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组织形式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激励
0 前言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特.圣吉提出的,他关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在他的理论中,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当今的管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学习型组织对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员工激励的积极作用。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管理学大师罗宾斯在他的著作《组织行为学》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企业管理抛弃了过去热衷于质量管理和企业再造的做法,开始积极推广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他们都已经成为一股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因其性质和发展特点,中小型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在员工激励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接受和吸取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来进行员工激励方面显示出明显不足。
中小型民营企业若要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持续的活力和竞争力,就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把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建设放在企业管理活动的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深入的激励员工,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1 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激励的不足
1.1 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中主要采取的仍然是质量管理和薪酬管理,部分企业能够结合绩效。这种管理方式是刚性的,而当今的管理方式趋向于柔性、以人为本。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更科学、全面、先进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
1.2 组织内部环境激励不足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一般组织结构简单,大多采取家长式管理方式,缺少一个平等、和谐、信任的组织氛围。下级被动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员工没有发挥主动性、自主性的机会。企业的决策都由企业主制定,员工只是被用来执行决策的“工具”。
1.3 组织文化建设力度需加大
组织文化对内是一种凝聚力,是企业的灵魂,通过组织文化可以把所有员工吸引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能量远远大于每个员工能量的简单叠加,而是把所有员工的能量糅合在一起,重新生成的新的更加强大的能量体;组织文化对外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是一个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所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励员工、增加员工的组织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还可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点的组织文化。普遍认为组织文化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认真构建,没有认识到组织文化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作用和大型企业一样重要。企业管理重心仍然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甚至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学习力的重视就更加薄弱。
2 中小型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进行员工激励
2.1 鼓励员工自我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鼓励员工自我学习,因为通过自我学习,员工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是指学习技术和技能,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学习,包括思维方式的进步,沟通能力的进步,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等。学习型组织重视个人学习,因为个人学习是团队、组织学习的基础。同时,个人学习可以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自我发展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里是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会激励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增加员工对组织的信任。
通过学习,员工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改善心智模式,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
当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时候,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会更加有自信,在工作中也会表现的更加出色。
2.2 创造共同愿景,变权力型领导为服务型领导
学习型组织重视共同愿景的创造。共同愿景是个人和组织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和动力。共同愿景能够激励员工去为之奋斗。共同愿景的重点是共同的价值观,中小型民营企业应通过组织文化的建设来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并让共同价值观深入员工心中,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同时,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变权力型领导为服务型领导。在学习型组织里,领导和员工同样也在不断、持续的学习,领导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在企业的作用。在学习型组织里,领导是为员工服务的,首先,领导要时刻设计机会让下属创造辉煌,让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从而让企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要时刻提供各种支持,让下属提高能力。比如给员工提供他们需要的技术学习培训,他们利用这种技术获得成功时候,也就是对企业和领导更加忠诚的时候。这一点,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3 重视沟通,提高团队学习力,激发群体智慧
团队学习是提高团队成员互相配合能力、整体搭配能力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员工之间沟通的不透明和不深入。这一点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难度相对来说更大,因为员工都已经习惯听从和服从,缺少开放的、主动的精神。
要提高团队学习力,就必须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员工之间要相互尊重、合作而不是竞争、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团队沟通和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根据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组织特点,团队学习的方法可以采用定期聊天法和行动学习法。
2.4 进行系统思考,发扬团队精神
系统思考是指整体地、动态地、本质地思考问题。实际上这一点是对企业管理者提出的要求。通过系统思考,可以避免片面看问题,可以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蝴蝶效应和青蛙想象的发生。
中小型民营企业若要具备竞争力,不是依靠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要依靠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其中,培养和发扬“团队精神”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注重的。团队精神犹如一根看不见的纽带,把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激励他们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互相协作,全心努力。
篇2
[关键词] 家族式民营企业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但平均寿命很短。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据2003年统计,家族式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约占59%,在投资中占比达58%,在创造利润中占比达47%。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发展的加快,家族治理模式是否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优的选择? 民营企业是否应自始至终坚持家族治理模式?
