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

篇1

2012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目标为:一是全力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确保我市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增长10%以上,达到1.5亿元。二是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11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完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2万亩,打造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核心生产区。三是积极组织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的立项申报,围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和壮大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力建设好40个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四是积极做好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通过世行专家评审立项。五是通过推行资金管理重点监督指导、项目管理分片落实责任、全面推广卡扣式T型槽技术等精细化管理机制,不断强化我市农业开发项目工程质量,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确保我市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获得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先进单位,争取获得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四个单项先进单位,二个以上县获得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年度十佳县。

二、工作重点

1、科学合理布局,编制好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根据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按照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原则,重点抓好十二五期间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规划、扶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发展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台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总体规划,明确今后五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方向和扶持重点,同时也为今后更好的向上争资争项做好充分准备。

2、推行精细管理,提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水平。一是提升选项和计划编制质量。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统一申报项目材料格式和要求,实行项目专家评审制,进一步使我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可研编制更加规范和完善,更好的向上申报项目和争取更多资金。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初步设计管理。推行工程设计统一招标管理,实行初步设计专家评审制,进一步强化项目设计和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强化项目实施和管理。通过推行标准化施工模式,鼓励各地实行竞争立项和提前一年实施土方;大力推广新型卡扣式T形槽技术,强化项目建设期间的施工监管力度,继续实行工程进度报告制,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资金和质量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3、完善监管制度,强化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水平。一是推行两报两选制度。按照省里的要求,强化项目产业化项目评审,制定出台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两报两选管理实施细则,全面推行先建后补。二是强化项目监管。制定产业化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流程,组织有关财务人员成立专项资金组,实行专项资金检查制,对产业化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使产业化项目资金使用更好规范合理。三是强化项目验收。对产业化项目验收推行单项工程决算审计制,完善验收程序,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真正用于需要扶持的建设内容中去。

4、注重队伍建设,创建积极健康的机关文化。一是推行“以考促学”,提高业务素质。继续鼓励全市农发系统干部参加工各类与业务相关的资质考试;通过聘请省里专家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授课,提高全市农发系统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实行绩效考核,提升工作效能。继续推行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对个人、科室、分片三个层次进行绩效考核,全面、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参与到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的人员,不断强化机关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举办体育赛事,增强身体素质。在全市农发系统内举办乒乓球、羽毛球比赛,鼓励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远离不良爱好,培养良好的情操和生活兴趣,形成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四是加强廉政建设,确保干部安全。继续强化党性教育、从业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廉洁行政教育,杜决插手工程招标和介绍他人参与工程建设等现象,营造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健康环境,建设和谐单位,增强开发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2

关键词:耕地保护补偿;试点成效;共管机制

一、海宁市2013年度试点工作的主要政策、做法与成效

1、主要政策

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工作启动较早,2009年印发了《海宁市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海政发[2009]67号),2012年海宁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建设的意见》(海委[2012]16号)。2013年3月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批复《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浙土资厅函[2013]279号后,市政府印发《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细则》(海政办发[2014]64号)。

①试点范围。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范围为全市行政区域内全部集体所有的耕地,耕地面积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准。试点期限为2012-2013年。

②补偿对象。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补偿对象为承担耕地保护直接责任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

③补偿标准。耕地保护补偿费发放标准为100元/亩・年,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发放标准。原则上,50%直补到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50%直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耕地保护专项资金。耕地保护补偿费发放与“两违”遏控、“无违建”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和破坏耕地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直接挂钩。

④补偿方式。年度耕地保护补偿费在下一年度第一季度经耕地面积核定、“两违”遏控和耕地保护情况确认、媒体公示后,由市财政局和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审定报市政府同意,行文发放年度耕地保护补偿费。

⑤试点资金拨付情况。全市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村(社区)169个,2012年承担耕地保护责任且没有发生违法占用土地的村(社区)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3860万元。2013年度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共计4353万元。

2、主要做法

①组织保障。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试点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市政府成立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具体事务。各镇(街道)在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相应的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工作机构,及时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做好与相关工作的衔接,顺利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②明确违法违规用地认定途径和认定标准。违法违规用地发现途径为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的、土地执法巡查发现的、举报查实的、农业生产检查发现的和其他经查实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当年发生未经批准的建设占用土地、超标准农村道路、设施农用地 、临时用地、改变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结构、破坏耕地耕作层等认定为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③规范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发放程序。首先,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核定当年度各村(社区)集体所有耕地面积;其次,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镇(街道)确认村(社区)“两违”遏控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等耕地保护情况,对无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村(社区)在《海宁日报》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第三,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各村(社区)耕地保护补偿费总额;第四,各镇(街道)汇总上报有关村(社区)耕地保护补偿费发放明细;最后,市财政局和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审定后报市政府同意,行文发放年度耕地保护补偿费。

3、取得的成效

①通过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特别是村级组织耕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对比两个年度的违法违规行为,2013年度违法违规用地比例明显下降。

②通过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建立起镇、村、农户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使耕地保护得到了动态管理。

③进一步巩固了海宁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成果,促进了耕地的保护。

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1、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行差别化补偿政策。已经出台了《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细则》(海政办发[2014]64号)。根据实际保护责任、耕地利用结构由村(社区)确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耕地保护补偿费,实行差别化补偿政策。土地承包经营农户耕地保护补偿费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种植粮食类作物的耕地倾斜,在核定的村(社区)耕地保护补偿费总额以及村(社区)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内调控。

2、资金保障。2014年度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已经纳入2015年度市级财政预算。今年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资金预计为4550万元,比去年4353万增加197万元。

3、加强资金监管。2013年度耕地保护补偿工作已经完成耕地面积核定、“两违”遏控和耕地保护情况确认,媒体公示。已拨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4353万元,国土资源局会同财政局、农业经济局对下拨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使农户真正得到实惠,村级补偿资金要按规定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三、有关建议

1、严格目标考核,落实共同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不仅要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强化经济手段。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切实提高耕地保护工作考核占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权重,提高耕地保护工作考核中经济手段的权重。

篇3

形态一:精准的设施农业。精致农业最初是从农田的处方作业即精准配方施肥施药开始的,但露天分散的大田生产很难做到精准配方,于是引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大棚等设施,并很快发展为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渔业,生产由露天逐步走向工厂化。设施园艺主要是实施网室栽培与穴盘育苗,培植蔬菜、花卉和果树;设施畜牧业是指畜禽喂饲、排泄物处理利用等环节的自动化管理;设施渔业致力于室内超高密度循环水养殖、高附加值的网箱养殖和深海养殖。如在香瓜产地台南市安南区,设置燧道型保温设施,冬季保温,以提高含糖量,并调节产期;在葡萄产区,有防寒塑料棚和供暖设备调节产期,能够生产早春葡萄。又如,果树栽培乡镇普遍采用“灭雄”法防治果蝇,尽量少用农药;生猪产区建有人工授精供应站,推行人工授精提高猪肉品质;自动化管控的精准种畜禽场为东南亚提供亚洲首屈一指的种畜种禽。

