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的界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零售业;短生命周期产品;订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01-02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使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成果在企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多样化的偏好、差异性的需求对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实现供应链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快速响应。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动态更新,使敏捷供应链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在美国Lehigh大学提出的“敏捷制造”概念基础上,斯坦福大学全球供应链管理协会于2000年提出了全球供应链敏捷性模型,在模型中指出影响供应链敏捷性的四个决定性因素:采购柔性、产品开发柔性、制造柔性和物流柔性;Paul Schonsleben认为敏捷的竞争者常常通过前瞻性知识和超前预测能力的累积来保持竞争力,并介绍了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以及支持敏捷制造的信息技术;纂方中从博弈的视角构建了敏捷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协商与谈判机制,并运用一个拍卖模型说明了拍卖机制在敏捷供应链合作关系过程中的应用;闫凯果、张丽分别对敏捷供应链的协调决策技术和谈判决策技术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敏捷供应链协同生产的研究、基于敏捷供应链模式下的供应商评价研究、敏捷供应链的战略研究、基于多个商的敏捷供应链管理研究等。由于国内外对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关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敏捷供应链下短生命周期产品的采购策略研究涉及甚少。由于缺乏此类商品采购订货理论的指导,使得很多零售企业放弃二次订货机会,将此类问题简单地等同于报童问题,通过初次采购订货来满足市场需求,往往导致商品的过季积压。比如电子产品、饰品、服装等快速时尚品都是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由于需求难以准确预测,销售周期短,且产品种类多,容易造成压货,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1 模型问题的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企业对产品需求的预测、采购和库存控制出现了运作困难。相对于产品的生命周期,此类产品的订货提前期显得较长,零售企业需要提前完成采购订货以应对需求。但此类产品容易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新产品比重大,历史数据可参照性小,零售企业主观性的判断容易造成预测误差。通过初次订货商品实际的销售状况来修正预测值时,零售企业已积压产品或已错失二次补货机会。零售企业如图1所示为产品的生命周期T内,在销售起点TS,第一批订货量Q1到货上市,在TS+t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补货,TS+t+L处时补货到达,L为订货提前期,补货量为Q2,持续销售到T0时,销售结束,整个过程中企业利用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的更新和补货成本的降低来协调成本。用W1、W2、W3表示不同阶段的总需求。
在采购订货过程中,零售企业首先根据历史数据和需求预测,在销售起点TS,向供应商初次订货,如果初次的订货量小于实际的需求量,则零售企业需要向供应商二次补充订货,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订货不及时则会造成缺货损失,并对企业的商誉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对于市场需求预测误差较大,初次订货量小于市场的实际需求量,则零售企业会存在过季产品库存积压,造成损失。
由于短生命周期产品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制造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又不断研发设计新的产品,零售企业在订货时大多采用历史经验作为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主观性强,误差率高,无法及时更新需求预测。但是在产品的销售季节开始时,由于缺乏准确的需求预测手段,预测人员的主管预测又称为决策的主要依据,需要检验预测的偏差,提高准确性。
3 结 语
本文考虑了零售企业对短生命周期产品进行采购订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充分利用补货的机会和对需求信息的更新,实现最优化的订货管理。本文研究的结论可以用于饰品、时装、电子产品等快速消费品的订货中,以实现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敏捷响应,改善企业的绩效。当然除了合理优化订货策略,零售企业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系统还需要改善企业内部沟通,加强企业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已获得更多辅助决策的信息;零售企业还要合理的选择供应商,并重视供应商关系管理,将合作不仅仅停留在买卖关系上,要向产品设计、技术以及信息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延伸。本文对于有效降低误差的需求预测机制并没有深入研究,实际中订货提前期会对供应链的敏捷响应产生影响,需要优化供应链内部结构,改善供应链运作绩效。
参考文献:
[1] Chen Shiang,HuoJiazhen.Inventory Management Strategy of Short L ifecycle Products with a Limited-times Replenish-
ment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8,36(5):707-709.
[2] Zeng Xiang-xing,Wang Xi-cheng.An ordering model for shorter life cycle product in changing market demand conditions[J].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2006,26(3):226-229.
[3] KHOUJA M.The single period(news-vendor)inventory problem: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Omega,1999,27:537-553.
[4] SILVER E A,PYKE D F,PETERSON R.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scheduling[M].New York John W iley&Sons,1998,(21):40-100.
篇2
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的法定程序,改制企业的评估应交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结果以供转让定价作参考。实际上资产评估过程包括三个部分,即单项资产评估、持续经营企业的整体评估,以及改制转让价格的确定。
(一)单项资产评估
无论是何种所有制的企业,也无论企业的复杂程度如何,会计处理均是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的,因此对单项资产进行评估则可以直接按照评估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评估处理。其中需要特殊说明的是:
(1)无形资产的评估有一定的特殊性,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开发形成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专利权的申请注册费、评估费以及公正费除外)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不予资本化。从理论上讲,如果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仍有贡献应当赋予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单项资产评估时可以不予确认补入账务,待交易日,在根据评估价格的基础上再确认转让定价时,作为无形资产自然调整。
(2)土地使用权也是一项无形资产,如果改制民营企业事前通过购买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则将其作为一项资产进行正常评估;如果改制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方式而无偿获得并没有通过账务反映的,可在评估后作选择性处理。一是采取出让方式的,可以由改制企业支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二是采取作价入股方式的,可根据评估后的土地使用权价格作价投资,增加改制后民营企业的国有股;三是采取租赁方式的,可以改制后由民营企业支付规定租金使用。
(3)往来账务的评估,民营企业如果改制后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治理架构发生变化,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则难以延续至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因此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保全;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债务的隐形负债。
(4)资产评估是在一定评估基准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改制中的资产评估结果一年内有效。自评估基准日到改制后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改制企业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或因经营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应相应调整;企业超过有效期未能注册登记,或者在有效期内被评估资产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进行评估。(二)改制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体评估
企业改制经过资产评估后的评估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并据此作为原始凭证对资产损失或增值进行账务处理,企业资产评估的净资产作为改制企业确定转让价格的基本依据。但是企业前一环节的资产评估只是单项资产的简单汇总,没有考虑账外的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如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含量、资产组合能力以及潜在负债等),因此无法提供改制企业真实的企业价值信息,从而导致转让定价的依据不真实、不公允、不可靠。专业评估机构应按照国际惯例在前一环节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和现在的资料,以及将来获利能力的预测,对改制企业进行评估计价。在改制企业中应该充分考虑改制的前景,主要关注的是预计未来的收益和投资回报,并按一定的折现率确定折现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制企业的最终售价。
(三)改制中的转让定价管理
企业改制有许多种性质,如果改制涉及产权转让,则定价问题比较复杂。原因在于,一是前述两个环节的评估结果并不是实际产权转让价格,而只能作为转让定价的参考而已;二是交易主体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定价要通过多次博弈才能达成契约。转让方通常关注通过改制解决企业当前的现实问题,而受让方则关注的是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三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受让方对本具法律效力的评估结果心存疑虑。因此,转让定价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体现公平交易,受让方可以对改制企业进行审慎调查,要求改制企业提供与改制相关的各方面信息,提高改制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2)转让方报价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本企业的职工社会保障、职工安置、社会责任等方面确认转让价格或将其作为附加条件进行谈判协商;(3)改制企业可以在资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确认底价,并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竞价转让,以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4)改制民营企业中涉及部分国有资本的,还应按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转让价款有进一步要求。
