业很容易就可以获得贷款,同样的他们的资产也会有很大的价值,从而企业会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银行利润也会从中相应增加;相反的当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减缓时,企业会很难获得贷款,随之资产价值也会不断下降,作为抵押品的资产会不同程度的贬值,从而导致银行利润相对降低、风险抵偿能力相对减弱。这种放贷模式会使银行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会在经济低迷时集中爆发,对银行的经营和整个经济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使之崩溃。
2.风险管理制度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在银行信贷业就是其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首先使很多的信贷人专门寻找其工作程序和有关文件中的漏洞,从而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空子;很多银行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当前我国的国家情况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使得管理制度没有很强的可行性,只是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其次目前我国的信贷业务具有很长的政策链条,操作环节复杂、繁多,管理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状况,导致风险管理模式僵化且不合理,例如并没有把信贷风险管理项目列入且落实到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贷款的操作流程以及前、中、后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有效地梳理和衔接,而且贷款后的管理制度不科学,使得信贷人逾期还款的现象司空见惯,最重要的是很多银行大多都只重视贷款前对资产规模的调查,很少有人去注重贷款后的监控工作以及信贷质量。不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让工作人员很难去识别银行营销项目和风险管理项目,这也就导致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理,也不能合理测量和全面把握信贷风险状况。同时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银行对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经济繁荣时不需细表,对信贷政策一年一检就可以了。但是在经济低迷时它的形势和信贷风险是千变万化的,如果银行对信贷政策没有足够的灵敏度并对其进行及时调整,那么银行未来的生存和经营发展将会遭受很大的威胁和影响。
3.管理人员能力欠缺,管理手段较落后
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风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银行大多使用AAA、AA、A、BBB四个等级来对信贷客户进行信誉等级评价,并没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评价方法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得因评级方法太过宽泛而不能准确的估算信贷客户的违约概率。同时,国内的贷款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抵押贷款的物品都被严重高估了其价值,而且许多的信贷人在得知抵押物品贬值后都拒绝清偿贷款,这种情况在无形中导致了银行资产的外流。再一个,很多银行中的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过硬,而且他们也不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很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以上种种都导致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处理信贷风险,降低了银行信贷服务质量。同时多年来的经济上升使银行的很多工作人员只注重放贷、也只知道如何放贷,而不知道退出信贷,其中包括如何退、什么时间退、退额多少等等。因此当经济下行低迷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风险形成、累积,最终爆发而无计可施。并且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押品文化,使很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押品过度的信任和依赖,导致他们忽视了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管和掌控,以至于他们错误地判断银行信贷风险,无形中为银行带来了经济损失。
三、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1.优化信贷组织结构
加大对信贷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使银行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从而起到领导带头的作用,联系本银行的实际情况,优化银行信贷业务结构,从而避免“篮子毁了,所有鸡蛋也毁了”问题的发生。其次,可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信贷工作者不再都青睐于某一行业的信贷业务,从而为优化信贷组织结构做出贡献。同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把信贷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到每一个部门、每一岗位、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做到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效率,同时注意并重视把贷款和审计分离开来,以保证审计不受太多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审计的公正性以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如果银行规模比较大,最好设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使银行信贷风险更好地被评估、防范和处理,以更好地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检查三个方面来开展完善工作。首先,根据我国国情和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操作手册、管理人员的行为规则以及纪律守则,使工作人员在开展信贷工作时有据可依,从而达到规范信贷工作程序的目的。根据客户以往的失信情况以及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客户失信的惩罚机制以及追究机制,使客户具有失信危机意识,从而促使其提高信誉水平。在贷前,对传统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及时有效地调查、收集信贷人的信誉状况及其资产经营情况,并表明和确认信贷的各种事由,从而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其次,在发放信贷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有关的制度和工作流程来开展信贷工作,落实审贷分离,把申带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以防止信贷风险发生后的追还。同时重视信贷风险的检查和监督,把前台的业务经营和后台的业务符合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第二线,把具有独立性的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作为第三道防线,从而有效避免操作程序不当和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总之在发放信贷时,一定要有合理、严格的模式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最后,在信贷发放后,对信贷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调查,包括其资产经营情况、账户往来变动以及关键人物调动等问题,从而使信贷人的具体情况处于全程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以便检查其是否有无法按期清偿贷款以及违约征兆等情况,好以此为依据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的把信贷风险和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信贷信息管理体系和构建风险度量模型,以提高信贷损失率的准确度和贷款定价的合理性,同时建立贷款损失、赔付率以及预期违约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分析、判断非预期损失,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防范信贷风险。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以及银行的实际情况引入并逐渐完善十级风险评级系统,把信贷人的信誉情况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准确的估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同时银行的发展计划招募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或定期对在岗的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让他们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发现、防范和处理信贷风险。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和了解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提高其沟通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信贷客户服务。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
