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达 400 万字,其中小学生在145万以上"。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由于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农村某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知识面,使得许多学生在阅读上只限于学校书本知识的学习。现在我就将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如下探索。
1.设法创造学生阅读的环境
我校是一所较为简陋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班级图书柜里的图书也不多,且陈旧,学生们都不感兴趣。家长多是本镇的村民,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推荐的优秀儿童书书籍都买到也不现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首先得让学生有书可读。为了营造学生阅读的环境,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班级设立了"班级图书角"。由于农村小学生的个人藏书量极为有限,我利用教室的一角办好班中的"图书角",一部分书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另一部分书是我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再一部分,是倡导有条件的家长给班级捐赠图书;日积月累,"图书角"藏书越来越丰富,俨然一个小小"图书馆"。二是开展"阅读日"活动。每周安排两节活动课时间,让班里学生到"班级图书角"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解答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引导学生藏书。教育学生节约平时的零花钱到书店多买一些书,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家庭书房。四是建立读书墙。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建立读书墙,引导学生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字画,轮流抄写读书心得。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2.善于诱导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搞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此,我们要善于诱导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和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外,还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如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由于许多农村小学生还没有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这需要我们老师去点拨、引发,因此。在教学中,我选取了一些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又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来吸引孩子,尽量使学生进入自觉阅读的"角色",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3.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样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反复唠叨,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而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大胆地摸索和尝试,才能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奠定学生终生学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应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0(05)
[2]高敏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4)
篇2
一、注重积累,增长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从而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加对语言的感悟。
二、习得方法,养成习惯
1.选读法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形成思想,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思想,要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去理解,去感知,在读中形成思想,在读中陶冶情操。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字:小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32-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小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应用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提出疑问激发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再现情境引起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老师讲台上学生台下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笔者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我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篇4
每天让一位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说话活动”,或背古诗或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阐述见解。这种活动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地阅读。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经常背诵积累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还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另外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三、通过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 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2. 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又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教师声情并茂渲染的故事情节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动的情感世界里。
四、推荐优秀读物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读书欲望,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首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甚至优秀小说等,如《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五、以名人的读书事例树立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六、进行读书活动的评比交流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七、写“推荐信”,记笔记,互相促进
篇5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技巧;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的一个薄弱点。因为读不懂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词汇量积累不够丰富;英语接触面较小;阅读材料篇幅较长。一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就害怕。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按照讲解生词,补充词组,逐句逐段分析的模式进行教学,重视词汇和语法教学,忽略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成了一句空话。
新课标在语言技能分级标准描述中,多次提到小学生要:“能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在让学生接触阅读文本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降低自主阅读的难度,激发其兴趣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一看便产生了畏惧,如果我们仅仅根据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了读下去的热情。因此,在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前要做好准备:我们可以利用歌曲、视频、谈话、图片讲解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做好铺垫,充分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对文中的新词、语法知识及本课难点有一定的了解。
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Lesson 10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一课为例。在让学生接触教学文本前,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英文版动画片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这两部动画片的故事内容大致相同,只是结果截然不同,在观看完两部影片后,同学们对新授单词:tortoise,hare,win,lose,race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时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不仅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而且产生了要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在文本阅读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授、引导、帮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有不认识的单词,不能理解的句式,甚至被语法知识难倒。此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引领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挂图、多媒体等形式分段落、分层次阅读。阅读的形式包括:组内阅读、个人默读或大声朗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新词,告诉他们如果不影响阅读可以不予理会,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初次接触文本,能够了解文本大意就可以了。逐步引领学生捕捉文本中的具体信息,从而回答问题,推测生词的意思。阅读时要注意:默读在先,朗读在后,有必要时可以跟读。
以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Lesson 6 Baby Becky at Home一课为例。首先,我提出了两个问题:What does Baby Becky do at home?Does she help her mother?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文本时遇到了生词:mine,look out,shower等。此时,我并没有对这些生词进行讲解,而是提示他们继续往下读,试着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依次观察了挂图,并解决了以下问题:What’s Baby Becky doing?What will her mother say? What else will the baby do?也对生词的含义进行了猜测。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默读、略读、预测、猜测生词意思、整体感知文本大意。