形态二,精深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业。精致农业不仅要求初级产品精致,还要求加工、运销环节精致。1985年以来,台湾推行果、菜、肉食品、渔业食品的分级包装技术,促进了生鲜果蔬的保鲜处理,也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小包装的经典好米价格虽高,但深受岛内外高端消费人群的喜爱。台湾各地还将农产品精细加工,生产出卫生、安全、可口、高品质且多样化的食品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制品,满足岛内外市场的需求。1990年以后,台湾的食品加工迈入自动化和程控化阶段,气调冷库占到70%的比例,冷链储运普遍运行。2004年,台湾开始实行“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从农场到工厂到商场到餐桌,每个步骤都可验证、可追溯。截至2012年底,经认证通过的产销履历农产品验证机构有12家,验证范围包含一般作物、畜禽渔产品及其加工品等8大领域,产销履历验证有效家数1169家,供应农、畜、水产品135种。台湾还推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2009―2012),开辟多元行销市场,如银发族饮食休闲养生市场、高所得与婚庆精品市场、节庆与旅游伴手礼市场、岛外目标市场、大陆高收入地区市场等。

形态三,精品的创意休闲农业。在台湾也称“乐活农业”,是融合农业生产、生活休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主推观光农园,世纪之交则兴起市民农园,包括民俗农庄、自助采摘园、休闲农场、农民旅馆等,以区域特色重塑农村风情,让市民和孩子在休闲观光中增长对农业多功能价值的认知和对乡土的关怀。着力开发岛外新兴市场,推动“机场+农场”便利行。2012年划定休闲农业区74处,累计辅导288家休闲农场取得许可登记证,吸引岛外游客21.3万人次,创造产值65亿元新台币。以桃园县龙潭乡观光茶园为例,面积2508公顷,年产茶叶2800吨,置身茶海,可观摩制茶程序,在茶艺中心品茗,还可到附近的石门活鱼、石门水库、亚洲乐园、野生动物园、南天宫、圣迹亭等处去游玩。台湾还在海岸线上打造兼具休闲观光的现代化渔港,设置多条渔业旅游路线,在渔港兴建多处游艇码头,让岛内外游人乘游艇观光,体验近海渔业及渔村文化。

台湾发展小型精致农业近三十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农场模式的道路,其中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完善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为了增强精致农业的发展后劲,台湾的农业试验所及下属各地区的场(所)都十分明确地围绕精致农业进行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研发,不间断地进行技术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如从1991年起实施的“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研究”,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层面,推动了全产业链向现代化、自动化转型。台湾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通过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斐然,如开发出全球第一套石斑鱼病毒检验系统、全球第一支猪蓝耳病疫苗,掌握了全球最多的蝴蝶兰品种和石斑鱼品种。台湾还建有世界重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亚洲―世界蔬菜中心”。台湾的朵丽蝶兰、芒果、印度枣及枇杷等植物种类,大陆已同意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还有一些新品种正在陆续向大陆提出品种权申请。目前台湾在生物科技研发与运用、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二是大笔的财政投入及政策支持。台湾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有3期,第1期是从1985年到1988年,投入近3亿台币,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土壤修复、完善农业设施;第2期是从1990年到1992年,投入3亿多台币,着重推进农产品加工的自动化、程控化;第3期是从2009年5月开始,“行政院”通过“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斥巨资建设新兴的智能化农业。此外,台湾的县乡政府向使用农家有机质肥料和生物治虫的农户提供补贴,银行向小型农机及温网室设施提供低息贷款。

篇4

饲料安全的控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仅与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息息相关,还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从养殖观念、生产方式及生产、消费各环节建立有效的监管法规,实施标准化生产,是保障饲料安全的首要条件。

1完善饲料安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1.1我国饲料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概况

目前我国饲料行业管理最高的行政法规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是我国饲料行业管理法规体系的核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农业部1224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农业部168号公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单一饲料产品目录(2008)》、《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农业部令或公告是最高行业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饲料标签》等行业国家强制性标准是行业必须执行的最高标准。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进出口检验检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条例、规范公告及强制执行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从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经营及质量监督和执法的个人和企业均应严格遵守。

1.2现行饲料管理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自颁布实施以来仅进行了一次修订,但是没有见到配套实施细则或权威性释义,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过于原则和概念模糊等问题,致使基层执法监督人员常常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缺乏对经营场所、仓储设施和技术人员等的量化规定,因而导致了市场上多数饲料经营门店是多种经营杂货铺,饲料方面相关知识缺乏的经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应该对其进行整顿和规范。

自配料的生产和使用是我国畜牧业的国情,其具有使用的原料复杂、来源广的特点,很多自配料经营者如乡村的一些经销商,缺乏饲料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其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但是我国对动物自配料的监管措施和重视程度不够,仅农业部对养殖企业自配料中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做了补充说明。

1.3对完善饲料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加强饲料安全监控,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饲料、饲料添加剂法规和管理办法,如细化《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制定其实施细则或做成权威性、规范性的释义;完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和监管制度,加大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范围(涉及饲料安全指标方面),从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尽快起草并出台《饲料安全法》,为依法查处饲料中的违禁药品提供法律依据,并把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与法律法规体系结合起来,以提高质量标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同时建议对动物自配料的生产条件、各类添加剂的使用管理、质量安全控制程序和措施以及建设等事项作出严格规定,并进行备案。

2加强饲料安全监管

2.1加强饲料标签监管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饲料标签》(GB 10648-1999)于1999年颁布实施,其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饲料标签标识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饲料标签所标识的内容必须真实,并与产品的内在质量相一致;不得使用虚假、夸大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更不得以欺骗性描述误导消费者。

据2010年上半年全国饲料产品标签抽检情况,共抽查饲料产品标签5 472个,标签合格率仅为93.06%。其中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标签合格率为96.06%,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标签合格率为93.71%,进口饲料添加剂标签合格率仅70.30%,动物源性饲料标签合格率仅83.52%,植物性饲料标签合格率仅86.05%。其主要问题在于标签内容不全、标注添加的药物成分是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的、饲料标签中产品名称或产品代号与批准文号批件中不一致或多种产品使用同一个批准文号、标签中所印批准文号在备案材料中未找到相应批件、标签中所标示的分析保证值换算成全价料中的含量后超过农业部的最高限量值的规定、标签中标示除生产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等等。

