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管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的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的管理方式

篇1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本文简单阐述了金融风险的概念,并对金融风险的九种类型分别进行了简单说明,然后列出了平定金融风险的措施,指出了金融风险可能产生的原因,并应对金融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企业或者机构的金融安全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会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分类

1.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长期位于绝对主导地位。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资金流转困难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同时,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使得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边际储蓄率也在不断提高。

2.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一直未建立金融与财政间风险隔离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中央银行在资金运用存在财政化倾向,巨额再贷款难以收回,因此金融风险不断向财政转移。同时,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普遍偏高,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存在大量隐性债务,因此财政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的趋势。

3.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金融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非常困难,就被迫要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

4.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出

首先,由于国内银行业缺乏竞争,创新能力差,管理方式落后等,因此银行业风险比较集中,资产质量令人担忧。其次,保险证券业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有待提高,有一定的累计风险,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

5.严重弱化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

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的严重弱化会导致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比如假外资的寻租性流入和资本外逃。资本不正常的大规模流动,会增加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

6.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导致国民福利损失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导致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引发国际经济摩擦,导致低价值链增值模式,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增大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造成巨大的国民福利损失。

7.日益凸显的利率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的程度还不够,政策环境还不宽松,商业银行不能自由调整利率,面临很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同时利率的波动不断加剧,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8.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个不容忽视的是事实,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中约有一半是以房地产贷款或其相关的形式存在的。房地产行业存在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突出;假按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问题严重;基层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操作风险明显;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新法律法规可能限制贷款抵押品的执行,法律风险增大等不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9.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拉美化”风险

所谓金融“拉美化”,主要是指国内金融活动越来越依赖国际资本,因此导致本国的资产定价权、证券服务业、投资收益等等大多为国际投资者和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所控制或支配的一种现象。这些直接表现为我国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丧失;股市并未真正与国际接轨,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融资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就会存在很大风险。

三、平定金融风险的措施

1.建立并完善基于风险机制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的风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通过放开股票价格,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股票风险意识,提高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允许股市价按照市场规律变化,从而以便投资方正确认识股市,掌握股市运动规律,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公有股适当上市。公有股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总称,通过共公有股上市,促使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的流动中实现增值,缓解股票市场供需关系,违规操作。三是扩大股票试点范围,适当增加证券交易机构。由于一些地方存在内部股票,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将这部分定向募集公司批设为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上市股票数量还很缺乏,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些地方适当发行上市股票,同时加快改制步伐,提高上市企业在改制企业中的比例。 2.银行业面向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是作为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身份出现的,自然其本身存在很多弊病,承受外界风险的能力很弱。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通过引进相关行业的战略投资者或者通过上市等途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增强自身盈利能力。通过与国际接轨,可以拓展银行的业务能力,激励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国银行业通过进入市场,将会与实力雄厚与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发生正面冲突,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变得越来越强大,将会有助于改善国内银行存在的诸多弊病,如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盈利单一,股份单一等。同时,假如银行上市的话,就必须如实的披露公司的各项信息,这样有助于加强银行的管理和盈利目的性,也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自然就增强了银行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中国银行业适当的开放.积极的挺进世界资本市场,可以快速优化企业机构,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充足企业资本,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各项素质。

3.开拓并利用债券市场筹资。债券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债券筹资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筹资范围很广。与股票的股利相比较,债券所付利息允许在所得税前支付,因此企业在税收上可享受到一定的收益,故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比股票成本要低;同时,无论发行公司的盈利多少,持债券者一般只按照协议收取固定的利息,若公司盈利丰厚,增加的收益远大于支付的债券息额,则会增加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由于债券持有者一般无权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决策,因此发行债券一般不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需要定期偿付本金和利息,假如某个时间财务有困难,而又必须偿本付息,因此,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债券的发行规模受到政策的约束,一般只能筹集一定额度的资金,而且债券的发行与贷款,融资等相比较,其限制条件更多也更严格,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使用。

4.利率调整逐步市场化。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利率的上下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管理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发展比较快,市场化的程序已经很深。我国根据国际汇市的变化,不断地适时合理的调整利率。通过调整利率,银行就具有了定价权。即使这样,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注意。首先,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该迅速,因为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流动的流动是双向的,就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撒走存款。否则,就会引起一定的危机,时间越久,危机的程度机会越深。其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雄厚,客户多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就会越来越强大,这些优势是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就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最后,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展开,会使一些中小型金融企业的融资越来越难,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平衡与健康。

篇2

[关键词] 产房;风险管理;护理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42-02

Study on application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delivery room

LAI Rong-di

(Department of Nursing,Kaip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Kaiping 529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in delivery room. Methods:The review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ursing defect with 36 examples in delivery room during 5 years, propose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ith strengthens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nursing in delivery room, the risk management was implemened.Results: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was implementated , the success rate of nursing quality was 100%; the rat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by 89.3% rises to 98.4% from December, 2005 to December,2007,the rate of dystocia dropped, the cases of normal labor grew steadily.Conclusion:The risk management in delivery room can raise the midwife's risk consciousness, make them to prevent nursing defecton their own initiative,it can enable the nursing quality in delivery room to guarantee.

[Key words] Delivery room;Risk management;Nursing management;Research

“医院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在我国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的情形下,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卫生管理领域。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1]。产房护理工作除具有一般护理风险的特性外,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还具有风险高、类型复杂、危害严重的特点。鉴于此,我院于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产房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了有效干预,以增强助产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护理部共收到产房呈报的护理缺陷36例,主要原因见表1。

由表1可见,导致护理缺陷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1.2风险管理方法

1.2.1 成立产房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设组长一名(护理部主任担任),组员由产科护士长及带教老师组成。主要职责:①每月召开例会,共同讨论、分析并确认风险事件。②查找影响产房护理安全的因素。③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如修订护士各班工作流程,制订护理紧急风险预案、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等。④监督各位护士是否遵守操作规程,有无风险行为。

1.2.2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针对影响产房护理安全的因素,结合本科实际情况,制定《责任助产工作流程》、《责任制助产士叫班指南》、《产程管理指引》、《机动班叫班制度》、《正常分娩接产流程》、《产后出血抢救流程》、《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羊水栓塞抢救流程》、《感染产妇用物处置流程》、《产房工作质量评分标准》等。产房风险管理小组,还负责监督和检查护理记录、消毒隔离、产程观察质量、急救物品设备。做到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向护理部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同时,护士长每周还不定期抽查,并运用激励机制,奖惩兑现,激发助产士的工作热情。

1.2.3加强助产专业培训提高助产专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风险系数。①择优上岗:让具有爱心、细心、耐心、专科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助产士进入产房,要求助产士不仅需熟练掌握“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还必须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②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复训和考核:如拉玛泽呼吸减痛技巧、护患沟通艺术、新生儿复苏、产科急救技能、缝合技术等培训。

