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2、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3、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 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概念、定理、公式要精读
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我们要逐字逐句细读,要透彻理解其中的关键字词,并注意与相关问题的联系和区别,最好还要熟悉其等价表达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题时的灵活运用。
比如异面直线距离概念“夹在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中“夹公垂线段长”等字词就十分关键,而异面直线公垂线概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中“垂直相交”等字词就十分重要。这两个相关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与区别即“距离是公垂线上被夹线段长”。而异面直线距离还可以叙述为等价形式“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两点连接线段中最短的线段长”。
又如正棱锥概念“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的等价形式有“顶点到底面多边形各顶点等距离,并且顶点到底面多边形各边等距离的棱锥”;“侧棱与底面成等角,并且侧面与底面成等角的棱锥”;“顶点在底面多边形所在平面上的射影,既是底面多边形的内心又是底面多边形的外心的棱锥”,等等。掌握概念、定理等的等价形式才能透彻理解其本质,便于灵活运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用异面直线距离概念的等价概念解题的例子:
已知点P在单位正方体AC′的棱BC上运动,过P、A、C′作截面,求截面面积的最小值。
分析:截面是以AC′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APC′Q(如图),因此,截面面积等于APC′面积的两倍。由于长AC′为定值 ,要求截面面积的最小值,只要求点P到直线AC′的最小距离,即异面直线BC与AC′上两点距离的最小值,这个最小值就是异面直线BC与AC′的距离d。因此,本题转化为异面直线距离问题。
由于BC与AC′在面DC′上的射影分别是一个点C和一条直线DC′,故异面直线BC与AC′的距离是平面DC′内点C到直线DC′的距离 ,所以截面面积的最小值为 。
二、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例题解答要演算
当我们阅读数学书上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例题解答时,一定要拿起笔,围绕书上的解证思路边看边演算,然后背离书籍推理演算,直至我们演算的结果与书上一致为止。在此基础上再将定理、公式、例题的用途与用法、推证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从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等整理做好笔记,最后再找两个类似的题目练习以加强巩固。
比如立几教材例题,“经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异面”。阅读时围绕反证法思路去证明,它的作用是判定两直线异面,可以作为异面直线判定定理。其解题方法――反证法是数学中重要方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维原则。
该问题的数学语言表达是:a?奂α、A∈α、A?埸a、P?埸α、P∈L、A∈L?圯直线a、L是异面直线。
最后再找两个类似题练习巩固。比如①若直线AB、CD异面,则直线AC、BD异面。②正方体的12条棱中互为异面直线的有多少对?
又如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围绕证明线面垂直达到证明线线垂直的思路去证明,其用途是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判定定理,在运用定理时要充分交代清楚定理涉及的三条直线,“平面α的斜线L、L在平面α上的射影L′及平面α内的直线a”,其相互关系是:aL′?圳aL。
三、数学语言、通俗语言、几何语言会互译
无论是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还是在解题前的审题中,都必须逐步学会数学语言、通俗语言、几何语言三者的相互翻译,达到数学语言通俗化及以形想数、以数思形使之数形结合,让问题更直观易于理解、便于计算,使之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例如: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f(a+x)=f(a-x)成立中,f(a+x)=f(a-x)的几何意义就是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显然当a=0时函数f(x)是偶函数,反之亦然。f(a+x)=f(a-x)中用x去代替a+x得等价式子f(x)=f(2a-x)。
又如设z∈C并且|z-(1-2i)|+|z-(1+6i)|=10的几何意义是:以A(1,-2)、B(1,6)为焦点,长轴为10的一个椭圆。而|z-(1+2i)|=|z-(3+7i)|的几何意义是以两点A(1,2)、B(3,7)为端点的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又如:“函数f(x)= -log ( x - kx-5k+3)的定义域为实数集合R”的意义即不等式组 x - kx-5k+3>0kx +4kx+3≠0的解集为R,而kx +4kx+3≠0的解集为R,即kx +4kx+3=0的解集为空集O。
再如式子:
+ = + 的几何意义就是x轴上的动点P(x,0)到两定点A(1,±1)、B(5,±3)的距离之和。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使学生尽早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的三大特点,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优化阅读教学,必须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阅读,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明确各段之间、各段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理解课文和熟悉课文打基础,也为读写结合找准结合点和生长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粗、精、细”三读阅读指导。粗读能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想。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学习符号标示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词句,做到边画边读边想。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五读:比读,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点;联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加工;续读,做完练习后,再读课文,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忆读,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储存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课文中固有的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切实把培养学生智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促进教学的改革。如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 蔺相如的什么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2.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真是不应该”?3. 蔺相如@种忍让的精神,你觉得可贵在哪里?