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对于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十分重要,从援引该条款的实体和程序要件的分析入手,将其与其他保障条款作比较,侧重幼稚产业条款在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以探讨援引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与其他保障条款相比是否更具优越性。
关键词:保障条款;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援引条件
WTO的主要宗旨是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因此要降低关税,反对形形的限制贸易措施。WTO幼稚产业条款是专门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而设计的,以体现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考虑。它是WTO的“安全阀”之一,体现了对关税减让和取消数量限制的例外。但援引该条款也必须符合特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探讨幼稚产业条款是否更具可行性,与其他保障条款相比是否援引条件更为宽松,对我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WTO幼稚产业条款(infantindustry)的主要内容体现在《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8条之中,分为五个部分:引言、A节、B节、C节和D节,被学者们认为是专门的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只是其中的A节、C节和D节。其中的D节,广义上也属于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范围,但只适用于西方工业国家中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而且自1948年以来从未被援引过,形同虚设,本文不加讨论。
1关于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援引条件的条文规定
GATT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基本概念是,发展中国家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援引第18条A节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或援引第18条C节实施数量限制,但因此受到影响的国家可以获得补偿或进行报复。
1.1援引第18条A节的实体和程序要件
(1)实体要件。
WTO成员援引第18条A节,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实质条件:第一,成员必须是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经济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只要尚未完成工业化,均可认为属于“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据此,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均可视为第18条规定的“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中国亦属此列。第二,援引第18条A节的WTO成员需证明,其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是为了促进国内特定工业的建立,而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是实施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的需要。实践中,如果某一特定产业的建立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属于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所促进的产业,则不能援引本节的规定。GATT为这种情况作了另外的规定。客观而言,援引第18条A节的实体要件并不高。只要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的发展中国家,都可满足上述两个实质条件。
(2)程序要件。
根据GATT1994的相关规定,援引A节的程序如下:①该缔约方首先通知缔约方全体其采取措施的意向;②该缔约方与拥有初谈权和其他与其有实质利益关系的缔约方进行谈判;③若谈判达成协议,该缔约方就可以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但要给予适当的补偿;④若在通知缔约方全体后60天内经谈判没有达成协议,该缔约方可以将此事提交缔约方全体。若后者认为,该缔约方所给予的补偿是适当的,而且它已经为达成协议作了最大努力,则该缔约方就可以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其他缔约方不得进行报复;若缔约方全体认为,尽管该缔约方所给予的补偿不适当,但已经为这种补偿作了一切合理的努力,它也可以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但其他谈判参加方可以进行报复,即修改或撤销与该缔约方原来谈成的大致相等的关税减让。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拖延采取措施会对实施其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造成困难,援引第18条的缔约方还可以在通知缔约方全体之后立即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这就说明,即使没有缔约方全体的事先授权,缔约方也可以采取有关行动,然后再进行谈判。这就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使用关税措施的弹性。
1.2援引第18条C节的实体和程序要件
(1)实体要件。
本节允许发展中国家为经济发展的目的采取和关贸总协定不相一致的数量限制等措施,以保护幼稚产业。欲援引本节,缔约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前两个条件与援引第18条A节相近,成员须为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通过数量限制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须是为了执行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第三个实体要件是,只有在与总协定其他条款相一致的其他措施不可行时,才可实施数量限制。这个要求与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是相吻合的。
(2)程序条件。
根据GATT的规定援引本节的程序如下:①缔约方首先应在采取数量限制措施之日前30天内将其所遭遇的特殊困难和为克服该困难准备采取的具体措施通知缔约方全体。②如果该措施不涉及约束关税产品,缔约方全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0天内也未要求进行磋商的,该缔约方可以采取拟定的措施。如果缔约方全体要求与其进行磋商,该缔约方应予以同意。③如果该措施涉及约束关税产品,则该缔约方应先同拥有初谈权和有实质利益的其他缔约方进行磋商,如果达成协议,该缔约方即可以实施该措施。如果在通知后60天内未达成协议,但缔约方全体认为,该缔约方已经为达成协议作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并且其他缔约方的利益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护,则该缔约方亦可采取拟定措施。
2幼稚产业条款在现实中的运用
从WTO条文的规定来看,各种保障条款的适用条件均各不相同,不可替代。相对而言,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条件显得较为宽松。因为,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相比,援引幼稚产业保护条款不需要以国内产业受到损害为前提;与第28条的关税重新谈判相比,援引第18条B节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既不受三年约束期的限制,也不会被WTO机构所阻断。而第20条的援引很少成功,第18条B节和第25条的援引条件变得难以达到。似乎援引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更有优越之处,就此我们是否就可得出援引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更具可行性的结论呢?既然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援引条件显得较为宽松,那为什么国际范围内反倾销案件急剧上升,各国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却纷纷采取反倾销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呢?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还得回到实际运用的效果中去考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透视幼稚产业保护条款。
经过近半个世纪对GATT规则的修补与解释,尤其乌拉圭回合对例外条款采取收紧法网与严密条件限制以后,这些保障条款的性质和条款的适用,确实有很大变化。在GATT实际适用中,对幼稚产业条款的解释和程序规则上,遇到很大困难。首先,从第18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可以援引18条以背离GATT规则的条件是“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canonlysupportlowstandardsofliving),“经济处在发展初期阶段”(intheearlystagesofdevelopment)的缔约国,这些国家可以根据该条A、C节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以及采取非关税措施。为了帮助对哪些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缔约国的理解,GATT对此做了进一步注解:“在考虑一缔约方的经济是否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时,缔约方全体应考虑这一缔约方经济的正常状态,而不应以这一缔约方的某项或某几项主要出口产品暂时存在特别有利条件的特殊情况作为判断的基础”。“所用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一词不仅适用于经济刚开始发展的各缔约方,也适用于经济正在经历工业化的过程,已改正过分依靠初级产品的各缔约方”。这一解释还是显得过于宽泛、含糊,在实际适用过程中仍然无法确定地判断适用的标准。
在关贸总协定的实践中,为了克服第18条过于空泛的缺陷,采取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结合第18条规定的标准,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等几项具体标准,综合加以衡量;第二,不是通过第18条的定义或其他标准解决,而是经过缔约方全体的非正式谈判为特定案件达成一份非官方名单。由此可见,解决因援用第18条的缔约国的适格问题并非易事。
其次,对“为促使某项工业建立”难作界定,也使得适用范围不清。再次,许多专家认为,第18条B节“为保证其经济发展项目能有足够的储备水平”在意思上完全可以把C节“促使某项工业建立”包括进去,没有必要再去界定C节所指的确切范围。最后,C节对申请审查批准手续的程序规定得非常周折、繁杂,其至要经“缔约方全体一致同意”(第17款),很难成功。
赵维田先生更尖锐地指出“至今尚为某些同志所津津乐道的‘幼稚工业’条款,实际上是‘此路不通’,不可再寄予幻想”,而认为反倾销是“最适合保护本国企业的手段”。
单从规定的表面来看,幼稚产业条款的条件确实相对宽松或说是更具有一些弹性,但我们确实不能忽视其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困难,范围解释的模糊与程序的繁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适用。因而我国在援引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时也须慎重。
总的来说,我国援引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一,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恢复缔约国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不容质疑。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亦确实符合该条规定的“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和“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等要求。其二,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无一例外地涉及到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完全可以以这些规划或计划为依据要求对有关产业进行保护。
篇2
为了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做好1998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表式和要求填报清算表,在规定时间内报主管局、总公司。
篇3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股份制 【中图分类号】F121.24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新视角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说它是老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得很早,且多年反复提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了“混合所有的经济”概念:“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由此可见,提出和实行以股份制为实现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已经历时二十多年的老问题。但是多年来人们侧重于关注和讨论的是股份制问题,而不是侧重于关注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因此,没有引起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不同见解的争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设一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段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与以前的有关论述相比较,有两处新意:其一是以前讲混合所有制是以股份制为主题,是从股份制引出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论述,是把混合所有制作为独立的主题,突出地提了出来。其二是以前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单从或重在从公有制经济的改革着眼的,是将股份制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后又强调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论述是既从搞好国有经济也从搞好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着眼点的。