1.2.4加大普法力度提升执法意识我们确定每周二为“学习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护理常规》,参加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使大家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的防范,明确自身在保证产房护理质量和安全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严格规范护理行为。

1.2.5实施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推行“轻、诚、洁、精、清、切、高、亲”一字规范服务理念,即:言语轻、服务诚、服装洁、技术精、解释清、关心切、素质高、面容亲。

1.2.6规范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点。①产程观察处理:按《产程管理指引》严谨、细致、客观动态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并做好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救治准备。②接产前:对母胎进行客观评估,作好人员、物品、药品、器械的充分准备,并与产妇进行有效沟通,争取积极的配合。③接产中:严格无菌操作,安全助产,实施有效的新生儿复苏抢救。④新生儿处理:注意保暖,动作轻柔,观察细致,严格执行新生儿查对制度,认真核对性别,及时盖产妇的手印和新生儿的足印,并为新生儿系手圈,防止脱落丢失,做好安全防范。⑤治疗中:贯彻三查七对制度。紧急情况时,口头医嘱必须大声复述,核对无误后执行。⑥ 护理文件书写:实施“双把关”,强调记录时的客观、及时、准确、无误、完整,还要求在送回病房时做到严格核查。

1.2.7将产妇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产妇及其家属的认可是对助产士工作最有力的评价,护士长每天查房听取每一位产妇的意见,以便正确评估助产士工作,好的予以弘扬,不足之处予以纠正,不断改进质量,并将考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晋升、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

2结果

2.15年分娩数、难产率、满意度比较

2002~2007年分娩数、难产率、满意度比较见表2。从该表可见,分娩人数呈逐年上升、难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2002年的86.2%上升至98.4%,2007年分娩数比2005年增长了47.1%,难产率则下降了11.1%。

2.2 5年产房常见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比较

2002~2007年产房常见护理缺陷的发生率见表3。表中显示出护理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3.9%下降至2.8%。

3讨论

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不必要的损失[2]。我院产房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护理过程中一切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包括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助产专业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风险系数;加大普法力度,提升执法意识等,以增强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从而减少护理失误的发生数。产房通过实施两年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真正做到了“母婴安全,儿童优先”的服务宗旨,也提升了诚信科室品牌,取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双赢。

产房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其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位护理管理者的重视,产房护理风险管理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

由于风险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和经验均不完善,如何提高产房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找到一种既具共性又具个性的管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仍然是当今护理管理者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此外,产房护理风险管理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同时,只有护理风险管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医院风险管理才能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

[2]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3]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6.

篇3

关键词:压力测试;供应链风险;极端事件;风险度量

作者简介:姚卫新(1967- ),男,江苏宜兴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游佳敏(1985- ),女,上海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086-05 收稿日期:2010-05-2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引发的极端事件冲击导致了许多供应链巨幅震荡甚至中断的现象,引起供应链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如2000年爱立信手机欧洲生产线停产事件(Eglin,2003;Norrman,2004)、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SQL Slammer”病毒全球爆发(Reshlna,2003a、2003b)、伊拉克战争(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Compaq公司PC库存大量积压现象(Chopra et al,2004)。这些极端事件通常而言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往往会给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导致供应链的彻底断裂。现实不仅要求供应链上各个实体能有效地协同运作,而且要求各节点具有一定的包括各类极端事件在内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事前管理,测算可能的供应链风险,特别是小概率极端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力度及其后暴露出来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反映在发生极端事件时的损失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Jones,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其做法是将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情境下,如经济增长骤减、失业率激增、房地产价格暴跌等异常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以此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

鉴于各种极端情形对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笔者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尝试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技术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阐述相关的基本理论,其后以一具体的供应链风险为对象描述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本文的研究基于压力测试视角关注供应链极端风险,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和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二、面向供应链极端风险的压力测试

下文将通过探讨风险传递机制,明晰各类冲击情形对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提出基于假定极端情景的供应链风险度量方法――压力测试。解释并明确压力测试方法在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位置。

(一)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

要测算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发生小概率极端事件下的风险水平及由此可能对薄弱环节造成的潜在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进而为决策者采取必要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必须首先明确供应链中风险的传递机制(见图1)。

图1展示了供应链风险在体系中的传递方式。图的最左边的是引发各类供应链风险的冲击源,可分为两类:综合冲击和特定冲击。综合冲击是能够影响整个供应链环境或供应链体系的一类冲击源,而特定冲击仅仅针对供应链中某个节点企业。

图中第二栏“感知节点”揭示的是一旦某些冲击情形真的发生,最先感知冲击影响的供应链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在该条链上的企业或个人)或不在该供应链上的其他实体(如市场、金融机构、政府、媒体及不位于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等)。

第三栏显示风险的传播机制,最初冲击所导致的损失可经由这一机制被成倍放大。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风险传播渠道可大致分为经由价格因素、交易量及生产运作活动三种路径传播。价格路径包括上下游企业间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连锁变化,交易量传播渠道表示由交易量骤减而导致供应链效益下降,生产运作活动路径则是因企业生产能力受限而引发供应链延迟或中断现象。

图的最右端表示的是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上的薄弱环节由最左端的冲击而暴露出的风险水平和影响程度,图中列举了(但不限于)几类常见的供应链风险,其所对应的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以及对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反馈效应正是供应链管理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关于图1中所示传递路径,有两点需要说明:(1)传递机制中的最先感知点和传播渠道均不局限于图上列出的几点,可根据所处的供应链环境进行增删和调整,以更好地解释不同供应链间的个体差异。(2)各种风险传播渠道间往往存在交互效应,可相互影响。例如,由重要生产线故障引发的冲击经运作活动渠道传播导致的生产能力下降,会最终影响交易量,从而又以交易量渠道进行传递。

综上所述。图1所示的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揭示了3个问题:(1)原始冲击源如何引发供应链风险的;(2)引发的是哪类供应链风险;(3)冲击源引发的风险间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的。以上3个问题分别解释了供应链风险传递渠道和路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间的交互效应。然而,供应链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求能够识别可能的风险,理解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渠道,更要求能以定量的方法测度最初冲击源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风险变得更加明晰。由此可见,定量化地度量图1左端冲击源对右端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出现的极端冲击,如果能以事前防范的风险意识分析其一旦发生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衡量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以及吸收这些损失所需耗用的资源、进而对风险抵御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可为决策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因此,一个可识别薄弱环节,并有效评价极端事件对供应链冲击影响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巨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基本概念

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Per-reault,2002;Voss,2000)。压力测试作为金融风险的量化技

