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

篇1

关键词: 产业投资基金 发展历程 辨析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的资产管理制度,是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来国际上发展最迅速的金融投资工具,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与银行、保险并列的三大金融业支柱。

国外成熟市场一般根据投资对象将投资基金划分为证券投资基金和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两大类,分别投资于可流通证券和未上市企业的股权。由于我国投资基金的实践,最早是从设立境外产业投资基金开始的,1995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这是关于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因此,基于历史原因,在我国一般将直接股权投资基金通称为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一个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对应的概念。

国外在直接股权投资基金领域通常有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称谓。其中风险投资(VC)是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PE)则是指通过定向私募的方式从机构投资者或富裕个人投资者手中筹集资本,将其主要用于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投资,并在整个交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未来资本的退出方式,即可通过公开上市、企业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资产或股份以获取利润的行为。

目前,国内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就是创业投资或风险资本”。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创业投资的本质内涵是向创业项目或创业企业,包括需要再次创业的老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培育和辅导创业企业创业,在完成创业过程后即退出投资,以获取资本增值。而产业投资基金是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在研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时产生的独有的概念,由于现阶段同时面临支持中小创业企业、支柱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重组三大课题,因此中国产业投资基金不能完全局限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阶段,还需要发展包括企业并购重组、基础设施投资等各种直接股权投资。因此,2006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所定义的产业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

二、产业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995年,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境外设立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这也是关于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法规。此后境外设立了许多主要投资于“中国概念”或境内企业的法人投资基金,名称一般都是“中国某某产业投资基金”、“中国商业投资基金”等,这类基金运作的法律形式主要是在境外以有限合伙制组建并筹集资金,然后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投资国内企业。

1999年,科技部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若干建议》,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产业基金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产业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5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并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至此,为支持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根据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进程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将创业投资基金从产业投资基金中单立出来。

2006年,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规范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运作与监管,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并颁布了《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批准设立了在此法规范下的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此后各地获批的产业基金总计10只,包括渤海产业基金、山西能源基金、广东核电产业基金、上海金融基金、四川绵阳高科基金、中新高科产业基金、华禹水务产业基金、天津船舶产业基金、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东北装备工业产业基金,总规模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

2007年,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颁布,我国开始有大量有限合伙制的产业投资基金出现。尤其是资本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为产业基金投资项目的退出建构了新渠道,产业基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 2010年共有 240支产业基金募集到位 388亿美元,完成投资交易 1180起,投资总额达 158亿美元,活跃于中国大陆的产业基金已经达到 2000多家。

三、结语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产业基金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投资比较活跃,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所需的产业基金相比较,其所占的比重和规模都还很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由于产业基金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直接融资,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提高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工商企业技术和组织创新,“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文炼,2008:《关于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本市场的思考》,国家发改委“中国私募股本市场国际研讨会”,9月25日

篇2

关键词:金融业“十一五规划”;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63-02

2008年2月19日,由央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一行三会共同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除此之外,规划中指出的金融业其他方面的发展目标也会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对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及功能

2005年10月出台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产业投资基金作了明确的阐释,将其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金设施等产业投资。

一直以来,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的比例相当小。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和集中,其中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而股票市场融资仅占百分之几,企业间债券市场的规模也小得可怜。而今年由于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严格控制信贷;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带来了股市的下跌行情,IPO遇冷,新股破发,这给企业期望股市融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对那些迫切需要资金来进行改革、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切都加大了市场对产业投资基金的需求。产业投资基金正是为企业开辟了一条除银行信贷、债券和上市之外的一种直接融资的新途径,它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境。

1.价值发现功能。优秀的产业基金、特别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产业基金对国内外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清晰深入的研究,能以专业投资者的眼光来发现前瞻性产业、培育前瞻性产业;发现高成长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对我国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弥补政府功能局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逐渐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中淡出,产业投资基金依靠其自身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考察全球产业发展状况,依托专业的产业战略研究背景,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入政府倡导的战略性产业,从客观上推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功能局限。

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产业投资基金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公司,改善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基金本身的强盈利倾向和专业投资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而且,产业基金与公司没有业务冲突和关联交易,也能保证公司运营的独立性。

4.资金支持功能。无论国企改制、盘活资产存量、企业并购重组,还是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和剥离辅业都需要资金支持,但风险相对较高,政府资金的注入往往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而产业投资基金在挑选投资项目时会进行十分专业、审慎、独立的评估,选定项目后通常以股权融资的方式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产业投资基金的介入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保持稳健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风险。

5.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通常,企业有产业投资者注资会在资本市场上对投资者产生极其重大的刺激,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信心。这无论对现在的资本市场,还是从我国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正面意义。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存在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分为外资、中资和中外合资三类。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仍然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角。2007年1―11月份,外资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总额的79.5%,本土投资金额仅占季度投资总额的16.3%,中外资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差距也相当悬殊,外资与本土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分别为872万美元和444万美元。①

第一类: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产业投资基金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代表性机构有凯雷、华平、新桥、淡马锡、31等,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基金进入中国市场。

第二类:中资产业投资基金。这类基金具有本土企业背景,因为法律限制而采取了一些规避措施,采用设立公司型的投资基金,或者在境外设立基金在国内投资的方式。中科院和招商局设立的中科招商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就采用了前一种模式;联想控股下面的弘毅投资就是采用境外募集基金而在国内投资的模式,其二期基金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50家左右,管理的创业基金规模超过了400亿元。

第三类,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国内只有六只合资产业投资基金,均为外币产业投资基金,是由政府资金参与而国家特批的。由于政府在基金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基金的业务开展受到不少限制,目前的运营状况一般,规模较小。

三、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快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法律,实现“有法可依”

目前,《产业投资基金法》甚至法律效力更低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与中资产业投资基金相关的法律仅有《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以及《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由于立法的缺失,监管部门一贯坚持“先立法再放行”的原则,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批准设立慎之又慎,包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几家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国务院特批的。

要想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的真正发展,尽快实现立法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产业投资基金法》正式出台之后,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退出机制、资金投向等各个环境作出明确的阐释,产业投资基金才能规范化设立并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真正成就产业投资基金的“燎原之势”。

2.尽快推出创业板,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即公开上市、出售以及破产清算。根据国情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的退出方式各有侧重。其中,公开上市(IPO)是创业投资公司首选的投资退出方式。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主要依靠二板市场,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成长性强的新型中小公司提供融资场所。创业板迟迟未推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很难为产权交易提供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的市场。

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讲,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重要因素。便利的退出机制能保证产业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是顺利筹集资金的重要前提。为了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

3.扩大资金来源,引导资金投向

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大多数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基本上都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产业基金大都承担了地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多投向区域内的产业。这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初期是有利的,主要是因为初期对基金的风险和认知程度不深,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为主导能承受探索发展初期的较大风险。

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略见成熟,金融机构和民营机构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热情不断高涨。因此,产业投资基金要想在新阶段谋求更大的发展,应当适度引入保险资金、养老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优点在于规模大、熟悉产业发展状况等,而且区域性发展任务也小。除此之外,民营机构的资金也具备灵活、敏锐的特性,能给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更大的活力。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国退民进”。

在产业投资基金的投向选择上,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还应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应为跨国公司的中方投融资,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发挥作用。

4.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实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产业投资团队,需要在国际投资、兼并收购和国际商务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经验。而且,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领导团队成员须有在国内投资基金行业内至少五年以上经验,需要对国内各行业发展情况和政策环境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工作小组需要熟练掌握投资银行的企业估值方法,具备项目筛选鉴别能力,了解企业管理技术,熟悉所投资的行业等。

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产业投资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十分重要,在设置基础报酬的基础上,实现业务与浮动报酬挂钩,并采取股权激励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同时,对高级管理人员经常给予进一步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概念”几乎被全世界的投资者所追捧,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正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金融业“十一五规划”的公布,也为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指导性意见,它在其他领域的规划也在客观上构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产业投资基金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成就“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篇3

一、《办法》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创业投资,又避免作过于宽泛的界定

(一)遵循语义学原理,统一使用“创业投资”称谓

由于在英语中已经习惯于用“venture”(其最初含义为“冒险”)一词来指称“创业(活动)”及其结果“企业”,所以,将“创业投资”俗称为“venture capital”,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而所有的俗称并不是经过严格推敲的学术概念,更不是经过准确界定的法律概念,因此,《办法》遵循现代语义学的“结合受语国的语境,翻译出符合受语国习惯的实际意义”原理,将“venture capital”统一称为“创业投资”。

(二)在全面考察基础上概括出最一般内涵,以避免片面性

创业投资作为“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随着“创业”概念的扩展,其投资对象也相应地拓展。在上个世纪40―70年代,创业活动主要是指创建新企业,所以,当时美国的创业投资主要支持创建新企业。可是,到80年代以后,随着创业活动发展到包括企业重建在内的广义创业活动,创业投资的外延也拓展到通过“管理层收购”和“非管理层收购”支持企业重建等广义创业活动。因此,当创业投资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其他国家开始发展时,世界各国都将投资支持广义创业活动包括在“创业投资”概念中。

正是由于以发展的观点,历史地全面地理解了创业投资,《办法》将“创业投资”界定为“系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其中“创业企业”,系指处于创建或重建过程中的高成长性企业。之所以称为“过程”,是因为“创建企业”这种特定意义上的创业活动贯穿于种子期、起步期、扩张期、成熟前的过渡期等各个持续的阶段。在企业陷入困境时,“重建”便成为“创建企业”不可或缺的阶段。

(三)将创业投资的对象限定于未上市成长性企业

在国外,虽然也有一些创业投资公司介入上市公司的收购,但这种收购并不是纯粹通过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来获得价差收入,而是通过将陷入困境因而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上市公司进行重建来获取资本增值收益。因此,与一般意义上的对上市公司股票进行投资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操作过程看,投资和退出环节虽然都可能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但其中帮助所投资企业重建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是以“私人股权投资者”的身份进行的。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在学术上,将这种以“私人股权”方式对处于重建过程中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视为“创业投资”是成立的;但是,由于法律只能界定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准确界定的特征,所以法律层面的“创业投资”概念只能以所投资企业是“未上市企业”作为底线。否则,一旦允许创业投资公司投资于上市公司,就很难在操作过程中保证其必然以“私人股权”方式进行投资。正是为了确保法律定义的可操作性,《办法》在将“创业企业”界定为“系指处于创建或重建过程中的高成长性企业”的同时,又规定“不含已经在公开市场上市的企业”。

