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艺术实践、综合素质、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人为艺术,它的起源和发展都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随着现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舞蹈更是受到了人们更为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新的课程改革、舞蹈的素质教育逐渐被大众接受。
虽然高校舞蹈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规模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许多高校的舞蹈教育不免会进入到过于注重课堂化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然而舞蹈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都是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舞蹈只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这也就体现出了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舞蹈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堂化教学的弊端就是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舞蹈表演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在现实当中许多学生上课学习舞蹈动作时都很认真,但是学完动作之后在自己练习的时候会发现跳舞没有“感觉”,跳舞变成了机械化的重复舞蹈动作,练习的也只是动作的熟悉程度,并不能理解舞蹈所需要的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得不到培养。而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舞蹈的表现形式, 也可以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舞蹈语言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演出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舞蹈的情感感染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可以使自己课堂所学知识得到运用,还可以通过舞台实践的方式提高舞台表现、情感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舞台上的演出,学生可以主观能动的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演出还可以学习和掌握文艺表演各个环节组织和编排的知识。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之后与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完善和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践中走出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团队合作意识的认识;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接触本专业的相关人士扩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从而更好地树立职业发展意识。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收获许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并使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更符合高校的教学目标要求。今后,我们也必须重视舞蹈的实践性教学,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更多作用,使舞蹈艺术实践受到重视,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康智贤(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R担何璧副硌荨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B类(项目编号:W2015254)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1)
2.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
3.祁智晶,《本科舞蹈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探究》载自《中央民族大学》2015。
篇2
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最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之一,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以每年约12%左右的增长率向上攀升。
早在1980年,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一小时内,股价从35美元上涨至88美元,创造了生物医药类公司的一个股市奇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安进公司(Amgen)开发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入市场,该产品随即成为市面上的生物技术明星药品,即使在EPO产品竞争激烈的2008年,其销售额仍然超过130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信息技术与系统生物学不断发展,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引起社会恐慌。全球各大顶尖制药企业加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公众和政府部门由此再次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代表机构:红杉资本
篇3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篇4
【关键词】 研发投入 销售投入 经营绩效 医药行业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可能提高产业技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一个自然的建议是推进医药企业整合。本文区分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实证检测了不同规模下企业研发投入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构成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另一新颖之处在于,引入销售投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的已有研究并未控制销售投入的影响。实际上,医药企业是为医疗服务行业提品,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医药企业很多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持或提升企业业绩,医药企业需要在销售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从而提高公司收入。因此销售投入对于医药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存在显著影响,有必要引入销售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以分离其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医药行业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低于小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则愿意进行更多的销售投入。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上述结果表明,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越好,因此医药行业的整合将有助于促进研发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本文也提出了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医药类小企业可以为销售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早期研究更多直接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一些研究提出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地正面影响。也有文献指出不同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具有显著的不同。另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开始考虑相关的控制变量,将企业规模、公司治理、融资环境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规模受到很大关注。有研究指出,企业规模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呈U型,即相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高。还有研究发现,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高于小企业。文献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同时企业规模也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文献则从制药公司专业申请数量和质量的视角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影响后,发现技术创新数量能够显著地提高经营绩效,但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率先抢夺市场。由于新药的研发周期长,短期内不会出现替代产品,企业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相对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研究资金充裕,科研人员的实力强,这都有利于研发投入的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效应,大型企业单位产品分摊的研发支出低,研发活动对其利润的提高作用更大。综合上述研究进展与医药行业的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下述两个假设。