二、民营企业改制中的产权界定问题
(一)民营企业的产权界定程序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国有资本,改制过程中产权界定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并具有法律性。民营企业则比较简单,但对于改制整体过程来讲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在有些改制形式中(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导致民营企业改制时产权界定程序相对简化:一是由民营企业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管理当局)成立产权界定工作小组;二是收集有关企业产权及权益变动的资料,在这一环节,虽然我国民营经济较国有企业发展较晚而追溯历史相对简化,但因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家族式起步而导致企业历史上的产权模糊,所以查找资料的过程相对复杂,可以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前后追溯企业资金投入和经营积累,避免企业追求改制效果人为虚设或增减产权;三是改制企业如有多个投资方,应界定不同产权主体的财产关系,做到产权明晰,如果企业实行的是部分改制,应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做好产权分割。总之,将各投资方没有异议的产权部分,签署“产权界定文本”;四是民营企业中有部分国有资本的,还应编制“产权界定日报表”附上“产权界定文本”,并按企业权属交由清产核资机构(国资委)或经贸部门审核、确认和批复;五是改制企业的各投资方对产权界定问题有异议并协商无法解决的要进行产权纠纷调处,先交由董事会处理,不设董事会的交予法院调解和裁定,如果民营企业中含有部分国有资本的,还应将调解结果报同级或上一级国资委,必要时报有权管辖的政府裁定。对于改制日产权不清晰而法院未调解和裁定的,暂列为“待界定资产”,待日后明确后再行处理。
(二)民营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
无形资产的产权因其与物权所不同的独有特征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力、某项技术或某种获取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这类产权客体的无形化在某种情况下给产权的界定带来了难度。
(1)民营企业委托开发无形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在无形资产的开发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般有人力、物力与财力。由于这些要素本身没有人身权,其产权自然就属于申请人,委托开发的当然委托者即为申请人,但是无形资产产权的归属应区分职务范围内取得与非职务范围内取得。职务范围内发明创造是指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在本职工作范围内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按《专利权实施细则》规定,具体包括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以及本单位职工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发明创造。考虑到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是一项智力作用于物资(资金、场地和材料等)的过程,有些情况下,研发者与单位之间订有合同并对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产权作出具体约定的,按约定执行。
(2)企业间合作开发无形资产的,其产权属于合作各方。但合作开发的一方转让其享有申请权利的,可以比照企业股东间的部分产权转让的方式,其他合作方有优先受让申请的权利;一方放弃申请权利的,他方可以单独或共同申请,但放弃方仍拥有部分产权;一方不同意申请的,其他(各)方也不得申请,但如果该项发明创造具有具体的外部结果的预期,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各方可以单独享有,如果不可以分割使用,可以先由合作各方协商,协商未果,各方可以行使除转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所得收益应在合作参与方之间进行分配。
三、民营企业改制中的隐形债务问题
隐形债务或称潜在债务,一般在改制的当时没有在改制企业财务资料中体现出来,或者说当时尚未预见到的随着后续事项的逐步明朗化而出现的或有债务,如担保债务、违约债务、产品缺陷债务、解决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而发生的债务(职工的经济补偿金等)、因各种原因未记入被改制企业财务资料的应付款或遗漏的其他债务。由于这些隐形债务在改制当时没有反映出来,从而导致改制事后会变得复杂化。
(一)关于在职职工的隐形负债
这些负债也称改制成本,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健全,在职职工改制成本的财务安排也基本透明。在职职工改制成本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形式支付,应在改制中一次性以现金解决。支付经济补偿金参考标准和计算方法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资金来源是改制企业的净资产,包括原有现金、资产变现和股权出让所得现金。当然,职工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等值股权,以节省改制现金支出。
(二)隐形债务的清查
隐形债务不同于明显债务的是评估时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难免会影响资产评估价格。因此民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当尽量将隐形债务明显化,减少隐形债务发生的数量,从而减少会计处理上的不确定性,具体方法就是对可能发生隐形债务的渠道进行清查,一要清查改制企业担保事项;二要清查不具备入账要求而在账外循环并既成事实的事项;三要清查合同,了解有无存在财产或权益方面的潜在债务事项。
篇3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二是,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家族制管理模式 产权激励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引言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工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民营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上缴税收占46.2%,提供的出口额占62.3%。我国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中小企业完成的[1]。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已呈现出负面影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加之制度变迁的动态演变性,决定了当前对待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不应一概否定,从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是一个动态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有利于对民营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细化。故对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现状及趋势作全面地分析,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2.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现状
2.1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优缺点
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存在很大的差别,民营企业多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该家族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身,家长处于领导的核心地位,家族成员作为企业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家长权威和经验进行企业管理。该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
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
第一,产权激励优势明显。产权激励是指根据产权的明确界定,作为激励产权人的手段,让所有者明确维护企业利益就是维护自我利益,有效激励产权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规避企业风险,促进企业资产的增值。家族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产权高度集中在少数家族成员手中,企业产权对外界界定也十分明确,家族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更加直接明确,具有产权单一、利益直接的特点。
第二,组织结构简单的优势。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在市场经济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有利于企业成员之间的沟通,促进企业发展。在市场经济不完善背景下,多层企业结构,企业成员之间层次复杂,信息难以在各个层面上有效传递,企业成员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能力,企业灵活运营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必将减弱,而家族制管理模式的组织简单,层次关系明显,市场经济不完善下,可以有效沟通,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
第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缺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家族制企业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需要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变。
第二,民营企业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在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状况下,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集约化发展,当前民营企业经济增长多以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企业产品缺乏特色,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户消费群体。企业数量以低质量的数量和规模扩充为主,重复建设现象十分常见,企业增长方式制约民营企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第三,人才管理机制的缺失,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性资源,当前的市场竞争,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也更加健全。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如何保护优秀的企业人才,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考虑问题之一。我国民营企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人才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与大型企业之间缺乏人才竞争优势,企业优秀员工流失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的关键问题
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虽然在产权管理上与企业管理者利益直接相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家族制企业管理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要,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中,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变革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趋势。变革中民营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和先进管理方式的缺失,将是影响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两个关键的因素。