此外,为了体现对“创业投资”的政策引导性,《办法》在总则中,还开宗明义地提出: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二、以扶持创业投资发展并引导其投资方向作为立法宗旨

创业投资者作为投资者的本质特征是风险规避者,或者至少是风险中立者,趋利避险同样是创业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创业投资者像赌徒那样,主动地为风险而冒险。由于创业企业相对于成熟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产品、市场营销模式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较大的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在创业环境欠佳的国家和地区还要面临政策风险,所以,要使社会资本转化为创业投资,光凭一句口号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中小创业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投资时,还必然要面临投资的规模效益低、技术风险大等问题。因此,《办法》注重通过实质性政策扶持创业投资发展,并引导其投资方向。

《办法》所规定的扶持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运用税收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二是国家和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方式,促进民间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三是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包括通过扶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等措施,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考虑到有关部门对创业投资体制建设的认识都有个过程,《办法》对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没有采取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而是先将已经达成共识的三个方面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于《办法》中,待出台《办法》后再争取其他扶持政策。由于《办法》的出台为研究制定其他方面配套政策提供了较好的法律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后来很快就“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允许证券公司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问题,与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达成了共识,并在2006年2月14日的《国务院关于实施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予以明确。

三、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仅调整政策扶持的创业投资企业

创业投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按组织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别:一是由个人和非专业机构分散从事非组织化的创业投资;二是由两个以上个人与非专业机构把资金集合在一起形成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再通过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从事组织化的创业投资。从鼓励各种形态的创业投资发展角度看,《办法》似应将各种形态的创业投资行为都包括其中。但是,一般性创业投资行为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对其实施政策扶持不仅要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效率低下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通过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从事组织化创业投资则较易于通过法律程序加以准确界定,对其实施政策扶持的可操作性也较强。所以,《办法》将调整对象仅限于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对创业投资进行集中扶持,也有利于鼓励投资者通过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从事创业投资,以提高投资运作的效率。从国外经验看,在绝大多数创业投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仅仅针对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所从事的组织化创业投资进行立法。尽管英国等少数国家还针对非组织化创业投资进行立法,但实践表明:对非组织化创业投资实施政策扶持的成本非常高,而效果却不如人意。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合伙和信托三种,但由于信托型投资基金的本质特点是基金财产的所有权必须转移到受托人,由受托人以受托人的名义行使基金财产所有权并对基金承担责任,较难适应创业投资通常要求投资主体对所投资企业行使股东权益并承担股东责任的特点,所以信托方式较难适用于创业投资基金。事实上,国外各国的创业投资基金通常只按公司和合伙形式设立。虽然英国存在所谓“创业投资信托”,但这里的“投资信托”完全是由于英国人的称谓习惯。英国是投资基金的发源地,而投资基金最早又起源于信托,所以英国人很自然地将投资基金都归诸于“信托”。当后来出现公司型投资基金时,为了与真正意义上的信托型投资基金相区别,公司型投资基金便被称为“投资信托”,真正意义上的信托型投资基金则被称为“单位信托”。可见,英国所谓的“创业投资信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托型投资基金,而是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从我国实际看,目前以公司形式运作创业投资基金已经不存在根本性的法律障碍;在《合伙企业法》被修改完善后,以有限合伙形式运作创业投资基金也将是不错的选择。因此,从适应创业投资的特点考虑,我国的创业投资基金仍以按公司和合伙形式设立更为适当。由于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和合伙型创业投资基金都是企业,故《办法》将它们统称为“创业投资企业”。

四、在不违背现行法律前提下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特别法律保护

为给今后创业投资基金可以按有限合伙形式设立提供法律空间,《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设立”。由于目前以公司形式运作创业投资基金虽然不存在根本性的法律障碍,但《公司法》、《证券法》毕竟还不能完全照顾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募集与运作的特点,所以《办法》在不违背现行法律的前提下,主要为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的九大制度创新提供了特别法律保护。

(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私募问题

修订前的《公司法》和《证券法》都对私募采取了回避态度。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虽不再回避私募,但就私募对象和具体方式的规定仍较原则。为确保创业投资企业在资本私募过程中仅涉及具有高风险鉴别能力和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办法》在规定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人数不超过200人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单个投资者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

(二)关于实行委托管理问题

创业投资企业将资产委托给专业的管理机构管理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对这种委托管理方式,《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虽然提供了法律基础,但《公司法》却仅规定“公司设经理”。因此,《办法》将《公司法》中的“经理”理解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机构”,从而规定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可以委托管理顾问机构作为“经理”负责其投资管理业务。

(三)关于最低资本规模和出资制度问题

修订前的《公司法》要求公司实行法定资本制度,因而资本闲置问题不可避免。新《公司法》对原来的法定资本制虽然有所改进,使得有限责任公司和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的注册资本在首期只需要到位20%,但这仍然是一种折衷的法定资本制,对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仍然不够适应。尤其是由于新《公司法》对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仍实行法定资本制,因而使得主要将以私募方式设立(属募集设立范畴)的创业投资基金更无法解决资本闲置问题。为此,《办法》遵循“既不违背《公司法》,又适应创业投资基金特点”的原则,对创业投资企业的出资制度做出了创新性规定,即“实收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或者首期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全体投资者承诺在注册后的5年内补足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实收资本”。这样,创业投资企业就可以以较大规模承诺资本和一定规模实收资本先期成立,待成立后再根据承诺协议和投资需要,逐步追加资本。由于每追加一次资本,就相应地更改一次注册资本额,因此并不与《公司法》相抵触。

(四)关于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限制豁免问题

修订前的《公司法》的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司对其他公司的累计投资不得超过净资产50%,同时又规定“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除外”,但由于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务院并没有对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对外投资限制豁免问题做出过任何规定,所以,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在过去一直存在法律障碍。新《公司法》虽然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具体比例由章程规定,但并没有明示创业投资公司就一定可以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为此,《办法》明确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这样,创业投资基金就没有必要经历发起人与投资者通过艰难谈判制定章程的过程,就可以自不待言地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

(五)关于以特别股权方式进行投资问题

由于创业投资是一种权利义务高度不对称的投资方式,在无法对所投资企业形成控制力的创业初期,常常需要以可转换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方式等特别股权方式进行投资。但新老《公司法》均只为公司发行普通股提供法律保护,对公司发行普通股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股票则仅仅指出可以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为此,《办法》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别规定,只好特别允许创业投资基金所投资的创业公司可以向创业投资基金发行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特别股权凭证。根据《办法》所明确的“经与被投资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股权和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方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投资”规定,创业投资企业终于可以以特别股权方式进行投资。

(六)关于建立对管理人的成本约束机制问题

《办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应当通过章程、委托管理协议等法律文件,事先约定管理运营费用或管理顾问费用的计提方式。这样,就可望建立起对管理人的成本约束机制,避免管理人任意挥霍投资者资金的现象。

(七)关于建立对管理人的激励机制问题

《办法》从提供特别法律依据角度考虑,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从已实现投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对管理人员或管理顾问机构的业绩报酬”。这样,过去不少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创业投资公司,由于国有股东不理解通过业绩报酬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而使得激励机制较难建立起来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八)关于建立对管理人的风险约束机制问题

《办法》借鉴国际惯例,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事先设立有限的存续期”。这样,存续期一到,即可清盘,有利于强化对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约束。

(九)关于通过债权融资提高创业投资企业投资能力问题

在我国,由于《贷款通则》规定贷款资金不得用作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因而使得创业投资公司即使向银行借到了贷款,也无法用作创业投资。为此,《办法》依据《贷款通则》中的“国家规定的除外”条款,做出了“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的规定。

五、尊重创业投资企业自主设立与运作,仅实行备案监管

在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对给予政策扶持的创业投资企业一律实行前置审批和严格的事后监管。其目的,一是为了防止那些不具备起码资质的发起人一哄而起地设立旨在享受政策扶持的创业投资基金,从而损害创业投资行业的形象;二是确保创业投资基金真正投资于政策扶持目标所鼓励的创业企业,并防范出现行业性风险。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创业投资事业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为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自主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办法》没有采用前置审批制度,而仅仅实行事后备案管理。备案管理的内容也仅仅限于三个方面:

(一)审查备案条件

一是审查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范围。要求其仅限于以自有资本从事创业投资业务、其他创业投资企业等机构或个人的创业投资业务、从事创业投资咨询业务、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管理服务业务以及参与设立其他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投资管理顾问机构。二是审查创业投资企业是否具有起码的最低资本额。要求实收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或者首期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全体投资者承诺在注册后的5年内补足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实收资本。三是审查创业投资企业的管理团队资质。要求必须有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投资管理责任。对委托其他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顾问企业作为管理顾问机构负责其投资管理业务的,也相应地要求管理顾问机构必须有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其承担投资管理责任,从而体现出与自我管理型创业投资基金在管理资质上的公平对待。

(二)依据投资限制条款,对投资运作进行检查

投资限制条款包括:(1)不得从事担保业务和房地产买卖业务,但是购买自用房地产除外。(2)对企业的投资,仅限于未上市企业。但是所投资的未上市企业上市后,创业投资企业所持股份的未转让部分及其配售部分不在此限。其他资金只能存放银行、购买国债或其他固定收益类的证券。(3)对单个企业的投资不得超过创业投资企业总资产的20%。从所有这些投资限制看,都不会导致对创业投资企业自主从事创业投资的干预,而仅仅是为了避免创业投资企业超范围经营非创业投资,并与投资控股公司区别开来。

(三)对违规行为适当处罚

对未按《办法》规定进行投资运作的,责令其在30个工作日内改正;未改正的,应当取消备案,并在自取消备案之日起的3年内不予受理其重新备案申请。对已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应补缴应缴税额。对已经享受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支持的,应退还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出资。