引言
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比较关键,这是保障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理论层面对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风险管理进行理论研究,有助于煤炭企业的良好发展。
1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
1.1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脸管理的特征
从当前煤炭企业生产运营的风险管理情况来看,有着鲜明的特征呈现。在风险管理的长期性以及艰巨性方面比较突出。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是长期性的工作,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这就要对风险管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地改善对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管理体系自建认到完善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并要对风险管理定期进行更新。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制定长效机制加以应对。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特征还体现在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层面。煤炭企业运营中的风险管理有着其复杂性,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对风险的评估以及分析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能科学化的实施。内部的风险管理以及外部的风险管理要能同时进行,风险管理的复杂度就进一步加大。
1.2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膝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有着其重要性。在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使煤炭的开发成本也不断提高,一些进口的煤炭就大量涌人我国,对我国的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影响!?l。煤炭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就能有助于应对这一现状。在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煤炭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等,就成为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对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良好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煤炭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现状
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层面没有完善化,有的煤炭企业对安全风险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在产业结构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的管理卜没有加强,在经济管理层面没有加强。由于在风险管理制度卜没有完善,这就必然会影响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3,。还有的煤炭企业在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卜可行性比较差,一些制度流于形式,这也影响了风险管理作用的正常发挥。煤炭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风险比较突出。煤炭企业生产中,在生产要素的投人以及产品输出等方面都受到地质条件以及工人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员工的生产技术没有达到相应标准,以及在生产中安全意识不强等,这就比较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生产造成影响。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些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一些企业的领导层缺乏专业知识,以及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就会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氛围的营造有着影响!}l。还有对企业员工的定期考核评估没有给予充分地重视。这些风险问题对煤炭企业的良好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直接影响。
3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方法
为促进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就要注重管理的优化措施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煤炭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下,对提高煤炭企业生产力能起到促进作用。第一,煤炭企业要充分注重生产安全意识的提高。要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安全性,就必须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在近些年我国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发,一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意识卜没有加强,在防范措施方面没有完善,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流程实施,在专业化的知识层面没有完善具备,所以出现了安全事故。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在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卜不断提高,操作人员在操作流程方面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这样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在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中,要注重营销管理的优化。完善客户的信用分析工作,有助于减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发生。煤炭企业的最大财产就是客户,但是风险也在客户方面发生!SJ。为能有效改善客户信用风险问题,就要注重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减少信用风险的出现。煤炭企业还要加强产品的质量,积极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有效控制销售环节的风险。第三,要建认和完善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的措施实施卜,要明确权责,企业领导层要对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加以明确化,对市场经济发展动向以及风险管理目标等方面熟悉掌握信息,对风险的预防措施加以完善。还要注重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认和完善,对专业人才的引人制度要完善执行,专门风险管理部门的独护胜要能保障,对董事会要适时地提出风险管理的评估和分析,要将自身的风险监管作用充分发挥。第四,要强化煤炭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执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后,就要加强执行。要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认,在内部环境方面的风险评估以及信息监督等工作加以完善实施。