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

篇1

一、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心理,“怕”和“烦”是不少学生面对文言文时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局限于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之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理解成: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消极心理的存在,更应研究其积极心理,并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主动建构的力量,来减弱甚至消除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勤于整理,注重分类归纳

要善于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的活用。掌握虚词的用法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在句式方面需重点掌握我们经常遇到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置句中的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位置句。要整理并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中常用的一些词。还需整理和掌握表官职的、表人物个性的、表人物品德的、表科举考试的等。

三、精选习题,注重平时训练

在高一高二重点进行文言文的虽是课本教学,但也不能忽视平时的习题训练。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精选一些独立的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翻译的题目,另一方面还可以定时从历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和各种材料中精心选取一些在难度上适合高一高二同学的套题进行训练。到了高三,就更需要教师去精心选择和组合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的、贴近高考试题的题目,定时强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四、点拨学法,转变教法

篇2

同学们,首先恭祝你们顺利的通过了中考!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的方法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

2、勤做读书笔记

3、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

4、勤于朗读背诵

5、勤于独立思考

6、勤于求教探讨

7、勤于写日记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生享用不尽。

二、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1.阅读更多: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

通过阅读,把握全文的总体思路,了解作者的感受、文章的特点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教学需要精读、词汇、句子、文本等知识点来掌握各个方面,精彩的语言段落实现背诵;自我阅读文本需要泛读,有些还需要跳过阅读,一次只读一行,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年来高考项目之一。

2.多画:即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句、中心句、名句甚至新词,用不同的符号勾勒出,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和巩固,一目了然。

对于标准句,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句子成分,复句也要表示关系,典型的短语应该分为层次和归纳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你应该给它打分,以便以后可以向你的老师和同学征求意见。

3.检查:检查什么?看看参考书。

字典,参考书,只要可以使用,尽量发挥参考书的作用。亲自寻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则的过程,也是提高参考书使用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说法,你不妨检查一下你在过去学过的课文,把新的和旧的联系起来,以及“了解旧的和旧的”。对答案进行分析和识别,提高理解能力。

4.问:“三个人,一定有我的老师焉。

”复习过程中不能回避困难,要独立学习,真的不能解决,要善于做好老师、学生的咨询工作。有时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可能会说出不止一个相关的知识,让你明白。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

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有些学生常把常用单词写错,为什么?这是缺乏写作训练。新词、新词和关键句子可以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重复书写。对于一些作文问题,它们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很难写。他们也应该开始写作,不应该是高尚的或者低贱的。

6.更多的练习:通过做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程度。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意图,明确的目的问题,注意总结,寻找规律,实例,加强考试技巧。做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有意识地。我们反对让“工作簿”,但是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而不是质量。实践和研究不足,及时反馈修正,为了牢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7.多思考:复习内容可以“想要”巩固。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对话教学;自学能力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正为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课堂形式而努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摸索了几点有效的做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较陈旧,形式也较为死板,大部分的教材是以知识点或文体组合成一个单元,这样的组合形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自己成为教材的“研究者”,真正的“活学、活用”教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摘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有计划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组织学生定期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等;并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人每天要读50页的内容,背诵一条或一句名人名言;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课文之间的异同点,班内定的阅读报刊,对好的内容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有用的信息,以达到对教材有益的补充。有时电视中的节目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开卷有益”,要引导学生多去图书室、阅览室,只有勤于读书,才会受益匪浅,才能学到课本中没有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是由师生关系、教学情景和教育教学环境构成的,只有教师与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学习,才能互相成长。鉴于这一点,在每次做试卷的时候,我都是与学生一起做,学生用的时间可能多一些,我用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是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学生的艰辛。有时布置学生写作文,我也和学生一块儿写,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可以说达到了“同学同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给学生创造自由讨论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地体验课堂,在讨论、体验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会困扰学生,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来,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境界。

