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核算原则 科目 资产现价 计提准备
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现了会计核算与市场价值的统一
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又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目前,国家大型企业《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停用,中小型企业两种制度并存。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0%,上缴国税占全国税收金额的50%,全国有2/3的就业岗位在中小型企业,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开发都在中小型企业。因此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基本面。
《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设置更趋合理,会计核算依据更注重与市场变化的一致性。在科目设置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重于法律形式,《企业会计制度》则重于经济交易实质。例如:企业长期待摊费用,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列入“递延资产”科目,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取消了这一科目,改为“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科目设置更趋合理。
科目设置的合理性是由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决定的,而这个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了市场经济交易的实质。譬如:企业在筹建时期所发生的费用,不可否认有部分属于资产,也有一部分不属于资产。如果按着《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列“递延资产”科目使资产数额虚升,使本应该在会计当期摊销的费用当作资产长期分摊。因此,将这类经济交易划为资产有失公允,而《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原则就做了这样的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由此看出《企业会计制度》核算更注重符合市场经济交易的实质。
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中期的设置,使会计报表及时地反映投资的市场价值的变化,使企业决策者能更好的管理过程预期
《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会计中期的概念,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没有中期的概念,核算和报表只反映初始投资成本,不反映现市值的变化,投资者往往只能在报表的附注中了解市值的变化。因不是规范的要求,附注的数据往往不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价格,投资者无法根据会计报表的数据做好过程控制,因此,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会计中期,作为一项规范要求,中期报表必须准确反映投资市场现值,把期末关口前移可有效的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使决策者能更好的做好过程管理。
三、《企业会计制度》的计提准备制,使会计核算更符合市场的变化而更科学
1.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使会计报表反映了短期投资值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投资者完成投资后其资产随着市场的价格的起伏或增值或减值。《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只做初始成本的反映,不反映市场的变化。因此,会计报表与市场脱节,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企业会计制度》以计提投资跌价准备金的方式反映了这一市场变化,它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列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中期和期末的会计报表及时反映了市场的变化的曲线,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2.新增委托贷款科目及利息的计提减值准备,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结果。
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企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委托贷款是其中之一。在会计核算上《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委托贷款的内容,并规定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期末企业的委托贷款应按资产减值的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冲减资产反映净值,该科目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3.《企业会计制度》完善了计提坏账准备的外延,更符合市场经济化的实际,使坏帐处理更加科学。
企业的坏账按原有的会计制度,只限于应收款范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企业破产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合同,收取了预付款后无能力供货成为经常发生的事。预付款回收无望也成为坏账的原因之一。《企业会计制度》根据市场这一现实将这类应付款转入其他应收款,列入计提坏账准备范围。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这样通过会计制度的改变,使企业坏帐得以及时处理而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净值。
4.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规定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在市场中的真实性。
企业存货在流动资产及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价值的准确反映直接关系到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发生的毁损、陈旧或跌价减值。《企业会计制度》则对存货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减值作了反映。它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按照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会计报表及时的反映了存货在市场中的现值。
5.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反映了投资回收效果。
为了使投资者了解投资的回收效果和真实价值,根据投资回收的情况《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长期投资应当在期末时按照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四、《企业会计制度》对购建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更完善
对于购建固定资产借款发生利息的资本化,《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交付前可化为资产,之后即为费用。但是对经常遇到的资本化的准确分摊、资本化暂停都没有明确规定,为会计核算带来混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准确分摊计算方法,并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且连续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含3个月),就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直至购建重新开始,这样就使购建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更完善。
五、《企业会计制度》避免了债权人豁免债务的核算给企业信息失实提供的口实。
篇2
[关键词]煤炭行业 会计准则 维简费 环境成本
煤炭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依据的仍然是1991 年原能源部制定的《煤炭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煤炭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环境下,煤炭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产品成本项目不完整,成本核算不真实。由于成本是价格的基础,成本信息不真实,必然会扭曲煤炭产品价格,并对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科学界定煤炭企业成本核算范围,扩充成本项目,合理费用标准势在必行。
一、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目前煤炭企业产品成本项目包括材料、工资、福利费、电力、折旧、井巷费、维简费、安全生产费、修理费、地面塌陷补偿费和其他支出等,共计十一个项目。其中的“井巷费”、“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三个项目的核算标准,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费用比率,根据原煤产量进行计提的,其余项目则据实列支。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上述十一个成本项目不能囊括全部生产成本,而且其中部分项目计提标准偏低,煤炭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性都有待提高。
1.会计要素确认失当,煤炭资源成本未列入产品成本
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企业在开采煤矿之前时,必须先出资购买采矿权,煤矿开采后还必须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沿用原有的煤炭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将有偿取得的煤炭资源开采权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然后再分期摊入管理费用,而不是生产成本。将煤炭资源开采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无不可,是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但是,将与产品成本相关的无形资产价值摊认管理费用,却有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本计算不实,并进一步造成产品成本补偿不足。
2.会计政策运用失当,环境治理成本未列入产品成本
煤炭企业环境支出包括当前环境保持支出和未来环境恢复支出。当前环境保持支出是在煤炭的开采与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包括煤炭企业对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水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燃煤锅炉废气排放等治理支出;未来环境恢复支出包括土地复垦、塌陷治理等支出。目前,煤炭企业环境支出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很大,而且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这一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环境治理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并将环境治理成本恰当地反映在产品成本之中,将会对煤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煤炭企业环境治理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未来环境恢复支出的成本核算不恰当。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矿关闭后,必须对土地塌陷进行补偿和恢复。如何正确这些生态恢复成本,不仅关系到煤炭企业成本信息是否真实,而且还关系到煤炭企业成本补偿是否充分,企业和生态发展能否持续进行。目前令人失望的是,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没有此类生态恢复成本前瞻性地计入生产成本,而是等该项费用发生时才“计入”生产成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存在巨大的隐患。其后果只能有一个,要么使企业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么把生态恢复的包袱甩给政府和社会。
3.费用分摊办法失当,维简费用计提不充分
按照《煤炭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煤炭企业开采原煤过程中所形成的矿井、巷道等建筑物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但是,其价值则是通过计提维简费予以补偿。根据规定,维简费是按照原煤产量和规定的标准计提的,其依据是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4年联合颁发的《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规定,维简费应当根据原煤实际产量,每月按规定标准在成本中提取。但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巷道建筑物投资额越来越大,但是原煤的产量反而在不断下降。所以,按产量计提的井巷维简费,使成本信息与费用支出之间失去了相关性,并且导致煤炭成本信息不实,投资弥补不足。
二、以财务报告为导向,重建成本框架
