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营是一个非国有国营的概念,即凡是非国有国营的都可以称为民营。民营不等于私营,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一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该条例在界定了私营企业的概念后,同时描述了私营企业的特征,这包括:(1)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企业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有八人以上的雇工。(3)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私营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民营经济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概念,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往往认为民营经济实际就是指私有经济,只不过是让它披了一件更能为众人所接受的温和外衣而已。正是由于对民营经济的片面理解和一系列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对它的深入研究,也影响到政府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和战略选择。而民营经济发展到今日这个地步,迫切要求我们能够对它有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便为制定更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从企业理论角度理解的民营经济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篇3
一、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现状
2005年全国部分商品交易市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东部地区占总数的83%,中西部地区仅为17%。2003年贵州省私营企业2.81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58.32亿元。横向比较,2003年浙江省私营企业30.1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万余家,销售上亿的民营企业1367家,其中10亿以上的78家。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我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省188家。2004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67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16元。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1164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4784元。不管是从民营企业的数量、质量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东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影响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根据成长型500家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研发水平低,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是决定中小型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不能说仅仅是因为某单方面的因素导致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育不良,但是,在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管理初级、粗放的状态下,未充分意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尽可能减少对人力资本投资费用,而不是更多地以投资的目光来看吸引人、培养人、稳定人、激励人,管理的核心理念出现偏差、不愿或者没有意识到对员工进行投资开发以使其增值、忽视员工的价值创造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员工价值再创造及薪酬关系的启示
(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员工价值创造能力水平的启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著名学习理论,原只运用于教育界。维果茨基认为,人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个体现有水平XO,个体在一定条件的帮助下可达到的水平OY。(如下图)
员工的价值创造分为一般价值创造和价值再创造。XO是员工现有能力水平,即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的能力水平;OY是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潜能、为企业创造超过一般价值的价值的能力水平,即员工价值再创造能力水平。
(二)员工价值再创造与薪酬激励的关系。XO表示员工现有能力水平,在这一
阶段,当员工完成任务X’O’后,企业提供满足员工基本生存和消费的薪酬后,达到维持员工队伍稳定,保证企业基本生产的目的,这一阶段为企业创造的是一般价值。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就必须以一定的激励因素来刺激员工,实现价值再创造。因此,0Y表示员工在一定条件激励下可达到的能力水平,即员工价值再创造能力水平。如果企业施加以一定的附加薪酬为激励因素,刺激员工在一般情况下未发挥出来的潜质,员工可完成工作任务O’Y’,这时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是超过一般价值的价值,即价值再创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下图)
当员工能力水平达到OY时,企业的管理活动是最有效的。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保证企业的基本生产、创造一般价值,而是在保证企业基本生产的基础上,激励员工,引导员工价值再创造,为企业创造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
薪酬是用来激发、引导员工行为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背景下,西部民营企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其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员工薪酬也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平均标准。(贵州省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7322.05元,其中工资收入5135.14元;横向比较浙江省,城市居民每人全部年收入14546.38元,其中工资收入10752.74元)。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员工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消费后才会有追求高一层次需要的愿望。适当的、满足于员工个体基本生存和消费的薪酬可以从根本上稳定员工队伍,减少流失率(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25%,且大部分是中坚力量),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但这不是最有效的管理活动,最有效的管理活动应该是在员工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企业能够拿来交换员工对生产率贡献的最重要激励因素莫过于薪资报酬。如果员工对薪酬不满,员工的潜质得不到发挥,对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就会受到损害。虽然一些非经济薪酬,如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因素也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但就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来看,通过经济薪酬的激励来引导员工的价值再创造仍旧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因此,引导员工价值再创造,为企业创造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与此相匹配的薪酬体系是关键。
三、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员工薪酬体系
薪酬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强有力工具。薪酬对于员工的态度、行为、价值再创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到哪些种类的员工会被企业吸引进来并被企业留住,而且还能够成为一种使当前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一致起来的有力工具。如何合理地根据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状况设置员工的薪酬体系不仅是关系到员工价值再创造的动力问题,更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问题。
(一)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员工薪酬体系形式
1、基准薪酬。基准薪酬是员工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所应该获得的薪酬。基准薪酬包括直接经济薪酬(基本工资)、间接经济薪酬(基本福利),以及非经济性薪酬(工作环境、保险等)。直接经济薪酬是相对稳定的、保障员工基本生存和消费的基本工资。它不能激励员工实现价值再创造,但它可以稳定员工队伍,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直接经济薪酬的决定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任务和企业所面临的特定环境。一般直接经济薪酬应占全部报酬的30%~40%为合理水平。间接经济薪酬及非经济性薪酬取决于员工所在企业本身的效益及企业所面对的特定环境来决定。不同地域状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其直接经济薪酬水平是不同的(2004年贵州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7332.05元)。因此,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基准薪酬的核定既要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整体的基本工资水平及员工所在企业的经济收益状况,又要考虑到员工所在地区的一般消费水平。
2、浮动弹性薪酬。浮动弹性薪酬是对员工实现价值再创造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供酬劳的一种报酬。根据桑代克强化理论,实现价值再创造,能为企业创造超过一般价值的价值的员工,如果能够得到奖励,他们就更有可能在将来为实现更大的价值再创造而积极地工作。反之,如果员工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得到奖励,那么这种价值再创造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就不会大。浮动弹性薪酬和基准薪酬有着根本的区别。浮动弹性薪酬是用来承认和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再创造,给企业带来超过一般价值的价值而付给员工激励薪酬,它是一种激励因素。而基准薪酬是员工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而付给的薪酬,它是一种保健因素。浮动弹性薪酬在激励员工实现价值再创造、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它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员工过分关注于个体价值再创造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带来的薪酬奖励,对团队式生产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对团队工作是不利的。因此,尽管浮动弹性薪酬作为薪酬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激励员工实现价值再创造是非常有用的,但还必须要有其他一些薪酬计划来作为补充才能既有利于激励员工,又有利于团队式的生产。
