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走势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走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走势

篇1

关键词: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发展趋势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2.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

3.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建议

第一,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即已上市的或将要上市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必须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不能仅仅将证券市场作为融资的工具。由于证券监管机构没有合法的理由介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因此依靠证券监管机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现实。

第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必须回归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立场。证券监管机构发展市场的职能应该限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职能必须剥离,这样才能使投资者保护职能真正得以发挥。其发展市场的微观层面职能则交由证券交易所通过合约和自律规则行使。

第三,必须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合理确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使证券监管机构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责。

第四,必须确立合理的证券监管机构内部组织架构。我国受制于宪法,无法赋予证券监管机构更大的独立性。但是,证券监管机构实行真正意义的委员会制是可行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委员会制。

第五,明确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法律关系。新《证券法》对于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划分仍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对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给予合理的确认。应当把交易所定位为法人企业性质或者第三部门,并推动证券交易所之间展开竞争。

第六,推动立法和司法的发展。完善的法律、相对“积极”的司法有助于证券市场纠纷的解决,减轻证券监管机构的压力。

总之,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为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比较该制度安排的收益与成本后,从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选出来的,其实质是解决渐进改革中出现的新的制度不平衡。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较,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外生性,这种外生性证券市场存在制度缺陷。中国证券市场是渐进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存在的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加之,证券市场“泡沫”机制所产生的风险,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极为复杂,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中国证券市场主要功能是“为国有经济融资”服务,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为国有经济融资”与“证券市场风险控制”间的矛盾具有不可克服性,从而得出证券市场的监管困境根源在于其制度缺陷,所谓的监管失措只是监管当局的无奈之举。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依靠“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来解决。在转轨经济中,监管当局是有所作为的,可以在证券市场的制度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圆晨.股市泡沫生成机理以及大辩论引发的深层思考——兼论股市运行扭曲及庄股情结.经济研究,2001.

[2]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9.

[3]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篇2

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程度提高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经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他们不仅希望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还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灵活的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也希望到海外证券市场筹资、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发展与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稷度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在整体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发展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关联性,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参考因素之一。

1.整体市场走势头联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证券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显现,而各国经济贸易的关联性使得国际化的各国证券市场整体市场走势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影响越来越直接,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样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中国证券市场还会受到亚洲各邻国和香港地区等与我国经济关系紧密的证券市场影响。

2.产业结构发展关联

人类进步的不同时期都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现在以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的蓬勃发展带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其证券市场上不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反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产业兴衰的理解。美国的NASDAQ市场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证券市场,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关联性使得各国证券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科技板块的发展异军突起。最近,NASDAQ市场的下挫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和海外上市的表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关联性十分明显。

二、中国证券而场国际化的现状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外国的证券发行,这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这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证券业自由化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外国发展,这是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可能更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但从国际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看,则更倾向于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始的。1991年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发行上市,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重大步骤。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国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国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S(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从国际证券投资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A股市场不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者只能进入B股市场,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目前,B股市值仅为A股2.8%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国外证券市场,我国券商规模小、竞争力差,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只是少数。所以,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证券市场远远未达到投资主体的国际化。

我国即将加入WTO,WTO对证券业的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少量持股(起初为对33%,三年后增加到49%)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33%)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加入WTO后将面对的市场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逐步缩小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差距,使证券市场同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相适应。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得

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具体表现为:

1.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从纵向看,中国证券市场扩张较快,但从横向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融资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抵御国际化的风险。(1)上市公司数量少。1994年,世界范围内拥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其中,拥有10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达7个(具体情况是:美国7770家,印度7000家,日本2205家,英国2070家,加拿大1185家,澳大利亚1144家,捷克1024家)。中国1994年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国才超过1000家。(2)上市公司规模小。1994年,世界各国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日本、瑞士、瑞典、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分别为16.8、11.9、11.4、11.3、9.88.9.6.5亿美元。中国仅为1.5亿美元,列世界第36位。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这些年虽有迅速扩大之势,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准。(3)资本证券化水平较低。评判证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资本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总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而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型市场。199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其比例仅为10%。而在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过100%,例如,美国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香港为150%,日本为53%,德国为39%。

2.证券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

我国的证券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是依靠投资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是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平均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国家股、法人股转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只是极少部分。同一企业根据其发行股票的对象、地点不同,又分为A股、B股、H股、N股,不仅A、B股市场相分离,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主体的A股市场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也不允许外国的公司来中国上市,而且B股市场也不统一,上海和深圳的B股市场分别用美元和港币交易。这种结构性的缺陷扭曲了证券的变现机制、市场评价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使得我国证券市场高投机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成为真正的开放市场。

3.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流动,必然会受到货币兑换制度和出入境制度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实行较严的金融管制,汇率决定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投资者参与投资的证券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无法保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此外,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还造成A、B股市场分离。

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规范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其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不够,仍然存在许多非市场化的操作,行政干预色彩还很浓厚。而且,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有效、及时,会计制度没有完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统一。

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给中国证券市场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外资进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大大缓解证券市场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大的机会;新的技术、经验、管理方法及新的金融产品和经营理念也随着开放被引进,我国证券机构也可抓住机遇开拓国际证券市场。开放带来了竞争,这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都将是一个促进和提高。引入外资券商及投资者,从业者的多元化和平等竞争,将促使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证券市场国际化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些功能齐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手段先进的外资证券公司的进入,证券市场份额争夺将日趋激烈,上市公司也将受到巨大冲击,而且由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源和资金相对贫乏,技术相对落后,很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此,面对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历史趋势时,我们要制订合理的战略选择。