要注重宣传工作的良好开展,对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要加强宣传,加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要加强事后理赔工作的执行,制定相应赔付资金账目,有效提高事后理赔的工作效率。第五,要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并充分重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以及风险管理过程的全员化和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在这些目标方面能有效实现的话,就能有利于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策略;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会计市场化进程推进,成为了企业财会管理与研究者重点工作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各类风险性因素严重的影响企业发展与经营过程。施工企业市场化进程中,这类风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企业管理者与各项专业工作人员,结合市场情况、企业特点与自身工作内容,开展了各项风险管理研究。其中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者在研究中发现,会计风险的出现对于财会工作质量、业务正常开展以及企业经营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情况下,企业财务工作者以当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现状为出发点,开展了防范策略研究。
一、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会计风险危害有了一定认识,并开展了部分防范工作。但是研究者发现,当地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在施工会计日常工作中,会计风险防范是其重要的管理性工作内容。正因如此,财务管理人员就成为了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企业会计工作中,部分会计工作者风险意识管理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较差。会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不了解,以及财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理念陈旧造成的。如部分会计工作者长期从事会计工作,对于建筑市场变化缺乏了解,就是在潜意识中降低风险管理意识。二是风险专业管理水平较低。会计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管理内容,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依然缺乏具有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包括了风险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当前施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甚至部分企业会计人员都为经过风险管理培训教育,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风险防范过程缺乏规范化制约
在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中,整体过程的规范化制约对于防范质量起着支持作用。但是在风险管理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着防范过程不规范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流程不规范。风险防范流程包括了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警等各项工作。会计工作者按照流程工作,有利于风险因素及早发现与解决。但是实际工作中,部分快工作者未按照流程规范技术上报、分析风险性数据,继而造成了管理者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影响了风险防范整体工作。二是细节缺乏规范制约。风险防范管理的细节,决定了整体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是在部分企业风险管理中,部分管理者忽视了细节内容。如数据分析误差是否准确、数据是否全部登记等细节经常出现失误,就是这类细节规范缺乏的主要表现。
(三)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风险防范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完善。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制度中市场性因素较低。会计风险是由于企业经营、原材料市场、人力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多种因素共同条件因素影响造成的。当前施工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中,一般只考虑财务工作存在的风险因素,未将市场原因造成的风险造成会计风险纳入管理制度。二是管理制度未注重细节内容。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中,一般较为重视企业经营中的重点问题,但是忽视了因细节问题造成的会计风险内容。如企业会计工作中,财务印章、原始单据管理不善,出纳、会计人员工作失误等细节问题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会计风险。对于这类细节问题的缺失,是当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四)资金管理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
资金管理是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发生的主要来源。虽然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强调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的一些常见问题。一是资金回流较慢。施工企业工程施工期较长,其资金流动较慢。这种资金回流较慢的情况会造成贷款利息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多种资金问题,形成较为严重的资金风险。二是资金管理出现失控问题。施工企业经常进行参与投标、外包、外聘等工作,用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施工工作效率。但是这类工作模式也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使用等过程中,资金管理失控可能性的提高。如外包过程中,包工队伍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就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同时造成企业信誉的降低,影响企业资金控制造成较大的会计管理风险。
二、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实践策略研究
根据我们对施工企业会计风险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专业研究,利用以下实践工作策略提高风险防范质量与效率。
(一)做好专业风险防范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必须做好专业风险防范队伍的培养工作。首先企业应做好内部队伍建设。内部队伍主要指企业财会工作者,以及与风险防范有关的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内部人员,企业应结合施工企业财会工作特点开展专业风险管理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风险防范能力。其实做好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将企业管理者(如总经理、财务经理等)纳入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开展风险管理教育,是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最后是引入专业风险防范人才。在企业风险防范过程中,引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专业风险管理师,定期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对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可以提升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速度,同时在专业角度提高了会计风险防范质量。
(二)完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提高风险防范质量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有效性为目标开展制度建设。有效性主要是在风险管理制度具有高效、可操作性以及可控性强的特点,可以在企业管理中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如在风险管理制度中应根据建筑市场特点、施工地域性特点等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将企业风险防范落实到实处。二是注重制度细节内容。将风险防范工作细节内容纳入制度管理范围,利用细节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是风险管理重要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细节内容不仅可以体现在制度本身,还可以利用细则、内部文件等方式体现。三是有重点的建立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内容对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应着重进行规范。其重点内容包括了风险防范流程、控制措施、监控检查机制等防范工作中,建立起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加强资金管理工作