第一,现代产权制度缺失。民营企业没有建立与现代企业要求一致的独立的、完备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企业产权与个人产权相互混淆,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之间也十分模糊;单一的企业产权结构,企业干预性因素增强。民营企业单一化管理,造成家长一人独掌企业管理权力,企业运行中,行政干预因素增加,一元化管理模式容易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
第二,现代管理方式的缺失。民营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企业现代管理方式的缺失,与现代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相对比,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范的、程序化的、制度化的先进管理方式,以规范企业发展方向,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动态变革趋势
企业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制度呈现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是该制度在一定时期也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只不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该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脱节和矛盾。纵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家族式管理制度在一定时期,还有其存在的空间,民营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经历一个动态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对民营企业进行目标细化,对多数中小规模民营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造,对少数大中规模民营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变革。
3.1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家族管理制度改造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已经经过了企业的初创期,随着这些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企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充,家族式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显现,总体来说,该类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满足其发展要求,对该类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家族管理制度改造,有利于激发该类企业的生命力,促进其短期发展。改造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明晰产权。明晰界定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避免企业发展中不断暴露出来的产权纠纷隐患,为该类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好产权基础规划。实行开放式的股权结构,避免单一制的产权结构模式,允许中高级别的非家族成员入股,入股形式可以为技术入股,也可以为才能入股等,增加对社会资本的吸收,并使民营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直接保持一致,降低企业监督成本。
第二,吸收社会优秀人才,初步建立企业委托机制。完善和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逐步减低家族企业成员在公司团队中的比重,减低家族成员行政干预成分。随着该类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业务范围的延展,适当进行企业分权,初步形成企业委托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推进企业制度化管理步伐。完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基本规章和制度,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规避血缘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第四,改进企业集权化决策的约束。利用开放股权、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引进等方式,限制企业集权化决策。防止企业主非理性化、个人思想化决策运用,防止集权思想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建立企业主自我集权规避机制,鼓励企业主进行自我改造和创新,更显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任人唯才,排除血缘关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3.2对大中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产权制度、人才制度、组织制度、文化理念等进行彻底变革。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第一,全面打破封闭的一元化产权结构。通过大量吸收社会资本,促进产权顺畅流动,从而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家族成员的股份要退出。中高层员工的股份比例要大幅增加.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推行大范围的员工持股。
第二,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用全新的理念认识和发掘人才,用全新的方式在国内外招揽人才,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人才,是打破家族式管理的重要标志,从而极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第三,加强组织制度创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划分企业职权。具体是在明确界定企业法人所有权和企业主个人所有权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让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的职业经理人协助或代替企业主来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 。
第四,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应当逐渐确立新的道德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家族型民营企业往往存在“家天下”的局面,员工与企业之间只是一种单纯的雇佣关系,企业的凝聚力不强。因此,企业家应当对员工表现出关爱,这种关爱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要激发职工的内动力;加强企业制度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5]。
4.结论
本文以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为研究主体,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具有优缺点,其中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和先进管理方式的缺失,将是影响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变革中两个关键因素。
(2)综合当前家族制管理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家族制管理模式还有存在的必然性,这就要求,对民营企业进行目标细化,对多数中小规模民营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造,对少数大中规模民营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变革,这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的动态方向。
(3)企业制度最基本、最为核心的是产权制度,因此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中,产权制度创新应做在首要位置,产权制度创新必然要引起企业内其他制度的相继变革,坚持系统观,改变以往相关研究仅以产权制度或组织制度或管理制度各为侧重的局限性,将是“民营企业管理制度演化”未来研究的侧重点。
参考文献:
[1]谢小军.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2 (7):73-76
[2]邵国良,王满四.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动态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1,19(2):41-44
[3]周艳辉.我国民营企业管理问题浅论[J].中国商贸,2011(9):91-92
[4]王海鸥.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5]兰虹.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与制度文化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篇5
一、家族企业及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利弊
在研究企业家族制问题时, “家族”的范畴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企业可以用 “家族化”的方法把各种各样并无血缘关联的人才(如同乡、朋友、同学、同事等)吸纳到“家族”里来,把普通公共关系变为特殊私人关系,从而利用传统文化维护和扩张企业利益。家族制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在经济生活中那种主要以传统社会差序结构、伦理规范和个人特殊关系为依托,建立在非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划基础上,最终决策权往往掌握在一“家长”手中, 以集权化的管理方式管理的企业,都可以说是“家族式企业”, 以此来衡量我国的民营企业,几乎都未超越家族管理的范畴,只不过家族制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比较外显,有些比较隐含。 因为即使作为组织形态的家族制消亡了, 而作为精神形态的家族制会依然存在。
目前对于家族制管理模式利弊得失的评判众说纷纭。大量案例表明,家族制管理有利于企业创业, 不利于企业壮大。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前期,家族制管理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适应当前的实际经济社会环境,产权相对清晰,能满足初创期企业所急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本需要,企业经营决策效率性、行动一致性有保证,制度建设成本低,赢利目标明确等。家族制管理的弊端主要暴露在企业规模扩张之后。当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等因素要求家族企业突破自身界限,需要以家族资源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源,需要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时,或者甚至需要完全放弃家族控制时,家族企业往往不能/顷应之,而依然在家族物力资本和家族人力资源的封闭圈子里运作,依然用传统家庭制来管理企业,不愿意加大制度性投入,那么这时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封闭、决策容易失误、任人唯亲、扼制创新、企业行为易受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干扰等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因此,对家族制管理模式绝不能一棍子打死,科学的做法应当是结合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具体情况(如企业规模的大小、生产产品的性质、技术和管理的复杂化程度、家族人才的拥有量、企业资金需求量和自供能力的大小、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动态地在纯粹意义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科层制管理模式之间作出不同程度的自主选择,将家族制和科层制的优势共融。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吸取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营养”,使单一的家族经营模式逐渐由其他企业制度安排来进行补充,使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对分离,从而逐步淡化家族管理的色彩。