1.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实施。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印度、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B股市场为起点,分阶段、按比例将外资引入股市,逐步实现A、B股的合并,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渐进式发展。我们可以从有限度的开放阶段逐步推进,直到全面开放阶段,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国际化。

2.扩大市场规模,按照国际惯例规范证券市场

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国证券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证券市场规范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进行改革和调整,规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逐步向WTO准则靠拢,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3.发展共同基金,培育能与国际竞争的证券公司

篇3

论文关键词:证券;研究机构;价值投资;运作方式;研究能力

一、概述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业务机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谁先抓住证券市场这种周期性业务扩张的机会,进行各项创新业务的研究工作,谁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目前研究工作已成为证券公司提升业务质量、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从而成为保证了其在市场研究方面的准确性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

二、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

就目前市场来看,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类:市场内部因素、基本面因素和政策因素。

市场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即流动资金量和流通股票量的相对比例;基本面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内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是能影响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因素,而公司内部因素主要指上市公司的估值和业绩等方面;政策因素是指足以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国内外重大活动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法令等重大事件。

由于股票价格受以上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研究机构在做研究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对股票价格波动进行预测。

三、证券研究机构的组织构架与运作方式

证券研究机构是证券机构以及整个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全国接近一半以上的证券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所,也占了整个国内合规的证券咨询机构的一半以上的数量,这足以看出国内证券机构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是价值投资的方向,所以对一些做短线投资的投资者的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在证券公司的研究工作中,还有一些人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和客户直接面对面的投资顾问,这些人在股票研究方面主要是从技术分析和市场情绪以及再综合基本面的角度去研究股票未来的走势,相比研究所的投资报告更适用于价值投资不同,投资顾问对于股票的研究更依赖于技术形态,这些研究更加适合一些做短线投资的投资者。

四、研究机构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一:2010年7月2日,上涨指数盘中跌至2319.74点,从前期的高点3478.01开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上证指数下跌了超过1100点,跌幅达33.3%。而这之前的2009年沪深股市持续上涨,尽管8月份出现一次暴跌,但随后股市又开始回升,到年底的时候,上证指数又回到3200点。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普遍认为2010年股市将承接这种升势继续上涨,各大证券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10年股市的高点应在4000点以上,同样的,多数机构也把2010年上证指数的震荡区间估计在3000点至4300点之间。国联证券认为2010年A股市场的运行区间在3100点至4400点,兴业证券研发中心认为,2010年A股将步入正常化进程中的震荡牛市,上证综指的波动区间预期在3200点至4300点,申万研究所认为,2010年A股将呈现震荡向上的格局,上证综指的核心波动区间为2900点至4200点。

然而每家券商在2009年基于一些宏观数据对2010年的市场判断都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各家券商的研究机构在2009年对于市场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一些宏观统计数据和2009年的市场表现得出的。

从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式来说,主要是基于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和市场估值等角度出发来预测市场未来的表现。基于上面的案例来说,2009年末到2010年整个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都是利好,所以各家券商一致看好后市,但是在作出研究报告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房价上涨过快会使得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上涨,这对房地产板块是直接利空;通货膨胀率过高会使得国家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得市场资金面趋紧;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会让很多专业投资者有了双向受益的机会;新股上市增多和国际版的推出也会使市场资金面趋紧;同时外围市场呈现二次探底也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经济基本面。但是众多的研究机构在2009年做出研究报告时,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更多的却是关注了2009年末的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和市场走势来对2010年的市场做出判断,结果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却造成了2010年市场大跌。所以要想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走势,就需要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在作研究报告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考虑利好的因素外,更要考虑利空的因素,只有把这些综合因素都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加贴合市场走势的预测。

案例二:2011年年底很多券商预计2012年中国股票市场将好于2011年股票市场。就上证综指波动区间而言,基本预期在2200点至3000点。其中,国金证券、渤海证券等最高看到3200点,广发证券看到3100点,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平安证券等最高看到3000点。中金认为,2012年上半年冲至2900点,此后再行回落。

从2012年年初到2012年10月份,上证综指的最高点为2478.38点,最低点为1999.48点,这与券商研究机构在2011年作出的预测是南辕北辙。

到目前为止,股市市场从2011年到现在波动下跌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基本面的变化导致了市场的持续下跌;市场扩容太快造成市场信心不足和资金面紧张;投资者由于市场持续下跌对目前的股市缺乏信心。券商研究机构在作出研究预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却是造成券商对2012年股市市场走势预测出错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从券商对大盘的走势预测来分析目前国内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预测能力,下面将从个股的角度来分析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预测能力。

案例三:对于个股预测方面,2012年8月份某金融网站的榜单显示,上半年进入榜单的38家券商的周策略平均准确率仅有28%,相当于上半年26周中仅有7周的预测是准确的。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位居第一名的天风证券在上半年26周中准确预测13次,准确率为50%;随后为日信证券、浙商证券和广州证券,准确率都为46%;山西证券、太平洋、东海证券预测的准确率也在40%以上,而准确率最差的是民生证券,准确预测的次数仅为2次,准确率为8%。

与之前的历史数据比较发现,2012年上半年是券商研究机构预测表现最差的一次:2011年,券商研究机构平均准确率达到34%,在2011年上半年券商研究机构平均准确率为36%,2010年券商研究机构平均准确率为33%。

