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风险分析

篇1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能力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3]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篇2

由于科技型企业财务数据失真、经济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更新替代、新产品的出现等原因,银行科技贷款必然存在风险,因此就必须进行风险评价。通过国内外学者对银行科技贷款的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大量指标中筛选出一些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构建银行科技贷款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见表1。这些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技术风险指标。技术风险指由于新思想与新科研成果本身的先天不足以及可替代的新技术的出现给产品开发带来的风险,涉及该技术的创新能力、生命周期、适用性等。2.财务风险指标。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具体来讲,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主要财务指标偏离正常波动范围而产生的风险。3.管理风险指标。管理风险是指领导层对相关创新项目的意见是否一致,来自经营层和员工的不协调性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管理者素质和经验、组织结构、股权结构合理性、董事会决策能力等。4.环境风险指标。环境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发生波动所引发的风险,涉及自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化服务以及政府支撑等。

二、一致性检验

1.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银行科技贷款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18295,对应的特征向量Ci为{0.576838,0.230276,0.133363,0.059523};技术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85767,对应的特征向量C1为{0.626696,0.093616,0.279688};财务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85767,对应的特征向量C2为{0.225535,0.100654,0.673811};管理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4.18,对应的特征向量C3为{0.487777,0.274297,0.111981,0.125944};环境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18295,对应的特征向量C4为{0.558425,0.319618,0.121957}。如表3所示:2.计算一致性比例经过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4.18,CI=(λmax-n)/(n-1)=(4.18-4)/3=0.063.判断判别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但那个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需要对该矩阵进行适当修正。一致性比例计算:CR=CI/RI=0.06/0.9=0.067<0.1,符合判断矩阵一致性要求。同理,经计算,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明一致性程度很高,权重系数可以接受。

三、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建立评语集

银行科技贷款风险等级的评语集W={w1,w2,w3,w4},其中w1表示风险低,对应的分值为90;w2表示风险较低,对应的分值为70;w3表示风险一般,对应的分值为50;w4表示风险高,对应的分值为30。

(二)建立隶属度矩阵

采用专家评分法,在风险评语集合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得到指标层各因素相对于评语集合中各风险等级的占比个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隶属度矩阵。

四、研究结论

篇3

关键词:保险;信用风险;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保险能够提升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信用增级最初运用在债券发行方面,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或金融工具确保债务人按时支付贷款本息,以提高信贷债权人资产的质量和安全性。信用增级包含利用基础资产产生的部分现金流或者一个由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担保来实现自我担保。

保险能够提高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信用等级。在抵质押担保中,贷款人可以通过处置抵质押品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与抵、质押担保类似,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可以将某些具有未来权利的保单质押给贷款人,而当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出现违约时,贷款人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申请获得保单权利而保护自身权益,从而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是借款人利用自身的基础资产实现的自我担保。信用担保属于第三方担保,当借款人违约时,担保机构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的权益。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与信用担保的功能非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信用担保,作为一个第三方为借款人实现信用增级,在借款人违约时按照合同条款对贷款人实行经济补偿。保险优于担保的地方在于保险公司的资质通常比较高,且保险公司作为专门经营风险的机构,通过一系列手段比如保单设计、分保或再保险等将这类违约风险最大限度地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散。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能够缓解借款人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违约。保险的保费收入是吸引、集聚社会闲散资金的重要途径,且保险公司会将保费收入投向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地方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保险还可以向那些需要短期融资的投保人进行融资,即如果投保人无法按时向银行还款时,保险公司可以以保单作为抵押品向其提供短期融资,使投保人能够维持在银行的良好信誉,建立长期的借贷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保险公司是运用具有未来权益的保单来实现资金融通功能;如果投保人已将具有未来权益的保单质押给银行,就不能用同一份保单向保险机构融资,否则保险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和风险损失会成倍增加,难以控制。

二、保险能够帮助银行更好地甄别借款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包括利润宣告、股利宣告和融资宣告。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或股利政策的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与此机理相类似,可以分析通过保险合同和保险赔付数据等信息源向银行传递借款人的财务信息和诚信的情况。

通过保险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向贷款人传递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保险公司从厘定费率、开发产品到承保、理赔等环节,都需要与各种事故灾害接触,在某一事故或灾害的风险损失和理赔资料方面有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且保险公司面临的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需要丰富的分析、计量和识别风险的专业技术来设计保单和理赔,才能保障保险公司持续经营下去。因此保险公司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面有着相对优势。保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合同,来判断投保人的风险偏好。在信贷市场,贷款人也可以通过借款人购买保险的相关情况以及保险公司向其提供的保险费率来间接了解借款人的风险偏好以及面临的风险状况,从而对其贷款资质进行判断。此外,贷款人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向借款人的赔付情况来了解借款人的守信情况。如果投保人的赔付率过高或者过于频繁,说明投保人的守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佳,贷款人在与其建立借贷关系时也应保持谨慎;或者说从长期来看,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够好,最好不与其发生信贷关系。此外,保险公司通过向借款人提供与信贷相关的保险产品,在提升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同时也向贷款人传递了一种信号,即借款人是可靠的,或者说是可以发放贷款的。这些都能够降低银行的贷前审查成本。