建议各级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的宣传力度,让所有的饲料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到饲料标签的重要性,明确按《饲料标签》标准严格执行。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对标签不合格的生产企业予以从重从严处罚;建立、健全饲料标签审查、认可、备案制度。各饲料生产企业在印制饲料标签前,应经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饲料标签》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严格审查,认可后再付诸实施,并进行备案,有利于监督管理;同时应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运用技术手段监督检验从而规范市场的优势,对饲料标签有问题的产品,通过检查其产品内在质量,综合判断,防止饲料标签查处工作的简单化。

2.2加大对违禁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

首先应加强对源头的监管。以控制源头污染为出发点,加强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单位及畜禽养殖企业兽药、饲料使用行为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饲料和制假售假行为。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督检查工作,对规模养殖场进行官方兽医管理,派驻专人进场,开展对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的监督抽样监测。严厉打击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莱克多巴胺等违禁添加物的行为,以保证养殖源头安全。二要严格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把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审查关,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三要加大屠宰环节监管力度。实行“凭证屠宰”、“屠宰检疫”、“检疫承诺”、“凭证出厂”等制度,严把“入场关、待宰关、同步检疫关、宰后处理关”。全面实行生猪宰前尿样快速检测制度,建立健全生猪尿样检测档案,加大监测频率和范围。四应加强行业诚信自律建设。加强行业诚信和自律机制建设,可规范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企业生产及经营单位的行为。

2.3加强对饲料安全指标的监测及相关标准的制定

加快将饲料中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国外重点监测、国内有滥用倾向的药物及成分列入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进行制订;建立健全饲料卫生标准,加大国家强制执行标准的范围,为饲料安全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监督网络,加强对饲料生产企业、原料经销商及添加剂经销商霉菌毒素、重金属、微量元素、氟、砷、亚硝酸盐、瘦肉精、三聚氰胺、微生物指标等多种饲料安全指标的监测。

2.4加强对农药、化肥和工业“三废”的管理

严禁使用含汞、砷制剂和有机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减少饲料原料的农药残留,严禁农药残留超标的饲料进入市场和使用。工厂不得随意向农田排放污水、有毒气体,积极治理工业“三废”,确保饲料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从源头做好控制。

3推广应用HACCP管理系统,建立可追溯系统

篇5

新年伊始,我们隆重集会,主要是总结回顾2011年度水利水产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今年工作任务。这次会议既是2011年度工作总结会,也是一次动员和激励全县水利水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干事创业,推动水利水产工作新发展的动员会。刚才,传达了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上年工作完成情况,下达了今年工作指标,部分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局与有关单位签订了2012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党组成员就所分管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希望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坚定做好水利水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11年是水利水产工作战胜困难、稳步推进的一年。一年来,我县水利建设任务重,大事、要事、难事多,特别是新的局党组成立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积极应对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据统计,年内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030项,总投资1.9亿元,完成工程量805万方,实现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5.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5.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3万亩,治理小流域1.8平方公里。全力开展国家重点工程东调二期续建工程。投资9000多万元,对沂河、老沭河、邳苍分洪道3条河道进行五十年一遇综合治理,超额完成了工程两个“90%”的预期任务。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136万元,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5万人,实现通自来水村庄34个,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以上。实施团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56万元,开展了国家拉动内需项目团山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水平梯田、水保林、风力提水机等成为马陵山区一道亮丽的水利风景线。完成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308万元,完成泉源乡跑马岭、镇会师2座小(一)型病险水库和红花乡庵姑涧(二)库、泉源乡前尚寺2座小(二)型病险水库,在全市率先通过验收。开展龙门橡胶坝后续工程和右岸堤防新规划建设。总投资552万元,开展龙门橡胶坝4160米引水渠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立项,建设沭河滨河大道,开创城市沭河新时代。开展迎淮治污重点水利工程。其中投资1600万元,开展南涑河境内5.3公里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南涑河生态、景观、环保效益;投资148万元,开展白马河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小马头桥溢流坝、二郎溢流坝、安子桥溢流坝3座溢流坝工程和白马河生态护坡工程,拦蓄上游水源,涵养地下水源,美化河道环境。项目争取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市级以上到位资金1.5亿元,灌区续建配套项目、二期涝洼地治理工程、10座病险水闸鉴定重建工程等正积极争取尽快列入上级立项,我局为推进全县水利建设、争取资金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防汛抗旱工作和灌区配水工作扎实开展。发挥县防汛指挥调度中心职能,做细做实各项防汛工作。对全县防洪工程加强安全检查,排查隐患,制定了防洪、度汛、抢险预案,落实防汛责任制和防汛工程行政首长包防负责制,组建了全县抗洪抢险队伍,县防办实行昼夜值班,及时传报雨情、水情、汛情,确保全县安全度汛。7月21日,沂河4600立方米每秒洪峰经过我县,县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防御洪水工作,水利部门会同有关乡镇连续作战,对土山拦河闸翻板闸门实行应急处理,洪峰安全过境。积极应对春季30年一遇旱情,调度水源8600万方,打井2160眼;水稻生产时期,调度统配水源1.0亿立方,实现35万亩水稻丰收丰产,确保全县农业粮食生产安全。

水利综合执法成绩突出。按照“全省水利综合执法试点县”要求,加大水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整合执法力量,严格执法程序,做好县内河道管理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全年出动巡查车辆600多台次,行程16万多公里,处理水事案件5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积极做好水利规费征收工作,实现年收费900多万元,通过收费促进水利水产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渔业工作不断推进。我县被列为“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在渔业致富工程、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水产良种场池塘改造项目、渔业科技项目、渔业增殖放流、渔业物资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县养鱼水面达到3万亩,水产品年产量1.49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2.46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水利企业活力不断增强。2011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水利企业单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保障了职工工资发放、养老金、医疗保险上缴和利税缴纳,生产经营正常,职工队伍稳定。水利建筑公司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发展的时机,全年完成产值4000多万元,上缴利税260万元,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水利打井队发挥自身优势,稳控本地打井市场,积极向周边地区开拓打井市场,自来水安装建设逐步成熟;水利加油站、启闭机厂采取得力措施,抓好经营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注重加强政治学习,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新的局党组成立以后,以机关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工作程序,强化考核督导,落实工作责任,各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督促,层层稳步推进。局党组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和安全生产,及时回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做好行风热线上线工作,认真解答群众关心和反应强烈的行业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稳定和谐推进,为下一步新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成绩要充分肯定。水利水产工作度过了任务繁重、形势复杂、困难重重的一年,依然保证了全局各项工作依法、有序、有力、有效地向前推进,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主要是依靠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依靠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局党组向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体制机制长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利水产事业发展;单位经济包袱沉重,部分干部职工思绪不稳,信心不强;水利建设规划滞后,项目储备数量和深度不够;基层水利站普遍管理无序,个别经济十分贫困;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不够深入,水费征收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自身建设趋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痛定思痛,警钟长鸣。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对待,下大力气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扎实做好2012年水利水产工作

