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

篇1

摘 要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支付模式,近年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电子商务中支付瓶颈问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同时也为新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和业务规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将对第三方支付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 风险 控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资金结算密切相关的网上支付市场迅速成长,特别是以支付宝、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最为迅速。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和有关机构的关注。

一、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概念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第三方支付具有显著的特点:

1.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将多种银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到一个界面上,负责交易结算中与银行的对接,使网上购物更加快捷、便利。

2.较之SSL、SET等支付协议,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更加简单而易于接受。

3.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的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

(一)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并且没有建立起国家的信用体制,第三方支付的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独立于网络之外的物流活动的诚信风险依然存在。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交易中出现纠纷买卖双方各执一词,相关部门取证困难;支付平台流程有漏洞,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为耍赖,不讲信用的情况,这已成为第三方支付发展道路上必须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同时,尽管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这些银行对“支付宝”账户上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导致支付宝公司本身“类银行”的相关业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给使用“支付宝”的资金安全留下财务隐患。

(二)自身竞争、风险问题

1.“第三方”与银行的竞争问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通过与银行的合作来运行,但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合作,当银行不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公司,而直接与商家连接时,第三方支付公司将面临来自银行的强大竞争。

2.运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牌照发放后如果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有可能被整合或收购。政策风险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投入,没有资本的强大支持,这个行业靠自己的积累和原始投资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3.认知问题。网络教育的不够全面,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电子支付。另外,支付公司还没有真正拉动用户来定购,并没有真正用商品价值和服务来吸引用户。

(三)消费者信用风险

1.消费者个人信息得不到保障

从目前的网上交易方式来看,无不需要用户在网上注册用户个人信息,对于网络第三方支付而言,因其与银行卡相关,因此必然还会涉及到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这些信息都会经过网络第三方处理。这样网上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面临着泄露的风险,一旦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泄漏,将造成很大的金融损失。因此,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消费者支付信息保护,避免损害消费者利益,加强对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维护交易公平是很紧迫的问题。

2.消费者交易纠纷处理困难

网上交易具有时空虚拟性,因此当出现纠纷时,也具有很多不同于现实交易纠纷的困难。首先,如果买家对物品不满意要求退货或补偿,那么按照网上交易规则,买方必须承担举证的责任。网上交易不同于现实中的现场交易,举证困难大,导致退货成本高。其次,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机制的缺陷导致的消费者纠纷处理困难。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过程中,通常都会有一个确认期,即买方收到货物后的确认付款期限,也等于申诉退款的期限(同样是卖家拒绝退款的期限)。如果买方付款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后而未收到货物或受到货物有瑕疵而要求退款时,需通过申诉而完成。

3.消费者售后服务不完善

售后服务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是远程销售和运输,买家购买商品后很难得到从传统销售渠道购买商品所能得到的同样配套的售后服务。其次,在当前的情形下,网络销售的卖家大多为没有经过工商登记的商户,其根本无法提供售货发票,一方面逃避了税款,另一方面使得买家无法得到销售凭证和质保凭证。另外,即使是可以提供的商家也往往不提供发票,由于买卖的时空障碍,当消费者索要发票时往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才可能拿到。

三、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控制

(一)法律约束

1.充分利用已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立法,形成完整的法律链条。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业务范围。通过尽快出台一些办法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网上支付清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客户的利益和隐私权,明确客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对洗钱、信用卡套现、欺诈等网络犯罪法律对交易进行法律约束。

2.建立健全机制

一是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设立保证金制度。制订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办法或措施,根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组织规模、管理和运行情况,收取数额不等的保证金,以确保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沉淀资金的安全。二是仿照证券机构的运营模式,建立自有资金与客户结算资金分离制度,客户结算资金在商业银行专户存储、专户核算、单独设账,便于对客户结算资金的统计,以及对第三方支付业务情况的了解掌握,以便工商、税务等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督管理。三是仿照中国人民银行收取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客户结算资金的准备金上交制度。

(二)加强监管

1.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清算管理办法》提出了第三方网上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结合以上所述的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情况,应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监管者,并对其业务准入、交易行为、经营行为等方面实施监督管理,以规避第三方支付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同时,根据商务部颁布的《电子商务交易的指导意见》以及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子签名法》,按照职责分工,确立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

2.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首先明确市场准入门槛。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从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商注册资金规模、资质参差不齐,容易引发风险。其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应规定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自有账户与用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禁止将用户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或挪作他用,由银行对用户资金账户进行托管。最后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证金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在其开户银行存有一定金额或交易比例的保证金,一旦第三方出现问题,银行可以立即冻结这部分资金用以抵御风险。

3.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一些不成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急于赢利或“抢地盘”,放松了对公司内部的制约与管理,容易造成员工道德风险,如延迟信息传递或泄密等类似现象的出现,使清算组织的信誉受损。而且,除了内部少数人之外,外界很难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非常不充分。因此,要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并规范内部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内部责任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独立的财务制度等来提高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四、结束语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尽管在法律、信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第三方交易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高效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因此,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应受到政府部分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为这种新型支付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整个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 风险监管 互联网金融 对策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方支付是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产生的新的支付模式。墓阋迳侠纯矗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交易中介提供的网络支付、银行卡账单或者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各类支付服务。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证的非银行机构,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各大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在用户和银行之间构建连接网络模式。但是现在像阿里巴巴以及腾讯这样的巨头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开始尝试自建银行机构,自身形成较为完善庞大的支付帝国。所以我们说的第三方不仅仅指的是第三方的平台,最初的模式可能就是在用户和银行之间架起中介平台,以此解决信用缺失问题,通过线上交易保证促进网络线上商业的发展,但是现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越来越繁荣,涵盖的业务体系越来越完善,未来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第三方支付的交易主体和流程

第三方支付交易的主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互联网交易发生过程中牵涉到买房、卖方、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银行四个角色。买方是交易行为主动发起者,卖方主要负责出售产品或者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信用保证以及支付中介,银行为主进行实际的资金结算。但是现在很多独立第三方支付当中,比如支付宝等,让银行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目前电商平台一般都会连接多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比如淘宝就会有支付宝、银行卡等,京东就会有京东金融、银行卡、信用卡、微信支付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网关支付以及账户支付两种支付方式。一般来说支付流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是买方挑选商品点击下单交易,然后再跳转出来的支付页面用户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选择相应支付方式确定后进入页面进行支付,第三步第三方支付平台将用户支付信息传送到各个银行,银行发送校验码给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将用户支付成功信息反馈给商家,最后商家向用户寄送产品。