通过保险的信用管理过程可以向贷款人传递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保险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最大诚信”原则,强调了保险对信用的高标准要求,因此保险合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诚信状况,故可以通过保险合同来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保险优于担保的地方在于一是保险的投入较小,二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资质相对较高。在获取信息方面,保险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保险合同的设计在缓解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方面有着比较优势。一款保险合同的设计、定价等要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险人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管理水平,并且能够有效地反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相关信息,因此,保险合同能够向银行传递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很多方面的信息。因此,保险功能的发挥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并能够降低银行的贷后监督成本。

综上所述,保险的信用增级效应表明保险可以拓宽借款人的抵质押品范围,或向借款人提供类似于第三方担保的服务,这可以增强其资信质量,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保险的信号传递效应能够在贷前或贷后向银行传达关于借款人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银行的在获取信息方面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吕秀萍,杨兆廷.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6):76-80.

篇4

【关键词】 香港商业银行 风险因素 实证分析

银行监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银行危机和控制银行风险,因此,完善银行监管体系的同时,必须对银行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银行风险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和途径,从根本上构建风险防范和内部监管体系。

一、香港商业银行的风险影响因素

风险是任何盈利性的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面临的问题,香港商业银行的风险按照风险性质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而这三大类风险的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包含各自独立的影响因素。归纳来说,影响香港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包括银行经营风险因素、资产价格泡沫因素、客户心理和预期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银行经营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方面引起的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等。而银行经营风险因素又可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财务因素引起的风险源于各个银行自身特有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是各个银行特有的、不可避免的风险。主要包括银行偿债能力、银行营运能力、银行盈利能力以及银行现金流量能力四个方面。就银行本身来说,除了以上的因素会影响到银行风险大小之外,还包括银行的资产规模。一般来说,银行资本规模越大,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财务杠杆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银行风险,如果银行的财务杠杆比例高,其风险承担也越大。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贷款集中度高说明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良好,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但另一方面,贷款集中也容易造成风险过度集中,可能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

资产价格泡沫因素表现在:大多数发生危机国家的一个共同先兆就是金融自由化和信贷的显著扩张。随之而来的便是股票价格的平均每年上涨幅度高于正常年份的40%,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也都明显上涨。当在某一时间泡沫破灭、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实行崩溃。在很多情况下由于隐含过多地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放信贷,平均一年之后就会爆发银行危机。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货贷款,香港商业银行也主要是为公司或个人客户服务的,因此,客户的需求及其满意程度对香港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获利能力都有重大的直接影响。客户心理和预期因素表现为:在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时,可能会发生挤兑。挤兑的发生将会导致银行发生严重的危机,最终会导致银行破产。此外,当一项用银行借款形成的资产预期收益率低于当前的借款利率时,借款人从理性角度考虑,就会产生违约行为。此时,银行即使拥有抵押物的权利,仍然会遭受损失。从而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

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除了上文中所指出的通过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放大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之外,还与银行信贷的周期性具有直接的联系。经济景气时,银行信用不断扩张,信贷规模扩大,使得商品市场上消费和投资持续增长,进而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度旺盛。政府会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控制通货膨胀。而利率的提升又进一步增加了借款人的经营成本,企业利润减少,投资需求降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将恶化,并导致信用违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二、香港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模型

以上所分析的影响香港商业银行的各个因素比较具体,为了便于构建模型,我们将以上分析的各种因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客户因素,主要是指客户的心理和预期因素;第二类为银行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状况;第三类是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政策、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因素。这些因素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可以用图1的结构因素分析图来表示。

符号假定:客户因素用符号CF表示,银行微观因素用符号BF表示,宏观经济因素用MaE表示,银行风险用符号BR表示。那么,商业银行风险综合影响因素可以用简单的函数表示为:

BR=f(CF,BF,MaE)

其中,客户因素主要包括客户心理因素CPF和客户预期因素CEF,因此,客户因素又可表示为下列的函数关系:

CF=fc(cpf,cef)

同样道理,银行微观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可以分别表示为下列函数关系:

BF=fb(bff,bnf)

MaE=fm(mf,rf,gdp,spf)

其中,bff、bnf分别表示银行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mf、rf、gdp、spf分别表示货币发行量、利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股票价格。

将以上所分析的客户心理预期因素、银行自身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函数代入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因素方程中,可得:

BR=f(fc(cpf,cef),fb(bff,bnf),fm(mf,rf,gdp,spf))

上式即为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的作用机理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分析的,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