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由于近年水利建设项目多,范围广,时间紧,要求高,投资规模大,对前期工作、后期工作、施工组织、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都是一种挑战,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特别是后期管理任务更加突出,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受各方面影响,个别规费征收项目仍存在着不确定性,水利办公场所和部分家属区搬迁已经通过规划,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工作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困难所在。

在充分认识挑战和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央继续实施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为水利的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赢得了更长时间的宝贵机遇;今年要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大对中小河道治理的投资力度,启动实施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作,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被列为省财政直管县,势必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前期工作力度,争取大投资,谋划新发展。

2012年水利水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国家、省、市水利水产工作部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把握历史机遇,加快水利建设;坚持依法治水,推进科学管水;整合渔业发展,实施科技兴渔;加强企业管理,扭转经济困境;强化自身建设,重树水利形象,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行业支撑和保障。

(一)统一“一个思想”

就是要求全局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力量高度凝聚,确保完成新一年水利水产工作任务。对于今年的具体工作,分管领导刚才已经做了具体安排,有关单位也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单位,要坚决按照目标责任书进行处理,如果认为下达任务无法完成的单位负责同志,现在就可以写出辞职,交党组研究。全县水利水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单位负责同志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局党组的旗帜下,打消顾虑,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完成今年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水利规划。事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生产安全的支柱,要着力做好水利规划。首先,尽快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近日,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这是今后国家安排水利建设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要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综合考虑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节约保护、灌溉排水、水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统一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编制大纲下来后要抓紧组织进行。二是要在全面完成“十一五”水利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科学编制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落实具体措施,为“十二五”时期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对全县水资源保护和储备、开发和利用要有一个总的规划。四是要对全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进行全面规划。要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规划程序,注重规划深度,增强精品意识,全面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高标准、高起点,更富有科学性,塑造水利发展新理念、新形象。

二是研究上级投资政策做好项目争取。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的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找准切入点,切实加强基础性工作,多申报项目,多争取资金。今年要尽可能地争取立项郯南二期涝洼地治理、病险水闸重建、马头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平原水库、水利风景区等主题项目。这些项目上级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上,希望都比较大。希望涉及的负责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和水利、渔业等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密切信息渠道,及时掌握信息,争取上级尽早给予立项投资建设。

(三)加强“三项管理”

一是抗旱防汛工作。要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抓好防汛组织、工程、预案、队伍和物资准备。汛前要开展安全大检查,确保河道、水库安全和在建工程等重点部位度汛安全。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防汛抗旱两不误,合理开发利用县内各种水源,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促进水毁工程修复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全县灌区水稻统配水工作,为农业发展搞好服务。

二是渔业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全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工作,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强渔业生产服务;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做好渔船安全管理,查处渔事违法活动,抓好渔业水域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推广渔业新技术,办好县级渔业协会,鼓励开办农村渔业合作社;抓好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水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检验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201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2万吨,繁殖鱼苗4.1亿尾,鱼种产量500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5亿元。

三是水行政执法收费。深入开展水法规宣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按照水利管理权限,严格执法程序,有效预防和调处水事纠纷,严查水事案件,严厉打击破坏水土、破坏水利设施等违法行为。要优化配置水资源,实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真正把水资源作为“硬约束”条件,引导和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认真做好县内河道管理工作,把县内河道维护管理工作当成防汛抗旱保安全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各类水利规费征收力度,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全年计划完成收费额1100万元,为水利水产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

(四)建设“十项工程”

2012年计划投资1.3亿元,开工水利工程1060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增加农村通自来水人口2万人。抓住冬春有利时机,广泛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工作中,要注重整合农业开发、土地治理等行业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节水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优美的人水共居环境。重点开展十项水利工程项目:

一是中央扩内需水利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万人,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已作为2012年为民所办实事之一列入县政府工作报告。要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100%”的要求完成任务,在规定工期、配套资金、工程建设内容、工程质量上不能打折扣。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重点要转到运行管理、服务上来,借助省出台《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和市政府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研究制定适合我县的具体管理办法,使饮水工程整体上进入规范运行管理服务的轨道。要抓好“一个核心”,即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实现“两大转变”,即从提高饮水方便程度、推进自来水的速度向提高供水质量、保证水质安全转变;从加快供水工程建设向加强工程规范管理为主转变。

二是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2年计划完成红花乡围山小(一)型水库及联伍、鹁鸽涧两座小(二)型水库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另外完成黑龙潭小(一)型水库附加工程。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今年5月底完成。对去年已完成的4座小型水库加固,要完善竣工资料,准备迎接上级验收,同时建立建后管理体制,确保工程安全,发挥应有效益。

三是白马河平原洼地治理世行贷款项目。工程计划投资4300万元,治理白马河河道十里铺中桥下游17.5公里,预计今年将全面实施。

四是郯南平原涝洼地二期治理工程。治理全县10条骨干河道、180多公里,48条干沟、350公里,计划投资4.3亿元,全面改善郯南农业生产灌溉排涝条件。

五是马头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作为中型灌区立项建设,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2.8万亩,有效提升马头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土山拦河闸重建工程。土山拦河闸是已经鉴定的重点病险水闸,工程计划投资7000万元,有望提前开工建设。

七是龙门橡胶坝后续工程。开展龙门橡胶坝后续绿化、硬化工程,尽快开展龙门引水渠剩余部分建设,实现沭河与白马河的贯通。

八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继续对纳入扶持范围内的移民落实扶持资金,2012年计划投资40万元,在镇东升、红花乡卫东2个移民村庄开展2处扶持项目。

九是国家重点工程东调二期续建工程尾工。东调二期续建工程后续工作仍然较多,要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完成尾工建设;同时,要切实做好工程占迁资料整理,准备迎接上级验收。

十是加快南涑河治理进度。要精心组织,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完成南涑河综合治理工程。同时,严把质量关口,配合实施武河湿地公园建设,确保发挥工程效益。

(五)强化“六项措施”

一是深入搞好政治学习和水利宣传。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重点,紧密联系水利改革与发展实际,加强各项政治学习活动,把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加强水利宣传,大力宣传水利工作新方针,治水新思路,展示水利改革与发展新形势。