一、家族式民营企业的涵义和特性
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是指由家族出资、家族控制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1)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企业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均由创业家族内部成员所掌控 。(2)企业各项专业化职能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族成员之间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系列非正式行为控制机制来自我执行和实施。
二、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的基本评价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外显的家族制,但理论界对民营企业家族制现象的认识、评价不一, 主要有三类观点,而且每一种观点在现实中都有大量案例可予佐证。
1.家族制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认为传统中国家庭制度孕育出来的建立在个人特殊关系基础上的企业家族制度,强调“人治”,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因此与高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严重制约企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资本扩张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必须摆脱家族制的困扰。持这种观点的人目前占多数。
2.家族制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认为家族制并不是落伍的代名词,更没有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创业初期家族企业更易获得最需要的低成本组织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家族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更易进行合作,具有更强的凝聚力,更能保证企业领导权威,保障决策的迅速和管理的效率,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比市场和科层制更有效率和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制度的家族制更适应我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3.一分为二的观点
对民营企业家族制应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这种观点既肯定家族制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积极意义,又注重分析其存在的弊端,认为家族制既是一种高效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根源。正所谓“成也家族, 败也家族”。
三、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组织经济具有漫长的历史过程,曾主宰了几个历史朝代,从而决定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组织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我国有9亿农民,近年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工、从商、贷款无门、举目无亲,靠的是亲友的援助,家族的打拼,血缘的凝聚,家族式的经济组合就在所难免。
2.家族的血缘性对家族企业的强大粘结力是不容忽视的,投入精力的真实性、行为的可靠性、聚合的真诚性、力量的凝聚性是目前任何其他企业难以匹比的。
3.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贫困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更适合家族式的企业形式。坐等发达地区的援助还不如行动起来,把家族的、家庭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搞经济、搞建设。
四、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存在的理论依据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 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家族企业是否能摆脱“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宿命呢?不可否认,很多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低效、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事实表明,家族企业在当今全球普遍存在。松下,摩托罗拉,沃尔玛,太太药业,用友软件等等的家族式企业比比皆是。家族企业如此普遍地存在和发展,其原因如下:
1.家族式企业存在的普遍性
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主体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实现规范的科层式管理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总体形势下,由企业主直接管理更为高效。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同一状况,家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资料表明,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占GDP总数的比例:韩国%48.2,中国台湾61.6%,马来西亚67.2%,菲律宾和印尼最大的10个家族体现本国市值的一半,泰国和中国香港5个最大的家族体现了26%的市值总值,美国的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全美GDP的50%。
2.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即“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家庭成员间强烈的责任和义务是西方社会远远无法比拟的,由家文化传统形成的心理积淀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影响。 家族企业将企业组织和经营行为视为家族的延伸, 很自然地将自己纳入经营活动中,更容易建立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这也是传统儒文化的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关系、伦理规范、家族制度与非经济因素形成一根强有力的纽带,将企业与家族紧紧地整合到一起。
3.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根据经营者可靠程度和努力程度会产生成本,家族式企业将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二为一能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可见家族式企业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
4.现代家族式企业的出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建立,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也可以在保持家族式组织结构的同时, 引入现代企业的许多合理成份, 来弥补家族企业的弊端。这种家族企业由于同时具备现代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优点,以具有独特而强大的竞争力。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的背景下, 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家族企业已经开始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寻求发展,航空业及金融业成为新的热点,拓宽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经济环境如融资环境、制度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条件下,中国的家族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实际上会进一步提高。例如近年来,许多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而得以飞速发展壮大。据统计,截止2004年末,中国境内证券市场上共有118家家族式上市公司(仅为A股上市公司,未考虑2004年下半年通过买壳上市的家族企业),在境外上市的也有不少家族企业,如天通股份、康美药业、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和广东棕泰等等。这些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竞争力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理论上说,企业组织形式中,能够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下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组织形式,就应当是有效率的。从现实情况看,基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家族式组织不一定是低效率的。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比市场更有效率和竞争力。或者说,脱离具体的经济环境讨论家族式企业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显然,我们需要从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对传统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进行改良。
五、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 家族式民营企业是否会逐步失去活力和竞争力,许多人在这一问题上都表示置疑。 笔者主张我国的家族式民营企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空间,但需要在保留现有家族体制的同时,由古典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演进,逐步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
1.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家族纽带和商业原则共同维系,让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优势在与传统家族式管理体制的竞争比较中逐渐被接纳和吸收,从而实现改造落后管理体制并保持企业平稳发展的过渡。
2.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经营者选拔机制上,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应当更多地依靠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社会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和管理模式,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大力选拔和招聘企业亟需并适用的外来专业化管理人才,给他们以锻炼和发展的平台,提高家族企业的竞争力。发挥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2)组织结构上,逐步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过渡,传统家族职能型金字塔组织结构中,创业者凭经验总揽一切,下属人员很少得到锻炼,而且创业者难以从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企业管理者要适度授权和放权,大胆采用股东和管理层专设,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互相制约,关系平衡的制度。实行事业部或矩阵型的组织结构,给下层人员的自力增大,以便提高管理效率并培养人才。此外,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主的战略决策权