为降低备案成本、提高备案效率,《办法》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国家和省(含副省级城市)两级备案管理。国家备案管理部门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备案管理部门原则上为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但考虑到在有些省级行政区,已经通过地方立法授予了科技部门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管理职能,《办法》规定“省级管理部门由同级人民政府确定,报国务院管理部门备案后履行相应的备案管理职责,并在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业务上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为便于国家备案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全国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情况,并随时对省级备案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办法》同时规定“省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管理部门报告所辖地区创业投资企业的备案情况,并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6个月内报告已纳入备案管理范围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运作情况。”

六、力求通过制定配套规章逐步完善创业投资体制

由于法律只能调整可以准确界定的对象而且要求在执法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任何一部法律都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对于涉及到资本募集、投资运作和退出等多个环节的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而言,仅仅靠一部单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来调整更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单行法律法规规章的局限性,《办法》力求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规章与政策,来逐步完善创业投资体制。

篇4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篇5

据清科旗下私募通统计:仅仅在本年度一月份,境内43家上市企业中在深交所挂牌企业共有39家,约占境内上市中企数的90.7%,先后分5批挂牌。其中前4批次均为每批8只新股,第5批有7只新股;上交所只有4只新股挂牌。境外方面:1月有7家中企实现海外IPO,其中6家在香港主板上市,1家以配售方式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

IPO的重启为蛰伏已久的VC/PE送来一场退出“盛宴”。也为风险投资注入了强心剂。可以预示,随着VC/PE退出通道的进一步畅通,中国的风险投资将迎来新一轮的风潮。高科技企业同样会迎来新一轮融资盛宴。

河南省的高科技企业面临这种机遇,准备好了吗甲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崛起的重要推手

提起风险投资,可能会有许多人把它和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联系在一起。的确,无论是股票投资也好,基金投资也罢,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因此给他们戴上风险投资的帽子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风险投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不需要任何抵押,它看重的是被投资企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因而具有很大的“赌”的色彩。但是这种“赌”不是盲目和缺乏理智的投机,而是一种精明有远见的冒险。由于没有任何财产作抵押,因此如果投资失败,风险投资者将颗粒无收。所以,风险是很大的。据国外统计,由风险投资公司所支持的风险企业,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10%~20%的风险企业可获得成功。但是与高风险相对应,风险投资一旦成功,其回报之高也是传统的投资所无法比拟的。据统计,美国风险投资的长期年平均回报率高达20%,而股票的长期年平均回报率为9%~15%不等,国债为5%~6%。从投资效益来看,成功的风险投资甚至可获得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回报。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国际数据集团(IDG)设立的“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曾向以开发网络浏览软件而闻名于世的网景公司投资200万美元,18个月后,网景公司的股票上市,起初200万元的投资“身价”上涨到了7800万美元,是起初投资的39倍!回报之高由此可略见一斑。

风险投资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所创造的“硅谷奇迹”。1976年,就职于Atari公司的21岁青年乔布斯与就职于HP公司的26岁工程师沃兹奈克干了一件开创PC先河的事――他们设计出了新型微机。样品展出后居然大受欢迎,受此鼓舞,他们决定进行批量生产。他们卖掉了旧汽车一共凑集了1300美元,但这点钱与所需的资金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沃兹奈克曾建议HP公司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但公司不感兴趣。乔布斯也在他的公司碰了钉子。正当两位年轻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此时已是百万富翁的马克库拉曾担任过大名鼎鼎的英特尔公司销售经理,他以多年来驾驭市场的丰富经验和企业家特有的战略眼光敏锐地意识到了未来电脑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与两位年轻人进行合作,投资创办了苹果公司。他不仅自己入股9.1万美元,并且以他的声誉帮助公司从银行贷款25万美元。为了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马克库拉还推荐了全美半导体制造商协会主任斯科特担任公司的经理。四个合伙人组成了公司的领导班子,马克库拉任董事长,乔布斯任副董事长,斯科特任总经理,沃兹奈克是负责研究开发的副经理。技术、资金、管理的结合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苹果公司的销售额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台阶地猛增,1977年为250万美元,1978年为1 500万美元,1979年为7000万美元,1980年为1.17亿美元,1981年为3.35亿美元,1982年为5.82亿美元。1980年,苹果公司公开上市,第一天就从22美元涨到29美元,苹果公司的市值达到12亿美元。此时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所持的股份价值已增至1.54亿美元,风险企业家乔布斯、沃兹奈克和斯科特所持的股份价值也分别增至1.65亿美元、0.88亿美元和0.62亿美元。1 982年该公司跻身于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之列,排行第411位。

世界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其趋势

风险投资自其诞生以来,由于其在推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巨大作用,便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风险投资更是犹如注入了“兴奋剂”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风险投资发展的狂飙巨浪。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在当今世界风险投资发展的大潮中也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据《美国风险资本杂志》估计,1970~1979年期间,美国靠风险投资支持成立的高技术公司达1.3万家以上,1979~1985年美国风险投资从25亿美元增加到115亿美元,1990年达330亿美元,1995年达400亿美元,其中70%投向了高技术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信息领域叱咤风云的环球巨子DEC、Microsoft、Yahoo等,都是在风险投资的注入下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每周诞生11家企业、每天诞生62个百万富翁、市值达5000多亿美元的硅谷神话,离开了风险投资的支持也是不可想象的。时至今日,风险投资在美国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与创造奇迹”的化身,被誉为“镶嵌在美国经济中的一颗钻石”。日本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86年,日本已有风险投资公司1800多家,风险投资总额超过9000亿日元。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又决定建立“创业投资市场”,用以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最早,发展也最快。1979年英国风险资本投资额仅2千万英镑,而到了1994年则骤升至20.74亿英镑,15年内增长了100多倍。当前在欧洲的风险投资市场上,英国的风险资本总额占欧洲风险投资额的40%~50%,在欧洲是当仁不让的“大哥大”。瑞典则把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1992年政府决定投资65亿克朗、成立2个控股公司和6个风险投资公司,向具有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注入风险资金。而以色列的首席科学事务所仅1995年投向高技术公司的风险资金就达5亿美元。与此同时,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在纷纷发展风险投资业,使风险投资业成为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综观世界风险投资的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趋势正在凸现:

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高科技产业是高投入产业,在国外有“吞金”产业之称。例如,目前半导体制造业中的一条生产线需要约20亿美元。因此,这就对风险资本的规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达到一定的规模,靠单一的风险资本来源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风险资金的来源渠道很多,如私人资本、抚恤基金、养老金以及保险公司和其他大公司的资本。近年来,随着高科技风险企业的兴起,一种“创业资本基金”亦称“风险资本基金”已成为迅速发展的集资形式。据世界银行统计,近年来,西方国家投资于“创业资本基金”的资本达上万亿美元,风险资本投入方式证券化。风险投资注入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以债权形式投资和以股权形式投资。从近几年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来看,风险投资更多地采用股权投入方式,即风险投资者按规范化的股票发行和上市转让制度,直接向风险企业投资入股,购买其股票,取得相应的股权;投资回收也是出售持有成功企业的升值股票,套现后获取高于投资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高额利润,进而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风险投资投入方式股权化这一趋势,从国外“第二证券市场”的日益“走红”可见一斑。美国的OTC(柜台交易)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NASDAQ(全国证券自营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是专为无资格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较小企业的股票交易而建立的。从交易量来看,OTC股票交易数量约占全美股票交易数量的35%,在OTC上市的公司数已逾30000家,是美国各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的十倍。目前在美国,“第二股票市场”已成为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市场的第二大证券市场。英国于1980年底建立了“未正式上市公司股票市场”(USM),到目前为止,约有350个高技术风险企业在“第二证券市场”发行了约10亿英镑的股票。

风险投资激励措施法律化。尽管风险投资高收益的“果子”十分诱人,但它毕竟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任何哪怕是财大气粗的投资者在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之前,都会“三思而后行”的。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制定了包括政府资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在内的多种激励措施,而且为了保证这些政策措施的长期性和权威性,普遍采取了法律化、法规化的途径。如美国的《银行法》允许信贷机构将自有资金的5%用于风险投资业务;1982年通过的《小企业发展法》规定,年度R&D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每年拨出法定比例的R&D经费(最大比例为1.25%)支持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该法案规定,银行向风险企业贷款可占项目总投资的90%,如果风险企业破产,政府负责赔偿90%,并拍卖风险企业的资产。英国政府在“投资信托法”中规定,对于将8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未上市新兴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实行税收豁免政策。法国在1985年颁布的85-695号法案中规定,风险投资公司从持有的非上市公司股票中获得的收益或资本净收益可以免交所得税,免税数额最高可达收益的1/3。

风险投资日趋国际化。风险投资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国家采取“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国外风险资本。这方面以色列最为典型,也最为成功。以色列政府明确提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其竞争优势在于高科技,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极为有效的措施,如允许高科技企业向外国投资者出售,在企业的配股触资政策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措施。另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开拓国外新兴市场,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鼓励本国风险投资“走出去”。

河南的科技发展急需海量风险资金输血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我国早已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引领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战略。同样道理,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也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力支撑。而科技进步与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我们身边的资本市场,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各种复杂性:

一方面,许多潜在生长性很强的科技型企业在经受资金短缺之痛,另一方面,民间沉淀的资金没有合适的“出笼”渠道;一边是境外风险资本在中国尽情“收割”顶尖科技企业,另一边,却是中小风险资本“难务正业”,只能在成熟企业业务中赚取平均利润。

而发展河南省科技事业,需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事业,尤其是发展风险投资。

当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挥了对中原经济区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某些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一是农业科技优势明显。河南在良种培育、粮食稳产丰产、新品种推广应用、粮食深加工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河南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二是在装备制造业及部分新兴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河南在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产业化、生物疫苗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20%左右,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左右。三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完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00多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级7个。数量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科技发展形势良好。

现实的情况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发展科技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因为我省的“十二五”预期目标是:经过努力,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取得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