3、风险薪酬。每个员工实现价值创造的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由于采用浮动弹性薪酬计划用以激励实现价值再创造,员工最终所获得的浮动弹性薪酬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较小的薪酬差距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积累成较大的差距,这不利于团队式的生产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必须采用一种另外的薪酬计划以弥补可能产生的较大差距,使员工均有可能获得较高薪酬的机会。因此,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薪酬体系还必须有起补充功能的风险薪酬。风险薪酬是企业内部向员工提供公司内部股份所有权的一种薪酬方式。民营企业所有者可以出让一定比例的内部股权给员工,以入股的形式通过可能分担风险而享受企业成功所获得较高薪酬的机会。风险薪酬的特点是员工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鼓励员工对企业发展更为关注。
(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薪酬计划实施中的问题
1、对劳动力成本的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员工不仅仅是一种成本,它是企业对其进行了投资并且可获得回报的资源。因此,企业看到的不应仅仅是劳动力成本,同时更应注意劳动力所产生的收益,尤其是超过一般价值的价值所获得的收益。
2、合理确定薪酬中值。产品市场的竞争为劳动力成本以及薪酬规定了一个上限,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给企业的薪酬水平确定了一个下限。因此,根据薪酬规定的下限及上限,要注意科学合理的确定中值。中值应该是员工为企业创造一般价值的平均薪酬水平。
3、薪酬计划实施中注意薪酬比较的公平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在薪资调查中要考虑到国内平均薪资、西部地区员工平均薪资、同类企业员工薪资状况以及企业内部的工资水平和工作结构。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1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3-0030-03
[作者简介]王争辉,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工程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王 婧,邢台学院财会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市场营销;陶金瑞,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建模、运筹学,(河北邢台054048)
一、我国民营企业有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9年开始被认可阶段,1989―1991年的清理整顿阶段,1992年的重新发展阶段和1997年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快捷的长处,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步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全国民营企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已达到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至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其中,私营企业数达到17.7万个,占总数的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数达到6.7万个,占总数的20%。从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其中,私营企业占2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1.5%。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在投资领域、流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中也相当活跃。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投资占30%以上,其中,私营和个体企业占18.3%,外商投资企业占5.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6%。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中,非公有制法人企业数量占72%,从业人员占59.8%。
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新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凸显,民营企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查明阻碍民企发展的症结,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显得十分必要。
(一)民营企业自身弊端阻碍其健康发展
1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差,民营企业家缺乏长期的发展观念。企业的基础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是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让人担忧。2000年,据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抽查,全国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5.3%,而集体民营企业合格率仅为42.6%,低于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的79.6%,合资企业的80.2%。80%的民营企业从事简单加工业和商业流通业,企业产品合格率与其生产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民企大多是人工劳动和简单的技术,企业提高利润的手段只能在时间和劳工上大做文章。企业雇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加大劳工工作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工人没有充分时间休息和娱乐,造成事故频繁。企业的定位不清,涉足行业过多,使企业陷入困境,从而破产。许多企业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缺乏判断和驾驭能力,而孤军奋战。每年的淘汰率都在10%以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 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民营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企业陈旧的经营方式,必将给企业带来危机。现阶段虽然民企的增长速度很快,但规模和质量都不容乐观。即使在高科技领域,其产品的规模和档次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较大。企业的现状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有一定的关系。民营企业的管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董事长兼总经理依然是民企老板的普遍头衔,直系亲属垄断整个企业的命脉部门,而聘用的专门人才充其量是他们的秘书,能人群体和家族势力的结合平衡模式只能是“昙花一现”,从而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企业用人难现象,难以补充新的血液。
3 民营企业主的素质和管理潜质不够。2001年,据全国工商联在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财务知识。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大多数民营企业主不读书不看报。因而,致使民营企业家消费出现了畸形,也使民企的发展大大的受阻,企业形象欠佳。他们的管理方式与他们的文化层次也有一定的关系,一大批早期的经商者大多是小学或中学文化,但他们有发展的机遇,因而凭一身勇气有了今天的辉煌事业。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低素质企业家会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甚至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1 民企自身因素使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民营企业自身缺陷使金融机构普遍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使用者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其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大多数民营企业设有建立比较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采取的是“包包账”,生活消费开支与生产经营未真正分开,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企业资金状况的信息,加之社会信用的缺失以及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凸显,其贷款意愿也相对下降,
2 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和信贷歧视依然存在。信贷配给问题是指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只有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或一个给定申请人的贷款只能部分地被满足。信贷配给问题的出现可以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解释,这是因为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贷款人的概率两个方面,因此,银行不仅关心贷款利率水平,更关心贷款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银行不能观察到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或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从而使得银行放款的平均风险上升。由于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借款人的贷款要求,而不愿意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人的贷款申请。信息不对称越严重,信贷配给发生的可能性便越大。这种信贷配给对于没能获得贷款或获得贷款
额度较小的民营企业而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信贷约束,
3 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摆脱融资困难。由于信用担保制度无法有力的实施,担保始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中小担保机构问题太多,如担保金额较少,覆盖范围偏窄,担保能力严重不足;担保机构提出与银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银行首先考虑的是信贷资金安全的问题,担保基金和银行资金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大多是不用担保的企业,而急需担保的企业又大多是担保公司不愿为其担保的企业。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负担过重。据统计资料显示,民企一方面要应付政府30多个部门,同时上交50多种税费,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以各自利益为目标,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到位,民企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四)政府服务及监督职能不到位
1 市场准入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民营企业在邮电、通信、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受到限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兴办民企,但社会各部门仍对民企存在着歧视,在法制和政策环境上还没有完全取得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导致民营企业主心存芥蒂,挫伤了民企的发展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民营企业主“身份外籍化,资产国际化”等现象,这不仅使民族资产外流,也使民营企业家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沃土。
