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62-05
自从总理2009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恰逢“十二五规划”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良好机遇,顺应海洋科技以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定义。《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目前,海洋领域的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定义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门类,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发对象,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海洋药物为主导产品,包含其他相关功能制品的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类群。
海水利用业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等。
海洋信息服务业是由海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的产业门类,它包括与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传播等有关的部门。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是指在沿海地区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进行的电力生产活动。
海洋新材料可分为两类:一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生物加工而成的材料,包括可降解纤维、医用胶黏剂等;二是应用于海洋,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防腐体系或涂料,防污体系或涂料,加固体系或胶黏剂,深海用固体浮力材料等。
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是指综合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并实施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人类进行海洋及海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具,包括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水下装备及配套作用工具。
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海洋产业,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扩大的海洋产业群。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9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3,000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0.9%,较2008年增速约为20%,远高于同期海洋经济(约11%)以及全国GDP(8.7%)的增长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篇2
>>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诸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浙江省运输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 浙江省农药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考 发展浙江省特色的生态经济 对安丘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建议 浙江省湖州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应用型院校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04.
[2]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28-31.
[3]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42-48.
[4]唐勇.培育特色小镇要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06):21-22.
[5]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6]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3):27-28.
[7]于新东.关于浙江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建议[J].党政视野,2015,(08):18-22.
[8]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t望,2015,(09):49-51.
[9]涂东山,王琳,何奈里.山南基金小镇:打造中国格林尼治[J].政策t望,2015,(10):50-52.
篇3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
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绿色食品产业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北京的压力和推动天津、河北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本论文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简述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
1.京津冀农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个地区协同发展,在地理、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关联机密。但在基本农业领域,京津冀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密度大,巨大的人口压力制约着北京发展传统农业。在北京,休闲农业、设施农业、采摘农业是最为常见的农业类型。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农业具有科学技术水平高、设备紧密等特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北京成为农作物更新换代步伐最快的城市,科研育种居于全国领先。(2)天津是紧邻海洋的直辖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品。天津以高新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兼顾丰富的海洋渔业产品,是典型的及休闲、使用、加工和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体。天津地区自古被称为北京的“菜篮子”可见其农业在质量、种类以及产量等方面的优势。(3)如果说北京是新型农作物的诞生地,天津是新型农作物的试验地,那么河北就是当之无愧的发展与壮大地。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河北具体北京和天津很近,在畜牧、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光是蔬菜这一项就已经位列全国第二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京津后菜园。另外,河北在粮食产量、肉类供应、牛奶供应方面分别位于全国第3位、第4位、第5位。
2.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紧急协调统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京津冀绿色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这是重要的保障性措施。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解决:(1)绿色产品产业结构布局独具特色。河北主要承担了针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地与加工、销售地,而北京、天津则依靠技术、市场、资金、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绿色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北京、天津在绿色食品的销售和物流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绿色产品供应与集散区。(2)绿色农业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河北处于北京和天津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还是发展都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这是由于市场的反馈作用实现的。在河北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业产品领头企业,具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和巨大的生产规模。在过去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增长,极大的满足了京津地区的市场需求。(3)绿色产品的产学研合作紧密。北京具有全中国最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研究设备,河北具有最广阔的种植基地和生产企业,是发展绿色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研发、新产品开发、综合技术集成等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区域产学研对接不够流畅,基于优势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尚待破题。
二、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北京是全国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中心,作为人生存之本的食品在这个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基于社会上食品问题盛行,绿色食品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青睐。京津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如下的诸多优势:(1)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是重要的经济调整产略和市场调整战略,无论是减轻北京的负担还是促进河北与天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绿色食品发展为基础的一系列行业育领域的更新都处于重要的发展地位,是加快形成该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2)资金充足,市场广阔。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除了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优势。北京、天津市场广阔,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河北土地肥沃,气候适合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首选,河北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3)地理优势。京津冀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直辖市和一个农业大省,交通便利,是转移企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具备郊区绿色食品区、农村腹地绿色食品区和偏远地区绿色食品区等差异化、特色化突出的供应区,现代化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三、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内容详细的介绍了关于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尖锐问题,具体如下:(1)产业衔接性不强。通过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地区缺少一条龙式的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相关环节的关联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其实际带动与发展能力。中间环节的丧失不仅降低了实际的运行效率也间接的阻碍了本产业的发展,并未充分发挥来自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2)京津冀地区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缺少新事态、新理念、新方式的参与,人才流失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产业分工、协作、集群效应尚待形成,亟待通过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互联网+”发展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等,需要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四、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编制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来自于三个区域的各种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政策、资金以至于自然环境等方面。要建立绿色产品产业园区,北京要承担起技术与设备的主导者,天津承担必要的实验和研究工作,而河北则是大范围种植的提供者。各个区域都要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河北要加快自身的科技发展,积极承建相关项目的实践工作,有效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就近尽快转化,发展相关企业集群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北京与天津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在保证自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市场,优化布局,科学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
2.创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形式发展模式,校企合作、企业研发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模式。要广泛调动来自易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力量,对协调发展中涉及的政策制定、市场行情、科技问题等定期会商,共同分析与研究,及时做出反应。(2)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划,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正是基于其重大的效益,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领、相关主体共同出资的资金来源。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双赢或多赢。
五、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
[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39-44.