假设1: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多文献研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业绩的相关性。有的文献实证研究指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有的文献发现,当营业收入下降时,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变化与公司下一期的盈余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的文献指出,如果公司费用控制良好,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的上升对公司以后年度业绩具有正面效应。相反,有些文献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会对企业未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而有的文献通过研究发现销售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企业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方面,还有文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本年销售收入增加时,销售费用比率增长会对公司下一年度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产业较落后,很多企业集中生产仿制药品,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在同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大环境中,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凸显。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在医药行业中,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一般缺乏领先的技术,因此在业绩上更依赖于产品销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4: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说明
(1)企业绩效的度量。在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资产回报率(ROA)和销售回报率(ROS=税后利润/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绩效。本文也分别运用上述两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2)解释变量。本文以研发强度和销售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强度为当期研发支出与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销售强度为当期销售费用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
(3)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层面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的规模经济,通过将企业总资产进行对数处理的值来衡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资本结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我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
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0-2013年度连续4年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2010―2013年连续存在的医药A股上市公司共有148家,剔除ST公司26家和数据不健全的公司22家后,得到100家公司4年的相关数据,共计400个样本。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文按照企业年销售额来衡量企业规模,将400个样本企业分为两组,表1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RD(R&Dintensity)代表研发投入;SI(Selling intensity)代表销售投入;SIZE表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TAV表示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Lev表示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财务杠杆;ROA表示企业的资产回报率,ROS表示企业的销售回报率,均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大企业的TAV和Lev均显著高于小企业,大企业的ROA和ROS均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表明企业规模对于医药企业的业绩可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均值为0.203,而大企业的这一指标为0.022,二者之间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加重视销售策略,在销售投入上强度更大。
2、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来考察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PER)之间的关系。
PER=?茁0+?茁1AD+?茁2SI+?茁3VAT+?茁4Lev+?茁5SIZE+?滋
其中,企业业绩PER分别用ROA和ROS度量、RD、SI、TAV、Lev和SIZE含义同上文,?滋为误差项。
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见表2,表2的第2―4列、第5―7列分别以被解释变量ROA和ROS进行回归。第2列和第5列为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第3、6列和第4、7列分别为以大企业和小企业为样本得出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调整的R2均超过12%,表明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考察第2列的估计结果,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506和0.206,均显著地大于零;第5列中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112和0.115,也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其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这就证实了假设1和假设3。并且总体上看,研发投入的边际影响要明显高于销售收入的边际影响。同时可以看到,医药公司规模对于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第2列)、对于ROS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第5列)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司规模可能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我们进一步区分公司规模来考察不同规模下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表2的第3―4列和第6―7列给出了相关结果。由第3列和第6列,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1.148,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但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对于ROS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与之相对,由第4列和第7列,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0.420,表明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而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对于ROS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但相关系数0.594明显小于大企业的1.148)。同时,上述分组回归的估计结果还显示,此时在各组内(大企业或小企业)企业规模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表明我们的分组是合适的。此外,表2的结果还表明,在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中,控制变量TAT与企业绩效ROA和ROS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Lev与ROA和ROS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并不存在于小企业样本中。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企业研发活动并非都能在当年产生经济效果,大多数研发活动影响企业以后年度的绩效。本部分采用企业上一年度研发强度替代本年度研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从而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稳健,结果见表3。
表中估计结果表明,针对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回归方程均有较强的解释力:调整的R2均超过18%并且F检验的p值小于0.01。表中第2列和第5列针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47和0.131、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113和0.139,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本文的假设1 和假设3仍然成立。表中第3列和第6列针对大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了经营绩效,而销售投入影响相对较小(第3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影响不显著,第6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表2保持一致。表中第4列和和7列针对小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表2相比更突出地显示出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较小。在控制变量方面,稳健性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规模对经营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仅存在于全部样本中;在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Lev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地出现在小企业样本中;全部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VAT与绩效显著正相关。上述所有结果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选取哪一会计期间的研发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
本文结合医药企业的经营特点,首先指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进而以我国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分析,引入企业规模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公司规模可能显著地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总资产大小将样本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本文的实证发现显示,由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医药行业通过整合促使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更好,从而有助于增强行业的研发能力和获利能力。此外,通过对销售投入这一解释变量的研究发现,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对规模较小企业提出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类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可以通过增加营销方面的重视度,提高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编号:ZY1322)。)
