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变更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变更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程项目财务审计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依法执行而展开的工程项目财务审计工作确保了工程投入的准确性、真实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项目工作经验,分析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主要特点,浅谈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关键词:
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特点;必要性
一、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特点
工程项目财务审计是基于同时掌握财务审计能力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专业知识的审计工作者而展开的经济活动,审计工作者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第三方公正的角度进行工作,因此它具有公正、合法、真实、准确等性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真实有效的财务审计管理,同时是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并有效提高工程效益的有力手段。
二、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一)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项目评估的重要依据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是基于真实、准确的数据背景下分析研究所得出的,没有准确真实的数据支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只是一个空谈,不具有科学有效性。因此,通过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方式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是十分必要的,它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供有力的保障,是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的重要规避措施。在实际的可行性报告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工程项目建立依据的审查。一般包括工程项目的建立背景、工程概况、项目市场前景、投资金额、方式,以及财务分析等方面。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是在项目建立依据审查的基础展开的,通过项目建立依据的真实准确性审查,分析项目是否具备建设前景,项目建设是否存在竞争对手以及当前环境是否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等,着重分析工程目标前景与投资的关系,尤其需要考虑工程目标是否存在竞争,以及工程的竞争力和工程风险的预测。工程项目的规模分析。项目规模分析应包括经济投入成本预测,项目目标收益预测,效益指标分析,工程风险说明,财务指标分析结果,以及阶段性经济投入预测等。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结论。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专家通过上述3项的审核结果,就工程可行性给出审核结论,并提出相应意见。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是工程建设开展的第一步,是必须经过有效的科学手段验证才可以作为有效的工程建设参考依据供企业高层决策使用。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体现在工程项目财务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中的,它是工程的实际投入和产出的真实表现,是工程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工程项目财务审计有效的反映了工程的经济性、效益性
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任何的项目都是建立在其为国家社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因此工程项目财务审计能够真实有效反映工程经济效益性的这一特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程项目财务审计在工程的各阶段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通过结合工程设计资料以及国家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工程预算,通过预算审计的方式,将工程的造价控制在设计所需的概预算范围内至关重要,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预算审计、风险评估等方式将工程投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制定阶段性工程资金投入计划,通过有计划的资金投入,可以减少不必要资金浪费,规避资金无计划投入带来的资金周转不周等情况,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实时的工程项目动态投资审计则有效监控了工程的投入情况和工程实施进度。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各种的突况产生的停工,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变更,以及应业主要求产生的工程变更等都会使工程的投资预算发生变动,通过审计将这些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收集并记录下来,是工程最终经济评估的真实、有效性得以保证的不可或缺的依据;同时通过阶段性的工程审核,对阶段性的工程进度分析以及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实时的掌控工程进度,并针对当前工期进度、和经济指标实现动态调整,确保工程的按时完工和资金投入动态平衡,总投资可控。工程竣工前,结合工程预算、工程变更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发生一系列经济活动,审核工程的最终造价。竣工决算的审计包括工程竣工图纸的现场复核,竣工图纸工程量审核,工程变更签证审核,以及工程合同项目单价外的项目单价审核、材料价格动态调差等,基于工程合同、有效的工程变更以及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所得出的工程最终造价是真实、准确、有效的,确保了工程项目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直观体现,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工程项目财务审计是依法进行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
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财务审计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规范,财务审计的真实、准确、有效也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实现的。国家法律法规对财务审计过程起着主导作用,财务审计的主要工作任务则是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核。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经济活动应当符合以下内容:一、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二、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等编制的预算计划,以及工程项目招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规范要求。三、满足国家现行行业规范,定额指标等。
工程项目财务审计是需要由获得国家相关职业任职资格的人员编制执行的,是需要相关审计工作人员承担相应责任的,因此它具有法律的普遍约束效力,是可以真实反映工作财务投资状况的财务管理手段。财务审计工作的成果上报给审计单位的高层领导决策、评价,并采用复审的方式,进一步确保工程项目财务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项目的不必要资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项目财务审计使工程项目建设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合法有效的财务审计工作,可以有效保障工程项目投资的效益;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作者:国庆斌 单位:菏泽市公路管理局工程三处
篇2
1.2施工环境不佳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露天作业,受到天气的限制较大,其中有极大一部分的工序规范会受到天气影响。加之施工场地往往和一些建筑物或者田地相邻,这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原材料成品的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时因为行政指令,可能要求在同一时段完成上千米的工程,或者几十道工序不经批准就直接开始施工。除此之外,部分水利工程仍旧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存在垄断现象,从施工开始到最终的工程验收,依旧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特征。
1.1资金尺度不清晰水利工程的建设,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上级的拨款,或者由地方财政负担,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投资无法及时或者完全到位。设计之上的模糊性,以及施工当中的诸多不可预见性,从而导致设计变更比例无限增大。与此同时各大城市的价格不统一,所制定的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最终使得资金的控制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的审核。