综合各券商研究机构对股市的预测不难发现,其多数观点往往不准确。同时,历史数据也表明,股票市场最后的结果往往和券商研究机构之前作出的预测大不相同。

五、结语

篇4

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回顾2010年末券商年度策略整体的乐观看多,以及全年实际走势的萎靡不振,损失了真金白银的投资者对券商策略有效性的质疑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倘若更冷静的思考,则会发现这种质疑的基础构建在“是否准确预测了点位”之上,即在阅读年度策略的投资者的直感或潜意识中,希望看到的是券商预测的指数点位与未来实际市场走势吻合,并以此作为判断年度策略是否有效用的唯一标准。这种希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遭遇尴尬――券商年度策略依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行业的走向、相对历史估值的高低等等要素,来进行市场预测,而实际左右市场走势的原因则复杂得多。

如果不只是把目光放在具体点位上,我们会发现券商年度策略“精准”的一面,在宏观经济运行格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行业发展方向上,券商年度策略具有更强的参考价值。

在宏观面上,多数券商对2012年形成了偏于悲观的共识,这些共识包括: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流动性相对改善,通胀水平回落,盈利增速继续下滑等。

安信证券的宏观报告则以《向死而生》为题,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将较快下行,可能在2012年1季度技术性触底,但随后能否稳定下来仍然未知。中信证券判断GDP增速将回落至8.5%,增长动力来自于需求转型和结构调整,通胀将快速下降,政策转向“保增长”。

对市场的判断上,没有券商作出存在趋势性大行情的判断,“无趋势”几乎是所有券商一致的判断。这一判断结果当然也植根于对宏观面的悲观情绪――由于经济、通胀、政策以及因素的复杂演绎,多数券商认定,2012年A股在总体震荡之余,将分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A股将在一季度上涨,二季度下跌,三、四季度反弹后再回落。这一观点以中信证券为代表。

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宏现经济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在对证券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逐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经济调控提供决策的正确信息。

篇6

开放式基金资金来源和投资形成价指标体系资产的分类

基金资金来源的分类

根据基金持有人拟持有开放式基金份额期限长短和对证券市场、利率等因素变化敏感程度的不同,申购(或认购)开放式基金的资金可分为核心资金与非核心资金。

核心资金是指基金持有人准备长期投资于基金的资金(一般为1年以上),这类资金一般是长期闲置的资金,其基金持有人对证券市场的走势、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小。所以,核心资金是开放式基金最稳定的资金来源。非核心资金是基金持有人准备中短期(一般为1年以下)投资于基金的资金,这类资金来源于暂时闲置的资金,其基金持有人对证券市场的走势、利率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证券市场走势及其他因素向不利的方面发生变化,这类基金持有人会进行赎回,造成基金的资产规模减少。根据基金持有人持有基金期限的长短和对外界因素的敏感程度的不同,非核心资金又可分为敏感资金和脆弱资金。敏感资金是指持有期限在半年以下,并对外界因素非常敏感的资金;脆弱资金是指持有期限在半年至1年,并对外界因素比较敏感的资金。

基金资产的分类

根据开放式基金投资范围的规定,按照风险的大小,开放式基金的资产可分为现金、银行存款、短期国债、长期国债、大盘股、中盘股、小盘股等。

基金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以及投资短期国债的资产风险最小,变现能力最强,称之为开放式基金的速动性资产。

基金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以及投资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大盘股的资产,这部分资产风险较小,变现能力较强,称之为开放式基金的流动资产。

基金投资于中盘股和小盘股的资产风险最高,流动性也较低,称之为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资产。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

预留现金比率

预留现金比率是预留现金头寸除以总资产,即预留现金比率=预留现金头寸/总资产

该比率大小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势的判断,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对短期赎回量的预期,该比率越大,意味着开放式基金接受基金持有人即时赎回的能力越大。

速动资产比率

速动资产比率是指速动性资产除以总资产,即速动资产比率=速动性资产/总资产

该比率越高,反映了基金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越强,应对开放式基金赎回的能力越大,但为了基金能有较高的收益和符合国家对基金投资的规定,速动资产比率不应太高。

流动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比率是指流动性资产除以总资产,即流动资产比率=流动性资产/总资产

该比率越高,反映了基金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应对开放式基金赎回的能力越大。

风险资产比率

风险资产比率是指风险资产除以总资产,即风险资产比率=风险资产/总资产=1-流动资产比率

该比率越大,说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越大,则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就较差,该比例越小,则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就越好。

核心资金比率

核心资金比率是指核心资金除以总资产,即核心资金比率=核心资金/总资产

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能力。一般情况下,核心资金比率越高,开放式基金面临赎回的压力就越小。

脆弱资金比率

脆弱资金比率是指脆弱资金除以总资产,即脆弱资金比率=脆弱资金/总资产

该比率越大,说明当证券市场走势、利率等外界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开放式基金管理人面临赎回的压力也越大。

敏感资金比率

敏感资金比率是指敏感资金除以总资产,即敏感资金比率=敏感资金/总资产

该比率越大,说明开放式基金即时赎回的压力越大。综上可得:核心资金比率=1-脆弱资金比率-敏感资金比率

速动资产与敏感资金比率

速动资产与敏感资金比率是速动资产除以敏感资金,即速动资产与敏感资金比率=速动资产/敏感资金

也可以由速动资产比率和敏感资金比率算出,换算公式为:速动资产与敏感资金比率=速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敏感资金与总资产的比率。