【参考文献】
[1] 蔡基宏: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关键因素分析――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
[2] 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 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 董静、荀燕南:研发投入与上市公司业绩――基于机械设备业和生物医药业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
[5]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6] 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7] 任海云、师萍: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8] Tsai,K.H.and J.C. Wang.:Does R&D Performance Decline with Firm Size?A Re-Examination in terms of elasticity[J].Research Policy,2005(6).
篇5
【关键词】基本分析;股票;政策;实战;应用
基本面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证券投资价值和价格的基本因素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结构、上市公司业绩、国家的政策法规等进行分析,评估证券的实际价值,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基本分析角度出发,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因素。选择基本面较好的股票投资,无疑是走好投资的第一步。
一、宏观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宏观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和宏观非经济因素分析两方面。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如GDP、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变化都会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宏观非经济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如政局的变动可能引致经济的改变,从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战争、动乱则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环境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变动。在证券投资领域中,只有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看,2009年针对房价增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多次采取措施来抑制投机以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使得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尤其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管制。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十一条”,之后房地产股就不再出现大涨的趋势。
2010年9月29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五条措施,被业界称作“新国五条”;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国八条”。4月13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不折不扣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家频繁的出台了这一系列整治房价过快增长的政策,对房地产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每一次调控措施出台后都会引起地产股明显的下跌,从而使一直处于较好涨势的地产股价格出现了连续的跌势,以至于2010年下半年至今,房地产股一直未出现较好的涨势。
其次,央行近两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举措也对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2010年截至2011年5月4日,央行共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加息,其主要目的是抑制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股票市场。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会使得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对金融板块来说是利空。加息也引起了购房需求的减少,使得房地产公司效益降低,引致房地产股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由于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的持续下滑,使得上证A股和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整体静态市盈率下降,从2010年10月至今,大盘也跌了几百点,这主要就是经济通胀以及频繁加息政策密集出台引起的。如果通货膨胀状态好转,经济发展态势走好,股票市场就可能迎来一段表现不错的行情。总体看来,随着通胀压力加大以及在利率和准备金率政策双管齐下的影响下,我国股票市场短期来看,将处于以震荡为主的状态。
二、行业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从证券投资分析的角度看,行业分析主要是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行业背景的分析。行业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进而在此基础上选出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那么它的前景比较看好,该行业未来的股票价值也相对高;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的抑制,那该行业的股票价格走势不会太好。行业分析主要从行业结构、行业景气、行业生命周期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在近些年仍旧取得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政策支持对该行业发展形成有利支撑。2009年政府出台了新医改方案,随后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并将在三年内(2009-2011)投入8500亿元。2009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这一系列利好政策都极大的促成了生物制药板块的不断上涨,2010年生物制药板块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其次,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随着诊断在医学及其他方面重要性的增强,分子诊断药物行业也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某些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对传统疫苗行业发展起到有利支撑而新型治疗性疫苗则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6月份甲型H1N1型流感蔓延到我国,我国政府迅速展开预防整治措施,积极鼓励研制生产甲流疫苗。鼓励研发创新疫苗的举措迅速营销到了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其股票态势,从8月27日至31日,国内3家甲流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天坛生物、海王生物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累计超过20%,并一度出现停牌。在新医改推进、甲流肆虐的背景下,2009年医药股表现非常乐观,在132支医药股中,剔除11支09年才上市的新股和11支业绩差的ST股,有50余支医药股涨幅翻倍,其中海王生物涨幅超过400%,排名第一。医药指数在2009年11月份创出新高,超越大盘6000点时的估值水平,生物制药类的企业作为医药股的新兴主力,业绩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股价也必然随之上涨。
三、公司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公司面分析主要包括公司管理层分析和财务分析两方面。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增加对公司的了解,进而判断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公司基本分析着重于对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两方面;公司财务分析着重于财务指标的分析。
公司管理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管理层行为的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走向。一般而言,在选股时我们注意看该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能力、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等。一家良好的上市公司通过理性的投资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该公司的股价也会相应上升,利润回报日益增加,使得公司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例如,苏宁电器,2004年7月21日上市。在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下,苏宁电器通过细化市场定位、变联营为自营、推出自主品牌等一系列的创新,引领家电连锁营销新的变革,继而成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行业的龙头和先锋,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2008年半年报显示,2008年1-6月份,苏宁业绩继续保持稳健快速的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59.19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5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1%;实现净利润11.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36%。经过多次派息、送股后,从2004年7月21日上市开盘价为29.88元一直运作到了2008年的74.84元,后期涨势依然喜人。苏宁电器具有高成长性和资本扩张的能力,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苏宁电器位居第一。苏宁电器凭借优良的业绩,苏宁电器得到了投资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全球家电连锁零售业市场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篇6