2 外部发展环境。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方面,部分地方还存在“四个四”现象,即“四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四霸”――村霸、路霸、街霸、市霸;“四变”――变相吃喝、变相拿物、变相设卡、变相受贿,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 政府首先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使民企尽快地摆脱资金不足的困扰,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务之急,应进一步完善对民企的金融支持政策,各商业银行应以效益优先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发放贷款,不应再区别所有制的性质,厚此薄彼。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规范税收制度,清理整顿税收收费,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要逐步统一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使各类企业之间税负公平合理,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平等竞争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应加大力度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减少企业负担。
2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转变职能,理顺政企关系,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又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条件。政府部门一定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直接的行政命令转变为间接的管理和直接的服务,将行政干预转变为政策引导,做到“放”与“管”的有效结合,其经济职能和作用应当体现在规划、协调和整合规范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减少民间投资的失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为民企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和所需要的人才,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办事,做好企业的社会服务工作。
3 政府也应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方面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也会产生许多想法和意见。通过政治参与的渠道能把这些困难、问题和意见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这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党的政策不仅在经济上鼓励他们健康发展,而且在政治上吸收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多做一些公益事业,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在这种责任的促进下,民营企业家会更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注意协调好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在提高民企参政意识的同时,应鼓励民企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内部的党团、工会组织,解决民企人士入党难的问题,从而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宣传并督促企业主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保障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使民企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稳健地发展。
4 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为民企提供资金支持。
(1)在信贷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长中短期贷款或专项优惠贷款上,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获得同等地位和待遇。
(2)创造条件让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包括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企业走股份制发展道路。
(3)通过多种渠道拓宽融资渠道,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同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激活闲置资金。
(4)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互助资金和联保制度,通过企业入股社会管理的形式促进自身发展。
5 全面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民营企业应该塑造诚信为本的意识,打造企业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大力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和创建信用企业活动,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等级。
(二)企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 民营企业必须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办企业也同样,经营者必须高瞻远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长期性、整体性、全局性、高层次性的战略谋划,惟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健康地发展。战略不仅对民企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具有决定的作用,而且对企业的局部问题和日常性管理工作具有牵引、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篇5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总体竞争力。通过计算生产函数对制度函数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极大改善。为此,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是:培育企业家精神、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健全企业运行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家族制;企业家;治理结构;制度创新
Abstract: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re the main body in private-owned businesses in China and an e-merging group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future. By calculating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derivatives of production function to institution function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it is indicated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 has a deep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nd that improvement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i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strategic path arrangement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in China is: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carrying out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perfecting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and improving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 operation.
Key words: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family system; entrepreneur; governing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基本制度使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民营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特征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
企业形态
企业控制权
管理岗位
│
├──────────────────────────────────────┤
│
业主制或合伙制
业主或合伙人
业主或合伙人
│
│
家庭式企业
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垄断全部岗位
│
│
纯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
家族成员垄断全部岗位
│
│
准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干亲、姻亲
部分非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
│
混合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亲戚、朋友
少部分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
│
临界点
外来中层经理
部分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
│
公众公司
职业经理人
全部岗位对外开放
│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 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项目
理想企业
民营中小企业
公共民营企业
市场竞争压力
高
高
较高
产权人行为
规范、商业化
商业化
规范、商业化
资本市场压力
高
无
高
企业目标
多元目标
利润
利润、企业价值
人才优势
高
低
高
资金供应
低成本、高额
高成本、有限
中等成本
激励机制
完善
完善
不完善
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
企业家、家族
董事会
决策效率
高
高
一般
项目
公共国有企业
行政式国有企业
市场竞争压力
高或无
几乎无
产权人行为
非完全商业化
非商业化
资本市场压力
一般
无
企业目标
利润
多元目标
人才优势
一般
低
资金供应
低成本、高额
极低成本、有限
激励机制
差
差
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
政府行政部门
决策效率
较差
差
二、制度因素影响:基于生产函数和制度函数的分析
制度主义是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潮流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其中的新制度经济学重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研究的重点则强调对现实约束条件进行实际调查。在这里,我们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由生产函数入手研究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推翻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厚文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甘德安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彭海颖.论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发展[J].经济问题,2003,(3).