有个区别于过去的新提法,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说,既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三中全会的决定又明确指出:这既“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以前讲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是着眼于股份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学界曾讨论和争论过股份制的性质和作用问题,而没有专门或侧重于讨论与争论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深化改革的独立的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引发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有中央作为指导思想的声音;有国有企业高管的声音;有地方政府的声音;有私企高管的声音;有主张“国退民进”搞私有化的声音;有坚持按宪法和中央指导思想办事、反对借机消蚀国有经济的声音……
不能用私有化观点错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思路,有人做出与中央指导思想完全相悖的解读和宣传。他们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消蚀国有资本、“去国有化”、“国企民营化”、“国退民进”、“国有资本退出控股状态”,等等。
经济学界用新自由主义观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代表作之一,是2015年2月27日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所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产权结构优化》一文,其核心思想就是“国退民进”,国企放弃控股权。该文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要点是大幅降低国有股比重”。“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绝大多数行业,国家应放弃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在竞争性领域可“考虑全面退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国有资产转让,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国有资产流失’,定价过高,民间资本不会有兴趣”。“现阶段的‘国退民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选择”。
这种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解读,是完全背离中央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本意和精神的,也是背离我国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
我国实行以股份制为载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相反。历届中央文件关于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讲得很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搞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必须以此为中心,服从于这一中心环节。从历届中央文件有关混合所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丝毫没有为“国退民进”、消蚀国企留下任何空间。
怎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讨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为什么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简单地说,是要将其作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和扩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搞好搞活国有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扩大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和目的:既是为了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也是为了扩大私人资本发展的领域,让私资更多进军国有经济,更好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其二是怎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同志在2014年8月18日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占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以此为指导。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以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目的。
第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互相融合,应是双向混合,而非单向混合。现在一讲混改,就只是单向混改,即私人资本参股国有经济,而不讲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参股私资经济。似乎一讲公资参股私资,就敏感为“国进民退”,侵蚀私企。其实,多年前我在南方参观一家经营得很好的私营医药企业,就是国资参股、私资控股的企业,而且国资占大头,但分散在多家国企。私资占比高,因而私资控股称私营企业。一般把私营经济与私有经济划等号,其实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参股的私营经济,无论由私资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都会放大了私资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利用公有资本发展和壮大私资自己。不言而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允许和鼓励更多的私人资本参股国有经济。其实,以股份制为载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在我国实行多年了。2012年,我国已有2494家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达23万亿元。其中既有国有资本,也有私人资本参股或控股。现在是要进一步打开国有经济大门,让私资进入。
第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问题是由谁掌握和怎样掌握控股权。有的学者和私企高管要求私人资本参股国有经济时,取得控股权。这种要求是否合理?前面已经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既不是让私资侵蚀国资,也不是让国资侵蚀私资,而是要“国进民进”,共同发展。如果私资进入国企,让国资放弃控股权,转由私资控股,那就蜕变为私营经济了。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载体的股份制的性质,学界曾争鸣许久。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经济理论上澄清了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作用。”同理,如果私人资本控股,就是扩大私资的支配范围,增强私营经济主体作用,就具有明显的私有性。由此可见,要求私资参股国有经济时一律取得控股权,实际上是要让私资消蚀国资,搞“国退民进”。这背离中央的指导精神,也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是不可取的。
第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私人资本应有其取得控股权的范围。如果公有资本参股私企,私人资本自然要取得绝对或相对控股权。如果私资参股国企,整体上,国企要“保值增值”。所谓“保值”,就是对存量资本要保持其原价值,不能流失。不是也不应把国企已做好的大蛋糕切一块送给私资。除非有的国企既无关国计民生,又经营不善,需要引进私资,会同意由私资控股。另外,国有经济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增值,就是要扩大资本、做大蛋糕。在扩大投资或进行新投资中,可按照投资项目的性质和国资私资投入的大小,由国资控股或由私资控股。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急于定任务、赶时间、显“政绩”。要先吃透中央文件指导思想和改革精神。要重视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规范操作。要防止新一轮的国有资产流失。今年6月5日,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上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开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要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面,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这一指导思想,应在混改中遵从,特别在私资参股垄断行业国企过程中,要去除随意性与盲目性,要按同志的讲话办事。
【注释】
篇4
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关于房管机构转制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财规〔2000〕24号)和我市建立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等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我市直管公房管理机构转制资金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有关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市、区县所属房管机构出售直管公房取得的售房收入扣除公共维修基金(售房收入的30%)后的出售收入应全部纳入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公共维修基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仍按照北京市房地局、房改办、财政局《关于归集住宅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通知》(京地物字〔1999〕第108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市区县房地局应将所属房管机构收取的直管公房的出售收入于每季度末之前十日内按照有关规定,填制“一般缴款书”,分别就地缴入市、区县级金库。
三、转制资金从纳入市、区县“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中列支。
各区县房地局应将所属房管机构的企业改革方案连同转制资金使用计划分别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经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年度支出预算拨付资金。
四、转制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在参加企业社会保险统筹之前,支付房管机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医疗费;
市、区县房管机构离退休人员在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前,房管机构应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本年度所需离退休费、医疗费使用计划。由财政部门按照房管机构实有离退休人数,参照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医疗费开支标准核定后按上缴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入库进度办理资金拨付。
(二)按规定支付房管机构富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一次性补偿金;
(三)房管机构改企转制或者组建新企业的启动资金。
第(二)、(三)项开支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15%比例核定。2001年1月1日前已出售的直管公房,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2000年12月31日帐面余额15%的比例补提。
五、市、区县房管机构改制为企业后,应尽快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统筹;参加统筹后企业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医疗费相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不再从转制资金中列支。关于社会保险统筹问题待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后另行通知。
六、各房管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专款专用,定期编报转制资金支出使用报表,并不得以转制为名,挪用和坐支转制资金。对违反本通知规定和有关财经纪律的,财政部门要立即收回拨付的转制资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篇5
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财产所有结构,是相对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将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多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有资产总量逐步壮大、质量显著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国企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和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
在宏观分布层面,国有经济布局仍然过宽,特别在一般竞争领域,国有企业数量庞大,但“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突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比例仍然偏低。在公益性行业和民生保障领域,国有经济本应发挥更大作用,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和“欠账”。同时,国有经济在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方面发挥的引导作用还不够,没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微观构成层面,国有企业资本化水平偏低、资产流动性差。一方面,因体制机制障碍,很多领域非公有制资本还无法顺利进入;另一方面,在已经实现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比较突出,非公有资本话语权普遍不足,小股东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阻碍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从形式上建立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但从运行机制和实际效果看,离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国有股东往往同时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翟睦朗/a>