20世纪后半期属于信息技术,而21世纪属于生物技术。在美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已占到整个风险投资总额的1/3。可以说,未来的知识经济将不再是指逐渐基础设施化的了,而是生物技术行业。
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长期研发且高风险的产业,也是目前全球技术和资本投入最为密集的领域之一,这个产业在20世纪末最显著和重要的一个发展动态即是CRO(合同研究组织,又称委托研发服务等)行业的产生和壮大。就像IT行业的外包一样,随着CRO产业的发展和转移,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CRO的前世今生
CRO作为一个行业,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当时通过一个法案,要求药品上市以前必须经过临床研究,并对临床研究提出很多技术要求。这使得制药厂投放新药人市之前必须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迫使药厂要成立很多研发部门来从事这项工作。
如果一个制药厂只生产几个药物品种,要成立一整套人马来从事临床研究是非常不划算的,因为临床研究是“阶段密集型”的工作,所谓“阶段密集型”就是指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人是不同的,比如在设计阶段,需要很多高学历、有经验的人才。但到了设计完成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实际只需要很多“监测人员”(monitor)监测病例和收集数据等,这部分人又需要接受过很好的培训,能四处去出差到现场跟研究者沟通,核对原始数据等等。这个阶段之后,进人数据管理阶段,又需要很懂数据库、统计分析的人。这样在不同的阶段中,药物品种不是很多的制药企业发现,不同的阶段总是一部分人非常忙而另一部分人非常闲,而在美国,人力是最大的成本。据统计,在美国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发现到进入市场平均约需12年,大约耗资3.5亿美元。通常70%的费用和2/3的时间用于临床试验。随着FDA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使得这部分工作难度加大,要求的人员素质越来越专业,要求的管理非常严格,这就出来了一种脱离麻烦的临床试验的市场需求:有项目时,可以把临床研究工作委托给合同研究组织CRO,没有项目时,也就不会有任何人力成本支出。当速度已成为制药企业竞争制胜的决定性变量时,专业化分工背景下产生的CRO机构顺应了这种竞争发展的潮流。
全球药物研发投入的资金正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3.5~8.5亿美元的资金。如此昂贵的开发成本,使得每个制药企业都在寻求如何能够降低研究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的渠道。与CRO公司的合作正是国外制药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选择的方法之一。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研发费用不断上涨,CRO公司的高可变性、多种服务、低成本的优点,也越来越受到制药公司的青睐。尤其是中型制药公司,更愿意和CRO公司合作,具体做法是:由CRO负责药物临床全过程的督导,与医院全面接触,而制药公司则可以从麻烦的临床实验中解脱出来。
CRO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时仅仅是比较窄领域的服务,像全球最大的CRO昆泰公司最初就是从数据管理这样的简单事务做起,到了1994年之后,CRO逐渐发展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年产值达到160亿美元的产业。
1994年之后CRO的迅速发展同样是由于“政策面”的变化。当时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FDA向报批新药的企业收取25万美元的注册费用,这笔费用被FDA用以雇佣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审评新药。这就意味着审评力量的大大提高,制药厂要想申报一个新药,需要提供的资料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CRO公司的专业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再加上FDA向政府游说因为CRO行业的重要性,应该允许他们上市。所以1994年昆泰公司(Quintiles)上市,1997年第二大CRO企业科文斯(Covance)上市,CRO们纷纷上市使得这类公司拿到更多的资金,使他们的服务更加专业化、细分化,更加有能力拓展他们的业务。凯维斯(kendlewits)医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谢燕彬总经理向记者介绍,凯维斯目前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有分公司,可以在六十多个国家同时开始临床试验。
走向国际化
CRO走向全球化的关键年份是1997年,至这一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面的的行业协会和管理机构自1991年至1997年联合召开的四次协调会议(1CH:Internationl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将药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申报资料的国际标准统一化,得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使得一个国家的新药研发成功后可以尽快在全球上市,可避免浪费很多的人力和金钱。ICH会议至今还在开,每一届都还在讨论不同的技术标准等。
标准统一后带给所有的CRO公司一个大的机会,就是为了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他们可以在世界各国开设分公司。同时,ICH允许在一国的临床研究可以收集全球的病例数,说明这种药的临床数据代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区域,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到别的国家还必须补做一些人体学资料,看药物有没有人种差异、血型差异等。临床实验的阶段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上市时就几乎可以在全球同步上市。
90年代后期,在美国FDA提议下,陆续有14家CRO公司在公开市场上市。近年来由于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更加增强了组织实施全球性临床试验的能力和经验,CRO已发展成为一个得到市场认可的独立的产业。在过去的近20年中,随着对委托研究服务需求的增加,CRO公司的数量已发展到近千家。其中一些国际CRO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形成了很强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
现在,国外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方面有20%~30%是外包的,在外包部分里面临床研究的外包占的比重最大,临床研究部分大约有2/3是外包给CRO的。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一些较大的公共CRO公司的增长率高达45%。
CRO产业就像IT业一样,利润还是来自于规模。越小越没有利润,运行越困难,越大规模效应就越大。美国的CRO公司去年的增长全在20%以上,利润率大概在10%。但其实同期全世界的药物研发的投入没有达到20%的增长,这就是因为大的CRO公司不断地在兼并小的CRO公司,或者小的不断在破产,他们的市场份额被大的公司拿走。美国刚开始有几千
家CRO,到现在越来越少。目前世界上约有500家大型CRO,大部分位于美国,但这是一个集中都很高的行业,其中最大的5家占有50%以上的市场,企业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TOP级CRO不超过20家,他们的服务也遍及所有药物研的全过程。目前CRO产业的中心还是在北美和欧洲,2005年CRO产业总值达163亿美元。
CRO不仅在数目上和规模上发展很快,服务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已经渗透到了制药工业的各个领域。从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I―III期临床、信息学、临床文件、政策法规咨询到生产和包装、推广、市场、产品和销售支持、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甚至CRO的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CRO产业的国际化是其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病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人力成本低廉的地区正成为CRO产业转移的受益者,CRO产业正在向东方漂移。
全球主要CRO简介
Quintiles(美国)
Quintiles为全球最大的CRO,成立于1982年,名列S&P 500,Fortune 1000及Nasdaq 100。为全球生技、制药、医疗器材业提供药物研发、贩售、行销及医疗保健政策咨询全方位之服务.员工约1 9000人。该公司提供跨功能的服务团队,共同研拟计划并以持续的方式与客户互动。在38个国家设立据点,与医院建立良好关系,并以广告增加受试者的招募,以电子系统收集数据,藉数字管理及临床影像的分析加速法规审核时程等。Quintiles由以上各机制,可节省临床过程30%的时间。
目前Quintiles在全球有150个办公室及15个数据管理中心。在过去五年曾成长20倍,因成长过速故亟须整合。
Covance(美国)
Covance成立于1987年,最初由Corning lnc.成立,1997年独立出来而成为衍生公司,具有悠久的历史及良好口碑,是第一家全球性的CRO.亦为全球第二大CRO,在19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和中国内地及台湾政府签有策略联盟,于1998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4%,其营收的成长率维持在20%左右。
从事重组产品的生产,深受生技厂商的依赖,产品项目很广。经过一连串的并购,具备临床前试验实验室、生技产品制造、临床包装及健康经济等部门。亦提供生物制剂的生产代工,用于临床试验及销售。Covance设有新的生物信息组来同步建立并整合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并设有临床前毒理组来进行动物试验。
Parexel(美国)
Parexel 总部设于美国麻州波士顿,服务遍布全球29个国家,45个地区,员工总数约4,200人。核心能力在设计并监测临床试验,也提供数据管理,法规服务、健康经济及咨询服务。在1996年上市,1998年买下KemperMasterson(KMI),重新命名为KMI/Parexel。重点在Phase I~IV的临床试验及产品行销,利用网络等新技术使客户可以得到实时信息,该公司各项机制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做下是否继续开发药物的决定。
PPD(美国)
PPD PPD有三个分支机构,包括PPD Pharmaco,为CRO运作中心,其他两个部门则提供R&D咨询及产品群管理。提供的服务虽为全面性的,但重点在于委托研发部分。在1997年收购了Sarco lnc.和GSX System,建立了药物研发中组合化学的专业能力,而成为少数可提供此项专业服务的公司。
在17个国家有48个办公室,并往上游延伸,由临床试验加强到包括组合化学等药物开放、基因体功能及基因药理等领域,使得药品上市更为快捷。
MDS(新加坡)
篇7
“可能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很喜欢医学,长大后也想从事相关工作,只是没有想到会做创投。”11月2日,中国大饭店的咖啡厅内,一身黑色西服的赵晋对《投资者报》记者说,亲眼看着中国的医药企业逐步发展,虽然没有做医生,但是如今通过创投间接从事医疗业,也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他究竟如何走进这个曾经“没有想到”的行业?