[4]徐善长.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J].上海改革,2003,(1).
[5]石军伟.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一个基于企业家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2,(10).
[6]王克忠,刘晓华.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J].上海改革,2003,(8).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24-02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众说纷纭,每位学者定义皆不尽相同,其中比较被学术界认可的是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理论五项修炼理论是以心灵转换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发展五项修练作为建构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与途径,此五项修练亦是目前企业推行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工具,分别为系统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共同愿景及团队学习,以下将五项修练做个介绍。
1.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指在面对复杂问题或事件时,应对问题或事件作整体考量,而非对任何单一部份作探讨,亦即不是对事件作分段再予以组合的思考。它是一个能让人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事件的架构,可以看见逐渐变化的动态观念。
2.心智模式
一个人根深柢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或图像,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及采取何种行动。心智模式左右我们的想法,告诉我们何者能做,何者不能做。因此,学习如何敞开坦白我们的心智模式,并予以检视和改善,将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
3.自我超越
一个主题或技能领域的精练,需要终身学习的承诺,如此在组织内才能造就一个专家或专业人员。人格成熟度高的人,会不断增进能力,以便达到其个人追求的目标。而他们不断学习的精神,同时也促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所以自我超越乃是学习型组织的崇高基础。
4.共同愿景
是一种对未来梦想、远景或目标的向往与追求,以培养真诚的承诺与投入。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共同拥有的梦想与目标,可创造出组织成员的一体感,并将此能量遍及组织全面的活动。要建立共同愿景,主要在于成员心中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任务、事业或使命。
5.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共同与相互的学习,发挥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团队在组织中已成为关键的学习单位,团队能够学习才能使组织学习,团队的集体智能高于个人智能,团队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组织调查与分析
(一)我国民营企业组织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快慢,经营的好坏与企业主和员工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根据《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6年6月―2008年6月)》调查以权力和技术资源作为评价标准,对被访业主开办私营企业前的职业地位进行摸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的员工及企业主的文化素质都在逐步的提高,并且企业主的来源也更加的地位化。
民营企业的组织类型以独资企业为主,其中家族式企业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我国民营企业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带有浓厚的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色彩。主要特点是:(1)企业中存在浓厚的人际关系。据调查,在农村企业中,雇工中有36.5%是企业主亲戚,14.4%是企业主的邻居和朋友。在城镇有两种关系的人也占一定比重。(2)在管理人员中,亲族占 19.2%,姻亲占10.2%,企业主亲友介绍占15.7%;社会招聘占46.6%,其他占8.3%。不仅独资企业,甚至有限责任公司都存在家族管理模式。
(二)知识因素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彼得・德克鲁曾经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设备等)不带任何特殊性,能产生企业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其实,能力不是本质,隐藏在能力背后,或者说产生能力的根本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围绕知识活动而运作的机构,视为进行知识创造、传递、利用和保护,以知识为资本来进行运营的组织。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和利用有价值的知识,将其转化为市场价值从而赢利。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信息结构、协调机制、技术创新、经营方式以及合作竞争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三、我国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的我国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模式由学习型组织系统、保障机制及运行机制三部分组成。
(一)我国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系统构成
迈克尔J・马奎特认为学习型组织包括学习、组织、人员、知识、技术五个子系统。沿着马奎特的思路,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实际和本文的研究,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可以划分为学习子系统、组织子系统、人员子系统、知识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等五要素。
1. 学习子系统
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目标,也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功能。当组织成员充分参与到某项活动中的时候,如共同解决某些问题、就某些本质性的问题开展彼此交流等等,就意味着组织学习。学习子系统指的是学习的层次、类型以及学习方法与技巧。
2. 组织子系统
组织是个人、团队和组织整体学习发生的载体。为了真正实践学习型组织,必须对组织系统的三个方面(愿景、结构、文化)进行重新设定,并从单纯注重工作和生产转变为同样注重学习和发展。共同愿景可以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方向,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机器。组织成员需要共同的身份感和归属感,愿景能够激发出火花和激情,促使组织创造出卓越的产品的服务。
3. 人员子系统
人是学习型组织的中心,因为只有人才能获得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组织和个人有价值的知识。在学习型组织系统当中,人员子系统不仅包括由管理者和员工组成的内部人员,还包括组织的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4. 知识子系统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组织能否获取知识并有效的管理知识己经成为成败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只有建立与实施一些系统和机制去收集、创造、传播并应用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组织的能量。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系统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管理等方面。
5. 技术子系统
指的是支持、整合学习过程和信息交流的技术、方法与网络体系,包括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的先进理论、方法与工具等。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今天,技术对于组织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使得团队全通道式沟通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效果,大大促进了团队学习的进行。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组织学习也是如此。
在五个子系统中,学习子系统处于主导地位,人员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知识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对于加强和支持学习子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们对创建和维持组织学习与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学习子系统也与其他的四个子系统相互渗透。这五个子系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彼此互补。
(二)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保障机制
民营企业组织学习与保障机制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及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成功和永久竞争力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其文化也不尽相同,但学习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又有其共同的特点,它更加强调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
2. 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是决定一个经济组织效率的内在根本因素。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用以限定人们相互交流的框架,也即各种办事程序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在一个企业当中组织成员的行为准则。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学习机制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3. 我国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运行模式
有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并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机制和学习保障机制之后,最关键的还是付诸于行动。只有将它们贯穿于日常的业务流程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建立学习型企业才不是一句空话。本文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PDCA循环法来作为运行模式。
总之,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创新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突破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按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组织不能适应市场的全部原因来自组织内部,根源是组织机体已无法应变这种市场变化。建立学习型组织正是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的一种好办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应该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做出的种种努力,引导一种在员工自我管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通过以系统思考为主的学习型组织的五要素模型,通过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的修炼,可以提高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改善民营企业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达到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陆卫.浅议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J].技术与市场,2008,(7).