在诸多任务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重中之重。目标要求,把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力争攻克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开发煤制乙二醇、甲醇汽油柴油、聚甲醛、焦炉煤气制乙炔、煤系针状焦等,改造提升煤化工产业;开发应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和450KA以上电解槽,促进电解铝企业节电节本,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轨道交通、客车和3C产品用高端铝材等,改造提升电解铝产业;推广应用钢铁超快冷新技术,研究开发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开发超高强度钢,冷轧取向硅钢,低温超高压容器、核电、海洋工程、石油、风电等用钢,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装备、低热值褐煤提质新技术、治疗性乙肝疫苗、海洋石油钻机、名优花卉新品种及产业化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而这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海量的投资。尤其是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需要风险资金的强力帮助。

河南省正在成为风险投资沃土

实质上,近年来,河南已经成为风险投资的沃土。

在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上,超过200家PE/VC机构,手握超过3000亿资本,对接近800家河南优势企业。这是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重头戏之一。

而来豫寻觅投资的创投机构越来越多,2011年100多家,2012年超过200家。在河南金融办举办的PE/VC投融资峰会上,来自国内外及河南本土的金融巨头、投资大鳄超过200家,知名投资人来了300余名,他们来对接的是河南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近800家优势企业。这些来中西部寻找投资机会的大腕们包括:GGV纪源资本、联想投资、深圳创新投资、光大汇益、瑞银、摩根大通、美国高盛、日本商贸服务株式会社等。

在首届河南金融博览会同样在郑州召开之时,当时开展的资本与项目对接活动,参加的创投机构有100多家。不过几个月时间,前来河南寻觅商机的创投机构就超过了200家,在河南有投资意向的有数百亿,这足以证明河南这块投资热土对广大投资者的巨大吸引力。

“原来我们更多是在北、上、广、深寻找投资机会,现在我们也越来越重视中部及内地城市的发展机会。河南原本就有很多优势产业,比如农业、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再加上沿海产业已开始向河南转”。这是来河南投资机构共同的心声。同时,这几年河南企业上市速度加快,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到这里来,另外资本的注入也会带动更多企业去上市。

几家参会的创投机构总结了一个企业进入风投“法眼”的几个条件:一是这家企业所在的行业是不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二是这家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三是企业的团队和管理是不是有优秀的基因。

河南也有不少企业正借助风投的东风走得更远,比如已经上市的多氟多、郑煤机,好想你,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成为河南白酒第一品牌的宋河,这些明星企业的背后,无不闪耀着的资本力量。永宣创投合伙人王晓明认为,目前,优势企业借助股权投资实现跨越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在全国范围内,股权投资很热,包括河南很多大型企业都在搞股权融资,比如说宇通重工做得也不小。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上市公司会迅速增加,5年时间中国会有2000家左右的企业上市,所以一些优秀企业如果在这5年期间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实现快速上市融资发展。在江浙一带,政府都非常重视打造股权投资中心,注重股权投资土壤的培育,吸引很多投资机构到当地落户,这是打造上市公司的必由之路或者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股权投资机构入驻后,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可以进行上下游整合,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包括引资之外的增值服务等”。

河南创业投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业投资是一种通过向具有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运营资本,并辅之以完善的营销、管理、融资和咨询服务,使之迅速发展,以期在未来通过股权转让等形式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综合投资行为。河南创业投资在国内起步较晚,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要通过完善和落实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加快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加快集聚和培养创业投资专业人才等方式来推动河南创业投资的发展。

河南创业投资发展基本情况。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改革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之后,全国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成立了以创业投资为主要业务的投资公司。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创业投资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萄至目前,在河南省发改委备案的创业投资机构有12家。在这12家中,国有控股的创业投资机构占半数以上。这些机构主要投资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对其有效的后期管理服务,促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最终通过转让、上市等退出渠道获得增值收益。其中投资的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华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上市,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0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同时这些机构还投资了开封特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卡斯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利达铁路轨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小樱桃卡通艺术有限公司、焦作卓立烫印材料有限公司、裕华高白玻璃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小高科技企业,促进了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河南创业投资观念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产权交易不活跃,且主要是老国有资产的处置,缺乏新型产业产权交易,大企业并购能力薄弱,退出渠道不畅,缺少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和人才、国有控股创投企业与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不符,等等原因导致河南创业投资发展缓慢。目前,河南创业投资机构为数不多,年投资额仅在数千万元。受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比重大影响,创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缺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而且现有创投机构的投资行为已发生蜕变,由科技融资、创业投资转为其他产业投资,脱离创业投资的范畴。河南创业投资的环境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内先进经验对河南发展风险投资的启示

中国创业投资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这些地方采取以下措施来扶持创业投资发展,具体包括:

政府分担一定风险。如上海市科委、发改委和财政局于2006年联合出台的《上海市创业风险救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风险救助专项资金来源于上海创投企业自愿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和政府1:1匹配资金。该资金由上海市科委、发改委和财政局、创业投资行业协会组成的理事会监管。对投资于经认定的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不超过投资损失的50%给予补助;对其中投资于经认定的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可按不超过投资损失的70%给予补助。

政府创业投资机构跟进投资。如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出台《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跟进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经认定并签订合作协议的创业投资企业在园区内选定投资项目后,创投发展中心按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股权投资,以同等条件,联合对项目进行投资。

实行税收优惠。江苏省政府2006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创业投资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经省有关部门认定,可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实现创业投资资金的快速放大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上海市和江苏省政府分别建立了6亿元和6.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委托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管理。其管理特点是以投资基金为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创业投资基金的快速放大。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已建立了18家创业投资公司,并与3家银行建立投贷联盟,其管理资金达到30亿元。江苏省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于2000年出台了《江苏省科技发展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现已组建16家基金管理公司,与四个海外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其管理资金达10亿美元。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创业投资委托管理模式。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创业投资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投资人与管理人分离的委托管理运作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将资金和项目委托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投资人和管理人双方签署委托协议,管理公司进行项目选择并参与项目管理。

让创业投资企业参与当地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部分管理工作。上海市政府委托上海创业投资公司参与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工作。上海创业投资公司充分利用整合海内外的产业资源,发展和完善上海新兴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资金共同投入,并以海内外资本市场为退出渠道,实现政府资金的成功退出和滚动使用。

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创业投资行业的关键是投资后的增值服务,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为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资本运作,包括上市、并购、重组、后续融资等;资源整合,围绕企业产、供、销等环节开展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资源整合服务;监督管理,向被投企业派出董事、监事、财务总监,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河南创业投资发展的未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应立足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环境,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完善创新机制,构筑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以此来促进河南创业投资发展。

尽快完善和落实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第一,建议对创业投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由于处在种子期和起步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对其进行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所以建议财政部门通过增加财政科技补助经费,对投资于处在种子期和起步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予以补贴,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第二,参照《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规定“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本省高新技术项目或者产品,累计投资超过其公司注册资本60%的,视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不到60%的,按其投资额占其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投资损失的,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待遇。第三,建立创业风险补偿机制。借鉴上海等地的做法,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对投资于符合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由政府部门按其投资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专项风险补贴。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地建设工作。创业投资及其支持的创新型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创业投资发展时间短,目前还没形成健全的支持体系。发展创业投资一方面要理顺宏观政策和机制,另一方面需要给企业以必要支持。在一个区域内,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支持,促使其更快聚集,尽早形成规模优势,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有可能很快看到效果。政府对创业投资的资金支持如在地域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不但其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阻碍创业投资自发的聚集。可选择有可能发展创业投资基地的若干区域,例如郑州、洛阳、许昌,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创业投资热点地区尽早形成,最终带动全省创业投资事业快速发展。

加快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2009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扩大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创业投资试点,推动利用国家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联合地方政府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同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与北京、吉林、上海、安徽、湖南、重庆、深圳等首批七个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签订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合作协议,决定首批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其中,北京市4只基金,上海市5只基金,湖南省3只基金,安徽、重庆、吉林、深圳等其余省市各设立2只基金。首批设立的20只基金总资金规模达9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0亿元、地方政府投资12亿元、社会募集资金68亿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要求2010年国家将联合地方启动第二批创业投资基金试点,河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并向国家提出设立第二批创业投资基金的申请。

加快集聚和培养创业投资复合型人才。创业投资需要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既需要有某一领域的高新技术知识背景和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又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证券、投资和法律知识。因此,河南要放宽政策,完善机制,精心规划,大力宣传,创造一个聚才、用才的良好文化氛围和政策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同时,在充分发挥省内外高校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创业投资培训I机构,加强从业人员在基金运作、项目识别、企业管理、商务谈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培训与交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曾经失去过许多机遇,我们不能再丧失机遇。搭乘知识经济的头班车,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我们别无选择。

篇6

关键词: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高校

一、高校创业孵化应当引入风险投资

孵化器是一种培育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的人工环境,高校创业孵化器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风险投资机构是依靠专业的科学评估,通过向创新企业注入资本而获得收益的企业。二者结合有着必然的趋势,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创业网络共享。创新企业利用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专业经济性以及二者融合实现的范围经济性有效解决了面临的资本短缺和管理匮乏的问题。因此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结合,是创新企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我国,创新孵化与风险投资的互联多表现为外部的、限的合作,即双方在组织上是各自独立的。高校建立创业孵化器可以帮风险投资机构将业务拓展到孵化器领域,帮助处于概念阶段的企业或团队发展成真正的公司,获取高额的投资收益。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在相互吸引过程中,又进一步相互参股,这种方式集中了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势,将孵化器的管理服务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本运作投向风险企业,达到共赢的效果。

二、风险投资对高校创业孵化器内创业者的选择分析

1. 高校创业孵化器内创业者的人格品质

毋庸置疑,风险投资参与创业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承担高风险追求高回报,因此,评估创业企业的风险和回报成为了风险投资家的主要任务之一,风险投资在评估投资项目时,除了评估企业的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市场前景外,对高校创业者及创业团队的审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估内容。直观上来讲,高校创业者的人格品质,如诚实正直和传记特征,如工作创业经历,客观上决定了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极大地影响了创业的成败。

2. 高校创业孵化器内创业者的社会资本

嵌入于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拥有的资源和动用资源的能力,这些因素均是创业者人力资本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最终会影响风险投资对企业的评估及投资决策。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是帮助企业整合资源最重要的因素。