篇4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73-0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港口布局密集,是我国重要的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紧密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外商直接投资聚集度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是中国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蓝色经济和深化沿海开放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外贸结构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合理的资本利用和资本输出也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本文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全省的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其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经贸发展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地区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内部的需求拉动以外,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作用。山东省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份额占比较大,对山东省整体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通过对2005-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山东省的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总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沿海七地市的进出口贸易同山东省整体贸易状况趋于一致,整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量和全省对外贸易量成正比关系,占比在80%左右,对整个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青岛作为山东省对外贸易的主力城市,在进出口方面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山东蓝色经济区七地市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不同,青岛市、日照市、烟台市和威海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大于全省水平,滨州市、潍坊市和东营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小于全省平均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具有带动作用,对山东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二)资本经济发展规模
1.利用外资规模。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慢慢恢复增长,山东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展山东经济发展空间,形成了高层推动对外开放政策机制,全省对外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得到不断提升。外资利用情况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外商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05个,合同外资177.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40.5亿美元,分别增长5.4%、7%和13.8%。在山东省各沿海城市中,青岛市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城市。
2.境外投资规模。2013年山东省境外投资企业数443个,核准中方投资额达到45.12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23.14%。其中青岛市、潍坊市和烟台市对外投资额分别达到10.43亿美元、4.89亿美元和3.91亿美元,占全部山东省境外投资的42.62%。整理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境外投资企业数占山东总数的60.94%,对外实际投资额也占到了46.11%。以上数据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投资情况在整个山东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对外投资发展和境外投资规模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
(一)海洋船舶工业
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以及各种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造船技术不断创新。很多造船企业瞄准世界造船新标准,对传统的造船工艺流程进行彻底升级换代。相关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形成优势产品集群发展的局面,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大造船基地聚集效应业日趋突出。实现了船舶制造大型化、船用动力设备系列化、海洋平台深水化,形成了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新态势。
虽然山东半岛船舶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是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与江浙省份相比,目前的船舶工业现状与一个具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的大省的形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二)海洋渔业
2005年到2013年期间,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海洋渔业产值不断增长。威海和烟台的渔业产值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六市两县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青岛的渔业产值位列第三,在半岛海洋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
就海洋交通运输业来说,山东半岛的比较优势在于港口的发展。自2005年山东省首次召开全省沿海港口工作会议以来,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航的运要素不断集聚并形成规模,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日照港为骨干”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海洋交通运输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篇5
[关键词] 海洋经济 海洋资源 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能源供求矛盾也逐步显现。实施海洋开发,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将有力缓解矛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海口市是海洋大市但并不是海洋强市,发展海洋产业,深化海洋资源开发,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是实现未来海口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海口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1.海洋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海口处于华南经济圈的前沿,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汇点上,是国内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枢纽,优越的海上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促进海口和内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在资源、历史人文,以及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并成为海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从而促进海口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开发潜力大
(1)海洋旅游资源
海口市目前拥有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是具有极高价值的优势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旅游资源是海岸带空间资源,具有优美细白的沙滩、宽阔的潮间带、较浅的沿岸水域和滨海热带植物等,聚集着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田园十大风景旅游资源。例如东寨港红树林、海底古村、西海岸公园、东海岸、金沙湾、海口湾、南渡江沿岸、白沙门海滩、新埠岛沿岸、桂林洋海岸等各具特色。同时,海口市地处低纬度,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天气暖和,长夏短冬,为避寒胜地。海岸、沙滩、海水、热带作物,以及气候都是海口市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和自然资源。