'; htmlFooter += '心理健康阅览室'; } if ('') { htmlFooter += '
url认证测试
'; } if ('') { html += '人文名刊
'; htmlFooter += '人文名刊
'; } if ('') { html += '辛亥百年
'; htmlFooter += '辛亥百年
'; } if ('') { html += '建党90周年
'; htmlFooter += '建党90周年
'; } if ('') { html += '中文资源检索
'; htmlFooter += '中文资源检索
'; } if ('') { html += '农技阅览室
'; htmlFooter += '农技阅览室
'; } if ('') { html += '大众精品期刊
'; htmlFooter += '大众精品期刊
'; } if ('') { html += '人文精品期刊
'; htmlFooter += '人文精品期刊
'; } if ('') { html += '北京精神
篇6
(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本单元考点: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5、国家的宏观调控;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热点:
正确认识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上的战略调整;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地位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对策。
四、考点提要
考点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1、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①含义:……
国有经济:……(主导)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集体经济:……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股份制、承包、租赁等。
②具体内容: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
含义
范围
作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③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第二、……
(补充:国有经济的控制力:A表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支配力;B表现在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的增长力;C表现在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D表现在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广泛辐射力和引导力;E表现在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支撑力;F表现在对社会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调控力。如:以中央重点抓的512户国有骨干企业为例,它们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一到1%,而资产总量则占55%,销售收入占60%以上,向国家提供的利税占85%)
②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为什么?)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实现形式多种多样的原因:③有哪些实现形式:
②探索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意义:④热点问题
正确认识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上的战略调整
①调整的原因:
②调整的手段:
③调整的目的:
④调整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⑤调整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考点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主体)国有和集体成分
###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构成
(我国经济成分构成)个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
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
外资经济:……P。39场经济的重要组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的成部分,而不是
境外资本部分;中外合作补充)
中的境外资本部分)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性质(含义)
特点(内容)
地位
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
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P。39(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3、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根本原因)。P。40
②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P。40-41
③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④实践证明,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P。42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它包含两个基本方面,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或目的)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保证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人民享有。
4、热点问题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地位作用
①发展:发展迅速,今后还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点三: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
②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前提:……P。42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物质基础:……P。42
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直接原因:……P。4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原则的否定。在我国现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按劳分配的作用
2、按劳分配以外的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按资本要素分配(存在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私营、外资经济)
福利性分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社会保障收入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③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实行非按劳分配的几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①这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最终原因)
2)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确立分配制度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的客观必然性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和
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二者都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二者的最终决定因素。
####注意的问题
问1:劳动所得(或劳动收入)从形式上看有哪些?(劳动所得除了按劳分配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联产计酬,还包括其他分配方式中的个人劳动所得。)
问2:科技人员的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A公有制经济中的科技人员提供新技术所得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B科技人员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入股而得到的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也就是说属按生产要素分配。C私营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D一部分科技人员,脱离原所属单位,自办科技实体,利用自身科研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属于归自己所有的技术商品,以技术转让方式把它卖给有关企业使用,属正常的商品交换,其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并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
问3:凡劳动所得,都应给予保护,凡非劳动所得,都应一律没收。(分析:A你在国企工作,拿到的是工资、奖金和津贴。如果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甚至是伪劣产品,该不该保护?显然,这种劳动所得不应保护。个体劳动者在生产和经营中偷税漏税,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并非保护一切劳动所得,而是保护合法劳动经营所得。B非劳动所得有哪些?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经营风险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等均属于非劳动所得。在现阶段,合法的非劳动所得受法律保护。总之,合法的劳动所得、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都受到法律保护,不合法的劳动所得、不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都不受法律保护。)
问4: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五个不等式":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还包括其他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B、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都能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①按劳分配是指……②但在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③无效的劳动(如生产的产品积压)不能获得劳动报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获得的劳动报酬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挂勾,各个企业经济效益不同,职工的收入不一样。④在现阶段,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并非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而是存在于许多场合的平均数中,使"不等量"围绕"等量"上下波动。
C、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在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主要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有制经济中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收入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由于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基础上获得的劳动收入均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D、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而按资金分配收入(如股份分红、银行利息、债券利息),风险收入(如股票交易、期货交易、企业承包者和经营者的风险收入),等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E、收入悬殊不等于分配不公。收入悬殊不一定是分配不公造成的。现阶段,由于分配方式多种多样,会造成收入差距。对目前收入悬殊问题应区别对待。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考点四: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置
2、市场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P。46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
②联系
比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区
别
含义不同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讲的是是否为了交换
出现的时间不同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自由竞争阶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
②竞争性
③法制性
④开放性
平等性(由什么决定?--价规的作用决定。价规要求交双方遵守"等价交换"原则,这一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竞争性(为什么存在竞争?--商品经济的产物。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社会劳率的提高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消费者,通过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法制性(市场经济在竞争中会引发利益矛盾。处理矛盾的准则是法规。所以,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开放性(由什么决定?--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它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从市场经济的四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关系可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5、一般特征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有哪些要素?市场经济如何通过它的要素来配置资源?