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基础,所以,产品成本理应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切耗费,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费用和为了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间接费用。但是成本核算只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其本身并不是成本核算的目的。所以,出于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就煤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而言,既要考虑煤炭产业的特殊性,还必须尊重《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不能为成本而核算成本,只有选择制造成本法,才能把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与财务报告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基于成本管理和财务报告目的考虑,煤炭企业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并将总成本分解为基本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以便于向不同的成本信息需求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成本信息,从而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1.坚持制造成本法,完善产品生产成本项目
如前所述,煤炭企业产品成本尚不足以充分反映煤炭产品真实的生产成本。所以,煤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准则》的要求,重构煤炭成本结构,并且规范各项目费用标准,以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为成本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构成财务报告中存货成本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产品生产成本指的是产品的制造成本,即产品制造过程发生的直接和间接生产成本。所以,煤炭企业应当把与产品制造过程有关的一切成本原则上都应当列入产品成本,当然也包括煤炭资源本身。
(1)增加煤炭资源成本项目,增强产品生产成本的充分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精神,煤炭资源使用权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煤炭资源使用权属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由于煤炭资源使用权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其所生产的煤炭产品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煤炭产品的制造成本。所以,煤炭企业应当将煤炭资源成本由摊入管理费用改为摊入生产成本,以保证产品生产成本的充分性。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精神,企业有权利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为原则,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2)变维简费为折旧费,提高产品成本信息的相关性
如上所述,目前以原煤产量为基础的维简费计提办法,使矿井、巷道等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具有累退性,即资产价值越高,成本补偿越少。所以,建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部门,改变维简费计提办法,如改维简费由计提的办法为折旧的办法,并根据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以充分补偿该类资产投资成本。
2.将煤矿弃置费用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再分期转化为产品生产成本
煤矿闭坑后,根据环保法规所发生的生态恢复费用被称为弃置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精神,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资本化为固定资产,然后再通过折旧的方式系统化地摊入摊入各其期产品生产成本,以消化未来大规模费用支出隐患,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将环保成本确认为期间成本,以保证产品成本的决策功能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精神和一般的会计惯例,对于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或者难以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支出,如污水治理费、粉尘治理费等生态环保费用可以直接计入各期的管理费用。这样既可以简化产品生产成本计算,又可以保证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性,以满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会计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分别从循环经济和产品定价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成本概念和全成本概念,这些概念与本文所张的制造成本概念并不矛盾。其实,不管是强调全成本概念,还是引入环境成本概念,抑或是主张制造成本概念,都不足于直接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依据。真正能够作为定价依据的只能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即借助于定价决策方法,将会计成本转换为决策成本。换言之,不管是循环经济框架下的环境成本概念和全成本概念,还是财务报告框架下的制造成本概念,都只能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而不是依据。
三、结束语
以上财务报告框架的成本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前提的,所以,建议煤炭企业尽可能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修改有关成本开支标准的规定,使成本核算真正成为成本管理的助手。
参考文献:
[1]朱永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探讨.煤炭经济研究,2008,(10)
[2]张文丽:煤炭开采中生态成本核算及经济补偿.中国能源,2008,(9)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结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23-02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与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的子系统,是对企业经营的会计资料及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存储、传递和报告,以辅助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和传递,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所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主要特点为集成性、自动性、实时性、复杂性、开放性。企业大量的数据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的,如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企业生产部门等,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或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部门、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监管部门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互联网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实时沟通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由哪些具体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完成哪些基本财务会计工作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与控制关系。由于企业性质、行业特点、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求不同,会计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非完全一致,其子系统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就工业企业而言,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由三大系统组成:(1)财务系统。主要完成会计核算及管理业务,具体包括总账系统、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存货核算、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报表管理等。(2)供应链系统。主要完成供应链业务环节中的计划编制、业务核算、业务管理等,具体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3)管理决策系统。主要是辅助提供财务分析信息,辅助决策信息等,具体包括财务分析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关系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总账系统为核心的,其他各子系统的数据处理都是围绕总账系统展开的。各子系统的数据关系表现如下:(1)总账系统与薪酬管理之间的数据联系。总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数据,如会计科目档案、部门档案、职员档案等,与薪酬管理可以共享。会计科目档案在总账系统中设置后,在薪酬管理中就不必重复设置;部门档案、职员档案在薪酬管理中设置后,在总账系统中就不必重复设置。在薪酬管理中进行薪酬业务处理完毕后,各项薪酬费用的分配及其相关费用的代扣、提列,可以通过相应的转账凭证传送到总账系统中,不必手工填制与薪酬相关业务的记账凭证。(2)总账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的数据联系。总账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共享会计科目、部门档案、固定资产期初余额等初始设置数据。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业务处理中所产生的业务数据,如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减少或固定资产的其他变动方式所产生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可以生成相应的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中;月末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提与分配数据,也可以生成相应的转账凭证直接传递到总账系统中。(3)总账系统与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和应付款管理之间的数据联系。总账系统与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和应付款管理可以共享会计科目、部门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档案等初始设置数据。采购管理中输入采购入库单和采购发票,采购入库单经过库存管理的审核,传递到存货核算中汇总记账,存货核算将入库材料或商品的汇总数据生成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采购发票经过应付款管理审核,进行采购结算,生成付款凭证或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4)总账系统与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和应收款管理之间的数据联系。总账系统与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和应收款管理可以共享会计科目、部门档案、客户档案、存货档案等初始设置数据。销售管理中输入销售出库单和销售发票,销售出库单经过库存管理的审核,传递到存货核算中汇总记账,存货核算将出库汇总数据生成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销售发票经过应收款管理审核,进行销售结算,生成收款凭证或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5)总账系统与成本管理之间的数据联系。总账系统与成本管理可以共享会计科目、部门档案、项目档案、产品档案等初始设置数据,各产品的主要成本管理数据均来自于相关子系统,如直接人工费来自于薪酬管理,直接材料费来自于存货核算,制造费用来自于固定资产管理、总账系统、存货核算,成本管理的处理结果以转账凭证的方式传递到总账系统。(6)报表管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报表管理的功能是将会计信息系统中各相关子系统的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以报表文件的形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实现报表编制功能,系统要求操作人员事先定义报表的取数函数与取数公式,通过取数函数、取数公式可以从各子系统中读取数据,并生成会计报表。
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结构
1.财务应用结构。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企业,一般采用财务应用模式。这种企业的会计业务以会计核算为中心,强调与往来单位应收、应付款项核算;企业员工薪酬一般实行由银行且由企业代扣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实现专项管理,要求自动计提折旧并编制折旧费用转账凭证;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控本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状况、计划执行情况和经济效益;期末要向上级部门和税务机关上报有关会计报表。为了满足上述会计业务处理需求,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结构上一般可以组合为总账系统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薪酬管理 + 固定资产管理 + 资金管理 + 报表管理 + 财务分析。
