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不久前,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特佳”)大肆招兵买马的消息惊动了PE界。扩充人才储备本无可厚非,但有细心人注意到,高特佳招聘的人才偏重于二级市场。不言自明,高特佳集团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在当前PE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这是一种选择,值得尝试。但对于PE走集团化的道路,市场人士众说纷纭。无论市场怎样评论,一个事实越来越清晰——高特佳的集团化道路已经开始了。
储备人才
高特佳对集团化似乎早有准备。
投资的核心在于投资人,如果想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那么,各产业链的人才吸纳是重中之重。因此,投资机构想要纵向一体化,必然要寻找各个环节的人才。
高特佳集团化发展首先押中了人才,董事长蔡达建对于构建二级市场团队似乎心中早有打算。“我们目前有3-4位专人负责二级市场业务,除了负责退出外,主要功能在于投资。”蔡达建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目前二级市场相比较一级市场,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投资机会,作为PE机构,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主要是看中上市公司具备估值优势、透明度以及运作规范这三条。”
目前,高特佳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正处于试探阶段,仅有约5000万至1亿元资金投资二级市场,未来高特佳考虑通过设立阳光私募、单一客户委托等方式做大二级市场投资规模。
对于高特佳在二级市场的表现,道可特投资管理(北京)公司执行董事徐沁表示肯定。他说:“高特佳近期大量吸收专业人才,积极构建二级市场团队,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有选择地投资,形成纵贯一二级市场的产业链条,这种模式值得肯定。目前看来,PE集团化是国内PE发展的一种趋势。”
的确,眼下国内PE市场似乎已经到了瓶颈期,纵向延伸投资产业链,几乎使本土中型PE都想到了投资二级市场。对于投资二级市场,PE机构起点总体上大抵相同,而想从中脱颖而出无疑需要人才。
为了谋求集团化发展,蔡达建把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在所有PE企业中,高特佳集团化之路走得最高调,大张旗鼓地建设团队,大张旗鼓地吸纳人才,几乎整个PE行业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高特佳身上。在打造集团化发展初期,高特佳开始走新的投资路线,在投资景达生物、博雅生物时,高特佳采取了与传统VC/PE完全不同的投资思路,以并购方式拿下绝对控股权。
不得不承认,进军二级市场,对流通中的股票进行投资,对于PE是个不错的选择。徐沁向记者解释:“一方面,PE可以选择具备估值优势、运作规范的公司股票进行投资,这种投资相对更稳健;另一方面,PE通过买卖已经发行流通的股票,提高资金流动性,投资计划更加灵活,有利于及时调整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看好医药
对于高特佳未来的投资方向,分析人士直指医药行业。在最近高特佳的公开亮相中,医药行业成为其较为看好的投资标的。
高特佳执行合伙人李彤指出,医疗器械行业作为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2000年整个市场规模尚不足200亿元,较药品市场有着巨大差距。但在政策与需求驱动下,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猛,到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1300亿元左右,10年来年均复合增速达21%,增速高于同期中国药品市场水平。不过,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药品市场规模比来看,中国该比例仍不超过14%,而国外医疗器械与药品市场规模基本不相上下。因此,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虽然高特佳并没有公开宣布未来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思路,但其对医药行业的看好溢于言表,蔡达建也曾公开表示会考虑投资他们熟悉的医药行业。不过,二级市场不同于一级市场,且高特佳眼下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存在一定风险。但这一切在蔡达建看来似乎都不是问题,他所担心的问题是LP。
“其实,投资规模不是问题,最大问题在于LP的理念与接受度。”蔡达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二级市场波动大,而我们践行价值投资,只做自己熟悉的板块和公司,如医疗行业。对比二级市场参与者,我们有基本面的研究优势,对产业及公司更有把握度;而弱势在于市场的短期波动与炒作模式。”
篇2
2010年1-8月医药
制造业仍保持快速增长
日前,发改委了2010年1-8月份医药制造业行业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1-8月医药行业收入、利润均维持快速增长。2010年1-8月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6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71%,增速较2010年1-5月份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速,符合预期。
此次医药制造业仍保持较高增速与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带动有关。其中中药饮片的利润增长30%以上,正式实施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也首次确定了中药饮片的国家标准。这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如康关药业将明显受益。
而在生物生化制品方面。其利润总额也上升了30%以上,但毛利率及三项费用率却较2010年1-5月有所降低。随着医药行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将对医药行业中的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利好。康美药业、华海药业、云南白药、九州通、太极集团等都将显著受益于政策的扶持而出现较大增长。相信未来医药行业还会保持目前这种较快的增长速度。
(来源:浙江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国际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峰会召开
日前,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在杭州召开,这是国外生物医药产业的一次盛会。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杨胜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全国医药外包服务协会副理事长白慧良等出席开幕式,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美国旧金山市副市长詹妮弗到会致辞。
本次峰会由杭州市政府联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以及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联合体等单位主办。大会主题为“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与跨越”,意在为国外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中国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来自葛兰素史克、默沙东、拜耳、先声药业、华海集团、上药集团和恒瑞药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高层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在峰会期间作了80多个主题报告。大会吸引了国外500多位来自业不同领域的嘉宾参加。
(来源:杭州日报)
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下发
《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
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的精神,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于2010年4月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2010年度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并评审了一批项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项目成熟度,日前,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下发了《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确定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脊椎植入物的研发和产业化”等27项项目列入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项目)。
(来源:慧聪网)
中国医药集团在湖北投资50亿元
日前,湖北省政府与中国医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医药集团将在湖北省投资50余亿元,打造医药研发、生产、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平台。
中国医药集团着重在湖北省打造医药研发与设计、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多方面平台,构建集医药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制药与物流体系湖北集群。
此外,上海医工院也与武汉光谷生物城签订协议,将在光谷生物城设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光谷分院,联合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
(来源:楚天都市报)
复星医药拟出资1.22
亿元增资北京金象大药房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投资公司拟出资1.22亿元对北京金象大药房进行增资。其中2 222.22万元认缴金象大药房新增的注册资金,其余1亿元计入金象大药房资本公积。本次增资完成后,上海复星医药投资公司对金象大药房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5%上升至55%。
(来源:网易财经)
华北制药新头孢项目投产
日前,华北制药集团新头孢项目投产、新制剂项目开工奠基。新头孢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80亿元、利税13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华药。
华药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表示,新头孢项目是华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短、品种规格最全、技术装备最优的项目。开工的新制剂项目优选聚集了28个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优势品种,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华药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扩大产品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华药作为业内同时拥有抗生素3大母核的生产企业,依托传统的微生物发酵优势,凭借配套的无菌原料药和制剂形成了完整的头孢产业链及丰富的头孢产品群。产品涵盖4代头孢所有主导产品。
另据介绍,新制剂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华药搭建起集冻干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剂型齐全、生产规模超百亿元的现代化制剂生产平台,使华药的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来源:新华社)
医改与监管
国家食药监局对做好药品再
注册审查审批工作再作补充
为进一步做好化学药品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再注册工作,经对各省局注射剂再注册进展情况及其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关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申相关要求,日前,国家食药监局印发通知,对(关于做好药品再注册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9]387号)再作补充。
通知强调,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再注册批件中要求企业限时完成相应工作的品种应及时进行汇总上报国家食药监局,并在批件规定的时限跟踪和督促企业按时完成相应工作。逾期未完成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企业交回再注册批件并暂停生产,同时将意见上报国家食药监局,由国家食药监局在网站上予以公告。国家食药监局根据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可发出不予再注册的通知。
(来源:国家药监局网站)
基本药物政策恐将调整
基本药物政策恐将面临一番新的调整。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国务院医改办正在研究调整基本药物政策,这意味着基本药物制度有重大调整的可能。
知情人士透露,调整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因与零差率推行困难有关。尽管2010年在60%地区完成零差率
的计划正在努力落实中,但与此同时,已经执行零差率的30%的地区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据参与国务院基本药物政策调整的央企人士透露,基本药物政策调整不可避免,很可能会回归原来的设计,即定点生产、定点配送。
(来源:慧聪网)
全国药检系统将联网
监督基本药物质量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牵头组织的“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项目日前进入网络建设阶段,该项目将建设覆盖全国各级药检所的基本药物质量监督专网,以实现基本药物检验数据的交流和共享。
据介绍,通过对全国药检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前期调研,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了《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网络建设阶段。预计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的网络集成、初验、试运行与终验。
平台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工作,还将统一全国药检系统的办公网络平台,实现药品检验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平台共享,推动药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药品检验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来源:中国创新网)