(1)供求:供求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价格:价格是市场运行信号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市场价格的升降,给供求双方同时发出信号。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反之,则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
(3)竞争: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动的灵魂。没有竞争,价格的决定、
价值规律的作用都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
总之,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6、热点问题: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部门垄断
考点五: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①宏观调控的含义
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含义
内容(作用)
###
解决办法:
宏观调控
注:对市场经济的内涵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应注意把握两方面: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不能认为只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拉手,向前走")
4、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对策
①问题:各地不根据实际情况就乱上项目,高档宾馆、大型商品严重供过于求;陆续发生"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不少地方水果卖不出去烂掉;大量的商品房无人购买而长期闲置等。
②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一,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不少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要受"长官"意志的支配。第二,市场不发达,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决策。第三,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
③对策:A、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B、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经济。
###市场调节(不是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
原因后果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现象
盲目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由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更明显
(正因为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②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不考)
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区
别与社会制度结合不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基础不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
目的不同实现共同富裕获得剩余价值
宏观调控程度不同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为什么?P.60)虽然国家可以采取某些措施干预,但仍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同点都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的区别
(1)在调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前者是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计划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后者以计划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的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后者对每个企业生产经营、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作具体规定和管理。
(3)计划制定和实施途径不同。前者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实现;后者无视价值规律,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以及其他行政命令,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作用,归结为一点,即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市场虽有灵敏性特点,但不能反映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具有滞后性。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学法指导: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市场--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否万能的?(不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典型题例
背景:近年来,由于对市场监管不力,市场上不时传出"毒大米"、"毒油"、"毒月饼"、"黑心棉"等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辨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强化国家对市场的监管。
答:(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依法治市。(2)从经营者角度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经营者提高自身素质,依法经营。(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消费者提高权益观念,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离不开舆论和社会的监督。(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德法并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也必然会引起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②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发挥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发展生产力,也会造成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③把按劳分配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
"孔雀东南飞",是人们前几年对西部地区的人才等资源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这一形象说法。现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出现"孔雀飞西北"的现象。请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这种经济现象。
答:(1)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求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就先有"孔雀东南飞",再有"孔雀飞西北"的现象。(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过去的"孔雀东南飞"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孔雀飞西北",则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典型题例
1、(单选)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要求在社会总资产中(全国高考D)A、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B、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上升C、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私营经济D、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非公有制
2、(单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两种不同提法的区别在于(全国高考A)A、是否把承认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B、是否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C、是否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D、是否认为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所下降
3、(单选)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全国高考题B)A、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4、(单选)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国高考B)A、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B、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互相成的
5、(单选)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全国高考B)①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指导的②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③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联系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全国高考,辨析)在我国现阶段,"共富"必须"先富","先富"必然"共富"。
答:(1)共富指的是共同富裕,先富指的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2)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全体人民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因此,共富必须先富是正确的。(3)先富的根本目的是共富,国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另一方面对于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才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
六、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据报道,在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借调整之机,迅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20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包围下,国有经济以年均增长18%的高速度发展。这说明(D)A、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对立的B、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太快C、国有经济总量越小,经济发展越快D、国有经济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2、根据上述材料,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性行业退出意味着(B)A、国有经济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B、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不要求在各行各业都占支配地位C、国有经济只要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就能够发挥主导作用D、国有经济不要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比高低
3、深圳建材集团作出决议,同意留英博士沈浩以个人专有技术作价510万入股国有企业。沈浩博士所获得的510万元属于(C)A、按劳分配所得到的收入B、按资本要素所得到的收入C、按技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D、按信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4、上题中深圳建材集团作出这一决议的事实表明(C)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益分配②技术也可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③沈浩收入由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组成④国家鼓励个人以技术入股国有企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多年来,音像市场走私、盗版音像制品的情况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滥成灾,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沦为非法音像制品集散地这一事实反映了(B)A、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B、市场调节具有弱点和缺陷C价格和供求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产经营者不懂得经济活动应依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6、非法音像制品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这就要求国家(D)A、取缔、关闭音像市场B、对走私、盗版音像制造者课以重税C、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D、加强对音像市场的管理调控
(二)不定顶选择题