二、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及运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网上交易催生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以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为先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支付形式的重要市场竞争对手和并存模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目前来看,我国第三方支付依旧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这样风险较高的新兴行业,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控就越发重要。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起源自上个世纪末期,并且网络购物交易的发展一直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紧密相关。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电商平台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的加快,第三方支付开始渗入到各行各业当中。2009年,我国市场上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超过了300家,但是此时支付行业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出现很多金融风险问题,各种非法问题乱象丛生。2010年开始央行出台关于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的办法,正式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到国家监管体系当中。2011年到2014年,央行开始分批发放269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典型状态。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支付的手续费是最基本的收入,充分发挥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方支付是非银行机构开展银行相关业务工作之中的一个环节,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手段和方式越来越便利,并且越来越灵活多样。与此同时,现在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既存在合作关系,然后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传统金融机构缓慢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背景下,给第三方支付提供更加迅速成长的机会。

(二)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丰富多样,一般运营模式可以分成两个类型:第一类是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主要包括快钱以及汇付天下等;第二类是提供担保功能的支付模式,包括支付宝以及财付通这些为主的B2C、C2C电子商务网站。

提供独立支付的第三方模式,是独立于任何电子网站存在的支付方式,不存在担保功能,只是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以及支付系统的解决方案。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本质上是支付网关的作用,但是他们又在承担网关作用的同时收集自身所服务各类商家的具体信息,然后再给客户提供最基本的支付结算功能之外还会出现一些增值服务,这种模式是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链接的基础。所以第三方支付企业要想在行业内领先,需要树立起自己的竞争意识,并且依靠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信用中介、商家客户关系管理以及营销推广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用户关注。这种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可以涉及到各行各业,也可以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不同的独立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也各有特色。快钱企业一般会给行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易宝支付提供垂直的行业解决方案。这样的独立第三方支付运营平台主要面向B2B、C2C市场,并且会为各种有结算需求或者企业单位提供支付解决方案。独立第三方支付更多是在线下模式,而不是交易担保模式这样的线上为主。

提供交易担保的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诚信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淘宝和天猫商城的支付宝,它们的业务规模达到了线上支付80%,对个人用户和商家提供在线支付服务,在用户和商家之间搭起低成本、方便便捷的资金渠道。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极大提高用户粘性以及支付营销,有效提升自身的用户价值,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可以不断积累自身的客户规模,从而不断深入到基金、理财甚至教育、旅游等各个方面。

三、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我们说的第三方不仅仅指的是第三方的平台,最初的模式可能就是在用户和银行之间架起中介平台,以此解决信用缺失问题,通过线上交易保证促进网络线上商业的发展,但是现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越来越繁荣,涵盖的业务体系越来越完善,未来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主要的风险来自于业务分析以及系统风险两部分。

(一)基于业务的风险分析

第一,法律风险。政府部门对于第三方支付主体定位不明确,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并没有自定义为金融机构,而仅仅是界定为中介机构以免引起别人的质疑,而且第三方支付经营范围很不规范,和银行机构没有很好的区分开来,也加大了法律监管的难度。第三方支付参与方法非常混乱,而且法律关系混乱导致参与多方嘣鸩幻魅罚容易出现纠纷。

第二,金融风险。套现以及沉淀资金两种风险很容易出现,套现主要是依托信用卡进行套取现金的行为,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能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但是很难分析交易是否真实发生,所以很容易被钻空子。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沉淀资金非常多,但是一旦独立第三方企业将这些资金挪用其他投资,一旦投资失败那么就会造成用户大量的损失,然后就是洗钱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第三,信用风险。买方、卖方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银行多方面都存在违约风险。第三方支付参与交易,买方没有按照各种原因支付其应付贷款而违约的情况,卖方违约主要是指没有按约定给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

(二)基于系统的风险分析

第一,硬件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而且第三方支付属于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系统运行中高技术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维护。如果没有规范操作或者及时的更新,那么就会存在一定的硬件风险。

第二,软件风险。软件风险需要定期维护和升级,需要及时修复软件漏洞,而且需要并行处理的能力。在计算机平台上如何确保账户、密码等信息泄露问题不会发生,一旦出现软件风险,就会与第三方合作银行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对整个银行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第三,网络风险。第三方支付依托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所有信息的传输以及数据储存都离不开互联网支持,可能遭受恶意软件以及病毒和黑客恶意攻击。因此需要对于以网络为基础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第三方支付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久,很多支付机构是近些年刚成立的,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黑客攻击,那么系统脆弱性便会轻而易举的暴露,因此网络风险也不可忽视。

四、完善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对策建议主要有:1.加强政府部门监管作用;2.加强第三方支付内部风险管理控制;3.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行业自律。

(一)加强政府部门监管作用

第一,政府部门需要从法规体系上明确第三方支付主体及业务范围。尽管2010年出台了关于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但是目前来看依旧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没有明确第三方支付的业务经营范围,整个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接下来随着第三方支付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

第二,构建第三方支付主体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机制以及市场退出机制。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殊性,将其纳入到央行的监管体系当中,承认第三方支付主体法律地位,并且对于市场准入和退出进行制度体系的建设,实现第三方支付平台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加强第三方支付内部风险管理控制

第一,进一步完善用户认证机制。第三方支付平台最重要的是资源就是用户,买方和卖方的参与。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用户认证机制,建立安全准确而快捷的认证方式,以此完善用户的认证体系。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对每一位用户身份进行真实有效的核实。因此,买卖双方都完全实名认证,从而能够有效加强交易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出现问题可以有据可查。逐步完善用户认证机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联网洗钱、套现等金融问题的出现,并且可以加大对于可疑操作的检测和管理,在源头上可以进行金融风险的控制。

第二,加强系统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互联网本身有很高技术风险,所以需要不断加强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的安全建设,不断开放升级系统库,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日常安全运营维护工作,定期进行病毒的查杀和防范,以及数据备份。

第三,建立严格内控体系,提升员工风险意识。内部风险控制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金融风险控制方式,可以从源头杜绝或者减少金融风险的出现。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硬件软件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自身自律性,杜绝挪用资金,形成健康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反洗钱、反套现的责任和义务。

(三)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行业自律

第一,成立行业自律协会。2011年5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的行业自律正式提上日程。需要以政府部门主导,鼓励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参与,构建一个行业自律协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构建负面信息共享的平台系统。在平台内部一起共享负面信息数据,比如黑名单数据以及可疑人员信息数据,从而让那些违法作案的不良分子无处可逃,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网上第三方交易平台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丹丹.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 卢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风险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向磊.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对国际信用卡网上支付的风险管理[D].北京邮电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风险 防范措施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国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立足于此技术的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第三方支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支付网关模式和信用中介模式。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火热和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为第三方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攀升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市场格局中相对稳定状态得以奠定。在市场格局确定过程中,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领域也进一步拓展,包括电信充值、生活缴费、信用贷款、网络购物、商旅出行、保险等方面,更新了人们传统的理财观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第三方支付隐含的风险分析

(一)技术风险

互联网技术是第三方支付的依托点和立足点,是第三方支付赖以发展的基础。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硬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令人质疑。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如系统漏洞、防火墙不严密等,容易造成平台用户的个人信息的泄露,进而威胁到个人的资金安全。