三、通过师生对话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师生与编者之间的一个多重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为了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独白式”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对话”教学形式。因此,可以说“对话”不只是单纯的传递形式,而是具有生成意义的功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大量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有效地保障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要懂得维护学生倾听权、感受权,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以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使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挖掘出来,尽可能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使自己的课堂效果更有时效性。可以说对话教学从作者的控制下把文本解放了出来,然后经过学生的交流、补充和教师适当的指导,形成了认知性实践与伦理性实践的有效统一。因此,可以说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能力、态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机制,也是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能力,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可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学习推进教育理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获得情感体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探索,总结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看作三个独立的目标,也不应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而应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明确认识到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维,是其他两维的依托,没有了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其他两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就又回到了课改之前的状态,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那么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以“知识与能力”为主体,兼顾其他二维。

二、教师需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努力成为“平等的首席”。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师道尊严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展现,潜能得不到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这种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感,而不是感到枯燥乏味。另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且存在一定差异,而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心理世界,有各自独特的智力倾向性,这些独特性意味着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是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三、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改进。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过程和方法改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不断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搜集写作需要素材,并建议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和“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互动和师生的互动。只有将课堂内外变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天地,引导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情感的投入,才会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的教学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细节 抓实做好 教文立人

语文教师要能够把“教文”和“立人”有机融合为一体,既要教好文又要立好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能够做好。这道理谁都懂,但在具体的“教文”过程中,大家往往都更多地关注明处和大处,而忽视细处和一些惯性的东西,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似乎表现得更为严重。常言道,教育无小事,育人是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语文教学的确该高度重视并抓实做好以下一些细节了。

一、教学生及时查词典

当下,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学生的课桌上几乎看不到词典了。一问,不是没有买就是忘记带了。这绝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可谓有学生处几乎皆如是。严格地讲,这不能怪学生,要怪也只能怪我们语文教师重视不够。如果我们都能够要求学生必备词典,并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及时查查词典,现场、自主、独立、生态化地解决一些疑难字词,局面也许就不会这么尴尬了。尤其是一些文言词,教师若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猜读它到底是啥意思,而后再让学生查词典来印证,其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中的“引”字,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蔺相如不愿意与廉颇直接发生矛盾冲突,他会让车怎么走。学生一般都会猜到“要躲开”、“调转车头”之类。之后,再让学生查词典来印证,他们往往会欣喜若狂,信心大增。长期这样做,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做事能力、自主精神和主动人格也会随之慢慢发育并提升。事实上,一旦充分享受到这种成功和快乐,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学生总是忘带甚或不买词典了。现在的字词教学,多是“难读字汇集”“多音字汇集”“易错字汇集”的“集装袋”和“ABCD”式的练习了。这好像是方便了学生,强化了基本功练习,实际上直指应试背景下的死记硬背和急功近利。就好像冷冰冰的作业流水线,没有一丝温情,甚至没有一点儿人性。这种字词教学方式,不仅在根本上违背语言文字的习得规律,更是拒绝生命的参与,剥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发现的权益,扼杀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考试时做对了题,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还是照样读白字,写错字,说不规范的话。道理很简单,就是他们从未主动地用心去查阅、发现、理解和记忆,根本就没有在自己的生命里打下烙印,完全是在无奈地应付考试。我们都知道,人们饥饿的时候才会更主动地找饭吃,才会感到吃饭更香,学生读课文遇到了文字障碍,自己查词典,用心去发现、理解、记忆,进而把课文读得通顺、深刻,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教学生这样做也是最生态、最人性化、最符合语言文字习得规律的。长期坚持这样做,对学生语文学习必然益处多多。当然,这样讲,并不等于就彻底否定“难读字汇集”“多音字汇集”“易错字汇集”之类。笔者只想强调,这些“汇集”之类最好是学生曾经的自主学得,且早已深深打上了他们生命的烙印,而绝不是“外力”硬塞给他们的。前者所成就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生命体,后者则只能压制出被动应付的奴性人格。