(3)激励机制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安排应该说是有竞争力的,但其缺乏科学性,企业要针对不同的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制度,区分普通员工、知识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的职能差别,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 给予各类人才能够体现出他们价值的利益与报酬, 减少企业前进过程中的内耗。
(4)经营模式上,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新型的经营方式主要体现在产权创新上,例如由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将各自的资金、技术、房屋、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折价入股,合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模式;有民营家族企业内部成员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存量资产按原始投资来源和增殖资产来源划分股权,再吸收职工、社区成员的资金入股,制定章程并建立以原创业家族为治理核心的新型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创业家族通过向其他社会法人增资扩股,使其狠心产业成为符合《公司法》的要求,但却依然由家族直接管理或见解控制的赏识公司公众模式;专业化企业群落中的优势家族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品牌、技术、营销上的优势将地理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的其他弱势家族企业整合产权独立,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或统一进货渠道的新型合作联盟模式。
以上制度创新模式虽然形式各异,与西方国家企业成长路径也不径相同,但他们无疑都有助于民营企业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的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都有助于民营企业现有家族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因此都可以认为对原有家族制企业产权关系的扬弃。
3.政府在发展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的角色定位
当前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中国特定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行业与市场环境等有形或无形的制度约束的结果。因此,民营家族式企业的成长就不能仅依靠企业在微观方面的自主创新活动,同时还有赖于地方各级政府在宏观制度层面上尤其是市场发育和市场竞争环境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认为,政府在推进民营家族式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应当体现在为民营企业家个体的自主创新行为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而不是预设创新制度的方向和结果,创造公平、公开、公正、公信的政策环境,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任何“一刀切”式 的行政干预或“拔苗助长”式的强力推进可能事得其反。
六、结论
篇3
直辖以来,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但与京津沪相比,其总量、占GDP比例和增长速度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民营经济总量存在差距。截至2006年6月,重庆民营经济单位已达53万个,从业人员达532万人,民营经济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52%。但是,无论是从民营经济的绝对总量和占GDP比重来看,重庆民营经济都难望京津沪项背。2005年,重庆民营经济实现GDP1319.71亿元,而京津沪分别为3578.98亿元、1881.03亿元、5137.07亿元。就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来看,2005年,重庆为43%,而京津沪分别为52.52%、51.34%、56.18%,也存在很大差距。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从民营经济的起源看,京津沪的民营企业主要是改制国有(集体)企业和部分流通领域及少量手工领域的个体户,而重庆的民营企业多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以民营经济集中度很高的摩配业为例: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当初从为大型国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开始起步,最后独立门庭,做大做强。从产业选择看,京津沪民营经济呈现出“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特点,几乎涉足工业各领域。2002年京津沪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9.4%。以天津市为例,截至2003年末,全市拥有资产亿元以上企业集团177户,其中属于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101户,占57.1%。从民营企业集团所从事的产业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1户,第二产业52户,第三产业48户。而重庆近半数民营企业集中在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及房地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传统行业。从组织方式看,由于京津沪民营经济具有“国企民营化”的特点,所以不少民营企业继承了过去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尤其是管理制度),一开始就具有了比较高级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而重庆的民营经济多数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演变过程。
政府角色定位上存在差距。据重庆统计年鉴载,1997―2005年重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在当年工业增加值中一直处在46%的水平之上,平均接近53%的水平,如果加上集体经济工业,则平均超过73%的水平。可见,国有和集体经济依然是重庆经济的绝对主导。受此影响,过去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习惯于把民营企业当成“二等企业”,存在较为突出的所有制歧视和身份歧视现象。京津沪的民营经济发展,不仅政府启动得早,而且在启动之后政府放手让民营经济主体进行自主探索,表现出了较大的政治勇气。京津沪均相继出台了不少文件,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还较早要求对民营经济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不轻视,工作上不忽视,不论成分重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益”。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篇4
【关键词】民营经济 现状 制度 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企业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大区别。
1、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期
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寻租”阶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0年,短缺经济使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卖方市场的状态。
2、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个时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中国从短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在一些最先开放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开始享有选择权,也就是对产品有了差异化的要求。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这个时期企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市场真正从“过剩经济”快速走向“饱和经济”。“饱和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在这个阶段,企业想保持领先地位,需要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的搭建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才会真正关心如何建立“基业长青”的企业,也只有在这个阶段之后,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系统的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这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好相应的转变。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向自然垄断行业拓展,涌现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
过去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主要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而现在已经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为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等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了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会员民营企业统计,我国前500家大企业大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销售收入14.1亿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民营企业的规模将继续明显扩大,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可能增长50%以上,户均资金规模可达250万元左右;规模私营企业的户均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行业分布看,2006年度“民营企业500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63家企业入围,占12.6%,数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建筑业有58家。而在2004、2005年度曾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的纺织化学纤维制造业则只有50家,位居第三;其后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45家;另外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6家。