二、浙江民营家族制企业产权制度特征分析
从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看,不仅所谓“个体工商户”和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完全属于家庭企业、家族企业,连“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制企业”、 “企业集团”也仍然大都保留着浓厚的家族色彩。虽然总体而言家族企业的产权比公有企业相对清晰,但产权构造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仍是困扰民营家族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矛盾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潜在威胁。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在管理上和成长中遇到的诸多局限,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种产权制度特征有关。
(一)投资主体单一化,产权结构封闭化
目前,浙江一些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用突出, 同时老板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里,开始出现适当分散持股的倾向。但从全省状况看,尽管2000年时全省已有48%的民营企业实行了有限责任公司制,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改变投资主体单一化、产权结构封闭化的基本特征。根据浙江省工商局1999年的调研,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平均投资者人数(股东)为1.93人, 明显少于全国民营企业2.20人的平均水平,也少于同为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山东(2.14人)、广东 (2.19人)、上海(2.00人)。可见浙江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封闭性更加突出。 即使在实行公司制的民营企业中,74.28%的企业也由一个大股东加上其他小股东(往往是亲属亲威或朋友,甚至包括未成年的子女)组成,企业基本上由个人和家庭控制。根据我们对嘉兴等地民营企业的调查,也可得出相同结论。总之,浙江民营企业的产权特征仍主要是以个人产权或家族产权为主体的业主个人产权制度,其产权构成仍表现出明显的血缘、亲缘、地缘性。相对而言, 民营科技企业的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分散和开放。
随着外部条件(市场、政府、法律、政策)的改善, 民营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家族制产权制度将面临一些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投资主体单一化和产权结构封闭化对民营企业进一步壮大规模和提升层次的限制性越来越明显。产权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关键。
(二)企业产权的界区仍不清晰
由于在家庭(家族)之间或股东之间终极产权的界区及相应的排他性是清楚的,在企业规模不大时,原始产权明确的家族企业所有者有足够的动机和条件去确保企业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运作,产权刺激最为有效。但在以下五个方面,浙江民营家族制企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界区不清问题。
1.家庭(家族)产权往往与企业法人财产权混而为一。在很多企业土眼里,企业的资产就是自己个人或家庭(家族)的资产,从而削弱了企业作为法人应有的独立权利和承担资产风险责任的能力。
2.产权在家族(家庭)成员内部自然人之间一般并无严格界定。在企业处于创业期、规模较小时,大家往往相安无事,凝聚力较强,但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家庭)亲缘关系往往被经济利益关系冲击而松动,家族(家庭)成员之间重新界定和分割企业产权的要求渐趋强烈,企业法人财产往往被肢解,分立出更小的企业。这种现象在浙江各地比比皆是。
3.增量资产部分产权在出资人之间不清晰。民营家族制企业中, 出资人往往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不同出资人的岗位、能力和贡献是不同的, 而剩余的增量资产 (利润)却往往只按原有资本金存量的比例进行分割,很少有企业考虑不同出资人(管理者)人力资本的不同作用。
4.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第一,为了获取某些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认可和待遇,浙江部分民营企业至今仍戴着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从而模糊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导致产权激励功能弱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旦出现产权纠纷更是说不清楚,甚至拖垮企业。第二,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办起来的企业,政府并没有出资,初始资本一般经政府担保全额负债投入,经过经营者多年苦心经营,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但仔细审视企业的产权发现,其究竟应归谁所有难以解释。第三,有些企业由一个或几个“能人”用个人资本创办和发展起来后, 出资人或创业的“能人”出于某种目的在当地乡民中让出或吸纳部分股份,并将企业称为“共同所有”、 “社团所有”的社区合作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也含混了资本产权界区。
5.人力资本没有归属或归属不明。首先是非出资人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产权往往被忽略。出资人管理者可以享有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的增量分割,而非出资人管理者只享有劳动收入――工薪,其一部分人力资本的贡献被忽略和剥削,从而使非出资人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制约,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其次是部分企业中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产权被忽略或低估,也缺乏相应的产权制度安排,尤其在民营科技企业中间题更加突出。第三是职工的累计履职年限、工作业绩没有被考虑到分配或分红中去,而只单纯地按岗位分配或拿计件工资,从而抹杀了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连续的、积累性贡献。这也是一种产权不清。 三、浙江民营家族制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现实思路
民营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产权制度的创新是其整个制度创新的关键,是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解决民营家族制企业产权界区不清的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本身,而且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外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一)实现民营家族制企业制度的创新
1.应尽早明晰自然人之间的产权关系。家族制并非是落后的代名词, 因此当前民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在纯粹意义的家族制到纯粹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做出切合实际的自主选择。但不管是选择继续实行家族制还是选择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尽早明晰投资者自然人之间的产权关系,消除今后发展中的产权隐患。如仍选择家族制,那么产权至少应在家庭、家族、亲朋内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楚,否则相关利益者瓜分企业的热情可能会超过提高企业效率的责任心;如选择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那么首先也应以自然人身份定义产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吸纳其他社会股东,重新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新的企业法人财产。当然,在重新界定自然人产权的成本确实远远大于继续维持自然人间产权含混所蒙受的效率损失时,也可以暂时不急于明晰产权。
2.企业成长后要主动地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伴随着经营领域的开拓和扩张,企业仅仅依靠家族的资本再投入和企业自身的积累已无法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企业主有胆有识,树立做大事的雄心,站得高看得远,具有自我革命精神,对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造。首先,要积极推行产权结构对外开放,拓展资本通道;其次,要在企业内部积极实施股权激励,明确体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讲,最原始的、最好的激励和约束来自于产权,最优的企业制度安排是控制权、岗位责任及风险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因此,不仅要让非出资人管理者、技术骨于分享利润,吸纳他们的股份甚至适当地送给他们一部分股份或待条件具备时推行各种形式的股票期权制,实行员工持股制和年功入股制,而且也要在增量分割上体现出资人管理者之间不同的人力资本贡献,从而逐步解决产权在增量上不清和人力资本产权无法参与分配的问题, 以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持久凝聚力,激发各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减少监督成本,达到产权激励的目的。并由此而改变企业产权单一化的局面,使企业逐渐成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最后成为公众公司。以此为基点,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民营家族制企业提升效率、发展壮大和向现代企业制度渐进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原始出资人的股权比例会逐渐下降,但由于企业效率提高,其物质资本的剩余索取绝对量可能反而增大。
3.从快从早为“戴帽子”企业“摘帽”。对于那些带着“红帽子”或其他“帽子”,但产权确实属于私人资本的企业,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都应尽可能想办法从快从早明晰其产权,还其产权本来面目。虽然“脱帽”要付出一定代价,但这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必经程序,于国于企、于公于私均有好处。
(二)优化民营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1.政府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意义,把推进民营家族制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作为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完善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多方面创造民营企业明晰产权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空间。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社会信任度和合作精神,加快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为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积累必要的社会资本。
2.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平等承认私人资本产权,加强立法,切实保护私人资本产权不受侵犯和践踏,保障非出资人管理者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篇6
记 者:首先,请您谈谈现在民营企业面临哪些问题?