术之一,反映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金融业所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它最早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基本信贷风险模型的补充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因其能模拟潜在极端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根据极端事件度量和管理的共通性,下文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为供应链“极端事件”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一新方法。

1、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

目前,在金融业中关于压力测试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机构从不同视角对压力测试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金融稳定性管理视角出发,对比较权威的定义列举如下(见表1)。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做法是将测试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的小概率极端情境下,然后测试该对象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通过测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测试对象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的实质在于通过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某一特定实体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将其扩展到供应链中,并给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链体系在面临假定极端事件冲击时,用来筏量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评价技术。通过测算这些潜在损失,有助于供应链管理者识别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承受各类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水平,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事前防范,以提高供应链弹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核心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重点在于分析测试对象(供应链节点、节点间关系,或供应链系统)面临模拟极端冲击时,对于潜在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极端风险量化过程,也可视为一种针对供应链体系的临界分析技术。其核心思想如图2所示。

图中菱形框表示某次压力测试的对象,它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供应链节点、明确的节点问关系,或整个供应链系统。图中椭圆则代表在某次压力测试过程中,用于度量测试对象之于某类特定极端冲击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图2的描述,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核心思想可理解为通过模拟极端冲击,即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压力情景下假设的极端冲击对特定测试对象带来的影响效应,也即其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压力测试显示出最差情形下测试对象所能承受的压力底线。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通过可能引起薄弱环节暴露的小概率压力情景来量化风险传递机制中(见图1)所描述的相关供应链风险渠道的大小。因此,一次确定的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过程可被认为是一个“What-if”的实验。在回答“如果……,那么……”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识别供应链体系内承受各类风险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弱点和整体风险水平,在风险尚未真正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预防重大意外事件的发生,或将意外事件发生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与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不同,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向前看”的风险管理手段,强调未雨绸缪,而非仅仅依靠事后管理亡羊补牢,这一风险管理理念是压力测试方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三)压力测试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供应链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和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控制这三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多侧重于风险识别方面,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在很少有的涉及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文献中。又多为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极少,远没有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小概率极端事件下供应链各环节可能遭受的冲击进行定量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众多供应链风险评价技术中的一个,因此,压力测试也构成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压力测试方法本身又自成体系。有着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其核心思想及基本方法可扩展至其他领域。图3表明了压力测试方法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关系。

三、应用示例

供应链常常面临着不可完全预测的中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经济中断、恐怖袭击、运转故障等都可能导致中断风险的发生(Kleindorfer,2005)。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日趋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更加剧了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损失变得越来越大。又由于供应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均可能影响其正常运作,引发系统风险。历次中断事件及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要求供应链管理者加强事前防范,精确测算各种异常中断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折射出的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化,有效评估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尽早准备各类中断事件应急预案,延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由中断风险带来的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下文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例,结合压力测试核心思想(见图2),探讨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见图4)。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明确测试目的和对象、风险识别、测试方法确定与数据范围选择、压力情景构建、压力测试执行以及测试结果的披露与解读。

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中所需相关信息一般源于四大资料库:中断压力事件库、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和压力测试数据库。测试过程的第一步是信息搜集。从中断事件库中获取以往历次中断风险的历史信息,包括中断事件的类型、成因、影响时间、传播路径、最初冲击力度和最终损失等。历史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有助于测试人员了解各类中断风险的共通性,更精准地把握测试方向。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提供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网络环境信息,如主要供应商、制造商、客户、分销中心和运输渠道等的基本数据。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物料清单文件(BOM)以及包括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内的所有库存信息。此外,压力测试数据库则存储企业既往压力测试的历史资料。以上这些信息源为压力测试后续步骤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质量。

资料收集后,第二步须明确测试的目的和对象。一般来说,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中断风险压力测试是为衡量该节点在面临各种异常中断情境下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此评价其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而对于某一次具体压力测试而言,测

试目标通常还应细化,需将测试焦点置于某一特定的供应链运作环节中。依据中断发生环节,有三种关注点:与上游供应商相关的中断、企业内部中断、与下游客户相关的中断(见表2),并由此产生三类与之对应的压力测试对象:供应(中断)风险、需求(中断)风险、生产(中断)风险。由于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测试对象不仅要求明确风险类型,还需指明该风险发生的环节,从而使测试结果更为精确。

风险识别的作用在于寻找能够引起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变化的风险因子,也可理解为是将供应链风险传递路径(见图1)中传播渠道实例化的过程。对于中断风险,风险因子可大致分为两类:基本生产变量和市场经济变量。前者体现中断发生后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供、求的变动,后者反映供应链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因子的选择与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有关,一般而言,处于供应链中部的企业只需考虑基本生产变量变动的影响,而位于供应链两端的企业还另需思考市场经济变量的作用。

根据单一风险因子冲击还是多风险因子冲击,存在两种压力测试方法: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单一冲击(风险因子)的影响分析,情景分析则是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即多种冲击的影响分析。相对而言,敏感性分析更加简单易操作,而情景分析需要考虑各种冲击的相关性等问题,但模拟效果更好。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冲击情形,灵活选择,以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通常较可行的做法是在极端事件发生后,导致供应链某一环节中断的影响如能以一确定的风险因子的变化来表示,建议采用敏感性分析,反之,如中断造成的影响较难确定或需以多个风险因子的共同作用来描述,则建议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在测试数据选取方面,根据假定的中断风险发生环节,对应第二步中确定的压力测试对象,分别将供应商、客户(或市场)或生产部门作为数据范围,获取相关风险因子变化情况的历史数据。

压力测试的下一个步骤是情景构建,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情景类型选择和压力情景设定。上一段提到的情景分析方法可进一步分为历史情景分析、假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Blaschke,2001)。如在上一环节中确定将采用情景分析的压力测试方法,这一步骤中需选择适合企业供应链环境的情景类型。历史情景依赖于过去经历过的重大中断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设可能但还没有发生的供应链重大中断,蒙特卡罗模拟则是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取可能发生的中断情景。如何根据选定的情景类型,考虑节点企业所处供应链环境,结合管理者风险偏好,确定并量化有关冲击变量、变量问关系、冲击大小,冲击路径等中断情景设定方面的内容,也构成了本步骤工作的一部分。

压力测试的执行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解决2个问题:(1)如何评估选定中断情景对该节点企业的影响,并将情景映射到主要风险因子的变化上;(2)如何将风险变量反映为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或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动。以有效评估其风险弹性。