2.工业应用结构。工业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组织,其特点是生产经营主要由供应、生产、销售3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突出特点是有加工、生产这一环节,企业通过再生产来实现利润。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企业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通过采购、生产、销售3个阶段来实现货币资金的增值。因此,工业企业会计不仅包含会计核算,还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实行成本控制管理以及最后阶段对产品的销售管理。为了满足工业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需求,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结构上有两个方案供选用:一是基本应用结构,主要侧重于对工业企业资金流的核算和管理,结构表现为总账系统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报表管理;二是扩展应用结构,不仅对工业企业的资金流进行核算和管理,而且对部分物流也进行有关核算和管理,其具体结构表现为总账模块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薪酬管理 + 固定资产管理 + 采购管理 + 销售管理 + 库存管理 + 存货核算 + 成本管理 + 资金管理 + 报表管理 + 管理决策。
3.商业应用结构。商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流通经营的经济组织。其业务特点是:批发与零售兼营,商品一般需按批次管理;有受托代销业务,各部门单独核算各项费用;一般须按商品品种大类统计有关购销存数据;须按供应商来统计进货数量与应付款项,按销售客户统计销售数量与应收款项;期末编制会计报表并将有关报表报送上级主管部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商业企业面临着重组和再造的重大挑战,许多跨地区的大型商贸集团、超级零售商店、连锁店等应运而生。这些都对商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工业企业相类似,商业企业也有两种应用结构可供选择:一是基本应用结构,主要侧重于对商业企业的资金流实现核算和管理以及对商品物流的简单管理,其结构表现为总账系统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采购管理 + 销售管理 + 库存管理 + 报表管理。二是扩展应用结构,主要侧重于对商业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一体化集成管理并在业务发生过程加强对资金流的核算与管理,其应用结构表现为总账系统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薪酬管理 + 固定资产管理 + 采购管理 + 销售管理 + 库存管理 + 存货核算 + 成本管理 + 资金管理 + 报表管理 + 管理决策。
4.集团应用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日益呈现出资产规模大、资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宽、地域分布广的发展趋势。由于企业集团组建的原动力、组建的直接目的、组建的形式不同,企业集团可以大致划分为控股型企业集团、产业型企业集团、管理型企业集团3种类型。控股型企业集团财务实行分权管理,财务分别核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力度低,只要求子公司定期传递会计报表;产业型企业集团财务实行集权管理,统一会计核算,实时掌握控制子公司的经营,强调资金的集中管理;管理型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和分权管理并存的管理特征。集团企业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结构上可以从两端来考虑:一是从母公司而言,主要侧重为企业集团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其应用结构表现为总账模块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薪酬管理 + 固定资产管理 + 采购管理 + 销售管理 + 库存管理 + 存货核算 + 集团资金管理 + 集团财务分析 + 集团绩效评价 + 集团成本管理 + 集团合并报表。二是从子公司而言,其应用结构表现为总账系统 + 应收款管理 + 应付款管理 + 薪酬管理 + 固定资产管理 + 采购管理 + 销售管理 + 库存管理 + 存货核算 + 成本管理 + 报表管理 + 财务分析。
上述集团应用结构主要考虑的是工业类的集团企业,至于商业集团企业的应用结构,可以参照商业应用结构以及集团应用结构相结合得出。
参考文献:
[1] 魏延玲.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科技导报,2012,(28).
篇4
关键词:产品成本 核算制度 核算方法
为改进和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一步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保证产品成本信息真实、完整,财政部于2013年8月16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旨在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谋求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一、《新制度》制定的思路
《新制度》立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适应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的发展趋势,满足我国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四个结合”的特点。
(一)和当前产品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需求相结合
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新制度》贯穿了这一要求。《新制度》规定了各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方法,统一了各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有力规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保证了成本信息真实完整。同时,系统整合了分散在具体会计准则、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准则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保证了成本制度科学可行。另外,《新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充分利用ERP等现代信息技术,切实加强内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发展方向。
(二)和目前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做法相结合
《新制度》继承了《旧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行业核算办法下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革和发展。同时在制度体例设计方面,以目前成本核算较为典型和完备的制造业为蓝本,明确成本核算的总体要求和一般原则,同时又立足其他行业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行业特点。
(三)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相结合
有机整合零散分布在存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无形资产、职工薪酬等具体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要素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成本核算方法,统一规范成本核算项目,减少成本核算的随意性。
(四)和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
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区分不同行业制定产品成本核算规定,充分体现其他行业特点,在产品成本开支范围、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制定了统驭性的成本核算原则,使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成本构成更具可比性。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分为五章五十三条,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附则”五章。第一章,总则。明确规定了本制度制定的依据和目的、适用范围、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以及成本核算的基本任务、手段和总体要求。第二章,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规定。第三章,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范围、成本核算项目进行了规定。第四章,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结转进行了规定,同时,适当引入了作业成本法。第五章,附则。规定小企业可以参照执行本制度及本制度施行的日期。《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相比,《新制度》主要有五个方面变化。
(一)适用行业范围不同
《旧制度》只是从单纯的国营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成本核算,而《新制度》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同时也适用于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新制度》充分考虑了金融保险企业在成本核算对象、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规定了金融保险业不适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该行业划分方式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基本一致,确保行业分类的科学性以及便于有关行业的企业理解和操作。
(二)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不同
在《旧制度》中,产品主要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位,对产品的外延进行了扩展,产品还包括了企业提供的劳务或服务。明确规定,“产品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产品而发生的各种支出,不包括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就为企业确定生产费用归集对象提供依据。
(三)成本核算对象方面不同
在《旧制度》中,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制造业,笼统的按照产品品种、批次订单或生产步骤等确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新制度》分行业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区分,使得不同行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统一。除了常用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外,对混合采用以上方法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适当合并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等作了规定,以及根据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四)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不同
《旧制度》规定,企业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一般设置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五个成本项目。《新制度》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征,设置不同的成本项目,可以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不同的成本项目,比原有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成本项目设置更加细化,使得产品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五)“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的不同
《新制度》中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工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对制造费用依据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标准而进行合理分配。作业成本法的推行很好地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的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这是《新制度》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上的一大亮点。
三、新旧制度之变化分析
《新制度》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归纳总结、梳理整合各类企业的普遍做法,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到制度中,是指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新制度》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衔接两大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一)衔接两大体系