医药望
全球仿制药市场迎来历史机遇
日前,国信证券报告称,目前全球仿制药市场适逢“黄金时期”,未来增速远高于药品整体市场。
全球原料药的产业转移已基本完成,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与出口国。中国制药企业面临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参与井分享规范市场制剂的高容量和高盈利,实现向全球通用名药企业的转型。
报告认为,海正药业已步入“产业升级”收获期,有望带来业绩爆发式增长;华海药业大规模承接合同定制可期;恒瑞医药向创新药升级,同时推进通用名药美国FDA认证,以实现产业升级;海普瑞独特和领先全球的工艺及高品质产品成就全球肝素原料药龙头,继续分享订单转移带来的高增长。
(来源:国信证券)
中国抗多药耐药菌
纳米抗菌剂研究取得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研究室蒋兴宇研究组的赵玉云博士及其合作者,将本身无活性的嘧啶类药物前体小分子修饰于金纳米颗粒,使其显示优良的抗菌活性。它们对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和实验室标准的敏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即纳米颗粒可以绕过细菌的抗性系统而发挥作用。
进一步研究表明,纳米颗粒通过结合细菌细胞膜上的镁离子破坏细胞膜的结构,造成细胞容物泄露,细菌死亡。与现有抗生素相比,这种纳米颗粒很难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纳米颗粒对人原代细胞的生理活动无显著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会志》上。
篇3
【关键词】经济刺激 行业股价 四万亿
一、引言
经济刺激计划是各国政府为应对萧条或经济危机普遍采取的措施。凯恩斯主义思想认为需求不足或者是政府的干预不够造成了经济萧条。为了应对萧条,政府应该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加总需求,以拯救市场,刺激经济复苏。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手段,与之伴随的往往是货币供给量的大规模增加。
关于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问题,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曾提出货币中性的观点,即货币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其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变化上。然而,这一观点的成立需要严格的假设前提,即实际经济部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奥地利学派认为,新增的货币进入市场后并非平均地推动要素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有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在改变货币购买力的同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收入再分配——率先获得资金的经济个体在市场上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较晚或未获得新增发货币的其他经济个体则可能因此遭受损失。
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本文提出以下猜想:在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率先获得资金的行业将获得相对优势,并在股票价格上得以反映,即那些率先获得资金的行业所属板块可能获得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板块的收益率。我国的股市素来呈现显著的“政策市”特征(李洋波,2006),股市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受到政府意志影响极大,政府出台的扶持或鼓励政策倾向于哪些行业或地区,这些行业或地区会因此获得更快的增长,与这些行业或地区相关的股票往往就会成为投资者投资的热点,从而进一步推动股价上升。
2008年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为抵御危机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由此带动了约10万亿新增信贷资金投放。本文以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例,通过对股票市场行业板块的股价数据研究来分析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如何影响行业股价,检验我们所提出的假说。本文将在第二部分通过对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分析提出行业可能受到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的假说;第三部分说明用以验证假说的模型与方法,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四万亿”投资对行业影响分析
如表1所示,四万亿投资主要集中安排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工程,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灾后重建等七个方面。而资金分配上,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占37.5%,是最重要的投资领域。其次是灾后的恢复重建,占25%。若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民生工程包括在内,这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整个投资规模的81.75%。而医疗文化、节能减排等工程和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各占剩下资金的9%和9.25%。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xwzx/xwtt/t20090521_280383.htm)
由此可见,四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显示出政府尽快启动内需的偏好。对经济的刺激,则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原材料需求直接向钢铁、机械、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行业扩展,而对其他行业的刺激作用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扩散过程。具体而言,四万亿投资计划对各行业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行业。无论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还是加快公路、机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对水泥、钢铁、机械、有色金属产生大量的实质性需求。因此,四万亿投资计划对这些行业是重大利好。
(2)房地产业。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和银行信贷的放松有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需求方,房地产业可以拉动多个行业的发展,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因此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无疑是扩大内需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3)电力行业。大规模电网投资是电力设备行业延续繁荣的主要动力。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完善农村电网和加快城网改造形成的需求,将使电力行业未来维持高增长。
(4)医药行业。加快医疗卫生的发展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而农村医保的深入实施同样刺激中低端医疗器械的消费需求。新医改带来的医疗市场扩容和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5)环保行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为前期投入不足的环保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6)运输、家电、食品、商业。这四个行业将受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间接影响。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大规模建设,将带动货运量需求增长,使运输业获益。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房地产业的发展都会对家电带来需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减轻居民的负担,这些措施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同样有益于食品业和商业。但对这四个行业的刺激作用相对而言需要一个缓慢的传导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将主要惠及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这些行业有望获得最大的提振作用;同时,医药、环保行业也会出现较大发展;而家电、食品、商业和运输业则需要经过资金的传导过程后才能显现出明显发展势头。此外,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其他未获得资金支持的行业可能会遭受损失。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在股票市场会相应表现出来。因此,本文进一步猜想:股票市场上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板块股票在四万亿投资计划后将出现高额收益率;医药、环保行业板块股票同样会获得一定的高额收益率;家电、食品、商业和运输业板块股票则经过一段传导时间后也会显现出较高的收益率;而其他行业板块股票收益率可能会低于整个股市收益率。
篇4
医药物流现状及特点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7年,国内医药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分销企业达15000多家。药店约20万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医药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7.5%,远高于同期全球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4.4%。多数行业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国内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物流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在药品流通环节所发挥的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近3年来。销售总额前10名的药品批发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0%~40%,较2005年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国内医药商业企业逐渐演变成三大力量:第一,以北京医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不断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供应链管理系统,雄居医药物流市场领导地位。第二,民营医药流通企业崛起。在“国家队”雄起的同时,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力量也在以其灵活的策略抢食医药物流蛋糕,据悉,2008年九州通的分销总额已经达到190亿元。第三,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攻城略地。以永裕新兴医药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企业、日美健为代表的独资企业崛起。他们主要通过分销外资品牌的药品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二,医药商业企业的毛利率不断下降。现在国内医药批发行业费用率高达10%,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企业纯利润率仅有0.6%至0.7%。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可见中国医药物流成本之高。
第三,2000年以来,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对物流系统建设或升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大型医药企业的需求集中在医药配送中心的建设方面(参见表1);中小型医药企业的需求体现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的整合、流程优化和信息化管理方面。
第四,医药物流分销更加注重拓展终端市场。由于医药产品分销或配送环节越少,物流成本越低,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国内各类医药商业企业都在努力拓展两个终端市场:一是由医院、药店、便利店构成的城市终端市场;二是第三终端市场,即国务院提出的农村医疗市场。医药分销模式从传统的药厂、全国总经销、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医院与药店的分销流程,转变为从药厂到医药经营企业到终端的两步到位模式。
第五,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着传统分销、快批和终端三种业态带来的物流配送的挑战,多种业态在同一个物流中心运作。对于物流中心的硬件设施、信息系统、管理操作规范、人员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药物流系统的评价体系
投入动辄上千万元的现代医药配送中心是否给医药商业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医药配送中心进行评价呢?如果要对一个医药物流系统进行科学量化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著名的物流系统建设专家尹军琪认为,可以在量化“适度性”的各项指标中寻找答案:
第一,设计是否合理?流程是否通畅?设备配置是否合理?建设成本是否符合预算?最后一个问题是可以量化的,前三个问题虽然不能量化,但可以在配送中心的实际运行中体现出来。
第二,配送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拣选效率是否达到设计能力,库存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能力?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均可以通过量化而得出答案。
第三,设备的利用率水平如何?客户的满意度如何?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考评,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评价一个配送中心物流系统的优劣。对于医药物流系统来说,货物品种繁多,提高订单处理效率的主要途径在于对订单进行分类,优化拣选路线,缩短最长拣选路径,合理配置包装与复核资源等。此外。强化ABC分类,重点关注A类品种。也是取得投资与收益比最佳的途径之一。