二、教学生实打实地做好课堂笔记

说起做课堂笔记,现在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有一种隔世之感。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早就被一些“改革者”批臭了,甚至一提起来有的人就会打心底犯酸。其实,这种认识很偏激,也很有危害。课堂笔记终归还是要做的,不仅要做,还必须得认真、扎实地做好。我们反对过去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直接、干巴巴地抄给学生,生硬地进行灌输,但绝不等于说就不要这些教学环节了。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对这类问题的结论,要么由教师用“光电”手段来处理,要么就由师生对话取而代之,要么干脆就由学生一通“自主合作探究”而不了了之。一堂课下来,闹闹哄哄、忙忙乎乎,花花哨哨地折腾一通,学生却往往没什么实际收益。理解、概括、提炼、整理,这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读书、学习都十分需要,是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和训练的,而且训练的主阵地也只能在课堂。然而,今天的语文课堂却总是让人很失望。实际上,师生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所得出来的原生态结论,如果不能由学生实打实地概括、提炼、加工、整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读就没多少意义了。这个实打实的操作过程,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真过程,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历练的真过程,是绝不可绕越甚或取消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思辨、分析、探究,结论须一字一句地认真斟酌、推敲、概括、提炼、整理,整个过程师生都要尽心投入,尽力而为。

三、教学生用心掂量口头回答问题的词句

现在的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口答之后,常会是一片“很好!”“很棒!”之类。其实,现实情况往往并不一定是真的如此,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廉价表扬而已,旨在渲染气氛,把课做得更“精彩”。其实,学生到底把问题回答得怎样,大家往往都心知肚明,暂且就不论了,这里只想谈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别人咱不提,就是笔者自己执教的课堂,也常是问题多多,如学生的答题语言不够准确(甚至很不够),不够到位,不够利落,不够充分,等等。对此,教师绝不可自欺欺人地用一片叫好声来掩盖,必须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订正,耐心地教学生用心掂量口头回答问题的词句,使语言更合理、规范、顺畅。因为师生课堂上的对话交流绝不能仅止于信息交流、认知沟通,更应该是一个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所关注的不仅是问题解决得如何,更应该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得到了实在、到位的训练。例如,笔者教读《琵琶行》时曾问学生:“‘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两句诗中的“明月”有什么作用?”有学生答“表现琵琶女的悲伤,衬托了江水的凄寒”,还有学生答“抒发了作者对琵琶女婚姻不幸的同情”,也有人答得几乎不沾边儿的。这应该是课堂教读的常态,一点儿都不稀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来对待,是点头称是甚至叫好,继续新的教学内容呢,还是听而不闻,自演自唱呢?当下的课堂,对这种情况,我们往往既看不到教师作口头订正,也见不到师生间的口头商定,更不见同学间的自主订正。笔者是这样做的:耐心地与同学们商讨如何做到用词准确,如何讲究句子的表述顺序等。如,“表现”“衬托”“抒发”这几个词都不准确,应改为“烘托”和“流露”等。最后师生一起商定该这样表述:这轮明月的描写烘托了江水的凄寒和琵琶女孤寂、痛苦的心情,也流露出了诗人对琵琶女婚姻不幸的深切同情。因为,这两句诗中的“明月”并不是在衬托什么,而是在渲染和烘托一种氛围和心情;同时,诗人的情感只是借这样的描写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直白地抒发。再有,“氛围”感染了琵琶女的“心情”,诗人的情感也是因境而生的,所以表述时必须得讲究因果逻辑,保证语有伦次。最后,同学们人人都亲笔订正,一点儿都不马虎,那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认为,课堂上学生口答问题可以用口语,也不宜太书面化,更不必做得那么完美。这话说得有道理,也符合教学常态。但笔者还是坚持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适时与学生商讨并纠正问题结论的表述,最后由学生认真地把结论订正在笔记本或课本上,应该是“必选动作”。过程可以口语化,可以生动活泼一些,但结论必须做到准确、流畅、规范。如果我们平时都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这些“必选动作”,客观地讲, 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堂教读已经失掉了它应然的价值。当今的学生,其母语表达能力之所以越来越令人担忧,根子就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大都不务正业,或者说正业务得不够好。要知道,这个“正业”是绝不可能由其他学科教师来替我们务的。