1.2社会影响力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工程当中通常需要就附近的居民进行改线、征地等,极大的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且工程的整体质量高低,工程的进度是否在控制当中都将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涉及其切身利益。尤其是对于附近的一些企业影响尤为严重,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河道或者堤堰的施工当中,往往由于疏忽或者其他因素而挖断自来水管、通信电缆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水利工程监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2.1针对设计之上的监理不足我国在设计方面的监理却十分不足,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调节不足等因素,使得工程设计存在管理不够严格,协调性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可行性分析等问题。最终导致工程的设计和评价只能流于表面,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除此之外,评价优化技术手段落后,各专业设计工种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缺乏配合等。
2.2有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当中,其主要任务是“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监理单位在开展监理工作之时,应当立足于相关合同,落实其中涉及的各项监理任务,组建项目监理机构,并且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而最终的监理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监理工作的总体布置和之后的合理科学的管理,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专业、业务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完全与之匹配。尤其是对于其中起到领导和引导作用的总监理工程师,不仅要做到专业、业务等方面足够优秀,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就现状来看,目前还有部分的监理工作无法独立于原单位,在收到监理任务之时只是临时拼凑人员,而参与监理的人员又往往缺乏必要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了解不足,无法有效的提升监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在这些监理人员当中又以离退休人员居多,整体结构不稳定,变化性较大。并且那些拥有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专业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综合型人才较少,人才引进也存在相当的难度,从而导致开展监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想要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较为困难。
2.3行为规范不够,监理作用未能充分体现部分小型的水利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依旧无法完全依据相关的规范进行施工,甚至是边设计边施工,或者施工单位、业主、设计单位都是属于同一家单位。这就导致了在各自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职责不清,责任制并不明确,管理工作一片混乱。当监理人员做任何的决定,或者存在不同的意见之时通常无法完全落实,监理效果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对于质量的监督作用也较弱。一旦出现任何的质量问题,各个负责人之间互相推脱责任。
3应对措施
3.1提高专业技能对于监理工程师而言,专业的技能将直接影响监理的整体效果,也是开展监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作为监理工程师不断的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对失败的总结和成功经验的提取,最终满足该项工作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3.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在水利工程之上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还是有不少的问题未能够解决,如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国家颁发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规定的条款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有诸多不协调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地方,并且覆盖范围也不够大,还存有部分遗漏。这就要求不断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提高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加强相互的互补作用,扩展覆盖范围。并且严格监理市场的准入管理制度,避免无证上岗、无资质承揽业务等现象的发生。
3.3提高整体素质,落实责任制,规范监理行为加强监理队伍的建设,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监理单位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从意识之上转变其看法,真正认识到监理的重要所在。同时通过培训进一步的规范每个工作人员的监理行为,认真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同时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范围,提高其责任感。可以将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相联合,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现场的监理,对于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认真仔细的进行监督和检查,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一旦发现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且监督施工队伍及时修正以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除此之外,要求监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进行宣传,让所有的工程人员认识到监理的积极作用,主动的配合监理人员完成相关工作。并且将每次监理任务纳入考核当中,以此引起各个监理人员的重视性和具体工作的落实度。
4结语
篇3
本文阐述了会计诚信的含义,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杜绝会计信息造假、重建会计诚信的对策:减少社会外部不良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不利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在企业层面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切实加强政府对会计活动的监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
会计诚信;会计监督;社会环境
会计是诚信行业,离开诚信,会计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近年来,连接不断的恶性会计造假案件使公众大大降低了对会计的信任度。会计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会计主体和会计界的声誉,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并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性危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社会贻害无穷。因此,会计诚信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会计诚信的含义
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诚信”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发展与延伸,它要求会计人员立足会计实践,力行诚实守信。会计诚信,对于广大的会计人员来说,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会计实践,力行诚实守信。其中“诚”至少有三层内容:(1)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工作,爱岗敬业,敬重会计职业;(2)诚恳对待与自己会计工作有关和无关的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3)热忱做好会计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而“信”至少也有三层内容:(1)讲究信用,实事求是;(2)树立会计信誉,创建会计品牌,提高会计公信力,坚决不做假账;(3)信任他人及其会计信息。所以,从整体上看,会计诚信的涵义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水平。
会计诚信缺失的具体含义包括:第一,恶意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有关规定,对不同时期报表内的信息进行操纵调整,致使报表数据严重失去可靠性和可比性。第二,通过隐性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价格粉饰利润。第三,对于会计准则或制度未作出会计处理规定的特殊业务采用显失公允的处理方法。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不同活动主体通常会享有不同的信息。从信息的获取渠道来看,经济活动中不同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差异的。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通常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因而他们会较为容易地拥有企业内部的多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为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平时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他们主要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者们提供的各种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状况,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供给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的选择可能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在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譬如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在从事这些工作时,就可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又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着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可能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或相反)来操纵利润。