三、香港商业银行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下面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以面板数据来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和银行自身因素对香港商业银行风险的具体影响效应。

1、银行风险计量模型设定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金融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以经营货币为主的特殊行业,其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一直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直以来是各个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和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技术,操作风险虽然一直存在但却未被重视,直到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出,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才逐渐引起银行业和监管机构的注意和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产品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多,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也不断增加,特别是操作风险问题频发,其影响力和破坏力逐渐增强。比如,2001年,中行开平支行三任前行长等人内外勾结,大肆贪污挪用巨额银行资金,9年作案,造成4.83亿美元巨额亏损;2004年锦州市交通银行2.21亿元不良资产核销案件;2010年底齐鲁银行银行职员与外部人员内外勾结诈骗金额达 101亿案件等,从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因为间接地操作失误、不完全的流程管理、不规范的法律规范等造成损失的案件也时常发生。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和防范的重点,加强和改进操作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1.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认识存在偏差。许多银行从业人员对于操作风险的认识不足或片面,对于操作风险仅仅从字面上认为是操作性风险,而没有真正地去把握其内涵,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有问题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而不仅仅是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恰当而造成的操作性风险。银行监管审查部门对于操作风险的事前防范措施和事中控制的措施往往比较少,而主要重视事后管理。同时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不足,而是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普通基层员工,这样一旦高层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或存在道德风险,它所引起的操作风险的危害可能会更大。

2.造成操作风险的人为因素。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了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包括银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许多重大的银行操作风险案件都是由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所造成的,甚至一些系统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人员的工作疏忽造成的。因此人为因素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问题上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商业银行来说提高员工的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3.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框架不健全。一些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从而不能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与应对,对于风险的管理太过分散,不能系统、完善地对风险加以控制;商业银行总分行的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实时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取总分行制,此种系统不利于银行风险管理的及时性、时效性,削弱了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力度,从而增加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能有效地处理操作风险事件。

4.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没有建立风险数据库,因而对于操作风险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在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银行从业人员的自律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来加以防范的,对于操作风险的大小和危害只是定性估计和主观感觉,因为数据的缺乏,对于操作风险的计量和分析还没有科学准确的方法,从而很难对操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而主要采取事后补救的亡羊补牢的方法,当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控制,但常常忘记从中吸取教训,当此种事件再次发生时仍然束手无策。

三、对于操作风险防范的建议

1.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银行业务的效率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银行应建立严格的员工准入制度,同时对于银行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检查和考核,还要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能力,努力地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构架。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检测防范和控制,要确保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独立性,而不应与其他业务部门交叉,同时银行应明确各个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一整套程序和策略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检测和控制、

3.完善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是操作风险量化的前提,银行应全面收集风险相关信息,如风险发生时间、发生的业务领域以及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数额等,同时还要保证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对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建模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27-29+33.

[2]刘永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宋永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篇6

论文摘要:加强银行风险控制,是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运用资产负请比例指标的监控管理手段,时商业银行经管的安全性进行考核、分析与评价,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关注其资本的充足水平等,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国际贯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对商业银行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的制度,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

一、资本风险指标分析

评价资本风险的主要指标是资本充足率。一般来讲,只要一家商业银行总的现金流人超过其现金流出,他就具备了清偿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利息支付是强制性的.而资本是能够通过推迟支付股票红利而减少强制性的现金流出,因此,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了其它各种风险的最终防线。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能够承受违约资产的能力就越大,其资本风险也就越小。但从盈利方面看,则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它意味着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所需资本的支持数量相对较少。资本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商业银行会有以较少的资本开展经营的动机,资本风险也由此会增加。

依据人民银行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以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扣减项主要包括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工商企业的参股投资,以及呆账损失尚未冲销部分等。

表内、表外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比较复杂。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风险程度大小划分为六级权数,即。%、10010. 50,70%和100 % o按照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即为加权风险资产二表外资产项目是指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又有可能随时转化为表内项目的资产。信用转换系数是衡量表外资产转换为表内资产风险程度的指标;依照中国目前的规定信用转换系数分成四级。即0%, 20%、50 %、100 %。将表外资产项目的本金数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出的数额根据表内同等性质的项目进行加权,从而获得相应的风险权重资产数额。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为控制风险。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都做了规定。《巴塞尔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至少应为8 0。中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二、信贷风险指标分析

(一)货款质量指标分析。基于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信贷业务,其信贷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其贷款质量的高低、又不仅在微观上会涉及其自身的安危.而且在宏观上对国家的金融体系甚至会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就是对其贷款质量的管理。贷款质量指标也是中央银行考核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控指标,其具体指标有如下三个:

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同属于不良贷款。为控制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不良贷款合计比例不得超过巧%。其中,逾期贷款比不得超过$ % ,呆滞贷款比不得超过5%、呆账贷款比不得超过2 0k。不良贷款比例越低,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越高1其控制信贷风险的水平程度也高。同时,它也可以说明该银行经营资产的能力与管理水平较高。