7、我国现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做法符合这一分配制度的有(AB)A、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B、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C、凭借行业基础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D、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8、商品经济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为(AB)A、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B、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规律、作用也必须相应地扩大和加强C、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区分不同类型商品经济的标准D、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就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9、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ABCD)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B、抑制通货膨胀C、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D、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三)辨析题
10、
###补充练习题:
1、国统一开通举报电话,是政府运用(C)进行宏观调控。(2001年全国高考)A、经济手段B、舆论手段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
2、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是因为(B)(2002年春季高考)A、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B、中国市场将成为开放统一的市场C、中国市场的商品需求基本饱和D、中国政府不再调控市场经济活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完全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企业应当享有价格自。(2)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企业自主定价应遵循价值规律,任意提高或降低价格是违背价值规律的。(3)价格变动事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企业之间发生的各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对市场价格变动进行调控。
4、过去不少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遇到问题是"不找市场,找市长",而今是"不找市长,找市场"。这一变化说明了(BC)A、企业和政府脱离了关系B、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增强C、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作用来实现的D、我国政企关系已完全理清
5、在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坚持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一定的,这是因为(B)A、公有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完全适应的B、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公有制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D、只有公有制才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6、"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就是说(B)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7、上海市25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平均每100元资本金中,59元是国有资本,41元是包括海外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安徽美菱集团公司国有经济控股33%,只有3。8亿元国有资本,支配推动了20亿元的社会资本。这说明(D)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股比例达到33%,就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比例应在50%以上D、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8、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一些小型企业出售给私人,这不是实行私有化。因为(B)A、企业资产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B、私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改变C、企业向国家承担的纳税义务没有改变D、企业受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没有变
9、三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09年并网发电。三峡工程的兴建表明(D)A、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强的综合国力B、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利益是完全一致的C、国家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D、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10、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仍需计划,这种计划应(D)A、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主要通过经济杠杆,以指令性计划来完成C、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D、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11、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说明(ABC)A、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效益多元化,必须用法制来规范C、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必须是公平竞争和有序的,必须有法律来保证D、法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2、2001年4月3日《经济日报》报道,一副OK眼镜国内的价格最高可达7000多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不到200美元。OK镜疗法需要各种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支撑,但这种尚不成熟的疗法在中国各地遍地开花,不少医院转入OK镜专诊室的眼科大夫对此并无专门研究,一些基层医院甚至普通商店都在经营OK镜。因戴用OK镜引起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而到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日益增多。(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2)针对(1)的结论,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市场存在着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就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2)国家应加强对OK镜市场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调节。一方面,要制定进入OK镜市场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经营OK镜的经济行为,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加以制裁。
13、某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时,企业负责人购买了该企业面值60000元的股票,年底分红时,该负责人获得了10000元股息。这10000元收入属于(BD)A劳动收入B、资本收入C、经营收入D、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14、
15、200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面对激烈竞争提出的四项对策之一。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BD)A、市场占有率越高,其商品价值量越大B、交换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关键C、市场占有率越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大D、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6、国家冶金局确定,2000年我国压产1200万吨钢,钢产量不超过1。1亿吨,钢及钢材产量均减产约10%,以促使钢铁价格逐步回升,效益增长。这表明(B)A、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性B、我国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C、供求关系决定企业效益的状况D、我国钢铁行业市场调节生产的能力还不强
17、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其特征有(ABCD)A、主要通过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实施调控B、国家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属以指导性的C、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直接干预D、法律规范、信息指导,成为调控的重要手段
18、
19、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篇7
人民日报北京2006年12月18日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的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5大主要目标,即:一是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二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三是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四是到2008年,长期积累的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五是到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
《指导意见》强调了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等。
《指导意见》提出,今后将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公司外,国有大型企业都要逐步改制成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大力推进改制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鼓励引入战略投资者。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建立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对亏损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力度。对有望扭亏的国有企业,要采取措施限期扭亏,对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要撤换负有责任的企业负责人。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亏损企业,短期内难以扭亏的,可以向各类投资主体转让,或与其他国有企业进行重组等。
(2006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篇8
在我国,所有制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绕不过去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反映出的主要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我们党主要依靠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顺利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进入新世纪,一段时间改革的弱化和停顿,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再启改革,遇到了绕不过去的却是权利和利益再分配的难题。
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放宽的力度加大,包括对微信的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开放等,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这是一时的措施、个别的案例,还是决心打破“铁门”、“玻璃门”和“弹簧门”的改革序幕呢?到目前,石油、通信的“铁门”紧闭;电力、铁路、航空的“玻璃门”依然;而煤炭、高速公路等行业民营企业进入,又被一个个排挤出局的“旋转门”,使很多民企心有余悸。既有顶层政策规定不做调整,民企不会有安全感,因此,大的反复难以避免,全社会很难形成稳定的预期。
一、所有制理论政策面临新的突破
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有两大支柱:计划体制和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计划体制的载体,计划经济是国有企业生存的依托,两者结合构成了传统经济体制的基础。党的后,改革目标很快聚焦到这两大重点。30 多年来,正是在这两大方面一次次的理论政策突破,使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得到了一次次释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当生产力的发展遇到不可逾越的理论政策障碍时,党和政府及时通过试点,寻找可行途径,推进理论和政策的突破。回首改革30 多年,留下了一串清晰的改革脚印。
在计划经济的转轨方面: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后,很快将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把资源配置分作计划内和计划外,并在理论政策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大又将其上升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进而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突破了“姓资姓社”的禁锢,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正是这与时俱进的连续性的理论政策突破,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