在学习中转变思维
赵晋人生道路的选择,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
他出生在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老师,父亲从事生物医药行业。在家庭的熏陶下,赵晋对读书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
“中国大学的教育与国外不太一样,因此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决定要出国,但要拿美国医学院的奖学金对中国医学学士而言比较困难,所以我选择了分子生物专业,专注于癌症方面的研究。”赵晋告诉记者,在过去的职业选择当中,父母并没有强迫他子承父业,选择医药只不过是他的兴趣之一,或者是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每个月都要生病,当时就感觉医生的工作非常神圣。”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当赵晋在读分子生物硕士学位的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以前考虑的方向,就是往研究方向发展,去大药厂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研究可能不是我的方向。”
于是,美国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MBA进入他的视线,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职业生涯。
“商学院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咨询、投行领域工作。”赵晋介绍说,2003年他毕业后,经历了美国经济低潮,在施贵宝和艾默生短暂工作后,他很快进入了咨询行业,加入了世界顶级的摩立特(Monitor Group),担任高级咨询顾问,专注服务于国际大型的医药企业客户。。
到底哪个工作更适合自己,并能结合在美国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呢?
赵晋也曾问自己。
或许有些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
回到国内,Monitor的同事推荐他去维梧创投,而接触这家机构后,他发现这正是他要选择的方向。“在美国乃至全球,专门做医疗的基金并不多,而这份工作结合了我的全部学习背景及工作背景,同时又跟医药紧密相关。它非常适合我,我也非常喜欢它。”
在这家被美国人称为“白色男孩的高端俱乐部”的创司,赵晋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5年投资生涯成为他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
中美药企合作的桥梁
加入维梧创投不仅改变了赵晋的人生方向,还改变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作为一家专注于投资中美两地的美国生命科学投资机构,维梧创投并没有正面与国内医疗类的产业投资基金进行竞争,也没有将短期投资回报作为目标,他们更多的工作是帮助中美制药企业互相沟通,在二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中长期的投资和合作,为双方企业创造价值,从而获取回报。
正是通过“桥梁战略”,为一些中国制药企业提供美国制药厂的药品技术等,让维梧创投――这家在美国起家,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的创投机构,已经在中国斩获了康辉医疗、李氏大药厂、长春长生等12个项目。
“康辉医疗是我们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我打电话得来的。” 据赵晋回忆,2006年接触维梧创投后,为了收获一些不错的项目,他曾仔细分析每个细分行业,然后给行业的前五名挨个打电话。
最终,赵晋找到了康辉医疗CEO的助理,见面几次之后,赵晋发现,作为一家以研发为基础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康辉医疗虽然在骨科治疗方面涵盖了创伤、脊柱等多个领域,却缺少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骨关节产品。
当时,康辉医疗在国内已经是比较有规模的企业,而2005年进入中国的维梧创投,其名气与建银国际医疗产业基金以及复星医药基金相比,还相差甚远,为什么康辉医疗要选择维梧创投呢?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引进世界相关类型的产品,帮助他们丰富产品线,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桥梁作用”成为了赵晋的杀手锏。维梧创投1996年在美国成立,在美国医疗界已经投资了90多家企业,其投资领域涵盖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制药、器械,及医疗健康服务等,可谓在医疗圈里遍地开花。
在美国找到与康辉医疗匹配,或者与其有关联的公司,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
“不过撮合二者的合作也并不容易。首先,国外的企业并不会轻易将技术转让给国内的公司,这需要信任的过程,因为双方以前并不认识。”这个时候,维梧创投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赵晋的美国搭档、同为维梧的管理合伙人余诚明,这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后代,毕业于哈佛和斯坦福医学院的博士,代表维梧创投美国不断在双方之间进行沟通,加强彼此的信任,很快,康辉医疗拿到了这家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代生产机会以及销售权。
2009年4月21日,维梧创投出资200万美元投资康辉医疗。2009年8月11日,维梧生技创投还以旗下Vivo VenturES Fund Cayman VI投资香港李氏大药厂 。
“维梧创投2007年落地中国,在我们的桥梁战略下,目前已经投资了12个项目,涵盖药品、疫苗生产、医疗器械和原料药生产等多个部分。”2010年康辉医疗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这让他倍感欣慰。
此外,海普瑞也和维梧创投有所关联。
作为全球产销规模最大、我国唯一一家同时取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CEP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海普瑞的主要客户为Sandoz、赛诺菲・安万特、APP等国际制药巨头。
而海普瑞与一些制药企业的合作,就是由维梧创投牵线搭桥。
“最早,海普瑞与这些制药企业接触的时候,他们也并不很信任来自中国的企业,后来我们从中做了沟通,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最终促成了二者的合作。因为这些国际巨头有一些就是我们在美国进行投资的,我们进行洽谈,很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赵晋透露说。
2007年进入中国伊始,维梧创投成立了第六只基金,总额为2.81亿美元,其中含一只总额1亿元的人民币子基金,截至今天,该子基金已经完成8000万元的投资。其中3个已经成功退出,另有两个计划在明年分别登陆A股主板和创业板。
“目前,我们第七只基金正在进行全球募集,该基金已经在今年8月末开始筹建,目前募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赵晋说。
而谈到维梧创投迅速崛起的秘诀,他则坦诚地表示:“商业讲究诚信和策略,我想正是我们的桥梁战略吸引了这些医疗企业。”
追逐人生的价值
商业讲究诚信和策略,生活也莫不如此。
虽然投资人的生活让他收获很多,然有所得必有所失。生活工作占据了赵晋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家人和自己爱好的时间并不多。
“我的爱好很多,比如摄影、品尝美食、旅游等,不过现在要挤出时间来做这些事情。”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赵晋的发泄渠道是运动。
医学出身的他,深谙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即使再忙碌,也要保持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让我们看看他一天的生活安排:在不出差的情况下,他一般在早上5点半起床;6点开始跑步,或者游泳;7点左右开始工作,并一直忙碌到下午5点半;晚上6点到9点,大部分时间会留给自己的家人;9点以后,跟美国方面沟通,沟通完毕再睡觉。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沟通是最重要的。家庭需要沟通,同事之间同样需要沟通。”这是到35岁以后,赵晋的切实感受。虽然很忙、很累,有的时候也很焦虑,不过,检视自己的生活,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四五年过去了,他依然享受其中。