在运用以上指标进行实际分析时,应注意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对商业银行本身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因为产生不良贷款的因索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外部力量决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如社会政治、国家经济形势等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的发生等。这些因素常常会对借款人违约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产生很大影响。导致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本息而产生不良贷款。内部因素是由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水平、管理政策、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决定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贷款质量、贷款风险,体现在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以及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中。

(二)单个资款比例指标分析。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而言,“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必须信奉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世界各国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性问题予以监管,其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商业银行对个别借款人的贷款数量和比例,以防止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企业或行业,从而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衡量贷款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就是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它又包括:

为了控制贷款集中过度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单一贷款比不得超过10%最大10家贷款比不得超过so% o此夕卜计算上述指标时应以本外币合并数计算。

三、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管理工作,因为实践经验证明缺乏流动性常常是商业银行陷人财务困境的早期信号之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在收益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确保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钩的匹配,最终减少流动性的风险。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三种: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以及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一般来讲,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由于储备了流动性因此具有较高的成本,负债的流动性管理由于依赖借人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具有较大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则采取了总量平衡、结构均衡的管理方式。

根据以上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也就产生了以下监管指标:一资产流动性指标流动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

该指标是以人民币、本外币合并计算的。其中.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国库券、1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净拆出款. 1个月内到期的贷款、1个月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其它经人民银行核准的证券。流动负债包一个月内刹存流动资产比例指同业;侧重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即流动性资产余额越高于流动负债余额,则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是,该指标太高,又可能意味着银行的资产利用程度、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也会不高。

为衡量与控制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

2.存贷款比例指标存贷款比二

各项贷款期末平均余额该指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产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存贷款比例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大.它表明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因此反映银行的风险程度就大。通常,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该比例较低,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该比例也会有所升高一此外,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进取心、对市场的把握与对风险的态度等,也会影响该比例的大小.,例如,注重资产安全、经营稳健的银行,其存贷比会较低一些,而追求进取、重盈利的银行其存贷比就会比较高。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对于实行增量考核的商业银行.计算该指标时则用平均增加额代替平均余额。

由于该指标仅仅是以期末余额数作为计算依据,并且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质量及收付方式等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在运用该指标对一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实际分析时,我们不仅要看该银行的存贷比是否符合银行法的规定,而且还应该进行深人、具体、细致地分析。不仅看期末.还要分析平时。同时,还应该考核其它流动性风险指标。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

该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中长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为限。人民银行规定中长期存贷比不得超过1209。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结构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恰当安排贷款资产的期限与种类,以保证及时支付各项存款。合理搭配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以便提高银行的变现能力,减少支付准备,提高资产收益率。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

中圉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3-0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扩散,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而银行业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在当前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不能及时还本付息而使得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复杂而多种,既有银行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原因;既有微观经济主体的因素,也具有宏观环境和监控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商业银行自身生成机制和外部生成机制来解释信用风险的成因。

1.自身生成机制。(1)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和职能权限制度。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商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完善,监控制度不够详细,这正是形成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现实中银行有超权限放款、乱设机构、混业经营、高息吸储、拆借、规模放款等多种违规行为,手段隐蔽,极容易造成很大的信用风险。还有就是银行内部稽核审计不健全,不具有相对独立性,银行机构的设置上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能,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建立相关内控机构。最后,信贷职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驱动,为了获得高收益,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故意支持和参与高风险企业以及高风险项目运作,这种贷款的发放及配置给银行自身埋下了较高的信用风险。(2)信贷管理机制中没有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技术。信贷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完善的程度与信用风险息息相关。信贷资金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家制度法阶段,主要是凭借主观判断和以往经验,没有运用科学的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进行定量分析,随意性较大;贷款发放后,我国银行大多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不能跟上相关的检查和监督、更没有形成科学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这样就加大了信用风险。(3)银行制度存在多重委托。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都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基层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相对于唯一和银行资产相关的利润目标更加实际,基层银行有可能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

2.外部生成机制。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外部生成机制主要来源于企业、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它一些宏观环境方面因素的原因。一是企业高风险;二是政府过度对银企的行政干预;三是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不力和市场竞争激烈。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完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等。一个机构必须具备以上所有五个要素,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追求效益盲目发展业务,导致重业务扩张,忽视环境的控制;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没有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控制系统,分散授信,对分支行的管理有时处于失控状态;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困难,经常发生信息阻塞,由于纵向分支机构层次过多,信息交流漏损严重;在监督管理方面,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发挥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内部控制的权力制约机制尚未形成。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信用管理教育不足。