即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和管理会计体系。目前,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在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制度》一方面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衔接,有机整合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零散内容,例如存货会计准则关于产品加工成本的内容,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关于工程施工成本的内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摊销和折旧的内容,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用的要素范畴。同时,由于以上规定相对较为原则,不够具体,不能满足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需要,成本制度在整合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以及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体系已列为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程保持了衔接,突出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同时,适度加入作业成本法等,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实现三大突破
篇5
关键词:工业企业;货币资金;控制;1.货币资金相关理论
1.1 货币资金概念及其特点
货币资金是每个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其在企业循环的经营周期过程中一直处于货币的形态,它是工业企业资产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与其他资产相比,也是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根据货币资金的主要用途和存放地点、方式的不同,可将货币资金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类。货币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同时具有较高的风险,工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核算,保障工业企业货币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而提高货币资金使用率。
1.2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
工业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基本出发点。首先,应当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库存现金的安全,防止货币资金可能发生被盗窃、诈骗和挪用现象的发生;其次,应当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加大力度监督企业应收到的货币资金是否正确,预防企业私自设立小金库或发生其他侵占企业资金的违法行为发生;再次,应当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对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取得、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货币资金的合法性;最后,应当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合理的分配工业企业货币资金的使用,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生产经营,使货币资金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作用。
2.工业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财务员工素质偏低
在工业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存在差异且企业的性质也存在不同,有些规模较小的工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聘用并不规范,存在无证上岗、家庭产业等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无法实现的主要问题发生。此外,还有些工业企业员工个人素质较低,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不足,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这些都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内部控制管理相对落后
随着时代的变化,市场体制、政府政策也都随之在不断更改、更新,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体制中生存和发展,就应当建立健全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与时展与时俱进,而且还需要制定新的内控制度,使其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2.3 现象的发生
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存在、滥用公款现象的发生,这将导致企业发生货币资金损失。企业出纳与会计合作串通、出纳与财务印章保管员共同徇私、财产保管员与清查员合伙造假、采购部门与会计部门联合进行舞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作作弊等,这些都威胁着工业企业货币资金安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职能权限的规范
有些工业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受限,工作人员可能存在身兼数职或一人多岗的现象。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违背了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且、蓄意等都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和会计信息方面的失真,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发生挪用、转移且隐瞒企业资产现象,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工业企业中物资采购部门,在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批准采购和进行采购的两项工作由一人负责,即该工作人员既有决定权又有决策权,且并无其他人员进行监督或管理,这样就很可能发生行为。
2.5 监督管理的不严格
某些工业企业会计部门对稽核岗位设置尚不完善,以至于发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等,使得企业货币资金内部审计工作很难实施。与此同时,有些工业企业把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同时设置在一个部门,并由会计部门主管作部门总领导,让内部审计部门在形式上就缺乏了独立性,给企业经济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工业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善建议
3.1 实行岗位分工制度
工业企业应对工作人员和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分配,聘用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人员来对企业货币资金业务进行处理。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工作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上岗证,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确保在进行货币资金业务处理时,岗位和人员能够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
工业企业的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发生一人(包括出纳及其他会计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全过程全包办现象的发生。出纳人员在发现收支业务存在不符合规定和手续的现象时有权拒绝办理,并对涉及到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实行定期的轮换岗位制度,以实现其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
3.2 采取预算控制制度
资金预算控制制度主要针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资金流入与流出,合理的对货币资金的使用进行统一安排。工业企业货币资金预算控制制度的编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的流通情况,还会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用率,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存亡。因此,在工业企业中应加强对资金预算控制制度的实施,控制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控制。
在进行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和货币资金业务核算时应当将两者分开,以便更好的控制工业企业的货币资金业务情况,避免单方面的问题存在而影响全局。企业的货币资金预算控制制度编制完成后,应严格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如有重大差异现象发生时,应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进行调整。
3.3 实施授权批准制度
企业应对货币资金的收、支过程,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规定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的控制措施,合理规定工作人员在对货币资金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的职责和权限。对企业发生的货币资金收入业务,实行科目负责制,由会计人员(非出纳人员)逐笔进行审核、签收、登记、制单,在全部过程准确无误后,再交由出纳人员进行现金、银行收款手续的处理;在发生退票、退款时,出纳人员应及时的通知有关记账人员对该笔业务进行冲帐处理,并将票据、款项退还给缴款单位。月末结账时会计人员应与相关收款部门进行收款业务核对,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
货币资金的支出也应当实行授权批准制度,应当在工业企业中的请款部门办理请款手续时,首先由经办人员的部门主管进行审核,再由企业的厂长、财务部主管进行审批,科目负责人进行审核,最后交由出纳人员进行付款业务处理。审核人与经办人都应在其职责范围内对付款手续进行处理,超越出其职责权限或跨部门的,出纳人员有权拒绝进行办理。
3.4推广内部稽核制度
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的内部稽核制度,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和完善货币资金方面的内部稽核制度,明确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具体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主要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相关岗位和工作人员的设置情况、不相容职务混岗情况、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越权审批情况、企业印章的保管情况、票据的保管及管理使用情况。
3.5 加强票据、印章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工作
加强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印章的保管工作,工业企业多数由出纳人员负责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及注销等环节的具体工作,设置票据专项登记簿,对所有票据进行记录登记,防止发生空白票据遗失或被盗用现象。与此同时,提高出纳人员的道德素质培训,加强对预留印鉴的管理工作,财务专用章应交由企业会计人员(非出纳人员)专人进行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进行保管,严禁发生一人包管现象的生发。
出纳人员的办工地点必须具有安全性,严格按照保卫部门的要求安装保安监控系统,并将其门窗进行加固,将出纳人员办工地点作为企业内部的重点监控部位。出纳办工地点如需要与外部办事人员进行交流,必须设置安全护栏,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安全护栏内。出纳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如离开岗位必须将货币现金和有关票据等存放到保险柜中,保险柜的密码、网上银行操作密码及所需网卡要由使用人进行独立保管,不得随意移交给他人或泄露给他人,如需移交他人时要进行必要的书面记录,并在事后及时更改密码。
总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在工业企业中是整个工作中的重点,货币资金收支的内部控制更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对工业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性,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能够使工作人员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并对企业事后的审计工作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作者单位:鞍钢附属企业公司化工厂)