3、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会计监督机制既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也包括外部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机制看,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不能实现对会计信息制造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使得会计造假行为时有发生。从外部监督机制看,一方面,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的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监督重点的移转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另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又由于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的缺陷,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存在着偏离客观公正方向的可能性。
4、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对会计造假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由来已久,就连欧美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难以完全杜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驱动力。虚假的会计信息描画出的“优秀业绩”可能使部门主管、企业领导、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都从中获取收益,或谋取更高的职位,或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等,而造假行为一旦败露,其处罚措施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等,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利益大而风险小,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会计造假行为就会增加。会计诚信的水平也就必然下降。
三、杜绝会计信息造假、重建会计诚信的对策
1、在社会层面改善社会环境,减少外部不良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不利影响
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中,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会计从业人员道德观念的养成和行为规范的遵守,也同样会深受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熏染,如果一个社会是尊崇道德的,是崇尚诚信的,非诚信的人员和行为是广受谴责的,是为人所唾弃的,是要付出沉重的社会成本和代价的,那么,这个社会中的成员都会有意识地、自觉地约束其行为。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中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诚信缺失,欺诈横行,非诚信的人员和行为不是受到谴责和唾弃,而是因此而获取收益、博取名望,那么,这个社会中便会人人缺失诚信,处处充满虚假,即使是专门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将会计诚信缺失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认识和解决,会计诚信的重建不是仅靠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行业、会计监管部门就能够实现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社会长期细致的艰苦工作来营造一个尊崇道德、崇尚诚信、反对欺诈、杜绝造假的社会氛围和执业环境,只有这样,才有望使生活于其中的部分和个体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2、会计诚信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相互促进,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法行政,起到示范、引领、导向和带头的作用。其次,会计行业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会计从业证书的发放、注册登记和年检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再次,要加强事前的教育、培训和有效预防,要使会计从业人员将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会计诚信建设仅靠提倡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强有力的、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约束,
3、在企业层面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依据,同时,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有助于减少或消除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4、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会计舞弊成本
首先,完善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使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会计法》、《审计法》等包含更多的惩戒性条款,而且,法律规定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增加会计舞弊成本,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原因,可建立相应的民事赔偿机制,如果虚假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为其所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给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较大财产损失的,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可以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惩处之外提起民事赔偿之诉,这样,对于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来说,其违法成本既包括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惩罚性成本,也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民事赔偿性成本,使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行为所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从而增加会计舞弊成本,使其非诚信行为变得无利可图、得不偿失,进而从根本上防范会计造假行为。
5、在政府层面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政府对会计活动的监管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弱化直接管理职能。必须找准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政府部门是财务会计活动的有效监督者,其监督职能主要表现在技术监督、法律监督两个方面,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稳定而具有连续性的财务会计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严格落实;另一方面,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对于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缺失诚信的行为绝不姑息,依法严格予以惩处,使法律规定成为维护和保障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6、在教育层面明确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第一重要内容的观念
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使会计人员树立职业的尊严感。使所有人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确立“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从业原则。为此,要教育并培养会计从业人员,使其在会计工作中保持正直客观立场、树立公正平等意识、确保独立自主人格、提高会计执业判断与责任能力、养成廉洁奉公的操守。
【参考文献】
[1]劳秦汉.会计道德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3(4).
[2]芦振基.谈谈会计诚信问题[J].山西财税,2002(12).
[3]张霞.关于会计诚信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03(6).
篇4
房地产交易的特点及管理
房地产交易特点
房地产交易主要指,房屋及土地供应与需求双方实施的买卖交易活动,从而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的过程。房地产交易包含多种类型,不仅包含房地产转让、抵押,而且涉及租赁。通常房产交易进程中是由中介公司带领客户查看房源,最终促成交易。房产交易与其他产品相比,流程烦琐,影响交易因素较多。立足本质层面,房产交易主要指房地产交易主体间以房地产特殊产品为交易对象所从事的市场交易活动,拥有较多特征。首先,不发生物体的空间移动。房产交易中,由于房产具有不可流动性,不能以实物形态进入交易场所。因此,房产商品交易,只有所有权或使用权关系转移,并不存在物流形态;其次,房产价格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房地产交易的管理房地产交易管理,主要指为避免房产交易中的不良行为,政府以法律形式、行政手段等,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实施约束,促使其交易规范化,对交易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违法行为,针对不良违法交易应严厉打击。政府对房产交易进行引导,彰显其在交易中的监督能效。依据我国《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转让、抵押的规定,在交易中遵循公平、自由等原则,确保交易行为处于我国法律红线内。此外,根据《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全书》指明,房地产交易中,不仅应将房屋所有权转让,而且还包含土地使用权,该制度极大程度地消除了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