对于所有制问题,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之后,由“傻子瓜子”的争论引起了雇工是不是剥削的大讨论;1982 年十二大提出“个体工商户”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 年中央把“有益的补充”由“个体工商户”扩大到“个体经济”;1987 年进一步扩大到“私营经济”。1992 年十四大提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 年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上升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9 年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是一次次有关所有制的重大思想理论突破,使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得到发展,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推动了抓大放小、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崛起。使我国较快地进入经济发展的追赶期。
在较好的形势下,2002 年和2003 年“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记入了和宪法。此后,“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等论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一而再的重复,有关所有制的理论政策就定格在了这里。
进入新世纪,民营经济在城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增长,很快逼近并超过一半。民营经济的总量是不是超越了“红限”?民营企业的再发展还有没有市场准入空间?情况表明,此前所有制理论政策的改革红利已释放殆尽。重要的表现:
一是所有制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不断显现。例如,在非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一半的情况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两者已经不能兼顾;“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冲突日益明显;各类企业的市场地位是竞争的结果,还是以政府力量推动必须实现的政治目标?在两者间面临选择。
二是国家政策在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政策摇摆,大大强化了政府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化政策。如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使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非公企业应“享受同等待遇”,实行“非禁即(可)入”的市场准入原则。不久就了“非公经济36 条”。但实施还没有到位,2006 年国资委,国有企业要在电网电力、石油化工、电信、煤炭等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科技等九大产业“保持较强控制力”。2010 年,为扩大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国务院再次非公经济“新36 条”。至今问题仍未解决。
三是在政策信号很不一致的情况下,“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论前所未有地此起彼伏。实质是各种所有制企业比照有关政策规定都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都对发展环境不满意。民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对前景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移民和财产向境外转移的数量和规模日益上升;而很多国有企业对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倍感无奈,呼吁让企业“回归本位”、“二次解放”。 面对政府轮番的政策调整,各类企业都没有稳定的预期,行为短期化的状况迅速蔓延,较大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活力。
近年的形势进一步显示,经济转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深化所有制理论政策改革,调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政府对企业有亲有疏,形成了所有制鸿沟
按企业所有制成分区别政策,早期是渐进式改革是不得已的措施,近年,随着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化而强化。
在经济追赶期,政府有强烈的掌控更多资源配置权的意愿,并以直接管理和控制一群国有企业为“抓手”,实现政府目标。除银行业和媒体、出版等领域国有垄断外,国有经济还要对诸多行业“绝对控制”和“较强控制”。
这一政策的执行,使政府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亲有疏的状况进一步强化。
实际上企业按所有制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获取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政府项目、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国企属“体制内”,有行政级别,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外资企业有较强实力,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青睐;民营企业则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近年,有的地方为做大国企,不惜强制盈利的民营企业被亏损国企兼并。在煤炭、民航等领域屡屡出现民企进入又被挤出的案例。
三、超越争议,坚持公平与效率优先
实际上,争论“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是没有意义的。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各类资本都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都应当受到公平的保护和拥有平等的竞争地位。作为执政的党和政府追求的是所有资本资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把经济总量做得最大,而不是“谁进”或“谁退”。
争论的焦点是竞争的公平性。人为地认定各类所有制成分在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和由哪种所有制成分保持“绝对控制”,违背了公平与效率原则。除少数极特殊领域外,各类企业所占比重应当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高一点、低一点是动态的,无需特别关注。不能将人为规定的各类所有制所占比重放到超越经济发展的高度,不惜扭曲市场、降低效率,刻意实现。
现在,隐性或显性地为维持既定所有制的比重,无论政府管理、银行放贷还是涉及企业的许多政策,甚至社会舆论,几乎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相应地,包括已经上市的公司,每家企业头上都有一个“所有制标签”,在市场中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国有企业和银行更倾向于的国有经济内部进行交易。所有制歧视割裂了市场,不仅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增长潜力,而且使跨所有制的人才、技术、商品以及产权等生产要素流动都遇到了较大的非经济因素的干扰,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降低的整体经济效率。
四、打破垄断,给民营企业平等的机会
政府对一些行业设定行政性垄断,给部分国企垄断地位,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国企社会责任意识强,便于政府控制和实现政府目标。这就成了限制竞争和排斥民营经济的重要根据。实践中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把国企作为调控经济的工具,给它设定多元目标、无规制地进行干预,使企业无所适从;二是行政性垄断造成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市场规则被破坏,不仅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率,而且成为社会不公和腐败蔓延的温床;三是通过控制企业、而不是法规和监管实现公共目标,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银行业在高息差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收费,遭到社会质疑。电信、广电同为国有垄断,但“三网合一”推进无果,政府深感无奈;客观地讲,责任并不在企业,而是这种制度设计有违经济规律。
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有足够的对全局产生影响的间接手段调控经济。除极少数领域外,已经没有必要把国有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抓手”、调控经济的“工具”,以干预微观来改变宏观。
理性地看,现在,在那“七大重要行业”、“九大支柱产业”,还有多少需要对民营经济设置进入壁垒,以保障国有企业的“绝对控制”和“较强控制”?通信装备、互联网、信息搜索、通用芯片、通用软件、电子商务平台等,就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深刻程度而言,很多已经远远超过了前者。这些领域以民营经济为主经营和运作,至今并未对国家安全和政府调控构成特殊的困难。
五、消除所有制鸿沟,进一步解放生
建设高收入国家,不仅是GDP 增长的概念,必须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减少分配不公,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潜能,培育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等因素。构建能调动亿万人民参与和分享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为此,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二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和提高资源效率;三是消除所有制鸿沟,鼓励居民创新、创业,进一步解放民营经济生产力。
上世纪90 年代,中央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当时向社会表达的政策意图,是国有经济不能全覆盖,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给民营经济让出发展空间。近年,强调“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却发出了强化国有垄断、限制民营经济产业进入的政策信号。如果在较大产业范围继续实行国有“绝对控制”和“较强控制”,再加上银行等领域的国有垄断,那么还有多大空间准许“体量”日益变大的民营经济发展?
30 年来,在并不十分宽松的环境条件下,非公经济较快成长,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已超过60%,吸纳城乡就业人口超过80%,税收贡献超过50%。这是不是已经触及了“公有制为主体”的高压线?民营经济的总量是不是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还能不能再发展?一些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狭隘的准入市场已经不足以让他们施展。那些国有企业必须“控制”的行业,民营企业能不能进入?这是不是挑战了“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占据“支配地位”的底线?
篇9
关键词: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国有经济;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049-05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骨干力量,深化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是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存在许多困难,只有克服这些困难,采取恰当的改革策略,才能深化改革。
一、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难点
(一)形成改革的共识难
共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统一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行动。这一点在过去我国国企改革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上世纪80年代末,理论界关于国企股份制改革姓“资”、姓“社”与姓“公”、姓“私”的争论十分激烈,反对股份制的声音多而强,股份制试点陷入低潮,甚至一些人开始怀疑股份制是否适宜于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直到1992年初,党的十四大指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只有形成有关国企股份制改革的共识,才能进一步推进其改革。
但是,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最大难点恰恰在此。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有企业的一些表现(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在扩大内需、信贷支持以及垄断管制等方面享受了比民营企业更加有利的待遇)使人们对大型国企改革的争论卷土重来,给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造成思维障碍和舆论阻力。从近年来的改革实践看,改革共识的普遍缺失是推进改革的重要难题。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分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改革的阻力,并消解改革的动力。
(二)消除体制制约因素难