3. 高校创业孵化器内创业者的团队

此外,由于创业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创业过程既需要创业者具有管理和领导能力,也可能要求创业者拥有必要的市场经验或技术专长,而由多个创业者组建创业团队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和群策群力的目的。

4.高校创业孵化器内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

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可能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了受教育程度外,出国留学或工作也是创业者人力资本重要的构成要素。

三、风险投资在高校创业孵化中的退出机制

1.退出机制的“通风效果”

中国需要鼓励国内外风险资金进入创新孵化领域,但进入是与退出相关联的。国家《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方面提出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购并、股权回购、股票市场上市等。风险投资虽然是一种股权投资,但投资的目的并不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不是为了控股,更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通过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把所投资的企业做成或做大,然后通过IPO、兼并收购或其他方式退出,在产权流动中实现其投资回报。按照没有出口也就没有进入的通风原理,笔者认为风险投资进入高校创业孵化器,应该先进行退出机制的安排。

2.新三板或战略新兴板是高校创业孵化的退出机制

根据国外创业投资的退出经验,建立二板三板市场是创业投资的退出路径――风险投资基金本身上市与回赎、基金所投资的目标企业上市和投资目标企业回购等能顺利运作的前提条件。二板三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之外的交易市场,它的明确定位是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与主板市场相比,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条件较低,中小企业更容易上市募集发展所需资金,因此它是一种更有利的鼓励创新与创业的机制。

笔者认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应该树立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先行的观念,加快建设战略新兴板,给风险资金划出一条更通畅的退出通道,以引导和促进更大量的风险资金进入创新孵化领域,特别是高校创新创业孵化领域。

四、风险投资在高校创业孵化中的运作建议

1.高校创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资本建立关系型投资

所谓关系型投资,就是进行长期投资,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获得长远的回报。风险投资采用关系型投资可以在与高校创业孵化器密切合作中来全面掌握创业孵化器内创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顺利地加入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在财务、人事、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加强自身在企业董事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采用分阶段多轮投资策略

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并利于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更主动地控制,风险投资可以对高校创业孵化器内的企业进行分阶段多轮投资的策略。每一轮投资的金额通常限于使项目能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为止,并呈依次而增的趋势。因为在创业早期,风险大,资金需求却并不大,而在经历了创业早期之后,风险逐步减少,资金需求却逐步增大。

3.灵活多样而仍不失控制权甚至绝对控制权的投资方式

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有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借贷等多种。其中,优先股是风险投资基金最常用的投资方式。以优先股方式进行投资,一是转换价格可依企业发展状况而灵活变化,二是具有优先清偿权。正是由于优先股具有以上优势,故能较好地确保基金的权益。尤其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在创业企业中的表决权通常并不受其投资方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岳蓉.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3(05)

[2]谈毅.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模式探析[J].科研管理,2013(07)

篇7

期间内含报酬率法

(一)期间内含报酬率法的原理与运用

期间内含报酬率法(IIRR,interiminternalreturnrate)计算方便,原理简单,它由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内含报酬率法(IRR,internalreturnrate)演绎得出。内含报酬率是使风险投资基金净现值为零的报酬率,其公式为:式(1)中,Ci是ti时期风险投资基金产生的现金流。在评价仍处于运作中的风险投资基金时,往往假定风险投驶鸬逼诒唤馍ⅲ⒖苫竦孟嗟庇谄渫蹲势笠稻蛔什壑担AV)额度的净现金流入。在各期的现金流都已明确的情况下,式(1)可写为:式(2)中,T为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已设立的年数;NAV为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的净资产价值;Ci为评价期前风险投资基金在ti期产生的现金流;IIRR为评价期T风险投资基金的期间内含报酬率。

假设某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于2001年3月1日,约定存续期为10年,2005年3月1日该基金拥有3个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比率均为50%,这三个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分别为1500万、1800万和4500万元。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这三年该基金的净现金流分别为-1300万、-1480万、-2220万元。利用式(2)计算该基金的期间内含报酬率为:

从上式可知,该风险投资基金在2001年3月1日到2005年3月1日间的期间内含报酬率为26.43%。期间内含报酬率可用来比较风险投资基金的收益状况。如当期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0%时,上例中该风险投资基金的收益则为市场平均收益的2.643倍,表明该基金的风险投资家因向受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而获得了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的2.643倍。

(二)期间内含报酬率法的局限性

运用期间内含报酬率法评价风险投资基金的效益,有计算简单、受主观因素影响少、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在运用中还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期间内含报酬率忽略了风险投资基金在评价期后投资产生的现金流,从而低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益。式(3)表示风险投资基金在整个存续期间产生的现金流。由于风险投资基金在设立时都规定大约十年的存续期,因此,以评价期T为界,风险投资基金存续期间产生的现金流由三部分组成:风险投资基金在评价期T前所投资企业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评价期T仍存在的投资企业组合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未来新增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即:计算期间内含报酬率所利用的风险投资基金在T期的净资产价值(NAV)相当于式(3)中等号左边的第二项,即T期风险投资基金拥有的投资企业组合产生的净现金流。因此,期间内含报酬率法忽略了式(3)中等号左边第三项,即风险投资基金在评价期后投资产生的现金流,从而造成了风险投资基金评价的整体低估。

2.风险投资基金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存在着较高的管理费用、启动成本及对受资企业价值的保守估计,计算的期间内含报酬率较低。因此,计算期间内含报酬率时,还需利用历史数据拟合校正系数,以校正最初几年期间内含报酬率存在的系统性低估。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基金设立的时间短、缺乏数据积累,难以对风险投资基金的各期期间内含报酬率拟合合理的校正系数,以实现风险投资基金内含报酬率的无偏估计。

(一)内在年龄法的提出

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法(internalage)是仿照人的生理年龄概念而提出的。风险投资基金与人类相似,从最初投资到最终兑资要经历大约十年的约定生命期,但由于所投资企业的发展进程与退出时机不同,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回报速度与额度也各不相同。如A、B两个风险投资基金同设立于2000年1月1日,到2006年1月1日,风险投资基金A已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投资与兑资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基金B却因为所投资企业发展缓慢而仍不能回收资本。因此,风险投资基金设立后已经历的年份也不能反映它的真实成熟程度。在风险投资基金最终完全清算的假定下,内在年龄法等于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比率与兑资比率之和的一半,以公式表示为:式中,T为评价期,L为风险投资基金的生命期即约定存续期。

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风险投资基金在初设立时,投资项目尚未选定,资本投入和投资收入均为零,故其内在年龄为零;当风险投资基金接近规定解散期,各类资本投入均已完成,投资项目基本完成增值并已实现退出,此时内在年龄接近1。在实务中,总投资额可用风险投资基金设立时的资本承诺额近似表示;总收入中除包含评价期前各期收入外,还需估计当前及未来投资组合在基金完全清算前的收入,这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数量分析法,专家意见法。外部投资者不了解风险投资基金的真实投资状况,一般采取数量分析法,即以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的净资产价值和未履行资本承诺额(undrawncommitment)作为未来收入额的近似值。而基金管理者则可在专家评价投资组合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加和未履行资本承诺额来估计风险投资基金的未来收入。

假设风险投资基金A设立于2000年1月1日,设定资本承诺额为1000万美元,约定期限为10年。到2006年1月1日,该基金已向企业组合投入资本600万美元,实现收入1000万美元;未履行资本承诺额300万美元,当前风险投资基金的净资产价值为1200万美元,专家评价投资组合的未来收入为1500万美元。则利用数量分析法计算该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为:

利用专家意见法计算该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为:

(二)内在年龄法的特点

内在年龄法虽不能像期间内含报酬率那样提供明确的、可供比较的收益报酬率,但在运用中,却具有独特的魅力:

1.针对风险投资市场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向不同的信息掌握者提供了不同的估算方法,有较强的适用性。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与收入方面,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能结合投资时间长短来测算风险投资基金的现金流;内在年龄法在对风险投资基金未来收入的估算中采取了数量分析和专家意见两类方法,使各类评估者都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对风险投资基金作出最佳评价,并且评价结果不会相差悬殊。

2.对于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而言,内在年龄法不仅是评价风险投资基金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简单有用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能借助内在年龄法迅速感知其所管理的每个风险投资基金的成熟程度,并根据风险投资基金的成熟期归类投资组合,检查设立年份相同但严重脱离平均内在年龄的风险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问题。

篇8

您好!

正如您在来信中所提到,在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房地产私募基金日渐成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重要金融手段。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推出房地产基金二级市场份额转让业务的意图也很明确,就是要提高房地产基金份额的流动性,推动交易的标准化、规范化。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对房地产私募基金的规定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无法可依使得房地产私募基金的运作存在各种法律风险。但本律师注意到,《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已经公布,增加了“非公开募集的基金”一章。这就为房地产私募基金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本期本律师将结合《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的背景,为您和感兴趣的读者分析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主要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概念

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属于房地产投资基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房地产投资基金则属于产业投资基金的范畴。

产业投资基金系指直接投资于产业,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由基金托管人来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

所谓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结合《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可以表述为:由普通合伙人(GP)发起设立, 向合格投资者(即有限合伙人,LP)募集,总人数不超过五十人,以房地产项目或公司为投资对象,在房地产的开发、经营、销售等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及在不同的房地产公司与项目中进行投资,由投资者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集合投资制度。

二、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主要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目前制约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最大法律风险。具体而言,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法律风险可以从募集设立、投资管理、退出机制等三大环节加以认识。

(一)设立阶段的法律风险

1.组织形态不符合有限合伙的要求

首先,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组织形态应当以《合伙企业法》中关于有限合伙的规定为基础。如果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组织形态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则该基金无法在企业登记机关完成登记、无法取得营业执照,并且可能受到罚款的行政处罚;而基金的合伙人也无法以合伙的名义开展房地产投资活动。