(下接第95页)相互关联的工作,这就涉及到了集团内部关联工作抵消的问题。实际工作时,对工程任务如果总包和分包部门没有能及时进行计算时,就可能造成双方对成本、收入和存货或预收账款进行不同的确认,使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不能被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在工程的施工以及结算两个任务上,借方余额在对冲后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上反映,严格的说,这和存货的定义并不相符合,从而导致一些涉及存货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不够合理、严谨,进而对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分析和评价时产生影响。
(三)在目前财税制度分离的前提下此法的缺陷
对合同成本和收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进行确认则可能会对营业税和所得税产生影响。根据现行的营业税规定,如果判定收入的标准和税法的说法不同,那么按标准的要求和税法要求得到的应交营业税也不相同。所以,应交税费这一项进行结算时要用的时间比较长,要对工程进行全部算清后才能进行结平。当企业的工程款收入要远远落后于工程的完工进度时,企业在赋税上要拿出大量的资金,而付现成本对一些资金不太充足的施工企业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
三、改善完工百分比法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企业制度,包括投入核算及对内部的控制制度
通常用项目实际产生的成本及预估合同总成本来确认完工百分比,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核算成本体系,准确迅速的归类各类成本。企业要完善对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在对工程预算进行处理时,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实际设计、商务合同、产品材料的价格和外部环境的预期变化等结合起来全面地进行统计,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那些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项目,要运用严厉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并且审核批复要及时。企业建立的内部的控制制度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此外,公司的管理层还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为企业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利用信息化条件,完善和细化财务报表,对项目进行辅助核算,报表信息要准确。
当企业内部总包和分包部门不能及时做出结算时,企业公司对建造合同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要明确进行,总包和分包部门对工作量要能够及时的进行结算,一定时间内还要进行核对。双方在编制报表时,把编制合并报表内部交易抵消的依据确定好,企业关联的工作报表要做好。如果业主由于工程数量发生变化而进行改变,致使对合同金额进行结算时比较落后,企业在这上面可以通过实际的工作进度在账面上进行结算,并进行辅助登记。此外,企业还要在会计报表添加附注并且对预结算的依据、结算金额及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披露,确保预结算真实合理。因此企业要在项目的管理上加强工作,对这两个会计科目的任务进行平常的核算时要重复的进行核查,方便后期能够及时的结转。
四、结语
使用完工百分比法,可以对施工的企业自身的特色进行有效的联系起来,对于收入额成本的配比进行原则性的计算。尽管在对完全百分比法进行实际的应用时还有很多缺陷及其弊端存在,然而目前在建筑工程应用的方法中却没有比它更好的办法。在实际进行操作时,施工企业要建立各项成本的核算制度并加以完善,确保各项成本能够准确的完成,并且对成本及时进行归集,确认完工百分比工作的进展,使之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林秀珍建筑合同中的完工百分比法[J] 会计之友 2006 (12)
[2]吴玉晶沈杰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法的普遍应用[J] 基建优化 2007 (06)
篇6
论文摘要: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本文论述了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全面反映工业生产发展规模、速度、效益和结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的地位正在逐步取代长期以来所习惯使用的工业总产值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全面核算在我国起步较迟,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加之它本身运算过程复杂,原始资料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企业基层统计核算基础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从而影响到上报资料的可靠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值计算办法。一方面它要能够满足国家统计部门对报表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中易于收集资料和简便计算,短时间内又能够快速报出,即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如果能够满足这两条要求,那么,无论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还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都将是件好事。
一、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要解决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计算方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这一指标的计算原则。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条原则:
1、本期生产的原则。一方面,它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企业本期的生产成果;另一方面,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包括自用),均应计为本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工业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同时,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的一致性,避免计算结果上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规定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出,扣减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工业中间消耗。生产者价格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和单独开票的运输费用,而购买者价格除买价外还包括运输费用和商业流通费用,但需要扣除增值税(进项税)。
目前,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增加值只核算工业生产活动本身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非工业生产活动及附属经营单位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这是确定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方法的前提,是统计制度的要求。
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指标目前通常是按“生产法”来计算的,“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为便于计算,根据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变形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上式中,工业总产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它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收入和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指标根据分析、研究和反映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用某一确定年份的产品社会平均价作为价格计算基础,这就是“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也可以用企业现行不含销项税的价格为计算基础的“现行价”工业总产值。计算工业增加值所需的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不含税)工业总产值确定的。工业中间投入也称工业中间消耗,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和使用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它是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那部分差额价值。应交增值税是企业报告期内销售产品所应缴纳的增值税。它是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如有出口退税和进项税转出的企业,则还应加上这两项。
三、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
工业增加值既然是工业总产值(按现行统计制度的规定)减工业中间投入后的差额价值,而计算工业总产值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并不成问题,那么正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关键自然就在于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了。工业中间投入根据其定义应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四个项目中的中间物质与非物质消耗,外加利息支出。在这五项内容中,直接材料一般可以从会计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资料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利息支出也可以根据会计报表中“损益表”所列“财务费用”项的子项目“利息净支出”直接摘取。而难点在于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它需要通过对该三项费用中的有关内容,对照中间投入的概念和计算原则进行统计筛选和归类,将属于中间消耗的内容筛取出来,然后将各部分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才能得出中间投入(即工业中间消耗)的总和,这就是所称的“正算法”。所谓“逆算法”则是将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内容。相比之下“,逆算法”略为简便一些,但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来说,仍然感到繁锁复杂,特别是现行企业会计报表项目设计上与统计指标项目在口径上并不一致。会计上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许多项目在统计区分中间消耗与增加值项目时,需要通过查找会计原始资料进行筛选归并。一些会计核算项目,如差旅费、修理费、其他费用、以及工会经费、技术开发费和开办费摊销中既包含了中间消耗的内容,也包含了属于劳动报酬范畴的工业增加值内容。一般企业会计报表要到次月的8日之后才能出来,而要求报送工业增加值等项统计指标的各级统计汇总单位和部门又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报送时间层层提前,到了基层企业往往被要求在每月的10日之前报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将众多的统计指标分别通过收集、整理、归并、试算直至最后填列报出确非易事,这势必造成许多基层企业的统计工作者对于如工业增加值这类指标往往只能凭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来填列上报,这自然就要影响到上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
即使按《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规定的方法计算上报,在匆忙之中也难免会出现对中间投入内容的少统、漏统现象,这势必会夸大工业增加值;如果情况相反,多统、误统了不属于中间投入内容的项目,又会造成工业增加值的相应缩小。正因为如此,有必要从工业中间投入的概念和正确计算中间投入的原则出发,并根据《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所列示的工业中间投入主要构成项目,提出一种工业中间投入乃至工业增加值的简便和近似计算方法。
四、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
1、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
(1)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必须是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从外部购入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废料的价值和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工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转移价值;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上述立足点,也正是“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基本原则。
2、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基本思路
(1)工业中间投入只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关,显然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均不属于“中间投入”范畴,而不必加以考虑。