房屋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房屋
房产交易过程中,部分房屋的自身特性,致使其买卖具有一定风险,针对此类房产,购买者应加以规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没有房产证的房子。证件齐全、房产证产权清晰,才能明证房主对房屋享有所有权,也为证明买房权力的唯一凭证。若购买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其可能处于抵押或转卖状态,无法保障购买者的经济权益。2.小产权房。小产权通常为集体所有土地开发房产,售价与商品房相比较低,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小产权房未有合法流转空间,禁止对外销售,购买此类房屋无法获取产权证。3.未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此类房屋未满5年禁止上市交易,此类房屋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
与开发商交易中的风险
对房产开发商而言,其核心目标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实际开发进程中,将核心置于利益层面,对城市规划改造具有一定随意性,譬如占用绿地等时有发生,此类行为对城市规划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同时,部分开发商在实际开发进程中,出于利益考量,未能严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导致房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损失。此外,房地产实际营销中,为吸引客户眼球,对自身房产宣传真实性有待深究,若客户在购房中对交易风险未能正确把控,可能在支付房款之后无法如期入住,或部分客户难以获取相关的法律证件,不同程度上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房地产中介交易风险
一般房地产交易中,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其中一手房为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交易;二手房主要依附于房产中介实施。房地产中介承担的职能较多,不仅包含房地产价格评估、咨询,而且涉及房地产经纪活动等。当前,随着房地产产业快速发展,房屋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业已进入高峰期,市场上出现大量房地产中介机构。其中,部分中介不正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房产促成交易,房源实际信息不真实,造成买卖双方信息缺乏对称性。房地产中介从卖方获取相应的房源,将房屋价格提升,从而获取相关利润;房地产中介在房主未授权情况下,将房屋在网上挂卖,且私自配取房主钥匙,带领购买者看房,均易增加房地产交易管理风险。
购买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购买者在购买房屋的进程中,主要将核心置于房屋质量、开发商可靠性层面,对房地产行业相关法律缺乏掌握,对周边未来规划及设施未全方位了解,支付定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房地产交易存在的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核心点,即销售及交付。风险体现在买卖合同不平等、假按揭等,增加了房屋交易风险。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房屋存在缺陷或未办理相关预售许可证,可能为查封或抵押等房源,所以购房者在购房之前,应积极掌握交易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增加交易风险。
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对策
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交易具有一定的导向,使其交易趋于规范化。当前,我国针对房地产交易中的法律缺乏完善,导致交易中的风险增加,从而使购房者经济利益容易受损。因此,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针对房地产交易现状,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杜绝房地产交易中出现各类不良行为,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的购房环境,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宣传诚信理念,倡导诚信价值观开发商未持有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是房地产交易存在风险的重要成因,一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各类媒介加大城市理念宣传,提升开发商的诚信水平。二是,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给予全国诚信度低、违反相关法律的开发商相关惩罚,并积极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加强培训及教育,不定期对此类机构严格检查,对其各类活动实施监管,构建良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环境。
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体系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应加快信息体系建设,减少交易进程中的各类风险。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房地产信息交易平台,实现房源信息共享,可切实监督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活动,针对违规操作,及时给予相关的调整,使房地产交易更具可靠性及安全性。同时,在网络监管平台上设定相应的反馈模块,建立消费者交流区,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以此实现信息共享,不断减少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风险,提升消费者购房的满意度。以季度为单位,根据平台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将其予以整理、汇总,为今后房地产交易工作调整提供方向。
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房产中介人员作为房地产交易核心协调者,需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可及时准确地识别各类交易风险,及时为消费者安全购房提供参考。房地产中介企业,应根据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各类法律相关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被利益所误导。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应积极开展相关系统教育考核,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从源头遏制交易风险。此外,为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理念渗透于培训中,切实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稳健的政府调控政策
经济体制主要依附于市场自我调节,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交易金额较大,致使房地产波动频次较高。因此,为进一步改善房地产交易的规范性,政府应通过调控手段,制定完善的调控策略,避免房地产行业波动较大,造成不良影响。实施调控时,应注意各地区的差异性,做到因地制宜。从宏观层面加强金融监管,建立约束房地产投机的长效机制。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建立监督机制房地产交易中,针对其交易环节及主体应采取相关管理手段,对各个环节加强管控,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政府调控成效。建立完善的交易全程监管机制,针对商品房交易,不仅需监管预售许可、销售公示,而且应将房源质量予以审核,使其各环节趋于规范化及标准化。
篇5
工程造价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是一项至关重要而又错综复杂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设双方的最终利益得失,造价管理工作保证一定程度的水准对建设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就要遵守“合法、科学、公正”的工作原则。要做好造价管理工作,遵纪守法是必须的。作为一名造价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只有对有关法律法规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工作中确保依法办事,必须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办法了熟于胸,对所有影响造价的行为要直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要保证所认定的每项数据都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
作为一名造价人员需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及建设部、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等。在法规方面主要应特别注意的内容有以下几条:
1.关于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的造价管理应注意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代表纳税人行使职权,建设单位是具体执行者,其资金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审批程序及相关法规,不能擅自做重大变更。特别是建设规模、建设标准不能任意提高。其结算金额如超过了概算批复,应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找出增加原因。