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分析
配送(物流)中心是医药商业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综合了专题中采访的部分专家的观点,对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医药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进行概述。
现代医药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的内容
现代医药配送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系统规划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应从信息系统规划、运营系统规划等不同方面进行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是对物流中心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运营系统规划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作业标准和规范等的设计。通过系统规划,实现配送中心的高效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现代医药配送中心规划设计要点
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筹划准备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方案评估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以及系统实施阶段。
第一,在筹划准备阶段,要全面收集规划所需资料,包括企业现行作业环境资料和未来发展规划资料。这是配送中心规划成功的基础。
第二,在配送中心的总体规划阶段,需要对配送中心的基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确定配送中心的规划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功能和流程的规划、区域布置规划和信息系统的规划,根据规划方案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投资预算和经济效益分析等。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是:
(1)基本运转能力规划。
包括进货区、仓储区、拣货区、出货区的基本运转能力的估计及规划。除需考虑基本作业需求量以外,亦须配合作业弹性及未来成长趋势。在此处所估计的运转能力为一个初估的参考值,当进入各区域的细部规划时,则将逐步修正至较实际的数值。
(2)自动化程度规划。
配合自动化程度的分析、作业时数的分析及基本运转能力的规划,在此应对各阶段设备自动化程度进行界定,以利后续物流系统设备的选用。
(3)医药配送中心的功能流程规划。
根据医药配送中心的规划条件和基础资料的分析结果,确定配送中心的功能和作业流程。包括以下区域的规划:一般性物流作业区域、退货物流作业区域、换货补货作业区域、流通加工作业区域、物流配合作业区域、仓储管理作业区域、厂房使用配合作业区域、办公事务区域、计算机作业区域、劳务性质活动区域以及厂区相关活动区域。
(4)配送中心的平面布置。
确定各业务要素所需的占地
面积及其相互关系,考虑到物流量、搬运手段、货物状态等因素,做成位置相关图。在平面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要留有余地。
(5)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应兼顾可用性、精确性、及时性、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灵活性。同时,信息系统的规划还应考虑以下问题:是否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否有利于形成行业的系统标准,是否有利于GsP的规定和修订,是否有利于对外合作和信息对接。
(6)运营设计。
包括:作业程序与标准、管理方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各种票据处理及各种作业指示图、设备的维修制度与系统异常事故的对策设计,以及其他有关配送中心的业务规划与设计等。
第三,在基本设计阶段往往产生几个可行的系统方案,应该根据各方案的特点,采用各种系统评价方法或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从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主要评估方法有:优缺点列举法、优缺点列举法、点评估法、权值分析法、成本比较法以及以AHP为基础的方案评估法。
第四,在对总体方案进行完善设计的基础上,决定作业场所的详细配置,对配送中心使用的各种设备、能力等进行详细设计,并对办公及信息系统、运营系统进行详细设计。
第五,为了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和系统目标与功能的完整性,应对参与设计、施工各方所设计的内容从性能、便于操作、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审查。在确定主要设备供应商与系统集成商之前应深入现场,对其生产环境、质量管理体制以及外协件管理体制等进行考察,如发现问题应提出改善要求。在设备制造期间也需进行现场了解,对质量和交货期等进行检查。
医药物流行业成绩斐然
在最近10年中,国内医药物流领域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以从目前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物流项目中得到体现。国债贴息贷款支持的11个大型医药配送中心已基本完工,更多的中小型医药配送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第一,随着我国医药物流技术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药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咨询服务商,如上海欧麟、北京昊鼎。他们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在理念上逐渐加深了对医药物流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设计能力方面,我国完全可以与国外的同行们站在同一竞技水平上。
这些年,国内对医药物流系统的集成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的物流系统集成商,如北京起重院、伍强科技等。已经建设成功的物流中心,如国药上海物流中心,其技术水平和集成能力完全可以与国外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相比较。我国已完全具备建设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能力。
第二,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正向着成熟化和丰富化的方向迈进。核心技术得到了加强,虽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努力,已经大大缩短了距离。
第三,国内物流软件的发展相对于国外要落后一些,主要是商品化的软件少之又少。这与我国缺乏长期投入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我们与国外差距最大的地方。
第四,通过多个医药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国内企业积累的医药行业经验越来越丰富,更好地促进了现代医药物流系统设计水平的提高。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优化成为发展趋势
医药物流系统建设的最大难点不在于上亿元的硬件,也不在于上千万元的软件,而在于物流系统是否适用,能否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抢占更大的市场。
过去,医药物流模式是药厂和药商的每个单位都要针对各个地区的医院、药店、诊所进行配送。业务关系交叉重复,非常复杂;而现代医药物流的模式是药厂药商的产品汇集到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对各地的下游客户进行配送。与传统的医药物流模式相比,现代医药物流模式能够降低大商业的管理成本,降低医药零售终端的进货成本、销售成本,促使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现代医药配送中心的功能不仅表现为能够满足客户的合理化物流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行业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平台、交易中心、仓储设施与配送服务,以整合上下游资源和药品流通渠道,实现医药行业供应链的优化。
从国际上看,美国的三大医药批发企业Mckesson、Cardinal、Amerasource Bergen占据了全国医药流通市场90%以上的份额;欧洲三大医药批发企业Celisio、Phoenix、Allance Unchem占据了该地区医药流通市场份额的65%。日本的医药市场集中程度也和欧美国家类似。由此看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融合兼并的情况也将大量出现。况且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国内的企业兼并潮已经显现。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投资热正在持续进行中。虽然目前投入上亿元的大型医药配送中心项目不是很多,但投资规模在几千万元、几百万元的中小型项目却在大量增加,未来几年也会呈现这种趋势。
篇5
一、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而这里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实际上就是分析企业资源运用的效率,通常主要是从企业资金使用(资产)的角度来进行的。常用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一)总资产与流动资产
总资产规模高速增长,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医药属于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场的需求开始加快增长。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建工程不断增加,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销售速度加快,促使生产投资规模扩大。如亦庄新基地的建设、购买成都和长春所的使用权等。
但是总资产周转率呈下降趋势,近几年整体稳定在0.5左右。仔细观察销售收入和总资产规模的变化,可以发现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区间幅度大致相当。这主要是因为资产的增加也带来销售收入的同步增长,说明收入具有可靠保障,未来具有持续性,也保证了总资产周转率的稳定。同时,这也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经营效率好,创造收入能力强,取得的收入较多,盈利能力强,偿债能力也强。
(二)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样也是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稳步上升,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来越多,周转天数越来越少,用相同的流动资产占用,实现的销售收入越多流动资产运用效率越好,进而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这尤其有利于短期偿债能力的提高。因为流动资产是短期偿债能力的基础。
流动资产周转率上升与营业收入同步,增长趋势一致,而且增速小于营业收入增速,说明企业流动资产是因为经营活动的开展和营收的增加而带来的自然性增长。但2010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这主要是销售收入增速小于平均流动资产增速所导致。而销售收入下降就像上面讲的那样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营业收入基期规模较大以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实行已一年,预防产品销售下降10%,幅度远大于血液制品5%的增速,而这也与国际市场需求放缓有关。
(三)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报告期内稳步增长,说明企业销售收入快速增加,市场需求比较大,营运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但也说明企业有很多账款未收回来,可能产生坏账,增加财务风险。此外,它的增长与实际经营活动带来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增加是同步的,可靠安全,风险较小。但2010年度增长放缓,这主要是因为加大了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在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销售回款完成情况良好。这也使得2011年度的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大幅减少,有利于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和流动性。但2011年应收账款总额大幅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销售收入中产生大量赊销账款,使得应收账款增加(见表1)。
应收账款周转率在提高但稳中有降,不过并未低于近6年最低水平4,说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快,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提高,流动性增强,短期偿债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2011年周转率下降,主要是因为销售收入中产生大量赊销账款,应收账款总额大幅增加。整体上看,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低于竞争对手(主要是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原因主要是应收账款增加较快,远高于同期的同行与主要竞争对手。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经营良好,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减少库存积压,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增加利润,但也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和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仍有提升空间。
(四)存货与固定资产
存货周转率基本稳定在1左右,说明营运能力稳定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但远低于行业4的平均水平,主要是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对公司产品需求量上升。同时,公司不断进行扩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其增速快于市场需求量,即销售增速,导致库存品增加,出现部分积压,而且公司采购过于频繁,批量较小,存货水平比较低,存货周转率也低于主要竞争对手。另一个原因是他们采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不一致。2009年相对较高,主要是当期市场需求量大,公司产品相对紧俏,销售规模扩大,公司发货速度加快,库存品减少,积压现象几乎未出现,而且当年不仅采购次数较少,而且每次数量较大,存货水平较高。