(2)海洋渔业资源
海口市主要海洋经济鱼类有马鲛鱼、鱿鱼、黄花鱼、乌贼、金线鱼等100多种;虾类有墨吉对虾、斑节对虾、沙虾、毛虾和青虾等;蟹类有青蟹、小蟹、棱子蟹等;贝类有泥蚶、毛蚶、牡蛎、江瑶、文蛤等。还有海马、海蛰、沙虫、江篱等。鱼类资源种类多,群体小,在渔获物中除了毛虾群体较大外,都没有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另外,鱼类既有地方性又有洄游性,地方性的鱼类占优势,均分布在琼州海峡60米等深线以内,自西至东分布广泛,但密度小,混栖生存,成为多种作业的捕捞对象。
(3)海洋港航资源
海口市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从西到东可分为以下几个岸段:马村岸段、盈滨~天尾岸段、海口湾岸段。马村岸段位于澄迈湾东岸马村至盈滨岸段,即老城区沿岸,有足够的陆域,水域开阔,沿岸水深条件优良,5米等深线在盈滨至东水港口门岸段离岸约1000米,在东水港口门至马村一带几乎紧靠海岸;10米等深线在东水港口门以北岸段离岸1500米~1700米,在文大村离岸约200米,在美当湾至包金湾离岸约800米~1000米;马村近岸水深8米~11米。这一带水域无淤或少淤。该区是天然的深水大港选址,可利用岸线长达15千米。盈滨~天尾岸段该岸段是澄迈湾东侧最优美的海岸线,港湾开阔,水深较大,10米等深线距岸1550米,泊位利用天然水深,无淤或者少淤,对巨型船舶泊稳条件较好,适宜建深水港。海口湾岸段海口湾具有良好的水深条件,20米等深线离岸近者仅2.5千米~3.0千米,秀英港最远也只有8千米。其次,海口湾的波浪较一般开阔海湾小,平均波高小于0.5米,最大波高为2.4米。海口湾的稳泊条件好,可建设大型港口。
(4)海洋生物资源
海口市的海洋生态资源主要为红树林,其中红树林连片面积最大、分布最为密集的是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面积为2601公顷,东寨港红树林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保护区,据初步调查,东寨港红树林面积共2000公顷,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98属395种,其中红树林植物16科、32种,占世界红树林植物总数82种的39%,占中国红树林总类的92%。此外,还有半红树林植物20科30种。保护区内动物种类众多,现有哺乳类动物8种、鸟类159种、两栖爬行类7种、蝶类6科27种、鱼类57种、两栖动物92种。其中珍稀濒危鸟类16种。
三、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宏观上亲海政策的全面展开,以及海南省做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战略决策,海口市海洋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产值从2003的42.2亿元增加到2007的89.337亿元,占海口市GDP的25.2%。(见图1)2007年海口市主要的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分别为:海洋渔业总产值13.5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15.6915亿元,滨海旅游业总产值55.6915亿元。 具体来讲,海口市海洋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007年海口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790.38万吨(含铁路轮渡量),占全省港口吞吐量74.2%,图2反映了1990年~2007年海口港吞吐量增长态势,自1998年起,海口港吞吐量又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1998年~2007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0.1%左右,“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口市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海口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585.6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19%。(见图3)到2007年,海口市拥有旅游星级酒店77家,其中,有房间11431间,床位21188张,旅行社134家,其中国际社41家,国内社93家;景区(点)18处。
海洋渔业是海口市的传统产业,2003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后,海口市的海洋渔业呈现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有海洋渔业人口25255人,渔业劳动力13853人,海洋机动船2143艘,总吨位20018吨,总功率34890千瓦,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海产品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具体情况见表。
2.海洋经济存在问题
(1)海洋产业综合开发水平不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我市GDP比例仍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
在海洋渔业中,以初级性产品为主的养殖和捕捞产值比重占73%左右,海洋捕捞比重过重,海水养殖以滩涂和港湾养殖为主,浅海和深海养殖发展明显不足,而且养殖品种单调,缺乏高附加值的养殖品种;水产品加工规模小,具有优势的龙头企业不多,且海洋水产品加工基本上以粗加工为主,效益难于提高。
(2)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支撑作用不强
海口市从事海洋资源开发和研究工作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科技创新步伐缓慢,制约着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限制了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等海洋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海洋科技人才匮乏和科技创新机制不建全是导致海口市海洋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3)海洋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涉海规章有待健全
海洋行政管理是各部门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难于适应海洋产业开发快速发展的形势。各涉海部门和沿海地区之间存在管辖权限不清、管辖面积不明的问题。地方海洋法规滞后,执法主体不明,多头管理,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科技推广机制
加强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走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引导科技开发型机构直接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或通过兼并、股份制、联营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
2.建立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制度保障
进一步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旅游、港口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域使用竞价出让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对港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属性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大中型用海和围填用海项目要按规定严格把关,围填海项目建设要进行可行性及不可行性的正反论证,并进行环境评价。
3.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开发应重视海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以使资源、环境和经济为世代可持续发展得到利用。在制定海洋开发规划中,应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效益列在海洋经济指标体系中,协调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做到人海系统在发展上的和谐,使得海洋资源得以永持续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陆经济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资源是全球最为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19世纪全球关注的是“煤”,20世纪关注的是“油”。进入到21世纪,全球最关注的是“海洋”,海口市是海洋大市,但不是海洋强市,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做到:走科技兴海之路;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实现海洋事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民:福建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1,(4):43~47
[2]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J].地域开发与研究,2003,(3):1~4
[3]王殿昌:海洋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统筹问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3):3~6
[4]王: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3,(3):73~78