二是深入推进行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局属单位职能,强化灌区、企业财务统一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厉行增收节支,完善竞职竞岗、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在议事和决策中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集体决定;提高服务意识,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水利水产队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水利行业实际,重点把好项目审查关、水利投资关、工程建设关、执法监督关、人事管理关,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增强职工素质和单位活力,使广大干部职工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水利水产事业。

六是加强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加强、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及时排查各种水事纠纷及河道非法采砂等各种不稳定因素,积极稳妥地开展水利办公楼搬迁工作,确保水利水产事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篇6

Abstract:“ten thousand area unit fertile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Jiangsu Province to promote a policy innovation which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and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roposed. The earth land ownership is the adjustment is this policy smooth implementation key. This article first is to the earth land ownership the adjustment the content, the principle, the procedur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n aims at the earth land ownership is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alignment procedure possibly meets propose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ed that is for the earth land ownership the adjustment smooth implementation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关键词:土地权属调整 原则 程序 政策建议

Key word: The earth land ownership is the adjustment principle procedure policy suggestion

“万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可以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 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一系列权利的调整,土地权属调整内容较为复杂,研究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原则、程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内容

万顷良田工程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一系列权属调整,以下为土地权属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的调整

为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后的田块连片规则,在原国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之间边界不规则处,可按照等当量或等价,经双方协商后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针对集体所有权的调整,一般要尽量保持土地权属界线的稳定性。特殊情况下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过程中,需新建主干道路、主干渠道等,可通过土地征用的方式将集体所有土地调整为国有土地。

(二)土地使用权的调整

万顷中土地使用权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宅基地使用权调整

万顷涉及拆迁的农户由村民委员会向乡(镇)土地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对宅基地使用权予以收回。对于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给予合理安置与补偿。安置与补偿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货币化安置方式。对要求货币补偿的农户,在对其原农村住宅进行价值评估后,确定应得的安置房补偿面积。货币补偿总额建议为应得安置房面积的市场折算价扣除政府定销价后的差额,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偿金。农户接受货币补偿后,政府不再安排商品房置换。

(2)现房安置方式。对要求现房安置的农户,采取“等价交换、差额结算”的置换办法,即农村住宅交换商品房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土地使用权互不作价的前提下,镇(街道)要制定对农宅估价的实施细则和原则上按成本价确定的安置商品房的价格及楼层差价。对拟置换农宅面积、质量进行价值评估,镇政府(街道办)给予相等面积(或按家庭人数折算)的商品房,交换的成套商品房价格小于或大于农宅评估价格的,进行差额结算。

2.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

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之一是土地的相对集中。政府应鼓励并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调整方式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具体有等质等量模式、股份制模式、租赁模式等几种方式。

二、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一)坚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资本。《物权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定义为“用益物权”,也就是农民的财产权。“万顷”范围内的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将会进行调整,在权属调整方案的编制过程中,要尊重原有产权关系,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一般来说,一项政策如果能使得目标群体感到公平合理,它就容易被接受。 “万顷”实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因而农民在这过程中应享受到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成果,享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农民作为“万顷”的政策对象,只有切实保护好他们的利益,才能增强对这项政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

“万顷”是江苏省政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土地问题的一项公共政策创新,是一项公共产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公共产品消费中存在一种“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想不付或少付成本享受公共产品,因而只好政府出面担当此职能。在“万顷”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政府自身拥有的优势,努力推进这项政策的实施。但政府同样也应避免过多的权属调整行为,避免大拆大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交易费用是制度运行的费用,也就是“制度成本” 。万顷良田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要想良好的运行,应尽量减少交易费用。

(三)坚持农户积极参与原则

“万顷”虽是一项政府主导的建设工程,但农民是利益主体,应该赋予农民参与“万顷”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各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公开、公平、自愿。只有让农户广泛参与到权属调整的各个环节中来,权属调整工作才能顺利、有序等开展。

(四)坚持依法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关于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程序等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支持,只是分散的见于相关的法律、政策中。“万顷”的土地权属调整一定要严格依照现行法律、政策中规定的权属定义以及权属调整的程序来进行。对于现行法律、政策中规定的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要根据农村现实生活中的土地权属关系来进行权属调整,做到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依法、合情、合理。

三、土地权属调整的计划安排

政策执行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需要政策执行者在将公共政策付诸实践前作系统的计划安排。 土地权属调整贯穿着整个“万顷”工程实施过程,由于土地权属调整内容较为复杂,因而事先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土地权属调整计划执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对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进行详查

科斯定理认为,在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改进经济效率。如果不在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编制之前做好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工作,那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编制就缺乏基础,制定出的方案势必会缺乏对土地权属调整的现实指导意义,甚至会给土地权属调整带来难度,导致频繁的土地权属纠纷。

(二)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成立“万顷”土地权属管理协调小组。成员应包括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所涉乡镇村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乡镇和村委会要组织有关村民代表就权属调整进行协商,形成初步方案。该初步方案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土地权利人的同意。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当在有关乡(镇)、村进行公告,公告期一般为15天。公告期间如有异议的可申请异议处理,异议处理完后签订相关协议。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施阶段

实施之前冻结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停止变更土地利用现状。工程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制定好的规划方案进行施工。因规划编制变更,造成土地权属重新调整的,应按有关规定对原权属调整方案补充、说明,并报项目所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定。“万顷”竣工后,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登记,建立新的地籍档案,并妥善保管有关土地登记资料。

四、土地权属调整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万顷”是一项政策创新,其实施过程中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宅基地使用面积超标问题

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而且省(市)明确了宅基地使用面积的标准,但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农民宅基地面积超出标准面积现象很严重。 这给补偿面积确定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农民拆迁补偿一律按照界定的标准来执行,同时考虑到农村的现实情况,对于高出标准的面积,只给予相应的建设安装费用,以减少农户对补偿费用不满带来的纠纷。

(二)自留地问题

自留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于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在万顷良田工程项目中涉及到自留地的权属调整也应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决定,按多数人的意见处理。一般情况下是按等面积原则分配土地,保证农户分到与原实有面积不变、质量相当、尽可能集中的土地。

(三)未确定使用权的集体土地整理后的分配问题

未确定使用权的集体土地,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的使用权归当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使用或者按照法定的程序由村委会统一承包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也可以进行招投标,但项目区内原有权利主体享有优先承包权。

五、结论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政策创新。这项政策要想取得预期的目标,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土地权属调整是这项政策执行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原则以及程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土地权属调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万顷”土地权属调整的顺利实施提高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15

[2]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9

[3]吴元其等.《公共政策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50

[4]张寿敬.《关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思考》[J],《江苏土地》,2010年第1期

篇7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篇8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7%,其中二季度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连续6个季度运行在6.5%-7%的区间。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717万人。6月末外出务工农民达17509万人,同比增长0.4%,农民工就业保持稳定。物价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一、二季度均上涨2.1%,工业品价格降幅收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需求结构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经济基本面仍然偏弱。