结合总资产发现,存货占总资产比重的下降,主要是非流动资产增加较多使得存货增长速度慢于总资产增长速度,而这主要是2011年由于亦庄生产基地的大规模建设。此外,近几年市场对预防和血液制品需求增加,公司销售情况良好,存货周转速度加快使存货占用金减少。
仔细观察发现,该公司无论是存货周转率还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固定资产折旧率等,都比行业和竞争对手低,但是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增速与行业和竞争对手相比并无显著差别,增速甚至高于同行和竞争对手。而平均存货、平均应收账款和平均固定资产相比较情况也类似,基本上未出现增幅异常现象,所以很可能是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差异导致周转率存在较大差异。经查证,折旧方法确实是影响公司周转率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固定资产周转率有冲高回落的态势,但并未低于近6年最低水平(约)1.3(见表2),整体还是得到提高,这主要是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改善,固定资产利用越来越充分。当然,也说明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有效,营运能力得到增强。
由上面分析可知,报告期内天坛生物的总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快速增加,并伴随着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的规模在扩大,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增长带来了营业收入的增长,扩张也带来了业务的增长,是有支撑力和可靠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率虽然低于行业或竞争对手的平均水平,但这主要是折旧方法等技术因素造成,但是也有企业管理有待提高的因素。周转率变化趋势基本是稳定或上升,说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是处于上升趋势,盈利能力不断改善,前景暂时看好。
二、估值
内在价值法是根据企业当前变化的现金流预测未来的现金流,然后通过贴现,估计其价值。但在这之前我们应先根据营业收入增长率预测其还能保持多长时间的高增长。
根据分析,我们应该知道两者差额为5.72%,大于5%,应该是至少增长5年。当考虑到生物医药行业被列为“十二五”的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国家未来十年将重点发展,且在该生物医药子行业中,天坛生物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故此我们估计它将继续高速增长十年。因为未来十年将是高速发展时期,与近三年状况相似,因此选取现金流时,我们选择近三年数据,增强可靠性(见表3)。
我们预测未来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也为18%,但在计算时为了规避规模带来的影响,我们求得每股现金流为3.57。此外,最后一年可能进行转换,有个转换价格,因为十年后,企业很难再维持如今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其行业竞争力优势和特殊的背景与属性,我们仍估计其将稳定经营,但由于规模较大,很难有新的扩张,所以我们对其未来估价打折,系数λ为0.6—0.7。而贴现率通常有:
贴现率=无风险利率+风险利率+通胀率
考虑到通胀率难以搜集到准确数据,故我们根据最大化原则,使用无风险利率,即十年期国债利率为贴现率,即7%。通过下列计算我们可知:
3.57(1+18%)n/(1+7%)+λ3.57(1+18%)10/(1+7%)10=61.04或61.96元
篇6
当企业被问及如果考虑裁员,哪些岗位将被削减时,生产一线的工人首当其冲,位列其次的是工作经验较少的普通员工和专业人员。
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正在逐步影响着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习惯于增长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决策,将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而这些应对措施的采用,又将给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带来怎样的影响?美世近期完成的“面对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挑战”的调研,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冬天里的企业“众生相”,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2009 年职场人的生存状态。
三大行业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
从调研结果看,50%以上的内向型企业对2008 年能否完成业绩指标持乐观态度,而仅有10%左右的企业认为很可能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业绩指标。展望2009 年,25%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认为经济放缓将对其经营产生严重影响。从不同行业来看,房地产、汽车、半导体行业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主要是其对资金需求量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于未来2~3 年企业中短期经营目标,多数企业表示可能会考虑重新调整,尤其是汽车、半导体、电子和制造行业的企业。
近四成企业将削减人力资本投入
有关企业又将通过何种手段提升竞争力及生存能力呢? 82%的企业首先选择了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更是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89%的企业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其次,在全球采购的时代背景下,追逐质优价低的生产资料或者非生产性物资,是企业全球化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步骤。调研中70%的企业选择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运营成本控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利润水平,也可以让利于消费者,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近半数(47%)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同时,巩固和加强企业市场地位、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鼓励创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也是近一半以上企业最关注的领域。
关于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没有入选企业最迫切需要加强的管理领域,但也有38%的企业明确提出打算削减人力资本投入,其中半导体以及电子行业表现最为突出,分别有69%和49%的企业表达此种意向;另有25%的企业表示, 有意向通过关闭工厂、削减工作岗位、提供弹性工作方式等手段,缩减企业经营规模,应对危机。
调整、压缩成为主旋律
薪酬预算――2009 年加薪预算平均下降1~2 个百分点
对于2009 年薪酬增长预算,绝大多数参与本次调研的企业表示会对之前已经完成的2009 年薪酬增长预算进行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加薪预算平均下降1~2 个百分点。根据美世在2008 年9 月的2008 年中国地区薪酬调研结果,2009 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加薪率为9.4%。各行业调整前后的平均水平略有差异,加薪下调幅度最大的为半导体行业,降幅达到3 个百分点(调整前为平均9.3%,调整后为平均6.3%)。其次为房地产行业,降幅达到2.7 个百分点(调整前为平均9%,调整后为平均6.3%)。电子行业平均降幅为2.2 个百分点(调整前为平均10.1%,调整后为平均7.9%),位列降幅较大的第三位。而医药行业几乎没有变化,调整前后均为9.5%。
短期激励――13%的企业会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
金分配方法
尽管有52%的调研企业表示暂时不会针对危机调整公司薪酬结构方案,但也有13%的企业表示会采取行动,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变动奖金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现金的比例,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至最低点。同时,有16%的企业削减奖金总额规模。有些企业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人才招聘――专业人士及高级专业人士需求仍然较高
近半数调研企业表示将会把人才招聘的重点转向市场短缺、供不应求的稀缺人才,而39%的企业表示其招聘计划未受影响。很多企业在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吸引到优秀人才。当市场表现低迷、部分企业选择裁员方式削减劳动力规模时,恰好是一些企业在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最佳时机。因此,有5%的参与调研企业表示会在2009 年加大招聘力度。调研发现企业对专业人士及高级专业人士的需求仍然较高。当企业被问及如果考虑裁员,哪些岗位将被削减时,生产一线的工人首当其冲,位列其次的是工作经验较少的普通员工和专业人员。而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则是最安全的群体,他们担负着保持企业高效运转、走出困境的重任。从不同行业看,地产、电信、汽车行业对有经验的高级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此次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开发商迫切需要高级销售人才应对这场危机。另外,调研显示消费品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对应届毕业生有较高需求,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广泛就业空间。
培训管理――重点从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提供服务转向挖掘内部培训力量
近半数企业把培训支出列入要削减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支出费用之一。同时,76% 的企业把“外部培训”作为需要重新考虑的领域(美世2008 年《公司基准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培训支出的70% 为外部培训),不少企业表示将在未来把重点从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提供服务,转向挖掘公司内部培训力量,使公司的培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值得一提的是,对跨国公司而言,海外培训一直被认为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或者奖励与认可的手段之一,但由于较高的成本以及海外经济也面临挑战等因素的影响,有23%的企业决定严格控制这方面的支出。
长期激励――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长期激励方案将被修改或暂停执行
篇7
一、经济运行态势
总体上看,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趋势,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1165.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创1992年以来同期最快增长水平。工业、投资、消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二是各项经济工作进展顺利,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省政府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三是上半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形势,为全面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三次产业生产形势稳定并持续向好。
农业方面。由于各种政策性因素推动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加之气候总体较好,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夏季粮油双丰收,产量同创历史新高。初步统计,夏粮总产量230万吨,增长2.9%;油菜籽产量82.5万吨,增长1.8%。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质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和蔬菜面积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和3.4%。畜牧业继续保持增长的良好势头,上半年畜牧业完成增加值8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工业方面。全省工业生产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支柱产业贡献突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向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84.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持续稳定增长的局面继续巩固。
重工业继续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特别是黑色和有色冶金行业受市场需求趋旺和产品价格普遍提升的影响快速增长,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突出,上半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67.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高于轻工业增幅2.6个百分点。
在主要工业行业中,电力、有色冶金、饮料、烟草和黑色冶金五大行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合计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4%。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工业硅、铁合金、钢材和十种有色金属、硫酸等产品均实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省第二产业比上年同期增长13.9%,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方面。上半年,第三产业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增幅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增速均在10%以上,交通运输业增长9.8%,其他服务业增长26.1%。其他服务业增速大幅提高主要是受机关事业单位调资因素影响,据测算,调资因素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近2个百分点。旅游业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5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0.1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0%和54.9%。