(2)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项目多,而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少,自然采用“倒扣法”(逆运算)更为简便。
(3)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增加值项目大部分属于共性项目,如折旧、工资、福利费只需进行总的扣除即可。同时,这些项目在相应的会计明细账中均可直接摘取。
按照上述思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便可按下式进行简便计算。
工业中间投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工资及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劳动、待业保险费)-(坏账损失+汇兑损失)
按这一方法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可以省却和简化统计资料收集中繁锁的筛选、归并和加总计算过程,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运算。
上式中,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企业报告期生产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制造成本,它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折旧,如果企业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数额不大,这部分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实际操作中也可忽略不计,那样就可以直接用“本年累计折旧”替代。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还有管理费用中的“坏账损失”和财务费用项目中的“汇兑损失”,由于这两项内容属于企业利润的转移项目,它们均不符合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因此在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时应当相应扣除,否则会影响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准确性,特别当其数额较大时,会间接地缩小工业增加值。
五、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为加快报表填报进度,满足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性的要求,对需要填报的本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可按上期工业增加值占上期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近似计算,待报表报出之后,再按前述工业中间投入的简便计算法修正本报告期的工业中间投入,进而相应计算和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的目地是为下期用比例法准确推算工业增加值打基础,依法遂月滚动。尽管从单个月度上看,按比例推算的工业增加值与按实际计算的可能会有些误差,但从总体上或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这种误差是会相互弥补和抵销的。用“比例法”推算工业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篇7
《财务会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在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下,以职业导向的活动为主线,改革原来的理论+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工作,成为教学改革目标的迫切需要。在本课程的第二学期,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前导课程后,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为《财务会计》课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税收实践》、《会计信息》等课程知识的积累提高质量,开拓方式。根据会计簿记员工作年限的要求,以初级会计师,会计师等中级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工业企业的学习环境,基于对后处理工业企业工作,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的会计处理,建立基于能力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设置任务指导任务的完成)实施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过程来自于实践,实践过程的结果,在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专业、实践和开放性。具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市场调查,研究工业企业工作岗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以会计岗位的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
(2)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专业的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3)根据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确定教学项目和任务;
(4)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学习,做一体化,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5)实施评估项目,评价学习效果。
二、具体的改革措施
根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教学理念,探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会计电算化的职业活动为基础的职业行为活动为基础,横向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的分类要求,学生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工作技能和社会竞争力为目标的新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主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技能,从理论教学训练环节,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学,做,测试,在图像仿真环境的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高职教学模式和评价实施的统一,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和检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的综合应用。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市场研究,调研各类企业,特别是学校每年招收企业会计专业人士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这些企业涉及的专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需求和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从而形成出纳岗位、存货岗位、往来结算岗位、长期资产岗位、工资核算、税务、财务状况、财务结果、主管会计工作九工作。然后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根据九个岗位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概念为基础的课程计划。教学与教学内容的节段模型按照以前的安排打破内容重新整合,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熟悉的现实任务尽可能快的学生,因此,更快的进入工作角色。
2、具有优良的教学团队
随着知识和教师讲授的集成丰富的实际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教师担任本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兼职教师的比例是合理的。本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2人,双师型教师的质量比例为71%。课程设置合理的年龄结构,主要是年轻教师,他们充满活力,有进取心,能够考虑到繁忙的教学;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的老年人,并在指导课程组起主导作用。教学团队3人年龄超过45岁,占25%;35岁至45岁的4人,占33%,30岁至35岁的5人,占42%。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专任教师7人,兼职教师5人,专兼教师3:2的比例,兼职教师培训项目主要在学校和学校的实践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队伍中2名教师高级职称(一名副教授,一名高级经济师),17%中级职称;中间10(讲师5人,会计师8人,经济师2人),占83%。
3、一体化模拟教学环境
学院建立了教学设施,与设定的模拟训练室完全按照环境的商业模式,先进的设计理念,教学功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满足培训,会计电算化专业模拟教学的需要和设备,设备利用率高。在核算企业过程的模拟,与学生工作的有关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学生实习能很快适应商业环境。学校建立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室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工业企业模拟实验室、手工记账实验室。本课程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并配置适当的设施。相应的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会计资产会计,会计,投资,存货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工资、利润会计,会计总帐等相关岗位,进行综合分析、审计,让学生形成而建立长期机制深整合学校和企业培训基地,提高管理的规则和条例,实施标准化管理,实现理论实践的零对接
4、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们分为10人一组,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学习,做结合于一体,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每个学生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责任,然后旋转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合作完成团队任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本课程还聘请了另一个业务线的财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公司进行了一个真正的会计处理,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培训效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激励和引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乐于实践,改进教学,学习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5、建立一个公开,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运用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制作开放性的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多元化评价表。学生完成学业后,其综合结果达到了60分钟,你可以从课程获得学分。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综合结果每门课程一般正常的结果和最终结果。考试通常是40%的综合结果,最后一级(通常是书面形式)占60%的综合结果,并检查课正好相反。通常由教师绩效评价结果(1O)评价得分组成和教练(90)。课教师考试结果段(90)分为:课堂和整体性能(10分),作业(30分),课堂培训(20分),测试的一半(20分);研究课讲师的结果部分(90分)和班级的整体性能(10分),作业(50分),课堂培训(30分)组成。这种评价方法是不是最后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结束,增加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评估;工作绩效的定量评价,在平时的一半,期末考试成绩有课堂表现,培训和其他内容的定性评价。通过评价,当然相对公平的评估学生成绩,还可以减少对学生集中复习的压力。
6、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通过评估,问卷调查,讨论等方法来进一步了解教学的不足,通过这些调查的问题,改进教学,如每两个月一次问卷调查,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达到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正确性等,也包括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需要,为了真正理解教学观念的使用。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评价和调整教育体制是使它保持活动状态最好的途径和措施。
7、丰富的教学资源
篇8
在财政部陆续《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之后,研究如何规范小企业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问题,显得十分紧迫。本文主要就财务会计意义上的小企业要如何划分,改进小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要关注哪些方面作些探讨。
“小企业”的一般划分标准
世界各国(或地区)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单一从业人数作为界定标准,如意大利和法国;二类是既可以用从业人数作为界定标准又可以用资本额或营业额作为界定标准,如日本;三类是同时采用从业人员和营业额作为界定标准,但不同行业具体要求不同,如美国。