“25~30岁做的是工作,允许你换工作或者行业,然而35岁以后做的是职业,只有你喜欢,才能够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并且全身心的投入。”
对于他来说,每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还能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点事情,正是他所喜欢的工作。
篇8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在中小型企业聚集的地方,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从而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因此,孵化器往往是创业风险高的科技型企业生长发展的摇篮。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9年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两家孵化器成立,2000~2004年已经走过初创期,北京市孵化器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实力迅速增强,并出现了部分专业的孵化服务平台。至此,孵化器在增强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如何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科技资源,让科技企业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如何进一步提升孵化器行业的专业服务能力,加快技术转移、强化技术商用化?如何引导孵化器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保持孵化器的企业有持久的科技创新动力,成为孵化器行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
北京市科委2005年了《北京市专业孵化器及体系建设关键问题研究》和《在孵企业调研》等软课题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计划中设立了“专业孵化及服务体系建设”专项,重点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区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支持。
孵化专项的重任落到了北京市科委高新技术处的肩上,高新处委托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北京创业孵育协会,按照《北京市科委专业孵化及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专项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组织实施,面向全市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项目申报受理、专家评审组织、课题协议签订、经费拨付等具体工作。
为提升专业能力的和服务水平,孵化专项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展开工作,不断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的新型模式和机制,利用示范带动行业发展,使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成为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全过程的助推器,成为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中坚力量,构成首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
多年来,孵化专项的实施促进了北京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集聚,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创新集群,创新成果明显,包括均大高科、软件园孵化器、科方创业在内的部分孵化器围绕行业核心企业,初步形成了行业相关的上下游及配套企业集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形成了孵化行业的五大典型模式。
典型模式 推动孵化行业可持续发展
模式一:专业服务主导型孵化模式
此种孵化器模式主要是强化建设孵化器的某一个或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内容,使其具有很强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在孵化器和行业内进行专业化孵化,促进r在孵企业的发展。这种专业服务主导型孵化模式包含如下几种具体的类型:
1 投融资服务主导的孵化器――启迪创业(钻石计划+专业投融资)、中关村国际(房租投资入股)、中关村兴业(多元快速融资模式)等。
2 技术服务主导的孵化器――科大方兴(科技条件)、科方创业(科技条件+中试条件+技术服务)、生命医药园(科技条件+技术服务)、北内(技术服务)等。
3,咨询服务主导的孵化器――启迪创业(摇篮计划)、均大高科(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市场服务)、科方创业(技术咨询+创业咨询)、科大方兴(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华海基业(管理咨询),软件园(技术咨询+管理咨询)等。
4 技术转移主导的孵化器――科大方兴、科方创业、中自、北理工、北方车辆等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建立的专业孵化器,主要将自身系统的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
模式二:“联盟式”资源整合型孵化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孵化器自身不单纯依赖内部的科技条件资源,而是通过发挥孵化器资源组织的作用,整合聚集外部科技条件资源,实现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这一模式在一些孵化器进行专业化转型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未来孵化器发展过程中,这一种模式将推动和实现同类专业孵化器共性优势资源的拭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整合相关科技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模式的典型机构包括汉潮大成孵化器、科大方兴孵化器、海淀园创业中心、方和正圆等。其中,汉潮大成孵化器在专项支持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建设了首都中医药检测条件平台,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应用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等6家院所总值过亿元的仪器设备资源纳入合作共享范围,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也使现有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模式三:聚集和开发产业链资源的专业孵化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是专业孵化器按照其所孵化领域内产业的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对产品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式的孵化,从而有效降低在孵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促进在孵企业的快速成长,推动整个行业的均衡发展。例如:
1 均大高科孵化器通过专项的支持,成功建立了医药市场推广体系成果转化平台,平台依托均大高科孵化器的股东――九州通集团的全国性医药销售网络和丰富的上下游客户资源,以丸州通集团在京所投资的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电子商务等医药实体为资源载体,为在孵企业建立了一个基于产业链全过程的独特孵化服务模式,集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及医药电子商务于一体,极大提升了孵化器的专业服务能力,降低了研发企业的运作成本和市场风险。