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先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获取基本的知识,接着是启发学生从句与句的关系中领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最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课文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这样通过教学完成了“发现事实――进行推理――个人见解”的过程,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提取知识;再通过联想,与生活经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去发掘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基本特征,达到了阅读教学所企求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儿童入学时启动,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这样的意念:我是学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建立读书兴趣小组。这种小组能以点带面,使全校的读书活动得以健康发展。读书兴趣小组,可定期组织活动,指派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中搞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即使农村学校现在大部分都能达到每校生均拥有图书10册以上,不能把这些宝贵的丰富的知识入库封存,而要发挥其育人成材的功效,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推荐一组书目,并根据这些书的内容,设计出一套问题发给学生,最后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代表,举行比赛。
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一般涉及学习体会的交流、读书信息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读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从一般的阅读转入积极的思考。
举办读书报告会或故事会。这种活动,可以请校外辅导员作专题讲座,它很容易在学生当中产生轰动效应,从而诱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或主题班队会,把阅读中读到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人情风俗等绘声绘色地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
篇4
“教是为了不教”,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一、指导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学生的意志、毅力与成年人有区别,应克服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跟进的心理,指导学生讲究阅读的先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首先,阅读的内容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由语言文字带他们进行时空的穿梭,领略风土人情,遨游艺术殿堂,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平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其次,阅读的时间,要见缝插针,要挤时间阅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早读”除了要求朗读所学课文外,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要求学生每日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更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布置学生阅读。
二、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读: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当前,不少学生读书,大都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下去,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效果的良好方法。读到好的文章,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摘录有关的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名段,格言警句等,为读书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列提纲。如写出阅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情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篇5
一、数学概念的阅读指导
概念是解题的基本依据,我们要在认真阅读中理解数学概念。如有的学生作业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概念明明背得非常熟,但在选择、判断等概念的运用中,错误率非常高,这是为什么呢?追其根源,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都是教师直接给出或由几道例题引出,这个过程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要想使学生从本质上真正领会,除了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还需要在概念形成之后,认真地阅读,读出概念真正的含义,读出概念中关键词中的注意点,读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学到新概念时,我要求学生做到:首先自读三遍概念;接着找出关键字或词,并做上记号;最后交流理解。如教“倒数”的定义时,多数学生圈出了这几个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乘积是1”包含两个意思:①必须是“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等是1;②是乘积只能是“1”,而不能是其他诸如“2、3、4、5……”等数,这些文字都是不可以随意更换或删减的。另外,倒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的,一个数无所谓倒数;而“互为”两个字更不能替换为“是”,否则就犯了知识性错误。理解以后,学生再读此定义,“其义自见”。
二、数学性质的阅读指导
在性质阅读时,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读质疑”的方法。“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去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积不变的性质:“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乘法里?除法里行吗?(2)为什么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要缩小,如果都扩大或都缩小结论成立吗?(3)为什么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必须是相同的倍数?如果是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积的大小是否变化?通过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三、数学公式的阅读指导
数学公式是利用符号客观地反映数学规律的表达式,是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图形公式都是通过将所学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推导出来的。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忘记