流动资产与脆弱资金比率

流动资产与脆弱资金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脆弱资金,即流动资产与脆弱资金比率=流动资产/脆弱资金。

也可以由流动资产比率和脆弱资金比率算出,换算公式为:流动资产与脆弱资金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脆弱资金与总资产的比率。

风险资产与核心资金的比率

篇7

对于2010年的中国经济宏观走势的判断,首先应该有新思维,因为2010年的世界局势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元性,多变性。在之前的年度展望中。大部分的证券研究机构都预计行情的走势会是前高后低,但是就第一季度的走势来说,表现出来的是先探底挑战前期低位,然后将以等待观望的态度来迎接春节后的新一年行清。

经济回暖存在争议

虽然众多机构在年前、甚至是前阵子央行调高准备金率之时依然信心满满,但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一段话却仍然掷地有声:“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异常薄弱,不排除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世界经济完全有陷入‘w’形衰退或‘双底’衰退的可能性。”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诸多专家学者也对“过于乐观的估计”形成共识,而2月19日美联储将向银行直接贷款收取的贴现率上调至0.75%(25个基点)的消息也震惊全球股市,经济“回暖”的不确定性再掀波折。

虽然全球经济已从最低谷明显反弹,好转势头很旺――中国2009年GDP超预期增长8.7%就是一个证明――但从大环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1月20日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不容乐观,该报告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下滑2.2%,为战后首次负增长;欧洲今年预计仅增长1%。刺激计划推出的前提应该是有相应的增长动力,目前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不得不慢慢“摸着石头过河”。

与此同时,在许多人认为“刺激计划退出还言之过早”的同时,资产泡沫的阴影又被重提。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导致各种资产产生泡沫,波及范围从油价到房价。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许多外媒,早在2009年就警告过该问题的严重性,刺激计划的持续与过度信贷造成的资产泡沫,必须有妥善的对策。这种风险在那些需要紧缩货币政策的国家中最为明显,而这些国家多数是新兴市场,其中也包括中国,地产泡沫首当其冲。2009年货币信贷政策的整体性、普遍性很可能是全局性泡沫的根源。另外,在经济增长的低谷阶段,普遍的产能过剩是难以回避的又一难题。

投资思路面临巨变

从目前市场行情的表现来看,对年度国家即将实行的政策和即将推出的新品种,各个主体把握不足的心态很普遍且明显。首先,2010年就证券市场上即将推出的2个重要品种,就将深刻改变此前中国证券市场各个投资主体的赢利模式、赢利渠道、以及相关的研究方向。市场博弈的方向将转变为资金实力与研发实力的较量。留守还是撤退,其实并不是市场应该讨论的焦点,而是在做多和做空都能够实现赢利的新游戏规则下,投资主体实力的自我挖掘,及其资金来源的渠道变化。

其次,在中国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市场大背景下,价值投资成为一种奢谈的时候,2010年的中国投资者,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都面临着投资思路的重大变化。虽然管理层对于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的参与都划定了较高的门槛,但是并不是没有参与的投资者就会远离这2个品种推出所带来的市场风险。目前各方面较为薄弱的个人投资者,在还没有养成理性投资的理财习惯下,就必须面临市场新游戏规则下的市场走势和投资机会。

第三,我们可以预见,市场将会形成新的投资主体,也将会改写以往投资业的某些神话。如果管理层没有加大投资市场的投资者教育工作,那么散户又将是给市场主体贡献利润和暴利的受罪羔羊。而机构投资者之间,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的专户理财、自营盘等等这几个市场主体的较量,都将追随华尔街的投资思路,提高自己的研发实力,证券市场的治理和管理方向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妥善应对是关键

2010年,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在经济发展方面会继续享受高速发展的成果,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的变换,美国的统治地位可能在下降,新的平衡格局尚未明确。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的越影响着世界,或者被世界所影响的时候,我们作为投资者所能够做到的应该不是预测而是应对。

篇8

无数英杰争相为这样猜想提供有力论据,直至“1+1”的破解。

265年后的今天,中国股市似乎也酝酿出一道前所未有的猜想,有关于A股市场、香港市场以及美国市场三地的联动作用。

2001年以前,更多的A股投资者是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下搏杀打拼,因为资本市场的闭门禁入,外部的世界与我何辜?

然而,随着中国优质企业的海外上市与回归,A股正被纳入全球投资的版图,A股市场的走势正在按照全球市场的轨迹行进,虽然波动不一、先后有序,但每一次涨跌几乎严丝合缝。

这一年中,我们所观测到的A股、恒生指数与道琼斯指数像被无数细小的铆钉缝合在一起,事实上,同气连枝并非A股市场的昙花一现,这一猜想迟早会被未来所验证。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A股投资时将眼界扩大,从世界市场的角度俯瞰,也许下一秒,美国股票的走势会透露A股未来的秘密。

美国市场会影响我们吗?