2 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通过对在孵软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对日软件外包企业不断增多,逐步形成对日软件外包企业集聚之势,但是,对日软件外包的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因个体企业规模小、影响力小,导致市场窄、拿单率低等的瓶颈。因此;孵化器牵头与这些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共同形成东联软件开发基地联合体,采取“集团化作战”方式,打破了中小企业“单兵作战”的瓶颈。在东联软件开发基地联合体运作的过程中,为了使操作环节更便利,孵化器实现东联软件开发基地的法人化、实体化。这种将孵化器与在孵企业捆绑运营的尝试,统一对外拿订单的模式,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支持。
模式四:依托大集团综合资源的孵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孵化器多是大型集团进行投资建设的,往往是集团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孵化器。这类孵化器能够刹用集团和系统内的科技
条件、技术、市场、咨询、资金等资源优势,对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比如,均大高科(科技条件+市场+咨询)、奥宇(科技条件+资金)、博奥联创(科技条件+咨询)、昌科晨宇(科技条件+技术+市场)等。
1 利用股东渠道及信息资源,提供专业市场服务
北京均大高科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依托母公司――九州通集团在医药行业的渠道优势和信息中心资源,积极开展医药领域市场推广服务。孵化器利用九州通集团强大的医药商业网络,为医药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等服务,同时为医药产业的孵化提供了最终产品的市场通路。2007年实现专业服务收入年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30%以上。
2 利用集团的科技条件和资金优势为企业服务
奥宇孵化器是由北京奥字模板有限公司投资成立,奥宇模板主要从事建筑模板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产品已应用于“鸟巢”等奥运工程和众多国家重点工程,畅销全国并出口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奥宇与国内外500多家建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在建筑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具备材料和制造等专业科技条件和技术优势,并且具有较大的资金优势。孵化器主要依托股东,进行技术孵化和投融资服务,同时孵化器和集团共同成立了投资公司,共同进行项目投资,在京南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 从大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出发创办孵化器
博奥联创孵化器是由大型光机电企业三友集团和投资机构共同组建的光机电专业孵化器。北京三友集团在激光、全息防伪等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近亿元的专业科研设备与生产设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利服务机构之一,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实力。三友集团旨在通过创建孵化器的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设备、中试车间、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资源,挖掘和投资自身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或产品,形成孵化器和在孵企业的互动发展。
4 利用集团公司的综合资源优势进行孵化服务
昌科晨宇孵化器是由赛迪股份进行投资的孵化器,隶属于赛迪集团,是中国负有盛名的信息技术研究权威机构。同时赛迪传媒还具有专业的咨询、市场渠道、市场媒体和投资等专业公司。目前孵化器通过集团已经与各个兄弟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为在孵企业提供科技条件、技术咨询、市场渠道、市场媒体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
模式五:依托和挖掘高校资源的专业孵化模式
1 挖掘高校科技资源,支撑企业技术创新
科大方兴孵化器充分挖掘科大的科技资源,与学校实验室实现对接,已经对外开放的实验仪器数百台,价值达近3亿元,孵化器还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了“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集成合作单位的科技成果、行业专家、市场需求、行业信息等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2007年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了检测服务。
2 民企+高校模式
篇9
关键词:研发预算;作业基础;动态管理
本文为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作业基础预算理论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ZX100701055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进步成效的两项重要指标。十二五规划中,各省、各行业都制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规划,例如,江苏省率先提出在这一期间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3%争取提升到3%以上,达到世界上创新型国家水平。生物医药行业则将400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投向相关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此外还首次提出要把中国建成为世界第二位的制药市场等宏伟目标。然而,在我国企业研发管理模糊低效的现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资金,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研发项目而言,投资是开始,绩效评价是结束,二者都无法改变和优化研发的结果,抓两头的管理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研发过程进行价值管理,预算管理是研发过程价值管理的第一项,因此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的预算管理已不再适用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需求,急需一种新型的预算模式。本文拟从剖析我国企业在研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研发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项目的资金配置模式、研发预算编制方法和研发过程管理等方面。Souder.W.E.(1986)采用差距分析法对项目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将资金分配给最有价值的项目。Robert Berloznik(1998)提出在研发过程中运用嵌入式技术评估实现对研发项目整个管理过程的监控,从而控制研究开发方式的成本效益。Maurice I.Zelman(2007)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研发项目预算,详细分析了研发项目从筛选到财务评估,再到风险分析和最后定夺的技术预算过程。官小春等(2008)设计了基于作业基础预算的企业研发预算模型及编制方法,通过对研发过程的层层分解,实现对整个研发过程的动态控制。梁莱歆(2008)构建了适用大型高科技企业研发资金配置的“研发树”模型。熊艳等(2010)建立了以企业战略柔性为基础,充分关注研发人员自行预算意识的柔性预算管理模式,等等。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对预算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多且趋于成熟,但专门针对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非标准化特点的研发项目进行的预算研究文献尚少。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由只关注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到立足于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预算管理。特别是梁莱歆和陈海生两位教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通过探索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提出了多种具有开创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新思路。