(二)资金沉淀风险

在目前的程序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时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也就是说,代收的资金不会直接转到对方的账号中,而是一直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直至双方交易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大量沉淀资金的问题。目前,对这一部分资金的管理尚处于空白阶段,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监管这部分交易款项。

(三)洗钱、套现等金融犯罪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隐蔽性,不宜追踪的特点也为洗钱、套现等金融犯罪提供了条件。一般情况下在,用户可以采用匿名或非实名的方式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进行交易中,这就使得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把握交易的真实性,加大了资金监管的难度。从而导致信用卡套现、洗钱等金融犯罪可以在技术的支持下轻而易举的完成,跨地区跨国境的巨额资金犯罪呈现递增的趋势,成为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监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第三方平台发展速度快,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监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难以实现公平的竞争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日益显现,导致用户更加倾向于选择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的支付平台。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导致个别平台做大做强,成为行业发展规则的制定者。从长远来看,这就让一些具有创新能力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获得用户的认可,长此以往,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阻碍支付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沉淀资金管理制度仍处于建设之中,成为监控“空白地带”

目前,为了确保沉淀资金的安全,我国要求沉淀资金只能以短期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这从资金的安全考虑,这种要求是恰当的。但是要从资金的利用角度分析,这种监控要求就有些“因噎废食”了,导致一些闲置资金失去应有的作用。随着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沉淀资金的数额不断增加,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用活用好这笔钱,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完善的客户备付金管理制度,正在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四、防范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运行机制

首先,要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实名认证、安装安全控件等方式,提高个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强化对第三方支付机后台运营的实时监控,提升员工的的业务素养,并以舆论宣传的方式加大信息安全的普及教育,以此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强化标准意识,加强数据管理的安全意识。细化数据管理人员的分工,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监控,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从而构建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运行机制。

(二)建立完备的用户认证体系,健全第三方支付平台管理制度

在第三方平台的使用中,要建立完备的用户认证体系,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严格审查用户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同时,要充分利用智能实时防控技术来加强对网上交易系统及交易记录的监测,及时捕捉异常操作的用户账号。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定期对资金流动进行监督审查,建立完备的用户认证体系,健全第三方支付平台管理制度。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体系

首先,O置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防止行业垄断侵犯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注重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活力,逐渐放松准入要求。同时根据支付业务的不同类型和风险程度,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其次,健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将用户评分纳入信用评级当中,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定公允评价标准对用户信用进行相互评价,从而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中的各参与主体在网上交易的约束,以实现共同监管。要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同层次、各个岗位的员工制定出精细的责罚条例,明确责任意识。对于存在明显的过错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体系。立足于现存的监管体系,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按照监管机构的组织体系制定不同的政策,让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彤.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孙林.我国互联网金融之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篇4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资信评级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又称资信评级,指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履行相关合同和经济承诺等的能力和意愿的总体评价。信用评级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在对传统经营的交易支付模式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隐含着尚未被广泛关注的风险问题。加强对网络交易的“桥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督,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互联网交易行为、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将首先介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行业现状,然后分析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必要性,最后论述如何构建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评级。

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行业现状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是指在互联网交易中提供支付支持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首先买方从卖方处选购货品;然后买方选择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发送“已支付”信息到卖方,由卖方发货并通过专门快递机构送达;买方验收货物后,在互联网支付页面上点击收货,最后通知第三方支付机构付款给卖方。

互联网购物的特点不同于线下交易,银行提供的传统支付服务无法满足这种附带担保的支付需求,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却可以有效地保障供货质量、提升服务品质以及规范交易流程,在交易全程中对双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正因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适应了互联网购物这种新型支付需求,近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36589亿元,同比增长66.0%”,在2012年全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摘得前三甲,市场交易份额分别为49.2%、20.0%、9.3%,剩余21.5%由其他多家贡献。

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盈利模式

早期第三方支付机构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向客户收取备付金。但是随着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备付金模式已从法律意义上被禁止。若想理清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现今的盈利模式,首先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两大分类: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用户粘性支付平台和以快钱、易宝支付为代表的开放式支付平台两大阵营。用户粘性支付平台依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促成互联网交易的形式向商家收取费用;开放式支付平台则主要依靠平台向客户收取的手续费率与银行向平台收取的手续费率差生存。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惜通过赔本赚吆喝的方式扩张市场份额。可见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如何应对既有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改变同质竞争,开拓增值服务已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身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这种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客户提供支付和担保等类金融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的法律规制较少。更让人担忧的是,国内外至今尚未就“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体地位达成一致,这无形中增添了对这一货币流动性极强业务进行跨区域监管的难度。

(一)支付机构自身信用风险

无论是B2C还是C2C业务,互联网交易的支付担保功能都要求在第三方支付系统中必然存在大量沉淀资金,即“在途资金”。由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暂时保管这笔巨额资金,待履行完毕担保职能后进行结转。这样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通常需要3-7天,当面临质量申诉、退换货等纠纷时,交易过程需要的时间一般会超过一周。这样沉淀资金经过累积后,数额会翻几番。当今法律尚未对该笔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做出明确的界定,可以说,这笔巨额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若不能对该笔“在途资金”进行有效监管,一旦第三方支付机构挪作他用不能及时归还,其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这笔“在途资金”没有被滥用,因其产生的可观孳息的法律归属也是一个现实难题。

(二)支付业务为洗钱、赌博和套现提供便利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同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资金的用途缺乏严格的监管。互联网交易虚拟、快捷的特征解决了交易的距离问题,促进了商贸活动,但是也促生了不法分子利用其支付特征进行虚假交易,从而进行洗钱、赌博和信用卡套现等违法活动,影响金融秩序,侵害国家正常的经济运行。

(三)支付机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机构或企业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是指“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沉淀资金即“在途资金”视作支付企业负债;由于同质竞争激励,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大部分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又缺乏良性的盈利点,很容易出现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引发的流动性不足。可见,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并非杞人忧天。

通过以上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身风险评析,我们不难发现,加强对支付机构监管的必要性。同时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柱,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完善对市场交易安全、金融秩序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反观经济领域的一日千里,法律规制建设迫在眉睫。

四、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资信评级

中国人民银行2010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设置了一定准入要求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和业务监管,对规范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秩序,保障网购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准入要求”和“业务监管”对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而言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现实中,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大都把自己阐述为提供在线支付服务的网络公司,试图确立“为用户提供网络代收代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公司定位。如支付宝在其支付服务协议中专门说明:“支付宝中介服务(亦称‘支付宝担保交易’):即本公司向您提供的货款代收代付的中介服务”,力图避免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但实质上,代收代付、支付结算业务都是银行的专有服务,由资质浅、监管薄弱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金融机构业务的现状,存在很大的社会风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这一准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尤为重要的是建立由专门机构负责的资信评级制度,及时对存在的隐含风险进行预警。