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制约。近年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阻力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担心过多国企实行产权多元化、降低国有股比重甚至完全退出国有股后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二是不愿缩小自己所管辖企业的数量和范围,更不愿影响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因此,只要国企没有成为其负担、包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自身对国企改革的动力都是不足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制约改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2004年以来以国企重组代替大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充分证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愿在“产权改革”方面下功夫。这一状况延续至今。“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国企之间兼并重组的任务艰巨。二是即使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却推崇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方式。上市虽然可大量融资、适当完善治理结构和公开信息披露、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但这样的产权多元化往往因为公众流通股分散且难以联合行动,对国有股的制衡力较小。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治理结构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和规范。实际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非国有股东在公司重大决策上很少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上市实现的国企产权多元化只有其名,没有其实,达不到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的目的。三是地方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胆探索受到限制。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前,各地方还能对当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探索,曾经出现了典型的沪深模式(“三层次”模式)、武汉模式(“人”模式)、吉林模式和天津模式(只履行出资人职责)等等。而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虽然中央与地方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间没有行政上下级关系,但为避免地方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特别是非国有化改革对央企形成“倒逼”等不利影响,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往往限制地方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胆探索。如,2006年颁布了《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要求各地国资委根据相关文件和规定制定具体的执行办法,后来又建设了统一的国资监管网络系统,以财务与产权交易为重点,对地方国资委进行实时监控。这实质上制约了地方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胆探索。
2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角色冲突对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制约。从深层次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愿积极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原因是其双重角色的冲突。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既是国有资产(产权)的出资人,同时也是国有资产的监管者。显然,这种双重角色是冲突的。作为股东,其行为准则是利润最大化,哪些领域盈利多、回报率高,国有资产就会投向这些领域,哪怕这些领域是一般竞争性的。前些年,房地产火爆时,许多大型国企投资房地产业。国企凭借比民企更优越的金融资源、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条件不断越界。同样,一些领域盈利少、回报率低,国资就会退出这些领域。如,某粮油企业亏损严重,便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士提出,要适时退出该行业或合并重组进入新的行业。从理论上讲,粮油企业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企业,即使出现亏损,也应千方百计完善制度、改善管理、优化环境等,而不是国有资产从中退出,更不能完全退出。这恰恰说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国企出资人,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理性”选择,是有违国有经济应有的职能定位的。而作为国有资产监管者的行政管理机构,其追求的目标则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应将国有企业的行为准则定位为“填补”非国有资本和非国有企业的“空白”,投入非国有资本不愿、不宜和无力投入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领域,哪怕这些领域是非盈利或低盈利的。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冲突性双重角色,很可能导致它利用行政权力(公权利),谋取其作为出资人的效益,即采取行政手段,限制一些本应完全开放、强化竞争的产业领域,从而形成和强化行政性垄断,以此谋求高额利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的。这实际上是国资监管机构角色的错位,很可能导致国有经济职能的错位。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不利于我国真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甚至会影响市场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损害社会公共福利。这种导向会使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走“回头路”。
3 “顶层”决策机构的缺乏构成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体制制约。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指挥者”,对国企特别是经营状况尚好的企业是没有足够改革动力的。国资管理的现状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缺乏认真检查、监督各种国有资产形态存在和使用情况的动力。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缺位问题。最高决策机构的缺位,导致我们要国有资产干什么都不清楚,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后干什么也不清楚。可见,缺乏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顶层”决策机构已经成为体制上制约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要因素。如何尽快设计和设置国企多元化改革的“顶层”决策机构需要认真研究。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三)垄断领域大型国企产权改革难
1 垄断领域的国企缺乏改革意愿。随着我国技术进步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垄断的产业范围不断缩小。但由于垄断企业所享受的政策待遇和服务待遇等十分特殊,因此,企业崇尚垄断、依恋垄断甚至千方百计追求“进入”垄断领域。同样,已“身处”垄断领域的企业更是不愿意退出垄断。而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降低国有股份比重甚至国有股份完全退出,就很可能使其“丧失”垄断的性质及相应的特殊待遇。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在国企恰恰是垄断领域盈利最多而竞争性领域盈利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垄断领域国企(经营者及其员工)就更不愿主动改革。
2 利益相关的管理机构缺乏改革动力。由于垄断领域国企是“盈利”的主力军,经营状况大大好于非垄断领域国企,大型国企及其相关管理机构都是既得利益者,在维护垄断以继续获得利益方面的立场是一致的。因此,其利益相关的管理机构没有动力推进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在垄断领域,他们对改革的阻挠会成为未来垄断领域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大难题。
(四)大型国企控股权问题解决难
1 控股权争夺阻碍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虽然企业控股权与控制权有很大差异,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不一定能拥有其控制权。但在我国现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大型国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和高知名度品牌缺乏的情况下,控股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控制”企业的“宝剑”。因此,许多大型国企在产权多元化改革特别是在引进非国有投资者的过程中,非常强调保持“控股”地位。但同时,拟进入大型国企的“外部”投资者也非常希望能够控股,以掌握企业未来重大决策的主动权。这样,争夺控股权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实践中许多大型国企很难引进“外部”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2 国资监管机构不愿放弃企业的国有控股权。由于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会使部分改制后的企业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企业名单中消失,减少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监管企业的户数,缩小其监管权力。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一旦失去“控股权”,在统计上就再不会被纳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统计范围,从而会影响国有经济的总体规模,进而降低国资监管机构的地位。这些都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所不愿意的。因此,也就可理解为什么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近年来采取加大重组而且是国企之间的重组来代替产权改革,即使是引进非国有投资者也十分强调保持国有“控股权”的原因了。此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主张大型国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动机,也是因为这种方式一般不会改变国有股权“控股”地位。
3 回避或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阻力而使国企改制止步不前。国企一旦改变国有控股性质,就必须转变职工的“国有”身份,分流安置职工,改变用工机制。这就会产生两大阻力:一是职工出于根深蒂固的“国有情结”而反对“非国有化”。二是安置职工的多种阻力。这既有安置职工的岗位缺失和结构不适问题,也有安置费用标准前后不统一、行业不统一而引发的种种矛盾。此外,一些国企经营者和国资管理机构人员为减轻在自己“任期”内的国企改革阻力、矛盾和压力,往往在设计国企产权改革方案时,也会把“矛盾后移”,不去触动国有控股权。鉴于上述原因,许多不需要国有控股的企业,也采取了国有控股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方式,从而使那些应该甚至必须非国有化的大型国企很难将国有股权降低到参股地位,完全退出就更为困难。这将是未来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难点所在。
(五)大型国企国有产权在合股、转让过程中定价难
国有产权在转让或与其他投资者合股过程中,若定价低于其实际价值,就会发生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国企和国家的利益。若国有产权的定价过高,没有投资者愿意购买或合股,虽然能保护和提高国企和国家的利益,但也会阻碍外部投资者“进入”,从而阻碍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国有产权定价难、准确定价就更难。因为国有产权不像普通商品的产权。它不仅存在于特定的行业和具体的企业,具有特定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形态,其价格高低也不是仅仅取决于其“凝聚”人类劳动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取决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或预期收益。而“未来”具有多种不确定性。因此,其盈利能力也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其价格确定难。正因为国有产权很难准确定价,一些国企经营者或者国资监管机构“不敢”使国有产权“流动”,生怕因为其定价不准确而被扣上国资流失的“帽子”,承担其风险。
(六)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难
目前,许多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投资领域,在实际操作中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很难涉足。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后,许多部门相继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但许多政策仍难落实,许多领域外资可进入,而国内非公有制经济却很难进入,如机场建设和服务、城市公用事业等。
二、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策略
新时期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策略如下: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和比例上,而是体现在质量即控制力上。而且,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总体目标,是建立不同性质的多元投资主体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因此,产权多元化并不必然会导致私有化。同时,要正确认识企业国有产权重组与国资流失的关系。一方面,对许多亏损严重、发展前景不佳的大型国企,若不加紧改革,其产权不转让、不流动,将不断制造亏损,“融化”、“削减”国有资产,造成国资流失。同样,一些经营状况尚可的大型国企特别是地方国企,若不加紧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甚至非国有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可能逐步面临经营亏损甚至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从而形成新的国资流失。另一方面,大型国企的产权转让不一定会造成国资流失。由于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价格取决于资产本身的盈利能力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转让者的目的等多种因素,特别是许多国企产权的转让还附着“特殊条件”,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国企产权的评估价格只能作为其转让的“参考依据”,转让价格低于或高于其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评估价格都有可能,不能说转让价格低于其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评估价格就是国资流失。可见,企业国有产权重组与国资流失并无必然联系。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应将国有资本的出资人职能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中分离出来,使之承担纯粹的国资管理行政职能——依法对全国特别是属于中央的国有资产、国有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相应地,地方政府应成立统一的省级国资监管机构,承担该省范围内的国资管理行政职能,市(州)县一级不再成立专门的国资监管机构,但可在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科室。这样,国资监管机构就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而不再是政府的特设机构。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就能理性地推动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真正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大型国企的重组是大型国企实现产权多元化、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的重要途径。要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全面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及相关的民间投资实施细则,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总之,目前,我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面临许多困难,分析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这些难点问题,旨在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积极推进有关工作,为加快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为大型国企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制度性基础,真正按照党的-十提出的要求,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体改委办公厅,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153