2.政府监管力度仍有待加强。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上正在由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向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式,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较短,经验也不足,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阶段。目前对我国银行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来进行,银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依赖监管人员的经验判断。但随着我国融入全球金融的步伐加快,银行业务日趋多样性,监管数据变量急剧扩大,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越来越复杂,银行监管方法手段落后,从而导致了信息滞后,使监管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银监会职能部门都有专门的报表收集与分析功能,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无法有效地发挥非现场监督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贷款审批的依据主要还是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具体信用情况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对客户的评价多偏重历史数据,忽视发展能力;偏重盈利能力,忽视偿债能力;偏重债权债务关系,忽视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力矗。容易导致一方面一些贷到款的大企业虽然签订了抵押合同或担保合同,但在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或担保义务时,形式上完美无缺的贷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却形同虚设,难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回收,给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却无法贷到所需资金。

4.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体系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完成信贷任务目标而对内部各信贷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风险的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组织结构人手,完善银行系

统;(2)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和权限控制;(3)完善对公,对私业务的控制。(4)完善计算机和会计工作的控制系统;(5)施行个人奖罚制度。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1)加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以风险性监管为主,以合规性检查为辅,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监管报表实现标准化;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从而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2)改革财政收支体制,理顺财政与银行的关系。信贷资金财政化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防止过分夸大银行的功能和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避免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倾向继续存在,切断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间贷款补贴和资金供给制的联系。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尽可能的限制政府的直接支出,缩小补贴范围,政企分开,对财政向银行借款,透支行为也要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完善收入体制,提高财政。这就需要政府较充分的配合银行的风险管理防范工作,制定相关的法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资产。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27-04

一、引言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利率水平的变动相对平稳,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利率管理也基本上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然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地受市场力量的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更加频繁、幅度更大。以美国优惠利率为例,从1934-1970年的36年间仅变动了34次,而在1970-1980年的10年间却变动了139次,到了20世纪80年代,变动则更加频繁。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利率风险管理也提升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

我国从1996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今后几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也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明显加快。这一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其要旨是利率最终由借贷双方根据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关系决定,即利率市场化。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水平的高低将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波动将更加频繁且幅度更大,利率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将越来越重要。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如何呢?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已具备了较强的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呢?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可供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银行监管者参考。

国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多,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Frank(2005)、Faff和Howard(1999)、Yourougou(1990)、Giliberto(1985)等;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久期是否匹配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Konstantijn Maes(2004)、Ila Patnaik和Ajay Shah(2003);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收益、支出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Karlyn(1989)、Flannery(1981)、Flannery(1983)、Graddy和Adi S. Karna(1984)等。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非常少,从作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只有少数几篇,如:李辉和朱小乔(2004)、杨少晶(2003)、赵自兵(2004)、粟建平(2004)。国内运用计量方法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目前还没有。

国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的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需要上市银行股票价格的数据,在我国,上市银行很少,少数的几家上市银行由于上市时间短,数据很有限,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第二种方法需要银行每笔资产和负债到期的准确时间的数据,一方面,有些资产和负债没有确切的到期日,如活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另一方面,在我国,即使有确切到期期限的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日对银行的外部人员来说是不可得到的。因此,本文只用第三种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分析。

二、模型、数据和估计方法

本文运用以下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商业银行的名义利息收入可表示为:

上式中,GIIt表示本期利息收入,rat表示本期贷款利率,TAt表示本期资产,TAt-1表示上期资产,g[rat,TAt-TAt-1]表示新增资产在本期获得的利息收入,这部分应该只对当前利率敏感。原有资产在本期获得的利息收入用GIIt+表示,原有资产在本期获得的利息收入仅仅是原有资产在本期到期并重新投资的这部分对当前利率敏感。假设原有资产的目标收益用线性形式表示如下:

以上模型中系数的估计值提供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大小情况的信息。系数α2和β2分别反映了利率变化对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初始影响,如果α2=β2,那么表明当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发生同等变化时,商业银行在短期内的利息收入变动与利息支出的变动互相抵消,短期净利息收入的变动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如果α2>β2,那么表明当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发生同等幅度的下降时,在短期内利息收入的下降幅度会大于利息支出的下降幅度,银行将遭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如果α2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期间从1995-2006年。1995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报告了13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但由于某些银行报告的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得到有用的数据。如中国工商银行从1998年起对系统内往来款项、联行往来收支均轧差报告,与1998年前报告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采用;交通银行从2000年起对统计口径作了调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9年年鉴》与《1998年年鉴》中报告的1997年损益表中的数据差别很大,虽然未作说明,应该是统计口径调整所致。故本文只选取其中的7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即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利率数据是取年度利率的平均值,用百分比表示。资产利率取一年期贷款法定利率,负债利率取一年期存款法定利率。如利率采用半年期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得到的结果与采用一年期利率所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GIIt和GIEt是年度的利息收入和年度的利息支出。