2、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在全国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到174万家,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已分别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46%、50%、68%和64%。2005年全国已有200多家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全国工商联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超过1/4的民营企业设立了监事会。
3、整体发展较快,但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现在仍保持着良好势头。2003-2005年,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低。3年来东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数量分别是1770家、1674家和2172家;中部地区则分别为337家、302家和358家;西部地区分别为161家、143家和158家。
4、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过去,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国家近年来逐渐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的业务纷纷转向国际贸易。私营经济进出口业务发展非常迅猛,速度不仅高于全国,还高于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52%和157%;2004年1月-10月,分别增长101.8%和76.6%。浙江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约40%,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省出口第一军团。
5、民营科技企业引领民营经济新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5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区域龙头企业大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全省85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5%以上。在广东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0%以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从去年底的4740家增加到目前的501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190家增至262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以上。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及对策
1、转换政府职能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府职能时经常会出现“越位”、“缺位”或“错位”现象。新形势下,要避免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实现政企关系合理化,政府职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进而逐步改变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力过大和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局面。政府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做好执法和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
2、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保证公平竞争
市场竞争规则是保证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就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改善竞争的体制环境首先必须清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民航、通信、住房、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质低价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供给的相对不足(不排除垄断提价因素)。而这些恰恰都是行政性垄断极强的部门,整个社会都在为行政性垄断无奈地支付过高的“成本”。内需不足、过度竞争、供给短缺、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都与此有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筹融资体系发达以及成本收益的变化,许多传统上只有政府才介入的领域都在转由民间资本介入。而且,引入民营经济对于提高经营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具有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扫除了制度障碍。但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基础领域依然维持着较强的行政性垄断,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规范市场运行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精神,继续推动在基础领域引入民营经济的实践,并逐步扩大到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3、完善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一直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而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开始迅速发展。在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时候,产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完备而规范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精髓。(1)政府在贯彻执行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突出强调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合法权利。在立法原则上应由过于偏重管制转向注重权利与责任、义务对称、重视权利的授予和保护,重视产权保护对于构造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各类性质的不同产权在市场交易中的平等权利,良好的信用关系才能得以确立,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形成。(2)细化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有效的产权保护,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财产权利、责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诉讼、法律适用等内容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过于简单,很难实现对产权的有效保护。因此,政府应针对现实经济关系变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使产权保护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4、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匮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同意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银行还是更多地向大企业投放贷款,而没有向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放开代款业务。从内部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的积累起步发展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靠自身积累或者是从亲朋中借款,所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本钱小、底子薄的问题,缺少银行贷款所必需的担保品,导致从银行渠道贷款融资的空间就非常小。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民营企业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大多数规模很小的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退出还在讨论中。因此民营企业从股市直接融资仍然很困难,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明显。
由此可见,政府应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大力推进民间融资。除了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民间融资,本着“民资民用,民用民资”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非公有经济投资。同时,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惜贷”心理。
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应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2)应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或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3)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70038。)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
[2] 2006年度中国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3] 陈永杰:非公经济面临十大突出问题.北京中心企业网。
[4] 2005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5] 民营经济高歌猛进民营企业出口促进网[DB/OL],2004。
[6] 吴晓磊: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优化