[5]海南省统计局:海口统计年鉴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张颖辉 可 娜:辽宁省海洋经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1):95~101
[7]赵 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6(11):211~213
[8]栾维新: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初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6~30
[9]孙 冰 李 颖:海洋经济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1~40
[10]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3~42
篇6
【关键词】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金融支持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近海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浅海可用于养殖的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历来是山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为了全面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优化渔业经济布局,提高渔业经济发展效益等,而这些又急需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金融支持。
一、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渔业面临的新机遇
1.带来更多优惠的政策支持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不仅带来了诸多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加强了省政府对发展海洋渔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强调要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渔业捕捞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等。2011年11月2日,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区内重点城市探索金融发展新模式、完善各项考核机制以及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等,为经济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2.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资金支持
首先,国家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及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其次,2011年省级财政和半岛区内7市共安排20亿专项资金,而且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来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还探索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重点资金支持;再次,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全国乃至海外资本对其发展的资金扶持,进而为区内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金支持。
3.更好地促进高效生态现代渔业的发展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高效生态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仍比较落后,例如近年来,我省部分大中型水面、近海等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事件频发,与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一起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无疑给我省现代海洋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在强化特色海洋渔业发展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
二、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情况
1.近年来海洋渔业的发展状况
据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知,2011年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1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渔业增加值614.3亿元,增长4.4%,2011年水产品总产量813.5万吨,水产品出口120.3万吨,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另外,2012年6月25日,山东省海洋渔业厅通报第一次渔业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全省渔业养殖面积达11630883亩,渔业船舶114630艘,渔业企业6682个,渔业从业人员共3438134人,渔业村1214个,渔港312座。诸多事实表明,渔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海洋渔业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且已经成为该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2.金融业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的情况
2011年我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信贷向重点领域倾斜。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6986.5亿元,比年初增加5349.2亿元,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速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9.3和2.7个百分点,县域新增贷款1725.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8.3%,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另外,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6家,15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合计融资额481.0亿元;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由此看出,蓝色经济区金融机构对海洋渔业的资金支持比上年虽有所增加,但集中针对海洋渔业产业方面的资金依旧不足,金融支持方式比较单一。
三、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
1.定价机制不完善,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
国有商业银行涉足海洋渔业金融业务规模不大,主要是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为渔户提供信贷服务。据统计,目前农村信用社对渔户的贷款上浮幅度为80%-100%,一年期利率一般为9.75%,最高可达到10.6%,而这远远超过渔户所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位。由此较高的利率水平,使得渔户们承受着沉重的利息负担,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发展。
篇7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宁波地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较早地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之一。对宁波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探索和总结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1902
1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在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首次明确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北京、深圳、上海、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相继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产业规划和相应保障措施,力求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逐步赶超国际水平。2012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确定将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并积极研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尽管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还在补充和调整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明确的说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一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宁波正处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发挥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大作用,这为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宁波区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宁波利用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宁波市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大批智慧产业迅速壮大,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上半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7.4%;2014年,宁波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上海大众带动下,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31.9%。分别从四大战略性产业来看:
(1)新装备产业。宁波高端装备产业在石化、能源、钢铁、文具服装、汽车等为代表的临港大工业基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有了较大提高。201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
(2)新材料产业。宁波是我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日具规模。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顺利推进,在高新区、鄞州、北仑和余慈区域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在产业局部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特色也逐步形成。
(3)新能源产业。2014年,宁波市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为契机,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规划》。随着吉利纯电动轿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发展海洋经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宁波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明显,已经形成了液晶光电、集成电路、信息家电、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集聚,涌现出一批包括奇美电子、菱茂光电、康强电子、江丰电子、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已成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封装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外延片、靶材生产基地;电子商务领域被国家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为十大创新创业城市。此外,宁波被列入国家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后,将汇聚两岸优势共同推进基于无线网络的“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公共服务”等合作试点应用项目。这些产业合作也将为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在过去的三年里,宁波市把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宁波有中国(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宁波)兵器研究院等作为政府公共平台为宁波企业提供服务,还有企业研究院5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8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6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科技型企业950家。宁波市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宁波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机遇,也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挑战。尽管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产业资源条件与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在产业化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3.1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缺乏
随着杭州湾经济制造圈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区,而且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将对宁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级别较低,以宁波市级为主,尚无国家级机构,科研整体实力相对不足。尽管宁波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特定项目上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上大多是模仿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不够,尤其是宁波节能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在依赖进口。
3.2产业分布集而不群,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
目前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部分领域,如软件、动漫、液晶光电产业等,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材料、新能源等自发形成的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分布在宁波市各县(市)区,以宁波市三区、北仑区、慈溪市、鄞州区较为集中,呈现一园多点式的空间布局。从事新材料新能源生产的三百多家企业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孕育期或发展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但规模小而散,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尚未形成较大经济规模。且多数新材料企业并未有效嵌入本地产业网络体系,缺乏有效的产业交流与融合,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配套率低,没有通过对接互动形成成本优势,制约了宁波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3投融资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新兴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宁波市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相对滞后。据调查,目前宁波市有70%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反映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外,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也有待完善,尽管宁波市已逐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但相关企业却普遍反映政策衔接还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4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速技术创新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宁波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宁波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2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完善发展机制与政策环境
从历史经验来看,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宁波市政府应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方向,继续吸引社会资本力量投资创办孵化器,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创新体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4.3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原则,以国家级高新区、北仑区和杭州湾新区为核心圈,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优化新兴产业运行的空间组织,实现各大产业基地、区块之间协同发展,力求在空间上做到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推动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确保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
[2]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4).