二是需求形势稳定增长。
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总量稳步增长。初步统计,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1.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1.45亿元,增长19.7%,继续保持稳定合理增长势头。其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5.6%、17.2%和33.3%。房地产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1.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倾斜。上半年,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317.42亿元,占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63.3%。
电力、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依然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领域。上半年,用于电力的建设投资118.80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23.7%;用于制造业的投资85.08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17%;用于交通运输业投资72.99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14.6%。
高耗能工业投资下降。上半年高耗能工业投资完成64.2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5%。
消费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扩大,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加速升温态势。其中,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快于城市3.1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在铁矿砂、橡胶等产品进口增长以及磷酸氢二铵等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全省进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完成9.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0%,其中出口6.15亿美元,增长35.4%,进口3.24亿美元,增长16.0%。上半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24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
三是总体效益形势继续趋好。
财政收入方面。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75.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1%,增收49.8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9.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63.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7%,增支73.58亿元。
企业收入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前五个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81.78,比上年同期提高19.95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实现利税总额136.93亿元,增长27.5%;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3.78亿元,增长36.7%,优势和支柱产业中的电力、黑色冶金、烟草和煤炭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
居民收入方面。随着企业效益提高,工人收入增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调高工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08.89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2.2%。由于农产品出售量增加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走高,以及务工人员增多,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045元,实际增长13.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看,我省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促成这一良好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趋好,加之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内在增长的动力不断增强;二是煤、电、油、运等要素资源供给总体稳定,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工业经济仍在快车道上平稳运行;三是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今年以来,在全国努力抑制经济增长从偏快趋向过热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来之不易。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工作建议
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背后,仍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夏粮增产已成定局,秋收作物长势良好。3月份以来,部分地区还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风雹灾害。预计夏季水旱灾害并存,防灾减灾任务很重,气候的不确定性可能成为制约秋粮生产和全年粮食增产的最大因素。
(二)工业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节能降耗压力不小。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因素的影响下,今年以来工业增速较往年起伏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和医药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我省工业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源自高耗能工业的整体反弹,主要是电力、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在国家调控力度不减、节能降耗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下半年工业持续增长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与难度。
(三)投资增长压力增大。
从速度上看,尽管我省投资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与全国及西部地区比较,投资总量仍然偏小,前五个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比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了1.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1.1和2.6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重点投资领域中的电力、交通运输业投资虽然保持增长但增势减缓,上半年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3和16.9个百分点;作为“西电东送”基础的煤炭行业投资同比下降3.2%。
此外,报批的一些大项目未及时获得审批通过,新开工大项目少和投资规模不足,对下半年投资增长将形成较大压力。
(四)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仍然突出。
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民增收渠道仍不够宽,特别是随着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增多,农民家庭经营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同时煤炭、仔猪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虽然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但农民所得实惠并没有同步增加。
(五)市场物价持续走高。
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省市场物价高开高走。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9%,涨幅同比升高2.7个百分点,涨幅排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前列。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涨幅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并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此轮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在宏观经济持续景气的影响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0%,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为继续保持上半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下半年,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抓紧有关政策的落实,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要全力抓好水稻、玉米、烤烟等秋收作物田间管理,确保当前主要农作物良好的生长态势,为全年农业丰收打下基础。针对今年夏粮增产的情况,采取措施,保持粮食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关注畜牧业发展形势,保持市场平稳供应,避免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二)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年度节能目标实现。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推进高耗能企业关停并转,提高生产集中度,提升高耗能企业的质量,推动能耗水平逐步下降。二是继续加强煤电运的供需衔接。电煤价格并轨措施已经出台,要指导好企业电煤价格的谈判,抓好省内电煤生产供应。目前时值大送电期间,要合理安排好水、火电出力,提高电力机组的发电效率,平衡好省内外电力供应,确保电网安全迎峰度夏。
(三)加快投资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投资增长趋缓的情况,加快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使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在建项目加快进度,收尾项目确保完成。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建设资金到位率,加快建设资金拨付进度,足额按时到位。提早安排建设资金,保证施工进度需要。
(四)关注物价走势,加强价格调控工作。
篇8
关于复星的影响力,你或许能从一场豪华晚宴的入席名单中窥见一斑。2012年4月,复星在纽约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otel)举办了再入华尔街的高规格晚宴。现身者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 Snow)、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副董事长马克·格里尔(Mark Grier)、Fortress集团创始人韦斯利·埃登斯(WesleyEdens)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福布斯家族等名流显贵。
2012年是复星创业20周年纪念。从1992年四位出身复旦大学的年轻人下海开始创业起,复星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2004年以德隆为标志的宏观整肃风暴以及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从羡慕通用电气那样的多元化经营,到追随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式的价值投资理念,现在,复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略主张,这就是以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长久以来,复星资产主要集中在钢铁、采矿、医药和房地产等行业。不过在购入地中海俱乐部集团(Club Mediterranean SA)的股份(如今复星持有其股份已经达到10%),以及希腊高端珠宝服饰零售商Folli Follie Group SA 10%的股份之后,复星悄然已变。“这些公司代表了新一代中国金融投资者,他们动力十足,行动迅速。”瑞银集团(UBS AG) 亚太区投行部主管金弘毅(David Chin)说。
生于1967年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中国最富标志性的商业面孔之一,他曾在不同时期将自己与凯雷(Carlyle)、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对标。“足够的理性和谨慎”是内部人对郭广昌的评价。郭追求“投资上的彻底多元化和经营上的彻底专业化”。以往复星的秘诀在于紧随国家政策与政府管制开放。复星在过去18年投资项目总计72个,其收益率高达?38.1%。
其秘诀何在?以医药为例,郭广昌很早意识到社保体系的完善将对医药行业推动巨大。医药占中国GDP的比重是5%,美国是18%,至少还有有3倍的空间。复星投资的国药营收已超过1000亿元规模,但其中国市场份额也仅13%,而美国同等规模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
保险领域亦是如此。复星曾对保费收入做过相关研究,在人均年GDP达到2千美元的时候,保费增长可以达到15%至20%,而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在8%的增长率已非常可观。而从4千美元向8千美元跨越时诸多产业需升级,这意味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
除去战略和产业投资外,复星集团旗下亦有多个专业的投资品牌专注运营。复星尤为看重的是安全性和成长性标准—他将投资金额与回笼金额的比例限定在10:7左右。
此类尝试并非总是以成功收场。2010年7月,在斯诺的引荐下,复星曾联合四大财团对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AIG)的亚洲保险业务进行收购,并未成功。