2.关于招投标。应招标的项目范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工程建设项目强制招投标范围做了具体规定:有关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交通、信息网络、道路,以及其他的基础建设项目;有关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公共事业项目,包括供水、供气、供电等市政工程项目和教学、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商品住宅等项目;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国家融资或授权、特许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
额度要求。被纳人招投标范围的五类在建项目,如施工合约在人民币 200万元以上,重要设备采购单项合约估价在人民币100万元,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单项合约估价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各项目单项合约估价均低于规定招标标准但项目总投资在人民币3 000万元以上,均须公开招投标。
签定合同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3.关于发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有如下条款应特别注意:第二十三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发包单位将招标发包的建筑工程发包给指定的承包单位。第二十四条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第二十五条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第二十八条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第二十九条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4.关于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章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l.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将上述第五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进一步细化为以下三条:1.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2.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3.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
只有了解上述内容,才会知道某份工程承包合同在有效性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进行结算审核时应注意承包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是否存在上述现象。当有证据证明存在上述现象,并且已经对合同价款造成重大影响,给国家或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时候,就应该向各方表明审核意见,从而抛开合同的束缚,根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处理原则实事求是地结算工程价款,向咨询委托方如实提交自己的审核意见,供其参考。
篇6
比如XX市XX重点工程项目,2007年10月经公开招投标施工方中标承建,2008年1月开工,2009年4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在合同履行期间,建设方与施工方因建筑市场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变更工程量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并于2008年9月针对以上问题,对原施工合同约定的价款进行调整,形成会议纪要一份。2010年1月,施工方提交了竣工结算文件。政府结算审核过程中否定了该会议纪要的部分内容,要求严格按原施工合同执行,最终建设方按政府结算审核的价款(12302万余元)支付了相应款项。2013年4月,施工方诉至当地法院,其中一项诉求:要求建设方按会议纪要内容结算(12836万余元,比审计结果多出534万元),支付相应款项。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1、建设方对此会议纪要的真实性无异议;2、双方的施工合同竣工结算条款仅对审计的时限做出了约定,并未提及以政府审计结论为准。相对此案的争议焦点有两点:一是建设方与施工方形成的会议纪要是否违反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效?二是工程竣工结算以建设方自行认可的结算价款为准,还是以政府相关部门的结算审核为准?最终法院认定:建设方与施工方2008年9月形成的会议纪要本质上系补充协议,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的“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其规范重点在于合同的订立阶段,对于此后合同履行过程中确因必要而发生工程变更或者工程量增减等情况时,是否可以变更合同,并非绝对禁止。现双方在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等综合因素进行的合理调整,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故对施工方的主张予以认可;而以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报告对抗经发承包双方确认的会议纪要,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采信。最终,法院支持了施工方的诉请,按会议纪要内容结算价款。
关于财政审计的法律效力,预算法赋予了财政部门履行检查、监督本级政府基本支出预算执行的职能,但未有更详细的操作条款;而在《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根本未提及财政部门及其下属评审机构;2001年最高院针对发承包双方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意见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即只有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故结合以上案例及最高院的解释,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即使项目依法必须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也不能认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可以成为结算的当然依据,因司法体系对结算条款的约定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故在工程合同中,当事人对接受行政审计作为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否则约定形同虚设。
《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申请书后28天内未完成审批且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发包人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并自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后第29天起视为已签发竣工付款证书”;住建部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规定 :“国有资金投资建筑工程的发包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竣工结算文件进行审核,并在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的约定期限内向承包方提出由工程咨询企业出具的竣工结算文件审核意见,逾期未答复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的,竣工结算文件视为已被认可……国家没有规定的,可认为其约定期限为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按照约定处理。承包人请求按照竣工结算文件结算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所以,发包人未在约定的时间内审核完毕,可能要承担“逾期不答复即视为认可对方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的不利法律后果。
所以,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发生,首先要完善合同条款,在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相关条款中明确约定以财政评审的审核结论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并约定发包人的结算审核期限不包括财政评审的审核时间,而且需明确当发包人逾期完成结算审核时,不得视为发包人已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
其次,要提倡全过程跟踪审计。现在结算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容易因对项目不了解而对争议事项理解错误和拉长审核时间;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关工程价款的争议事项,多半被搁置,留待结算时一并解决,这就导致可能因争议不下而造成结算被无限期拖延,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可避免这些问题,审计人员或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造价咨询企业对工程造价从项目决策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积极及时的解决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结算的争议事项,可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篇7
关键词:铁路;投标;工程量
Abstract: based on his own years of bidding management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railway engineering bidding proce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of the summary. Introduced the railway proj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id the necessity, summarizes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bidd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discusses the amount of bid documents offer many kinds of methods.
