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篇1

一、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教学的时间,经常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经常看着教学的参考书,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介绍资料,教会学生分段分层,概括文章的大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等来教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的分析,而不是自己的个性化的自我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高效的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拼音这样的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会学生借助注音,将文章读通顺。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点拨和启发激励学生,教会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充分地进行阅读、理解和感悟、品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理念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媒介,实现教师和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刻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

二、阅读教学中要养成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形成自觉、专注地进行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养成学生形成好的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候不要分心,要认真阅读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努力提出问题,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和学生感情的交流,和学生产生感情的碰撞和共鸣。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段落,还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做出批语和标注,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文章的读后感悟。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高效阅读,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三、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形成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将阅读看成快乐的事情,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出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阅读之前、阅读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多下工夫。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教会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猜测,进行猜想。教师要让学生多看课题,想想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想知道哪些内容,或者猜测课文会怎么写?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进行阅读训练,收获好的阅读效果。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阅读的文本,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愿望。当学生产生某种阅读的愿望时,他们就会对阅读产生期待,产生阅读的思索和探索,保持强烈的阅读兴趣,成为学生阅读中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结束后,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拓展阅读到更加广阔的视野中,保证学生产生强烈 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2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它既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阅读由于其题材和知识面广而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然而,我们当前所教给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只仅仅停留在手里的教材上,一成不变,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一、 First?reading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在第一步阅读时,不需要去逐字逐句地理解或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而是要结合所出的问题去文中寻找你所需要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在阅读时节省时间。目前,学校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指标相比较而言普遍偏低,因此,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实施以下做法:

(1) 导入中心。通过铺垫来引入主题。

(2) 进行速读。可传授给学生浏览读法、粗略读法等快速阅读方式。

(3) 课后检测。可通过一系列习题方式进行检验。

二、 Second?reading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经过快速阅读,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含义也有了大概的理解,速度也得到训练。但是,真正的阅读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文章表面的含义;二是对文章的吸收理解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因此,理解性阅读还是有必要的,阅读阶段的教学方法设计主要如下:

(1) 细读课文。阅读时提醒学生划出关键词便于理解。

(2) 检测理解。可通过课后的一些日常习题来检验是否对文章有所理解。

(3) 阅读感悟。课后可采取学生对文章有什么样的感悟以及自己有什么的观点等方式来进行集体讨论。

三、 Post?reading task, 注重实践运用能力

经过二次阅读甚至是多次阅读文章,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吸收的东西更多了。那么,随之而来学生对文章的剖析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我们让学生阅读文章是为了可以表达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给学生阶段,还要从学生手中递出去,应该使输入和输出的发挥得以平衡,并且也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看出,阅读不仅是阅读文章,也是语言交流的途径。随着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加深,老师也要随时准备适合学生理解的文章,以便提高对知识水平的掌握。大纲还规定,英语教学要从传统教学转为实际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可以与人沟通交流。为此,在完成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后,对语言的实际操作与交际能力就有了必然的要求。这方面教学可进行如下活动: ① 知识总结。 ② 加深理解。如介绍词的使用、长句分析等拓展性知识。 ③ 话题讨论。

篇3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56-01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源之水。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以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疑问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解读课改的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加强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等问题,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阅读兴趣低,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低。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有效的体现,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我国现在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目标还比较单一,并且目标本身不明确。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大部分是要求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但是这种教学目标在任何教学阶段都可以应用,学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只是随便读读,阅读有效性降低。另外,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与教学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时只是在网上随便找的教案,不能与教学实际相关联,直接生搬硬套,致使教学有效性降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二)教学方式形式化

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都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但是因为不能与教学实际以及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使得所有教学模式都流于形式,并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冰花》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将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谈自己对冰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画冰花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对“冰花”进行理解,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冰花”的认识上,不能对文章字词、语句等进行学习,并不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改进措施

(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可以从知识、情感以及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目标的设定。第一,熟读课文,通过查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会本课存在的生字生词;第二,有感情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画面想象,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第三,熟读文中所写的几件事,采用不同方式观察了解“鲁迅伯父”去世为何这么多人来追悼,以及“伯父”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具体意思。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采取了三位一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到课文字词语句的同时可以通过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鲁迅先生生活背景的黑暗,以及“碰壁”的真正涵义,从而也就明白为什么“伯父”去世后那么多人来追悼,可以更好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前进的主要动力,想要提升语文阅读有效性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主要就是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大这一特点,对所学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开拓,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找出变色龙的特点,然后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变色龙。例如教师说“现在我们这里就是在森林了,如果你是变色龙你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我就是变色龙,现在我在树叶上身体皮肤是绿色的,眼睛在观察四周有没有食物和天敌”。另外一个学生接着说“我是变色龙,我现在树干上我是棕色的,我发现前面有一只花蝴蝶,我要变成红色到花丛中觅食”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文章中,并对变色龙进行很好的了解,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选择合适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能否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提升的一大影响因素。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来决定,阅读方式多样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让学生能看到、听到文章所描述的景象,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说“大家想不想了解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呢?那就阅读课文吧”,这时学生就会去积极阅读,并深刻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以新课改要求为主要教学指导方向,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低效”“无效”的现象,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十分重要和关键。首先,阅读教学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理解和巩固,是语文基本功上升到最高阶段“写”的最关键的过渡。因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会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与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创新教学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下面,我将其中一些主要的创新性教学策略罗列如下,希望能给各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带来某些启迪。