三地市场同时下跌的巧合

A 股市场自2005年7月以来已经走了有近18个月的大牛市。圣诞节附近,沪综指已经稳稳站在2300点上。许多股票出现了超过200%、甚至300%以上的涨幅。但是过快的加速度催生的市场狂热并没有使一部分投资者丧失理性。股民老李回忆起数日前沪综指当天大跌63点,心中仍有些触目惊心,也许这意味着什么?老李不得而知。刚刚上市不久的新股北辰实业在经历上市后的疯涨后,在12月份的7、8号两个交易日连续跌停――短短的两天之内,高位介入的投资者转眼损失五分之一。

无独有偶,11月27日,也就是A股向下大幅异动的一个礼拜之前,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股指(简称道指)下跌158点,这是道琼斯工业平均股指2006年内最大跌幅,11月28日10时,即美国时段交易结束的7小时后,恒生指数以低开200点作为对道琼斯股指大跌的回应,低开引发了大面积恐慌,当日恒生指数大跌560点,创5年以来单日跌幅之最。尽管香港证券市场在大跌之后涨势依旧迅猛,但“560”这个骇人数字仍然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但当你看到以下这张曲线图之后,三地市场同时下跌的巧合完全解释得通,因为图中显示,上证综指、道指以及恒生指数走势亦步亦趋,除了上证综指略有一些顽皮的上窜下跳之外,我们看到几乎一样的路径。

这是我们所观察到的沪综指与道琼斯,恒生指数走势最为相似的一段。而这样一段走势就是一年以来正在发生的,而且有可能会继续发生下去。

对于国内的投资者而言,虽然会接触到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这样的新闻,以及与国内汽油价格上涨时而对国际油价对内地消费的影响有直接的感觉,但美国的股票走势到底和内地投资人有什么关系? 难道美国股票的走势真的会影响内地证券市场的走势吗?

政策市的蜕变

在2002年以前,内地的资本市场一直游离于全球金融资本市场之外。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地股票市场基本上与全球主要证券市场走势是没有关联关系的。内地股票的走势更多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很多时候都把内地证券市场叫政策市:我们看到2001年的股市大跌与国有股减持有直接的关系;从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的最后一次下跌与股权分置改革有直接的关系;政府政策对A股的影响更甚于宏观经济景气度、行业周期对A股的影响。

但A股市场偏隅一角的表现并不妨碍世界上其他市场的共同进退,A股市场的步伐显得紊乱无序,甚至更多的时候要慢上半拍。从2000年5月美国科技股泡沫崩溃,恒生指数,道琼斯,标准普尔500都走出了非常接近的下跌走势,而沪综指,我们可以看到是从2001年的6月份开始下跌。比图中的另外三个指数整整晚了一年。从2003年初开始,我们看到除沪综指外,三大股指都开始了向上的走势,而沪综指直到2005年的7月份,才开始拐头向上。比美国、香港股票市场的牛市行情整整晚了2年6个月。

三地联动的第一枚铆钉

中石化回归

A股独立于全球其他证券市场的情况发生改变始于2001年,中国石化从香港证券市场回归A股。当时来看,更早一些两地上市的股票如马鞍山钢铁,青岛啤酒等由于盘子稍小,并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而分量更重的超级大盘股中国石化的回归,让内地市场第一次体会到海外市场对内地市场的真正影响。中国石化总股本几乎占了当时上证综指权重超20%,它的涨跌直接影响到了上证综指指数的变动。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石化在香港上市后就出现下跌,它的ADR(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美国存托凭证,通俗来说,相当于中国石化的美国版股票)也跟随下跌,这样的走势直接影响到中国石化在内地上市后的表现。中国石化回归A股后,在上市的最初5个月里累计下跌超过30%。由于中国石化在A股中的权重巨大,它的大幅下跌也直接导致A股的大幅下挫。中国石化于2001年8月10日上市交易,至2002年1月18日期间,上证综指累计下跌25%。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石化对促成A股的下跌起到了明显的带动左右。

美国股市带动中石化

从中国石化的A股走势与其在美国交易的ADR走势来看,从2004年3月份至2005年7月份,中国石化A股走势明显弱于其ADR的走势。我们知道,从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内地A股经历了非常惨烈的下跌,从1783点一路下跌至1000以下;而在同一时间的美国、香港,股指却不断向上。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石化A股在经历1年多的下跌后为什么会成为领涨A股的龙头股。原因其一就是在中国石化A股不断走低的过程中,其ADR却是在做一个横向的整理,在中国石化A股接近2004年以来的低点时,它的ADR已经创出新高,与此同时,中石化的H股几乎重复着ADR完全一致的路径――持续走强,这样的走势极大地刺激了它的A股走势,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今天中国石化连续走高的技术形态。

促成三地联动最重要的因素

有投资者也许会问,既然海外市场走势对内地A股的影响是从2001年开始的,为什么沪综指的走势图从2001年到2005年底与恒生指数,道琼斯,标准普尔500走势还有很大的区别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石化一只股票无法完全左右内地A股的走势,而且是恰恰相反,我们看到中国石化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受到了A股大环境的影响。我们说海外市场对内地A股市场的影响是从中国石化回国上市的2001年开始的,但真正让A股与海外市场有更强的联动作用还是从内地银行赴香港上市开始。

四只股票加固联动

在中国银行赴香港上市之前,已经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的A+H的方式确立了A股市场与香港市场的联动。在中国银行之后,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

我们看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总股本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石化四只股票的权重超过45%,这四只股票每波动1%,直接影响股指波动超过0.45%个百分点,如果按现在2100点计算,就是影响大盘跳动上下9个点。这四只股票现在也都在香港交易。

共舞A+H

首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2006年11月28日香港股市的大跌。其中我们也看到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大跌的身影:招商银行(HK3968)跌幅达5.87%;建设银行(HK0939)下跌6.42%;中国银行(HK3988)跌幅为5.32%;在香港上市刚一个月的工商银行(HK1398)跌幅也是达到了5.29%。

四只银行股同时出现幅度如此大的下跌也是第一次。不过这四只银行股在11月28日的大跌前,已经经历了数天连续下跌的走势。是什么原因让内地上市的四大银行股同时出现如此幅度的大跌呢?而且自11月23日达到在香港上市股价最高点后,这四只银行股累计跌幅更超过10%。

而在内地交易的三只银行股(建设银行没有在内地上市)招商银行(A600036),中国银行(601988),工商银行(601398)虽然跌幅没有香港方面大,但是下跌的形态却非常相仿。

图五

A股滞后于联动?