“÷2”。因此,在阅读图形公式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公式的推导过程。甚至可以动手拼一拼,先按照书中要求,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2。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弄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
四、应用题的阅读指导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领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它不仅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应用题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正确解答应用题,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分类指导学生阅读应用题的。
(1)跟图形有关的,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如,“在一个直径是6米的圆形花坛周围铺一条1米宽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相关数据,从图中便可得知:要求小路的面积,就是求环形的面积。根据公式,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2)跟生活现象有关的,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现象。如,小学一年级遇到的排队问题“小朋友排队做操,小灵从前往后数排在第三,从后往前数排在第五,问这队小朋友一共有几人?”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排排队,然后数一数,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学生在得到答案后,再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到数学算式上来,问题就能解决了。
(3)对于一般的应用题,指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如“一堆沙子,甲车单独运要5天,乙车单独运要6天。现在两车合运,几天后还剩下这堆沙子的1/3?”通过分析,使学生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解答。
篇6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育;开放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目标。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更注重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联系,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
开放性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燃起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让他们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7
其一,指读可以集中注意力。南宋大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手”,这也算是第四到。心之所系,眼之所观,口之所诵,如果都能借助于手指到具体字句来完成的话,这就需要调动几种器官合作实现,从而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这样,自然会避免学生心不在焉、口中念念有词但不知所云的现象。有的学生有用手转笔、抠指甲等不良习惯,指读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不良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指读利于正确识别字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反复要求学生要看清字形,在作业或考试中不写错别字,但由于学生习惯于略读,不作深入思考、仔细探究,结果自然就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即使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以前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时,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其中的“戾”“纶”“世”“反”等字别写错了,可是在默写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仍然把“戾”写成“唳”,把“纶”写成“伦”,把“世”写成“事”,把“反”写成“返”。而采取指读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本次再学习这篇课文,在讲解本句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弄清该句的真正意思,然后重点强调,“戾”是 “至”之意,“世”是“世俗”的意思,“反”是通假字,同“返”,同时要求学生指着原句读三遍,看清每个字的字形,这样,学生出现的错别字现象基本得到遏制,连基础不好的学生也很少写错。在识别字形这一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一定要指读,并且速度不能快,目的就是注意字的写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其三,指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传统观点认为指读会降低阅读速度,只适应于精读,对略读和浏览就不大适合。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指读不影响阅读速度。这要从略读和浏览的目的进行分析,略读和浏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如果只是一目十行,片面追求速度,也就不一定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仍然要粗知每一句的内容。如果要既了解内容又加快速度,就最好利用指读。因为,指读能保证关注每一句话,又能确保正确换行。不少人读书都会有这种体验,那就是在换行时常常出错,不得不重新找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阅读速度。
其四,指读利于正确审题。审题就是认真地阅读题目,看清题目的要求。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如果审题有误就会步步出现错误,以后做的都是徒劳无功的事。诸如:要求选择无语病的一句,有的学生偏偏选有语病的一句;在诗词默写中,题目要求选做两题,有的学生偏偏全做;选段所在的课文出自什么有学生就直接写文章标题……如何解决这些审题失误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指读,那就是用手指着读或手里拿着笔,用笔指着读。从题目的第一字开始逐字指读,连读两遍,确保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再着手解题。笔者认为,指读是解决审题失误的最好方法。
其五,指读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每次语文考试,许多学生都会剩余较长的时间,这固然和题目简单有一定的关系,其实,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没有深入读文章,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就答题有直接关系。如果采取指读的方法,就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收到最佳阅读效果,从而更迅速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有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有这样一道题:从下面的描写段中找出两处表现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细节。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1)细节一: (2)细节二:
拿到此题后,学生通读了两遍,不少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笔者要求学生把题目指读两遍,弄清要求,如果要找出香菱学诗的细节,那就要先找到直接描写香菱的句子,因此,要求学生快速指读,找到这样的句子。学生发现:一、二、四句是直接描写香菱的,然后要求学生体会如痴如醉属于什么描写,学生说是神态描写,接着要求学生比较这三句中哪两句是神态描写,答案就水落石出了。学生自然会找到二、四句,即:细节一: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细节二: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道还不好?”运用指读的方法,能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利于提高解题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指读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篇8
怎样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呢?首先必须教给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这里,我主要讲讲关于“朗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下三个方法是学生进行朗读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一、范读感染法
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代课,那班的孩子(二年级)已经学了课文《可贵的沉默》,于是我就让几个孩子每人分别读一段话给我听。我听后很不满意,但没有表现出来。然后我又让他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再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话读给我听,我听后还是不满意。觉得这些孩子在读的时候多是在唱读,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谈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想向你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挑战,不知是否可以?”当然,大家很高兴就答应了。我选定了内容后,用了两分钟各自练习。我要他们练习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感情去读书,别像开始那样很随意地读。
开始读了,那个被选作代表的孩子很认真地读完了该读的内容,大家听了不作声,有的同学对着我笑,好像在说,怎么样?你能比得赢吗?我看看大家,拿了书本,很认真地读到:“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孩子们听后,都用劲地鼓掌。有个孩子还问道:“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为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动了真情呀。假如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想着作者心里想的去读课文的话,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不信,你试试!”这时再看孩子们读书的神态呀,可就与先前大不一样了哟:有的睁大了双眼,有的微晃着脑袋,那神情可真专注!
正因如此,我在备课时,总是认真挖掘每篇课文的内涵,反复朗读、感悟课文,用自己的声音力求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最真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染。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来进行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在引导小学生时,无须过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二、情境渲染法
情境的渲染对学生的朗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做到感情朗读,就必须是在有了真实的情感基础上。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利用多媒体辅助作用渲染情境
多媒体以它独特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图像深受孩子们的亲昵。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使各种感官沉浸在课文中,有利于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好铺垫。
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件再现当年长安街上人们送别总理的情境,配上哀乐后,教师开始范读全文。学生看着送别的画面、听着悲凉的音乐和老师悲伤的声音,仿佛置身在长安街上和人们一道在为自己敬爱的总理送行,不知不觉中,学生敬仰总理、爱戴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何愁不能进行感情朗读呢?
另外,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的朗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容易进入情境。
2、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渲染情境
朗读的基础是理解。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就安排了让学生“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这样一个环节。结果发现: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了有生命的“陶罐”和“铁罐”,他们不仅仅只是在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傲慢”和“谦虚”并存,“惊喜”和“赞美”同在,孩子们的对话是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深情,此时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再去讲应该怎样读了。
通过编、演课本剧,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作为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品读感悟法
“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因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孩子理解到一些情感,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我就用了“品读感悟法”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去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
例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师:你怎样理解句中的“焦急而又耐心”?
生1:“焦急”和“耐心”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是互相矛盾的。但假如文中只用“焦急”或者“耐心”的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老奶奶此时的心情。
生2:是的,我也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从句中的“满头银发”不难看出老奶奶的年纪很大了,从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中的“拄”和“靠”知道老奶奶实在是站不住了,感觉她似乎就要倒下了,所以她等得好“焦急”;可她又是那么迫切地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敬爱的总理,因此还是那样“耐心”地等待着。
……
师:大家真会理解!有谁能试着把老奶奶当时这样一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自由朗读。这时大家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地练习朗读,他们是要把所感受到心灵的感动诉诸于自己稚嫩的声音,那时而睁大眼睛,时而紧蹙眉头,时而又伤心的表情令人感动!