1999年底,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修订了《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新的划分标准,不再沿用旧标准中各行各业分别使用的行业标准,而是统一按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多少归类,主要的考察指标是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划分的标准为:大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及以上,其中,特大型企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中型企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其余的均为小型企业。
按新的划分标准(依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在国家统计局目前掌握的40多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合计为10177家,比原标准的24120家减少了13493家,减少57.8%,其中大型企业为991家,比原标准的7223家减少了6232家;特大型企业62家,比原标准的268家减少了206家;小型企业为458329家。按新标准,大、中、小型企业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比例分别为0.21%、1.96%和97.83%。
小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这取决于分类的目的。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支持。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对中小企业都没有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把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很多国家在确定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时都把便于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财务会计意义上的“小企业”
第一部分所介绍的划分标准都是为了便于划分市场结构和实施经济管理政策而设定,我们研究财务会计中的小企业问题,应该予以批判地借鉴,而不是全盘采用。
从财务会计角度研究小企业问题,其目的是在充分挖掘小企业财务会计特殊对象和服务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套有效率的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报告模式。因此,我们必须从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出发,将那些不但规模上较小(符合一般的划分标准),而且真正存在特殊会计需求的企业归入我们的考虑范围。与大型企业相比,会计信息需求者在小企业中发生了变化:首先,税务部门的纳税管理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外部需求;其次,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合二为一;最后,银行的贷款管理需求比较薄弱。
目前,我国工业中中小企业共有790万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7%;其中,中小企业中的77.7%是个体、私营企业,20.1%是集体企业。在应用现行会计模式和财务报告模式方面都存在哪些弊端?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随着时间推移,企业的规模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企业类型划分和会计需求改变;其次,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可能在企业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会计需求改变。因此,财务会计意义上的“小企业”的划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能以会计需求的特殊性为基准,给予企业适当的选择权。
鉴于会计信息需求上的变化,我们改革小企业财务会计,主要问题是会计核算如何满足纳税需求、如何满足业主对企业现金流控制和管理的需求、如何适应小型企业的银行融资薄弱的现状。
制定小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规范的几点设想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章第二条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和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其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执行本制度。“不对外筹集资金和经营规模较小”的小企业在财务会计需求上与我们上一部分所探讨的基本一致。
我们在制定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规范时,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第一,外部信息使用者中,税务部门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业主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和现金流量状况;第三,会计方法要简单、易懂,便于使用;第四,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尽可能标准化;第五;适应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并且足够灵活,以便能够适应小企业的成长。就此具体谈几点设想:
1、税务导向
目前,企业的纳税申报表是依托财务会计报表调整而来,我们改进小企业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规则,涉及如何与税务要求协调一致的问题。小企业的财务报告采用税务导向,也就是以税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的模式进行报告。在小企业,税务会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财务会计。
税务导向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别表现在:(1)目标不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企业的一切财务利害关系人,包括债权人、投资人,也包括经营管理当局,提供公开的财务信息;而税务会计的目标,则是依据税法的要求,计算应纳税额,正确申报纳税,提供企业税务活动的信息。(2)法律依据不同。财务会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依据税收法规。(3)核算原则不同。税法规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某些差别,其中主要的差别在于收益确认的时间和费用扣减的项目上。因为税法要求有“支付能力”观念和“征收管理方便”观念,所以,在采用发生制的同时,也采用收付实现制或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混合制,而征收当期收益的必要性与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有矛盾的,这便是应纳税年度自身存在独立性的倾向。(4)计算损益的内容不同。税法强调的应税收益与财务会计核算的会计收益不同,前者包括了修正一般收益的概念,剔除了一些税法不准扣除的项目,调整了一些准予免税的项目。此外,财务会计重视可预见的费用或者损失,并实行预提损失准备,可税务会计依照税法的规定,或者不承认预提损失,或者只承认有限标准的预提损失。
当前,无论是英美模式会计,还是日本和中国模式会计,都存在财务会计核算与税务会计核算要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计算应纳税款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调整。由于小企业的税务会计没有必要单独设置一套独立于财务会计之外的账、证、表体系,只要在编制纳税申报表时,根据税法规定调整有关财务会计收益的内容即可,所以,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和监督应税收益与差异,以及方便查询,可以设置辅助账簿进行详细记录。这套辅助账簿可以设置一个“总差异”账户,用以反映总的差异额,下面可以分设两个明细账户——“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分别对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项目进行详细登记。于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通过辅助账簿的差异调整得到衔接,同时避免差错。
2、现金制或混合制的应用
对现金流的反映和控制应该是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目标。现金流量对小企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小企业财务会计可以由权责发生制为主转向现金制或者混合制,这样,既满足了企业控制现金流的需要,也方便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需要。日本的多数小企业都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现金制。
收付实现制的优点,在于较准确地反映了税法的“支付能力”观念及其应用简便。因为事实上,收付实现制原则允许纳税人根据账簿记录来确定纳税收益。应该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所指的现金流入,不一定非得表现为现款或者银行存款的形式,而是根据现金等价论的观点,纳税人所收到的现金等价物,都列为收益。
收付实现制的缺点,是采用该项原则的纳税人对收益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有很强的控制力,从而实现以避税为目的的人为调整。为此我们认为,对小企业而言,混合制的应用有很大的好处。
混合制原则,亦称联合基础,指联合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种原则兼收并用。平时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按实收实付情况登记入账;期末决算时,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损益归属期加以调账,计算税基。也有的纳税人采用相反的程序,平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账务处理,到期末决算时再依收付实现制原则加以调整。这种原则的优点,可使平时的会计记录简化,同时也兼顾了其中损益计算的正确性,故而受一些中小企业的欢迎。
3、简化财务报表及信息报露
从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来看,某项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中是被详尽、充分地披露还是被简要、粗略地列示,主要是看其是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人们做出满意的决策。某些对大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可能在小企业的信息使用者那里变得毫无意义。由于国家目前退出对小企业的所有权的控制,以及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合使得小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从而小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纳税的需要,税务部门并不需要小企业提供类似于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所必须对外提供的对投资者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对小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内容设想如下: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应付账款及票据×××
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
应收票据×××流动负债合计×××
存货×××长期负债×××
其他流动资产×××负债合计×××
流动资产合计×××
长期投资×××所有者权益
固定资产净值×××业主投资×××
无形资产净值×××所有者权益合计×××
递延资产×××
资产合计×××负债有业主权益合计×××
利润表
应税收入×××
减:可抵减成本×××
应税利润×××
加:调整项目×××
会计税前利润×××
减:所得税费用×××
本年净利润×××
对小企业的报表附注也尽可能使用报表旁注,如所使用的会计政策,已抵押的资产,债权人的优先抵押权等都可以旁注方式揭示。报表底注则主要揭示会计政策变动,以及该变动对当年利润的影响。至于或有项目和期后事项只在企业有向银行贷款的情况下才需揭示。
4、财务报表的审计
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可免于审计。如前所述,小企业的外部报表使用者基本上只有税务机关。税务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公允性发表意见,其依据是公认会计准则,而税务机关所要求的是以税法为依据的税务审计,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法纳税。众所周知,公认会计准则与税法对利润的定义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源于两种体系的不同目标。公认会计准则更关心的是如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税法则有两个目标:提高财政收入及引导纳税人的行为。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不能满足税务机关监督企业依法纳税要求的情况下,关于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审计问题对于作为小企业报表主要使用者税务机关并没有影响。
如果小企业有银行贷款的话,则其外部报表使用者也可能包括银行。即便如此,由于小企业本身就具有规模小,应变能力差,风险大的特点,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时往往要求要有资产担保或信誉好的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小企业所提交的财务报表是否已经过审计对于银行的贷款决策并没有影响。事实上,如确有需要,银行可单独要求企业进行专项审计。