对比招商银行,工商银行A股与香港股票价格,我们注意到是香港方面的价格先见高点,然后是A股价格的补涨。在A股股价下跌前,香港方面的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已经提前一些完成了下跌。这样的特点我们从沪综指,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恒生指数的一年以来的走势对比图也可以看出。

在图五中非常清楚地看到,在今年5月份,全球证券市场有一次大的下跌,那一次的下跌与有色金属,石油价格的下跌有关。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先生在5月16日的国会发言时,专门做了题为“对冲基金及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讲话。就在5月16号以后,伦敦铜出现大跌,并结束长达4年的大牛市,进入盘整期。

我们看到图七中,道琼斯指数在5月10号到达11644的四年新高,之后出现大跌走势,至6月13日,下跌至10760,几乎下跌1000点。恒生指数则从5月10日17205点下跌至15234,跌幅达11%。而A股到6月初才开始做出调整的走势,比美国香港的指数要滞后半个月才做出反应。同样,在11月28日港股大跌600点的情况下,A股并没有下跌多少,反而在12月5日又创新高,但是在12月8日突然的63点下跌,是否是对11月27日美国股票下跌的补跌呢?我们会在后面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地联动经验之谈

内地的投资者都知道2006年上半年的行情是有色金属行情,有色金融股表现最为活跃,其中的江西铜业是A股上半年行情的龙头股。

同样在内地,香港两地上市的江西铜业(A600362,HK0358)表现出来的股价走势与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内地,香港两地股价走势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香港的股价先见高点,然后才是内地股价在一段时间后见高点。具体表现是HK0358在5月12日见到9.75港元;而600362则在三天后的5月15日见到最高点。

猜想一:A股滞后效应

在此有必要提醒投资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到内地与香港市场联动的特点。从上面的规律看,总是香港方面的股价先见高点,然后是内地股价在之后一段时间见到高点。上面谈到过12月8日沪综指大跌63点,或是跟随美国,香港11月底大跌的一次补跌。至于是否是见顶呢?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作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中权重最大的汇丰控股在11月28日也是下跌1.79%。与四只内地银行股略有不同的是,汇丰控股是在更早一些时候到达高点,时间是11月9日,那天汇丰控股的股价达到了历史的最高价152港元,同时汇丰在美国的存托凭证(ADR)也创出98.30美元的历史记录。

我们看到汇丰控股的美国存托凭证与香港联交所交易的汇丰股价的走势对比,之所以汇丰走势受到美国股市的影响,主要在于它的存托凭证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结果会早于汇丰香港交易7个小时便有结果。

这样第二天香港时段开盘汇丰控股的股价走势便会有与美国时段非常接近的走势,而恒生指数的走势也就有了大概的结果。

猜想二:金融股走软

汇丰控股的近期走势是否是金融类、尤其是银行类股票走势的代表呢?

在对汇丰控股与美洲银行,J.P摩根,还有它的老对手花旗集团的股价走势比较中,我们注意到汇丰控股股价走势与美洲银行的股价走势最为接近,而美洲银行的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J.P摩根与汇丰控股一样有投资银行业务,我们看到J.P摩根股价高点在10月份就出现了。而汇丰全球业务的老对手花旗集团虽然2006年整年股价表现一般,但是却在12月8日美国交易时间创出两年以来新高。尽管如此,它过去一年的股价表现与汇丰也是比较接近。

而全球主要从事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近期股价走势都表现一般,而近几年表现激进的瑞银集团(UBS)的股价走势更为难看,在10月份见到高点后,便一路走低。

我们注意到近期全球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表现如汇丰控股一样的疲弱,所以同样为银行股的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近期的下跌也就不难理解。更何况从资产质地,企业规模,金融产品的丰富性角度,内地的银行股都无法和上面的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所以,单从股价走势对比的角度看,根据内地与香港联动的规律看,三大银行股在近期出现补跌的可能性很大。投资者应该留意风险。

猜想三:电信股是下一个板块

也许读者会问,道琼斯近期连创新高,在金融类股票走势疲弱的情况下,谁带动了道琼斯股指的上涨?

图七

道琼斯股指的上涨主要归功于途中的两只股票,微软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从两个公司股价走势与道琼斯指数项对比来看,远远跑赢了股指。而再与花旗集团做对比,我们看到微软公司大大跑赢指数,而花旗集团却跑输了指数。

但我建议国内的投资者不要由此联想到国内科技股可能会有机会。因为美国的科技股上涨是有业绩支撑的,微软公司目前的市盈率为23.4倍,估计国内没有这样低市盈率的科技公司。

另外我们注意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表现也同样非常的好,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国内惟一现在上市的电信公司―中国联通呢?