厉以宁:根据调研,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八方面的困难。第一,成本上升,特别是用工成本上升。某些地方还出现招工难的现象。第二,受国际经济的影响,经营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订单大幅减少。第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加重了经营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负担。第四,融资难的问题迄今未能缓解。有些民营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顺利贷款,只好借贷利率很高的民间贷款。第五,税费负担依旧沉重。第六,相互拖欠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第七,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已经9年,但民营企业应得的公平待遇原则仍未落实。第八,民营企业扩建和新建工程审批难的问题依然在某些地方存在。这些困难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产权保护上也问题挺多。第一,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不讲诚信,不履行承诺,使民营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当初为了吸引外地的民营资本前来投资,地方政府部门作出不少承诺,甚至还签了协议。但一旦民间资本进入了,建成后投产了,原来的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一调走,新任的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以种种理由不承认过去的承诺或已签订的协议。第二,地方政府部门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开展为由,不断让民营企业解囊相助。第三,翻旧账。有些地区的民营企业被扣上侵占国家或集体资产的帽子,财产全部或部分充公。
记 者: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厉以宁:政府应当正视自己的责任,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于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政府一定要依据法律法规。如果新任地方政府负责人认为前任地方政府负责人同民营企业签订的合同确有不妥之处,损害了国家利益,或有行贿受贿行为,那应通过法院来解决,而不能由新任地方政府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少一些审批,多一些监管”是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呼吁。
行业垄断现象一直受到人们关注,我在调研时听到三种说法:一是细则还未出台。2010年出台了“非公经济新36条”,但相关行业的民营企业认为,过于笼统、含糊,没有解决某些领域实际上的准入问题。二是领域准入问题之所以难解决,主要同地方保护主义有关。三是行业垄断以提高准入门槛作为借口。
为民营企业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是关系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事。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产权安全,这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位是减少税费负担,如果民营企业赔本经营,还有什么积极性可言?
记 者:请您谈谈民营企业应当怎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来适应新形势?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sa8000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造市场活力、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强,为我国的就业解决了很多困难,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简称sa8000)在中国的推行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普及,积极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已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但是,大量的文献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相当严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尤其是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和实施后,出现了部分企业违法裁员、职工工龄归零等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民营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方面在还处在低层次,不仅尚未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更缺失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由此引起我们对民营企业承担员工的社会责任的关注,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并开展相应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2 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界定
不同的理论视角为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员工权利理论认为员工作为人拥有独特的内在价值,拥有普遍的、平等的人权,这些人权应用到工作场所中即成为与工作相关的权利。卡罗尔(2004)将员工权利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没有理由不能被解雇的权利、正当程序和公平对待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工作场所的隐私权、安全权和健康权和禁止歧视。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企业与员工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认可雇佣双方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义务,即员工的权利为雇主的义务,反之亦然。唐纳森(2001)明确了员工的10项基本权利,指出公司绝不允许有违反正义和人权最低标准的现象出现,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还应该主动保护这些权利不受剥夺。波斯特(2005)将员工权利归纳为七项,即组织起来集体谈判、获得安全卫生的公共场所、个人隐私不受侵犯、要求规则公平公正、表示不满或反对、获得平等就业机会和基本人权受到尊重。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2001,是基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其内容包括对于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薪酬、管理体系等九个方面的相关规定。近年来,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和实践显现出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平衡转化的趋势,研究证实了对员工的培训投资能带来巨大的企业收益回报,实践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现了关心员工生活、帮助员工成长、与员工分享利益的人本管理思想。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在sa8000标准本文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包括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1个。其中一级指标有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成长与发展。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界定如表1所示。
3 调查的问卷设计和组织的实施
问卷设计主要是根据上述民营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指标界定。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组织了多次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通过收集预调查的反馈信息,对原始问卷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关于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相关信息调查。包括企业的信息和个人的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成立的年数、企业的现有规模、企业的发展阶段、个人是否了解国家相关劳动法律、个人是否与企业签订合同等。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主要依据本研究关于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界定的九个方面,提出相关问题。
对于本文研究样本的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和网络电子版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对于书面问卷,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2月5号至2009年1月10号对福建省内的三明、泉州、厦门,安徽省的滁州、安庆等城市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中要求每个访谈对象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企业,以尽量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对于网络电子版问卷,主要是通过熟人的联系介绍,在确认被试符合条件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总体而言,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155份,有效问卷135份,问卷有效率为87.1%。其中书面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15份,有效问卷105份,网络电子版问卷的发放数量较多,回收40份,有效30份。
样本单位分布情况通过excel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结果如表2:
4 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4.1 有无童工问题
在所得到的135份问卷中,有14份问卷回答存在16周岁以下的员工,高达10.4%。这是我国《劳动法》禁止的,《刑法》修正案(四)也规定非法雇用童工是犯罪行为。sa8000标准也明确规定禁止雇佣童工。
4.2 强迫劳动问题
在强迫劳动指标中设计了3个问题,分别是是否扣押财物、是否限制员工的行动自由、辞职是否自由。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员工进入企业后需要缴纳押金或扣押相关证件的达15.2%,视情况而定的达16.2%。在自由行动中,受到限制的也达到21.9%。辞职不自由的达7.7%。
4.3 健康与安全问题
在健康与安全的指标下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提供了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安全卫生培训、企业对待因工致伤残致病的员工的态度,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在工作环境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达到30%;卫生条件不够的达到24.4%;对员工进行卫生培训方面,从来没有培训的占到了34.3%;对待因工致伤残致病的员工的态度中,不闻不问的占11.7%。
4.4 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
对于这个指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最基本的企业是否建立工会及工会运作情况。得到的结果是64.8%的企业未设立工会,而21%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工会,但是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只有14.2%的企业中设立了工会并真正起作用。
4.5 歧视问题
对于这个指标设计了3个问题,即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聘用、报酬、培训机会、升迁)是否有歧视行为,是否干涉员工风俗习惯,是否采取措施防止性骚扰行为。经过分析,37.2%的员工认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歧视行为,甚至有比较严重的歧视。对于风俗习惯,则81%的企业不干涉员工的风俗习惯,甚至有16.2%的企业为员工尊奉风俗习惯提供便利。对于是否采取措施防止性骚扰行为,19.1%回答采取措施防止性骚扰行为,49.5%回答不允许,但未采取有效措施,31.4%回答了近一年来有员工提取关于性骚扰的诉讼。这个比例说明目前在企业中的性骚扰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性骚扰行为。
4.6 惩罚性措施
这个指标主要设计一个问题,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是否使用体罚、胁迫及侮辱员工。30.5%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中规定不允许使用体罚、胁迫及侮辱,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59%的企业虽然没有在管理制度中强调,但近一年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有10.5%的企业近一年来发生过这方面的诉讼。
4.7 工作时间问题
对于这个指标主要设计两个问题,即每周工作的天数及每天工作的时数。对于每天工作天数的指标为何不直接设置为六天或七天需做一下解释:因为在做预测试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有每天工作的天数为5.5天的,而且据调查所知,现在很多企业有星期六只加班半天的情况,所以指标设计就改为5—6天和6—7天。分析结果显示:从工作时间分布来看,工作超时非常严重,工作5天以上的达到81%,其中5—6天的占49.5%,6—7天的占31.5%;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68.6%,其中8—11小时的占58.3%,超过11小时以上的也达到了10.3%。
4.8 工作报酬问题
对于工作报酬这个指标设计了四个问题,即企业是否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是否按时发放工资和津贴、是否按时发放加班工资、是否提供社会保险。是否执行当地最低的工资标准方面,不知道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占36.2%;发放工资和津贴方面,偶尔拖欠和经常拖欠的达到38.1%;加班不发放加班工资的占到41.9%;社会保险方面,不提供任何保险的占了22.9%,提供部分保险的占了52.4%。
4.9 企业成长与发展
这个指标主要是针对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设计的两个二级指标为: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其他的培训、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从统计结果看出,提供专业技能培养和其他方面培训的只占到30%,没有提供任何培训的占到了32.9%,说明了民营企业目前对员工的培训方面有待加强。在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方面,只有11.4%的企业帮助规划,没有提供任何帮助的占37.2%。这两方面都说明了企业对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不够重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
5 结论和讨论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描述性分析,对照sa8000标准和我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着大量与sa8000标准不符以及违法违规的地方,侵害了员工权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严重超时、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缺乏、侵犯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等方面。同时企业对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不够重视,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和其他的培训,未能有效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上述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强化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企业构建系统的、战略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升民营企业家的道德素质,增强员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政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并注意三个主体之间的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问题。
本研究只是初步构建了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受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大,样本在地区分布、成立年数、成长阶段、相对规模等方面还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局限,本文并没有从企业规模、企业成长阶段、行业性质、企业成立年数等方面分析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情况,更未能揭示变量间的复杂关系,也难以揭示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全貌。倘若未来能够在全国不同区域范围内抽样进行比较研究,选择性深入企业调研并结合案例研究,必将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出民营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变化规律,也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从局部的、被动的、短期的活动转变为系统的、主动的、战略性的管理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文川,罗宜政.基于sa8000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21-26.