[3]朱瑞博,刘芸.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
篇8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威海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1.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同一产业内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在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集聚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将产业集聚和国际经济竞争力联系起来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通过研究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世界上不少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就表现为它们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硅谷地区的经济由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撑,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城的经济则由当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加工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硬件制造和装配产业集群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也表现为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还包括提供相关公共品和政策支持的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很强的区域集聚效用和扩散辐射作用。产业集群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空间集聚性,即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空间上高度集中,相关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化,各经济活动主体和相关机构组织通过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关系频繁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结成一体化网络;分工和协作性,集群内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上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根植性,集群内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共同的市场交易规则,彼此之间信任度增加,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集群一旦产生,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高度互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推动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集群内部企业频繁的经济往来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了企业之间彼此的信任,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便利了市场信息的获取,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企业间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利于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学习,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
②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依赖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整体,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和对外谈判能力。
(2)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①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生产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共用同一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则发挥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企业和各个机构部门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竞争力。
②由于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集中使用基础设施,并且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当地或外销,有利于实行企业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③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在山东省内,有诸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由于产业集群而产生的区域品牌;在山东省外,有诸如浙江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④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关联,频繁进行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往来,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创新性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环境,提高地区整体经济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威海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威海市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发达,威海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旅游业是威海市优势产业,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威海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威海市工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业和食品医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威海市工业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纺织服装业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存在区域重复建设,四市地区间产业门类趋同,而且主要工业门类在各市经济中都占相当比重,各城市之间存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
三、培育威海市产业集群,促进威海区域经济发展
1.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威海市处于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位优势好,对外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承接日韩转移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现阶段威海市已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大量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业。威海市在汽车工业方面以三角集团为代表发展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三角集团在全国轮胎行业中排名首位,其轮胎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就整体来看,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并不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船舶制造业无论是与青岛还是大连市相比都远远不及,而汽车制造业只是限于零部件生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难以做大做强。
(2)纺织服装产业群。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是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金候”和“寒思”等著名品牌。威海市纺织服装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威海市已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就纺织工业而言因为邻近的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所以很难做大做强。而服装业与青岛和潍坊市相较,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充分融入半岛经济圈。
(3)海洋产业群。威海市渔具生产,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工程药品、保健药品生产发展迅速,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威海市是中国的渔具生产基地,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威海市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的唯一不足在于缺乏科研支撑,海洋生物工程药品和海洋食品的生产加工都要求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这需要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而威海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少,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乐观。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业的中心,随着日韩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中低端类产品生产会加速向国外转移,而威海市邻近日韩,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又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承接日韩转移产业上其条件得天独厚。
2.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半岛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由于区域特色相近,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结构趋同,低层次竞争,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在青、烟、威三市都有发展且都占较大比重。威海市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威海市应考虑重点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中的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渔具生产和海洋食品加工生产和海洋生物制药上与半岛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优势,海洋产业应该成为威海市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重点在于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建立配套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威海市由于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机电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威海市面积和人口较小,一方面也由于威海市旅游人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制造业方面,威海市更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威海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综上,威海市今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此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半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以青岛市为龙头,发展半岛城市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威海市应该正确定位,在半岛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在半岛城市圈这个大环境中发展产业集群。现阶段,半岛城市间经济结构趋同,条块分割,利益分割,低层次竞争,产业配套协同能力差。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区专业分工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方面可以由各地区分工协作,培育大的产业群,各地区作为产业群的一个部门一个环节,这样势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半岛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半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半岛产业集群和建设半岛城市经济圈方面,各地区政府一定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消除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3)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加快信息、知识的扩散。建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技术密集型园区,创造技术研发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信息化网络,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本,推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创新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吴忠培董丽雅苗娴雅: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5年第2期
篇9