最后是测试结果的公布与解读。不同竞争策略下节点企业对于测试结果会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以评估企业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或仅仅将其视作评价中断风险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同时考虑包括专家意见在内的众多定性因素。对测试结果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并最终反映为应对措施制定上的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完整的压力测试过程还应包括回测和重估。回测为测试人员提供了有关模型准确性的反馈信息,可用来寻找模型可能的改进方向。重估是在上一次压力测试完成后,间隔一定周期对相同测试对象进行再一次压力测试,新一轮的压力测试可以确认新的风险,及时反映供应链环境变化,从而使测试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就技术本身来看,压力测试只是风险管理者在对供应链运行状况悲观预期下(例如某一环节发生中断)对节点企业进行的体检,并不意味着测试对象真的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假定的压力情景并不一定发生,不能因为测试结果而给企业贴上“不合格”的标签。作为风险管理方法之一,压力测试强调事前防范、未雨绸缪。它展现给管理者极端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所面临的图景,从而发挥其警示作用。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笔者针对各种极端情形给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提出了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与供应链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思路,给出了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并对相关内容作了界定和说明,最后以一供应链节点企业为例,描述了中断风险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既从深度上加深了供应链风险定量评估这方面的内容,又从广度上拓展了压力测试理论的应用范围,为供应链“极端事件”评价和度量提供方法和依据,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履约保证金;垫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73―01

1、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风险的分析

随着建筑施工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大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业主将由原来的银行保函改为货币资金,这样就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项目管理水平制约着项目的赢利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一处项目上马,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组织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最终效果。

由于施工管理的缺陷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已完工程得不到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认可,或由于业主资金不到位以及垫资(三边工程的存在等),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转化过程中的收款风险也是构成施工企业资金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内部承包单位管理不严是施工企业资金风险的重要原因。基于施工企业内部工程承包合同产生的风险在当前施工企业中较为普遍。另外,有些工程项目完账不清,不及时清理工程银行账户,导致项目虽已竣工结算,但费用仍在发生,这种状况的存在,使项目的预期赢利水平大大受损,甚至出现亏损和引发诉讼风险。

2、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集中的程度不高。建筑施工企业只是规定全资企业和控股公司按季度或年度将利润、红利和所提折旧集中上缴,如通过在银行开设的结算中心控制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收付,未经过企业同意,银行不对成员单位的账户进行支付,但这都远未达到国外企业每日将子公司资金账户清零的程度。

(2)筹资管理不完善。由于目前资金集中程度不高,大多数国内集团未做到将整个集团的资金缺口集中并由集团统一筹资,而是采用集团总部对各集团单位的筹资计划进行审批,再由各集团单位在批准的筹资额度内向指定的对象自行筹资的方式,这样完全无法体现由集团统一筹资所带来成本节约的好处。

(3)企业资金调度不流畅。由于企业对集中管理控制的内部资金具有监控能力,有些子公司在小集团利益思想驱使下,只将少部分资金归入企业集中管理,或对企业资金调度推迟执行或不全额执行,造成企业资金调度不流畅。

(4)筹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筹资必须从整个集团的生产规模、投资数量出发,科学地确定资金筹集规模,但子公司用款的时限、数量及还款计划与企业介入资金的时限、数量及还款计划不完全相同。致使企业筹资规模过大,企业占用大量资金,加大集团财务费用,有时筹资不够,影响子公司用款。

(5)内部借贷管理薄弱。内部拖欠本息严重影响集团对子公司放款,很少进行严密论证,对其借款用途、效益、还款保障等不加以控制,造成企业借出资金投资没有收益,而子公司也认为对企业可以不按照协议及时还款,经常拖欠企业借款本息,由于企业没有强制回收措施,内部拖欠本息越来越严重,致使企业资金不能正常周转。

3、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一些历史或体制上的原因。有些集团的母公司对异地子公司或控股公司的控制力度不够,异地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将资金管理制度看做是对自身权利的一种剥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抵触情绪较大,造成该制度推行困难。

(2)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集团内部网络化程度较低,难于实现对异地成员单位资金账户的实时监控,总、分账户之间的对账不及时,这中间就隐藏了很大的风险。

(3)金融法律环境的原因。我国目前的某些法规制度限制了企业集团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比如,集团总部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不可能是无偿的,而需要支付利息,这实际上是资金借贷行为,但我国目前的法规禁止企业之间直接相互借贷,而必须通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这对于未设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已经设立财务公司,资金集中也困难重重。

(4)企业信息化营运和管理水平低。目前,欧美国家的电子商务环境已非常成熟,有强大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作支撑,企业应用ERP系统已非常普遍及成熟,而我国企业ERP到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较低。

4、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完善措施

(1)以统一的资金结算为基础。账户集中统一管理、资金结算统一,是控制资金流的前提,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是以掌握资金流来实现的,离开对资金收支流程的控制,就失去了实施有效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采用资金、债务、投资等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其核心是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收入、支出完全由公司总部部署,子公司或分公司只是成本中心,必要的成本支出由总部拨给,是一种企业按照上级部门指令去组织生产经营,以完成其生产、技术等指标为目的的成本中心模式。

(2)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轴。在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下,资金管理总部汇总编制年度资金计划是以“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为依据,因此,在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始终用指标统管财务,资金的支付始终以“预算指标”为依据,资金调度、资金平衡管理、融资管理等都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线,把资金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资金管理监控为核心,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

(3)引入投资银行模式。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以大型银行为基础,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更为极端的方式,即工商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全资附属的商业银行而将资本运作延伸到银行领域,其典型代表就是中信实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建立。这可能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投资银行具有广阔的前景,总体上讲,它应该建设成企业金融产业的核心、赢利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未来我国大型企业集团金融业的组织形式完全可以以投资银行为主体,其他各业作为投资银行的附属机构和部门。

篇5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定价 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篇6

作者简介:郭兴全(1967-),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公共管理等。

摘要: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吸收了风险管理理论,借鉴了现代质量管理方法,融合了防止利益冲突理念,旨在通过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和制约,化解和降低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廓清廉政风险和利益冲突的内涵,厘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效整合这两项在实践中并行且目标和路径指向同一的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是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利益冲突;廉政风险防控;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C9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154-06

国内外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利益冲突是腐败发生的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是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源于地方和基层预防腐败的创新实践,它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反腐倡廉建设实践,融合了防止利益冲突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精神,使廉政风险防控延伸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规范权力高效廉洁运行,是在全国推行的一项反腐倡廉新制度。发挥廉政风险防控在预防腐败中的积极作用,有效防止利益冲突,需要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

一、廉政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针对权力运行中的腐败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前移权力监督关口,主动超前防止利益冲突恶化,遏制腐败不断滋生蔓延,是我国地方和基层破解反腐败难题的积极探索。但是,由于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还不对称、不协调,对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核心范畴还没有形成共识。这不仅影响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践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制约了理论研究的视野。