首先,上半年,民间投资仅增长2.8%,同比回落8.6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下降0.1%,是2012年正式开展民间投资统计以来的首次下降。民间投资增长疲弱,除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振、企业融资成本偏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因素外,主要原因:一是当前主要的促投资政策“亲国有疏民间”。以专项建设基金为例,已投放的六批基金规模高达1.8万亿元,其政银企社合作的模式在提高风险管控质量的同时,也导致了基金更多地支持政府项目和国企项目,对民间资本项目鲜有问津。二是央企国企依靠国有资本担保、抵押物充裕等优势,更容易获得大规模的低成本信贷资金,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天然的领先位置。三是金融系统迫于不良贷款攀升、资产质量恶化等压力,倾向于控制、收缩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授信额度,增加了民间资本的融资难度。

其次,金融市场多个领域的潜在风险有所上升。企业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违约主体开始向国企和央企蔓延,东北特钢等企业的债券违约事件显著冲击了债市融资功能。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降,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比一季度末上升0.06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的不良率持续上升。部分农村信用社已严重资不抵债。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暴露,违约“跑路”事件频发。

再次,一些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性产品依赖较强、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困难,以东北地区为典型。上半年,东北三省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速处在倒数位置。部分市县出现财政周转困难,当年新增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支付当年债务利息,无法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经济下行压力已经传导至收入、就业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下半年,在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力的托举下,我国经济有望实现平稳运行,预计下半年和全年我国GDP均将增长6.6%左右,下半年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分别上涨1.8%和2%左右。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当前民间投资意愿偏弱,要实现促投资稳增长,应该将着力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是因为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先行资本,尽管收益率较低,但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二是因为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仍有较大需求,水利工程、交通设施互联互通、通信设施、市政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还有较大的投资空间。三是因为从历史经验看,基建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间。

第二,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当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是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的主要支柱。从总体看,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的基本趋势仍未改变,下半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更加明显。但是,经济和收入增长放缓对消费的滞后影响将继续显现。受去产能下岗分流增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周期延长等因素影响,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速将有所回落。基数高、缺乏实质创新、客户体验有待提高、存在监管漏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兴消费的增长动能。

第三,外贸进出口形势仍将承压。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低位运行,汇率波动加大,外部市场需求低迷态势仍将延续。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与外贸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将对外贸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衡量全球贸易走势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在今年初触及290点的历史低点后,已经反弹至700点以上,标志着全球贸易市场出现回暖迹象。

第四,物价水平依然呈分化走势。居民消费物价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一是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有助于遏制居民消费价格进一步走低。二是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刚性上涨态势,服务价格稳中略升。三是下半年翘尾因素进一步减弱至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有望逐步收窄。一是随着基建投资进一步发力,工业品需求有望改善。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比回升较多,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对工业生产者价格有一定提升作用。三是翘尾因素下拉作用变小。下半年工业生产者价格翘尾因素为-1.3%,较上半年收窄2.7个百分点。 六方面政策建议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部署,处理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第一,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是防止过剩产能反弹。落实去产能方案和财税、金融、职工安置等配套政策,督促地方和中央企业严格执行去产能目标责任,抓好专项督查,强化严肃问责。坚持以市场办法为主去产能,严格执行落后产能淘汰标准,严禁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提供廉价能源、放松环境监管等手段保护落后企业,防止本应淘汰的产能借价格上涨之机死灰复燃。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法推进企业破产清算。二是房地产因城施策去库存。进一步提高住房高库存地区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积极探索推广通过以租代售、共有产权等创新模式支持居民购房,加大部分房价上涨较快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规模。三是加大去杠杆力度。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部分优质高负债企业实施市场化的债转股,推进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投贷联动。四是综合施策降成本。推进资源税等税制改革,制定并完善“营改增”实施细则,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取消不合理行政收费。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惠及面,提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税前扣除比例。五是补齐短板增后劲。加大对扶贫攻坚、技术改造、软硬基础设施等短板领域投入,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充电设施、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环保治理、职业教育及技能实训等建设。

第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水平合理宽裕。一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物价不发生大幅上涨的前提下,将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都提高到预期的增长目标。二是明确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导向,在资本外流加速的情况下,采取恰当措施进行干预。三是提高信贷政策灵活度。进一步加大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力度,积极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打包商业化出售等多种方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四是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支持。五是扩大民营金融机构准入,增加基层金融服务供给。

第三,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一是进一步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落实好国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确定的八项措施。二是缓解资金难题,理顺融资渠道。发挥好政银企社合作模式,召开专项投融资推介会;研究设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担保机构,提高企业特别是民企融资能力。三是完善专项建设基金制度,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民营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大型民企专项建设基金投资项目直报制度。四是完善政策制度,优化投资环境。细化并改进金融管理、外汇管理和境外审批制度,推进中小型城市和县域投资体制改革工作。五是完善PPP制度体系,重点推进地方政府不履约时的结算扣款机制,控制地方政府违约风险。

第四,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利用去产能倒逼国企“瘦身健体”,坚决处置僵尸国企,盘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是适当限制国有企业投资领域。国有企业应偏重于民间投资关注较少的、带有公益性质的投资领域,更多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少进入甚至不进入市场竞争充分、市场主体活跃的领域,减少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的现象。四是国企要突出主业,围绕主营业务打造核心竞争力。支持和引导主业不突出、不具备优势的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引入战略投资者、转让产权或依法退出。

第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投资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重大项目等领域的贷款审评审批。三是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充实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储备库。四是加强融资保障,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研究发行特别国债。

篇9

争创省级园林城市是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今年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并列入了20*年50项重点工作和

实事工程。同时,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已明确要用两至三年时间把嵊州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以此为抓手,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推进

城市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早在20*年,我市就开始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投入大量的人

力、财力、物力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我们将迎来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的验收工作,是我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冲刺

之年。今天我们专门召开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动员大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迅速行

动起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掀起绿化家园、创建园林城市新,确保创建工作取得

圆满成功。等会儿,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创建园林城市重要意义,增强创建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市市区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质量显著提高。到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1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260公顷

,绿地率35.5%,绿地覆盖率40.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3平方米。从创建园林城市的一些指标看,我市已基本具备条件。但从周边县市的创

建工作形势看,上虞、诸暨、临海等县市已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今年起准备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相比之下我们的创建工作已显滞后,需

要我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奋起直追。与此同时,建设园林城市,对嵊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建园林城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不断提高,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环

境污染,享受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迫切愿望。创建园林城市,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

、舒适的人居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创建园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创建园林城市,是嵊州市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自然环境保