(一)设置专门信用评级机构

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对网络第三方支付进行机构和业务监督。但是单纯负责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无法快速应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小额多笔、跨区域性支付特点,有必要设置统一的信用评价制度,对互联网第三方机构进行信用等级管理。通过记录支付企业登记、经营信息,奖励、投诉信息,设置专门的查询入口,保护在互联网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评级主体须是一个不代表任何机构和集团利益的主体,最好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者与被评级客体无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机构组建。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构建统一的国家评级标准和国家评级监管体系,建成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评级国家市场服务体系,从而向评级结果的使用者(如支付业务使用者、商业银行、投资者等)提供整合分析后的信用信息。

(二)引入合理的评级方法与评级程序

资信评级方法是指对受评客体的资信状况进行分析并判断优劣的方法,贯穿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全过程。在掌握历史交易信息的基础上,要形成专业的评级意见,资信分析师需要审阅大量的可能影响被评级机构可信度的商业及财务信息,同时需要结合市场环境、公司状况、业务特点和地区多样性,以及管理策略等诸多因素。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信评级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评估结果事关交易背后数以亿计的交易资金的安全。因此,必须设置严格的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在这套评级机制中,务必将服务品质、网络安全、风险控制等指标作为评级标准,建立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体系。

(三)完善信息统计与数据分析

针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特点,一方面,重点强化对客户备付金及孳生利息的信息监控,建立相应的账户托管制度,完善对各支付机构交易业务记录、报告,及时发现支付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进行企业经营、进行风险投资亦或者非法活动,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发送风险预警信息,防范支付平台商业信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完善互联网支付系统的信息统计,真实再现客户交易过程,同时对交易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系统自动识别反常交易模式,并上报交由人工甄别、进行深度检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可疑交易证据,便利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调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取证。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建立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检测系统,是防范和遏制支付企业侵犯用户权益的必要措施。

(四)建立资信平台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涉及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对于普通消费者造成在信息资料的获取、权益侵害时证据搜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评级机构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消费者弱势地位,建立资信平台,以合理的方式充分、及时地把资信评估结果向大众公布,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从而确保广大用户的资金安全。

篇5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状况

(一)第三方支付行业概述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过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提供支付渠道,完成从付款方到收款方的货币资金转移、查询统计等一系列过程的一种支付交易方式。从事第三方支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被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

在电子商务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为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双方提供交易资金第三方担保支付服务,构建诚信的交易、支付机制;二是通过与多家银行的业务合作与系统对接,降低客户交易资金汇划成本;三是打破各行银行卡交易壁垒,提高交易效率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起步于1999年,当年3月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开始运营。2004年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下简称“支付宝公司”)创立“担保交易模式”,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任缺失问题,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市场迅速崛起。

根据艾瑞、易观国际等咨询公司的有关数据,200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交易规模不到10亿元,2004年达到74亿元,2009年达到5808亿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4546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仍会以年均7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市场主体

我国当前有第三方支付企业40余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于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非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阿里巴巴旗下)、财付通(腾讯旗下)、百付宝(百度旗下)等;二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Chinapay(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快钱、环迅支付、汇付天下等。根据艾瑞咨询公司调查数据,按照交易规模计算,2010年一季度支付宝拥有47%的市场份额。财付通和Chinapay分别以20%和7.1%的市场份额分列二、三位。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蕴含的风险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法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客户资金独立性缺少保障

从资金性质来看,交易资金应属于交易双方,第三方支付机构应确保资金独立并根据交易结果进行资金划拨。但目前全部客户的交易资金都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中,无法确保资金独立。此外,不论是资金自主管理模式或账户监管模式都不能实现破产隔离,无法规避司法冻结风险。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破产清算或者法院要求冻结某一交易客户的资金,可能影响到全体交易客户资金安全。

(二)资金挪用风险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之前,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未引入资金托管机制,采用的是自主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潜在的资金挪用风险较大。只有部分自律性强且规范经营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动与银行合作对资金进行了托管,但这类托管极不规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没有全部归集到托管银行。为了方便资金划转和平衡各家银行存款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往往在各家银行都开立账户并摆放一定量的资金。以上情况造成了托管银行只能对开设在本行系统内的账户及账户内的资金进行监督,无法及时获取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他行开立的托管账户、资金的信息,无法计量在途资金,难以保证对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不能保障客户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是托管银行监控资金流向手段有限。目前托管银行只是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该银行开设的银行账户余额和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虚拟账户余额之和进行核对,无法监控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的虚拟账户信息,不能监控到客户的虚拟账户资金是否被动用。

三是缺乏公允的交易和结算数据。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托管银行可以从独立的登记结算公司获取客观、公正的交易、结算数据,确保了托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而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托管银行接收到的交易数据、结算数据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存在数据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篡改的风险,给资金安全性也带来隐患。

(三)扰乱金融秩序的风险

一是大量的在途资金不付利息,侵犯了“储户”利益。目前银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账户中的资金支付利息,这部分利息应该归属交易客户所有,但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未对客户支付利息,且在利益驱动下,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可能挪用数额可观的利息资金,侵害客户利益。

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存、贷、汇”的类银行体系,对银行业务甚至支付清算平台有一定的替代效应。理论上看,客户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上存入资金,获得积分(类似于银行利息),可以免费向他人的第三方支付账户转入资金,他人也可以免费从账户中转出资金。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多家银行都开有账户,在内部资金运转时可以通过轧差的方式进行,其实是对商业银行异地汇款业务和人民银行小额支付清算体系的一个替代。另外,一些支付平台的母公司已经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是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能否经营存贷款和货币结算业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成为“准银行”,或者说开展银行业务的各类要素已经齐备。

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为洗钱带来便利。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不需要实名制就允许客户完成交易,同时国内的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没有防止恶意交易的相关措施,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游离在银行系统之外,其内部资金流向难以跟踪。以上情况造成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难以监控资金流向,给犯罪份子从事洗钱活动带来可乘之机。

(四)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场所,可能扰乱货币供应

从理论上讲,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络购

物券”、“网络货币”等各类虚拟货币提供了重要的交易场所,在实际运作中也有所体现,例如,2009年6月,某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宣布推出近千万元的网络购物券,支持百余家合作商户的上万种商品,客户用积分换取网络购物券后,在付款时可用购物券直接抵用现金。如果这种虚拟货币交易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将会对我国的货币供给和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法规现状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下简称《办法》),正式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和业务纳入监管范畴。《办法》一是明确规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及服务的范畴;二是建立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发放制度,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准入门槛;三是提出客户备付金存管等一系列监管要求和相关罚则。

《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畴、准入标准、资金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办法》所提出的客户备付金存管要求,也为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机会。但《办法》没有规定客户备付金存管规则、存管银行资质,也没有在反洗钱、规范虚拟货币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接下来将制定、下发相关实施细则,对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四、完善监管政策法规的相关建议

为了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该行业潜在的种种风险,对完善监管法规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资金托管制度,加强沉淀资金的管理