三、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期学者对我国企业在研发预算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后,总结分析出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1、整体研发水平不高、且对研发预算重视不足。国家统计局公布,到2009年我国R&D经费占GDP之比为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2001)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仍局限在生产经营领域,对于R&D项目投资这样的重大项目还缺乏预算。其关键原因是,部分相关管理人员仅关注研发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价值管理意识淡薄,对研发过程进行黑箱操作,或即便开展了研发预算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预算管理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编制程序。梁莱歆(2007)调查发现目前高达82.2%企业所采用的研发预算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用。研发活动的特殊性也导致其预算模式与生产经营预算模式有很大不同,将研发资源简单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用预算编制的有效性。此外,部分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领导式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下级员工参与程度低的预算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缺乏必要的约束。
3、研发过程缺乏严格有效的后续动态管理。梁莱歆(2007)研究数据表明未对编制的预算进行调整的企业占到样本总数的55.4%。研发项目具有非标准化特点,很难一次性地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且获得的信息也可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失去价值。那么,当内外部环境变化时,未进行持续、跟踪式动态管理的企业就很难及时制定、准确选择最佳的调整方案。
4、缺乏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尚宏阳 (2009)调查显示有48.2%的企业表示未采用ERP系统或者其他管理软件来实现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以信息的大量收集为基础,相关的管理软件就是记录、转换、使用这些信息的载体,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效率会对预算信息是否满足编制需要产生重要影响。这就必须改进我国企业现行研发预算管理水平,搭建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
四、企业研发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对研发预算的重视和资源有效性的理念。随着项目投资额度迅速增长,加大了研发项目投资风险,研发项目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实施,甚至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战略导向。管理人员应从观念上认识到研发预算管理对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力度,洞悉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先前的预算计划或企业战略定位,降低因市场因素造成研发失败的风险,并在研发结束后对实际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考评。同时,提高研发人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强化节约成本意识,培养其做个面向市场的技术商人。
2、导入作业基础预算的上下结合编制程序。一方面基于标准成本制的传统预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研发预算编制的需求,使编制的预算无法与研发的实际过程相配合,出现预算失效的现象。本文提出建立一套与研发活动具有更高契合度的作业基础预算模式。该模式以作业为连接点,将整个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分解成一个个作业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了预算编制难度,弱化了风险。作业基础预算关注闲置生产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不增值作业,以优化产品生产的作业链;另一方面采用上下结合的双向参与性模式,允许下层管理者充分发表对预算编制的意见,以提高研发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分配的认同感,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3、建立基于价值链的门径式研发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到横向、纵向及企业内部价值链对研发项目价值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将研发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作为研发进程的门径,对研发预算实行分阶段的管理。以资本预算方式决定研发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门径通过、阻止决策;根据每道门径前后所掌握的信息,以资金控制预算的方式评审上一阶段的资金投入情况,并编制下一阶段的预算,直至最后门径。该模式通过把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分解为多个门径点预算,缩短了预算区间,控制了预算风险,缓解了预算信息依据不足的难题,有利于实现对研发资金的有效预算管理,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价值最大的研发项目和作业环节上。
4、构建案例推理式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运用案例推理技术管理中,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研发项目案例数据库,储存项目资源消耗和效果评价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匹配案例的经验信息,以便实施新研发项目的检索和重用。当定义新研发项目时,在案例库中输入相关属性特征,寻找一个与当前项目最相似的案例,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正,最终推算该项目在作业、资源、部门之间的成本投入,用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预算编制,到执行阶段必要的动态调整,再到最后的预算考评,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载体能快速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这将提高研发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五、总结
面对“十二五”期间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未来科技产出几何级增长的发展趋势,如何对庞大的研发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作业基础预算编制方法,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研发过程进行门径式的分阶段考核、建立系统的数据库,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对研发预算实行动态管理。这一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规模、硬件设施和相关管理人员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结果在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可能更为合适。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会计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