Keywords: railway; Bid; bill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铁路工程依法投标的必要性
铁路工程投标活动的对象就是,针对招标人所确定的标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法进行投标是招标投标结果合法的前提条件。投标的合法与否与招标行为的合法性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近年由于国家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导致铁路工程的某些招投标出现了较多的怪现象,造成了较恶劣的社会影响。以下为常见的一些违反法律法规操作进行的一些招投标的怪现象:
1)签订工程合同时强制要求承包人按照报价和合成标中较低的价格签订。
2)目前某些投资公司利用扩大工程量系数的办法来非法套取投标人的履约保函、工程质量保证金和工程尾款等。
3)招标中有的招标人要求资格审查合格的潜在投标人再交纳相当数额的信誉保证金。
4)招标中屡见不鲜的抓阄现象。
5)招标人要求中标人用现金交纳一定百分比的履约担保以实现变相垫资的要求。
上述这些现象既是招标过程的怪现象,而作为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方,这些现象也是对应的投标人一手促成的。可想而知,此类招标投标的结果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并得到有力的执行,这些现象必定会消失的。
2 铁路工程投标程序的合法性审查
由于招投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严肃的法律效应,《招投标法》及《铁路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作了严格规定。招投标有投标邀请、投标人资格预审、招标文件澄清、编制投标书及提交、开标、评标(含投标书澄清)和中标等主要程序,这些程序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投标邀请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公开招标是向不特定投标人发出邀请,《招投标法》第十六条对公开招标的招标公告作了规定。据《铁路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在我国境内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强制进行招标的内容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另外对铁路工程项目的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在相应的招投标法规中有详细的规定。
所谓邀请投标就是向投标人发出邀请,应包含的信息包括获取招标文件的途径、招标人名称和单位地址、所进行的招标项目的内容、数量、以及招标进行的时间和地点等。
投标人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资格审查一般应审查潜在投标人是否符合条件,投标人的条件审查内容在相关法规及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需要注意的就是作为招标人要确保所进行的招投标活动合法有效进行,并能使工程建设项目有序顺利地得到实施,在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过程中极为严肃,所以投标人应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前提下,确保自身公司的合法经营和安全生产,并且保证在以往铁路工程施工及行车未造成重大、特大事故。也就是说,作为投标单位,应对照招标文件对投标人的条件的相关规定进行自查,如果不满足其条件,也可考虑联合投标的方式,或其它可以使投标单位满足其要求。以免即使侥幸中标,但由于不具合法性而使得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3投标文件的内容
投标文件应按招标文件中对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编制。投标人应仔细阅读招标文件,按照其要求和条件一一作出实质性的回复于投标文件中反映出来。投标文件主要包括投标人基本情况(包括施工资质、以往工程业绩、投标人财务状况、自身的优势特点等)、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总体部署和施工方案、项目部机构、新技术工艺措施、施工机械设备配置、劳动力安排、工程交付回访情况说明、质量工期安全文明环保保证措施、土建装饰安装施工措施及维修等)、报价书及投标文件编制说明等。投标文件既要根据该招标工程建设项目及投标人自身相关情况,对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相关条件的限制作出相应,又不得违反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标准规范的强制性规定。
4编制投标文件的注意事项
4.1招标文件的解读
铁路工程施工单位收到招标公告时,需要确认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要求、开标时间,并有必要对现场进行踏勘。对招标工程项目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须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和现有情况进行分析,投标人是否能按时按量完成招标文件中的要求,也就是说投标人参照自身情况进行资格审查方面的核实以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另外需考虑投标人自身有无足够的时间完成好投标文件并在其要求的时间内送交投标书,特别是本单位人力紧缺、时间要求严格且较仓促时,更有必要权衡一二。既要确定自己有能力承担该招标工程的要求,也要确保自己能够充分的完成该投标任务,满足上述两条件后即可考虑购买招标文件, 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4.2核对招标文件和相关资料
获取招标文件之后,需要对招标文件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核实,首先是招标文件的纸张页数和印刷质量,如果由于纸张的缺漏或印刷错误造成投标人的错误决策,很显然是投标人承担该损失,所以如果发现这些情况应及时与招标人协商纠正;其次是对招标文件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核对,招标文件的目录,工程量清单,图纸清单,对照此类项目详细核查有无缺漏,这些错误会极大的造成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反映出错误的决策性结论。对投标人的影响或没有中标或中标后执行该合同造成自身的亏损。
4.3工程量审核的必要性
据以往经验,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发生错误的情况很常见, 工程量清单发生错误的结果就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的费用的责任者造成了经济损失,所以对工程量审核很有必要。虽然是招标方引起了该错误应该由其承担,一般招标人会在招标文件的相关条款中转移自己的责任,将其风险转嫁给投标人。其常见的策略有:(1)规定招标文件所提供的工程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所增加的费用由投标人承担;(2)如果发现工程量清单或其它事项的错误、缺漏情况,一般赋予其时效性以将上述经济风险转移给投标人。对于这些转移风险字句投标人应该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从合同上规避风险。
为在最大限度内增加中标的概率,一般工程量报价的采用策略有调节工程分部单价,使工程的总报价最优化,从而引起招标人的注意;对于合同中规定由于不可抗力及其它不可预见性的设计变更所造成的索赔,应该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规定,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序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总之,投标人报价的核心就是规范自身的管理,科学有序地施工,使施工造价达到最优,从而能提供给业主一份双方可以接受的报价,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标的物,也能确保自身盈利的状态是投标人追求的最优结果。
5结语
本文介绍了铁路工程投标文件所包含的内容及其特点,结合同行的经验,总结了投标文件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探讨了工程量报价的一些经实践证明过的好方法。与国内的铁路工程投标管理人员一起探讨如何才能做出一份高效完美的投标文件,为投标单位中标提供理论支持,供招投标从业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优,任波,李彬华.浅谈如何提高工程投标中标率[J].今日科苑,2009(24):84.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合同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工程与国外的合作越来越多,这使我国必须采取国际模式进行工程招投标,因此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成为必然趋势。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工程价款的合同,是约束合同双方各项权利和义务,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目前工程建设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合同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减少合同双方的分歧和纠纷,使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工程合同管理的特点
工程合同管理周期长
建设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项目必须循序渐进进行,这决定了工程周期往往较长,因此合同履约方式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合同订立初期没有料到的情况,因此根据工程实际进展需对合同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工程合同管理效益显著
对合同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统筹调控整个施工过程,实现工程的既定目标。在工程建设中,需建立合同意识,才能明确工程整体目标,对合同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使项目管理具有系统性,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从而提高工程效益,而且能够减少甲乙双方的纠纷,从而节约诉讼经费,因此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争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工程合同管理变更频繁
建设工程合同周期长,且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干扰因素多,这导致了合同往往频繁变更。合同需根据实际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这就要求对合同的管理需保持动态,同时由于合同变更导致的各种纠纷,因此合同变更处理要迅速、全面、系统的进行。
合同管理系统性强
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施工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大、项目参与方多、合同种类和数量多,这些在工程中都是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每一份合同从订立到履行终止,都必须保持管理的系统性,才能管理好既有众多独立面又相互联系的合同,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工程管理法律要求高
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合同文本众多,做好工程合同管理不仅需要懂得一般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精通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因此合同管理法律要求高。
工程合同管理信息化要求高
工程合同管理要求准确,但同时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各种相关文件层出不穷,且不断更新,如果仅仅依靠人力进行管理,不仅准确性差,而且耗时长,信息传递慢,因此对工程项目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系统,才能对工程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
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同管理未得到重视