由于模型(7)、(8)中忽略了一些不可观测到的解释变量,这些不可观测的解释变量可能同时影响方程(7)和(8),方程(7)中的干扰项和(8)中的干扰项很可能是相关的。对于每家银行,我们用Zellner的似无关回归方法同时估计方程(7)和(8)。该估计方法的标准误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标准误更小。由于方程(7)和(8)中存在着滞后的因变量,干扰项之间可能是自相关的,这会引起对方程系数和标准误的估计产生偏误。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每个方程采用Cochrane-Orcutt的迭代法进行估计。

三、模型检验结果

四、结论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会明显加快。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的波动将会更加频繁,商业银行会承受更大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如何呢?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从总体上说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利率的波动不管是对银行的短期净利息收入还是长期净利息收入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中等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比大型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更大。因此,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辉,朱小乔.论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能力: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案例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2]杨少晶.浅谈利率风险的衡量与防范[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3,(6).

[3]赵自兵.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9).

[4]粟建平.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10).

[5]Frank A.. Schmid, “Stock Return and Interest Rate Risk at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J]. 87(1), 2005, pp.35-48.

[6]Faff R.W. and Howard P.F., “Interest rate risk of Australian financial sector companies in a period of regulatory change”,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J]. 7, 1999, pp.83101.

[7]Yourougou P., “Interest-rate risk and the pricing of depository financial intermediary common stock: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 14, 1990, pp.803820.

[8]Giliberto M.,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in the common stock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 methodological not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20, 1985, pp.123126.

[9]Karlyn Mitchell, “Interest Rte Risk at Commercial Bank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Financial Review [J], Vol.24 No.3, 1989,pp.431-435.

[10]Mark J. Flannery,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Commercial Bank Profita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J]. vol xxxvi, no.6, 1981, pp.431-455.

[11]Mark J. Flannery,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Profitability: Addi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J]. Vol. 15, No.3,1983, pp.355-362.

[12]Graddy Duane and Adi S. Karna, “Net Interest Margin Sensitivity Among Banks of Different Sizes”, 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J]. 14, 1984, pp.283-290.

[13]Konstantijn Maes, “Interest Rate Risk in the Belgian Banking Sector”, 2004,users.skynet.be/sb168904/papers/fsr2004.pdf.

篇9

关键词:ING直销银行;风险管理;董事会;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56-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直销银行成为银行互联网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从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末,我国已有24家直销银行上线,这些直销银行一般是作为电子银行部下属的二级部门,不设单独的董事会管理。在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直销银行的风险显得越来越重要[1]。因此,研究国外直销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模式,以期为我国直销银行的管理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直销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直销银行就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运营模式。由于国内直销银行起步较晚,根据国外直销银行发展情况总结以下特征。

(一)独立法人资格

目前,国内的直销银行一般作为电子银行的独立二级部门,而国外直销银行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子品牌,直销银行在董事会机构设置、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员工激励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力,直销银行董事会对银行的发展具有较深的了解,在借助母集团的风险管理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保证直销银行的风险管理。

(二)低服务成本

国内外的直销银行的成本优势是其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直销银行几乎没有营业网点,产品种类少,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一般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通讯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因此,直销银行成本低于传统银行,这样就可为客户提供较高的存款利息或较低的贷款利率,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三)目标客户群体单一

直销银行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众所周知的直销银行巨头ING直销银行主要定位于金融服务的“长尾市场”,这种市场客户的主要特征是年龄在30-50岁,且对于网络购物习惯,利率敏感的中等阶层。对于CIT银行来说,其目标客户群体是为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因此,直销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应精确定位,在积极发展标准化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单一的目标客户群体。

(四)存款保险制度环境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ING直销银行存款提供保险,这样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且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2014年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健全直销银行风险处置机制,为我国直销银行的运营与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ING直销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控制基础设置

(一)董事会在直销银行中的定位

直销银行的战略目标是在回馈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对于直销银行来说,风险管理是其发展的基本条件,直销银行的风险管理要从直销银行的战略、体制以及机制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这样就要求直销银行的董事会起带头作用,以新资本协议为基础,在借鉴国外直销银行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直销银行董事会建设,有效控制直销银行的风险。董事会是直销银行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的关键。

(二)ING直销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控制分析

ING直销银行是ING荷兰国际集团的子公司,处于独立状态。在ING直销银行中,董事会提出风险控制战略,由内部控制部门提出风险控制框架,董事会最终确定风险控制策略。直销银行的董事会风险控制的基础设置是董事会风险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以及薪酬与提名委员会。

1.董事会风险委员会

董事会风险委员会(BRC)主要负责监督直销银行运行中的信贷市场流动性、资金运营以及声誉风险等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董事会审议直销银行的风险偏好,制定与风险偏好相适应的董事会风险管理框架,以实现直销银行产品投资组合的风险与回报平衡。这个框架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负责对高风险区域设计高级风险管理策略;第二,设计风险关注点的限制方式;第三,设计压力测试框架和风险偏好框架。