三、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布置教室,如制成手抄报、绘本等在班内、校内传阅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
能够让学生阅读的读物并不多,然而,学生自己的作品正好可以成檠生的阅读材料,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因此,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的水平有高有低,正好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
例如冀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是四季天气变化及不同季节喜欢做的事,在学完本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综合性的作业,题目是:My favourite season,要求图文并茂,设计美观。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照片,回忆过去的事,我让学生介绍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并把它设计成一个海报。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张贴在墙上,每逢课间同学们便会阅读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总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发现、多反思、多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因为你我的努力而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开发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56-02一、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目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要累计达到145万字以上,能够正常阅读一般读物,同时还要具备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这一要求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而提出的,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但是,现实层面的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距离这一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读书的好习惯,除非是老师在课堂上领着阅读,否则在课后的时间内,基本没有做到主动读书,甚至没有想读书的愿望。
2.小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没有章法,没有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导致在阅读的时候,小学生感觉很吃力,久而久之,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3.小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目前虽然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没有得到减轻,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小学生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要想全面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认识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小学对于孩子而言,是学习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应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做到迅速接受新知识,领会新内容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如果阅读能力差,将会直接影响日后各个学科的学习。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有些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欠缺,在考试的时候,读不懂题意,不知道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就导致无法正确回答试题提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阅读能力作为一项基础的能力来抓,明确培养阅读能力的必要性,搞好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工作,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
目前在小学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范文阅读是一个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经过普遍的教学实践,被证明是有效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在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经典段落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利用这些范文,采取领读的方式,将文章中的意境完美地呈献给学生,让学生从老师的领读中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的范文阅读之外,还要在阅读方法、阅读素材、阅读难度、阅读重点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掌握。目前小学生在阅读中普遍遇到的困难就是不会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导致在实际阅读中感觉吃力。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加强引导,在语文课堂上传授小学生多种阅读方法,以及每种阅读方法所对应的文章类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小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收获知识,获得乐趣。因此,要想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掌握。
2.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关联性和趣味性。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中,要选取适宜的阅读材料,保证阅读材料内容健康,文词优美,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使阅读材料能够前后衔接,做到既相互关联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阅读材料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得益彰。好的阅读材料,能够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3.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阅读难度。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处于开发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阅读难度,使能力与难度相适应。这样才能起到对阅读能力的正面促进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高难度的阅读材料,那样将会造成小学生的阅读训练脱节,伤害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根据小学生实际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阅读难度。
4.把经典段落列为阅读重点,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重视语文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在目前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经典的段落可以作为开发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素材,对这些经典段落,要作为阅读重点。要在课堂上仔细分析这些经典段落的内涵,通过对经典段落的解读,达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全面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我们归纳了几种开发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并经过了教学实践验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能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培养,我们还将继续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天玉.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J].世界教育,2006,(8).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笔者常用的技法兴起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二、加强词句训练
阅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
三、多引导,让学生学会语文的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四、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只有帮助学生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阅读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以及教学内容,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和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与实际生活比较相近的阅读教学情境。如,在教材中关于《秋天的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演示秋雨的情景,学生在观看后就能够激发较强的阅读兴趣。
二、循序渐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而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不可以因为急于求成,逼迫学生被动阅读,而是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能够思考问题,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会使小学生感到阅读的成就感,就能激发其阅读的主动性。教师在每一次的阅读教学中都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解决阅读问题,加深阅读层次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学习的原动力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巧设疑问,并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下意识加强自身阅读的深度。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阅读中的细节的认识与处理,这样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并积极思考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从而促使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跃升。
篇9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57-02
数学阅读能力相比较语文来说,往往容易被忽略,数学重视的是思维逻辑的培养,然而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对数学教材的理解,这需要学生深入的阅读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学生的试卷还是作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题目。由此可以发现,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基础还有成绩的提高而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小学六年级是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此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冲刺和备战升学考试。