目前,合同管理的制度建设还不健全,从合同订立开始到合同终止,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且合同管理岗位在单位中也是属于比较低的岗位,这些都说明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
合同文本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目前,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条款不平等、合同文字叙述不严谨、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在签订合同时,业主和承包商往往权力义务不对等,赋予业主的权力过大,而对承包商则多强调义务。如合同中索赔条款是必备的,但是在许多合同中却可以回避。同时合同中的表述还常常出现不完整、不全面等现象,从而容易引起误解,导致产生不应有的纠纷。
合同执行难以实现科学有效
合同难以实现科学有效往往是由合同双方均不按合同办事引起的,部分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风险意识不强,且又不及时跟进必要的技术签证,这些都易导致延误工程进度,致使合同流于表面,工程的目标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加强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
强化工程合同管理主要对策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工程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选择合适的人员。在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上,应根据合同实际出发,选择具备相关素质条件的本部门优秀人员担任;2.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可通过电视讲座、实例分析沙龙等方式进行;3.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合同管理人员职业操守。
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
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使合同的实施有章可循。主要是建立健全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责任分解、变更、终止以及解除等方面。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合同管理上也有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需根据实际不断完善原有的合同管理制度。
严把工程承包资质管理
除了合同订立双方需按合同办事以外,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需加强对各级承包商参与的各种市场行为进行监督,对违法犯罪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以确保工程建设市场健康规范的发展。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较少合同纠纷
工程建设承包商往往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各条款未做仔细分析,尤其是对违约责任和条件没有做具体约定,这些都是导致合同纠纷的原因。因此,签订合同时必须仔细推敲各项条款,保证合同的严密性和合法性,以较少合同纠纷产生,确保合同顺利履行。
结语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显著较少合同纠纷,提高合同执行效力,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合同规定的目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做到合同双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程春梅.关于工程合同管理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0,(233):187-188.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合同管理;不足;策略
水利水电项目工程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项目。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日益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无论是规模、种类,还是工程质量安全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水利水电工程毕竟是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必须以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对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加强其合同管理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对于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1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合同签订不够规范
合同管理出现问题对于后期工程管理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在:首先,施工方在签订合同时,并不重视审查合同中的规范内容,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法律和风险责任、规范约束以及费用规定不认真核查,造成后期一些合同纠纷的出现;其次,双方在制定合同时缺乏沟通和函件往来,造成后期在合同约定、双方职责履行、施工技术标准等方面双方各执己见,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也给合同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再次,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合同变更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处环境复杂、工程建设周期较大、建设标准规范严格,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对于建设过程中一些突发的风险状况不可能完全预测,很容易造成建设过程中的合同变更。
1.2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对于工程管理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如果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低下、滥竽充数,不但在合同签订时发现不了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也会问题频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考验综合素质能力的岗位,必须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目前国内工程类企业资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通过弄虚作假以提升企业工程建设和管理资质,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如果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项目管理的质量也就很难得到保证,从而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问题百出的情况出现。
1.3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管理职权相对混乱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制还有待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质量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监管力度不够等现象严重,如责任制混乱造成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激励机制缺乏使得员工参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等。由于缺少一套科学的、正规的、成熟的管理体制,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则会造成追责困难等现象,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拖累整个工程的进度。
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质量的有效策略
2.1重视合同管理,严格确保合同规范
为提高合同管理效率,确保合同签订真实有效,必须做好以下措施:首先,重视审查合同中的规范内容,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法律和风险责任、规范约束以及费用规定要认真核查,并确保合同中各项职责条例规范明确,避免合同纠纷的出现;其次,双方在制定合同时应指派专业法律顾问,加强沟通往来,对于合同约定、双方职责履行、施工技术标准等要共同商讨制定,避免同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次,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做好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勘察、图纸设计、技术管理标准设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对施工所处环境复杂、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等做好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工作,尽量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合同变更。
2.2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工程人员综合素质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必须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人员整体素质。首先,对施工单位在招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才时,应严格审查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招聘人才质量;其次,施工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对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责任意识进行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工程人员的管理责任,确保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水利水电施工建设企业应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不断改进技术管理方式、提升技术管理手段,促进施工技术的高效率管理和实施,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2.3加强施工监管体制建设,明确合同管理各方职权
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必须健全工程监管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监管到位。为此,政府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专业法律人员,健全完善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法制的良性环境中进行,杜绝水利水电工程违法违规建设和管理现象的出现;其次,不断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管体制,提升监管力度,以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合理合规;再次,在合同管理中要明确各参与方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对不同的参与方明确划分不同的管理任务,做到各行其是,各不干预,避免多级指挥造成的管理困难,从而保证施工组织的高效进行。
3结语
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效率,必须强化合同管理工,重视并规范合同签订内容,重视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作者:胡唯靓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3(02):45-46.