目前已在各地普遍推行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虽然在运行机制上大同小异,但在名称上也不尽统一和规范,有的称为廉政风险预警,有的称为腐败风险预警等;在对相关核心范畴的界定上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对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的认识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主要是由于外部教育、制度、监督不健全、不到位和公职人员自身不能严格遵守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而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廉洁行为[1]。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不确定性对党和政府实现行政目标产生的负面影响,亦即公职人员在从政过程中因私利侵害公利而产生的腐败行为,招致党和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与预期发生一定程度偏差,引起经济滑坡和政治动荡等方面风险的可能性[2]。也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公职人员由于他律不到位而发生各类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这和目前各地反腐倡廉实践中的廉政风险是同一个内涵。为了区别腐败风险与廉政风险,该学者进一步认为,廉政风险是指廉政工作本身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腐败对党和政府廉政形象产生损害的可能性[3],这个界定比目前各地反腐倡廉实践中的廉政风险内涵和外延都小多了。

北京市率先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与反腐倡廉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预防腐败的新方法,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把廉政风险防控由各级党政机关向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城乡社区等基层重要岗位不断延伸,重点领域实行专项防控,严格规范管理流程,合理压缩自由裁量权,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此后,各地区各部门借鉴北京经验,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创新,围绕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不断深化实践,廉政风险防控由最初的少数基层探索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一项在全国广泛推行的反腐倡廉新机制。各地的实践均将廉政风险的内涵明确界定为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4],这实质上指的就是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

目前,在全国推行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是我国地方和基层在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着力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的一项创新性实践。该项创新性反腐倡廉制度,借鉴现代风险防控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充分融合廉政制度和现代科技元素筑牢反腐败防火墙,重点针对由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不到位等因素产生的五类廉政风险,依靠廉政制度设计的科学化和执行力,以期防止公共权力运行出现偏离公共利益的情况发生,针对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可能发生腐败的各类廉政风险,通过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分析风险类型,建立起前期预防、权力运行过程监控、后期处置的风险防线,形成对权力运行中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的预防腐败机制。从廉政风险防控的过程看,其实质主要是防止腐败发生的风险。

因此,廉政风险的内涵应该是指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即诱发腐败的特定风险,而不是有的学者所说的腐败行为本身因偏离党和国家发展目标产生的负面影响。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就是预防腐败的发生,而腐败本身对于党和国家的风险实践部门和理论界的认识是清醒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在反腐倡廉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没有必要将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以免引起实践上的混乱。

廉政风险作为诱发腐败的潜在可能性,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客观性、隐蔽性、不确定性、高危害性和可预防性。廉政风险具有客观性,是由于廉政风险存在于各级各类公职人员用权履职或日常生活中的全过程,是一种客观现实,不论这种风险最终有没有发生腐败的后果,它都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还不完善,存在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中介组织不分等问题,使得政府过度卷入微观经济活动,甚至直接成为利益当事人,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领域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等,尤其是在人事任免、政府采购、工程招标、行政审批等领域存在较高的廉政风险,导致权力寻租空间增大,因而廉政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廉政风险具有隐蔽性,是因为廉政风险并不是明确的腐败行为,而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前提,在腐败行为还未发生时不易被察觉,是廉政的隐患。当前,我国对各级各类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都不完善,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大多数思想道德作风优良的干部仍然能做到廉洁自律,而少数道德水平、个人修养不高、法治意识淡薄的干部就容易出现不够廉洁自律的问题。在没有发生具体腐败行为的时候,这些干部存在的廉政风险往往被忽视,一旦发生了腐败行为,这种风险才浮出水面,才能够被察觉,这就是廉政风险的隐蔽性。

廉政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廉政风险仅仅是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腐败行为一定会发生。会不会发生腐败行为,还取决于公职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外部监督制约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廉政风险是对公职人员廉洁自律能力的极大考验,对此可能发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仍然能够廉洁从政;另一种则是腐败堕落。面对廉政风险,不是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能保持自律,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腐败堕落。腐败行为发生之前必然存在廉政风险,而廉政风险却不一定导致腐败,这就是廉政风险的不确定性。

廉政风险具有高危害性,即廉政风险一旦发生,腐败行为一旦产生,将造成资源不合理配置和非生产性消耗,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失,影响群众利益的实现,同时降低公共部门的公信力,侵蚀社会的诚信度,必定会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客观损失。因此,廉政风险一旦转化为腐败行为,其危害是严重的。

廉政风险具有可预防性,是因为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能够被识别,进而通过预防性措施,达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廉政风险存在的前提是公共权力由个人来掌握和行使,个人在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存在双重身份,即以个人私利为重的私人身份和以公共利益为重的公共身份。由于这样的双重身份,个人私利和公共利益在有些情况下会起冲突,容易导致腐败行为发生。而这正是由于管理或制度因素,缺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造成的。只要认真分析评估权力运行的过程,各类廉政风险是能够被识别的,从而能够通过层层防线,防止利益冲突恶化,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二、廉政风险与利益冲突的关系

防止利益冲突是当前国际社会有效预防腐败的前瞻性策略。廉政范畴利益冲突,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是指公职人员作为个人具有的私人利益对其作为公务人员代表的公共利益产生的抵触、违背或侵害。公职人员维护公共利益是应尽之责,但是,当公职人员在权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出于私利之目的,以公务身份采取不正当手段,偏离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从而攫取不合理个人私利时,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就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其他私人利益,利益冲突也就转变为现实的廉政风险,最终导致腐败的发生。廉政范畴利益冲突往往发生于公权与私利的交界处,因而,防止利益冲突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和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力的提高减少公职人员私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和其他私人利益的情况发生。

防止利益冲突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预防腐败的核心理念,特别是通过廉政立法,运用多种措施对公职人员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行为予以规制。加拿大政府长期致力于防止利益冲突,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于2006年制定并实施《利益冲突法》,为公职人员降低因利益冲突导致腐败的发生筑起了制度屏障[5]。美国政府于1993年颁布推行的《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禁止公职人员以官方身份参与他所知道对自己或其他人有经济利益的任何特定事项,特别是当此特定事项对他本人或其他人的经济利益通过某种方式直接或可能产生影响[6]。 我国香港地区在防止利益冲突方面,颁布并实施了《香港公务员行为纪律指引样本》和《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两个法律文件,规范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实施财产申报审核、实行利益回避、公共礼品登记、限制公职人员兼职、约束公职人员经商、公职人员离职后从业限制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各类事项,是防止利益冲突的有效制度。这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举措,有效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廉政建设,避免公职人员陷入利益冲突而导致的腐败。