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集权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采取集权式管理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经营权与所有权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旦企业的规模扩大,就会暴露出很多的缺陷与问题,导致很多企业管理者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管理者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仅依靠管理者个人力量,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也发展;其次当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系统规划发展战略与目标,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与企业的产业的特点与优势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与目标,把发展目标局限于某一阶段的产值、销售收入以及利润等经济指标范围内,很少分析当前市场的发展形势以及竞争对手实际情况等,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再次,当前民营企业的信用度较低,融资较为困难。在经营过程中,民营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主要向银行借贷,受银行贷的审核速度以及企业的资金需求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企业又会选择短期借贷,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弊端,财务报表不完整且有没有合适的抵押物等,导致民营企业信用度低,银行贷款审核较为严格,给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最后,企业主素质水平不高。民营企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主素质不高,虽他们有经济运作积累方面的经验,但却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市场的运行规律缺少理性的判断与分析,仅是凭着经验进行决断,可能会由于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当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现有管理体系与流程也会有所改变,相关部门在新业务管控模式发生变更时应该及时制定符合新业务变更的先关制度以及流程,并在每年年底修订民营企业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实际操作与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在更新制度时应该由综合管理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其他部门辅助完成,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矛盾由综合管理部门进行裁判与决定。
(二)对民营企业融资管理进行优化。当前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相对较差,同时又缺乏科学理性的融资管理,导致企业资金使用率很低,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融资管理进行优化,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以及扩大内部盈余积累等方式对融资管理进行优化。民营企业应给根据企业未来长期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充分且全面的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佳融资结构,首先可以根据融资来源结构与数量入手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出企业未来的融资能力;其次,科学合理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投资方案;再次,以各个项目资金需求、项目需求特性及融资来源资金成本为依据,更好的解决融资分配的问题,使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以及创造价值之间达到平衡,从而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首先,要完善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股权激励员工,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想象,有助于企业管理短腿与技术团队的稳定,也可以更好的吸引优秀人才。股权激励可以促使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民营企业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设置不同的管理团队,并要加强各团队部门的协作与分工,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除此之外,企业要利用先进技术需要构建新型组织结构,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增强企业主管以及员工的知识水平与素质。企业要坚强管理创新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从精神上受到熏陶,引导日常经营行为,提高诚信意识,推动企业健康开速发展。
总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优化当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促使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个体私营;发展措施;政策
从广义角度来讲,民营经济统称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从狭义角度来讲,则是对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所特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可以达到50%以上,在东部沿海城市,甚至占据了70%-80%。民营经济与国有制经济相比,具有一系列的优势:
首先,民营经济有多元化的产权,更加明晰;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大多是个人投资、合伙投资或者外商投资,有明晰的产权,且共同分享与承担利益与风险。民营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比较接近,在民营经济中,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以及竞争规律等。其次,民营经济有更加精简的机构,且具有较高的办事效率,人浮于事等问题很少出现于民营经济中,结合需求来确定岗位与编制,比较精简高效。民营企业员工利益会直接受到民营企业发展效益的影响,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来实施个人分配,充分调动了个人积极性,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因为具有这些优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人民物资需求的满足以及劳动就业机会的提供,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如何促进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1.营造公平自由的外部环境
首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完善,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调查与研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将西方发达国家立法成功经验给借鉴过来,对我国企业法律体系有机构建和完善,从法律角度来保护民营经济。要充分保证企业产权,此外,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自切实维护,避免侵害到民营企业的私有财产。
其次,对市场准入门槛适当降低,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了促使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加快,需要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放款,对市场准入门槛适当降低,将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行政性垄断问题有效解决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需要一视同仁的看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借助于税率、利率以及价格等手段,合理调控市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范围,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国家安全以及国家垄断领域行业之外,其他领域行业内允许民营经济进入,且对于民间资本的各种投资形式,如独资。合作、参股等,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
然后,对税负政策有机调整,促使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得到拓展;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和创业资助等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现税负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讲,则需要结合民营经济的特点与类型,对信贷制度大力完善健全,对贷款审批程序合理优化,促使审批环节得到减少,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为了方便个体私营经济的直接融资,需要对中小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及债券发行条件等适当放款,对地区性股份合作银行及民营银行探索发展与完善,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最后,做好政府部门管理工作,对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完善;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参与进来,对管理职能有机转变,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政府部门要结合市场情况,对产业政策科学制定,将一系列的信息服务提供给私营经济,同时,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大力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要从技术服务、业务培训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大力扶持企业的发展。构建的信息服务体系,需要面向全社会,以便将相应的政策、技术及市场等信息提供给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商会与行业协会有机构建与完善,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民营企业要结合时展需求,完善与提升
首先,对企业治理有机完善,对企业组织形式合理选择;现阶段,个人业主制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占据到三分之二左右的比例,合伙制与有限责任公司又占据了一部分,只有很少民营企业采取的为股份公司。实践研究发现,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最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委托经营模式,高度分散股权,董事会做相应决策,经理阶层实施各项决策,由传统的家族制管理发展为职业经理人制。
其次,企业扩张应理性展开;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然会进行企业扩张;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经营主业、核心产品以及竞争优势等大力明确,将市场情况综合纳入考虑范围,科学决策,对扩张方式合理选择。不能够盲目开展,或者急于求成,否则进入一些不熟悉的领域,企业原有的优势也会遭到丢失。此外,还需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品技术含量得到提升。目前诸多企业依然采取粗放经营模式,生产单一的产品,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那么就需要抓住国家转型升级的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核心技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期下,国家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个体私营经济也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核心技术,转变结构,增强产品技术含量,树立品牌,增强竞争优势,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胜毅,冯攀.各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六条经验[J].产权导刊,2015,6(10):123-125.
[2]刘祥龙.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J].卷宗,2014,7(18):66-68.