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建立起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碧水蓝天绿地,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到实

处,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3.创建园林城市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客观要求。具有绿色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地区最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嵊州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打好生态环境牌,扎实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人口集聚

,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创建园林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从创建任务看,建设部门占到了70%以上,但创建工作牵涉到全市上下的方方面面,需要今天到会的各

个部门、街道和单位共同参与。从创建工作的任务来看,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修编完善绿地系统规划。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彰显城市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原则,

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新的绿地系统规划和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区与城郊形成网络化的空间体系,将沿山、沿江、沿路的绿色空间进行整合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要以“四江八岸”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江滨绿化为纽带,以单位居住区绿化为依托,形成点线

面结合,相互渗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绿色网络体系。

2.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一要加速推进公共绿地建设。要把绿化建设作为市级重点工程,在市政、道路、公建配套绿地等安排建设计划

时,要率先保证绿化资金。今年要完成城隍山区域改造及艇湖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启动城西湿地公园建设。保证每年新增公共绿地30公顷以上

。二要加大新建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的绿化建设。新建居住小区、单位绿化绿地率必须达到30%。并在城区规划建设的示范小区中,做好试点,

以点带面,促使其它小区建设提高档次,进而营造良好的人居工作环境。三要提高旧城及城中村改造绿化建设档次。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城中村

改造时绿地率应达到25%以上,旧城改造街头绿地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以内,以满足居民就近休闲的需要。城中村改造,要严格按《村镇规划

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四要加大补绿增绿力度。对已经

建成的新区,要想方设法补绿增绿。出台鼓励政策,积极开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拆违建绿工作。对沿城区主、次干道的封闭式围墙进行透

绿改造,扩大庭院绿化的景观效果,提高街景的档次、品位;对占用规划绿地的必须拆除违章占用物,限时绿化;对影响市容市貌的临时建筑

物、旧平房等进行绿化改造,提高城区的绿化率。城区各社区、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绿地率未达到相关标准的,要采取有效的增绿措施,确

保到20*年10月底前绿地率达到验收标准。

3.加强城市景观保护和管理。我们创建园林城市就要有一个大园林的概念。一要加强对现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文物古迹不仅反映一

个城市的历史,也是城市文化、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施好文物保护办法,制定详细规划,确定保护建设控制地带。要根据古

遗迹其性质,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规划保护措施。目前要搞好城隍庙、故居、剡城墙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二要启动特

色街区的修缮与开发。在具体规划上应按不同地段的功能和现状建筑特点,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注重对

山水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改建新建项目中注重突出越剧文化、山水文化、民间工艺等文化的特点。三要全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要积极实施城

区主要街道的街景改造工程,着力抓好景观装饰工程;要加强对市政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全面完善亮化工程,在不同路段形成不同的路灯特色

风格。要规范管理户外广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广告管理规定及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结合街景改造,对城市户外广告、路牌实施规范管理,使

之更好地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四要严格保护城市古树名木。要贯彻实施好《嵊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严禁各种危害古树名

木的行为;对现有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复壮、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树木。

4.加强对城市内外环境的生态绿地建设。突出我市良好的山水格局和生态环境优势,对城市地区、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地带和重点地区

进行大面积的生态景观绿地建设,并尽可能地保持城区周边自然地形地貌和绿地农田,形成环绕城市的生态绿色走廊。重点对城市周边的城隍

山、福泉山、龙亭山、玉带山、四明山及各低山丘陵地进行植树造林,实现绿化美化。

5.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要大力推进城市燃气事业,使市区燃气普及率继续保持在100%;以理顺公交管理体制为契机,积极发展城

市公交,保证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保持水质综合合格率在100%,用水普及率在98%以上;实施城市道路建设与亮化工程,确

保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确保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在98%以上。

6.强化绿化管理执法力度。一是要完善城市绿化的地方性配套政策。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嵊州市城

市规划区绿化管理实施细则》、《嵊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加强执法力度。二是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严格按照规

划确定的绿地进行管理,并将城市范围内的公园、河岸、溪流、山坡、城市主干道等地带作为“绿线”管理的重点部位。严格控制古树名木、

大树及大树群的保护范围。三是加强对开发区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的管理。要严格城区基建项目绿化审批验收制度,对居住区、

单位附属绿地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实行统一标准规划设计、定点放样、过程跟踪监督、竣工综合验收,确保绿化工程质量,杜绝挤绿占绿情况

发生。对绿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综合验收不予通过。同时,各街道、责任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措施,加强居住区绿地、单位附

属绿地养护管理力度,确保绿化成果的巩固。

7.开展群众性的绿化建设活动。要动员各单位和居民个人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以改善环境,搞好居住质量。要

完善义务植树造林的政策,采取共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要全面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单位、园林示范

村的评选活动。要提高全民对义务植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维护好城市的现状绿地,杜绝擅自占用绿地、损坏园林设施、破坏园林绿化的

行为,以良好的城市绿化面貌来反映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形成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创建工作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具体要确保“三个到位”:

1.要确保责任到位。市政府将专门成立创建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面上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各相关部门也要成

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创建工作组织到位。要按照创建工作任务和要求,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各街道、各部门一定要按照责

任分工要求,真抓实干,不能搞形式主义。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面上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对创建不力,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

2.要确保资金到位。积极探索研究筹措资金的新思路、新方式。一方面,市政府要保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必需的财政投入,确保各项重点

绿化工程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并形成多元化的绿化投资机制。要用市场化运作的理念,走市场化的路子,把市场经营机

制引入创建工作,不断拓展投融资新渠道。

3.要确保宣传到位。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创建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热点追踪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近几年我市城市绿化建设的成

果,宣传创建园林城市的重大意义,宣传城市绿化的法律法规和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建意识,营造创建工作的

良好氛围。

同志们,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发扬扎扎实实的

篇10

一、21世纪初江西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

1.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建成一个上蓄下泄、两头分治、干支流相互支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十五”目标:已建防洪工程要达到设计防洪能力,提高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标准,加强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遇标准以内的洪水保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有措施。做到大型水库不垮坝,6700hm2以上圩垸堤防不决口,蓄滞洪水不死人,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2015年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遇标准以内洪水,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行;遇超标准洪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受大的影响。

2.建立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环境与生态用水,使江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基本相适应。

“十五”目标: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缺水地区加强节约用水和水源建设,使城乡缺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7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hm2,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5年目标: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基础,基本建立蓄、引、排、灌、供的水资源网络;建立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价格为杠杆,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建立质量优良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体系

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控制地下水超采为重点,以适应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加强对水量、水质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人们提供清洁、优美的水生态系统。

“十五”目标: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重点区域水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2015年目标: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开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4.建立科学高效的水利管理运行机制