一、小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阅读的忽视。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基础的学习,教材的知识内容涵盖的是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小学生不能够忽视教材的作用,需要认真地阅读,细致地学习。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总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会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布置一下今天的课后作业,并嘱咐学生下课之后认真的阅读课本的例题,领悟今天所学的内容,然而迫不及待下课的学生仅仅只是简单地记下习题的页码,之后就将课本扔在一边。教师在备课做到了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在上课时形成了自己的讲课模式,然而此时却忽视了教材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上课时学生跟着老师的备课内容走,就以为学到了全部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只会听课而放弃了阅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缺乏阅读兴趣。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因此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在日常的教学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然而,相比较语文教材,数学教材更加注重的是逻辑性和概括性,在教材编排上基本都会按照顺序来,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一成不变的数学教材相比较内容丰富的语文教材,缺少了那么一点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就导致了他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兴趣的缺失。然而,日常的教材学习是一个基础,有了阅读教材的能力,在以后的考试中面对题目才能保证阅读的准确性。教材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基础,是教与学的桥梁,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个桥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自学能力的降低。长时间对教材阅读兴趣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自学能力方面的下降。学生在日常的教材学习时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例题,仅仅是轻描淡写地扫两眼,不会运用自学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导致学生在考试时解题不知该如何下手。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严重忽视了教材的基础导向用作。
二、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
1.重视教材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教材教授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备课之后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解,这当然是不错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材还是学生最好的阅读对象,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是可以适当地结合下教材,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的例题,解题思路等。因此,如何在备课的同时适当的引入教材,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对于小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兴趣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以及智力的开发。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还是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会变,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会变,可以变化的是教师的教授方式,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内容。一方面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心理,了解什么能够使学生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学习一些语言阅读训练的方法,可以适当地引用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贴合实际生活的情景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理解题目,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找到阅读的重点,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适当难度的情景问题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1)阅读要动口。当然这里的动口并不是让学生想阅读语文课文那样大声地朗读,数学的阅读需要学生在内心默读,特别是针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需要在内心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阅读重在读,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动手阅读对于很多学科来说,是掌握阅读内容最好的办法。对于数学阅读来说,针对教材中的定义,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手阅读,画一画找到定义的重点,反复理解。针对例题和习题,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动手圈一圈,圈出解题的重要信息,找到快速解题的方法。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实践操作类的知识,像几何图像题目等,需要学生动手折一折,实际的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想象图形。
篇10
创新,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更别提发展和进步了,失去的创新的源泉,也离衰败不远了。新课程下的教学不仅应该具有传统传授知识的功能,还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自身的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文阅读能够进一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语文阅读可以促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三是,语文阅读能够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提倡语文阅读教学意义重大。
2.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1 适当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语文老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设置跟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出来,争取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比如老师在教学生阅读《诚实和信任》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先在学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诚实和信任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做到诚实等等,然后通过对课本引导让学生对诚实和信任有更透彻的理解,并让学生能力之间体会到,信任的前提是诚实。这样就成功的实现了学生产生疑问到学生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
2.2 兴趣教学,开展角色扮演。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比较小,且性格天真活动、充满好奇、具有挑战性以及创造性等人格品质,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特别的关注的爱护。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古诗《池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先对文章的大概意思进行讲解,然后邀请班上的几位学生扮演采莲的孩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要突出表现孩童的船上的喜悦之情。如此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2.3 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整个过程都是枯燥、单调的,时间一长,难免会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语文老师能够适当的设置一些情景教学,就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激情充分的调动起来。老师在建立情景教学之前,不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实物、图片、多媒体可见等等,让情景教学更真实,更充满情趣,这样学生技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学生在阅读《九寨沟》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些九寨沟的典型美景,例如:雪峰、湖泊、森林、瀑布等等,从而从整体上让同学们对九寨沟的美景有个初步的了解。另外,作为一个旅游圣地,相信很多同学在节假日的时候都去过九寨沟旅行,这是语文老师接可以邀请部分学生描述自己参观九寨沟的情景。这样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出了自身的创造思维。
2.4 更新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13年时间了,但是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小学中仍然有部分老师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改变这种严峻的形势,就要求老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比如老师在教《燕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将学生带进课本中,阅读前对学生提出谜语;"白肚皮,黑羽毛,尾巴像把小剪刀。 捉害虫,保庄稼, 还是一只报春鸟",学生只要稍动脑筋就会猜出来是燕子,然后逐渐指导学生进入课本。
2.5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学生要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这是因为求异的思维是当今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帮助帮助自己,曾经亲自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的拜访他都没有遇到,只有第三次才遇到。常规的思维认为正是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成功的感动的诸葛亮。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想,如果不是诸葛亮同样认为刘备是伯乐,相信在多次的拜访也不能打动他。如此就培养了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思考,不是绝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要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