“中国公司如果想要收购或投资美国或者欧洲的公司,目前碰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信任的问题。复星的海外投资注重协同,我们必须要让他们把我们当成善意股东,当成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复星高级总裁助理、旅游及商业集团总裁钱建农对《环球企业家》说。
顺势而为
金融危机抑制了西方企业估价,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绝佳机会。强行收购通常会遭致对方政府的抵触,对于可能在投资地遇到的反弹,钱的建议是做一个“善意投资者”—不寻求控股,并努力帮助对方公司拓展中国市场。期间最需要克制的是控制欲。一方面复星力求进入董事会以便不造成业务疏离感,另一方面复星则在对收购企业管理上的“不干预,仅了解应该知道的事情”。何为善意股东?复星在国内亦有实践。投资陕鼓动力,复星仅占4%左右的股份,却会安排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与之对接,并利用其在中国钢铁协会的影响力为其产业协同而牵线搭桥。复星因此被陕鼓评为最佳股东—事实上,复星由于股权少甚至并无董事席位。
复星惯用的做法是先选定行业而后才是公司。参股Folli Follie则是实践之一。复星的投资逻辑在于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消费量的30%,复星则将奢侈品圈定至投资领域。而定位为“买得起的奢侈品”的Folli Follie与中国不断升级的消费曲线非常吻合。此外,Folli Follie旗下亦拥有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饰指定赞助商Links of London,这种双品牌架构亦形成互补。
入股Folli Follie后,复星则在开店、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协同。复星的优势在于可将其嫁接至中国庞大的海外旅游、免税店、百货店等市场。事实亦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 Folli Follie和Links of London营收总额的76.2%来自亚洲,20.7%来自欧洲,3.1%来自北美洲。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Folli Follie中国门店数量已翻番,由98家增至160多家。
而针对地中海俱乐部,复星则与之分享有关中国市场的开发计划,一方面协助其在中国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协助其在中国提高品牌知名度。2011年,约有4.5万人次的中国顾客光顾了地中海俱乐部在全球各地的度假村,而复星则计划将这一数字2015年提升至每年20万人次。
上述两笔投资均大获成功。“资金规模较小,风险也较小,不存在跨文化管理问题,但复星可以有更多的话语权,帮助其在中国境内实现高速增长,最终共享中国成长利益。类似方式我们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钱建农对《环球企业家》说。
上述项目迅速成为复星打开欧洲市场的敲门砖。“因为我们成功投资上述两家欧洲企业并协助其取得中国区业务的惊人成长,复星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我们经常接到希望我们投资的项目信息。前两个项目尤其是第一个项目是我主动去找,现在更多的是企业和中介主动找我们。”钱建农对《环球企业家》说。通过两次海外试水,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总结出出海投资的两个实践性要点:首先,首笔投资必须亲力亲为;其次,尽可能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或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的投资伙伴以缩短决策时间。
为了避免所投项目陷入机会主义,数年来复星一直展示积极的姿态打入西方的主流阵营。2010年年初,大牌说客博格斯(Thomas Hale Boggs Jr.)在华盛顿的威拉德饭店(Willard Hotel)组织了一场约有15人出席的社交晚宴。出席者包括凯雷的创始人之一达尼埃罗(Daniel D'Aniello)。赴宴前,达尼埃罗对复星几乎一无所知。但到2010年2月,凯雷和复星已经组建了合资企业。
就在同一个月,复星聘请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为公司顾问和公关代表。斯诺回忆称,他们(复星)说,我们希望能联系到你,将我们介绍给重要人物,并希望你能为我们的董事会增色。斯诺现为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的董事长。斯诺亦是梁信军与美国国际集团(AIG)CEO本莫仕(Robert Benmosche)的牵线人,在其促成下,两人有了一个小时的会面时间。梁信军回忆说:“如果没有斯诺的引荐,我们直接发信给他,他可能连信都不收。”
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亦是西式的。郭广昌曾与地中海俱乐部集团首席执行长德斯坦(Henri Giscard d'Etaing)在位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度假胜地滑雪。投桃报李的是郭广昌则在上海的一次公司会议上为德斯坦上太极课。
郭广昌致力于创建弹性的海外运作机制,其在用人方面尤其不拘一格。为了国际化,复星曾引进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等人。如何将业务与人才相匹配则是复星集团总裁高级助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康岚所面临的挑战。与外企按图索骥式的招聘不同,复星内部强调一切都要创新。“有时候复星会因人设岗,先把人招进来,然后再想该给他设定合适的职位。”康岚对《环球企业家》说。为了尽可能接近项目来源地,管理团队的国际化不可或缺。康岚透露目前复星海外收购团队中,外籍员工占到了40%,多数人拥有长期海外生活经验。
如何有效的管理外籍员工?复星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康岚强调,复星在招聘外籍员工时首先就是非常注重文化价值观的契合;与此同时对外籍员工的管理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方式。再有一点也非常关键,注重发挥发挥这些外籍员工在海外投资项目上的独特优?势。
在钱建农看来,复星未来的挑战在于“现在已经有这么多大公司了,未来空间在哪里?如何找到别人做不了或者不太擅长的东西?”钱认为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即“全球化的模式要想明白,是站在自己制造大国、制造企业的角度想问题,还是消费大国、资本大国去想问题。”。
钱建农认为,中国公司一开始全球化的逻辑均是基于中国是制造大国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找的是市场,其次是资源,第三是技术。复星最初的投资逻辑亦如此。但在此之外,需要再升华。除此之外,复星还找审计、法律、价值等标准,还找钱—“很多人在热衷于找市场的时候,我们就找资本。用全球的资本,你就得有全球标准。”
另一个要找的则是全球化人才。人脉对于投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招募核心人才,郭广昌本人会亲自面试核心员工,人力资源内部甚至会因人设岗。“高端人才可遇不可求的,谈的时候我最喜欢问两个问题:最善于做什么、最想做什么。”康岚说。除了行业经验、专业能力之外,康岚透露郭广昌尤为在意对方是否拥有在有限的资源下成事的“企业家精神”。
多元布局
对于所投行业选择,复星的标准是需能抵抗通货膨胀,其主要的投资领域共分四个:消费及消费升级;金融服务;工业化的升级;资源和能源行业。以往,复星的投资资金或靠自筹,或靠嫁接,方法主要有公司投资项目返回收益、银行贷款及债券等债务融资、旗下子公司股权融资及资产管理等。
在内部,复星尤为推崇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即是否具备独特竞争力是判断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核心。比如复星投资 Folli Follie,其扩张速度与现金流的高速增长给了复星巨大信心。价值投资长期均是复星投资的核心原则。价值投资的关键在于“热的时候你要冷静,冷的时候你要勇敢。”此外,这亦要求复星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和债务结构,复星亦是这么做的,其三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务超过集团总负债的57%以上。
郭广昌一直希望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列为投资标杆,并希望将其模式嫁接到复星,即向产业+投资+保险模式靠近。随着国际化布局,其投资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而其价值投资对象需具备以下标准:第一,能从中国消费升级中获益;第二,行业龙头;第三,参股但复星要在中国业务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估值合理;第五,团队相容。
2010年,复星成功获得1.4亿美元三年期定期贷款。2010年2月与2011年1月,复星分别与美国凯雷、保德信等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后者给予复星的一笔高达5亿美元的基金投资则成为保德信创立100多年以来给第三方托管的最大一笔。其中与凯雷合作的人民币基金则用于投资国内,与保德信合作的基金则投资国外。
如此行事的乃是效仿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结果,其旗下的保险业务为巴菲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保险资金,最终实现大规模收购企业或投资股票。而在郭广昌看来,大公司间的资源整合是最迅速有效的切入方法。与凯雷、地中海俱乐部等行业巨头比肩而立,对于快速融入西方主流商圈亦是事半功倍。
“凯雷的最大帮助在于弥补复星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评价方式、评价资产的效率。”复星高级总裁助理、国际发展部总经理仲雷对《环球企业家》说。而参股地中海俱乐部及Folli Follie,复星则学会如何与欧洲职业经理人及家族股东的合作,如何在中国协同开展业务。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复星标准是目标趋同、能力互补、信用良好。“若目标不一样,则是同床异梦,若能力互补,双方则不会互相较劲。”仲雷说。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投资不乏前车之鉴,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复星的做法是确保大方向正确。首先思考问题的国情基点是中国乃消费大国和资本大国,而非制造大国;其次是用对人。
而其看来,复星国际化有四个层次,最简单的是市场国际化;其次是融资国际化;第三层是运营、管理标准的国际化;第四层则是最复杂的投资国际化。梁认为复星已做到前两层,后两层则是追求目标。
为了规避风险,复星则采用小步测试、快速学习、积累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做小范围的测试。”仲雷对《环球企业家》说。比如首个投资项目为地中海俱乐部,复星投资4400多万欧元,第二个投资项目Folli Follie,复星的投资规模扩大到8500万欧元左右。
在陌生的领域,复星通常都会先做测试,而且若找不到好的合作伙伴,复星则宁可不做。而在进军保险业,成立合资寿险公司之前,复星先投资永安保险以此了解到保险行业的难点、股东要求、监管尺度、行业好的标准等,从而在挑选合作伙伴时具备基本的判断?力。
上述令复星意识到,保险公司的综合保险成本率与投资管理是一个公司能否盈利的两大主要因素。而保险产品的设计与风险管控的能力正是保德信的专长—这亦是两者日后合作的基础。在矿业投资领域亦如此。复星入股招金之后发现矿业的核心即三点:尽可能低的开采冶炼成本、足够产能以及增长、储量并非越大越好,而要更便宜。
在康岚看来,复星的成功得益于强大的组织学习能力以及细致的研究能力。对于新项目,复星要求尽职调查必不可少。这些调查涉及财务和法律等方方面面。康岚曾亲自参加对泰国一家旅游地产企业的尽职调查,复星要求面谈各个层级的员工,涉及公司问题、如何改进、价值观是否契合等。而对于国内企业,复星则更多会看规范性、人的流动性、人员结构等。而针对一些欧洲的并购项目,复星则会与其HR部门负责人了解其用工制度、裁员步骤以及风险等。对于文化差异性,仲雷感触颇深—复星曾研究加拿大开矿问题,为了向当地社区证明开矿对环境没有影响,矿业公司需做18个月到24个月的野生动物勘察报告,如果结果显示生物种类有所减少,整个工程都需停掉。
在收购中,复星尤为关注关键高管的岗位合同。“例如对奢侈品而言,设计师是最为宝贵的资产,复星会关注设计师任期以及到期后的继任者的问题。我甚至会亲自看这些关键岗位的任职合同。”康岚对《环球企业家》说。
郭广昌本人即会通过频繁的私人交往以了解合作伙伴的价值观。与保德信合作之前,复星曾向其韩国和日本的合作伙伴了解情况。复星在考察保德信的韩日合作伙伴后,发现两者均占50%股权,但合作仍非常愉快,这使得复星内部的反对意见最终消失。
为了尽可能规避风险,复星内部规定当做出任何一项投资决策时,7个执行董事中的全部或者多数同意。复星核心管理层亦需亲自面见对方的核心管理层—投资Folli Follie时,梁信军和其CEO密集接触了数天,甚至到对方家里吃饭。“你首先碰到的文化相容问题、然后才是控制权问题。”仲雷说。
篇9
2010年8月下旬,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芝药业”)公布了2010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61.75%,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5434.6万元,同比增长72.73%,实现每股收益0.69元,实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61元,实现每股净资产17.38元。应该说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中报,以每股收益的角度而言,在全部11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高居第八位。
为了解开这家国际旅游岛上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密码,《首席财务官》杂志专程奔赴海口,独家采访了康芝药业CFO刘会良女士。
抢滩创业板
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康芝药业主要从事儿童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生产经营五种剂型11个儿童药品种,涵盖我国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
早在成立之初,康芝药业创始人兼董事长洪江游就坚定地将公司定位于空间庞大的儿童用药市场。经过短短的10年打拼,康芝药业已成功登上我国目前最大的儿童用药专业生产商的宝座。
在康芝药业运营低谷时期加盟的刘会良无疑是这个奇迹最好的见证者。在刘会良看来,“定位精准”和“高效平稳的产销”是康芝药业实现优良业绩的主要因素。占据康芝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八成、盈利近九成的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瑞芝清,由于疗效好、安全性高和优异的性价比等特点,在细分市场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而且早在2002年初,觑准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康芝药业大力进行第三级终端市场(即农村,城镇)的开发,是行业内最早发现我国第三终端市场商机并主动介入的专业厂商之一。
康芝药业的上市历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实际上我们很早就开始筹备康芝药业的上市,当初原本是计划上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就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创业板开闸已经是箭在弦上了。”高度敏感的刘会良迅速收集了创业板的相关资料,果断判断出“创业板更符合公司的特点”,于是向洪江游董事长谏言,“一定要上创业板!”