具体而言,在基金的人员组成上,《合伙企业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合伙人设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有限合伙企业至少应当有一个普通合伙人。”而《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的第一百零四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二百人。”该条规定的非公开募集金并非特指有限合伙这一类型,而是包含了公司型等其他类型的私募基金模式。那么结合《合伙企业法》的条款可以得出: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至少要有一个普通合伙人,其余有限合伙人应当为合格投资者;基金的投资者总人数不得超过五十人。如果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或有限合伙人少于一人、合伙人总人数超过五十人、合伙人不是合格投资者,那么该基金就将面临组织形态违法的法律风险。

2.基金构架选择上的法律风险

从私募基金的运行实践来看,其构架主要有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两大类。所谓二元结构,系指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同时担任基金的管理人。而三元结构则是指基金另行聘请管理人,管理人与普通合伙人由两个不同的主体担任。

二元结构的特点在于法律主体较少,普通合伙人/基金管理人能更好地控制基金的运行,决定基金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决策。而且,这一构架具有避税的优势,规避了基金管理人收取管理费后所需缴纳的营业税。但是,由于普通合伙人与基金管理人的身份发生混同,同一主体既要承担投资决策工作,又要承担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容易造成不同身份下法律责任的交叉与混同,增加了基金的投资和管理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普通合伙人需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一旦该基金对外承担债务,基金管理人就必须承担普通合伙人的责任,而基金管理人往往同时管理着多家基金,或者开展其他金融业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将会损害其履行管理人职责的能力甚至声誉。

三元结构虽然不具有二元结构的避税优势,且涉及法律主体较多,但其优点在于普通合伙人与基金管理人角色相分离,普通合伙人作出基金的投资决策,管理人专门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各自的法律责任不会出现交叉重叠。但是,由于基金管理人需要基金另行选择并签订管理协议,管理人在基金中的收益限于管理报酬,如果管理协议未对管理人的权利义务明确约定,那么管理人可能得不到全体合伙人的认同,无法勤勉履行管理职责。

3.基金募集时的法律风险

首先,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的规定,基金必须向合格投资者募集。所谓合格投资者:“是指达到规定收入水平或者资产规模,并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其基金份额认购金额不低于规定限额的单位和个人”。如果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不符合合格投资者的标准,那么基金就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投资纠纷,有限合伙人极有可能以自己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为由,要求基金承担高额的赔偿责任。

其次,在基金募集的宣传方式上,《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第一百零五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不得使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形式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方式”。如果基金募集时的宣传方式带有向不特定公众公开的性质,就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第三,在宣传内容上,基金要慎重对待关于投资收益的内容。根据现行《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二十条第四项的规定,基金管理人不得“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违规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该法的修订草案中也保留了该条款,并且明确规定该条款适用于私募基金。如果基金对投资收益作出了保底承诺,那么基金管理人可能受到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二)投资阶段的法律风险

1.所投资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否合法

房地产私募基金可能投资于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写字楼、酒店、城市综合商业体等各种类型的项目。不同的项目都有不同的规划、设计要求。一些项目的用地可能具有特殊属性,比如集体所有土地、耕地、林地;一些建筑物的设计必须符合周围环境的特殊规划要求,比如机场附近的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附近的建筑必须与该地区的原有建筑风貌相协调。如果基金在投资之前未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充分了解,那么该项目就可能因违法建设而遭受土地、规划等部门的罚款、责令拆除重建等行政处罚。

2.所投资项目的证照是否齐全

政府部门出具的证照是各类房地产项目得以合法施工、销售的前提条件。如果项目在施工前未能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则该项目无法合法开工建设。如果项目完成施工之后未能办理《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则该项目无法交付使用,无法办理产权证。如果商品房项目在销售阶段未能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则该项目商品房无法对外销售。证照不齐全除可能导致行政处罚的后果外,还会大大延长项目周期,最终导致基金无法按投资协议的约定向合伙人偿付本金和收益。

3.投资房地产公司的法律风险

房地产私募基金一般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对房地产公司进行投资。由于基金在投资阶段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这就意味着基金将以其出资额为限对目标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因而能否有效参与或影响目标公司的经营决策就成为基金所要面临的最大法律风险。如果基金的持股比例不足以达到控股的程度或者成为公司的大股东,又或者无法对公司的董事会形成实际控制或影响,那么基金就很难影响目标公司的经营决策。此外,如果基金管理人不了解房地产业务,即便能够影响甚至控制目标公司的经营决策,也可能因决策失误而承担作为股东的法律后果。

(三)退出阶段的法律风险

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投资目的并非长期经营所投资公司或项目,而是通过及时退出来获取投资回报。如果无法及时退出,基金的投资目的就无法实现,导致对投资者的违约。

如果基金投资于拟上市房地产公司,那么基金就可能因该公司无法通过IPO审核或者决定暂缓上市而无法及时退出。如果基金投资于未上市公司,拟采用股权溢价回购的方式退出,一旦协议约定的回购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回购义务,那么基金同样无法退出。

如果基金投资于房地产项目,拟通过资产出售的方式获利退出,那么该项目的开发企业能否顺利售出该项目项下的房屋,售出房屋是否达到退出条件中约定的比例都是基金在退出时所要面临的法律风险。此外,如果基金投资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一旦政府未能准备足够的回购资金按约定回购保障性住房,那么基金同样无法退出该项目。

三、房地产私募基金的主要法律风险防范

1.强化募集阶段的合法性审查

在募集阶段,基金的募集人应当根据投资需要合理确定基金的合伙人人数,确保合伙人总人数不超过50人。同时,要特别注意审查募集对象是否符合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是否充分了解该基金的投资风险。对于基金的收益情况,募集人不应向投资者作出任何形式的保底承诺,而是应当向投资者提示潜在的投资风险。在募集方式上,募集人应当向特定的投资者采用非公开的方式进行宣传,避免宣传内容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开媒体上。

2.签订完善的合伙协议

合伙协议是基金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基金合伙人在签订合伙协议时,一定要清楚地约定普通合伙人及有限合伙人各自的出资义务、对基金债务及投资亏损的承担方式、投资收益在不同合伙人之间的分配顺序及比例;明确基金的决策机制、对基金财务及管理风险的监督方式、对基金管理人的制约机制、基金信息的披露机制;同时还要明确基金合伙人的退伙程序、是否允许新的有限合伙人加入以及加入的程序等问题。

3.选择合格的基金管理人

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其职责的重要性可能还高于普通合伙人。尤其是在三元结构下,由于基金管理人需要基金另行聘请。因此,基金必须特别重视对基金管理人资质的审查以及管理协议的内容。双方应当在管理协议中明确约定基金管理人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管理报酬的取得方式、基金对管理人的监督方式、管理人不积极谨慎履行管理职责从而导致基金损失的赔偿责任等内容。

4.注重对投资对象的尽职调查

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种类众多。无论是项目还是公司,只有充分了解其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具备相应的设计、建设、监理等资质、是否拥有足够的专业人员、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重大债务及对外担保情况、是否存在重大诉讼等纠纷、是否受到行政处罚、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等问题,才能避免因投资对象选择错误而造成的法律风险。由于房地产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建议基金在决定投资之前委托建造师、房地产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对投资对象开展全面的尽职调查。

5.合理确定退出机制

篇9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筹集机制;投资机制;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4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12

资金缺乏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依据市场经济运行法则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多元投融资主体,为各类主体提供多种投资方式选择。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是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而建立专用资金,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交由专家进行投资运作管理,对小城镇特定项目或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是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发展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主要是解决小城镇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筹集机制

(一)筹集程序

筹集是小城镇投资基金运作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任何投资基金都是包括专业模式、法律法规和资源整合的复杂系统,一旦成立则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作用和运营方式将很难改变。因此,在基金成立前,进行周密调研必不可少[1]。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筹集程序如图1所示。

(二)筹资来源

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资金来源的结构会影响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激励方式和治理结构[2]。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主要有以下资金来源:

1.私人资本。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基金,其风险小于股票、期权、外汇等投资工具,收益又大于银行储蓄,能较好地满足居民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需求。

2.保险基金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与养老基金资金实力雄厚,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较高的投资收益、较长的投资期限、较稳定的投资回报对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而言,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3.企业资金。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由专家管理,有政府政策支持,有资金集中、投资项目分散等优点,可减少产业进入壁垒,分散投资风险,从而间接地帮助各类企业成功实现跨行业经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4.商业银行。随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换趋势的加强,尽管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所投资的单个创业企业风险的确很高,但从总体收益中仍较市场平均收益率高,故银行少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不会增加银行金融风险,反而同一般信贷相比有减少坏帐的可能性[3]。

5.外国投资者。以外资参股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来利用外资的方式,不会产生游资冲击等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外资直接投资对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同时引进优秀、先进的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管理人才,有利于我国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业顺利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居民是小城镇投资基金最大的投资主体,与企业、保险资金、银行、外国投资者共同构成小城镇投资基金的资金供给方。小城镇投资基金来源的特殊性在于可吸纳相当数量的本地资金加入,提高当地资本的使用率,而这在一般的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可提高整体社会资金运行效率。不同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者主体会形成的不同基金运行模式(表1)。

二、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机制

(一)投资方向

1.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经营性基础设施,具体包括高速公路、通讯、供气、供电、供水和住宅建设等。这些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投资周期相对较短,回报快且回报率高,应成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首选[4]。

2.高科技产业与有潜力的企业改造。高技术产业具有投资期较长,一般为30-75个月,开发的成功率大约为20%。小城镇高科技产业发展有自身局限性,所以小城镇投资基金选择高科技产业需慎之又慎。而对于有潜力的现有企业改造,在对市场和技术科学评估达到设定标准后可作为投向选择。

3.盈利性农业项目。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可直接面向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领域,投资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水果、蔬菜、生猪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以及农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及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

(二)投资运作流程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机制是运作机制的核心部分。除了募集之外,整个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基金投资的完整流程(图2)。将整个流程放大,典型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过程如图3所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及资本循环的整个流程包括:项目寻找、投资决策、投资管理及项目退出四个阶段[5]。其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决定了投资项目质量,而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系统评估。