四、教学生自批自纠课后练习

现在,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训练之类的教辅用书很流行,也确实给教学带来了便捷,如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等。但是,有一个惯性的东西绝不容我们忽视,就是大多数教师都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布置作业――收上来批阅――讲评作业题。结果是:教师批阅量太大,难以认真到位地批阅;学生也不认真纠正,只等教师讲评(更有甚者还对付或抄作业,等着老师讲评);教师讲评又眉毛胡子一把抓,严重缺乏针对性,重难点也不突出。这种操作程序“千年不变”,导致作业几乎成了学生应付老师、教师应付差事的代名词,效果很差,效率极低。大家不妨想象一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怎么能得到切实的提高?非但不能,他们反而还很可能会对语文厌恶透顶。(现实已经如此)不仅如此,更为可怕的是,诸如弄虚作假、被动应付、做事浮躁等不良作风恐怕还会一路随势滋长,致使学生的品格和人格都难以得到良好而健全的发展。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是把作业归还给学生自批自纠的好。笔者的操作程序是:教师布置作业――收上来批阅(主要检查作业态度)――连同答案一起再发给学生――学生自查自纠――把疑难问题交课代表反馈上来――教师检查学生自批自纠情况――教师最后有针对性讲评。就是默写训练,笔者也与学生一道按照这个程序进行,哪怕就是默写作业完成得不够好的那几个学生,补默时仍然教他们自查自纠。这样的操作程序,保证了学生做作业和自批自纠的环节和教师有针对性讲评的环节的扎实性和有效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作业程序,还切实促进了师生情感的深度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对老师责任心非常感激、对自己的作业主动负责的良好状态,因而也就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 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同仁们光抱怨是不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理解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题策略

1.阅读时间问题。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2.阅读资源问题。“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3.阅读成效问题。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4.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因此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外阅读的几点补充

1.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物质手段,为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形式去寻找与课内文本教材相符的一些文章资料。学生在自寻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语文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2.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

3.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我在语文教学中认为,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本是基础,这是很多人认同的指导思想,我也不反对以课本为本。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出的应当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内阅读空间,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扩展课外阅读,将其常规化并整合保留活动成果,未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组长是主编,组员各有头衔:副主编、美术设计、版面设计、编辑等等。封面每组自行设计:大头贴,个性签名等。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篇7

既然文言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招生考试说明》中也强调:浅显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二是侧重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基于对文言文语言特点规律的认识,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教学方法,结合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任何一项教学计划,如果不能通过教学实践付诸实施,它终究是没有实现的理想蓝图。所以,为了便于今后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前后座位合作,注意同组异质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以利于形成督促竞争的氛围。后面的许多教学环节都离不开小组的合作,如检查背诵、作业检查、课堂质疑等。

按照“四导一评”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读上,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诵读课文,试译课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据此可以督促学生分类作较为完整的课堂笔记,不至于每节课下来知识点杂乱无章。也可以在导读时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荆轲刺秦王》《项羽本纪》《鸿门宴》等课文,可以铺垫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还可以介绍如李白、杜甫、柳永、苏轼等文学名家的坎坷生平,这样,让每位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避免了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

教学的第二环节导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在这一环节中,题目要典型,少而精要。题目分量要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般适宜在20分钟左右,要尽量让学生自我质疑,通过比较整理,互相交流,完善答案。如“鄙”“或”“数”等教学大纲规定考查的120个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卑鄙”“以为”“风流”等词语的古今异义;文言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以及固定句式等。在导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使思维品质不断得到完善。尤其在高一起始阶段,就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文言解题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的第三环节导议。导议的过程即是为了解决导练中的问题,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深刻的思维品质。教师一定要强调每个人在阅读时都要努力发现问题。针对导练中需要探究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自己不要包办,尽量让学生回答,特别要叫平时不提问题的同学起来回答。这样,就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深入阅读,质疑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积极暗示,正面激励评价,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耐心地落实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联系所学的课文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教学的第四环节导疑。主要是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和对文本的鉴赏感悟,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如,《鸿门宴》中可“试探究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看待楚汉之争?”从《赤壁赋》中“探究苏轼的人文精神和旷达情怀”等。教师也可以拓展知识,使课堂“小语文”变成生活“大语文”。如补充介绍“重耳流亡”“秦晋之好”“楚汉之争”等课外知识。