在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中,管理者应以会计管理制度与技术并行的方式,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层面,管理者一方面应以施工企业资金运行特点,结合市场特点建立资金管理制度,避免资金人为管理失误造成的会计风险;另一方面管理者应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资金监控制度,严密监控资金流向与市场金融走向,降低市场性因素造成的会计风险。在技术层面,管理者应利用计算机电算化技术、网络数据监控技术等技术措施,利用高科技措施降低人为失误造成的风险因素,同时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会工作中,会计风险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者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为此,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者针对市场因素,开展了广泛的风险防范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风险防范工作依然存在部分问题。财会管理者以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资金风险防范为主要策略,开展了风险防范研究,为企业风险防范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国债期货;重启;风险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90-01
一、国债期货概述
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属于金融类衍生品,主要功能是对国债现货的价格锁定。在我国,中长期国债在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还本付息期较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物价持续攀升,基准利率频繁变化的背景下,固定的中长期国债利率与不固定的利率和通胀,使国债持有者面临着巨大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国债现货期限结构不合理,对利率的敏感性程度不足,国债期货的缺失使得国债现货和期货相互配合不可能。这导致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功能受到限制。为了规避利率和通胀风险,重启国债期货很有必要。
二、新旧国债期货风险管理制度对比
汲取试点时期国债期货失败教训,新的期货合约在风险管理制度上有很大改进,表给出了新旧时期合约对比情况。
(一)合约标的与面值
期货标的由以前的面额为2万元3年期国债变为面额为100万5年期,票息率为3%的国债。国债期货面额的增大能够过滤掉部分投机散户,使投资者变为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由于机构投资者主要的目的是套期保值,所以这会给市场带来更加理性的操作理念,同时带来更加稳定、丰厚的资金规模,这会都对稳定国债期货的价格起到重要作用。3%的票息率参考合约标的收益率水平,在此基础上取一个相对合理的整数利率,有利于合约的标准化和确保期货的价格收敛于即期价格。
(二)持仓量限制
持仓额的限制可以防范少数人因大量持仓而达到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也可以有效防止市场风险集中于少数投资者和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327国债期货交易中并无持仓限制。在此次事件中,万国证券在距当日收盘不到8分钟的时候,突然抛出1056万口,引起期货价格暴跌3.8元。如果对持仓量有严格限制,万国证券抛售期货的行为便不会发生。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后,对持仓量的限制为:一般月份持仓限制1200手,交割前一个月中旬600手,交割月前一月下旬起300手。新的交易制度限制了投资者的持仓量,尤其是到交割月,这种限制会更加严格。持仓量的限制保证了交割的顺利进行,防止大面积违约的发生。
(三)保证金比率
保证金机制为合同的守约方提供资金担保,同时又可以提高逼仓成本,引导没交割意愿或交割能力的投资者,将合约向非交割合约转化的功能。
由于期货实行盯市操作,当保证金比率低于最低保证金要求,交易者需要补足保证金,否则将被强制平仓。保证金比率决定期货的杠杆效应。比率太高,则会影响国债期货市场活跃度,降低其流动性;比率太低,则会放大国债期货交易风险。
在327国债期货交易机制中,保证金比率较低。327事件发生时,深交所为1.5%,而武汉交易所只有1%;同时,保证金比率的执行也不到位,甚至允许在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透支交易。当时的万国证券就是由于在最后8分钟抛出1056万口的空单,价值达2112亿元,引起了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如果按当时上交所2.5%的保证金比率要求,万国证券需要缴纳52.8亿元的保证金才可以进行这一操作,显然,这不在万国证券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而2012年推行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中,保证金为总资产的3%,对于国债期货的新兴市场来说,较高的安全边际高估了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限制了其流动性。
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后,保证金比率降至合约价值的2%,在合理防止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同时,保证了市场的流动性。
(四)涨跌停板制度
国际上的期货交易除日本和台湾外,都未设置涨跌停板制度。我国汲取327事件中大户的过度交易,使期货价格暴涨暴跌的教训,将这一比率变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涨跌停板制度的设置将每个交易日的国债期货价格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规避了由于未设置涨跌停板制度导致的期货价格波动不受限制,一天价格的波幅过大而爆仓的情况。
(五)交割方式
交割方式上,由原来的单一券种变为剩余期限4~7年的国债。交割国债品种的多样化,使大户操控多方,操控市场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有利于保护散户的利益和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国债现货存量充足,且财政部发行国债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债余额于2012年年末突破7.7万亿元,国债期货采用现货交割方式已经成熟。这可以促进旧券活跃,并且,巨额的国债发行量,使投资者再也难以控制国债现货市场,从而抑制了多逼空现象的再次发生。
(六)上市场所
试点时期的国债期货合约上市场所不唯一,当时有14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现如今, 国债期货合约在中金所上市。为体现中金所集中履约担保的责任和方便交割过户,期货交易采用中金所开立债券账户的统一交收模式,中金所在中债登,中证登(上海)和中证登(深圳)开立债券账户。国债期货的交割通过中金所账户的转托管方式实现。上市场所的固定可以提供统一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三、 对我国国债期货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形成对会员资格的审批制度
会员资格审批制度属于风险管理的事前控制,能从源头上遏制风险。考察会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资信,是交易所风险管理的重点。审查会员资格时,应着重审查其注册资金规模,历史信誉记录,经营场所是否固定等因素。
(二)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政府监督,交易所自我监管,行业协调的三级管理体系
这一管理体系被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采用。我国应该以政府监管作为主导,强调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管理期货市场,交易所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行业自律组织宣传国家的期货法规,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国债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将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相结合
期货交易所在开始交易前,统计各个会员的持仓量;在交易的过程中,检查是否有过度交易等可能操控市场价格的行为;当日停盘后,统计汇总以上信息。深入调查分析交易数据,并将调查报告上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