以上两张图是中国联通,中国联通美国ADR,香港上市的中国联通的走势对比。

我们看到中国联通A股从12月4日开始的大幅上涨对香港的中国联通,及中国联通的ADR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所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股价走强,估计A股联通沾不上什么光。3G概念一时的炒作可以,但是长久的股价向上需要的是业绩的大幅提升。以中国联通12月8日的收盘价计算,动态市盈率23倍。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市盈率只有18.87倍。不过内地投资者在2007年可以等到中国真正的电信类企业的回归,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这样的电信企业的回归,应该是投资者有获利的机会。

猜想四:三地联动势不可挡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交易所之间的合并使投资者投资与交易的全球化成为可能。

2006年10月1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控股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控股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OT)宣布将合并为CME 集团;2006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的母公司纽约证交所集团(NYSE Group Inc.)和总部位于巴黎的泛欧交易所(Euronext N.V.)合并为NYSE Euronext。

最近,并购的浪潮又涌向亚洲。东京证交所正成为全球几大交易所竞相“追求”的对象,韩国证券交易所、伦交所先后表示有意其与合作或合并。这种合并对投资者来讲,最大的好处是实现了交易的透明。

在2006年早些时候,会有人谈所谓金融产品定价权的问题。在金融一体化的作用下,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有所谓的独立定价权。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在全球的视角下去做评估。内地市场之所以长期游离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主要是海外的资本难于进入国内,而国内的资金也很难投向海外,随着QFII及QDII的发展,内地投资者也必然要学会以全球的视角考量问题。我们今天谈到的三地市场的联动,其实与2006年5月份的全球股市与商品市场的大跌有直接关系。资本的全球化特点也使每一个有机会的经济体享受资本流入所带来的资产价格增值的好处。

篇9

市场趋同度:此指标显示市场内部的分化程度。当市场分化程度较低时,市场内部涨跌有序,市场风险较低,利于股市的整体向上运动;相反,当市场内部较为分化时,内部躁动杂乱、涨跌无序,此时市场的上涨会受阻,下行风险加大。当这个值接近或低于0.2时,市场一般就要开始下跌。当市场如期开始下跌后,此指标会由低位拐头向上,一般要超过0.4市场才能到一个阶段性的底。

此指标最新数值是0.50,最近一周来变化不大。显示市场内部的走势比较一致。

长江证券舆情指数: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是看多的,当市场到底时,很多投资者会转变为看空,但这也往往意味着该出逃的投资者已经出来了,市场在这时也就见底了。一般这个指标小于60%时就表示悲观情绪开始显现,接近50%时市场一般就会见底。

此指标最新数值为61%,显示市场人气有所恢复,但仍偏悲观。

市场景气度:此指标显示市场中处于下跌趋势的股票的占比,当超过80%的股票是下跌趋势时,市场就非常接近底部。在一波中级调整中,往往最强的股票都会在调整的最后几天大幅补跌,从而使这些强势股也变成下跌趋势。所以当此指标超过80%并且伴随有大幅增长时市场见底的机会比较大。

篇10

    关键词:证券投资  技术分析  真伪

    证券投资的技术分析方法常为技术派人士和投资分析爱好者们所津津乐道。那么,什么是技术分析呢?技术分析真能准确地预测市场未来的行为吗?本文通过对技术分析的基础——三大基本假设真伪性的探讨,对技术分析具体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了质疑进而分析了相关的原因。

    一

    技术分析是通过对市场过去和现在行为的研究,运用一系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一些典型的行为,并据此预测证券市场的将来变化。其特征表现为:(1)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数据是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它认为这些数据昭示了市场未来变化的某些规律。(2)大量采用统计指标和图形方法。历史资料毕竟是零乱的,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通过一定方法对历史资料的加工,可使其中揭示未来变化的成份更加明显。(3)许多技术分析方法包含着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定量分析。

    技术分析方法能否正确预测市场未来的行为,或者说证券投资的技术分析到底是真是伪,这要从被技术分析者奉为经典的三大基本假设说起。即技术分析的前提是三大基本假设,如果这三大假设被推翻,则技术分析将变得毫无意义。技术分析的三大基本假设如下:

    (1)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这一假定的基本含义是证券价格的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完全、充分地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某证券价格之所以高于其它证券,是因该证券每股税后利润较高、所处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等等。一则信息公开后,如果证券价格上涨了,则是因为此信息对该证券利好;如果下跌了,则是因为此信息对该证券利空;如果证券价格没有变化,那是因为此信息对该证券没有影响。这一假定潜在的含义是,仅仅对证券价格的高低和变化进行分析就够了,而没有必要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影响证券价格。

    (2)价格沿趋势线移动。这一假定的基本含义是,证券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上涨或下跌,在将来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这一趋势,价格将沿袭过去的变化趋势。如果投资者对市场未来看好,他将买入证券,若没有新的因素导致他改变这一态度则没有理由出售证券。如果这一假定成立,则可采用一定方法对趋势进行概括总结,指导投资者的决策。

    (3)历史会重演。这一假设的含义是投资者过去的经验是他制定投资策略的参考。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出现某种情况的条件下,他采取某一策略获得了赢利或避免了损失,若下一次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他会采取大体相同的策略。这一假定使得技术分析方法能够总结归纳出投资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证券市场。