最后,实施评价环节。收集每个小组对本课文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指导。可以通过习题形式进行当堂复习检查,也可将学生的课堂笔记收上来进行批阅指导,还可以采取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等形式,起到检查和示范作用。通过评价环节,可有效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后,针对导练、导疑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小组和学生给予表扬、激励。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自评,主要是建立学生自评档案袋,实行动态管理,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让学生把在学习、参与活动等方面该装的装进档案袋,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推行“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四级等级评价制,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及学习的兴趣等。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古诗文;诵读;语感;知识系统;创作素材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文教学历来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古诗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力求使学生能够轻松阅读古诗文并将之变成他们继续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发扬。过去的古诗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老师不厌其烦,逐字讲解;学生如闻天书,不知其味。如同吃饭一样,讲完之后,学生会感觉吃得很饱却感觉不出什么滋味。古诗文就如那些美食,不自己亲自尝试,自己去品读感悟,就不能体会它的美妙滋味。那么,教师又该如何与学生一起发现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呢?

一、加强诵读,养成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学习、品悟古诗文的重要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先给学生疏通串讲,解决生字词,然后再总结归纳文章中心、写作特点等,至于读熟或者背诵的任务往往不做重点,留给学生自行在课下解决。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回归传统,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我一般会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读,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在初步诵读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将文章读熟乃至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就会有更加深入的掌握。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障碍。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比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劝学》一文的第三段时,我就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的要点,要求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齐读、全体齐读、优秀学生范读、再自读等多种方式,把“诵读”落实到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读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达到背诵的目标。在古诗文教学当中,加强诵读训练非常必要。要想学生真正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水平,教师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大量的诵读。

二、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古诗文知识系统

在教学高中古诗文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常讲、常用的重点知识,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必要时应当进行集中的整理、甄别,形成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词汇是古诗文学习的重难点,往往零散分布于文章的各个章节、段落,这样给学生的集中记忆造成了困难,效果比较低下。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迁移记忆,即横向的对知识点进行对比记忆掌握,缩短了记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及时归纳,由点到面进行横向联系,做到举一反三。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句式是一个教学重点,教师应带领学生逐渐认识各种句式,如,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倒装句等常用的文言文句式,了解这些句子的构成及使用方法。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随时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掌握,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当学生掌握好了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不断地巩固练习,面对种类繁多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陶冶感情,为学生的创作积累素材

语文课除了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以外,还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一目标。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更是要通过优美的文章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来体会、感悟文中所体现的情感。沉浸于作品之中,与作者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悲喜,或喜或忧,同乐共愤。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学生体会文章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会更加容易。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认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通过学习文章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性情受到陶冶,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中阶段所学的古诗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古典文化精华,很多的名言警句也是经过时间的挑选所留下的精粹。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古文化经典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将之进行分类积累,如,格言、诗句、历史典故等分门别类进行记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又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将古诗文运用到学生的作文当中,使学生的文章富有灵气、文气,提高学生的习作

水平。

总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最根本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核心任务是引领学生记忆诵读,关键是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只要注意了这几方面,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学好古诗文。

参考文献:

[1]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潘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篇9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小学里完全不接触文言文,只是机械被动地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小学生的背诵表面上看去非常的光彩夺目,其实是虚有其表,没有任何理解和感悟。而高中阶段出现了大规模的文言文和大量需要记忆理解感悟的诗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的古诗文的教学便成了夹心饼干,如何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成了教学难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困惑和质疑

对于与文言文初次相遇的初一新生来说,感受是非常复杂的。经调查,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新奇——迷茫——麻木。灌输式的古诗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八年级的古诗文篇目内容少而简单,而进入九年级立即就遇到狂轰滥炸式的攻击,措手不及的学生自然会出现“梗塞”。

在教古诗文的时候,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相比,古诗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更加繁琐,光字、词、句方面的障碍就让部分同学望而却步。为此,笔者认为应打造简约实效的古诗文课堂。

什么叫简约实效?简约不是简单,不是抛繁就简,也不是避难就轻,而是指课堂教学的流程清晰、简洁,教学方法操作简便,学生的学习轻松自如,避免填鸭式的、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而富有实效。