董事会风险委员会审议通过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ICAAP),用来分析直销银行的风险压力测试结果,设置首选资本范围,以实现资本监管和审查,促使监控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趋于平衡[2]。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每年都要对支撑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的资本和通过董事会监督和审查资金流动性情况提出关键的政策建议。

2.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BAC)负责监督直销银行内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这个内部控制框架用来提高重要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有效性,主要涉及资产的维护、适当的会计记录以及非金融因素,如操作关键性能指标的基准测试。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维护和提升董事会的素质水平。

3.薪酬与提名委员会

薪酬与提名委员会(RNC)负责审查所有基于股权的报酬,向董事会的招聘、保留、终止以及补偿安排非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和高级管理人员提出建议。这也保证了符合监管和治理机构的要求。

三、ING直销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控制模式

风险管理组织集团将风险视为一项各级组织执行的基本活动。风险管理框架的责任制是“三防线”的管理模式。“风险是每个人的业务”是这种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在审批通过的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位员工负责识别控制风险和规范操作,以保障“三防线”的管理模式有效实施。“三防线”的管理模式如图1。

(一)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

业务部门人员熟知资产、负债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效的协调客户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风险发生时,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最佳的时机。因此,在考虑相关责任的基础上,业务经理需要及时应对风险。这要求业务经理以风险偏好水平和风险压力测试结果为基础主动的进行风险管理,归纳总结日常业务进行流程风险控制经验,构建和维护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二)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组织

风险管理组织提供独立的风险管理经验,监督业务部门的风险活动。风险管理组织不仅协助商业部门的决策,而且能够有效的防止风险集中和其他形式的过度风险。风险管理组织负责保障业务政策、程序和标准的实施,确保可以有效的嵌入到业务部门,作为业务部门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分析风险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风险控制框架,在框架中,主要包括合规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以及财务与控制等内容,形成统一的政策性、程序性的风险管理标准。对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和风险管理标准都要定期审查和更新,以反映产品和新兴市场的趋势,实现风险的实时控制,为客户创造安全的金融服务环境。

(三)第三道防线:公司内部审计服务

公司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持续、独立及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体系包括财务和非财务风险管理,以此形成了第三道防线。具体来说,风险管理框架符合220 CPS管理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决定审查程序,内部审计将每年审查合规和风险管理框架的有效性,做到及时更新。风险管理框架的所有内容需要至少每三年审查一次,审查结果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董事会风险管理控制流程如图2。

四、ING直销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对我国直销银行的启示

(一)树立董事会风险管理理念,提升董事会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是直销银行发展的基础,直销银行应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文化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而且为董事会有效的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3]。同时,直销银行董事会应积极投入,强化和推进风险文化建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董事会风险管理负责人应提升风险管理意识,积极监督在线产品全方位风险,培养员工风险管理的敏感度,将风险管理定位到直销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位置,有效的融入直销银行日常管理中,以降低董事会风险。

在提升董事会风险管理能力上,一方面明确董事会成员的不同职责,责任到人,积极的对董事会成员进行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以提升其风险管理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借鉴ING直销银行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积极引进风险管理专家,设立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首席风险官(CRO)的具体职责,CRO对CEO、CFO进行监督,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董事会风险监督的成本,体现直销银行的低成本原则,而且能够提升董事会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风险决策准确性和效率。

(二)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发挥董事会管理效力

基于互联网的直销银行,在其整体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是基础,这就需要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建立测评直销银行风险偏好的体系,选择适当的风险容忍度无疑是直销银行最好的选择。风险偏好是直销银行面临风险时所愿意承担风险的多少,通过什么方式承担风险以及风险和收益比例如何等等。风险容忍度包括信用风险、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及法律风险,进一步对风险偏好进行量化,以确定风险程度。相比传统银行,直销银行需要进一步衡量互联网金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同业竞争风险,制定发展战略定位,做好基本的风险管理。

在战略实施中,董事会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着力点。董事会要重视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直销银行的发展战略要与其风险管理的方向相匹配,风险管理是其发展的基础环境;另一方面,风险战略需要基于直销银行所处的互联网金融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与金融发展相适应。在上述的基础上,董事会对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进行详细的分解,并将分析结果融入到直销银行经营的风险限额中,以通过风险管理,将直销银行的资本管理、业务产品以及集团的资源配置等方面整合,以保证直销银行的安全性,推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三)设计风险管理框架,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直销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基于互联网产品业务发展,合理设计风险管理框架。这就要求董事会进行风险管理框架的设计,强化内部控制,降低风险,以保障直销银行健康平稳的发展。风险管理框架的设计包括三方面:一是审慎借鉴ING直销银行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框架,在这三道防线中,董事会需要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每层防线均按期向董事会汇报,并处于董事会直接管理的范围。二是直销银行风险要在各种产品销售的业务线上构建一个全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风险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在线产品销售的网络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进行合理范围的控制,风险管理专员要合理评估风险程度,及时审慎的向董事会汇报,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在基于整体设计思路和业务产品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加大实施力度,这也是董事会应该重视和强化的。董事会应积极发挥专业委员会设计风险战略框架的作用,董事会审核通过,要与直销银行线上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能够为直销银行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4]。