篇10
【关键词】 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管理;控制
由于交通工程不仅投资金额巨大,而且建设的周期很长,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必须要进行控制,一旦控制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交通工程从投资决策到工程竣工,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避免风险导致国家投资受损,从而到达科学、合理控制交通工程造价的目的。同时,在对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进行可控性评估的时候,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合理的控制方式,是提高审计质量与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一、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长周期、高投资、较强专业性,以及多环节控制的交通工程建设中,一直存在极为严重的腐败、建设资金被失误套走等现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交通工程审计采取的管理与控制方式主要是以等到工程竣工后再来进行清算处理为主,对现象也只是以防范和堵拦为主。作为监督交通工程施工过程透明的主要单位,审计不但难以避免和控制工程资源浪费和损失,而且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法规,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进行解决。因此,相关单位采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对工程投资、建设过程进行全盘跟踪监督控制,制定完善的监督体制和法律法规,明确权责范围。从投资决策到工程竣工,审计人员通过全程跟踪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目前交通工程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中,由于其真实性、审计合法性范围,以及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尽管根据国家审计准则规定了跟踪审计的范围,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依然缺乏健全法律法规的准则与指南。由于控制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基础就是增加法律风险。法律风险越高,审计约束就会越强;如果法律风险越低,那么审计就会出现程序上的缺失,导致审计人员对审计目标的信息收集失败,严重影响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效果。
2、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缺乏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重视
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手段,交通工程相关单位由于对跟踪审计缺乏理解,常常会以各种理由阻止审计工作,影响到整个工程进度。同时,随着交通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审计人员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更快的获取审计业务和完成审计工作,常盲目标价,并与施工负责人和业主负责人存在密切关系,导致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存在腐败行为,刻意变更审计使工程造价提高,影响审计水平和质量。这样一来,交通工程跟踪将存在严重的潜在风险。
3、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
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与一般的财务审计不同,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和法律,还涉及到管理和行政,以及技术等方面。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由于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储备,因此难以吸引复合型人才加入审计机关,使审计工作出现缺位现象。不但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还降低了审计的监督作用,致使审计风险的形成。
4、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自身基础条件的缺乏
由于受到信息化、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影响,导致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缺乏较高的信息化和资源内部整合程度,致使审计不到位,甚至出现工程跟踪审计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评估。因此,存在质量和安全风险和材料价格风险等。这不仅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使各单位形象受损。
5、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手段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中,目前主要以人工手工系统方式为基础进行审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往初级阶段的审计手段已经无法满通工程审计的需要。在实际的运作中,也难以发现审计所隐藏的问题。
6、交通工程跟踪审计招投标管理不够严格
交通工程在进行招投标跟踪审计的时候,由于招投标规则并没有依据规则的编制范围进行招投标,导致招投标单位和人员编制、招投标实际价格等方面存在舞弊行为,从而使整个交通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三、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采取的措施
1、健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法律法规,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与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确保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民事责任得到完善。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具有法律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对审计报告所负有的责任是要承担法律后果,因此,不得不考虑自己专业行为是否有无过错,从客观上增强了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2、建立相关管理和风险预警和风险问责制度,确保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顺利展开
从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实际出发,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风险问责制度,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交通工程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操作规程,从制度上确保工程跟踪审计的顺利开展,并谨慎考虑审计风险的存在,准确进行判断,以保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强化审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打造一批具有专业会计和工程管理、审计和法律等全方面的人才队伍。控制专家工作质量的同时,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并紧抓廉政自律。
4、完善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自身基础条件,建设具有信息化的审计
建立信息库、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数据资料库,运用计算机技术控制风险评估和分析、统计抽样,有利于审计人员技术获取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和审计效率等,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了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
5、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技术和高技术测量仪器进行工程跟踪审计
审计手段在结合先进计算机通讯技术和高技术测量仪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先进的手段来实现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避免风险的存在。
6、严格管理交通工程招投标工作跟踪审计
为了确保交通工程的高质量,在招投标工作进行跟踪审计的时候,必须确保总概算和建设限额在标底范围内;资质单位和造价管理人员的编制必须符合招标规定与要求;招投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符,并确保招投标过程中有纪检监察人员的参加;同时严格审查投标单位资质和信誉,以及技术设备等方面,保证总价与投标价格相符,确保没有舞弊行为的发生等。
总而言之,由于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业务实施的时间较短,属于一种新型的审计手段。因此,许多相关单位机构依然以观望的态度观察其成效,在实施的过程中常遇到被复审的现象。为了避免风险导致企业资产受损,从而到达科学、合理控制交通工程造价,不断精益求精是完善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黄莉;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管理的几点思考[J];交通财会;2009年05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