一、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求异思维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让我们来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或在困难问题面前,或在特殊情境中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发展文本的延伸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

三、融入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文本的换位情境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

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文本的空白拓展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1)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2)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3)概括处。即文章中总写、归结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具体。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可抓住“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能说具体,说清楚些吗?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能力

一、情境曲

小学生语文阅读最关键的是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阅读材料多半是以故事类、记叙类为主,在学生阅读之前,引导学生设定情景,阅读后把相关情境代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对文章情境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老套的学习方法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此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幻灯片、电影片段等向学生展示相关背景内容,有效创造出真实可感的背景内容。

二、目标曲

教师引导设定阅读中的目标十分重要。小学语文阅读目标是使学生迅速找到文章主题和要素。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等。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是:在阅读开始前,先提出相关问题,并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在阅读中抓住主题。

三、探究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组织学生探讨《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和雷达两者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雷达从蝙蝠的特性中发明等等。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不局限于“读”,还应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器官,全方位立体地展开思考。

四、转化曲

阅读课离不开阅读各类文章材料,因此,怎样将外在的阅读材料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同时可以询问学生的感想,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转化为普遍的可以通用的阅读规律。

五、扩展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培养学生“说”和“写”能力的作用。通过阅读课文及各类文章,怎样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扩展任务。分析完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习题之后,可以结合文章主题,开展师生共同讨论,讨论从文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或经验等等。另外,对于语言优美的文章,还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介绍文章写作思路,记诵优美词句,并努力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对学生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09(07).

[2]朱兰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56).

篇7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设计;优化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都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相关研究甚多,如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阅读教学设计展开全面优化,这是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故事引导、哲言介入、生活案例展示、媒体信息展示、课堂演绎活动设置、悬疑问题比拼等,都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学习情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我的母亲》是先生的回忆录,文章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感染力。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并请会唱的学生一起演唱。在演唱结束后,笔者给出问题: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作品?今天要学习的《我的母亲》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的母亲具有哪些共性特征?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讨论学习,有学生说:“《烛光里的妈妈》唱出了子女的心声,妈妈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子女,我们当然要歌颂妈妈。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小说还有很多,高尔基就以母亲为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母亲》中,作者将母亲形象刻画得生动真实,让人油然生出亲切感。”也有学生说:“我们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和蔼、富有爱心、慈祥等共性特征,唯有母亲,能够为我们付出一切。”由此可见,学生已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逐渐走进了文本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起到了渲染气氛的目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歌颂母爱是老话题,但学生还是想知道名人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这个角度展开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思维迅速启动,充满热情地跟随问题展开了文本学习。

二、优化引导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明智选择。朗读法、提问法、想象法、体验法等都是教师常用教法。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全面调查,对常见阅读引导方法展开深度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效度。提问法是阅读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学生的学力实际;朗读法强调学生朗读的重要性,而如何科学设计朗读策略,还需要教师多重比对,而不是追求朗读的数量;体验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感知,以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阅读教学的引导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进行选择。在学习《雪》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文本基本内容和结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提问设计活动。按规定,每个小组要设计10个思考问题。学生上交思考题后,笔者综合考量,最终选定8个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的雪的?你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本文主旨是什么?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新感触?笔者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展示应用,凡是被选中的问题,负责出题的小组具有免答权利。评选结果公布时,学生都兴奋异常,其成就感非常强烈。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思考问题,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对学生形成的正面鼓励和影响非常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全面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调整学习顺序,遵循先学后教原则

当前,新《课标》推崇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率先学习,对文本形成一定认知之后,再由教师给出点拨和解惑,以完善其阅读认知。先学后教体现现代教学的崭新理念,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值得大力推广。教师要在具体落实上有所探究,促使学生真正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客体转变的问题,其顺序颠倒之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正式确立。如阅读《敬畏自然》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教学集中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敬畏自然是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教师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有学生说:“敬畏自然不是要求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求进步,开山铺路架桥,这些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行动,能够让天堑变通途,这就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教师给出积极评价:“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但并不是要束缚人们的手脚,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教师让学生先学文本,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典型的先学后教,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教师来回答,这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四、延伸训练维度,创设独立阅读时空

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阅读学习的时空,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并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探究。此外,还要在阅读延伸方面有所创新,让学生多多阅读课文材料,拓宽阅读视野,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教师在设计阅读训练时,要摆脱“大一统”思想,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梯度性训练内容,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如《吆喝》阅读训练设计:①简答题: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②搜索题: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③拓展题:吆喝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广告形式逐渐消失。如今各地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虽然不是很多,但吆喝声还是会在我们耳畔响起,收集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并描绘一些吆喝人的动作和神态。三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训练。教师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引导方法,调整阅读学习顺序,延伸阅读训练域度,提升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2]司翠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篇8