篇9
(一)环境熏陶法
课堂环境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想要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十分必要,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读书环境加以创造,举个例子,将一些励志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橱窗上,并设置相关读书评比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学校的阅读环境非常好,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不仅仅是读,讲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即使你读很多,但是不理解也枉然,所以说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读好文章与讲好文章的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要运用创新、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的学习效率。在学习中,不应一味地去讲或者只注重读,那样不仅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据此教师应该对语文中读与讲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二)故事吸引法
故事吸引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大,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应引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故事,如凿壁偷光,通过故事讲述来吸引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遵循相关原则,故事内容应与学生年龄相符合,否则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故事的选择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主,紧扣语文教学核心,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另外,故事内容应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否则便会失去故事吸引法的应用意义。
(三)榜样引路法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比较心理也十分突出,因此,一旦出现竞争对手,学生内心深处就会涌现一种竞争意识,为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教师应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在班里推行亲子阅读,以此来鼓励学生。教师定期评选“小小故事家”,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举个例子:教师在榜样引路法应用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如ABC三个组,教师设置一些奖励办法,对于阅读数量最多,阅读质量更优的小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小组都会主动努力,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榜样引路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会使阅读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为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佳的展示方法则是组织多种阅读活动,例如:古诗大赛、故事大餐、好书大家读、亲子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生动有趣,从而产生较大阅读兴趣。
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的责任。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家长应加强合作交流,达成有效共识。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开展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并传授相关经验。
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的同伴关系会引发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其中也包括阅读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亲子互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拉近家长与学生间的距离,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而且能促使家长改善传统教育方法,而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热情也逐渐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合理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认识水平低下,相关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生遇到诸多阅读障碍。基于这种发现,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例如:对不良阅读姿势进行纠正,增加古诗词的背诵数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阅读活动中的各种畏难情绪。
在评价工作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1.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有针对性且评价详细,同时还要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2.由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及今后的语言表达意愿;因此,教师应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不敢表现或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有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吸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记录学生成长特点,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推进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引进了成长记录评价法,该评价方法能实现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监督,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将成长记录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养成收集整理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阅读成果记录下来。阅读成果可以是奖品,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照片,当学生打开记录袋会发现自己成长进步的脚印,使阅读兴趣持续不断地提升。
为促进学生提升阅读兴趣,自觉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将目标生成法应用于其中,提高学生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为做到这一点,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活动,利用竞赛机制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活动组织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每读一本书,便可获得100分,背一首诗歌则记100分,获得分数最多的学生即可获得“读书小能手”的称号。对于得分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奖励,并举行颁奖仪式。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两者都是不可缺失的,在阅读的学习中不能只重视数量的阅读而忽视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注重将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堂的学习中,保证读写的阅读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不断提升阅读素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便会更加轻松,更加乐于终身阅读,享受快乐人生。
三、结语
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采用“八法”对学生阅读习惯加以培养。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的重视度相对较高,学校普遍加大了阅读的实施力度。为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及时优化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教学内容,改进评价方式,进而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敏.让阅读浸满花香——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36).
[2]王玉春.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篇10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习惯不仅需要长久地培养,更需要恰当的方法。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开端,学生需要阅读的环境与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阅读方法可作为参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阅读。
1.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定期阅读。举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发思考。还可以在班里建立读书角,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运用此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组织课外阅读。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更需要课外阅读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指导推荐,使小学生避免盲目地阅读。例如,让学生阅读一些政治、历史、诗歌、散文等方面的书籍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思考。
3.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时刻提醒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养成记录优秀文章或语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引发学生读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提高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发现书籍中的乐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例如,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起发现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在课上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慢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效果,课外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想象。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培养与养成。
三、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好读书
1.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眼、口、心统一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得知识,在读中求得甚解,逐渐养成从陌生阅读到熟悉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于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好读书。
2.阅读评价必不可少。让小学生不断练习阅读的同时也要检验学生阅读后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进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检验,然后对比赛结果进行对比,看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地提高。
3.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引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读到不同类型又富含智慧的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坚持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让学生畅游在书籍世界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例如,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书活动,与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分享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和发展的绝佳空间,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他们很容易感觉自己徜徉于知识海洋的佳境。学生课外阅读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地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想象力。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大量地课外阅读。
2.课外阅读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与更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探讨学习,提高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采取全面又协调的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从而避免了课外阅读的强制性。
3.坚持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和家长应当互相配合,一起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做铺垫。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