以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制度化、控制运行规范化、行业管理法制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水价改革,培育、发展、完善水商品市场,要以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逐步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十五”目标:深化现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价格,加强经营管理,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费“乡收县管”,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2015年目标: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逐步把水利工程的维护推向市场。把工程维修养护职能和人员从管理机构中剥离。通过定责、定岗、定员,建立精干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实现水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5.建设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按照水利工作任务和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充分发挥水利教育作用和组织继续教育工程,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满足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要求。

“十五”目标:初步建立一支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省水利发展要求,政治文化素质较高、专业基本配套、技术等级结构比较合理,掌握现代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水利职工队伍。到2005年,培养厅直系统后备干部60名,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10名,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高级经营人才10名。

2015年目标:强化人才开发管理,建立一支能适应全省水利发展大局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能带领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为水利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证。

二、21世纪初江西水利发展的战略措施

1.突出五大工程建设

(1)防洪保安工程建设

堤防工程。完成长江干堤加固整治工程、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赣抚大堤加固整治工程建设;开工并基本完成鄱阳湖区另15座重点圩堤的建设;加高加固五河中下游干流上的重要圩堤,使之逐步达到抗御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枢纽工程。完成下溪等已开工的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并建设完成廖坊水利枢纽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伦潭、浯溪口、峡江等水利枢纽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紫云山、飞剑潭、上游等大型水库、京九沿线病险水库和大部分中小水库及较大水闸的除险加固。

城市防洪工程。重点抓好南昌、九江等设区市所在地城市防洪工程。使南昌市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九江市城市防洪工程能防御1954年型洪水,其他城市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加快鄱阳湖区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等4座蓄滞洪区,貊皮岭分洪道、泉港分洪区、清丰山溪滞洪区、箭江口分洪工程等蓄滞洪工程建设和区内安全建设。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主要以鄱阳湖区高水时蓄洪面积恢复到相应1954年水平,长江及五河干流尾闾行洪畅通为目标。对鄱阳湖区部分圩堤采取平退措施,增加蓄洪面积,对长江及五河干流尾闾碍洪圩堤予以平毁,满足行洪需要。

清淤疏浚工程。重点实施鄱阳湖五河尾闾疏浚工程。

(2)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建设

新灌区建设工程。新建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的吉泰灌区和位于江西省东部、信江上游的大坳灌区。

大型灌区配套与改造工程。抓好赣抚平原、柘林、袁惠渠、锦北、潦河等大型灌区配套与改造工程。

供水水库及乡镇供水工程。加快建设供水水库工程;兴建乡镇供水工程165座,日供水规模达76.8万t。

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加强渠道防渗、地下、地面管道输水,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达到节水灌溉面积15.7万hm2。

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工程。逐步建立入河排污许可制度,按照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划的纳污能力,进行排污总量控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搞好污染水源的治理。

水电及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工程。结合全省第四批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计划新建小型水电站9座,总装机14.6万kW,计划投产7座,装机10万kW。

(3)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有: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国家重点地区生态系统建设工程、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工程、东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工程、崩岗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坡改梯工程。到2005年,全省争取建成10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示范县。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示范城市工程。在全省选择13个城市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示范工作,其中赣州和九江市城区为国家级试点城市,其他11个城市作为省、市级示范城市。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示范小流域工程。根据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规划,至2005年,全省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设45条国家级示范小流域。

(4)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解决全省农村299万人的饮水困难。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按照低标准和高标准治理两个等级,“十五”期间计划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8万hm2。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抓紧对清丰山溪等中小河流的治理。

抓好鄱阳湖区及五河中下游圩区治涝工程。贯彻以排涝为主,滞、蓄、截相结合,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合,结合农田标准化建设全面整修涝区排水系统。对现有老化和带病运行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按先挖潜配套、后兴建扩建的顺序逐步提高排涝标准。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按照中央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实行村民民主讨论决策,“一事一议”办水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发动和鼓励群众增加对水利建设等农业生产性投入,兴建小型水利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水利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

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包括全省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的采集、传输和接收处理的信息采集系统。

水资源管理工程。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全省水环境监测网络,对全省五大江河和主要支流以及主要湖库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监控管理,确保可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工程。根据全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全省水土保持监测要求,在设立总站的情况下,下设分站和监测点。2005年前全省基本建成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

2.实施五大战略保障措施

1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

要转变水利单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传统观念,树立为国民经济、全社会和全民服务的新观念;转变水利只能是单一国家投入、全民所有的传统观念,树立多渠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壮大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新观念;转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树立质量第一、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观念。

要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水利管理单位要积极探索管、养分离,改革县以下水管单位的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定岗定员,落实管理经费;水利企业要向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过渡;科研、设计等单位要按国家政策实行企业化转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供水、发电等工程,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型灌区要通过组建用水户协会的形式,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由用水户参与或直接管理;堤防工程要逐步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堤防管理运行机制;农村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以及推行“四荒”拍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水利建设管理改革,要积极推行水利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逐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和科学、规范的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对水利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水利经济管理改革,要立足水利,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换资产,盘活存量,吸引增量,力争从体制、机制上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水利经济、水利多种经营得到较大发展。

推进水价改革。根据国家和省里的部署,研究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配套办法,建立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供水价格体系,按照《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抓好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

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体系,调动全社会办水的积极性。

(2)全面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规划和前期基础工作。一是做好防洪规划、“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节水灌溉规划、水利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水利发展重大课题研究。二是抓好堤防工程、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等水利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加大对水利前期工作的投资力度,组建厅水利技术委员会,发挥各类专家在前期工作中的作用。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要加快水资源管理立法,注重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配置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监控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要根据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划的纳污能力,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切实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制定节水规划。城市和农村要采取切合实际的节水措施,尤其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水利与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严禁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侵占河道滩地,盲目围垦,降低江河行洪能力和调蓄能力,加剧水旱灾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又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增加投入,加快推进“治水兴赣”战略

根据全省水利建设总体安排,21世纪初期主要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80亿元,水利投资缺口仍较大。必须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明确各类工程项目的投资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系。要进一步划分事权,分级负责。总的原则是,五大河流和鄱阳湖治理骨干工程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以国家、省为主;中小河流和湖泊的治理以各地为主;城市防洪由当地政府负责,小流域治理主要由当地群众承担。同时要根据国家和省级财力,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努力实现“治水兴赣”战略。

(4)积极推进依法治水战略

一是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以修订江西省《水法》实施办法为重点,加紧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二是加大依法治水的力度。三是强化水利政策法规研究。要通过政策研究,建立和完善水利投资、防洪、水资源保护、水利设施补偿、水价、节水、税费、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