篇9
关键词: 会计核算 收入界定 确认标准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关于会计收入内涵的界定一直是会计研究的热门课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收入是主体在其持续的、经常性的业务活动中,因生产或交付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获得的资产或清偿了的负债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收入是指主体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为因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发生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但作为会计基本要素之一的收入,国际会计界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本文仅就会计收入的界定及其确认标准谈点浅见。
一、收入内涵的界定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的款项。收入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收入的来源应是企业的日常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关于收入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我国会计准则将收入的来源归纳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日常活动应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有些交易或事项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所形成,这种流入的经济利益通常称其为利得,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利益不作为收入。
2.收人的表现形式包括:(1)各种资产或资源的流入,即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2)负债的清偿,即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3)企业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3.收入的结果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的三种表现形式,即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企业取得收入通常能够增加所有者权益。但收入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净额,则可能增加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减少所有者权益。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等。
总之,要正确把握收入的概念,必须分清收益、收入和利得的界限。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收入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来源于企业偶发的经济业务;收入要以总额并按照配比原则,与其相关的成本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反映;而利得属于偶发性的收益,在会计报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
二、收入的分类标准
1.按照收入形成的原因,我国会计准则将收入分为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取得的收入等。
商品销售收入是企业收入的基本内容,可用于企业销售的商品包括企业为销售而生产的商品以及企业为销售而购入的商品,如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商品流通企业购进的商品等,企业销售的其他存货,如原材料、包装物等也视同商品。提供劳务取得的现金流入是企业收入另一主要内容。提供劳务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旅游、运输、饮食、广告、理发、照相、洗染、咨询、、培训、产品安装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劳务交易收入,如安装费收入、广告费收入、入场费收入、申请人会费和会员费收入、特许权费收入、定制软件收入等。这种收入的金额应根据企业与接受劳务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来确定。
2.按照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主次分,可以将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主要活动,可以根据企业营业执照上注明的主要业务范围来定。主营业务形成的收入称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是指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可以通过营业执照上注明的兼营业务范围来确定。其他业务形成的收入,通常称作“其他业务收入”。
三、收入标准的确认方法
篇10
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仅有20余年,对于物流成本概念,虽然现实理论上存在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是目前多数认同从经济学角度上的定义,认为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
(2)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
(3)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目前,工业企业日常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侧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
在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框架内,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尚未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中并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物流成本也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只是直接用于物资采购的费用列入采购成本可以算作物流成本。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我们大多数工业企业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很多工作也只是处于探讨或者刚刚起步阶段。
2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义
尽管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企业的一项实际费用支出,企业物流成本已经成为除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之外一个重要支出项目,物流成本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得到企业界的重视。“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企业管理层深刻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实际重要内容,在保证安全生产和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物流总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使得产品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能够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问,提高其盈利能力,因此,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3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思考和创新措施
通过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分析和探讨以及多年的管理经验和研究,笔者认为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3.1树立新物流成本新观念,增强全员物流成本管理意识
目前,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已经达到供应链物流阶段,物流成本管理贯穿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由于外部供应链涉及面广、环境复杂等,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因此加强内部供应链管理尤为重要。
内部供应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与每名员工密切相关。物流成本管理仅靠某一个部门和某些人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改变物流成本管理仅仅依靠物资部门或销售部门管理的观念,切实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树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的物流成本系统管理新观念,让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和每一位职工都关心各自的物流成本,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和每一位职工,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
3.2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成本也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如物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的采购费、装卸费以及仓储费等,销售部门负责营销费、运费等。因此,企业要积极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健全物流管理体制,从企业组织机构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重新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机构整合,笔者认为,尽快设置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变分散管理物流为集中系统的管理物流,全面协调生产、销售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企业物流真正的系统化。
3.3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
由于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
为了保证物流成本的可比性,国家或企业应制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通过建立的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成本系统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物流部门的工作是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提供不同部门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并纳入考核。
3.4积极采取物流外包等多种物流管理措施,实现供应链管理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整体系统,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这样不仅使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而且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
工业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一方面积极协调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等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效率化的配送,如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满足客户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在物资采购环节,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采取正确的进货体制,减少积压,加快周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
3.5借助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率
积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也是创新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业企业积极运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必须抓住历史赋予的大好机遇,按照以上创新思路,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物流成本管理的具体创新方法和途径,通过提高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等方面的能力,一定能够实现物流总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产品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这将对构建中国现代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理论
- 下一篇: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