[2] 阿奇·b·卡罗尔.企业、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5-46.
[3] 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 民营旅游企业 SWOT分析 发展对策
一、民营旅游企业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民营旅游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所面临机会和挑战,最终提出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S――STRENGTH(内部优势)
1.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
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旅游业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等机制优势,能够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消费者偏好的变动来调整、改变企业经营方向、战略战术,这意味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和先机。
2.民营企业家强烈的发展和市场意识
民营企业领导层有着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和自己的财产、信誉、事业等个人利益紧密联系的。此外,民营企业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反应快、决策效率高。民营企业家注重市场,善于在营销上狠下功夫,同时强化旅游创新,以创新来求生存求发展。
(二)W――WEAKNESS(内部劣势)
1.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局限性。在企业发展初期实行的家族式管理确实存在一定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成本较低等。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想要不断扩大规模参与市场竞争时,就会显现出它的不足。对民营旅游企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是决定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民营企业投资任何一个实业,包括旅游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利。民营企业出于纯商业目的,一旦获得景区景点的开发经营权,就会拼命开发而不采取任何保护资源的措施,这就可能对珍贵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形成环境污染,甚至造成恶性循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一般都会与当地政府签了几十年的开发协议,在这几十年中,民营企业会尽最大的努力对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转换成可获得的商业利益。
3.投资的主观盲目性。不少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只看到投资旅游业成本低、见效快、产生效益高的优势,而没有做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一窝蜂地涌入旅游项目,导致投资行为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民营企业尽管经商有道,但对开发旅游如何把握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生态规律却很陌生,开发经营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
4.融资难度大。长期以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造成融资难纵然有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其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也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的高负债率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二是不少民营企业盲目扩张,或是关联企业较多、主业偏离度大,银行对这些企业资金活动的监控难度很大;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失信严重,有的企业长期拖欠债务和贷款甚至骗取贷款;四是民营企业担保能力普遍不足,抵押物有限,质押品少。
(三)O――OPPORTUNITY(外部机会)
1.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从开始时的补充角色,到逐步占据半壁江山,已经一跃而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民营化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敏锐的决策、执行体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安排和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市场导向机制,有利于旅游企业避免走入短期行为的误区,使旅游开发保持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的积极引导是促使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重要原因。国家将旅游业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各部门大力扶持;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并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部分民营资本将从原来所在行业中退出,向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领域投资。
4.旅游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在良好的投资经营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从不同渠道投资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有其积极经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差异、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于当前我国各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以及缓解大中专生就业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旅游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投资旅游业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还为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资本良性扩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
(四)T――THEATHS(外部威胁)
1.政策限制。199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景区土地”,但并未提及经营权问题,从而给地方政府出让景区经营权提供了机会。2002年8月有关部门召开的城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发景区,但同时又提出管理与经营分离。政策的不明朗对实践中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是让民营企业觉得摸不到政策的底线;二是使其没有长远打算。
2.法律制约。我国旅游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已有的《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或由于缺乏实施细则,或由于修改程序滞后于现实情况的发展,对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同时也使其开发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3.具体操作障碍。由于有关部门在民营企业开发景区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一直属于“自发”行为,因此对景区出让经营权没有明确规定,出让方式和出让程序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目前景区出让经营权的方式主要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以及买断、拍卖等,具体操作没有统一范本或标准,由各地自行界定,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4.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1)缺乏支持生态资源保护的大量资金
民营企业开发景区时,往往面临当地居民为生活所迫对景区资源进行破坏以及各利益主体部门对景区的破坏性建设等问题,需要企业额外加大投入去维护景区安全;为了更好地营造景区氛围,企业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精心保护、长期培育。因此,开发企业在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必须具备相当实力,并需要企业做长期决策,并拥有长远发展眼光。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旅游活动的开展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接待旅游者,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显性或隐形破坏,但由于许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不会反映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必然充分考虑景区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各种旅游活动对景区资源环境的长期影响,否则将使自身的利益受损。
二、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政监督,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确保国有资源得到保护以及旅游业民营化的顺畅发展,应强化行政监管,建立起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重在转变职能,树立服务的理念。其次,建立具有国家标准的评估体系,对旅游景区进行资产评估。再次,设立国家级监督机构并制定检查和监管制度。最后,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出台对民营企业各项权益的保障要有更具体的政策措施;对民营企业信贷上的支持要调整为公平的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旅游产品给予推介,支持树立国家的旅游品牌。
(二)规范化运作,建立相关法律体系
从立法上充分保障民营旅游企业的法律与经济地位。一方面,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景区开发进行规范,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手段吸纳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防止不法行为、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将对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制定开发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严惩。
(三)强化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
1.制订企业长远战略规划,避免短期行为。民营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果断、筹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原本闲置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2.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滚动式”投资策略。融资方式一般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三种形式:股份制改造、吸收股东参股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组织旅游发展基金,进行资产重组。间接融资是采用各种间接的方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3.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民营旅游企业为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各类专业包括旅游的人才,并把独资或合伙企业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逐步做到筹资社会化、管理社会化、风险社会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4.塑造旅游投资项目的主题形象,加强宣传促销。主题与形象是旅游项目的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纵观成功的旅游项目,无论是饭店、度假区、旅行社无一不具独特魅力。将文化作为旅游业经营,以经营旅游的方式多方位展示文化。
总之,民营企业在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时,虽然道路比较坎坷,但前途非常光明。未来几年,我国正在迎来一个大众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中国旅游业将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商业机会,而随着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扶持,有关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管理的不断完善,我们坚信民营旅游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依绍华.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
[2]周成俊.民营企业与旅游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2,(2):20-21.