篇7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随着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将开放性实验室作为一个评估指标,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进行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并投入到实践教学和科研当中。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倡导的柔性管理、弹性教学等改革方针,投入建设并推广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但是,目前,我们对开放实验室认识有限,且开放过程中信息反馈滞后,真正做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针对实验室的安全措施研究也摆在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位置,对实验室风险的识别并对其进行控制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如何规避风险。本文将利用风险管理理论来对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进行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资产清单、威胁/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如图1所示),对保证开放实验室的安全与成功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

图1风险管理过程

1 实验室资产清单

我院的开放性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在2010年结合学校倡导的柔性管理、弹性教学等改革方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投入建设并推广。该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室管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门禁系统等部分组成。我院对外开放实验室有五个机房,每个机房均有工作站33台,空调2个,讲台前配有交换机、机柜、音响系统、投影仪等设备,总价值为五百多万。

2 威胁/风险分析

2.1 辨别威胁和弱点

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通过软件加硬件的模式,对我院全体师生免费开放,师生可以在无管理员的情况下,在开放时间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或实验室门口的控制终端台进行查询、预约和使用;开放时间为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包括双休日。自助式实验室存在的风险有:

(1)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无人预约开放,因系统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系列问题;(2)因无人管理产生的安全问题;(3)无人来预约使用产生的浪费问题;(4)教学外的开放造成的实验队伍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产生的相关风险;(5)开放政策变更或竞争产生的风险等。

2.2 风险分析

从上述我院开放实验室存在的弱点来看,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对不可控,因此忽略不计。而部风险主要是在强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性方法和完善内控制度的方法来化解与防范,而且对实验室开放的成败影响比较大,相对可控,因此,内部风险将是探讨的重点。

故障树分析(FTA)技术采用逻辑的方法,根据故障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解,形成树状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内部风险可分为管理系统、管理体制、实验队伍、实验室、学生参与等风险。本文利用故障树分析技术对内部风险进行风险分析,可得如图2所示故障树图。

图2 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风险的故障树

(1)管理系统: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利用门禁系统和管理系统使得学生通过自助预约进入实验室。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功能是否齐全、是否人性化、是否完善和是否稳定等将对实验室的开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管理组织结构:我院实验室实行从上到下负责制,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教师分级管理、层层管理。从管理和安全的角度来讲,这种管理组织结构可能导致了限制实验人员的创新精神、实验设备或仪器共享存在障碍等。

(3)评价激励机制: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实验教师、学生的机制,表现好的得不到及时的奖励,差的没有处罚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验队伍: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待遇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改善,使得各高校实验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况且,开放实验室实验后,实验室工作将更为繁琐和紧张, 要求更多更全面,这对原本就有些先天不足的实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开放实验室工作的全面展开。

(5)经费保障:实验室经费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扩招和教学计划内课程和学生课外预约增多,以及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和实验时间都将增加或延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损坏率、报废率和报修率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实验经费不足,将影响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6)设备配置和管理:随着实验仪器和电子产品的更新加快,实验仪器和设备很快就会落后,若不充分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将造成极大的浪费;若使用落后设备则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开放实验室的正常开展。

(7)实验教学和管理手段:实验室开放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师生进行开放,但却碰到学生寥寥、效果不好的尴尬情况。

(8)学生参与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就成了空谈。我院实验室对外开放人气不旺,一是可能因为我们实验室位于的楼层较高,二是实验室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3 制定对策

开放实验室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无人管理、自助预约使用,因此,在整个运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类复杂的风险。这些风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风险组合,一种风险可能会影响另一种风险或者可能同时发生。所以,有必要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制定对策对开放实验室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3.1 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监控机制

我院数字媒体实验室通过群管理系统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无人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该平台,开放实验室每天的预约情况、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均实时地体现在管理平台上,为开放实验室的评价、风险监控提供依据。

3.2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和保障建设

鼓励实验室教师该积极参与和支持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发现并提出所有可能威胁实验室安全的因素。制定有效的规则,引导实验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实验室真正的开放而非流于形式。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保障建设。首先,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高端性;其次,仪器设备的性能应满足实验室开放的需要。在经费保障方面,我校每年都有一笔费用作为实验室维护费;另外,鼓励我院教师积极申请学校实验室开放项目,带动教师、学生的科研。

3.3 健全实验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实验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实行培养、引进、稳定、调整的方法, 完善实验人员结构, 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3.4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有效的宣传引导工作,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分团委、学生会等人员宣传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促进学习与生活;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带动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等;同时,实验室的开放要与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相吻合。

4 结语

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寻求新突破的过程。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已经历时三年多,随着我院领导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将会有更多的师生关心和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安全中,我院实验室也将根据自身情况,落实实验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实验室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安全建设。本文也希望能给其它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提醒其可能忽略的潜在问题,能为提升实验室风险管理贡献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及防控措施

李梅

(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42)

[摘要]合同是现代企业市场经营的主要体现形式,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经济社会中合同制度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合同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风险。

关键词 ]企业;合同管理;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59

合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作为连接现代企业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纽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影响着现代企业经济之间的往来。合同从订立到履行的每个阶段,都处于风险与利益并存的状态,合同履行的过程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管理不好合同就保障不好企业经营目标的落实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企业为了实现合同利益,就必须对合同进行从订立到履行终结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管控。

1合同管理的内容

合同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履行监督和结算管理。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生产经营部门应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合同的结算管理。

三是规章制度的建立。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必须有章可循,要建立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

四是合同的谈判与签订。在合同谈判前首先要对合同项目进行论证,调查了解对方当事人的资信;仔细斟酌合同中关于标的数量与质量、价款支付、违约等主要条款;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最好是经营人员和法律顾问人员同时参与,确保避免合同漏洞。

五是违约纠纷的处理。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如有违约发生应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书面合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当事人之间约定的重要凭据。但是,有许多的企业对于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仅仅凭借对方的电话或是发货清单就进行交易,这给合同的履行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二是合同文本存在大量缺陷。一些企业由于合同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对合同内容的重视不够,自身没有统一的合同范本,因此在合同文本的选择上多比较被动,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习惯使用对方提供的合同文本,在合同关键条款上处于弱势一方,一旦出现合同纠纷,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有些企业虽有合同文本,但其内容没有经过专业人员审核,关键条款缺失,或表述不清,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内容甚至存在重大误解,容易导致将来发生履行困难,责任难以界定的尴尬局面。有的大型项目合同,缺少招投标过程,导致合同存在重大缺陷。