篇7
一、小民营企业会计规范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民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由于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落后,会计核算体系薄弱。经营者无法完整、真实、系统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管理企业、因而不能对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进行有效的控制。这种缺乏内部控制的管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既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又浪费了企业的经济资源,降低了资产效率。因此,以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我国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使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过程有准确、清晰、具体的掌握,从全局上合理调度、充分利用企业的经济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小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对外融资机会
我国的民营经济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较小,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入WTO后,小民营企业面临外资企业的冲击,单靠自有资金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在较短的时问内很难发展成大规模企业。规模小、经济资源分散的经济主体必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被淘汰的可能性就更大。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企业对外融资的先决条件,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能使资本市场对小民营企业的了解更为具体,增强金融机构对小民营企业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小民营企业对外融资的机率。
二、小民营企业的会计规范的影响与原则
(一)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的影响。宏观社会环境包括国家与各地方的经济政策、会计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地位及活动空间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各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鼓励态度更为明显,各种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经济政策纷纷出台,使得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化成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为民营企业调节资金,进行资本投资等提供了便利。此外,税法和经济法等法规不以所有制实行差别待遇,为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2.微观因素的影响。(1)企业组织形式及投资来源。小民营企业大多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民营企业是亲戚、家族、朋友合办的企业,往往由亲戚代替规章制度。(2)业主素质。小民营企业业主往往是投资者有事经营管理者,企业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企业主以往的管理经验和个人素质,这直接影响了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影响着会计人员选拔使用、会计管理方式及财会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企业能否吸引和稳定会计人才的重要因素。(4)科技发展状况。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里,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科技发展状况影响企业管理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也影响会计管理的职能作用发挥。
(二)规范会计工作遵循原则
1.以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国家的财政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会计制度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制度。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以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否则就不能提供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
2.充分贯彻成本效益原则。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不能不讲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应在满足企业管理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使会计制度设计更简洁明了,更具有操作性。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并为每个企业不断发展创造良好、公开的竞争环境,必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是在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微观管理,因此企业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企业运转特点,即企业人、财、物、信息各因素,供、产、销各过程,筹资、投资、用资、收回与分配资金各环节,交错形成多个变量,综合发挥作用。
4.相对稳定和不断完善、改革相结合的原则。规范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一旦设计完成,执行起来就不要随意改动,这样势必造成会计工作的不一致性,提供的信息口径就会经常变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国家政策和工作实际。
三、规范小民营企业会计的思路
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企业先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严格的质量管理,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和提高财会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一)健全小民营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比如《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严格执行。
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法。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人、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即“管账不管钱,管钱不管账”。 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小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
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小民营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
(二)依靠社会力量帮助小民营企业实现财务会计规范化
靠单个小民营企业力量达到财务会计规范化,有的企业会遇到人手不足和业务技能不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依靠社会力量帮助小民营企业实现财务会计规范化。可以通过小民营企业协会或工商联,组织离退休财会、银行等方面专业人士,吸收社会待业专业人士,建立若干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辅导站,帮助有需要的小民营企业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推进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辅导站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帮助小民营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贯彻执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推动小民营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
(三)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篇8
一、内蒙古民营经济取得的业绩
(一)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民营经济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呈较快增长态势。从1995年到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由394万户发展到5555万户,增长了41%;私营企业由6680户发展到351万户,增长了426倍;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由735万人增加到15973万人,增长了117倍。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由509亿元增加到47022亿元,增长了823倍。2003年,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31户,500――1000万元的有475户,100――500万元的有2883户。上述指标中,如果把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统计进来,整个民营经济总量将更大。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经济由过去主要从事零售、餐饮、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向农牧业开发、生态治理、信息通讯、生物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户数在一、二、三产业分布比是1∶264∶2608,私营企业户数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是1∶839∶2019,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批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培育的60户重点企业名单中,民营企业占27%左右。由于民营经济的兴旺发达而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私营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2003年,全区351万户私营企业中独资企业有6780户,占193%;合伙企业1581户,占45%;有限责任公司26708户,占762%;股份有限公司45户,占01%。私营企业集团有8户。由此可见,自然人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比较大,是我区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民营科技企业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自治区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530多户,资产总额近80亿元,全年实现利润3亿多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培育了蒙牛、鹿王、草原兴发、奈伦和发稀土、等一大批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截止2003年底,全区有300多家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有些企业还成立了科研开发机构,从事稀土开发、生物科技、绿色食品、信息技术和环保产品等研发,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保证。
民营经济在参与国企改革中壮大了经济实力。几年来,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了近6000户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共注入资金21亿多元,盘活国有资产180多亿元。2003年,私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中小企业11户,盘活资产5650万元,安排国有企业职工1252人。据自治区工商联调查,有92%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有168%的私营企业有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愿望。特别是鄂尔多斯市,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加快,已有50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其中一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
民营经济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获得了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各级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区外资金260多亿元。其中,自治区工商联参与主办的“呼和浩特・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民营企业热点项目洽谈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其中正式协议17个,金额21045亿元人民币。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大了就业和再就业领域。2003年,全区城镇有求职要求的劳动者有445万人,全年实现就业新增人数22万人。据资料分析,民营经济新增就业人数占60%左右。民营经济中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就有95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43%。近几年来,“金三角”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在解决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善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区的民营经济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有65%左右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民营经济领域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渠道。