当然,刘会良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缜密的分析论证,并与董事会秘书、券商保荐人深入沟通后达成一致认识。刘会良向董事长洪江游分析道,“首先,若上中小板,光是排队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贻误时机;其次,公司目前已达到创业板的要求,若此时可以上市,短时期内便可以把公司迅速壮大。”
5月26日,作为典型的轻资产、高成长的康芝药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康芝药业首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原本拟募集资金3.14亿元,而由于资本市场的追捧,康芝药业的IPO发行价高达每股60元,实际募集资金15亿元,超募资金高达10亿元以上。这也充分证明了刘会良转板建议的慧眼所在。
对于备受各方瞩目的超募资金的使用,刘会良表示,“我们会非常负责任地使用好这10亿元的超募资金。目前初步的考虑是想做一些外延式的扩张,兼并收购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在刘会良看来,康芝药业的优势是管理和销售,如果要并购,主要考虑的是在定位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互补性强的产品。
财务重塑
在海南这样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环境里,康芝药业荣登省内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实为来之不易。在刘会良看来,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把财务的基础工作做好,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刘会良表示,“我个人感觉创业板对财务方面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我们上发审会时,九个委员中有六个是会计专家。”
比如,在主营业务收入上,康芝药业过于倚重瑞芝清单一品种的现状也曾引起发审会的高度关注。对此早有预案的康芝药业上市小组人员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医药行业依靠王牌产品制胜的诸多案例,以及康芝药业在头孢系列产品、氨金黄敏颗粒、羧甲司坦颗粒、健儿乐颗粒、小儿四维葡钙颗粒等新增品种上的高速成长性,顺利地打消了各方的疑虑。
事实上,拥有10余年财务管理经验的刘会良早在走马上任之初,便根据当时康芝药业的财务现状,把工作重心明确地规划为“先抓基础建设,再抓管理提升”。
针对民营企业因发展历程短、前期投资规模小等一系列先天不足所遗留下的问题,刘会良尤其强调完善公司治理,“法人治理和企业治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必须走向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样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壮大。”为此早在上市前一年,刘会良就把康芝药业的内控制度、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完善。谈及内控的执行效果,刘会良表示,“目前我们各个主要环节都已植入到了内控模式之中,大家会不经意地执行它、管理它。”事实上,如今康芝药业的营运规模较之几年前连翻几倍,但人员并没有大幅增加,这也凸显了管理基础所发挥的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熟谙风险控制的刘会良尤其重视资金风险的防范。“我们永远不会把资金分散管理。对于总部资金的调用,我们实行三级分级管理,权限非常清晰。而对于分公司和子公司采取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金集中程度,不仅大大降低风险,也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刘会良还对分子公司全面采取财务中立化的制度,所有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考核与管理均由总部掌握,而不对分子公司总经理负责,“如果财务这条线不独立的话,是没有办法做好内部控制的。如果从体系上受制于业务线的话,有些原则性的东西可能没有办法坚持。”
由于海南经济发达程度所限,优秀的财务人员非常匮乏,对此刘会良的解决之道是加强自身培养,“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培养方式。由于我当初在国企打下的财务技术方面的基础比较好,做过的岗位也比较多,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还算比较顺利。在最初财务人员比较薄弱的时候,我就选择集中办公。我就坐在大家的后面,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和我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二去,整个团队成长的速度非常快。”对于分子公司的财务团队管理,刘会良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策略,“如果是我们新设立的公司,我会选择总部派遣,如果是我们并购的公司,我更主张用好原来的财务团队。”
事实上,随着刘会良主导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内控制度、全面预算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财务管理规范等制度相继强力实施后,如今的康芝药业已形成了具有严谨的成本控制能力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突破资金瓶颈
回顾康芝药业的成长史,刘会良无疑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五年前的康芝药业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刘会良坦言,“当时公司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一年营业额也就1000多万元,甚至连三个月的原材料资金都无法保障。不过打动我的是洪董事长对事业的这份执着和信心,而且主打产品方向也非常有前景。”为此,甘愿从大型国企的优越职务上“屈就”的刘会良跑遍了海南大大小小的银行,但诸多国有大银行都对这家尚处于亏损状态的民营企业拒之门外。而在连续跑了五六次之后,深圳发展银行海南分行的一位信贷经理最终被刘会良的诚恳打动,在康芝药业没有厂房抵押的状况下,通过设备抵押的方式大胆放贷80万元。对于康芝药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雪中送炭的激活资金,“用这笔资金,我们付清了厂房的一系列税费,把房产证拿到了,更重要的是,原材料资金得到了解决,也进而保住了我们的销售市场。”
由于产品回款良好,康芝药业仅仅过了几个月便还清了这笔贷款。第二年,康芝药业已经实现了盈利。随后,独具慧眼的深发展银行也一路不断调高康芝药业的贷款额度,有力地支持了康芝药业的快速发展。
深感知恩需图报的刘会良在康芝药业上市后,拒绝了蜂拥而至的多家银行动用各种关系对这笔募集资金存款的觊觎,为此甚至对各个打招呼的领导说“不”,将绝大部分募集资金存入深发展的账户,也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商业银行与高成长企业相互支持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当初让各家银行“看走眼”的康芝药业,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年营业规模就从1000多万元激增至2亿多元,成长规模近20倍。在过去的三年中,康芝药业的销售及生产复合增长率超过51%,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了68%。康芝药业上市后,尽管在大势低迷的环境下,股价一度“破发”,但近来始终徘徊在每股70元一线,也充分表明了市场对其高成长性的高度看好。
在刘会良看来,除了主打产品强大的优势之外,康芝药业“专业化合作模式”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刘会良进一步解释道,“我们采取了与经销商的捆绑发展的合作模式。先是制定了较高的批零价差,让利给经销商,然后再为他们提供技术和业务支持。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康芝药业打破了传统商对市场资源的垄断,众多中小经销商能够绕过总商,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空间和长期的发展机会。”
凭借强有力的财务战略和独到的业务战略的有效结合,康芝药业一举成为海南岛上的一颗明珠。根据财报,2009年康芝药业实现收入2.19亿元,净利润9758万元。仅瑞芝清产品2009年收入规模就达到1.75亿元,增速接近78%,是国内最大的尼美舒利制剂生产厂家,而瑞芝清已在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销售市场中排名第一,2009年在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8.2%。
尽管康芝药业发端于海南一隅,其主要的市场区域集中在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近年来,康芝药业正力图加快向全国市场扩张的步伐。在刘会良认为,物流发达的武汉、郑州是康芝药业下一步扩张时可以考虑的相当不错的两个着力点。据了解,康芝药业在上市前夕曾有意在郑州收购一家医药公司,后来因担心会影响上市工作而暂时搁置。
篇10
关键词:跨国公司;R&D国际化;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8-0051-1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的主体日益由国家演变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动力。就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而言,跨国公司在许多产业都是世界的领导者――它们支付了大部分的全球商业性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费用,掌握着大量的新专利和先进技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跨国公司在技术本土化、降低R&D成本、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等动因的作用下,越来越希望把更多的R&D活动扩展到其他国家。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其对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跨国公司的R&D投资,以利于提升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两种高度吻合的相互需求的作用下,R&D国际化,以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和状态,逐渐成为当代跨国公司核心职能和垄断优势的主要来源。跨国公司(本文主要指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是指拥有技术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改变传统上将R&D机构全部或主要设在投资国的策略,在投资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更多的或主要的R&D机构,贴近产品市场,充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开展跨国界R&D活动。
20世纪末以来,我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调查显示,我国以61.8%的得票率成为外国跨国公司未来(至2009年)最具吸引力的R&D投资目的地。因此,研究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及其基本特征,完善我国引进跨国公司R&D投资的策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John Cantwell的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欧美跨国公司的R&D活动只有7%左右是在国外进行的。二战后,随着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些美国跨国公司对欧洲的R&D投资有所增加,但规模极为有限。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国际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跨国公司R&D国际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R&D国际化已成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数量不断扩张
国外R&D型分支机构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基础,设立国外R&D型分支机构是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的主要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跨国公司的国外R&D型分支机构逐渐增多。Pearce和Singh对1992年世界500强中的英美等10国跨国公司的914家实验室的国内外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英国、欧盟及其他欧洲国家跨国公司实验室的国外和国内分布之比分别为1.47:1、1.53:1和1.43:1;北美跨国公司的这一比例为0.42:1;日本跨国公司的这一比例相当低,仅为0.08: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迅速增多。美国既是对外R&D投资最多的国家,也是吸收外国R&D最多的国家。1999年,已经有37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715家R&D型分支机构。德国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数,从1995年的20个增加到了2003年的78个。由表1可以看出,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数,由2000年的177个增加到了2004年的310个,新增加的国外R&D型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设在我国的R&D分支机构由2000年的13家,增加到2004年的67家,增长了4倍多。
2、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的规模和比重不断上升
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的规模和比重是衡量其R&D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1993年全球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的R&D支出为292.14亿美元,到2002年增长至669.33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29.1%。这一增幅是同期全球跨国公司总R&D支出增幅(49%)的两倍多。
UNCTAD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球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R&D支出占全球企业R&D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6%。2003年世界最大的300家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占公司总R&D支出的平均比重提高到了28%。其中,西欧跨国公司的这一比重更高。以瑞典为例,由表2可以看出,瑞典最大的20家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占其总R&D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21.9%上升到2003年的42.5%。美国和日本等国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占其总R&D支出的比重,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增长趋势。比如,美国跨国公司的这一比重,从1994年的11.5%上升到了2002年的13.3%;日本跨国公司的这一比重,从1995年的2%上升到了2002年的4%。
与此同时,外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R&D支出占东道国R&D总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UNCTAD提供的资料表明,外国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占东道国总R&D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11.1%提高到了2002年的15.9%。其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从1995年的1.5%,提高到了2002年的17.7%;在转轨经济国家,这一比重从1995年的18.3%,提高到了2002年的41.3%。由表3可以看出,2003年,外国跨国公司在爱尔兰、匈牙利和新加坡的R&D支出占这三国R&D总支出的比重甚至超过了50%;在巴西、捷克共和国、瑞典、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一比重均超过了40%。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无论是占公司R&D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占东道国R&D总支出的比重,均呈较快的上升趋势。这说明跨国公司的R&D支出正在更多地投向国外,R&D国际化程
度正在不断提高。
3、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的地区更加分散
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R&D国际化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从原来以欧美国家为主,开始向欧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分散和拓展。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出现在更多的东道国。这个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引起的。以美国为例,由表4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2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R&D支出比重由92.4%下降到84.4%,下降的部分主要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如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R&D支出比重由1994年的3.4%上升到了2002年的10.0%。在此期间,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R&D支出比重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对印度、泰国和部分转轨经济国家的R&D支出几乎是从无到有。
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2--2004年全球1 773个“绿地式”R&D投资项目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东道国的达1 053个,占总数的59,4%。由此可见,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R&D投资仍占较大份额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国外R&D活动已逐渐扩散到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二是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来自更多的投资国。这个变化主要是由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投资国引起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发展中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迅速增加。如表5所示,在2002-2004年全球的“绿地式”R&D投资项目中,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型”R&D项目达到了63个,对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型”R&D投资项目达到了97个。其中,印度、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外R&D活动的主要投资国。例如,印度的Infosys、Wipro、Bidasoft和HCL科技等软件跨国公司在美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R&D型分支机构。到2005年,韩国的跨国公司已在国外设立了60家R&D型分支机构,其主要分布在美国(17个)、中国(15个)、日本(7个)、俄罗斯(5个)和德国(5个)等国家。到2004年底,中国跨国公司共在国外设立了37个R&D型机构,其中有26个设在了发达国家(其中,设在美国和欧洲各11个)。