从我国直销银行发展来看,直销银行的业绩一般。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内部控制薄弱,制约线上产品的营销,导致银行产品销售不容乐观。因此,直销银行应建立直接有效的识别、计量和风险汇报流程,以保障风险及时汇报和处理,实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积极沟通,实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保障对直销银行的风险有效控制。

(四)设计董事会风险管理流程,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相比传统银行董事会风险,直销银行的风险更大,这就需要在传统商业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增加在线产品的风险管理,以增强管理的安全性,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在线产品的风险评估体系,为董事会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评估、决策以及评价奠定基础,将董事会风险管理流程定位于业务流程之上,形成对业务和管理同时监督的风险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董事会决策上,必须严格执行董事会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特别是积极发挥CRO的管理职能,降低董事会决策风险。

在设计董事会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年报中很难发现审计委员会等相关信息,若有说明,也是简单介绍,并无具体分析。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审计委员会认识还不够深入。在更容易出现风险的直销银行中,需要加强业务的事后监督,重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以构建事后监督评价为基础的审计体系,配合市场、顾客、信用等有关风险管理部门对事后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以期在管理决策层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网络[5]。

五、结语

直销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未来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点,本文在分析基于董事会视角ING直销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基础上,对我国直销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综合分析直销银行特征,直销银行的产品混合性、技术开放性以及销售创新性更容易出现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直销银行自身两个层面管理直销银行风险。在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上,一方面,积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等,以为直销银行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要推动证监会为主导的直销银行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在直销银行自身上,应构建有效的董事会风险管理框架,防范产品销售、客户网络服务中存在的风险,以保障直销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才然,王宁.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银行视角[J].中国金融,2015(4):56-57.

[2]董鹏,李庆保.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5(3):7-13.

[3]李杲.我国直销银行运营模式探索[J].新金融,2014(7):27-30.

篇10

摘 要 从我国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信用风险依然很大。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 风险

银行的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世界银行在关于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指出,银行破产最经常的原因就是信 用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在计量、管理上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通常是银行经营风险组合的最主要方面,同时也是金融体系系统风险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银行的信用风险,是理论和实践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仍是关系到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规范,再加上多年制度缺陷的累积,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国外对企业授信一般采用信用评分技术,这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做出决策的新技术。这种信贷管理手段对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该项技术比较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且要求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数据,实施上较为困难。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的评级系统使用简单的打分模型,这种简单的打分模型虽然同时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但其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比例的分配上往往比较落后(比如模型中经常忽略对关联交易的考虑、缺乏对资产质量变化趋势的考虑)。此外信用评级人员未能充分理解评估模型的内涵,只是机械地对客户进行打分,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借款人的内在信用风险,这样评定出的信用等级不但缺乏准确性,而且银行的监察和稽核部门也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复审和跟踪。

其次,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另一个原因便是银行缺乏识别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技术水平,正如所提到的,国内尚无统一的、有效可行的对企业的评级技术和标准,因此,国内银行在发放贷款是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考察企业的资本结构,不重视非财务因素分析,在实际中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首先,传统的财务报表上通常过去的静态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企业在某一时点的数据对于需要准确评估企业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信用品质,这其中就包括管理策略、行业信息、环境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因此,银行在分析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时候往往缺乏相应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导致银行很难准确把握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阶段。同时,缺乏不同行业的数据进行横截面比较,容易忽视企业特定的行业风险。因此,单纯的分析财务数据,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人手加以解决,在这里仅就加强信用风险文化的建设这一途径做一定探讨,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灵魂。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信用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个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常常失败,其原因并不是它缺少信用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它现有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作用。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但对银行极其重要的工作。国外银行一般比较重视塑造银行自身的信用文化,使银行的信贷人员能够准确地识别借款人的风险和实力,在整个银行范围内为客户评定出统一的、准确的信用等级。

银行投入一定的费用到员工的培训中,从而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和塑造银行信用文化,把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而为银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将远远超出培训的投资,达到经济杠杆的效应。我国商业银行也应树立起这种理念,在发展中要保证资产质量,也要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文化,让风险防范不仅停留在制度和技术的层面,而且要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要明确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止是某个管理层或者某个管理部门的事,必须贯彻到银行的全体成员中。每一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应当合理的兼顾效益、风险和成本,从风险管理中寻找收益点,应当明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创造银行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总的来看,完善内控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一项复杂和漫长的工作。商业银行应该从现实的基础条件出发,善于学习他行的先进经验,始终坚持“稳健为本”的经营原则,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健全完善风险和内控体制机制, 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浙江金融. 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