[2] 苏勇,陈小平.文化与管理――对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6).
[3] 陈树文.组织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体系;福利保障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缺陷,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瓶颈,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向成功之路难于逾越的鸿沟。其弊端有:⑴家族人员管理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低;⑵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⑶过分强调制度管理,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⑷绩效评估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标准。
二、克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三缘”性,即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这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将权力制约原则贯彻到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中,应进行合理的分权。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一些重要的职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行使。另一方面,应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使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它可以把职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带动员工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在为此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保持一致的步调,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所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是留人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要塑造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入手。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从充分信任员工、关心员工疾苦、为员工排忧解难等细节入手,在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员工与企业主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使员工真正获得一种归属感,不愿轻易离开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
3.有效的激励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到来,企业间人才短缺的情况在加剧,企业为争夺人才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在待遇、条件、股权等方面多管齐下。中小民营企业面对人才外流的压力,传统的“管、卡、压”的刚性措施或办法堵住人才外流已收效甚微。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最大程度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当在建立科学的薪酬与激励体制上下工夫。企业也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按需激励”、“适时激励”、“适度激励”,注重激励的有效性、公平性、层次性、持久性,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联系、内激励和外激励相统一的方式,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效能。
4.重视与员工沟通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良好的沟通可及时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和相关信息,减少人才对企业的不满,改进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的缺陷,从而控制人才流动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人才的盲目跳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可以说,会用、用好有不同特色的人才是一门管理上的艺术。企业同时要重视与员工人际关系的改善、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改善,企业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不仅有助于企业产值效益的提高,还可以促进企业团结凝聚力的增加,充分展示出企业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
5.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员工越来越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成为他们选择企业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努力为员工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员工紧密联系,使员工能够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了解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的机会。企业同时也要制定详细明确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就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市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全市目前共有民营企业____家,投资人数____人,有雇工_____,注册资本金__.__亿元,其中制造业____家(资金__.__亿元)占总数的__.__%、农业__户(资金_.__亿元)占总数的_.__%、建筑业___家(资金_.__亿元)占总数的_.__%、服务业____家(资金__.__亿元)占总数的__.__%,私营个体经济稳步发展。_-_月份,我市新注册私营企业___家,个体工商户____户,净增注册资本_.__亿元,其中注册___万元以上的企业__户。。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简化注册程序。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在程序中注重简化:(_)、积极扩大登记授权范围。挂××市名称的,××市局全部授权我局登记;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全部授权分局登记,大大减少了登记申请人员的人力、财力;(_)缩短办事时效。确保名称登记当日核准率达___%,对申请设立登记、变更登记的一律规定天办结率达__%以上,三个工作日内办结率___%;(_)、加速年检效能。对企业年检积极开展上门年检、现场年检、集中年检等年检方式,有条件的实施网上申报年检,大大的方便了企业的年检申报。
二是放宽准入条件。对企业做大做强中我们首先是放宽组建集团限制。只要母公司注册资本____万元以上,并拥有_个以上控股子公司,且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____万元,可办理集团登记;其次是放宽股东资格限制。内资企业的自然人股东可成为外资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境内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可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第三是放宽无形资产评估限制。中外合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出资的,其价格由中外双方评议商定,不需评估;第四是放宽注册资本出资要求。注册资本特大的外商独资企业经个案协调后,可将出资期限延长至_年。注册资本尚未缴清要求增资的,增资部分允许与未缴部分一并缴付。