海洋经济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海洋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海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海洋产业2000年的生产总值为300.82亿元,2010年增长到3550.9亿元,为2000年的11.8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8.57%,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25亿元/年。2011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900亿元,比2010年增长9.83%左右,可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的势头逐步加快。江苏沿海三市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生产总值达8262.7亿元,增长幅度为12.4%,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涨幅高出14个百分点。江苏省全省亿吨大港有7个,其在数量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江苏省海洋产业总量在不断增长,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与全国或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相比,其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贡献率与江苏省沿海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相比是不适应的。
三、江苏主要海洋产业聚类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江苏海洋主要产业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关联性、相似性较高的产业,确定江苏主要海洋产业间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群。基于资料的真实性与可得性,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1)整理出江苏主要海洋产业近5年各产业的产量,作为聚类分析的基础数据。
1 步骤
(1)样本的无量纲化处理。
(2)计算样本两两之间的欧式距离,即样本各个变量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再用最短距离法,得到对称矩阵。
(3)得到聚类表,阶为聚类步顺序号,群集组合里的群集1、群集2是该类合并的两类观测号,系数为距离测度值,表明不相似的系数。首次出现阶群集,合并两项第一次出现的聚类步序号,群集1、群集2均为0的是两个观测量合并;其中有一个为0的是观测量与类合并;两个值均为非0值,是两个聚类的合并。下一阶:此步合并的结果在下一步合并时的步序号。
2 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次出现的是系列1、8,第一步合并为一类,它们之间的非相关系数较小,为0,再下一次合并是第4步,在第4步的时候,1、3、8组成一类,出现集群,集群子类个数为3个,再下一次合并是第5步,1、3、5、9组成一类,以此类推。
结合2006—2010年江苏各主要海洋产业,将归于一类的指标合并,视未被列出的指标各自成为一类,就得到指标的一个聚类,从树状聚类图可以看出,所代表的各主要海洋产业即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较大,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关联性强,而海洋渔业与海洋化工有较强的关联性,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作用较大。在发展江苏海洋产业时,产业的关联性较大,其中一个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
篇10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第二章第四节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两步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任务。2011年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395.1亿元增长到29447.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由8029亿元增长到12193亿元。2015年,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9.6%,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需要港口、船舶、装备制造等硬件设施,又需要硬件设施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软件和人才;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要有水产养殖、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基础人才,又要有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方面的高科技人才;既需要农工产业的技术型产业人才,又需要为产业服务的物流、旅游、金融和电商方面的服务型人才。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调研
2016年年底高职院校74所,蓝色区域内33所,蓝色区域内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45%。蓝色区域内有国家示范类院校4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所:烟台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1所: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和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33所高职院校青岛有6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日照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威海有高职院校4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烟台有高职院校7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潍坊有高职院校9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所。东营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滨州有高职院校1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从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潍坊、烟台和青岛这些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地区,而且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威海、日照、东营和滨州院校相对较少,但水平也比较高。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分布相对较合理,而且办学水平较高。虽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市集中了全省45%的高职院校,还集中了19所优质院校,但是我们却没有成立一个全域的高职教育集团,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目前我们只有西海岸职教集团和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这两个集团正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各个院校基本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专业重复建设,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造成区域教育资源浪费,也造成了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的33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我们会发现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有29所,占总数的87.9%,其中开设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分别有21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类专业的有20所,占总数的60.6%,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教育与体育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类中,19所院校中有14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类专业和港口运输类专业中,19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空中乘务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食品药品与粮食类专业的有14所,占总数的42.4%,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药品与监督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0所开设生物与化工类专业,占总数的30.3%,主要包括应用化工、海洋化工、化工装备、石油化工、化工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9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安全类专业,占总数的27.3%,主要包括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7所开设装备制造类专业,占总数的21.2%,主要包括海洋工程技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有4所,占总数的12.1%,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兽医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开设水利类专业。从2016年我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统计与分析,以及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看,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能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提供部分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申报了海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并于2013年成立“蓝色工程学院”,培养海洋生物、石油化工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烟台职业学院优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470万元;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借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发挥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与蓝色经济区的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滨州职业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海洋学院,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三个专业;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于2015年建设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等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并新建“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专门为海洋产业服务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和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航海、港口和船舶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训。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虽然旅游类、教育与体育类、财经商贸类专业始终在专业设置中占有优势,但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现代蓝色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保守预计每年有10000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仍不能满足旅行社一行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旅游类专业主干课程依然是传统旅游学认知、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和法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等,能够开设海洋旅游、海洋文化、邮轮服务的院校寥寥无几,即使能够开设也是作为选修课程来了解,这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海洋旅游发展需要的。在开设财经商贸类电子商务专业的21所院校中只有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是专门针对海洋产业方向的电子商务,专业重复开设造成资源浪费。21所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依然是传统的国际金融或金融保险,更没有设计到涉海的方面。教育与体育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韩语的教育上,单商务英语就有14所院校开设,而法语、德语、俄语、泰国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也就只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和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开设,学生多输送到国外,并不能满足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所需。可见为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培养服务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确实应该丰富内涵,使专业发展体现地区特色,高效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三、结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与实施,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32所职业院校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的变化,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加强了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服务的专业建设,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一二产业服务,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笔者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借鉴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快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建设,实现为各产业服务的专业群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2]孔爽.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长三角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3(05).
[3]王亚凤.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06).
[4]王文娟.高职院校海洋类专业设置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0).
[5]高宏斌.蓝黄经济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3).
- 上一篇:初级中学食堂管理制度
- 下一篇:财务管理与会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