沉淀资金监管是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运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参照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规范运作的基金模式,建议在现行《办法》提出的存管要求基础上,规定在第三方支付公司领域必须引入托管机制、规定托管机构的准入标准、托管业务的具体规范。同时,可以组建独立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登记结算公司,负责全国各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资金结算、向托管银行发送规范的、准确的交易结算数据,构建第三方支付公司、登记结算公司、托管银行三位一体的规范托管模式。

(二)明确交易资金的独立性

为了防范司法冻结、资金挪用等风险,监管法规应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账户中存放的客户交易资金的归属,交易资金应独立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赋予该类资金破产隔离功能。同时各个客户的交易资金应相互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托管银行都应为每个客户建立子账户,做到明细核算。

(三)加强交易环节的监控

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实行实名交易,需对交易的真实性(包括交易双方的身份,交易内容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并能够记录保存交易内容和与交易相关的一些技术信息,便于交易分析和事后追溯。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建立交易风险分析系统,对可能存在的洗钱、套现、赌博、欺诈等非法活动进行禁止,并报相关部门。

篇6

关键词:电子支付;第三方平台;监管

中图分类:D922.28;F724.6;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15-02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内容介绍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概念

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加强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来往,达成协定,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冲破银行的束缚,连接网络交易中的主体,是一个具有中介性质的支付平台。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征

1.操作简便

由于多家银行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从而将各自银行卡的网关接口提供给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省去了用户安装每一个银行APP的麻烦,操作简单方便。

2.提供的服务种类齐全

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开展结算、资金转移等业务,在交易完成后仍然发挥作用,如提供查询服务,还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交易数据分析,这些平台服务对于切实保障交易主体的权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支付终端繁多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建立起多种支付终端供用户使用,从而为平台用户进行网上交易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其中主要显示在移动客户端的迅猛增长上。2014年全年,我国国内第三方支付端口形成交易额达9 297.1亿元,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39.3%,无论是增长速度还在整体规模都远超2013年中国网购市场的交易额,同时明显表明消费者依靠移动客户端进行交易已是大势所趋。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交易资金量飞速增长,但市场份额差异大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真正的兴起是在2009年,短短6年时间,它的交易规模从最初的5 000多亿元增长了2倍,虽然同比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资金量依旧很大。市场份额存在不均衡,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银商就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

2.市场竞争加剧,面临较大变革

第三方支付产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了电子商务发展下社会公众对新的支付方式的需求,作为一个新生的模块,它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但新的投资者不断进入导致该行业竞争激烈。2010年,央行在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格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业务范围在全国,最低注册资本1亿元;业务范围倘若在省内、最低注册资本至少需达到3 000万元。从这项政策的颁布,监管层的介入,我们不难推测出第三方支付行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变革,尤其是对一些资金规模不大、市场占比较小的小型企业。目前,虽然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有400多家,但80%的市场份额掌握在支付宝、财付通和银商这样的行业龙头手里,小型支付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迎头赶上的机会微乎其微,等待它们的或许只有两条路:倒闭或被兼并收购。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必要性

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是提供支付服务的一方,还是网购交易主体的一分子,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区别其自身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解决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承担等问题,保证市场平稳运行,对作为信用中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一)保障沉淀资金安全的需要

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的不是一次清算的运行模式,使得平台用户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汇聚成大量的沉淀资金。第三方支付平台保护网上交易主体的利益,只有在买方检查货物质量确认收货后,平台才会将预先留存在账户中款项划拨给卖家,这种暂时存放在中介平台的资金就是一种沉淀资金。另一种沉淀资金是平台用户目前不使用,托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保管的资金。汇聚起来的沉淀资金不仅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福利,还成为了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要求

在网上交易参与主体中,一般来说,消费者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自己的权益保障须靠自己与各方进行较量。

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消费者对市场失望,网购交易必然受阻,归根结底是消费者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在网购交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比只具备基本操作能力的消费者,处于优势地位。消费者通过在平台注册输入个人信息,这些个人资料与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关系密切,如果被不法之徒窃取,消费者经济、精神都将面临巨大损失。所以,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个人隐私的关键所在。

(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需求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既方便又好用的信用中介,不法之徒同样会觊觎,他们会利用网络交易的隐蔽性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非法资金、洗钱、诈骗等。监管区域存在盲区、监管机构监管缺位、监管人员监管不力,使得作奸犯科者抓住了C会,影响网络交易的正常运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挥的作用是好是坏,自身是决定不了的,还得靠外力影响,所以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是很有必要的。

三、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各监管部门的配合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监管存在缺位,不公正、难独立、低效率。要克服这些难题,不仅各监管部门要相互独立,领导层的设立还要遵循权力分散的原则。对支付平台的监管,仅靠监管部门的自我约束,监管的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其他监管部门的配合,如类似于消费者保护协会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制定本行业的规章制度,对于行业内各方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给消费者提供了又一条维权途径。

(二)设置合适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严谨的市场准入制度,它是扩大其平台市场影响力的必要保证。市场准入制度决定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有进入市场的资格,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关系到各方利益,也可以看做入门的门槛,门槛的高低,影响市场的质量以及构建的新的市场秩序。在制定第三方支付平准入制度时,在借鉴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国内开展支付业务,最低注册资本为1亿元;在省范围是3 000万元。这样高的门槛,直接将除支付宝、易付宝在外的小型支付公司阻挡在支付行业之外。入场的资格都没有,市场长此以往,很难向前再进一步。设置适合的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和谐的市场秩序,给想要进入市场的小型支付公司提供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三)加强沉淀资金的监管

我国法律规定,除央行有特殊规定之外,用户暂存在平台账户中的资金应当设立专门存储账户。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欧美专门设立沉淀资金账户的形式,我国也同样适用,用以防止混淆资金来源,防止第三方支付平台借此违法使用该资金。但对于该方面的监管仍需加强。

我国在保护沉淀资金安全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并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采用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风险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资金风险。除此之外,沉淀资金产生的利息往往引起归属权的争论,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将其用作风险准备金或投保,不仅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安全,还防范了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

(四)打击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非法交易

虽然在我国《支付机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中的关于客户识别、可疑交易报告等机制,在欧盟与美国也是可行的,但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的法律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法律法规,是很有必要的。

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方面的反洗钱法,单靠对一方监管是不行的,要对各方一视同仁。对客户,要细化客户识别机制,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承担审核确认客户真实身份的责任。对商家,在其进入市场前要进行严格审查,这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准入制度的作用,防范不法之徒从事犯罪活动,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平稳运行。

(五)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

关于第三方支付,我国专门用于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有待完善。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做得非常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趋于完善。但我国的法律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不完善,我们可以向美国取经,再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

关于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除了要制定相关法律外,还应确定各种具体情形下的执法程序。为了充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向消M者及时公布关于沉淀资金的使用方法及利息等重要信息。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未经消费者许可时私自利用消费者的资金进行交易,若发生经济损失,应由支付平台承担后果。我国在消费者资金安全保护方面有风险准备金制度,为了解决关于沉淀资金利息归属的争议,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财产权益,我国还应建立类似美国的存款延伸保险性质,适合我国国情,并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需求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徐勇,刘金弟.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分析及监管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2] 王雅龄,郭宏宇.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

[3] 唐甜甜.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监管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0,(8).