三是降低收费标准。在企业登记申请中,对我市“一区三园”中重注册____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全部减免副本费和咨询费;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我局严格执行市出台的《××市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暂行规定》,对有下限标准的按下限标准收费,无下限标准的按规定的_/_执行收费;对持有下岗再就业优惠政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实地农民在申请从事特种行业以外项目的个体工商户,一律减免注册登记费、工商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及其他有关费用。
二、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民营工业虽然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发现我市的部分行业发展急需加强,文化体育发展量相对较少,居民服务业相对落后,制造业仍然是今后发展做大作强的主要方向。
_、服务业急需快速发展。当今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正日益成为现代城市与区域竞争的中心内容,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生产服务业企业在全市现有现代服务业企业中的比重较低,只有_._%,还存在着发展滞后、层次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瓶颈。
_、制造业尚须做大作强。我市制造业绝大多数仍然是家庭式的作坊经营,规模还是很小,生产力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经不足,传统制造业比重太高,发展起点还比较低。
_、产业结构布局须调整。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实现了最优化配置,必须对配置的最终结果进行检验,而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呈现出来的。在经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乃至负效率,而我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主要集中在戴南、开发区等乡镇,并且产业结构比较简单。
_、资金紧张是主要问题。因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总量减少,企业周转资金短缺,部分企业的生产呈现下滑趋势,一些企业受资金影响致使新开工项目和结转项目进展缓慢,项目的投资规模有缩小的现象。部分企业今年的储备项目也不能尽快实施。
三、发展××经济的对策
××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上去,才能推动××的 腾飞,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_、规划引导,促进行业间协调发展,推进民营经济有序发展。只有科学合理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才能使××经济赢得新的增长空间和竞争优势。这既是提升××区域地位和城市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发展的方向必须以制造业为主,服务及其它行相配套,才能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_、加强扶持,促进企业的做大作强,放大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要继续放大政策激励效应,切实落实好财税扶持、技改补贴、要素倾斜、上台阶奖励等激励政策,以培植产值超__亿元企业为重点,已加快发展和壮大不锈钢材料及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以先进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将戴南的不锈钢向周边乡镇辐射,让垛田的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带动周边乡镇加工业及种殖业的扩大。
篇9
“国际评级业已发生显著变化,监管更加严格、行业竞争加剧。”道格拉斯・彼得森说。这也正是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倡导的国际评级业改革的方向。
不过,国际评级业三大评级机构的主导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金融市场对评级的依赖度依然较强。2010年希腊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2011年8月5日,美国长期信用评级史无前例的下调,由“AAA”被降至“AA+”,一度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在很大程度上,信用评级更像是实体经济的一面镜子,危机发生近六年,至今全球经济依然尚未完全摆脱衰退,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依然脆弱。
3月底,彼得森参加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期间,在北京金融街接受《财经》记者专访。近两小时访谈过程中,他从自己在标准普尔和花旗银行从业经验出发,透过信用评级行业,结合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讨论公共部门债务及融资、影子银行、金融监管等热点话题。
标准普尔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一家华尔街的百年老店。
2011年9月,在标普下调美国长期信用评级后不久,彼得森出任公司总裁。面对外界对评级机构的多重质疑、趋紧的监管和评级业改革等种种挑战,他着重重新修复与政府和金融市场的信任关系。
56岁的彼得森,还被认为是“老练的银行家”、“出色的危机管理者”,他曾在美国花旗银行供职近25年,2010年出任花旗银行首席运营官。2013年11月,出任标普母公司麦格希财讯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
身为银行业从业者,彼得森亲历了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创新一度低迷,但影子银行再度快速扩张,尤其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他认为,对银行体系加强监管固然重要,但还应该建立覆盖各类监管之上的共同联席合作的机制,实现对影子银行的全面监管。
他还认为,中国公共部门债务规模可控,但是面临两大担忧:债务增速过快和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主导地位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发展债券市场,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改变目前银行主导的模式,是公共部门融资改革的出路。 影子银行隐忧
《财经》:根据你的观察,中国的影子银行与美国的有哪些不同?
彼得森:中美影子银行在定义层面,并没有太大区别。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影子银行更加正式、规范,不管是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私募基金都有着大家所了解的结构,有着正规的文件,也有着正式的规则和相关监管制度。
另外,它们要接受审计还要跟投资者签署正规的法律合同。从理论上来讲,美国影子银行不应该为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
而在中国就不同了,我认为有两点:在定价、信息披露、流动性管理方面,比较缺乏透明度;中国影子银行与大量的散户投资者,也就是个人投资者,发生关系,这些投资者并非成熟、专业的投资机构。
如果对影子银行整体的规模还不十分清楚,法律框架也不清晰,信息披露和定价也不到位的话,又跟大量的散户发生关系,确实让人担忧。
《财经》:那么,你如何看待可能的风险暴露?市场监管者应对违约事件持何种态度?
彼得森:中国的一些散户投资者,正在购买一些和政府相关的地方融资平台项目和房地产项目融资相关的金融产品,他们却不清楚资金最终流向何方,这样的融资确实有风险。
目前,中国监管当局又担心风险的暴露和违约的发生。像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对于投资者个人是坏事,但是对于金融系统可能是好事,违约能够培养投资者金融风险意识,也能检验文档记录系统和法律框架是否到位、是否有效。
违约能够让投资者学会自律,更好地理解信用风险,了解风险定价,并有助于建立起与风险相匹配的定价体系,政府部门的融资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融资利差可能会扩大,这对金融市场长远发展有利。
根据标准普尔最新的违约研究,1981年-2013年间全球企业违约率(包括投资级和投机级)介于0.14%-4.14%之间。可见,违约是金融市场正常的现象。
《财经》:既然存在风险,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如何规范影子银行?