推动了经济增长。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3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63%,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占25%以上。12个盟市中有10个盟市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GDP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盟和阿拉善盟。海拉尔区、阿左旗、乌审旗、察右前旗、商都县、额济纳旗、额尔古纳市等旗县民营经济GDP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在拉动全区经济增长方面已处于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增加了财政收入。200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为2576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18877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5%。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11%,占税收收入的145%。广义的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23%以上,占税收收入的31%左右。2003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兴安盟、乌兰察布盟、阿拉善盟。有70%以上的旗县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40%。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乌审旗、商都县、科左中旗等地,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还有一些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拉动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794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689%。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投资重点集中在工业、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投资到位33亿美元,增长447%。
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消费。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9亿元,增长12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9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3%。广义的民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
扩大了出口。2003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14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59%,其中出口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民营经济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600多户,全年进出口额达到1125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489%,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6%,其中私营企业出口总额23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051%,高出全区出口增幅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209亿美元,其中出口149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94%。
带动了农村牧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蒙牛、奈伦、草原兴发、赛飞亚、红武、伊盛、富广、索仑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引导农牧民发展奶牛、肉羊、禽类养殖和种植业,带动了近35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2003年,全区共有317名私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全年实施光彩事业项目305个,其中建成171个项目。项目投资总额24244亿元,已落实到位资金5559亿元。私营企业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511人。
(三)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民营企业家走上政治舞台,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据统计,截止2003年,民营企业家担任全国、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720多人,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各级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些民营企业家关心政治和经济发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民营企业家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民营企业家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表彰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区共有260多个民营企业和310多名民营企业家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他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二、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量不大。2002年,我区个体工商户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少982万、1005万、9198万户;民营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32%、浙江的137%、江苏的12%,注册资本相当于广东的81%、浙江的163%、江苏的134%。我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331户,不足浙江、江苏的1/10和1/14。浙江、江苏两省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各自省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7%和47%,分别为我区的19倍和188倍;上缴的税金分别是我区的71倍和7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企业数量、资本规模,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
水平较低。2003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5∶231。传统的商业、饮食业较多,一般服务业比重过大,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较少。二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具有我区资源优势的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较少。2002年,我区科技型民营企业有514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5%;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6%。而浙江、江苏的科技型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分别是我区的87倍、73倍和39倍、15倍。民营企业中知名企业、名牌商标比较少,除蒙牛、草原兴发、小肥羊等企业在全国比较有名外,其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软环境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区各地客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市因地理优势、基础雄厚、资源富集等特点,这几年经济发展强劲,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在“金三角”地带成长了诸如蒙牛、鹿王、小肥羊等全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思想观念等因素,民营企业户数少、规模小,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然不如地处“金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作用更大一些。
民营企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持,导致企业产品雷同化且竞争力不强。家族式管理色彩较浓,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和规模时,妨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制度管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提拔。少数民营企业不重视规范经营和诚信守法,政策法律观念淡薄,雇工无合同、劳动无保障,拖欠员工工资,有的甚至搞不正当竞争,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纵观近几年各地制定的优惠政策,多数是按所有制和企业规模设计的,对国有企业优惠多,对民营企业优惠少;对大企业照顾得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得少。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信贷、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民营经济不能与国有经济享受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行业准入方面,过多。在80多种的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限制民间进入,保险业和金融业禁止私人经营。党委和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部门也大打折扣,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央和地方“双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条块分治的状况,往往“块”扭不过“条”,导致一些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产生碰撞和摩擦,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很大困难。
管理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抓落实少,重管理、轻服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民营经济发展监管服务不力,有的以罚代管,监管工作不能日常化、规范化,缺乏制度的有效制约。
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私营企业大多数是通过自筹资金,滚雪球式地发展起来的,家底不厚,生产经营只能维持现状。70%以上的私营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从银行能贷到款的私营企业不到30%。由于资金难筹措,影响了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工商联、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能转变,一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要逐步地让渡给工商联、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但是,我区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还不发育,不仅数量少,而且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加快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旗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解放思想,真正破除姓“公”姓“私”的狭隘思想观念,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解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束缚,放开手脚,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形成“百舸争流”和“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二)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民营经济要做到4个不限、4个优先,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优先受理、优先登记、优先审批、优先发照,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支持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以及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民营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项目申报、技改贴息、信贷担保、出口退税、土地征用、用水用电、人才引进、子女入托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已经具备实力和规模的外向型企业,鼓励其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争创名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扶贫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民营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的优惠政策。