三是对于合同履行情况的监控不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合同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但是许多企业却并没有合同的监管意识,未建立相关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制度,无法很好地规范企业的签约行为,也不能在企业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四是缺少可行性分析。订立合同前没有对另一方的背景资料进行尽职调查或可行性分析。有的企业在签订合同前,不注意了解合作他方的资格、技术条件是否具备,是否有履约能力等等,由于相关信息收集不够,最终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五是没有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的关键。构建合同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是科学化合同管理的关键。有些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备,缺乏合同风险控制能力,不具备应对合同纠纷和维权处理的能力;有些企业虽然有合同管理制度,但仅限于制度层面,不能灵活应用于实际的合同管理工作中。

3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明确合同管理的任务

要想做好合同的管理工作,有效地防范风险,在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要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责任,督促各相关的业务部门落实自身工作,通力合作,共同防范合同风险的发生。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使之承担起合同管理的任务,同时还要明确部门的具体职责。另一方面,将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划分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的过程中,要组织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建立企业各部门参与的合同风险防范机制。

3?2制定合同格式文本,掌握文本选择的主动权

企业自己制定格式文本,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减少交易风险,避免日后可能会出现的争议,即使出现争议,也可以掌握主动权。此外,争取合同的起草权,也能够在合同中充分考虑己方利益,认真甄选对己方有利的措词,更好地保护企业利益。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常用合同,企业应制定标准的合同格式文本。对于其他合同,一般应由合同业务部门起草,企业法律部门再配合修改;重大合同最好由企业法律部门牵头,会同合同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起草。

3?3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使企业的合同管理做到有规可依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造成业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使得合同管理的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企业相关制度的建立。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依照国家的《合同法》以及上级颁布制定的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的企业合同管理机制,明确相关的人员配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等。其次,企业要加强对于合同用章的管理。合同用章作为签订合同时的重要凭证,要加强保管,做到专人保管、专章专用,以有效避免合同用章的滥用所造成的合同风险。最后,要有企业对外签订合同的授权、审批制度。对于企业对外签订合同的授权、审批工作,要进行严格的规范授权审批行为,防范可能发生的合同风险。

3?4重视重大合同的可行性研究

对于重大合同,在对合同文本审查的同时,也要对合同背景进行调查。由企业法律部门牵头,组织由企业高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法律人员、财务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合作方的主体资格、资信、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实地的调查,做出风险的总体评估。这种审查不是形式上的审查,而是要确认对方是一个合法的法律主体,具备相关从业资格、完整的履约能力、技术条件是否过关等等。如果是特别重大合同,可以考虑聘请专业的机构进行尽职调查,由其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对于工程项目和重大采购合同,在必要的条件和要求下,要运用“招投标”过程,明确项目的核心内容和要求,来避免合同中出现重大缺陷,否则一旦合同签订,后期的合同管理无法纠正合同文本的关键性缺陷和问题。

3?5严把合同审核关,重视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监督和管理

合同签订前,首先要争取合同文本的起草权,合同文本起草完成后,须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提交给企业法律顾问或专业律师,法律顾问或律师对合同草案进行审查后,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给合同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律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格式文本合同,不能接受合同内容中有明显倾向对方的条款。对依法签订生效的合同,合同执行部门要严格根据合同条款履行合同,不得单方面擅自变更或修改,凡经双方同意的改动内容,必须签订书面补充协议,作为合同附件进行管理。合同管理部门应做好合同履行的检查工作,监督合同履行情况,对不能够按时完成的合同,及时反馈给责任领导,并要求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合同违约。

4结论

总之,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但是来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首尾相连、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对于合同的管理绝不能等闲视之,大意麻痹。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企业的各部门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合同管理的把关工作,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切实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得企业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链构筑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搞好工程经济的管理对促进项目的经营和生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同小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项目经济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到项目改革的重要议程当中。科学的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能使企业和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一、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意义

控制风险的关键是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的前提是识别风险。而科学有效的识别风险的前提是可以正确的预测风险和分析风险,只有具有预测风险和分析风险的能力企业才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要想对风险进行精确地评估,就要先识别风险,再根据评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其重要的意义是及时的规避风险和把控风险,从而能够把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可以按时顺利保证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经济管理风险,对投资方来说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投资方要想保障自己的根本利益,其关键是施工企业能够按时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工施工任务。接下来我们将对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些风险来展开论述。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

1、工程竞标的风险

在投标的时候,风险的出现与企业的压价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市场的自发调节,施工企业供过于求,员工和设备闲置会使企业的损失更大,这样的结果是企业采用不惜一切代价压价的方式达到中标,从而减少损失;第二,企业错误的认为竞标和压价是等价的;第三,政府对于工程项目的计算定价进行操作,这也是一种压价行为,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进行压价,最终的后果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2、承包合同的风险

承包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对于承包人来说不容忽视。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某些风险必须由承包者来进行承担。例如,有的合同有这样的规定,当施工价格在某个范围内波动时,价格仍然保持不变。其次,业主单方面提出不对等的条款来转移风险。例如,有的合同中规定,业主对第三方干扰所造成的工期拖延不进行相应的补偿,而是由承包者全部承担,这毫无疑问把工期拖延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了承包者。最后,签订合同的双方合同条款模糊、单一、遗漏而造成的风险,如合同中缺少业主拖欠工程款的相关处罚条款。

3、劳务分包管理中的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展开最根本的是需要施工人员,现在很多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施工人员,即便在进行施工培训之后仍对施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施工安全意识不强,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这样的后果是很容易造成质量不合格和工伤,各种纠纷无法避免的产生,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明显增加。

4、质量、安全、工期管理中的风险

首先,由于质量不合格而造成验收不能通过,这样的结果是工程必须返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其次,不到位的安全措施会使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其结果是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成果付之东流,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赔偿。最后要说的是,因为自然和人员等因素而造成工期的延误,使得工程经常拖期完成,浪费了更多的投入,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5、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物价在不断攀升,建设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及建筑劳务用工价格当然也会增加,造成施工成本越来越大。对于某些确定单价或总价的承包项目而言,承包价格如果不能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则施工单位将面临巨额亏损。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所带来的花费,但是材料价格越来越高,使得承包者会遇到更大的风险,这样带来的风险无疑给承包者有很大的不利,使得企业得不到发展。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1、掌握投标报价方法,提高报价水平

首先,招投标双方要对招标这一行业有正确的认识,摆正思想,明确双方各自的地位和职责。在投标报价时,投标方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投标方要根据工程特点,合理选择施工技术方案,针对合理的方案进行工程计算报价;②提高企业自身管理,对投标项目进行认真的测算,全方面地进行成本的测算,以免漏项报低价格;③不应故意抬高或压低价格,应进行合理报价,考虑全面,并对报价进行专家评审,确保报价合理。其次,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招标和投标双方的行为,避免压价竞标的现象出现。