对于趣味教学法来讲,其是教师及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无法获得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教职人员所应用的教学措施陈旧,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们自身缺少阅读积极性,甚至对语文阅读学习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趣味教学法同以往阅读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通过一些趣味形式的、先进的教学措施,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们对阅读的喜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学生们就可以融入到故事内容中,从而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提供阅读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应用趣味教学法的措施

(一)精心规划课文的导入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词语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在阅读期间能够获取美的感悟。所以,教师应善于应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合理设定课程导入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演唱歌曲等方法为学生导入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解“升国旗”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起立、演唱国歌,让学生们感受升国旗时的庄重,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再例如:教师在讲解“乌鸦喝水”课程前,就可以为学生们先简要介绍伊索寓言,并分享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如:农夫与蛇、狐狸和山羊等。此种教学方法能力极大程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善于利用提问的方法调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尽量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自身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采用提问的方法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并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司马光”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小问题:你了解的复姓都有哪些?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掉入水缸中的?如果司马光没有及时将水缸砸破,小朋友会怎样?如果你碰到了司马光的事情,你会怎样做等,然后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谈论,之后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学生们发言期间应多应用鼓励、表扬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设定问题时,应注意提问的形式及方法,假如完全按照教材上的问题直接提出,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法激发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变化一些提问的形式及内容,并且针对性的设定一些问题,尽量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喜爱玩耍。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应用游戏方法开展趣味教学,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实现制作一些狐狸、乌鸦或者其他小动物的面具,然后将课文改变成小话剧,并且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将一些其他的小动物融入话剧内。此种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讲故事比赛、阅读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竞争观念,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

伴随着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因为处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所以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庐山的云雾”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庐山景观的图片,放映一些关于庐山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一些课余时间为学生放映关于语文的动画、影像资料等,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三、结语

篇9

一、群文阅读教学方式

(一)作者相异主题相同的群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几篇课文都得为它服务。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这几篇课文,体会感悟相同的中心,学习作者的构思及表达方式,从而学会习作。

五年级下册教材《走进西部》这个主题的4篇课文都是描写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时,我把《草原》一课作为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分析、合作交流,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感受蒙汉之间的民族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合理使用贴切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将群文阅读用于教学中,让学生用学习《草原》的方法去学习《丝绸之路》、《白杨》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走进西部了解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从而热爱西部。这样,学生在理解阅读上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也便于把同一名家的名作集中在一起学习,这样便于对名家的作品有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感受体会名家的写作风格,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学会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老舍的文章较多。他的文章有的写生物,有的写风景,有的写风俗,内容丰富。如《北京的春节》《养花》《草原》《猫》《趵突泉》,这些文章中随处可见老舍语言艺术的精华,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他通俗易懂与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文学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他诗一般的语言让儿童对他的作品很感兴趣。与传统教学相比群文阅读就像把一颗颗零散珍珠串联成了光彩熠熠的项链。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感受生活,体验作家的创作之美,从而喜欢上?读,丰富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三)文本相异内容复现的群文阅读

不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岁月里,都有许多让我们为之动容的榜样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清晰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金色的鱼钩》《再见了,亲人》这几篇文章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在教学中,我也用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阅读这几篇课文,从不断的阅读理解中去了解那令听者为之动容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学习时要求学生对同一单元的《威尼斯小艇》和《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这三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国外风光,异域文化。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群文阅读的显著特点就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掌握多种多样的实用阅读策略。为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建构写作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学生大量阅读任务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优美的词语、段落及表达方式,并根据需要写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平时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习别人的篇章构思,体会、领悟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喜爱或厌恶之情,怎样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等等。

如,《儿童诗两首》《童年的发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它们再现了儿时的多姿多彩,天真无邪的孩童时光,描述的是他人的事迹。可这些事又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这一组文章,充分品尝儿时生活的趣味,领悟好词佳句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生活中的趣事描述清楚,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的。

篇10

【关键词】聋校 语文 阅读 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生活中的—部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一个阶梯。作为教师,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阅读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平时阅读教学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首先颠倒了教师和聋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以教师为主。教师读文本,分析文本,学生看教师读,看教师分析。教师是主宰,主宰着聋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其次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聋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的感受。再次就是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教师边讲边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那么教师的角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一幕戏中的导演,更应该是戏中的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跟着他们一起演”,也即布鲁纳认为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是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加以选择、转换、储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

聋校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获取内容。 适当地创设意境,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再加上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朗读有利于语言和词汇的积累,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朗读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例如:教学《美丽的画》,我就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他们欣赏田野的美,从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迷人的天山牧场》中描写《迷人的天山牧场》的内容时,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迷人的天山牧场》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哈萨克牧民热情的对待客人——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有驰而神往迷人的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牧民,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抓住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抓重点的字、词、句。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注重词语的教学,要抓要紧的、关键的、精彩的、复杂的、深邃的重点词语来教学。如《草船借箭》里的“借”,要重视好词、好句、优美的段、好的文章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