(三)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组合投资模型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主要特征是要做组合投资而非单一投资,在项目选取过程中要确定组合优化方案。从财务角度看要选取四项指标最优,即最优总净现值、最优组合投资总净现值率、最优组合投资量现值和最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6]。但在实践中能同时获得这4个指标最优的组合投资方案很少见,因为它们之间一般并无确定因果关系,因此只能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组合投资优化方案。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组合投资基本模型如下:

opt∶ z=v1x1+v2x2+……+vnxn

W=c1x1+c2x2+……+cnxn

c1x1+c2x2+……+cnxn≤b1+b2+……bm

xi=0或1(i=1,2,……,n)(1)

其中:vi―在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投资项目i的净现值(i=1,2,……,n);bj―用第j种方式筹集的筹资量现值(j=1,2,……,m);ci―投资项目i的净现金投资量现值; dj―bj在一定组合筹资结构中的比例;ij―用第j种方式筹资的资本成本;Z―某有效组合投资方案的总净现值;K―某有效组合投资方案的组合投资总净现值率;W―某组合投资方案的组合投资量现值;I―某组合筹资结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xi―决策变量,若xi=0,表示不对项目i投资,若xi=1,表示对项目i投资。

由上述基本模型及其因素分析和符号假设可构建如下组合投资模型:

1.模型转换

上述基本模型是一个多目标规划基本模型,需进行多目标处理。处理多目标的方法较多,这里采用“主要目标法”进行处理,从而将多目标规划基本模型换为单一目标规划模型。

第一步将opt中的I转换为:

I1≤d1i1+d2i2+……dnin≤In (2)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I',In,由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而定。

第二步将W转换为:

c1x1+c2x2+……+cnxn≤W(I) (3)

W(I)是组合筹资结构的筹资量现值,它由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I决定。

第三步将K转换为:

组合投资总净现值率由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而定。

第四步将Z转换为:

maxZ=v1x1+v2x2+……+vnxn (5)

综合以上转换,得单一目标模型为:

maxZ=v1x1+v2x2+……+vnxn

I1≤d1i1+d2i2+……dnin≤In

c1x1+c2x2+……+cnxn≤W(I)

W(I)≤b1+b2+……bm

xi=0或1(i=1,2,……,n)(6)

2.单一目标模型的求解步骤

(1)确定组合筹资结构,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I在I′~In之间,并求出相应的组合筹资量W(I),使其满足式(4)的约束条件(3)。在确定组合筹资结构时,本文主张遵循资本成本I由小到大逐渐组合的原则。这是因为基金决策者总是希望I越小越好,因此在实践中,基金决策者们是把以资本成本较小的筹资方式所筹集到的资金优先用于投资。

(2)分别计算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城镇企业或项目总是希望组合投资能产生最大的总净现值,因此,基金决策者们通常把总净现值作为主要决策目标进行优化。企业投资机会是经常存在的,应实行动态管理,即基金不仅要求当期组合投资的总净现值得到优化,而且还应要求动态优化。

(3)求单一目标模型适合条件的组合投资方案集。在求适合条件的组合投资方案时进行两两比较,通过比较将组合投资量现值相同,但总净现值小的组合投资方案淘汰;将投资量大,但总净现值反而小或相等的组合投资方案也淘汰掉。

(4)根据MaxZ,求最优组合投资方案。影响组合投资的某因素定量指标若发生改变,则会影响到最优组合投资方案确定。因此,合理确定符合小城镇投资基金项目实际影响组合投资因素的定量指标,是建模及求解的重要前提。

三、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退出机制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退出是指投资基金从投资项目中退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在所投资项目经过基金的抚育、辅导而成熟之后,或在基金所投资金的支持下,项目达到预定规模或发展目标后,基金能够顺利地将所持股份或资产变现以退出投资,实现资本回收和资本溢价。只有如此,基金本身的资产才具有流动性,基金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本运营优势,抚育和辅导更多的企业完成完整的发展周期。否则基金就会蜕化为参股性质的投资企业,不仅基金自身陷入被动状态,而且也无法充分实现其投资收益[7]。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成功退出途径有以下方式:

(一)并购

通过并购,投资基金能够迅速收回成本,转入下一轮投资。而对于收购单位,能够节省研究和开发费用,消除潜在竞争对手,还能够转移主导产品,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并购的另一种形式是待投资项目成熟时,通过整体包装转让给另外一个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这种方法对小城镇投资基金比较适用。基金投资方愿意接受,对受资方的要求远没有IPO那么高。

(二)回购

当基金投资的项目不能通过证券市场变现,或所投项目管理层不愿令其企业上市时,可以让项目赎回或回购基金所持股份。包括管理层收购MBO和全体员工收购EBO。回购形式一是用基金所投项目单位的现金、票据回购股权,二是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期权进行回购。

(三)特定契约退出

小城镇投资基金还可以通过签订特定的投资契约达到退出的目的。如在投资契约中基金可以与被投资项目签订保证项目条款,订立卖出期权。该卖出期权允许在被投资项目无法达到一定营运目标时,有机会释放出其持有的股权,由其他股东购回。实施卖出期权的条件可以根据小城镇投资基金的投资要求,并与被投资项目谈判而定。

(四)信托或资产证券化退出

信托将投资项目打包,通过财产信托的方式寻找外部投资者,分散转让项目产权,最终达到退出目的,此渠道对于小城镇投资基金的退出比较适用。这种退出方式只涉及投资人之间的交易,比公开上市、并购所花费用小,操作简单易行,所投资本退出较快。但也有不利因素,如果所投项目属于高质量、高成长型,按照合约退出对小城镇投资基金会有较大利益损失。

(五)清算

对于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来讲,投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清算可能性较小,投资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清算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因为投资对象选择的局限性,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在对投资项目做选择时要慎之又慎,要对项目作科学评估,也要对基金承受能力正确判断,还有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如果在项目运转正常时发现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相差甚远,则要及早筹划收回投资,转入下一轮循环。

以上各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如在上市时同时实现MBO,这既能保证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又能达到激励企业家的效果,也为上市后基金退出获得更高的股票溢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William L.Megginson and Kathleen A.Weiss: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America[J].Journal of Finance,2001(3):19-37.

[2]宋又川.开发性金融与小城镇融资[J].小城镇建设,2005(3).

[3]徐燕鲁,王要武,张跃松.我国小城镇投资基金的战略取向[J].企业管理,2007(8).

[4]刘传江.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昕.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模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篇10

为推动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经济合作区(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oration Zone,CECZ)成为和长三角、珠三角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一个新经济增长极,应推进经济合作区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贸易、投资和旅游的力度。

一是利用海峡经济合作区(CECZ)现有优势,推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先试先行,并且在区内实行一系列特殊金融政策。探索专门面向台湾的离岸金融业务,吸引更多台湾金融机构向海峡经济合作区(CECZ)聚集,通过互动和合作,使两岸金融业最终形成完整的金融板块。

二是推动建立闽台金融合作区,加强两岸产业对接。增强直接融资能力,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吸引境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来闽开展业务;利用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实现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探索组建海峡产业投资基金,为境内外资金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搭建平台和桥梁;拓展多种融资方式,强化信托、保险、租赁、典当等融资功能;增强金融创新意识,积极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和增设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机构门类;加快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建设,拓展电子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营造良好金融运行环境,保障金融企业的经营自,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金融协调互动、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海峡经济区内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努力争取中央和上级部门支持,积极探索创新,争取在金融机构互设、业务合作、清算机制、货币兑换、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外汇管理服务、资本市场准入等方面,为两岸全面的金融合作交流先行试点,探索推进,积累经验。

二、逐步放宽两岸贸易投资和汇兑管制措施

一是扩大两岸贸易、投资和旅游人民币流通使用范围和限额。扩大福建对台小额贸易出口收取人民币办理核销的试点范围,放宽人民币携往台湾的数额标准限制上限,建议台胞及赴台人员进出入境可携入人民币的限额提高到能满足旅游开支的水平标准。

二是逐步放宽两岸汇兑外汇管理措施。探讨台商对大陆投资以人民币、新台币计价,放宽台资企业汇出利润或清算时以新台币作为结算货币。增加新台币业务兑换网点,推动两岸贸易和投资项下以人民币和新台币计价结算。利用厦门航线,将大陆收兑的新台币直接押送至金门兑付美元,以降低两岸银行通过第三地如港澳地区收兑新台币的成本。条件具备时,两岸商业银行协商鉴定清算协议。

三是建立便利高效的两岸通汇和融资渠道。促进两岸金融合作,疏通拉直两岸汇路,增加融资渠道,促进两岸贸易。积极探讨制定台湾贸易机构和企业融资管理办法,在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及人民币临时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鼓励两岸银行创新金融产品,适时推出融资新渠道。积极引导规范两岸“民间结算”,放宽外汇管理政策,全面实现两岸通汇通兑,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

四是加强货币兑换网点建设和简化兑换手续。增设新台币兑换网点,简化外币兑换手续。

五是建立两岸货币收兑和汇率定价机制。参照港元、澳门元的方法来定位新台币,拓宽新台币的兑换渠道,新台币收兑业务由中国银行承办扩大到授权其他商业银行网点办理新台币收兑业务。批准大陆地区台轮停靠点经授权办理新台币收兑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商业行为挂牌、自行消化新台币现钞,开展人民币与新台币公开挂牌兑换试点。

三、建立两岸长效投资保障机制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一是建立两岸长效投资保障机制。有效的投资权益保障是两岸经济关系健康、稳定和持久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两岸投资渠道步入正轨,在两岸关系出现显著变化后,大陆投资主管部门出台了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项目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陆资入台的行政程序。建议两岸制定双向投资的配套措施,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双向投资的健康发展。

二是对两岸自由贸易港区开展业务对接,福州和厦门保税区提出与台湾基隆、高雄自由贸易港区对接思路,包括区域监管对接、货物直通对接、文件文本对接、系统软件对接、增值服务对接、销售平台对接、运作载体对接、鼓励企业落实对接、办事机构对接、联合对外推介对接等基础上,建议两岸保税区之间可以采取“包船”直航的方式,后再开展常态化运作;实行双方统一的通关单据、服务流程和通关系统软件,实施“直通关”的模式;两岸关税区可互设办事机构,定期协调两岸保税区业务对接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是推动实现对台贸易双向互通。在两岸政治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两岸贸易通关步伐,在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批准福建开办对台出口贸易基础上,尽早促成原先已获准经营对台小额贸易的大陆企业申办小额出口业务,真正实现对台小额贸易双向互通,实现两岸双赢。