4、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的专利成果迅速增多
跨国公司国外R&D型分支机构所获得的专利成果数量,既是其国外R&D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其R&D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跨国公司R&D国际化投资活动的不断扩张,其申请和获得的专利成果数量也在迅速增多。
在一些发达国家,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申请的专利数量逐渐增多。由表6可以看出,从1991-1993年到2001-2003年两个时间段之间,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USPTO)受理的专利申请总数中来自国外的(主要是国外的跨国公司)增加了95.3%。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占国外专利申请数的比重由6.63%猛增至16.78%,专利申请数增长了394.5%,远高于发达国家在美国专利申请数的增幅(73.9%)。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特别是R&D型外资企业)为这一指标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表7可以看出,在2001-200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美国申请的专利中,平均有49.1%是属于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的。其中,肯尼亚、马来西亚、土耳其、菲律宾、巴哈马和乌克兰等国的这一比重均在70%以上,中国的这一比重也高达63.4%。这一比重的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趋势。
5、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向高技术产业转移
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的产业分布,反映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产业特征。20世纪9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的对外R&D投资一直在向高技术产业转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上的对外R&D支出规模迅速扩张。受投资国和东道国经济结构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的产业选择有一定的差异,但一般都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的领域,如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医药、运输设备(汽车)、化工等产业。以美国制造业为例,由表8可以看出,在1997-2002年期间,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R&D支出一直在向“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集中。在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国外R&D支出中,位列前三位的各产业(均为高技术产业)的支出之和所占的比重由1997年的71.5%,上升到了2002年的85.6%。
二是同样在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对外R&D支出与国内R&D支出之比也越来越高。仍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例,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所有制造业的对外R&D支出与国内R&D支出之比为13.0%,仅有医药行业的这一比例超过了30%。据UNCTAD对世界最大的300家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在2004-2005年,跨国公司在化工、医药、电子与电气设备、汽车、TT硬件和其他行业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47.5%、37.5%、31.5%、31.0%、30.0%和21.0%(如图1所示)。2006年,跨国公司在医药和汽车行业上的对外R&D投资支出比重,继续取得了明显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欧盟的10个新成员国的贡献,这10个新成员国正在成为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的中心,对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上的对外R&D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发展迅速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进一步增强自身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R&D领域实现成本共担、风险分散、优势互补等目的,跨国公司之间正在越来越多地结成R&D战略联盟。Dunning和Narula认为,R&D战略联盟的发展水平正逐步成为跨国公司R&D国际化程度的另一个标志。
由表9可以看出,从1991-2001年,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从339个发展到602个,增幅高达77.58%。非股权式R&D战略联盟成为主要合作方式,其数量从1991年的265个增长到了2001年的545个,占R&D战略联盟总数的90.5%;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R&D战略联盟总数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从1991年的80.0%下降到2001年的73.0%;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R&D战略联盟总数中所占的份额则有了一定的上升,从1991年的4.0%上升到了2001年的14.0%。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的主导行业,逐渐由信息技术行业向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转移。
三、我国应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策略
R&D国际化已成为当代跨国公司对外扩张、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同时也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国外
R&D的主要投资区位。在此背景下,实施科学而可行的应对策略,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R&D型投资,使其技术外溢等正效应最大化,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R&D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引进R&D的投资环境
首先,进一步加大R&D投资力度,提高我国引进跨国公司R&D型投资的潜力。UNCTAD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吸引FDI潜力指数”指标,用以分析各国未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在能力。该指标共选择了8项因素作为变量,“R&D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变量,也就是说,一国“R&D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与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在能力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由表10可以看出,从1998-2006年,我国R&D支出占GDP的比重由0.65%增至1.42%,增长率高达118.46%,但与以色列、芬兰、日本、韩国、美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仍较大。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引进R&D型投资的潜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和企业对R&D的投资力度。
其次,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优化竞争格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R&D型投资的支持力度,增强我国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领域展开竞争的能力。此举既增强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扩大了我国企业对技术产品的需求,形成充分竞争的技术市场。对于大量的一般性竞争行业,如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实行充分的技术竞争策略,进一步向外资开放,降低或消除进入壁垒,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进行R&D型投资或向我国企业转让高新技术。
第三,积极发展配套行业,使跨国公司在我国R&D投资的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即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弥补国内资金积累不足和外汇短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居民储蓄余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巨额顺差。在此背景下,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应适时调整为弥补“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即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一般性外国直接投资相比,R&D型直接投资所含的技术水平更先进,管理经验更科学。因此,应当将引进R&D型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今后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引进R&D型外国直接投资需要大量相应的技术水平更先进、管理经验更科学的企业为其配套。提高我国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为引进R&D型外国直接投资营造良好的配套产业环境。
第四,进一步完善R&D投资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上,主要是加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法律体系建设,增强执法力度和透明度,降低跨国公司对“技术外泄”的顾虑;在硬环境建设上,主要应加强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国公司拓展R&D投资规模和加快技术转移提供基本的实现条件。
2、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的能力
我国引进跨国公司R&D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虽然跨国公司R&D投资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其规避技术外溢效应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跨国公司从我国获得利润、市场、资源和人才的同时,我国也急需提高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的能力。
首先,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型分支机构。与其他类型外商投资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型分支机构或区域研发中心,主要是为其市场本土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服务的,故一般会大量聘用我国的技术人员,研究适用于我国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在技术领域与我国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更多的合作,这样就会具有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我国引进跨国公司R&D型分支机构的数量越多,就越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效应。
其次,促进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R&D型分支机构的技术人才流动。技术人才是技术的最具价值的载体,技术人才的流动性越强,技术的外溢效应就越强。利用东道国廉价而优秀的人力资源,是跨国公司降低研发成本以赢得全球技术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2006年,我国拥有R&D高级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了122.38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动性并不强。我国在促进R&D人才流动上,一方面要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加强教育、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另一方面要促进我国科技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到外资R&D机构就业,积极吸引国际上的优秀科技人才来我国从事R&D活动,并争取在人员激励和待遇方面与国际接轨。
第三,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包括R&D项目在内的广泛合资与合作,降低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与外商独资企业相比,合资和合作企业的技术保密性更弱,我国所能获取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就更强。
第四,提高我国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这一能力与利用外资技术外溢效应的能力息息相关,也是我国企业摆脱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性的必然选择。建议政府实施具有可操作性政策,鼓励企业树立学习和创新意识,突破制度、资金规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壁垒,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避免形成与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的“等距离追赶”。
3、提高我国抵御技术安全风险的能力
跨国公司对我国进行R&D投资,带来先进技术和示范效应等利益,但也可能使我国面临技术依赖、技术垄断、行业或区域创新能力失衡等一系列威胁。从根源上来看,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技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其对我国R&D活动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才挤出,即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流向外资R&D机构,这不但影响我国企业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利用,而且可能造成我国企业核心技术的反向外溢;二是技术挤出,即跨国公司利用其已有技术优势,通过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控制、技术标准控制和市场偏好控制,或者通过先并购我国企业,再废止我国企业R&D项目等方式,使我国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R&D活动因失去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而无法开展下去;三是市场挤出,即跨国公司对我国进行R&D投资,可相对较容易地获得我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技术优势,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的进入、生存和发展都变得更加困难。这些挤出效应,有可能使我国企业在技术人员、R&D项目和市场选择上步入边缘化的发展道路,逐渐向产业链低端转移。
因此,从负效应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对我国进行R&D投资反而有可能减少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机会,进而对我国技术安全构成影响。对于跨国公司R&D国际化带来的技术安全威胁,我国应主要采取如下几个对策:
首先,在已有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跨国公司在我国R&D投资的产业和区域,进行更明确和合理的引导与限制,防止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一些产业和区域形成技术垄断和
市场垄断。应当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向我国的农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R&D投资,以缩小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上和区域上的差距。
其次,尽快建立技术安全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监控我国对核心技术的控制程度。建议建立专门的国家技术安全机构,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我国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力度,维系和激励我国企业自有科技人才,并鼓励跨国公司技术人才向我国企业的流动,以降低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人才的吸附效应,促进我国技术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三,对于具有战略意义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我国企业的R&D项目,要重点进行支持和保护。我国应在已有的各类“基金”和“计划”的R&D支持体系之上,增加对具有技术革命性和战略性的R&D项目的资金、优秀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以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技术竞争中的地位。
4、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R&D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与外国跨国公司展开技术竞争,还要积极地“走出去”,发展“追赶型(Catch-up)”对外R&D投资,参与R&D国际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