[2][3]迟福林,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N],经济参考报,2011-06-20
[4]盛洪,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N],环球时报,2010-09-19
篇10
关键词:私营经济;法律;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74-02
一、当前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法律层面上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层面上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
1.产权领域。归结于法律制度层面上,产权领域的体制存在于以下方面:第一,相对于整个产权制度,并未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保护产权完善的法律框架,产权法治环境不够健全。第二,没有一些相关技术性的制度来界定不同的产权和解决产权纠纷。
2.投资领域。首先,现行的法律框架中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资格。其次,私营经济在参与处置国有资产问题上同样存在体制。另外,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微观法律程序也问题丛生。微观层面的问题涉及交易市场、交易模式、交易程序和交易处理四大方面。
3.金融领域。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缺乏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中小私营经济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需求和现有法律体制能够提供的融资空间之间形成了缺口。私营经济只能自行筹集资金,但这种方式却存在着法律上的障碍。具体表现为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款以及向个人借款也存在法律困难。
4.执法司法领域。私营经济在现实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案件比比皆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私营经济的诉讼难问题,最主要是由于“身份”问题使私营经济在一些诉讼中出现“不告不理,告了也不理”的现象。因为是私营经济,所以,在诉讼政府和国企的时候常遭遇闭门羹,尤其是在行政诉讼中,法院往往不予受理,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二)我国的立法仍然残留着依所有制立法的不平等,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
1.依照所有制类型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规,这和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宪法精神相悖。
2.整个立法的重心倾向国有经济。关于国有经济的立法比关于私营经济的立法要详尽得多,造成对私营企业调整的诸多法律空白。而一个国家有众多优质的中小企业是这个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应颁布鼓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
3.新刑法虽然注意到对私营经济的保护,但在保护程度上明显低于对公有财产的保护。如对职务侵占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5 年有期徒刑,挪用资金罪的法定最高刑还要低一些,为10年有期徒刑;而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法定最高刑分别为死刑、无期徒刑、死刑。
4.市场准入的限制。目前,法律规定有的行业只允许国有经济经营,而禁止私营经济经营,如股票的一级市场配股对私营经济是限制的,有的行业即使对外资企业开放,也不对私营经济开放,如汽车行业。这些限制客观上造成不平等竞争。
二、对私营经济加以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市场经济是主体平等的经济,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就是要创造和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交易安全。为完成这一使命,法律首先要确认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宪法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确认了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为所有市场主体能自由、平等地参与市场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必将极大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2.私营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 需要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已无可辩驳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沿海一带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需要的法律秩序和氛围,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任意侵占、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法律对其保护往往不到位,在客观上制约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3.加强对私营经济的法律保护, 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
依法维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健全私营经济法律保护制度,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法律基础。个体私营经济法律保护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就必须要完善私营经济法律保护制度。
4.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加强对个私营经济的法律保护
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 减员增效”出现了大量待业人员,利用社会资金、人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将会大大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要保持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必须根据国家宪法的规定,在其他法律细则中尽快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加进去固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同国际惯例接轨,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的投资信心。
三、健全我国私营经济发展法律保护的措施
(一)健全法制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维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法律的公平价值表现在:消除“所有制”歧视,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形式“一视同仁”。私营企业最迫切需要的市场环境是法律环境。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私营企业构建一个“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市场准入、行业准入、人才准入、征收税费、融资投资、权利保护等方面给予私营企业国民待遇,为私营企业解除枷锁,私营经济才能得到平稳发展。
(二)完善权益保护制度
受传统影响,中国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领导的权威而不是制度管理,随意性强。在私营企业管理上,这种领导意识管理更加明显。这种以“人治”为主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和树立法律权威应成为工作重点。具体来看,需要着手进行的有关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包括:首先,认真清理和法律以及国际惯例不一致的歧视性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全国性的、不分所有制的权益保护细则。其次,严格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监督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最后,从观念上、政策上、法律上实现对投资行为及其收益的平等保护,建立私人财产所有权的观念,对公私财产给予同等的法律保护。
(三)创造平等、透明的法治环境
1.调整政策规定
改善市场环境、清理和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各项政策规定,取消对私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制定鼓励私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要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放宽技术入股比例,在税收、土地使用、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限制。
2.排除市场准入歧视
有关国家政策法规已经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必须垄断经济的行业作了限定,其他方面就应进一步放开,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抑制大企业垄断。加入WTO后,允许外资进入的保险、金融、电信等行业,应首先向国内的投资者开放。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面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四)消除体制,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1.建立良好的产权法治环境
进一步细化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产权的法律框架。清理有关法律法规,并通过一些技术性的制度手段来界定产权,解决产权纠纷。对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事业单位资产、非公有制经济资产,分门别类,界定产权。对于与宪法的规定和基本原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改完善的要修改完善。有些由于现实经济关系不顺暂时要“新法”与“旧法”并存的,应对法律的使用尽可能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
2.建立良好的投资法治环境
首先,要消除私营经济在投资领域与国有企业相比的歧视性待遇,平等竞争,放宽市场准入。其次,要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准入标准,为私营经济的进入减少障碍。最后,要放开领域,打破行政性垄断和经济型垄断,让私营经济进入更多的领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3.建立完备的金融法治环境
首先,必须打破金融垄断。其次,应明确合法融资和非法融资之间的法律界限,修改现有的以管制为出发点的法律框架。最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4.建立健康的经营法治环境
首先,应实行“对内开放”,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企业平等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对于《担保法》、《合同法》等诸多有关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缺陷,应尽快修订。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政府行政行为要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服务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正当竞争。
5.建立完善的执法司法环境
在执法领域要克服歧视或不公正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现象。在司法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应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要依法严厉打击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所有人或投资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需要在立法上给私营企业主的私有财产以平等的法律地位。只有对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加以完善,才能有效保障私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