四、引进台湾各类投资机构建立海峡产业投资基金

组建投资基金可以为服务海峡经济区(CECZ)建设增加融资渠道,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提供良好途径,解决建设和发展的融资问题,实现两岸金融市场和产业对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两岸可通过海峡产业投资基金形式共同抵御经济衰退,寻找合作项目。设立海峡产业投资基金在发起主体、管理主体、发行对象、资金投向等方面都可以实现在两岸之间的合作。

五、加快两岸银行业互设机构和股权合作

一是积极准备引进台湾银行业机构在大陆设立营业性机构。积极与台湾银行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引进计划到海峡经济区设立机构的台湾金融机构。二是推动两岸银行机构互设,支持台资入股建立海峡银行。积极推广“富邦银行投资厦门商业银行”模式,通过香港地区、美国、日本等第三地,实现与海峡经济区金融机构的股权合作,提高台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批效率。三是积极推动大陆法人商业银行到台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四是创新金融模式推动两岸银行业签订银团贷款和综合授信额度协议。鼓励大陆银行与台湾地区银行对涉及重点项目和两岸基础设施项目联合发放银团贷款,加快大陆与台湾的银行业联合开展咨信评估、理财融资、国际信用卡和人民币信用卡等业务。五是推动海峡经济区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在福州、厦门金融机构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实现两岸直接通汇业务。

六、推动两岸证券机构合作和企业相互上市

一是两岸协商修法支持台资参股大陆证券公司或者参股设立专业子公司。推动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合格机构与台湾地区的证券机构签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吸引台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海峡经济区证券公司,或者参股合资设立专业子公司。二是鼓励和支持台资参股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两岸的证券监管机构签定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支持台资参股在海峡经济区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两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专门面向为海峡经济区和台湾地区发行股票型、债券型等基金。三是加强两岸证券机构合作,推动两岸企业相互上市融资。推动两岸证券监管机构之间以某种形式签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以海峡经济区(CECZ)为试点,加快两岸证券经营机构互设和业务合作。四是鼓励两岸证券公司和各类投资基金相互投资实现业务和市场对接。目前台湾地区将台商提高对大陆直接投资的上限由40%提高到60%,并协商开放陆资投资台湾股市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海峡经济区(CECZ)台资企业返台上市和开展“台股直通车”。鼓励两岸企业以香港澳门地区证券市场为中介赴台上市。五是加强两岸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QDII)合作,推动两岸证券市场对接。对海峡经济区内的证券机构开办QFII和QDII业务建议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条件,个案审批,通过降低资格要求、投资额度、持股比例以及资金汇出入的限制,吸引台资机构投资者进入大陆证券市场,试点对台资及其他海外台资背景合格机构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台资机构投资者投资入股台资企业股票和海峡经济区上市公司。

七、鼓励两岸开放保险市场和相互业务融合

一是放宽两岸合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条件和增加法人保险公司数量。积极向中央争取对台先行政策,在两岸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前提下,比照CEPA的有关条款,放宽台湾保险公司在海峡经济区设立保险公司的条件。

二是鼓励两岸保险机构开展股权合作和开放两岸保险市场。在两岸加强保险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前提下,可以比照CEPA的有关条款,放宽台资企业到海峡经济区(CECZ)设立保险公司的门槛条件,对台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和作为个例审批。逐步批准并规范台湾自然人投资设立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可先从注册资本较低、经营区域仅限于一省范围的保险机构开始实施,而后再扩展至保险公估、经纪机构。对具有台资背景的保险公司及专业中介机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

三是进一步提高保险为对台经贸提供服务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在闽保险公司为台商、台资企业和两岸合作提供保险服务,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对台资企业财产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对台贸易保险,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对台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提供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四是搭建两岸保险市场对接平台,进一步促进闽台保险业交流和往来。鼓励支持两岸保险业之间开展保险业务磋商;建立福建省保险行业协会、学会与台湾相应的保险同业协会或科研院校定期交流机制;举办两岸保险培训项目和研讨会,加强对两岸保险界共同关心的保险相关议题的探讨。

五是鼓励两岸合资或台资保险公司设立驻海峡经济区(CECZ)机构,引进台湾保险人才执业和开展保险业务培训。鼓励台湾保险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大陆任职,开展保险业务培训和交流。

八、推进银联卡在两岸使用和创新双币信用卡

一是积极推广银联卡在台湾地区使用,创设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币信用卡。台湾本地的银行卡清算组织主要有台湾联合信用卡中心(NCCC)和台湾财金咨询股份有限公司(FISC),银联可以选择与台湾地区信用卡机构合作,利用其覆盖全台的银行卡清算网络,实现银联卡在台湾地区的直接受理,与单个银行相比,银行卡清算组织通常拥有较高的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因此这种模式能够在较短的期限内使银联卡的受理网络覆盖全台。进一步签署两岸银行卡业务和清算合作协议。

二是选择合适的银行卡行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合作银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当地银行卡网络,银联可以选择与已在台设立分行且为银联在港会员银行的香港银行合作,或是选择与在台的外资银行(例如万事达、维萨卡)合作,利用银联与这些银行的既有合作关系以及这些银行在台湾地区既有的银行卡网络实现银联卡在台湾地区的使用。建议由中国银联与台湾当地的银行卡清算组织或者银行进行合作,尽快促成两岸银行卡的互联使用,方便两岸民众的正常交往和日常支付需求。作为大陆对台合作的窗口,海峡经济区有地缘优势,有对台结算业务和新台币兑换业务基础和较完善的银行卡网络,可以由中国银联授权福建银联与台湾当地的机构先行接洽,在福建和台湾两地先进行银行卡业务试点。逐步推出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币信用卡创新产品工具,便利两岸人员旅游、就学、医疗、消费等结算服务需求。

三是拓宽两岸四地人民币信用卡业务范围。规范和鼓励港、澳、台银行开展人民币信用卡收单业务,对于有内地分行或者行的港澳台银行,批准将收单量对等人民币规模作为其内地分行的人民币来源;对于没有设立内地分行的,准许其在内地人民币拆借市场上拆放资金。推动海峡两岸商业银行发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人民币国际卡,与境外特约商户实行“刷人民币,收人民币”的协议。

九、加强两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与合作

一是鼓励和支持台资金融机构在海峡经济区(CECZ)设立或合资成立财务公司、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机构,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其开展业务。

二是支持台资机构在海峡经济区内独资设立或参股合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征信等事务所。大力推进与台湾商业征信机构的合作,鼓励台湾商业征信机构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为大陆商业银行、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信用资讯服务。

三是开展两岸公共征信平台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两岸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如在两岸公共征信机构之间建立数据接口,为两岸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开办委托查询业务,增强两岸工商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为提高两岸金融合作水平奠定基础,利用台湾金融机构的资讯优势开展对大陆台资企业的金融合作,建立针对大陆台资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四是建立两岸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两岸征信机构可联合携手将企业或个人在两岸经贸活动中不良信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跨岸账款追收、债权执行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

五是建立为两岸农业发展服务的专业性担保公司和融资工具,引进台湾农业信用保证机构和集聚民营资本成立担保公司。依托台商协会和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引导两岸农业合作企业组建专业担保机构,解决两岸农业合作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依托两岸农业合作企业,引导其上游的农户和个人中间商成立互助担保基金,为涉及两岸农业合作的农户和个人中间商贷款提供担保。引进台资成立中小企业和在两岸资企业担保公司。由台资和大陆创业投资公司、财政部门、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十、积极推动两岸货币兑换及结算服务便利化

积极向中央申请扩大授权,将福建的新台币兑换业务试点由一家银行向多家银行推广,一是扩大福建省新台币收兑业务的地域和机构范围。二是引导合理的新台币兑换需求从“地下”转向合法渠道,争取有关部门批准在海峡经济区设立办理外币兑换业务的非银行专业机构,例如专业的货币兑换公司,满足兑换需要,并允许台资入股经营。三是提高人民币携带限额,简化对办理新台币兑换业务的单证审核要求。四是制订人民币和新台币定价机制和管理办法,公开挂牌人民币对新台币的汇率。五是在目前两岸货币均为不可兑换货币条件下,海峡经济区向中央申请开办对台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允许为在台湾居住的同胞在福建试点银行开立人民币离岸帐户,批准在大陆台商在福建试点银行开立新台币离岸帐户,便利两岸资金的汇划、结算和投资。

十一、推动两岸分阶段建立货币清算机制

人民币与新台币在两岸流通已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借鉴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清算机制经验,尽快提供清算渠道和回流机制。清算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三种模式实现:一是两岸货币监管当局各自授权一家商业银行,由授权商业银行之间签订跨岸清算协议;二是委托两岸民间组织,例如通过金融学会或银行公会渠道,海协或海基会的“两会”协商机制,在福建建立货币调运和清算试点;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由两岸货币监管当局直接签署货币清算协议(MOU)和货币互换协议。

十二、建立两岸货币金融监管合作和金融稳定机制

一是通过构建两岸金融业合作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保持定期磋商沟通渠道,条件成熟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行日常的金融监管事务操作以及与相关台湾监管组织的磋商、协作及联动。合作应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联合打击外汇黑市交易、地下钱庄和非法跨境洗钱行为,维护两岸正常经济金融秩序。

二是建立两岸金融和司法信息交流机制,保证监管信息传递顺畅,为监管合作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建立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就两岸业务发展状况、金融监管、货币流通、货币清算、货币供应、信贷资料、外汇管理、征信管理、反洗钱和金融风险处置等相关金融领域加强信息交流与措施合作。

三是两岸协商建立本币和外汇平准基金,建立两岸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协同机制,防范两岸金融市场对接中出现的金融风险。

四是建立两岸跨境危机管理机制。

五是加强跨境资金联合监管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

十三、探索建立两岸四地统一货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