[3]刘宝巍,杨明飞.民营资本与旅游业的发展[J].学术交流,2003,(5):69-71.
[4]袁姝、徐维祥、郑胜华.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驱动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5,(1):77-80.
[5]方芳,梁建.民营企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87-90.
[6]黄源,阮开波.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分析[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71-72.
篇9
新经济作为一种重大的经济现象和存在模式,其意义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形成的资本创业模式进行了自我否定,它创立了知本创业环境,推出了知本创业制度,即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制度。信息、知识和因特网等技术已经成了区别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主要标志。具体说来,旧经济是由各个专业化的规模生产驱动的,以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新经济的驱动力量是信息知识和网络技术,在高速滚动的运动中极大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是相对于以传统产业为核心的旧经济而言的。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等是建立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生产和供给不仅要有固定资本的投入,而且还要不断地有流动资本的投入,其发展变化受规模经济和边际收益递减趋势的影响。而新经济不同于旧经济的最突出之处是,它以特定条件下的服务产品为特点,一次性的固定资本投入很大,获得成功后并不消耗实物资源,却提高了实物产品的使用量,其再生产所需的流动资本投入很小,但产出很大,再加上网络的外在性效应,需求不断扩大,引致更大规模的供给,从而会出现收益递增的趋势。
不少民营企业的事实已表明,新经济作为一种注重技术创新的经济,对企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使产品从导入到增长或扩大、再成熟、再到老化诸阶段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并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日益提高。应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民营企业在其赖以生存的产品完成生命周期以后,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但在注重技术创新,实现外向型的产业整合以后,这些民营企业又焕发了青春活力,甚至有可能做到长生不老。加之,新经济中的知识产品几乎没有运输成本,市场又具有高度统一性,因而会出现企业强者恒强和赢家通吃的局面。这有别于旧经济中由于存在巨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市场又可以被分割,因而市场竞争说得极端一点不过是双寡头垄断竞争,赢家通吃局面几乎不会出现。
当然,新经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除了技术进步以外,还有其制度前提。这就是:
(1)必须建立有激励动力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种制度允许知识转化为资本入股,并明确界定知识的所有权,使得知识资源的占有者的界定划分更个体化,知识的共享更具有广泛性;从而让掌握专业知识的经理、经济专家、工程师、会计师和律师等专业人才都可以在企业里以知识专利换取股份。这样,这些专业人才就可以既有劳动收益权,又获得股份分配权,并使得工资与利润都具有激励的性质。
(2)高利率的资本市场。只有知本产权资本化, 才能让知识产权利用资本市场,包括创业板和股票期权,实现资本的最大利好。民营企业家作为创业者,一定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使知识创新者不仅获得一般的劳动报酬,还能分享企业发展的长期利润和资本市场的最大利益。像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的存在,就出了一个微软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知本创业者,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推出了全新的制度。此外,资本市场上的大量资源投入到互联网公司中,形成了一批优质高价的网络股,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得以迅速拓展新经济的发展空间。
(3)杜绝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这是经济学说史上以18 世纪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民营企业必须做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创业自由,使开业资本低到任何一个想成为企业主的个人都可以承受的地步;与此同时,投融资体制必须市场化,使手无分文而有知识产权的创业家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
为了加速我国民营企业新经济的成长,我们需要培植新经济的沃土,诸如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为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所有权激励;建立与激励相容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新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条件;发展教育,增加人力投资,提高知识(包括技术形态的知识和信息形态的知识)存量和流量的积累;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才能达到目的。
民营企业如何应对新经济的冲击
谈到新经济,当然并不是希望凡是民营企业都搞高科技,事实上也不可能家家民营企业都搞高科技。何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旧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差,提供培植新经济的沃土也绝非易事。但是,民营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需要高度重视新经济的冲击,因为新经济对旧经济、对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市场、机制、观念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是全球性的浪潮,在其冲击下,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传统产业有相当大一部分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当大一部分通过改造提高会脱胎成现代产业,还有一部分通过重组,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优良的质量,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产业或“科技板块”,将影响未来产业的变动方向。无视这一潮流,不参与全球新经济的竞争与角逐,我国的民营经济就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20世纪80年代浙江的不少响当当的民营企业为什么辉煌不再,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出现“你唱罢来我登场,各领三五年”,就是因为它们无视或轻视新经济的潮流,不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经营体制的调整和治理方式的调整的缘故。
谈到发展新经济,也不要忘了我国还面临发展传统工业的繁重任务。我们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武装传统工业,使其融入新经济的浪潮中。现在许多以传统模式经营的民营企业纷纷投资网络建设,运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层次,利用实用的信息和服务,在“后发效应”作用下赶上全球新经济的形势是不成问题的,而不像旧经济需要资本和技术的长期积累。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远比获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渠道方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并借助于网络来完成,其流动不受空间距离限制,所以成本也要低得多。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所有权制度,就可以使知识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而不需要有形的要素投入。
应该指出,在由旧经济迈向新经济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是要向旧传统挑战,向旧规则挑战,在挑战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将其付诸实施。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民营企业是很难发展的,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正是创新的动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任何民营企业家都可以充分自主地进行创新活动。但是,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这其中,民营企业家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创新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民营企业家要进行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必须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知识和改善知识结构,否则,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无法付诸实践。按照西方知识经济学家的说法,“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无知。”民营企业家的责任要求其自身必须认真地研究知识经济的理论,提高发现优化配置生产资源机会的敏锐力,关注知识经济理论融入企业的实践后,对企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敢闯敢冒敢试,从企业不协调因素中发掘出新的东西。民营企业家如果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那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这是因为,创新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必须将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坚韧果断的魄力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目的。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F·Drucker )在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举出一个例子,道破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真谛。这个例子是说,有夫妻俩到市郊开设了一家餐厅,把赚钱的希望寄托在那个地区到外面就餐的人日益增多这个预测上。尽管对自身而言,他们从事的是一项新的经营,但他们不是企业家,他们既没有给顾客带来新的满意,也没有激起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因而没有体现创新精神。再以麦当劳快餐公司来说,它尽管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但却应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使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工艺和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招揽了新的生意。这种敢闯敢冒敢试的做法就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
第三,不怕冒险的压力。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营企业家为了开发新产品(包括提高已有产品的质量),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包括科学技术上新的发明创造、经营组织上的调整以及引进新的产品流通手段),开辟新的市场(特别是在新地区的出口市场),常常需要采取一定的冒险行动。但是,不同的民营企业家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所受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的经历等等的不同,在面临风险的压力时,所表现出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营企业家遇事畏缩不前,害怕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事物。相反,有的民营企业家却知难而进,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出创新精神,并获取难以言状的愉悦。
篇10
摘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组织降低隐患与意外,实现其目标。本文结合民营上市公司的特点,界定了民营上市公司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在分析闽南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
一、民警上市公司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从经济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民营企业最初是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企业类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国营企业概念逐渐被国有企业所取代,但民营企业这个概念却不但独立保存下来,而且内容还不断丰富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目前,学者对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并无统一看法。有的依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有的依据企业的产权关系、有的依据企业的资本构成、有的依据企业的经营模式。