彼得森: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密切相关的。
快速增长的经济,需要金融市场不断提供融资,以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从储户和投资者的角度讲,他们需要更高的利率,或者得到与他们所承担风险匹配的补偿,这也促使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越来越快。
金融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影子银行大量出现。另外,中国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一个特殊的原因是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有关。
基于此,金融监管框架不应该只是跟着传统银行体系走,应该从整个金融体系出发,包含影子银行体系,建立更为广泛的金融相关监管框架和规章制度,确保信息披露透明化,并实行更严格的审计。随着监管框架不断完善,将让影子银行的运作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
《财经》:中国现实的障碍是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监管沟通协调渠道并不是很顺畅,怎么破解这一难题?
彼得森:美国和欧洲也出现过中国这样的情况。金融危机后,欧洲和美国成立了在各类金融监管部门之上的监管协调机构,以确保相关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并识别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例如,欧洲成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英文简称ESRB);国际上,G20框架下,也成立了金融稳定理事会,来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协调。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存在不同的监管机构,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和其他金融活动,核心银行体系的有效运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银行提供了信贷、存款和支付等基本的金融服务。所以对核心银行体系的监管不能放松。另外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引入银行业竞争机制,银行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加强,从而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再补充一点,我个人比较支持加强监管,好的监管能够加强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监管的核心是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规章制度体系。 探路公共融资改革
《财经》: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纷纷进入去杆杠周期,但是政府公共部门的杠杆水平却显著提升,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彼得森:2008年危机发生后,整个经济在衰退的过程中,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刺激经济的方式是很常见的,也是很正常的。比方说,欧洲、美国都采取了刺激政策,这些刺激是以低利率为代表的。不过,这确实带来了公共部门债务有所上升,但是债务的负担或成本并不高。
相比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比较微妙的细节。比如说公共融资的来源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有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还款。另外,政府是不是利用这些资金来投资长期的项目,比方说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老龄化是影响很多国家公共部门负债的一个长期因素,政府能不能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金和健康保险方面的需求。
《财经》:中国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你如何认识中国公共部门的债务风险?
彼得森:从中国审计署公布的数据看,中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与GDP的比例是37%,相比标普全球评级体系中评级为AAA、AA、A和BBB的其他政府,仍不算高。不过,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不同,中国面临两方面的担忧:债务增速太快和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主导地位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若公共部门债务快速增长的势头再持续数年,则可能不仅会削弱公共财政,也会影响金融稳定。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主导地位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使得收入对家庭的再分配更难实现,而收入分配是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因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降低经济增速对地方政府投资依赖的能力。
《财经》:面对这种债务结构性的隐患,如何化解这种潜在的担忧?
彼得森:除了显性的债务以外,政府可能还面临老龄化需要承担很多任务和使命,包括提供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中国可以学习其他市场的经验,来慎重地审视长期债务和或有债务。
当前,中国的债务水平是可控的,应该利用这样的时机,开发新的融资工具,发展债券市场融资,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构建一个更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灵活性,资金来源和透明度都能提高,但这需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从而能够衡量不同资产和债务的风险和定价。
《财经》:相比影子银行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发展债券市场融资有哪些优势?
彼得森:首先,更优的财政纪律和透明度。债券发行人需披露信息,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融资用途,以及政府的偿债计划都会公开,信息透明度大大提升。
例如,市政府需要融资,以前是和银行私底下形成了融资交易,现在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就需要披露项目信息,这意味着信息更公开透明,更有效的市场约束、信用评级。
其次,降低政府的财政风险。如果负债形式是银行贷款,可能需要在所投资项目产生收入之前就偿还贷款,这可能构成短期流动性挑战,而以固定利率长期债券融资可降低这一担忧。
再次,提高民营资本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参与。对于民营基础设施企业而言,通常需面对规模比自己大很多且与政府有关联的竞争对手,创新债券融资能够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可能会有更多民营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取得成功。
《财经》:从国际经验看,PPP是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共设施的有效渠道,中国政府已经启动大范围推广PPP模式,这一模式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彼得森:国际上PPP模式的最佳实践,的确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首先,项目设计、招标文件要到位,项目的长期法律框架要清晰明确,确保长期的利益得到保护,使得各方对长期合同的有效性和参与竞标具有信心。这是中国推广PPP融资必须要做的。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 温州 转型 治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的创业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成功大多与企业主的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这一时期的多数温州民营企业采取了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的凝聚力起了决定作用。
随着国内、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多元化。民营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的挑战,管理问题和人才问题由此凸显。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典型代表的温州民企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近年来更是跨入了国际竞争的行列。由民营企业支撑起的温州经济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而是一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放大了的“温州人经济”。
温州民企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尽快完成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代企业股权结构转型,从传统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型,切实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转型的治理
大部分温州民企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往往就是老板个人爱好、个人志趣、个人行为方式的扩大,是老板家族传统文化的扩大。其企业的运作具有“人治”的性质并带有私密性。从带有私密的民企运作文化,转型为现代企业的透明化运作,由“人治”向“法治”转型,是民企老板首先应理智面对的问题。