    初看三大假设,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斟酌,就有给人以勉强的感觉。

    对于第一个假设“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笔者感到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市场行为涵盖了一切信息还是一切信息形成了市场行为?如果市场行为涵盖包容了一切,那么它只是包容消化了过去的一切。对未来的一切,它又如何包容涵盖呢?另外,通过证券价格变动所反映出的信息和“一切”的信息本身肯定是有差异的,如实际情况往往是市场不是反映过头就是迟钝,恰如其分的情形还真不多见。可见,这个假设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个假设“价格沿趋势线移动”,笔者觉得可以用一个贴切的“赌大小”例子加以反驳。赌者在押大小时,如果结果连续出现八次大,第九次他是该在“大”上下注,还是在“小”上下注?如果在“大”上下注,他就是顺应趋势者。否则,即没有顺应趋势。根据技术分析的假设,顺应趋势则结果对赌者有利。但很显然,赌者押“大”的胜率仍然只是50%,而不会由于趋势的关系影响他的胜率。换言之,市场未来的走势是随机的,而不是由技术分析中有趋势的图形决定的。

    第三个假设“历史会重演”似乎更加勉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告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你如何断定市场走势它就会重复?姑且假定证券价格连续两次都是假突破,那么第三次突破来临时,它是会继续重演历史呢,还是要翻开新的一页?显然,按技术分析的假定,第三次突破当然是“假突破”。但为何“真突破”的例证多不胜数?这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说得好,证券价格是一恍如行走在荒原上的漫无目的的醉汉。“醉汉”的行为岂有常规可循之理?

    如此看来,技术分析之三大假设有待商榷了。

    二

    有鉴于此,我们对技术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产了怀疑。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判断,笔者退一步设想,即我们不对三大假设的真伪追根究底,而假定上述三大前提条件是完全成立的。那么,在此情形下,技术分析方法对于具体投资实践的指引效果到底如何呢?

    众所周知,建立在三大假设基础上的技术分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K线分析、切线分析、形态分析、指标分析和波浪分析等五类主要方法,具体细化的方法据称已不下数千种。但遗憾的是其具体的实践效果并不尽人意。我们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说明技术分析选股失灵的无奈。

    国外曾有一对比实验,用略具思维能力的动物狒狒随意选择一组证券,与投资专家精心选择的一组证券进行比较,结果是精于技术分析的投资专家竟然被狒狒胜出!去年,路透社也有过类似的报道,称英国一5岁女童罗伯茨在为期一年的选股实验中,信手一选竟然击败了具有股票市场多年“实战经验”的金融分析师和占星学家,成功地“选”出了年度股市中涨幅较高的股票。再看看国内的情况。技术分析方法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沪深证券市场的发展而由港台引入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实际应用,其效果也很难令人(包括技术分析专业人士)恭维。笔者自问对技术分析有一定的研究,最后却尴尬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越是恶劣的图解(而非技术书藉指出的漂亮图形)赢利的胜算竟越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分析方法已成为大众化的投资方法。技术分析方法传入我国的初期,由于掌握这一方法的投资者不多,我国技术分析的先期实践者们在每日收盘后便用手工绘制图表和计算指标,其结论用以指导投资效果尚能呈一时之勇,这也使得证券营业部陆续引入技术分析软件并提供给相关客户。如无论是证券市场的低迷时期还是高涨阶段,我们都能在许多场合看见孜孜不倦的技术分析服务(媒体股评、期刊荐股等)。但在投资大众广泛了解技术分析方法并遵循这一方法进行操作时,投资者之间技术分析上的相对优势便消失了,结果是很少有人能通过掌握技术分析方法赢利或减少亏损,于是,投资者开始察觉技术分析方法不灵了。

    (2)市场操纵者逆技术操作。在投资者广泛熟悉崇尚技术分析方法的当今,市场操纵者往往挟资金优势并利用这一特点逆技术操作,在技术分析方法提示买进时大量卖出,在提示卖出时大量买进,甚至操纵价格使之完全符合技术分析方法的要求。操纵市场的最大难点是缺乏交易对手,而技术分析方法却起到诱使投资者掉入空头陷阱或多头陷阱的作用。

    (3)突发性的政策变动。政策对股市调控的目标当然是稳定和有序。政府既不愿看到股市低迷而导致国企筹资目标无法实现,更不愿因股市投机过度而产生类似于东南亚各国的金融风暴,由此决定了政策调控的方向是逆市场走势的。如此也限制了技术分析方法的发挥。

    (4)市场容量的不足。市场容量越大,市场操纵者逆技术操作的成本就越高,其操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市场容量越小,市场操纵的成本就越低,操纵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即市场容量的不足促使操纵者更轻松地逆技术操作,从而导致技术分析方法的失灵。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在海南推出的股指期货即因此而夭折。

    当然,除上述因素,上文所分析的技术分析三大假设的真伪问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技术分析欠效、失效的原因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求证:(1)如果投资专家确实能准确预知证券价格,假定他是理性人而非利他者,他将会自行买卖证券而不是为他人提供咨询服务。专家所以为他人投资证券提供咨询服务,是因为其所得大于他自行从事证券投资的收益。(2)如果确实存在一种方法可准确预测证券价格,当投资大众广泛知晓并遵循这一方法时,这种方法必将失效。没有任何规则可循才是股票市场的唯一规则,这就是股票市场的二律背反。即是说,如果某一方法能预测证券价格明天会上涨,投资者为什么要等到第二天才买进呢,他会在当天迫不急待地买进,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当天买进,证券价格第二天将会下跌。

    结论和前提也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