篇7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飞速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在逐渐蚕食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额贷款公司或贷款平台不断拓展信用中介业务;以余额宝、微信理财为代表的第三方企业加速进军金融服务领域。商业银行四项基本功能中的三项已遭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强力冲击。

二、小微企业的支付现状

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型的融资渠道,但小微企业在交易的支付结算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采用国内信用证进行支付结算,安全性虽然较高,但过程相对繁琐;如采用第三方物流进行结算,如果物流公司选择不当,很可能面临货财两空的局面;支付宝结算无法满足小微企业之间的大额交易要求。所以,小微企业之间的交易结算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三、现存支付结算工具的支付流程及风险分析

1.国内信用证

一笔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一般需经过六个主要环节,即买方申请开证;买方银行开立信用证;卖方银行通知、转递、保兑信用证;卖方银行议付、付款、承兑信用证项下的汇票或单据并索汇;买方银行偿付或付款,买方赎单提货。国内信用证处理链条长,服务效率低,影响了客户对国内信用证业务的满意度。国内信用证手续繁琐,信用证电子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各银行开立的国内信用证没有统一的内容与格式,且跨行业务仅限与业务签约行合作办理。格式的不统一和对手行的限制,阻碍了信用证业务的发展。

2.物流代收货款

其中心内容是:发货方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承运和代收货款协议,发货方将客户订购的物品交付物流公司寄递,并根据邮件详情单上标注的应付金额货方向客户收取货款,第三方物流公司再定期将代收的货款结付给发货方。首先,物流代收货款缺乏良好的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资金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视。近年来,快递公司管理出现漏洞,类似的挪用货款,携款潜逃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其次,代收货款业务中发货方承担的风险很大,由于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采用的都是定期结算的方式,资金流滞后于物流,加上中国目前商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往往会出现货送到后资金难以回笼的情况。

3.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其交易流程是以支付宝为交易中介,在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协议之后,买方先将货款支付给支付宝,支付宝为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待买方收货确认后,支付宝才将货款划给卖方。这种支付方式可能存在两个问题:(1)余额安全性:余额本质上是用户向企业支付的预付款,它绝不是存款,而是承担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2)交易信息透明度:从银行角度来看,它只能看到一笔充值交易,看不到客户拿这笔钱最终买了些什么,交易量巨大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洗钱的嫌疑,因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充当小微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

为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中介的监管力度,2015年7月31日下午,央行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互联网支付的业务定位。强调互联网支付机构应回归“支付业务”本色,规范业务细节,防止出现支付机构的“银行化”、“银联化”。

2.商业银行交易结算的安全性高

银行相对第三方支付企业信用程度更高。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安全问题,信用级别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低,如有些客户被支付资金无法追回,相比之下,传统商业银行信用级别很高,有银行的信用作为担保,容易得到商户的信任。

五、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11-02

1引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的概念: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

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新思路、风险、融资模式上。有关融资模式的研究,侧重于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关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研究不多,本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运用博弈模型,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该种模式运作流程及潜在风险。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又称保兑仓)是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下游的,经常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一种融资模式。具体来说,在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若融资企业未能足额提取货物,核心企业须负责回购剩余货物),银行、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共同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允许融资企业(购货方)向银行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并有银行控制其提货权。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了既定仓单的评估和监管责任,确保银行对提货权的控制。

2.1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博弈分析

模型假设:贷款额度为L1,利率为r1,企业的收益率为β1,融资企业违约时,银行向核心企业的索赔额为F,银行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成本费用为C,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融资企业违约概率为p1,其守信概率为(1-p1),银行的贷款概率为q1,惜贷概率为(1-q1)。

模型构建: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博弈时间为第一个计息周期)。

以图1所示的仓融资模式操作流程为例进行分析。

①核心企业(供应商)与融资企业(购货方)签订购销合同。

②融资企业凭购销合同向商业银行申请仓单质押贷款,用于向供应商支付交易货款。

③商业银行审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及资金实力,如果审查通过,与核心企业签订质量保证和回购协议。

④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⑤核心企业在收到银行同意对购货方融资的通知(确定授信)后,向银行指定物流企业的仓库发货,并取得仓单。

⑥核心企业将仓单质押给商业银行,银行开立以融资企业为出票人、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承兑汇票,并交付予核心企业。

⑦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承兑保证金和手续费。

⑧商业银行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给购货方,并告知物流企业释放相应金额货物给购货方。

⑨融资企业获得货物提货权,去指定的仓库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

⑩循环⑦一⑨,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等于汇票余额,融资企业将货物提完为止;或者汇票到期,而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核心企业需回购仓单项下剩余质押物。

2.3风险分析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融资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的物流企业和银行,这种模式的业务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银行的风险。首先,物流企业专业负责货物的监管,随时掌控货物的相关信息;其次,银行控制着存放在物流企业货物的归属权,融资企业需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才能获取相应额度的提货券,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最后,供应商与银行签订的质量保障和回购协议,这些措施都能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保障银行的利益。但是风险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下面将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第一,客户企业的资信风险。这里的客户企业包括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供应商)。(1)融资企业的资信。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生产实力以及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的能力,还要对其供应链背景下真实的业务运作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的优劣,此外还要了解客户重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用情况,是否符合供应链战略和银行长期合作的要求。(2)核心企业的资信。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商品质量以及信用都有可能带来风险。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以次充好,导致经销商无法正常生产销售产品,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将影响整个业务的顺利开展。并且这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需要供应商承诺回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若经销商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核心企业应在到期日回购剩余质押商品,因此供应商的回购能力是审查的重点。

第二,质押物监管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承担着商品的监管,所以质押物的监管风险主要取决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在选取物流企业时,应重点考察其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具有较强的货物监管能力、信用状况是否良好等,以降低监管风险。

第三,质押物的价格波动风险。质押物的价格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影响,其价格波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质押物的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所以银行在进行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不仅要考虑其用途、性能、在交易市场的价格是否稳定、是否容易流通、是否可以作为质押品,还要对质押物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3结论

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可以淡化由于企业自身弱点而带来的融资限制,也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可以用于企业采购阶段,本文通过博弈论模型论证了利率和索赔额是银行控制风险的关键点,详细阐述了该种模式的运作流程,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上也做了一些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2]余岚.浦发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5).

[3]何宜庆,郭婷婷.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6).