(三)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行业商会、协会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融资上市、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展览展销和参观考察等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四)要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等问题
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发展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银行应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可以运用贷款保险、多渠道筹集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篇9
[关键词] 民营企业;社会发展;贡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0.3 [文献标识码] A
一、民营企业的界定
关于“民营企业”的界定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指我国境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根据我国公司法,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因此,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包括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另一种观点认为,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不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单成繁(2005)将“民营企业”定义为,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本文采纳此观点。
二、民营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1978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0.9%。根据《民营经济蓝皮书》统计,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达65%以上,其中民营经济占45%,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全国GDP9%的平均增长水平。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2011年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仍超过50%。从地区看,越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率越高,如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甚至在有些省市,民营经济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如2010年四川省内江市民营经济对全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2.4%。
(二)促进了社会就业
截至2007年3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504.4万户,从业人员达到6663.4万人;截至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亿,实际从业人员可能超过2亿;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超过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超过70%。很多地区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如“十一五”期间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城镇新增60余万个就业岗位。
(三)增加了政府税收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超过国有经济,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主要财源。从2003年开始,民营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连续8年超过50%,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4775亿元。 2010年,浙江省非公企业入库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0.2%;在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县级财政的比重一般也在50%以上。
(四)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给,增加了市场供给的数量和品种,彻底消除了短缺经济对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制约。自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半壁江山,而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25.6%,远远超过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的增长率,对繁荣社会主义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扩大了社会投资
民间投资十分活跃。据统计,2011年1—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35.1%,而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随着制约民间资本的政策逐渐放宽,民间投资仍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六)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帮助国家解决了如就业难、收入低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在自身得到发展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在慈善事业方面,由全国数十位企业家发起的“光彩事业”在“十五”期间的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民营企业捐赠占到了2/3,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资金的重要来源。
总之,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源泉。
三、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
虽然民营企业从法律意义上可享受“国民待遇”,但在诸多领域民营企业并没真正享受到这种平等待遇,而更多的是受到歧视和冷遇。在国家与地方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中缺少来自民营企业家的声音,这与民营企业当前的社会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刻不容缓。
(二)改变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观念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民营企业持有偏见,一些民营企业家因为有钱被冠以“土财主”、“暴发户”,民营企业家缺少社会认同感,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是困难重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观念、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扶持政策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在政府的经济决策中缺少民营企业家的声音,加上某些政策制定者作风严重,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往往形同虚设,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前,要深入民营企业,了解其实际困难,认真采纳其建议,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民营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近年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民营企业在得到各种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典范,从而赢得广泛的尊重与认同,才能促进自身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成繁.“民营经济”称谓将约定俗成[J].党史纵横,2005(11).
篇10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一是民营企业家族化导致的内外区别人事政策。在民营企业中,更多的是以家族企业形式存在,而家族企业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以企业为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在这类企业中,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原则不是任人唯贤,而是血缘关系第一、能力第二。在这种内外区别的人事政策下,一方面是对家族内部成员采取亲情为主、制度为辅的宽容政策,而另一方面则是对非家族成员严而又严的政策。这种区别对待政策往往会导致知识型员工不平衡感觉的产生。同时无能力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更会使源于机会不平等的经济不平等问题更加严重,这就影响了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心。
二是民营企业对外部人力资本的不信任,导致对外部岗位的开放程度的有限性。在民营企业中,在引入非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由于存在因信息不对称和监督费用的约束导致民营企业业主和非家族成员的委托风险。这时为降低委托风险,民营企业往往会在选择知识型员工和开放岗位上采取先特殊主义后普遍主义原则。企业主首先是将机密程度较低的生产和技术部门和例行公事管理的部门对外人开放,而对财务管理、销售等机密程度较高的部门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而这种制度安排对于追求自身价值发挥的知识型员工而言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之间很难就企业的长远规划进行诚恳的沟通,管理理念的差异也常常因为双方互不认同、互不相让的态度而得不到磨合,双方冲突激化时,知识型员工往往选择离开企业。
三是在民营企业内部“权杖传递”中,控制权的转移导致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调整引致知识型员工的流失。我国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而是“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所以在民营企业中,权杖传递的过程也是企业内部关系网络格局调整的过程。
在这种关系网络中,企业原有知识型员工由于与民营企业创业者多年的打拼,从而赢得了创业者的信任,在创业者的关系网络中,处于较近的层级,有时这种层次甚至会高于创业者子女与创业者的层级,从而使其能够在民营企业中获得较多的应得权利。但是在民营企业“权仗传递”后,由于民营企业下一代子女也有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下一代接班人处于企业权利的中心,企业原有的知识型员工不再成为民营企业权力分配关系网络的核心层,失落感、权利的逐步丧失导致这部分员工离开企业。
四是外部经理市场的不健全加剧了民营企业业主对知识型员工的不信任,从而强化了流失的强度。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虽然在民营企业中存在委托风险,但是民营企业业主依然会雇用更多的知识型员工,利用分工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是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较为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知识型员工业绩的好坏会通过经理市场反映出来,同时经理市场内部的竞争也会降低知识型员工委托风险。
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我国的经理市场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经理市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经理市场的不健全,更加加剧了民营企业业主对知识型员工的不信任,从而使得这部分员工难以在民营企业得到能力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民营企业减少人才流失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在我国外部信用制度和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和知识型员工间存在较高的委托风险,而且知识型员工在自身流动上往往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这时民营企业要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企业运行的连续性,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约束来保证知识型员工按制度办事。具体而言就是在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时,民营企业通过聘用合同、保密协议保证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以及这部分员工流失对企业造成损失的赔偿。同时,加强团队建设也是有效约束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形成一个以知识型员工为梯队的管理团队,这时企业就不会因一个或几个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出现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