(一)有效的预习,才会有有效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预习也称为课前学习。既然是学习,就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课前去读一读,查一查,扫除字词障碍,查阅相关的资料,这些工作都是机械性的程序,不是预习。笔者认为,预习应该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诵读等常规工作的完成试着去解决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答案也不一定要如何准确,但是所设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量。在教《送东阳马生序》(八下)一文时,笔者做了一个实验。教学之前,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把全文的翻译和字词解释写在练习册上。当时每一个学生手头都有一本《中学语文学习——超链接》,这本练习册上有原文,而且是一句一行,下面是横线,就是让学生写翻译和解释的。因为是双休日,基本上每个同学手头都有五花八门的参考资料,完成作业肯定不成问题。果然,作业完成的质量非常棒。笔者想,这下上课该轻松一点了。学生把全文的字词句的解释翻译都解决了。笔者只要像分析现代文一样来分析课文就可以了。可是,事与愿违,笔者以为没有问题了,课堂上全是问题。往往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很简单,回答问题应该很热烈。可是学生们茫然的眼神让笔者明白了,他们的预习没有任何效果。字词的解释依然不知道,重点句子的翻译还要查找,甚至页下的注释都忽视了。繁琐而又无效的照搬照抄,毫无思维的预习就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如果,笔者把预习要求换成这样一道思考题:请你充分运用页下注解、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我”当初学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我”又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这样可能效果要好得多。在课堂教学中,再围绕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样离简约和实效就不远了。

(二)让学生真正喜欢,才有真正的实效。

古诗文毕竟是古代作家的作品,描述的生活与现代生活太远,表达的情感也非一个未成年人所能设身处地地体会的,如果一味地讲——听——记,学生很快就会疏远、害怕,只能被逼接受。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有许多文言词语在现代生活中依然使用,频率还比较高。特别是一些名人名言、成语和俗语等都是生活中的文言词语。例如:唯你是问、马首是瞻等,在老师的提醒下,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被及时调动起来,可以充分缩小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消除恐惧感。学生就可以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还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准备。备课中的“备学生”是现代教师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备学生,就是根据本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古诗文的时候,要善于挖掘古诗文中的有趣的故事和情节来吸引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新生,兴趣的培养就尤为重要。《郑人买履》(七上)《刻舟求剑》(七上)等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学生也耳熟能详。可是,在小学里学生看到的都是简要的白话文,不是文言文,现在初次接触到文言文,本来就有强烈的新奇感。如果趁热打铁,再补充一些像《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这样的文言小故事,篇幅短小,故事简单,寓意深刻,无疑就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也会喜欢这样的课堂。

(三)有效的诵读,才会有有效的课堂。

诵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来讲,并不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评判,但要一定要通过诵读来达到理解的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诵读,自然让小朋友觉得可笑,可是成年人却能从中看到老先生投入的阅读是那样的自得其乐。在朗读这方面,一直提倡带着任务诵读,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目标,遍遍都有收获,所以读准是前提,读懂是基础,读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感受是目的。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古诗文中的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理解这些问题呢?的确,这个问题的恰当处理也是影响简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上,从第一句话串讲到最后一句话,整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和记,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难易程度分解到各个学习环节中去。

简约实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又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约实效就更加有意义,这样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古诗文的领域中有独特的感悟和收获。

篇10

【关键词】语文; 高考; 复习

面对高考,各个语文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数量多,加之重理科轻文科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识,语文复习方法欠缺。另外,在高考语文复习安排计划上,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致使语文复习效果不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高三语文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住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还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二、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

第一阶段要有效的使用课本,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才能显示出课本的优势。如高中语文课本里170篇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这样就会使课本知识系统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然不多,但很多题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所以语文复习备考,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

第二阶段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使各知识点形成体系。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侧重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一般来讲,一个考点的复习训练就是一个循环周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步进行:讲、练、改、评、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通过一定数量的仿真套题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和心态。一般一套仿真综合题的训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大致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练、改、讲、补。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阶段,学生查漏补缺,迎接高考。

三、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备考中要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要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作文。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而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在“课内”,因此,较为典范的史传散文要熟读成诵;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的词义、《考试说明》中所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整理消化。只有夯实课本基础,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译文言文的方法,用顺口溜的形式便于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要体现,碰见虚词要分析,领会语气重流利。

对于诗歌鉴赏,可以分三步进行复习:首先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其次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最后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