篇9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主体融资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动下,供应链融资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进行授信的模式,而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效率,实现了供应链的增值。完整的供应链融资包括四个主体即资金的供给者银行,资金的需求者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银行的战略合作者核心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本文以四个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了四个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表现和风险控制点。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研究

郭涛(2005)认为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和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三种模式,并指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宋炳方(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分为三类:即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款类融资产品,基于动产和货权控制的存货类融资产品和基于债权控制的应收账款类融资产品。王玉洁(2009)分析了预付账款融资的服务对象,主要模式和流程设计,并结合风险因素考虑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融资利率决策。朱晓伟(2010)通过借鉴物流金融业务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包括抵质押授信、先票后货授信、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的质押授信,并对两种模式下存货融资模式中涉及的成员关系进行了比较。

(二)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Pater(2001)分别从企业的内外部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他认为内部是供应链缺乏敏捷性所致,外部则是由于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以及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Matthew赵莉(2010)在梳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三种典型模式以及每种模式下的风险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对的防范策略,最后选取实务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张爽(2013)提出现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问题为: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质押单的风险,从对核心企业的选择、完善银行操作环节、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三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思路。孟欣(2013)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从现金流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外管体制完善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文献评述

目前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主要从内外部面临的风险研究着手,或是从三种不同融资模式角度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分析,较少站在不同主体角度解析供应链融资风险或是只对单一主体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剖析,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分别分析了不同主体在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点,使得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更为完善,也更具针对性,这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所在。

二、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主体与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有四个参与主体,分别为核心企业、融资企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流程和各主体参与角色和程度不同,供应链融资可以分为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拥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并且将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与银行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融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如果融资企业违约无法偿还贷款,则核心企业需要替其偿还所欠银行的贷款。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是指存货或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融资模式。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根据质押物的评估价值获得金融机构一定贷款额度的融资模式。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下游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授信企业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发货中心,核心企业按照约定发货的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用提供,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信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为融资企业提供资金。由于核心企业承担上下游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所以核心企业会加强对融资企业资金使用的控制和风险监督,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的主要的主导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状况,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核心企业虽然在供应链融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核心企业由于替其承担违约风险因此也会受到牵连;另一个是操作风险,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内部流程不完善和人员操作失误的人为造成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在每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风险的成因和形式表现都有所不同。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和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如果融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发生违约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替其偿还贷款,弥补提供贷款银行的损失。此外,由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管理涉及的账户和业务较多,清偿程序和支付路径也较为复杂,因此易发生操作层面的人为失误,造成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回购协议约定若融资企业逾期无法偿还银行剩余贷款时,核心企业将回购其尚未解除质押的剩余存货以偿还剩余贷款。当存货市场价格短期内急剧下降时,融资企业可能由于自身风险防范不足或是抗风险能力弱而放弃偿还贷款,此时核心企业就要替其承担违约风险。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流通中的物权难以得到保证同样会引起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买方企业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从而获得银行授信,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协议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设定为抵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由于核心企业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同样也承担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和承诺环节,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和形式和存货融资模式下类似。

通过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核心企业为防范风险应当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加强风险预案管理,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促进供应链融资信息交流和及时传递,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作为供应链融资资金的提供方,商业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运用结构性融资工具,基于供应链企业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等资产发放融资,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资金。与传统资金贷款方式相比,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业务流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来源于银行工作人员对供应链融资相关业务不熟悉而带来操作风险和由于融资方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和文件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源于核心企业的资信和破产导致的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下面具体从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融资来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来源企业的资信风险即核心企业由于行业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引发的无法偿还贷款的由于供应链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即银行和企业间人员相互串通,放松审贷环节从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同时融资企业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交易文件和合同获取资金后将质押的应收账款汇入企业其他的账户之后擅自挪用的风险。此外还存在因为业务流程复杂,银行和企业之间业务衔接和银行内部人员实务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企业和仓储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指融资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问题无法还贷的风险,仓储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虚假上报、监管失误等监管风险。二是内部欺诈风险此类风险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融资产品属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管控风险。三是质物类别风险,此类风险源于抵押存货货权不清晰或是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流动性造成的。此外,存货融资模式下也存在由于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和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方面造成的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第三方企业由于自身的资信状况无法对融资企业做出担保和及时还款的信用风险,二是源于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和真实性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提供资金的一方,应当尤其注重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对供应链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作出风险评估,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再者要对注意对授信文件交易合同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还要特别关注物质类别风险,此外也不能忽视由于内部管理和流程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三)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资金需求方,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自有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一直以来就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融资难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信誉和担保,极大降低其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风险,使其授信不再困难,较好地解决了融资难题。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能力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较弱,在与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经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和风险管理问题。下面根据其不同阶段所对应的融资模式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状况。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核心企业的回款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是重要的控制点。此外中小企业提供商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销售,对供应链资金的流通造成风险。当然,应收账款的转移和坏账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与应收账款模式下类似,主要是来源于经营能力有限,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的信用违约风险和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和一些人为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能力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持续经营能力、信誉能力和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紧密度都与其违约风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质押物的质量和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和质押物监管失误带来的风险。此外,也存在一定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中的主要融资方,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方和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因此中小企业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并选择与资金雄厚、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以稳固整个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第三方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管理外包的承接者,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在货物运输、仓储和货物监管等方面的长处,承担着抵押物的仓储、运输和控制职能。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质押物的严格监控,有助于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完整提供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供应链,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加大,从与供应链中各主体包括银行、客户和供销商的接触及运输仓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同时由于法律和经营运营环境复杂,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如何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顺利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关键。下面还是从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出发具体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鉴于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并不能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各节点企业间经济活动真实性进行调查,第三方企业如若缺乏相应的监管举措,容易给融资企业利用虚构的经济活动来欺骗银行贷款提供机会。在存货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是金融机构的委托人和人,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的监管者,在质押物估值及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外部监管和自身内部管理的缺陷会给存货融资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也同样存在内部欺诈和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货物监管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失真、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存在质押物决策和监督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复杂环境产生的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人为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物流方案的提供者和解决着,其风险管理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参与供应链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质押物风险的把控,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内部的操作风险控制。

四、结论

通过对四大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为了供应链融资的顺利开展,各个主体应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不同融资模式下各环节风险点的分析和控制,从而有助于防范整合供应链融资系统的风险,提高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效应。对内构建和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技巧,对外建立核心企业的准入体系,选择合理的质押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督,还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风险进行监控。核心企业要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发挥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商业银行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注意对授信文件真实性的核查,同时也要防范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中小企业则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并选择与实力信誉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加强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应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风险防范。只有各个主体在各自的节点上做好风险把控,才能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R].Benellnlark Report,2008.

[2]Guoming Lai,Laurens G.Debo,Katia Sycara.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J].Omega,2009,37(4):811-825.

[3]樊新民,王千红.试析金融供应链中融资企业违约风险的成因[J].财会月刊,2010,27:38-40.

[4]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5]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6]熊熊,马佳.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4):92-98.