2、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出现设计与施工状况不符的情况。工程造价人员按设计图纸计预算,而现场实际施工工程中会出现一些设计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样设计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而作调整,造价人员还是按照最初设计进行预算,就会出现预算和实际存在误差。造成施工过程中费用增加。所以提倡造价人员要和设计工程师经常进行沟通,经常就项目设计或变更进行开会研究,使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这样就避免了工程造价和实际施工费用不符合的情况出现。

3、提高劳务队伍素质

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企业的人才,要想使建设工程顺利完成,就得需要一个好的管理队伍和一个高素质的劳务队伍。若企业自招劳务人员,组建劳务队伍,应在招聘时就提高要求,提高招聘门槛,直接招收有工作经验或资质高的人员,并对所招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对其进行教育,强调安全知识,进出现场都要佩戴安全帽、安全带及防滑鞋。施工过程中按照操作顺序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安全意识增强,以免在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若企业把工程分部分项外包给有相关资质和技术成熟的专业队伍,应对该队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签订合法的劳务合同。

4、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制

要想提高企业受益,减低风险,应在企业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制,增设专项部门,负责合同管理、事件索赔、工程预算、工程检测等。一个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就得必备各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层中配备商务管理人员,这样在企业进行工程建设时,对于成本的控制会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就大大减轻了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

5、劳务管控措施

应严格准入机制,在建设单位招聘员工环节中,应尽可能的选择有经验和素质过硬的员工,与此同时,在把好员工素质关和个人能力关的基础上,还应对先进入单位的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施工技能,做好施工安全交底工作,并使员工尽快的熟悉工作场地,全面提高员工处理危机的能力,降低施工单位劳务风险。与此同时,在员工从事生产工作时,建设单位应尽量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减缓员工的疲劳度,从而使员工能够更加用心的完成本职工作。

结束语

工程经济管理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学,其以工程施工技术为主要研究载体,以经济管理作为主要依托,其具有实践性强、理论面宽和政策性高等特点。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供大于求,致使工程承建单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问题严重制约着行业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科学规避、预测风险,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是工程承建单位必须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向敏.剖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2]李多修,汪孝奎.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和防范措施的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1).

[3]李庶伟,董志君,张颖,等.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方法探讨[J].网络财富,2010(7).

篇10

(一)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风险

1、企业竞标中的压价风险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政府在投标的过程中,企业会相互压价,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问题。企业进行相互的压价是有很多的原因所在的,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作用,企业多而买方少,为了不让自己的员工和设备闲置,企业只能是压价中标,以免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对于政府招标就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主观上认为,竞价就是压价。同时,“市场规则片面,对业主的约束极弱,施工企业处于弱势,致使业主敢于迫使施工企业让利垫资,将不合理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强加给施工企业,造成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而且政府自身也存在很多压价的行为,他们对于工程项目,层层逼近,对于工程项目的计算定价也是经过操作后的,这种做法,本身就对于企业自身不利,更使企业不能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施工的图量与招标工程的清单不一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也异常的激烈,处于业务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往往都是在招标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初步的自主设计,并通过此来计算工程清单量,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企业设计都是初步的,没有经过更深度的研究论证,这样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企业竞标工程的清单与实际施工的图量不符,前者多而后者少,这就有很多的风险,因为有规定指出,凡是超出清单量的部分,都是有企业自身来承担的,同时其带来的任何风险,也有承包商自己解决。因此,由于企业施工的图量与招标工程的清单不一致而造成的风险,对于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3、工程清单项目和计量规则的不一致

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在招标的过程中,很多业主都是不提供计量的标准规范的,清单的工程量,基本上是由承包商自己根据招标图来计算的。另一方面,工程清单项目中的内容是与计量规范不一致的,因此在投标尤其是报价的时候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两种情况,极其容易造成报价上的失误,因此存在风险。

(二)工程施工管理的经济风险

1、工程施工方案存在的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相比于其他的任务,有着自己的很多特点。它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常常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说施工启动资金和设备,水文地理情况,技术规范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在路上作业的情况。如果是水中作业,则还要考虑到洪水,航道等问题。由于现在普遍采用了“四新”技术的施工方案,但还是会遇到很多不便,因为它对于技术标准要求很高,这就使得施工的复杂性大大增大,因而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风险也就相应的增大了。

2、安全与质量的风险

在施工当中,如果施工人员没有严格遵守技术规范、施工规程、安全操作细则,这些过失行为可能导致安全质量事故;业主要求工期紧,增大了投入却得不到补偿;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在项目中会有很多的人员都属于素质和技术不强,即所谓的农民工。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培训,虽然进行了培训,但是由于他们暂时还是对设备和操作流程不熟悉,所以会存在安全事故。而一旦有了工伤或者人身安全,处理起来就极为的复杂,不但会延误工期,打乱了项目的进度计划,同时还会引起合同的纠纷,造成法律的风险。

3、劳务分包以及合同风险

由于项目承包了某材料的采购任务,但是由于其用量大,或者资金的缺乏或者其他客观方面的限制,不能够一次采购完毕,必须接连好几次完成,这样由于市场的变化和行情,很可能会造成价格的上扬,这样不利于成本的节约,会远远超出当时的预算。同时,加上不时的停工,设备更新和维修,以及其他的诸如劳资纠纷,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损失。

二、防范工程管理经济风险的措施

(一)正确认识工程经济管理

要想正确认识工程经济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工期与效益的关系,并能够很好的处理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更为重要,施工企业没有了效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正确处理好工期和效益的关系,企业才能得到有利的发展。然后就是要把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统一起来。目前工程项目有很多的问题,施工方案缺少比较,然后就是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大多工程造价师都不会参与其中,从而就不能够进行很好的经济学分析。所以说,要把二者真正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工程经济管理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工程经济管理是一个全局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上至管理层,还是下至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树立起一个意识,要积极的节约成本,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进行最佳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统一,才能够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二)进行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建设

进行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起一个组织框架,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组织体系。企业为了投标的需求,应该成立专门的市场营销部和事业部门,同时,为了加大工程经济管理的力度,要成立设计事业部门,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同时,要增强管理层与作业层相分离的制度建设。目前很多的工程都是管理层与作业层二合一,这样会造成很多的混杂,所以二者分开是十分必要的。为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规范行为,工程经济相关部门形成了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工程项目内部竞标,适当地引进外部单位参与投标,以便找出管理差距和盈亏责任。

工程经济管理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保证。任何一项制度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公司制订了《项目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变更索赔管理办法》、《项目管理考评办法》等办法,现已实施。办法涉及现场管理、物资管理、机械管理、周转材料管理、劳务分包管理、财务管理、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调概变更索赔管理、党群工作管理等共十三项内容。这些办法的出台,理顺了公司与项目部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权力、义务,规范了项目管理,能起到有效促进项目生产经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