尽管如此。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作为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民营企业一定是以盈利为惟一目标并完全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二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即建立在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基础上的,这种治理结果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三是民营企业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能够保持与市场机制的自然和谐。并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一种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新型的社会所有制形态,它在概念上既不完全等同于个体私营企业。同时也不完全排斥国有企业。
本文从产权的角度给出民营企业的概念,即民营企业是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一种企业类型。是民间主体经营,除国家投资、国家经营企业以外的企业形式。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来讲有四种形式的民营企业:私有民营、集体民营、股份制民营和国有民营。民营公司则是上述民营性质的企业中符合公司注册条件的部分,包括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民营公司。民营上市公司则是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的民营公司,本文把民营上市公司界定为除国有上市公司及外资上市公司之外的其他所有上市公司。
二、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闽南民营上市公司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已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业务基本都有章可循,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笔者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闽南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结论。
(一)控制环境先天不足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奠定了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环境的好坏常常从更广泛的范围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从问卷的调查及实地考察中,笔者看到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结合《公司法》对公司制企业法人结构治理的规定和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提出的具体要求。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治理模式。虽然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和相应制度,逐渐向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靠近,但是家族控制的特征仍很明显,所有权和控制权重迭。实际控制人具有绝对权威。
2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民营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控制意识不强、控制环境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1)自身缺乏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认识。也不重视加强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从而使整个公司缺乏内控理念。(2)大部分经营活动虽然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健全。(3J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严格执行、不能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在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内部控制的合理和有效性完全取决于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涉及员工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薪酬等内容。但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财会人员的调查发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企业收益。最终影响企业价值。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频率作出合理评估,以及对风险进行控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民营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重事后的风险控制、轻事前的防范;重经营风险、轻行为风险。
1事前较少实行风险预防机制
闽南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偏向于保留或承担某些方面的风险(启动新项目等)。虽明知有风险存在而未加处理。在他们的意识中,冒险能获得收益,故权衡利弊后,不采取行动预防风险;偏向于在风险发生后采取补救措施加以控制。
2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行为风险。民营上市公司中对资产保管、错误、疏漏、延误、舞弊等传统的风险即经营风险,一般有风险识别机制;但是对于拙劣的人力资源政策造成的生产力受损的行为风险却很少进行识别和评估。
(三)内部控制活动中方法和内容存在缺陷
1会计控制方法不完善、执行不力
有些岗位职责划分模糊,可能产生“自由区域”,也缺少协调各部门工作的机构。授权和审批程序上,由于考虑了问题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原因,权限一般高度集中,特别是在各项支出上,“一支笔”审批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各单位都建立了会计系统。但是不适当或执行不严格的情况不少。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作用。资产的保管制度执行不力。盘点制度未严格执行,财产被集体或个人侵占、侵吞的现象时有发生。未严格执行预算制度,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等不符合程序。造成投资时点、投资规模不合理,支出超标经常发生:对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未及时处理,也很少有预算执行改进措施。未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对于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人员没有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人员也没有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无法调动企业各部门、机构人员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虽然各公司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网络安全也存在隐患,不能发挥对各项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作用。
2内部控制内容不完备
从问卷的数据上看,闽南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还比较薄弱,不够广泛,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制度的建立上,比较重视货币资金、资产保管、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方面的控制。而对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对外担保的内部控制却不那么重视,这不符合科学的企业管理要求。在制度的执行上,执行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种内部会计制度只是作为写在纸上的东西,未落到实处,只是表有其名。公司领导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人责任感也不强,使有章不循的现象成为“自然现象”。
三、闽南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一,淡化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亲缘色彩。限制高管层之间。高管层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高管层、董事会、监事会与实际控股人之间过量的直系亲缘和旁系三代以内的关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鼓励董事会吸收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并且改变独立董事由大股东推荐的做法。保持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强化董事会负有监督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职责。改变监事会是从属的被领导的思想,保证监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和构成比例的合理性,使监事会发挥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作用。限制董事会和经理层独揽大权。
第三,弱化控股股东的影响。闽南民营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很普遍,而控股股东往往控制着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掌握了企业的控股权、经营权和决策权。容易产生不按内部控制规范执行各项业务的情况。因此弱化控股股东的作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限制控股股东在企业中的权利。强化中小股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表决权来实现。
2转变管理者的理念,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只有公司的管理层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性、重视内部控制,才能认真组织与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采用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以保证制度的切实执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层负责公司的运作以及经营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因此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闽南民营上市公司要提升管理层素质,需要明确制定管理者任职资格的相关规定,并要求管理者具备这些资格。首先,在人员招聘上。可利用外部经理人市场,从外部经理人市场招聘能力强的、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其次,对于在岗管理者,定期对其素质进行综合考评,对不能胜任相应工作的管理者,应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整,甚至撤职。以增加管理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压力;再次,为管理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以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认清风险管理机制的责任主体
只有认清了风险管理机制的主体,才能更好地督促责任主体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中,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风险管理负总体责任。
2增加风险主管或风险经理职位
风险主管负责收集、汇总、整理和分类与企业经营、财务有关的风险信息,帮助其他经理人报告企业风险信息。同时,风险主管也需要和其他管理人员一样。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
3建立风险预警与风险报告制度
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系,并建立红黄牌风险警示制度;完善企业风险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定期检查风险,并检查在新的环境下原有的风险处理方法是否适用;及时评估并报告企业风险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三)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1明确职责分工
严格按照不兼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以有助于防止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控制时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还可以实行强制轮岗休假制度,以有助于发现前任员工的错误、舞弊等行为。
2适当授权审批
- 上一篇:安全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 下一篇:民营企业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