[7]徐亮.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A2P模式;融资租赁;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85 -02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业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自出现之后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相应的政策扶持。其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A2P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通过融资租赁债权或收益权转让实现了资产与资金供给方的对接,优化了社会资源分配,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得以进一步细化。A2P模式将融资租赁与互联网相融合,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建设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有必要对A2P模式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系统化的研究,这对于推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A2P模式的介绍

A2P模式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将其应收账款转让给投资者,公司提前收回资金,是一种实体资产证券化或资产金融化。它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衍生形态。其中A2P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是指融资租赁公司依据承租人的租赁物需求,自行出资购买租赁物,转而将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融资租赁公司对租赁物具有所有权和租金收益权,承租人只具有合同期限内租赁物的使用权。根据《2015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融资租赁合同额达到4.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8%;融资租赁企业达4508家,同比增长104.7%。由此可见,将互联网金融与融资租赁相融合的A2P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国内A2P模式具体存在两种形态:

一是,A2P债权转让模式。该模式是指融资租赁公司通过网贷平台将自身拥有的债权转让给投资者,投资者从承租人处定期获得租金,而融资租赁公司则提前收回资金,提高了自身的资金经营周转速度。在此模式中还包括网贷平台和第三方资金管理机构。网贷平台作为中介的角色,一方面要债权转让信息,另一方面要对承租人和融资租赁公司尽职调查;资金管理机构则负责资金的运转和托管环节,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该模式中,投资者取代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债权人地位,直接承担承租人违约的风险。

二是,A2P收益权转让模式。该模式是指融资租赁公司通过网贷平台将租赁物的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在该种模式中投资者依旧定期获取收益金,融资租赁公司也提前收回了资金,第三方资金管理机构负责资金的运转和托管环节。但是融资租赁公司的债权人地位没有改变,如果承租人发生违约情况时,融资租赁公司必须将承担向投资者还本付息的责任,为此网贷平台将重点对融资租赁公司尽职调查。该种模式中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小,收益保障程度更高。

二、A2P模式的投资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A2P模式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网贷平台的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存款,表现为网贷平台构建虚假项目,进行虚假宣传,非法吸收投资者的资金以用于其他目的,此类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将危及投资者资金安全和行业前景。此外,在A2P债券转让模式中,债权是一种法律权利,我国合同法规定债权可以进行合法的转让。但是,将一份债权拆分转让给数量众多且不特定的投资者在法律上尚无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此方面存在着风险性。最后,在A2P收益权转让模式中,收益权既非物权,也非债权,作为一种新生的转让模式,其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分为资金无托管风险和托管风险。因为资金托管成本高,大多数交易平台无资金托管,资金无托管导致投资者的资金直接进入了网贷平台的账户上,资金缺乏第三方托管机构来进行管理,平台一旦跑路投资者的资金将遭受重大损失,无托管平台交易风险很高。在有托管交易中,一般由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托管和资金交易活动,而我国第三方支付公司托管业务能力较低,管理比较混乱,难以确保资金安全;在托管中网贷平台也可以通过虚假项目等手段将资金从设立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上转出。因此,有托管交易的资金安全也不能得到十足的保障。

(三)平台合规性风险

网贷平台的定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信息中介,不应参与具体的资金交易。但是,目前网贷平台大多已经突破了中介的性质,普遍充当起资金管理机构的角色,本身尽职调查职能被忽视,信息披露不计算,不利于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和金融市场秩序。由于平台经手资金容易形成资金池、自融、关联担保和虚假项目等一系列违规问题,严重者甚至涉嫌非法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根据网贷之家的《2015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网贷问题平台896家,问题平台占平台总数的34.5%,比去年同期暴增了326%。网贷平台的合规性风险阻碍了A2P模式的发展步伐,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承租人违约风险

A2P模式的承租人违约风险是在承租人无力偿付租赁物租金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在A2P债权转让模式中,投资人直接承担了违约风险。虽然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是租赁物由于折旧、资产减值等原因导致其出售价值不足以抵付投资者的投资金额,从而造成投资损失。在A2P收益权转让模式中,承租人违约后融资租赁公司将承担兑付投资者资金的义务,如果租赁物涉及金额较大,融资租赁公司资金不足以及时兑付投资者,投资人仍将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性较债权转让模式低。

三、A2P模式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平台合规性建设

加强平台合规性建设首先需要平台明确自身中介的性质,通过对承租人和融资租赁公司的尽职调查来确保项目的安全性,然后才将融资租赁转让信息在平台上,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管,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业务。其次,2015年底国务院颁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网贷平台不得经手资金、不可以对外提供担保、不得设立资金池和自融等,坚决杜绝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以此来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最后,平台还需要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对投资项目和投资对象进行分级管理,保证承租人、融资租赁公司和投资人三方的信息畅通,保障投资者的一切合法权益。

(二)实现资金第三方托管

资金的第三方托管可以交给第三方支付企业,目前较为成熟的第三方托管公司包括汇付天下和双乾支付,两者都实现了账户分离、独立存放,将投资平台和资金剥离开来,保障了投资人资金的安全性。国内采取第三方托管的网贷平台大多数都运用此种方式,但是该种方式由于专业性不强、风险意识差和违规经营等原因导致风险依旧较高。更为安全的第三方托管方式是银行存管模式,《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都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选择合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专业业务能力强,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者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较高,但资金存管成本也较高。为此A2P模式中运行的资金应该直接转为银行存管或过渡到银行存管模式,金融机构也要为资金存管提供更多的便利。

(三)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

一是,创新监管思路要把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对A2P模式的监管需要保持足够的弹性,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为其健康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环境。形成松紧结合的管理方式,尽量将风险消除在基本环节,实现风险的可控性,达到监管创新的要求。

二是,加强立法监管。国家有必要对其开展相应的立法研究工作,适时推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律制定应该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和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为目标。以法律来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性质、准入规则、经营范围、业务模式和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内容,确保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三是,强化行政管理。国务院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来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范围,根据业务属性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应的监管部门。有关行政部门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力度,防范风险的集中发生。

四是,建立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不定期的进行行业内部合作交流,共同管控行业风险,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行业自律规章,要求行业内公司充分的披露相关信息,加强贷前调研和贷后管理和监控,及时承租和担保公司的消息,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从而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四)健全融资担保的架构

A2P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本身具有物权抵押的性质,但是物权由于折旧、价格变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其抵押额不足以覆盖融资额度,所有有必要引入担保和保理机构。该模式中应当引入大型的担保公司,为投资项目提供担保,保证一定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能力,构建风险担保防护体系以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保理机制,吸引有能力的保理公司来参与债权或收益权的受让,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安全。由此构建了物权+担保+保理的三层融资担保架构,为A2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绘,沈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研究 [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

[2]沈雅萍.债权转让模式之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3]陶震. 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的探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06).

[4]王宇,姜焕. 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策[J].财会研究,2015,(01).

作者简介:

邢伟健,男,安徽庐江人,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