民营企业文化多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实质是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民企老板往往缺乏哲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襟怀和政治家的眼光,即一种文化素养、一种人文精神、一种道德感、一种经营哲学的缺乏。这是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与现代先进企业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经营的哲学思想是民企转型治理的首要障碍。老板是企业文化的主导人物,老板不仅要改造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更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员工的文化需要,打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针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易犯的毛病,民营企业尤其要注意提倡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民主集中、共同成长的文化精神;要严防老板掌控,唯我独尊,封建等级制度文化;要反对企业文化建设追求时尚、喊空洞口号,把文化当作企业的装饰或附庸,错误地把实现利润的目标作为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来推崇,改变将企业员工视为经营发展工具的思想,将创业热情传递给企业员工,逐渐培养起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做强企业需要胆略和眼光,做大企业则需要文化精神的统一,这是成功企业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
管理结构转型的治理
温州民企老板往往都有这么一种潜意识:“企业之所以管理不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员工们的无能,而自己的很多思想和做法都是对的,只要请一个懂管理的人来管理,就可以使自己的想法落到实处。”但事实上,真正懂管理的人请来之后,首先要对付的并不是中下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而是老板本人,正是老板的管理观念造成了企业的混乱,不消除老板的种种错误做法,企业就无法走上正轨。所以,首先要提高的往往就是老板本人的管理思想和行为。而这往往是老板所接受不了的。因此,在温州民企中,大部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温州人具备很强的经商意识和市场观念,这种精神造就了一批企业家,依靠企业家精神造就了千万个温州中小企业。温州大量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在几千万左右徘徊,这些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便是如何从企业家精神上升到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的企业运行平台,它包括战略计划、组织结构、管理开发、组织控制、有效领导和企业文化等完整的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企业行政制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述的职业化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管理结构转型的治理表现为:从家族管理结构转型到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团队和谐相处,管理由单纯个人的经验化管理转向规范的科学现代化管理,企业制度逐步转向现代企业制度。温州民企惟有跨出创业团队的小圈子,企业才有坚实的未来保障。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逐步分离,才能从外部吸引优秀的国内、甚至国际人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利益分享转型的治理
在温州家族企业经营过程中,有一个始终困扰管理者的问题—当家族成员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长远发展利益发生矛盾时,舍谁取谁?事实上,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和平衡的努力往往很难长久维持。这种平衡和妥协的基础是建立在非理性、缺乏合理机制的基础之上,所以,从中舍弃一个、留取一个成为必然选择。必须从独占利益、独家决策转型到学会与人分享,分担投资风险,上市、引进国外投资等一系列的合作方式。与人合作不仅是引入资金,还应包括引进投资者的决策理念,无保留地与人分享自己的盈利能力,提高增强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产权由私人独资或家族独资转向资本社会化转型。温州民企要有“共同目标、共同创业、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理念,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同舟共济的使命感。学会同社会、企业员工、人才分享利益。必须具备平衡心态,具有双赢,以至多赢的理性思维。
产业结构转型的治理
产业结构提升可以确保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温州民企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的“小商品”生产,先天的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条造成了目前产业结构转型障碍。温州民企应好好审视自己的企业是否真的具有长远的竞争力,要敢于放弃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因此,温州的产业结构必须以全球化的思维,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做出调整。温州民企与西方现代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现代企业大都是为了一种目标、一个产业而奋斗,而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只是为了一个产品,为了一块市场,即发现了一个好产品,然后倾力投入,再无限扩大,而一旦这个产品完结,就再找一个新产品,始终不愈的就是产品取向。在整个产品经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狭隘性,这就必然造成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及企业长远战略的忽略。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的治理
几乎所有的民企老板创业初期都抱着名利为企业第一目标,这一原生态温州民企就更为突出。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就需要整合很多内外部资源,企业主的价值观取向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如果没有以社会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整合到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以客户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与客户持续共赢发展;如果没有以员工为责任目标,就不会带来人力资源乃至企业整体的提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温州民营企业更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无论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国有企业还是一个产权单一的私营企业,既要为投资者着想,也要为它所存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更要为企业内部的员工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这个企业所在的社区和国家才能真正的发达繁荣,企业自身才能走上更高的层次乃至实现长盛不衰。因此,把社会责任感“抛在身后”的民营企业应该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学习,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自己的各种社会责任。
核心竞争力的转型治理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扎根于企业组织内部的、能获得超额收益并使自己立于一种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它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的巨大战略资源,有了这样的能力,企业就可以从小到大,有力地抢占市场,最后赢得超额收益。核心能力的培育,就是要抓住企业竞争中最关键、最有实质性的问题来施展自己的方法和机制,通过这种方法和机制,确实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能力是企业独占的资产,这种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比某一项技术创新或者某一项改革更大的收益,它是一个持久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多年,温州民营企业原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其竞争的优势已经丧失。同时,温州民营企业本身还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类同等诸多制约其国际化发展的因素。温州民营企业如果能够抓住关键问题,实现以品牌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模式的转换。那么就会使小企业变成大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温州传统产业提升和温州民营经济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条件。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府积极推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切实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温州的轻工产品一直以来以低价优势为竞争手段,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低价往往会走向低质低服务,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低价的竞争力总是难以持久的。同时,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对温州民营企业进行整合,扩大单体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与温州特有的产业集群产生的地区规模经济效益的互动,提升整体的竞争力。温州的招商引资,不仅是资金,也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应该是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民营企业如何再进一步提升的一种探索,一条必由之路的选择。
目前,温州民营经济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运作模式。外企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温州民企还显得陌生。在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温州民企必须找准新的历史方位,迅速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早等.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J〕.经济研究,2003.4
- 上一篇: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 下一篇:阅读的教学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私营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